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鰍養殖技術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9: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稻田泥鰍養殖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稻田泥鰍養殖技術

篇1

關健詞:稻田泥鰍養殖技術要點

稻田養殖泥鰍主要適用于連片稻田,一般不挖魚溝和魚溜,放養前,加高加固田埂,搞好進排水口等攔魚設備,待水稻插秧返青后,放養鰍種,每畝放鰍種3000-4000尾。

一、稻田養泥鰍的好處:1、稻田養泥鰍可以做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效果。每畝稻田不但水稻可保持原產量,還可收獲泥鰍70-100kg,直接提高經濟效益。

2、泥鰍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蟲,起到生物防治病蟲害的部分功能,省用農藥,減少了糧食污染。

3、泥鰍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動可起到疏松土壤,促進肥料分解,水稻發棵,谷粒飽滿,達到稻鰍雙豐收的目的。

4、節約餌料,降低養殖成本。泥鰍生長的適應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23-27℃,水溫高于32℃則鉆入淤泥中棲息,水溫低于7℃潛入泥中冬眠。稻田不但提供泥鰍水域環境,水稻還能為泥鰍提供遮蔽、躲藏的場所,并能提供部分食料。

二、泥鰍稻田中的養殖技術要點

1、稻田選擇。選擇泥質、弱堿性和無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養殖泥鰍。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堅實不漏水,面積2-10畝,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較低洼稻田為好,粘性土。

2、修筑田間工程及防逃設施。選作養鰍的稻田面積不宜過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網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鰍鉆洞逃逸,進、出水口加沒網攔,田埂高50cm,底寬50cm,頂寬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紗網做防逃設施,膜或網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離田埂內側50cm處挖深30cm,寬20cm的環溝,插秧后對環溝進行修整。進排水口采用密目鐵絲網或尼龍網做成攔魚柵。

3、稻田施肥。耕田與施肥同時進行。耕田時可將稻田在中間隔開。先耕半邊并施肥,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追肥只能用尿素。插秧前重施底肥,每畝施雞、豬糞250Kg,繁殖天然餌料,促進泥鰍生長。水稻插秧結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雞、豬糞每畝25kg,直到8月中旬結束。

4、泥鰍放養。泥鰍放養時間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為宜,在放養時間上要堅持一個“早”字。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魚”。泥鰍苗種主要來源是收購野生魚。放種前3-4d在坑、溝內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質,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鰍種2萬-2.5萬尾。

5、科學施藥。稻田出現病蟲害時,宜選用對癥高效低毒的農藥,不能任意加大用藥量。粉劑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時噴施,水劑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藥時噴嘴要斜向稻葉或朝上。盡量將藥嗔在稻口十上。下雨前不要施農藥。施農藥最佳時間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養魚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農藥,如:草克星、農思它。

6、飼養管理。養殖管理技術要領:主要管理內容是日常的投餌和巡視田塊、水質管理、檢查攝食狀況、成鰍病防治及防止逃逸等。

(1)水質管理。保持田中水質清新,適時加注新水。苗種放養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養殖中期伏約7月中旬),此時正是高溫季節,田水深度應保持在10cm以上。養殖期間3-5天換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如發現泥鰍浮頭、受驚或日出后仍不下沉,應立即換水。

(2)餌料管理。稻田養殖泥鰍要想取得高產,除施底肥和追肥外,還應每天進行投餌。泥鰍為雜食性魚類,人工喂養飼料有米糠、麥麩和少量魚粉、加適量甘薯淀粉粘合團塊狀飼料,或蚯蚓、蠅蛆等鮮活飼料。

前期投餌按魚體重的1-1.5%,中期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后期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餌料,如:麥麩、米糠等。投飼量一般按泥鰍總體重的3%-5%計算,也可按實際泥鰍的吃食情況而定,每次投喂的吃食時間以3小時為標準。日投喂2次,上午8-9時、下午4-5時。陰天和氣壓低的天氣應減少投餌量。

(3)日常管理。堅持經常巡田,檢查各項設施是否有損壞,特別在雨天要對進、排水孔及堤壩進行嚴格檢查。

7、泥鰍的病害防治

(1)水霉病。捕捉、運輸泥鰍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鰍種下田前用孔雀石綠或食鹽浸洗消毒;泥鰍感染此病時,各用0.04%的小蘇打和食鹽配成混合液后,全田潑灑。

(2)爛鰭病.用1g/m3漂白粉全池潑灑,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潑灑;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鐘,每天1次,1-2天即可見效,5天痊愈。

(3)打印病。用量為每立方水1克的漂白粉化水后全田潑灑,或用2%濃度碳酸或漂白粉干粉直接涂抹患處。

(4)寄生蟲病。鰍池在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田消毒;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兩者比例為5:2)合劑全田潑灑。

篇2

關鍵詞池塘;稻田;泥鰍;養殖技術

2009年,在肥西縣豐樂鎮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養殖泥鰍,平均產量分別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別為1.05萬、1.65萬元/hm2。現將泥鰍養殖技術總結如下,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1池塘精養

1.1鰍池建設

養殖泥鰍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積為300~500 m2,最大不超過1 333.33 m2為好;池深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魚坑,以方便放養和捕撈;池塘岸要整齊平直、堅硬,并在埂內貼1層塑料膜以防泥鰍鉆洞逃逸;池底要整實,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淺要均勻。

1.2清塘消毒

將整建好的塘口進行藥物消毒,在生產過程中常用的清塘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殺害野雜魚、水生昆蟲和細菌等病原體,不僅有除害滅病作用,還能改善水質,增強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應根據水深情況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態氯,具有較強的殺菌和滅敵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潑灑。

1.3肥水放養

放養前3~4 d施基肥,品種以畜禽糞肥為主[2],用量為9~12 t/hm2,以提高泥鰍苗種成活率。為減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溫10~15 ℃時,浸洗泥鰍魚種20~30 min,或者用3%食鹽水浸洗30 min左右,殺滅泥鰍魚種體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養殖成鰍時,放養量按放3~4 cm泥鰍魚種18萬~24萬尾/hm2,如有流水條件的池塘可適當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學投飼

泥鰍魚種入池后,要根據池塘水質情況,經常投施一些有機肥,培養水中的天然餌料。每日還要投喂人工飼料,日投餌量3月為泥鰍總體重的1%,4—6月為4%,7—8月為10%,9—10月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內向陽、離岸1.5~2.0 m處搭設飼料臺,把飼料放在臺上,有利于泥鰍均勻攝食,可減少餌料的浪費,便于檢查泥鰍的食量和生長情況。

1.5種草與增氧

在鰍池中種植適量的水浮蓮或水花生,種草的覆蓋面應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溫陽光直射,為泥鰍提供棲息的場所。注重觀察池水變化和泥鰍活動情況,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鰍不時竄出水面“吞食空氣”,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時可選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鰍捕撈

泥鰍具有鉆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撈。針對泥鰍的這一特點,可以采取以下捕撈方法:一是食餌誘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麥類放在一種特制的竹籠內,將籠置于池周邊沿部位,引誘泥鰍進入籠內。二是排水捕撈法[3]。先將池水排干,然后根據成鰍池的大小,在池底開挖幾條寬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溝,在排水溝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無水,溝、坑內積水,泥鰍會聚集到溝坑內,即可用抄網捕撈。若池大未捕盡,可進水淹沒池底幾小時,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溝坑內有水,繼續用抄網捕撈。若池中還有泥鰍鉆到泥中未捕到,則再進水淹沒池底過夜,第2天太陽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盡池中的泥鰍。

2稻田養殖

2.1稻田選擇與準備

養泥鰍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滲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積雨面宜小不宜大,選擇低洼田、塘田、岔溝田為宜。水源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質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較高的土壤為佳。養殖泥鰍的稻田,田埂應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緊夯實,可用農膜插入泥中10 cm圍護田埂,以防漏洞、裂縫、漏水、塌陷而使泥鰍逃走。同時進、出水口處要安裝塑料網欄[4]。魚溝一般為“十”字形溝,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積的10%左右,溝深60 cm、寬90 cm為宜。魚溝渠道要與進、出口處暢通。養殖泥鰍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為宜。

2.2放養與管理

泥鰍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開始放養。苗種規格以長3~4 cm為好,放養37.5萬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飼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飼料臺。飼料以谷糠、麥麩及魚類專用飼料等為宜,可搭配些青飼料。日投喂量一般為泥鰍總重量的4%~5%。稻田水位應根據生產需要適時調節。稻田防病治蟲要注意選擇低毒農藥,適時適量葉面噴施,以防藥害。泥鰍經4個月的飼養,體長達到10~15 cm、體重達到15~20 g,可以捕撈出售。

3參考文獻

[1] 姬鴻,金艷.泥鰍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9):248.

[2] 張娟.池塘泥鰍高效養殖一例[J].漁業致富指南,2009(23):45-46.

