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模版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文模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文模版

篇1

論文致謝范文(一)

感謝肇慶學院四年來對我的辛苦培育,讓我在大學這四年來學到很東西,特別感謝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學院為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感謝領導、老師們四年來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指導,讓我得以在這四年中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在此,我還要感謝在班里同學和朋友,感謝你們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我,給我支持和鼓勵,感謝你們。

特別感謝我的指導老師xxx,在本系統開發中給予我悉心指導,從系統開發到結束中過程遇到很多困難都是他給我鼓勵與指引,使我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將系統做完成,在此謹向x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謝謝!

論文致謝范文(二)

這次的畢業論文設計總結是在我的指導老師xxx老師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從畢業設計選題到設計完成,x老師給予了我耐心指導與細心關懷,有了莫老師耐心指導與細心關懷我才不會在設計的過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進動力。x老師有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這些都是我所需要學習的,感謝x老師給予了我這樣一個學習機會,謝謝!

感謝與我并肩作戰的舍友與同學們,感謝關心我支持我的朋友們,感謝學校領導、老師們,感謝你們給予我的幫助與關懷;感謝肇慶學院,特別感謝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學院四年來為我提供的良好學習環境,謝謝!

論文致謝范文(三)

我的致謝:

這次畢業論文能夠得以順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勞,是所有指導過我的老師,幫助過我的同學和一直關心支持著我的家人對我的教誨、幫助和鼓勵的結果。我要在這里對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王香平老師,沒有您的悉心指導就沒有這篇論文的順利完成。

感謝班主任牛永斌老師,四年的生活相處不久,卻從您身上學到了太多,必將終身受益。感謝所有教授過我課程的暨南大學的老師們,是你們誨人不倦才有了現在的我。

感謝我的父母,沒有你們,就沒有我的今天,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永遠是支撐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篇2

【摘要】日本的高等教育走過了130多年的發展歷程,戰后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從完全模仿美國模式到根據自己國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當完備的高等教育制度。本文主要就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歷史演變、改革和現狀進行論述,得出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幾點啟示。

【關健詞】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啟示

以明治維新時期1872年《學制令》的頒布與實施為標志的日本國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確立,距今有著130多年的歷史。二戰后,日本以美國模式為基礎進行了體制改革,其規模才不斷擴大,質量也逐步提高。伴隨“亞洲的明珠”式的經濟高速發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優先發展。

1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

目前日本通過一系列大學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還形成了完備的高等教育制度和體系。

1.1高等教育制度體系完善

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結構、招生考試制度、學術管理制度、教師制度和財務制度等,可以說是體系完善,層次分明。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學校教育法》、《大學設置基準》為主要內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規范國立大學的相關法律;以《私立學校法》、《私立學校振興助成法》為主要內容的指導私立大學的有關法律;育英獎學的法律制度等。高等教育機構包括:高等專門學校、專門學校、短期大學、大學和大學院;根據其設立形式,大致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3種。高等教育財務制度是影響高等教育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之一,它包括國立高等教育財務、私立高等教育財務等。日本現行的大學招生考試是實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和各大學的個別考試,通過這兩種考試來綜合考察考生的學力、能力和適應性等,日本招生考試制度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考試機會的復數化、選拔方法的多樣化、評價尺度的多元化。日本大學內部進一步強化學術權力的基礎已經形成,其校內學術管理更洋溢著鮮明的特色。日本的教師教育管理在其教師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的重要保證。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師制度主要包括教師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師的晉升制度和教師的任期制度等。

1.2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在戰后日本的高等教育體系演變過程中,先后進行了三次重大意義的變革,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45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化。戰后的日本接受了美國占領軍長達6年的控制,美國對日本大學改革政策形成的影響主要通過民間情報教育局(CivilInformationandEducation,簡稱CIE)和美國教育使節團這兩個組織機構及由它們提出的有關政策性建議與報告來實現。戰后初期日本大學的改革幾乎是全盤引進美國高等教育模式,導入美國大學“民主化”辦學理念,保障國民擁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實現各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平等。從50年代后半期開始,日本又重新形成了多種高等教育機構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建立了多種學制的管理體制,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創造了條件。經過這次改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許多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戰后日本教育顯著地提高了國民的素質,為日本戰后的經濟恢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階段日本教育政策的特點就是政府和經濟界對教育進行了強制的干預,教育目標的單向性的經濟取向,過分強調的教育的經濟功能,而從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下降。

第二個階段: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個性化。這一時期是日本經濟進入騰飛的時期,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并將教育政策的重點轉變為優先發展經濟。如文部省于1962年了《日本發展與教育》的白皮書,就強調教育只有和經濟聯系在一起時才顯示出它的價值。1963年經濟審議會發表了《關于開發人的能力政策的咨詢報告》為6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起到促進的作用。據統計,至1963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15.4%,邁進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1965年適齡青年進入大學和短期大學的比率上升到17%,1975年則持續上升至38.4%。到了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大學生的失業現象已經十分的嚴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等教育大眾化受到了日本社會的責難。這一時期日本的教育可以說是大量地加大職業教育的數量,大量興辦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以及專業學校。一方面給日本經濟的騰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這種以經濟利益至上的教育思想,給學生、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隨著日本經濟發展速度的降溫,政府勢必要面對如何改革當時的教育制度。

第三個階段:從70年代初開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國際化。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以完善人格為目的”,“完善人格,作為教育努力的最終目標”。1971年6月中央教育審議會向文部省提出了《關于今后學校教育整體擴充改善的基本政策》的咨詢報告,這個文件成了日本7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日本繼明治初期和戰后初期兩次重大改革之后的所謂“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據。1974年6月文部省制定的《大學院設置基準》,使關于研究生教育的法規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1978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其咨詢報告中提出修改《大學設置基準》,使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1984年日本政府設立直屬于首相的“臨時教育審議會”,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1985年6月,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的《關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詢報告》,是80年代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1987年9月,文部省設立了大學審議會。概括起來,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放高等教育機構;二是充實與改革研究生教育;三是加強學術研究。

90年代,日本對大學課程進行改革,這一改革的關鍵在于課程的一體化。1995年,日本政府確立了科技創新立國的國策,并相繼制定、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實行“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90年代后期以來,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困擾著日本高等教育界,據此,文部省修訂了《大學院設置基準》,并出臺了其他相關政策措施,開始日本研究生教育發展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1998年10月,日本大學審議會提交了題為《21世紀的大學像和今后的改革方策——在競爭環境中充滿個性的大學》的咨詢報告,全面規劃了21世紀初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及改革方針政策。2001年6月11日,文部科學省向日本第10次經濟財政咨詢會議審議通過了文部科學省的“大學結構改革方針”。總的來說,90年代以來大學改革主要是四項:第一,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對本科教育進行改革;第二,把大學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在質、量兩方面進一步充實大學院的教育;第三,向社會開放設施設備等學習條件,為社會人士提供更多的終生學習機會;第四,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全面展開。

2戰后日本大學體制改革的幾點啟示

我們評價日本高等教育制度,重點是啟發。200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9%,即高等教育已從精英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因此,中國大學必須在辦學觀念、辦學模式及學校管理上進行改革。

2.1制定完備的高等教育法律

日本有關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多達80余種,它既是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具體表現,也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保障。高等教育的體制、運營管理及組織權限等主要環節都被納入了民主和法治化的軌道,并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高等教育法律體系。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缺乏一個明確的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的詳細措施,政策的連續性不強,缺乏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就是我國關于高等教育評估專門性部門規章制度,法律效力層級較低,其中有許多規范已不合時宜。因此,在我國逐步走向法治社會的今天,應借鑒日本大學體制改革的經驗頒布“大學改革法”及相關配套法律,將大學改革的各種內容、方式和目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大學改革法律保障體系,在改革中弘揚“以法治教”精神,貫徹法治的原則。改革不能單靠政策的調整,而應該運用法律手段,把教育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因此,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以法規的形式予以公布,以便高校在進行高校內部管理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2樹立現代大學的新理念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己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其辦學規模和發展速度可為世界之最。面對如此龐大的高等教育規模,我們應該如何來運營高等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視角進行考慮。

