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的護理體會范文

時間:2023-05-04 13:2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肺部感染的護理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肺部感染的護理體會

篇1

腎移植術后的肺部感染尤以術后2~4個月多見,嚴重者可并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導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最終致受者死亡。肺部感染病原學上細菌性、真菌性、病毒性和原蟲感染均可發生,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多是經驗性的。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者23例,先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23例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24~59歲。術后14天~18個月內發病,所有患者均有發熱癥狀,體溫38.5~40℃,部分患者有發熱前寒戰,咳嗽、咳痰、胸悶、胸痛等癥狀。患者均立即停用所有抗排斥藥物(環孢素、麥考酚酸酯、他克莫司及硫唑嘌呤等),僅應用小劑量潑尼松。住院時間為10~45天,19例痊愈出院,4例死亡(其中1例轉上級醫院后死亡,1例放棄治療出院后死亡),死亡原因為不可糾正的呼吸衰竭。

護理體會

加強消毒隔離管理:盡量安排病人住單間,不提倡集中安置;患者及入室人員必須佩帶口罩,限制探視和陪護,減少病房流動人數;病房每天擦拭消毒2遍,每天開窗通風換氣2~3次,空氣消毒2次,以保持空氣的潔凈度;護士在執行各項操作時應嚴格無菌操作,處置患者前后必須嚴格洗手,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

高熱護理:所有患者均有發熱,部分可有高熱,當班護士應定時測量體溫,如有異常,及時報告;發熱病人采用物理或藥物降溫后,出汗多,床單和貼身衣物及時更換,保證患者舒爽,暫時不讓患者洗澡、洗頭,以防受涼加重感染;還應囑患者適當多飲水,補充體液的消耗。必要時可靜脈補液。

口腔及呼吸道的護理:為了防止口腔感染,做好口腔護理,選擇口泰漱口液三餐前后漱口;部分患者有胸悶癥狀,血氧飽和度低,此時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嗽,及時有效地排痰,痰黏稠不易咳出時應用氨溴索壓縮霧化吸入,稀釋痰液。依患者病情需要,可采用單路或雙路吸氧,吸氧用的鼻導管及濕化瓶及時更換或消毒。

皮膚護理:因高熱消耗體力或需要持續吸氧,患者多長時間臥床,此時應勤檢查長期受壓的部位,防止褥瘡的形成;囑患者適當變動或按摩雙下肢,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趁體溫正常的間隙,可協助患者溫水擦浴,保持皮膚干爽清潔。

飲食護理:重癥肺部感染時,機體消耗很大,可給予高蛋白、高熱量無渣飲食,還應注意飲食清淡,鼓勵患者少食多餐。如患者胃腸道利用不佳或胃腸道營養不能提供機體所需能量時,可經靜脈補充能量,保證患者基本生理需求。由于缺乏活動,部分患者有腹脹、便秘、腸蠕動差的情況,可增加粗纖維的攝入,促進腸蠕動,或應用通便藥物,必要時灌腸治療。

正確采集實驗標本:重癥肺部感染患者,常需要多次行血培養或痰培養,以此來指導臨床用藥。故正確留取痰液標本極為重要[1],經皮氣管穿刺吸痰法和經纖維支氣管鏡吸引法吸出氣管深部的痰液,準確率高,但患者很難接受。所以目前,臨床上還是常用咳痰法留取痰液標本;咳痰前,讓患者先刷牙或漱口液漱口,再深吸氣,咳出氣道深部的痰液,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無菌痰盒中,盡快送檢。抽取血培養標本時應選擇不同部位的末端靜脈抽血,徹底消毒穿刺部位皮膚,操作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病情觀察:①觀察有無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壓升高,血氧飽和度下降,四肢末梢發涼等現象,警惕感染性休克的發生,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病情加重時協助患者轉入ICU行呼吸機輔助呼吸;②重癥感染患者已經全部停用抗排斥藥物,必須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分析原因;尿少時首先要考慮是否補水不足,次之警惕排斥發生;③腎功能的改變再加上患者進食少、出汗多,補充不足以及細菌釋放毒素,很容易引起電解質紊亂。對應地,電解質的改變也可以反映出腎功能狀況,所以要監測血電解質及腎功能,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心理護理:據報道,在影響腎移植患者生活質量的變量中,患者的心理范圍分數高于生理范圍的分數,這表明患者的心理問題比生理問題多。腎移植手術本身花費較大,肺部重癥感染需額外增加大量經費,部分患者存在對家人的負疚感而心理壓力巨大,同時該疾病較高的病死率也使患者有較強的恐懼感,在治療過程中存在悲觀情緒,易產生煩躁、情緒不穩定。護理方面應多巡視患者,適度宣教,減輕患者恐懼心理。責任護士應根據患者心理狀況,耐心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穩定患者的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用成功的病例鼓勵患者,使患者變消極為積極,以最佳的心態配合治療與護理。

出院指導:囑患者注意休息,適量活動,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不去人多擁擠的地方,必要時戴口罩防止感染,不接觸已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避免呼吸道受到刺激。注意飲食衛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有發熱、咳嗽等癥狀及時就診。注意觀察移植腎情況,監測體溫、血壓、體重,記錄24小時出入量,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保持心情愉悅、舒暢。

討論

腎移植術后30~130天是免疫抑制最嚴重的階段,也是最易發生肺部感染的時期。感染發生后,病情發展快,易反復,難治療,且花費巨大,是影響移植器官遠期存活的重要因素。治療上多采用聯合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及時采用血液透析,減少體內液體及排出有毒物質,減輕炎癥反應。護理上應密切觀察患者體溫、 血壓、 移植腎是否有腫脹壓痛、血肌酐等,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嚴密的臨床病情觀察、重視預防,精細的護理及心理干預,有利于重癥肺部感染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提高治愈率,并能有效提高腎移植術后的生存質量及存活率。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7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640-01

