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術的護理范文
時間:2023-05-04 13:2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脊柱手術的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俯臥位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術,具有手術野暴露充分、便于手術醫生操作等特點,但此可造成患者生理學的改變,導致循環、呼吸障礙,神經損傷和皮膚壓瘡等并發癥[1]。因此術中滿意是保證手術順利和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自2003年使用了改進型弓型俯臥位支架(以下簡稱支架)以來,沒有發生1例嚴重的并發癥。現將護理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50例,其中男155例,女95例,年齡18~80歲,全身麻醉140例,硬膜外麻110例。脊柱骨折內固定75例,脊柱椎體滑脫矯正65例,脊柱減壓110例,手術時間1.5~5 h。
2護理
2.1正確安置俯臥位患者全麻后,4名醫護人員分別托住患者的肩部、腰骶部、雙下肢,維持脊柱水平,以滾動法將患者置于支架上。將頭放置于特制的頭圈內,使頭偏向一側,避免氣管導管打折或扭曲而影響正常的通氣。雙前臂自然前屈于托手板上,在膝關節處墊上1個軟枕,雙足部墊小軟枕,使踝關節自然彎曲向下,防止足背過伸引起足背神經損傷。正確安置俯臥位,取鎖骨和髂骨作為支點,盡量使胸腹離開手術臺,以減輕機械性壓迫對呼吸循環的影響[2]。術中腹壓過大,可導致出血增多,應立即檢查腹部襯墊物是否移位,并予以糾正。
2.2避免術中發生損傷脊柱手術大多采用全麻,患者的保護性反射大部分消失或減弱,喪失自我調節能力,特別是脊柱骨折病人,脊柱穩定性差,如果不慎扭曲可以加重或引起脊髓損傷。因此在變換時應由專科手術醫師指導,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軸線,動作協調一致,輕、慢、穩,保證患者安全。尤其是骨折內固定手術結束,為了避免轉變造成植入物滑脫,變換一定要有足夠的醫護人員保證以軸心翻身。
2.3及受壓部位護理變俯臥位前應整理好各種管道及電極線,電極粘貼處應避開受壓部位。在患者頭下墊特制頭圈,使頭偏向一側,每20~30 min調整頭部位置1次,在調整時應用手托住患者的下頜及額部,避免從兩側托面部。女性患者應將乳房置于支架的內側,避免乳房受壓;男性患者者注意防止壓傷。應避免肘部受壓,可在雙側肘關節放上合適的軟枕,外展不超過90°,術中經常檢查患者肘部的受壓情況,以免損傷尺神經。在手術過程中,巡回護士要經常檢查病人情況,重點檢查前額,兩側顴骨、兩側肋骨、髂前上棘的主要受壓點,觀察四肢末梢血運,按摩受壓肢體,每次3~5 min,防止因手術操作或麻醉不完善致病人移動而造成不良后果[3]。手術結束,應及時改變患者,以解除壓力,并按摩受壓部位,在患者離開手術室之前,巡回護士要認真檢查受壓部位并做好記錄,并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
3討論
術前針對俯臥的護理難點,全面評估患者可能發生壓傷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綜合護理措施。安全舒適安置需要手術團隊的合作,安全舒適包括手術部位充分暴露、便于氣道管理、通氣良好、便于麻醉監測、保障病人的安全。因此,只有手術醫生、麻醉醫生、手術室護士充分溝通并相互配合,才能保證手術的安全舒適。術中加強體溫監測及保溫。低體溫時機體關閉外循環,使受壓區域血液供應減少,導致壓瘡形成。所以要及時調節保溫裝置,防止患者低體溫引起軀體血液循環不良,皮膚抵抗力下降繼而發生壓瘡。術中調節室溫23~25 ℃,動態監測體溫,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盡量少暴露病人,術中庫血輸入前應先自然復溫,沖洗體腔的液體要先加熱,避免低體溫帶來一系列的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楊翠芳.神經外科手術俯臥位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63.
篇2
脊柱內固定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脊柱退行性變、脊柱骨折、脊柱不穩癥等疾病的治療。我科就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之間共收治需行脊柱內固定患者57例,其中6例出現術后置釘不當,發生率為10.5%,對患者心理打擊很嚴重,并且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6例患者再次手術后,均接受良好的心理和生理護理,愈后良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16~62歲,平均50.3歲,腰椎滑脫3例,腰椎爆裂骨折2例,腰椎結核1例,手術方式均采用腰椎后位內固定術。
2 結果
本組6例患者再次手術后固定位置良好,獲隨訪1月至1年,效果滿意5例,占83.3%,1例感到下肢輕微麻木,占16.7%,通過護理,患者均克服了對手術的恐懼等心理障礙,積極配合,提高了手術的療效。
3 體會
3.1 術前護理
3.1.1 術前心理護理 需再次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很重要,這類患者由于受病痛折磨,不同程度喪失勞動力及初次手術的失敗等原因往往產生絕望的心理,針對患者的這種心理,護理人員要經常深入病房與患者交流談心,引導患者進行心理功能鍛煉,在行為上同情患者,了解患者情緒波動和主要顧慮,并給予正確疏導。患者常因年齡、性別、文化素養、經濟狀況及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對人生價值的理解程度和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而影響其心理變化。中、青年患者思想包袱沉重但求生欲望強烈,老年患者常因經濟狀況的制約想放棄治療。女性情感脆弱,思想負擔重,而男性則相對開朗。醫護人員應一對一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的病因、解剖知識、臨床癥狀、體征,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且能夠正確描述自己的癥狀,積極地配合治療及護理,通過引導使其正確的對待手術,明確手術的目的只是調整內固定器的位置,為疾病恢復創造條件,(并爭取多方支持,盡量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如保險機構的賠償,親朋好友的支持援助,科室減免部分費用等)。經過充分的心理支持,本組均平靜地接受了手術治療。