2.2.1辦學自主化

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是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為了擴大大學的自。即大學校長的任免以及中期規劃、目標等決定權不再由政府單方面決定,而是需要充分反映大學的意見。政府大幅度減少對大學的直接干預,經費預算和組織設置權直接劃歸大學所有。對大學的評估也委托社會第三方機構進行,使得評估與審批權分離。引進理事會作為學校的最高決策機構,校長出任理事長,同時設置教育研究評議會和經營協議會兩大咨詢機構,向理事會直接負責。還要聘請若干校外理事和校外評議員參與學校管理,強化了學校內部的決策能力和責任意識。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學的規模迅速擴大,大學功能多樣化等特征日趨顯著,高等教育呈現出在多目標下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提高大學的辦學自是高等教育改革唯一的選擇,而完善大學法人制度是落實辦學自的有效途徑。對于中國大學的管理,政府必須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給予大學充分的自。而大學則依據有關法律法規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的實施細則,結合學校的實情組織制定反映大學個性特征、體現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共同意志的大學章程。

2.2.2大學多樣化

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到大眾化的轉變,把不斷滿足廣泛的、多樣性的社會需求作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樣性,加快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日本高等教育形成的以國立大學、公立大學、私立大學三位一體的高等教育結構,以大學院、大學、短期大學、專門學校為不同辦學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其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適應了多樣化的社會需求。我國90年代以來在缺乏理性的大學升級浪潮中,專科學校升為學院、學院升為大學,致使高等專科學校和專業性的學院大量減少,造成大學生就業日益困難以及技術熟練工人嚴重缺乏的現狀應該說是一個嚴重的教訓。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本科生、研究生的擴招規模迅速擴大,大專層次則已經顯露萎縮之端倪。這一非正常的現象,不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2.2.3課程綜合化

現代大學是高度綜合性的,但不是單純的幾所大學合并而成的綜合大學。因為今后的高等教育將是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統一,同時也是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統一。不是有了理工,再加人文、經管就可以變成綜合大學,真正的綜合大學應該是各種知識的內在統一,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的內在統一。課程體系變化是衡量大學本質特征變化的基準,適應時代需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將現代大學理念轉化為課程形態,通過課程設置和內容的改變,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實現和大學職能的轉變。本科教育要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性,完善專業學位體系,培養大批高層次應用性人才。中國大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改革著重在于合并重組,而且較偏重于管理體制、各大學資源的融合。相比之下,日本高校合并重組的內容和方式則側重于學科專業融合及教學、科研資源的共享,其主導方式是由兩個或多個合并主體在原有體制外重組新的實體,不強調管理體制和學校校區等辦學資源的融合重組。

2.3構建靈活的管理體制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實行高度集權的集中控制方式,高等學校的辦學自和管理自都比較小。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機制正在逐步完善,學校的自正逐步擴大。因此,大學的管理觀念應該由統一管理向校本管理轉變。隨著我國高校發展速度的加快,應當改革校長選聘制度,擴大校長選聘范圍,提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明晰校長的責任和權利,保證校長獨立負責地行使職權,加強職業型校長的選拔和培養,注重政治、學術和經營管理等全面素質的提高,公開選舉一批教育管理的專家到校級領導崗位上來,使校長真正成為學校的“法人”,能真正代表學校進行日常事務的管理和決策的自,形成以校長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健全和完善黨委會、行政委員會、教授會等決策機構,明晰決策程序。黨委領導應對校長擬訂的內部行政組織機構設置方案、內部行政組織機構負責人人選、基本管理制度、發展規劃、經費預算方案和重大改革政策等重大事項進行討論、決策,必要時可采用投票表決的形式做出決定。校長負責執行黨委的決定,擬訂實施方案并具體組織實施。

大學在管理過程中,一方面要協調大學內部各組織機構之間的關系,理順大學決策的制訂與貫徹過程;另一方面要協調大學與社會、校方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增加大學辦學的透明度。在決策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教授的治學權,形成以教授為主體的校內各級各類管理機構,保持著對學校事務特別是學術事務參與管理權乃至決策權,在選舉校長、聘任教師、開設課程、頒發學位等方面擁有無可爭議的權力。要充分認識到教授是學校辦學的核心力量,從制度上保證教授的學術地位。在教學管理上,應進一步完善學分制,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建立有利于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教學體制。改革培養模式,在專業選擇和課程選擇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和自,將現行的剛性教學計劃進一步柔性化。在人事制度上,一般對引進人才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比較重視,但對學術環境,怎樣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以及怎樣處理好引進人才和本單位人員的關系,研究不夠。營造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更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機制,通過機制的作用,使人才流動起來。另外在教師的再培訓上應建立一套完備的體系,適應時代的變化,及時得到知識的補充和更新。

參考文獻

[1]馮增俊.《當代國際教育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96頁.

[2]〔日〕羽田貴史《戦俊大學改革》.東京玉川大學出版社1999第1版,第151頁.

[3]〔日〕日本文部科學省編.『データからみる日本の教育[Z].東京國立印刷局2005年版,第70頁.

[4]〔日〕細谷俊夫等.『新教育學大事典(5)[M].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90第1版,第256頁.

篇3

【關鍵詞】主動脈瓣狹窄;瓣膜置換;心肌保護;含血心臟停搏液;超濾

MyocardialProtectionforPatientswith

SevereAorticStenosisinAorticValveReplacement

ZHAOFeng-hua,QIHong-wei,WUMing-ying,WANGLi-fang,

MENGGe,ZHAOJian-gang,CUIHua-nan,ZHOUZi-qiang

(TheCardiovascularCenter,TheAffiliatedTongrenHospitalof

The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7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protectivemethodsofhypertrophicmyocardiuminthesevereaorticvalvestenosis(AS)patientswerestudiedtoimprovetheeffectsofaorticvalvereplacement(AVR)inthesepatients.METHODSThemethodsofmyocardiumprotectionin14ASpatientsundergoingAVRwereanalyzed.Bloodcardioplegicsolution(4partsbloodto1partSt.Thomas''''s)orwarmbloodwasadministereddirectlyintothecoronaryostia.First,warm-bloodcardioplegia(potassium20mmol/L)wasperfused.Then,cold-bloodcardioplegia(potassium8mmol/L)wasperfusedcontinuously.Warmbloodwasadministeredfor3to5minutestotheascendingaortabeforeunclampingtheaorta.Theexcrescentwaterandpotassiumwastreatedwithsodiumbicarbonate,diureticandconventionalultrafiltration.RESULTSTheheartre-beatautomaticallyattheendofcardiopulmonarybypass(CPB)in9cases,5casesweredefibrillatedat20W/S.Bloodpotassiumwas(5.20±0.39)mmol/LwhenCPBwasterminated.Therewasnoseriousarythmiaaftertheoperation.Onepatientdiedinhospitalbecauseofsevereheartfailure.Alloftheotherpatientsdischargedhospitalandwerefollowed1to31monthswithgoodresults.CONCLUSIONWarm-bloodwithhighpotassiuminduction,cold-bloodwithlowpotassiumcontinuousperfusionandterminalwarm-bloodperfusionprovidegoodmyocardialprotectiontoASpatients.Thehighlevelofpotassiumandedemacouldbeavoidedbycombinedusingofdiuretic,sodiumbicarbonateandconventionalultrafiltration.

Keywords:Aorticstenosis;Valvereplacement;Myocardialprotection;Bloodcardioplegia;Ultrafiltration

主動脈瓣狹窄(AS)時左心室向主動脈排血阻力增加,引起左心室壓力增加并出現向心性肥厚,而主動脈壓力降低,可發生呼吸困難、心絞痛、暈厥等典型臨床表現,若不進行治療,患者病情進行性加重,可危及生命。目前,人工瓣膜置換術是治療成人AS的主要方法。肥厚心肌代謝狀態為無氧代謝,心肌更易于發生缺血-再灌注損傷[1]。因此術中良好的心肌保護極為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在體外循環(cardiopulmonarybypass,CPB)下行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的AS患者14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7例,年齡19~63(46.54±12.56)歲。均有心悸、心絞痛、暈厥等典型臨床癥狀。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3例,Ⅲ級8例,Ⅳ級3例。心電圖:左室高電壓7例;超聲心動圖:左室舒張末直徑(55.94±12.11)mm,左室收縮末直徑(38.92±12.22)mm,室間隔厚度(13.05±2.35)mm,左室射血分數(EF)(58.54±13.67)%,術前跨瓣壓差(94.73±28.95)mmHg,術后跨瓣壓差(26.67±13.32)mmHg。二葉化畸形2例,主動脈瓣及瓣上狹窄1例,瓣膜鈣化性心臟病2例,7例合并二尖瓣病變,2例合并冠心病。

