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護理基礎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護理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年護理基礎

篇1

隨著醫學領域的不斷進展,老年病人的比例不斷增加,這已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這些年,老年醫學已經漸漸興起。人的衰老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器官開始萎縮退化。老年人易患各種疾病其臨床表現又常不典型,往往是一種癥狀掩蓋另一種癥狀,并發癥多,病程長,康復較緩慢,往往會威脅老年人的生命,所以,對老年患者在治療上要盡早確診,用藥要及時準確。在護理上除技術操作熟練過硬,密切觀察病情外,加強基礎護理也是不可忽視的。

心理護理:老年病人心理狀態與成年人不一樣,很多老年人性情比較怪癖,固執煩躁,對周圍事物反應比較遲鈍,容易激動,不配合,因此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護理極為重要。我們要從言談舉止和服務質量入手,與老年人做好心理溝通,幫助老人正確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的過程,給予安慰,對疾病的治療上表示出信心,增加其安全感,使老人對疾病的治療有足夠的信心。

飲食與營養:老年病人消化功能減弱,胃腸功能紊亂,一般給予易消化高營養飲食,少量多餐,不宜過飽以增加心臟負擔,避免食用高膽固醇食物(如心、腦、肝、腎等)。鼓勵老人多吃一些新鮮水果、綠色蔬菜等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可以適量吃一些粗纖維食物,每天要多飲水。要依據老年人所患的疾病不同而選擇其不同的飲食,如心血管病人主食要量少,不宜過多,過于細膩。高血壓、腎病患者要控制鈉鹽的攝入。禁煙、酒,不宜飲濃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以防便秘。

做好口腔護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要每天刷牙,刷牙的最好時間是進食后的半小時內,這樣,不僅可以使口氣清新,還可以防止食物殘渣為牙齒表面的細菌提供營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護士每天要做兩次口腔護理,以保持口腔清潔濕潤。

加強日常生活護理:因老年人營養吸收力差,消化功能減弱,尤其對長期臥床的病人,易發生褥瘡,除按常規的醫療,最重要的是保持身體清潔及時清理分泌物,保持床鋪平整無殘渣,骨隆突部位用50%的酒精按摩,促進皮膚血液循環。保持肢體功能位,預防各種合并癥,協助患者進食,洗臉和排便更是每日必需的。由于老年人各臟器功能衰退,且患多種疾病,因此其用藥過程也較為復雜,用量多,種類多,發生副作用多,給藥必須慎重,口服藥要看著病人服下,老年人體質虛弱易出現輸液反應,需嚴密觀察,盡早發現,及時處理。

保證有足夠的睡眠與休息: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減弱,腦組織細胞供血不足,易打瞌睡,精神不足,睡眠質量差,這樣要注意減少影響睡眠的不良因素,環境要肅靜,空氣清新。同時要勸其少飲酒,少喝濃茶、咖啡,少吸煙。保證有足夠的睡眠與休息,使其精力充沛,促進康復。

指導老年人進行適度運動和體能訓練:老年人因體質衰弱應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因為久坐不動對于身體的危害更大。這類老人應選擇幅度較小、與自己身體相適應的運動方式,如慢走代替跑步或健身操等,每次運動時間30~60分鐘,每周3~5次,不宜過于劇烈。對體質較好的老年人,重量訓練對減緩骨質流失,防止肌肉萎縮,維持器官功能都會起到積極作用,老年人應選擇輕量、安全的重量訓練,如舉小沙袋,握小杠鈴,拉輕型彈簧等,每次鍛煉時間不要過長。

篇2

關鍵詞:競賽;教學;老年護理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7-0518-01

《老年護理》是護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老年醫學中的一個學科,同時又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相互滲透。本課程屬于護理學專業中臨床階段中的課程,是護理專業主干課程之一,也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在學生掌握人體各系統基本疾病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快速發現與判斷問題并能夠以嫻熟的技能迅速解決問題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

目前普遍的老年護理教學方式單調乏味甚至僵化,為提升教學質量,我們以啟發式教學為核心,指導學生改善學習方法。我們努力擺正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位置。教師主導地位的核心在于“導”,是撥開迷霧見青天的點撥,而不是“灌輸”。要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必須從獨立思考開始。提倡理解記憶,把知識學活,能夠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反對死記硬背。因此適當增加課堂趣味性,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而要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求知欲望,巧妙的運用競賽中的快樂、成功等積極因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老年護理小組競賽教學法是指學生每6-10人為一小組,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根據問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書本、網絡等)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選代表進行回答,最后優勝組給與加平時成績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和興趣性,培養學生學習的協作能力,進而幫助其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強化記憶,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可以根據教學過程做如下教學設計。

1競賽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好預習工作

此種方法重點在開學初第一次課,此時學生才從家到學校,身心還未完全進入學習狀態,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會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學起來沒勁,產生對本門課程的抗拒厭學心理。通過搶答競賽,可讓學生在刺激、愉悅的狀態下對本門課程性質有所了解,對內容進行預習,并對今后的課堂配合做好鋪墊,使學生心理上喜歡本門課程。

例如:開學第一次課,教師先作自我介紹,將課堂性質等講解后,將學生進行分組,分組后,教師提問:“人老后有什么樣的變化?請從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進行簡單回答”,然后學生討論,接下來學生代表開始搶答。搶答時可以回答若干內容,要求不能重復前面同學內容,若重復一次原諒,重復兩次不予計分,重復三次倒扣一分。每搶答答對一次小組記一分。搶答結束后以小組分數最高者其小組成員各加平時成績一分。

2競賽應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掌握課堂重點、難點

此種方法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多次應用。通過小組競賽方式,學生能在愉悅的心情下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分析、應用,輕松的將課堂重、難點進行掌握。

例如:針對健康老齡化各項評估指標這一內容,教師先按傳統教學方式講解其知識點,然后給出一個地區的具體數據,學生分組對數據進行分析討論,然后小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其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分析其結果。以討論結果正確,并且分析詳細得當組給予加平時成績一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一組或多組加分)。

3競賽練習,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掌握

此種方法可在每章結束時或者學期末時使用。主要應用于課堂內容復習,通過小組競賽方式,學生能自主進行提前復習,各章知識點進行掌握,避免出現考前臨時抱佛腳的現象。

例如:針對老年人認知與感知的護理這一章節,當本章節結束時,教師給出一個典型案例要求學生應用本章所學對其進行評估、護理和健康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將討論結果由小組代表上臺進行講述。其他小組代表和教師對其表述內容進行評分,取平均分為該小組得分。最后優勝組給予加平時成績二分。

