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學習心得范文
時間:2023-04-11 08:4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理學學習心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病理學學習;學生自信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44-01
一、擺正心態,建立師生間良好的情感氛圍
古人云: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意思是說,只有學生愛戴自己的老師,老師才能很好的傳授自己的知識。營造師生間良好的情感氛圍首先要讓你的學生對你這位老師有第一好感,學生要從心理上認同你。學生只有喜歡這位老師,才會喜歡你所教的這門學科――病理學,并逐漸對它產生興趣。我認為教師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①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不急不躁不驕不餒,中專生不太可能為你在各種教學競賽上爭榮譽,他們有時候甚至連作業都會偷懶,所以不要給自己定下不可能完成的教學目標,一切要從實際出發,耐心的去挖掘學生本身最大的潛力。學生失敗了要給予鼓勵,成功了要給予表揚。②教師要注重個人素質。中專生的社會經驗要比初、高中生多,所以老師不但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淵博的文化底蘊。在業務上要精益求精,在工作態度上一絲不茍。首先在知識上折服學生,使他們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堅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毅力。除此之外,老師的品行也是至關重要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高尚的品行對學生今后的人生觀、行為舉止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精益求精,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
中專生的醫學基礎課學不好,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普遍不重視,覺得以后沒有用,更別提課下復習練習了。每當看到有同學在我的課上非常認真的練習雕牙時,我都會調侃的說:“牙雕的不錯嘛,有空幫我雕一口啊,我先準備著等老了好用!”于是同學總會笑笑停住了手。所以,想要中專生學好病理學,就必須抓住課堂45分鐘,在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的幫助學生,使他們相信病理學不難學,相信病理學可以學以致用。具體我是這樣實踐的:
1.明晰的教學思路,構建病理學知識框架。中專生業余時間活動多,學習效率不高,就要求我們醫學基礎課老師不能按部就班地去教學,要對教材進行大膽的處理,哪里是重點應該詳講,哪里應該略講,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其次,中專生文化基礎大都不牢固,在課堂上聽課時,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對自己的不解之處常常是說不清、道不明。所以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就是說要仔細揣摩他們的學習心理,分析學生可能出現的困難與錯誤,為學生增加信心。把一個知識點講好永遠比略講10個知識點要有效。
2.生動的講解方法,從聽懂到掌握。學生學習病理學應該分成3個階段,聽懂,記住,掌握。中專生往往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首先一定要讓學生聽懂。課堂上語言要生動、形象,并可將死板的醫學知識具體化、生動化,甚至幽默化,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識。在講授新知識的時候,要先把相關的舊知識先回顧一下。不要小看這一步,在我的實踐中,有一次講炎癥的滲出過程,學生們竟然連血管中的成份都記不清了,由此可見復習回顧的重要性。
其次來說說記憶問題,對于大多數學生最容易的一步對于“中專生”卻變得很困難,因為中專生能夠在課下主動去記憶知識點的學生太少了,所以任課老師一定要花心思去幫助他們,我總是想辦法把知識點編成各種口訣來減小記憶難度,例如在講解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時充血一大、紅、熱;淤血一大、紫、涼。炎癥的局部臨床表現紅、腫、熱、痛等。學生用心去記可能很快就能記住,但不能持久,總是忘記或者是混淆。因此,我有時會拿出一些難度適中,緊扣知識點的病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去分析,去演板,這才是能讓學生產生自信的關鍵一步,一定要讓學生產生一種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感覺。
三、傳授學習方法,鞏固學習成果
篇2
反復或重度感染血吸蟲尾蚴,未經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可發展為晚期血吸蟲病。病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這種狀況,往往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對病人的治療和愈后有極大的影響。本科2007年2月~2010年5月收治162例晚期血吸蟲病人,通過醫務人員的細致觀察及早發現病人的精神癥狀,及時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降低病死率、延長生存期,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7年2月~2010年5月收治162例晚期病人。其中男95例,女67例:年齡8~64歲;腹水型102例、巨脾型46例、侏儒型5例、結腸增殖型9例。經過精心的治療和適當的心理護理,除了4例病人死亡,余均好轉出院,病人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性良好。
2護理措施
2.1心理評估
對晚期血吸蟲病人做好充分的心理狀況評估,主要通過護理人員細心觀察、心理問卷調查等方法評估晚期血吸蟲病人的心理狀況,對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重危病人,主要通過非語言溝通的方式和對周圍環境的反應進行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況是動態變化的,所以心理評估應該貫穿于病人的整個住院期間。
2.2不同階段的心理護理
2.2.1晚期血吸蟲病人的早期階段
患者剛入院后心理恐懼、消極,急于探聽自己的病情,擔心難以治愈。此時醫務人員應詳細講解晚期血吸蟲病的知識,耐心細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以解除患者的恐懼、緊張情緒和消極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2.2.2病程中心理護理
這是對晚期血吸蟲病人實施心理護理的主要階段:
(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應充分應用心理護理技巧,給予病人耐心、熱心、細心的關懷,取得其信任,鼓勵病人說出內心感受,給病人心理支持。通過溫柔的動作,親切的言語和關注的目光,給病人以安慰,以穩定其情緒,消除其消極心理,增強治療的信心。
(2)盡可能減輕病人的痛苦和不良情緒。由于晚期血吸蟲病病程長,患者反復接受治療、檢查,且轉歸不理想,難免產生悲觀心理,甚至出現不配合治療的情況。因此醫務人員在進行治療和護理操作時,動作一定要準確輕柔,以免增加患者痛苦,隨時隨地與病人交談,消除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孤獨無助、悲觀絕望的不良情緒。宣講優秀的好轉病例,讓病人認識到自身對家人和社會的價值,鼓勵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3)加強醫護合作,責任護士和主管醫生應經常巡視病房,一旦發現晚期血吸蟲病患者有病情及情緒變化,溝通應及時并采取有效措施。另外,責任護士主動介紹主管醫生的治療經驗、治療效果好的病例,增加信賴感,解除病人的疑慮;同時主管醫生介紹責任護士的護理技術精湛、責任心強,使病人認真配合。
