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延伸服務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延伸服務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理延伸服務的意義

篇1

【關鍵詞】護理延伸服務;護理滿意度;患者

護理延伸服務是除常規的醫院內的護理服務外,在出院后通過多種方式給予患者多項延伸式的服務,是醫院走向社會積極有效的服務方式。同時是醫院臨床整體護理在時間和空間上延伸,貫穿于出院后患者的跟蹤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過健康教育,幫助病人培養健康行為,指導病人進行自我管理[1]。在本研究中,應用護理延伸服務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提高。具體做法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98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52.8歲,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則,排除嚴重的臟器疾病、精神疾病和有認知功能障礙者,均能配合本研究工作。

1.2方法 對照組在住院期間對患者提供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住院期間提供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出院后實施護理延伸服務,每位患者采取護理延伸服務半年。主要內容包括:

服務人員選擇 選擇具有臨床經驗豐富和溝通能力較強的責任護士或主管護士承擔護理延伸服務任務。

延伸服務方法 ①預先告訴患者出院后護士會進行電話隨訪。建立回訪登記本,記錄患者的住院號、姓名、性別、年齡、出院診斷、手術時間、手術方式、出院時間、拔管時間、主管醫生、聯系電話等資料。②電話隨訪,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1次, 以后每月1次。③上門隨訪, 出院后前3個月每月1次,以后每季度1次。④每半年集中授課1次,并建立隨訪檔案。

延伸服務內容 ①電話隨訪主動了解患者對于疾病監測方面是否堅持,是否按要求合理安排活動和休息。②是否按時服藥等;糾正不良飲食習慣。③心理指導。心理狀態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影響因素[2]。④ 舉辦病友會。⑤集中授課。講授相關疾病的基礎知識、診治新進展、危害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及重要性等。⑥家庭支持。⑦評估自我維護和自我管理能力。

評價方法與標準 對兩組患者均在出院6個月后進行上門隨訪。根據我院制訂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方差檢驗,以P

2 結果 護理延伸服務組的滿意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模式護理組,p均

3 討論

3.1 護理延伸服務的意義 患者出院期間大部分時間在家里,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遵醫行為、自我護理能力高低直接影響疾病的康復;通過實施護理延伸服務,強化服務意識,開發服務技巧,提升服務功能,從而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增強了護患溝通效果[3]。

3.2 護理延伸服務對患者的影響 出院后,隨著環境的改變,自我活動能力增強,自我護理能力和約束力明顯減弱,雖然住院期間接受了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但出院后某些知識的運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出院后不能有良好的遵醫行為。通過電話和家訪對患者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指導,對自我護理情況進行指導。

3.3護理延伸服務的選擇應有針對性 根據不同病人對于疾病知識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

3.4 護理延伸服務選擇的形式應多樣化 根據不同層次病人的需求,可以使用便捷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其進行隨訪,如電話,信息,E-mail等。

3.5 護理延伸服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病人出院前護士為其建立個人電子病歷檔案,并根據病人病情擬定出院后延伸服務的時間、次數。如在隨訪過程中發現病人的遵醫行為明顯下降,應加強隨訪的頻率,堅持耐心地為病人服務。

3.6開展護理延伸服務對護士的要求 護士必須提高綜合醫學、護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公共關系學等多方面知識,了解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狀態及生活習慣[4]。以便護士能夠及時盡早地更好解決患者的需求。

4 小結

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發展,患者及家屬對治療護理的需求也不斷提高。要成為一名優秀護士,不僅要有過硬的業務技術水平,而且要有優質的服務態度。護士定期隨訪患者自我管理和病情的控制情況,及時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咨詢和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滿足患者對疾病知識及健康教育的需求,使患者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明顯提高其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得到優質的服務,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因此,護理延伸服務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碧萍,劉雪琴.高血壓病人自我效能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07,14(4):15-17.

[2] 許瑩,王蘭,汪濤.腹膜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模式與策略探討[J].護理研究,2006,20(4A):901.

篇2

【關鍵詞】 產后延伸護理;產褥期婦女;泌乳量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2-0136-01

產褥期是指從產婦分娩到全身器官恢復正常的一段時間,一般需要6~8周。該階段也為新生兒成長的關鍵時期,因此,應給以產婦相應的護理措施,改善產婦預后。產后護理延伸服務對產婦康復具有關鍵作用,擴展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護理措施,為產后護理的發展趨勢,能幫助產婦恢復健康[1]。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至12月在我院分娩的60例產褥期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均無妊娠合并癥、精神疾病、嚴重心肺功能和其他全身性疾病,且產婦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為21~30歲,平均年齡(25.6±4.4)歲;妊娠36~41周,平均(38.9±2.1)周;產后住院時間3~8d,平均(5.5±0.3)d;其中18例剖宮產,12例經陰道分娩。對照組年齡為22~31歲,平均(26.1±4.0)歲;妊娠37~40周,平均(39.1±0.8)周;產后住院時間4~8d,平均(6.1±0.8)d;其中17例剖宮產,13例經陰道分娩。兩組患者的年齡、分娩方式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內容包括:患者入院后給以其對癥、飲食、生活、環境等護理措施,產后沒有實施任何康復措施。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實施延伸康復治療措施。產婦分娩24h后,通過康復綜合治療儀對產婦實施子宮恢復和催乳等康復治療,每日治療2次,每次治療時間為20min,持續治療3d。產婦出院7~10d,對其實施回訪或是電話預約,攜帶便攜式康復治療儀上門對產婦實施護理服務,同時,用手法按摩方法對產婦實施內分泌調節、子宮恢復、乳腺疏通和腹部形體恢復等治療,每日治療1次,每項治療時間為20~30min,間隔15d進行第二次治療。并對產婦泌乳量進行詳細記錄。