4小組競賽教學法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4.1本種教學方法適合小班學習,班級人數不超過60人。分組時根據教室實際座位安排,以方便學生討論為宜。由學生自行挑選小組代表。一旦小組成員確定,可一學期中固定小組成員,避免出現每次分組浪費時間、以及小組成員缺乏默契和歸宿感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4.2競賽導入最好只在開學初應用一次,次數增加會使學生缺乏搶答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倦感。

4.3用于競賽的案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且不宜太過復雜,否則課堂時間難以把握。

4.4所加平時成績可根據具體學校情況進行調整。

4.5競賽教學后要及時給予小結評價。教師應給予準確評價:評出勝負,表揚先進,指出不足,及時改正意見措施,這些工作也可由學生整體評議,但不管如何,應做到準確、公正、客觀、全面,工作做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和競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建萍.老年護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化前珍.老年護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 呼吸系統;老年患者;院內感染;護理干預

一所醫院的醫療護理質量管理觀察標準中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參考指標, 它的高低受到患者自身因素、疾病治療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的多層影響, 而且還與醫院的護理工作質量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醫院內呼吸內科是出現院內感染癥狀最多的科室, 特別是呼吸內科中老年患者較多[1], 受到自身機體抵抗力低下以及疾病因素影響使其更加容易出現感染癥狀, 所以對其采取一定的護理干預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就本院98例2011年1月~2013年2月就診于本院呼吸科并出現院內感染的患者隨機分組進行不同的臨床護理模式, 觀察其治療效果, 現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98例2011年1月~2013年2月就診于本院呼吸內科并出現院內感染的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9例, 其中觀察組男28例, 女21例, 年齡21~78歲, 平均年齡(52.1±3.8)歲;院內感染出現的時間1~7 d, 平均時間(2.3±0.8)d。對照組男29例, 女20例, 年齡22~75歲, 平均年齡(51.4±3.1)歲;院內感染出現的時間1~8 d, 平均時間(2.4±0.5)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院內感染出現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取常規的傳統護理模式進行護理。

1. 2. 2 觀察組 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措施, 主要有:①加強具有高危發病因素人群的基礎護理措施, 特別是有多種內科疾病并發的老年患者, 應對其實施保護性的隔離, 對于病房內的環境要做到經常打掃, 保持室內空氣的通暢, 空氣濕度要維持于50%~60%之間, 室內溫度維持于22℃左右, 每天定時對病房進行30 min以上的消毒[2], 要保持室內處于低病原微生物的狀態, 并且要做好病房患者的健康教育, 取得其充分配合, 保持環境衛生, 禁止隨地吐痰, 做好個人的衛生, 對于被污染的衣服或者被褥要做到及時的更換, 對于患者的原發病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 還有囑咐其家屬做好患者的營養補充措施, 增強患者的免疫力, 抵御外界病毒的入侵, 更快恢復健康。②在使用抗菌藥物時, 臨床醫師應在血常規以及血培養或者痰培養的指導下進行, 護理人員要遵循醫囑進行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在進行健康宣教的過程中應當重點加強對抗生素使用的知識, 明確給藥的劑量以及時間、次數, 避免抗生素的濫用, 甚至是誤用的情況出現。其次應當依據痰培養的結果選用最敏感的抗生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若使用的是廣譜抗生素, 則要避免兩種以上的藥物同時使用, 避免出現耐藥性。可以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 適當對藥物進行調整[3]。③對于呼吸系統感染的特性, 可以有針對性的加強院內感染的預防工作, 這些措施包括控制院內人員的流動、限制陪護家屬的人數、探訪的時間等, 同時要做好病房的清潔、消毒工作, 預防交叉感染的出現, 在傳播途徑上予以阻斷。

1. 3 觀察指標及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感染控制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治療標準如下:治愈:患者的感染癥狀得到了徹底的控制, 原發病的治療沒有受到影響, 沒有超過預計的治療時間, 康復出院;有效:院內感染癥狀基本得到控制, 原發病的治療沒有受到影響, 但是住院時間比預計時間略為延遲;無效:院內感染的癥狀基本沒有得到緩解, 甚至加重, 對原發病的治療造成了十分大的影響, 住院時間延長。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使用采用SPSS14.0的統計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 1 院內感染的控制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經過綜合性的護理后, 治愈16例, 有效26例, 無效7例, 總有效率為85.71%, 對照組患者經過常規護理后, 治愈12例, 有效19例, 無效18例, 總有效率為63.27%,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感染控制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感染控制時間(3.56±1.54)d, 住院時間(7.46±1.53)d, 護理滿意度為97.8%, 對照組患者的感染控制時間(5.25±1.84)d, 住院時間(11.29±1.25)d, 護理滿意度為78.4%, 可以看出, 觀察組患者的感染控制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 護理滿意度明顯上升,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呼吸內科老年患者出現院內感染可能是由于以下因素導致的:老年人本身的生理開始退化, 肺功能下降, 殘氣量上升, 用力肺活量以及最大的呼吸流量也出現了很大幅度的下降, 且其呼吸道內的黏液纖毛運動也不斷變弱, 有效的咳嗽反射及其呼吸道的免疫防御功能也相應減弱, 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其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發病原因, 且老年患者大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各器官的疾病, 這也是呼吸系統出現感染的重要誘因[4]。

所以在對老年院內感染的老年患者進行護理時, 要注意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的鍛煉, 使其氣道擴展, 加強老年患者腹肌的鍛煉, 增加其肺活量, 增強有效咳嗽。同時要做好病房的環境衛生, 避免外界環境的不利因素以及做好患者本身的衛生, 特別是口腔的清潔, 減少口腔內的細菌, 避免其下行至呼吸道出現感染, 如果患者痰液較多, 可以采取霧化吸入的方法使其稀釋, 便于呼吸道的分泌物更好排除[5], 防止墜積性肺炎的出現, 同時對于抗菌素的使用也要特別注意, 要根據痰液培養的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誤用或者濫用, 對于老年患者, 在治療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 若出現病情變化應第一時間給予對癥處理。

經過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后, 觀察組的院內感染的治療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上升, 且其感染控制時間以及住院的時間都明顯縮短, 患者對護理滿意度也較對照組明顯上升, 這些數據兩組之間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侯桂霞.呼吸科患者院內感染相關因素監測及護理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34):9-11.

[2] 張春梅.呼吸科病人院內感染護理對策分析.中外醫療, 2013, 32(19):177, 179.

[3] 張長梅.老年呼吸重癥患者院內感染的護理干預.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36):209-210.

