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護理流程范文

時間:2023-04-25 08:2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救護理流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急救護理流程

篇1

關鍵詞:院前急救護理 流程再造 應用效果

The flow restoration administers first aid in nursing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pplication

Hu MingQin Xueya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before my courtyard ER implementation flow restoration in front of the rear court the first aid gradualness first aid nursing pattern,enhanc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Methods: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to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to carry on the restoration,uses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flow,observes around the record flow restoration patients rescue success ratio,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 and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sults:The flow restoration future trouble rescue success ratio enhances,rescues the time reduction effectively.Conclusion: 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flow restoration to carry on the entire journey nursing service to the patient,effectively proposes the rescue success ratio which in front of the high court administers first aid,reduces the effective rescue time,enhances the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reduces the medical risk.

Keywords: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he nursing Flow restoration Application effect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1-0006-02

院前急救指患者從發病現場到送達醫院之前的就地搶救以及監護、運送到醫院的過程。準確地觀察病情、及時有序地進行院前急救,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我院急診科以科學管理方法為基礎,進行了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再造調查研究,改變傳統的急救護理模式采用的功能制護理流程,通過流程再造的理論和方法,專業急診醫學知識以及全程護理模式為基礎,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搶救成功率,縮短有效搶救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醫療風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實施急救護理流程再造在院前急救階段性救護措施搶救患者172例,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診科實施流程再造后院前急救階段性救護措施搶救患者172例作為觀察組,男107例、女65例,年齡40~91歲,平均66.2歲。將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急診科流程再造前搶救患者170例作為對照組,男103例、女67例,年齡38~89歲,平均64.9歲。兩組病人都為隨機性分組,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采用自主設計的調查表,對院前全過程,按照調查表中的內容要求一一逐項填寫和記錄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時間和單位時間內搶救成功例數及死亡例數以及病人滿意度的調查,記錄投訴件數和糾紛次數。

1.2.1 評估原有功能制院前急救流程在原有的功能制急救流程中,急診科接到事故現場電話后由于缺乏考核管理存在出診不及時、急救反應慢,在搶救過程中護士只負責各自的工作內容,被動地遵醫囑處置患者得不到密切觀察和及時處理,產生不信任感,相關部門缺乏有效的聯系和協作,間接增加了救治轉診時間,未能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1.2.2 構建新的院前急救全程護理服務流程。

院前急救流程通過護理部、科護士長及科內主治醫生、主管護師針對急救的特點并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出院前急救護理新流程,對院前急救的全過程的跟蹤觀察和分析,制定了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的急救護理流程:呼救―呼救受理―呼救信息加工―調度分診室―救護車出動前往現場―現場―現場搶救―途中監護―回歸醫院―病人接交―急診科搶救室或手術室或病房―病人―信息反饋。記錄院前急救流程以及其所用時間和單位時間內搶救成功例數及死亡例數以及病人滿意度的調查,記錄投訴件數和糾紛次數。

1.2.3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效果評價

兩組患者院前急救時間及院前死亡率比較,見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及搶救成功率,見表2。

流程再造前后護患糾紛與投訴情況比較,見表3。

3 討論

3.1 環節銜接。院前急救是將急救作為系統研究,運用運籌學的動態規劃的觀點,將系統歸結成數學模型,用數學方法進行定量分析和比較,從中獲得系統最好運行方案[1]。搶救中的每個操作步驟和內容都是不應該缺少和省略的,每個不合理的排序都會浪費時間,而這正是影響搶救的關健因素[2]。流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與另一個環節的銜接存在缺陷和銜接不緊密均會給搶救生命帶來不利影響,至造成無可挽回的不良后果。院前急救新流程的有效運作,強化了醫護協,人員的急救觀念、時間觀念,避免了護士機械等待執行醫囑的弊端,使急救工作由被動變成主動。由表1可見,觀察組與對照組急救時間、急診死亡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2 急救時效。爭分奪秒地開放氣道、保持氣道通暢,給予氣道吸引,清除異物;人工呼吸及氧氣治療;給予胸外心臟按壓及循環支持,建立靜脈通路應用藥物;心電圖記錄;除顫等緊急初步急救,保持心腦重要臟器不受損傷,因此每一項操作必須以最快的時間內完成,且保持其有效性。通過流程再造取消了原功能制護理流程中的護士交接過程,縮短了有效搶救時間,且避免了因交接不清楚延誤救治的情況。急救護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護理服務,縮短了有效搶救時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減少了院前急救的死亡人數。由表2可見,急救護理流程再造后,采用全程護理服務,縮短了有效搶救時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同時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

3.3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務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來維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護理工作承擔的職責是配合醫生及其他救援人員迅速有序地進行現場救護,安全有效地進行途中轉運監護,以達到穩定病情,減少傷殘及并發癥、減輕病人痛苦,及時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3]。快速急救、安全轉運是院前急診護理工作的關鍵所在,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再造后,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①通過對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再造的理論學習和演習,增強了低年資護士的自信心,避免了其在院前急救時緊張、不知所措等情況,增強了患者家屬的信任感。②按照工作流程實施救護,護士由過去被動遵醫囑實施搶救治療轉變為主動參與,使得救護措施更加及時、有效。③急救護理流程對護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了全科護理人員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使其充分認識自己在搶救護理中的職責,明確工作范圍,增強了醫護工作的密切配合及組織協調,使院前急救工作緊張有序,縮短了急救反應時間,院前急救搶救成功率如表1所顯示由原來的73.5%提高到83.1%,顯著提高了醫院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通過實施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再造,護理人員在救護過程中動作嫻熟、操作到位,消除了患者及家屬的疑慮,避免了差錯及醫患糾紛的發生,患者及家屬投訴發生率從減少到滿意度提高,同時降低了醫療的風險。由表3可見,觀察組與對照組流程再造前后護患糾紛與投訴情況比較。

快速急救、安全轉運是院前急診護理工作的關鍵所在,重點是怎么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協調地做好護理工作,規范的護理流程是其關鍵。

參考文獻

[1] 魏國華,付家良,周促良.實用運籌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169-267

[2] 何忠杰,袁曉玲,王寧,等.創傷小組救治原則的臨床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04,11(11):821-824

篇2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5-0154-04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dure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mergency care

