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術技術范文

時間:2023-04-18 17:4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一代信息技術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一代信息技術技術

篇1

安全生產信息化發展趨勢

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國家安監總局和各地安全監管機構建設了互聯網互通的廣域網絡,初步建成了面向安全監管檢查及行政執法、調度統計、礦山應急救援等業務系統,應用視頻監控等手段實時監控重點危險源,全國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北京等省級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生產政策法規、事故調查等面向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通過信息技術得到提升。

安全監測監控、通信聯絡、人員定位、應急避險等作為國家煤礦安監局要求的“安全六大系統”內容,在國有重點煤礦基本全面開展建設,在非煤礦山也得到重點應用,車輛定位、危險源監控、產品流向等在危險化學品行業應用普遍,設備狀態監控、環境視頻監控在信息化建設領先企業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大多數企業將安全巡檢和事故上報作為重點,通過在辦公平臺或網站設置安全管理專欄方式通報管理信息,并向安監部門應急平臺上報信息,神華等先進企業在重大危險源定義、監管、應急方案、救援指揮方面已基本實現信息化。

目前,中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還存在信息化與安全生產尚未完全融合,信息化推動安全生產創新力度不夠,信息技術應用不能滿足安全生產管理需求,安全生產信息交換共享不足,應用系統缺乏聯動影響實際功效發揮等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安全生產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安全生產信息化必須為創新監管檢查方式、深度滲透生產經營活動、提高應急聯動水平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支撐。

安全生產信息化逐漸從事故報告系統向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監測、監控、預警、救援一體集成,動態、實時、全過程的安全管理系統方向演變,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 融入企業員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和企業經營管理流程中,全面、動態地獲取經營活動中需要進行安全管理的業務活動信息,包括生產過程中人的行為、物的狀態、生產環境等因素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受控,安全管理從安全時間的時候處理向危險源識別、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分析、風險預警、風險控制的閉環全過程控制及動態管理。功能的延伸體現了安全管理與生產管理緊密結合,以實現安全管理持續改進,將安全生產的長效管理體系落到實處。

安全生產的智能化,知識化、跨部門應用重點體現在應急救援平臺建設中,應急救援體系的核心目標是科學預防和避免重特大事故的擴大和再發生,將事故對人、財產、環境的損失降低到最小,建立智能化的應急救援體系是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的最終保障。

共享應急救援平臺的智能化有助于企業應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掌握事故現場情況真實性的能力,實時分析事故危害后果及可能發展趨勢,從而啟動相應的應急救援方案,按照原最高效地通報政府與專業應急救援部門,及時集中搶險力量投入現場搶救與搶險。共享應急救援平臺還可實現重大危險源信息綜合展現與應急演練等,持續優化應急預案,進一步提升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的能力。

安全生產管理對象點多面廣,企業、政府、專業機構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需要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數據資源的規范統一。

建立以數據標準為核心,全面涵蓋技術、管理、應用規范的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梳理安全生產信息資源,尤其是對物聯網等信息化數據、業務、技術和管理標準,規范信息資源的采集、處理、共享,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從而滿足多對象、多層次、高效率的業務協同。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安全管理系統將向著數字化、集成化的方向發展,傳統單純依靠人員檢查記錄反饋的手工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安全管理的需求。

無線技術、精確定位技術、數字數據服務、電子數據交換、識別技術必將更多地應用到企業的安全管理中,以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衛星遙感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將極大地提升安全監察監管動態閉環控制的效率和智能化的水平。

安全生產信息化架構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安全生產信息化架構由下而上可分為四層,分別為:基礎設施層、數據處理層、平臺架構層、應用層。

應用層是為用戶提供具體安全生產事物處理、運行在平臺架構層上的應用系統集合。根據與用戶相應的縱向關系,應用層可分為應用表示層、應用服務層和應用管理層。

應用表示層是用戶的響應通道。安全生產的應用用戶來自社會公眾、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政府監管機構工作人員,社會公眾需要獲取的服務側重信息服務、應用服務、應用管理。應用表示層通過企業門戶、在線服務、應用管理實現對應用需求的協調分工。

應用服務層是應用層的核心,為用戶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創新的生產安全功能。不論是政府監管人員,還是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用功能可以根據用戶層級不同和應用重點不同,為領導提供決策服務的決策支持類應用、為安全管理職能部門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安全管理類應用,以及為生產運營、社會管理、安全與生產完全融合的監測操作類應用。

決策支持類功能通過對監測信息的深度應用,提供安全分析、評價、預警以及應急指揮功能;安全管理類功能體現了對安全生產的全過程管理,建立以預控為核心,安全計劃、檢查反饋、測試仿真、預案制定四環節的閉環管理,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切斷安全事故的因果鏈,使內部人、才、物制度達到安全和諧統一;監測監控類功能體現對細粒度物理安全生產要素的掌握,強化對人員、設備、環境三個物理安全要素從結構化的基礎信息、狀態數據到非結構化的視頻等數據的管理。

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提高應用服務便捷性。應用層應用云計算以SaaS的形式提供面向特定對象的整體解決方案,通過移動互聯網和云終端更好地優化用戶的交互渠道,升級用戶體驗。

平臺架構層是一個以軟件資源管理為中心的、開放的、聚合各種能力和資源的云服務環境,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在可伸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平臺架構層的主要模式是通過將各種核心應用整合成一個面向服務的平臺,從而為的安全管理創新提供一個應用快速實現的基礎,使以往復雜的各級系統搭建、維護和更新可以按需即用、隨需應變的方式獲得,使系統的彈性化構建成為可能。

數據處理層通過不同的處理模塊對采集到的數據分別進行接收、存儲、分析和處理,數據處理層的基礎是物理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

通過虛擬化技術隊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存儲等設備進行抽象,整合成虛擬的資源池,實現資源管理優化和負載均衡,用戶能夠通過調用資源管理層虛擬化平臺提供的接口管理虛擬的硬件資源。資源服務交付層提供的服務與資源管理層提供的功能相對應,是用戶獲得處理資源層服務的接口。

基礎設施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數據采集、數據傳輸以及終端行為控制。通過一些有線和無線的監測傳感設備,通過傳感網絡或因特網進行采集數據的傳輸,并依據反饋的指令進行操作。

網絡傳輸層是連接智能設備和控制系統的橋梁,可分為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兩大類。有線通信技術可分為相對短距離的現場總線和中長距離的廣域網絡,安監部門已經建立了電子政務外網,企業安全生產應用的主要為工業環網,對于集團型企業,安全管理層級的應用基于企業廣域內網,同時對于煤礦等特殊行業的企業,還需要接收安檢總局等政府機構的監管,因此,跨網運行是對安全管理和操作的特殊要求。

數據采集層的核心作用是全面感知的執行,使物體具備能夠被識別的智能,在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RFID等在數據層面的可靠采集已經逐步取代條碼識別等其他傳感方式,對重大危險源或環境監測通常采取視頻或者衛星監控方式進行。終端控制器是物聯網技術區別于傳統的設別識別技術的最大亮點,通過終端控制器,物體可以支持開放的通信協議,并能執行不同的任務,從而使物體具備更加精細化的多級操作智能。

安全生產中的典型應用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環境監測、設備監控、分析預警等應用領域前景廣闊。采用物聯網技術對環境信息和關鍵生產設備進行狀態監測、自動控制,同時采用云計算技術進行模型分析與故障診斷,采用衛星遙感技術提升環境監測的廣度和深度,結合移動互聯技術來提高網絡傳輸的安全、可靠性。

應用物聯網技術提升設備的狀態監測與運行控制水平。在設備關鍵部分加裝傳感器,并選取合適傳感器網絡組網技術進行組網并傳輸數據,實時監測設備的溫度、電機、振動、軸溫等重要參數,使得設備的狀態能實時傳送到調度室。

傳統的設備自動控制僅能實現單機的常規控制,依靠人員定點值守,通過調度電話等方式獲取指令進行手工操作,應用物聯網技術,改造傳統的手動操作設備為自動化、智能化、根據遠程的指令,對設備進行更加復雜、更加精細化的自動控制和維護,使設備更加智能,達到無人值守、智能控制的要求。

應用云計算技術提升設備管理水平。首先是提高設備狀態分析和運維水平,通過建立設備運行狀態模型開展以只是處理為核心的故障分析,開展專家系統、神經網絡和模糊分析等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優化設備的系統配合,實現在線的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判斷,根據預設模型發出報警和自保護操作指令,專家系統的分析結果將指導設備運維人員進行操作。

其次,分析結果可以有效地避免設備管理服務器單點故障,保證了系統的連續運行。再次是可以將數據封裝成服務,供其他應用系統可以調用,實現設備安全狀態數據與生產、運維部門的共享。

衛星遙感在地質環境監測中應用廣泛。根據地質災害預警的要求,構建監測“點”以監測點為基本單位構建“線”,基于衛星遙感靜態連續地表變形監測、區域降水監測等組建“面”,以檢測區域現場深部位移和地表變形等參數的拾取為基礎,覆蓋災害區域的地上、地下,構建設計變形參量、相關因素、誘因因素的立體監測系統。

