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習俗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2: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日本文化習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日本文化習俗

篇1

關鍵詞 生活習俗 日本 文化 兼容性

中圖分類號:G13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75

On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Living Customs

WANG Xiaoq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 Japan is one of the major economic powers in Asia,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not only made anothe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 economy, while also showing a thriving cultural situ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Japanese culture, we can find that Japan is a good learning n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to develop a national culture, their effectiv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culture, and through its own compatibility, mak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fter each draw the essence, still retai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world culture. Compatibi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Japanese culture, its rooted in real life, there are compatibility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 Japa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on Japanese customs, hope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efforts through customs, and then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culture.

Key words living customs; Japan; culture; compatibility

0 前言

日本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國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日本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條件、國家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從整體上看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尤其是在傳統文化方面相似之處比比皆是,這與歷史上日中兩國之間頻繁的交往有著密切的關系。除了向中國學習外,日本在近展的過程中更是將目光著眼于全世界,將西方的一些先進文化也積極引入日本文化之中,使得日本文化在層次性以及兼容性上都有所體現。

1 語言習俗

語言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具體的展現方式,日本人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的形式十分豐富,不僅帶有日本本土語言特色同時還夾雜著一些外來語以及流行語,這使得日本語言在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可以將更多的文化內容兼容其中,讓日語的表達更加豐富多彩。

1.1 謙恭的語言表達

語言表達是一個復合性的行為,人們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將語言抒發出來,同時還要根據語言的內容加入一些肢體上的動作,使得語言的表達更加生動具體,對語言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深化。例如,在日本要想向對方表達誠摯的問候或者深刻的歉意,一般都會在說話的過程中輔以鞠躬的動作,加深情感的表達。這種鞠躬的行為其本身帶有著一種對長輩對朋友的尊重,同時也是日本文化中謙恭、禮讓思想的體現。除了鞠躬以外,點頭或者附和也是日本人進行交流過程中經常會應用到的動作,這種贊同性的動作在談話中被應用,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聆聽者的專注與尊敬,同時也可以給對方以鼓勵,讓對方更加順暢地將語言表達清楚。這種謙恭的語言表達方式是日本語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其不僅可以照顧人的心理感受,同時還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交談變得輕松自在。

1.2 柔和的語言表達

語言與感情相關聯,同樣的語言、同樣的含義通過不同的語氣或是不同的表達方式體現出來,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請人幫忙時祈使句和請求句給人的感覺就有很大的不同,通過疑問的方式將請求表達出來更加容易達到目的。日本人在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深諳語言表達的技巧,一般在進行對話交流時,極少使用過于尖銳直白的表達方式。通常情況下日本人都會通過柔和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在闡述自己意見的過程中,日本人經常會在結束的時候詢問對方的看法,使用“您覺得如何”“還可以嗎”等謙虛柔和的詞匯與對方進行溝通。這樣的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化解語言上的銳氣,使得語言的表達更加容易被人所接受,并且通過柔和的語言也可以給自己的意思表達獲取一些轉圜的余地。這對于幫助日本人民適應國際化的社會生活有著積極的意義,可以在與其他國家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揮空間,避免因文化的不同而造成交流的沖突,充分體現出了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1.3 敬語的應用

大多數的人在與日本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都會對日本人的禮儀以及禮貌用語印象深刻。由于日本文化中對于禮儀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在日本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敬語成為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例如,在與長者或者前輩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年輕人要用“您”當作代稱,同時對自己還要謙稱后輩、晚輩等。除此之外,貴公司、鄙人等也是日本人交流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敬語。這些敬語的應用使得日本人在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一種對對方的敬重之情,讓對方體會到了語言表達者的友好,可以有效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少談話過程中的生疏感。

通過上述表達我們可以知道,日本語言的表達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其中不僅包含了本土語言的精髓并且還融合了一些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內容。但是從這種融合的方式上來看,日本語言的融合不是單純的堆積或是組合,其是一種吸收后的重新包裝,使得東方以及西方的文化在日本語言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形成了一種具有日本特色的語言表達形式,具有著謙恭、柔和、禮讓的表達特點。

2 飲食習俗

飲食是認識一個國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日本的飲食頗具特色,并且在日本政府的有意扶持與發展之下,日式料理儼然已經成為了日本重要的標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國民眾的追捧。不少游客更是希望通過品嘗正宗的日式飲食以加深對日本文化的認識與了解。但是通過對日本飲食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現代日本的飲食雖然極具特色但是其與傳統的日式飲食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受到了文化兼容的影響,使得日式飲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對傳統飲食習俗進行了發展,同時還融入了一些新鮮的元素以及異域的文化,使得日式飲食習俗更加具有時代性,更符合現代日本的發展要求。

2.1 食品種類的兼容

不同的國家由于農業發展、文化背景、自然環境等的不同,其飲食的種類以及食品的樣式都會有所不同。以我國為例米飯、饅頭是最常見的主食,而西方國家則將面包作為主食。因此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在飲食種類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偏重,其中最常見的有壽司、烏冬面、海產品等。這些食品是日本比較傳統的飲食種類,雖然極受日本人民的喜愛,但是隨著日本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外來的食物也逐漸被端上了日本民眾的餐桌,使得日本的飲食逐漸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中國作為日本的鄰國,其從古代就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日本的餐桌上中國食物極為常見,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餃子、餛飩等。隨著西方文化在亞洲的盛行,西式餐點也逐漸被日本民眾所接受,并且在西式餐點和日式餐點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巧妙地將西餐與日料結合在一起。現在日本的餐飲業已經成為了日本重要的經濟發展產業之一,傳統與現代的多元化交融,使得日本飲食更加迎合了大眾的口味。

2.2 飲食習慣的兼容

日本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對于酒和茶有著深厚的民族情結。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日本人都會在用餐時間或者休息時間進行飲酒或者品茶。并在飲酒與品茶的過程中對自身精神進行放松,有著一定的減壓作用。酒是餐桌文化的衍生品,并且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酒文化。就我國而言桑落酒、杜康酒、屠蘇酒都是歷史較為出名的佳釀,并且時至今日仍被后世所稱贊。而日本備受推崇的酒則首推日式清酒。日式清酒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日本的各種祭祀以及節慶中清酒都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例如,日本男女在進行成人禮的過程中,就將飲清酒當作禮成的標志,并以此預示今后將作為一個成人生活于這個世界上。雖然當今日本現代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但是這種傳統的儀式仍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不僅生動地展示了日本的文化,同時也體現了清酒在日本飲食中的地位。在日本茶與酒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茶要較酒更加具有文化韻味。中國具有著悠久的茶文化,經歷史研究證明,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并經日本人民不斷地豐富與發展,使得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文化出現了同根但不同形的局面。日本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了發展,其使得飲茶成為了一種藝術,兼具了美感與思辨。日本人在飲茶的過程中注重內心的安靜以及品茶的過程,通過品茶達到凈化心靈,感悟人生的目的。這是一種飲食上的禪意,使得日本的茶文化又添加了一層神秘的精神力,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突出代表。

3 服飾習俗

3.1 傳統服飾的兼容

在古代不同的國家以及民族在服裝上具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不斷加深,全球一體化使得各國之間在服飾上的差異性開始不斷縮小,但是為了對傳統文化進行保留,并保持本國文化的延續性,各國仍對本土的服飾給予了一定的保護,希望其在今后的歲月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傳承。日本在民族服飾的傳承上相對比較優秀,其不僅將和服保存了下來,并在大型的慶典或者祭祀活動中將和服設定為正式服裝。日式和服的制作以及穿著都比較繁瑣,并帶有著中國漢服的一些風格在其中,尤其是女性的和服,在制作以及穿著上都十分講究,并且針對出席活動的不同,和服的款式以及圖案等都會有所差異。其中和服的圖案決定了和服的穿著效果,因此在進行和服制作的過程中,圖案的選擇十分重要,最常見的和服圖案主要以自然景物為主,包括水文、花鳥等,隨著文化的不斷交融一些中國風的圖案也逐漸在和服中有所體現。

3.2 現代服飾的兼容

雖然和服在日本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并且受到了日本政府的保護,但是并不影響日本民眾追趕服飾上的潮流。隨著日本服裝產業的不斷發展,日系服裝在時尚界也占領了一席之地,受到了全球各國時尚達人的爭相追捧。目前在亞洲范圍內日本以及韓國是服飾潮流的風向標,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經常會模仿日韓偶像的穿著,并搜集一些日韓街拍當作學習的范本。因此在日本街頭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日本青年人在穿著上十分前衛,尤其是受到歐美服飾搭配的影響,日本少年更加傾向于混搭風格。例如,絲襪搭配面包鞋、夾克搭配太陽裙等。這種服飾的搭配以及穿衣的風格,(下轉第177頁)(上接第152頁)使得日本的街頭洋溢著時尚的氣息。與青少年不同,日本的成年人尤其是男人由于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因此日本男人的性格比較嚴謹,在衣著上相對保守,但是仍能顯示出日本文化中的兼容性。例如,在上班期間大多數的日本男人會以西裝作為正裝進行穿著,雖然西裝的款式基本上大同小異,但是由于顏色搭配以及領帶選擇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使得日本的上班族也具有著一定的時尚性。并且在上班之外的時間里,大多數的上班族都會放棄西裝而選擇更加休閑的服飾進行穿著,使自己從心理到身體都得到完全的放松。