[4] 韓寶愛.優質護理服務對老年呼吸內科病人院內感染控制的影響.護理研究, 2013, 27(18):1879-1880.

篇4

【關鍵詞】老年;糖尿病;跟進式;健康教育;護理體會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其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高而升高[1]。調查顯示2007~2008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且年齡每增加10歲患病率增加68%[2]。由于老年患者年齡大,記憶力及聽力下降、反應問題和行動遲緩、并發癥多等特點,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和特殊性。我們通過對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從我科出院的60名老年糖尿病患者電話隨訪,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觀察其對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響,深刻體會到出院后跟進式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對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現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來自我科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出院的65歲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齡(74.5±8.9)歲,糖尿病病史2個月至40年。所有人員在身高、體重、腰圍、吸煙及飲酒史、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1.2入選標準①診斷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意識清楚、思維正常、可以進行語言溝通、無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重度感染及糖尿病急性并發癥。

2方法

2.1所有患者住院期間均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常規的治療、護理、糖尿病知識宣教和出院指導。

2.2入、出院時分別由責任護士在詢問患者后填寫《糖尿病健康教育調查表》,了解患者對于糖尿病臨床表現、自然進程、并發癥預防、需要戒煙限酒控制體重等基礎知識、血糖控制目標、營養治療措施、體育鍛煉原則、口腔和足部皮膚護理技巧、自我血糖監測方法及便攜式血糖儀的使用、口服降糖藥物的注意事項、胰島素注射技術及合理使用、發生低血糖或急性應激情況的應對辦法等問題的掌握情況。

2.3出院后要求患者每周至少監測1d5點血糖(空腹、三餐后及睡前),每月1次電話隨訪,由住院期間的護士長或總責任護士負責了解本月內患者的血糖、飲食、運動、用藥及家庭支持等狀況,完善上述調查表的同時,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問題,采取個體化教育及護理干預。每3個月1次強化指導,鞏固相關糖尿病知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及護理指導。鼓勵患者隨時電話咨詢,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于每個階段性目標實現后,結合患者血糖監測結果,對其進行鼓勵,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信心,增加依從性。

2.4提醒患者每3個月復查1次靜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1年后與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評分一起作為衡量出院后跟進式個體化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效果的評價指標。

3結果

采用上述跟進式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1年后,所有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均大幅度提高,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4體會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生性疾病,迄今為止,尚無根治方法,但是可以預防和控制[3]。糖尿病的控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純治療,而是系統的管理,也就是說糖尿病患者的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是否成功的關鍵。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理解力、記憶力及動手能力均較差,性格又往往更固執,積極面對疾病和有效自我控制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并且更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4]。因此,追蹤隨訪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對這類人群更為必要。

電話隨訪方便快捷,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更為適用。由患者住院期間的護士長或總責任護士負責每月1次的隨訪和每3個月1次的強化指導,能保證記錄的連貫性與完整性,也更能根據每個老人的特點,及時發現問題,提供個體化的系統教育、輔導、糾錯、督促及建議,幫助或指導患者就不同問題與相關醫生、營養師及家屬進行溝通解決。

我們在進行出院后跟進式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過程中,注意總結每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性格、心理及疾病特點,采取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指導。盡可能使用老年人熟悉的語言,重點突出,語速適中,熱情講解,耐心示教,反復強化,以使患者充分領會并熟練掌握受教內容。同時,努力培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創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氛圍,注重對患者每個階段性進一步給予充分的肯定、贊揚和鼓勵,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后續治療依從性,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獲得醫生、患者及家屬的多重肯定。

參考文獻

[1]《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94-95.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紀立農,等.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3.

篇5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康復

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難度大,尤其是老年人因各種臟器功能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機體免疫功能和耐受性降低,易出現并發癥,我科自2004年2月~2008年1月手術期積極處理,疾病恢復快,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齡58~84歲,平均71歲,病史最長20年,最短2個月,平均住院23天,隨訪最長1年,最短3個月。所患疾病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假體塌陷松動翻修術19例,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6例,股骨頸陳舊性骨折7例,股骨頭壞死3例(Ⅲ~Ⅳ期)強制性脊柱炎2例。

1 術前護理

1.1 心理護理:術前應詳細介紹麻醉方式、手術方法、優點,針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主動與病人溝通給病人以關心理解和安慰。充分利用典型病例的作用,讓病人之間互相溝通,成功病例現身說法給他們的心理護理帶來積極的影響。形成良性循環,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減輕恐懼感,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1.2 患者準備:協助做好各種必要的檢查如血尿便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心肺功能等查好血型備血,做藥敏試驗。

1.3 練習:術前的康復鍛煉是術后康復的基礎,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說明術后為防假體脫位要采取正確的。訓練床上排便習慣,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包括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關節活動訓練、為防止肌肉萎縮須行股四頭肌舒鎖運動。繃緊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繃緊放松如此循環,每天(10-30)次,指導正確使用拐杖等一系列的訓練程序,使37例病例都能很好配合訓練。

2 術后護理

2.1 生命體征的觀察:系統的了解患者全身狀況,檢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變化,常規心電監護24小時,給予低流量吸氧,增加血氧含量,同時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傷口滲血、引流量的顏色、性質和量,對腎功不全注意觀察尿量,對糖尿病病人要定時測血糖、尿糖,防止出現酮癥酸中毒。保持靜脈輸液通暢,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2 根據醫囑精滴抗生素止血消腫藥物以減少床上反應及組織水腫。

2.3 :術后平臥6小時,保持正確的髖關節輕度外展15°,兩腿之間夾枕頭。做到三防,一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后在膝關節下墊一軟墊;二防:防內旋,術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牽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內收,兩下肢間放一軟枕,肢體外展位,防健側肢體近患肢而過度內收。正確的翻身方法:向術側翻身時,應伸直術側髖關節,保持旋轉中立位;向健側翻身時,也應伸直術側髖關節,兩腿之間加軟枕,防止髖關節內收引起假體脫位,同時伸直同側肢,以便用手掌脫位髖關節后方,防止髖關節內收引起假體脫位。

2.4 創口引流管的護理:注意保持負壓引流管通暢,避免創口內積血而致感染及術后血腫形成,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色,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術后引流量少于50毫升/日拔除引流管,注意保持傷口敷料完整干凈。

2.5 并發癥的觀察及處理:術后傷口疼痛者遵醫囑給予止痛劑,老年病人長期臥床易出現三大并發癥,應給予相應的預防措施,保持病房空氣新鮮,鼓勵病人咳嗽咳痰,做深呼吸及擴胸運動,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鼓勵病人多飲水,以防尿路感染,同時做好會陰處理,加強對骨突出部位的護理,預防褥瘡發生,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為防止便秘腹脹給病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應少量多餐,增加粗纖維和水的含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同時加強營養,注意食物色、香、味,進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遵醫囑使用支持療法。