篇3

[關鍵詞] 泥鰍 人工養殖 增產增值 合理發展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0-0138-01

素有“水中之參”之稱的泥鰍屬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泥鰍屬,在中國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多見于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域,全年都可采收,尤其是在夏季,是一種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淡水經濟魚。隨著近年來,消費市場對泥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在天然水體當中的泥鰍,已經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人工培育泥鰍的養殖業隨之興起,在此,筆者對泥鰍的人工養殖技術進行探討,以期對泥鰍養殖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一、泥鰍的人工繁殖

1.親魚選擇

選擇繁殖用的親泥鰍,可直接從市場夠得,也可自行捕捉,一定要體質強健,無傷病,分泌粘液多,體長達到15~18厘米,體重達30克以上的泥鰍,雌雄泥鰍的比例應該把握在1:1.1~1:1.5之間。分辨雌雄泥鰍時應注意:雄鰍胸鰭明顯寬長,在生殖季節擠壓腹部,會有流出,身形瘦長,但比較活躍;雌鰍胸鰭較短,呈扇形,身形圓胖,在生殖季節擠壓腹部,會有卵粒流出。

2.催卵孵化

催卵的時間一般在4月末至6月初,水溫適宜在22℃以上,催卵的藥物一般選擇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或鯉垂體(PG)或A型混合激素。劑量為每尾雌鰍注射絨毛膜激素100~150國際單位或鯉腦垂體0.5~1個,用生理鹽水配成0.1毫升的藥液,使用蒸餾水亦可,雄鰍則劑量減半。

雌鰍后,取出雄鰍精巢,研磨制,放入卵粒,輕輕攪動,以清水清洗數次,將卵粒轉移到他處孵化。受精卵在20~30℃的水溫中正常孵化,密度要保持在每升水500粒左右,兩三天內便可孵化出鰍苗。

二、泥鰍苗種的培育

1.土池對鰍苗的培育最為適宜,作為鰍苗食物的浮游生物,應該提前準備充足。應注意的是,每一池放養的鰍苗應是同一批孵化,并保持密度在800~1000尾/m2,有助于該池中的鰍苗平衡生長,提高鰍苗的成活率。

2.鰍苗的培育,應當注意投放食物的營養成分和投放數量,各類的浮游生物的供給量一定要準備充足,輪蟲、原生動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等餌料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精飼料的投放也必不可少,熟蛋黃、魚粉、奶粉等可以為鰍苗提供一定的營養,大約4~5天后,便可以投放粗飼料,如米糠、麥麩等,小雜魚肉等肉類的飼料在此期間也可以投放,投放的次數應該為3~5次/天,每天投放食物的重量應當不超過鰍苗總重量的10%,此外,池內的溫度應當保持在20~30℃,保持鰍苗的活躍性和進食的積極性。

三、成鰍的飼養

1.專池養鰍

引水方便、弱酸性質的池塘是養殖成鰍的理想地方,池塘面積一畝大小為宜,密度宜為8~10萬尾,水底應有15~20厘米深的淤泥,以滿足泥鰍鉆泥的習性,還需輔以底肥,為泥鰍提供有機肥。有機肥和浮游生物是不足以滿足泥鰍對食物的需求,投放有機肥料和各種餌料,如米糠、豆渣、麥麩、蚯蚓等,各種食物的殘渣活食品加工的剩料也可以作為泥鰍的餌料,另外,還需提供各類的肥料,如人畜糞便、農作物的堆肥等,這樣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加,也增加了泥鰍的營養來源。泥鰍的生長溫度適宜在15~30oC,而且在這個溫度范圍內進食也比較多,有助于泥鰍的生長。

成鰍的生長期大約為8~10個月,若管理得當,飼養方法科學的話,每畝產量可達300~400千克,每尾泥鰍可達15~20克,身長可達12~16厘米,符合市場上的普遍規格。

2.稻田養鰍

稻田養鰍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泥鰍外逃的防護,加固田埂,無論是進水口還是出水口,也都需要加固,最好選擇金屬網欄。在稻田中需要開挖2~4個水坑,每個大約占地2、3平方米,深度應達40厘米,每個水坑都要有水溝相連,這些水坑可以在施化肥時和水溫過高時為泥鰍提供棲息水域,同時也利于集中泥鰍,便于捕撈。

稻田放鰍的時間適宜在插稻后的第一次耕田,每畝稻田可投放10千克的鰍苗,在水稻施肥的時候順便為泥鰍供食,投放的餌料以麥糠、蚯蚓、魚粉等為主。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盡量使用高效低毒的農藥,減少對水體的污染和對泥鰍的危害。

四、病害的防治

第一,水霉病,多由霉菌引發,其病癥是病體表面長出白色絨毛裝的碎斑點狀霉菌,常見于鰍苗孵化過程中的低溫陰雨天氣,尤其在冬天,泥鰍發病率很高。其防治措施為:①盡量避免使泥鰍受傷,在運輸和捕捉是尤為注意。②將生病的泥鰍放入濃度為4%的淡鹽水中,持續5~10分鐘。③在全池噴灑濃度為50mg/L的新潔爾液,有效防治水霉病。

第二,腐鰭病,由桿菌引發,其癥狀是背鰭周圍肉體腐爛,嚴重時背鰭會脫落,病體內浮腫,伴有紅斑出現。其防治措施為:①全池潑灑金霉素比例為1mg/kg或土霉素比例為0.1 mg/kg。②用濃度為20 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生病的泥鰍15~20 分鐘。

第三,寄生蟲病,多由車輪蟲、舌杯蟲、三代蟲等寄生蟲引發。其防治措施為:在全池潑灑0.7ppm的硫酸銅殺滅車輪蟲和舌杯蟲,潑灑0.5ppm的晶體敵百蟲殺滅三代蟲。

第四,生物敵害,往往對泥鰍養殖業產生重要影響,各種蛙類、水蜈蚣、夾子蟲等會殺死泥鰍幼苗,蛇、鳥類會以泥鰍為食,這對泥鰍養殖的產量會有很大影響。盡量避免在泥鰍池中實行蛙捕,在全池噴灑濃度為95%晶體敵百蟲5ppm,也可用煤油燈誘捕夾子蟲和水蜈蚣。

五、泥鰍養殖技術的發展建議

注重泥鰍養殖過程中的病害的防治工作,保證泥鰍的健康成長。一定要參考專業技術人員提供的技術和養殖方法,爭取達到泥鰍養殖業的增產增值。在培育過程中,對溫度和餌料的掌握決定了鰍苗的成活率,養殖者要嚴格按照要求來控制。在捕撈的過程中,要講究技巧,不可蠻干,盡量避免泥鰍受傷,以免影響銷售價格。

六、結語

綜上所述,泥鰍養殖業是一個新型的產業,也是頗具潛力的致富途徑,其中的各項技術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去挖掘探索,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方法必將取代傳統的方式,實現泥鰍養殖業的增產增值,促進泥鰍養殖業的良性發展,獲得更豐厚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張誠;張曉玲.泥鰍的人工養殖[J].新農村.2007(05)

[2]褚方鋼.沼渣養泥鰍四要點[J].農家科技.2010(08)

篇4

泥鰍是底層溫水性魚類,多生活于軟泥底的湖泊、河溝、池塘、稻田中的淺水水域。生活水溫為5~35℃,最適生長溫度為25~28℃,當水溫上升到30℃以上時,即鉆入淤泥中度夏;水溫降到5℃以下時,潛入泥土小冬眠。泥鰍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有三種呼吸方法,即鰓呼吸、皮膚呼吸和腸呼吸,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也吃配合飼料。

我縣有水域面積16.86萬畝,全縣山塘水庫總面積15637.8畝,其中已養面積14820畝;池塘面積22193.3畝,已養面積10860畝。我縣的氣候非常適宜泥鰍的生長,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地帶。受季風環流的影響比較明顯,其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夏長冬短,夏熱冬涼。光照充足,太陽輻射量多,光、熱、水基本同步。我縣平均氣溫20.3℃,年極端最高氣溫39.9℃,年極端最低氣溫-4.0℃;最熱為7月份,平均氣溫28.5℃,最冷為每年1月,平均氣溫10.1℃,極端最低多年平均值為-0.9℃。泥鰍最宜生長期在每年的3月至11份。

目前市場泥鰍的市場銷售價格可達60元每公斤,與四大家魚的銷售價相比,顯現了極高的經濟價值。養殖戶也意識到了這明顯的區別,已有少數養殖戶行動起來。但只有極少數養殖戶在池塘中放養,沒有形成較大的養殖規模,社會效益偏低。而我縣氣候非常適宜泥鰍的繁殖生長,全年對養殖泥鰍可進行餌料投喂時間從3月至11月上旬,進行輪捕輪放模式養殖,一年基本可對養殖泥鰍起捕3次以上,養殖效益大大地顯現。所以在本地發展泥鰍養殖,改良我縣淡水養殖結構,提高我縣水產養殖產值,增加農民收入,是一個可行途徑。

