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護理觀察要點范文

時間:2023-05-04 13:20: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療護理觀察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療護理觀察要點

篇1

方法:對78例使用不同化療藥物致手足麻木的患者,使用熏洗劑利用沐足桶以熱蒸汽熏蒸患肢,再以藥液泡洗患肢,每次熏洗20~30min,每日1次,連續5-14天。

結論:有效率高,副作用小。化療引起手足麻木的護理要點在于做好預防及熏洗時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防燙傷。

關鍵詞:熏洗療法治療手足麻木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04-01

中藥熏洗療法是我國醫學史上獨特的治療方法之一,被歷代醫學家所重視,在中醫治療學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由于該種療法借助溫度和藥物作用,導致患者皮膚血管的擴張,可以有效地促進局部器官的血液循環,增強表皮組織的新陳代謝,能夠有效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我科自2010年致今使用中藥熏洗療法治療各種化療藥物引起手足麻木78例,療效較為滿意,現將有關臨床資料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78例病人中有45例應用鉑類加吉西他濱或氟尿嘧啶類化療,用紫杉類化療20例,用長春堿類化療13例。其中有45例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神經毒性分級標準評為Ⅰ級的病人(短時間感覺異常和/或腱反射降低),Ⅱ級的有33例(嚴重感覺異常和/或輕度無力)。

1.2治療方法。熏洗劑主要用桃仁、紅花等我院自行制定的外洗方,具體用藥方法是:用沐足桶以熱蒸汽熏蒸患肢,如用普通的臉盤、盤上置兩根橫木條,趁熱將患肢置于橫木條上,用布罩覆蓋患肢先以熱蒸汽熏蒸患肢,待中藥液轉溫熱后,再以藥液泡洗患肢,每次熏洗20~30min,每日1次,連續5-14天。

2結果

45例Ⅰ級的病人用藥后立即有明顯好轉,3-5天后癥狀消失,33例Ⅱ級病人中有28例用藥7-14后癥狀好轉或消失,4例無效,1例因用藥后出現皮膚過敏,未能繼續使用,停止使用后皮疹很快消退。1例病人因燙傷停止用藥。

3護理

3.1熏洗注意事項。按熏洗操作流程執行,如用沐足桶按其使用方法,注意器具的清潔,避免交叉感染,洗滌用水要求不能太燙,以免燙傷皮膚,一般水溫保持在50-70℃左右,老年人局部皮膚感覺功能下降,應嚴加觀察注意。皮膚感覺不敏感的患者,最好不用,因皮膚感覺不敏感者、容易被燙傷。藥液也不宜太冷,以免產生不良刺激或無效。熏洗熱敷法屬于暴露療法,冬季應保暖,夏季要避風,熏洗用藥后,應用干毛巾擦干患肢,宜暫居密室。

3.2手足麻木的護理。

3.2.1在病人化療前應適當介紹化療時可能出現的周圍神經毒性等不良反應,化療時禁止飲用冷水,禁止接觸冷的物品,防止遇冷引發急性神經毒性。化療當天囑患者避免接觸床檔、輸液架等金屬器物,指導患者用溫開水刷牙、漱口;洗頭、洗臉、洗手、淋浴均用熱水;飲食溫軟,水果用熱水浸泡加溫后食用;加強保暖,防止受涼。使用奧沙利鉑化療期間如化療藥物外滲,不得按常規冰敷,應采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封閉后以喜療妥外涂。對主訴肢端麻木較重者,可采取按摩、熱敷等護理措施來減輕四肢的麻木、刺痛感。也可在化療的第一天進行藥物熏洗,可有效預防手足麻木。

3.2.2化療后指導患者及家屬加強保護意識,防止受傷。四肢感覺異常Ⅰ級者,應經常保持四肢清潔,可戴手套、穿襪子保護;感覺異常Ⅱ一Ⅳ級者,要避免受壓和冷熱刺激,防止燙傷和凍傷,避免皮膚受損,尤其是手指、腳趾。建議患者冬季穿暖和的衣服,注意手腳保暖。夏天可穿長袖上衣,不能吹電扇,以免發生肢體痙攣和肢體麻木;做家務,如清洗衣物時要用溫水,最好戴手套;不要用無感覺的部位直接接觸危險的物體,如運轉的機器、搬運重物;指導患者對感覺異常部位多加按摩,在肢體允許范圍內進行主動及被動活動,改善局部循環,促進神經再生,早日康復。飲食上多吃可營養神經的食物,如富含維生素B族的食物。