1.2方法手術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中度低溫(29℃~30℃)、中度血液稀釋(Hct0.20~0.24)、CPB下進行。氧合器為Medos7000,心肌保護裝置為Vision型血液停搏液灌注裝置。全身肝素化ACT>400s,常規建立CPB,主動脈、右房插腔房管或上、下腔靜脈插管,經右上肺靜脈建立左心引流,轉機起動盡量做到平穩,升主動脈阻斷前,避免血壓、溫度驟降,防止左室脹,避免室顫;升主動脈阻斷后,于主動脈瓣環上1.5cm橫行切開主動脈經左、右冠狀動脈開口直接持續灌注4∶1氧合血停搏液,首次灌溫(33℃~34℃)4∶1氧合血高鉀停搏液(20mmol/L),流量70~80ml/min,灌注壓<80mmHg,待心臟停跳充分后使用冷4∶1氧合血低鉀停搏液(K+8mmol/L),流量30~40ml/min持續灌注,同時心包腔置冰泥降溫保護心肌。均采用進口雙葉機械瓣。開放升主動脈前主動脈根部灌溫血(34℃~35℃)3~5min,監測血清鉀(維持在4.8~5.6mmol/L)、血氣等滿意后,開放升主動脈恢復心臟灌注,輔助停機。CPB中常規應用碳酸氫鈉及利尿劑,采用常規超濾濾出多余液體及K+。

2結果

CPB時間96~336(172.08±64.79)min,主動脈阻斷時間57~190(122.22±45.19)min。開放升主動脈自動復跳9例,20Ws除顫1次后復跳2例,除顫3次后復跳3例。停機時血壓(104.38±7.92)mmHg/(59.31±7.00)mmHg,血鉀(5.20±0.39)mmol/L,血氣滿意。術后6例應用腎上腺素,最大用量(0.072±0.042)μg/(kg·min),13例應用多巴胺,最大用量(6.32±2.82)μg/(kg·min)。術畢無嚴重心律失常發生,呼吸機輔助時間(76.65±188.07)h,ICU停留時間為(114.55±204.89)h。術后22天院內死亡1例,為嚴重心功能不全,與心肌保護無明顯關系。其余痊愈出院,隨訪1~31個月,效果良好。

3討論

AS常引起左心室壓力和(或)容量負荷增加,導致左心室腔擴大或心肌肥厚,影響心功能,若不進行治療,患者病情進行性加重,可危及生命。目前,心臟瓣膜置換術已成為治療成人AS的主要方法。大量臨床觀察證明,由于心肌肥厚可導致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纖維化和心臟舒縮功能障礙,術后死亡率高,并發癥多[2-3]。肥厚心肌對缺血-再灌注更不耐受,

因此在AS人工瓣膜置換術中心肌保護對手術的療效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盡管手術操作很成功,但因AS可導致左室壁、室間隔高度肥厚,心臟停搏液不易使肥厚的心肌完全松弛,造成術中心肌保護欠佳,術后發生嚴重心律失常、低心排綜合征,嚴重者導致死亡。本組病例在手術時,采用阻斷升主動脈后,切開主動脈經左、右冠狀動脈竇直接持續灌注溫-冷血心臟停搏液,開放前主動脈根部順灌溫血的方法,使心臟自動復跳率大大提高,降低了低心排的發生率。溫氧合血心停搏液既可增加阻斷循環期間心肌能量儲備,又可變無氧代謝為有氧代謝,避免了低溫、缺血性再灌注損傷[4-5]。冠狀動脈開口持續灌注可保證肥厚心肌灌注均勻,達到完全松弛的狀態。開放前溫血灌注,可沖洗掉心肌酸性代謝產物,并有比較好的緩沖能力,可為心肌提供大量ATP,為心臟復跳打下基礎,從而保證了心肌細胞逐步適應過程,大大地提高了心臟自動復跳率。

持續灌注含鉀停搏液可使晶體和K+過多地進入體內,有可能引起組織水腫及高血K+。但此時機體對K+的處理能力亦增強,配合應用利尿劑、堿性藥物及胰島素,可避免高血K+。我們在臨床中同時應用常規超濾,可濾出過多的水分及K+,既提高了術后的膠滲壓,又使血鉀濃度維持在正常水平。復溫時復查血氣、Hb、血鉀等,若血鉀>6mmol/L,根據結果可給與胰島素、碳酸氫鈉、速尿、超濾等進行處理;若Hb<7.0g/L,進行超濾或加入懸浮紅細胞;停機時,使血鉀控制在(5.20±0.39)mmol/L,Hb達到7.0~8.0g/L。維持良好的內環境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

傳統的瓣膜置換手術于心包腔內置冰泥,降低心肌溫度,我們于術中沿用傳統方法。近期文章報道[6],主動脈瓣置換術中,用冰泥降溫并不能加強晶體停搏液的心肌保護作用,Tn-T及CKMB無明顯區別。和含血心肌保護液的對比研究尚未見報道。

Natsuaki等[7]發現,順行灌注結合持續逆行灌注停搏液比單純順灌法的CKMB及乳酸脫氫酶更低,認為灌注方法、左室壁厚度和主動脈阻斷時間是圍手術期心肌損傷獨立的預測因素,聯合順灌及持續逆灌可能是良好心肌保護的重要因素。臨床中持續逆灌操作較復雜,且有損傷冠狀靜脈竇的危險。為了主動脈瓣置換操作方便及排出主動脈根部的氣體,Ascione等[8]在間斷順灌冷血停搏液的基礎上,于開放升主動脈前經冠狀靜脈竇灌注溫血停搏液,除了增加右室的三磷酸腺苷外,對乳酸無影響,Tn-I無明顯差異,臨床效果也無差別。

綜上所述,經左、右冠狀動脈開口直接持續灌注溫血高鉀-冷血低鉀心肌保護液,開放升主動脈前主動脈根部灌注溫血(34℃~35℃)的灌注技術對AS瓣膜置換術患者具有良好的心肌保護作用。聯合應用利尿劑、碳酸氫鈉及常規超濾,可避免高血鉀及水腫的發生。

【參考文獻】

[1]ZhuYC,ZhuYZ,SpitznagelH,etal.Substratemetabolism,hormoneinteraction,and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in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J].Diabetes,1996,45(Suppl1):S59-65.

[2]KirklinJW,Banett-BoyesBG.CardiacSurgery[M].NewYork:JohnWilley&SonsInc.,3rdedition.ElsevierScience.2003.554-656.

[3]梅舉,張寶仁,朱家麟,等.心臟瓣膜病巨大左室的外科治療經驗[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4,10(4):289-292.

[4]SellkeFW,ShafiqueT,JohnsonRG,etal.Bloodandalbumincardioplegiaendothelium-dependentmicrovascularresponses[J].AnnThoracSurg,1993,55(4):977-985.

[5]WilliamsWG,RebeykaIM,TibahiraniRJ,etal.Warminductionbloodcardioplegiaintheinfant.Atechniquetoavoidrapidcoolingmyocardialcontracture[J].JThoracCardiovascSurg,1990,100(6):896-901.

[6]BraathenB,VengenOA,TonnessenT.Myocardialcoolingwithice-slushprovidesnocardioprotectiveeffectsinaorticvalvereplacement[J].ScandCardiovascJ,2006,40(6):368-373.

[7]NatsuakiM,ItohT,OkazakiY,etal.Riskfactorsassociatedwithperioperativemyocardialdamageinpatientswithsevereaorticstenosis[J].JCardiovascSurg(Torino),2004,45(3):271-277.

[8]AscioneR,SuleimanSM,AngeliniGD.Retrogradehot-shotcardioplegiainpatientswith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undergoingaorticvalvereplacement[J].AnnThoracSurg,2008,85(2):454-458.

(接第42頁)

[1]熊剛,楊康,廖克l龍,等.體外循環術后血管麻痹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04,33(12):1767-1769.

[2]GomesWJ,ErIichmanMR,Batista-FiIhoML,etaI.VasopIegicsyndromeafter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surgery[J].EurJCardiothoracSurg,2003,23(2):165-169.