腦出血是指腦動脈、靜脈或毛細血管破裂導致腦實質內的出血。肺部感染是腦出血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腦出血后3-5天內,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因此,對腦出血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預防與護理尤為重要。

1 一般資料

選自我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68例,女52例,年齡在46歲-76歲,平均年齡58歲,在搶救過程中行氣管切開22例(18.18%),并發肺部感染13例(10.83%),死于肺部感染的2例(1.67%)。

2 預防措施和護理

2.1 防止誤吸 ①:應采用平臥位,頭偏向健側,病情穩定后,為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可適當抬高頭部,取頭高腳低位,時間不宜過長,據腦水腫消退情況,一般3-5天后取平臥位;②口腔內分泌物多時應及時清除,摘除假牙,或義齒,防止吸入造成窒息;③胃腸減壓,防止嘔吐,胃內可注入嗎丁啉促進排空。

2.2 口腔護理是預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吸凈口腔內分泌物,用生理鹽水或3%的雙氧水清潔口腔,每日3-4次,如是霉菌感染,可每天用4%的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觀察口腔粘膜,有無破損及感染,若有可疑應做涂片和細菌藥敏試驗。

2.3 飲食護理對預防肺部感染極為重要,多數腦出血患者,有意識障礙,吞咽反射遲鈍或消失,應盡早給予胃管鼻飼,以維持營養。本組48例患者采用鼻飼,鼻飼時要抬高床頭,檢查鼻飼管在咽部有無盤曲和脫出,再行鼻飼,鼻飼的量和速度要適當,同時要觀察有無惡心、嘔吐、鼻飼前應吸痰一次,鼻飼后30分鐘內禁忌氣道內吸痰,防止嘔吐和誤吸。

2.4 濕化與吸痰,同時給予吸氧,叩背、霧化吸入,以協助排痰。對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患者應嚴格無菌操作,加強氣道濕化,及時吸除氣管內的分泌物和異物,也是預防肺部感染的一個重要環節。上鼻區及氣管切開處用雙層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并反復更換消毒,保持濕潤。0.45%鹽水適合于支氣管肺泡滲透壓,采用0.45%生理鹽水、抗生素、糜蛋白酶等溶液250ml-500ml/日,濕化液溫度控制在32°-36°,防止滴入過冷的濕化液引起支氣管痙攣。對沒有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的患者,可用霧化吸入,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能自行排出者,用電動吸引器吸痰。吸痰時注意:①嚴格無菌操作;②吸痰前先滴入濕化液2-3ml然后接上皮夾加壓吸氧或呼吸機輔助5-10分鐘使藥物滲入終末支氣管,有利于預防肺部感染和吸痰;③吸痰時負壓不能太大,時間不宜太長,每次不超過15秒,2次間隔30分鐘,以免引起吸引型肺不張或缺氧,加重腦缺氧。

2.5 墜積性肺炎的防治 因腦出血患者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來治療腦水腫,應用激素可使細胞的RNA和DNA合成降低,T淋巴細胞減少,淋巴母細胞的轉化率降低。皮質激素對單核細胞的釋放,巨噬細胞的移動、吞噬,細胞內殺菌及處理抗原都有抑制作用,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另外,腦出血患者納差,患者大量蛋白質消耗,式細胞吸附于肌體的呼吸道管腔表面,分泌多糖基質、纖維蛋白、脂蛋白等,并將自身包繞其中形成膜樣物質,繼發墜積性肺炎,出現難治性肺部感染。

2.6 調控通氣 使paCO2有效控制在3.33-4.67Kpa,使paO2調控在12-20Kpa,方法:清醒患者每小時有規律的給予短時間的過度通氣,是多余的CO2排出,同時給予低流量吸氧,昏迷者迅速清除呼吸道梗阻,建立機械通氣,確保調控通氣,預防肺部感染。

篇3

【關鍵詞】多系統萎縮;肺部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300-02

多系統萎縮是一種散發進行性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表型復雜多樣,主要包括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帕金森綜合征,共濟失調和錐體系統功能損害等。具體表現為性低血壓,大小便功能障礙,共濟失調,平衡障礙,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護理難度較大。我科2012年收治1例此類患者,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 病例簡介

患者,男,82歲,2012年11月29日以“帕金森綜合征,肺部感染”收入院。查體:體溫36.3℃,脈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6284mmHg,入院時患者神志清楚,認知功能減低,構音障礙,全身皮膚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不大,頸軟,雙肺可聞及哮鳴音,心律齊,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雙下肢不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右側肌張力增高,Romberg征查體不配合。既往有神經系統基礎病,間斷咳嗽咳痰,伴有氣喘發熱等癥,經胸部X線射片,血常規檢查,肺部體征,診斷為多系統萎縮,肺部感染,給予支持對癥,美平抗感染,安塞瑪解痙平喘,奧德金改善腦循環,申捷營養神經等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與護理,病情有所好轉,于2013年1月30日出院。