4 建筑習俗

衣食住行與人類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人類最基礎的生活需要。因此在對日本生活習俗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日本的飲食、服飾、語言等進行研究,同時還要對日本的建筑習俗進行關注與了解。在對日本建筑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建筑分為現代建筑以及傳統建筑兩種,這兩種建筑在風格上以及形制上都有著一定的區別,但是卻都具有著兼容性的特點。

4.1 傳統建筑的兼容

傳統的日本建筑以日式庭院為首要代表。庭院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經常出現,并且擁有著不同的形式,其中中國北方的四合院最為出名,但日式庭院卻與中國的傳統庭院有著極大的不同。其在進行建筑的過程中,以小巧精致為主要的建筑特點,大多數的日式庭院內還會栽種一些植物或者布置一些盆景,以達到裝飾美化的作用。隨著現代建筑的不斷涌現,傳統的日式庭院在建設的過程中開始有所改變,將一些現代化的建筑風格兼容其中。例如,現代日式庭院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設計人員會保留原有日式庭院的精致小巧,并力求達到實用與審美的統一。但是在進行內部設計的過程中,卻開始將一些現代化的部件設計其中,使得主人在居住的過程中可以更加舒適便捷。

4.2 現代建筑的兼容

日本國土面積相對狹小,因此隨著日本發展的不斷加快,高層建筑開始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日式庭院。在進行現代公寓設計的過程中,大多數的設計師都會以現代、時尚、方便、實用為主要的設計原則。但是為了迎合日本民眾的居住習慣,在進行現代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也會加入一些傳統的元素在其中,使得現代的日式建筑更加具有兼容性。例如,在進行現代公寓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滿足日本民眾供奉神像的要求,設計人員會在公寓中設計出“壁龕”以方便居民進行日常的宗教行為。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沿襲了日本傳統的居住習俗,將推拉門引入公寓之中,使得主人可以隨意拓寬室內空間,將席地而臥的傳統習慣保留下來。這種將現代與傳統融合在一起的建筑方式,形成了日本新時代的建筑習俗。

5 總結

綜上所述,日本文化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帶有著明顯的兼容性,其不僅將本土文化進行發展與完善,同時還借助自身的吸收以及消化功能,對其它國家的文化以及習俗進行了兼容,使得日本的文化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日本的崛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佟曉東.從生活習俗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J].中外企業家,2014.3(14):34-35.

篇2

王敏/著

2014年5月版

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敏女士是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她長期旅居日本,是一位在日本文學、日本文化研究領域非常活躍的中國籍學者。讀她的近作《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5月),頗有一種“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感覺。

長期以來主導日本文化研究的似乎是歐美學派,他們精于理論和方法,但卻缺乏對亞洲文化多元性的深刻認識。而對于中國人而言,日本文化似乎既很熟悉,又很陌生。所謂熟悉大概源于所謂“同文同種”的表象,而所謂陌生則在于潛藏于中日兩國文化表象之下的似是而非的情感世界、思維習慣和習俗傳統,等等。因此,中國學者的日本文化研究更長于歷史視角和細節比較。中日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相較歐美學者,中國學者更容易發現中日文化深層次的不同之處。王敏女士在本書中試圖“將中日兩國文化作為相向而置的兩面鏡子相互映照,在不停地自問自答中”探索中日文化異同的答案,她作為一名1980年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班畢業后即長期旅居日本的中國人,更接地氣,經過近30年的艱難探尋,她對于日本文化的價值基礎及日本民族共性的研究結論是:“日本人所獨有的與自然渾然融合之感,是憑借感性得以認知,同時深受感性美學的浸。”

有人說,中國學者做學問擅長宏觀建構,而日本學者做學問長于細節考究。通讀此書,我們深感作者已深受日本學術特點之熏陶,頗重以小見大,從而使此書有血有肉,很有可讀性。例如,作者在“關愛動物的日本文化”一章中對比了傳說中的九尾狐貍精在中日兩國的不同境遇,不無感慨地指出:“日本人不但平靜地接受了有關狐貍精的種種傳說,還將其演變成各種節日,為生活增添樂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人已經把人和動物之間的互動交流習俗化了,并在這樣一種沒有任何抵觸情緒的文化氛圍中豐富著自己的生活。”作者在談到國內學者較少關注的日本大禹文化研究時,從日本大禹文化圈――遺跡與祭祀、日本大禹歷史傳承脈絡、日本帝王教育與《大禹戒酒防微圖》、日本天皇何以尊奉大禹、當今日本年號“平成”的由來等角度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她認為:“大禹在日本的定位與而后的帝王學與帝王圖鑒的東進相得益彰,深得朝野擁戴,自然而然地加入日本文化中的信仰對象行列,并逐漸演化為日本本土的大禹信仰。”

中日兩國目前政治交惡,除了國際政治上的競爭以及領土問題等因素之外,還存在更深層的原因,即雙方的誤解和互不信任。作者在書中主張東亞各國的文化、風土各不相同,且有著各自的進化歷程。而當今的“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進化”的視角和姿態,更是各國在謙虛互惠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的一種內在趨勢。正是基于這種良好的夙愿,她在書中為我們解讀中日之間圍繞著慰安婦、靖國神社、等歷史問題的“文化沖突”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中國人習慣用道德倫理來觀察事物,永遠緬懷為了正義和理想而犧牲的英雄。日本人的生命價值在于追求感性的“自然”,他們認為死亡是一個神圣的過程,人死之后都可成神。同時,日本人相信通過除穢這一神圣的儀式可以滌蕩自己的罪惡和不凈。古來,日本人被自己犯下的罪惡所折磨,往往選擇自殺,以死來求得解脫。而罪人自殺后,也就會得到人們的寬恕。而在中國,犯下滔天惡行之罪人畏罪自殺也不能洗清其罪孽,甚至在他們死后被“掘墓鞭尸”亦屢見不鮮。

篇3

關鍵詞:日本紅包;習俗;形態;審美;設計

一、紅包習俗

1、春節紅包習俗

陽歷1月1日至3日是日本新年,相當于中國的春節,長輩給小孩的壓歲錢在日語里被稱為“お年玉”。相傳日本古代人們向神社捐錢后從中再領回一些以表示承蒙神的恩賜,受到神的庇護,所領回來的部分就是日本壓歲錢的開端。長輩給壓歲錢要考慮小孩年齡和自己的經濟狀況,一般孩子年齡越大,得到的壓歲錢越多。壓歲錢通常用嶄新的錢,放在專門裝壓歲錢的信封(ポチ袋,發音為波季袋)里面,通常信封上會寫一兩句對孩子的祝福或新年寄語。如果沒有波季袋,也不能直接把錢給孩子,一定要包起來以表示對孩子的尊重。給孩子壓歲錢的時候要當著其父母的面,讓對方父母也知道;家長應記下給壓歲錢的人和金額,以便在今后的交往中作參考。

2、其他場合紅包習俗

遇到紅白喜事,如婚禮,滿月禮,壽禮等則要用到更為正式的禮金袋(圖4)。喜慶紅事的袋子,叫著“祝儀袋”,一般為紅白色,也有金銀色的,右上角六角長形的圖案表示干鮑魚片,寓意吉祥,本來是實物后改用印刷。祝儀袋里面裝的禮金一定要用新錢,表示對方的喜事期待已久。葬禮時一定要給舊錢,表示走得太突然,出乎意料。白事奠儀的袋子叫做“不祝儀袋”或“奠儀袋”,只有黑白色或灰白色。禮金袋分為兩層,里面為一白色信封形紙袋,外面包裹精美的封套,不同用途應選用不同禮金袋,在商店出售時均有注明用途和適合放置的禮金數目。日本人挑選好適合的禮金袋后,在里層的信封正面寫上金額,背面左下角寫上住址和姓名,這樣方便收禮人整理也防止發生誤會。信封寫好后放入嶄新的鈔票,再用外層的精美封套封好,在封套上寫上出席人的姓名,套上水引繩便完成包裝。需要注意的是禮金袋外層封套寫法和折法,出席人數、關系影響具體寫法及順序;折禮金袋時把裝錢的信封放在正中間,外層封套以左右上下的順序折疊包裹住信封,下面往上折的時候一定要蓋到上面折下來的部分,喪禮則相反。

二、日本紅包的形態和特點

波季袋款式多樣,圖案題材范圍廣,分類細致,不同用途不同主題:春節多用櫻花、招財貓等素材;盂蘭盆節等有明顯季節特點的節日常用季節代表性風物,如西瓜、蒲扇、螃蟹,給人清涼的感覺;用作獎勵小孩子的波季袋則使用游泳、爬山等運動畫面,寄語小孩子堅持鍛煉學會承擔責任。另外出現較多的圖案有花草、動漫形象和傳統節日風物如鯉魚旗、人偶、風箏、月兔、寶船等。通常波季袋畫面上的這些圖案元素體量小,以細節見長;顏色偏素偏淺,明度低,純度低;構圖輕松,卻有自在的節奏性;整體給人的感覺或是清新、“萌”,或是孤零、枯寂,帶著季節的氣息。

禮金袋考究的形態透出一種隆重感,純白特種紙上通常印有楷體“壽”字,代表最高的敬意,如中國的“賀”和“喜”,紙袋上手工藝人編制的繁復難以解開的水引禮繩顯得曼妙精致。日本人贈送禮物時喜歡在禮品信封或禮品盒上扎上用彩繩編織的裝飾結,這種叫做“水引”的花紙繩習俗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形態各異的水引造型可以表達不同含義的祝福,仙鶴和神龜寓意健康長壽。禮金袋上的水引繩大致有蝴蝶結、同心平結和繁復形狀的花結三種,有很多講究:蝴蝶狀活結可拆了重編,用于小孩出生禮、入學禮、歲末禮、獎品之類,寓意“這樣的喜事多為好”;兩個象征無限大的圓形平結代表希望與對方永遠保持良好關系,喜事和喪事都可以用;但訂婚、結婚等“重來”的涵義不好,則用禮繩扎成繁復形狀的死結,寓意“一生一次,不離不棄”。用于祝賀結婚的祝儀袋水引繩是金銀兩色;一般性的賀禮,獎金,捐款等常用紅白兩色的禮繩;喪事的慰問金要裝在黑白,黃白或銀白色禮繩的不祝儀袋中。