我縣黃冕鄉六脈村村民潘勤源2012年4月在自己的10畝養殖魚塘內投入規格5公分的泥鰍魚種80萬尾,利用配合飼料進行投喂,2012年11月統一起捕,產量達6500公斤,以13元/公斤售往廣東,產值達33.8萬元,除去養殖成本18萬元,獲得利潤達15.8萬元,經濟效益比較顯著,每畝養殖水面產純利潤達1.5萬元以上。

我縣鹿寨鎮石路村民覃龍才2013年4月投入2公分泥鰍苗150萬尾,養殖面積水面7畝,利用本地產豆腐渣、花生麩等混合飼料進行投喂,到2013年7月,養殖時間3個月左右,自估產量達3500公斤,產值達18萬元,除去養殖成本5萬元,可獲利潤13萬元,每畝養殖水面產純利潤達1.8萬元以上。

以上兩例泥鰍養殖戶不同的飼料養殖,養殖泥鰍的養殖水面每畝純利潤都超1.5萬元,比我縣現階段的四大家魚養殖水面每畝純利潤收獲超5倍多。

我縣發展泥鰍養殖條件基本成熟:

1、養殖漁業穩步、快速地發展,科學養殖技術理論思想已經得到養殖戶的認可,改良養殖品種,改造老的養殖結構,提高養殖產量和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水產養殖戶都達到共識。

2、 我縣處于廣西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23℃之間。非常適宜泥鰍的繁殖生產。

3、我縣交通便利,水電和通訊設施非常發達,為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泥鰍屬于雜食性小型經濟魚類,抗病能力特別強,做好養殖前期的消毒工作,合理的養殖密度,泥鰍很少發病;養殖泥鰍以投喂本地產的農家飼料,加以配合飼料的搭配,所需養殖成本低廉。

5、泥鰍養殖有較強的技術服務體系,依托柳州市漁業站技術骨干力量及利用鹿寨水產畜牧獸醫局技術骨干能力,可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養殖服務隊伍,柳州市有高級的水產工程師 3名,鹿寨水產畜牧獸醫局技術骨干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5人,助師和技術人員27人。全縣9個鄉鎮水產畜牧獸醫站現有畜牧獸醫技術人員51人。可為泥鰍養殖提供養殖技術保障。

發展泥鰍養殖,可以實現我縣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的改造,提高我縣水產養殖成品的質量和產值,推動我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增加我縣水產養殖水產養殖品種種類,增加我縣水產養殖戶的收入項目。可以使農民由過去比較老舊的養殖模式轉化出來,使養殖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綜合養殖生產能力,增加養殖收入。

篇5

一波三折,創業路險且長

陳利華現任楊柳溝村黨支部書記,今年28歲的她做大學生村官已將近四個年頭了。“2009年,我們幾個年輕人剛成為大學生村官時,就想著一定要干出點名堂,讓老百姓發家致富。”說干就干,陳利華和其他幾名大學生村官每人拿出5000元合伙買了土雞苗,準備大干一場。然而,在即將出欄時,土雞突發疫病大量死亡,又恰逢暴雨來襲,1000只土雞所剩無幾。

“第一次創業就遭遇失敗,我們心頭很是郁悶,但還是要打起精神從頭再來!”大學生村官們引入資金成立了全省首家大學生村官創業注冊公司——豐誼養殖有限公司,隨后租賃村里一個荒廢的養豬場和50畝山地建起了“霧都土雞養殖場”。土雞養殖初具規模,第二批雞苗賺了1萬多元。

隨著土雞養殖的發展,公司日益強盛,2010年,陳利華和其余幾名大學生村官考察了市場后,決定養殖泥鰍。首批15畝泥鰍凈賺了10多萬元,讓陳利華看到了希望。隨后,豐誼養殖公司加盟四川科信達泥鰍養殖有限公司,投入102萬元在乃堂壩村新建起占地30余畝的高標準泥鰍養殖基地,力圖將金龍鄉打造成“川中泥鰍之鄉”。

然而,2011年7月,一場百年一遇的洪災讓陳利華深受打擊。泥鰍基地建在河岸不遠處,洪水沖垮河堤,用來加固的沙袋、門板一個不剩,價值70多萬元的泥鰍全部被沖走。陳利華在暴雨中束手無策,難過地流下了眼淚。痛定思痛,陳利華將此作為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洪水之后,大學生村官們花了40多萬元重修堤壩,將其加高兩米多,有效抵御了自然災害。

“我們希望能帶動老百姓共同致富,但沒有規模,老百姓不會跟著干的。”陳利華等再次承包了200余畝稻田,用來建立無公害魚類養殖基地和種植蓬溪仙桃,以雞場內雞糞等“垃圾”為原料,繁養蚯蚓、蛆等高蛋白蟲類作為飼料,走出了“仙桃—雞—泥鰍—魚”生態立體循環農業發展之路。如今,金龍鄉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已近300畝,養殖了青蛙、泥鰍、魚等多種品種。2012年,豐誼養殖公司銷售收入達200萬元,純利潤達40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們賺得多不算富,要把老百姓也帶動起來共同致富才是真正的富。”陳利華說,大學生村官們在公司里都有各自負責的工作,她主要負責魚類養殖,包括喂食、打撈、銷售等。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方面為老百姓作指導,就能有效帶動群眾發展產業。

一開始,老百姓充滿顧慮:你們大學生村官損失了有政府支持,我們虧了咋辦?陳利華給村民們鼓足信心:“別怕,我們的技術都一樣,還有專家指導,哪有那么容易虧的!”金龍鄉的村民在大學生村官的帶領下紛紛發展養殖業,還有不少外地的客戶慕名前來購買泥鰍苗,讓大學生村官們為其作技術指導和場地規劃。“陳書記,我養的草魚不吃飼料,你來幫忙看一下嘛。”“陳書記,我想把我家池塘擴幾畝。”……村民們已經將陳利華當成了值得推心置腹的家里人。

篇6

關鍵詞: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乙氧氟草醚;半數致死濃度;微核;單細胞凝膠電泳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8-152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8.029

Study on the Toxicity of Oxyfluorfen to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XIA Xiao-hua1, HUO Wei-ran1, LI Mo-yi2, DONG Hui1, XIA Xiao-pei1, DU Qi-yan1, CHANG Zhong-jie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Henan, China;

2.The Affiliated High Schoo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Henan,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herbicide toxicity of oxyfluorfen to aquatic organisms, regarding the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a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 we adapted the acute test, micronucleus test, single cell gelelectrophoresis to test its toxicity on M. anguillicaudat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 of oxyfluorfen on the 24, 48, 72, 96 h were 36.66, 32.86, 28.92, 27.39 mg/L; respectively; the safe concentration(SC) was 7.92 mg/L. The micronucleus rate and nuclear anomalies in each experiment were increased with exposure time and concentration, which presents obvious time dose effect. The highest micronuclei and nuclear anomalies' rate reached the maximum which appeared in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n 6 d. The results were permill 6.417‰±0.631‰, 65.417‰±5.080‰, respectively. In the comet assay, we chose the content of comet tail DNA, tail length and the olive tail moment(these three standards) to check the injure degree of D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y reached to the peak value on 6 d and 16.00 mg/L. The peak value was 43.06%±2.54%, 268.00 pix±8.49 pix, 89.31±1.82, respectively. The studies showed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effective use of oxyfluorfe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onitoring.

Key words: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oxyfluorfen; LC50; micronucleus;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現代生態農業養殖模式――嵌套養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青睞,而市面上常見的嵌套養殖模式當屬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水稻模式。為了有效防治稻田病蟲害、雜草,提高水稻產量,施用農藥是重要的農藝措施之一,乙氧氟草醚便是常用的稻田除草。稻田中使用除草劑去除雜草的同時,大量散失的農藥也將流入到稻田水體中,這會給水體里的生物特別是稻田里面嵌套養殖的泥鰍帶來很大毒害,不僅給農戶造成經濟損失,而且這些有毒物質會通過食物鏈的富集、傳導作用轉移到人體內,從而引起人和動物的積累性中毒,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潛在的威脅[1]。因此應合理使用農藥,在有效防治病蟲草害的同時,降低農藥對農產品和環境的污染,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試驗以泥鰍為受試對象,通過急性毒性試驗、微核試驗、單細胞凝膠電泳技術檢測乙氧氟草醚對泥鰍遺傳物質DNA的損傷程度,評估了乙氧氟草醚對稻田中嵌套養殖泥鰍的遺傳毒性水平,以期為合理使用除草劑、高效養殖泥鰍、推廣現代生態農業養殖模式嵌套養殖及環境污染監測提供基礎數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參試泥鰍購自新鄉市海鴻農貿市場,選擇發育狀況良好、體重13~16 g、平均體長9~12 cm的健壯泥鰍350尾,試驗前用曝氣3 d的自來水馴養一周,馴養期間死亡率小于2%,挑選健康、體表無損的個體作為試驗材料。試驗前1 d停止喂食,進行饑餓處理,試驗期間不投喂。乙氧氟草醚除草劑購自新鄉市東海農資市場,上海惠光化學有限公司出品,有效成分含量23.5%。