2 護理

2.1 生命體征的觀察與護理: 因多系統萎縮病理改變會導致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受損,患者發病以后出現間斷性的不規則發熱,體溫波動在37.2―38.9℃。我們每天對患者定時監測體溫變化3日,如體溫37.5-38.0℃,給予頭部冷敷,多飲水,體溫38.0-38.5℃,給予化學小冰袋頭部冰敷,體溫38.5℃以上給予頭部冰枕,溫水擦浴及大動脈冰敷,遵醫囑適當給予小劑量退熱栓納肛,均取得較好的療效。患者因多系統萎縮引起的性低血壓,以翻身側臥位尤為明顯,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每班嚴密監測血壓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向醫生匯報,并做出相應的處理。患者平臥位時,我們將其頭部和身體抬高15?-30?,變換時動作緩慢,輕柔,在治療過程中,遵醫囑給予升和參麥靜脈滴注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及血壓的變化,做好記錄。

2.2 預防控制感染

2.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將患者床頭抬高30?-45?,協助翻身拍背,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予以霧化吸入2日。當患者有氣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現,床旁聽到有明顯的痰鳴音時,及時吸痰,將吸痰管以捻轉式一邊刺激患者咳嗽,一邊吸痰,吸痰時,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氣道管壁黏膜,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以利于患者深部痰液的排出[1]。

2.2.2 皮膚護理 由于患者間斷使用鼻面罩吸氧,鼻翼兩側因受壓會導致局部皮膚紅腫,破潰,因此在使用鼻面罩的過程中,受壓局部予以墊紗布以保護皮膚,減少摩擦和損傷,并每隔4小時放松一次,換成鼻導管給氧。

2.2.3 痰液的細菌培養 痰液的細菌培養是肺部感染患者準備使用抗生素治療的關鍵。為保證結果準確,標本采集應在每日晨起進行,我們在患者醒后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口腔,再用吸痰管吸出深部的痰液,留于無菌痰培養管中并及時送檢,連續送檢3次,以減少誤差。

2.2.4 病房環境 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床單元清潔整齊,消毒液擦拭床單位,監護儀,床旁桌等,紫外線燈管消毒房間2日,每次20分鐘,以此做好空氣消毒。

2.2.5 嚴格探視制度 我科每天有固定時間探視,每次探視只允許一位家屬進入房間,以減少外來感染源。

2.3.1 構音障礙的護理 本患者的構音障礙表現為發音不準,咬字不清,難以聽懂,最嚴重時完全不能說話,但能聽懂話語,并能形成內在語言,只是無法通過發音器官變為外在語言說出,針對此特點,我們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每一種表情,并予以心理疏導,并在家屬的配合下為他講解疾病的發展和治愈的希望,通過簡單的手語和書寫與患者交流。最后,患者很快進入角色,當我們需要對他進行各項護理時,他會以“搖頭,點頭,握手”來表示他內心的想法,使我們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3.2 心理護理 患者神志清楚,但不能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我們在護理過程中要尊重患者,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和肢體反應,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用親切的話語和扎實的技術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安慰患者家屬,使其配合做好患者的安撫工作,讓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能夠得到親人的關懷與支持。

2.4 安全護理

本患者因右側肌張力增高,小腦共濟失調,又是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平時就常常不自覺的用手抓胃管和氧氣管,以及身上的皮膚,有時還會用左手緊緊的抓住床欄桿搖晃,因此存在安全隱患。針對這些特點,我們的護理重點是防止患者跌倒損傷,在平時的護理工作中,每當翻身時,左手加用約束帶予以保護,側臥位時背后墊軟枕予以保護,約束帶松緊適宜,每隔一小時放松10-20分鐘,并加強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取得他們的配合,床旁留陪一人,加強看護,做好安全保護措施。

2.5 飲食護理

患者吞咽困難,經口進食引發嗆咳,并加重肺部感染等一些癥狀,給予留置胃管,鼻飼流質飲食,每班應觀察胃管置入的深度,有無脫出;膠布是否固定妥當,每天定時更換膠布,避免造成局部皮膚破潰;胃管有無折疊,保持管道通暢,并做好記錄。每次鼻飼前先回抽胃內殘余量,如果大于50ml,則暫停或延后鼻飼,鼻飼時及鼻飼后應抬高床頭30?-45?,防止食物反流發生誤吸。每次鼻飼不超過300ml,溫度在38?-41?,鼻飼前后20ml水沖洗胃管,兩次鼻飼之間間隔3小時[2]。

2.6 口腔護理

由于患者不能自行進食,靠鼻飼維持生命活動,食物不經過口腔咀嚼,直接進入胃內,口腔內就容易引起細菌繁殖造成口腔感染,并因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發生真菌感染[3],因此,我們護理人員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口腔2日,并用嬰幼兒專用的牙刷清洗舌苔表面,再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2日,如此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使患者的口腔清潔,無破潰。

2.7 預防壓瘡

我們每日對患者的皮膚進行評估,填寫壓瘡評估表和翻身記錄卡,進行動態觀察,為患者使用上波動式氣墊床,保持床單位清潔整齊,每1-2小時翻身一次,注意良肢位的擺放,并觀察患者受壓部位的皮膚,防止骨突部位受壓時間過長,并予以賽膚潤涂擦;防止大小便對局部皮膚的刺激,便后及時洗凈會陰及,經過我們的精心護理,此患者未發生壓瘡。

3 總結

本患者為長期臥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生活質量低,常常合并各種感染,消瘦,認知障礙,二便障礙,偶有煩躁,吵鬧,因此,治療時間長,護理難度較大,在平時的日常護理工作中,我們著重加強對患者的病情觀察,預防控制感染,飲食護理,安全護理,皮膚護理,心理護理等,對于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們在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定時翻身,加強巡視以外,還為他設有專人陪護,并對陪護做好相關的健康教育指導工作,保證患者的安全。經過我們全面的,精心的護理,患者在住院期間無壓瘡,無跌倒損傷,無墜床等醫療事故發生,病情得到了緩解。

參考文獻:

[1] 陳先文 多系統萎縮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1,11(1):36.