ZHU Weiwei1 SUN Linhong2

1.Department of Nursing,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in emergency car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chest pain relief time were observed to assess short-term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using a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CQQC), and the patients' ability of daily life was assessed by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recorded. Family members evaluate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and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hest pain relief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QQC and Barth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family emergency ca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all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Optimization of procedure; Prognosis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進展快,致殘率及致死率高,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療可導致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該病是我國急診多發病和常見病,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颊吖跔顒用}持續堵塞引起血流中斷,部分心肌嚴重缺血缺氧發生局部壞死。近年來該病發生率有所增高,病死率也日益上升,這與人們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飲食不健康等息息相關,目前該病已經成為我國人民健康頭號殺手[1]。即使獲得有效治療也可能遺留神經功能缺損,對患者后期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越早有效治療越能緩解神經功能損害,因此快速急救尤為重要。為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應盡量減去不必要的就診流程,爭取最快給予準確診斷和有效治療并縮短搶救時間,提高療效[2]。傳統急救護理程序難以滿足急救要求,優化急診護理作為近年來急救護理新模式,能有效簡化護理流程,避免冗長繁雜的護理流程延緩救治時間,并能根據患者病情簡化就診程序,顯著提高療效,因此頗受關注。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筆者所在市的兩所三級甲等醫院所救治急性腦梗死患者100例,均由MRI或CT檢查確診,按急救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50~74歲,平均(62.3±2.8)歲。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0~76歲,平均(65.1±2.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3]: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突發暈厥、意識障礙、頭痛;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4]:出血性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嚴重腎、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流程進行護理,護理人員接到出診電話后準備接診,根據患者病情、病史、年齡等情況給予院前急救,直到患者送至醫院;接診人員按醫生要求進行給氧、建立靜脈通道、監護心電圖、糾正水電解質、抽血化驗等護理操作,待確診后可送至導管室觀察,準備術前工作。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①建立急救應急小組,由輔助科室人員、后勤人員、醫生、護士組成,成員工作資歷必須超過4年,具有團隊合作意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小組人員進行流程培訓。②建立急救流程,預檢、評估影像設備轉運狀況,進行術前準備等;為每位患者建立時間表,記錄急診至治療前整個過程。③院前急救與轉運中護理流程優化。接到求救電話后5 min內發車,護理在途中與患者家屬聯系,安撫其情緒,告知院前簡單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項,例如患者絕對臥床,給予心理安慰以緩解患者恐懼、慌張心理。到達現場后立即行吸氧、輸液操作,緩解心肌疼痛,檢測生命體征[5]?,F場急救完畢后立刻轉運,途中搬運動作應快速、平穩,患者仰臥,頭部朝向前進方向并偏向一側;行吸氧、心電監護、心肺復蘇,觀察其呼吸、神志、心率變化,準備隨時搶救;途中聯系接診人員,簡要說明患者病情,使其快速做好搶救及手術準備。接診流程優化:實施首診護士責任制度,第一負責為接診護士,使其負責全程各項護理工作,對疑似心肌梗死者應在患者入院前10 min中準備搶救室、病床,入院后快速給予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等,行心肌標志物、血常規等檢測,了解病史、發病時間等綜合情況,進行綜合診斷。④術前準備。確診為心肌梗死后立刻行左下肢靜脈通道建立,放置留置針,用泛影葡胺做碘過敏實驗;給予300 mg氯吡格雷和500 mg阿司匹林嚼服,于右腹股溝備皮,協助患者更衣、排尿等事宜,進行心理干預[6]。⑤送往導管室護理。根據患者年齡、病情等評估轉運風險,選擇合理轉運流程。由責任醫生和責任護士親自送往導管室,并攜帶患者病歷、搶救記錄、護士記錄,攜帶搶救設備和監護儀,與導管室人員完成病情及搶救經過對接。⑥術后護理工作。手術完畢后為患者安排出院,提供空氣流通、安靜、衛生、舒適的康復環境,減少外界因素打擾,確保患者充分休息;按醫囑監督患者用藥,確保藥物劑量、用藥時間均與醫囑完全符合,仔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用藥后反應,若出現不良反應需第一時間聯系醫生并處理。

1.3觀察指標

隨訪2個月。記錄患者住院時間、搶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觀察2 h內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胸痛?解時間以評估短期預后。使用中國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評估表(CQQC)評估患者生活質量,使用Barthel指數積分法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8]。使用院內自制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評估本次護理滿意度,由患者家屬進行評估,包括服務態度、病情觀察、醫護配合、急救流程、急救技術,各項25分。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救治中重要環節用時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搶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分診評估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2.2兩組急救短期效果比較

觀察組2 h內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高于對照組,胸痛緩解時間較對照組縮短,提示觀察組取得的短期預后更好(P均

2.3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滿意度評估結果比較

觀察組服務態度、病情觀察、醫護配合、急救部流程、急救技術滿意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2.4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分值、日常生活能力及梗死再發、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CQQC分值及Barthel分值均高于對照組(P均

3討論

3.1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必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國際公認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約10%~13%,近年來其發病有年輕化趨勢,是心源性死亡主要原因[9]。急救“時間窗”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及預后有關鍵作用,因此及時有效的急救治療和急救護理均對患者病情改善和預后有重要影響。傳統的護理流程雖然能清晰概括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初期搶救過程,但傳統流程僅針對患者主要癥狀給予被動性處理,未明確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工,缺乏醫護合作,未科學預測病情進展,缺少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護理工作是被動且局限的,缺乏預計性[10-11]。優化急診護理護理是在院前急救和臨床護理路徑基礎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點、急診科特點和現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急救護理,達到預期護理目標,為急救爭取了更多時間。

3.2醫護協作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中的意義

國內研究報道醫護協作形式下的急救護理流程優化能使急救重要環節用時明顯縮短,能有效提高短期急救效果,提高12 h血管再通率,并有效緩解胸痛[12]。本研究中觀察組住院時間、搶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分診評估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均

3.3各個環節優化帶來的效果

篇3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11(a)-0194-03

Influ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on emergency efficac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OUYANG Hua

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Pingxiang 33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for emergency patients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Methods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in 96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search time was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dmiss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mong them,the study group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and 50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measures,46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from April 2015 to March 2016) 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ime of venous blood,rescue Success rate.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triage assessment time,ECG monitoring time,venous blood collection time,intravenous medication time and treatment tim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Emergency care flow optimization;First aid effect;Nursing satisfaction

急診是醫院重要的部門,急診科收治的患者病情通常較嚴重、危急,護理操作較繁雜,工作量大[1-2]。急診科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各項急救準備工作,配合醫師進行搶救,以保證急救順利完成。本次研究則主要探究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對急診患者急救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患者96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2016年4月~2017年4月)50例應用急診護理流程優化措施,對照組46例(2015年4月~2016年3月),研究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1~79歲,平均(45.38±11.47)歲;發病至急診時間1~18 h,平均(8.43±2.11)h,17例創傷性休克,10例農藥中毒,23例急性心肌梗死。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0~75歲,平均(45.51±10.68)歲;發病至急診時間1~24 h,平均(9.62±3.50)h,14例創傷性休克,11例農藥中毒,21例急性心肌梗死。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比較,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X線、CT、MRI等措施檢查,明確相關診斷[3];所有患者家屬均對本次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允許下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昏迷、聽力損傷、精神疾病等患者;搶救過程中死亡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應用一般急診科護理措施,護理人員主要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包括開通靜脈通路,遵照醫囑予以急救藥物,監測患者各項體征等。研究組應用急診護理流程優化措施開展護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接診時間的優化:院前急救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出診,與患者家屬電話聯系,了解患者狀況,抵達現場后進行院前搶救,做好途中監護運送至急診科。提前通知搶救室做好急救準備工作。②開通綠色通道:急診室優化接診流程,先搶救,后掛號繳費,聽到救護車鳴笛聲后,急診人員至門口接診,急診醫師做好相關準備,初步診斷患者病情,對患者生命體征、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并進行分診治療。③急救程序的優化:構建定時、定人、定位搶救模式,定時是指護理人員在短時間內做好院前急救檢查工作,包括連接心電監護、血壓檢查、予以吸氧、開通靜脈通道等操作;定人是指急救室組長和相關急救人員完成搶救工作,護士長、責任護士協助搶救;定位是指急診人員分工的定位,急救室高年資護士對患者情況進行初步評估、判斷,與醫師交流確診,站在頭位負責患者呼吸系統支持及現場指揮,較低年資站在腰位負責循環系統支持,遵醫囑予以藥物治療,低年資護士負責物品準備、記錄等,其他護理人員遵照醫囑監測血樣,將血液標本送至檢驗室,檢驗單加蓋綠色通道專用章,半小時內追蹤檢驗結果。④溝通和護理文書的優化: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心理干預,向患者家屬講解患者情況,耐性解答患者家屬提出的問題;根據急診部門實際情況,結合相關規章制度,簡化急診護理文書,制作急救患者搶救記錄、交班報告模板,實時記錄急救過程。

