大地的話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0:3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地的話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地的話作文

篇1

假如你是花朵,

請在我的身軀上生根發芽。

這里有青青的小草,

蒼翠得樹木和你做伴。

它們微笑著告訴你:——該發芽了。

愿你快快開花,

使這里遍地花香。

假如你是猴子,

我也會讓你在我身上自由蹦跳。

讓綠色的大樹為你遮風,

讓掛滿枝頭的果子為你充饑解渴。

看著你愉快的身影, 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即使你是螞蟻,我也不會藐視你,你緩慢的爬行,告訴

了人們一個深刻的哲理:堅持就是勝利。

即使你是水滴,我也不會把你浪費。那剛出生的幼牙,

正等待你的滋潤,他因為你得到來而茁壯成長。

篇2

《大地的話》仿寫假如你是小樹,任你在我身旁坐。這里有燦爛的陽光,甘甜的泉水,可愛的小鳥。你可以舒服地聽小鳥唱歌,也可以貪婪地吮吸泉水,不論你長大是否高壯,我總覺得很很親切。

即使你花朵,我也給你無限的芳香。不論誰把你采摘。把你撕碎或制成香水,但你的根和籽粒,還在我的身上。等寒冬過去春姑娘的裙擺一飛,你將被織成一個花冠,送給春姑娘一個驚喜。

四年級:王嘉儀

篇3

我班共有60名幼兒,男27名,婦女33名,其中有18名是以前三班分來的,7名為插班生,兩年系統的幼兒園學習生活,發現孩子們有以下一些特點:

1、我班幼兒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大方有禮貌,有較強的表現欲,動手操作能力強,在繪畫方面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對整幅畫的設計排版能力,語言能力有所增強。

2、孩子長大了,變得也調皮了,各方面的常規習慣又有所松懈,個別的幼兒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個別幼兒集體觀念強,角色游戲活動中意識、角色意識不明確,個別幼兒學習主動性不夠,需別的督促。

因此,有本學期計劃加強這幾方面的工作。

二、教育內容和目標

1、動作發展

幼兒會雙手邊運球邊走,邊跑邊拍球,能步伐均勻有精神地走,會完成點線畫,并能深淺均勻涂色,會用整塊泥捏出有細小部分的物體,會紡織簡單物體。

2、語言發展

喜歡用語言表達和交往,堅持講普通話,能耐心聽別人談話,能記住較復雜的故事內容,會編故事。

3、認知發展

學會倒數,學會7以內數的組成,認識寬窄、厚薄、長方形、正方形、球體、日歷,認識秋、冬季的特征,對自然科學感興趣,能有表情地唱歌,認識幾種樂器,有探究周圍事物的好奇心,有一定的想象力。

4、社會能力

能說出自家的地址,對陌生客人不怕羞,不因避,能主動關心同伴,肯謙讓,積極參觀各項活動,善于動腦筋,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能主動與別人交流,能自行解決一般困難。

5、行為習慣

養成早晚刷牙習慣,會正確使用筷子,能較快入睡,保持衣服整潔,會主動使用禮貌用語,正確使用玩具、用具,會保管自己物品,不隨地亂扔雜物,知道基本的安全知識,能承認缺點并愿意改正,喜歡游戲活動。

三、本學期的工作任務

1、思想品德方面

入大班通過“我是大班小朋友”培養幼兒有做小主人的初步意識,與同伴間的互相協作精神,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九九重陽節”通過幼兒自編自演的節目去慰問老人,從小培養他們尊敬、關心老人;同時通過國慶節及利用每周的升旗儀式萌發幼兒的愛祖國情感。

針對孩子間有互相打斗的現象,通過“你的困難我幫忙”的活動,來增強孩子間的友誼,進而杜絕打斗,針對我班新來的楊帥小朋友行為習慣進行系統的常規教育,以大家的行動來影響他,帶動他,從身邊小事做起,相信很快他會帶入這個充滿生氣的環境。

1)本學期將開展“小小國旗手”的活動,培養孩子愛祖國情感,又增強孩子爭做值日生的光榮意識,滿足孩子熱受勞動的情感,并讓幼兒同老師共同打掃我們這學習生活的環境,擦桌子、扶椅子、發小碗、收教具等。

2)開展“美麗的家鄉”活動,帶幼兒去觀賞建筑家鄉的人文景觀,自然風貌的美,以及品嘗家鄉的特產及美食,增強幼兒對家鄉美麗富饒的驕傲自豪,由衷地更熱愛自己的家鄉。

3)通過秋游遠足活動去尋找“美麗的秋天”,感受秋季的碩果,累累,感受秋季豐收的喜悅,帶孩子去田間拾稻穗讓幼兒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通過孩子的畫展鉤出秋季的美麗。

4)通過收集圖片及標本,開展有趣的小昆蟲的活動,萌發幼兒對大自然探索的樂趣,同時貫疏孩子的環保意識,增強他們作為地球人保護自然環境的一份義務和責任。

3、區域活動

本學期我們將大力開民用工業區域游戲活動,以豐富幼兒的課后游戲內容,針對孩子的興趣開展“閱讀區”、“表演區”、“手工制作區”及區角游戲區,讓幼兒從游戲中了解角色的分工,感受游戲的樂趣,真正的寓教于樂,寓教于玩。