4討論

在抗腫瘤治療中,使用化學藥物和靶向藥物所引起的神經毒性是臨床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這類藥物包括:鉑類,紫杉類,長春堿類,氟尿嘧啶類,靶向治療藥物等,該類毒性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繼續治療和生存質量,因而不容忽視。熏洗療法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粘膜作用于肌體,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改善肢體微循環等多種功能,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我們在熏洗用藥中,選用桃仁、紅花、等,土牛膝通利關節;對化療藥物引起的神經毒性具有很好的作用。本方法無痛苦、無危險,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常紅霞,王愛紅.奧沙利鉑致周圍神經毒性的臨床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08,37(9):819-820

篇2

【摘要】目的 探討經頸外淺靜脈留置針在胃癌化療患者中應用的優越性。方法 通過對60例胃癌術后化療患者采用經頸外淺靜脈置管針行靜脈化療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結果 60例胃癌化療患者中有3例出現化療藥物外滲,2例出現堵管,2例出現藥物性靜脈炎,其余53例順利完成化療。結論 頸外淺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高,靜脈炎發生率低,操作安全、簡單,患者痛苦小。

【關鍵詞】頸外淺靜脈;置管針;胃癌化療;護理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居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化療是胃癌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大多數化療藥物需通過靜脈注入,而反復多次的穿刺及藥物外滲造成的局部損傷,不但使患者感到疼痛不適,更使患者產生了抵觸治療的不良情緒,給臨床工作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頸外淺靜脈留置針因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時間長、方便患者起床活動,還能減輕患者因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而廣泛應用于腫瘤化療患者。我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2間采用靜脈留置針行頸外淺靜脈留置針為60例胃癌患者靜脈化療,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60例,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35~76歲,留置時間最長7天,最短3天,平均留置時間5天。發生液體外滲3例,堵管2例,藥物性靜脈炎2例。化療藥物有健擇、紫杉醇、奧沙利鉑、5-氟尿嘧啶等。

1.2置管方法 術者立于床頭,使病人去枕平臥,肩下墊一薄枕,頭偏向一側,暴露頸外靜脈(左右均可),常規消毒皮膚,左手拇指繃緊穿刺點上方皮膚,助手站在病人另一側,在鎖骨中段上緣處以拇指或食指橫向向鎖骨下后方按壓,盡可能使靜脈充盈,選擇下頜角和鎖骨上緣中點連線上1/3處為穿刺點,呈40°角沿靜脈方向進針,穿過皮膚后改15~30°角穿入血管,見少許回血即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進1~2 mm,左手進導管針,右手向后拔針芯,邊進邊退,將導管全部置入,用無菌敷貼覆蓋穿刺點留置針,并固定好Y型分叉處并標明穿刺時間。

2.護理要點

2.1做好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做好解釋工作,說明頸外淺靜脈留置針的各種優點,并請已成功穿刺留置針的患者現身說法,使患者消除心理恐懼和顧慮,讓患者了解經頸外靜脈置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項,積極配合護士進行操作。操作后要向病人交待注意事項:囑病人可適當活動,但不可劇烈活動,穿刺部位注意防水,固定的敷料出現卷邊或污染,應找護士及時更換.

2.2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穿刺部位皮膚應做到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針前消毒。每日輸液前用碘酒、酒精嚴格消毒,隔日更換一次敷料,若有滲濕及時更換。

2.3 認真做好護理觀察 每日觀察并記錄患者靜脈留置針的再通情況和有否靜脈炎的發生,只要局部無靜脈炎發生,輸液通暢無滲漏,患者無穿刺部位的不適主訴就可以不變更穿刺部位。有報道套管針可留置5~7天,在無靜脈炎發生時,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1]。一旦有阻塞、滲漏和靜脈炎的發生應立即拔除靜脈留置針并記錄留置的天數。對于皮膚較敏感的患者每日更換敷料,以防過敏反應引起局部皮膚的瘙癢及破潰增加感染機會,加強導管的無菌護理,可有效減少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

2.4合理安排化療藥物輸注順序 輸注化療藥物前先輸注一瓶普通液體和一瓶止吐藥物,因為化療藥物易損傷血管內膜。輸注兩種以上化療藥物之間應間隔輸注15分鐘以上的生理鹽水。