三、日本紅包反映的民族性格

紅包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它的形態是日本民族性格和審美觀的反映,體現日本人對自然、天地、人情的理解和感受。很多人認為波季袋的使用場合分類過于細致,禮金袋的講究程度也令人覺得過度包裝,這是因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饋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調節人際關系的重要方式。日本人不重視禮物的貴賤,卻很重視禮品的包裝,常常包裝數層,還要系上漂亮的紙繩和緞帶,最后寫上送禮目的。在禮物的包裝上,日本人對“結”、“絆”有特殊情感,認為繩結之處有人的靈魂,代表送禮人的心意,日文里“絆”意為紐帶,聯系,也有“牽掛”的意思,所以禮金袋上的水引也是飽含送禮人祝福的。

日本本土傳統信仰為神道教,認為山川草木是神的化身。日本人崇拜大自然,喜歡細細體會四季的變更和植物世界的變化,由此產生對美的感動,日本人稱之為“哀”,而后由紫式部推動其向“物哀”演進,即“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的‘真情流露’,觸景生情,感物生情,情景互相吻合一致的時候產生的和諧美感、優美、細膩、沉靜、直觀”。一位日本學者說:“日本文化形態是由植物的美學支撐的。”現今日本人對櫻花的愛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櫻花徹底的滲入日本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日本人的性格。茶道用語“一期一會”表示生命中的每個瞬間都不會重來,要珍視彼此相遇的機會。櫻花花期短暫,來去大概一個星期,要是碰上一場雨,更加速櫻花的凋落,那落花的一瞬,最能體現日本人的“物哀”之情。于是就自然景物的審美情趣而言,日本人認為纖小為美。難怪出現在紅包上的花草紋如此之多,而且一般體積小,大面積留白,與中國紅包表達花開富貴時的花團錦簇形成鮮明的對比。

色彩審美方面,日本人喜愛質樸自然的素色,純度低,明度低,幾乎全是調和的顏色。“神道認為凡是帶色彩的都是不潔凈的,只有白色是一種神儀的象征”,所以用于祝賀婚禮的紅包實際是白包,婚禮上新娘的著裝從內衣、和服、外套到白蓋頭和面紗都是純白色,臉畫得雪白,意味著新娘從精神到身體都歸于“空白”,從此開始新的家庭生活。這種形式可以說代表著新娘“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的覺悟。

在中國,紅包圖案多是以“福祿壽喜財”這五福為核心創作的傳統吉祥圖案,寄托了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構圖就像年畫一樣,追求正、大、方、圓,看上去飽滿,富足,傳達中國人對美滿生活的期盼,同時體現著本民族所特有的傳統習俗與文化內涵。而日本的波季袋構圖跳躍,隨意,似是模仿與感嘆自然的無常,就像日本的俳句,閑寂、纖細,“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終,飄飄忽忽,裊裊婷婷”。有學者認為這是傳自中國的禪宗思想與日本文化結合產生的結果,追求不完整的美體現了日本人天生的無常感。

但日本紅包設計就如日本設計一樣深受人們喜愛,近年中國出現一部分紅包明顯受到日本波季袋設計的影響,如招財貓、櫻花、鯉魚旗等元素的應用,顏色也出現偏淺的粉紅色、藍色和黃色。究其原因是波季袋透出一種平易近人的輕松感,毫無高不可攀的感覺,富有生活氣息,體現人們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

四、總結

日本民族受日本自然環境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獨特的日本文化,反過來文化思想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日本民族性格,以致日本紅包文化也呈現與中國截然不同的形態和習俗,處處體現日本人注重禮儀人情和考究細節的特點。中國紅包文化歷史悠久,當今給紅包多數時候出于省事,對紅包袋不甚講究,借鑒日本的紅包文化,也許花點心思在紅包袋的選擇或設計制作上,能回歸紅包的本義,代表送禮人的一番心意。

(作者單位:汕頭大學)

參考文獻:

[1][日]紫式部著,《源氏物語》,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2

[2]鐵軍主編,《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讀》,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篇4

關鍵詞:高校日語教學,文化導入,提升教學質量,策略

 

隨著中日兩國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對日語的學習與應用更加普遍,日語已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外語。在此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流暢溝通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事關高校日語教學質量能否持續提高的現實問題。而將日本文化導入日語教學各環節,則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高校日語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導入內容的層次性。

文化內容滲透于語言的各個層面。按照文化內涵的層次性來劃分,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主要包括知識文化、詞匯文化、話語文化和觀念文化。

1.知識文化。知識文化指的是政治、經濟、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識。缺乏這些知識會導致閱讀困難或理解偏差。在日語教學中有效地導入相關的知識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課堂知識,促進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需要教師具備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廣博的異國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日語教學做到收放自如,授課內容引人入勝,從而使教學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

2.詞匯文化。教師在詞匯講解時提升教學質量,可用圖片、實物等來加以說明,以便增強學生對所講詞匯的感性認識,并把握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桜”是日本的國花,但在日本人眼中還把“櫻花”比作人生。“櫻花”的花期雖只有短短一周,但卻開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認為人應該像“櫻花”那樣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又如,日語中的“きれい”有兩個意思:一為“美麗、好看”,二為“潔凈、干凈”。這說明,日本人很愛干凈,他們把潔凈與美麗等同看待,認為只有潔凈的東西才可能美麗。這樣,學生就能透徹地領會詞匯的意義,能得心應手地運用。

3.話語文化。語法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語境來訓練培養學生的“日本式”思維,去體驗日本文化。如,教師設置一個詢問對方愿望的情景對話,多數學生都會按語法做出“たいですか”來詢問。日語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稱愿望的問句時,可不受人稱限制。但學生卻沒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體現的曖昧性。日語表達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盡可能不要直接觸及對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誘導式詢問,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過于直接,不符合“曖昧性”表達方式,而應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誘導對方。

4.觀念文化。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在尊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客觀介紹異國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運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飯時,付賬的習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國的一些習慣,依然是一盤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簡練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債,所以飯錢酒錢平攤提升教學質量,兩個人吃就各掏一半,三個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類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開算賬、掏錢,甚至戀愛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們在日語教學中要辯證地引導學生認識日本的傳統文化習慣,而不能單純地說日本的文化習俗有好壞之分。

二、文化導入方法的多樣性

在日語教學中,我們可用比較法,對比中日文化的異同。也可用解說法,不拘一格地對課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隨文解讀。還可用實踐法,通過第二課堂活動課、日常與學生思想交流談話、開設日語角、舉辦日語晚會、訂閱日語報刊等來加強對日語文化的了解。

1.比較法。俗話說“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只有通過比較詞匯的文化內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異,并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具體可通過說明比較、道具比較、事例比較的方式從中國有但日本沒有、日本有但中國沒有、中日兩國都有但有差異等方面進行。

2.解說法。講解法是指在對比學生的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選出目的語文化中較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際困難的文化特征進行講解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發現學生情緒不高、課堂互動反應也不積極時,勉強繼續授課效果不佳。這時可放慢節奏,轉而講授一些趣味性內容或做一些游戲,讓學生稍作休整后再繼續授課。如用幻燈片看一些日語民間故事、講日語笑話、練習繞口令、詞語接龍等。還可通過設置會話場景、啟發式提問等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活躍課堂氣氛。

3.實踐法。實踐法是指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如聽、說、讀、寫、譯等學習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包括與日籍人士接觸、看錄像和電影、舉辦專題講座等。近年來,來華工作或留學的日本人不斷增多,我們可以請日籍人士面向學生開設相關講座,并開展與學生相互交流與討論。日籍教師本身就是一個深層日語本土文化的載體。在交流中,這些異國風情的語言文化背景將逐漸植入學生的心底。能促進他們感悟到學習外語除了要掌握一定語法知識外,還要重視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門語言。

三、文化導入手段的靈活性

現代教學手段如網絡、中日報刊雜志、幻燈機、錄像機等在模擬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采取措施調動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有機地將這些手段與課堂教學結合,選擇和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都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集文字、聲音、影視、圖像于一體,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風貌,增加學生的認知體驗和學習興趣,顯著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利用網絡、電視、多媒體、廣播等直觀道具提升教學質量,隨時積累日本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知識。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尤其是閱讀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和故事。此外,通過網上閱讀獲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當前社會動態、社會問題及社會關系最快捷的途徑。

2.優化課程設置。高校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三個層面。對于日語課程的設置,要改變以往只以語言教學為中心的課程設置指導思想。在精讀、報刊選讀、語法、會話、寫作等課程之外開設相關的社會文化課程。在日本社會文化課程的設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際語言的培養,還應重視非語言要素的培養。此外還可采取文化專題講座的方法,聘請學術界各個領域的專家定期舉行有關跨文化交際知識講座,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還可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3.開展趣味教學。高校日語教學只靠課堂上的短短幾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可通過課前幾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作簡短的小報告,或模擬生活場景自編對話練習、演小品等方式。還可組織課外教學活動,如舉辦日語專題講座、開設日語角、組織日語演講比賽、編導日語短句等,制造日語學習的人為環境,使學生學到有關文化知識并從這些具體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章斌.如何在日語課堂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知識[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學術版), 2 009(8 ) .P:208

[2]黃雙穎.談高校二外日語教學與日本文化[J]. 消費導刊(理論版),2008(20).

