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工程技術范文
時間:2023-04-19 08:3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工程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創辦于2002年8月,學院主體校區位于武漢市武昌南湖,校園毗鄰湖北工業大學,可共享湖北工業大學的師資及教學資源。
該校是由湖北工業大學申辦、按新機制運行、以本科和高職高專教育為主的高等學校,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
按照硬件上臺階、軟件上水平、管理講科學、發展創特色的辦學思路,學院注重建設,形成優良的辦學條件和學習環境。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課程體系 構建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名稱,源于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專業代碼(080302),歸屬機械類。作為機械工程的二級學科,其專業范圍涵蓋了原金屬材料及熱處理、鑄造、鍛壓、焊接工藝及設備等專業,專業口徑得以拓寬。由于專業適應面較廣,得到了現今社會的廣泛認可。許多理工科院校均開設了這個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既有按專業大類培養的,也有分專業方向培養的,專業方向大致落實在焊接成型及控制、鑄造成型及控制、壓力加工及控制、模具設計與制造等4個方面。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專業方向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在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過程中,如何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專業課程體系,切實保障人才培養目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1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2013年6月28日,為切實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國家教育部的指導下,由35所將應用技術大學類型為辦學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天津發起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自此,建設中國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工作正式啟動。那么,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應用技術大學的定位和社會責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將教育分為7個層次,其中,中等教育后可分類為就業預備班(ISCED4)、普通高等教育(ISCED5)及博士研究生教育(ISCED6)。普通高等教育(含大專、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教育)又被分為理論型(5A)和實用型(5B),實用型高等教育主要培養面向職業崗位需求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理論型院校則根據按學科分設專業和按行業分設專業的不同,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兩種不同類別的高等院校,研究型院校主要培養研究型人才,應用型院校主要培養科技型人才。如圖1所示。
從圖1的ISCED5分類中可以較清晰地看出,我們國家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5B的教育職能基本上是由高職高專院校承擔,5A的教育職能則由各類本科院校承擔,包括地方本科院校,甚至含一批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存在著辦學主體、規模、內涵建設水平等諸多差別,使得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出現模糊。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應用技術大學的責任應該歸屬于ISCED5B和ISCED5A-2的教育職能。既肩負著高職高專學歷教育延伸的歷史使命,要培B高素質高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從人的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應用技術大學較寬泛的應用性知識教學,又為學生發展成面向行業的工程師型人才打下了基礎。
2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應該首先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研究型院校中,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大致確定為:培養具備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理論基礎、材料成型加工及其控制工程、模具設計制造等專業知識,能在機械、模具、材料成型加工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應用開發、工藝與設備的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作為應用技術大學,相對于上述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在科學研究方面可以適當降低要求,而在實際應用能力和專業崗位工作能力方面,應有較高的要求。由此不妨擬定如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備材料科學與工程一定的理論基礎,具備材料成型加工及其控制工程、模具設計制造等專業知識,能在機械、模具、材料成型加工等領域從事應用技術開發、工藝與設備設計及維護、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如果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準確的,我們的專業課程體系就應該圍繞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大致思路如下。
2.1理論知識夠用為度
學科體系下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順序通常按“知識應用模式”來安排,所謂“知識應用模式”通常按照基礎理論到應用理論再到應用的順序對課程進行排序,底部是基礎理論課,中間是專業基礎課,頂部是專業方向課,形成一個封閉的順三角形。為了培養研究型和科技型人才,課程體系非常強調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系統性,以便夯實基礎。
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實用型為主,從實用型角度而言,專業課程體系建構可借鑒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按職業工作邏輯來設置。強調學科知識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和學科知識學習面的逐步拓展性。只不過在學科知識的選擇上要比普通高等職業教育寬泛和適度深入。無論是公共基礎課還是專業基礎課,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
2.2主干課程優化設置
應用技術大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應以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角度來設置。與學科體系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有所區別。從理念上講,學科體系下的課程體系會將一些主要的學科基礎課、甚至公共基礎課作為主干課程,而應用技術大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應該強調主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2.3實踐教學增加比重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應與研究型或科技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不同。在研究型或科技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有些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強調的是認知實踐,但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強調的是基本掌握。掌握和認知是不同的概念。因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設計與制造方向)專業要實現人才的培養目標,有必要增加有關實踐教學比重。
2.4通識教育貫穿始終
通識教育塑造文明人和社會人,決定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不管大學培養什么個性特征的人才,都必須首先具備人的特質,具備文明人和社會人的共性特征。應用技術大學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搖籃,自然也必須是文明人和社會人,這也是“高素質”的前提。正如有一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