1.4觀察指標

對兩組分診評估時間、心?監護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用藥時間、治療時間、搶救成功率進行記錄,并以問卷形式調查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主要內容包括護理態度、業務水平、病情解釋等內容,按百分制計分,滿意(>90分)、一般滿意(70~90分)、較差(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心電監護時間等指標的比較

研究組、對照組患者在分診評估時間、心電監護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用藥時間、治療時間、搶救成功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總滿意度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n(%)]

3 討論

急重癥患者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如何迅速控制患者病情進展是搶救的關鍵[4]。急診護理流程優化是將原有護理流程重新進行整合、改進,確保各項護理工作質量,改善急救護理工作效率[5-6]。急診護理流程優化的優勢主要見于以下幾點:①急診科常規急診護理比較被動,缺乏緊迫感,容易浪費搶救時間,且分診時間較長,各個科室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導致醫師接診通知較晚,提示科室之間欠缺溝通[7-10]。②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則能有效縮短分診時間,且能及時與主治醫師進行溝通,能在患者抵達醫院時可立即開展搶救,避免分診醫師在接診時無緊迫感[11-12]。③急診護理流程促使搶救人員在接診之前先了解患者病情,做好針對性搶救準確工作,而且開通了綠色服務通道,且應用先搶救后繳費的模式,能有效降低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13-14]。④急診護理流程優化能促使護理人員主動地開展急救相關知識的學習,可促使護理人員自身職業素質、護理操作技術水平均得到提高[15]。醫療機構內部也可積極安排急救相關培訓課程、操作技能比賽等活動,對于培訓后成績優異者或比賽獲勝者提高一定的待遇,頒發相應獎杯以及獎金。

急診護理以患者為工作重心,以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及致死率為工作目標,因此需不斷優化急診護理搶救流程,但在此過程中,需注意與患者、其他科室之間加強溝通與交流,同時在搶救中迅速準確判斷病情,預測病情未來進展,尊重并保護患者隱私、自尊,并通過講解治療成功的病例、告知其搶救目的及方法等措施,消除患者顧慮,獲得患者信任,改善其不良情緒,促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于提高其診斷及護理依從度,保證臨床效果,以及患者滿意度。

篇4

關鍵詞:護理流程優化;急診搶救;效果

近年來,護理流程優化在護理理念不斷更新中應運而生,并且被廣泛應用在急診患者搶救工作當中,且具有較高的效果作用[1]。我院對急診患者的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急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5例,15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26~78歲,平均年齡(55.36±6.08)歲;其中8例腦出血、4例重癥顱腦損傷、7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腦梗死。治療組25例,16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27~79歲,平均年齡(55.50±6.10)歲;其中7例腦出血、5例重癥顱腦損傷、8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腦梗死。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流程搶救,具體為:將患者由家屬或者院前急救人員送往急診室,設一名高年資護士作為組長,搶救人數不受限制,而后護士按照醫生囑咐實施搶救。確診后隨機安排,并且依照順序完成各護理流程。觀察組采取優化護理流程搶救,具體如下。

1.2.1優化接診時間 急診室需時刻處于準備狀態,若接到呼救電話,則必須在5min內出車。同時,在出車途中,醫護人員應與現場醫生時刻保持聯系,以便掌握患者情況。待到現場后,則快速實行院前搶救、心臟復蘇、止血、吸氧、以及監測生命體征等工作。搶救完畢后,需及時將患者轉運,搬動患者時應注意:動作要輕柔、平穩、迅速,并且取患者適宜置于救護車中,隨即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并電話聯系急診室做好相關搶救準備的工作。

1.2.2開放急診綠色通道 一方面,全部急診患者實行先搶救后繳費的急診綠色通道機制。在救護車到達急診門口時,分診護士必須馬上接診并將其推進搶救室。另一方面,進行搶救的主治醫生必須盡最快的時間到達搶救室,并且做好術前談話、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等工作。

1.2.3優化搶救流程 首先需要主治醫師做好患者的病情評估工作,其次在此基礎上,組長按照每位護士的年資和工作經驗做好分工定時、定位搶救工作,即定時、定人、定位工作。1號護士:高年資護士,主要負責現場指揮,站立在患者的頭端,協助醫生建立和管理人工氣道,比如在1min內落實好吸痰、吸氧、輔助呼吸等工作,以及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并隨時安慰和鼓勵患者。2號護士:站立于患者的左側中位,主要負責循環系統,如3min內實行心電監護,5min內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同時采集血氧、遵循醫生囑咐用藥,并根據其診斷結果配合手術、監測血氧、藥物治療、送取檢驗標本等處理。3號護士:站立于患者的腳端,主要負責一些簡單的急救處理,如包扎、止血、傳遞永無、搶救藥械準備等工作,并積極配合1、2號護士的相關工作。

1.2.4優化人力安排工作 人力安排主要遵循等級責任專職化原則進行分配,并充分考慮護理人員的資歷、學歷、護理年限等因素。同時,每一個護理單元均由高年資的護士任小組領導,并且設立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護士作為責任護士。除此之外,根據不同的護理單元,由護士長設立不同的分班本,以及指定每班的護理小組。

1.3評價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平均接診時間、總急救時間、入搶救室護理干預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用藥時間、心電監護時間等來評定護理效果。同時,通過自制問卷調查表了解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足3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SPSS13.0軟件對數據統計學處理,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P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搶救指標情況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平均接診時間、總急救時間、入搶救室護理干預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用藥時間、心電監護時間均明顯縮短,且P

2.2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 觀察組20例非常滿意、4例滿意、1例不滿意,分別占80.00%、16.00%、4.00%;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15例非常滿意、4例滿意、6例不滿意,分別占60.00%、16.00%、24.00%,滿意度為76.00%。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P

3 討論

由于急診患者多為突發性重癥疾病,具有病情發展迅速、病種復雜、死亡率較高等特點,很大程度下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了嚴重影響[3]。因此,采取正確、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是保障急診患者生命安全的有效方法。但當前存在部分急救人員缺乏足夠的認識、流程不清等現象,導致急救室工作出現管理混亂的狀態,進而耽誤患者的最佳搶救時間。所以,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尤為重要[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接診時間、總急救時間、入搶救室護理干預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用藥時間、心電監護時間等方面均短于對照組,且獲得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護理流程優化在急診患者搶救中能有效保障患者的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夏燕萍,唐曉丹.急救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5,36(04):785-786.

[2]張玲燕.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對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31):237.