3康復訓練

3.1 鼓勵患者早期康復訓練,一般術后第2天做收縮股四頭肌、臀肌訓練,使肌肉保持一定張力。

3.2 術后第3天做輕柔的髖關節屈伸動作,注意曲髖

3.3 抬臀動作一般在術后第5天完成,在完成此動作時應注意在膝下墊枕使髖屈曲(10-20°),護士的雙手托住雙側髖關節防止動作完成的過程中出現髖關節的旋轉。

3.4 患膝下垂擺動以增加膝關節的活動范圍和肌力,防止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

3.5 術后第七天開始①助力下直腿抬高30 持續10秒重復(20-30)次;②小腿床邊擺和;③患髖外展,內收,后伸肌群的等長收縮;④加強床邊轉移,包括半坐~躺轉移練習和坐~站的轉換練習;⑤健腿支撐站立平衡;⑥步行:鼓勵患者扶雙拐行走或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⑦術后3周繼續加強患肢股四頭肌漸進抗阻練習,站立位髖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肌群的等長收縮練習,加強步行訓練從平行桿開始~步行器~扶雙拐~扶單拐~多腳杖~扶手杖~棄杖[1]。

4 出院指導:囑病人及家屬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術后康復應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的三大原則,循序漸進由弱至強[2],做到不盤腿,不坐矮凳子,不過早過度負重,不跑步,跳躍和舉重物。術后6個月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3個月平躺時,可在兩腿之間夾枕頭,3個月內防止髖關節屈曲90°,進一步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訓練,正確使用步行架及拐杖,預防居家意外跌倒,上下樓梯時,堅持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術側先下的原則,恢復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定期復查。

討論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解除髖關節疾患病人疼痛,糾正畸形,恢復功能的議政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先進的材料,精湛的技術只能結合及時的手術康復治療,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3]。本組病歷采用術前宣教,術后各種護理措施及指導性康復訓練,有效地防治了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骨質疏松和長期臥床造成的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減少了住院時間及臥床時間,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早日康復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施楚軍,張蓮春.康復訓練程序在全髖關節置換病人中的應用,中華實用護理雜志2004,20(6):28~29.

篇6

【關鍵詞】 胃鏡檢查;食管異物;護理

Combination and Nursing through esophageal foreign body dislodge operation by electronic gastroscope on aged man

WANG Shi-lian, LIANG Xiao-song, YI Jing-jun, ZHENG Wen-ling. Department of endoscope centr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ation and nursing through esophageal foreign body dislodge operation by electronic gastroscope on aged man. Methods Give close combination and nursing on the 68 aged preoperation、in-opration and post-operation who take esophageal foreign body dislodge operation. Results 66 patients take out of esophageal foreign body successfully without hemorrhea and perforation of oesophagus. One is perforation of oesophagus with a big fish bone, the other beats along with aorta pulsation in the middle of oesophagus with a sharp chicken bone both transfer to surgery. Conclusion It is convenient and effect to dislodge esophageal foreign body by electronic gastroscope on aged. It is critical on preoperation overall preparation、in-opration skilled combination and post-operation close nursing

【Key words】

Gastroscopy; Esophageal foreign body; Nursing

食管異物是耳鼻喉科門(急)診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若不及時治療易出現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在常規硬管食管鏡治療過程中,不僅損傷大,且患者較痛苦[1]。本實驗收集自2004年至今在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就診并經電子胃鏡治療的68例老年性食管異物患者,治療效果滿意,預后無明顯不適,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8例患者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60~83歲,平均69.2歲,就診時間為波動在2 h~4 d之間,其中魚骨魚刺36例,雞骨鴨骨19例,豬骨10例,義齒3例。異物分別位于食管第一生理狹窄58例(85.3%),第二狹窄4例(5.9%),第三狹窄6例(8.8%),6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咽下困難及吞咽疼痛等不適癥狀。

1.2 方法 采用Olympus GIFTYPE,XQ260型電子胃鏡,準備鱷魚鉗、三爪鉗、圈套器、網籃、透明帽等取異物工具。常規2%丁卡因咽部表面麻醉,不配合者進行異丙芬靜脈麻醉。患者取左側臥位,經胃鏡活檢管送入取異物器械取出異物,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相應護理。

1.3 結果 68例中順利取出異物66例,成功率97.0%,無嚴重并發癥。失敗2例,其中1例為大片魚刺嵌頓于食道下端并刺穿食道左右壁,另1例為尖銳雞骨刺穿食道中段隨主動脈搏動,此2例均轉外科治療。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了解病史及健康狀況 了解有無高血壓、心、肺、腦等慢性病,同時監測呼吸、血壓及動態心電圖,高血壓患者進行干預,血壓降至正常后方可行異物取出術,心電圖監測異常者,謹慎操作或不做,避免出現心臟驟停等意外。

2.1.2 重視檢查前指導及心理護理 老年食管異物患者起病急,病情重,痛苦明顯,對內鏡檢查、治療缺乏了解,并身處陌生環境,普遍存在焦慮、恐懼等心理。護士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訴行內鏡檢查、治療的必要性及胃鏡下取出異物的全過程,并需要患者進行正確配合的方式方法,告知患者進行胃鏡檢查時,會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在操作過程中用鼻子吸氣,嘴呼氣,囑患者深呼吸,咬緊口墊,口腔內口水自然流出,避免吞咽及誤吸造成嗆咳,影響胃鏡下治療。

2.1.3 的應用及備齊器械 為了內鏡下取出異物的順利進行,減少咽喉反射,咽喉麻醉時間不少于10 min,詢問患者有無麻藥過敏史,以2%鹽酸利多卡因膠漿10 ml予操作前10~15 min口服,起到表面麻醉、作用,服用藥物后患者會有喉頭麻木,說話不方便等不適,告訴患者為藥物的正常作用,可減輕操作過程中的不適,使治療更順利。在麻醉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有無過敏反應。術前準備的充分與否,對異物取出是否成功至關重要,備齊術中可能需要的各類器材及附件,檢查器械及附件處于完好備用狀態。