(4)豐富病人的生活,轉移注意力。比如通過讀書看報、聽音樂、看電視、經常組織病人交流聯誼活動等方式使病人忘記病情的痛苦,增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2.3康復期心理護理
(1)調動社會支持系統:邀請患者的親戚、朋友等經常來探視、看望病人,鼓勵患者面對現實,做生活的強者!(2)加大國家對晚期血吸蟲病人救治力度的宣傳,減輕患者對治療費用的擔憂。(3)生活指導:無論患者是哪種類型的晚期血吸蟲病,都將長期甚至終生影響病人的生活、生產、心理問題,因此,康復護理不能靠“替代”解決,指導患者在調適好心理狀態下,進行輕度的生產、生活自理,為患者回歸社會創造條件。
篇3
【關鍵詞】腦供血不足;心理干預;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147-02
腦供血不足在心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也就是指人腦的血壓無法滿足供應需求進而使腦功能出現障礙,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腦干出血以及血壓偏高[1]。簡單的說,情緒的波動使人體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進而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呈上升趨勢,最終使患者的全身小動脈發生痙攣現象,造成血壓逐漸升高,心跳變快。經臨床研究顯示,情緒的波動使指端脈搏容積呈下降趨勢[2]。因此,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原因與情緒的波動有著直接的關系。針對這種情況,選擇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收治腦供血不足患者82例,分別予以常規藥物治療和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治療,取得了明顯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收治腦供血不足患者82例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調查對象,并經臨床檢查均符合腦供血不足的診斷標準。將本組82例腦供血不足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1),對照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最大年齡為75歲,最小年齡為24歲,平均年齡為(45.1±4.5)歲;觀察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最大年齡為73歲,最小年齡為25歲,平均年齡為(43.5±5.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以及年齡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對患者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其主要內容如下:
1.2.1 心理護理
針對腦供血不足的患者來說,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同時對患者進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據患者自身存在的差異,采取不同方式對患者進行講解腦供血不足的相關知識,讓患者對其有一定的相關了解和認知。同時,向患者介紹此類疾病的治療方法以及發病的主要原因,并告知患者情緒波動帶來的嚴重影響,進而使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積極的配合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2.2 控制情緒
由于腦供血不足的患者情緒波動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效果有著不利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家庭背景以及興趣愛好進行充分的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例如:為患者發放相關知識的手冊以及播放宣傳片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進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1.2.3 家庭支持
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家屬介紹患者的病情發展,并講解情緒的波動對患者的不利影響,以及對治療效果和預后帶來的影響,這樣一來,患者的家屬就會格外注意,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并且一起面對疾病,進而樹立治療信心。同時,患者家屬要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這樣有利于患者穩定情緒。
1.3 觀察指標
采取自評量表對患者的情緒,如:焦慮、抑郁改善情況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
兩組使用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實驗結果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P〈0.05為差異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治療中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效果顯著,同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患者,組間存在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對比
組別 例數 焦慮 抑郁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觀察組 41 50.67±5.43 36.56±3.02 52.45±6.56 31.73±5.67
對照組 41 57.58±4.93 47.35±3.93 54.92±7.43 44.59±7.95
3 討論
近年來,在我國臨床心腦血管疾病中,腦供血不足是最為常見的,并且常規的治療方法為:擴張血管或者通過改善微循環進行治療,進而使人腦達到充足供血和供氧的目的得以實現[3-4]。相關報道顯示,情緒的波動對腦供血不足患者有著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采取心理干預措施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本次研究活動顯示,在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并且能讓患者對腦供血不足的相關知識有了正確的認識,此外,使患者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提高[5]。由圖中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基礎上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患者的情緒變化顯著,同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相比,其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腦供血不足過程中,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外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臨床效果顯著,并且對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不良情緒,例如:焦慮、抑郁等心理得到明顯的改善,使患者的心理負擔和思想負擔大大減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更進一步的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閆秋芝.腦供血不足患者66例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28):426-426.