篇4

黃集中學是一所農村中學,已經在“小班化教育”進程上邁出了探索的步伐。以筆者為例,前幾年,工作量都在兩個班級以上,每個班級六十人。教室里坐得密不透風,要是趕上三節課連上,聲嘶力竭。從教學上講,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是不可能的,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就很不錯了。作業批改是另一座大山,大量課下時間都奉獻給了它。第二天的新課,草草應付就成了一種常態。這樣的教學現狀,學生學得沒勁,我這個教師內心也很不是滋味。站慣了黑壓壓一片滿是人頭的擁擠教室,使得第一次接手小班的驚喜一幕至今記憶猶新:只有二十五人!站在同樣的講臺前,視野是說不出的開闊亮堂,心情是說不盡的輕松愜意!在將近兩年的小班教學實踐中,我真切感受到,小班的優勢太明顯了。

一、互動加強

“羅森塔爾”實驗表明,教師的視野只能監控到28人左右。筆者發現,任教小班以來,課堂紀律一直很理想,有說話或開小差的現象時,只需瞪一瞪眼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在以前的大班課堂是想也不敢想的,那時候每一節課都像上戰場一樣。遇到幅度不大的開小差,教師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是因為紀律不良中止上課的事還是時有發生。小班模式下,類似的現象從來沒有出現過,即使發生,教師也有足夠的精力去應對。

良好紀律的確立為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小班模式下,每個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是充分的,這樣就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那些性格內向或暫時落后的學生也變得活潑自信起來。作業批閱量減少,課下的溝通就能很好的開展了。學生感到老師關心重視自己,情感上受到鼓舞,極有信心學好。教師也在溝通之后更加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為課堂教學做出新的調整。

二、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曾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開發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這句話點出了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點:教育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人才應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教育要“以人為本”的呼喚已越來越強烈。

要想以人為本,最好的做法就是因材施教。具體來說,因材施教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針對教材,指教師對教材的靈活處理;一是針對學生,指教師對學生的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并非小班的專利,只是小班模式下的因材施教更好操作。

(一)因“材”施教

大班模式下教師的工作量一直只大在“量”上,學生做得抬不起頭,教師改得喘不過氣,成績卻上不去。小班模式并不是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它更多的體現在對“質”的要求上:從超負荷的作業批閱中解放出來以后,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深入地研究教材,更加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目標,更加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更加靈活地運用課堂教學方法,刻苦鉆研教材和教學大綱,積極探索理想的課堂教學方法。有了充裕的時間研讀教材、外出學習等,這對教師眼界的開闊和教學能力的增長是很有幫助的。小班模式下,我逐漸形成了適合自己的工作習慣:晚間查閱資料寫教案編寫同步練習,第二天新授以后,學生完成同步作業,我則回味反思這一節課的得失,到了下午,再批閱學生作業,及時寫下教學反思。一天下來,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可以說,小班模式,使得精心磨課成為了可能。

(二)因“人”施教

從學生學習管理方面來說,本著“正視差異,承認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基本理念,筆者覺得分層教學才是最佳教學模式。要實施分層教學,首要問題是正確的、合理的進行分層。我將學生分成三種:學困生、中等生和優生,對這三種學生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學困生只要掌握最基礎的知識;中等生在掌握基礎知識以外,要將知識適當遷移;優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還要不斷拓寬知識面。課堂上,我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訓練,這是為學困生和中等生準備的;當然,每節課我也會設計一些有難度的拓展型訓練項目,以滿足優生的需求。在互動交流時,我合理設計所提問題的梯度、難易度,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成功的機會。

篇5

1.1臨床資料

本組經過LASIK術式的患者一共30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齡在19~50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26.5±8.0歲。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前的屈光度(-2.0~-14.0)DS(等值球鏡),其平均屈光度為(-3.9士2.43)DS(球鏡),其患者的柱球屈光度均在-5.0DC一下。

1.2手術前的常規檢查

通常患者在手術前的檢查項目主要是包括:遠、近裸眼視力,屈光度以及最佳的矯正視力;眼部的前后段,正常狀態下瞳孔的直徑范圍、測量患者的眼壓(不接觸眼部)、檢查角膜的厚度,并且還要檢查假角膜前后的表面曲率、角膜的地形圖、散瞳前后的眼部壓力等進行檢查。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在手術前3d使用泰利必妥滴眼液,一般為3次/d。

1.3治療方法

治療之前手心要調節好儀器,并將患者的資料輸入儀器之內。其次,對患者需要手術的眼倍諾喜麻之后,使用BSS液稍微的沖洗一下結膜囊,并且在角膜緣做好標記以更好的制作角膜瓣。然后,將患者的角膜瓣掀開之后并讓其注視眼球固定的光源,待瞄準了患者的視覺中心,聚焦之后便可開始做激光切削。待切削完成之后使用平衡鹽沖洗患者的角膜基質創面及其角膜瓣,并用海綿棒擦凈,接著使用沖洗針頭見其復位,并插入其瓣下使用BSS液輕輕的沖洗,帶確認角膜瓣已經對合好了之后再使用棉簽吸出瓣緣溢出的水液,同時還要在瓣上以周邊做放射狀的按摩,有助于消除其皺褶。最后,小心仔細的移去開瞼器,并叮囑患者眨眼睛,等確定其角膜瓣不會出現移位之后,在眼內滴入典必殊眼液,在裂隙燈顯微鏡下檢查器角膜瓣未出現移位、并且不存在明顯的異物或者是積血等之后再給患者戴以透明透氣的眼罩。

2結果

本組30例患者均進行了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術后預后效果良好,其中有11例患者出現了并發癥,但是經過處理之后康復。

2.1術后并發癥的處理

患者在手術之后造成視力影響的主要并發癥有角膜瓣發生皺褶、屈光回退、反卷、角膜淺層上皮呈現點狀的脫落現象等,如圖下表1是患者在手術之后所出現的導致視力的相關并發癥的類型、眼數、發生率及其治愈的天數。本組中有2例患者發生了角膜瓣皺褶,至于小水波紋狀褶皺不予處理,待定期的觀察之后,該癥狀消失。對于大水波紋狀的患者需要給予局部滴用蒸餾水使角膜上皮水腫,使皺褶消失,然后再將其復位,第二天復查的時候皺褶消失。其中有1例患者的角膜瓣發生“反卷”,立即給予復位,并刮除暴露在基質表面及其瓣下的新生的角膜上皮。有7例患者發生了屈伸回退,該并發癥對視力的影響較小,至于回退度數較大的患者在5個月之后需要施行第二次手術,之后再復查其裸眼視力以達到手術前的矯正視力。還有1例患者并發了角膜淺層上皮點狀脫落現象。經過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及其滴入人工淚液之后在8d之內治愈。

3討論

LASIK術式由于患者在經過手術之后眼部并未出現明顯的不適、并且視力恢復較快,因此,在目前已經成為屈光矯正手術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手術,并還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不過在手術之后仍然避免不了并發癥的出現。經過對癥處理之后大大的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手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患者在手術之后不注意或者是過度的擠眼;第二,患者在手術之后太過用力的揉擦患眼部;第三,針對術前近視較高的患者在術后未保護好眼力或者是不適當的用眼;第四,患者手術之后因為在暗光下瞳孔較大或者是與手術中切削的深度是有關系的等。

篇6

模具畢業論文

本文的主要圍繞兩方面內容:

提出一個基于模板的統計翻譯模型以及相應的訓練和翻譯算法;

根據這種算法模型實現一個漢英機器翻譯系統.

首先,我們將提出一個基于模板的統計機器翻譯算法.這種算法是傳統的基于轉換的方法和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的有效結合.克服了現有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忽視語言結構的缺點,同時又繼承了其數學推導嚴密,模型一致性好的優點.

然后,在我們已有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將根據以上算法,提出一個完整漢英機器翻譯系統及其測試系統的實現方案.

本文第一章是對已有的各種基于語料庫的機器翻譯方法以及機器翻譯評測方法的一個綜述,第二章結合我們已有的工作,提出我們自己的研究思路——基于深層結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第三章給出一個具體的漢英機器翻譯系統的實現方案,第四章是總結.

綜述

機器翻譯方法概述

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其他技術一樣,機器翻譯方法也主要分為兩類:人工編寫規則的方法和從語料庫中學習知識(規則或參數)的方法.從目前的趨勢看,從語料庫中學習知識的方法已經占到了主流.當然從語料庫中學習知識并不排斥人類語言學知識的應用,不過這種語言學知識的應用一般不再表現為直接為某個系統手工編寫規則,而更多的是通過語料庫標注,詞典建設等大規模語言工程的方式體現出來,應該說,這是一種計算機研究者和語言學研究者互相合作的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

基于語料庫的機器翻譯方法主要有:基于實例的機器翻譯方法,基于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混合(Hybrid)的方法.這幾種方法各有特點.其中,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由于其數學推導嚴密,模型一致性好,可以自動學習,魯棒性強等優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中提出的機器翻譯方法就是統計機器翻譯方法中的一種.