4、家長工作

我班有一半幼兒是乘車接送的,在家長工作方面有一定的困難,但我們將盡力克服,本學期我們仍將盡善盡美的做好和家長相互探討。

四、實施措施

1、通過音樂“國歌”、“我愛天安門”、“我可愛的祖國”及爭做“我是小小國旗手”激發幼兒熱愛祖國情感。

2、通過認識收集小昆蟲,開展“有趣的小昆蟲”制作活動,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有探究事物的興趣,及保護環境的意識。

3、第天保證幼兒不少于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于各項活動中,以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同時多開展些競賽性的體育游戲,從中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增強幼兒的競爭意識。

4、開展“小超市”、“麻辣燙”等區角游戲,在游戲中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通過表演區“我是小老師”、“神話大舞臺”等培養孩子活潑開朗性格,及閱讀區在游戲中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習慣和求知欲望。

5、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并進行家訪做好記錄,開辟“家園聯系”欄,與接送幼兒家長面對面交談,幼兒在園情況,乘車幼兒我們一如既往的通過寫便條,打電話等方法與他們聯系,開好家長會,向家長傳授科學的。

五、工作安排

9月份:開展“弟弟妹妹我來幫助你”活動時間為3周。

10月份:開展“我愛祖國“活動,時間為4周。

11月份:開展“美麗的秋天“活動,時間為4周。

篇4

關鍵詞: 校園媒介;大學文化建設;文化產品

中圖分類號: G640.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8381(2012)03-0022-05一、 校園媒介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2\]。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文化”就是大學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按照哲學觀點來看,“物質”和“精神”是世界兩個獨立的本原,也是人類社會的兩大要素,而“文化”又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當前,文化產業正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3\]。我們對“文化”的界定,決定了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也不好為人所理解和把握。正如英國學者羅威勒所說:“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文字來界定它的意義,這正像要把空氣抓在手里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它除了不在我們手里以外,它無處不在。”因此,對大學文化的內涵與構成,學界說法很多,有“三層說”(即大學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這3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構層次)、“四體說”(即大學文化包括物質文化體系、制度文化體系、行為文化體系、精神文化體系)、“六因素說”(即大學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學術文化、科技文化、藝術文化、陣地文化、網絡文化6個因素)等等。不管哪種說法,將大學文化更多地作為一種理念和精神是共同的。理念也好,精神也好,都需要借助校園媒介傳播,而傳播就需要對信息進行有效的選擇、整理,這就不是簡單的記錄問題,還需要有水準,有立場,有提煉,有升華,因此,校園媒介在大學文化的形成和發揚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一) 校園媒介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譚光興、彭志武在《論大學文化建設》一文中,談到大學文化的物質構成有8個方面,其中就包括了“校園傳播媒體”,具體有“校刊、校報,校園廣播、電視節目、網絡,宣傳欄、宣傳冊、標語口號、櫥窗板報等”。即便是“物質構成”,這其中也“包含著所象征的大學精神”,“如學校名稱、校刊、校歌等,它們既是顯性的,又是隱形的,它們既包含了所象征的大學精神,又是具體的、物質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崔銳捷在《南航報》撰文中指出:“大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建構,是一個將生產精神產品、傳播精神產品、提升人的精神生產能力融為一體的組織。”“在人類社會中,唯有大學這一種機構把精神產品的生產、傳播和人的精神生產能力的提升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學就是不懈地生產精神產品,傳播精神產品,提升人的精神生產能力,從而永葆人類社會光明、向上、向前的‘永動機’。”在他看來,大學精神產品有5種形態,即觀念形態、理論形態、制度形態、物質形態和符號形態,這5種形態中的“符號形態”就包含了校園媒介。比如,校報主要是以文字符號為傳播媒介的;廣播主要是以音頻符號為傳播媒介的;電視主要是以音頻、視頻符號為傳播媒介的;網絡是以文字符號、音頻符號、視頻符號等各類符號集合為傳播媒介的。而“觀念形態”、“理論形態”、“制度形態”作為純精神層面的事物,都不能獨立存在,它們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符號記錄,并借助一定載體傳播,從而將無形的東西變成有形的東西,將不可視的東西變成可視的東西,以為人感知,為人了解,為人所用。

大學的精神生產能力和其精神產品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重要因素。大學的精神生產涵蓋面很廣,大體上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大學的知識生產,一類是大學的人才培養。知識生產包括新知識的創造、新技術的發明等。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才作為特殊的產品,其培養過程從本質上也屬于精神生產,而且,每一個個體的成長,都受其成長環境的影響,都是文化積淀的結果,都帶有深深的文化痕跡。大學本身的文化,對人才的培養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我們看到不同學校的人是不同的,清華人就是清華人的模樣,北大人就有北大人的味道。同一所學校的人,他們往往具備許多相同的特質,比如,南航人的特點就是腳踏實地,這就是文化的痕跡。大學的精神產品包含很多內容,比如學術論文、學術專著以及校園中的各類媒介等,都屬于大學的精神產品。精神產品體現大學的文化內涵及特色,是一所大學區別于另一所大學的重要標志。可以說,大學的精神生產能力和其精神產品是一所大學綜合實力的象征,是決定一所大學的學術地位及社會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以符號形態出現的校園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產品。它隸屬于人類精神生產的范圍,是典型的由大學人自己生產的文化產品。因此,它的生產主體是大學人自己,消費主體首先是大學人自己,其次,通過一定的傳播和輻射,消費主體也會向社會各階層延伸。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校園媒介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校園媒介是傳播大學文化的重要載體