篇2

石油石化行業信息化現狀

石油石化企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建設起步較早,近年來通過開展信息化與自動化集成,逐步實現了生產現場生產數據自動采集、遠程傳輸和生產運行監控,創新生產作業方式,壓縮管理層級,優化員工布局,提高勞動生產率。例如,中石油集團公司勘探與生產技術數據管理系統能夠提供勘探開發一體化數據服務與應用 ;油氣水井生產數據管理系統能夠實現井、站、庫一體化生產數據管理 ;勘探與生產調度指揮系統能夠有效支持遠程監控和指揮調度。

石油石化企業規模龐大,點多、線長、面廣。為了增強集團企業的管控能力,三大石油石化企業均開展ERP系統的建設和推廣,并將其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戰略性基礎工作和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ERP系統將財務管理與采購、生產、銷售、庫存、設備等業務綜合集成,促進了以業務流程為導向的跨部門協同工作和信息共享。中石油集團ERP系統作為核心的經營管理系統,采用統一的軟件平臺,按各專業領域集中部署,形成既具有業務特點,又緊密集成的適度集中式技術架構。每個專業領域的ERP系統使用統一的業務流程,集中在一套服務器上運行。該集團公司統一的公共數據編碼平臺保證了各專業領域之間ERP系統的集成和共享。中石化集團以ERP系統為基礎的一體化數據倉庫系統為總部快速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及時進行綜合分析提供了手段,ERP系統已經成為總部加強管控的有力工具。可以看出,ERP系統的應用已由資源計劃、經營管理逐漸向經營分析、決策支持縱深方向延伸。

石油石化企業在推進信息化軟、硬件建設過程中,也在不斷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包括信息安全體系、IT管理與服務體系以及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石油石化行業信息化發展趨勢

“十二五”期間,石油石化企業將繼續推進系統深化應用,加強應用系統集成,尤其是以ERP為核心的系統集成,實現經營管控與專業業務管理之間的協同運作。基于企業信息集成,為領導綜合決策、經營分析、生產信息綜合展現、應急指揮等提供支持。

物聯網技術在石油石化行業有廣泛的應用空間,主要可以應用于石油石化行業物流、產品及資產跟蹤管理、石油鉆井監控、抽油井及海上采油平臺監控、油田儀表無線抄表、石油管道輸送監測及應急管理等方面。例如,以石油集輸領域為例,利用物聯網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CMDA/GPRS通信技術,建立石油行業鉆井、輸油管、油罐車信息監控平臺,對石油行業野外鉆探、油罐運輸、輸油管線實時監控,各監控儀表狀態參數無線采集,從而實現對資源的集中、高效、統一管理。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對設備數據的自動采集和進一步綜合利用,為提供精細化管理水平提供支持。

與物聯網一樣,云計算技術應用也是石油石化企業“十二五”期間重點關注的領域。從業務內容來看,在石油石化企業的勘探開發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數據信息存儲和高性能計算應用 ;從業務模式來看,作為集團型巨型企業,ERP系統的大量應用同樣需要極強的數據存儲和分析能力。這兩者都對服務器資源的利用和信息化部門的運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計算技術,特別是IaaS技術,可以應用于石油石化企業自身的IT開發環境,為開發人員提供快速可部署、可遷移、可恢復的開發系統。而充分利用服務器的資源也是云計算技術的主要功能之一。通過應用動態負載均衡,實現虛擬化分區間動態地調配資源,將多個應用特性互補的應用放在一起,既可以減少系統數量,也可以在單個時間段使某個應用充分利用系統的大部分資源。同時,出于降低總體擁有成本的考慮,采用云計算技術對服務器進行整合也是石油石化類企業使用其的主要目的之一。此外,通過虛擬化平臺,還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實現資源的快速部署,有效監控IT設備的運行狀況,實現IT管理的自動化,避免人為的失誤,保證IT服務質量。

隨著信息化應用的不斷深入,石油石化企業對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信息系統運行嚴重故障或癱瘓將給企業經濟發展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綠色IT”是以環保為核心設計、制造、布置和處置IT產品以及其他有關方面,其表現在信息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對于基礎設施需求的不斷增加,導致企業每年在電力上的花費甚至會超過當年在硬件設備上的投資額。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打造綠色數據中心刻不容緩。

石油石化企業已經在設備采購過程中將綠色環保指標寫進了標書。相比之下,以前考慮更多的是機器的配置、價格、單程運行的性能以及售后服務質量,而現在則加大了其他指標的執行力度,比如節能降耗方面的要求。石油石化企業的綠色IT將表現在機房建設、機房布局、服務器、終端設備等多個方面,例如,強調選用高效、低能耗的服務器,強調機柜的擺放、風道的規劃、使用擋板進行冷熱通道的區分,制定人流、物流制度規范以及進行應用劃分等。不僅在硬件方面,石油石化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對業務系統的有效整合,也是綠色IT的重要體現。這種整合直接帶來的硬件投入的減少和運維成本的降低,也提升了企業的信息反饋和制定決策的效率。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

石油石化行業信息化架構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石油石化行業信息化總體架構可以分為四橫兩縱,四橫自上而下分別是展示層、應用層、信息集成層、基礎設施層,兩縱分別是IT管控體系和信息安全體系。

展示層采集專業應用系統信息,實現生產、分析、決策指揮信息一體化展示,提供生產指揮決策數據服務平臺,擴大信息應用范圍。生產調控、應急指揮等信息不僅可以在指揮大廳看到,領導和工作人員在辦公室或者戶外也可以實時掌握生產情況。通過界面集成企業各業務環節的相關生產信息,實現能源輸送物流鏈的上下游一體化展現,為生產運行決策服務。

石油石化企業信息化應用層覆蓋了企業決策支持、經營管控、協同辦公與綜合管理以及各板塊專業的應用。應用層的目標是面向企業各業務應用領域,全面實現整個企業的信息高效傳遞和智能響應,從而使企業的日常運行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形成智慧型、科技型、知識型石油石化企業。

經營管控應用主要是企業人、財、物、設備資產、工程項目、生產管理、銷售管理、供應鏈管理、客戶資源管理等企業經營管控業務信息化應用功能。協同辦公與綜合管理應用主要是以協同辦公平臺為依托,提供公文管理、工作安排、行政管理、審計監察、黨群管理、知識管理以及郵件等綜合辦公應用功能。

各板塊專業應用包括勘探開發與管理板塊、煉油化工與銷售板塊、服務與支持板塊等,為專業業務管理提供應用支持。

基礎應用是對上述應用的一個支撐,包括SCADA提供生產調度管理支持,GIS提供與地理位置信息相關的業務信息綜合展示,GPS對于油氣運輸過程中的定位提供支持。

在應用層建設過程中,高級計量體系、移動作業等新興技術手段對石油石化企業信息化應用層的深入起到了推動作用。高級計量體系是一種基于智能表計,能夠提供實時雙向通信的智能信息化基礎設施。AMI已逐漸發展為包含支撐表計數據生命周期各階段(獲取、傳輸、清洗、處理、存儲、遞送與展現)管理的相關技術。高級計量體系向石油石化企業的業務應用提供充足、可靠的數據支持,滿足石油石化企業為推進收入保護、需求響應等業務的縱深發展所提出的數據支撐需求 ;此外,高級計量體系也融合了對負荷終端的負控功能,支持石油石化企業實現對管網負荷的遠程控制和管理。

移動作業將掌上電腦與自動識別技術、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完成移動中的設備定位和數據采集。近年來,開始逐步采用紅外技術、無線通信或有線通信等手段將后臺企業信息到掌上電腦,與現場工作人員分享企業經驗。在石油石化行業業務應用方面,移動作業技術可以實現管網巡檢作業標準化,提升風險事件預警與及時干預能力,提高巡檢工作效率 ;對于高風險作業環境,移動作業技術更是能為現場工作人員提供順暢的溝通渠道,降低作業風險。在信息保障方面,移動終端的接入要求后臺信息服務環境具有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避免非授權終端的入侵,以及通信數據的竊取和篡改。

集成平臺建設共分為1個體系、1套規范與3個層次的集成應用,分別為 :統一編碼體系、集成標準規范和界面集成、數據集成、業務集成。

信息集成層的核心在于業務協同,是以云計算、SOA架構、Web?2.0和社會化協作的思想融合企業協作資源,轉接人、信息與流程,為用戶提供更智能、更方便的業務協作服務。業務協同是在SOA架構的基礎上,搭建整套的協作環境,并將這些資源和服務共享給用戶。業務協同支持地域分散的一個群體借助于云計算及網絡技術,共同協調與協作來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幫助企業迅速提高工作效率,使員工辦公變得簡單、高效、易于管理,進而降低企業管理成本,提升創新能力,提高運營效益。