篇5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of Car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cue/OU Qun-zhen,AN Ming-yuan,FENG Zhi-mi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081-08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of car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cue.Method: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4, 64 c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70 cases from July 2014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processes, guiding patients, oxygen and other treatmen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ocesses of care.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lated and the efficacy.Result:Triage Assessment time[(34.62±8.51) s

vs (87.94±11.80)s], ECG-up time[ (5.89±0.92)min vs(7.84±1.37)min], intravenous access settling time [(3.96±0.84) min vs (48.16±2.20)min], nasal oxygen catheter settling time [(1.62±0.59) min vs(3.92±1.27) min]

and total time of emergency [(28.62±8.05) min vs(43.61±11.29) m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ocess of ca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cue;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Zhaoqing 5260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2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狀動脈血供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引發急劇的中斷或減少,導致心肌細胞嚴重且持久性的缺血所致,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1-2]。AMI患者病情進展迅速、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及早的明確診斷,縮短救治時間,縮短冠狀動脈開通時間是救治的關鍵[3-5]。AMI的診斷、治療過程中醫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有效的護理配合亦十分的關鍵,可直接影響搶救的效果。因而對AMI患者的搶救護理需要一套有別于其他急診搶救的綠色通道及流程,以盡可能的減少對AMI患者的診斷、轉運、治療及護理過程中的不必要時間浪費,為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此研究分析本院采用流程化護理干預在AMI患者應用獲得的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4年1-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4例作為對照組,將2014年7-12月收治的AMI患者70例作為觀察組?;颊呷朐汉缶浻晒跔顒用}造影、超聲心動圖,采用WHO關于AMI的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AMI。對照組患者中男39例,女25例,年齡44~76歲,平均(56.9±10.8)歲,心肌梗死部位:前壁25例,下壁19例,側壁5例,前壁合并下壁7例,其他12例;白天入院30例,晚間入院

34例,外院轉入19例,救護車轉運27例,入院后伴有神志障礙11例,心功能分級Ⅰ、Ⅱ、Ⅲ、Ⅳ級分別為26、19、12、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42例,女28例,年齡46~81歲,平均(57.1±10.9)歲,心肌梗死部位:前壁27例,下壁22例,側壁9例,前壁合并下壁8例,其他8例;白天入院33例,晚間入院37例,外院轉入21例,救護車轉運30例,

入院后伴有神志障礙14例,心功能分級Ⅰ、Ⅱ、Ⅲ、Ⅳ級分別為29、21、15、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心肌梗死部位、入院時間、入院后神志障礙比例及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為急診收治的AMI患者;(2)均明確診斷為AMI[6]。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2)伴有惡性腫瘤、外周血管栓形成及血液疾病患者;(3)聽力、語言及認知功能障礙患者[7]。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應用傳統的急診護理流程,患者入急診后,尊醫囑指導患者進行臥床休息、吸氧、建立至少2條靜脈通道、糾正水電、酸堿平衡、營養心肌細胞、持續性心電監護、股靜脈抽血送檢等急診等護理。觀察組采用流程化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3.1 流程化護理干預建立 護理人員結合臨床護理工作經驗、AMI病情特點、臨床特征,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依據AMI治療護理最新進展,制定關于AMI急診的流程化護理,制定AMI護理流程表格。依據設計好的護理流程表,指導急診科護士填寫方法,每項操作完成后均以打√的形式確認。

1.3.2 流程化護理表 AMI患者急救的護理流程,見表1。

1.4 觀察指標 (1)救治用時比較:比較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心電監護建立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急診總耗時間。(2)救治效果比較:比較兩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心肌酶譜回落例數、胸痛緩解率、意識障礙恢復率、AMI復發率。評價時間為入急診科3 h內。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救治用時比較 觀察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監護建立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鼻導管吸氧建立時間及急診總耗時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 兩組救治效果比較 觀察組救治成功率、心肌酶譜回落率、胸痛緩解率及意識障礙恢復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的設計思路為前瞻性不完全對照研究,與文獻[8-9]關于急診護理流程采用前瞻性完全隨機對照研究不同。首先對同一時間段內AMI患者采用兩種不同的護理方法有違背倫理原則,且同時間段內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分別執行兩組不同護理流程很難落實,試想在執行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后獲得理想效果,如何讓護理人員執行傳統的護理方法?因而本研究采用不同時間段對AMI患者進行傳統護理及流程化護理干預。

表3 兩組救治效果比較

組別 救治成功 例(%) 心肌酶譜回落 例(%) 胸痛緩解

例(%) 意識障礙

恢復率(%)

觀察組(n=70) 66(94.3) 42(60.0) 39(55.7) 64.3(9/14)

對照組(n=64) 52(81.3) 21(32.8) 16(25.0) 18.2(2/11)

字2值 5.403 9.920 13.034 5.314

P值 0.020 0.002

3.1 流程化護理可縮短相關救治用時 AMI的早期確診、盡早進行院內的有效救治,對于減少致殘率、致死率,提升生存率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急診護理流程中無具體的護理責任人,分工不明確,護士的醫療活動均為被動性的執行醫囑,無法體現護士在首先接觸患者后對于疾病評估、綠色通道開通、常規急救護理的主動護理干預的價值,造成最為直接的后果為浪費寶貴的急診時間,間接影響救治效果[10-11]。流程化護理干預是對某種疾病進行科學、嚴密、完善的護理方法,其充分體現了護士在救治AMI患者的主動性作用[12]。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監護建立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鼻導管吸氧建立時間及急診總耗時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篇6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123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102-02

甲型H1N1流感最初發現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發的“人感染豬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甲型H1N1流感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病原體是一種新型的H1N1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發病人群多為青壯年,而不是季節性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和兒童。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發展,來勢兇猛,突然高熱,體溫超過38℃,甚至繼發嚴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身血細胞減少,腎功能衰竭,敗血癥,休克及Reye綜合癥,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損傷,導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礎疾病亦可加重。

2009年11月22日我科收治了一例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并繼發雙側氣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患者,主因感冒后發熱7天,達38.5℃,無寒戰、無嗽、咳痰,于當地服用抗感冒藥后(具體不詳)病情有所好轉,之后再次出現發熱、頭痛,有陣發性意識障礙,很快導致持續性意識障礙,被送傳染病醫院行咽試子排除甲型H1N1流感,胸片示雙肺感染,血氣分析示I型呼衰,故急轉入我院ICU救治。經過23天的搶救,患者癥狀緩解,器官功能改善,病情相對平穩,于12月16日轉入呼吸科繼續治療,2010年1月8日痊愈出院?,F將搶救及重癥監護過程的護理心得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男,28歲,主因感冒后發熱7天,于當地治療好轉后復又出現頭痛及意識障礙,2009年11月22日入院。入院時體溫38.5℃,脈搏94次/分,呼吸23次/分,血壓16.1/9.3 kPa,昏迷狀態,來時呼吸稍促,血氧飽和度低,立即予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兩肺呼吸音粗,雙肺散在少量濕音,心率94次/分,律齊,心音有力?;颊哂覀戎w活動障礙,頭顱CT未見異常。入院后出現頻繁抽搐,胸片示兩肺感染,血常規WBC 7.5×109/L,N 94.9%,PLT 124×109/L,考慮存在顱內實質感染,與肺部感染為同一微生物。雖腦脊液正常,但顱壓高,給予20%甘露醇靜滴降顱壓,美羅培南抗感染,阿昔洛韋抗病毒,靜安鎮靜,安定持續靜脈泵入,加魯米那肌注,丙戊酸鈉,卡馬西平胃管內注入,冬眠合劑肌注及抗癲癇治療。甲強龍靜滴,血漿靜滴增強抗病因子。依血氣分析相應調整呼吸機參數并對癥處理。

于11月5日,胸片示雙側氣胸,予行雙側胸腔閉式引流術。復查胸片,胸腔氣體消失后拔除引流管。于11月8日,意識較來時好轉,血氣分析可,予加用申捷營養神經,停冬眠合劑及冰毯降溫,加用美能保肝。于12月1日,神志轉清,電解質正常,予拔除氣管導管,無創呼吸機輔助。于12月16日,停用呼吸機后無喘憋,無胸痛,可自行咳痰,進食可,轉入呼吸科繼續治療。

2.護理措施

特殊時期且患者病情危重,我們對患者特級護理,嚴密監測,根據病情制訂護理計劃、護理措施,定時評估,依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方案。