通識教育可以通過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實施。通識教育課程有通用工具類、通用方法類及藝術、文化、社科類等通識教育課程。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專業而言,可安排“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工程數學”、“科技文獻檢索”等通識教育工具類和方法類課程作為必修課;而將藝術、文化、社科類通識教育課程作為選修課,需要強調的是:通識教育課程的選修課不可不選,只是任選。
3構建綜合科技教學環境
綜合科技教學環境的概念,源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NYP)林靖東先生,林靖東先生也是最早提出教學工廠這一職教理念的先導者。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在“教學工廠”和“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的概念基礎上,本世紀初,他又開始致力于構建綜合科技教W環境用于實用型教學領域。應用技術大學肩負著完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歷史重任,學校的辦學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現有普通高職院校學歷教育的延伸。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已經比較成熟的“教學工廠”、“工學交替”、“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項目導入”、“案例教學”、“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等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在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仍不失為可以選擇性借鑒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同時,由于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模具設計與制造方向)涉及多個學科、多種技術。如工程材料、機械制造、模具設計、自動控制等等。在專業課程或項目教學過程中構建適合多元化科技教學的綜合科技教學環境,無疑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
篇3
(一)兩分法
信息工程大學作為“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院校”一直走在教學改革的前沿,于2006年9月開始采用分級教學。最初采用的是兩級分法,即高級班(40%)和普通班(60%)兩個級別。高級班和普通班分好之后,四學期學員原則上不再流動。后來有些問題逐漸凸顯,我們發現該模式的分級標準略顯簡單:教學目標等級區分不明顯,無明確要求、規定或對照參考標準;普通班學習好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升到高級班,高級班程度較差的學生也不會降到普通班,這樣下來很多學生就產生了懈怠情緒,缺乏學習英語的動力和積極性。
(二)三分法
2012年9月我校開始采用了三分法模式,即按照學生的英語成績由高到低分成三個級別教學且三個級別的學生可以流動進行升降級,這三個級別分別是高級班(30%)、普通班(60%)和基礎提高班(10%)。學生人數的比例是兩頭小、中間大。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為什么增加了基礎提高班:我校是一所綜合性軍事院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英語水平差別巨大。有一小部分戰士學員以及少數的來自邊疆的少數民族學員,他們英語基礎非常差,有的甚至只有初中水平。針對這部分學員,我們劃出了基礎提高班,采用不同的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四分法
“因材施教”的另外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培優、培養精英人才。對于一小部分英語能力特別突出或有志于在英語上持續發展的學生,應該在后續課程中進一步培養。而我校之前的分級模式對英語特長生和尖子生的特殊培養還不夠,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模式,因此2013年3月在12級試點實踐了“四分法”,即在以前“三分法”的基礎上增加了“精英班”,所占比例為5%。“四分法”具體實施如下:我校的本科學員在入學時即進行統一、科學、正規的英語綜合能力測試(包括筆試和口試),測試借鑒CET、PETS、托福、雅思、托業等國內外權威考試的題型和難度劃分,以學員入校時實際的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綜合水平作為教學分級的主要依據。層級的劃分借鑒《歐洲標準》中對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三等、共六個級別的界定(參考:《歐洲語言教學與評估框架性共同標準》[5])。打亂學員隊的界限,以學員的入學筆試成績(占70%)和英語高考成績(占30%)作為分級的參考指標。選取成績排名在年級后10%的學員編入A級班(基礎班);選取成績排名在年級前40%的學員進行一對一口語測試,根據學員的口語水平,選取排名在年級前30%的學員,再參考其高考理科成績,最終選取排名在年級前5%的學員編入C級班(精英班);余下排名在年級前25%的學員編入B2級班(高級班);最后將其余學員編入B1級班(普通班)(占總人數的60%)。在編班的過程中,為便于實施分級小班個性化教學,應考慮學員的個人興趣以及專業,各班人數應限定在40人以下,其中C班15人左右。經過實踐,我們發現“四級”分級教學模式適合我校校情,更為科學合理,更有利于在各個層級的分班教學中實現因材施教,進一步優化了綜合教學效益,尤其是那些程度較好的學員,他們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有更多的時間培養綜合英語能力和學習軍事英語知識。
二、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問題
“四分法“分級教學提高了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效益,使資源和人才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和提升,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很多方面有待完善,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科學合理地測試和進行成績評定?以什么作為對照參考標準來給學生分級并且讓四個層級的學生自然升降級?升降級后如何調整學員的心理?怎么更客觀地進行分級,讓升降級更符合學員的實際情況?
(二)建議
篇4
查詢時間
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成績查詢將于2月3日開始陸續公布。其中已確定2月3日公布成績的省份有:湖北、黑龍江、江蘇等。
其他省份研招初試成績的公布時間,請關注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和招生單位通知。
查詢入口
研招網(微信號:chsiyz)和研招網資訊(微信號:chsiky)兩個公眾號也會及時推送相關消息。
(1)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yz.chsi.com.cn/apply/cjcx/),考生輸入名字;證件號碼;準考證號;在選擇報考省市及院校,最后點擊查詢即可獲取2018考研成績信息。
點擊進入: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yz.chsi.com.cn/apply/cjcx/
(2)進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考研成績查詢網址:lntu.edu.cn/
點擊進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招生網:lntu.edu.cn/
為及時獲取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考研成績查詢入口變化,請廣大考生密切關注
更多需要關注的考研成績查詢信息:
篇5
1.甲乙兩個水管單獨開,注滿一池水,分別需要20小時,16小時.丙水管單獨開,排一池水要10小時,若水池沒水,同時打開甲乙兩水管,5小時后,再打開排水管丙,問水池注滿還是要多少小時?
解:
1/20+1/16=9/80表示甲乙的工作效率
9/80×5=45/80表示5小時后進水量
1-45/80=35/80表示還要的進水量
35/80÷(9/80-1/10)=35表示還要35小時注滿
答:5小時后還要35小時就能將水池注滿。
2.修一條水渠,單獨修,甲隊需要20天完成,乙隊需要30天完成。如果兩隊合作,由于彼此施工有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隊的工作效率是原來的五分之四,乙隊工作效率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九。現在計劃16天修完這條水渠,且要求兩隊合作的天數盡可能少,那么兩隊要合作幾天?
解:由題意得,甲的工效為1/20,乙的工效為1/30,甲乙的合作工效為1/20*4/5+1/30*9/10=7/100,可知甲乙合作工效>甲的工效>乙的工效。
又因為,要求“兩隊合作的天數盡可能少”,所以應該讓做的快的甲多做,16天內實在來不及的才應該讓甲乙合作完成。只有這樣才能“兩隊合作的天數盡可能少”。
設合作時間為x天,則甲獨做時間為(16-x)天
1/20*(16-x)+7/100*x=1
x=10
答:甲乙最短合作10天
3.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4小時完成,乙、丙合做需5小時完成。現在先請甲、丙合做2小時后,余下的乙還需做6小時完成。乙單獨做完這件工作要多少小時?