3.1.2 術前準備 本組患者均為臥床病人,術前應認真做好各項檢查,了解患者全身情況,是否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全身疾病,備皮、消毒,注意勿損傷皮膚,預防感冒。
3.2 術后護理
3.2.1 心理護理 主要以幫助患者克服術后的情緒不穩,焦慮多疑為主要目的,術后積極鎮痛,患者常由于再次手術后疼痛產生煩躁不安等消極情緒,應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患者的情緒、精神狀態對手術效果有直接的影響。術后第一日復查CT,及時與病人溝通,引導患者正確分析手術效果,正確對待遠期逐漸恢復的結果。
3.2.2 生理護理 術后常規平臥硬板床6h,及時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常規吸氧。注意觀察患者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留置導尿者定時開管,1次/3~4h,使膀胱充盈,防止攣縮。如有發現神經壓迫癥狀,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
術后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管道扭曲受壓,認真記錄引流液量、性狀、顏色,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術后3d引流液少于30~50ml/d可拔管。
患者由于脊髓損傷及手術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支配消化道的植物神經,易發生腫脹便秘,應指導患者合理進食。術后3d飲食從流質、半流質過渡到普食,進食后詢問患者有無腹脹、腹痛、惡心等不適。強調進食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粗纖維食物,以利大便通暢。還可采取腹部按摩,以臍部為中心,順時針環行按摩腹部3~4次/d,每次15~30min/次,刺激腸蠕動,幫助消化,必要時使用藥物通便。
術后積極預防并發癥,脊柱手術患者臥床時間長,因術后疼痛患者不愿翻身,易形成褥瘡,骶尾不貼10×10cm康惠爾透明貼,減少摩擦,同時翻身1次/2h,間歇性解除皮膚受壓情況。囑患者多飲水,保證飲水量2000ml/d以上,避免發生尿路感染與結石,長期臥床患者應激能力及免疫力低下,加上切口疼痛不敢咳嗽易引起墜積性肺炎,要勤于翻身扣背,教會患者最大吸氣量和最大呼氣量的呼吸鍛煉,10~15min/次,4次/d以上,鼓勵患者將呼吸道分泌物咳出,痰液粘稠時行霧化吸入,協助排痰。
篇3
【關鍵詞】脊柱骨折手術;圍手術期;整體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655-01
脊柱骨折有著較為復雜的傷情,常常出現脊髓損傷等癥狀,且伴發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截癱等并發癥,甚至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1]。本文就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78例脊柱骨折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78例脊柱骨折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58例,女20例,年齡在21~65歲之間。本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均通過CT檢查進行確診,其中15例下胸段脊柱骨折,63例腰椎骨折。本組研究對象均通過切開脊柱骨折復位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根據骨科常規護理的要求,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觀察組患者在骨科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采用整體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具體體現如下。
1.2.1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干預。由于脊柱骨折患者有著較為危急的起病,患者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無法正確的認識疾病康復方面的知識,心理上出現恐慌、焦慮等情緒。醫護人員應該關心病人,與病人交流,鼓勵表達對疾病及預后的看法,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問,以輕、穩、準等操作進行干預,使患者的安全感得到增加,對于患者的需求要盡可能滿足,使患者與治療積極配合。
(2)術前準備措施。手術前對患者的瞳孔、心率、脈搏、血壓等進行嚴格觀察,對患者受傷時間、部位、、原因,暴力的性質、方向和作用部位,肢體感覺、運動功能,搶救措施,搬運方法及所有工具等進行掌握,并且將備血、皮膚準備、過敏試驗等工作完好的準備。
1.2.2術中護理
(1)對生命體征改變嚴格觀察。因為脊柱骨折患者在手術治療中有著較多的出血量,所以應該對中心靜脈壓進行嚴格觀察,通過分析尿量、血壓等方面的改變,采用輸血輸液將血容量補充。另外,還應該防止循環有著過重的負荷,避免出現肺水腫、心衰等癥狀。一旦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則應該立即向醫生報告。對患者皮膚微循環、體溫等情況進行嚴格觀察。
(2)輸液途徑的選擇。在患者頸外、頸內、上肢等構建靜脈輸液通道,對靜脈導管進行良好固定,避免改變時導管出現滑落的情況。由于輸液在股靜脈、下肢等位置進行會導致手術位置出血的情況有所加重,因此,防止在股靜脈、下肢等位置進行輸液處理。
1.2.3術后護理
(1)密切監測生命體征。醫護人員在患者完成手術后對呼吸改變、脈搏、血壓、意識等進行嚴格觀察,每隔15min~30min左右進行1次心電監護,對引流液的性質、量進行觀察,同時觀察患者皮膚、面色等改變情況,查看患者是否出現冷汗、惡心頭暈、早期休克等表現,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則應該立即報告醫生,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應對。患者完成手術后6h內應該在硬板床上給予仰臥位平臥,確保術后有著通暢的尿管、引流管。