南航黨委書記崔銳捷認為,大學文化包括學術文化、教育文化、管理文化3大要素,每種要素存在5種形態,即觀念形態、理論形態、制度形態、物質形態和符號形態。這些要素以及形態只有經過傳播,才能為更多的人所掌握和運用,并在一定范圍內提升人的精神生產能力,從而產出更好更多的精神產品。

由此可見,對大學文化而言,傳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只有通過有效的傳播,大學文化才能發揮其作為精神產品的功效。而校園媒介就是傳遞大規模信息的載體,本身就具有傳播的功能。尤其作為大學精神產品的那些觀念、理論、制度等,首先需要校園媒介的承載,然后才能被有效地傳播出去。

這里以學術文化為例,說明校園媒介是傳播大學文化的重要載體。按照南航黨委書記崔銳捷的觀點,學術文化是大學文化中重要的要素,其觀念形態包含治學理念、學術目標、學術質量觀等因子;其理論形態包含科研規律、科研方法、學術論著等因子;制度形態包含學術組織模式、學術規則、學術評價等因子;物質形態包含學者、學生、學術資源以及物化的學術成果等因子;符號形態特指與學術相關的校風、學風以及各類期刊等。這里提到的與學術文化有關的諸多因子,均是校園媒介關注的重要內容。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時,就設置了若干專欄,對學校的校風、學風以及治學理念等相關內容進行了重點報道,或組織名家圍繞治學理念進行討論,或邀請專家對校訓進行解讀,或組織師生撰文談對南航精神的理解等。打開學校的主頁瀏覽,有關學術組織模式、學術規則、學術評價等內容在相關版塊也有所體現。無論是學校的校刊,還是新聞網;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臺,校園中的各類人物始終為他們所關注,這些人物是校園各類媒介報道的主角。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僅出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的各類人物就有上百人次,這里既有學者,也有普通的學生;既有名師,也有普通的員工。以“新增博導”欄目為例,以通訊或以特寫的形式記錄這些人的成長、取得的學術成果以及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學術精神,這既是對報道者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大學文化的弘揚。

校園媒介總能找到一個非常恰當的形式,將深存校園中的具有“彌散性的”大學文化,借助一定物化手段將其提煉出來,并傳播出去。可以說,如果沒有校園媒介這樣的載體,再先進的觀念,再高深的理論,再科學的制度,既無法被人看到,也無法被人了解,更無法增值,讓更多的人受益。作為“產品”,其使用價值就無法有效發揮;作為“文化產品”,其對人的教化功能也無法發揮到最大。因此,校園媒介在大學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 校園媒介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以上提到了“學術文化”,并以此為例說明校園媒介是傳播大學文化的重要載體。這里我們再以“教育文化”為例,說說校園媒介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崔銳捷認為教育文化是大學文化又一重要因素,其觀念形態包含大學理念、教育觀念、人才培養目標、教育質量觀、人才觀、教與學的責任意識、教育智慧等因子;理論形態包含教育規律、專業、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育模式等因子;制度形態包含教與學的組織與規則、教育質量評價、學位制度、畢業生就業制度等因子;物質形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資源等因子;符號形態包含校風、學風、校訓、校標、校徽、校歌、學校慶典等。這里的諸多因子比如人才觀、教育觀、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育模式等,都是校園媒介關注的主題,只不過編輯為了便于讀者的理解與閱讀,通常會將這些大的主題變成具體的題材,將“大”化“小”,以“小”見“大”而已。因此,我們在學校各類報刊中經常可以讀到一些有趣的人與事,但透過這些具體的人與事,反映的卻是人才觀、教育觀等這樣的大主題。對同樣的主題,還有怎么選擇報道的切入點,如何運用體裁和編輯手法等問題,可以說不同的立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素材,不同的組合,最后產生的傳播效果是不同的,而這些都會對大學文化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 對大學文化的提升作用

個體人的文化,包括其思想、觀念、精神等也具有“彌散性”,需要依附一定的物質,借助一定的手法,才能顯現出來。前面已經提到,大學文化也具有很強的“彌散性”,它無處不在。校園中的一景一物,師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學文化的碎片,需要具備一定文化素養的人有效地挖掘、組織、選擇,也需要具備一定文化素養的人有效地提煉和升華。某一個人的思想也好,觀念也好,原本是零散的、膚淺的,但經過一定的提煉和升華,就有了主題,就有了深度,所以,我們經常會在校刊上看到很有文化、很有思想、很有深度、又具有文采的好文章,這些文章吸引著讀者的眼球,也深深感染了讀者,并與讀者產生精神的共鳴。

單獨的文章本身多具有一定的立場和傾向,再經過編輯組合過的版面,會鮮明地表達編輯的立場和傾向,而這樣的立場和傾向往往代表校方,讀者一看就知道校園主流媒介在倡導什么、弘揚什么、反對什么。從文化的碎片到具有感染力的文章,從文化碎片到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再經過報刊編輯、網絡編輯們有效組合成報刊、雜志、網絡,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大學文化的提升。