業務協同平臺充分地利用了SOA的設計理念,用面向服務的思想來對系統進行建模,使系統的各功能模塊能夠以服務的形式進行劃分。在功能實現方面采用云計算、SOA、BPM、Web?2.0技術,這使得平臺的實現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平臺的開發符合SOA的軟件架構模式,從而使平臺的軟件架構具有SOA的松散耦合及可重用的特性。各使用者在平臺中尋找需要的資源并進行使用,通過相互協同完成一次服務過程。各個服務提供者需要將自己的系統集成到業務協同平臺中,供服務使用者使用。此時,各個合作方有可能進行信息系統的集成,在SOA的支持下,實現平臺中各個系統的高效集成運行。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石油石化行業信息化體系的基礎設施層是采集、傳輸、存儲和展示數據的基礎環境,其規劃的合理性和建設的安全性直接關系到平臺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礎設施層主要包括IT基礎設施、軟件系統、通信信息網絡和終端數據采集設施等部分。

隨著第二代互聯網、第三代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現代通信技術在短程、中程、遠程各傳輸距離均獲得了突破,對石油石化行業發展影響深遠。豐富的網絡地址資源促進了基于IP的SCADA和高級表計體系的廣泛應用,為設備狀態檢修創造了數據條件 ;智能耗油設備的網絡接入及其本地通信能力能幫助石油石化公司與用戶建立起全新的客戶關系,推動營銷的應用創新 ;高速的可融合的通信基礎設施可以促進三網融合乃至多網融合,石油石化企業的集團化、產業化由此具備了深入介入傳媒行業的技術條件。

云計算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向用戶交付所需的資源,包括基礎設施、應用平臺、軟件功能等服務。云計算呈現深化發展趨勢,從虛擬化、網格計算等向軟件服務化(SaaS)、平臺服務化(PaaS)、基礎設施服務化(IaaS)等方向發展。用戶通過服務方式訪問整合的基礎設施、應用平臺和軟件功能,從而降低信息資產總擁有成本、簡化IT環境、增加信息平臺的整體可用性、提高信息化運營效率,對信息平臺的集約化建設和保障有著廣闊的應用價值。對于跨地域多組織實體的大型石油石化企業,云計算為海量數據處理、數據中心的集中化管理、人力資源集約化配置創造了技術條件。

物聯網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傳感器材,使物品間相互通信。其無線的、面向物品普遍適用的、隨需連接的特性促使其行業應用蓬勃發展,大家熟知的包括不停車繳費、包裹定位與跟蹤、農產品溯源等。在石油石化行業業務應用中,大型石油設備資產內部結構復雜,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近距離感知大型設備資產內部二次設備、附屬設備的位置,獲得基本臺賬信息,進而指導檢修與替換策略,大幅度提升運維檢修的工作績效。應用還可推廣到通信管路、綜合布線、基礎設施等信息化維護領域。物聯網對石油石化行業的影響遠不止此,物聯網技術支持智能表計、石油天然氣管網節點的傳感器、控制器等以約定的協議連為一體,為管理智能化創造物質基礎。

IT管控體系主要圍繞信息化組織職能、流程制度、管理工具等進行建設,為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石油石化行業的IT管控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云計算應用的越來越廣,云計算強調集中化的優勢以及應用平臺資源的分層耦合管理,在實現“云化”改造以后,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組織的重新設計需要做出調整,這種風險難以采用定量方式給予評估。

篇3

關鍵詞:戰略性 新興產業 信息技術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02

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需要保持強勁發展勢力,就必須依靠人才隊伍,既需要勇于創新、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才,又需要能承擔關鍵基礎核心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秀技術人才,同時還需要一線高素質應用性人才。而高校現有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存在某些問題,已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因些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培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這個問題。

1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需求分析

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技術變化最快,創新性最強,涉及技術領域最多,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的。對前沿技術掌握較好的專業技術人才及對某一領域有系統了解的高級技術人才成為普遍需要;層次高、應用能力強、具有一線經驗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呈上升趨勢;輔助專業人才需要越來越多。總的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對人才需求的重點是素質全面的產業領軍人才、國際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1]

2 當前信息技術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應更為緊密地結合行業特點,但目前培養的信息技術人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下面從高校和企業兩方面分析信息技術人才存在的問題。

2.1 從高校自身看信息技術人才存在的問題

2.1.1 學科學習主動性較差

學科學習主動性較差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學習中僅滿足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且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也不會主動地查找相關知識疑點的資料或閱讀相關書籍來解決;學生不會主動了解本學科的熱點問題和最新研究進展,缺乏對本專業獨到的見解;學生不會主動尋找與本專業相關的實踐鍛煉機會,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學校,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以及個性化的創新精神,這是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1.2 實踐能力較低

現在大學生普遍實踐能力較低已是不爭的事實,實踐能力較低表現為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等都比較差;不能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即運用學科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缺乏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

2.2 從社會角度看信息技術人才存在的問題

2.2.1 溝通能力有待提高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人才的一種重要素質,也是人才的一種才智。在與企業內外接觸中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人才才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激烈社會競爭中最為需要的人才。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人才,不僅可以避免組織內外矛盾的發生、工作誤會的產生,還能夠促成談判的成功。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協調;有利于矛盾沖突的解決;有利于個人潛能的發揮,是個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表征,也是和諧共事的需要。由于各種原因,信息技術人才在人際交往、溝通能力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溝通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2.2.2 團隊協作精神有待加強

團隊協作精神是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之一,也是企業選拔人才時的重要考核內容之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是團隊整體項目。作為企業中的一員,需要發揚全方向的協作精神,強化團隊意識,養成合作習慣。

2.2.3 專業知識素養有待提升

專業知識素養是用人單位在挑選人才時著重考慮的因素。專業知識素養包括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較寬廣;專業知識達到一定的深度;知識應用能力強,所掌握知識的融合度高。專業知識素養高,有助于新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創新與創造能力的提升。從企業用人來看,當前信息技術人才在專業知識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知識應用能力和知識融合度不足。

3 開創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新局面的思路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投入主要是知識、技術和智力資源,因而如何解決能夠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問題,成為高等教育面臨的頭等問題。

3.1 增設新專業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重組全球信息產業,高校只有把學科專業建設、科研方向與產業發展趨勢相結合,才能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涵蓋多、應用范圍廣,高校現有的、單一的人才培養的專業定位、培養方案已不能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需要。為了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良性發展,高校需要根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特點以及自身辦學的特點和優勢,通過增設新專業來培養產業所需要的人才。

3.2 調整思路,促進教學改革

3.2.1 調整專業培養計劃

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適合時代和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同時跟蹤學科發展前沿,在專業培養計劃方面進行大膽探索。①需要按照“拓寬專業口徑”原則,及時修訂專業培養計劃,使課內與課外、教學與科研、校內與校外、國內與國外的教育教學形成有機整體;②根據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提高課程綜合化程度,需要體現出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重視實踐、培養能力的教育改革思想;③重視實踐教學,通過“走出課堂、走進企業、走向社會”等方式拓寬實踐教學內容、方式和途徑。加強設計性、綜合性實驗,注重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學科競賽,培養實踐動手能力;④因材施教,采用分層次培養和開設強化班,促進個性發展,確保學生能夠掌握適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知識,并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3.2.2 加強課程與教材建設

以產業發展需要為導向,將學科研究成果與教學相融合,重點建設專業主要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同時注重創建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構建學科專業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學會應對和解決問題;加強課程設置國際化,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以跨學科的方式組織各門課程,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教材建設本著“選”、“編”結合的原則,注重教材的實踐性和實用性。

3.2.3 提升實驗室和教學資源建設

提升實驗室的建設要本著統一規劃、資源共享、持續發展的原則。它是提升基礎課實驗室的規模,逐步成為現代化的、規范的、開放的、科學的實驗教學基地;建設一流的專業課教學實驗中心;將傳統的專業教學實驗室改造為具有專業特色的綜合實驗室或開放式的新型實驗室;將現有的實驗中心建成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乃至全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推進大型學科實驗平臺的共享及實驗教學信息化建設。

高校教學資源的提升著重以平臺建設為核心,同時體現實用性、優質性和開放共享的特色,現代化教學資源建設包括進一步加強圖書資源數字化和數字圖書館建設;整合資源,建設數字資源中心;促進教學參考資源平臺和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重點推進視頻教學資源庫、仿真虛擬實驗課程的建設;推動優質資源開放與共享;實現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和建設國際課程共享教室。

3.2.4 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3]:理念創新原則,以適應時代要求的新觀念建立;功能全面性原則,應包含監控內容、監控標準、監控機構和監控方法等內容;導向性原則,體現出規范中有導向,導向過程中又形成新規范;全程性原則,能實現事先監控準備過程,事中進行實施過程的監控,事后進行整改和反饋過程的監控;實用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當符合本校實際和體現學科或專業的特點;激勵性原則,有獎有罰;反饋原則,以適當的方式反饋教學過程的信息。

3.3 優化學科專業

高校需按照“依托傳統專業、鞏固優勢專業、扶持新興專業、適度外延專業類別、協調發展、加強建設”[4]的原則進行學科專業結構優化。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專業”的原則,對現有專業結構進行改造和整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為依托,以服務產業發展為目的,合理增設新的學科專業;探索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專業的設置;調整或停辦部分缺乏競爭力的專業;結合本校的特點建設校級“特色專業”和省級“特色專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3.4 優化師資結構

師資結構優化的目標是建設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培養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及專業負責人;完善青年教師培養制度;組建高水平的研究團隊;打造職稱、學歷、年齡、學緣結構合理的學科優秀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結構合理、教學和科研水平較高的省級、校級優秀教學團隊。

(湖南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參考文獻:

[1]侯軍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J].價值工程,2013(23):225-227.