(2)觀察引流管以及傷口。患者完成手術后應該將引流管妥善固定,確保有著通暢的引流管,避免出現反折、受壓、扭曲等情況。倘若引流液在24h內>300ml,則表示存在活動性出血的情況;倘若完成手術后2~3d引流液以清水樣呈現,則表示可能出現腦脊液漏的情況,采取措施進行應對。對傷口腫脹、滲出等情況進行觀察,有著較多的引流液滲出時,則進行換藥處理。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運動恢復、雙下肢感覺等進行觀察,詳細進行記錄。
(3)護理。脊柱骨折患者手術后應該盡可能在硬臥板床上平臥,如患者是通過硬膜外麻醉的,則應該分析患者的具體情況,通過墊枕或者去枕平臥位的方式給予休息;如患者屬于腰椎麻醉,那么在手術后則有著6h的平臥;如患者屬于全身麻醉,那么在效沒有全退的情況下,采用去枕平臥位的方式將頭部往一側偏向,等待患者麻醉全退后,則分析患者的情況,采用軟枕給予患者休息。患者完成手術后將仰臥位轉變成側臥位休息時,應該通過板狀或者軸線的方式給予翻身,將胸腰背部位置作為制動的位置,醫護人員的左手、右手在患者臀部、肩胛部的相同側,確保患者的臀部、肩部、頸部處于一致的狀態,避免脊柱出現扭曲的情況。患者在側臥休息時應該將軟枕在腰背部墊好,讓患者處于舒適的狀態。
1.3統計學處理
研究結果通過SPSS 16.0 統計包處理,通過x2檢驗,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以P
2結果
觀察組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為7.6%,對照組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為20.5%,觀察組發生并發癥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骨科疾病中脊柱骨折對機體創傷性損傷是較為嚴重的,大部分患者會喪失勞動力、遺留殘疾、無法自理生活等,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2]。因此,醫護人員應該以耐心的態度面對患者,通過分析患者病情、病程等區別,采用整體護理措施在患者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進行針對性的干預,使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得到減少,讓患者對疾病給予正確態度,加快疾病康復速度。另外,加大手術前訪視力度,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重視呼吸、等護理工作,能夠使患者的痛苦得到減輕。
參考文獻:
篇4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75例,其中男52例,女23例。年齡22~67歲,平均39.5歲。受傷原因:車禍46例,墜落傷25例,其他外傷4例。骨折類型: 屈曲壓縮型47例,爆裂型22例,其他6例。骨折部位:T1218例,L133例,L216例,L38例。
2 術前準備
2.1 心理護理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1],患者心理活動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患者突然致傷,從心理上很難接受,往往出現焦慮、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反應,因此,一定要耐心開導患者,向患者介紹手術方法及以往相同手術的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緊張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翻身指導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睡硬板床。正確的翻身可以避免加重脊髓損傷,翻身時保證身體縱軸的一致性,嚴禁軀干扭曲、旋轉。
2.3 術前準備 術前1 d常規備皮、備血,禁食12 h,禁水6 h。術晨給予清潔灌腸,術前30 min靜脈滴注抗生素,術前留置導尿。
3 術后護理
3.1 患者的搬動 患者術畢回病房,將患者從手術車上移到病床上,通常我們采用兩種方法:①平抬法,即3人平抬法;②滾板法。將手術車與病床并排放置,并調至同樣高度,將滾板的一邊放到患者的軀干下,一邊放在患者床上,然后推動患者,借滾板滾軸滾動的慣性將其平穩地移到床上。搬動患者時保證手術部位處于直線狀態及保護各種引流管不脫出。
3.2 術后的護理 一個良好的,就是人體各部位的位置所處的狀態能保持各組相拮抗的肌群作用平衡,沒有過度的伸張或屈曲;各關節、韌帶也能相應地保持穩定,不受過分牽扯[2]。由于脊柱手術均使用全身麻醉,故術后患者一律平臥,頭偏向一側。一般術后3 h開始翻身,白天每2 h翻身一次,夜間每3 h翻身一次。翻身時,2名護士分別站在患者兩側,同時拽住患者軀體兩側的白布,用力使患者翻向側臥(或平臥),再用軟枕、棉枕等為患者墊好,使其能夠保持在一個比較舒適的。注意翻身時, 應軸性翻身。
3.3 四肢的放置 平臥位時: 雙上肢放于軀體兩側,雙下肢伸直或屈曲, 或自由放置于舒適。側臥位時: 雙上肢屈曲時,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 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屈曲并用軟枕或氣墊墊至與同側髖部等高或略低。
3.4 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 給予持續心電監護。術后6 h,每小時觀察P、R、BP并記錄,6 h后如病情穩定可每2 h~4 h觀察記錄1次。觀察雙下肢感覺和運動恢復情況,并做好記錄。了解能否自行大小便。
3.5 引流管護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受壓、扭曲,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師。
3.6 飲食護理 術后禁食6 h,6 h后改普食,給予合理飲食,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含粗纖維多的易消化食物,避免進食牛奶、糖等易產氣的食物。注意多飲水,防止便秘。同時,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腹瀉,避免給患者造成痛苦、給家屬帶來困難。