解:
由題意知,1/4表示甲乙合作1小時的工作量,1/5表示乙丙合作1小時的工作量
(1/4+1/5)×2=9/10表示甲做了2小時、乙做了4小時、丙做了2小時的工作量。
根據“甲、丙合做2小時后,余下的乙還需做6小時完成”可知甲做2小時、乙做6小時、丙做2小時一共的工作量為1。
所以1-9/10=1/10表示乙做6-4=2小時的工作量。
1/10÷2=1/20表示乙的工作效率。
1÷1/20=20小時表示乙單獨完成需要20小時。
答:乙單獨完成需要20小時。
4.一項工程,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第三天甲做,第四天乙做,這樣交替輪流做,那么恰好用整數天完工;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第三天乙做,第四天甲做,這樣交替輪流做,那么完工時間要比前一種多半天。已知乙單獨做這項工程需17天完成,甲單獨做這項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解:由題意可知
1/甲+1/乙+1/甲+1/乙+……+1/甲=1
1/乙+1/甲+1/乙+1/甲+……+1/乙+1/甲×0.5=1
(1/甲表示甲的工作效率、1/乙表示乙的工作效率,最后結束必須如上所示,否則第二種做法就不比第一種多0.5天)
1/甲=1/乙+1/甲×0.5(因為前面的工作量都相等)
得到1/甲=1/乙×2
又因為1/乙=1/17
所以1/甲=2/17,甲等于17÷2=8.5天
5.師徒倆人加工同樣多的零件。當師傅完成了1/2時,徒弟完成了120個。當師傅完成了任務時,徒弟完成了4/5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
答案為300個
120÷(4/5÷2)=300個
可以這樣想:師傅第一次完成了1/2,第二次也是1/2,兩次一共全部完工,那么徒弟第二次后共完成了4/5,可以推算出第一次完成了4/5的一半是2/5,剛好是120個。
6.一批樹苗,如果分給男女生栽,平均每人栽6棵;如果單份給女生栽,平均每人栽10棵。單份給男生栽,平均每人栽幾棵?
答案是15棵
算式:1÷(1/6-1/10)=15棵
7.一個池上裝有3根水管。甲管為進水管,乙管為出水管,20分鐘可將滿池水放完,丙管也是出水管,30分鐘可將滿池水放完。現在先打開甲管,當水池水剛溢出時,打開乙,丙兩管用了18分鐘放完,當打開甲管注滿水是,再打開乙管,而不開丙管,多少分鐘將水放完?
答案45分鐘。
1÷(1/20+1/30)=12 表示乙丙合作將滿池水放完需要的分鐘數。
1/12*(18-12)=1/12*6=1/2 表示乙丙合作將漫池水放完后,還多放了6分鐘的水,也就是甲18分鐘進的水。
1/2÷18=1/36 表示甲每分鐘進水
最后就是1÷(1/20-1/36)=45分鐘。
8.某工程隊需要在規定日期內完成,若由甲隊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乙隊去做,要超過規定日期三天完成,若先由甲乙合作二天,再由乙隊單獨做,恰好如期完成,問規定日期為幾天?
答案為6天
解:
由“若乙隊去做,要超過規定日期三天完成,若先由甲乙合作二天,再由乙隊單獨做,恰好如期完成,”可知:乙做3天的工作量=甲2天的工作量
即: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3:2
甲、乙分別做全部的的工作時間比是2:3
時間比的差是1份
實際時間的差是3天
所以3÷(3-2)×2=6天,就是甲的時間,也就是規定日期
方程方法:
[1/x+1/(x+2)]×2+1/(x+2)×(x-2)=1
解得x=6
9.兩根同樣長的蠟燭,點完一根粗蠟燭要2小時,而點完一根細蠟燭要1小時,一天晚上停電,小芳同時點燃了這兩根蠟燭看書,若干分鐘后來電了,小芳將兩支蠟燭同時熄滅,發現粗蠟燭的長是細蠟燭的2倍,問:停電多少分鐘?
答案為40分鐘。
解:設停電了x分鐘
根據題意列方程
篇6
2016年小升初數學工程問題練習題及答案
1.甲乙兩個水管單獨開,注滿一池水,分別需要20小時,16小時.丙水管單獨開,排一池水要10小時,若水池沒水,同時打開甲乙兩水管,5小時后,再打開排水管丙,問水池注滿還是要多少小時?
解:
1/20+1/16=9/80表示甲乙的工作效率
9/80×5=45/80表示5小時后進水量
1-45/80=35/80表示還要的進水量
35/80÷(9/80-1/10)=35表示還要35小時注滿
答:5小時后還要35小時就能將水池注滿。
2.修一條水渠,單獨修,甲隊需要20天完成,乙隊需要30天完成。如果兩隊合作,由于彼此施工有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隊的工作效率是原來的五分之四,乙隊工作效率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九。現在計劃16天修完這條水渠,且要求兩隊合作的天數盡可能少,那么兩隊要合作幾天?
解:由題意得,甲的工效為1/20,乙的工效為1/30,甲乙的合作工效為1/20*4/5+1/30*9/10=7/100,可知甲乙合作工效>甲的工效>乙的工效。
又因為,要求“兩隊合作的天數盡可能少”,所以應該讓做的快的甲多做,16天內實在來不及的才應該讓甲乙合作完成。只有這樣才能“兩隊合作的天數盡可能少”。
設合作時間為x天,則甲獨做時間為(16-x)天
1/20*(16-x)+7/100*x=1
x=10
答:甲乙最短合作10天
3.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4小時完成,乙、丙合做需5小時完成。現在先請甲、丙合做2小時后,余下的乙還需做6小時完成。乙單獨做完這件工作要多少小時?