1.3 判定標準[2] 泌乳量多:不僅能滿足新生兒需要,還剩余乳汁;泌乳量適中:正好能滿足新生兒需要;泌乳量少:不能滿足新生兒需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產后泌乳量相比 觀察組產婦產后泌乳量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基于分娩時耗費體力和會陰口疼痛等原因,產婦極易出現緊張和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生理功能不協調,出現泌乳量不足和子宮恢復不良等現象,影響產婦和新生兒健康。產后護理措施在產婦康復護理中占據重要地位,可促使產婦盡快恢復形體,同時,可有效改善產婦盆底血液循環,對局部水腫具有良好消除作用,提高泌乳量。因醫院和家庭的脫節,導致一些產婦出院后出現身心健康問題,此時,產后護理延伸服務措施具有一定的意義,將醫院功能、職責和服務理念普及到家庭中,為產婦提供完善的服務,保障產婦在家也能獲得良好的護理服務,促使其早日康復。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產婦通過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低頻脈沖刺激內部,其能模擬嬰兒吮吸,但刺激強度為新生嬰兒的10倍,便于產婦結締組織運動,調節神經放射機能,反射性的促使泌乳,改善微循環和乳汁瘀積狀況,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3]。研究中,通過實施產后護理延伸服務措施,觀察組產婦泌乳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產后護理延伸服務措施可有效提高產婦泌乳量,促使其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汪忠意.產后護理延伸服務對產褥期產婦的影響[J].健康研究,2015,35(1):91-92.

[2]黃方.產后康復治療延伸服務對產褥期產婦產后康復的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8):4262-4264.

篇3

【關鍵詞】 尿路結石;體外沖擊波碎石;護理延伸服務;應用價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value of nursing extended service in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for lithangiuria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90 lithangiuria patients receiving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servic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nursing extended service on nursing service for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quality of life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dischar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2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research group had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 ment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substance function respectively as (87.86±8.57), (78.86±6.34), (91.32±7.03) and (84.44±6.58) points,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80.47±6.33), (69.79±5.18), (85.85±4.68) and (72.26±5.71)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Lithangiuria;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Nursing extended service; Application value

近年恚 我國衛計委在全國啟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1, 2], 大大促進了臨床優質護理服務的改革。而護理延伸服務作為常規護理服務的拓展與補充[3], 對患者的預后康復十分重要, 尤其是尿路結石患者。鑒于此, 本研究就護理延伸服務在尿路結石患者體外沖擊波碎石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分析, 以探討護理延伸服務在尿路結石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同時也為優質護理服務提供科學的借鑒價值。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體外沖擊波碎石的90例尿路結石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45例。對照組:男28例(62.22%), 女17例(37.78%);年齡18~75歲, 平均年齡(46.23±10.22)歲;輸尿管結石24例(53.33%), 腎結石17例(37.78%), 膀胱結石4例(8.89%)。研究組:男25例(55.56%), 女20例(44.44%);年齡20~72歲, 平均年齡(45.87±10.05)歲;輸尿管結石26例(57.78%), 腎結石14例(31.11%), 膀胱結石5例(11.11%)。兩M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①均為成年患者, 且經臨床證實為尿路結石[4];②均接受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 且術后B超、X線檢查確認已將結石排凈;③臨床依從性較高, 謹遵醫囑, 積極配合;④后期容易隨訪, 不易失訪的患者;⑤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復發性結石者;②復雜性結石者;③感染性結石者;④并發心血管疾病者;⑤并發消化系統疾病者;⑥惡性腫瘤者;⑦精神異常者;⑧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者。

1. 3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予以相同的常規護理服務, 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輔導、飲食干預、運動指導、康復鍛煉等[5, 6]。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 在出院后再給予院外護理延伸服務, 具體內容為:①由醫院牽頭、科室協助、社區支持, 成立一個專門的護理延伸服務小組, 并根據尿路結石院外護理的需求開展專業性技能培訓, 以確保小組成員擁有過硬的職業技能;②依托這個護理小組為出院后的尿路結石患者提供專業咨詢、健康指導、知識宣傳等院外護理延伸服務, 同時, 還可及時跟進患者的預后情況, 以便及時調整及糾正患者的錯誤行為;③仔細閱覽患者的病歷檔案, 確定患者結石的類型、大小及形態, 分析尿路結石形成的可能誘因, 并有針對性地了解患者對于結石健康知識的知曉程度, 如結石復發的預防知識、并發癥的處理方法、生活質量的預后影響因素等;④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療方案、預期目標及碎石效果等, 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個人情況, 如姓名、年齡、性別、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出院時間、預留復診、隨訪方式等信息, 建立個體化服務檔案;⑤根據患者的訴求及反饋信息, 歸納匯總, 護理小組開會討論, 綜合評定分析, 完善服務計劃, 以便及時改進, 力求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延伸服務。

1. 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 4. 1 生活質量 出院后2個月, 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BI)[7]對兩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 評價內容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4個方面, 每項均采用百分制進行評分, 評分越高, 表明其生活質量恢復得越好。