3.7 預防術后并發癥 保持留置尿道通暢,嚴格無菌技術操作,防止尿液倒流,以預防泌尿系感染的發生。保持床鋪清潔、平整,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時翻身,禁止拖拉患者,防止褥瘡發生。翻身后叩擊背部,必要時給予超聲霧化吸入,以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
4 功能鍛煉
術后次日開始進行雙下肢關節的被動活動和肌肉按摩,不伴有神經損傷或僅伴有局部的神經功能障礙者,術后1周為第一階段,進行腹背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以及四肢的主動運動。術后2~3周進入第二階段,可進行小幅度的腹背部肌肉的等張練習,但仍然禁止做主動翻身動作,此動作將引起脊柱的旋轉,影響內固定的穩定性。術后約4周進入第三階段,可開始逐漸下床活動。由臥位起立時,先在床沿上俯臥,一腿先下地,然后撐起上身,再放下另一腿撐起上身成站立位,中間不經過坐位,以免腰部屈曲。由站立位臥下時按相反順序進行。此期增加腹背肌肉的主動等張收縮。術后3個月內禁止做主動旋轉動作。待骨折愈合后方可開始大幅度的脊柱活動度訓練與旋轉活動練習。
截癱術后1~2周為第一階段,術后3~12周為第二階段,12周以后為第三階段。因為患者無法進行主動活動,康復的主要內容是全身關節的被動活動度訓練,并做肌肉的被動拉伸運動,這種活動需要長期進行,有時甚至需要維持終身。
參考文獻
篇5
1術前護理
1.1心理護理 此類患者多在正常勞動情況下突然受到外來傷害,思想上及各方面都沒有任何準備。受傷截癱以后,面對打擊,思想上無法接受,而且因為截癱,起居飲食都不能自理。多數患者帶有悲觀情緒。對病情的預后以及是否能夠重新站立、工作等存在很大的焦慮。另外,對手術能否能否成功也報有很大的疑慮。護理人員針對這些情況,首先要關愛患者,多與患者談心,用同俗的語言講疾病知識、手術原理及手術的安全性,并以手術成功的病例現身說法,解除患者顧慮,鼓勵患者有身殘志不殘的樂觀主義思想。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護理,愉快地接受手術治療并盡早康復。
1.2積極控制并發癥
1.2.1褥瘡的預防及護理 截癱患者很容易發生褥瘡。因為截癱部位無感覺,又不能隨意翻動,皮膚及皮下組織很容易因受壓、缺血而發生褥瘡。如果護理工作能夠做得主動、積極且及時,在多數情況下,褥瘡是可以避免的。加強皮膚護理,定時按摩受壓部位,保持床鋪干燥整潔是預防褥瘡的有效護理措施之一。同時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進行定時平衡翻身也是預防褥瘡的有效護理措施。
1.2.2泌尿系統感染的預防和護理 脊柱骨折合并截癱的患者,傷后多有排尿功能的暫時性或長期性的改變。這種功能改變的程度和時間長短,決定于神經損傷的程度及平面高低,同時還決定與傷后的適當的處理和認真、負責、細致的護理。患者因傷后小便失禁需留置尿管,所以,做好留置尿管的護理是預防泌尿系統感染的有效措施。堅持每天更換引流尿袋,每2~4h開發尿管引流尿液1次。鼓勵患者多飲水,避免尿液濃縮,每天進行會陰護理,尤其是女性患者。
1.2.3大便失禁及便秘的護理 脊髓損傷后,腸道的神經機能也和膀胱的情況一樣,因受到破壞而發生功能失調。脊髓受傷部位的高低和損傷程度也直接決定了腸道功能是否恢復。脊柱損傷后,患者的結腸蠕動大為減慢,但經過有計劃的訓練也可以象膀胱一樣,建立起反射性排便。因此,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做飲食指導。做到飲食定時定量,多食用粗纖維食物及水果,多飲水,少食刺激性食物;同時通過經常按摩小腹促進腸蠕動,或用指壓法幫助患者建立反射性排便。對于個別便秘無法自行排便的患者,可給予緩瀉劑或肥皂水灌腸。
1.2.4墜積性肺炎的預防和護理 截癱患者因傷后疼痛而不敢深呼吸,不敢咳嗽;加之平臥位也不利于呼吸,因此,肺及器官內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發生肺炎。護理人員針對這種情況,在患者受傷初期可遵醫囑給予適當的止痛劑以減輕疼痛;鼓勵患者咳嗽、排痰;多翻身更換也可以做到引流。在每次翻身的同時,叩擊胸背部也有助于排痰;鼓勵患者吹氣球也可增進肺泡功能;此外,加強消毒隔離避免著涼防治呼吸道感染也是措施之一。
1.3一般護理 做好各種輔助檢查,如血尿便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心電圖、交叉配血、常規備皮、備血、青霉素皮試及普魯卡因皮試等;要求吸煙者禁煙,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深呼吸鍛煉肺功能;對于精神過度緊張難以入眠者,應適當用鎮靜藥物以保證睡眠。在患者接入手術室后,病房護士準備好麻醉床、麻醉盤、輸液架、吸氧及負壓吸引設施等,做好迎接患者術后返回病房的準備。
2術后護理
2.1病情觀察 者因手術中出血、創傷及麻醉等原因病情不穩定。故術后返回病房,護士因嚴格觀察神志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并詳細記錄;嚴格記錄出入量;注意傷口包扎及滲血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隨時做好搶救準備。此外,患者因品的作用,會出現全身發冷、體溫降低、呼吸困難等癥狀,故護士還應注意為患者保暖并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
2.2疼痛的觀察與護理 通常術后24h內,患者疼痛較劇烈。護士因疼痛較劇烈。護士應遵醫囑及時采用藥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不良反應,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甚至胸悶、氣促等;也可應用轉移注意力及松弛療法使患者精神放松,減輕疼痛。另外,結合體溫的變化,注意傷口有無感染情況。
2.3傷口負壓引流管的護理 該手術暴露范圍較大,術后滲血較多。故術后須行傷口持續負壓吸引,保持引流通暢,吸出滲出液,避免傷口內積血而致感染及術后血腫形成。護士應觀察引流液的量、意思及形狀,若引流量多且色鮮紅則預示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報告醫生。
2.4加強營養支持 截癱患者因長期臥床,活動減少,胃腸蠕動減慢,出現食欲差而導致營養不良。因此,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的重要內容。患者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飲食;對胃納差進食少的患者,應采用靜脈補充營養的方法來改善全身狀況,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篇6