解:
由題意知,1/4表示甲乙合作1小時的工作量,1/5表示乙丙合作1小時的工作量
(1/4+1/5)×2=9/10表示甲做了2小時、乙做了4小時、丙做了2小時的工作量。
根據“甲、丙合做2小時后,余下的乙還需做6小時完成”可知甲做2小時、乙做6小時、丙做2小時一共的工作量為1。
所以1-9/10=1/10表示乙做6-4=2小時的工作量。
1/10÷2=1/20表示乙的工作效率。
1÷1/20=20小時表示乙單獨完成需要20小時。
答:乙單獨完成需要20小時。
4.一項工程,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第三天甲做,第四天乙做,這樣交替輪流做,那么恰好用整數天完工;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第三天乙做,第四天甲做,這樣交替輪流做,那么完工時間要比前一種多半天。已知乙單獨做這項工程需17天完成,甲單獨做這項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解:由題意可知
1/甲+1/乙+1/甲+1/乙+……+1/甲=1
1/乙+1/甲+1/乙+1/甲+……+1/乙+1/甲×0.5=1
(1/甲表示甲的工作效率、1/乙表示乙的工作效率,最后結束必須如上所示,否則第二種做法就不比第一種多0.5天)
1/甲=1/乙+1/甲×0.5(因為前面的工作量都相等)
得到1/甲=1/乙×2
又因為1/乙=1/17
所以1/甲=2/17,甲等于17÷2=8.5天
5.師徒倆人加工同樣多的零件。當師傅完成了1/2時,徒弟完成了120個。當師傅完成了任務時,徒弟完成了4/5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
答案為300個
120÷(4/5÷2)=300個
可以這樣想:師傅第一次完成了1/2,第二次也是1/2,兩次一共全部完工,那么徒弟第二次后共完成了4/5,可以推算出第一次完成了4/5的一半是2/5,剛好是120個。
6.一批樹苗,如果分給男女生栽,平均每人栽6棵;如果單份給女生栽,平均每人栽10棵。單份給男生栽,平均每人栽幾棵?
答案是15棵
算式:1÷(1/6-1/10)=15棵
7.一個池上裝有3根水管。甲管為進水管,乙管為出水管,20分鐘可將滿池水放完,丙管也是出水管,30分鐘可將滿池水放完。現在先打開甲管,當水池水剛溢出時,打開乙,丙兩管用了18分鐘放完,當打開甲管注滿水是,再打開乙管,而不開丙管,多少分鐘將水放完?
答案45分鐘。
1÷(1/20+1/30)=12 表示乙丙合作將滿池水放完需要的分鐘數。
1/12*(18-12)=1/12*6=1/2 表示乙丙合作將漫池水放完后,還多放了6分鐘的水,也就是甲18分鐘進的水。
1/2÷18=1/36 表示甲每分鐘進水
最后就是1÷(1/20-1/36)=45分鐘。
8.某工程隊需要在規定日期內完成,若由甲隊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乙隊去做,要超過規定日期三天完成,若先由甲乙合作二天,再由乙隊單獨做,恰好如期完成,問規定日期為幾天?
答案為6天
解:
由“若乙隊去做,要超過規定日期三天完成,若先由甲乙合作二天,再由乙隊單獨做,恰好如期完成,”可知:乙做3天的工作量=甲2天的工作量
即: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3:2
甲、乙分別做全部的的工作時間比是2:3
時間比的差是1份
實際時間的差是3天
所以3÷(3-2)×2=6天,就是甲的時間,也就是規定日期
方程方法:
[1/x+1/(x+2)]×2+1/(x+2)×(x-2)=1
解得x=6
9.兩根同樣長的蠟燭,點完一根粗蠟燭要2小時,而點完一根細蠟燭要1小時,一天晚上停電,小芳同時點燃了這兩根蠟燭看書,若干分鐘后來電了,小芳將兩支蠟燭同時熄滅,發現粗蠟燭的長是細蠟燭的2倍,問:停電多少分鐘?
答案為40分鐘。
解:設停電了x分鐘
根據題意列方程
篇7
[關鍵詞] 高校教材 要素系統 教學功能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2) 06-0034-04
[Abstract] As regards to the low quality, lack of teaching function and weak research on editing of Chinese high education textbooks, based on the survey on more than 40 textbooks about tourism geography, this paper compared and general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by text system, figure system and assignment system.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systematology, it analyzed the problem of the textbook’s lack of teaching function and its reasons, and made a structure figure of the instructional function system of textbooks. At last, it focused on the goal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function, and brought forth some ideas.