校園媒介對大學文化的提升還表現在以專題的形式,對各種文化思潮進行大討論,對各種思想觀念進行集合報道上。個體的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和把握都有局限性,站的角度不同,處的位置不同,受的教育層次不同,對事物的認識就會不同。這里有深與淺的問題,有全面與片面的問題,也有主觀與客觀的問題,而討論以及把各方觀念集中呈現出來,就可以讓人人受到啟發,從而提高個體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只有大學人整體文化素養的提升,才會有大學文化的整體提升。

(二) 對大學文化的引領作用

大學這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她是人類的知識源,是人類的思想庫,那些新知識、新思想都源自大學。她是社會文明的先導,在傳承與弘揚社會文明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大學作為多元文化的集散地,各種學術觀點在這里源源不斷地產生,各種文化思潮在這里交融碰撞,使大學成為社會一道獨特的風景,始終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因此,有人說大學是當今社會最出新聞的地方,是一座新聞富礦。大學每天都會產生如此多的信息,這對校園媒介來講就有選擇的問題。選擇什么,怎么選擇以及選擇的結果都是對大學文化的引領。

我們都知道的校報,“她帶著油墨的芳香,如期而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引領學子在知、情、志中暢游。知,有博約之原則;情,有載節之原則;志,有持養之原則,秉此三者才能‘無所不思,無所不言’,才能‘言之有物,行而遠矣’”\[4\]。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校園媒介對大學文化的“引領”。

“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告訴我們的就是校園媒介應該怎樣引領大學文化,即為人們提供“科學的”、“正確的”、“高尚的”、“優秀的”精神產品,而非其他。所以,校園媒介的編輯要對大學的使命和責任有明確的認識與把握,要始終把彰顯人類高尚的德性和事物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具體的引領過程中,要始終強調主旋律,要始終強調先進性,以引導人們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懈地追求理想的境界。

應該看到,目前大學在某些方面還沒有完全起到對社會文明的引領作用。比如在學術上的浮躁行為,過分追求功利,忽視辦學質量以及一些急功近利的行為。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大學與其真正的使命有所背離。因此有學者呼吁:“大學既要融入社會,同時又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決不能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成為不良現象的俘虜,這是當前大學文化建設要充分引起關注的問題。”\[4\]

(三) 對大學文化的推動作用

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經過歷史積淀而逐漸形成的辦學理念、精神風貌、學術氛圍、規章制度、價值觀念等精神成果,都需要被大學人所了解,只有讓大學人了解這些、感受這些,才有可能被他們接納,并自覺實踐。

這里提到的辦學理念作為大學文化的靈魂,需要校園媒介的傳播,才能廣為人知;需要校園媒介的宣傳,才能深入人心。這里提到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等大學精神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同樣需要校園媒介的“物化”和“強化”,使大學人對一些價值的認同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終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成為個體文化的自覺。個體的這種文化因子被大學人廣泛接納并成為習慣,這就構成了真正意義的大學文化。校園媒介是通過有效的傳播和宣傳,間接地推動了大學的文化建設。

此外,校園媒介利用自身傳播的優勢,還可以對校園文化活動展開全方位的報道,既有動態的消息,又有深度的分析,還有正確的輿論引導,這樣一方面可以營造健康向上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學人對本校文化的認知度。而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大學文化建設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

為我們熟知的校報副刊是傳播大學文化最活躍的陣地。副刊以多種手法可以承載多種文化元素,文學、藝術、哲學、美學,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都可以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在這里呈現,為大學人共享。因此,有人認為校報的副刊是大學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可以在這里傳播文化、感受文化、體驗文化、分享文化,從中汲取精神的養料。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副刊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可以極大促進大學文化建設。“五四”運動時期,《晨報》、《京報》、《覺悟》等副刊都介紹新思潮,傳播學說,刊登進步小說、詩歌和散文,在新文化傳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處于信息時代的大學校報副刊,依靠網絡的優勢,可以與網共舞,在多元文化的傳播上大有作為。但在傳播多元文化時,一方面要把握好方向,另一方面要以包容的姿態、世界性的眼光,積極推動大學文化的新發展。

(四) 對大學文化的建構作用

校園媒介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傳播載體,是大學文化氛圍的直接體現,是校園文化形象的窗口,它不僅可對校園文化信息進行傳播,更主要的是通過校園媒介對信息進行選擇、加工、組織和導向性傳播,可以構建先進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校園文化,因為校園文化是從學校的歷史傳承積淀而來的,各高校的報刊、雜志就是最好的見證。因此在建設大學文化的過程中,校園媒介不僅要展示大學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更要努力體現高校的先進文化觀念,為廣大師生提供喜聞樂見,格調高雅,積極健康,富有核心價值理念的校園文化精品,為構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大學文化盡職盡責,努力構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相適應的,滿足廣大師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學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彬.傳播學習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23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427.

[3]胡晶晶,戴銳.文化產業發展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思及責任定位\[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8-22.

[4]王樹國.大學要融入社會要保持獨立\[N\].中國教育報,2008-11-11(2).