2.1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態的觀察。

2.1.1呼吸及心率情況。當機體發生病變時,生命體征首先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及時發現生命體征的變化并及時處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杳詴r常有生命體征的急劇變化?;颊咴l病為嚴重肺部感染,肺泡膜增厚、氣體彌散障礙導致肺換氣功能障礙,因此,其呼吸狀況直接反應病情變化。我們密切觀察患者自主呼吸情況、面色變化,監測外周循環,并及時通知醫生復查血氣分析,了解呼吸衰竭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糾正酸堿失衡。加強呼吸機通氣監測。

2.1.2心率及血壓情況。血壓是體現機體循環功能的重要指征,是病情變化與判斷治療效果的一項重要內容。重度缺氧合并酸中毒時,可抑制和損害心血管運動中樞,使心肌收縮力降低,脈搏減慢,心排出量減少[1],故對該患者我們予以密切監測血壓,根據血壓及24小時出入水量,積極補液,維持有效血容量,防止休克。患者高熱,心肌損害嚴重。因此,我們在補液的同時密切注意心率監護、控制輸液速度,以防心衰及肺水腫?;颊咧委熎陂g未發生心衰,從而避免了肺損傷的加重。

2.2加強呼吸道的管理。

2.2.1為保持呼吸道通暢,減少人工氣道并發癥,我們給患者每2小時叩背1次,使深部痰液引流效果顯著改善,因患者感染嚴重,雙肺充血水腫,肺泡腔內大量漿液滲出,呼吸道分泌物為血性粘稠痰液,極易結痂,增加霧化吸入次數,充分吸痰,以改善缺氧。

2.2.2吸痰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一用一廢棄?;颊叻尾扛腥緡乐?對缺氧耐受性低,吸痰過程中,多次出現SPO2下降明顯,最低下降到60%左右,由此我們縮短了吸痰時間,每次不超過10秒,相應的增加吸痰頻率。每次吸痰前后給予純氧。吸痰過程中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有心率顯著增快或減慢,SPO2明顯下降時,則立即停止吸痰。

2.3呼吸機相關的護理。

2.3.1使用呼吸機期間,應注意加強人工呼吸機的管理。保持呼吸機氧氣濕化的溫度在32℃~36℃,以利于痰液的排出,病室溫度控制在20℃~22℃,濕度在60%~70%[2]。濕化罐用可調節輸液器輸入無菌注射用水且每天更換,防止干燒或過滿。

2.3.2因患者有意識障礙,故我們特別將呼吸機放置于床頭,并將該患者的雙上肢用約束帶固定,防止其神志不清期間將呼吸機管道拔出。事實證明這樣做能達到良好的安全效果。定時檢查約束帶下的皮膚情況,防止皮膚受壓破損的情況發生。

2.4脫機的護理。

2.4.1脫機時機宜選擇患者在良好的睡眠后(早晨或上午)。脫機前要告知患者脫機步驟及脫機可能產生的感覺(輕度氣促等),使患者對脫機過程有思想準備,以取得配合。

2.4.2脫機時協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以減輕腹腔臟器對膈肌的壓迫,改善膈肌運動。

2.4.3脫機過程中密切監測R、P、BP、末梢循環、意識狀態,進行心電、BP、SPO2監測。每一脫機步驟后檢測肺功能及血氣的有關指數,對患者脫機反應作出評估[3],必要時暫停脫機,酌情部分或完全恢復機械通氣支持呼吸。

2.5各種管路的護理。在翻身拍背時注意保護氣管導管、雙側胸腔閉式引流管、胃管及尿管等,防止脫出,妥善固定。定時擠壓雙側胸腔閉式引流管,觀察水柱波動情況,記錄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

2.6做好基礎護理。

2.6.1當體溫升至 38 ℃時,就會發生腦內熱貯留現象。致使腦內蛋白變性,血管機能受到直接損害。此期間盡管腦缺血狀況存在,腦氧代謝依然亢進。因此,高熱可以造成腦的損害[4]。

患者持續高熱,予以冰毯物理降溫,并頭部戴冰帽,保護腦組織,減輕腦水腫。大汗時及時擦干汗液,保持皮膚及床單位清潔干燥,并適當增加患者入水量及營養素,以補充患者體內因發熱,缺氧等引起體內消耗。

2.6.2患者因應用廣譜抗生素,我們加強了皮膚護理。每2小時給患者翻身1次,防止褥瘡發生。每天口腔護理2次,保持口腔清潔,定時更換氣管導管壓迫口腔的部位,在撤機后無口腔感染及糜爛的發生。為預防尿路感染,每天會陰擦洗2次?;颊叱霈F便失禁,我們予以床上墊一次性尿墊,及時擦凈及臀部,溫水擦洗,保持皮膚及床褥清潔干燥,保持了患者的皮膚完整未破損。

2.6.3心理護理:患者因疾病本身引起的呼吸困難,胸痛,以及部分治療帶來的不適,而煩躁不配合,對此,我們做好思想工作,消除病人對疾病的顧慮,與家屬一起安慰鼓勵患者堅持治療,調動病人積極的心理因素,提高內在的自身康復能力。

3.小結

經過近23天的搶救,患者神志轉清,體溫正常,肺部感染治愈,缺氧完全糾正,并順利脫離呼吸機,拔除氣管導管轉入呼吸科繼續治療24天后痊愈出院。通過對該患者的重癥監護,我們體會到了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行氣管插管的患者,氣道管理至關重要,對每個不同病例應制定具體氣道管理和吸痰方案,要做到既能達到排痰目的而又不加重缺氧。對危重病例搶救,護理上,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穩、準、快、巧地完成各項護理處置任務是保證搶救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ICU護士應熟練掌握監護儀的操作,但不要過分依賴生命體征監護儀,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如發現病人的面色與意識與監護儀的參數不相符時,護士立刻手測生命體征進行對比,以免延誤病情、錯過搶救良機。

在當前甲型H1N1流感的大背景下,無論疑似或確診或排除病例的救護,醫護人員在為病人實施積極搶救與細致到位的重癥監護的同時,也應做好自身職業防護,確保搶救的醫療與護理質量,確保醫護人員的有生力量得以更加充實。

參考文獻

[1]吳靜.1例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及中毒性心肌炎患者搶救成功的護理體會.當代護士,2005,(04):60-62.

[2]劉英玲,李志鋼,劉紅玲,等.氣道管理的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34-535.