1. 4. 2 并發癥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出院后2個月內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出院后2個月, 研究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分分別為(87.86±8.57)、(78.86±6.34)、(91.32±7.03)、(84.44±6.58)分,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47±6.33)、(69.79±5.18)、(85.85±4.68)、(72.26±5.7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出院后2個月內, 研究組患者腎功能不全、輸尿管穿孔、膀胱黏膜損傷、膀胱刺激征、尿路感染、尿失禁、血尿發生率分別為4.44%、4.44%、0、6.67%、0、2.22%、2.22%,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17.78%、13.33%、22.22%、15.56%、17.78%、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尿路結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據統計[8], 尿路結石的患病率可占泌尿外科疾病總數的三成以上, 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有年輕化的傾向。目前, 臨床上多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的方式對尿路結石進行治療, 其原理是利用體外碎石機瞬間釋放高壓電流而產生沖擊波, 經多次沖擊波的瞬間動力將患者尿路結石擊碎, 在后期排尿過程中, 自行將碎石排出體外, 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但是, 也有部分研究指出[9, 10]:雖說體外沖擊波碎石在尿路結石中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 但是出院后其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并發癥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因此, 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促進預后康復, 才是臨床上研究的重點。

一直以來, 常規護理服務多局限于院內, 往往忽視了院外[11, 12], 而針對接受體外沖擊波治療的尿路結石患者而言, 其實大部分康復過程都是在院外完成的, 故對這部分特殊患者提供科學的院外護理服務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本研究對其患者在常規院內護理服務的基礎上, 再加用院外指導、健康宣教、隨訪督促、康復跟進等一系列院外護理延伸服務。此外, 護理延伸服務還能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 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13-15], 從而為其患者的預后康復提供保障。這與本文數據具有一致性:研究組患者出院后2個月, 其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護理延伸服務具有安全性高、投入少、回報高、操作簡便、效果顯著等特點, 將其應用于尿路結石患者體外沖擊波碎石中, 可謂恰如其分, 對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的提高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減少, 均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凝芳, 陳石葦.術前飲食指Ф蘊逋獬寤韃ㄋ槭術療效的影響.中外醫療, 2013, 32(12):177, 190.

[2] 金愛玉, 朱勤.綜合護理干預對尿路結石保守治療的影響.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29):103-105.

[3] 曲憲東, 何文強, 彭林, 等.尿路結石成分分析及個體化預防指導.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21):36-38.

[4] 嵇雪芹, 李詠梅, 程志新, 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尿路結石診斷中的應用.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1, 15(13):137, 141.

[5] 焦銀華.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尿路結石598例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32):73-74.

[6] 嵇桃瑛.護理延伸服務對尿路結石患者體外沖擊波碎石療效的影響.護理雜志, 2015, 32(1):62-65.

[7] 李小峰, 陳敏.改良 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的設計與應用.護理研究, 2015, 29(5):1657-1658.

[8] 劉成山, 周簽, 夏慧, 等.下尿路結石患者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并發癥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護理學報, 2012, 19(12): 35-36.

[9] 劉霞.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z2):89.

[10] 陳惠娟.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小兒尿路結石的護理.護理與康復, 2011, 10(2):119-120.

[11] 鄭琴琴, 王勤.尿路結石患者體外震波碎石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護理.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 2012, 3(11):284-285.

[12] 洪金鳳, 李艷穎.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尿路結石1364例的護理.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1, 24(11):431-432.

[13] 伍麗容, 譚秀卿.尿路結石患者體外沖擊波碎石的觀察與護理.中國醫藥科學, 2011, 1(17):123-124.

篇4

【關鍵詞】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電話回訪;滿意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模式逐漸轉變為 “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療模式。傳統的護理服務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強的醫療保健及醫療維權意識,為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護理延伸服務這一新的護理模式應運而生【1】。我院作為一家老年慢性病專科醫院,患者多需終身或長期治療。為普及患者相關疾病的健康知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或家屬監督防護能力,減少不良后果發生,2011年1月起,我院開展對住院患者“電話回訪”服務,效果滿意,不但增加了醫患雙方的互動性,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還提高了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就9個月獲取的電話反饋信息進行歸類、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是一家老年慢性病專科醫院,收治的病員特殊,專職收治生活不能自理或癱瘓患者,患者所伴基礎疾病主要為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綜合癥、老年癡呆及腦卒中后遺癥等。本院共有4個病區,每個病區配有從事電話回訪的專職護士。自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共對520名病情好轉的出院老年患者進行電話回訪。其中4個病區的專職護士分別為6、7、13和16名;男性患者281例,女性患者239例;年齡65-93歲,平均(76.73±8.34)歲;所伴基礎疾病分別為高血壓161例,糖尿病87例,帕金森綜合癥93例,老年癡呆89例,腦卒中后遺癥63例,多種合并癥27例。將此520例老年患者設為觀察組,同時收集2010年4月-2010年12月未進行電話回訪的相關病例資料520例,并設為對照組。對照組520例患者來自4個病區,其中,男性患者276例,女性患者244例;年齡63-94歲,平均(76.41±6.96)歲;所伴基礎疾病分別為高血壓167例,糖尿病83例,帕金森綜合癥91例,老年癡呆91例,腦卒中后遺癥66例,多種合并癥22例。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分布、所伴基礎疾病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處理方法 在同一治療模式下,對照組僅進行院內常規護理,不予電話回訪;觀察組在進行院內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還通過“電話回訪”的方式實施院外延伸護理服務。

1.2.1 建立電話回訪系統 ,由護理部監管,專職護士實施。每個病區按患者人數比例配備一定數量的電話回訪專職護士,每名專職護士專職負責本病區的13名患者的相關信息。

1.2.2 回訪護士的要求 由高年資的護士擔任回訪,要求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待人接物熱情得體,理論知識扎實,邊緣學科知識及臨床經驗豐富,能按照隨訪要求恰如其分的提問,交談中語速勻速緩慢、語氣和藹、言語清楚,能真實反映患者需要,使患者及家屬對其有信賴感。