根據我所查閱的文獻,我把基于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大體上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基于平行概率語法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一個雙語平行的概率語法模型,同時生成兩種語言的句子,在對源語言句子進行理解的同時,就可以得到對應的目標語言句子.這種方法的主要代表有Alshawi的HeadTransducer模型和愷的ITG(InversionTransductionGrammars)模型以及Takeda的Pattern-basedCFGforMT.第二類是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這種方法是由IBM公司的PeterBrown等人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后來很多人都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改進工作,這也是目前最有影響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一般說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都是指的這一類方法.第三類是德國Och等人最近提出基于最大熵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這種方法是比信源信道模型更一般化的一種模型.

機器翻譯的范式

機器翻譯經過50多年的發展,產生了很多種不同的范式(Paradigm),大致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如下圖所示:

直接翻譯方法:早期的不經過句法分析直接進行詞語翻譯和詞序調整的方法;

基于轉換的方法:基于某種深層表示形式進行轉換的方法,典型的轉換方法要求獨立分析,獨立生成;注意,這里的深層表示既可以是句法表示,也可以是語義表示;

基于中間語言的方法:利用某種獨立于語言的中間表示形式(稱為中間語言)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

基于平行概率語法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

這一類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一個雙語平行的概率語法模型,即兩套相互對應的帶概率的規則體系,同時生成兩種語言的句子,在對源語言句子進行理解的同時,就可以得到對應的目標語言句子的生成過程.

這一類方法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有明確的規則形式;源語言規則和目標語言規則一一對應;源語言與目標語言共享一套概率語法模型,對于兩種語言的轉換過程不使用概率模型進行描述.

以下我們分別介紹這一類方法的有代表性的幾種形式.

Alshawi的基于加權中心詞轉錄機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

有限狀態轉錄機(Finite-StateTransducer)和有限狀態識別器(Finite-StateRecognizer)是有限狀態自動機(Finite-StateAutomata)的兩種基本形式.其主要區別在于有限狀態轉錄機在識別的過程中同時可以產生一個輸出,其每一條邊上面同時有輸入符號和輸出符號兩個標記,而有限狀態識別器只能識別,不能輸出,其每一條邊上只有一個輸入符號標記.

中心詞轉錄機(HeadTransducer)是對有限狀態轉錄機的一種改進.對于中心詞轉錄機,識別的過程不是自左向右進行,而是從中心詞開始向兩邊執行.所以在每條邊上,除了輸入輸出信息外,還有語序調整的信息,用兩個整數表示.下圖是一個能夠將任意a,b組成的串逆向輸出的一個HT的示意圖:

基于加權中心詞轉錄機(WeightedHeadTransducer)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是由AT&T實驗室的Alshawi等人提出的,用于AT&T的語音機器翻譯系統.該系統由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語音合成三部分組成.其中機器翻譯系統的總體工作流程如下圖所示:

在加權中心詞轉錄機模型中,中心詞轉錄機是唯一的知識表示方法,所有的機器翻譯知識,包括詞典,都表示為一個帶概率的HeadTransducer的集合.知識獲取的過程是全自動的,從語料庫中訓練得到,但獲取的結果(就是中心詞轉錄機)很直觀,可以由人進行調整.中心詞轉錄機的表示是完全基于詞的,不采用任何詞法,句法或語義標記.

整個知識獲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雙語語料庫結構對齊的過程.句子的結構用依存樹表示(但依存關系不作任何標記).他們經過一番公式推導,把一個完整的雙語語料庫的分析樹構造并對齊的過程轉化成了一個數學問題的求解過程.這個過程可用一個算法高效實現.得到對齊的依存樹后,很容易就訓練出一組帶概率的中心詞轉錄機,也就得到了一個機器翻譯系統.不過要說明的是,通過這種純統計方法得到的依存樹,與語言學意義上的依存樹并不符合,而且相差甚遠.

這種方法的主要特點是:1.訓練可以全自動進行,效率很高,由一個雙語句子對齊的語料庫可以很快訓練出一個機器翻譯系統;2.不使用任何人為定義的語言學標記(如詞性,短語類,語義類等等),無需任何語言學知識;3.訓練得到的參數包含了句子的深層結構信息,這一點比IBM的統計語言模型更好.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于語音翻譯這種領域比較受限,詞匯集較小的場合.

愷的ITG模型

InversionTransductionGrammar(ITG)是香港科技大學愷(DekaiWu)提出的一種供機器翻譯使用的語法形式[Wu1997].

這種語法的特點是,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共用一套規則系統.

具體來說,ITG規則有三種形式:

A[BC]

A

Ax/y

其中A,B,C都是非終結符,x,y是終結符.而且B,C,x,y都可以是空(用e表示).

對于源語言來說,這三條規則產生的串分別是:

BCBCx

對于目標語言來說,這三條規則產生的串分別是:

BCCBy

可以看到,第三條規則主要用于產生兩種語言的詞語,第一條規則和第二條規則的區別在于,前者產生兩個串語序相同,后者產生的串語序相反.例如,兩個互為翻譯的漢語和英語句子分別是:

比賽星期三開始.

ThegamewillstartonWednesday.

采用ITG分析后得到的句法樹就是:

其中,VP結點上的紅色標記表示該結點對應的漢語句子中兩個子結點的順序需要交換.

通過雙語對齊的語料庫對這種形式的規則進行訓練就可以直接用來做機器翻譯.

呂雅娟[Lü2001,2002]基于ITG模型實現一個小規模(2000個例句)的英漢機器翻譯系統,取得了較好的實驗結果.這個系統利用的英語的單語分析器和英漢雙語詞對齊的結果來獲取ITG.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Takeda的Pattern-basedCFGforMT

[Takeda96]提出了基于模式的機器翻譯上下文無關語法(Pattern-basedCFGforMT).該模型對于翻譯模板定義如下:

每個翻譯模板由一個源語言上下文無關規則和一個目標語言上下文無關規則(這兩個規則稱為翻譯模板的骨架),以及對這兩個規則的中心詞約束和鏈接約束構成;

中心詞約束:對于上下文無關語法規則中右部(子結點)的每個非終結符,可以指定其中心詞;對于規則左部(父結點)的非終結符,可以直接指定其中心詞,也可以通過使用相同的序號規定其中心詞等于其右部的某個非終結符的中心詞;

鏈接約束:源語言骨架和目標語言骨架的非終結符子結點通過使用相同的序號建立對應關系,具有對應關系的非終結符互為翻譯.

舉例來說,一個漢英機器翻譯模板可以表示如下:

S:2NP:1歲:MP:2了

————————————

S:beNP:1beyear:NP:2old

可以看到,這種規則比上下文無關規則表達上更為細膩.例如上述模板中如果去掉中心詞約束,考慮一般的情況,顯然這兩條規則不能互為翻譯.與實例相比,這個模板又具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因為這兩個句子的主語(NP:1)和具體的歲數值都是可替換的.

該文還證明了這種模板的識別能力等價于CFG,提出了使用這種模板進行翻譯的算法,討論了如何將屬性運算引入翻譯模板當中,并研究了如何從實例庫中提取翻譯模板的算法.該文作者在小規模范圍內進行了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

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源于Weaver在1947年提出的把翻譯看成是一種解碼的過程.其正式的數學框架是由IBM公司的Brown等人建立的[Brown1990,1993].這一類方法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成了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的同義詞.不過在本文中,我們只把它作為統計機器翻譯方法中的一類.

IBM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

基本原理

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機器翻譯看成是一個信息傳輸的過程,用一種信源信道模型對機器翻譯進行解釋.假設一段源語言文本S,經過某一噪聲信道后變成目標語言T,也就是說,假設目標語言文本T是由一段源語言文本S經過某種奇怪的編碼得到的,那么翻譯的目標就是要將T還原成S,這也就是就是一個解碼的過程.

有兩個容易混淆的術語在這里需要解釋一下.一般談到機器翻譯時,我們都稱被翻譯的文本語言是源語言,要翻譯到的文本語言是目標語言.而在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統計機器翻譯方法中,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是相對于噪聲信道而言的,噪聲信道的輸入端是源語言,噪聲信道的輸出端是目標語言,翻譯的過程被理解為"已知目標語言,猜測源語言"的解碼過程.這與傳統的說法剛好相反.

