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營養與健康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營養與健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資料與方法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錦州市古塔區3所小學為干預學校,1所小學為對照學校,將選中學校1~4年級的所有學生(除外有智力問題不能理解和完成問卷問題者)作為研究對象。
方法:①問卷調查:采用“中國兒童營養健康教育計劃”項目統一印制的小學生調查問卷,在干預前后各進行1次問卷調查。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在校醫和班主任的配合下,以班級為單位指導學生完成調查問卷。問卷統一編碼、發放和回收。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營養相關知識(13道題)、營養態度(13道題)和膳食行為(6道題)4部分。②干預方法:干預期(1年)內,干預校開設營養健康教育課,采用由項目組統一提供的教材和宣傳資料,每個月1節課,每節課不少于40分鐘,共10節課;主題班會:“膳食與健康”、“身體活動與健康”各2次;營養健康知識板報:每月至少1次;校園營養健康知識廣播:每周1次;在教室張貼營養健康知識貼畫;在寒暑假開展營養知識征文、手抄報、繪畫等活動。利用家長會的時間,對干預校的家長和教師開展“飲食行為與健康”講座。對照校在此期間不進行任何干預。
統計學處理:應用EpiData 302錄入數據,應用SAS913處理數據和統計分析。連續性變量比較采用t檢驗,分類變量比較采用X2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和廣義估計方程(兩組比較)。檢驗水準為α=005。
結 果
一般情況:干預前,完成調查問卷2822份。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88±12歲。干預后,完成調查問卷2277份,失訪率193%。隨訪者中:干預組1604人(704%),男825人(514%),女779人(486%),平均年齡88±12歲;對照組673人(296%),男307人(456%),女366人(544%),平均年齡87±11歲。
營養知識水平的變化:干預組干預后的營養知識判斷正確率高于干預前,全對率由干預前的383%上升到干預后的404%,而對照組則由干預前的484%下降到干預后的467%,兩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干預前比較,干預組干預后的“平衡膳食寶塔”知曉率及全對率都顯著增高,分別提高299%、2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對照組的兩個率都明顯降低,分別下降29%、44%,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與干預組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營養態度的變化:干預前后比較,干預組持正面態度者由干預前的920%增加到干預后的936%,而對照組則由干預前的955%減少到干預后的944%,兩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飲食行為變化:早餐行為變化: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干預組與對照組早餐吃4類食物的學生分別減少03%、07%,吃2~3類食物的學生分別增加30%、28%,吃1類食物的學生分別減少20%、12%,兩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西式快餐行為變化: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干預組與對照組幾乎不吃西式快餐(0~1次/月)的比例變化較小,而每個月至少吃4次西式快餐的比例分別減少31%、14%,每個月吃2~3次西式快餐的比例分別增加32%、12%,兩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飲奶行為變化: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干預組與對照組每月至少飲1次牛奶或酸奶的小學生分別增加14%、19%,且同組干預前后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篇2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512.4+1 R 153.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6-0555-02
【關鍵詞】 營養狀況;健康知識,態度,實踐;飲食習慣;學生
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而合理的營養、健康的膳食行為不僅影響兒童的體格、腦和智力發育,也是預防成年期疾病的重要手段。調查表明,上海市浦東新區小學生2004年營養不良率為15.38%,肥胖率為12.86%,表現為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并存[1]。為改善這一狀況,筆者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內容制定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knowledge, attitude,practice, KAP)調查問卷,對小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基線狀況進行調查,并分析小學生營養狀況與飲食行為的關系,為今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宣教活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營養知識,改變其態度和行為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首先將浦東新區體格營養狀況監測點學校按所在地域分為鄉鎮地區及城區,再在其中分別隨機抽2所小學,在抽中的學校一~四年級各隨機抽2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調查1 493人,其中男生710名,女生783名,年齡最小為6歲,最大為11歲,平均為8.7歲。城區男生289名,女生334名;鄉鎮地區男生421名,女生449名。