[3]楊芳,王棲琳.運用文化背景知識提高日語聽解能力[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篇5

櫻花精神本土意識文化審美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日本獨特的人文環境,獨特的人文環境造就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文化,產生獨特的設計藝術語言,并影響著全世界。為什么日本人的設計語言總是很小巧很愉悅,總是那么美?因為那種美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美,那就是凄美,很傷感的美,因而總是能喚起人們內心那塊最軟的地方。

一、日本的櫻花精神

1.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

日本位于亞洲東部,是太平洋上一個呈弧狀分布的群島國家,擁有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幾千個小島和附近的海域。日本列島被太平洋和日本海所環繞,通過大陸架與亞洲相連。由于日本列島處在地殼變動地帶,褶皺和斷層作用劇烈,加之外力作用長期侵蝕切割,地形破碎,地震頻繁,幾乎每個世紀都有幾次較大的地震,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而且由于日本列島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火山甚多,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火山地帶,所以日本是個災難較多的國家。日本山地的面積約占面積的76%,森林面積占67%,林木眾多,南部多櫻樹,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日本地下資源種類繁多,但儲量較少而且分布零散,不利于采集。日本列島南北長3000公里,跨20維度,從亞熱帶到亞寒帶,加上海洋氣候影響,各地區氣候變化顯著,春秋兩季較短,冬夏兩季較長。

2.日本的櫻花精神形成

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很大的。日本本土十分狹小,資源又極度貧乏,還是世界上地震頻發、火山眾多的國家之一。它是茫茫大海里一個孤零零的小島,就像大海里的一葉孤舟,這種狀態使日本人極度缺乏安全感,讓日本人時時刻刻生活于不安之中,并兢兢業業、勤奮努力,以免日本列島這艘船傾覆。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大和民族成為世界上危機感最為強烈的民族。也正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日本人認為物資是靠不住的,許多美好的東西可能在一瞬間就會變得面目全非;造就了日本的傳統文化一直強調精神比物質更重要精神獨立于物質之外,并不會隨外部環境而改變。而最能體現日本精神的就是日本人的櫻花精神。

日本本土的櫻花以粉白櫻為主,由于氣候影響,花期很短,最多一個星期。櫻花還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瞬間的燦爛”,花期一過,便于短時間內掉得一干二凈,鋪天蓋地的落櫻在那一刻壯觀得震撼人心。櫻花“瞬開瞬滅”,喚起強烈的審美意識。這也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體現:不懼怕毀滅,甚至能從容地欣賞毀滅。天災既然躲不過,那就去勇敢面對吧,通過增強人們的危機意識,通過提高人們處理危機的能力,來減弱災害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作用,因而日本人樂于進行自虐式的修行,以培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英雄氣概——大和民族獨具的“武士道”精神。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沒什么道理可言。死亡觀是武士道的精髓所在。武士的刀法簡明快,死的美學如落花之美,就是櫻花精神。日本人從骨子里尊重花,在他們看來,花是有生命的,崇高到極致,因此生命體綻放很美麗,沒有價值就應該迅速凋零。在日本的冷兵器時代,武藝高強者被附加行規和道德規范,一旦自己錯了,不會給予機會。

二、日本本土意識的形成

1.日本是善于學習的民族

日本東臨太平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既保存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又便于與歐亞大陸的交流,吸收其先進文化。日本是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對于外來文化不會視為異端,總是采取包容的態度,坦誠其優越性,竭力引進和移植。大化改新前后對隋唐文化,明治時期對西歐文化,二戰后對美國文化的吸收,可以說是對外國文化的三大。

海洋把日本隔離起來,但海洋又把日本跟其他國家聯系起來。在造船和航海遠還發達的遠古,日本隨著洋流漂流到朝鮮,并通過漂流航線把中國文化帶到了日本。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尤為深遠,特別是大唐文化。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唐朝的“歷法”“農業”等東西都成了一種供品,有錢有勢的家庭均有唐物。鐮倉幕府時期也有崇拜唐物的習俗。至今在本州奈良等地均有唐物發掘,地面上存在的唐物也很多,包括奈良鑒真東大寺,具有濃厚的唐代文化。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認為日本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翻版,他們認為日本文化就是我們隋唐時期移植過去的,對日本民族及文化的形成缺乏深刻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對日本本土文化的認識。

2.日本本土意識的復蘇

日本本土的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屬于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公元六世紀(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自中國傳入日本,為了區別于佛教,就把日本本土的傳統民族宗教稱為“神道教”。儒教傳到日本變成了枝葉,佛教變成了花,真正的果是日本的神道教融入后的本土意識。

茶道也伴隨著佛教進入了日本。佛教在印度有很長的歷史,茶在僧人參禪、靜修、悟道后可以解乏。茶剛傳入日本時只作為藥用,并不普遍,至平安時代,飲茶開始成為一種風習,后來曾一度衰落,直到宋朝中國盛行飲茶,此風又被榮西傳到日本,但只限于公卿之間。后來一般武士也漸漸吃茶,并形成“茶道”。唐末杜絕遣唐使,斷了日本人的唐物崇拜,導致日本人的本土意識逐漸復蘇,需要另外一種形式凸現,他們在飲茶過程中發現一種儀式過程,而這種儀式過程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于是飲茶在日本發展為茶道。千利休(公元1522年—1591年)是織豐時代的茶師,他把茶與撣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和、敬、清、寂”的茶規。“千利休”倡導人們睜上眼,回到內心世界。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里,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皿,在閑靜中追求樂趣。

日本人的本土意識復蘇后,開始對身邊的事物形成獨特的審美,由此產生了“武士道”“茶道”“花道”“香道”“書道”……

三、日本的櫻花精神對文化審美的影響

1.日本的“空寂之美”

日本審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空寂之美”。“寂”,是時間銘記在世間的一瞬間不動,日常中求常寂而不是無所事事,靈魂里有種珠光式的美,那是“幽蘭”。“空寂之美”作為日本民族獨特的美學范疇,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的自然觀和植物美學觀影響;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國禪宗思想之后形成和發展的。“空寂之美”是內心之眼眺望的美,眼前的景致和內心的感悟結合起來,有些蒼茫和蕭瑟,甚至苦澀,苦澀其實就是日本文化,要的是感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

茶道中的“和、敬、清、寂”正是“空寂之美”美的充分體現。奢侈濃似苦藥的茶湯看似人生,小小的茶室釋放為禪室,空間通常只有3人,其中一位是茶師,兩位坐地,茶師坐蒲墊。墻體為泥土所糊,墻體地面轉角處,竹子編制踢腳線。榻榻米、草編不斷釋放出一種青草的香味,營造一種自然、回歸的氣氛。墻上一幅小畫,掛軸,一小段凌遲裱,畫的蘭或竹,只畫一枝(單枝畫),簡約到極致,顯示無尚的高貴和無尚的淡雅。喚起一種情緒,進入一種狀態,創造了一種禪味,此刻你和誰在一起,一生只有一次,人生無常,敞開心扉,珍惜緣分,體現了茶道的核心精神。茶道也是得益于櫻花文化。

2.日本的“殘缺之美”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現象:無論是觀賞用的物品還是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有的會凹進去一塊,有的在某個部位缺了一塊,有的形狀歪斜……總之,總是那么不完美。即使是電影或小說、故事的結尾,也傾向于悲劇性的或帶有缺憾的結局。這就是日本的“殘缺美”。“殘”代表的是生命,省略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呈現物體的生命狀態。“殘”體現的是難得、珍貴,有淡淡的苦澀在里面。“澀味”就是破壞和痕跡。日本人認為,無論任何事物,圓滿、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著殘缺的狀態反而更有情趣。

日本的“殘缺美”也正是來源于他們的櫻花文化、武士道精神和宗教里的無常思想。正因為這世上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才格外美好。如果生命不是短暫、無常的,如果沒有死亡,這世上是多么索然無味。因為有死亡在前方存在,從而映出“生”的階段無限的美好。生與死、盛與衰的相互參照,必將引起人們心中無限的感慨以及回顧、思念等復雜而強烈的情感波瀾,這種死與美結合而形成的生命美學是“現世的”,因而指向的是如何生、生的意義在哪里,最后導出的是一種積極作為的人生態度。思索和品味這些情感才是日本人創造“殘缺美”的價值所在。

日本人學會了“靜觀事物”。由于日本地理環境惡劣,物產匱缺,不像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資源的貧瘠和民族的單一使他們可選擇性太少,因此胸中之氣較為“狹隘”。我們的假山,他們叫“山”;我們的溪流,他們叫“河”。中國樣式以永恒為目的,日本人放棄了“梅蘭竹菊”。美很具體,無需永恒;狂妄的抓住永恒,不如抓住瞬間的殘美。愛在身邊,不如通過短暫的審美體驗來追求永恒。文化上出現“櫻花審美”。看花要看“七分花”,不要追求太圓滿。還要在不同的節氣在山野上賞花、賞葉、賞枝……

四、小結

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描繪到:“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橫蠻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于接收新事物……日本是個憂患意識相當濃厚的民族,因此在和平年代,我們也總能看到那么多含悲彩的文學作品,如《死神附體》《日本沉沒》等。筆者認為,作為和平年代的中國人,為了中國的強大富強,也應該居安思危:“不僅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參考文獻:

\[1\]\[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著.譚杉杉譯.菊與刀\[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

\[2\]楊董玲.日本地理環境對日本文化的影響\[J\].文化研究,2006,(7):83.

\[3\]彭修銀,鄒堅.空寂:日本民族審美的最高境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1):9-14.