The Role of Campus Media in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YU Mei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PC Committ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Nanjing 200061, China)

篇5

一、大專院校文化建設中的體育教育概述

大專院校的文化建設具有教育性,大致院校文化建設的任務就是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體育教育作為大專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樣也有著發展學校教學質量、提高文化素質的責任。體育教育的提高不僅有利于大專學生提高體育素質與技能,同時還可以有益于學生增強身心健康,對大學生堅強意志以及頑強拼搏進取精神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在長期的校園文化建設中,與體育教育形成了融洽的體育文化。大專院校的體育文化往往都具有娛樂性。當今,在大專院校,學生大都熱情奔放,同時對各項體育活動都充滿了滿腔熱情。又因為通過參加各項體育活動不僅他們能夠舒緩學習中的壓力,還能夠有效調節個人情緒,實現愉悅身心的目的。大專院校校園的體育文化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也為當今大專院校學生的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娛樂氛圍。大專院校的體育文化具有鮮明的導向性。當前,學生受到較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特別是當前各種社會現象及其價值觀念與思想意識的影響等。所以正確的引導對學生價值觀的確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專院校應對學生的體育價值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積極引導。在大專院校里開展合適的體育活動是大專院校文化建設中體育文化的主要載體。這在提高師生身心健康、強健體魄的同時,還可以在大專院校的校園氛圍中形成崇尚自強、自尊、自信、公平、團結、頑強拼搏的文化精神。種種表明,體育教育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文價值。

二、體育教育在大專院校文化建設中意義

在大專院校開展體育教育相關活動會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一系列的促進作用。首先,這有利于培養師生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增進集體榮譽感。當前,大專院校的體育教育活動不僅積極倡導運動員張揚顯示個性,并且還要注重隊友間的團結協作,在體育競爭中達到個人與集體的有機結合。要實現在團結的集體中來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與競技水平。大專院校開展體育教育活動將以上做為價值取向,并且采用各種有效方式積極開展活動、拓寬活動場所領域,以此來促成師生團結協作,培養師生間的集體榮譽感。

第二,體育教育對師生堅強意志與拼搏精神的培養有重要意義。競技體育是在社會不斷發展并到一定程度之后慢慢在生產勞動內脫離出來,并衍生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方式,競技體育往往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探索并挑戰自身極限的活動。

每次挑戰自身極限都需要有堅強的意志與奮力拼搏的精神。當前,大專院校的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如今的學生已經不能呆在象牙塔中安身立命。這也使得有些師生在內心深處滋生了不良的想法,比如對將來感到迷茫無助、在激烈的競爭中缺乏自信心、面對各種挫折會迷失自己等等。這些現象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是不符的,所以應該采取合理的方式來改變這些問題,所以開展體育教育活動勢在必行。

第三,有利于在師生間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意識。眾所周知,公平競爭是體育運動的宗旨。體育的公平競爭精神對文化建設順利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體育教育在大專院校文化建設中的途徑

首先,在大專院校進行校園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并切實保證體育教育的物資基礎。在大專院校的校園中,場地、體育建筑以及器材設備等是師生進行體育教育活動的所必須物質基礎。伴隨著素質教育不斷發展,體育教學在當今高校的課堂上被逐漸引起重視,從而使得大專院校的體育場館以及器材等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大專院校的體育教學的條件日漸完善,并不斷發展,體育教育的氛圍相比之前也大有好轉,這些變化使得大專院校在文化建設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為以后更好地開展文化建設活動提供了一些保障。

第二,在體育教育中培養師生的體育文化精神,在活動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大專院校的體育文化精神是在大專院校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逐漸積淀出來的,并且被廣大師生所認同的價值觀念。體育文化精神在文化建設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憑借著其作為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形態可以對師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且體育文化精神具有傳承性。

第三,在體育教育中探索多種途徑,推動大專院校文化建設。大專院校文化建設是一項長久的系統工程,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個工作需要大專院校領導提高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并且能夠認識到校園體育教育不僅對文化建設工作十分重要,同時也是大專院校培養現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篇6

關鍵詞:課題活動;英語語言學習;作用

筆者任教的學校馬鞍山六中承擔了一個市級課題的研究,題目是《地域文化的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在這個課題研究實施當中,組織了很多小活動,如在班級組建“英語角”專欄,通過組建校園英語廣播“快樂英語加油站”將英語延伸到課外,組織一次“說英語,話家鄉”英語演講比賽,組織一次“今天我來當導游”的行為實踐活動,組織一次“My Hometown”為主體的征文活動等,以一系列的英語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他們學英語,用英語的興趣。其中,高中年級組織的是以“說英語,話家鄉”為主題的英語演講比賽,這雖然只是一個小活動,對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卻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促進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根據《新課標》中英語課程的課程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這個小活動所起的促進作用。

一、語言技能

參加演講比賽的學生是高一學生,即將進入高二年級,以普通高中畢業的要求七級為準,檢驗學生在活動中及活動后所能達到的目標。

語言技能分為聽說讀寫等方面,在這個活動中,參加演講的學生從班級中先挑選,學生自主參加,由教師和本班級其他學生一起參與評選,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學生聽的能力,大部分學生能聽懂演講者就此話題的內容并能抓住要點,演講者也能用恰當的語調和節奏表達自己的演講內容,讓學生討論評選,給了學生就此話題交流討論的機會。在選拔出本班的參賽者后,教師讓學生去獲取相應的資料并整合信息,寫成演講稿。從以上的步驟中,學生鍛煉了聽說讀寫聽力,基本達到目標語言技能要求,使學生向更好的語言技能方向發展。