1.2.3 回訪方式 主管護士每月電話回訪1-2次,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具體、合理、有效的指導。回訪完畢將信息及時詳細記錄于檔案。回訪期內,監管護理部對回訪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

1.2.4 回訪內容 回訪前設計好回訪內容,明確回訪目的,并根據患者病情,作出專業指導。(1)回訪護士自我介紹,說明回訪目的及意義,取得信任。(2)告訴家屬患者目前病情:病情有無反復,有無其他不良反應、情緒是否平穩等。(3)患者治療情況:病情有無進一步好轉或平穩,有無其他并發癥發生等。

2 結果

觀察、對照兩組所有患者均完成“滿意度評價表”填寫(詳見表1,總滿意率=很滿意%+滿意%+比較滿意%),兩組相比觀察組滿意度明顯提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9個月內觀察組共計電話回訪次數為40×13×4.5×9=21060次;護理監督部門電話抽查36次,每次抽查5名患者或家屬,9個月內共訪問了180名患者或家屬,其中28名很滿意(占15.56%),138名滿意(占76.67%),14名比較滿意(占7.78%);觀察組9個月內被表揚次數為9844次,獲得錦旗11面,拒收紅包16次,而對照組9個月內被表揚次數為5714次,獲得錦旗4面,拒收紅包3次,兩組相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滿意評價表比較 例(%)

3 小結

對住院老年患者進行電話回訪是我院為適應現代醫療模式的又一自我發展,是對住院患者全程優質服務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電話回訪是醫院主動與患者建立聯系,將醫療服務從院內延伸到院外,從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為患者提供連續性醫療服務,解決現實問題,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廣泛擁護,促使其能積極地配合回訪和治療。 回訪護士在回訪過程中,不僅要求具備高度責任心,還應具備社會學、營養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知識,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從而提高了其業務水平。

綜上所述,電話回訪增加了護患溝通,拉近了護患距離,提高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的滿意度,是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發生的一項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延伸護理服務;慢性萎縮性胃炎;遵醫行為;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3(a)-0166-03

Effect of quality life with different care patterns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FU Jing TANG J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 Hainan Province, Haikou 571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 of quality life with routine discharge guidance and extended care services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 128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n Hainan Medical College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6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64 cases) according to the envelope metho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discharge mission when discharge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xtended care services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nursing. The follow-up time was 1 year.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chang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ianc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Extended care service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ompliance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慢性萎s性胃炎是由各種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患者病情遷延難愈,病情長,給患者生活及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1]。盡管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日常生活的調理及保養對患者遠期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不良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遷延難愈的重要原因。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專業性護理指導及干預,會導致患者遵醫行為下降,影響患者遠期預后[2]。延續性護理服務是指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的健康指導及家庭指導,以提高患者疾病知識及疾病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質量[3]。本研究通過探討延伸性護理服務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護理提供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12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法將12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64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28~72歲,平均(48.2±3.4)歲,病程1~5年,平均(3.2±0.7)年;對照組中,男32例,女32例,年齡28~70歲,平均(48.9±3.2)歲,病程1~6年,平均(3.4±0.8)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內科學》(第8版)[4]中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②患者均為首次確診;③臨床以腹部隱痛、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為主要表現;④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⑤經鋇餐或胃鏡確診;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臨床資料不全無法隨訪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給予內科常規性護理,出院時接受出院指導及教育,并為患者建立個人資料檔案(包括患者基本資料、家庭成員、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用藥情況及與患者共同生活相關人員資料)。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延伸性護理服務,具體如下。

1.2.1 成立延續性護理服務小組 選擇臨床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主管護師2名,責任護士2名組成延續性護理服務小組,經知識技能培訓考核合格后方能承擔延伸護理服務工作。

1.2.2 延伸護理服務實施方法 ①短信隨訪:出院后每周利用手機短信服務向患者發送慢性萎縮性胃炎健康知識;②電話隨訪: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對其隨訪1次,以后為每月隨訪1次。③微信平臺:為患者建立微信群,讓患者加入群內,每天早上8∶00~晚上8∶00上線回答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④上門隨訪:出院第1個月對患者上門隨訪1次,以后改為每3個月上門隨訪1次。⑤集中授課:每3個月為患者集中授課1次,時間為1年。

1.2.3 延伸服務內容 ①短信提示:內容包括指導患者規范用藥、規律飲食、戒煙戒酒及保持良好的心態等。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出院后在家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了解患者是否按要求進行用藥、飲食、休息,是否存在不良情緒,能否自行排解,是否定期回院復查,并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康復指導,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③微信平臺:每天在微信平臺上與慢性萎縮性胃炎相關的疾病知識及疾病管理方法,并與患者進行平臺互動。④電話隨訪內容包括合理膳食、規范用藥、調節情緒、戒煙戒酒等,同時指導患者行常性體格檢查。⑤集中授課:向患者講授胃炎相關知識、治療概況、疾病管理方法及復發預防等。

1.3 評價指標

①兩組患者出院1年后應用自行設計的慢性胃炎遵醫行為量表對患者遵醫情況進行評價[5],內容包括:規范性用藥、合理膳食、定期檢查、情緒控制、戒煙戒酒。②生活質量:分別于出院時及干預1年后應用WHO生存質量評定量表(QOL)[6]進行評價,量表內容包括:社會領域、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環境領域及生活質量總評分,共4個維度合計26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制,分值越高,患者生存質量越高。③記錄兩組1年內復發率、再住院率及滿意率情況。滿意率采用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7-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情況比較