篇6

關鍵詞: 日語教學 交際能力 培養

在傳統的日語教學中,教師大都采用語法翻譯法授課,“語法翻譯法”由語法教學和翻譯教學組成,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進行語法講解,翻譯練習,即以讀寫為中心,重視日語的語法訓練,而忽略重要的聽說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始終起主導作用,長此以往會導致授課枯燥無味,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造成學生的交際能力極其低下,結果是許多學生學了幾年的日語,卻在工作、生活中不能應對日本人,既聽不懂,還不會說,造成所謂的“聾啞日語”。為此我在日語教學中做了一些改革嘗試,在課堂內進行語法解釋的同時,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中心,采用交際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通過各種情景對話或游戲的方式,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課堂上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添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授課滲透日本文化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交際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觀念,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首先要認識到向學生傳播日本文化的重要性。教師若想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日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交際的能力,自身就要盡可能地通曉日本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文化意識,把日本文化滲透到教學之中。如在講解日本人洗澡的內容時,要不失時機地介紹日本的洗澡習慣。我曾經在日本人家里住過,便把我的故事講給他們聽。那次飛抵日本到日本朋友的家里時已是夜里九點多,稍許寒暄之后,就在女主人的招呼下進了浴室。在浴缸外洗凈了身體之后,也就很放松地鉆進浴盆泡了幾分鐘,可謂是消解了許多旅途的疲勞。因為是自己已經用過的水,所以之后就將浴缸里的水全部排凈后重新注水,如此程序完成后,我一個人就足足用了一個小時。后來才知道,日本人喜歡每天都泡澡,有“不泡澡就不能算洗澡”的習慣。大多數日本人家里的浴缸都有恒溫的功效。洗澡的程序是先在浴缸外洗凈身體,然后進浴缸泡澡。每天的那一缸水是大家公用的。在全家都泡完之后,主婦才重新換水,以方便下次使用。同學們聽后印象深刻,不僅記住了洗澡方面的有關單詞,而且深刻地理解了對話內容,有效地將日本的風土人情、禮儀習俗貫穿到課內外各個教學活動中去,為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做好鋪墊。

二、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

日語教學離不開多媒體資源,可以利用VCD、日語電視劇和電影進行教學。在看VCD、錄像和電影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特別注意日常活動的情景,如商店售貨員和顧客的對話,日本人日常生活的舉止、禮節等,看完之后可采用角色扮演的課堂練習來學習,讓學生之間互相檢查剛才在描述時所犯的口語錯誤,看到自己所犯的錯誤被同學們檢查出來,往往印象會更加深刻,加之老師的訂正講解,會使全班同學都減少以后再犯此類錯誤的頻率。生動有趣的角色扮演是提高日語聽說能力的最佳途徑,也是進行日語交際活動的最有效的方法。它不僅激發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而且使學生感受到學好日語并能夠用日語進行交流的樂趣,更有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提高學生的日語綜合表達能力。

三、課堂內設置交際環境,加強口語練習

傳統的日語教學只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往往導致學生在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為加強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重要的一點就是突破傳統的以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加強口語教學環節,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交際練習活動中,并且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和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通過參加交際活動來提高交際能力。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尤其是小組活動,能減輕學生在參加語言交際活動中可能產生的焦慮心理,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練習和使用口語。因此,設計合理的課堂活動,要求學生運用日語來完成某一任務,可以催化學生有意義的語言運用,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語言輸入和產出的良好環境。

四、課外活動與專業相結合,創設日語環境

篇7

2001年的第三天,多數日本人還在享受新年休假,日本多家報紙相繼報道了一條海外消息:印尼政府保健省指責日本味素公司印尼分公司的產品違反伊斯蘭教徒信條,命其三周內收回所有上市產品。隨后,該公司日方社長及日方數名人員被逮捕,工廠暫時停工(注1)。

據報道,該公司1998年起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美國產的某種酶,而這種酶乃是從豬內臟提取的。人口近二億的印尼國民的80%~90%是伊斯蘭教徒,印尼市場出售的食品都要貼有伊斯蘭教徒可以食用的標志。2000年9月,該公司再次申請可食用標志時,被指出使用不合法的酶,并受到當局勸告,要其自行回收上市的不合法產品。然而該家公司只更換了生產環節的酶,沒有在流通環節上采取行動,以至于發展到被公開指責并被公開要求回收其產品的地步。數日后,印尼總統及當地大學的教授先后發表最終產品無問題的見解,社長等人被釋放,工廠在更換酶之后重新開工,事件表面上看似乎已得到解決。

然而各種現象表明,此事引起的嚴重后果遠未結束:味素產品在事件后迅速從各家超市、商店包括街頭小賣鋪里消失;有些市民在聽到廣播后,將已買的味素當作垃圾扔掉;在印尼首都雅加達,一些憤怒的人舉行抗議游行并在寺院前當眾焚燒味素包裝袋(注2)。據報道,該公司四種產品年產約4萬噸、其中90%在當地消費。這樣,即使是短暫時期內的停止銷售,也可推知其損失相當嚴重。此外,味素產品在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銷售亦受到影響,在東京證券市場上,日本味素總公司的股票價格也在事件之后暴跌(注3)。

日本味素公司在全球擁有多家分公司,它1969年進入印尼市場、其產品在印尼調味料市場銷售量占首位,在印尼生產的味素產品產量約占味素公司全球產量的十分之一。然而擁有長期在其他國度生產、銷售、經營經驗的公司,為什么還會產生此類問題?事件之后,各種推測假說紛紛出臺,這里無意去一一辨別。作為非直接經營者的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去苦慮今后的具體經營方針或對策,而是應當從這件事的發生背景去重新認識開發異文化國度的經濟市場和進行異文化交流時應注意的問題。

二事件告訴我們什么

今日世界每天都發生著人員的互動、文化的互相接觸。尤其是經濟方面的交往,幾乎象一日三餐一樣平常和頻繁。人們會把他國持有的信仰或各種習俗作為“奇風異俗”來介紹,但是有多少自詡為文明國、先進國的國民們平等地把這些習俗和信仰看作是同一地球成員所擁有的一種文化而加以真正的尊重呢?不會平等地看待其他國度的文化而企圖去接近或進入這個文化,就會在這些異文化氛圍里開展經濟活動時碰到異文化交流潛在的巨大暗礁。

由于沒有機會去當地做調查,無從得知今日印尼的市場和印尼國民們日常餐飲以及家庭餐桌上的狀況,也無從得知味素產品幾時東山再起重建國民對其產品的信賴、重振當年雄威。但是憑借文化研究者的知覺,有一點可以指出,那就是欲卷土重來,實是“任重道遠”之事。因為該公司不只是簡單地違反了該國家的生活習慣,它所犯的過錯是觸犯了其國民的信仰、傷害了持有異文化的消費者們對其產品以及對產品背后的文化的信賴,因而是致命的。

這件事表明日本企業對其進入的國外社會理解度尚不足,其原因之一是過高估計了自己對該地區文化的認識能力。企業用自己的尺度衡量,認為已達到對異文化的理解。而該地區的文化亦用自己的文化尺度衡量,對日本企業認識異文化的評價是不合格,并且這種評價以文化沖突導致經濟問題的最壞形式來表達。異文化理解度的差異將會導致經濟交流的失敗,這對欲在21世紀開發異文化經濟市場或者準備進行異文化交流的企業或國家、民族集團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教訓。

從歐美起步的現代文明,總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標準衡量其他的文化,從而持有優越感。然而其他文化的擁有者們也往往以自己的文化為基準,衡量他者的文化。即使是承認歐美文明的先進、主動引進其文化或者努力向其看齊的國家或民族,也未必就會完全丟棄自己的原有文化和民族自尊。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多種文化都欲在21世紀的地球上獲得生存的空間,文化個性的強調與重視,將是21世紀文化的一個特性。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僅僅帶著經濟目標和經濟頭腦進入另一國家或民族的異文化區域,而不在事先盡可能地理解那里的文化,則不僅無法順利開展經濟活動、獲得經濟利益,還會碰到異文化的厚重墻壁上,卷入源于文化的誤解或糾紛之漩渦,最終招致經濟損失甚至引起兩種文化間的重大社會問題。

對企業來說,海外經濟市場是極富魅力的。但是,進出于海外各國的企業如果只有經濟眼光,則會掉入看不見的異文化陷阱。國際經濟市場的開發,應警惕伴隨經濟活動的異文化交往的暗礁。這是味素事件告訴我們的教訓。

三異文化理解的尺度:中日文化之例

中國與日本,隔海相對。兩國之間有著漫長的歷史關聯,無論文字、飲食還是居住、穿著諸習俗都可以找出千絲萬縷的關系。出于這種文化背景,兩國之間存在著一種模糊的、不成明文但已經滲入很深的意識:相互的文化理解度似乎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彼此間已不存在文化再認識問題。日本的文化皆從中國傳入,兩文化之間極為相似,持有這種錯覺的人在日本和中國似乎都不是少數。對中日文化的敘述也多停留在描述眼前可見的相同相似的現象上。而實際上,中日之間因文化意識和習俗的不同而招致誤解的各類“小事件”今日仍頻頻不絕。這類誤解“事件”的頻發和錯誤認識的積累,小則傷害個人間的交往,中則影響企業的經濟運營,大則損害國民形象、甚至會造成民族間的隔閡。限于時間,本文不做理論分析,以下僅從生活習俗方面舉若干事例。