2.2 術中護理

囑患者松解腰帶、衣領,取左側臥位,雙腿屈曲,全身肌肉放松,置彎盤于口角旁,如有活動性假牙協助取出,上下牙齒張開并輕輕咬住口墊,告知患者緩慢深呼吸,操作時勿做吞咽動作,口中唾液自然流出。進鏡后辨別異物與食管之間的關系,盡量顯露異物,評估異物對食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的損傷情況,根據異物形狀,協助醫生選擇合適器械夾住異物并退鏡。夾取異物時應用力適度,退出時應與醫生退鏡動作協調一致,根據食道蠕動情況緩慢退出。患者惡心嘔吐明顯,食管蠕動、收縮劇烈時禁止退鏡,同時抓取的異物應盡量靠近內鏡前端,防止異物與內鏡“脫位”[2]。

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給予患者鼓勵支持,如患者劇烈嘔吐、喉頭痙攣、出現屏氣、口唇發紺等情況時,應暫停手術,立即氧氣吸入,待癥狀緩解后再行治療。

2.3 術后護理

2.3.1 監護生命體征 術后應監測血壓、心率、呼吸,觀察患者神志情況,有無呼吸困難、出血、暈厥等并發癥,一旦出現上述應立即吸氧、止血、靜脈補液等對癥處理。

2.3.2 術后并發癥指導 術后多數患者會有咽部疼痛或不適感,以及少量出血,休息或口服適量喉片,可以恢復,如出現嘔血、便血、腹痛、腹脹等明顯不適癥狀,或皮下氣腫、腹部壓痛等消化道穿孔表現,應及時通知醫生,做相應處理。

2.3.3 飲食護理 術后禁食12 h,無消化道穿孔征象即可漸進流質飲食或半流質。

2.3.4 健康宣教 指導患者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進餐時宜專心,不宜大聲嬉笑,避免口含食物時說話,食物應充分咀嚼后再吞咽,出現異物嵌頓于食管時應及時就診,切忌強行吞服飯團、蔬菜等以加重食管損傷,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3 討論

老年人因視力欠佳、牙槽萎縮、咀嚼功能減退,口腔及咽喉黏膜感覺遲鈍、反應差、易于誤咽等因素,食道異物發病率較高,異物種類以尖銳異物多見[3],由于異物易嵌頓,在取出過程中易造成組織損傷,對嵌頓在食道內較長時間或邊緣銳利的異物,需調整異物方向,使其長軸與食管順行,設法夾住異物頂端,銳利邊緣避開食管前壁避免退出時損傷主動脈。食管入口處最為狹窄,異物通過時應囑患者頭向后仰,使食管與口腔成一直線,以利異物能順利通過,避免異物遇阻力脫落。

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循環系統疾患以及內分泌疾病,加之食道緊貼氣管后,僅有一層較軟的組織與氣管相隔。當胃鏡插入咽喉腔食管后,前端有可能壓迫氣管后縱隔,引起氣道梗阻,出現缺氧癥狀,術前術中應嚴密觀察心、肺功能,注意異物在鉗取過程中有無黏膜損傷,出血等癥狀。如消化道已穿孔或異物過于銳利,體積較大,不要勉強內鏡下取出,宜轉外科治療[4]。

內鏡下老年人食道異物取出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此項治療操作中,取出技術的方法及熟練程度是減輕患者的痛苦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關鍵,同時,圍手術期的護理在手術過程起到重要作用[5]。護士在檢查治療過程中做好充分的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工作,使患者以良好的狀態配合醫護人員,能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使檢查治療順利進行,減輕患者痛苦,提高電子胃鏡下老年人食道異物取出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褚金濤, 鞠婷婷.電視內鏡下食道異物取出的臨床體會. 寧夏醫學雜志, 2011, 4(33):323.

[2] 蔡文智, 智發朝. 消化內鏡護理及技術. 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314.

[3] 曹金玲. 老年人食道異物66例臨床分析. 河北醫藥, 2009, 8(31):1904-1905.

篇7

【關鍵詞】 老年;缺血預適應;一氧化氮;二氮嗪

【摘要】 目的 探討二氮嗪(dz)對經缺血預適應(ipc)后的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的影響及可能機制。方法 取老年和青年wistar大鼠,建立離體心臟langendorff灌注模型,分7組(每組8只):青年對照組、青年i/r組、青年ipc組、老年對照組、老年i/r組、老年ipc組、老年dz組。對照組全心灌流90 min。i/r組心臟灌流30 min后,缺血30 min,再復灌30 min。ipc組灌流10 min,經2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后,缺血30 min,再復灌30 min。dz組灌流10 min,給予含dz(100 μmol/l)的kh液灌注20 min,余同ipc組。比較各組復灌30 min后心排血量(co)、左室發展壓 (lvdp)、左室內壓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dp/dtmax) 的恢復率;檢測缺血前及復灌30min后冠脈流出液中肌酸激酶 (ck) 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和心肌中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含量。結果 青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ck生成明顯減少,no含量明顯增加,mda含量明顯降低,sod含量明顯增加,co、lvdp、+dp/dtmax、dp/dtmax恢復率明顯增加(p<0.01)。wWw.133229.cOM而在老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上述指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dz組與i/r組比較有明顯統計學差異 (p<0.05或p<0.01)。結論 ipc對老年大鼠i/r心肌保護作用減弱,其機制可能與no信號通路表達受抑制有關,dz可恢復ipc對老年大鼠i/r心肌保護作用。

【關鍵詞】 老年;缺血預適應;一氧化氮;二氮嗪

murry等〔1〕首次提出心肌缺血預適應(ipc)的觀點,其對心肌的保護作用是迄今為止最強的機體內源性保護機制。但目前ipc對于老年大鼠心肌的作用如何觀點不一致〔2〕,臨床上也缺乏合理、有效的保護,所以該領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本文前期研究〔3〕表明,二氮嗪(dz)預處理可以產生與ipc近似的心肌保護作用;ipc對老年大鼠心肌保護作用減弱〔4〕。而dz對老年大鼠心肌的影響尚不清楚。本研究通過離體大鼠心臟灌注模型,給予dz干預措施,探討dz干預對老年大鼠經ipc后心肌的影響,以探討老年大鼠ipc作用減弱的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藥品與試劑

dz(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賽德維康醫藥研究院惠贈)。肌酸激酶 (ck)試劑盒 (beckman),一氧化氮(no)試劑盒、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測定試劑盒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其余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心功能檢測采用biopac 16導生理記錄儀(cbi8000,us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beckman)。