觀察組規范性用藥、合理膳食、定期檢查、情緒控制、戒煙戒酒等方面遵醫行為率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后社會領域、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環境領域及生活質量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各項均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再入院及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1年內復發率、再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 0.05),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人們醫學觀念及健康觀念的改變,人們不僅關心住院期間是否活動精心的護理,更注重出院后能否獲得來自醫院方面的照顧及關心,尤其是是飲食、用藥、生活等方面的健康指導。延續護理是通過健康教育、直接護理、心理支持、信息支持等方式直接為患者提供多維度的連續指導及護理,從而促使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患者出院后通過對其進行護理延伸服務,能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并可對其進行預見性及針對性護理指導[10-11],有助于鞏固治療效果,拉近醫務人員與患者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7]。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及預后與不規則的生活習慣、飲食、細菌感染、吸煙酗酒、精神壓力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12-14]。患者住院期間有醫護人員對其進行護理指導,有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護理指導容易導致患者忽視胃炎相關誘發因素,從而影響患者預后[15]。櫬吮狙芯慷月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用延續性護理服務,結果表明觀察組規范性用藥、合理膳食、定期檢查、情緒控制、戒煙戒酒等方面遵醫行為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社會領域、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環境領域及生活質量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1年內復發率、再住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從而表明延伸性護理能有效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遵醫行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考慮其可能原因:延伸護理服務定期利用短信向患者發送疾病相關知識及提示患者按時服藥,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健康狀況并為患者制訂健康體檢[16-17],為患者制訂健康指導方案可讓提高患者疾病認識水平,提高患者遵醫自覺性[18-19]。通過延伸護理服務糾正了患者出院后不良的行為及習慣,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及恢復健康的生活方式[20-21],有利于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出院后應用護理延伸服務將有助于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可及時、有效地改善患者不良行為習慣,提高患者遵醫行為,降低患者復發率及再入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建紅.系統護理干預對反流性胃炎患者療效、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5,4(2):401-402.

[2] 王可,張金波.急性胃炎的臨床治療以及護理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3(5):209-210.

[3] 王萍,馮曉東.延續性護理對胃癌患者出院后希望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4(20):43-46.

[4] 葛均波, 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5] 劉嘉欣,夏萍.WHO生存質量量表在我國患者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3,30(3):203-206.

[6] 陳文輝.護理干預對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療效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4(23):3231-3232.

[7] 熊秦,周保利,王莉,等.某醫院臨床路徑管理下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的信效度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4, 30(12):952-954.

[8] 高偉娜,侯芝玲,王利.探討采用護理干預措施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3):39-40.

[9] 鄭傳娟.淺析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護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37):254-255.

[10] 劉慶娥.臨床護理路徑在治療遷延性胃炎方面的臨床運用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0):137-139.

[11] 于占花,王偉華.小兒急性胃炎的臨床護理[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2(20):56-57.

[12] 李福榮.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5):159-160.

[13] 譚福碧.護理干預措施在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焦慮抑郁癥患者診治中的應用研究[J].醫學信息,2016,29(2):90-91.

[14] 杭嘉敏.辨證施膳對消化性潰瘍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6):94-97.

[15] 劉春蘭.試論慢性胃炎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1(23):4652-4653.

[16] 劉冬平.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1):101-102.

[17] 胡秋珍,肖迎春,郭艷麗.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生物技術世界,2014,25(11):150-150.

[18] 王秋香,劉麗霞.慢性胃炎患者治療中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解析[J].醫學信息,2014,(38):182-183.

[19] ⑹縲.循證護理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的應用及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8):141-143.

篇6

摘要目的:探討家庭護理指導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家庭護理指導小組每周去患者家中進行護理指導,對照組患者每兩周接受責任護士電話隨訪1 次。結果:觀察組的用藥正確度、生活質量及對醫院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進行家庭護理指導,有助于滿足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的需求,提升家庭護理水平,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系統性紅斑狼瘡;家庭護理;生活質量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89

作者單位:528400中山市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

王芹:女,本科,主管護師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恢復受患者生活方式、性格特點、休養環境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患者出院后,家庭成為其康復的主要場所,家屬作為護理照顧的提供者,其支持功能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康復水平。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家庭照護進行順應性指導,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家庭護理指導是將護理工作從醫院延伸到家庭,是近年來提倡的一種人性化服務模式,完善了整體護理的內涵,補充了出院后護理支持不足。我院將家庭護理應用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88例,男22例,女66例。年齡13~37歲。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國風濕學會的診斷標準[1],有一定的讀寫能力,無精神障礙,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將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每兩周由責任護士電話隨訪1次,以后每次到醫院復查時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健康教育指導。觀察組成立家庭護理指導小組,選擇相關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理論知識扎實、具有良好的交流溝通技巧的3名專科護士組成。指導小組每周到患者家中1次,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護理指導。指導內容主要有:

1.2.1心理疏導患者出院后易因病程遷延反復、臟器功能受損、身體外觀改變、活動受限等原因而形成心理負擔,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悲觀等情緒。護士將患者的病情、心理特點、護理注意事項等告知家屬,并取得配合。同時指導家屬在患者面前學會控制情緒,經常和患者在一起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增強患者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減輕患者抑郁、自卑心理[2]。

1.2.2飲食指導囑咐家屬加強患者的飲食營養。患者要多吃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含鈣豐富的易消化飲食,可少量多餐,合理搭配,促進食欲。注意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不吃或少吃辛辣、煎炸、高脂、油膩等食物[3]。