[2]王鐳.教材要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和先進性的統一(摘要)[J].中國物資,1989.

篇4

關鍵詞: 智慧城市;內容;建設方案

Abstract: Intelligence city is the necessary ph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 the content of intelligence city under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EPC system network, and try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plan suit for China city.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city manager.

Key words: wisdom city; Content; Construction plan

中圖分類號: TU984.11+1

1.引言

智慧城市旨在充分運用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各個領域為城市管理、公眾生產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感知,不斷提升城市信息系統的開放共享能力、協同能力以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創新社會管理,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促進城市持續科學發展。智慧城市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以城市現實情況為基礎,以城市需求為導向,以信息通信技術為依托,以城市科學發展為目標的不斷演進過程,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級階段[1-3]。

物聯網技術是智慧城市最為基礎的技術支撐。國際上,以韓國的泛在生態城市以及美國IBM公司推動的智慧城市方案為代表,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政務、通信、醫療、能源、交通、教育、水管理、安全等方面。由此可知,推動城市各行業應用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整合,以及一體化管理與服務成為一個重要發展趨勢。韓國正在本國智慧城市建設中推廣城市集成運營中心,美國IBM公司也推出城市智能運營中心并在全球試點推廣[4-7]。

我國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尤其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實際上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的城市管理者更應置身全球智慧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量自身優勢和劣勢,厘清建設思路,做到不落后。因此,探討物聯網技術支撐下的智慧城市建設內容尤其建設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智慧城市內容組成

智慧城市是包羅萬象的,與城市管理、公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聯系,可以說只有每個方面都實現了智慧,才稱得上真正意義的智慧城市。從國外經驗來看,智慧城市內容組成應該符合四大特征,總結為: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城市內容組成的四大特征

因此,筆者認為智慧城市的內容組成應從四個方面探討:

⑴全面透徹的感知方面:通過傳感技術實現對城市管理和公眾生產生活各方面監測,從而達到全面感知。傳感技術在內容上應該包括各類隨時隨地的感知設備和智能化系統,能夠智能識別、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還能夠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并能與業務流程智能化集成,繼而主動做出響應,促進城市各部件和諧高效的運行。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統”。

⑵寬帶泛在的互聯方面:即各類寬帶有線、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城市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為城市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寬帶泛在網絡極大的增強了智慧城市作為自適應系統的信息獲取、實時反饋、隨時隨地智能服務的能力。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神經網絡”。

⑶智能融合的應用方面:現代城市管理及公眾生產生活實際上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系統各部件之間有復雜的數據流和業務流。智慧城市必須集大成,為各應用提供智慧的大腦,再輔以人的智慧,則可以大大提升決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的智能應用應該實現智能融合、隨時、隨地、隨需、隨意的應用,進一步彰顯城市組成部門乃至個人的參與和各用戶的力量。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手臂”。

⑷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方面:現代科技講求以人為本。智慧城市的建設尤其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注重從市民需求出發,并通過維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公眾智慧,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內在動力”。

筆者認為,就中國現階段城市發展現狀來看,雖然短時間內做不到上述四個大方面內容的整合,但可以從簡化提出適宜中國城市發展現狀的建設方案,如下所述。

3.智慧城市建設方案探討

上述四大部分內容組成雖然包羅全面,但是中國城市在短期內很難實現。筆者認為中國大部分城市可以采用簡化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即從六大目標出發進行建設。這六大目標包括智慧的經濟、智慧的運輸業、智慧的環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如圖2所示。

圖2 智慧城市簡化版目標

筆者認為該簡化版建設模式呈現對角線規則:智慧的管理和智慧的運輸業對于城市的智慧建設至關重要,兩者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一條中軸線。智慧的運輸業是城市交通流的重要承載,而城市交通和城市人的流動和物質流動有密切的相關關系,這些又落實到城市管理上;智慧的經濟和智慧的環境兩者相輔相成,在發展智慧經濟的同時,更要注重智慧環境的建設,兩者同時是智慧的居民和智慧的生活這條對角線的重要生存載體。

在上述對角線規則指導下,筆者認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完全可以選擇典型著手建設,比如先從運輸業和管理角度實現智慧,再逐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進。在每一步建設時,爭取該步嚴格參照國際標準,做到充分引進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最后就可以實現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這種方式,比起大規模投入、找不到重點的建設方案或許更加有效。

4.結語

本文分析了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智慧城市的內容組成,著力探討了當前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方案,即:選擇典型著手建設,比如先從運輸業和管理角度實現智慧,再逐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進。在每一步建設時,爭取該步嚴格參照國際標準,做到充分引進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最后就可以實現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希望對智慧城市建設管理者起到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徐曉林,數字城市政府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04,p54-55.

[2]Doolin,B.,Powerandresistanceintheimplementationofamedic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J],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2004vol.14no.4,p343-362.

[3]張永民、杜忠潮,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及思考[J],中國信息界,2011年第2期,p28-32.

[4]沈蘇彬、毛燕琴、范曲立等,物聯網概念模型與體系結構[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

[5]朱洪波、楊龍祥、于全,物聯網的技術思想與應用策略研究[J],通信學報,2010年第11期.

篇5

【關鍵詞】 中醫藥; 知識管理; 信息技術

【Abstract】 As the rapid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formatization,a plen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g.,databases,knowledge bases,libraries),systems,and tools emerged in TCM domain.How to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and techniques to invent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facilitate TCM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In this paper,we us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to discuss the key processes of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the role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an play in these process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發展出博大精深的中醫藥知識體系,包括中醫藥理論知識、診斷方法、針灸手法、中藥材加工炮制技術、中藥方劑、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等等。這些知識遺產在現代醫藥科學中仍發揮重要作用,體現出中醫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傳統上,中醫藥知識遺產主要通過著書立說和師徒制等方式進行管理和傳播。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是中醫藥知識遺產的主要載體,中醫師徒制則使中醫知識和經驗得以代代傳承。但這些傳統方式的傳播和影響范圍往往受到地域、語言及組織邊界的局限。

新興的信息技術大大提升了人類知識發表和傳播的能力,催生出新穎的知識管理與創新模式。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知識創造的群體性。例如,通過構建數據庫或知識庫,能將中醫各家的知識匯集起來,實現知識體系的系統梳理和數字化存儲,使之得到永久保存[1]。基于互聯網的知識服務系統,能夠利用網絡效應擴大知識傳播范圍,使中醫藥知識向全社會開放,為醫學工作者和社會大眾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服務[2]。如何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技術,促進中醫藥知識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實現從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到現代知識管理機制的轉化,是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中值得研究的問題。下文根據知識管理理論,討論中醫藥知識管理的核心環節,以及信息技術在其中帶來的創新和發揮的作用。

1 理論背景

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于上世紀中葉提出了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理論[3]。隱性知識(或稱緘默知識),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一般通過領域專家之間的潛移默化來共享和傳承。與之對應,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由某種形式的作品所表達的知識。傳統上,顯性知識的主要形式為文本檔案,包括醫學典籍、科學文獻、會議記錄和非正式交流的記錄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數據庫、知識庫等新型的顯性知識載體。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95年針對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如何轉換的問題,提出了知識轉化模型――SECI[4]。該模型提出了知識轉化的4種模式。

知識群化(Socialization),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知識群化一般由領域專家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它需要領域專家之間建立所謂的“默契”。默契產生于長期的磨合,所以潛移默化經常與家族、團隊和協作關系聯系在一起。

知識外化(Extenalization),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當隱性知識被清晰地表述出來時,即可轉換為顯性知識。需要領域專家之間形成共享的認知模型,再通過對話、寫作等方式實現隱性知識的顯性化。

知識組合(Combination),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知識組合是將顯性知識組合為更復雜、更系統的顯性知識的過程。一般而言,知識組合是通過領域專家對各方面的知識進行內化、關聯和重組,再將其外化的過程完成的。

知識內化(Internalization),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知識內化一般通過“學習”實現,學習者在顯性知識的啟發之下,形成個人的隱性知識,從而實現外部知識的內化。