【摘要】報告了1例重度脊柱側彎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護理對策。患者入院后,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有效的評估,加強疾病相關知識學習,提出預見性護理;針對患者圍手術期發生的腦脊液漏、低蛋白血癥、腸系膜綜合征等并發癥,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保證手術療效。
【關鍵詞】重度脊柱側彎; 并發癥; 護理
【Keywords】Severe scoliosis; Complication; Nursing
脊柱側彎是脊柱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彎曲,并伴有椎體旋轉和矢狀面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減少的畸形[1]脊柱側彎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外觀及生理功能[2]。重度脊柱側彎則是冠狀面上Cobb角大于90°的脊柱側彎,通常合并嚴重的后凸畸形、明顯的脊柱旋轉、胸廓的畸形改變等。我科于2012年10月收治1例重度脊柱側彎患者,預后良好,現報告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男,24歲,身高163cm,體重98Kg,以重度脊柱側彎收治入院。患者先天胸椎左彎伴后凸畸形,冠狀面主彎Cobb角平均105°。術前完善X線攝片、CT、MRI、心肺功能等各項常規檢查。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經前后路聯合矯形手術,手術歷時7小時,術后患者出現腦脊液漏、低蛋白血癥,腸系膜綜合癥,經過細致地觀察與精心的護理,術后17天出院。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 術前評估
患者肺功能減退程度與側凸曲度呈顯著相關,手術全麻可導致功能殘氣量下降、肺活量降低,術后易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3]。為此,術前應行肺功能檢查,做呼吸功能鍛煉,增強肺活量,改善肺功能。脊柱側凸患兒常伴有脊柱區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攣縮,畸形越嚴重攣縮越明顯,為了使手術能順利撐開,最大限度地矯正畸形,術前要行牽引治療,以便松解軟組織,使各個椎骨間的韌帶、小關節松動,有利于手術矯正及避免截癱的發生[4],術前向患者解釋牽引的必要性,取得配合。患者因疾病導致自我形象改變,易出現抑郁、孤僻等性格,對于患者心理方面要多加疏導,提高住院期間依從性。患者體型消瘦,加上該手術難度大、耗時長,術中創傷大,失血量多,很容易出現低血容量休克,術后可能出現低蛋白血癥。因患者手術部位原因,術后可能出現腦脊液漏。
2.1.2心理護理
護士與患者多溝通,熱情、親切地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醫護人員、病友及疾病相關知識,使其盡快消除陌生感、孤獨感;實施治療與護理時,給予屏風或布簾遮擋,避免暴露身體缺陷,增加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
2.1.3肺功能訓練
吹氣球訓練: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先深吸一口氣,然后含住氣球進氣嘴,盡全力將肺內氣體吹入氣球內,3次/d,每次20 min[5]。
吸氣呼氣訓練:患者平臥,全身放松,護士將雙手掌放置于距患者胸壁1 cm處,要求患者吸氣擴胸盡量觸及護士雙手掌心,呼氣時口唇縮成魚口狀或形似吹口哨狀,并用雙手擠壓前胸部和腹部,以抬高膈肌,幫助呼出殘氣,3~5次/d,10---15 min/次。
2.1.4牽引護理
采用枕頜帶與下肢牽引帶共同牽引,牽引重量9Kg,每次牽引30min,2-3次/ d,持續牽引到術前1d。牽引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皮膚情況,尤其是耳廓及耳后,枕頜帶要放在下頜的骨性位置上,防止壓迫氣管;下肢牽引帶要注意松緊度,如過松要在牽引帶內墊棉墊,注意觀察踝部皮膚,防止壓瘡的發生。如在牽引過程中出現惡心、嘔吐,可遵醫囑暫時停止牽引。
2.2術后并發癥護理
2.2.1腦脊液漏
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持續心電監護,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肢體活動及傷口負壓引流情況。術后第2日,在巡視病房時,引流液顏色變清、呈洗肉水樣,患者主訴頭痛,考慮到患者出現了腦脊液漏。患者無頭暈不適,予去枕平臥,對癥處理,定時觀察切口敷料滲出情況,及時更換,術后第6天拔除引流管,愈后良好,無感染發生。
2.2.2低蛋白血癥
患者術前體型消瘦,術中出血多,術后第1天常規采血行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總蛋白30.7g/L,白蛋白21.3g/L。指導患者進食優質蛋白,遵醫囑予20%人血白蛋白100ml靜脈滴注,連續5d。觀察切口滲出液的情況,定期復查血液指標。患者經治療后白蛋白指標恢復正常。
2.2.3腸系膜綜合征
術后第2天患者腸蠕動恢復,進食流質后出現嘔吐膽汁、腹脹、不能進食,確診出現了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并發癥,協助患者左側臥位、禁食、胃腸減壓、遵醫囑予靜脈輸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觀察患者的腹脹情況,保持胃腸減壓在外通暢,注意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每日兩次口腔護理預防口腔黏膜感染,術后第5日,拔除胃腸減壓,進食流質后無不適,腸鳴音正常。
3小結
在脊柱側彎的護理中,重度脊柱側彎的護理難度較大,并發癥發生率高,臨床工作日常護理中,作為醫護人員要仔細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加強脊柱側彎患者全程護理管理。
參考文獻
[1]Burgoyne W,Fairbank J. The management of scoliosis[J].Current Paediatr,2001,11(5):323-331.
[2]Asher MA,Lai SM,Burton DC.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 outcomes instrument[J]. Spine,2000,25:2381-2386.