根據Bayes公式可推導得到:

這個公式在Brown等人的文章中稱為統計機器翻譯的基本方程式(FundamentalEquationofStatisticalMachineTranslation).在這個公式中,P(S)是源語言的文本S出現的概率,稱為語言模型.P(T|S)是由源語言文本S翻譯成目標語言文本T的概率,稱為翻譯模型.語言模型只與源語言相關,與目標語言無關,反映的是一個句子在源語言中出現的可能性,實際上就是該句子在句法語義等方面的合理程度;翻譯模型與源語言和目標語言都有關系,反映的是兩個句子互為翻譯的可能性.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直接使用P(S|T),而要使用P(S)P(T|S)這樣一個更加復雜的公式來估計譯文的概率呢其原因在于,如果直接使用P(S|T)來選擇合適的S,那么得到的S很可能是不符合譯文語法的(ill-formed),而語言模型P(S)就可以保證得到的譯文盡可能的符合語法.

這樣,機器翻譯問題被分解為三個問題:

1.語言模型Pr(s)的參數估計;

篇7

關鍵詞:鎖具;板金;模具;材料

一、鎖具鈑金的設計要求

1.1鎖具鈑金模具材料的使用性能①強度。強度是表征材料變形抗力和斷裂抗力的性能指標。冷作鎖具鈑金模具的設計和使用,必須保證其具有足夠的強度,以防止鎖具鈑金模具的變形、破裂和折斷。高強度的獲得,主要通過適當的熱處理工藝。②硬度。鎖具鈑金模具零件硬度的高低,對鎖具鈑金模具的使用壽命影響很大,因此也是鎖具鈑金模具設計的重要指標。③韌性。韌性是材料在沖擊載荷作用下抵抗產生裂紋的一個特性,是鎖具鈑金模具鋼的一種重要性能指標。對韌性的具體要求,應根據鎖具鈑金模具的工作條件考慮。對沖擊載荷較大,受偏心彎曲載荷或應力集中等的鎖具鈑金模具,都需要足夠的韌性。④耐磨性。耐磨性除影響鎖具鈑金模具壽命外,還影響產品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一般鎖具鈑金模具材料的硬度要求,應高于坯料硬度的30%~50%,鎖具鈑金模具材料的金相組織要求,為基體上分布著細小、彌散的細顆粒狀碳化物的下貝氏體或回火馬氏體。⑤抗疲勞性。抗疲勞力是反映材料在交變載荷作用下,抵抗疲勞破壞的性能指標。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分為疲勞強度、疲勞裂紋萌生力、疲勞裂紋擴展抗力、小能量多沖抗力等。⑥熱穩定性。熱穩定性表示鎖具鈑金模具在使用過程中,工作部位因受熱而保持組織和性能穩定的能力。對于高速沖裁或劇烈摩擦磨損的冷作鎖具鈑金模具,宜選擇一些具有二次硬化能力的高合金鋼。

1.2鎖具鈑金模具材料的工藝性能①鍛造工藝性能。②切削加工工藝性能。③熱處理工藝性能。熱處理工藝的好壞,對鎖具鈑金模具質量有較大影響。一般要求熱處理變形小,淬火溫度范圍寬,過熱敏感性小,脫碳敏感性低,特別要有較大的淬硬性和淬透性。淬硬性,保證了鎖具鈑金模具的硬度和耐磨性;淬透性,保證了大尺寸模具的強韌性及斷面性能的均勻性。

二、鎖具鈑金模具材料的種類及特性

2.1碳素工具鋼碳素工具鋼的含碳量在0.7%~1.3%范圍內,價格便宜,原材料來源方便,加工性能好,熱處理后可以得到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用于制作尺寸不大、形狀簡單、受輕負荷的鎖具鈑金模具零件。T10A是最常用的鋼材,是性能較好的代表性碳素工具鋼,耐磨性也較高,經適當熱處理可得到較高強度和一定韌性,合適制作要求耐磨性較高而承受沖擊載荷較小的鎖具鈑金模具。T8A淬透性、韌性等均優于T10A,耐磨性也較高,適合制作小型拉伸、擠壓模。

2.2低合金工具鋼低合金工具鋼,是在碳素工具鋼的基礎上加入了適量的合金元素。這樣可以降低淬火冷卻速度,減少熱應力和組織應力,減少淬火變形及開裂傾向,鋼的淬透性也明顯提高。用于制造鎖具鈑金模具的低合金鋼有CrWMn、9Mn2V、9SiCr、9CrWMn、9Mn27CrSiMnMoV(代號CH-1)、6CrNiMnSiMoV(代號GD)等。

2.3高碳高鉻冷作鎖具鈑金模具鋼高碳高鉻冷作鎖具鈑金模具鋼包括Cr12、Cr12MoV、Cr12Mo1V1(代號D2),具有高硬度、高強度、高耐磨性、易淬透、穩定性高、抗壓強度高及淬火變形小等優點。高碳高鉻鋼經鍛造后的毛坯硬度較高(大約在550HB左右),內應力較大,在室溫下長期停留會發生開裂報廢,為消除內應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必須進行退火處理。

2.4高速鋼高速鋼具有很高的硬度、抗壓強度和耐磨性,采用低溫淬火、快速加熱等工藝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其韌性。因此,高速鋼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要求重載荷、高壽命的冷作鎖具鈑金模具。鎢鉬系高速鋼,因其含碳化物分布較均勻,顆粒細小其抗彎強度與塑性、沖擊韌性等都相對較高,而硬度與二次硬化能力都得以保持。:

2.5硬質合金硬質合金具有高的硬度、高的抗壓強度和高的耐磨性,所以用其制作的鎖具鈑金模具堅固耐用,且制品表面質量好,故適用于大批量生產,主要用來制作多工位級進模,大直徑拉深凹模鑲塊。缺點是脆性大,加工困難,不能鍛造及熱處理,且成本高,致使其應用受限制。

2.6鋼結硬質合金鋼結硬質合金是以難熔金屬碳化物為硬質相,以合金為粘結劑,用粉末冶金方法生產的一種新型鎖具鈑金模具材料,具有硬質合金的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抗壓強度,又具有鋼的可加工性和熱處理性。

三、鎖具鈑金模具材料的選用

鎖具鈑金模具材料的選用,不僅關系到鎖具鈑金模具的使用壽命,而且也直接影響到鎖具鈑金模具的制造成本,因此是鎖具鈑金模具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沖壓過程中,選擇鎖具鈑金模具材料應遵循如下原則:①根據鎖具鈑金模具種類及其工作條件,選用材料要滿足使用要求,應具有較高的強度、硬度、耐磨性、耐沖擊、耐疲勞性等;②根據沖壓材料和沖壓件生產批量選用材料;③滿足加工要求,應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藝性能,便于切削加工,淬透性好、熱處理變形小;④滿足經濟性的要求。

四、總結

影響鎖具鈑金模具使用壽命的重要因素是和材料的化學成分及其材料的強度、韌性、耐磨性、熱穩定性等有關,因而,應力求按照鎖具鈑金模具的服役條件、性能要求與實際生產需要,合理選擇高質量的鋼材并實施熱處理工藝,提高鎖具鈑金模具的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康俊遠.鎖具鈑金模具工程材料[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張清輝.鎖具鈑金模具材料及表面處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曾珊琪,丁毅.鎖具鈑金模具壽命與失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篇8

(一)班主任要積極引導學生,不要“不出事、不做事”

班主任平時要積極不斷進行學生思想教育,不要讓學生的問題不斷引領老師注意力,花費老師的精力。

(二)德育工作要有嚴格的系統性,不要搞形式主義

班主任是學校的主要支柱,每天有很多工作,非常忙碌,他們不僅要組織和安排學校的各項活動,還要有日常工作。在學校安排和學生要求下組織各種活動,說他們工作不得力,會很委屈。然而,當德育工作變成組織一個個片斷活動時,班主任就要對學生進行系統引導。以運動會為例,運動會的口號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我的體質”,顯而易見,運動會是學校體育系統中一項主要活動,是學生一種體育鍛煉形式,也是學生注重鍛煉的一種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要因勢利導,向學生講明白運動會上得不得獎是次要的,主要是鍛煉自己的身體,培養自己的運動意識。在運動會上及運動會結束的時候,班主任不要只盯著體育特長生,不要讓學生感到心口不一。