2.5掌握正確的封管方法封管時采用雙重正壓封管法,即輸液完畢后夾閉輸液器,將頭皮針斜面撤于肝素冒腔內,反折頭皮針,與夾閉的輸液器斷開,連接含肝素鹽水溶液的5ml注射器均勻推注肝素鹽水溶液3ml,右手將留置針延長管抬高30°后,將其延長管上的小夾將延長管夾閉,再推注肝素鹽水溶液0.5 ml封管,分離退出以再次呈正壓的頭皮針;封管后再次輸液時套管內肝素溶液相對呈高壓狀態,使液體通暢的流入體內。

3.結果

本組60例胃癌化療患者采用 頸外淺靜脈留置針進行靜脈化療,留置時間最長7天,最短3天,平均留置時間5天。60例患者中有3例于輸液后數小時發生液體外滲予以拔管,2例于輸液2天后出現導管堵塞,2例于化療5天后出現藥物性靜脈炎,其余53例均順利完成化療周期。

4.討論

靜脈內化療藥物對血管刺激大,患者感覺麻,疼痛難忍。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血管粗且直,沒有靜脈瓣,穿刺成功率高,套管針可漂浮在管腔內,對血管內皮機械損傷小,靜脈炎發生率低,留置時間長,減少了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降低了刺破靜脈的危險,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減少用于靜脈穿刺的時間。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我們認為只要完善穿刺后的護理常規,做好健康教育,嚴格控制局部并發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留置針持續留置的優點。所以頸外靜脈留置針是胃癌化療患者理想的靜脈輸液通道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原發性肝癌  微波治療  護理對策

        原發性肝癌是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癌,為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被醫學界稱為“癌癥之王”,其死亡率高居惡性腫瘤的首位,由于早期不易發現,就診患者多屬于中晚期。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最佳方法。然而由于原發性肝癌常常是多中心發病,本文闡述15例原發性肝癌患者腫塊巨大,所以就診時已不適宜手術切除,目前據最新的雜志報道,微波在美國已成為治療原發性肝癌的首選方法,對較大的肝腫瘤,可以先行肝動脈插管栓塞,再行微波治療,因碘油可以增加熱傳導,加速腫瘤細胞的壞死。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我院近來收治的15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均為男性,年齡35~82歲,平均年齡為68歲,診斷為晚期原發性肝癌。入院后先行保肝降酶增強免疫力,肝動脈插管化療或肝內無水酒精注射等治療后行超聲引導經皮經肝穿刺微波治療。 

        1.2方法  微波治療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是利用微波產生的高溫來殺滅腫瘤,腫瘤細胞在42℃時就會變性,54℃時就會凝固壞死,所以,使腫瘤細胞內部達到一定溫度就能有效的殺死腫瘤。具體做法是在超聲的精確定位下,在腫瘤內直接插入針狀微波電極,通電后微波電極末端的微波輻射器產生熱效應導致腫瘤組織凝固性壞死,整個治療過程需10~30分鐘對于大于5cm的腫瘤可以同時用2根針,能協同殺死腫瘤。從而達到對腫瘤的治療目的。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1)將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入院后由責任護士負責,為使介入治療能安全順利進行,減少毒副作用,責任護士必須掌握治療前患者的有關資料,了解病人性格、經濟狀況、心理狀態、文化層次,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釋微波治療的特點、效果以及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主動介紹治療的名稱、方法及必要性和可靠性。通過語言技巧,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穩定情緒,配合治療及護理。必要時采取保護性治療,不必明確告知真實病情。(2)肝癌患者術前注意補充營養,鼓勵患者攝入易消化的高營養、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3)全面評估患者的情況,了解患者的病情,如各項檢驗指標:肝功能、腎功能、AFP、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如有腹水,測量腹圍以便為以后護理觀察提供對比依據。如發現異常,先進行相應治療,待結果正常后再行微波治療。

篇4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通過健康教育,積極幫助患者及家屬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患者康復的不利因素,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護理能力,提高對手術的耐受性和減少術后并發癥,達到預防、康復、健康等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

2 健康教育的方式

2.1 收集專科資料,編寫宣傳冊 由于介入治療是一門邊緣學科,雖然近年來廣泛應用于醫療的各個環節,但是有許多人對其還不夠了解。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收集了許多關于介入治療的資料,把它編輯成冊,讓患者及其家屬閱讀,了解其中內容。例如:介入治療的概念、優點、介入術前、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并發癥及護理要點等。

2.2 因人而宜,靈活運用宣傳技巧 對于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根據其接受能力,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為患者講解介入治療的操作途徑、手術方法、注意事項,使患者對介入治療有新的認識,消除患者的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3 健康教育的內容