1.2 方法

1.2.1 急性毒性試驗 在前期預備試驗的基礎上,確定最大零致死濃度為乙氧氟草醚稀釋液20.00 mg/L、最小全致死濃度為45.00 mg/L。正式試驗在這2個濃度之間設置20.83、25.00、30.00、36.00、43.20 mg/L 5個乙氧氟草醚稀釋液濃度梯度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處理,每處理投放10尾健康泥鰍,每24 h更換一次等體積等濃度的乙氧氟草醚稀釋液。試驗開始后12 h連續觀察,并記錄其中毒癥狀;及時清理死亡個體,記錄泥鰍在24、48、72、96 h的死亡數量。采用改進寇氏法(Karber)[2,3]計算乙氧氟草醚對泥鰍的半數致死濃度(LC50),LC50的計算公式為:

LgLC50=Xm-i(∑p-0.5),

式中,Xm為死亡處理最大劑量的對數,i為相鄰處理濃度的對數之差,∑p為各處理死亡率之和。安全濃度SC的計算公式為:

SC=LC50(24 h)×0.3/[(LC50(24 h)/LC50(48 h)]3。

1.2.2 微核試驗 在急性試驗毒性的基礎上,于安全濃度和最大零致死濃度之間,設置5個乙氧氟草醚濃度處理,分別是0.00、8.00、12.00、16.00、20.00 mg/L,每處理均隨機投放20尾健康泥鰍,每24 h更換一次等體積等濃度的乙氧氟草醚稀釋液。分別設置2、4、6 d 3個時間段,試驗步驟參照文獻[4]的方法完成。微核試驗處理的數據有:

核異常率=(異常核的細胞數/總細胞數)× 1 000‰,

微核率=(雙核的細胞數/總細胞數)×1 000‰。

1.2.3 單細胞凝膠電泳試驗 單細胞(血細胞)懸浮液的制備步驟參照文獻[5]的方法。泥鰍的單細胞凝膠電泳試驗分別設置2、4、6 d 3個時間段處理,以試驗開始時間0為對照,各個時間段處理都設置4個乙氧氟草醚濃度,分別是8.00、12.00、16.00、20.00 mg/L;運用CASP彗星圖像分析軟件及統計軟件SPSS 11.0對各處理的彗尾DNA所占含量(Tail DNA,%)、尾長(TL,pix)和Olive尾距(OTM)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急性毒性試驗

試驗觀察發現,不同濃度的乙氧氟草醚稀釋液對泥鰍活動有相對明顯的影響。低劑量處理中,泥鰍基本上沒出現明顯的生理反應;但在高劑量處理中,泥鰍不斷地快速游動,有狂游躍出水面的現象,最終逐漸失去游動能力、翻白肚直至死亡;不同濃度的乙氧氟草醚稀釋液對泥鰍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乙氧氟草醚稀釋液對泥鰍的24、48、72、96 h的 LC50分別為36.66、32.86、28.92、27.39 mg/L,SC為7.92 mg/L。

2.2 微核驗

不同濃度的乙氧氟草醚稀釋液對泥鰍的微核試驗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對照處理的泥鰍紅細胞自發微核和核異常細胞率在各處理時間上無明顯個體差異;而乙氧氟草醚處理的濃度越高,在處理時間一定的條件下,泥鰍的血細胞微核率和核異常率越高,各乙氧氟草醚稀釋液濃度處理都與對照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P

2.3 單細胞凝膠電泳試驗

乙氧氟草醚稀釋液處理泥鰍后單細胞(血細胞)凝膠電泳比較情況見圖1。由圖1可見,對照的細胞核呈圓球形,頭部DNA集中;而在乙氧氟草醚稀釋液各處理中,細胞核呈現彗星樣,具有長度不同的慧尾,而且隨著濃度的增加,彗星頭部逐漸縮小,變得發散。利用彗星圖像分析軟件CASP及統計軟件SPSS 11.0測量與統計分析單細胞凝膠電泳情況,結果見表3。從表3可見,在處理2 d的單細胞中,泥鰍的彗尾DNA含量、尾矩、尾長隨著乙氧氟草醚濃度的增加,各數值都明顯增大,與對照都存在極顯著差異(P

3 討論

3.1 乙氧氟草醚的毒性分類

急性毒性試驗結果顯示,低濃度處理24 h和48 h的泥鰍死亡率并沒有明顯的變化;高濃度處理中隨著乙氧氟草醚濃度的不斷升高,泥鰍的死亡率明顯上升,且隨著染毒時間的增加,泥鰍的死亡率均呈上升態勢,說明乙氧氟草醚對泥鰍毒性存在時間-劑量效應。2009年新版的《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中將化學物質對魚類的毒性分為3個等級[6],其中96 h的LC50大于10.00 mg/L時屬于低毒。本試驗中乙氧氟草醚對泥鰍的96 h的LC50為27.37 mg/L,大于10.00 mg/L,由此說明除草劑乙氧氟草醚對泥鰍屬于低毒。

3.2 乙氧氟草醚對泥鰍單細胞DNA的損傷程度

除草劑中的致變物質能使泥鰍部分單細胞(血細胞)染色體發生斷裂或破壞其紡錘體,使之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斷片殘留于間期胞漿中形成微核;微核細胞率的高低可反映細胞染色體受損傷的程度[7]。試驗中,泥鰍單細胞的微核率和核異常率均隨著乙氧氟草醚濃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高濃度處理的泥鰍單細胞微核率和核異常率明顯要比低濃度處理的高。這可能是由于處理濃度過高后,使泥鰍單細胞自身修復機制失效,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自我修復,導致單細胞的核異常率和微核率提高造成的。

單細胞凝膠電泳試驗與經典的染色體畸變、微核相比,不僅可以研究低劑量下的生物效應,也可用于研究高劑量下的生物效應;既可以用于活細胞DNA的檢測,也能用于死亡細胞DNA的分析。因此單細胞凝膠電泳試驗非常適用于評價受試對象的遺傳毒性。試驗中,處理與對照相比,彗尾DNA含量、尾長、尾矩3個指標都隨著乙氧氟草醚濃度的升高以及處理時間的延長而有明顯的上升。當處理時間為6 d、乙氧氟草醚處理濃度為16.00 mg/L時,彗尾DNA含量為43.06%±2.54%,尾長為268.00 pix±8.49 pix,尾矩為89.31±1.82,這3項數值均達到最大;而在之后的處理(6 d、20.00 mg/L)中3項數值都有明顯的下降,可能的原因是與DNA自身的修復機制有關,DNA在受到嚴重損傷時,會啟動SOS修復機制,使DNA的損傷程度減弱,導致拖尾出現不明顯現象。單細胞凝膠電泳試驗表明,乙氧氟草醚濃度越大,處理時間越長,對泥鰍DNA的損傷就越嚴重。

C上所述,試驗證實了乙氧氟草醚對泥鰍單細胞的遺傳物質具有一定的毒性效應,為人們更好、更安全地使用此類除草劑提供了依據,值得養殖戶借鑒。并且合理使用農藥是嵌套養殖技術發展的關鍵,這對于農業生產安全和環境保護及其他相關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鵬飛,楊德強,鄒 紅,等.兩種中草藥組方對鯽魚肝臟轉氨酶的影響[J].飼料工業,2005,26(6):28-31.

[2] 張毓琪,陳旭龍.環境毒理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3.257-258.

[3] 惠秀娟.環境毒理學[M].北京:北京化工大學出版社,2003.270-271.

[4] 陳細香,盧昌義,黃榮昌.5種洗發劑對泥鰍紅細胞微核的影響[J].淡水漁業,2007,37(5):19-22.

[5] 陳 忻,西田浩志,小西匾.單細胞凝膠電泳技術檢測小鼠成纖維細胞DNA的氧化損傷及修復[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7, 28(1):25-26.