[2]張英.46例腦供血不足病人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醫藥前沿,2014(30):71-72.
[3]俞萍.觀察綜合性心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伴焦慮抑郁患者的影響[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8):102-102,103.
篇4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狀況,提出護理對策。方法 統計106例老年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心理狀況。結果 絕大多數患者具有焦慮恐懼、悲觀抑郁、孤獨失落、多疑、樂觀、依賴等心理問題。結論 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況,提出相應護理對策,有助于促進疾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腦血管病;心理分析;護理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口老齡化日趨明顯,腦血管病顯著增加,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老年腦血管病患者在發病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病人的心理狀況直接影響疾病的轉歸[1],因此心理護理顯得有尤為重要。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08年10月對106例老年腦血管病患者心理狀況進行分析,提出護理對策,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06例,男66例,女40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2歲。其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16例,腦梗死59例,腦出血2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4例。
1.2 結果絕大多數患者具有焦慮恐懼、悲觀抑郁、孤獨失落、多疑、樂觀、依賴等心理問題。
2 心理分析
2.1 焦慮恐懼腦血管患者病前多無明顯癥狀,突然起病,常會導致語言、肢體功能障礙,表現為言語不清、失語,單側或雙側肢體麻木、無力、癱瘓等。由于陌生的環境、知識的缺乏、疾病的威脅,使老年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恐懼心理。
2.2 悲觀抑郁腦血管病病程長,所需費用高,治療和康復需長期堅持才會有一定的效果,患者容易對預后失去希望,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悲觀抑郁心理,不愿與人交談或經常發脾氣,拒絕治療和護理。
2.3 孤獨失落老年患者在社會或家庭中扮演支配者的角色[2]。患病后,語言及肢體功能障礙,使心理備受打擊,感覺自己成了“無用”的人,甚至是家庭和社會的累贅。而兒女已成家立業,忽視了對父母生活上的照顧和情感上的交流。使得老年患者的孤獨失落感增加。
2.4 多疑部分老年患者變得非常敏感,懷疑自己的病情、治療、預后,既想了解有關疾病的信息,又疑心醫生的診斷是否正確,用藥是否對癥,同樣的問題會反復詢問或向多人詢問,疑慮重重,從而產生不必要的緊張、苦悶、憂愁等。
2.5 樂觀少部分老年患者沒有認識到疾病的危害性,對病情盲目樂觀,以致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影響疾病康復。
2.6 依賴老年腦血管病患者由于疾病及年齡的關系,很多生活上的事情由家人及護理人員代勞,時間長了,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即使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也要依靠他人,直接影響康復訓練及以后的生活質量。
3 護 理
3.1入院后熱情接待患者,詳細詢問病情,并向患者做人院宣教,主動介紹醫院、科室的環境,常規護理,作息時間,主管醫生、護士及科室主要人員姓名,讓患者盡快了解科室人員及熟悉環境,消除陌生感。同時向病人進行疾病知識宣教,詳細講解疾病發生原因、誘因及相關知識,告知疾病注意事項,指導飲食,康復的一般知識,讓患者做到心中有數,消除焦慮恐懼心理。
3.2 護理人員與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經常與患者溝通,觀察患者的情緒,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對于抑郁的病人不勉強其配合,讓其發泄心中的苦悶,給予心理支持,情緒穩定后征得病人同意再做各項治療護理[3]。介紹科室恢復較好的患者,以事實病例進行說服,鼓勵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制定細致的治療護理方案,減少患者的經濟支出,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