1.2 方法 進行營養狀況調查和“膳食指南”營養KAP問卷調查。調查前對調查員統一培訓,調查過程中質控員按4%~6%的比例抽查,核實調查結果是否可靠。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內容自行制定,按每題1分,根據被調查者的選擇項累加計分。營養知識滿分20分,營養態度滿分5分,營養行為滿分10分。
1.3 統計分析 用SPSS 10.0軟件建立數據庫,對指標變量進行頻數描述、相關及多因素回歸等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營養知識水平 見表1。 br>
表1顯示,浦東新區無論城區還是鄉鎮地區,大多數被調查小學生對營養與健康的關系有較為清楚的認識,但對多吃肉類對健康無益、維生素A及鐵的食物來源、三餐合理的能量分配卻認識不足。城區小學生所有問題答對率都高于鄉鎮地區小學生,除多吃蔬菜水果有益于健康和多吃肉類對健康無益的答對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余18題的答對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2 營養態度 89%以上的小學生對營養知識感興趣,愿意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愿意通過改善營養提高健康狀況。城區小學生多數問題愿意率都高于鄉鎮小學生,其中98.1%的城區小學生愿意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鄉鎮地區小學生為9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137,P
2.3 生活及飲食習慣 表2顯示,浦東新區小學生每天吃早餐及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的形成率較高,均達80%以上,常吃零食、西式快餐、以甜飲料解渴、口味偏咸及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的形成率也較低,但以營養為依據購買零食的良好習慣的形成率較低。除以營養為依據購買零食人數的百分率城區低于鄉鎮地區小學生外,城區小學生良好習慣百分率均高于鄉鎮小學生,每天吃新鮮蔬菜、每天喝牛奶、每天吃早餐、常吃零食、以營養為依據購買零食、常吃西式快餐及每周進行體育鍛煉等健康飲食行為形成率,城、鄉小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4 KAP綜合評價 城區和鄉鎮地區小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分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城區52.6%的小學生對營養知識的了解屬于中和差的水平,鄉鎮為7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城區84.4%的小學生態度積極,鄉鎮則僅有7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營養行為方面,城區小學生處于好和中的比例高于鄉鎮,城鄉行為好、中、差的比例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5 知識、態度及行為的關系 經兩因素相關分析,知識與態度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77(P
2.6 獲取營養知識的途徑 城區小學生獲取營養知識的主要途徑為父母(63.1%)、廣播電視(55.4%)、報刊(52.3%)和醫生或營養師(50.4%),而鄉鎮小學生獲取營養知識的主要途徑為父母(62.8%)、醫生或營養師(46.9%)、教師(46.6%)、廣播電視(41.3%),城鄉地區小學生通過教師(χ2=9.925,P=0.002)、廣播電視(χ2=20.017,P=0.000)和報刊(χ2=57.503,P=0.000)獲取營養知識比例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7 希望獲取營養知識的途徑 城區小學生希望獲取營養知識的前3位途徑依次為醫生或營養師(58.7%)、父母(47.0%)、報刊(45.6%);鄉鎮小學生希望獲取營養知識前3位途徑依次為父母(51.5%)、醫生或營養師(50.0%)、教師(45.1%);希望通過同學或朋友所占比例較低(城區為21.2%,鄉鎮為22.0%)。其中,希望通過醫生或營養師(χ2=11.172,P=0.001)、教師(χ2=8.022,P=0.005)、報刊(χ2=71.082,P=0.000)獲取營養知識比例城鄉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研究顯示,家長及學生對合理營養知曉程度較低,相關的行為不能滿足合理營養的要求,是造成學生營養不良與肥胖的原因[3]。近年來國內開展了大量的KAP研究,以了解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的狀況,并用于營養教育效果的分析[4-6]。實踐證明,KAP研究用于了解和提高學生對營養知識的認識水平,增加營養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方面是很有效的[6-8]。
3.1 營養知識 多數浦東新區小學生對《膳食指南》中營養與健康的關系有較為清楚的認識,具備一定的營養知識,但對多吃肉類對健康無益、三餐合理的能量分配認識不足;對維生素A及鐵的食物來源的答對率雖高于四川、山東、黑龍江和廣東省小學生[4],但仍處于較低水平。而缺鐵性貧血和維生素A 缺乏對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小學生的危害極大,正確了解其來源才能積極預防。
3.2 營養態度 與溫州市及四川、山東、黑龍江和廣東4省小學生營養態度調查所顯示的80%以上小學生表示愿意改變飲食行為,希望獲得更多營養知識的結果[4,9]一致,89%以上的浦東新區小學生對營養知識感興趣,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城區小學生營養態度好于鄉鎮小學生。所以要加強對鄉鎮地區小學生的營養宣教活動,提高營養知識水平,建立良好的營養態度。
3.3 生活及飲食習慣 飲食行為綜合評分上,浦東新區多數小學生處于“中等”和“差”水平。然而在體育鍛煉、以營養為依據購買食品等良好習慣的形成率則較低。
3.4 營養教育的有效途徑 城鄉小學生通過社區獲取營養知識所占比例較低,這可能和小學生專注于學業,參加社區活動較少,以社區為基礎開展的營養宣教對小學生影響不大有關。
綜上所述,為提高浦東新區小學生營養狀況,可采取以學校為基礎的綜合干預模式,普及營養知識,改善飲食行為,提高學生營養狀況。而城區小學生營養知-信-行優于鄉鎮地區,故營養宣教的重點為鄉鎮地區。
4 參考文獻
[1] 杜尉英,鄭晶泉,胡佳,等.上海市浦東新區中小學生2001-2004年營養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6,27(3):227-228.