3.1 術前心理指導

患者入院后,護士熱情接待,主動介紹病區環境及醫院規章制度,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緊張感,介紹主管醫師和護士,使患者感到親切感,保持良好的心情。護士是患者入院時最初接觸的對象,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對護士產生信任和安全感,從而使患者盡快進入角色,以便更好的配合檢查及治療。由于患者需進行介入診療,對相關知識不了解,會擔心手術失敗或療效不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焦慮等情緒,護士應向患者介紹介入治療是高科技的治療技術,要相信現代醫療技術能治好他們的疾病,讓患者充滿信心,穩定情緒,消除顧慮,配合治療。

3.2 術前教育

3.2.1 術前應洗澡、更衣,避免著涼感冒,認真做好皮膚護理備皮及碘過敏試驗。

3.2.2把做過介入治療的患者介紹給新做介入治療的患者,使他們相互溝通,講述介入治療的感受和體會,手術無痛苦,使患者對介入治療有一個新的認識,從而樹立信心,利于配合手術治療。

3.2.3 術前向患者講述介入治療的方法、注意事項,手術中的配合,告訴患者動脈插管是在腹股溝常規消毒后用針頭穿刺,像平時打針一樣,創傷性小,使患者心情平靜,呼吸平穩,肌肉放松,利于股動脈穿刺,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手術實施。

3.2.4 醫生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有關手術過程,并簽手術同意書。

3.2.5 告知患者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不適:以內臟血管灼熱感為主,少部分患者有惡心、嘔吐、疼痛,但均可耐受。

3.2.6 術前3 h禁食,避免術中嘔吐。

3.3 術后教育

3.3.1 插管處護理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取平臥位,嚴格臥床24 h,插管處用砂袋壓迫6 h,避免插管下肢彎曲,避免過早下床活動,注意觀察插管處有無血腫滲出,防止包扎敷料移位,觀察下肢的血運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3.3.2 胃腸道反應的護理 術后應禁食4~6 h,由于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可引起惡心、嘔吐等癥狀,護理上做好解釋工作,并給予指導飲食宜清淡,少量多餐,加強口腔護理,減少不良刺激,促進毒素排泄。

3.3.3 發熱護理 如體溫在38.5℃以下,一般5~7 d自行消退,體溫在38.5℃以上高熱不退,遵醫囑用藥或物理降溫。

3.3.4 疼痛的護理:腫瘤栓塞治療后因引起腫瘤組織的缺血壞死,導致疼痛,應密切觀察疼痛的部位強度、持續時間,必要時遵醫囑用止痛劑緩解疼痛。

3.3.5 患者抗輻射護理指導 介入診療是在數字減影X線監視下進行的各項操作,因此在提高診療技術和操作技能的同時,減少患者所接受的照射是每個醫護人員的職責。術后鼓勵患者多進食富含膠質的食物,如豬蹄、黑木耳、海帶等,促進放射性物質的排泄。

3.3.6 康復指導 康復階段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面對現實,消除一切不良習慣,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勞逸結合,提高自身免疫力,鞏固治療效果。

3.3.7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時為其進行出院后有關休息、飲食、服藥、隨診等方面的介紹。

4 結論

4.1 患者的醫療保健知識得到提高,預防保健能力增強。

4.2 溝通護患心理,改善護患關系。通過問答、民意測驗,患者對護士的滿意程度大大提高。

4.3 通過健康教育,護士自身價值得到體現,激發了護士們學習熱情,只有廣博的知識,才能在健康教育中為患者解決問題和講解知識。

4.4 適應了現代護理觀的發展。護士對防病知識及教育工作的認識已不再限于患者范疇,認識到應向家屬和向健康人擴展。

通過加強對介入放射診療患者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及健康教育的開展,患者對介入治療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而有利的配合了治療護理工作,而且有利于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介入手術成功率,從而更加有效的保證介入診療手術的安全,也對護理工作有了一個新的要求,不但有熟練的技術、扎實的理論,還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要不斷學習、不斷的自我完善。

參 考 文 獻

[1] 健康教育學.郭明賢.羅羽.