[2] 戚曉昆,朱克.系統萎縮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華神經科雜志.2002,35(2):114-116.

[3] 王憲玲,賈建平.多系統萎縮與帕金森病的早期鑒別診斷[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1):27-29.

作者簡介:

胡曼,護士,本科。

篇4

【關鍵詞】間質性肺病;肺部真菌感染;觀察與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6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463-01

間質性肺疾病是以彌漫性肺實質、肺泡炎癥和間質纖維化為病理基本病變,以活動性呼吸困難、X線胸片彌漫性浸潤陰影、限制性通氣障礙、彌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癥為臨床表現的不同種類疾病群構成的臨床病理實體的總稱[1]。2012年以來,我院共收治了43例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現將對患者的觀察及護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43例患者,男31例,占72.1%,女12例,占27.9%,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7±2.3歲,住院時間為15-60天。經確診,43例均為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均有咳嗽、咳痰癥狀,其中白色念珠菌28例,熱帶念珠菌5例,熱帶念珠菌及白色念珠菌4例,曲霉菌3例,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及克柔氏假絲酵母菌3例。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采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其中采用伊曲康唑19例,科賽斯14例,威凡10例。

1.2方法按照醫生要求,采取每天一次伊曲康唑200mg靜脈滴注,但首次進行伊曲康唑200mg靜脈滴注時,每隔12小時滴注一次;采取每天一次科賽斯50mg靜脈滴注,但首次進行科賽斯50mg靜脈滴注時,滴注量為70mg;采取每隔12小時一次威凡200mg靜脈滴注,但首次進行威凡靜脈滴注時,滴注量為400mg。靜脈用藥治療后,要密切觀察其療效,若患者的癥狀有所緩解,則需要以14天為一個療程,采取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療,每天3次,每次20ml。且對用藥期間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2結果

經過綜合用藥治療及密切護理,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癥狀消失、痰培養及涂片發現霉菌轉陰性或治療好轉者41例,且沒有發生相應的護理并發癥,在治療過程中,2例患者死亡。

3護理措施

3.1心理護理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病情康復的關鍵性因素。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發作時具有反復性,且疼痛難耐,患者普遍存在對治療失去信心,消極治療甚至拒絕治療現象。因而,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重視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和交流,耐心宣傳相關病理知識及治療措施,讓患者保持積極的良好心態,以最佳狀態配合治療。

3.2病情觀察

3.2.1痰液情況觀察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多伴有干咳,痰液能夠有效反應患者病情進展的具體情況,因而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痰液情況。主要觀察患者是否在干咳時發生如黏稠、不易咯出、痰中帶血等現象,若出現相應的情況,則應采取痰真菌培養。

3.2.2患者生命體征的觀察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由于較長時間采用激素治療,因而容易引起急性消化道潰瘍出血、高血壓、高血糖、低血鉀、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易引起機體電解質、胃腸道和內分泌功能紊亂[2]。因此,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檢查其24小時患者電解質、血糖、精神狀態等情況,還要觀察患者大小便、嘔吐物的色、味、量及性狀。

3.2.3口腔黏膜的觀察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發作時具有反復性,因而患者機體抵抗力會有所下降,這就不可避免地加大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劑量進行治療。由此可能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還很有可能引起菌群平衡失調,導致真菌感染的發生。因此,醫護人員要加強對口腔黏膜的觀察及護理,可采取2%碳酸氫鈉溶液于餐前、餐后及臨睡前漱口,以加強內源性蛋白酶活性,降低粘性痰的吸附力,從而使痰液稀釋而有效排出。

3.3藥物護理

3.3.1藥物的不良反應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采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其中包括伊曲康唑、科賽斯和威凡,不同藥物治療出現的不良反應均不同。其中,伊曲康唑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刺激癥狀,可出現口干、惡心、嘔吐、厭食、腹瀉及便秘等現象,但在堅持治療的情況下,不良癥狀會減輕或消失;科賽斯主要用于治療因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藥物,或者用于其他抗真菌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威凡不良反應最為常見的有視覺障礙、頭痛、發熱、惡心、嘔吐、腹瀉、敗血癥、周圍性水腫、腹痛以及呼吸功能紊亂等。

3.3.2抗真菌藥物護理抗真菌藥物的副作用較大,因而在護理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光和控制滴速,且及時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發熱、畏寒、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若產生相應的反應,則應第一時間采取相應措施,確保患者的有效治療。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用藥指導,全方位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

3.4飲食護理在用藥治療過程中,患者的飲食護理也很重要,直接關系著患者的機體抵抗力及恢復能力。因而,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飲食護理,確保患者飲食的合理性。患者所食應是低鈉、低糖、易消化、無刺激、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食品,如草莓、葡萄、香豆、卷心菜等,這些食品具有抑制真菌毒素毒性,對患者十分有利。

4小結

間質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若在感染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則很有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要加強患者在治療期間的觀察及護理工作,從心理、生活、用藥等各個方面給予全方位護理,并加強相關病理知識及注意事項的宣傳教育,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總而言之,嚴密的觀察及護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ICU;下呼吸道;感染;護理

ICU病房的建立和完善對提高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由于ICU患者的基礎疾病嚴重,免疫力低下,因此ICU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尤其以下呼吸道感染最為多見,直接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2]。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和預后與護理工作質量密切相關,近年來我院對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精心護理,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ICU患者共發生下呼吸道感染55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齡45-83歲,平均70.5歲。入住ICU時間:5-21天。入住ICU平均時間8.5天。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衛生部2001年1月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均診斷為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排除標準:排除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排除轉入ICU前已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2結果