[2]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7-102.
[3] 周愛萍,袁妍,張婷.昆山市小學生營養狀況監測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4,25(6):690-691.
[4] 李瀅,翟鳳英,常素英,等.中小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與分析.衛生研究,2002,31(6):454-456.
[5] 湯雪琴,王國平.中小學學生家長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分析.實用臨床醫學,2005, 6(1):110-112.
[6] 彭云,程茂金,王紅,等.開展“健康促進學校”項目對小學生營養KAP 的影響效果評價.醫學與社會,2004,17(3):16-18.
[7] 蘇宜香,王玲,陳超剛,等.營養教育對廣州市小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2004,25(6):647-648.
[8] 王少康,池紅,胡永楨,等.南京市中小學生營養知識健康教育水平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008,29(7):588-589.
篇3
【關鍵詞】中小學生;生長發育;營養不良;超重、肥胖
【中圖分類號】R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747-01
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和營養情況一直是社會所關注的話題[1],為了保證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我們必須進行相關調查并以此為基礎探討學生的營養健康保障,制定相關的對策,因此我們對2012年余慶縣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并做出了相關分析,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取2012年10月~11月參加健康檢查的余慶縣初中、小學學生作為對象,共27996人,包括男生15029例和女生12967例。
1.2 檢查方法 按照《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2]中的規定對學生進行身高、體重的測量,并將所有數據錄入長發育監測信息管理與評價系統進行處理和評價。
2 結果
共檢測余慶縣中小學生27996人,年齡在5~18歲之間,其中包括男生15029例和女生12967例,合計營養不良人數3336人,營養不良率為11.92%;超重人數2612人,超重率為9.33%;肥胖人數為1955人,肥胖率為6.98%。具體數據統計見表1。
3 討論
從本次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余慶縣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狀況總體檢出率為11.92%,這個數據低于全國城鎮學生的平均水平(16.31%),但仍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而從超重率和肥胖率來看,分別為9.33%和6.98%,均低于全國調查結果的12.41%和9.62%。總體營養狀況良好。
有文獻指出[3]營養不良情況一般而言具有中學學生高于小學學生、存在男生高于女生的特點,而從本文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中學學生營養不良狀況高于小學學生的情況是切實存在的,而男生高于女生的特點則仍需進一步調查驗證。考慮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突增階段,學生的新陳代謝旺盛,學業繁重和體育活動等負擔也會加劇能量的消耗,而這一點在男生身上的體現尤為明顯,所以此階段的學生應當考慮增強營養攝入,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考慮課間加餐等方式來改善學生的營養補充;營養過剩率則是小學生高于中學生,這一點原因與上文分析有相同之處,而有文獻指出[4]女生營養過剩顯著高于男生,考慮原因是由于女生喜歡零食、甜食等,加上家長寵愛養成挑食等不良習慣導致膳食結構不平衡所致。因此建議在日常學習中普及平衡膳食和合理飲食的相關知識,改善學生們的營養結構。
綜上所述,針對余慶縣當前學生的營養現狀,首先應當加強營養膳食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教育部門做好溝通交流,重視學生的營養平衡,其次有針對性的對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的學生進行干預,及時治療消化道疾病和加強體育鍛煉,保持營養攝入,確保孩子們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李放.2006~2008年沈陽市沈河區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監測結果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09,2(3):73~76.
[2] 李福鎮.曲靖市麒麟區2009年中小學學生營養現狀分析[J].云南預防醫學雜志,2010,15(2):9~11.