3.3 尊重、關心、體貼老年患者,對待他們像對待自己的長輩一樣,多關心、多問候。解釋病情時要耐心,語速要慢,態度和藹,經常到病床前與他們交談,聽他們述說病情,征求意見和建議,用親切的語言、體貼入微的照顧來排解他們的孤獨失落感。
3.4 護理人員要耐心聽取老年患者對病情的敘述,對他們的詢問要百問不厭,交談時,做到大方、自然。經常講解治療和用藥知識,讓同種疾病療效明顯的病人作親身經驗介紹,盡早取得他們的信任,放松心情,以最佳的心態配合治療護理,從而取得最佳的療效。
3.5 加強老年患者的病情觀察和護理,宣教時側重腦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險因素的講解,使患者和家屬從根本上改變對疾病的認識,并加以重視,從而配合治療和護理,得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3.6 要尊重老年患者的意見與要求,對于不合理的要求,不可批評和訓斥,要講道理進行規勸。經常鼓勵盡最大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臉、刷牙等,表揚他們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樹立信心,充分調動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逐漸擺脫依賴心理。
4 討 論
老年腦血管病發病率高,絕大多數伴隨心理問題。心理狀態在疾病的康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促進疾病的康復。通過對老年腦血管患者的心理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有助于促進疾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亞菊,林海萍.支持性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病人抑郁情緒的作用[J].家庭護士,2006,4(2):18-19.
篇5
【關鍵詞】 血吸蟲病 心理分析 護理對策
1 不同類型血吸蟲病患者的心理特點
1.1急性血吸蟲病患者該類患者共45例,以新感染者為主,患者對血吸蟲病比較陌生,醫護人員及家屬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其心理活動。具體表現為:情緒緊張、對該病不了解、經常找醫生打聽病情、擔心病情過重難以醫治,因而造成失眠、納差、情緒不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1.2慢性血吸蟲病患者該類患者408例,多數是疫區20—50歲的青壯年,這些人又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或是家長,因生產生活接觸疫水,而造成重復感染。患者的臨床表現不明顯,有乏力、腹痛、腹瀉等輕度癥狀,大多數患者與正常人一樣,能吃、能睡、能勞動,常常表現為無所謂,進而影響其全家人的血防依從性。
1.3晚期血吸蟲病患者該類患者59例,病情容易出現反復,因經常住院離開勞動工作崗位及家庭和親人精神上比較空虛,情緒不穩定,有的患者提出過分要求,多數患者胡思亂想,自認為自己已是無藥可救了,只等死神的到來,常常表現為恐懼、緊張或悲觀絕望,或焦急渴求或疑慮不安,這些心理活動對疾病的轉歸起著消極的作用。
2 護理對策
2.1對急性血吸蟲病患者多給予愛護,做好精神安慰工作,調整心理平衡,消除緊張情緒,是身心護理的關鍵,通過醫護人員的言行使患者建立親切感和信賴感,消除恐懼緊張心理,誘導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要在思想和生活上關心和幫助他們,引導其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針對他們缺乏血防常識的缺點,要向他們進行血防知識的健康教育,安排他們看實物、圖片,增強血防意識,自覺同血吸蟲病作斗爭。
2.2對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某些有錯誤認識的患者應多給予說理開導,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突出心理治療和精神護理的重要手段。針對他們對血吸蟲病危害的認識不足,要請同室或別病室的晚期血吸蟲病友進行獻身說法,介紹其病史,因病而家貧的家史,使慢性血吸蟲病患者認識血吸蟲病的嚴重危害性和及時治療的重要性,進而改變其衛生行為,提高其全家血防依從性。
2.3對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必須從整體護理觀點出發,根據病情和不同患者心理活動分別進行相應的生物性護理和心理護理,首先要制定護理方案,重點針對出血和休克、肝昏迷等重癥患者渴求不安心理,除進行仔細觀察和配合醫生進行止血,抗休克外,還應給以細心照料,耐心開導。其次,注意患者的個性,也要注意血吸蟲病患者群體的共性,社會環境、親友病友的心理、言行互相影響、相互作用,因此,要做好他們的工作,使消極影響變成積極影響,有利于心理穩定。對具有悲觀絕望心理的患者,要關心安慰他們,使患者堅持住院,心情愉快配合治療。如果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更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指導和教育,術前除一般心理護理外,特別請患者信賴的手術醫師給其講解手術過程的可靠性、安全性等,請手術成功者介紹親身體會,并及時與家屬、有關單位聯系,解決手術費用[2]。術后,用和藹可親的言行,周到的護理及嚴謹認真的態度,幫助患者消除各種因素所致的恐懼、焦慮情緒。此類患者希望被重視的心理需求更高,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及心理護理,使術后療效得以鞏固。