2.1下呼吸道感染與年齡的關系本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大于60歲的患者有49例(占89.1%),小于60歲的患者僅6例(占10.9%)。

2.2下呼吸道感染與住院時間的關系本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住院時間>2周的患者有45例(占81.8%),

2.3本組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預后本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3例(占5.5%)死亡,32例(占58.2%)加重原發病情。

2.4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點本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蘭氏陰性(G-)菌為主。55例患者中,革蘭氏陽性球菌13例(占23.6%),革蘭氏陰性桿菌40例(占72.8%),真菌2例(占3.6%)。

3護理體會

3.1加強基礎護理臨床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情,監測生命體征,積極治療原發病,增強機體免疫力,盡量縮短住院時間。經常注意觀察患者痰液的顏色,如痰液呈黃色或綠色,或體溫升高的患者,均應警惕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3]。對長期臥床的患者,護士要經常協助其翻身,更換姿勢和叩背等,以幫助患者排出痰液。翻身要到位,每次翻身時均進行拍背。對昏迷患者要定時吸痰,以減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幾率。吸痰時須注意以下幾點:①吸痰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導致患者出現缺氧。②吸痰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③吸痰時應注意患者的面色、心率、呼吸、心電監護等,如患者出現面色發紫、心率增快等缺氧癥狀,應立即停止吸痰,并給予氧氣吸入。待患者癥狀好轉后再進行吸痰[4]。每天兩次進行口腔護理,護理時特別注意清潔咽喉處的分泌物,以降低口腔內菌群的寄生和繁殖,達到預防下呼吸道感染的目的。根據口腔分泌物pH值的高低為患者選擇適當的口腔清潔液,保持口腔處于清潔濕潤狀態。護士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并消毒,已達到降低醫院交叉感染發生率的目的。對機械通氣和氣管切開的患者,應嚴格遵守各項無菌操作的規則。

3.2呼吸機的護理呼吸機的護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在使用呼吸機前必須對呼吸機的各個管道進行嚴格的消毒,做到一人一換,以預防發生院內交叉感染。②護士應經常檢查呼吸機有無發生漏氣、各個管道有無接錯,從而保證呼吸機的正常工作運行。③對連續長時間使用呼吸機的患者,護士應每日拆下呼出回路的管道進行消毒處理,同時更換已經消毒的管道繼續使用[5]。

3.3加強ICU病房管理護士應注意對ICU的環境加強管理,嚴格限制探視人員的出入,要求進入ICU必須要更換隔離衣、換鞋及戴口罩帽子等,每2天進行一次空氣消毒,每月監測一次空氣質量。嚴格執行隔離制度,對抵抗力低下的高度易感人群進行保護性隔離措施,對已經發生感染的患者應將其搬至相應的隔離區域[6]。

3.4合理應用抗生素醫院應建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制度,并嚴格遵照執行。應盡可能的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結果規范使用抗生素,以避免菌群失調,耐藥菌株增加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7]。

綜上所述,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問題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作為護理人員應引起重視,積極采取各種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避免下呼吸道感染對患者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秦毅.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及護理措施[J].2011,30(10):78.

[2]張艷蓮,付秋冰.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94例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2):65.

[3]于秋菊.淺析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護理措施[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6):145.

[4]趙粉蓮.ICU患者肺部感染的臨床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4):1715.

[5]吳珊珊.ICU病房患者的呼吸道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14):1285.

篇6

【關鍵詞】老年人急腹癥術后護理

老年急腹癥在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我院在2002年3月~2007年6月內收治60歲以上的老年急腹癥患者44例,占同期病區的20%以上,現結合文獻就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齡60~82歲,平均65.8歲,急性闌尾炎13例,其中化膿壞疽性闌尾炎8例,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18例,其中膽囊穿孔伴腹膜炎4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伴腹膜炎6例;外傷性腸破裂4例;外傷性脾破裂3例。

2護理體會

2.1溫度的調節老年人對外界的溫度適應調節功能較差,特別在嚴寒酷暑季節,老年患者從手術室返回病房后,由于溫差較大,常易引起血壓心率的變動,造成機體內環境的紊亂,故應及時給予做好保暖和降溫措施,以避免發生術后并發癥。

2.2肺部感染老年急腹癥術后并發肺部感染較多見,特別是高齡肥胖、營養不良、有吸煙史或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者更易發生術后肺部感染。對老年患者術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術后早期取半臥位,按時協助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嗽,對痰液量多而黏稠者,盡早使用蛋白溶解藥和支氣管擴張藥物進行霧化吸入,鼓勵患者間斷做深吸氣運動,最好做深胸式呼吸,有利器官分泌物的排出,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1]。

2.3胃腸道功能老年腹部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較慢,胃腸蠕動的恢復及排氣一般較中青年人慢1~2天,患者有結腸脹氣時,可做肛管排氣,鼓勵和幫助患者在床上多做翻身運動,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和排氣。2.4血管的護理手術后由于血管壁的損傷,血液淤滯及凝血成分的改變,老年患者易發生靜脈炎、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因此術后要早期下床活動肢體,必要時給予熱敷和局部的按摩。

2.5切口愈合方面切口裂開亦為老年術后常見并發癥,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肺部感染咳嗽患者在護理中應注意預防,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平時應給予腹帶保護,及時給予維生素、白蛋白、抗生素等藥物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2.6其他方面護理術后進食階段的全身治療和基礎護理較為重要,要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和能量的供應,及時配合專科醫生處理并發癥,輸液過程中應嚴格掌握輸液的速度,預防輸液輸血反應及靜脈炎的發生,加強口腔護理及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同時更要加強皮膚護理,預防褥瘡的發生。