[3]劉麗,李新輝.特發性脊柱側彎圍手術期護理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3):45
篇7
關鍵詞:經皮椎體成形術;脊柱轉移性腫瘤;圍手術期;護理;有效方式
為了探討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脊柱轉移性腫瘤的圍手術期護理的有效方式,我院特進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4年12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脊柱轉移性腫瘤患者77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38例,觀察組患者39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為(56.84±3.54)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為(54.39±3.45)歲。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的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使用圍手術期全面護理的模式進行護理。全面護理模式包括:
1.2.1手術進行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各項術前的檢查。手術前1d,觀察患者手術野的皮膚是否出現感染的情況。另外需要在手術之前禁食,手術開始之前的30min將30mg的地西泮進行肌肉注射。
1.2.2在手術的過程中,需要協會組患者擺出正確的臥位方式,提高穿刺成功的幾率,另外,如果是男性患者,需要在恥骨聯合的地方墊薄枕,免得壓傷會。在臥位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受壓部位進行保護。此外,在手術過程中還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相關的生命體征,發現不良情況需要及時告知醫生。
1.2.3手術后的護理 主要是對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和疼痛情況進行護理,告知患者在療養期間需要注意的問題。
1.2.4心理護理 在手術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這樣有利患者盡早地康復。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疼痛緩解需要的時間,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評分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疼痛緩解的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并且在患者滿意度評分方面,觀察組患者的優勢更為明顯,P
3討論
脊柱轉移性腫瘤是脊柱最常見的腫瘤,脊柱也是腫瘤最常見的骨轉移部位。據相關調查顯示,死于腫瘤的患者中40%~80%有骨轉移,并且脊柱轉移的患者20%以上有神經損害[1]。在臨床研究的過程中發現,75%的骨轉移發生于乳腺癌、肺癌、腎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和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之中。脊柱轉移性腫瘤產生主要治療的方式為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2],放射治療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疼痛,但是對病情的控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中選取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并且手術治療的方式為椎體成形術。
椎體成形術需要向患者病變的脊椎之中注入"骨水泥",這種骨水泥的注入能夠提高患者脊柱的穩定性,緩解患者出現疼痛的情況[3],并且,這種治療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患者的椎體發生塌陷的情況。這種手術方式創傷較小,是一種新型的、十分有效的治療方式。這種手術方式也需要配合優質的護理服務,雖然這種治療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對醫院護理人員的要求也有了明顯的提高[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圍手術期全面護理的模式進行護理,在手術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手術的過程中密切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在手術后對患者進行精心的照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全面護理模式在脊柱轉移性腫瘤的圍手術期護理的過程中具有提高護理的質量,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的特點,并且還能夠減輕術后患者承受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一種應用價值較高的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望歌.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脊柱轉移性腫瘤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10:145-146.
[2]米亞玲.脊柱轉移腫瘤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期護理支持[J].中國當代醫藥,2012,09:136-137.
篇8
【關鍵詞】 脊柱手術;術中喚醒;護理
脊柱矯形手術常用于治療脊柱畸形,其難度大風險高,目前最常采用后入路脊柱矯形加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術[13]。嚴重的脊柱側彎因術中過度的矯正畸形,可能牽拉或損傷脊髓而造成截癱,而喚醒試驗能有效地監測脊髓功能,故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我院自2000年到2007年共完成手術206例,手術過程順利,術后功能均較術前好轉。現將術中喚醒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有206例,其中男94例,女112例,年齡13~54歲,平均27.6歲,多為脊柱側彎或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脊柱畸形,主要表現脊柱失去正常生理弧度,強直性脊柱炎以向后 突為主,特發性脊柱側彎以脊柱右側突為主,此外嚴重者伴有心肺功能異常。所有患者均進行擇期手術。
1.2 喚醒方法
喚醒試驗是指在手術過程中,喚醒病人,囑患者按要求完成肢體動作,并以此來判斷手術是否造成患者神經根或者脊髓損傷,以最大程度地恢復脊柱的生理弧度,最小程度地減少手術并發癥,手術喚醒時間5~10 min。
2 護理
喚醒的護理主要有:①術前查看病人雙腳及腳趾活動情況,用雙手感受病人雙腳的肌力以便與術中病人雙腳及腳趾活動情況及雙腳肌力做對比,告知病人雙腳活動方法及活動雙腳及腳趾的重要性以便取得病人的主動配合。②術中與病人交談,以減輕病人的恐懼心理,詢問病人是否記得術中怎樣活動雙腳和腳趾,當上椎弓根螺釘及連接棒時提醒麻醉醫生20 min后需喚醒病人,以便麻醉醫生控制麻醉用藥。③當麻醉醫生示意病人可以喚醒而手術也剛好做到矯形需要喚醒時,巡回護士應立即大聲指導病人雙腳和腳趾活動并同時雙手探至無菌單下,用雙手觸摸病人雙腳和腳趾活動情況及肌力,必要時掀開無菌單或者請醫生親自查看病人的雙腳和腳趾活動情況及肌力,整個矯形過程中一定指導病人持續進行雙腳和腳趾活動,以給手術醫生繼續操作的指標。喚醒過程結束后麻醉醫生會繼續加深麻醉深度,而手術區域的無菌單如果被污染應立即加蓋或者重新鋪無菌單。
3 討論
脊柱矯形手術由于難度大風險高,不僅對手術醫生要求高,對手術室護士、麻醉醫生要求同樣高。手術組成員不僅要熟悉手術步驟及脊柱解剖,而且對手術要有預見性,對突發事件要有應變能力,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術中應經常與醫生溝通,達到默契地配合,特別是巡回護士、麻醉醫生、手術醫生三者的良好而默契的配合對手術成功至關重要。而術前的心理護理與喚醒配合指導也很重要,術前一定要注意向病人交代清楚術中的配合要點,取得病人的合作,這對手術成功非常有益,手術中在與患者交流時,應大聲一點,以便病人能夠聽清楚并配合好,安置俯臥位時應注意調整適當,各種導管固定好,以便能夠術中透視,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都應注意保暖與保證手術安全。
參考文獻
[1] 張晶潔.兒童脊柱側彎矯形術中喚醒護理[J].重慶醫藥,2007,36(15):1487-1488.