1.1.2 建立離體心臟langendorff灌注模型

麻醉采用腹腔內注射戊巴比妥 (5 mg/kg),開胸前5min腹腔注射肝素500 u/kg,開胸后迅速取出心臟,置于4℃改良krebshenseleit (kh) 液中洗凈血液,迅速轉移、固定于langendorff灌流裝置。結扎雙側肺靜脈,以改良kh液行常規恒壓 (80 mmhg) 灌流。改良kh 液成分 (mmol/l ):氯化鈉118.0、氯化鉀14.7、磷酸鉀1.2、硫酸鎂1.2、碳酸氫鈉25.0、氯化鈣1.25、葡萄糖10.0,ph 7.3~7.4,以95% o2~5% co2飽和,維持灌流液溫度37℃。缺血再灌注(i/r)組心臟平衡灌流30 min后,缺血30 min,再復灌30 min。ipc組心臟平衡灌流10 min,經2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后,缺血30 min,再復灌30 min。dz組心臟平衡灌流10 min,給予含dz(100 μmol/l)的kh液灌注20 min,余同ipc組。對照組全心灌流90 min,不做任何處理。

1.2 方法

1.2.1 實驗動物及分組

wistar大鼠56只(購自中國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其中21~23月齡(老年鼠)24只和4~5月齡(青年鼠)32只。分為7組(每組8只):青年對照組、青年i/r組、青年ipc組、老年對照組、老年i/r組、老年ipc組、老年dz組。

1.2.2 左心功能恢復率

切開左心耳,將充水乳膠囊由此插入至左心室,囊內壓力經特氟綸管傳遞至壓力傳感器,通過壓力換能器輸入biopac 16導生理記錄儀。記錄缺血前的左室發展壓 (lvdp)、左室內壓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主動脈流量 (af) 和冠脈流量 (cf) 分別通過收集主動脈和冠脈流出液來獲得,并計算心排血量 (co=af+cf) 作為正常對照,復灌30min后再次記錄以上指標,并與心臟缺血前值進行比較。心功能恢復率以復灌后相對應缺血前對照值的百分率表示,即變化的百分率(%) = 復灌后值/缺血前值×100%。

1.2.3 冠脈流出液ck活性

取缺氧前和復灌30 min后的冠脈流出液,12 h內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ck的活性,按使用說明書操作。

1.2.4 冠脈流出液no含量

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應用721型分光光度計于波長530 nm處測量上清吸光度,據吸光度大小計算no含量,結果用每克勻漿蛋白中μmol數(μmol/gprot)表示。

1.2.5 心肌組織中mda、sod含量

取0.5 g心室肌制成10%組織勻漿,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sod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具體操作步驟按mda 和sod 測試盒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

2 結 果

2.1 左心功能恢復率

各組缺血前基礎值經方差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青年大鼠中,ipc組的co、lvdp、+dp/dtmax、dp/dtmax恢復率均優于i/r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在老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左心功能恢復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dz組與i/r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2.2 冠脈流出液ck活性的變化

各組缺血前基礎值經方差分析無統計學差異(p>0.05)。青年大鼠中,ipc組ck活性與i/r組比較明顯降低(p<0.01)。在老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ck活性比較無明顯降低(p>0.05),而dz組與i/r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2.3 冠脈流出液no含量變化

青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no含量明顯增加(p<0.01)。在老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no含量無明顯增加(p>0.05),而dz組與i/r組比較,no含量明顯增加(p<0.01)。見表2。

2.4 心肌組織中mda、sod含量的變化

青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mda活性明顯降低、sod含量明顯增加(p<0.01)。在老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而dz組與i/r組比較,mda活性明顯降低(p<0.05)、sod含量明顯增加(p<0.01)。見表2。表1 左心功能恢復率表2 冠脈流出液中ck活性和心肌組織中mda、sod含量

3 討 論

心肌i/r的重要機制是氧自由基損傷和鈣超載學說,i/r發生后,氧自由基的產生與抗氧化系統失去動態平衡,氧自由基清除系統受到損傷,sod等活性下降,細胞內鈣超負荷以致細胞膜受損,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而氧自由基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可使膜脂質過氧化產物mda產生增加,加重細胞損傷、心肌細胞腫脹、線粒體產能障礙〔5〕。心肌組織中mda升高,sod活性下降常用來衡量細胞損傷的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ipc使青年大鼠經i/r后的心肌損傷明顯減輕,表現為冠脈流出液ck生成明顯減少,心肌組織mda含量明顯降低,sod含量明顯增加,左心功能恢復率明顯增加。而在老年大鼠中,ipc未使i/r后的心肌損傷減輕,而dz干預使i/r后的老年大鼠心肌損傷減輕。提示ipc對青年大鼠有抗再灌注損傷作用,可以降低心肌酶活性,改善再灌注期間的心功能,促進心功能的恢復,還能提高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減少脂質過氧化物的形成,從而抑制氧自由基介導的心肌細胞損害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而同等條件的ipc對老年大鼠i/r心肌無明顯的保護作用,dz可以恢復ipc對老年大鼠i/r心肌的保護作用。

本研究還觀察到青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no含量明顯增加。在老年大鼠中,ipc組與i/r組比較no含量無明顯增加,而dz組與i/r組比較,no含量明顯增加。no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了心肌肥大、心肌細胞凋亡、i/r以及ipc等過程,在調節心臟功能中起重要作用〔6〕。因此推測ipc對老年大鼠i/r心肌保護作用減弱,其機制可能與no信號通路表達受抑制有關,缺血前給予dz干預可能激活no信號通路,繼而恢復ipc對老年大鼠i/r心肌的保護作用。

ipc信號傳導途徑機制即觸發物質中介物質效應物質已被人們所接受〔7〕。既往研究〔3〕表明,ipc對心肌線粒體有保護作用,這一作用可能與線粒體輔激活因子過氧化物酶體增生激活受體γ協同刺激因子1α(pgc1α)激活及高表達有關。pgc1α的表達主要表達于耗氧較多且能量需求較高的器官和組織,如心、骨骼肌、棕色脂肪組織、腎、肝、腦等,在適應性產熱、線粒體生成、脂肪酸β氧化及肝糖異生均有重要作用〔8〕。stpierre等〔9〕發現,在心肌細胞中體內pgc1α強表達可激活線粒體生物合成、氧化磷酸化及呼吸作用。leone等〔10〕證實,敲除pgc1α的裸鼠,其體內組織中氧化代謝功能有明顯的缺陷,心肌收縮功能下降,還觀察到心率異常及左心室功能受損。這些研究均表明pgc1α在心肌細胞中能量內環境平衡是必需的。pgc1α與心臟的能量代謝以及與心臟能量代謝紊亂所致病變的關聯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11〕。近來研究〔12〕證實,no可通過可溶性鳥苷酸環化酶信號途徑提供棕色脂肪細胞中pgc1α的表達,進而促進線粒體的生物合成,但no在心肌細胞中是否具有同樣作用還不清楚。no還可通過調節興奮收縮耦聯和線粒體呼吸直接調節心肌細胞的收縮功能〔13〕。最近的研究認為,線粒體自身也存在no合酶,可產生no,也提示了no在調節線粒體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14〕。不同的代謝通路中,pgc1α上游受不同蛋白或其他信號分子作用,下游又能作用于其他的轉錄因子及rna 加工因子。推測no可能是心肌細胞pgc1α的上游信號物質,參與dz心肌保護機制的觸發過程,pgc1α激活后與線粒體一系列受體結合,并與其他信號轉導通路產生交叉作用,激活線粒體呼吸鏈改善線粒體能量代謝而產生心肌保護作用。而老年心肌細胞no信號通路表達受抑制,進而影響pgc1α的表達,使ipc對老年大鼠心肌的保護作用減弱,而dz干預可能使老年大鼠心肌線粒體敏感性鉀通道處于較為理想的狀態,或通過其他機制提高老年心肌對ipc的敏感性,從而恢復ipc對老年大鼠i/r心肌保護作用。至于其中的具體機制及相互聯系尚需進一步實驗證實。