1.2.3皮膚護理最重要的是注意防曬,室內掛窗簾,減少紫外線的照射,外出時穿長衣長褲,撐遮陽傘或戴帽子。避免接觸刺激性的物品,如染發劑、發膠等。對有雷諾現象的患者,四肢末端加強保暖,禁用冷水,可經常行局部按摩和溫水浸泡手腳,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同時注意觀察四肢末端的顏色、溫度、知覺等。

1.2.4用藥指導用藥前須向患者或其家屬做詳細的用藥解釋,包括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給藥時間和方法[4]。患者要堅持長期服藥,嚴格按醫囑執行,不可自行停藥或增減藥量,保證治療計劃得到落實。服藥期間,家屬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真菌感染、潰瘍等不良反應,并定期測量其血壓,觀察血糖、尿糖的變化,出現癥狀及時咨詢醫護人員。

1.2.5預防感染患者因病情或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不良反應影響,免疫力普遍較低,容易發生感染,感染會誘發狼瘡活動或使病情加重,因此預防重于治療。需加強患者的抗感染意識,密切觀察患者皮損及潰瘍的部位、范圍、末梢循環情況,有無伴隨癥狀,如咳嗽、關節痛等,如有須立即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診治。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口腔、皮膚清潔,勤換衣褲,注意保暖,防止受涼,避免去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

1.3評價方法患者出院半年后,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和標準化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88份,回收88份,回收率100%。內容包括:(1)正確用藥。編制問卷對患者是否根據醫囑正規化用藥,有無擅自停藥、減藥及濫用藥品等進行調查,按患者的完成度進行評分,得分在95分以上即是正確用藥。(2)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對其進行測評。(3)對醫院服務的滿意情況。編制問卷要求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水平、醫護人員服務態度與技術等進行評分,評分在85分以上即為滿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正確用藥、對醫院服務滿意度比較(表1)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表2)

3討論

家庭為患者提供經濟和物質等支持,不僅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而且使患者認識自己被關心、愛護和有價值的,助其克服對人生失望、灰心的負面情緒。因此,護士要重視家屬對促進治療依從性的重要作用,引導家屬幫助和督促患者堅持長期治療。家庭護理指導是基于人文關懷和整體護理理論之上,為滿足出院患者的持續性護理需求而開展的延伸服務,這使優質護理服務不再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間,而是延伸到其出院后的繼續治療和康復中。本研究中,觀察組正確用藥、按時復診及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優于對照組,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家庭護理進行指導,使患者了解關于療養和保健知識,降低疾病復發幾率,并防范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家庭護理指導是“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的全程護理干預途徑,通過電話、信函、電郵、探訪等方式進行的一種開放式、延伸式護理,將護理服務向醫院外延伸,在護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員間建立有目的的互動,從而促進和維護患者的健康[5]。表1顯示,通過開展延伸護理服務,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達到97.73%,擴大了醫院的社會效應,深化了優質護理服務內涵。醫護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實用的家庭護理指導和咨詢,能使患者及家屬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從而主動將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建議內化為自覺行動,提升康復水平和速度,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易著文.兒童系統性紅斑狼瘡整體診療思維建立[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7(9):646-650.

[2]董國萍,時紅.系統性紅斑狼瘡引發抑郁病人的護理[J].護理研究,2014,28(6):725.

[3]袁利玲,楊薇.中西醫結合臨床健康教育路徑應用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的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3,27(11):1005-1007.

[4]聶暢莉,彭先芬.系統性紅斑狼瘡39例護理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8):2021-2022.

[5]申宏.制約醫護人員開展家庭護理的原因及對策[J].護理研究,2013,27(33):3747-3748.

篇7

【關鍵詞】護理實踐;定量分析;實用和需求

社會科學的發展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其概念最初由法國哲學社會科學家孔德提出,促進了傳統的人文學科的發展,從而使社會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社會學對于社會發展戰略和社會政策研究,及其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獨特的優勢,從醫療護理方面來說,社會學的知識體系具有一般社會學、部門社會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

1護理專業開展社會學知識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和社會科學的發展,從醫療護理方面來說,科學發展帶來了許多與人心理相關的疾病,用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全方位地認識事物,學習社會學知識幫助護士理解社會因素,這使護理學在疾病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病人實施全面護理。護理隊伍素質的現狀與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學習社會學知識,了解護理工作的社會性,可以使護理工作者深入地了解社會,懂得心理、社會護理的重要意義,探索和改變危害健康的社會心理因素,使實施整體護理不僅僅流于形式,預防和解決危及人們健康的社會問題,極大地提高了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推動整體護理和護理社會化的發展。

社會學在護理教育中在當代西方社會的醫療保健中非常重要,我國護理教育中也用到很多社會學相關內容,但實用性不強。探索社會學教育在臨床護理工作的意義,分析臨床護士所使用的社會學相關特點,達到社會學的教育效果。

因此,學習社會學有助于理解社會因素與健康的關系,由于社會的疾病譜和死亡譜發生了很大改變,學習社會學知識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影響,即社會因素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這使得它成為是21世紀逐漸延伸的護理服務的需要,推動了護理工作范圍的延伸,是進一步實施整體護理的需要,使護理人員能在護理實踐中更好地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在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時,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病因和社會病因,協調、改善各種護理人際關系,從而正確處理病因,促進病人全面康復。社會學知識是適應護理工作社會化需要,在當前社區環境中,扎實的社會學知識對于護理工作的意義在于更好地促進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為社會各類人員提供衛生保健服務,用社會學相關知識去指導護理實踐,并有助于培養高層次護理人才,能更好地開展衛生服務。

2研究工具與方法

研究工具主要是:調查問卷。采用問卷調查、比較研究等定量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包括量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