篇4
【關鍵詞】 農村 ;小學生;健康狀況;分析
為進一步做好農村小學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于2009年9月-12月對12所小學9241名在校學生進行了健康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惠農區所屬12所小學的9241名在校學生,其中男生5168名,女生4073名。
1.2方法:
檢查方法和診斷標準按《中國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要求進行。所用儀器均經校對,由專業人員進行體檢,所獲數據經審核后輸入微機,用SAS.6.12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并與2005年惠農區農村小學生體檢資料進行比較。
2結果
常見疾病控制檢出情況見表1-3。表1惠農區農村小學男女生常見病情況表2惠農區農村小學生各年級學生常見病檢出情況表32005、2009年惠農區農村小學生常見病情況比較
2.1學生營養狀況:
男女營養不良狀況有統計學意義(χ2=24.04,P0.05)。不同年齡段學生肥胖率有統計學意義(χ2=27.87,P0.05)。6個年級間營養不良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χ2=2.39,P>0.05)。
2.2視力不良:
女生視力不良率明顯高于男生(χ2=34.71,P
2.3齲齒:
男女齲齒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40,P>0.05);而各年級男生齲患率有統計學意義(χ2=1387.40,P
2.4沙眼:
女生沙眼患病率明顯高于男生(χ2=9.750,P0.05)。
2.52009年與2005年農村小學生常見病情況比較:
營養不良率與2005年相比,明顯下降(χ2=677.21,P
3討論
3.1體檢結果:
農村小學生營養不良率和肥胖率與2005年相比,營養狀況大為改善,說明隨農村經濟逐步好轉,農村小學生的營養狀況也逐漸改善。而2009年度體檢男女營養不良狀況的差異可能與男女性別的生理發育不同有關及女生挑食、偏食較男生重。肥胖的逐年增多提醒家長們,在改善營養的同時也要提倡科學的飲食和健康的行為習慣。
3.2齲齒患病率:
齲齒患病率比2005年明顯降低,有隨年齡增長而呈逐年遞減的趨勢(逐年遞減),反映了惠農區農村小學對防齲齒的健康教育和防治措施得當。
3.3沙眼患病率:
沙眼患病率比2005年明顯下降,提示隨農村生活水平、衛生條件提高,個人衛生和防病意識也在不斷加強。但與城鎮及發達地區相比沙眼患病率仍較高,與家庭社會生活環境有關[1],說明農村小學生的沙眼防治工作還任重道遠。視力不良率比2005年檢測結果上升,其原因可能與近年來電視、電腦、游戲機等的普及和小學生用眼衛生意識不足有關。2009年度體檢視力不良率隨學齡的升高而增長[2],說明學生由于升學壓力影響,學習時間長,負擔重致視力不良學生增加,所以提醒教師和家長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篇5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359-02
營養狀況是評價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不但影響學生的正常生長發育,還影響其身體的其他功能,并降低學習效率[1]。為全面了解吳江區小學生營養狀況和發展趨勢,以便為指導小學生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等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吳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9-11月對轄區各小學校學生的營養狀況進行監測評價,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2年吳江區轄區各小學校為監測學校,以全部在校學生為監測對象,共監測學生52944名,其中男生28771名,女生24173名。
12方法采用全國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規定的測量方法和測量器具對學生的身高、體重進行測量。參與測量的人員為具有資質的醫務人員,測量前進行培訓,統一測量標準和方法。采用2007年《國家學生體質監測標準》規定的“身高標準體重”評價方法評價學生的營養狀況。
13數據處理采用EXCEL2007進行資料錄入,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21總體營養狀況 52944名小學生中,營養不良有2324名,營養不良率439%,較低體重有16409名,較低體重率3099%;超重有3901名,超重率737%;肥胖有8775名,肥胖率1657%。見表122性別比較由表1可知,2012年吳江區小學生男女生營養不良率分別為380%和509%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年齡比較由表2可知,不同年齡段學生營養狀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內的數字為檢出率/%。24城鄉比較由表3可知,吳江區城鄉小學生營養不良率分別為421%和45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體重率分別為3002%和3289%,農村均高于城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注:()內的數字為檢出率/%。3討論吳江區2012年小學生營養缺乏達3538%(營養不良率439%、較低體重率3099%),營養過剩2394%(超重率737%、肥胖率1657%),均高于2010年全國調查水平(營養缺乏2049%、營養過剩1884%)[2]。提示我區小學生營養存在許多問題,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并存,雙峰現象明顯,并且有性別、年齡和城鄉差異。社會、學校和家長以及相關部門對小學生營養狀況應予以重視。營養不良率隨年齡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可能這一時期小學生身高增長速度超過體重增長速度有關;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隨年齡呈上升局勢,這可能與小學生飲食不均衡,大量食入高熱量的食品,同時缺乏體育鍛煉活動有關;營養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這可能主要是由于男女生生長發育的生理特點所致,同時女生比較關注形體,對飲食過分限制,而男生不在意形體,飲食量大而出現超重和肥胖。營養不良率城鄉無明顯差異,說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飲食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營養不良不再是由于缺乏飲食造成。超重率和肥胖率城市高于農村,可能是由于城市學生高能量食品進食多,同時缺少體育鍛煉,而農村學生體育鍛煉較多所致。兒童肥胖率高,已成為目前較突出的問題。有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發展為成人肥胖的危險性是非肥胖兒童的2~6倍[3]。吳江區地處于長江三角洲,屬于經濟較發達地區,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而學生健康問題有增無減,雙峰現場明顯,顯然這不是由于經濟困難,物資短缺所致,屬于生活方式病[4]。因此,社會、學校、家長學生以及相關部門應積極采取綜合性措施,如加強健康監測、強化健康教育、增強體育鍛煉、普及合理膳食知識等,改善小學生營養狀況。