顏色――日中兩國對顏色的認識有著分歧。日本將紅白雙色用于喜慶場面、把黑色服裝視為正式禮服,白色則代表神圣和潔凈。因此,生日賀禮或病愈慶賀、賀升遷、升學以及婚禮賀喜時,都會有紅白雙色彩帶裝飾的禮物;婚禮時也會看到許多著黑西服戴白領帶或黑色和服的人。

倘若著黑服出席中國人的婚禮,或以紅白雙色裝飾賀禮,如果賀禮的受禮方或婚禮當事人對日本文化毫無了解,其心情可想而知。當然,若受禮方是重要的企業合作伙伴或重要的客戶的話,其后的交易也許會令人擔心。

數字――中國有“四平八穩”、“四六成雙”之說,用具多以四個為一套。而日本忌其與“死”同音而極力避之。茶杯、水杯或飯碗都是五個為一套,塊莖類青菜或水果遇到四至六的數時,也一般改為五個一盒或一袋。向日本友人贈送4件一套的禮品,也許他會稍感驚訝;如果面向日本市場銷售產品,4個一套的國內程式也需要改變。

在日本,9也因其發音與“苦”相同而不大受歡迎。另外,婚禮時慶賀二人結為“一個”家庭,形成“一個”共同體,因此要極力避免2的出現,認為這意味著二人會分手。即使賀禮金額數字為二萬日元時,也要備成面額一萬和面額五千日元共三張紙鈔。若按照中國習慣,送上“成雙成對”的賀禮或意在賀新婚夫婦天長日久而特意將賀禮金額備為“99”、“499”、“999”時,就可能已經撞上異文化的暗礁了。當然,與4、9這些數字相連的慶賀類產品在日本文化氛圍里的銷售也需要動動腦筋。

其他――日本自明治五年起,將陰陽歷合一,傳統年節基本轉為按陽歷舉行,(有一部份按陽歷推遲一個月舉行)。今日日本國內使用的掛歷大部分只印有陽歷。但是,中國至今仍然保持陰歷和陽歷雙軸運轉方式。不了解這一差異的日本大學生于陽歷新年日本的“正月”期間專程前往中國欲看中國的正月情形卻失望而歸;陽歷的7月7日特意向中國的留學生問候:“今天是七夕,……”不想得到的回答卻是“今天是紀念日!”當然,預期的一場有關習俗的對話也就此打住了。當然,只印有陽歷的日本產的掛歷,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也會有限吧。

此外,結婚、喬遷賀喜、新居落成以及祝壽時,中國人避免“送鐘”,贈送龜或貓頭鷹也不宜于中國文化氛圍。

日本國民相互贈送日常生活消耗品為的是不會使受禮方感到接受了棄之可惜之物,但是掛面或小咸菜類在中國未被列入禮品名單;極小的物品會使人感到是“小恩小惠”或“小氣”;接受毛巾或洗衣粉類“禮物”的中國民眾,會發問“是不是覺得我們臟?”

在日本,按照中國習慣去過于關心他人有時會被認為是干涉隱私;在中國,按照日本習俗出于尊重他人隱私而保持距離,有時會被認為是冷淡。……

不了解中日兩國文化的相異之處以及在日常生活細節方面的表現和兩種文化交往時的注意事項,則會出現上類文化小沖突。以上事例僅僅是與生活意識、習俗相關的例子,屬于文化沖突的淺表層次。倘若觸及民族自尊、民族信仰、文化禁忌諸問題,導致的則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滿或不解,包括經濟在內的各方面都難免受影響。這也對中·日民俗研究者提出了課題:如何將研究成果還原于社會、為兩國民間文化交往提供正確的知識。

列舉上述事例的目的在于說明:相距遙遠的兩種文化的深入理解的確不是件易事,相近的文化之間亦存在著流于膚淺理解、真正深入理解難的問題。異文化理解度的自我判斷與頻頻發生的誤解,說明真正認識一種文化之難、輕信自我判斷基準的危險性。

同時說明要深入理解一種文化,需要極大的時間和人力的投入,其中民俗學科大有發揮空間。

味素事件并不僅僅是日本文化與伊斯蘭信仰間的沖突,不能用兩種文化相差太大作為解脫之辭。人類集團的活動,無疑都帶有其文化背景。對待事物的態度與解釋則表現出信仰的不同。過于相信現代化科學技術和自己的經濟能力,輕易地將對方的行為視為迷信、非文明等,這種帶偏見的文化認識尺度是導致異文化經濟交往失敗的所在。對從事多種文化研究的人們來說,這個事件提出了如何確定“文化相互理解和認識的尺度”這一問題。這種尺度應當具有廣泛的通用性,無論國家相距遠近,文化上是否有關聯,都可以依照同一種尺度相互衡量以及自我檢驗,以保證能用較客觀的態度看人看己。這種尺度應包括這樣一些基本要素:不盲聽妄信、不輕易對他文化下結論;拋棄文化優越感、克服文化偏見、尊重其他文化的意識;等等。

要達到不同文化之間的深入理解,不僅需要企業有意識地努力,還需要有相當量的對異文化的正確解釋與分析,后者是需要文化研究者完成的重要使命。對開發國際經濟市場的企業來說,何種程度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即客觀的衡量尺度問題,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真正的理解即社會科學向經濟界提供參考的學術可能性問題,這些都是文化研究者面臨的課題。

四國際經濟市場開發與民俗學的作用

現代經濟、國際市場與民俗學,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相距甚遠毫不相干的領域。但是,發生于21世紀初始的經濟界的事件,為民俗學科指出了在21世紀的新的活動空間。

要使企業進入國際經濟市場,首先需要掌握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信息。文化氛圍的異同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民族文化的禁忌、民間信仰、生活習俗的異同等等,處理不好有時會成為毀壞相互信賴關系的導火索。

中國有句古話,要“入鄉隨俗”。而在今日社會,需要事先問其俗、知其俗,然后才能在“入鄉”后順利地“隨俗”。企業是盈利單位,它以經濟運營為主要目標。一般中小企業無力安置專人或設置專門研究異文化的部門。以研究各“鄉”之“俗”、即以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民俗學科,在積極開發國際市場的經濟界恰恰可以發揮作用。民俗學關于他國、他民族習俗、信仰、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成為企業開發新經濟市場時的參謀,促進經濟界對異文化的客觀理解,幫助企業先知其俗再進入其鄉以便順利展開經營工作。

民俗學在追蹤研究傳統的遺留以及描述農村地區習俗變遷之外,全面深入地把握各民族文化特性,以其作為經濟界理解異文化、開發異文化地區經濟市場的重要參考資料,這是否可以作為民俗學在21世紀的一個緊迫任務呢?民俗學研究的經濟效果,只靠計算民俗用品商店或民俗旅游的營業額是無法化衡量出的。缺乏對異文化理解的國際經濟市場開發,只能是構建在沙灘上的城堡。要開發國際經濟市場并長久將其維持下去,則需要借助社會科學的力量打好理解當地文化這一經濟發展的地基。民俗學研究的經濟效益,民俗學在現代社會可以發揮的作用之一,可以體現在經濟界文化顧問這一角色上。它并不意味著直接進入經濟運營系統,然而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大得多。

積極開發國際市場的經濟界,向民俗學者們提供了民俗學在現代社會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大展身手的學術空間。新的學術空間也向民俗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俗學研究要以文化上的“知己知彼”為努力的目標,為了解、把握自·他文化的異同而將研究的視野擴展到同一國內的其他民族文化。在條件允許時積極研究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運用比較研究這面鏡子,認識他國文化特征,再反照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對自己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認識。

在異文化地區發展經濟,需要對其文化有深刻理解。幫助經濟界理解異文化的社會學科之一,是民俗學。這是從一個跨國經濟沖突中得到的啟示。

注1:見《朝日新聞》2001年1月5日、1月9日、《讀賣新聞》2001年1月5日、7日、8日、10日等的報道。由于沒有前往當地實地調查的機會,只能借助報紙報道等文字資料,在此說明。

篇8

關鍵詞: 日語詞匯 文化語境 教學策略

一、日語詞匯與文化語境

詞匯是某個國家或民族在一定歷史文化語境中形成的語言。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應了解形成這些詞匯的文化語境因素,才能充分理解該詞產生的詞源環境及使用方式。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家派創始人之一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語境概念,他指出:“話語和環境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語言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關于語境的類型,馬林諾夫斯基將語境分為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可以說,情景語境是指語言行為發生時周圍的情況,事情的性質,參與者的關系、地點、方式等。文化語境是指任何一個語言使用所屬的某個特定的言語社團,以及每個言語社團長期形成的歷史、習俗、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人文歷史等方面的文化環境因素有所差異,不同民族、國度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事物產生不同的認知概念,由此產生包含不同文化意義的詞語。文化語境包含地理環境、社會歷史、政治經濟、風俗民情、、審美取向、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等諸多因素。同樣,文化語境視野中的日語詞匯涵蓋日本的地理文化、風俗習慣、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等范疇。