篇7

關鍵詞: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急性腦梗死;急救效率;生活質量

急性腦梗死是老年患者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病變,通常多數患者均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害和肢體功能障礙,導致生活質量的明顯下降[1]。早期針對并對患者實行溶栓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2],故如何提高護理配合效率,縮短等候救治的時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對5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實行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4例。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齡48~73歲,平均(60.58±12.56)歲;合并高血壓10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9例;疾病類型:單灶性腦梗死32例,腔隙性腦梗死22例。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齡45~72歲,平均(59.27±13.05)歲;合并高血壓9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8例;疾病類型:單灶性腦梗死34例,腔隙性腦梗死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3],均由120接診到院,并行急性溶栓治療,兩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急診護理流程,即護理人員在接診后及時到達現場,對患者進行血壓、血糖、體溫等測定,并根據醫囑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吸氧和實行心電監護等。觀察組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流程:①優化院前搶救流程:接120指揮中心調度電話后,院前救治小組的醫護人員于5 min內出診;護理人員在急救車上通過電話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指導家屬實施正確有效的急救措施,包括臥床休息、鼓勵患者等,減輕恐懼和不適感;到達現場后,護理人員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給予低流量吸氧,同時做好心電監護和協助醫生采集病史;遵醫囑為患者開通靜脈通道和給藥;適當給予患者和家屬心理疏?;现场蠢硗戤吅罅⒓磳颊哌M行轉運,轉運過程中注意動作要保持輕柔迅速,并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頭偏向一側,同時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通過電話與院內聯系,介紹患者的病情,以使院內提前做好準備。②優化急診綠色通道:采取先搶救后掛號繳費的原則;院內護理人員提前將平車推至急診門口,做好接診的準備;患者到達急診室后,護理人員及時將其運送至搶救室,并做好與院前救治小組的交接工作;護理人員協助醫生再次對患者進行體檢,并完成各項記錄單的填寫工作,同時運送各項標本至化驗室,并護送患者完善相關檢查。③治療前護理:耐性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溶栓治療的目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等,以消除患者和家屬的不良情緒;積極完善溶栓治療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做好各種器材、儀器的準備,指導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等。④治療過程中護理:治療過程中實行專人看護,嚴格保持靜脈通路的通暢,維持適宜的輸液速度;根據患者舒適度在不影響病情的前提下為其選擇舒適,盡量減少頭部運動;嚴密記錄各項生命體征,若患者出現血壓驟升、頭痛、惡心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給藥并報告主治醫生,協助其進行處理。⑤治療后護理: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定時測血壓,觀察其有無出血等嚴重并發癥;遵醫囑復查血常規、凝血功能等。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指標為兩組患者急救效率、生活質量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急救效率評價指標包括死亡率、殘疾率兩項。生活質量采用漢化版SF-36量表[4]于治療半年后進行調查,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護理工作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在患者出院時向患者或家屬進行調查,得分越高代表護理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由SPSS 1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比較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急救效率 兩組相比較,以觀察組死亡率和殘疾率都明顯更低,見表1。

2.2生活質量及滿意度 兩組相比較,以觀察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見表2。

3 討論

溶栓治療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急性腦梗死唯一且有效的手段[5],但受時間窗的限制,因此,實行規范化的護理流程配合對患者的救治極為必要。對此,我們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行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患者就診的各個環節中,通過有條不紊的安排每一環節的護理操作和內容,做到環環相扣,從而充分的節約治療前的時間,使患者能夠在接診后的最短時間內獲得溶栓治療。①在急救效率方面,無論是患者轉診時間還是接診到溶栓治療開始的時間,實行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一組都明顯更短,且該組患者死亡率和殘疾率都明顯更低,究其原因,我們在接到120調度中心的電話后,對可疑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即做好接診和溶栓治療前的準備工作,并在院內開通急診綠色就診流程,故患者轉運時間和接受溶栓治療的時間都明顯縮短,同時我們在溶栓在治療過程中實行專人護理,并對患者實行充分的鼓勵和支持,有效的增強了患者對治療工作的配合,治療效果也隨之提升,故患者死亡率和殘疾率都明顯更低。②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一組生活質量得分和滿意度得分都比常規急診護理流程的一組明顯更高,優化急診護理流程使使護理配合過程得以規范,使護理操作更加準確和合理,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預后,使其生活質量得以明顯提高,同時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也更高,滿意度也隨之提升,故值得開展。

參考文獻:

[1]王鋒,胡春梅,張素雅,等.阿普替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4,31(9):1743-1745.

[2]金敏,周大勇,沈利明.急性腦梗死行動脈溶栓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J].護理雜志,2014,31(9):49-50.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篇8

【摘要】目的 探討在院前急救中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活動,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提升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方法 2010年3月—12月對院前急救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結果 優質護理服務深受患者及家屬的公認和好評,患者滿意度由原來的92%上升至98%。結論 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實施,實現了從院前到院內為患者提供一整套無縫隙的急救護理、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為一體的溫馨優質服務。

【關鍵詞】院前急救 優質護理服務

為貫徹落實2010年全國護理工作和廣西衛生工作會議精神,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夯實基礎護理,提高護理服務質量,達到使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的目的,根據《住院患者護理服務項目》中的要求,結合院前急救的特點,以人性化、整體化、專業化為理念,我科在院前急救中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活動。

1 一般資料

我院為本市規模最大的二級甲等醫院,是120急救網絡醫院,全科有護理人員共15人,均為畢業4年以上的護士,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3人,護師4人,護士7人,年平均出診量為3300趟次。2010年3月—12月期間,為患者院前急救出診3292趟次,平均每趟次約46公里,接回病人3290人。

2 方法

2.1轉變服務理念 變過去被動化的工作模式為主動合作模式,在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前,多次組織全科護理人員會議,學習衛生廳下發的《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等文件,結合院前急救的特點進行分析與討論,制定院前護理服務的內容,明確在院前急救中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意義,認識夯實基礎護理服務對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提升患者滿意度,減少護理糾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護士自覺改變“病人要我服務”為“我要為病人服務”的理念。

2.2優化服務流程 針對院前急救患者具有突發性、復雜性、時效性、嚴重性等特點,完善各環節工作流程,并建立健全科室的規章制度,出車護士崗位職責,建立工作質量考核標準,使出診護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既保證了院前急救質量,又杜絕了差錯隱患的發生。

2.3規范禮儀服務 根據我院護理部制定的《服務禮儀規范和評分標準》,著重對出診護士的著裝、言談、舉止、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和要求,定期進行禮儀培訓與考核,使大家自覺規范禮儀行為,改善出診護士的精神面貌,激發愛崗敬業及服務熱情。

2.4創造舒適的救護車環境 每天安排護士檢查每部救護車,保持救護車上的物品整潔,床上鋪上淡藍色的床罩,車內備有紙巾、暈車藥,以便病人陪人所需。由于院前急救的病人多為急、危、重癥患者,為了更好地選擇和搬運患者上下救護車,更換了救護車上配置的傳統式擔架為多功能車床式擔架,并為每部救護車增配一副鏟式擔架以便搬動外傷病人。車內明確標示有“您如有不適,請及時告知”等溫馨提示語,營造出人性化的車內救護環境。 轉貼于

2.5實施過程 科室全體護士均參與院前急救出診,出診護士認真落實崗位職責,從接到求救電話開始,按接電話流程記錄相關出診信息,出診護士及時準備用物按時出診,從院前急救、護理記錄、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指導、護送檢查,直到送患者入??撇^治療,均由出診護士一對一實施全程無縫隙優質護理服務??剖覍嵭凶o士長考核制,將基礎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等均融入到院前急救工作流程一并納入日常質量管理。每日、每周、每月進行考核,反饋,改進,保證了院前急救質量,調動了出診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了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的開展。

2.6延伸服務 患者到醫院急救處理后,送到其他科室治療前,給患者或家屬一張急診科聯系卡,卡上明確標示有我院急診急救聯系電話,并24小時竭誠服務??剖医⒂性呵凹本鹊怯洷荆⒂勺o士長管理,定期對院前急救的患者電話隨訪,使這種人性化服務延伸到患者家屬及其周圍的人。

3 成效

3.1護士的責任感增強,綜合素質提高 通過培訓,護士掌握了優質護理服務工程的主題、內容,知曉了工作的目標、方向和方法,增強了護士對護理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調動了護士學習的主動性,使護士自覺執行基礎護理服務規范、自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障了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權益,提升了護理質量,確保了護理安全。

3.2對患者及家屬病情告知、相關健康知識告知等全方位指導,增強了護士對患者的告知和溝通技巧,和諧了護患關系,有效地避免了護理糾紛和投訴。院前急救護理服務滿意度達98%。