3臨床護理評價的效果

篇7

>> 集束化護理預防人工氣道患者肺部感染的研究 集束化護理方案預防神經外科人工氣道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 集束化護理應用于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的探討 顱腦手術圍術期實施預見性護理對肺部感染的預防作用研究 胸外科患者圍手術期肺部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老年患者圍手術期預防肺部感染的護理體會 老年患者圍手術期肺部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圍手術期優質護理預防老年胃腸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的臨床研究 62例肝膽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肺部感染的護理及預防 集束化護理對預防神經外科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探討 肝膽外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肺部感染的78例護理方法與預防措施 預防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的護理 神經外科顱腦手術后患者肺部感染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 綜合護理用于顱腦手術患者術后壓瘡預防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集束化護理方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研究 集束化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尿路感染的作用 集束化護理干預對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感染的影響 老年骨科手術患者的肺部并發癥預防護理 圍術期護理干預在電視胸腔鏡手術肺部感染預防中的應用 集束化干預策略對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率效果的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7]梁芳.探討ICU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集束化護理策略[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4,30(11):85-86.

[8]沈愛仙,賈獻榮.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對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5):80-82.

[9]李偉利.氣管切開置管引起下呼吸道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J].醫學信息,2009,22(10):51-52.

[10]張金蘭,王偉行.喉癌手術后氣管切開下呼吸道感染的護理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8):75-78.

[11]詹秋菊.神經外科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與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11-13.

[12]康海燕,劉雪梅,趙文芳,等.神經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 臨床誤診誤治. 2009,22(11);50-51.

篇8

關鍵詞: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臨床中的多發病和常見,主要是因為肺組織、胸廓、肺血管出現慢性病變,進而導致肺部組織結構和功能發生異常[1]。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右心室擴大和增肥、右心室肥厚、肺動脈血壓上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并發癥發生率和臨床病死率較高,所以加強患者臨床治療期間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非常重要。我院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做如下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滿足《慢性肺心病診斷標準》中的相關標準[2],并經過多普勒彩超和X線檢查確診。全部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齡44~69歲,平均年齡(57.4±2.6)歲,病程3~18年,平均病程(7.3±1.2)年。按照數字隨機方法將全部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50例;在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臨床常規治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感染控制,呼吸道保持暢通,對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M行糾正等。

1.2.1對照組 患者在治療期間采用臨床常規護理,包括口腔護理、吸氧以及日常護理等。

1.2.2實驗組 患者則在治療期間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的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2.2.1基礎護理 病房環境應保持干凈整潔,病房應保持充足的光線,空氣應保持流通,常通風換氣,同時還應對病房的濕度和溫度進行合理控制;冬季應加強病房的保暖工作,夏季則應加強防暑工作。

1.2.2.2病情觀察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解和熟悉,在對患者進行查房和巡視時,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認真觀察,包括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以及神志等;同時還應對患者的口唇青紫、呼吸困難等現象進行認真觀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病突然,病情危重,發展變化快,而且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對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包括肺性腦病、右心衰竭、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肺源性休克以及心源性休克等。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應加強夜間巡視,交接班應定時,熟悉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應在患者床頭進行早間交接班,并對患者的吸氧、神志以及意識等進行詳細記錄。如果患者需要進行輸液治療,護理人員則應對輸液速度進行合理控制。加強患者肺部感染的預防,讓患者的呼吸道保持暢通。

1.2.2.3呼吸道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因為肺部分泌物聚積,痰液濃縮,所以患者發生窒息的幾率較高;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指導,讓其掌握科學和合理的排痰方法,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護理人員則應對患者進行科學指導,讓其有效咳嗽,并給予祛痰藥物治療,告知患者應多喝水,進而更好排除痰液。如果患者排痰無力,護理人員則應對協助患者排痰,并進行吸痰和霧化吸入治療,避免痰液堵塞而導致窒息。肺部組織感染是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主要因素,所以對感染進行控制對于疾病治療非常重要;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操作時,應嚴格執行相關的無菌操作要求,并及時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進而來對感染進行有效控制。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吸氧治療,對于老年患者來講,不宜采用高濃度吸氧治療,因此應控制氧濃度為25%~30%,速度為2 L/min,進而讓呼吸中樞抑制有效減少,讓肺性腦病的發生率有效降低。

1.2.2.4飲食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肺部組織生理功能降低,營養狀況不理想,所以應對鈉鹽和水分的攝入量進行嚴格控制,攝入充足的營養物質,讓機體免疫力得以有效提升。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和合理的營養食譜,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患者飲食應該以容易消化、高熱量、高纖維素和高蛋白食物為主;并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糖量較多的食物應少吃,應多進食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食物。如果患者食欲差,則應適當采用促消化食物治療,告知患者多次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并叮囑患者應戒煙戒酒,不能進食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觀察。臨床療效的判斷標準為:肺部感染有效控制,心肺功能改善顯著,全身水腫消退明顯則為有效;心肺功能、肺部感染癥狀沒有變化或者加劇則為無效。通過我院自制調查表來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總分為100分,患者得分為為90~100分則為滿意,得分為60~79分則為一般滿意,得分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比較,以率(%)表示,若(P

2結果

2.1臨床療效觀察 經治療和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94.0%(47/5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80.0%(40/5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觀察 對照組中,滿意22例,一般滿意13例,不滿意15例,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為70.0%(35/50);實驗組中,滿意40例,一般滿意8例,不滿意2例,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為96.0%(48/50);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

3討論

臨床中在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進行治療時,常用的方法主要為積極控制感染和對癥治療,臨床研究結果發現,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加強科學和合理的護理干預,能讓臨床療效得以有效提升[3-5]。

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在臨床治療有效率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方面,實驗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總之,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能讓臨床療效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提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雪梅.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今日健康,2015,14(11):250-250.