例如,地理文化語境因素視野下的日語詞匯豐富獨特。由于日本屬于島國,“鰹”“鯵”“鰤”“鮪”“鯔”“鮃”等魚類名稱的詞語數量繁多。又如,涉及節日文化語境的詞匯獨具特色,如“海の日”“お盆”“文化の日”“七五三”“大脢日”等詞語帶有鮮明的日本文化色彩。此外,住宅文化方面,涵蓋獨特的日語詞匯,如“簞笥”“襖”“障子”“玄関”“縁側”等。同時,也不乏反映審美取向的詞匯。例如,“物の哀れ”“幽玄”“侘び”“寂び”等代表日本傳統審美取向的詞語。此外,日語語言層面,能折射出日本人價值觀的人稱代名詞及授受助動詞等詞語各具特色,應根據不同場合、對象選擇恰當用語。

二、日語詞匯教學與文化語境因素的導入

傳統的詞匯學習方式通常圍繞的是對于單詞音、形、意的三方面掌握,其中對“意”的理解往往停留于字面之意,忽略了詞匯文化語境的內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學者胡文仲先生曾言:“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在日語詞匯教學中應導入文化語境因素。由此,不僅能調動學習者對詞匯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因素了解的積極性,而且能擴大處于同一語境的相關詞匯量。

例如,教材《高級日語》第3冊第7課涉及日本美意識的詞匯,在講解該類詞語時應注意闡釋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如“侘び”“寂び”等關于日本中世時期美意識的詞語,可闡釋其中的意識形態特質所在。“侘び”表示素樸中包蘊清澄、閑寂的雅趣,尤其在日本茶道文化中受重視。“寂び”包含古樸平淡的意蘊,在俳諧方面被視為重要理念。另外,也可結合松尾芭蕉的作品講解“しおり”“細み”等詞語的文化內涵。“しおり”“細み”都屬于“蕉風”俳諧的理念,含義極為近似。前者指作者在語句中將對于某對象的細膩感情自然地通過“余情”表現出來。后者指因作者的意識滲透于對象而形成的美,以及由此形成細膩微妙的語句意境。由此,高年級學習者對日本中世、近世時期的文化底蘊會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又如,該課文也包括音樂方面的詞匯,如“長唄”“囃子”“俗曲”“三弦”“鼓”等,可通過分析比較不同種類的樂器、樂曲,揭示其隱含的文化特質,從而由傳統的詞語字面意思解釋擴展到對某類詞匯蘊含的歷史文化意蘊的講解。

在解釋有關日本民俗風情、等方面的詞匯時,也需介紹相關文化背景,才能使學習者加強對該類詞匯含義的本質性把握。例如,在介紹“文化の日”時,可介紹日本各地舉辦的文化體驗活動。在講解“大脢日”的文化背景時,可介紹“門松”“注連飾り”等擺設品,以及“お屠蘇”“おせち”等飲食方面的風俗。又如,在解釋日本固有信仰宗教“神道”時,應以概括性語言揭示其蘊含的本質特征,即該宗教屬于信仰自然的多神教。由此可引申到敘述與之緊密相關的其他文化范疇,如該宗教與文學作品《古事記》的關聯,以及與日本天皇制的關系。

此外,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而言,教學中應注意對同形異義語及相似詞語的文化語境因素的導入。例如,日語中“先生”除表示對教師、師傅等的尊稱,還包含對醫生、律師等職業人士的稱呼。日語中“留守”既可表示留在家,又可表示離開家,與漢語意思有所差異。“あなた”對應漢語的“你”,但在日本一般只用于稱呼關系親近的人,如戀愛之中的少男少女稱呼對方,婚后的日本婦女稱呼丈夫時也常用該詞。

日語中人稱詞豐富多彩,這顯示出對人意識觀念的強烈性,教學時應注重相關文化語境因素的導入。例如作為稱呼對方的結尾詞“~様”“~さん”“~ちゃん”,根據與對方的關系選擇不同詞語。稱呼“花子”時,依據不同語境選擇相應的稱呼,“花子!”“花子さん”“花子様”“花子ちゃん”“お花さん”“お花ちゃん”。又如,中國的日語學習者應注意授受助動詞“~てさしあげる”“~てあげる”的用法。說“お荷物を持ってさし上げましょう”,雖含有敬語,但被視為不禮貌說法。在日本人的價值觀念中,授受助動詞“~てさしあげる”“~てあげる”表示一方主動向對方施予恩惠的含義,因而被視為給對方附加精神負擔的說法。相比而言,應說“お荷物をお持ちしましょう”。可見,在日語詞匯教學中不可忽視詞匯里隱含的文化語境因素,不能局限于字面意義解釋,應考慮該類詞匯所處文化語境的場域,從而使學習者加強對日本文化的理解,在異文化交流中減少摩擦矛盾。

三、文化語境下的日語詞匯教學策略

1.中日文化語境的對比

在日語詞匯教學中應注意中日不同文化語境的對比效果。例如須留心同形異義語的比較。中日兩國語言中都存在“七夕”一詞,但蘊含的風俗有所差異。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自古傳入日本后,許多觀念和習俗發生了變化。與中國習俗不同的是,日本的“七夕”節時人們通常會將自己的愿望寫在書簽上,并掛于竹枝上,期許夢想實現。此外,在日語詞匯教學中應注意對于能反映不同文化語境的中日同類詞匯的比較。比如人稱詞“あなた”與“你”,“おばさん”“お姉ちゃん”與“阿姨”等詞語不同使用范圍的比較。總之,教學中應注意揭示同類詞語在中日文化語境中含義的差異性。

2.文化語境的直觀感受

在日語教學中可通過PPT的圖片及音頻、視頻等方式讓學習者感受某類詞匯蘊含的文化因素,使得學習者能夠從視覺、聽覺角度感受日本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文化特質。在講解有關日本飲食、服飾、住宅等方面文化因素的詞匯時,可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習者獲得直觀感受。如展示飲食文化中的“天ぷら”“茶漬け”的圖片,服飾文化中的“著物”“浴衣”的圖片。可展示“縁側”“障子”等作為日式建筑的代表性部分的圖片。通過能反映色彩、形狀及空間環境等方面的圖片,學習者能從視覺上增強對該類文化語境的認知效果,從而提高對該類文化語境認識的興趣。教材《新編日語》第3冊第8課中有涉及日本古代錢幣的詞語,可展示日本最早官方鑄造的硬幣“和同開珎”的圖片,并展示日本古代、中世、近世等不同歷史時期代表性銀幣的圖片資料。又如,有關綠色的日語詞匯可謂豐富多彩,如“若草色”“柳色”“松葉色”“若竹色”“淺蔥”,可通過圖片展示各種色彩的微妙差別,也可讓學生感受日本的印染文化。此外,在講解涉及日本音樂方面的詞匯時,如“三味線”“尺八”等日本傳統樂器,“雅楽”“長唄”等音樂種類的詞語,可通過播放音頻或視頻等資料讓學習者在視聽層面直觀感悟獨特的音樂文化底蘊。

3.文化語境下的對話練習

日語中有時同一語言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有差異,這關系到語言交際能力方面的因素,在日語詞匯教學中有必要設定不同場合、人物的文化語境,進行口語對話練習。比如,練習人稱詞的用法時,可選擇家庭、學校、公司、銀行等不同場合,人物關系可設為家庭成員、師生、員工或客戶,從而讓學生靈活掌握不同人際關系語境下的人稱詞用法,如“あなた”“~様”“~ちゃん”“~さん”“部長”“課長”等。又如,當詢問對方需求時,涉及助動詞“たい”的用法。倘若對方為長輩等應尊敬的人士,詢問其喜好時不應直接使用該詞。若直接使用,如詢問道:“先生はこの新聞を読みたいですか”,因愿望助動詞“たい”涉及對方心理,而被視為失禮用語。應改用“先生はこの新聞を読みますか”等動詞形式。此外,日語中也有同一詞包含截然相反意思的語言現象,如“いい”“けっこう”,既可表示接受、贊同等肯定意思,又可表示拒絕、反對的含義,后者屬于拒絕對方的委婉說法。可通過對話練習讓學生掌握這類詞的用法。因此,通過不同場合情景下的對話訓練,使學生根據不同文化語境靈活準確選擇恰當用語。

總而言之,在日語詞匯教學中可考慮突破傳統教學理念及方式的框架束縛,由詞語字面解釋拓展到對詞匯文化語境內涵的闡釋層面。在地理文化、風俗習慣、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等諸多要素方面加大對文化語境因素的導入力度,由此提高學生對日本文化語境的認知程度,使學生掌握同一語境內更多的詞匯。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日]金田一春彥.日本人の言語表現[M].東京:講談社,1975.

[3][日]芳賀綏.日本人の表現心理[M].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

[4]藍嵐.國外語言學界語境研究概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4(5):134-136.

[5]孫成崗.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8(1):22-26.

[6]羅國忠.從詞匯和習俗看中日文化的差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3):104-107.