(三)班主任要搞好和學生的關系,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杜絕刻板說教

班主任最忌諱的就是刻板說教,很多班主任都會把德育工作放在班會課上進行枯燥無味的說教,很多老師會把德育工作放在學生發生問題的時候,平時不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學生的思想發展。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忙于處理問題,進行說教,也就是說服教育。在班會課上老師大道理講得口干舌燥,但是學生百分之九十都是心不在焉的,所以作用幾乎是零。這時班主任就要和學生拉近距離,與學生建立良好聯系,把問題扼殺在搖籃中。

二、班主任工作模式德育工作創新經驗

(一)開展主體德育,促進學生的自律、自覺、自動

班主任在面對學生,尤其是學習習慣、待人處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學生面前,要秉持堅定的職業信念,即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在學校里得到發展。為了有效促進學生價值觀的成長,防止各種偏差行為及不良后果,班主任應該啟動全面的價值引導,引導學生以成熟、合理的態度對待社會、生活和學習。

(二)開展集體建設和集體教育,組建學習共同體

同輩群體對學生的成長有極大影響。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時,一定要把以班級為主體的學生集體建設放在第一位。在民主選舉班干部的基礎上,班主任必須對班干部進行必要思想輔導,引導這批先進分子明確學習目標、班級發展前景、班干部對全班同學發展所負的責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現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贏得全體同學的支持。在班級建設細節上,班主任要依據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目標和學生特點,啟發班干部建立課程學習、品格鍛煉、體育運動、社會實踐的常規制度,采取親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組織班級生活,引導學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三)實施系統德育,構建整體的學校生活

學校每年都會組織一些全校性大型學生活動,如英語競賽、演講比賽、運動會、文藝匯演等。班主任往往分散地應付各種活動,沒有建立全效機制,沒有深刻領會各項活動的教育意義。如果我們把運動會看做對學生平時健身成果的檢驗,把文藝匯演看做對學生平時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語競賽看做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果的考查的話,那么就可以把各項活動融入學校生活系統之中,使學生不必額外應付這些活動。

(四)構建立體溝通網絡

篇9

作者:羅奕高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

如果情緒戰勝了認知那么個體就會做出道義性判斷,而如果認知戰勝了情緒的話那么個體就會做出功利性的判斷。雙加工模型的神經生理學依據Greene等人利用三個實驗和對應的腦成像數據驗證了雙加工模型。第一個實驗是檢驗在有無情緒參與的情況下對個體道德判斷的影響。對于是否有情緒的參與,他們采用“個人”和“非個人”的道德困境加以區分。“個人”(personaldilemma)的道德困境如:你站在天橋上,現在有一列電車朝正在鐵軌上作業的5個人駛來,要救這5個人的唯一辦法就是把你身邊的一個路人推下去阻止火車前進,你會這么做嗎?這類道德困境涉及個體對他人的直接傷害,情緒誘發強烈。“非個人”(impersonaldilemma)的道德困境如:一列電車朝正在鐵軌上作業的5個人駛來,要救這5個人的唯一辦法就是按下一個開關讓電車使到另一條支線上,但這樣電車就會撞上支線上的另一個人,你會按下開關嗎?這類道德困境對他人的傷害是間接的,情緒誘發較弱。[7]面對這種道德困境時,愿意犧牲一個人換取五個人的選擇我們稱之為功利性判斷,而不愿意犧牲一個人的選擇我們稱之為道義性判斷。最后結果顯示在有情緒參與的“個人”道德困境中,個體傾向于做出道義性判斷;而“非個人”道德困境中,個體傾向于做出功利性判斷。并且fMRI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種道德困境所引起的腦區活動存在顯著差異。

在“個人”道德困境中,個體做判斷時主要激活了內側前額葉和扣帶后回,而這些腦區主要與情緒加工相關;在“非個人”道德困境中,個體做判斷時主要激活了背外側前額葉和頂葉,而這些腦區主要與認知加工相關。[8]這就驗證了人們在進行道德判斷時,面對不同的道德困境會有兩個不同的判斷過程。第二個實驗的材料按道德困境的難易程度分為“困難的個人道德困境”和“容易的個人道德困境”,目的是檢驗在相同情緒參與情況下,個人認知程度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困難情境下個體所花的時間比簡單情境多;而且fMRI研究顯示,在困難道德困境條件下個體扣帶前回和背外側前額葉這些與認知相關的腦區的活動顯著增多。這就說明了在較難的道德判斷過程中個體的認知過程與情緒過程存在沖突和權衡。[9]第三個實驗的材料分為“功利主義的困難的個人道德困境”和“非功利主義的困難的個人道德困境”,目的是探究在認知和情緒都參與的條件下,個人的道德判斷情況。fMRI結果顯示,個人做出功利性判斷時總是與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相關,而做出非功利性判斷時背外側前額葉的活動則相應的減少。[9]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當增加個體的認知任務時,個體做出功利性判斷所用的時間會顯著增多,而做出非功利性判斷所用的時間未受影響。[10]這個實驗結合第二個實驗就證實了道德判斷過程是認知和情緒相互沖突的結果,若認知抑制住情緒則做出功利性判斷,而情緒若優于認知則做出道義性判斷。以上三個層層遞進的實驗和相應的腦成像數據說明了道德判斷過程中認知、情緒因素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認知和情緒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產生最終的道德判斷結果,從而證實了雙加工模型。并且后來的一些研究也從不同方面證實了雙加工模型,例如對腹內側前額葉腦損傷病人的研究、對不同誘緒類型對道德判斷影響的研究等。雙加工模型的評價按照現實和認知加工的觀點來看,對于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來說,人們在進行某種判斷的過程中很難離開情緒和認知的影響。因此傳統理性模型和社會直覺模型單從認知或情緒的角度考慮道德判斷的機制,顯然存在一些不足。而雙加工模型整合了認知和情緒兩因素在道德判斷過程中的作用,這對于道德判斷機制的研究來說是一個進步,也為將來道德判斷機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并且各方面的研究也證實這兩因素在道德判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道德判斷是理性推理和直覺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但道德判斷究竟是否如雙加工模型所提出的那樣還是有待于進一步的驗證,因為雙加工模型也存在一些讓人質疑的地方。許多學者對雙加工模型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效度還是抱懷疑態度。首先,許多研究者就指出其“個人”和“非個人”道德困境的分法沒有哲學依據。其次,其選用的經典道德困境材料比較適用于研究哲學的觀點,并不適用于現實生活情境。并且,該模型強調了認知和情緒兩因素的作用,但沒有說明情緒參與道德判斷過程中的具體性質是什么,也沒有揭示道德判斷真正的心理過程等。綜上,道德判斷雙加工模型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但它還是存在不足,有待于進一步的改正和完善。

上世紀90年代前研究者們注重道德判斷過程中理性推理因素的作用,后來又開始注重情緒因素的作用,再到現在越來越重視對兩因素的整合,并且目前的研究也證實了認知、情緒兩因素在道德判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對道德判斷機制研究的進步。而Greene提出的雙加工模型雖然得到了一些實驗數據的支持,但認知和情緒兩因素在道德判斷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到底是什么樣還是無法確立,并且近期Moll理論對雙加工模型也提出了挑戰,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道德判斷過程中認知因素的作用一直存在,但起到改變道德判斷的是情緒的卷入水平。[11]因此未來我們應該對道德判斷過程中認知和情緒的作用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以此進一步了解道德判斷的機制。或許可以對以下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例如:對道德判斷過程中情緒和認知兩因素的作用的研究,我們可以將腦成像研究結合生理多導儀、事件相關電位等工具,從生理指標和時間進程上對這兩因素的先后作用以及如何相互作用進行探索;還有對于道德判斷的影響因素,除了情緒和認知外我們還可以從不同人格特質、不同判斷情境、不同文化等方面進行研究。總之,道德判斷的機制是個很復雜的過程,要徹底認識它我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篇10

一、問題的提出

1.班級管理的現狀

周一回到教室,班長馬上向我匯報上周四,五班級里出現的違反校紀的情況:周四值日生沒有打掃教室,都逃回家了,班級里的衛生是她和衛生委員搞的;周五的體育課有同學乘老師不注意溜到校園外面買零食。她在向我反映情況的同時給了我一長串名字,除了幾個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以外,幾個我以為很守“本分”的學生也在其中。

我當時就火冒三丈,把學生全部叫到辦公室,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我還打電話通知了幾個學生家長,好好地告了他們的狀。冷靜下來后,仔細想想,也不能全怪學生,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確有漏洞,讓學生有機可趁。

在平時的班級工作中,我像保姆似的每天早來晚走、兢兢業業、不辭勞苦,結果卻不如人意。學生在老師面前一個樣,老師不在時又是另一個樣子。我付出很多,耗費了時間和精力,到頭來學生沒管理好,自己卻身心疲憊。多數學生缺乏主人翁意識,常處在被動服從的位置,缺乏管理與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