篇7

豬的免疫系統是機體保護自身的防御性結構,是在長期進化中與各種致病因子的不斷斗爭中逐漸形成的,能抵御外來細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質的侵襲,還能清除體內衰老、突變、惡化或死亡的細胞,保護機體的健康。免疫抑制是豬體免疫系統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產生損傷的結果,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病理現象,對養豬業危害嚴重。

一、免疫抑制產生的原因

1.飼料營養不全 豬免疫系統內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物質基礎是抗體和淋巴因子,其中抗體是一種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質,其合成過程需要眾多氨基酸的參與。如果飼料中蛋白質或氨基酸供給不均衡,或缺少某種營養元素,抗體無法合成,臨床上就表現為免疫抑制。凡是影響蛋白質合成的物質,都會影響到抗體的合成。如硒對蛋白質的合成起著積極作用,鋅既能直接催化蛋白質代謝,又可通過構成激素,間接參與DNA、RNA、蛋白質的代謝,對免疫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硒、鋅缺乏,蛋白質合成與代謝受阻,機體的免疫功能就處于抑制狀態。同樣的道理,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尼克酸等,都參與蛋白質的代謝。缺乏維生素A,將直接導致淋巴細胞萎縮,降低淋巴細胞的分化、增殖以及受體表達與活化,使免疫應答能力大幅度降低。

2.應激反應 飼養制度不合理,管理方法不恰當,環境條件不合適,如環境嘈雜、通風不暢、溫度過高或過低、飼養密度過大、飼料變換太突然等,豬都會出現不良應激反應。即使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如注射疫苗、斷奶、驅趕、打耳號、轉群或運輸等,豬也會出現一些不良應激反應。在應激反應條件下,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顯著增多,體內產生熱應激蛋白(HSP)等異常代謝產物,這些物質會影響淋巴細胞的活性;同時,豬受應激源的刺激后,可引起一系列綜合征,導致胸腺淋巴組織萎縮,血液中淋巴細胞減少。所有這些變化,都會使免疫應答受到影響,臨床上表現為程度不同的免疫抑制。

3.用藥不當 實踐證明,有些養殖戶經常盲目大量使用藥物,目的是預防或治療豬病。但在很多情況下,卻導致機體免疫力的下降,有些藥物如四環素類藥物、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都會影響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的形成,具有抑制免疫系統的副作用,若使用不當,就會造成免疫抑制。

在接種疫苗期間,藥物使用不當,也會影響免疫應答。有些豬場疫苗接種安排非常密集,從豬出生后的10多天到兩個月,中間多次接種疫苗。每一次防疫對豬都是一種應激反應,在這種情況下,豬也容易產生免疫抑制。因此,沒必要打的疫苗就不打,盡量減少豬的防疫次數,這對豬也是一種保護。

4.毒素侵害 飼料發霉變質,可產生霉菌毒素,如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煙曲霉毒素、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豬如果吸收低劑量的霉菌毒素,會使胸腺、脾臟等器官萎縮,巨噬細胞受到毒害并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導致免疫抑制,接種疫苗后反應強、效果差,增加疾病感染的概率和治療的難度。豬吸收高劑量的霉菌毒素,則會導致中毒發病甚至死亡。

除了霉菌毒素外,汞、鉛等重金屬元素,氟等化學物質,對免疫機能都具有毒害作用,可干擾機體免疫系統正常的生理機能,攝入過量,會使免疫組織器官活性降低,抗體生成減少,嚴重者會使免疫功能喪失。

5.感染疾病 許多病原微生物,既可導致機體器官組織發生病變,又可誘導機體產生明顯的免疫抑制,造成雙重危害。導致免疫抑制的疫病很多。如豬瘟病毒可導致胸腺萎縮,B淋巴細胞減少。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可損傷免疫系統和呼吸系統,尤其是肺泡巨噬細胞,是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主要的繁殖場所,最容易被破壞,從而導致免疫抑制。豬肺炎支原體感染時,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下降,肺泡巨噬細胞對病原的吞噬和清除能力下降,而抑制性淋巴細胞的活力增強,導致呼吸道免疫力減弱。豬附紅細胞體感染導致豬紅細胞被大量破壞,出現免疫抑制。圓環病毒感染(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豬體內淋巴結腫大,出血,受損嚴重,也會產生免疫抑制。

因此,免疫抑制性疾病發生后,豬往往非常容易繼發或混合感染其他疾病,加速豬的死亡。在臨床生產實踐中,解剖病死豬往往會發現,機體的各個臟器都表現出病理變化,與以前的解剖病理變化有明顯區別,這些病理變化很可能是機體免疫力下降后,受到病原菌的破壞造成的。目前,針對這些免疫抑制性疾病,還沒有研制出有效的疫苗,要想預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發生,必須平時加強豬的營養,提高其非特異性免疫力,才能避免較大的損失。

二、免疫抑制病的預防與控制

1.選用優良品種 豬的免疫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培育、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杜絕近親繁殖,不但能提高生產能力,改善豬只質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免疫抑制的發生。一般情況下,本地品種適應性強,在同樣的飼養制度和環境條件下,發生免疫抑制的機會比外來品種要少得多。

2.加強飼養管理 日常管理要精心、細致,盡量避免發生不良應激反應;飼喂促進免疫力的營養平衡日糧,如平衡蛋白;注意合理配比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飼料更換要有1~2周的適應過渡期。養殖場要使用清潔衛生的飲用水,飼料原料和飲用水源不能存在工業污染。合理使用養殖空間,控制好飼養密度。生產場區不得過于擁擠。保持良好的通風與衛生條件,高溫炎熱天氣容易出現應激反應,或在進行轉群時容易發生應激反應,應提前在飼料中添加抗應激物質,加大平衡蛋白用量。

3.防止霉菌污染 選用飼料時,盡量選擇正規廠家的產品,因為正規廠家工藝流程規范,在原料品質的控制和產品的加工、貯存、轉運等環節,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都非常嚴格,不但能保證營養全面,而且飼料干燥、包裝嚴密,能更好地減少霉菌的污染和毒素的產生。自配飼料時,一定要選擇新鮮的原料。輕度霉變的原料,要進行嚴格的脫毒處理,嚴重霉變的原料,禁止使用。夏秋季節保存成品飼料和飼料原料,應做到防潮防濕,保持飼料倉庫處于干燥環境中,控制相對濕度。

4.做好豬瘟的防疫 豬瘟發生后,容易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發生,使用良好的豬瘟疫苗、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免疫劑量不要過大,一般以2頭份即可,豬場做好豬瘟的防疫尤其重要。

鏈球菌并發慢性豬瘟混合感染的綜合防治

一、發病原因:一是疫苗免疫不到位或免疫程序不科學。二是消毒不到位。三是防范工作不到位。

二、臨床癥狀:豬突然精神不振,食量減少或廢絕,先拉稀后便秘,臥地不愿站立,體溫升高至40.5℃~42℃;眼角有眼屎分泌,喜扎堆,耳、腹部、四肢末端、、尾巴、尤其是股內側等部位有紫紅色或藍紫色出血斑;急性全身發紅,突然倒地,陣發性痙攣而死,稍緩和的后肢搖擺,站立不穩,有的出現后肢軟癱,有的關節腫大;后期多數倒地出現神經癥狀(陣發性痙攣、四肢劃動、口吐白沫等),體溫后期降低,腹部皮下有紫紅色出血點,出血點后期變為褐色,變褐,全身皮毛黯淡無光,體溫低于常溫衰竭而死。

三、病理變化:全身出現敗血癥癥狀,眼瞼腫脹,切開有液體流出,淋巴結初期腫大,后期壞死,呈黑褐色,切面呈大理石花紋,尤其頜下淋巴結病狀明顯;死亡豬剖開腹部皮膚,皮膚內側有零星的黑褐色點狀,肺臟充血、出血,有的胸腔積液,積液遇空氣呈膠凍樣,心肌面有彌漫性出血點,脾臟腫大,周邊有出血梗死或紫黑色壞死灶,肝臟表面有出血點及壞死,腎臟腫大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膀胱內壁有出血點,小腸、結腸有炎癥,有的腦膜或腦實質出血,有的關節腫大,剖開有黃色膠凍樣液體物。

四、臨床診斷要點:發病的前期多有外傷史;死亡嚴重的有豬瘟疫苗免疫不到位的情況;腹部皮下有明顯的出血點、后腿叉上部有出血斑;多數豬后肢有站立不穩現象;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病理解剖等綜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診斷,必要時通過實驗室診斷確診。

五、綜合防治辦法

預防:①做好疫苗免疫注射工作。母豬配種前要做好豬瘟疫苗的免疫工作,每次產后20天,可隨未做超免的仔豬,按4個劑量的兔化豬瘟弱毒疫苗加強免疫一次;仔豬在豬瘟流行期間可做超免,未做超免的出生20天按2個劑量免疫注射,55天~60天按4個劑量加強免疫一次。母豬產前20天免疫鏈球菌滅活苗一次,仔豬出生20天左右免鏈球菌苗一次。②做好消毒防范工作。搞好環境衛生,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健全獸醫衛生防疫制度并執行到位,對豬體傷口要及時消毒處理,以防感染,嚴防豬瘟病毒傳入豬場。③做好藥物保健。每間隔1~2周用0.2%的亞廣藍圓熱毒清(抗毒、殺菌、提高免疫力的中藥提取劑)或熱度風暴(林克大觀霉素)拌料2天,再用亞廣圓藍五肽(提高免疫力的中藥多肽提取劑)100毫升加水25千克讓豬自由飲用2天,全場保健,長期保健。④落實“五早”措施。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早滅原,盡早凈化豬場。