篇9

關鍵詞:日語教學 非言語行為 肢體語言

中圖分類號:G1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29-02

外語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竭力培養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復合型人才。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效交流在兩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際活動中需求明顯。這對日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語言教學,尤其是日語教學活動中,以言語培養為主,側重語言本身,較為強調詞匯、語法和讀寫能力的重要性。而在交際溝通能力的概念中,以肢體語言為代表的非言語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

非言語行為與言語媒介相比,具有開放的不確定特征,也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可變性。母語的習得是在自然成長過程中完成的,很多非言語的表達方式的學習也是不自覺地就達成了。而外語的學習通常是以課堂或網絡的教學視頻來進行的,其重點在于語言形式而非內涵。[1]對非言語行為的無視直接造成了實際交際中的尷尬困境。

受到傳統文化氛圍的影響,日本人的肢體語言非常豐富。不同的肢體幼鰨輔以簡單的言語,透射出的是其民族文化的內涵。[2]鑒于非言語行為的重要性,有必要強調,日語教學不能僅以文法、詞匯為中心,只有熟知其非言語肢體動作的內涵,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準確理解對方并有效表達自我。

一、日本文化中含蓄的肢體語言

日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其文化具有強烈的謙卑和隱忍特點。[3]受其文化的影響,日本的肢體語言內容豐富,從禮節動作的鞠躬、微笑到頭、手、腿部的示意都有著各自的內涵。

1.鞠躬

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日本人很少握手,鞠躬是兩人見面時最常用的問候方式。鞠躬的幅度從點頭示意到低頭彎腰的深鞠躬,禮儀正式程度因人因事而異。一般來講,一句“ぉはょぅ”,搭配簡單的點頭致意,便足以完成同學同事間的友好招呼。而在兩人第一次正式見面時,則要用45度的彎腰程度,較為正式地表達致意。如果在正式場合,特別面對的是師長、領導等輩分較高的人,則需要致以90度彎腰的鄭重鞠躬。而這種非常正式的致意方式更多地用于致歉的場合,比如在新聞節目中見到的公司高層因產品質量問題向消費者致歉的場景。

鞠躬致意被日本人認為是基本的交際禮節。同事小聚、老友相逢需要鞠躬,接待客戶、出入會場需要鞠躬,甚至夫妻道別、親子互動都有鞠躬的意味。所以,日本人每日鞠躬過百的說法并不為過。

2.微笑

微笑在日本被奉為基本社交義務。日本人常常是滿臉笑容,彬彬有禮,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然而,他們不僅在高興時微笑,在處于窘迫發怒時,也會發笑,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

《日本人的微笑》是英國文學家,拉夫卡迪奧的隨筆,其中對日本人微笑的描述耐人尋味:“日本人的微笑給人的第一印象大體上是非常愉快的。在開始時覺得日本人的微笑很有魅力。但以后有時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苦惱、羞愧、失意時的微笑讓人不知所措……即使是心亂如麻,臉上也要凜然地微笑,這在日本被認為是社交上的義務。”

日本人的微笑和日本品牌都是全球聞名的。特別是日本的服務行業,面帶微笑的服務人員都是出了名的親切;而著裝干凈,謹慎仔細,常帶微笑的日本游客,也給其他國民以良好的印象。在微笑面孔的遮掩下,歐美國家大都無法理解中國和南北韓為何對日本多有指責。他們忽視了這些笑容背后日本曾帶給亞洲近鄰的可怕歷史往事。

3.拒絕/否定

日本人的表達多委婉含蓄。尤其是自己的觀點可能與別人的看法不一致的時候。日本人選擇在胸前交叉雙手表示“不可以”,卻不會輕易將“不”說出口。在日常交流中“……けど”或“……が”的半句表達頻率非常高,這里沒有說出來的后半句就是反對的意見了。

日本教育家高橋敷在這個問題上曾表示:“日本人一味地隱藏自己的意見和思想,唯恐與別人的觀點相違……”日本人在表達個人立場時的做法比較委婉。他們非常在意對方的感受,所以在決定發言前,大都會試探對方的感覺和立場。只有準確把握了日本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才能避免在與日本人的交往中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日本人用雙手交叉于胸前的肢體語言則明確地表達否定的意圖,既避免了言語沖突的尷尬,又達到了傳意的目的,發揮了超出語言表達的作用。初到日本的外國人通常會有這樣的疑惑:這個日本人沒有拒絕我啊,我要爭取一下啊。其實,對方的表情和語氣已經早就表明:不可以。

例外的情況會出現在級別不對等的兩人之間。比如,父母對孩子就是個例外。在制止熊孩子的無理取鬧時,“だめ”也常有出現。而在陌生人之間,永遠不會出現這個詞匯。

以上的三類列舉是日本人較為常用的非言語肢體表達方式。進行更多的日本文化學習,則可以了解到這些行為產生的背景及其深刻內涵。日語課堂,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場地,重視非言語行為認知的培養,準確把握交際者的完整內容,增進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活動。由于非言語行為具有非結構、無符號和非連續性等特征,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需要更多的技巧。

二、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能力培養

非言語交際和語言交際在交流活動中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是有機的統一體。在日語課堂教學中,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教學組織:

1.教師的認識與自我約束

首先,教師需要提高自己在思想上的認識,拋棄完成語言培訓就可順利交流的錯誤認識,充分認識到非言語行為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意義。其次,在知識積累中注重對日本文化和習俗的學習,提高自己對日本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理解能力,具有較高的日語文化修養。最后,利用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日本文化交流,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交際能力,并有意識地規范使用非言語方式進行意愿表達。

2.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以教材為中心,卻不能以課本為全部。結合課程進度,有計劃地增加日語文化背景的知識含量;結合閱讀訓練,適時進行俗約、習慣及文化禁忌的介紹。為了使得非言語教學的設計不顯的突兀,所設計教學內容需要與相應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以日常交際場景為基礎設計練習環節,課堂教學與交際實際緊密結合。可采用音像資料充實教材,拓展交際訓練環節的深度,結合場景故事將非言語交際知識有機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

3.教學方法的恰當選取

鑒于非言語教W的無結構、非連續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小組交流、場景應用等教學手段效果較好。融入角色的場景教學過程形象,帶入感強。在教學手段上要靈活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如音頻、視頻資料的加入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然、真實的學習題材,達到有效學習和領會語言交際與非言語交際及其文化差異的培養目標。

4.試煉機會的充分給予

面對面與日本人進行交流的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手段,是最好的學習途徑。教師和學習應盡力給學生創造實際鍛煉機會。將學生送出去和聘請高質量的外籍教師都是捷徑, 但教育投入成本太高,無法滿足多數普通高校學生的需求。不過,在國際交往頻繁, 外籍人士增多的今天,應鼓勵學生利用自身條件,走向社會,尋找機會,盡可能參加一些跨文化交際活動,也是提高日語交流水平的一種方式。如與外國留學生的各種聯歡交流活動,參加涉外導游活動或涉外賓館的接待活動,以及中外學校之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生交流活動等。

三、結語

非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日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熟練的日語交流能力,僅停留在詞匯和文法的訓練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肢體語言等非言語內容,有助于提高日語工作者的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非言語行為培養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解,提高日語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悅.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篇10

【關鍵詞】日語教學 文化 興趣 導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017-01

日常教授日語過程中,語音、詞匯、句型結構、語法等語言知識以及日語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等的訓練普遍受到重視。為在各類日語等級考試中獲得較高的通過率,許多教師極少把教學的精力和內容放在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上,也忽視了學生日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其沒有真正意識到文化導入對于日語教學的重要性。長期下去,這種教學方式必將違背外語教學對學生進行應用能力培養的最終目標。因此,在日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極其必要。

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隨著人類的發展進步語言也逐步演變發展,并與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相連。人類使用語言作為工具進行交流。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文化和語言有著緊密聯系,為了交流,人類充分利用語言,為了更恰當地使用語言,必須了解語言產生的文化背景。只有掌握文化背景才有可能掌握好一種語言,才能正確理解語言的內涵和精妙之處并準確應用進行溝通交流。因此,日語教學就不可能不涉及文化介紹。

二 日語教學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真正精通一門外語,就必須了解它的文化,了解其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不同之處,否則無法真正使用這門語言。因而,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日兩國之間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歷史,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頗多,所以有人以為兩國在文化方面的差異不大,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日本因其獨特的歷史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如果用中國人的思維去理解日本人,必然會引起雙方的誤解,從而不能正確充分地發揮語言的交際作用。因此,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必須了解日本人的國民性,了解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按照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進行交際。而作為日語學習者,就有必要在掌握語言形式、結構的同時,正確把握語言背后所隱含的社會文化背景,這樣才能正確使用日語進行交流。隨著全球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矚目,越來越多的日語教育學者認識到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大學日語教學課堂上加入了文化內容,不過,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必須研究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另外,大學本科生對于內容枯燥乏味的知識學習興趣不高,而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高漲,總體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教師在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時,過于注重課文內容和課后練習的講解,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對日語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三 實用日語教學文化導入的方法研究和教學實踐

為了讓學生了解中日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思維,掌握與日本人進行交際的方法,筆者在教學安排上刻意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簡介,增加文化教學內容。以下簡單介紹一些常用的文化導入方法和思路:

1.中日文化比照法

對比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一個極為常見且極其重要的教學手段,因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障礙大多來自對目的語語言結構和母語語言結構差異、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間差異的不了解和誤用,因此運用對比法對兩種語言和文化進行比較和鑒別才更可能關注語言和文化的異同,從而讓學生自覺產生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2.文化內容與課堂學習材料融會貫通法

有些課文本身就是介紹日本國家社會生活、文化習俗等,因此,如果采用文化內容與課文內容相融合的方法來講解課文,自然比參照教參直接進行講解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會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第二課堂補足法

日語課堂內的文化教學畢竟課時有限,因此,教師有必要把文化導入的教學延伸到課外,多利用第二課堂。為此沈陽大學近幾年專門組織、籌劃和舉辦了外語文化節。文化節期間,沈陽大學開展了中外文化知識競賽,舉辦有關文化知識和中外國家風情的專題講座,創辦讀書活動來閱讀與文化現象有關的書籍,放映日語原版電影來了解日本的文學、教育、藝術和風俗等。這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切實地成為課內文化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使學生的學習視野得以開闊,學生的文化意識也得以加強。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日本語言具有多重性、社會性以及民族性等特點,日語教師應結合社會的信息化、國際化發展需要和日語教育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思考和認清日語的本質,真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日語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