2.4血吸蟲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對護士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了解血吸蟲病的特征,掌握其心理護理方法,在具體施護過程中,針對不同對象、不同的反應采取不同對策,區別對待患者。其次需掌握有效施護的技巧(護患溝通的技巧,心理危機的處理與調停策略等)。對于患者無端的敵意反應、應在高度同情的基礎上諒解并關心患者,恰到好處地疏通指導,并積極創造寬松的氣氛,緩解患者的不依從性(不信任、不配合、發脾氣等)。第三應具有積極主動、耐心的態度及良好的修養。第四要傾注更多的心血,用心去做好每一項工作。總之,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開展對血吸蟲病患者的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參 考 文 獻
篇6
《風濕性疾病臨床護理研討班》第三屆正式開始了。這次學習以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為主題,與會的有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護士長張XX、XX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護士長陳XX、XX華西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劉XX及護士長梁XX、王XX、以及全國30多個省份60多位護士長及護士……整個學習過程,氛圍活躍、座無虛席、內容豐富。
通過這四天的學習,我掌握了糖皮質激素應用時患者的管理,了解了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治的新進展,學習到了如何正確配置生物制劑及如何預防病員的不良反應,知道了國內外慢病管理的現狀及對策……
其實我對慢病管理很感興趣,例如臺灣的魏XX教授講到:“在臺灣,我們是主動到社區,主動篩找病人,并且送藥到口。”這也就是一級預防在臺灣的真實寫照。針對慢性病人,例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等等,慢病管理顯得更重要,“讓患者自己在紅蘿卜和棍子里選擇。依從性好,就能得到紅蘿卜(保險的補貼);否則,紅蘿卜就沒有了。”
篇7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臨床用藥;合理性
臨床上應用的很多心血管疾病藥物都具有效果快,增加血管活性的特點[1]。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本院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用藥情況,分析用藥的合理性,為今后的合理用藥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將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進入本院計算機系統,調出這些患者的臨床用藥信息,包括藥物名稱、編碼、規格、數量及價格等。然后,將上述藥物信息作統計處理。根據限定日劑量(DDD)為標準,算出總限定日劑量值,即DDDs。計算有的中成藥的DDD值應以說明書為準,并根據《新編藥物學》第15版計算。把相關藥物的日平均DDDs值與前十位藥物的價格按照降序排序法進行排列,以此作為本次研究的分析資料。
1.2方法
首先,要將本組患者的基本信息收集起來,并進行統計分析。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住院時間、診斷結果等。然后,再收集他們的臨床用藥信息,并進行統計分析。臨床用藥信息包括藥物的名稱、使用方法、具體的劑量、用藥目的與途徑、用藥天數及藥物副作用等。最后,要明確DDD值。參考相關國內外文獻,如《新編藥物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相關外國文獻等了解具體的用藥劑量[2]。同時,結合本次研究對象的DDD值,并和其他醫師共同探討,選擇恰當的DDD值。
1.3評判標準
目前,臨床上通常將兩項指標作為評判心血管疾病藥物用藥是否合理的評判標準。這兩項指標分別是DDD值和DUI(藥物利用指數)。當DUI不大于1,則表示用藥符合要求,是合理的[3]。
相關公式如下:DUI=DDDs/用藥天數,
DDDs=用藥劑量/DDD值。
2結果
本組100例患者,大部分都屬于冠心病患者,有62例(62%)。另外,有13例高血壓患者,20例心絞痛,僅5例心肌炎。根據DDDs排名可見,前三位藥物分別是硝苯地平、異山梨酯及尼群地平。大部分藥物的DUI值都不大于1,但硝酸異山梨酯與非洛地平的DUI值大于1,詳見表1。