【參考文獻】

1 murry ce,jennings rb,reimer ka.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j〕.circulation,1986;74(5):112436.

2 juhaszova m,rabuel c,zovov db,el al.protection in the aged heart:preventing the heartbreak of old age〔j〕? cardiovasc res,2005;66(2):23344.

3 韓勁松,閻德民,汪曾煒,等.缺血及二氮嗪預適應對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護作用〔j〕.中華醫學雜志,2008;88(8):5558.

4 韓勁松,汪曾煒,朱洪玉.缺血預適應對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響〔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9;16(5):3804.

5 bandyopadhyay d,chatopadyay a,ghosh g,et al.oxidative stressinduced ischemic heart disease:protection by antioxidants〔j〕.curr med chem,2004;11(3):36987.

6 brown gc,borutaite v.nitric oxide and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 in the heart〔j〕.cardiovasc res,2007;75(2):28390.

7 murphy e.primary and secondary signaling pathways in early preconditioning that converge on the mitochondria to produce cardioprotection〔j〕. circ res,2004;94(1):716.

8 puigserver p,spiegelman bm.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 1α (pgc1α):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and metabolic regulator〔j〕.endocr rev,2003;24(1):7890.

9 stpierre j,lin j,krauss s,et al.biogenergetic analysis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s 1 alpha and 1 beta (pgc1 alpha and pgc1 beta) in muscle cells〔j〕.j biol chem,2003;278(29):26597603.

10 leone tc,lehman jj,finck bn,et al.pgc1 alpha deficiency causes multisystem energy metabolic derangements:muscle dysfunction,abnormal weight control and hepatic steatosis〔j〕.plos biol,2005;3(4):101.

11 van den bosch bj,van den burg cm,schoonderwoerd k,et al.reginal absence of mitochondria causing energy depletion in the myocardium of muscle lim protein knockout mice〔j〕.cardiovasc res,2005;65(2):4118.

12 nisoli e,clementi e,paolucci c,et al.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mammals:the role of endogenous nitric oxide〔j〕.science,2003;299(5608):8969.

篇8

截至201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12億萬人,占總人口的15.5%,全國人口凈增長約1000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破2億的國家。按照專家預測,大約再過20年左右,中國老年人口就將突破3.5億,此后一直到2100年都不會再低于這個數字。老齡化進一步加劇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社會負擔加重;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跟不上老年人的需要;家庭養老功能減弱;老年人對醫療、保健、護理以及生活服務的需求大大超過其他人。高職護理院校作為我國醫護類教育事業的一份子,承擔著為社會提供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應用型老年護理人才的任務,因此為了積極營造健康老齡化的條件和環境,我們高職院校要擴大護理教育規模,開設老年護理專業,加強老年護理教育,加快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緩解護理人力資源緊張的狀況,適應老年護理市場的需求。

一、老年護理專業能力培養

老年護理強調如何維持老年人的健康狀態,促進老年人自我護理的能力,同時提供優質的護理措施,為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提供最直接的援助和支持。因此我們還需要培養以老年專科護理技能為首的12項專業能力:老年專科護理技能,應對老年人急性突發事件的能力,獨立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預見潛在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獲取新知識、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能力,老年人健康評估能力,自我防護能力,針對病人、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及電話咨詢的能力,應用計算機建立健康檔案的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調研與科研能力。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仁愛之心,熱愛護理事業,遵守法律法規,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護理人才的需要,能按照現代護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運用護理程序為護理對象實施整體護理,畢業后能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老年護理、老年保健等護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護理專門人才。

二、老年護理專業核心課程設置

在護理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護理專業的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分析和專業培養目標,在引進國際護理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高職生源特點,經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我院校構建與國際護理理念接軌、體現護理特色的“三線并進、三能合一”的課程體系。

1、“三線”的平臺為職業道德、人文知識和護理禮儀與人際溝能能力、英語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公共基礎課程;2、縱向并進的“三線”:(1)職業知識線:按學生認知規律與后續發展,設置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和專業方向或專業特色、專業拓展等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健康評估、基礎護理技術、成人護理一、成人護理二、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急危重癥護理等。(2)職業能力線:遵循學生職業成長的規律,依托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技能訓練由單項到綜合、從校內仿真實訓到醫院實習,形成“通用護理能力、專科護理能力和綜合護理能力”逐漸遞進,最終達成護理職業綜合能力,實現“三能合一”。(3)職業素質線:通過課內加強護理人文課程比重、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醫院文化熏陶、職業認知、5.12護士節系列活動、社區服務、社團活動、自愿者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等,將護理人文精神、職業素質的養成滲透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三、評價與實施

基于院校深度融合的育人機制,以培養具有競爭力的護理人才為目標,確立了“重人文素質、厚專業知識、強職業能力、精技能應用”的人才培養觀,構建了“德能并進”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創新了“院校融通、做學教一體、實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我院護理系2013年開始招收老年護理專業方向的學生,本專業的學生在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和“三線三能”課程體系基礎上,以對接臨床老年護理工作程序為導向,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實施“做、學、教”一體的教學模式,明確了老年護理專業能力要求,達到了“通用護理能力、老年護理能力和綜合護理能力”的逐漸遞進,最終使學生達成護理職業綜合能力和老年護理能力,實現“三能合一”。