3.3制定了表格式院前急救記錄,便于在現場和救護車上書寫護理文書,同時也縮短護士書寫護理文書的時間,把有效時間用于患者的急救護理,及時正確評估患者存在或潛在的風險,并予告知與溝通,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了護理安全。

參 考 文 獻

篇9

關鍵詞:院前 急救 特點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357-01

院前急救工作的開展要接受區域性120急救指揮中心的統一調度與指揮[1]。區域120急救中心接到急救電話后就急救電話中提供的患者病種與病情等信息,按照就近原則與醫院的救治條件統籌調度急救站出車實施救治,其中急救站是各院的急診科。醫院急診科不僅擔負著院前急救工作,還負責提供院內緊急救治與急診觀察及急救用藥等工作,醫院急診部門運轉便形成了“一套班子,兩個招牌”的機制模式[2],其中重要一環便是院前急救。當前,院前急救工作的開展現狀并不容樂觀,筆者認為應該在了解院前急救工作特點與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改進措施方能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水平。

1 院前急救工作的特點分析

近年來,社會對急救工作的需求不斷增加,對院前急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院前急救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特點。筆者認為院前急救工作的開展主要基于醫護人員的科學、準確判斷及護理工作人員的熟練操作,這是救死扶傷的基礎,也是整個院前救治工作的關鍵及目標。筆者基于院前急救工作經驗著重總結了院前急救工作特點。

1.1 工作性質急,時間是工作開展的關鍵。院前急救工作開展主要是接受市級120急救指揮中心的統一調度與指揮。區域120急救中心接到急救電話后參照急救電話中提供的患者病種、病情及患者要求等信息,參照就近原則,在了解各醫院醫療救治條件的基礎上統籌調度急救站出車實施救治,這個過程需要把握時間最短原則,并且保證調度工作的科學、有效。同時,該環節也是院前救護工作開展的前提,是保證院前救護工作的基礎。同樣的道理與原則應用于醫院急診科,醫院急診部門不論何種時間或情況下,在接到出車救治任務后便要即刻安排救護人員與救護設備、車輛等,為出診救治做好準備。院前急救工作具有工作急的性質,這些準備性的工作需要醫院急診科在日常工作開展中做好規劃,時刻保證急救設備的齊全與性能正常,保證院前救治工作的快速、順利。基于院前救治工作時間要求特性,院前急救出診時間要越短越好,國家對此作出了最長時間限制即出診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院前救護車到達現場的用時不可超過10分鐘[3],嚴格遵照時間便是生命的原則。

1.2 救治病種具有多樣性與隨機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各個領域的運作活動都會帶來意外事故,有人為的因素,也有自然化的災害因素,各個社會領域中的意外事故具有不可預測性,事故一旦發生院前救護工作便要盡快展開。院前急救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各種方面的疾病,其中包括中毒性突發病,也會包括傳染性疾病等,這些疾病均包括在急救范圍內,增加了急救工作的救治難度與復雜性[4]。院前救治病種的多樣性與隨機性決定了救治設備與藥物的齊全,還要保證救治人員中醫生、護理工作人員的齊全且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

1.3 急救器材與藥品的多元需求性。院前急救工作中急救器材與藥品需求的多元性是由院前急救病種多樣性與隨機性決定的。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刻,急救電話所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急救車出診時可能無法全面了解出診急救疾病的確切情況,以致急救工作中所用急救設備、藥品無法滿足急救工作需求,這會影響到急救工作的開展?;诩本裙ぷ鞯闹匾?,為保證急救工作的順利開展,院前急救工作的開展要保證急救器材的齊全與多樣,急救藥品的數量充足與多樣,這是院前急救工作開展的基礎,也是院前急救工作開展的關鍵保障。

1.4 院前急救工作對秩序要求。一般而言,急救現場具有混亂性。事故發生時事故當事人恐慌哭喊、家人的喊叫哭聲、圍觀群眾的喊叫聲等噪音,部分場地還伴有警車等機動車輛的警報聲等,這些噪音作用下會加重現場的混亂度,秩序陷入混亂是一般事故現場的明顯特點。而事實證明,混亂的秩序會阻礙急救工作的開展,對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也十分不利,于是基于對生命的尊重,院前救護工作對救治秩序便提出了新的要求。院前急救工作開展以前需要先維持雜亂環境秩序,便于救治工作流程的開展,同時院前救護工作的開展多是在救護車上進行,這需要救護設備齊全的同時,被救人的家屬全面配合,以共同推進緊急救治工作的開展。

1.5 院前急救工作對人員配備的需求。院前急救工作中會遇到各種病種,救治工作配置的工作人員應該包括醫生與護理工作人員至少各一人,而且對醫護人員的醫療事故的處理能力也有較高的素養要求。救護車輛中配置的救護人員需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這是急救工作開展的基礎,科學的判斷力與急救處理能力是急救工作開展的前提。醫生在工作開展前需要大體規劃救治方案,并在救治過程中能夠做到有條不紊,緊急處理的基礎上保證被救人員的生命體征。急救工作中護理人員也需要具備綜合化的醫學專業素養,并具有較快的應急反應能力,具備全程配合醫生急救工作開展過程中提出的各方面要求,醫生與護理工作人員急救工作中的配合默契度是整個救治工作的關鍵環節。尤其是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全面提升綜合素養以積極面對緊急救治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2 院前急救工作對急救護理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

緊急救治是院前急救工作的核心環節[5],院前緊急救治與護理工作開展水平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護理工作的開展更是能夠影響到緊急救治效果。因此,應該結合院前救治工作的新特點,著重提高緊急救治護理工作的水平。

2.1 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具有敏捷的反應力。緊急救治工作中的護理人員應該具有細致的觀察力與敏捷的反應力,在救護工作開展前應該做好救護工作的基礎工作,其中包括救護工作所需要的藥物、器材、救護工作所需要的工具等物件。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全面了解并熟悉救護車上各種藥品、器材等物件的基本位置與數量,在醫生展開救護工作的同時為醫生救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信息指導與參考。這些基礎性的準備工作是節省救治工作時間的關鍵,能夠為被救治傷員的晟敏體征的維持提供保障。救護車上的護理工作人員還要注意加強緊急救治工作提供系統的救治管理,如定醫療設備、定藥品數量、定物件位置、定管理人員等,護理人員應該爭取全面提升救護車輛護理水平。

2.2 護理工作人員判斷力要強。院前救護工作中配置的醫療護理人員應該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能夠基于專業的醫護知識密切觀察、發現患者或事故傷員機體問題,必要的時候提醒醫生注意,并啟發醫生制定全面的緊急救治方案。救護人員還要全面掌握疾病緊急治療的系統化的標準與程序[6],能夠及時對醫生做出的救治決定提供參考意見,全程推進緊急救治工作的開展,為緊急救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保證。醫療護理人員還要具備混亂局面下落實護理流程的能力,傷患者意識能力的情況下做好心理護理,傷患人員還要適當安撫患者家屬,爭取為緊急救護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救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護理人員還應該切實推進護理流程的落實。院前護理工作的總流程包括轉送途中護理、途中監護護理及傷患心理護理等,其中護理人員應該在簡單的緊急救治工作后配合醫生做好家屬解釋工作,以解釋的方式獲得傷患人員家屬的支持與理解。護理工作中要基于傷患者生命體征的保證為患者取正確、舒適的,并及時做好與醫院門診部醫護人員的聯系,為生命的救治爭取最佳時間。途中傷患者生命體征的檢測是為患者實施緊急救治的基礎,途中的監護也能為門診救治工作的開展提供及時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畢國慶,趙磊.急診急救工作場所的醫患溝通的基本方法[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6(3):160-160