表1本組心血管疾病患者所用藥物的DDDs和DUI值
藥名 例數 出現頻率 用藥天數 DDDs值 DUI值
洛伐他汀片 20 3.7 6 781 0.82
倍他樂克片 39 8.6 16 1369 0.90
尼莫地平片 22 4.5 7 413 0.63
非洛地平片 31 5.9 7 1011 1.33
硝酸異山梨酯片 56 11.2 14 1841 1.12
通心絡膠囊 24 4.4 5 456 0.76
硝苯地平片 58 17.5 30 2112 0.73
尼群地平片 62 10.3 12 1409 0.92
雙嘧達莫片 15 2.7 6 612 0.91
拉西地平片 28 5.6 7 945 0.87
卡托普利片 73 11.9 14 1257 0.93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35 6.3 9 723 0.84
鹽酸胺碘酮片 30 5.4 6 786 0.92
3討論
本次研究發現本院大多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DUI值均不超過1。這說明本院對心血管疾病藥物的使用基本符合要求。有少部分藥物的DUI值大于1,說明用藥的不合理性。通常這是由于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可能引發相關并發癥,并發癥的出現影響到用藥的合理性。本次研究中只有非洛地平緩釋片與硝酸異山梨酯片兩種藥物的DUI值大于1。這是由于藥物劑量過大引起的,因此,醫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根據表1可見,硝苯地平的DDDs值是最大的。該藥屬于第一代鈣離子通道阻滯劑。
為確保臨床用藥的合理性,筆者認為要從三方面加以完善:首先,要完善用藥管理制度,并健全行醫準則。其次,要讓醫生樹立起以“患者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意識到醫務工作的重要性,處處以病患為中心,增強責任意識,嚴格按流程工作,避免誤診、漏診事件。同時,要積極學習,了解常見藥物的功效與相互作用,掌握藥物配伍的有關事項等,做到合理用藥。最后,加強對調劑人員的管理,讓他們按流程調配藥劑。同時,主動為患者講解合理用藥的相關知識,增強患者的合理用藥意識,讓患者了解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劑量及有關注意事項等。
總之,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機能較差,極易引起相關并發癥。對于老年患者,我們要對他們的身體狀況及病情作科學、系統的評價,然后,制定出相應的用藥方案。利用個性化的治療,獲得最佳的療效,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癥狀,避免引起更嚴重的損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陳閣華.基于心血管疾病臨床用藥的合理性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3,(10):7-8.
篇8
【關鍵詞】急性腦血管病;心電圖;ST-T異常;QT;U波;心律失常
急性腦血管病是神經內科常見急癥之一,發病急、致殘率高、病死率亦高,亦多發生心電圖改變,直接影響患者康復與生存率,一直為臨床醫生所關注。筆者對2004年2月至2007年9月本院收院治療的120例急性腦血管病心電圖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ECG改變規律及發生機制,以利于臨床治療。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2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均經頭顱CT掃描確診。腦出血(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齡70歲以上2例、60~69歲4例、50~59歲19例、40~49歲16例、
1.2 方法 采用美國產心電圖機,對急性腦血管病患者于24 h內行常規12導聯心電圖檢查。
2 結果
12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中心電圖異常者98例,占81.7%;正常22例,占18.3%。腦出血組心電圖異常39例,占同組的88.6%,表現為ST-T異常、Q-T間期延長、U波明顯者共25例(56.8%),其中心律失常7例(15.9%)、左室肥大勞損5例(11.4%)、傳導阻滯2例(4.5%)、心電圖正常5例(11.4%)。腦血栓組心電圖異常59例,占同組的77.6%,表現為ST-T異常、Q-T時間延長、U波明顯者共35例(46.1%),其中心律失常22例(28.9%)、左室肥大勞損2例(2.6%)、心電圖正常17例(22.4%)。
3 討論