2.班級管理要實現兩個轉變

(1)學生管理不到位,要培養班干部自主管理班級的能力

在班級中雖然設立了班委,有班長,紀律委員等,但是每個同學的職位形同虛設。在平時一旦有事情發生,總是班主任出面解決問題,這些同學沒有機會去自己處理事情,主體性得不到發揮,他們缺乏鍛煉。一旦沒有了班主任的支持,這些同學就束手無策,如果碰到不服管的同學他們更是六神無主,沒了底氣。

(2)班主任管理策略不健全,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班級管理模式

為了便于管理,我也設立了許多的管理制度,如《班級管理日志》、《班級負責人工作責任制》、《班級衛生承包責任制》、《班級一周情況反饋細則》等等。但是平時班主任雖然掛在嘴邊,但是都沒有真正的落實,學生不知道具體怎樣去做,一旦違反了,也沒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二、構建班級“三步三環”管理模式的思考

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傳統的班級管理以知識、計劃、策略為核心,以班主任為權力中心,班主任根據學生能力大小指定班團干部。這種傳統模式雖能穩定班級,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部分班主任為了班級任勞任怨,事事親歷親為,但是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民主意識受到壓抑,班級管理長期處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態,收效甚微。因此,學生日益多元而富有個性的教育需求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迫切要求改革傳統班級管理模式。

“三步三環”的班級管理模式是對傳統班級管理模式的一種革新。它主要基于傳統班級管理模式下管理的“一手抓→扶著做→大膽放”三步(但對這三個步驟有一定的革新),以及班級管理“核心環”、“制度環”、“隊伍環”,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和諧班級管理的一種模式。

具體如右圖:

筆者認為“三步三環”的班級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三、構建班級“三步三環”理模式的探索

(一)理論依據葉圣陶老先生就語文教學說過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同理,對班級管理而言——“管”是為了“不管”。作為班主任,關鍵是要教育和指導學生學會自主管理班集體,使每個學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體,達到“管,是為了不管”的目的。因此,如何根據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水平和需要,創建實現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模式,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我們認為,借鑒主體教育論、集體教育論等現代教育理論的理念與成果,建構以“三步(一手抓,扶著做,大膽放),三環”(班級管理核心環,班級管理制度環,班級管理隊伍環”)為主體的班級管理模式,讓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學習和生活,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實現學生自主管理。

(二)“三步三環”管理模式的具體應用

1.“三步模式”的運用于實踐

一般來說,在實施學生自主管理的過程中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1)班主任主導管理班級——一手抓

班級作為學校管理的基本單位,是一個小集體,管理工作當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才會有頭有緒,集體才會像一架健康的機器有序地運轉。而班級的管理主要靠的是班主任,一開始班主任的管理尤其重要。七年級的學生從小學升到了初中,無論是學習環境和學習進程都發生了改變,到了初中,班主任想要一個步調一致,整齊劃一的班級集體,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班主任雖然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卻特別多、特別細。(班主任 )大至教育教學工作,小至掃把、粉筆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樣樣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事事要親歷親為。班主任在為班級奔波的同時,也可以慢慢的務實好班干部的人選,然后通過自薦和選舉,選拔出一批得力的班干部人員,慢慢培養。

(2)師生共同管理班級——扶著做

班級工作千頭萬緒,學校的大部分工作都與班級管理有關。若單純依靠班主任一個人管理、跟蹤,即使一天24小時工作,效果也不好,班主任也沒有這樣的體力和精力。要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來,七年級開始培養的班干部在此時可以發揮作用了,一方面可以減輕班主任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班干部們管理班級的能力。比如可以讓宣傳委員負責策劃某期黑板報,衛生委員負責一次大掃除人員的安排等等,但是班主任不能完全放手,還需要在幕后做一些收尾工作。記得七年級下學期的一次大掃除,衛生委員把人員安排好后,兩個負責到垃圾的同學有意見,他們嫌臟,死活不肯去倒,衛生委員在一旁傻站著。我了解情況后二話沒說,馬上把垃圾去倒了。這時學生傻眼了,紛紛到辦公室向我道歉,保證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3)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大膽放

班級是一個集體,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努力,出謀劃策,要管理好一個班級,就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揚民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提高班級管理工作的效率,光靠班主任和幾個班干部還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外出時,幾個調皮學生總是要冒出來,做一些離譜的事情。早在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就說過:“記住,你管教的目的應該是培養一個會自我管理的人,而不是一個靠別人來管理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班集體除了團結互助,更重要的是人人是班級的主人,個個是班級的管理者,變外在的約束為內在的自律,自主管理班級。

2.“三環模式”的運用于實踐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除了要處理好三個步驟,還要處理好三個環節:

(1)班級管理核心環,班主任要認清什么是班級管理的核心;

對每個班主任來說,一個嚴肅活潑、積極上進的班集體,是夢寐以求的。盡管班級管理有著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但是有一點至少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個學生對班級要有責任感。我認為,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是班級管理成功的核心。一個學生只有對班級有一種責任,他才會真正為班級著想。所以學生責任感的培養也是班主任的必修課之一,尤其是現在的孩子,總是斜著眼睛看人。

有一段時間,我班學生總是喜歡埋怨別人:上課有人說話,同學自修課講話影響了我的學習,同學喜歡拿我的學習用品等等。其實這些學生都犯了同一個毛病:只說別人,不看自己。為了引導學生自省,我設計了一堂班隊課《個人和集體》,要同學談談個人對集體的重要性。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說:“我考試不及格,就影響全班的平均分”。體育委員說:“我們在隊形隊列比賽時,一個同學走不好,就會影響整個班級的形象”。同學們都發言了,很踴躍。這次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心靈的盤點,課后大家在思考自己的責任心,自己該為班里做點什么?

(2)班級管理制度環,班主任要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來約束學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級如果沒有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師生就沒有是非觀念,沒有行為規范,或無所適從,或各行其是。因此,班主任必須從班級實際需要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制度,充分發揮班級制度的積極作用。以前我也有一大套制度,制定的初衷想要好好管理班級,但是時間一長,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麻痹了。《班級管理日志》、《班級負責人工作責任制》、《班級衛生承包責任制》、《班級一周情況反饋細則》等形同虛設。這學期我做了一下改變,利用兩節班隊課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制定各項制度,等到全部出爐后,學生對各項制度也了解地差不多了,因為親口說的比別人給的容易記住。接下來我就負責把它整理出來,作為班級公約張貼到教室前面的墻上。接下來我的管理工作就比較主動了,一旦誰違反了上面的哪一條,就要受到全班同學的譴責,集體輿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況且有些還是從他自己嘴里說出來的。

(3)班級管理隊伍環,班主任要培養好幾支隊伍來共同管理班級。

一名班主任想要管好一個班級,必須要抓好幾支隊伍的建設。培養和鍛造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隊伍是帶好班集體非常重要的條件。同時各科的科代表隊伍,小組長隊伍,每天值日生的組長隊伍,這些都是班主任要關注的對象。科代表有沒有責任,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和成績。小組長有沒有責任,關系到整個小組同學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上交情況。大部分學生放學以后學生都急著回家,值日生工作敷衍了事,班主任安排一個有責任心的組長,她能做好一切后續工作,把教室搞得井井有條,省了班主任不少的心。七年級時,我根據學生名單簡單地安排了值日生和組長,沒有去考慮誰負責誰不負責。但是到了第二天就有值周老師來匯報,要么衛生打掃不徹底,要么包干區沒有打掃,要么飲水機沒有關等等,這種丟三落四的現象經常發生。我慢慢改變了安排值日生的方法,現在我每周安排一位工作負責的女同學來做值日生組長,由她全權負責班級的衛生工作。這樣一來,上述問題就沒有了。

四、有效的農村初中班級管理模式實踐的思考

作為和諧教育、和諧班級建設的追求者,我覺得在這里,還許多值得深入考慮的內容。

1、注意班主任的言傳身教。

班主任和學生接觸最多,幾乎每天都要接受學生的嚴格監督,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這種教育是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是終生的。因此,班主任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方方面面做好學生的表率。假如一個班主任天天在教室里強調,要求不要亂扔垃圾,我覺得還不如親自去體驗一次,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把垃圾筒外的垃圾撿進筒內,這樣效果比較好。

2、注意處理好與科任老師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