二、語言知識

參賽學生在演講的訓練中逐步做到語音、語調自然流暢。在演講稿的寫作中,學會使用一些新的詞匯和短語,擴充了詞匯量,學習去使用適當的語言描述事物。演講的題目是“說英語,話家鄉”,能讓學生熟悉此方面的話題。

三、情感態度

在這一方面,這個小活動更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通過此次演講比賽,學生提高了學習英語的愿望和興趣,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參與這項活動。這次活動也大大增加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在活動中遇到一些困難,愿意主動向成績較好的學生或教師求教。參賽者之間更是能相互合作,分享獲取的各類與此有關的資料。通過這次活動,筆者看到了學生對于本地文化的喜愛,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溢于言表。

四、學習策略

從此次活動中,學生學會了主動拓寬英語學習的渠道,積極與同學交流探討,通過書籍和網絡獲得了更廣泛的英語信息,擴展了所學知識。在閱讀一些英語文獻資料時,學會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測詞義和推測段落大意。通過這些學習策略的認知與歸納,更有助于提高語言技能。

五、文化意識

通過對家鄉的描述,學生更深入了解了我們國家的文化和風俗,更了解本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在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的做法。在此基礎上,學生更愿意主動積極地去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由此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通過文化對比,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看似小小的一個活動,卻可以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從學生此次的演講稿中,筆者挑選了兩篇經過修改的文章,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些文章都可以體現出學生的進步。

例文:

My Hometown

Class 1, Senior 1 Ge Yuanting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Geyuanting and I am from Class 1, Senior 1. Today I feel great honored to be here to make a speech. Have you heard of the famous Chinese poet---LiBai? Do you know which city enjoys great reputation because of him? Yes, it is Maanshan. Though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city has changed beyond recognition, still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Now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 I would do whatever I could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Maanshan among citizens.

It is known to us that Maanshan has developed from a small fishing town to a modern city, which has taken on a new look. Because of its clear sky, beautiful scenery and amazing tourist spots, Maanshan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garden cities in China.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I would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all my citizens. It is owing to your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that has created what we possess now. It is owing to your support and hardwork that has made Maanshan as it is today. It is owing to you that has made impossible possible.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what I would like to do most is to set all parks, museums and libraries for free. Since Maanshan is known as the city of poetry, the morality of local people should be improved. There are several famous parks in our city, such as CaiShi Rock Park, LinSnzhi Memorial, ZhuRan Tomb. Therefore, easy access to parks, musumes and librariesd of the city as well, should be provided. Only in this case can the people of Maanshan enjoy the fresh air and build their bodies in the parks. Only in this case can the people of Maanshan more often to gain a broad view of the world. Only in this case can the people of Maanshan spend most of their free time.

Thus,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I would make policies to ensure that pour parks, museums and libraries are open for free.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I hope all citizens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gether to making our city a heaven on earth where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with each other peacefully and happily.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例文2: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Class 4, Senior 1 Zhou Yajuan

Good afternoon, my dear judgers and fellow students. My name is Zhouyajuan.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given by the teacher,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The topic of my English speech is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What would I do?”

My fellow students, please open your eyes and look around our city. Air pollution has made the sky gray, water pollution has made the rivers filled with harmful chemicals, and noise pollution has made our lives lack of pace. What shall we do now?We must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our city. It is our duty and we shall do it right now.

Nowadays,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a hot topic among the people, we always mentioned the low-carbon economy, recycling and so on. If I were Mayor of Maanshan, I would focus o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I would make our citizen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t is not one person’s job, so please join me. Let’s remember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Some may say our city has been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garden cities in China. We have already done well. N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a long and arduous task.

We cannot be satisfied with what we have done. If we feel tired, please think of the people suffering severe water shortage in the southeast of our countr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r the environment will punish us.

That’s all. Thank you.

平時這些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不好,但是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著實令我們教師感到高興,這不僅有學生自身的努力,更有教師的辛勤培育。這次活動只是一個開頭,希望能通過這類活動的開展增加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各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Krashen, Stephen & Torrace.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Education[M]. California: Laredo press.

[2]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陳琳等.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S].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一、善于看

寫作文要處處留心,善于看,即觀察。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也是構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從一年級起,就要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教材,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指導看圖,看實物,帶領學生參觀、游覽,教給學生觀察方法;留心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個方面的訓練:(1)細致地觀察;(2)有序地觀察;(3)抓住重點觀察;(4)用多種感官觀察;(5)邊觀察邊想象和聯想。

要真正認識事物,不僅要靠觀察,而且要靠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因此,作文訓練必須充分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特別要加強想象和聯想能力的訓練。低年級注意培養兒童的形象思維;中年級注意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初步的抽象思維;高年級要有意識地抓好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轉化,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進而言之有理。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直接體現了作文能力。例如,我在二年級時就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為了給學生提供素材,我發動學生從家中帶來花草種植,觀察它們的成長過程。學生觀察細致,描寫也就具體了。觀察發展了思維,思維促進了觀察能力的提高,表達依賴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又促進觀察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因此,突出進行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訓練,對于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極為重要的。