治療:①大群豬采用上述藍圓熱毒清、圓藍五肽拌料、飲水3~5天。②重癥打針。采用頭孢克林(主要成分為林可霉素)0.2毫升/千克、圓藍五肽0.2毫升/千克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同時配合上述藥物拌料讓豬自由采食。也可口服藍圓熱毒清0.1克/千克、圓藍五肽0.4毫升/千克,每天2次,連用3天。

(翟小平 袁玉玲)

青蝦黑斑病癥狀及防治技術

黑斑病是青蝦人工養殖條件下最為常見的病害之一。從蝦苗到成蝦均可能染此病,其病傳染快,死亡率高。發病初期,蝦體病灶呈較小的灰斑或褐斑。以后逐漸擴展,形成潰瘍性黑斑。患病蝦鰓、腹、附肢等部位均可見病斑。病情嚴重時,病灶中部凹陷,潰瘍殃及甲殼以下組織,可致附肢腐爛缺損。發病青蝦活力極差,攝食下降或停食,常浮于水面或匍匐于水邊草叢,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定期給蝦塘加換新水,每月潑灑濃度為25ppm的生石灰2次,改良水質。

2.注重餌料、用具衛生,實行“四定”投餌,避免殘餌污染水質。生產操作過程中,防止碰傷蝦體。

3.控制青蝦種苗放養密度,做到合理密養。主養蝦塘的蝦苗放養量以每畝8萬尾左右為宜。

4.如大面積青蝦發病,要配合外用藥,同時可在蝦飼料中添加0.3%的磺胺嘧啶,連喂5~7天。

石灰在養殖中的妙用

1.預防仔豬白痢。在飼料中添加0.3%石灰粉,煮熟后喂哺乳母豬,從產仔后第10天開始添喂,喂7天后停7天,如此反復,直到仔豬開食,可有效預防仔豬白痢。

2.治療母豬產后癱瘓。母豬產后癱瘓,多由豬體內長期缺鈣引起,采用石灰水上層清液飼喂治療,效果十分理想。方法是:取適量生石灰加清水攪勻,靜置,每次給產后癱瘓的母豬喂食時,取300毫升~400毫升石灰水上層清液拌入飼料中,一般連喂10天,母豬即可正常站立行走。

3.治療外傷。石灰是一種良好的外傷止血消炎劑。當畜禽受傷血流不止時,可先將傷口清洗干凈,再用生石灰加少許紅花,搗碎外敷;或者用新鮮熟石灰50克炒到變色,大黃6克炒到起泡,拌勻研成細末,外敷傷口,可消炎止血、去腐生肌。

4.畜禽養殖場消毒。按每平方米2升~6升的用量噴灑10%~20%石灰乳,可對路面、廄舍墻壁、地面、頂棚、畜欄等進行消毒;用生石灰1000克,加水350毫升,制成消石灰粉末撒施,可對潮濕的地面、糞池及污水溝等進行消毒;消毒糞便,可加等量的2%石灰乳,至少作用2小時;在畜禽場、肉聯加工廠等門口,放置浸透20%石灰乳的濕草包、濕麻袋片,3天更換一次,可對鞋底、車輪等進行消毒。

5.浸泡消毒。將染病皮張放入10%石灰乳中浸泡2小時,然后取出晾干即可。

6.池塘消毒。生石灰還常用于水產生產。作為水質改良劑,水深1米的池塘每畝施用生石灰15千克~20千克,每月施用1~2次;若帶水清塘,先用少量水將生石灰化成漿,水深1米的池塘每畝用生石灰120千克~150千克,全池潑灑,清塘后7天左右再放魚;干法清塘,每畝池塘用生石灰60千克~75千克,先灌水將池塘浸透,并蓄留10厘米左右深的水,然后均勻撒入生石灰。

草魚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

1.每萬尾魚種用鮮楓楊樹葉500克研成粉,用熱水浸泡一夜,再拌飼料投喂,一天一次,連用5天后,接著用0.7ppm硫酸銅全池潑灑,連用2天。

2.在每100千克飼料中加入“三黃粉”(大黃50%、黃柏30%、黃芩20%)1千克、地榆粉100克,拌勻做成藥餌每天投喂。

3.每100千克飼料加入大蒜素1千克、食鹽500克、鮮韭菜(搗爛)5千克,拌合做成藥餌投喂。

4.每100千克魚,用馬鞭草、水花生各250克,搗碎拌飼料投喂,一天兩次,連用7天。

5.每畝水深1米,用大青葉1千克、貫眾5千克,加水30千克煎沸15分鐘,兌水全池潑灑。

6.每畝水深1米,取干大黃2.5千克,用氨水20千克,浸泡12小時后,全池潑灑。

7.每畝水面用煙葉1千克,加水煮2小時,連汁帶渣兌水全池潑灑。

8.每畝水深1米,夏枯草、甘草各2千克,用水煎煮3次,每次加水10千克,取藥液全池遍灑。一天一次,連潑5天。

黃牛常見病防治

一、支氣管肺炎

患牛早晚咳嗽明顯,流清涕,呼吸困難,體溫升至40℃。

防治:加強防寒保暖,精心飼養管理。藥用青霉素300萬~600萬單位,鏈毒素150萬~200萬單位,安基比林20毫升~30毫升肌注;紫蘇、荊芥、前胡、防風、桔梗、黃柏、麻黃、生姜各30克,黨參、黃芪各40克,甘草20克,水煎取汁內服,連用2~3劑。

二、低溫癥

因受寒潮侵襲所致。患牛精神差食量減少,起臥困難,耳、鼻甚至全身冰涼,體溫36℃以下,常衰竭而死。

防治:供給優質、易消化的飼料,加強防寒保暖,同時靜脈注射5‰~20‰的葡萄糖液1500毫升~2000毫升,肌肉注射10%樟腦磺酸10毫升~20毫升,并配合中藥熟附子60克,干姜、炙甘草各40克,研末,開水沖稍溫一次內服,連用2~3天。

三、百葉干

患牛精神萎靡,鼻鏡干燥龜裂,糞便如栗,腹痛,反芻停止。

防治:藥用硫酸鈉500克,兌水500毫升,一次內服;或用白糖、蜂蜜250克,兌水500毫升,一次內服,同時向瓣胃內注入30%硫酸鈉溶液400毫升。

四、風濕癥

患牛后軀板直,起臥困難,食減。

防治:取黑豆15千克,醋0.5千克,面袋1條;將豆炒熱加醋拌勻,趁熱裝入面袋平搭于患牛腰上熱敷1小時,日敷2次,連敷3天。同時內服茴香散,效果更好。

五、急性瘤胃膨氣

因采食過多白菜葉、番苕藤而急劇發酵產氣所致。患牛腹部膨大,叩診如鼓音。

治療:用大蒜頭10個搗爛,加醋500毫升,內服;香油250毫升~500毫升,煙絲50克,大蒜7個搗爛混合內服;0.4%石灰水2000毫升一次內服。

六、牛流感

患牛發燒、咳嗽、流涕、流淚、鼻鏡干燥、四肢不穩、跛行。

防治:百爾定20毫升~40毫升,青霉素200萬~400萬單位肌注;柴胡、黃芩、知母、桔梗、葛根、薄荷、、生地、蘇根、玄參各40克,雙花、連翹、丹皮、甘草各30克,水煎服。

水稻―泥鰍立體種植養殖技術要點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稻田中開挖溝、凼,溝寬40厘米,深30厘米,形狀根據稻田的大小,分為口字形、田字形和井字形,凼寬1米~1.5米,深60厘米~70厘米,一般開在出水口位置,溝、凼相通。溝、凼的占地面積,主要根據養殖泥鰍的目標產量而定,溝、凼的面積及水體體積決定了泥鰍的承載量,如果每畝生產200千克泥鰍,在考慮泥鰍生長、曬田等因素的基礎上,則至少在稻田中需要開挖溝、凼的面積為150平方米,即占稻田面積的20%左右。

二、防洪防逃防敵害措施

泥鰍的逃逸能力較強,進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大雨時水漫過田埂等都易造成泥鰍的逃逸,因此,養殖泥鰍的稻田都要加高加固田埂,扎好進排水口,做到能排能灌。有條件的話,在稻田四周圍一圈網,可以較好地起到防逃的效果。在放養鰍種前徹底清塘,清除池邊雜草,保持養殖環境衛生,進水口要用鐵篩網圍攔好,嚴防野雜魚、水蛇、青蛙、水鼠、水蜈蚣、紅娘華等敵害生物侵入。另外,水鳥也是泥鰍的天敵,應做好防護措施。