四、前景展望

篇9

關鍵詞:老年;呼吸道感染;護理措施

    隨著社會的老年化,近年來老年性疾病患者在所有疾病患者中占了較大比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老年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機能下降,呼吸道感染可使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降低。對老年患者而言,除了有效的治療外,全面綜合的護理對促進其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尤為重要。為了探討全面綜合護理對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療康復的效果,文章對湖南省人民醫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間入院的4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全面綜合護理,現將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齡62~84歲,平均70.3歲。老年患者中17例(37.78%)肺炎,19例(42.22%)慢性支氣管炎,9例(20.00%)支氣管擴張;臨床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膿痰等。

1.2  研究方法:分析4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研究要求設計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臨床護理觀察報告,指定專門人員對報告中的各項指標進行觀察與記錄,主要內容有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治療手段、護理方法、護理效果等。統計所有數據并分析結果。

1.3  護理措施:對所有老年患者采取的綜合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個性化心理護理(幫助老年患者疏導心理障礙)、密切觀察老年患者的生命體征、專業的呼吸道護理(霧化吸入護理,維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健康宣教、用藥護理、生活護理(對患者飲食、活動等方面進行指導,做好患者口腔護理工作,維持病區及病房的衛生、定期消毒)。護理效果按顯效、有效、無效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經過全面綜合護理后,依據《護理學基礎》判定護理效果[1]。其中顯效31例(68.89%),有效11例(24.44%),無效3例(6.67%)。總有效率(即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93.33%,與無效率6.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老年感染性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呼吸系統的形態將發生改變,肺功能、免疫功能降低使老年人易受致病菌的侵害,成為呼吸道感染的易感人群[2]。研究發現,老年人呼吸系統的形態發生改變(如鼻黏膜萎縮,氣管黏膜纖毛運動減少,支氣管腔狹窄,氣管壁、肺壁彈性下降,保護性咳嗽減少,呼吸肌退行性變等)將有利于細菌寄生。

    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統發生改變,因此在治療時必須給予人性化的全面的綜合的護理措施。文章對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入院的4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實施全面綜合護理措施,護理效果良好,總有效率達93.33%。本次研究數據表明我院對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實施的護理方法有效高,對患者康復及生活質量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對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實施全面綜合護理措施主要有:①密切觀察老年患者的生命體征,注意老年患者基礎疾病的病情發展,警惕其呼吸道感染并發癥的發生,對老年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防止生命體征不穩定而危及患者生命;②給予個性化心理護理,對老年人焦慮、緊張、恐懼、孤僻等心理障礙實施個性化的心理疏通。心理護理時努力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與老年患者多交流,向老年患者講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防護知識,同時在精神上鼓勵老年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在精神上給予關懷,運用溫和的語言,對患者的疑問熱心、耐心地解答;對性格偏執的老年患者,采取冷靜的態度耐心誘導與勸解,防止引起患者情緒波動,影響治療;③進行專業的呼吸道護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實施霧化吸入護理;指導老年患者有效咳嗽即以腹式呼吸為基礎,讓患者在深吸氣呼氣結束前進行咳嗽;對霧化吸入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對無力咳痰患者給予吸痰[3];④給予生活護理,指導老年患者的飲食,以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的軟質食物為主,每天保證充足的水分與Vit C;根據老年患者肺部啰音等情況給予合理的指導,啰音位于肺上葉則采取半臥位,位于肺中葉采取仰臥位,位于肺下葉采取俯臥位。

    綜上所述,老年呼吸道感染除進行積極治療,還應給予全面綜合護理。本文研究表明,對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實施有效地綜合護理措施能顯著促進患者康復并提高其生活質量。

4 參考文獻

[1] 崔  焱.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6.

篇10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障;老年護理

論文摘要:人口老齡化是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根據聯合國的標準顯示,2002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已經占到了總人口數的7%,已經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大量老年人的出現,不僅僅需要保障其生活來源,也對老年人的護理提出了要求,文章針對老年護理保障體系建設進行簡要闡述。

1、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以下幾點不利因素。

首先,我國經濟發展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積累少,底子薄,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承受能力比較差。其次,我國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2998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0.46%,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8810萬,約占總人口的6.96% 02005年,我國總人口數達到了130756萬人,65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10055萬人,占總人口的7.7%。預計,到20巧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2億。再次,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地的養老保障水平不一樣。在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質量較高,為老年人服務的機構多,政府能夠拿出更多資源對老年人加以照顧。反之,在經濟比較落后的西部地區,政府把更多的資源用在建設上面,而對老年人的照顧不夠。另外,城鄉二元經濟的特點,使得城鄉的老年人口生活質量上面也存在較大的不平衡。

2、我國養老保障的現狀及建立老年護理保險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原來的養老保險長期只覆蓋國有企事業單位,而其他人員覆蓋率較小的傳統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了改革。擴大了養老保險的覆蓋面,降低了保障門檻,將更多的人員納入養老保險范圍。

但是,這僅僅是指的老年人的生活來源得到了保障,而沒有包括老年人的生活護理。老年人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衰退以及自身體質的下降,患病并需得到護理的機會不斷增多,老年人對長期護理的依賴性日益顯現。

3、國外老年護理保險經驗介紹

90年代,隨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同時日本的保障費又不斷增多,加上高齡者的服務體系一直是在金額不足的公費支出下運行,所以,發揚社會互助精神,建立起老年護理保險制度,以滿足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口對護理的需求成為了日本建設老年護理保險的主要政策。日本將醫療領域的老年護理和福利領域的老年福利合并,頒布了《護理保險法》并于2000年4月開始實施。這部法律主要是通過政府的財政支持,年輕人對老年人以及老年人之間的相互支持等多種途徑來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并減少醫療費用浪費等問題。這部法律旨在針對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和老年護理需要不斷增長的問題,重新調整政府、老年人、年輕人和相關的老年服務部在老年護理中的權責。

4、建設我國社會老年護理保險體系的具體建議

①以社區為基礎護理平臺,搭建老年護理服務網絡。目前,我國社會保險體系的構建就是以社區為基礎單位來開展的。而未來社會保險的發展方向,也是以社區為基礎服務單位構建。投保人的工作單位只負有繳費義務。所以,開展老年護理保險也應該以社區為基礎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節約國家資源。

②以現有養老保險管理機構為依托,實行養老保險與護理保險雙險聯保。我國養老保險范圍已經基本覆蓋了我城鎮企業職工,部分覆蓋了城市靈活就業人員,以及少部分農村人口。并且保險范圍尚在繼續擴大中。直接利用現有養老保險體系來開展老年護理保險工作,免去了重新宣傳、建立老年護理保險體系的工作,節約了現有資源,并且直接使保險覆蓋率達到了現有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