[Key words] Textbook of the high education Basic format system Instructional function
1 問題的提出
教科書,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核心教學材料,即狹義的教材。按照教科書的呈現形式,其內容可分為課文系統、圖像系統、作業系統三個要素子系統[1],它們相互配合,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直接影響教材的質量和功能,也間接影響整個教育教學巨系統的運行效果[2]。
近年來,我國高校教材層出不窮,呈現繁榮景象,但水平良莠不齊。綜觀目前我國教育類學術期刊,將“教材”納入刊名的僅有以基礎教育研究為主的《課程·教材·教法》和《中小學課程教材與教學》兩種;眾多以“教育”或“教學”命名的刊物,普遍缺乏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載體——教材建設的關注,設有教材研究專欄的可謂鳳毛麟角。根據筆者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上的檢索結果,高校教材在全部教材編制和編寫研究中所占比例分別僅為1.04%和2.89%。另一項調查表明,大學生普遍對教材的選用“不感興趣”,不讀教材、教材多用來勾畫重點以應付課程考試的現象普遍,大學教材的保存率僅43%[3]。教育部在《關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適應不同類型高等學校需要和不同教學對象需要,編寫推介一大批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的優秀教材,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體系”的發展目標。加強高校教材編制的理論研究,使之與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及教學改革相適應,迫在眉睫。
本文以旅游地理類教材為例,分析我國高校教材要素構成的現狀特征及主要問題,并側重從一線教師的視角,就增強教材教學功能提出改進高校教材編制的思路。
2 從旅游地理類教材看高校教材要素系統的構成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旅游地理類教材有三大類:《旅游地理學》、《中國旅游地理》和《世界旅游地理》(客源國概況)。筆者對出自十多家出版社的四十多種不同版本[4-25]的教材進行比較研究發現:編寫者多為高校教師;出版社主要從屬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行業部門;讀者對象分別針對大學本科、高職高專等不同教育層次及地理科學、旅游管理兩大專業;出版時間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出版次數1—4版不等。這些教材的要素系統構成特征存在明顯差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課文、圖像和作業三大系統構成比例不一,都以課文系統為核心,圖像和作業系統相對薄弱甚至缺失。第二,課文系統的內部構成不一致,有的僅有正文,有的概要、學習目標、關鍵性術語、章首案例、文中案例、推薦閱讀書目等,一應俱全。第三,圖像系統所占比例普遍偏小,圖幅類型構成不一,多以體現原理、過程的示意圖為主,體現了一定的專業特色。第四,作業系統以思考題最為常見,題型較單一,近年開放拓展型問題日益增多。
總之,不同版本教材的要素系統構成不統一,理論性、應用性、趣味性、可讀性差別明顯。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高校教材多樣化的編制理念、寬松的出版環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材要素構成混亂、管理多頭化和無序化[26]。反映在教材質量上,以教學功能欠缺最為突出。
3 高校教材教學功能欠缺問題分析
現代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是課程實施的基本資源,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工具[27]。教材既為一定的課程目標服務,是教學過程設計的重要依據,也是連接學科內容和學生認知活動的中介[28]。因此,教學功能應為教材的核心功能。但是,目前我國高校教材教學功能欠缺的問題卻十分突出。
3.1 教材編制計劃不嚴謹,構成體系不健全
我國高等教育的教材編制工作落后于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其研究和管理長期局限于學者個人的專業領域,既缺乏激勵機制,又缺乏監督及協調機制。“九五”以來雖然加強了這方面的管理,但仍然存在教材與課程聯系松散、類型結構失衡的問題。比如,從學歷層次結構看,以本科教材居多,大專、中專教材偏少,新設課程及碩士以上層次的教材欠缺。從教材性質看,理論性教材較多,實踐指導類教材缺乏。因而出現一方面教材眾多,一方面師生仍然難以選到合適教材的局面。
3.2 教材編制形式不完善,缺乏與教學的呼應
高校教材多源于教師的授課講義,體現了執教者個人的學術修養與教育觀念,這種以科研成果與教學積累為基礎編寫高校教材的歷史,決定了它從一開始就具有獨創性、多樣性以及與學術專著的融合性特征。但教材的基本特性是教學性[29],需要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等理論研究的介入,要求在內容、形式、結構上與教學活動相互銜接呼應。但受傳統教材觀、學術專著式編寫模式的影響,一些教材僅為“知識的倉庫”,單純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化、邏輯性,忽視形式的科學性、藝術性及對讀者的適用性,教學功能不強。
3.3 教材定位不科學,專業特色不鮮明
現代高校教材體系一般依學科領域劃分為若干類別,本應各自突出專業領域的特殊視角和理論方法,但為了追求發行量和經濟效益,現行教材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通用性、普適性、貪大求全、專業界限模糊等問題。如旅游地理類教材普遍缺少有關地理成因、空間格局、區域特征、環境影響及區域空間相互作用的分析,“只見旅游,不見地理”。
4 增強高校教材教學功能的主要思路
高校教材教學功能不強的根源在于教材編制的相關主體對教材的認識缺乏系統性,教材觀混亂,從而導致理論研究薄弱、管理乏力。因此,需從觀念、技術、制度等路徑加以改進。
4.1 系統認識教材編制的意義,明確教材定位
教科書是教學內容的系統表現形態[30],系統性是其基本屬性,它決定著教材的科學性、教育性、發展性、工具性等其他屬性及功能的發揮。因此,教材編制是一系列系統化的過程,既包括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化整理、表達,也包括對教學形式、教學程序的系統化設計、引導和啟動。從編制主體看,教材質量涉及編著者(教育理念與學術水平)、使用者(師生的接受水平)、出版者(出版發行的技術水平)、協調者(教育部門的管理協調水平)等諸多主體因素。從縱向作用看,教材編制上承課程思想,是課程思想的物化表現;下接教法設計,對教法的策略、技能、技術和手段具有限定作用[31]。從橫向聯系看,教材編制是一門綜合專業學科發展、心理學發展及信息工程的特別學問[32]。
因此,教材編制質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的綜合體現。必須全面認識教材的價值和功能,明確其定位,才能根據其課程地位、學科特性、教學特點確定教材的知識邏輯和心理邏輯,兼顧認知、審美等不同需求[33],增強教材的教學性和藝術性,從根本上推進教材編制的進步。
4.2 圍繞教與學兩個方面,強化教材的教學功能
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事件[34]。教材的基本功能離不開“引導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兩大方面,由此形成教材教學功能的影響因子系統(見圖1)。
教材的教學功能,一方面依靠專業學科發展提供知識支撐,另一方面依靠教材編制質量來實現。教材教學功能之“引導教師的教”,主要通過在教材中體現課程總體目標、推動教學改革來實現;教材教學功能之“促進學生的學”,主要通過精選教材內容系統、優化形式系統來完成。教材編制質量的提高對教學方法和教材形式系統具有啟迪創新作用。教學實踐和教研成果可為教材編制提供新的思路,促進編制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在發展演進中形成良性循環。
4.3 樹立多元式開放式教材觀,構建適應不同需求的形式要素系統