三、苗種規格不能太小

由于泥鰍幼體在發育過程中要經歷多次變化,到3厘米后,才發育完全,因此,稻田養殖的泥鰍苗規格不能太小,否則影響存活率。建議稻田養殖的泥鰍規格要大于3厘米。

四、泥鰍的科學投喂

泥鰍為雜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蟲幼蟲、水蚯蚓、底棲生物、小型甲殼類動物、植物碎屑、有機物質等為食。但這些天然有機物質滿足不了泥鰍的生長需求,還應以飼料喂養為主,飼料的粗蛋白含量要達到35%才能滿足泥鰍的生長需要。建議投喂浮性顆粒飼料,日投喂2次,上午9~10時、下午5~6時。投飼量一般按泥鰍總體重的3%~5%計算,上午投喂日餌量的40%,下午投喂日餌量的60%。每次投喂的餌量以2小時吃完為標準。

五、稻田水質管理

日常應保持田中水質清新,適時加注新水。苗種放養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厘米以上,養殖中期大約7月中旬,正是高溫季節,田間水深度應保持在10厘米以上。養殖期間一般3~5天換水1次。

六、稻田的施肥和用藥

一般養鰍稻田先前耕一次即可,耕田與施肥綜合進行。施肥的原則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且少量多次。每畝田每季稻施基肥500千克,視水質情況施追肥。化肥不能使用氨水和碳銨,否則會造成泥鰍中毒。養殖稻田施農藥的最佳時間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下雨前不可施農藥,在噴灑農藥前適當加深田水,以稀釋落入水中農藥的濃度,施藥時噴嘴要斜向稻葉或朝上,盡量將藥噴在稻葉上,以利提高防治病蟲效力,同時減少藥物落入水中對泥鰍造成危害。由于是稻鰍共生養殖,在水稻用藥時,必須考慮到不能對泥鰍造成傷害,還要保證泥鰍的食用安全性。

七、重點防治兩種泥鰍病

稻田養殖泥鰍主要有兩種病,一種是車輪蟲病,由車輪蟲寄生所致。還有一種是腸炎病,如不及時防治,極易造成泥鰍死亡。在養殖中還會發現水霉病、腐鰭病、赤皮病等,應及時做好鰍病預防工作,在發現患病后,做到準確診斷、科學用藥。

(張華東 江蘇省濱海市睦鄰開發區政府)

春季養兔防病用料“三要”

一、要控糖

春季飼料相對缺乏,養殖戶常用較多的精料飼喂家兔,如玉米、瓜干、小麥等,這種做法很不科學。精料中含有很多糖分(淀粉),濃度過高的糖分在家兔的小腸中不能被完全消化,進入大腸后,被細菌分解產生大量醋酸、丙酸、丁酸等有機酸,增加大腸腸液的滲透壓;同時,糖分還可成為細菌良好的培養基,為細菌的繁殖提供大量的能源,致使大腸桿菌或魏氏梭菌大量增殖,產生致死性毒素,損害腸道黏膜。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腸對電解質、水分的吸收出現障礙,會導致嚴重的腹瀉,家兔可因酸中毒、脫水、電解質紊亂而死亡。另外,細菌毒素還會對家兔的神經系統造成危害,引起腸毒血癥,加快病兔死亡。根據家兔生長發育階段不同,家兔每天精料的補充量應為50克~150克。

二、要投粗

家兔對粗纖維的消化率很高,飼養家兔應以粗飼料為主,粗纖維含量不應低于14%,否則,家兔腸細胞缺少必要的摩擦刺激,活力降低,會引起黏液性腸炎。春季青綠飼料相對缺乏,養殖戶應充分利用好各種干粗飼料,如青干草、干樹葉、玉米葉、玉米秸、豆秸等。玉米葉應盡量切短,玉米秸和豆秸的角質化成分較多,為便于家兔采食、防止浪費,應磨碎后加水拌鹽飼喂。粗飼料一次投喂量不要過大,防止浪費。

三、要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缺乏易引起多種疾病。為補充維生素,可選擇胡蘿卜、青蘿卜、白菜、南瓜、青貯飼料飼喂家兔。但需要注意的是,青貯飼料的用量要控制在日糧總量的5%~10%,防止引起酸中毒;盡量不要給懷孕母兔飼喂青貯飼料,防止引起流產。腐爛的瓜、菜一定不要喂兔,防止引起腹瀉和中毒。

發芽飼料營養豐富,是補充維生素的上等飼料。制備方法:將麥類、谷子等用20℃左右的溫水淘洗,除去秕粒、雜質、沙土,撈出后放在盆子里,蓋頂上攤平,厚2.5厘米~5厘米,控制室溫為15℃~20℃,待麥芽長至6厘米~8厘米時,即可飼喂家兔。

(洪 光 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新豐村)

草粉喂鹿好處多

草粉喂鹿,就是將玉米秸、豆秸、稻草、麥秸、花生秧、干樹葉、干草等用草粉機磨成粉末喂鹿。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降低養鹿成本,磨成草粉的飼料,其利用率能達到100%。

篇8

一、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加快發展

我市擁有江河面積34萬畝,水庫260個、18萬畝,小山塘550個、9000畝,池塘7.6萬畝,及可供水產養殖開發的稻蓮田70萬畝。正在興建的尤溪街面水庫,將樂大言、黃潭兩個水庫、三元臺江水庫,還將新增可養面積5萬畝。另有多處地下冷、熱水資源,可供發展特色產業。有自然魚類資源109種,兩棲動物27種,豐富的漁業資源為加快生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區域布局和資源配置,發展池塘基礎漁業,開拓大水域和稻蓮田水產養殖,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將極大地促進我市漁業生產的持續、穩步發展。一是挖掘池塘生產潛力,著重抓好常規漁業生產。加快池塘基礎設施改造,完善水系配套,為魚類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推廣池塘綜合高產養殖技術,根據市場需求和“水煮活魚”熱潮,適時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產品。二是積極推廣建寧“一魚一稻”和泰寧朱口“蓮塘”養殖高產高效經驗。大力發展稻田養螺、稻田養泥鰍模式,培植典型,帶動全局。三是加快大水面漁業開發,重點發展網箱、圍網、攔網養殖,充分利用大水面水質好、病害少特點,生產無公害水產品和綠色水產品,將其建成沿海加工企業的原料基地,實現加工出口和增值;加大放流增殖力度,進行放流品種、規格、數量、配比等研究,合理有效配置資源。在大水面的開發管理上積極推廣河段、水庫管理承包經驗,充分保護漁業資源,增加經濟效益。

二、立足市場,優化結構,科學布局

改革開放20多年,##漁業得到持續飛躍發展,2003年水產品總產量7.745萬噸,產值8.98億元,人均占有淡水魚30多公斤。漁業產品結構中仍是常規品種占主導地位,其中:草魚24962噸占32.23%,鰱鳙魚12784噸占16.51%,鯉鯽魚22024噸占28.44%,鰻魚5671噸占7.32%,其它品種12009噸占15.51%。由于品種單調,品質不優,漁業產量雖逐年增加,但仍面臨著“魚價低”、“賣魚難”等問題,水產品呈現季節性、地區性過剩現象,造成農民增收緩慢,增產不增收,漁業效益低下。

今后我市將按照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在保持傳統漁業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冷、熱、特”漁業產品,加大優新品種引進和開發,增強漁業發展動力。一是積極探索,穩步推進冷水魚養殖。充分利用我市山澗水、冷泉水資源,大力開發虹鱒、鱘魚、香魚等為主的冷水性魚類,努力形成種苗、飼料、病害防治、養殖加工等產業化一條龍,形成我市的特色漁業。加快培育冷水魚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冷水魚產業向前邁進。二是抓好優勢特種產業鰻魚與甲魚的深度開發,提高科技含量,改善品質,擴大總量,增強規模優勢和質量優勢,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三是對有一定市場和技術基礎的優勢品種,如淡水鯊、羅非魚、彩虹鯛等,能規模養殖,又能出口創匯的熱帶魚產品,抓緊引進業主成片規模開發;對田螺、黃顙魚、泥鰍等地方品種,針對其瓶頸因素,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加快利用;對有一定開發潛力的引進品種,如斑鱖、丁魚歲等進行適應性養殖,為規模開發提供技術儲備。

在生產布局上,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施“一縣一業、一縣一品”格局,實現各具特色的區域性養殖。一是將樂、明溪、清流等,整合資源、資本、市場與區位優勢,實行產業功能多樣化,發展以虹鱒、鱘魚為主的冷水魚養殖,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加快漁業現代化進程。大田、永安立足獨特的地熱資源,規模推廣羅非魚、淡水鯊等出口創匯產品,開拓國外市場。二是尤溪、永安、清流、泰寧、大田等,立足“三溪”漁業綜合開發,加大放流增殖力度,結合河段承包管理,提高增殖效果。開展金湖銀魚增殖技術研究,總結推廣網箱養殖斑鱖等發展“訂單漁業”的經驗。抓住街面水電站建設良機,拓展網箱養殖空間,依托庫區觀光旅游,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使街面庫區變成我市漁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三是建寧、寧化、泰寧等,發揮環境、人力資源優勢,建設高標準、集中連片、生態型的稻蓮田水產養殖基地,推廣稻田養螺、稻田養蛙模式,科學配置水田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四是三元、梅列、永安、沙縣等,位于中心城市周邊,鞏固擴大菜籃子商品魚基地建設,改革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重點發展觀賞魚類及生態型休閑漁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三、突破加工,開拓市場,增加創匯