二、快樂讀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要指導學生作文,首先要教會其如何讀書,樂于讀書。葉圣陶曾把閱讀與寫作比喻為“吸收”和“傾吐”的關系,不吸收豐富的養料,就寫不出好的文章。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樂讀”是關鍵所在。

《新課程標準》指出:“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就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在讀中靜心,在靜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要求學生在讀書時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與作者的情感表達產生強烈的共鳴。我采用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的方法,包括兩個方面:(1)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學習作文,學習作者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結合課內作文,緊扣訓練重點,統一要求,嚴格訓練。(2)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學習作文。語文教材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例子,要想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并把知識形成能力,就必須加大課文閱讀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增長見識,提高認識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傾心說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適時地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我注重讓生活走進作文,讓作文走進生活,時時處處綻放作文之花。首先,引導學生融入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即引導他們有意識、有目的地觀察,觀察春天淅淅瀝瀝的小雨,捕捉它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觀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體會大自然的匠心獨運、巧奪天工;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特性,領悟大自然賦予它生命的意義,等等。這些都能成為學生作文的好材料。有了這樣的積累,學生必定會寫出文思獨特之佳作。其次,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廣納信息,加強實踐,增加體驗。

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個馳騁的舞臺,真正調動學生內在的言語表達欲望。欲望是人因某種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開啟思維閘門的鑰匙,又是思維的指南針。所以,我堅持以“讓學生暢所欲言為本”,為學生的自主表達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一個自由馳騁的舞臺,讓學生在為他所提供的舞臺上說要想說的話。為此,我在每堂語文課前5分鐘開辟了一個“我想說”板塊。學生積極踴躍,說天文、說地理、說身邊、說感受,暢所欲言,盡情傾吐,從而拉近了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學生和家長的距離。而且美好的書報讀了寫,精彩的影視觀后交流寫,生動的故事敘述聽了寫,憾人的事件見了描述寫,奇妙的想法想著寫,好玩的活動搞了寫,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說的積極性,為學生的寫作鋪平了道路。

四、寫真話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要說真話,說實話,說自己的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激發自己的情感,從而產生一種學寫真話的沖動和激情,即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和創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我一向要求學生說心里話,抒真情。在一次寫作中,我班的高翔同學就寫出了《老師啊,您錯了》這一針對性很強的習作,大膽地指出了我在一次上課時,錯誤地批評他亂扔紙屑,讓他感到非常委屈,寫出了內心的真實感受。當時,我在班上對這篇文章大加表揚,表揚他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大膽地講真話,這不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真諦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強調作文要練習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要讓學生說真話、說真事。教學時,我重視說的訓練,先讓學生說,在會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寫,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先說再寫不僅能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表達水平,還能幫助學生糾正語病。

篇8

一、 走進生活、投身社會,進行情感貯存

學生積極走進生活,投身社會,生活的色彩就會影響和感染學生,無論是崇高的、悲壯的、卑鄙的、丑陋的,都會引導學生流露真情實感,形成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基本看法。尤其他們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天性好奇貪玩,不受約束,如果將其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到社會中觀察、感悟,到大自然中享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在用自己的眼光觀看這個世界,這些眼光、基本看法、態度長期貯存,不斷思考,因此都有獨特鮮明的個性。在作文教學活動中鼓勵他們將這些感受到的經驗和觀點向他人傾訴時,文思泉涌,情真意切有話可說。那么就能寫出流露真情的作文。上學期,我們學校組織學生清明掃墓,我班的學生回來時寫的作文,要比平時寫得又輕松又真切。我有沒刻意加以指導,結果他們都寫出了令我十分滿意的文章。也正是我基于這種認識,所以在以后作文教學過程中我更多是為學生創設寫作意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表達欲望。

二、利用網絡、多媒體課件,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

利用網絡、多媒體課件中教學作文,除了心腦所擁有的資源和思考所得外,還能更多地搜索、篩選和運用網上豐富的寫作資源以及在網上進行交流、評改和反饋。由于作文評價是開放的、動態的和多元的,誰的作文是真實的有感情的,誰的作文是抄襲別人的,全都一目了然,這就促使學生寫真情實感的作文,既做到互相監督又做到互相進步的作用。這些都是利用網絡寫作文、教學作文的好處。在線評價,及時反饋,通過網絡組織學生對學生習作進行公開的、即時的評價,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提高學生對每次作文訓練要求的認識,并引導學生對各自習作的真情做進一步的修改,從而使每次作文訓練都能起到提高學生寫真情實感的作文 。

三、利用日記、周記自由暢談、積累素材,打開學生的心扉

日記、周記是學生個體情感和體驗的表達,是師生溝通的渠道。寫日記、周記時學生的心靈處于自由狀態,日常不想說的話不能說的話,這時也許會從心里傾瀉出來,我們不要對此進行干涉,因為他們太敏感了,很容易關閉起來。為此,利用日記、周記談心,創造一個個寬松的氛圍,讓學生自由地表達真實的自我。同時,可以了解學生心理,接近學生,培養師生感情,這種個體方式的成長愉快而滿足慢慢積累下來,就會在作文中表露出來。