教材觀是對教材內容、結構、功能及教學屬性的基本看法與主張[35]。目前存在7種典型的教材觀:將教材奉若圣經的圣經式教材觀,倡導教材的心理經驗和邏輯經驗統一的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教材觀,強調獲得有效學習經驗的泰勒的科學取向教材觀,重視學科結構的布魯納、施瓦布、奧蘇貝爾的結構主義教材觀,重視范例作用的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的范例式教材觀,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人本取向教材觀以及強調知識的生成性、情境性和建構性的波斯納的建構主義教材觀[36]。它們在現行高校教材編制中均發揮著作用,但因學科性質、課程類型、教學對象的差異,對應的教材形式要素系統有所不同(見表1)。
教材要素系統的呈現形式受到不同教材觀、教學觀的影響和制約。其中,范例式、人本取向、建構主義的教材觀,因為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與現代人才培養方向有較高的契合度,所以具有較廣的適用性。應樹立多元式教材觀,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層次、專業確定教材定位。以教材的多元性和可選擇性為教師的教學設計留下更多的彈性空間,從而促進教學創新。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大學教育定位的變化,教材正逐漸由信息載體、教學工具向學習平臺、互動媒介、拓展基地等新的角色轉變。因此,還應樹立開放式教材觀,針對教科書的局限性,突破其形式要素的“老三樣”,如建立課外拓展引導系統,輔助學生課外閱讀,激勵他們自主探索,以適應社會需求和時展。
4.4 建立完善教材反饋更新及評價管理機制
現代知識觀認為知識具有不確定性、易變性、開放性等特征[37],教材必須隨著時間變化、更新。客觀存在的教材編制滯后于教學實踐的特性,更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教材使用過程中的跟蹤調研,不斷搜集反饋意見,建立教材更新機制,保持知識的鮮活性與實用性。
同時,應完善教師評價機制,激勵高校教師投身教材編制研究。鼓勵教師在致力于專業領域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將科研成果及時納入教學范疇,并從行業實踐中汲取新養分以充實教材,從課程建設、教材編寫、教法研究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教研。
還應加強高校教材編制的學術研究,完善組織管理機構。在高校學術期刊中增設高校教材研究板塊,在學生、教師、學校教務部門、專業學會、出版機構等相關主體之間建立對話、反饋、協作的機制和交流平臺。加強對教材編制中的教師培訓。
5 結 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在大類招生背景下的選課制使跨專業選課、跨年級選課成為必然。由于學生專業背景、已修課程的不同以及個人所選課程構成的差異,同一課程的教學將面對不同學習基礎和發展方向的學生,傳統的同一課程同一教學班級使用同一教材的模式將被打破,教材編制的專業性還將遇到“普適性”原則和多樣化需求的挑戰,有待進一步探究。
注 釋
[1]曾天山.教材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3-15
[2][28][29]周宜君.試論中學地理教材作業系統的教學功能[M]//認識地理過程,關注人類家園.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17
[3]于秀玲,閆坷柱.關于高校教材編寫存在問題的新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5):59-61
[4]劉振禮,王兵.新編中國旅游地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5]楊載田.中國旅游地理(第2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周鳳杰,周宜君.中國旅游地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郜保安.中國旅游地理[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年
[8]黃遠水,朱桂鳳.中國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羅茲柏,楊國勝.中國旅游地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10]萬劍敏.中國旅游地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11]龐規荃.中國旅游地理(第4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2]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馮學鋼,黃成林.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李永文.旅游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5]吳宜進.旅游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6]陶犁.旅游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7]張林.旅游地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18]韓杰.旅游地理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19]鄭朝貴.旅游地理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20]吳國清.旅游地理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1]陳家剛.中國旅游客源國概況[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22]尹德濤.世界旅游地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23]張金霞.客源地概況(第2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4]王興斌.中國旅游客源國:地區概況(第2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5]孫克勤.世界旅游地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6]趙慶年.高校定位與高等教育系統的建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5):1-4
[27]母小勇,謝安邦,閻光才.論構建我國21世紀高等教育創新課程體系之理論[J].教育研究,1999(11):15-20
[30]劉振天,楊雅文.重建教學與人類知識史的結合:創新目標下的高校教科書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76-80
[31]曹國新.我國旅游實踐教學課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評[J].旅游科學,2009,23(1):67-73
[32]曾天山.論教材的心理化[J].西北師大學報,1995,32(2):62-68
[33]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4][美] R. M. 加涅,L. J. 布里格斯,W. W. 韋杰.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
[35]陳柏華,高凌飚.教材觀研究:類型、特點及前瞻[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6):63-69
[36]楊載田,董明輝.論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材的改革創新[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5(4):79-81
篇8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工程實踐
作者簡介:李向賓(1975-),男,河南洛陽人,華北電力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助理,講師;陸道綱(1965-),男,