上述4種模式構成知識轉化的循環,推動領域知識的創造、傳播與共享。例如,將領域專家的隱性知識外化為有形的作品,再在學習者身上內化,這是領域知識大范圍傳播的常用方式。這種“外化-內化”模式與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相比,雖不能身臨其境、潛移默化,但更具廣泛性和持久性。

SECI模型關注人的行為和人對技術的使用,特別強調隱性知識的作用。它很好地反映了中醫藥知識傳承的特性,為中醫藥知識管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論框架。下文以SECI模型為框架,對中醫藥領域的4種知識轉換過程,以及其中涉及的知識管理方法與信息技術進行描述與分析。

2 知識群化

知識群化(Socialization)是指隱性知識在人際之間傳播的過程。它的基礎是領域專家之間共享的認知模型,包括共同的實踐經驗、彼此之間的理解、有效的交流方式以及共同接受的文化等。在傳統文化中,知識群化的一個典型實例是師徒之間潛移默化的知識傳承。師傅通過訓導和示范對徒弟進行言傳身教,其中涉及言語、表情、肢體動作等。在師傅的影響下,徒弟頭腦中產生與師傅相似的隱性知識。可以說是師傅“激活”了徒弟的隱性知識,或者說是徒弟“重現”了師傅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的“重現”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外部知識與個人已有知識的融會貫通。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傳承者的個性和天分。

知識群化的主要方式是近距離的對話和互動,信息技術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但當領域專家之間建立默契之后,隱性知識的傳播也可通過遠程交流的方式完成。群件(Groupware)是指幫助一個群體進行交流與協作的軟件,包括電子郵件、在線會議、文件共享工具、即時通訊工具和博客等。這些常用的信息工具都可能促成遠距離的知識共享,對中醫藥知識群化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多媒體檔案對知識群化也能起到輔助作用。可通過聲音、圖片和影像等形式,對名老中醫的實踐情況進行實時記錄和永久保存[5]。這種方法往往比師徒傳承的方式投資小、見效快,適用于名老中醫知識遺產的保護。多媒體檔案可存于數字圖書館等系統中,支持交互式訪問,使用戶在觀摩中有所啟發,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它們往往比文字材料更為生動、鮮活,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效果。

專家定位系統有助于我們找到在某個領域中有造詣的中醫專家,進而開展進一步的交流,因此也是知識群化的一種輔助工具。此類系統通過專家資料庫維護專家信息,據此向用戶推薦某個特定領域的專家。專家資料庫可由專業人員進行錄入和維護,也可通過領域文獻的語義分析進行自動填充。專家定位系統可直接提供專家檢索服務,也可在用戶進行知識檢索和瀏覽時推薦相關專家。它能加強領域專家之間的交流,協助用戶向領域專家進行咨詢。

3 知識外化

知識外化(Externalization)是將隱性知識清晰地表達出來,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其主要手段是中醫名家的著書立說。另外,也可由他人向中醫名家主動求教并代為整理,這是一個知識獲取的過程。知識獲取是“知者”與“獲取者”之間的合作過程,其形式包括講述、辯論、對話、問答等等。可將外化的知識記載于書籍、報告、網頁、電子郵件等永久媒介,從而實現知識共享與傳播。

隨著數據庫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它也成為實現名老中醫隱性知識的外化和保存的主要工具。例如,通過構建中醫臨床數據庫,可搜集和整理結構化電子病歷,從而大范圍捕捉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知識[6]。又如,通過構建中醫醫案數據庫,可從各種渠道搜集、整理臨床醫案,從而實現醫案知識的結構化保存[7]。這些數據庫能夠準確描述中醫經驗知識和具體診療活動,為文化傳承和臨床研究提供重要依據,也為決策支持、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等創新研究提供數據資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在線會議、即時通信、維基、博客等一系列信息工具。它們在輔助領域專家進行在線互動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通信記錄,成為顯性知識的一種載體。在線會議等系統將“頭腦風暴”等交互手段搬上網絡,實現了中醫專家的動態、遠程、甚至匿名參與,有助于提升中醫藥知識獲取的便捷性、廣泛性和客觀性。

4 知識組合

知識組合(Combination)是將顯性知識組合為更復雜、更系統的顯性知識的過程。計算機系統擅長于處理顯性知識,能在知識組合中發揮顯著的作用。計算機系統可獨立完成許多知識組合工作,如將大量的文獻匯集起來構成文獻庫,并對它們進行主題標引和文本分類等處理,從而支持更為有效的知識檢索[8]。中醫團體還利用數據庫技術,系統實現中醫藥經驗性知識的結構化,建成大量富含中醫藥科學知識的數據庫,為中醫藥知識創新提供了寶貴的資源[9]。

計算機系統亦可輔助領域專家完成知識組合工作。例如,知識發現系統能輔助中醫專家從海量數據(其中蘊含中醫藥知識)中發現具有意外性和啟發性的知識[10]。知識發現系統一般采用數據挖掘(Data Mining)算法,對海量的數據資源進行復雜處理,從而為客戶提供所需的知識發現結果。中醫團體已開展將頻繁模式發現、關聯規則發現、聚類分析等知識發現方法引入中醫藥領域的若干探索[11]。知識發現方法被用于研究方劑配伍規律,輔助中醫開具中藥處方,解釋中醫證候的本質,以及輔助基于中醫藥的新藥研發。

5 知識內化

知識內化(Internalization)是通過學習行為將外部顯性知識轉化為個人隱性知識的過程。隱性知識的形成是采取正確行動的關鍵,因此知識內化是知識管理別重要的一環。知識管理系統可提供知識檢索、決策支持、電子學習等服務,以改進學習效果,促進知識內化。

目前,知識管理系統普遍提供知識檢索服務,支持用戶采用關鍵詞、主題詞等方法檢索相關知識[12]。某些系統在提供知識檢索服務的基礎上,還能輔助用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系統可對知識內容進行分析處理,將知識重構為更易理解的形式,并提供基于知識內容的搜索、瀏覽和關聯發現等服務[13]。如可用文本分類技術,將知識資源按主題分類以利于用戶檢索;或可按照過程模型對知識資源歸類,支持用戶按照業務發展階段獲取相關知識[14]。這些措施使學習者更易理解知識的相關性和潛在用途,促進知識內化。

另外,可將知識資源包裝為交互式課件、自我學習向導等電子學習(e-learning)產品,并通過軟件包、互聯網服務等方式提供電子學習服務。它們面向學習者提供廣泛的資源和豐富的選擇性,支持教學模式從教導式學習到自主式學習的轉化。

決策支持系統也與知識內化過程具有密切關系。決策支持系統包括統計報表系統和專家系統等,其核心特征是根據應用情景和用戶需求提供實用的知識,也就是能夠激發和指導行動的知識。對于決策者而言,只有自身的隱性知識才有直接實用性。顯性知識若能內化為實用知識,則具有間接實用性。決策支持系統的核心任務,是從海量知識中找出與應用情景相關的顯性知識,以輔助用戶產生實用的隱性知識。決策支持系統在中醫臨床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醫生從知識庫中獲取規律性認識,篩選出支持臨床決策的直接參考證據,使之擬定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高臨床療效[15]。

6 小結

新一代信息和互聯網技術,能催生出新穎的中醫藥知識創造模式,實現傳統的個體性知識創造方法,與網絡時代的群體性知識創造平臺之間的有機結合,帶來中醫藥知識管理模式的創新。本文介紹了一系列知識管理方法以及相關信息技術,并運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分析了這些方法和技術在中醫藥知識創新與共享中發揮的作用。

SECI模型針對知識如何在組織中轉化、傳播與共享的問題,提出了知識轉化的4種模式,包括知識群化(潛移默化地傳播隱性知識)、知識外化(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知識組合(顯性知識的組合與使用)以及知識內化(將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上述4種模式構成知識轉化的完整回路,在知識管理體系中缺一不可。只有將支持上述4類過程的信息技術組合起來,才能構成完整的知識管理技術方案。

在中醫藥領域,傳統的知識管理技術側重于處理顯性知識。所謂中醫藥知識資源,不僅包括中醫典籍、文獻庫、數據庫、知識庫等形式的顯性知識,也包括中醫藥專家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只是人類知識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隱藏著豐富的隱性知識。名老中醫的隱性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是保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需要進一步研究中醫隱性知識的特點,研發能夠輔助中醫隱性知識處理的信息技術,促進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轉化以及中醫隱性知識的傳承。

參考文獻

[1]于彤,楊碩,李敬華.中醫藥知識庫系統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8):142-144.

[2]于彤,蘇大明,尹仁芳,等.中醫藥知識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5):120-123.

[3]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4]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孫海舒,郭敏華,符永馳,等.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多媒體教育資源系統建設初探[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2,34(3):239-240.

[6]李敬華,尹愛寧,張竹綠,等.基于中醫臨床數據庫的中醫臨床文獻統計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12):96-97.

[7]李敬華,高宏杰,亢力,等.中醫醫案數據庫建設與臨床需求淺析[J].中國數字醫學,2013,8(10):68-70.