質量控制包括三個階段:問卷設計階段、資料收集階段以及資料的整理與錄入階段。結果:護士都認為護理工作非常需要社會學知識的指導,學習社會學知識后有較大的收獲,使他們能夠從社會學角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發現的問題:社會學知識在護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表現為:其相關課程在我國護理院校中普遍不受重視,社會學學習的效率較低,生物醫學模式在護理工作中依然占主導地位,很多護士不懂得心理、社會護理的重要意義。

社會學知識需求情況的討論:護士對社會學知識的需求程度很高,認為在護理工作中最需要與實踐緊密聯系的社會學知識,必須協同心理學、社會學等其它學科,尤其是醫療護理中的社會學相關知識,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對病人的整體護理,完成現代病的社會預防和社會護理措施,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加強社會學內容與護理學科的橫向聯系,因此,鞏固社會學知識在護理繼續教育在護理工作中具有實用性。

目前臨床護士工作比較繁忙,應該組建一些能夠幫助護理人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設置理解健康疾病背景的社會學知識課程,根據本研究的對臨床護士調查的結果,社會護理工作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影響醫療資源、應用、需求。可以合理選擇社會學相關教材或知識,針對最需要的內容進行授課或培訓,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也加強了護士整體認識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切實加強管理方面社會學知識的學習,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對整體護理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優勢主要表現為個人整體知識素養方面讓護士了解社會,從宏觀和微觀上都會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臨床護理實踐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性化的臨床處置能力,在思維方式方面,通過社會學的學習,護士能更加理解、同情、關心患者,擴展了思維,考慮問題。這些積極的情感態度又能促進整體素養的進一步提高,對臨床護理實踐都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使護士在不同的醫療環境中都能夠勝任,有助于他們更加超越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可以說是直接指導了他們的社會實踐服務。

3對策與建議

要在護理工作中加強社會學知識重要性的宣傳,認識到社會學知識在護理教育中的重要性,鞏固社會學知識在護理繼續教育中的地位,醫院可以加大相關知識的培訓,并加強對學科的建設,感受到護理社會化的必要性。

加強社會科學與護理學科的聯系,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將社會學課程與其它相關的學科整合,鼓勵護理人員積極學習,以滿足現代護理事業發展的需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行為,加強了與社會的聯系,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并很容易將學到的知識自覺地結合臨床,可設立縱貫臨床前期的醫患關系培訓,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臨床護士已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鑒于社會學科的性質,社會學教育的方向也應該面對臨床,適應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重視對社會學等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會措施,達到人文社科課程的整體優化,更好的完成護理工作,使護理人員更加熱愛護理工作,自覺探求自身工作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唐弋.在護理繼續教育中增設社會護理學勢在必行[J].護理雜志,1995,1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Z].(2005年――2010年),2005,08,01.

篇8

大腦是人體的中樞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人體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相對來說,對于腦外科患者,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病情急、重,預后較差。入院時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可能伴有出血,多器官創傷并存,且經治療后可能會留下一定的后遺癥,重者出現生命危險[1]。由于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和醫療體制等因素的制約,大多數腦外科患者在住院治療病情穩定及功能恢復達到一定程度后,大多選擇回家治療和康復。據臨床觀察顯示,腦外科患者出院后,如果沒有得到個體化、綜合性的延續治療和護理,隨著出院時間的延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直接影響病情的發展和治療效果。因此,探討腦外科出院患者延續護理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1延續護理簡介

延續護理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末,經濟發達國家醫院對出院的高危早產兒、老人、腫瘤、器官移植、腦血管疾病病人進行早期隨訪,并制訂了詳細的評估表及護理計劃,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深受病人喜愛。延續護理是住院護理的延伸,是指利用信息化工具,通過電話、信函、電子郵件、家庭訪視等方式,在護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員間建立有目的的互動,以促進和維護病人的健康,是一種醫院走向社會且可以節省人力資源的延伸訪視形式[2]。

2腦外科出院患者延續護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延續護理在我國醫學護理領域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有極少數醫院注意到了腦外科出院患者的隨訪與服務,通過建立隨訪中心、開通相關網站,利用各種溝通方式,提供優質的服務,得到了患者的認可,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但從總體上講,腦外科出院患者延續護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2.1組織機構不健全

由于醫護人員本身工作量大、延續護理工作負荷重,大多數醫院側重于住院及門診病人的診治,而視延續護理為“額外負擔”[3],很少成立專門的延續護理組織機構,缺乏相關的規范和制度來明確腦外科出院患者延續護理的工作范圍和主要工作內容。

2.2方式方法不完善

在患者出院前,腦外科醫護人員與患者關于延續護理相關內容的溝通不夠,患者對于延續護理的認同感普遍較低。在患者出院后,腦外科延續護理工作以程序性的電話問候為主,重形式輕內容,缺乏上門服務,缺乏系統化管理,沒有實現延續護理工作的長期性和連貫性。

2.3工作績效不顯著

腦外科患者出院后的康復和指導涉及的醫學領域比較廣泛,然而護士作為腦外科延續護理的主要參與人員,容易受專業知識限制,在延續護理工作過程中對出院患者所提出的問題有時不能完全解答[4],延續護理工作績效不顯著。

3腦外科出院患者延續護理改進措施

3.1完善腦外科延續護理組織機構

成立“腦外科延續護理服務中心”,建立患者延續護理服務檔案資料(包括患者一般資料、出院時疾病康復情況評估、出院后個體化指導計劃),制定腦外科出院病人延續護理的相關規章制度,明確腦外科延續護理工作的服務范圍、服務內容和服務流程。