江蘇揚州人,華北電力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2206)
基金項目:本文系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TS10671)、國家級核電“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項目、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共建項目、華北電力大學教改項目(X1007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1-0028-02
為適應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世界新格局,高等學校需以嶄新的方式為社會培養新型人才,支撐整個社會的發展與技術變革。為順應這一歷史潮流,世界各國都對其高等工程的教育體系進行了調整。[1]
2005年,美國工程院發表了《培養2020的工程師:為新世紀變革工程教育》,其中描述了對未來工程師的期望與其關鍵特征,為工程教育的改革發展作出了一項戰略設計,提供了順應未來需求的變革途徑和具體措施。[2]美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發展趨勢是向工程實踐的回歸,并以麻省理工學院為首發動了“回歸工程運動”,特別強調實踐訓練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通過開發“以問題為中心”,融合“理論教學”和“研究型教學”的實踐性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尤其強調對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其另一大發展趨勢是更加強調通識化。通過吸引更多更廣泛的學生普及工程教育以及保持工程實踐的活力,通過寬泛工程教育擴大學生職業選擇范圍并滿足社會的需要,通過工程教育更加通識化來提高學生終身學習能力。[3]歐盟和歐洲各國同樣也在大力推進工程教育改革。1999年,歐洲29個國家的教育部長簽署了“博洛尼亞宣言”,其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采用了“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體系,同時它也成為今后若干年內歐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個目標。如德國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劃分為理工科大學(TU/TH)和應用技術大學(FH)兩類。TU/TH屬于研究型大學,培養對象為偏重理論的大學文憑工程師,學制一般5年左右,培養過程偏重于科學與研究方法,理論教學占較大比重,畢業生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科研開發能力,大學文憑工程師畢業后可攻讀工學博士學位;FH屬于應用技術類高校培養的重點放在實際生產與運用上,以培養中層及以下的技術應用人員為目標,學習期滿合格者(含6個月實習)頒發應用技術大學文憑工程師學位,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運用能力,能夠很快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這種理論與應用分明的做法,不僅適應了人的個別差異性,為學生提供了不同類型的選擇機會,同時也能夠根據工業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培養重心,使工程教育能靈活地適應社會的變化。[4]此外,歐洲也對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強調課程教學模塊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一體化,產學研密切結合,使得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已達1000多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達到371萬人、研究生47萬人;全國的工程科技人員總保有量也超過1400多萬,高等工程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也形成了比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結構和體系,[5]但還遠不是教育強國。我國已故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多次指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此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也是我國要成為教育強國和創新大國所必須直面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教育部在其后于2009年制訂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探索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61所高校成為“卓越計劃”的首批成員,此后又有133所高校加入,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大致可分為“985”大學、行業背景的大學、“211”大學和地方一般院校四類。預計到2020年,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數為本科高校總數的20%左右,參與的全日制工科本科學生約10萬人/年,參與全日制工科研究生約7萬人/年。[6]
華北電力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自成立以來,扎根于學校強大的行業優勢,一直致力于打造具備鮮明特色的核學科品牌。其所屬的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成立伊始,即帶有深深的工程烙印,此次作為我校首批進入“工程實踐型”卓越計劃的三個實施專業之一,必將在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揭開新的篇章。
一、華北電力大學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特色
華北電力大學(我校)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實施“工程實踐型”卓越計劃,具有如下特色及優勢。
篇9
關鍵詞:大學城園區;圖書文獻資源共享;框架設計
中圖分類號:F253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格局及教育管理模式也在不斷改進,國內各地相繼出現了大學城。大學城是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這一教育模式進一步體現了我國的教育資源不足的現狀,大學城的出現可以很好地緩解這一現狀,這是我國教育模式發展的必然。隨著大學城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如何讓大學城的資源可以共享。大學城教育資源主要包括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師資力量以及實驗設備等教學設施。需要共享的資源中,人們最渴望的還是對圖書館、教育設備以及師資力量的共享。因此,我們現在應該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怎樣實現圖書文獻資源的共享。
圖書文獻資源共享,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數據庫貯存技術、傳輸技術,來完成城市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尤其是關于圖書館對文獻資料、圖書館具體的服務任務、書目數據的共享。文獻資源共享其實就是有效地利用文獻資源,更好地收集、調配、利用文獻資源。這種資源共享打破了以往的陳舊落后思想,改變了自私的想法,盡可能地讓資源配置變得科學、合理,這樣不僅減少了對文獻資源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而且使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利用率達到最高。