[2]孟青.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5,34(20):159-160.

[3]史繼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護理體會[J].今日健康,2015,14(10):322-322.

篇9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 肺部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R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200-01

作為神經系統的常見的多發病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都比較高。而急性腦梗死患者有常會并發肺部感染,且易引起死亡,患者的病情及預后常常受該并發癥的影響。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共收住急性腦梗死患者589例,其中住院期間出現合并肺部感染者達117例,經專業的治療及護理,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得到了明顯的控制,治療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綜述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在我院收住的所有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有117例并發肺部感染,其中81例為男性,36例為女性,年齡42~83周歲,平均(70.1±4.6)歲,感染率為17.26%。有89例患者的感染住院時間在3至15天,占76.07%,28例為15至30天,占23.93%。另有91例患者有吞咽功能障礙,占77.8%。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人數為91例,占77.8%。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高峰時間為3至15天。

1.2診斷標準:本組所有病例都與有關部門制定的診斷標準相符,且通過頭部MRI及CT檢查確診,以《醫院感染學》制定的醫院感染相關標準為依據,此117例患者均被確定為院內肺部感染患。在將發病前肺部感染者和既往咳嗽病史患者排除在外的基礎上,若患者在腦梗死急性期出現以下臨床癥狀中的三項以上,就進行確診:(1)痰培養提示存在致病菌生長;(2)患者有胸悶、胸痛、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統癥狀;(3)X線胸片檢測提示炎性癥狀;(4)肺部聞及干濕性音,呼吸音降低或肺部出現各種程度的實質變異體征;(5)體溫大于37.5℃,且出現白細胞計數大于109/L。

1.3方法:若急性腦梗死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即在第一時間進行專業且有效的整體護理干預。包括如下內容:

1.3.1常規護理:應關注腦梗死患者睡姿,建議采用半側臥位或側臥位,頭部稍高,防止氣管內流入口腔分泌物,床旁準備吸引設備,一旦呼吸道內有分泌物或嘔吐物進入則及時清除,以降低誤吸概率。注意保暖。每天進行藥物熏蒸或紫外線消毒,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幾率。定期通風,以使室內空氣保持清新。

1.3.2口腔護理:對尚具備一定自理能力的患者,應協助其隨時漱口,保持口腔濕潤。若患者無法自理,則須每天2次,為其進行口腔護理。吸入性肺炎的主要病因即是有口腔疾病的患者口腔中分泌物增加,因此須定期進行咽拭子培養,關注患者口腔中是否有霉菌或潰瘍等感染情況,并及時進行診治。

防止設備受到醫源性污染,對氧氣濕化瓶的消毒應嚴格遵循相關制度,吸氧鼻塞和輸氧管等設備不得多人混用,必須每天更換,對各類一起的置管都要進行嚴格的消毒管理,確保室內環境的衛生清潔,定期通風消毒。含氯消毒液對所有物體的表面進行消毒擦拭,對人員出入進行嚴格限制,避免交叉感染。

1.3.3氣道護理:患者機體的缺氧狀態可通過吸氧加以改善,使得腦水腫癥狀減輕。在吸氧過程中,氧流量的控制應以患者病情為依據,須避免誤吸情況的發生。吸氧時將患者頭部抬高30°,側向一方,及時將其口腔中的分泌物清除。避免鼻飼時過量過快的注人,鼻飼后1至2個小時內應保持,避免因胃內容物返流而造成誤吸。定時為患者翻身并拍背并變換其,以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若患者清醒則應鼓勵其主動咳嗽排痰并進行深呼吸。若患者痰多且病情允許,可輔以呼吸道的霧化與濕化和引流。在室內溫度、濕度保持恒定及控制患者體液平衡的基礎上,若患者出現痰稠或經氣管切開手術,則可進行常規霧化吸入氨溴索、有效抗生素和生理鹽水,用藥頻率為每天2至3次,若患者經氣管切開手術,為預防呼吸道感染、保持濕潤,應向氣道內每30至60分鐘滴入5ml左右的濕化液。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關鍵是吸痰,故吸痰時務必以定時、及時為原則。為了將痰液稀釋,提高吸痰效率,可在吸痰前將10ml濕化液滴入氣道內。吸痰前后給予患者2至3分鐘的高濃度吸氧,防止患者因缺氧而窒息。吸痰管應為一次性用具,嚴格無菌操作,吸痰時間不應超過15秒,防止負壓過大造成患者的物理損傷。

1.3.4進食護理:對患者進食及吞咽情況加以密切的觀察,對患者神經功能情況進行測評,并同時評估患者床旁吞咽困難度。盡早為有吞咽困難的腦梗死患者插鼻飼管,為了防止因進食過多或過快造成患者出現胃痙攣嘔吐,建議采用間斷鼻飼流質。

1.3.5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密切的觀察:治療早期,應選用正確的抗生素,對患者的面色、體溫、意識、呼吸、脈搏等什么特征加以密切的關注,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進行監測,若出現高熱則應及時進行藥物和物理降溫。若SaO2小于90%,同時伴有吸氣性呼吸困難,首先應對患者是否存在痰液阻塞情況加以考慮,在進行吸痰時,對痰液顏色、數量和特征進行觀察分析,定期進行肺部聽診,對肺部感染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結合患者藥物過敏試驗和痰培養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