篇9
【關鍵詞】:主動脈夾層胸腔積液腔內隔絕術圍手術期護理
主動脈夾層(Aorticdissection,AD)主動脈夾層是血液從主動脈內膜撕裂口進入主動脈中層形成夾層血腫,并沿主動脈壁縱向剝離的嚴重心血管急危癥。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Hata及Hasegawa等報道StandfordB型主動脈夾層胸腔積液的發生率近90%。近年來,介入治療的臨床使用,使StandfordB型主動脈夾層的死亡率明顯下降。我科為"1例StandfordB型主動脈夾層合并胸腔積液的患者成功植入人工血管覆膜支架,效果顯著,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患者,男,45歲,以“背痛2天“之主訴入院。2天前于凌晨3點睡眠中突發背痛,位于胸段脊柱,程度劇烈,持續不緩解,伴劍突下疼痛,胸悶,氣短,大汗,患者既往有長期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病史4年,最高血壓”175/110”測”血壓:入院時查體:T:36.6。C,P:68次/分,R:20次/分,血壓:右上肢160/100,左上肢165/90”,右下肢180/98,左下肢170/90,體型肥胖,神志清,口唇發紺,頸部、鎖骨上區、腹部均未聞及血管雜音,雙肺呼吸音粗,左肺底可聞及少量濕性啰音,心濁音界不大。心律齊,心音可,A2>P2,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和附加音,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雙側足背動脈搏動一致有力。急查血氣分析示PH7.432,PO247.9MMHG,PCO237.2MMHG,BE0.2MMOL/L.胸部磁共振平掃:1。主動脈夾層(B型);2。心包積液、左側少量積液。左肺受壓,萎限。予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降壓,減慢心室率,抗感染,化痰,鎮咳,在B超定位下行2次胸腔穿刺。于入院后第26天在局麻下行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植入支架2枚。手術順利,術后沒有并發癥。
二護理
1術前護理
1.1心理護理。
因患者多為突然發病,并有劇烈的撕裂樣疼痛,重癥監護室的設備、儀器以及絕對臥床休息,使患者產生極度恐懼和焦慮。而情緒的波動可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壓增高,不利于病情穩定,因此,我們需積極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適當陪伴。同時鼓勵患者提出疑惑的問題,及時解答,并向患者講解此病是可以治療的,激發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1.2.血壓的觀察與護理。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80%—90%可見高血壓,當分離的內膜片損害到一側或雙側腎動脈時可導致頑固性高血壓[2]。因此有效控制心率和血壓,可預防血管進一步撕裂,防止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首先立即測四量肢血壓,如果雙上肢血壓有差異,將靜脈通道建立在血壓測量值較低的上肢,遵醫囑持續靜脈泵入硝普鈉。如果血壓控制不理想,可聯合應用尼卡地平,根據血壓調節硝普鈉劑量,硝普鈉使用過程中要嚴格掌握泵入劑量,注意避光。
1.3其他癥狀的觀察及護理。
臨床護理上還應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神志、尿量、四肢血壓及動脈搏動及疼痛情況,以了解血管有無進一步撕裂,及時報告醫生,配合搶救,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嗎啡5~10mg皮下注射,緩解疼痛和鎮靜。
1.4基礎護理。
為患者提供整潔清新的病房環境,室內光線柔和,定時通風換氣,調節室內溫度在18℃一20℃,避免因冷熱刺激而致血壓升高。有吸煙史者戒煙。取得家屬配合減少探視,急性期患者不宜翻身更換,應用氣墊床按摩受壓部位,預防壓瘡,保持皮膚完整性。每2h協助患者作下肢被動功能鍛煉,預防血栓形成。指導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食物,少食多餐。排便困難者給予緩瀉劑,保持大便通暢。
1.5呼吸道管理。
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和血氣分析。患者指脈氧低,氧分壓低時可給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給予搖高床頭,保持呼吸道通暢。合理調整呼吸機參數,注意溫化和濕化。如胸腔積液量大影響呼吸時行胸腔穿刺抽取胸水。胸水多為滲出液,與夾層引起的炎性滲出有關。術后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心電圖,及傷口情況。
2.術后護理
2.1生命體征的觀察
要持續心電、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的監測。記錄24小時出入量。收縮壓控制在90~110mmHg,舒張壓控制在60~70mmHg,心率控制在60~70次/min,尿量維持在大于1~2ml/(k.h)的范圍內。監測血壓時,要同時監測上下肢血壓,血壓穩定后改為口服降壓藥。同時也要注意手術刺激及血容量不足,誘發迷走神經反射造成血壓降低。
2.2傷口護理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股動脈傷口加壓包扎止血,密切觀察傷口有無滲血,血腫。
2.3預防感染
術后常規給抗生素預防感染,限制家屬探視,臥床期間鼓勵患者做深呼吸,不宜翻身叩背,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預防肺部感染;下肢被動進行全關節活動及小腿肌肉收縮運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2.4肢體血供的觀察及護理:
術后應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肢體皮溫皮色。另外,需注意觀察下肢的肌力、感覺,在降主動脈放置支架,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就是截癱,它可在支架放置后不久即出現,也可因術后夾層血栓形成壓迫脊髓動脈而致延遲出現,因而術后需密切注意病人下肢的感覺和肌力,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
篇10
關鍵詞:肛腸疾病;尿清留;術后護理