[8]于彤,張竹綠,劉靜,等.中醫藥文獻檢索和知識發現系統[J].中國數字醫學,2014,9(11):16-18.

[9]崔蒙.中醫藥行業數據庫建設現狀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3):189-191.

[10] Fan J,Li D.An overview of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13(4):348-368.

[11]吳朝暉,封毅.數據庫中知識發現在中醫藥領域的若干探索(Ⅰ)[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10):93-95.

[12]程慧平,陳永超.國內知識檢索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10):126-129.

[13]鐘伶,林丹紅.基于Ontology的傳統中醫藥知識的概念檢索[J].情報探索,2007,27(5):76-78.

[14]楊進,羅漫,張啟蕊,等.文本挖掘在中醫藥文獻分析中的應用[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0,26(2):216-220.

篇6

 

關鍵詞:移動通信;3G;發展;展望

  一、引言

  伴隨著移動通信市場的快速發展,用戶對更高性能的移動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為豐富和高速的通信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運營商發展速度趨于緩和而競爭越加激烈,為尋找新的增長點,通過發展數據業務來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業務類型,需要3G的支持。同時由于第二代移動通信無線頻率資源日趨緊張,已不能滿足長期的通信需求發展需要。

  二、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基于模擬傳輸的,其特點是業務量小、質量差、交全性差、沒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歐洲電信標準協會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擴展和改進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業務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戶化應用移動網絡增強邏輯),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計費,GSM 900/1800雙頻段工作等內容,也包含了與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強型話音編解碼技術,使得話音質量得到了質的改進;半速率編解碼器可使GSM系統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階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頻率復用、多復用、多重復用結構技術,引入智能天線技術、雙頻段等技術,有效地克服了隨著業務量劇增所引發的GSM 系統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適應語音編碼(AMR)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系統通話質量;GPRS/EDGE技術的引入,使GSM與計算機通信/Internet有機相結合,數據傳送速率可達115/384kbit/s,從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斷增強,初步具備了支持多媒體業務的能力。盡管2G技術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但隨著用戶規模和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頻率資源己接近枯竭,語音質量不能達到用戶滿意的標準,數據通信速率太低,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滿足移動多媒體業務的需求。?

  三、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概述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也稱IMT2000,是正在全力開發的系統,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號處理技術,智能信號處理單元將成為基本功能模塊,支持話音和多媒體數據通信,它可以提供前兩代產品不能提供的各種寬帶信息業務,例如高速數據、慢速圖像與電視圖像等。如WCDMA的傳輸速率在用戶靜止時最大為2Mbps,在用戶高速移動時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頻帶寬度5MHz 左右。

但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通信標準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組成一個IMT 2000家庭,成員間存在相互兼容的問題,因此已有的移動通信系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頻譜利用率還比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寶貴的頻譜資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還不夠高,如單載波只支持最大2Mbps 的業務,等等。這些不足點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發展的需要,因此尋求一種既能解決現有問題,又能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的需求的新技術(即新一代移動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基本特點:(1)全球統一頻段,統一標準,全球無縫覆蓋和漫游。(2)頻譜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達到全覆蓋和全移動性,還能提供最高速率達2Mbps的多媒體業務。(4)支持高質量話音、分組多媒體業務和多用戶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帶寬和根據不同業務設置不同服務等級的能力。(6)適應多用戶環境,包括室內、室外、快速移動和衛星環境。(7)安全保密性能優良。(8)便于從第二代移動通信向第三代移動通信平滑過渡。(9)可與各種移動通信系統融合,包括蜂窩、無繩電話和衛星移動通信等。(10)終端(手機)結構簡單,便于攜帶,價格較低。?

篇7

一、惡補知識,深入編程,做一名專業化的教師

計算機專業知識主要是信息技術的文化與原理,程序是整個信息技術的核心,而數據結構與算法是程序設計的核心,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能通一種或幾種程序設計語言。

二、博學多才,觸類旁通,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師

知識貧乏、孤陋寡聞的教師課堂不可能精彩,學生更不會欣賞。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當中,起關鍵作用的還有三門學科:英語、數學、物理。有時甚至還要整合自然科學跟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

三、精心備課,扎實高效,把造就優秀的學生放在首位

第一、課堂是需要一定的容量和節奏,不能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第二、課堂是要關注過程和方法的,即要研究怎樣教、怎樣學才能使學生能理解能掌握;第三、教學的宗旨是為了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和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志向、思想、觀念往往比知識、技能的教學更重要。

四、抓好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抓的好與不好,是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

首先,合理安排內容的教授順序。 在這一方面,我們應當摒棄傳統的先從計算機的原理入手講解,后到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現在的計算機教學內容,早已從原來的數碼屏式的DOS界面升級為可視化的Windows界面,用戶可以在不了解微機的深層原理情況下就能進行一般性的學習與操作。如果再沿用老一套的教學方法,勢必一開始就提高難度,為學生在心理上設置了障礙,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降低了學習興趣。我認為,進行現在的信息技術課教學,應當抓住Windows平臺上軟件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強、直觀的特點,讓學生先接觸計算機,進行一些實際操作,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計算機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到達一定程度后,再向學生教授一些理性的知識,即有關原理方面的內容,這樣才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

其次,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知識的演示。 由于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課時盡可能地把一些操作步驟演示給學生看。這樣比單純地告訴學生步驟,再讓他們去練效果更好。因為在老師演示時,同學們不僅看到了整個過程,還看到了結果,這比紙上談兵要有效的多。在這方面,我們充分利用了我們學校的多媒體網絡教室。上課時,老師在教師機上演示,學生通過網絡在自己的屏幕上觀看,對老師的操作過程和結果看得一清二楚。大大提高了講課效率。例如,我們在教授資源管理器中文件與文件夾的移動時,老師可直接把某一文件從一個文件夾拖到另一個文件夾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再打開源文件夾與目標文件夾讓他們看移動后的結果,一目了然,比起告訴學生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再讓學生去做的方法來,真是事半功倍。

再次,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 正所謂“百看不如一練”,學生親自動手練習要比聽、看有效得多。教師通過對知識的講解、演示,只能使學生把一個模糊的概念轉化為其思維體系中一個模糊的認識,而能不能將這個認識清晰化,關鍵的一步就是能否讓學生去動手、去實踐,在實踐中把握真知,在實踐中創造成果。所以,我們應當加大上機時間在教學時間中的比重,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練習,把模糊的認識清晰化;并能有進一步的提高和創造。例如,我們在講解存儲容量的單位時,并不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讓他們看文件、文件夾的屬性,通過看屬性中文件的大小及硬盤的容量,學生對容量的單位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最后,要加強學生上機時的引導。 在學生上機時,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老師能在發生問題時及時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出現的問題,則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不斷地學習與解決問題后能做到“觸類旁通”。比如學生上機時經常遇到由于打開窗口過多而使機器不響應操作的問題,我及時發現后,告訴他們這是由于打開窗口或執行任務過于復雜而造成的,并告訴他們解決的方法是用結束任務命令,即同時按下Ctrl+Alt+Del三鍵,然后結束某一項任務。以后學生又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一般都能自己解決。

五、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篇8

關鍵詞:信息時代;藝術設計;教學現狀;改革措施

藝術設計是當前社會發展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門類,但是該類學科在高等學校中的教育發展卻并不是特別理想,僅僅有少數高校開展了該類教學課程,并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滯后性,難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目的。結合現階段藝術設計教學工作狀況來看,雖然說信息時代的發展提供了較多的信息化技術手段,但是其在具體教學落實中的表現卻并不是特別理想,急需結合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改革發展。

1我國藝術設計教學現狀分析

1.1與時代脫節

結合當前我國現階段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工作的開展來看,其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相應的滯后性明顯,和時代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很多教學工作的開展都依托于傳統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進行處理,進而也就必然會導致藝術設計教學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實效性不強。這種時代脫節特點的表現在各個高校中都有所體現,并且不僅僅是在教學工具上存在著滯后性,具體的教學工作人員也存在著明顯的落后性表現,相關高校教師沒有能夠積極獲取一些新知識和新內容,進而也就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一些新的理論體系,最終也就必然會導致藝術設計教學工作失去了時展的效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2理論傾向性過于明顯

從藝術設計的特點和需求上來看,其最終應該落實到實踐角度,這也就要求相應的教學工作同樣也應該具備理想的實踐性,但是在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實踐性教學工作明顯不足,過于傾向對于藝術設計理論的教學,很少涉及到實踐方面的操作性教學。這種實踐性教學的不足不僅僅是指在藝術設計教學工作中沒有涉及到過多藝術設計案例的講解,對于具體的實際操作性藝術設計更是較少,如此也就難以達到鍛煉學生的目的,雖然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但是卻很難落實到實踐中,不利于整個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