急性腦血管病時,由于腦血管循環障礙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可引起心臟活動改變,即使沒有原發性心臟病亦可出現心電圖的異常。心電圖異常的發生率與出血量的大小有關,出血量越大,異常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則小。主要表現有心肌缺血性改變或心肌勞損以及各種心律失常,以左心室肥厚、ST段下降、高大T波為最常見。本組ST-T異常、QT間期延長、U波明顯者共60例(50.0%),其中心律失常29例(24.2%)、左室肥大勞損7例(5.8%)。主要系血腫及其并發的腦水腫壓迫腦組織損傷。導致下丘腦調節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此時引起各種神經一體液因子的激活從而使心肌細胞代謝異常,導致心電不穩定區域增加,心室肌復極不一致。
在急性腦血管疾病中,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均可引起一定范圍內的神經細胞、纖維、膠質及血管等組織結構連續崩解破壞,此時大量鉀離子外流,鈣離子進入細胞內,破壞了其復雜的控制機制,從而產生腦缺血瀑布效應[1],引起一系列生化和代謝改變的惡性循環。同時大量出血形成血腫以及腦水腫可使腦組織受壓、推移、向下壓迫丘腦和下丘腦引起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也會出現異常的心電。
早在1947年Byer等曾首次報道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可致心電圖T波異常,以后陸續有類似報道,并稱之為“腦心綜合征”。此類神經源性改變主要就是表現為心室復極異常(ST段抬高、下移或平直延長,T波低平、雙相或倒置,Q-T間期延長),其次為心律失常[2](竇速、竇緩、房顫、早搏、少數病例有厚的心電圖改變考慮可能與部分患者長期的高血壓病史有傳導阻滯)。本組病例中的心電圖改變符合報道。至于心室肥厚的心電圖改變考慮可能與部分患者長期的高血壓病史有關。
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累及丘腦下部、腦干和植物神經系統導致心血管功能障礙及心電圖改變,稱為腦心綜合癥。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引起心電圖異常改變是多方面的,有報道,其中基底節區及腦干部出血或梗死者的心電圖變化明顯,相反周邊部的變化較小,即是同心圓性改變[3],與本資料有相似結果。其發生機制有幾種看法:①與血漿兒茶酚胺有關,中樞神經受損常影響視丘下部植物神經中樞,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交感神經興奮,并通過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加速兒茶酚胺合成,造成神經體液調節紊亂,影響心肌的復極而出現S-T、T改變及Q-T延長[4];②腦血管病因意識障礙及使用脫水劑合并電解質紊亂,特別是低鉀引起Q-T延長及明顯U波[5];③P波的高尖,認為是交感神經興奮所致,而非右心負荷過重;④急性腦血管病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亦使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激活,兒茶酚胺升高,引起心肌受損或有醛固酮分泌異常[4];⑤心律失常的發生認為是刺激迷走神經,形成心血管反射所致[6];⑥心腦血管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即動脈粥樣硬化,值得臨床高度重視。
急性腦血管病,病情危急,死亡率高,后遺癥多,臨床醫生應高度警惕。了解這類疾病的心電圖特征,產生原因及其與臨床的關系,能有效地阻止患者病情的進展,對挽救患者的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王新志,韓群英,郭學芳.中風腦病診斷全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200-248.
[2] 焦麗萍.頸椎脫位并頸椎損傷致心電圖異常一例.臨床心電學雜志,1999,8(增刊):58.
[3] 劃吉林,段德新,吳志美.腦卒中部位與心電圖變化的相關性探討,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4,14(1):35-37.
[4] 郭淑霞.臨床薈萃,1996,11(1):15.
篇9
心血管內科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因病情特殊常無家屬陪護,由于患者的心理壓力大,監護室里的環境、儀器及各種設備的報警聲,以及病人本身疾病的影響常給病人帶來緊張、煩躁、孤獨、恐懼、抑郁等各種不良的心理反應,易影響病人的病情好轉,針對這些不良的心理反應給予合適的心理護理。本文對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心血管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106例患者進行心理分析,采取對應的心里護理措施,取得較為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所選106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21例,年齡34——99歲,監護時間一般為2——15天。
2、心理特征分析