[2] 張蕓,姚波.院前急救工作的特點及應對措施[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07,9(21):229-229

[3] 王中明,李建華.淺談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8):397-397

[4] 趙春,李小靜.院前急救工作流程規范化管理的探討[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2,24(9):106-107

篇10

【摘要】目的:探討院前急救護理中常見的安全隱患及具體防范措施。方法:對本院近兩年的院前急救狀況進行總結,找出安全隱患,并針對這些隱患提出防治措施。結果:當前院前急救安全隱患主要存在于出診階段、急救過程及急救后期。出診時間長、設備藥品不全及醫護搶救操作不熟練為主要安全隱患。結論:通過制定嚴格院前急救規章制度、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及法律意識能夠有效防范院前急救安全隱患發生。

【關鍵詞】院前急救;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指的是醫護人員在醫院外對各種危機患者生命的創傷、急癥及災難事故等傷病患者進行現場急救、轉運及運送途中救護。在醫院急救系統中,院前急救屬于最關鍵的一個環節。盡管院前急救屬于暫行應急,但是是否能夠對患者進行切實可行的院前急救對維系病人生命,減輕病人痛苦,為病人進一步搶救創造更好診治條件,提高搶救成功率,有效減少患者病殘率,關系至關重要。此次我們根據這兩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點,分析院前急救護理中常見的安全隱患,并根據這些隱患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最大限度減少及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1 臨床資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急救中心接到有效急救電話9853次,我院出診4356例,急救患者接回2145例,其中有209例發現存在護理隱患,占9.74%。有56例出現院前急救糾紛,其中被投訴出診時間長22例,設備藥品不全18例,醫護搶救操作不熟練12例,同患者家屬溝通不當4例。

2 院前急救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分析

在對上述病例資料進行詳細回顧性分析基礎上,我們從這些資料中總結在院前急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有如下幾種:

2.1 出診階段的安全隱患:1)急救信息接收不準確:接聽人員在接聽電話過程中,對于出診的地址及聯系方式沒有詢問清楚,沒有詳細對病人性別、年齡、病情等進行詳細詢問,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不能進行準確判斷,不僅會在出診中準備不充分,搶救設備不完善,有時還會出現派錯車,導致救護車空跑,這樣不但會耽誤患者救治的最佳時間,延誤病情,同時還極易導致醫療糾紛發生。2)急診意識淡?。壕茸o車未能在規定時間出診,導致出診時間延遲,影響救治工作順利實施,使患者喪失急救最佳時機,降低救治成功率,最終導致醫療糾紛出現。

2.2 急救過程中的安全隱患:1)急診保障不足:因為種種原因,醫院不能保障車輛安全,使救護車不能進行及時保養,車輛油量不足或者零件出現故障,在轉途過程中車輛維修耽誤患者的搶救。2)責任心不足:醫護人員急診搶救技術不過硬,對急診應急能力差,急救動作慢,在轉運過程中沒有對患者進行嚴密監視,導致患者出現窒息、休克等情況不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或者患者在急救途中因為車身顛簸出現了靜脈輸液外滲,急診救治儀器脫落,甚至因為急診車輛搖晃摔落病床導致脊椎及盆骨骨折。這些都是因為醫護人員對病人護理不到所致,也是最容易導致醫患糾紛的事件。3)消毒隔離的意識差:院前急救的環境復雜,醫護人員無菌觀念差,對可能傳染疾病沒有做好防護措施,導致運送車發生污染,或者醫護醫院在搶救中被感染。還有些護理人員因技術不熟練,在現場復雜條件下忽視了無菌操作,使患者增加了感染風險。4)對患者病情不能準確評估:在現場醫護人員對患者病情沒有準確評估,沒有充分考慮到病人在轉運中的病情變化,與患者及家屬沒有做好溝通,沒有將患者病情及病情預后還有可能醫療費用向家屬通告。對于急危重病人沒有按照搶救原則進行救治及通知,導致咋轉運途中因人力、物力等欠缺,患者病情出現惡化或死亡。對于到現場已經死亡的患者,醫護人員沒有進行常規搶救,對死亡患者沒有仔細檢查,沒有存留詳細死亡檢查記錄。

2.3 后期安全隱患:現場急救記錄是患者入院進行進一步診治的關鍵參考依據,但是因為院前急救時間緊急,時間記錄常不及時,不準確,有時因搶救患者未能將醫師口頭醫囑及現場搶救記錄補寫完整,記錄字跡潦草,內容不詳實,遺漏關鍵陽性體征,或者在記錄中沒有使用專門醫學術語,書寫簡單,不規范。這些不規范的記錄會直接影響醫生判斷,影響患者入院后的救治。

3 院前急救護理安全隱患的防范措施

鑒于上述院前護理安全隱患分析,我們分析要消除這些隱患,提高院前急救護理質量,減少醫療糾紛出現,應當主要從下面幾點進行具體防范:

3.1 制定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要確保院前急救各項工作能夠到位,必須制定詳實的規章制度,讓醫護人員在救治過程中有章可循,這樣才能確保各項搶救措施能夠切實執行。因此醫院需要切實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規定》還有《護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相關文件制定適合醫院急救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及技術操作流程,保證急救過程順利實施。同時還要建立護理評價規章制度,對醫護人員護理過程進行全程質量監控。另一方面還要做好急救的各種后勤保障,確保各類急救藥品到位,沒有過期及變質,醫護人員需要對救護車物品掌握清楚,定期檢查,確保車輛物資充足。

3.2 強化護理人員職業道德

院前急救事件多緊急、突發,并且事件多變性強。所以急診的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更應該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嚴守職業道德,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不嫌臟、不怕累,對工作認真負責,時刻將患者放在首位,堅持救死扶傷,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保持良好道德風范。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主動接診,對患者做到靈活的施救措施,堅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為搶救患者節省寶貴時間。

3.3 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

護理人員素質高低與院前急救中搶救效果息息相關,當前護理人員業務水平差,綜合素質不過關屬于院前急救中的主要安全隱患,因此要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必須加強對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首先需要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要對醫院的接線員及護理急救新成員進行崗前培訓,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及責任素質,要求接線員按照程序進行電話詢問,問清病人詳細病情及地址,這樣才能夠方便病情評估,節省救治時間。第二,加強護理人員操作技能培訓,讓護理人員了解急救重要性,對于常見的各類急救患者搶救流程都有熟練掌握,能夠準確進行心肺復蘇、人工呼吸、靜脈留置針、氣管插管、現場搬運這些搶救措施。第三,培養護理人員沉著冷靜性格,要求其在具備熟練急救護理操作外能夠沉著冷靜、機智靈活地處理現場問題,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取得患者配合。

3.4 提高法律意識

當前人們法律維權意識越來越強,醫療糾紛也越來越多。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要具備法律意識,在工作中恩你個狗懂得運用法律條文來保護患者及自我,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按照法律程序去解決醫療糾紛及護患糾紛的能力。

當然院前急救過程中還要講究團隊精神,日常工作人員還要做好急救常識的普及工作,這樣在院前急救中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醫患出現,提高院前急救質量,為挽救患者生命保駕護航,避免醫療糾紛發生。

參考文獻

[1]劉丹,陳紅. 院前急救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J]. 吉林醫學, 2011,(22).

[2]董慧珍,汪小紅,陳娜. 探討護患溝通在院前急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 吉林醫學, 2011,(22).

[3]伏清華,沈雪梅,肖艷. 院前急救影響因素及護理體會[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1,(13).

[4]安今善,李美玉. 不穩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護理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