尿潴留是指膀胱內充滿尿液不自行排出,是肛腸疾病手術后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其診斷標準為:術后6-8h,患者不能自行排尿,下腹脹滿,膀胱充盈,恥骨上區有膨隆腫物,按之有波動感,扣診呈濁音。因此,幫助病人解決術后尿潴留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統計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肛腸疾病手術后64例,現將術后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齡22-76歲,平均43歲。其中痔病36例,在骶管麻醉下施行痔單純切除術23例,施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13例。肛周膿腫6例,施行膿腫切開引流術。肛裂11例,施行潰瘍完整切除術。肛瘺11例,施行瘺管切開術7例,肛瘺切除術4例。術后通過有效護理措施在8小時內恢復自行排尿60例,占93.8%,導尿的4例,占6.2%,達到顯著效果。
2 術后護理
心理護理:影響排尿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受暗示的程度,當病人心情抑郁、排尿意識較弱、存在恐懼、煩躁不安等`心理可致尿潴留。針對不同心理因素,護士應做好情志護理,耐心地安慰病人,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病人說明發生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和解決方法,使其情緒穩定,減輕或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教會病人做全身肌肉松弛法,并盡可能為病人創造舒適的環境,減少病房的人員流動,避免噪聲;在排尿時盡量做到保護其隱私,用屏風遮擋;告訴陪護人員正確照顧病人的方法,協助病人順利度過尿潴留期。
2.2 鎮靜止痛:術后疼痛是造成尿潴留的原因之一,在麻醉作用即將消失之前,及時遵醫囑給予適當的止痛藥物,如口服解痙止痛藥,肌注杜冷丁;在部給予冰袋冷敷,以減輕疼痛;指導陪護以聊天、聽音樂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的影響。有關資料報道[1]應用中藥止痛湯能阻斷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及一些下行抑制功能,與丑素協同并有鎮靜、催眠和使肌肉松弛、解痙等效用;使用鉤藤對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同時有鎮靜功效;用白芍有抑制中樞性疼痛和脊髓性反射弧興奮的作用,與甘草同用可治療中樞性疼痛和末梢性的肌肉痙攣以及因痙攣引起的疼痛。
2.3 施行按壓排尿法:在病人臍與恥骨聯合中點處,按逆時針方向按摩,并間歇向恥骨聯合方向輕輕推壓,先輕后重,每次10- l5min,幫助排如發音不正確及時糾正。對于能發雙音節的患者,護士耍啟發患者說出相關詞或短句,必要時可讓患者用較快的速度重復說一句話,可配合錄音帶進行摹仿練習。⑤配合動作訓練:動作訓練可激發動覺在大腦中的記憶。如餐前,可將食物放在患者面前,反復強調“吃飯、拿筷子”等,通過尿,亦可在臍下4橫指中極穴處用指垂直緩緩向下壓迫,持續2 mln,病人有尿意時可令病人排尿[2]·也可使患者仰臥,雙下肢屈曲,放松,臀下放置一便器,護士站在患者右側將手置于患者下腹部,以右手食指、中指分別按壓關元、中極、三陰交,大概5-10min,患者有下腹墜脹感并出現尿急時即可排尿。
2.4 熱敷法: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放于患者下腹部,患者稍感腹部脹痛緩解,而膀胱括約肌痙攣得到緩解,有利于排尿。另外,選用會陰沖洗法:用溫水沖洗會,刺激尿道周圍神經感受器促進排尿。條件反射法:可聽流水聲法,打開自來水開關或水杯細流便盆讓患者傾聽流水聲,有利于誘導患者產生尿意,促進排尿。
2.5 針灸法:可以取中極、三陰交、關元、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瀉法行針或電針,一般留針15 -20min,效果較好[2]。艾灸穴位與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療:灸關元及三陰交穴能起到調理三焦、溫補下元,以達到啟閉通便之功效。艾為菊科植物,味苦辛,性溫,人心、腎經,具有理氣血、通寒濕、溫經止痛的功效[3,4]。艾灸關元和三陰交穴是利用藥力和熱力刺激以上二穴,溫經散寒、通陽利尿,增強膀胱氣化功能,解除尿道括約肌痙攣,達到使手術后尿潴留患者小便自利的目的;新斯的明為臨床常用擬膽堿藥,具有抗膽堿酯酶作用,對胃腸道和膀胱平滑肌有較強的興奮作用[4,6]。
2.6 物理療法:是將熱效應與按摩效果統一結合的綜合物理療法。有關文獻報道[5]可用松節油熱按摩法,松節油是皮膚刺激藥,能解除皮膚、肌肉及關節疼痛,同時能刺激腸蠕動減輕腹脹和腹痛;熱敷能刺激膀胱平滑肌收縮,促進尿液的排出;溫熱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旺盛,增強新陳代謝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加速病理產物的吸收和排泄,有利于促使膀胱和尿道消腫并有松弛尿道括約肌的作用;同時通過熱水玻璃瓶在膀胱區按摩推壓作用,可使膀胱肌群獲得更多的血液,使肌肉中含糖量增高,增強肌肉代謝,改善肌肉營養,從而解除膀胱肌麻痹,并可反射性刺激肌壁,使膀胱肌、逼尿肌收縮,加速尿液的排出。
2.7 其它護理:對老年前列腺肥大病人術后可給予哈樂緩釋片每日3次,車前子泡服,每日一次,并輕輕按摩腹部,增加膀胱平滑肌收縮力。術后適當控制液體人量,減少尿液的排泄。術后改變,如能下床者,挾起患者改變,或下床排尿,可在手術后適當松動內填塞的敷料,解除壓迫,但要注意觀察滲血情況,防止局部出血。使用中藥方劑坐浴,減輕疼痛和括約肌緊張,有利于排尿。不適應臥位排尿及旁人挾持排尿者可采取床旁排尿,如果病情允許者鼓勵下床排尿。
2.8 導尿:采用[5]以上措施無效者,則可在無菌技術操作下進行導尿,但一次導尿量不可超過I000ml,以防膀胱血管過度充血造成膀胱出血及虛脫。凡膀胱內尿液量超過5O0ml時,應及時給予留置導尿。
3 結論
術后通過有效護理措施在8小時內恢復自行排尿60例,占93.8%,導尿的4例,占6.2%。本研究證實肛腸疾病手術后,通過施行有效的護理措施,早期促進病人排尿,能達到臨床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輝,王晏美,范學順. 止痛湯治療肛腸術后疼痛250例臨床觀醫學研究通訊[J],2004,33(9):57
[2] 馮嵐,林愛玲. 臨床急診護理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319-320
[3] 趙亞. 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的護理體會[M].現代醫藥衛生,2005,21(21):3005
[4] 張大肢,劉躍新, 泌尿外科手術圖譜,遼寧,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