四、同甘共苦,老師“下水”誘導情感

篇9

認識譚老師是在兩年前的那個初秋,我剛由長江小學轉入本校,一切是那么陌生。當我跨進教室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譚老師那一頭金色的卷發和那如花的笑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給了我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記得那時侯,我剛開始學寫作文,一寫作文,心里就直犯嘀咕:“作文作文,叫人頭疼!”寫起來總是“東拉葫蘆西扯瓢”!就像一團亂麻,理也理不清。而譚老師看見了,卻連連稱贊:“不錯不錯嘛!只是白壁微瑕喲!”隨后,她笑瞇瞇地捏起紅圓珠筆,說:“讓我來個快刀斬亂麻吧!”只見勞累過度的她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她手里捏著的筆,就像一桿獵槍,瞄準一字一標點地掃描過去。改完后,我瀏覽了一遍,哇!還真是“點石成金”她輕輕地拍著我的肩膀,說:“寫作文,要仔細觀察,寫出真情實感,要不作文就永遠也寫不好。”我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從那以后,我的作文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譚老師不僅耐心輔導我的學習,還時常教育我要好好做人。

篇10

關鍵詞:多元標準;五彩評語;感受成功

新課程自實施以來,作文教學一直在進行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對于習作的評價,很多教師也都一直在探索,努力尋求有效的評價方式。在此,我談一點自己粗淺的體會:

一、落紅化泥更護花――關注過程,流淌靈性的生命歡歌

我們大多數老師都會認為習作評價是作文完成后的事情,而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習作的評價應該是關注習作全程,關注習作整體的,應該站在“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評價從習作前就開始了,學生收集材料的過程、習作的熱情、敏銳的觀察、最后的習作成果、修改的方法……都是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評價的。

二、千錘萬鑿出深山――多方參與,共享陽光雨露

1.心靈舞蹈――“小伙伴的話”

讓學生從同齡人的角度出發,批改作文,寫上“小伙伴的話”,多找出同學作文中的閃光點,同時提出不足的地方或者修改建議。如班里樓××同學去了朱橋森林公園游玩后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森林公園里有一個湖,湖水像一塊無瑕的翡翠,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石頭。湖里有很多魚,大的,小的,紅的,白的……它們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給湖水增添了不少的熱鬧。湖邊有許多棵柳樹,一陣微風拂來,柳枝隨風輕輕搖擺,就像愛美的少女在梳著綠色的長辮子呢!走近看,剛探出腦袋的小葉子有序地排在那里,還有的葉子很害羞,躲在樹媽媽的懷抱里不愿意出來……”

這篇文章在習作園地中一展示,小伙伴們都被吸引了。他們紛紛拿起筆開始給小作者評價。有的說:“‘還有的葉子很害羞,躲在樹媽媽的懷抱里不愿意出來。’這句話把小葉子當作人來寫,真可愛!”……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出了文中的精彩之處,他們在評價的同時也學會了怎樣才能把景物寫得更生動、更形象。

2.反思提升――“自己的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評價這樣要求:“應指導學生以教師的批改為例,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和要領,最終學會自改習作。”引導學生讀同伴們的評價,對同學好的建議虛心接受并認真修改,再綜合伙伴的話和自己的感悟,寫出“自己的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橫看成嶺側成峰――多元標準,放飛純真的心靈

我曾經教過這樣一位學生,他在寫作時只能寫幾句話,而且錯別字特別多。這對于畢業班的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合格的。但是自從來到我的班級后,因為我在評價作文時的獨特,他對寫作逐漸有了興趣,態度也認真起來,作文寫得比以前長了,句子也通順多了,這盡管和那些寫作水平好的同學還是沒法比,但我還是在他習作的后面畫了一張燦爛的笑臉。沒想到,這極大地提高了他的寫作熱情。漸漸地,他的作文越寫越長了,錯別字越來越少了,更重要的是好詞好句也用得越來越多了。在后來的升學考試中,30分的作文他竟然得了23分。

在我們班里,作文的滿分并不是100分,也不是“優”。為了激發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只要發現學生作文有閃光點,我就給予肯定,給他的習作畫上一張笑臉。而且對于學生的每次習作,除了笑臉,我還根據學生的習作水平,在習作后加上一定量的五角星。每一次,班里下發了評改后的習作,學生都要比一比誰的笑臉多,誰的五角星多。而我每一次都能聽到學生在說:“下次我一定要寫得再長一些,具體一些,比你拿更多的笑臉和星星。”

四、不破樓蘭終不還――豐富陣地,營造成功舞臺

1.學生習作的最高獎賞―― 教師深情朗讀自己的文章

學生的作文如果被老師當作范文來朗讀,心中肯定會洋溢著濃濃的自豪感。老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習作中的亮點在課中朗讀,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了理解與肯定,能起到很好的鼓勵作用。在班里,我總是抓住習作中的優美句段在班內讀給學生聽,孩子們特別喜歡,一個個豎耳凝聽,被讀到作文的同學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笑容,其他同學則一個個投來羨慕的眼神,一個學期下來,班上的習作積極性提高得特別快。

2.推薦優秀習作到校園“紅領巾”廣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