1.3學生積極性不足

對于藝術設計教學在現階段的具體表現來看,其還表現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不足上,這種學習積極性欠缺表現主要就是指相應的學生對于教學內容不感興趣,難以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進而也就必然會影響到了藝術設計教學的效果。這種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表現在很多層面,主要就是現階段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單一性較為明顯,相應的藝術設計教學趣味性不足,當然,這也是現階段對于理論教學過于關注,而缺乏實踐教學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2信息時代的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措施

2.1改革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對于信息時展下的藝術設計教學工作來看,為了更好借助于信息技術這一平臺進行藝術設計教學優化,必須要首先改革相應的教學模式,促使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能夠較好借助于信息技術來豐富和完善傳統的教學手段。結合這種信息技術在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改革中的運用來看,其可以說是多方面的具體呈現,尤其是對于整個藝術設計教學流程來看,均需要體現出信息時展的特色,比如對于前期教學準備工作來看,不僅僅藝術設計教師工作人員應該盡可能地采用信息手段來搜集相應的藝術設計教學素材和內容,同樣也需要鼓勵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廣泛搜集相關學習資料,進而也就能夠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確保其能夠體現出較強的自主學習效果,學生參與性提升必然也就能夠保障教學水平的優化。這種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落實和改革不僅僅體現在相應前期素材的搜集上,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學生同樣可以借助于信息技術搜集相關的教學案例,進而也就能夠確保相應的藝術設計工作落實到實踐中,通過具體的案例來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于藝術設計的理解和認同,當然,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了學習問題和疑惑,同樣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檢索,通過信息交流的方式來解決困惑,提升教學實效性。

2.2改革藝術設計教學手段

對于信息技術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運用來看,其還表現在相應的教學手段和具體技術方式中,在教學過程中,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可以充分地借助于信息技術相關的多媒體手段來豐富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如此也就能夠有效提升藝術設計教學的趣味性,并且還易于被學生理解和認同。這種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手段參與下的藝術設計教學工作能夠更好地呈現出相應的教學內容,尤其是在一些圖形文件以及藝術設計案例的解析上,這種改革創新教學手段的必要性價值還是比較明顯的。

2.3改革藝術設計教學內容

在信息時展下,藝術設計教學改革還需要從基本教學內容角度進行改革優化,這種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就是促使教學內容能夠得到不斷創新,尤其是能夠較好保障相應的教學工作貼近于時展的需求,對于以往藝術設計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大量陳舊性內容和教學知識應該予以摒棄,接納和引入一些新理論和新技術,進而也就能夠保障藝術設計教學工作能夠體現出較強的時代性特點,逐步優化提升藝術設計的教學效果,這也是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所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工作的發展來看,其必須要結合現階段的具體問題表現進行逐步優化創新,尤其是需要從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探索,促使其能夠充分提升藝術設計教學的實效性,能夠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體現時代性特點。

作者:劉亞平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參考文獻:

[1]賈廣雷.試分析信息時代背景下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J].亞太教育,2016,(10):133.

篇9

關鍵詞 數據時代;信陽毛尖;電商;百度;淘寶;指數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6.12;F7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7-0300-02

近年來,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國茶葉交易的一個重要途徑。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8年淘寶網茶葉品類的銷售額為2 000萬元以上,而2011年則超過了20億元,相比2010年增長了75%左右。2013年茶葉電商的銷售總額為85億元,淘寶網茶葉日銷售額達到722萬元,根據目前的增長趨勢看,到2014年底,茶葉電商銷售總額或將超過100億元。易觀數據顯示,我國茶葉線下零售規模約1 000億元,由此可見,茶葉銷售中電商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茶葉銷售的形式也趨于多樣化。目前,從茶葉B2C網上零售的交易規模上看,天貓、京東、當當等綜合電商平臺占到了整個交易規模的90%,而垂直網站僅占到了10%。筆者研究了信陽毛尖的一些相關數據,特別是信陽毛尖在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中的數據,分析了信陽毛尖產業的趨勢和優劣,以期為信陽毛尖的現狀提供一些數據支持,為信陽毛尖未來的銷售方向提供一定參考[1-3]。

1 信陽毛尖百度指數

首先,最近1年信陽毛尖的百度搜索指數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從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信陽毛尖的百度搜索指數呈拋物線的走勢,其中,在2014年1月之后快速增長,4月達到1年中最高點,日搜索次數在1 600次以上,且3―5月明顯較其他月份高。從信陽毛尖的百度媒體指數中可以看出,此時間段中關于信陽毛尖的媒體報道在2―6月最高,新聞TOP10主要集中在3―4月之間,其他月份幾乎沒有關于信陽毛尖的新聞頭條。由此可見,信陽毛尖的百度搜索指數高低有一定的季節性,春季最高,夏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信陽毛尖的媒體關注度也有一定的時間局限性,春季明顯高于其他季節,這說明信陽毛尖只有在量產季節才會得到媒體更多的關注,這與信陽毛尖生產周期本身有一定關系,也與有關部門的宣傳力度有一定關系;信陽毛尖百度搜索指數、媒體指數均與信陽毛尖的生產周期呈正相關。

2 信陽毛尖淘寶指數

2.1 信陽毛尖最近3年淘寶搜索與成交指數

信陽毛尖最近3年淘寶搜索與成交指數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知,最近3年,信陽毛尖淘寶搜索與成交指數呈總體上升趨勢,且成交指數與搜索指數呈一定的正相關,只有每年春節期間會急劇下降,“雙十一”期間明顯上升,其他時間都平穩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搜索指數在整個階段呈倍數增長,而成交指數在前期增長緩慢,后期增長快速。由此說明,信陽毛尖在淘寶中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好的,更多的人逐漸通過淘寶搜索并購買信陽毛尖,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4-6]。

2.2 信陽毛尖最近1年淘寶搜索與成交指數

最近1年信陽毛尖淘寶搜索與成交指數如圖3所示。從圖3中可知,排除2013年春節期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成交指數平穩上升,且變化較為明顯,日成交額從35筆左右上升至139筆左右,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日成交額較2013年10月上升了3倍左右。而搜索指數變化較為平淡,日搜索次數維持在1 500~2 100次,沒有呈現明顯的倍數增長,其中3―5月為1年中較高水平,其他月份略低。這說明在1年周期內,信陽毛尖在3―5月即生產旺季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搜索,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搜索轉化為成交額,信陽毛尖的淘寶轉化率在逐漸提高。

2.3 信陽毛尖與龍井淘寶搜索指數對比

最近1年的信陽毛尖與龍井淘寶搜索指數對比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知,在最近1年,龍井的淘寶搜索指數顯著高于信陽毛尖,其中,龍井4月的淘寶搜索指數為信陽毛尖同期的4~6倍,其他時間也保持在接近2倍于信陽毛尖的水平。信陽毛尖搜索指數表現為較平穩,一直處于穩中有升的狀態,而龍井表現為大起大落,但均未低于信陽毛尖同期水平。上文中提到,在信陽毛尖生產旺季,信陽毛尖的搜索指數較其他季節高,但是跟龍井比起來,信陽毛尖的這種“較高”有點微不足道,說明在名優綠茶生產旺季,龍井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都要遠遠高于信陽毛尖,信陽毛尖與龍井的差距依然很大。

2.4 信陽毛尖的性別與年齡偏好

信陽毛尖的性別與年齡偏好如圖5所示。從性別比例中可以看出,在搜索過信陽毛尖的消費者當中,男性占69%,女性占31%。從喜好度上可以看出,年齡在25~29、40~49歲這2個階段的人對信陽毛尖的喜好度較高,分別占到總消費者中的35.7%和13.4%,而其他年齡段的人則表現出較低的喜好度。因此,在信陽毛尖的消費者當中,男性比女性更加鐘愛信陽毛尖,中青年是信陽毛尖消費的主力人群。

2.5 信陽毛尖的地域分布

信陽毛尖的地域分布如圖6所示。可以看出,信陽毛尖消費人群占比排行前3名的省份分別為河南、廣東、北京,排行前3名的城市分別為信陽、鄭州、北京,并且排名第1的省份或者城市的人群占比遠遠高于其他排名的省份或者城市。其中,河南省占到總消費人群的52.23%,信陽市占到總消費人群的21.33%,鄭州市占到總消費人群的10.99%。這說明,信陽毛尖消費人群的分布很不均衡,甚至有點極端,1/2以上分布在河南省,1/5以上分布在信陽市,其他省份和城市分布過低甚至沒有分布,信陽毛尖還沒有走出河南,更沒有走向全國。

2.6 信陽毛尖的價格分布

在淘寶網寶貝搜索中鍵入信陽毛尖,按價格排序,可以看出500 g信陽毛尖在淘寶網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萬元不等。按銷量排序,排名前五的信陽毛尖月銷量分別為15 572、6 078、5 837、2 188、1 993筆,500 g信陽毛尖的價格分別為49、198、79、60、186元。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網上購買信陽毛尖的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低價或者性價比較高的產品。