1 實現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的意義
當今社會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產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信息資源的重要性,這是物資資源及能源資源都無法比擬的,不僅如此,科技的發展也影響著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科技的發展依賴于文獻資料的進步,因此,圖書館變成了傳播科技信息的媒體,圖書館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深深吸引著科技工作者。科技的不斷發展導致了文獻資料的不斷更新,人們對信息資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但是,圖書館在收藏書籍文獻時因為其種類多樣,無法做到全部收集。另外,現在的書價不斷上漲,圖書館因為費用不夠導致收藏圖書不全面,只能收藏一部分,嚴重影響了藏書量。不僅如此,圖書館為了減少費用還要更新館藏方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增加圖書館藏書量,各個圖書館之間可以運用計算機進行互補資源,共享資源,這樣圖書館的藏書量就變相的增加了。
1.1 有利于緩解文獻資源的供需矛盾
現如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隨之增加的是文獻出版量,知識在不斷的更新,學校的圖書館無法收藏所有的文獻資料。而且,一個學校收藏的圖書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個學校之間需要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做到共享文獻資料,只有這樣才能緩解文獻資源供不應求的現狀,滿足學生的需要。
1.2 能夠避免文獻資源的重復建設
實施共享政策時,各個校區要統一安排文獻資源,仔細核對資源,盡量避免重復浪費,減少費用,降低壓力,高效利用現有的文獻資源,爭取用最少的金錢實現文獻資源的最高利用。
2 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的框架設計
2.1 創建共享的管理模式
由于共享的出現,各大學校之間變得密不可分,以往的圖書館只停留在一個學校的管理層面上,現在要摒棄原有的管理方式,不斷創造新的管理方法來適應共享模式。管理方式的改變具體操作起來應該把收藏種類齊全、收藏規模大、存在時間長的圖書館設成總館,剩下的圖書館設為分館,各大事項均由總館負責。為了更好的完成管理、服務任務,總館要建立相應的服務部門、辦公室、業務部門,有專人管理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作為分館只安排服務人員為讀者服務就可以了。把圖書館分為總館、分館分開管理,可以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實現文獻資源的完美共享。
2.2 統一文獻的分類和編目標準
如果要順利完成文獻資源的共享,就要有一定的標準來互相制約,在工作中缺少了標準,就無法實現各個校區的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設,也就更無從談起用現代化的方法實現信息服務了。因為在實現共享之前,每一個學校對圖書的管理方法都不同,書籍擺放、標注等也不同,所以想要實現圖書館之間的數據交換非常困難。我們應該按照《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和《文獻著錄條例》的要求,開展工作,制定出一套統一的管理制度與方法,重新編排統一的編號。具體包括統一使用的分類法、主題法,統一文獻的揭示深度、統一文獻的著錄格式、著錄級次、著錄時使用的文字、字形和文種、文獻類型標識符等一系列細則,這樣可以更加規范、統一地管理各個校區的文獻資源,為實現文獻資源共享奠定堅實的基礎。
2.3 選用統一的自動化管理系統
為了更好地完成各個校區的文獻資源的共享,我們必須運用統一的自動化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并且運用的管理系統要有很強的網絡功能,要能夠保證各個學校之間的互聯,滿足各個學校之間對數字化建設及資源共享的需求。通常情況下,統一的管理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1)高度的集成性,便于系統數據庫的維護;(2)廣泛的實用性,如網上書目檢索、實時館藏查詢、新書通報、館際互借、個性化服務等;(3)高度的安全性,保證系統運行可靠;(4)數據格式標準化,具有規范控制的功能;(5)基于Window操作平臺,界面友好,操作簡便;(5)提供技術支持,包括開發機構的實力與穩定性,系統升級與維護等。
3 實現大學城園區圖書文獻資源共享
之所以建立圖書館,是因為有需求,需求越大,供應越大。因此,圖書館的一切工作都應該以讀者的角度來開展,圖書掛的工作人員應該改變原有的“書本為主”的管理觀念,一切“以讀者為主”。因此,在收集文獻時也要首先考慮到讀者是否需要,擺放位置要考慮到是否方便讀者閱讀,總之,作為為讀者服務的圖書館工作人員來說,一切都要以讀者為中心,要讓讀者滿意,這樣才能是圖書館長遠發展下去。
現在圖書館先進的科技服務手段是以往的手工操作所無法比擬的,把科技融入到圖書館的服務工作中來,進一步促進了圖書館的管理工作。高校的圖書館要努力服務于讀者,迎合讀者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未來發展規劃和方法。在收藏書籍時,要盡可能地增加電子圖書的收藏率,開展電子文獻服務,有效利用現代化科技服務讀者。
3.1 是建設多媒體室,開設網絡服務和光盤檢索等服務,并利用數據庫和網絡電子信息開展跟蹤、專題服務。
3.2 是通過E-mail等方式和學生、教師聯系,了解各層次讀者的需求。
3.3 是經常訪問與學校專業有關的、又比較有價值的站點,并對其內容進行加工、整理、開發。
參考文獻:
[1]靳隨琳.大學城圖書館資源共知共建共享研究[J].當代圖書館,2007(09).
[2]梁平.影響我國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的因素[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02).
篇10
遼金文化研究
(113)遼金元時期沈陽城建變遷考 張國慶
(119)金代奚人的政治地位 苑金銘
經濟與管理
(123)中國能源消費收入彈性再分析——基于省級面板數據 田濤
(126)金融發展影響遼寧沿海經濟帶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魯婷 王慧敏 韓家彬
(129)技術進步對遼寧省建筑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葛晶
(132)低碳經濟下出口貿易結構探析 楊肅志 徐銘營 黃粵
(137)企業物流外包問題分析 宋尚昆
(140)貨幣的名目價值和實際價值辨析 張廣現
(143)農村混合型消費者的行為驅動研究——基于山東地區 萬君 馬曉燕
(146)cdm項目的社會評估及其范式 肖靜 董巍
(149)企業集團內部轉移定價博弈分析 王瑞華 孫珩
(154)中國煤炭企業稅收籌劃 王甲山 包仁杰 劉瑞姝
(157)股東與經營者關于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的博弈 畢淼
(160)醫患糾紛的形成原因及解決機制 葛沛麟 王曉蕾
(165)基于is-lm模型的宏觀經濟政策β-k之謎及其解釋 許曉軍 袁輝 寧凱
(170)溫泉旅游產業帶動阜新經濟轉型 劉彥鴻
(174)旅游產業對第三產業產值的貢獻度分析——以湖北省為例 周薇薇 胡曉峰 曹俊華
(177)興城泳裝電子商務網站建設 溫廷新 馬龍梅 唐小龍
(180)泉州民營鞋企文化特點及建設模型 李震 林麗瑩
(184)項目管理的協調 崔寶霞
(187)物業費的測算及管理 劉莉
語言文學
(191)日語詞匯性與語法性復合動詞的差異 柳小花
(194)思者道說存在——《藝術美學論》書評 王鵬
教育學
(198)高校科研產出效益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姜金秋 胡詠梅
(203)應用型高校工科創業教育目標定位及發展 萬智萍 陶強 王鳳 任志健
(208)高校共青團促進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張慧春 張二軍 盛桂穎
(213)大學生學業生涯規劃模式構建 寇玉生 王永萍 惠國輝
(216)勵志教育對高校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 張志勇 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