參考文獻
[1]曹俐2007-2009年徐州市城區中學生營養狀況監測[J]江蘇衛生保健,2010,12(2):7-8
篇6
【關鍵詞】教育;營養;素質;引導
少年志,則中國志;少年強,則中國強。如果中小學生在學生時期只是成績優異者,而忽視了對其身心健康的培育,那么在未來激烈的競爭壓力下,他們會沒有足夠好的身體去應對壓力,更不易勝出。中小學生不愿出門運動時,作為父母應充分發揮啟蒙老師的作用積極引導孩子去參與到運動之中。作為父母,他們一直認為孩子沒有生病,體質健康狀況就沒有問題。其實不少孩子處于亞健康的狀態,父母卻對此不予關注,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父母應該意識到,中小學階段孩子的身體素質和機能的降低很有可能會危害他們一生的健康,甚至誘發孩子心理的“亞健康”。
一、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與增強體質的途徑
在2010年全國學生營養日舉辦期間,設立了一個主題,即食品安全營養,孩子健康成長——遠離肥胖與慢性病。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的一個關于我國中小學生營養與健康的報告,報告顯示,高達60%以上的中小學生體育鍛煉嚴重不足,我國中小學生體育鍛煉不足的現象非常普遍,參與體育運動的比例不到37%,6到12歲的小學生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低于8%,13到17歲的中學生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也不到10%。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增強體質的方法有兩種:營養,還有運動。這說起來是很簡單,但具體實施的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特別是讓二者達到平衡狀態就更不容易了。現在中小學生就面臨此類問題,營養和運動嚴重失衡。一說到體質差,父母的想法就是增加營養,認為吃的好、吃得多,就能提高孩子的體質。當然結果并非如此,營養充足了,而孩子體質沒有提升上去。形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就是營養過剩而運動不足。營養需要補,但是前提是與運動平衡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增強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
二、父母有責任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
在孩子幼兒時期,父母對孩子的運動給予最親密的指導和關注,使他們學會了坐、爬、立、站、跑。這是中心小學生參與運動的最為基本的運動方式。那時,父母期望孩子多爬、多跑,以此增強抵抗力。當孩子成了小學生、中學生,父母的愿望有了傾斜,他們把上個好學校最重要的目標,而更多的忽視了中小學生體質狀況。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已經有了一些運動的基礎,父母可以給予一些規則性和指標性的要求。例如,在玩耍或娛樂中增加一些競技性的運動,做一些提高他們運動技能和運動成績的活動。比如,每天堅持上下臺階,可以設定一定的目標,做好記錄,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很多父母認為,中小學生參與運動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其實,中小學學校里面雖有課間操和體育課,但受學生人數、場地、器材等條件的限制,活動時間和運動負荷都不能完全達到要求。所以中小學生能否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父母也有一定的責任。如果中小學生能從小堅持各種樣式的體育鍛煉,他們的體質狀況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差了。國外設有諸多進行心理矯正的機構,然而他們對心理有障礙的孩子的處理方法你可能想不到,方法很簡單,由父母親自帶著孩子一起在足球場上瘋跑。好多原本心理壓抑、抑郁的孩子,在足球場上跑跑跳跳的過程中,他們的心理產生了很大變化,原本的不良情緒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貫穿于人生的始終。尤其是幼兒期和兒童期,體育運動的重要性更為突出,體育運動能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骨骼、神經系統、肌肉、臟器等的生長發育;不僅能為他們大腦所需的氧氣與養料提供更為充足的保障,使大腦處于更為興奮的狀態,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運動能夠增強中小學生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經醫學研究證明,體育運動作為防病治病的手段,不是任何一種或幾種藥物可以替代的。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跟孩子一起打打球、跑跑步、騎騎車、游游泳,跟孩子一起參與運動,不但能夠強健身心、還能夠增長知識和培養品格,而且這也是一種最為美好的親子溝通途徑。
三、運動是父母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最佳途徑
從幼兒園畢業進入小學階段,孩子的生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作為父母,對他們的生活習慣作出相應調整以適應目前生活,孩子做完作業之后,父母可以帶他出去做運動。在運動過程中,父母跟孩子進行慢慢地交流,告訴他這兩種生活有何不同。相對于直白的直接的交流來說,后者的教育方式更加比較活潑、自然,而且孩子也能夠很自然的了解并接受。