3.2拓展腦外科延續護理服務模式

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詳細介紹延續護理的相關內容,使患者理解并配合;制作延續護理登記本,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最佳聯系方式和聯系時間,在此基礎上,采用電話、上門探訪、延續護理網站等多種方式與出院病人取得聯系,收集患者康復訓練情況,了解患者身體康復進展,提供個性化的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及健康指導,并及時記錄患者康復狀況和歸檔管理。

3.3提升腦外科延續護理服務質量

一方面根據患者的疾病特點和需求,制定針對性的延續護理內容,另一方面要加強護士的基礎理論學習,注重護理知識的更新和護士全科知識的培養,要求護士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包括善于傾聽、正確引導和良好溝通。此外還要提高經管醫生的參與度,全面提升延續護理服務的質量。

總而言之,隨著健康知識、疾病預防知識的普及,人們對身心健康有了更高的需求。傳統的護理模式正被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現代護理模式所代替,護理服務的范圍已從病房走向了社區、家庭,服務的時間也從8小時制延伸到24小時全天候服務。延續護理的發展將使整體護理工作的內涵得到更充分的擴展和延伸。

參考文獻

[1]張岳蓮。腦外科護理工作的體會[J]。中華醫學寫作雜志,2003,10(24):2236-2237. 

[2]俞桃英。護士對出院病人實施電話隨訪的體會[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46-247.

篇9

關鍵詞:延續護理;生存質量;喉癌;心理狀態

國內已有很多文獻資料報道稱,癌癥患者生存質量低于正常人,也低于其他疾病的患者。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在部分發達國家已經超過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1]。惡性腫瘤治療的目的不僅是延長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改善其生存質量。本研究主要選擇了喉癌作為研究對象,將延續護理應用于喉癌患者的臨床護理之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60例喉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55~73歲,平均(66.70±4.32)歲;文化程度:小學文化7例,初中文化19例,高中(包括中專、職高)文化18例,大專(包括高職)文化12例,本科及以上文化4例;職業:公務員10例、農民18例、教師12例、工人15例、其他類型人群5例。將本組患者按照抽簽方法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為3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主要采用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給予延續護理,具體實施內容為:①護理支持,包括呼吸道的護理、造瘺口護理、并發癥護理、飲食睡眠以及醫院院內感染的預防等;②心理支持:實際護理過程中,喉癌患者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與創傷,因此應該對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讓其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③家庭社會支持:可以向家屬介紹家庭支持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正性作用,使患者得到更多的重視、關心等。還可以定期地舉辦喉癌患者聯誼會,在聯誼會上病友們交流自己的情況及感受等。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腎功能及中醫癥狀積分進行評價,并進行WHO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 Quality of Life,WHOQOL-BREF)以及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進行評價[2]。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WHOQOL-BREF、SF-36評分以及心理變化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數據進行處理及分析,計量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與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WHOQOL-BREF及SF-36評分對比分析 見表1。由下表可知,對照組護理前后WHOQOL-BREF及SF-36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護理前后上述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不良心理狀態改善情況對比分析 見表2。由表2可知,觀察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顯著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常規健康教育在患者住院期間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患者出院后由于沒有專業人員指導、督促,造成后續治療、復查等不到位,導致復發、病情加重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延伸性護理針對影響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影響生存質量的諸多因素制訂個性化護理計劃,建立患者檔案,拓展了服務領域;與患者建立長期的溝通、咨詢、指導關系,運用專業知識,從患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在飲食調養、運動保健、后續治療計劃、心理護理等方面進行護理干預,同時又幫助患者豐富了疾病知識,縮短了護患距離,增強了護患溝通效果,提高了生存質量[3]。本研究主要觀察指標包括:比較兩組護理前后WHOQOL-BREF、SF-36評分以及心理變化情況。結果顯示:照組護理前后WHOQOL-BREF及SF-36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護理前后上述評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能夠非常明顯地提高喉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應在實際過程中加以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路曉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醫證候與生存質量的關系[J].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27.

篇10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行全子宮切除術的宮頸癌患者,術后病理樣本均確診患有宮頸癌。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例,年齡29歲~68歲,平均年齡(45.1±11.2)歲;病理類型:鱗癌41例,腺癌21例;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專14例,中專18例,高中以及下20例。2組患者在年齡、病理類型、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在術后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對照組給予常規出院指導,如術后預防并發癥、注意事項、相關醫療知識的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延續護理:結合患者病情、術后關鍵事項、病癥特點等方面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建立患者檔案,由專門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通過電話干預、視頻指導、家庭訪視等渠道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解與控制,疏導其不良心理情緒,指導合理飲食、運動、預防并發癥等,不斷強化相關醫療措施,以提高患者依從度,最終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

1.3觀察指標

在2組患者出院6個月后進行護理效果評估,依據癌癥患者生存質量測評表(EORTC-C30)對患者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5個方面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并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的分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組4例,占12.90%;對照組15例,占48.39%,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中χ2=9.18,P<0.05)。

3討論

延續護理最初的定義為:設計一系列的護理活動,以確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顧場所之間轉移或不同層次健康照顧結構之間轉移時,所接收的健康服務具有協調性和連續性,預防或減少高危患者健康狀況的惡化[3]。通俗來講,就是由醫院專業的護理人員在住院期間對患者的護理基礎上,將護理服務延伸至醫院外,對出院后的患者繼續給予連續的專業指導與督促,如通過電話干預、視頻指導、家庭訪視等與患者保持長期聯系,及時了解與控制患者病情,進行心理疏導,從飲食、運動、預防并發癥(尿道感染、尿潴留、陰道出血等)、日常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指導,采取個體化的護理計劃,通過各種手段來不斷強化相關醫療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度與治療效果,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