篇5

【關鍵詞】 護患溝通;門診;分導診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61-02

門診分導診護士每天要面對形形的病人,他們的性格、生活經歷、家庭情況、文化水平和經濟狀況等都不同,尤其是病人的病情輕重以及承受痛苦的能力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分導診護士不僅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隨機應變能力,而且要思維敏捷,準確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耐心做好引導和解釋工作,特別要注意正確運用溝通技巧[1]。

1 良好護患溝通的基礎

1.1 分導診護士的業務素質較高 為了提高溝通的實質性效果,護士與病人應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和諧相處的關系,這就要求護士不僅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敏銳的思維能力,還要有親和力,用和善、尊重的態度去關心病人,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針對門診病人的心理特征講述他們所需了解的知識和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病人樹立信心,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

1.2 分導診護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護士的道德素質對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起決定性作用。護士要有奉獻精神,不斷提高服務意識,設身處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由于大部分患者求醫心切,都想更早得到診治,所以很早就在診室門口等候,護士要做好就診的高峰期安排。讓急重病人優先就診,并適當照顧老年人,盡量為病人提供優質的就診條件,同時要仔細觀察病人的不同心理變化,及時解決病人之間存在的矛盾,靈活地引導病人說出對醫務人員的意見,盡最大能力創造和諧候診環境。

1.3 護士要有美的外在形象 美的外在形象包括著裝、精神狀態、言行舉止等,分導診護士良好的外在形象會給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病人產生信賴感,這對護患溝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分導診護士應精神飽滿地去面對病人,著裝得體大方,可化淡妝,這既是對病人的尊重,同時也展示了護士的整體素質和審美觀。

2 護患溝通的技巧

2.1 認真傾聽 由于疾病種類繁多,病人表現也千差萬別,分導診護士應引導其說出主要情況而不離題,并且要通過病人的非語言行為,像表情、動作等,正確理解病人所說的內容,體會病人的內心感受。護士在傾聽時應姿勢自然,與病人保持眼神交流,當說到痛苦時,要點頭默許同時用同情的眼神鼓勵他接著說下去,病人說完后護士可簡明扼要地將患者的話復述一遍,讓病人明白你已完全理解他的意思,讓病人感到你非常明白他的內心感受,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如一例乳腺癌病人,由于所患疾病的性質及化療后產生的不適反應,心情非常煩躁。我們主動與之交談,認真傾聽,了解她的病情,及時給予安慰。并列舉先進的醫療技術所創造的奇跡,通過交談,幫助病人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病人體質逐漸好轉。

2.2 與患者溝通要有同情心 同情心是在跟患者溝通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病人要誠懇,給以適當的同情,不要擺架子,讓患者感到你是真心想幫助他的。初來門診就診的患者,面對陌生的醫護人員,心態各不相同,有的積極求醫,有的可能受傳統習俗的影響而猶豫不決,個別的可能有輕生的念頭。因此,我們在分診導診中,應以誠懇、熱情的態度,將心比心,用美好的語言去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減少心理刺激,使其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3]。如一例子宮出血病人造成重度貧血,由于病情經常反復,且子女都不在身邊,沒有親人的照顧,所以性格孤獨挑剔,語言也很偏激。我們在與她溝通時,態度很誠懇,給予同情與安慰,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幫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她感受到人間的真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檢查與治療。

2.3 恰當運用手勢語 在門診分導診工作中,手勢是一種很重要的非語言表達方式。如對喪失聽力的病人,可以通過輕輕地撫摸讓他知道你的到來;病人剛走進醫院詢問在哪掛號時,護士掌心朝上,引導病人到掛號處,表示禮貌;對視力差的病人在你走近時要告訴自己的名字,并指引病人到他要去的診室,對發出的聲響要做出解釋。

2.4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世界通用的一種微妙語言,不同國家或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對面部表情的理解都具有一致性,面部表情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內心情感,傳遞信息,表情的變化是細致、迅速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神能夠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感,來醫院就診的病人大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疾病痛苦,以及或多或少的心理恐慌,導診護士要用溫和、關心的眼神與病人交流,這樣能讓病人感到親切,減少恐慌。作為導診護士,微笑是面對病人的最佳面部表情,可增加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縮短護患之間的心理距離,創造和諧的氛圍。

2.5 適時進行健康宣傳教育 為了提高群眾的健康知識水平,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分導診護士可以充分開發利用患者在等待時間內的資源,如閱讀衛生宣傳材料或者觀看健康教育電視節目,護士還可以對就診病人個別指導并贈送健康教育處方,在溝通過程中根據病人需要發給病人,提倡感動服務,及時處理病人的問題,滿足病人的需要,讓病人感受到尊重和關心,從而拉近護患關系。

作為一名合格的分導診護士,不但要掌握較廣泛的醫學知識,還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學習心理學、人際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把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恰當地運用護患溝通技巧,贏得病人的信賴,建立融洽、和諧的護患關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患者,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侯愛和,王祥英,歐玉蘭.提高住院患者對護患溝通滿意度的調查及對策[J].現代護理雜志,2012,10(99):112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