3 結語

針對以上數據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信陽毛尖的媒體關注度主要集中在生產旺季,其他季節關注度較少;信陽毛尖在淘寶中的發展速度很快,幾乎呈倍數增長,淘寶轉化率也在逐漸提高;信陽毛尖的知名度和關注度還遠遠落后于龍井,差距依然很大;信陽毛尖更受中青年男性的青睞;信陽毛尖消費者的地域分布很不均衡;低價位的信陽毛尖更受網上消費者歡迎;電商是未來商業的一種趨勢,信陽毛尖想要更好的發展,必須利用好電商這個平臺。

從目前電商的發展勢頭來看,電商是未來商業的大勢所趨。很多商品都在由線下轉到線上發展,或者線上線下一同發展。部分信陽毛尖企業也搭上了電商這部快車,迎來了信陽毛尖發展的另一股潮流。雖然相對于線下銷售,茶葉線上銷售的占比只有不到10%左右,但是相信未來這個數字會越來越大,信陽毛尖的線上市場也會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快速發展。信陽毛尖想要更加全面的發展,必須利用好電商這個平臺,一方面拓寬茶葉銷售渠道,多樣化銷售模式,另一方面也迫使茶業電商不斷改變經營思路與運營模式,以適應日漸白熱化的線上競爭。

最近幾年,信陽毛尖在電商中的總體發展趨勢較好,但是其自身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信陽毛尖消費者的地域分布不均衡,這對信陽毛尖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解決方法是加大宣傳力度,不僅在信陽毛尖生產旺季宣傳,在其他季節也要大力宣傳,多利用媒體、網絡、電商,逐漸提高信陽毛尖的知名度,培養更多地域的消費者,讓信陽毛尖能夠走出河南、邁向全國,實現跨越式國際化發展。

4 參考文獻

[1] 李Z.電商視域下茶葉營銷方式研究[J].福建茶葉,2015(5):22-24.

[2] 呂田.茶葉電商硝煙彌漫 “雙十一”成交額超過1.5億元[J].中國食品,2014(23):82-83.

[3] 李明江,盧玉.基于數據挖掘的電商中貴州茶葉產品分類分析[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4):78-82.

[4] 熊濤.關于信陽茶產業發展現狀的調研報告[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4(增刊2):60-65.

篇10

關鍵詞:TY牌高分子防水卷材;聚合物膠粘劑;附加層

一、工程實例

書香名苑小區地下車庫,地下一層,車庫頂板標高為-1.800m,總建筑面積9264.82,筏形基礎,抗震等級二級。

本工程地下車庫基礎底板、外墻及頂板防水卷材原設計是單層4厚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其施工基本條件是,基層必須平整,干燥,無積水。在此施工階段正逢梅雨季節,由于本工程施工任務重,工期較緊,雨季施工難度較大,不適合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施工。

根據建設部新頒布的十項新技術,積極推廣聚乙烯丙綸防水卷材與非固化型防水粘結料復合防水施工技術。其施工特點是冷施工,環保,并可在低溫及潮濕基面上施工。本工程選用的防水卷材是秦皇島天衣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TY”牌高分子防水卷材。

二、產品特點

1、TY卷材與水泥膠合二為一:由于聚合物水泥膠具有防水性,TY高分子防水卷材(FS2)與TY聚合物水泥膠共同組成一道防水層,TY卷材與TY聚合物水泥膠相得益彰。

2、粘接性能優異:該卷材表面粗糙,纖維嵌入水泥膠中,形成牢固的滿粘層。

3、對基層平整度要求不高:粘接過程中,水泥膠自然對凹凸不平基層做了一個找平處理,粘接力更強。

4、潮濕基面可方便施工:卷材粘接時,水泥膠中的水泥有一個水化過程,水泥需要吸附水分,而潮濕基面在水化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縮短了工期。

5、拉伸性能極高:該卷材采用純樹脂料擠出塑料,秉承了塑料的高拉伸變形性,延伸率達到600%以上。表面無紡布起到加強作用,與塑料片材防水材料相比,拉伸強度也大幅提高。

6、抗滲性能極好:高分子所固有的極低 透水率全部體現在其中。

7、因其表面無紡布具有極高的摩擦系數,保證了施工人員在坡屋面施工的安全性,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坡屋面防水墊層和防水層。

8、化學性能穩定,氣溫耐受性好:自然使用中,酸、堿、鹽都對其不起作用,其耐受溫度達到-40℃~80℃。

9、電絕緣性能好:它的電絕緣性優于所有已知的介電材料。

10、綠色、衛生、環保:該卷材無毒、無味、無污染,可用于飲用水工程。

11、使用壽命長:水泥為無機物,用水泥粘接卷材水化完成后,無紡布纖維被水泥裹住,牢固結合永不老化。只要卷材不直接受紫外線照射,其防水可以與建筑物年限具有同等壽命。

12、性價比最高:其優越的性能、合適的價格比其它國標卷材產品工程造價至少節約資金三分之一以上。

13、施工方便可靠:該卷材韌性好,可任意折疊、剪裁,可在直角處施工,并可直接粘貼瓷磚,配上天衣牌TY高分子卷材(FS2)復合防水系統相應輔料,施工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

三、施工方法

1、工藝流程

驗收基層清掃基層制備粘接劑處理復雜部位鋪貼復合卷材檢驗復合卷材施工質量驗收保護層施工。

2、清理基層時要有專人負責,必須將防水基層徹底打掃干凈,清除一切雜物,棱角處的塵土用吹塵器吹凈,并隨時保持清潔。

3、TY聚合物水泥防水膠粘劑

配合比:a.屋面:水泥:水:TY膠=50:30:1;

b.地下:

底板,頂板:水泥:水:TY膠=50:28:1;

側墻:水泥:水:TY膠=50:25:1;

注:水泥須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標號要求為32.5級以上(含32.5級)。

4、附加層處理

防水層大面積施工前,應按圖紙要求先做好復雜部位(墊層陰角、陽角等)的附加層,復雜部位的附加層用復合卷材每邊各250寬、粘合劑處理粘接。鋪設方法采用滿鋪法,先將粘合劑均勻涂刷在基層上,做到不露底、不堆積,粘合劑涂刷后隨即鋪貼防水卷材,防止停止時間過長影響粘結質量。

5、復合卷材鋪貼

本防水工程采用TY牌聚乙烯丙綸防水卷材, 0.7mm厚+雙層1.3mm厚和0.8mm厚+雙層1.3mm厚粘結料做法,其總厚度為4.1mm。

地下防水卷材施工應尊循先低處后高處的施工順序,大面積粘貼方向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一端開始向另一端推進。可預放2m~3m,找正方向后,在中間處固定,將卷材一端卷至固定處粘貼,這端粘貼完畢后,再將預放的卷材另一端卷回至已粘貼好的位置連續鋪貼直至整幅完成。(鋪貼方法同上)。鋪貼時將卷材邊鋪邊排氣壓實,排出多余部分粘接劑,這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關鍵。每一道卷材防水層間搭接寬度不少于100。

砼底板放腳部分采用在底板外砌磚模,底板防水與磚模內防水一起做,做好附加層,高度為底板高度,卷材應高出磚模20Cm,甩壓在白灰砂漿砌筑的高出底板的磚模上,此處的卷材必須做好臨時保護,待外墻砼拆模做外墻防水時,在梳理好這部分防水卷材,這部分卷材與上層的卷材搭接。

地下室外墻防水施工時,先從混凝土外墻的底面鋪貼,底板放腳平面卷起立墻150mm,然后自下而上鋪貼,鋪貼卷材應平整、順著,搭接尺寸準確,不歪扭、皺折,要排除卷材下面的空氣,并輥壓粘貼牢固。

按設計兩層的聚乙烯丙綸防水卷材第二層鋪貼法,與第一層相同,卷材搭接邊的寬度不得小于100mm,且上、下兩層卷材的搭接位置應錯開卷材的1/3-1/2幅度,兩層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鋪貼。

四、工程實踐總結

經過整個車庫的施工,總結出如下經驗:

1、雨季施工較方便,不會由于基層潮濕而延誤工期;

2、無需動火作業,施工期間安全得到保證;

3、節約能源,環保;

4、施工速度快,縮短工期。

五、發展前景

新一代聚乙烯丙綸防水卷材――TY牌高分子防水卷材,芯膜為白色透明樹脂,明顯區別于其它非純料樹脂卷材,這是保證各項指標優秀及長久使用年限的必要條件,適用于一般屋面、地下基礎、掛瓦坡屋面、廚衛間、種植屋面、泳池、水池、倒置式屋面、隧道涵洞。

參考文獻:

[1]建筑業十項新技術.

[2] CECS199:2006 聚乙烯丙綸卷材復合防水工程技術規程.

[3] GB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

[4] GB50208-2002 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作者簡介:

宋友俊(1987.8--),男,江蘇南通人,吉首大學園林技術專業,研究方向:建筑施工,單位:南通市達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王飛(1992.8--),男,江蘇海安人,南通市達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員,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楊林飛(1986.9--),男,江蘇海安人,南通市達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