2結果

經過整體的護理和干預,所有急性腦梗死并發肺部感染患者中,7例患者2周內復發,復發率為5.98%,治愈107例,治愈率91.45%。將該情況與我國有關部門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對華東地區進行的抽樣調查情況進行比較,有明顯的改善,詳見表1。

3討論

整體護理使護理工作的落實使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治療情況、護理方式和潛在風險等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及干預,顯著降低了急性期腦梗死并發肺部感染的發病率,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的作用,提升了患者的生存品質。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小兒;肺炎;護理體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7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120-02

小兒支氣管肺炎是由不同致病原或者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癥,臨床上以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癥狀。支氣管肺炎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疾病,肺炎的死亡率極高,以被衛生部列為小兒重點防治四病之一(肺炎、腹瀉、貧血、佝僂病)。喘息性支氣管肺炎除呼吸系統癥狀和全身癥狀加重以外,還會出現循環、神經和消化系統受累的表現,病情危重,如不及時處理和救治會威脅到患兒的生命。現將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68例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8例喘息性支氣管肺炎的患兒,男39例,女29例,年齡34天-6歲,平均年齡(341±104)歲,病程4天-20天,其中并發出現心力衰竭的患兒15例,腹瀉的4例,腦水腫的8例。

12 臨床表現 喘息性支氣管肺炎的患兒大多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咳嗽、氣促為主要癥狀,喘息發作時患兒全身癥狀較明顯可出現鼻翼扇動、三凹征、點頭呼吸、口唇甲床紫紺的臨床體征。聽診肺部可聞及固定的大量濕羅音,檢查外周血象提示血白細胞增高,病情嚴重患兒會伴有抽搐、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煩躁不安、嗜睡等癥狀。出現重癥合并心力衰竭。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衰等臨床表現[1]:心率突然增快,呼吸困難突然加重,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口唇甲床重度紫紺、尿少、顏面四肢浮腫、肺部羅音加重,少數出現頸靜脈努張;合并神經系統癥狀時會出現腦水腫,意識障礙,驚厥,呼吸節律不規則甚至出現腦膜刺激征。合并消化系統時會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癥狀。

2 護理體會

21 一般護理 針對喘息性支氣管肺炎的患兒要保持病室環境的干凈舒適,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室內溫濕度適宜,定期檢查環境的細菌菌群,物品表面每日進行消毒液擦拭兩次,每日空氣消毒一次[2]。嚴格執行各項規程,避免交叉感染,將急性期與恢復期的患兒分開病室,進行呼吸道隔離,減少探視人員,使患兒保持安靜,盡量減少患兒活動,以減少機體耗氧量。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給予患兒進食易消化、清淡、營養豐富的半流食,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影響呼吸。在為患兒進行喂哺時應有耐心,母親應將患兒抱起喂防止發生嗆咳。患兒重癥不能進食時,可給予靜脈輸液。

23 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 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及時有效處理相應癥狀,對于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口唇甲床發紺嚴重者出現周身發紺、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等癥狀時立即給予吸氧,一般氧流量在05-1L/min,氧濃度不能超過40%,注意氧氣應濕化[3],根據患兒的病情可以適當調節氧流量,增加給氧濃度,可以選擇合適患者病情的用氧裝置:如鼻導管、頭罩或面罩進行氧療,當患兒出現喘憋嚴重、躁動不安時,可遵醫囑給予鎮靜藥物治療。以減少患者活動,減少機體組織的耗氧量。出現支氣管痙攣的患者,在緩解呼吸困難的基礎上應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避免其他合并癥的發生。

24 病情觀察 觀察使用各類藥物治療后的作用和不良反應。嚴格控制液體的輸液的速度,應控制在10-15滴/min。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如出現三凹征、點頭樣呼吸時,立即通知醫生配合搶救,開放氣道給予人工呼吸,準備好搶救藥品。如患兒出現心率加快(嬰幼兒大于180次/min,幼兒大于160次/min),呼吸頻率大于60次/min并伴有煩躁不安以及喘憋加重時心音低鈍或者奔馬律、肝臟出現短期內迅速增大,在給氧、鎮靜下都不能得到病情改善,提示心力衰竭的發生[4],應及時報告醫師處理。患兒如突然出現口吐粉紅色泡沫樣痰,提示發生肺水腫,立即給予患兒吸入經20%-30%乙醇進行濕化的氧氣,每次時間不超過20分鐘。觀察患者有無煩躁、驚厥、嗜睡、昏迷伴有呼吸不規則等癥狀,如出現應考慮患兒有腦水腫或者中毒性腦病的可能,應通知醫生配合搶救。患兒突然出現病情加重,體溫出現持續升高,咳嗽和呼吸困難癥狀加重伴有全身重度紫紺,應考慮膿胸和膿氣胸發生的可能,出現上訴癥狀及時報告醫生。

3 健康教育

向患兒家長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和護理重點,指導合理喂養以及合理飲食。指導家屬多帶患兒接觸陽光,呼吸新鮮空氣,提高抗病能力。但禁止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及與有呼吸道感染者接觸,保持房間空氣新鮮,每日定時通風換氣,教會家長處理呼吸道感染的預防方法,使患兒在疾病早期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對易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在春冬兩季要加強鍛煉,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對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瀉病應積極防治。定期檢查,按時預防接種。

參考文獻

[1] 賴香菊兒科肺炎患兒醫院感染輪狀病毒腸炎的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08(04)

[2] 向琴,肖亞蘭護理干預在小兒支氣管肺炎中藥治療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