我市雖然建設了沙縣三華烤鰻廠,泰寧金湖與清流沙蕪淡水魚加工廠,開展了淡水魚加工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加工工藝、保鮮技術、產業發展上尚未取得大的突破。目前全市水產品加工總量僅占漁業總產量的2%,98%的產品靠鮮活銷售;但就是這2%加工總量的加工產值卻占漁業總產值的10.3%,可見加工增值潛力巨大,水產加工前景廣闊。

根據當前實際,我市水產加工業應以適應市場變化和滿足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為出發點,以現有的水產加工企業為基礎,通過充實完善,優化工藝,美化包裝,創建品牌,并結合我市豐富的旅游資源,多樣化開發水產加工食品與旅游休閑食品,不斷拓展市場,增加產值效益。要著力抓好省級龍頭企業沙縣三華烤鰻廠鰻魚出口加工,開辟專用生產基地,引導基地用標準化組織生產,實現加工原料產量的提高與品質的提升。逐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體制,實現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經營。加快梅列陳大瓊脂廠改造與擴建步伐,力爭建成全國同類產品最大的加工企業,實現年產瓊脂1000噸以上。積極扶持清流沙蕪與泰寧梅口淡水魚加干廠,加強與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提高工藝,樹立品牌,積極推行ISO9000、HACCP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大力培育水產品市場,建立建全水產品市場信息。隨著水產品總量的增加,市場需求與生產滯后的矛盾愈顯突出,雖然目前水產品批發、直銷、配送、和個體商販等多種營銷方式應運而生,但仍存在地方性和銷售數量的局限,難以推動生產的發展。必須建設一批影響力大、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市、縣級水產專業批發市場,完善市場體系,拓展流通渠道,以銷促產,促進發展。同時加大重點漁區和重點漁產品的市場開發,努力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實現水產品貨暢其流、物超所值。

四、依靠科技,注重質量,增強后勁

以科技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發揮##資源、區域優勢,努力實施良種工程,形成以市級良種場為龍頭、縣級苗種場為骨干的完整而科學的種苗繁育體系。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提高名優種苗的繁育能力和良種覆蓋率,以良種突破帶動漁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加大科研攻關,重點突破主要養殖種類種質改良,虹鱒、鰻魚等重大病害預防與控制、規模化繁育和集約化養殖、水產品加工、水環境調控等技術難題;推廣優良品種高效健康養殖、生態漁業、集約化養殖和保鮮保活貯運等先進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加快培養一批掌握先進科技知識和生產技能的高素質的漁業生產隊伍,走科技興漁之路。

大力推行無公害健康養殖。從源頭抓起,做好全程質量監督和管理。加大生產投入品管理,嚴格執行漁藥、飼料、添加劑等有關禁用、限用制度。實施生產日志、魚病處方制和水產品上市休藥期制度。加強疫病監控與測報,及時將病害控制并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快漁業標準的推廣、應用和普及,尤其對特色產品(虹鱒)、重點產品(鰻魚),以及規模養殖產品要實施標準化養殖,切實保障水產品的安全優質。加快無公害產地認定、產品認證步伐,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為全面提高漁業經濟效益,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小陳老師工作室原創

篇9

【關鍵詞】水產養殖;效益;方式

近年來,水產養殖的面積不斷在增加,有些水產品養殖基地盲目的投資擴建,忽略了水產品的質量問題,使效益嚴重下滑。所以,為了降低養殖成本,很多養殖企業實施不合理的養殖方式,低價飼料喂養、隨意養殖等現象。這種惡性循環使水產品養殖效益又進一步下滑,本文針對于湖南邵陽地區的水產品養殖效益在實踐中如何提升,做出了以下分析。

一、水產養殖的日常管理

1.水質管理

一切養殖的基礎就是水,所以養殖場對于水的品質要求特別嚴格,水產養殖中水要經常進行更換以及補充,水質的優劣決定了水產品的質量,也直接決定了養殖是否成功。在養殖中,要隨時觀察水的質量變化,定期測量相關數值,如:PH值,亞硝酸鹽數值等。通常情況下水質用試紙盒進行每周一到二次檢測,如果養殖中出現疫情,要對水質進行每天一次檢測。

2.水的顏色

由于湖南邵陽是內陸地區,水產養殖均是池塘水,所以養殖中要特別注重水中是否有浮游生物,水質是否清澈等,在觀察水的顏色中,水的顏色以淺藍、翠綠、茶色為最佳水質顏色。如果發現水質出現渾濁、顏色變得特別濃,如:深綠色、濃藍色、甚至變成其他顏色。要及時處理。若不及時處理水質,就可能引發疫情,后果非常嚴重,水質的管理通常用藥物來調節,也可以及時的更換池塘水來加以控制。

二、提高水產養殖效益的實踐方式

1.野魚家養

現在,野魚家養的方式越來越流行,市場上對于黃鱔、泥鰍魚等的需求量特別大,實行此種養殖方法切實可行。由于市場需求量大,飼養難度較低,魚極少生病的狀況,野魚家養的方式越來越普遍。并且野魚在市場上銷售的價格比家魚要高出很多,是提高水產養殖效益的辦法之一。

2.海魚淡養

市場一直對于海魚的需求量非常大,海魚的售賣在市場中非常普遍并且價格比較高,例如:鮑魚、象拔蚌等海產品,是低溫高鹽的品種,只要調整好水溫與鹽分,就可以在池塘中飼養。并且海產品在淡水中養殖有生長周期快,肉質口感好等優點。

3.夏魚冬養

反季銷售魚類,一直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式,可以將夏魚通過溫泉或者人工加溫的方式進行飼養,例如:淡水白鯧、鯪魚等都是夏魚冬養的優質品種,讓魚苗在冬季生長,提前上市搶占市場。淡水白鯧如果在春節期間上市,價格可以提升40%左右。

4.北魚南養

北方的魚已經逐漸適應南方的水性特征,如:東北鯽魚在湖南就已經開始飼養。而且生長周期比在北方要快,肉質更好。當然,南方的魚也可以在北方進行飼養,最終是為了達到增長經濟效益的目的。

5.外魚內養

國外的一些品種在我國非常受歡迎,例如:非洲鯽魚、尼羅非魚等,這些品種的引進,資金投入小,效益增長快,如果湖南當地沒有外魚的品種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飼養一些,引發消費者好奇,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6.混合飼養

很多混合飼養都是對四種家魚的混養,但隨著市場的需求不斷改變,混合飼養也有了新的改變,現在養殖可以將魚類、蝦類、貝類、蟹類、蛙類甚至植物類進行混養,只要了解生物的習性進行科學管理,混養已經不再是難題,例如:稻田中飼養螃蟹、蝦塘里飼養尖嘴鱸魚等。這樣的飼養方式不但科學有效的保證了水產品的生長環境,為提升水產品經濟效益開辟了新道路。

7.高效暫養

對于魚類的暫時養殖,具有養殖技術簡單、資金投入少、效益回報高等特點,暫時避開上市高峰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好方式。例如:飼養螃蟹、烏龜等易成活的品種,在市場價格低的時候暫養,等到節假日在選擇上市,效益可以翻倍增長。

三、疫病防治的措施

1.預防重于治理

對于水產養殖,疫病一直是困擾養殖戶的大難題。要提高經濟效益,對于疫病的防治要格外慎重。結合湖南當地的魚疫病流行狀況,首先,要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在魚苗的撒放之前,對池塘進行曬、清理淤泥、利用石灰等消毒的方式進行池塘消毒。其次,要在放苗前對魚苗進行徹底消毒。對于每天使用的用具,使用之前也要進行消毒。15d至17d消毒一次,如果在投放高峰期就要每周一消毒,連續消毒2d-3d。在發生疫情的時候,要結合情況連續進行消毒。通常情況下是將多種消毒劑輪流使用。做好以上消毒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到定期對寄生蟲和其它病蟲害進行預防檢測。對于疫病的防治不可掉以輕心,否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四、結束語

水產品的養殖要結合養殖物種的特點科學的進行養殖,要不斷的創新養殖模式,建設生態養殖體系,對于養殖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對于疫病的治理做到防大于治。對于飼料的投放要做到定期、定時、定量、定質。水產品品種的選擇要多樣化,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養殖策略,才能真正提高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胡金有,王靖杰,張小栓,傅澤田. 水產養殖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現狀與趨勢[J]. 農業機械學報,2015,07:25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