2.1心理問題 所選病例中的中年患者,面臨著家庭和事業的多種問題,發病急,心理壓力大,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老年人生理上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開始逐漸衰退,心理上易產生失落感,很難適應新的環境,而產生孤獨感,情緒波動較大,易急噪、固執、多疑,甚至對醫護人員會產生不信任感。
2.2原因分析 (1)入住重癥監護病房,對環境陌生。(2)取消家屬陪護,身邊沒有親人的陪伴,讓患者增加孤獨感。(3)病房內配備的各種先進的搶救設備、儀器,以及監護儀的報警聲,都會給病人造成心理上的壓力。(4)頻繁的檢查,治療措施的實施,緊張而忙碌的氣氛,患者會產生焦慮。(5)病室內其他病友的病情惡化或死亡,均會引起病人的恐慌情緒。
3、護理對策
3.1消除恐懼、緊張心理 作為重癥監護病房的護士,除了有熟練及精湛的護理技術,還要有敏銳的觀察病人生理及心理變化的能力。病人因病情發作被家屬送到醫院來就診,疾病的痛苦,死亡的威脅,加上環境的改變,最易產生恐懼、緊張不安情緒。此時我們要觀察到病人情緒細微的變化,主動向病人介紹病房的基本情況,幫助其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向患者說明各種監護儀使用的目的及在使用中可能發出的聲響,使其有思想準備,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盡量統一時間安排治療護理操作,并爭取在短時間內集中完成。在與病人接觸的過程中,病人對醫護人員的言行非常敏感,我們應時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良好的言行會給病人帶來正性的心理暗示和積極的情緒,反之就會產生負性的心理暗示和消極的情緒。要做到良好的言行要注意以下幾點:回答病人的病情時,既要有說話藝術又不可以含混吞吐,以免病人產生疑慮;對待病人要態度溫和、言語誠懇但不憐憫;向患者介紹各種治療、用藥、儀器設備的使用目的時,要用通俗易懂,使病人盡快適應住院生活,使其能積極配合各種治療措施的實行;當病人發生病情變化或搶救時,及時拉起窗簾遮擋,以免給其他病人造成不良刺激,減輕或消除病人的恐懼、緊張心理。
3.2消除孤獨、寂寞心理 主動的關心病人,了解病人的各種需求,并努力幫病人解決,以減輕病人家屬不在身邊的孤獨感。尤其是面對性格內向的病人,更是應該多與病人溝通,鼓勵病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與病人交談的過程中,了解病人身體的不適,心理的需求,對疾病相關知識的需求,并針對病人具體情況的差異性給予相應的健康宣教,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篇10
關鍵詞 血液透析 尿毒癥 并發癥
材料與方法
2003年5月~2005年5月收治25例尿毒癥患者,年齡28~65歲,其中男16例,女9例。原發性腎小球腎炎12例,高血壓并發腎功能衰竭6例,糖尿病腎病7例。出現尿毒癥時間為0.5~3年。其中高血壓及貧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臟擴大,各種電解質紊亂均有心電圖改變,為導致心律失常的原因。
透析指征:①血尿素氮(BUN)≥28.6mmol/L;②血肌酐(Cr)≥707μmol/L;③內生肌酐清除率≤0.08ml/(s?1.73m2);④出現心力衰竭或尿毒癥性心包炎;⑤高血鉀:血鉀≥6.5mmol/L。
血透方法:25例患者中有21例每周進行血透2次,2例患者每周1次或2周3次,3例患者每周透析3次。透析時間除誘導透析為3小時外,常規透析均為每次4.5小時,治療3個月后行療效統計。
結 果
透析前后療效見表1。
討 論
本組資料顯示,任何年齡組的尿毒癥患者均可發生高血壓及貧血,而40歲以上的病人出現尿毒癥性心肌病、心包炎及心律失常多見,病程一般在2~3年以上。
發生心力衰竭的原因:①尿毒癥性心肌病;②高血壓;③水潴留、容量負荷過大;④心包炎;⑤動脈粥樣硬化亦可導致心力衰竭;⑥血透動-靜脈內瘺之后血液分流量每分鐘可達400~700ml,加重了心臟負荷;⑦所用醋酸鹽透析液有抑制心肌收縮作用;⑧本組12例中有4例因肺部感染而誘發心衰。
對心衰處理要進行充分透析和超濾脫水,以減少容量負荷。對心肌病患者,同時要糾正貧血及水、電解質紊亂。對肺部感染者,用氨芐西林+舒巴坦鈉或者先鋒必控制感染后,心衰方能完全控制。
心包炎:發生原因與貽誤治療有關。有學者報道于透析過程中發生的心包炎多為血性心包積液[1]。本組對容量負荷過度引起的心包積液,治療中采取限制鈉鹽攝入,進行超濾脫水等措施。
高血壓:終末期腎功能衰竭合并高血壓者可高達80%~90%[2]。大部分病人病情反復,必須服用降壓藥物,如拜新同、洛汀新、倍他樂克等。本組高血壓治療效果與文獻中報道相符合[3],推測與腎素分泌過多有關。
電解質紊亂:電解質紊亂可導致心律失常,從而增加了心血管并發癥發生率。
我們總結了25例尿毒癥患者的并發癥,共有9種,其中高血壓可發生高血壓心臟病,貧血可導致貧血性心臟病;電解質紊亂也可導致心律失常。所以,這些并發癥均與心血管系統密切相關。治療結果表明,對此類患者應進行充分透析,同時對不同的并發癥及時用適當的藥物對癥治療,則可以達到較為滿意的療效。只有處理好心血管系統并發癥,才能延長尿毒癥患者的生命,這點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劉平,黃哈爾.慢性腎功能衰竭中的心血管問題.中華腎臟病雜志,198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