如果每天能夠抽出一個小時進行運動,長期堅持的話,父母會發現孩子性格變得更加積極、樂觀、開朗,他們也能以運動為中間媒介與同齡人進行自如的交流和交往。假如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小煩惱,那么一起運動就會使煩惱解決。在運動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一起體驗、一起參與,父母也會感覺到自己融入了孩子的生活,融入了孩子的快樂之中。
四、孩子心目中的榜樣往往就是家長
在運動過程中,如果父母只是通過言語去告訴孩子這項運動的趣味性,遠不如通過親自展示更具有說服力,所以父母帶著的孩子一起去運動,例如,騎車、游泳、遠足、溜冰,或者只是跟和他們一起跳跳繩、打打籃球,都能夠享受到別樣的美好時光。我們所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指的不僅是在文化知識方面,同時也包括體育運動。孩子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需要父母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抓起,甚至從孩子開始學爬、學走路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因此,作為父母,在中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方面所起的作用要遠大于學校老師。因為中小學生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父母,當然也包括是否參與運動。父母為孩子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對于這個家庭來說,運動為家庭成員的團聚,分享美好時光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
五、結論
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不光是一個家庭的事,也是標志國家未來的發展問題。中小學生的健康問題是父母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何才能擁有好的體魄,我們除了要注意飲食,還要注重孩子的身體鍛煉,父母對于孩子是否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應該積極發揮啟蒙老師的作用,轉變態度、以身作則,積極引導,使孩子從小愛上運動,通過運動來增強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杜峰引.對農村中學生休育價值觀的調查研究[J].教學廣場,2005(10).
[2]楊闖建.河南省城市中學生體育價值觀現狀及培養問題的研究[D].河南大學,2003.
篇7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4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7-0876-02
【關鍵詞】 視力,低;沙眼;貧血;齲齒;營養不良;肥胖癥;學生
視力不良、沙眼、齲齒、營養不良、肥胖、貧血等危害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常見疾病,不僅妨礙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正常發展,同時也會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為了解廈門市小學生常見病患病情況,探討其影響因素,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和進一步做好學生常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對廈門市2008年小學生常見病的體檢數據進行了匯總分析。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組資料來源于廈門市體質健康監測學校2008-200年度在校生的健康查體數據。經整理,7~13歲學生59 874名,其中資料完整的有54 973名(男生30 539名,女生24 434名)。
1.2 方法 按《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監測手冊》的要求進行,營養狀況評價采用“2000年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高標準體重篩查標準”,以低于80%標準體重為營養不良。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錄入與整理,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視力不良 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61.17%,其中男生為58.52%,女生為64.49%,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3.42,P
2.2 沙眼 小學生沙眼檢出率為1.34%,其中男生為1.12%,女生為1.62%,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47,P
2.3 貧血 小學生貧血檢出率為0.63%,其中男生為0.67%,女生為0.5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8,P>0.05),男生貧血檢出率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χ2趨=74.75,P0.05)。見表1。
2.4 齲齒 小學生齲患率、齲均、齲牙填補率分別為63.74%,2.17,11.03%,其中男生齲患率、齲均、齲牙填補率分別為63.54%,2.19,10.07%,女生齲患率、齲均、齲牙填補率分別為63.98%,2.14,12.26%。男、女生齲患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5,P>0.05),齲患率均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χ2趨=1 811.89,1 375.91,P值均
2.5 營養狀況 小學生超重、肥胖、營養不良檢出率分別為6.30%,13.14%,6.64%,其中男生超重、肥胖、營養不良檢出率分別為7.01%,16.68%,5.53%,女生分別為5.42%,8.72%,8.03%。超重、肥胖檢出率男生均高于女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58.03,753.73,136.32,P值均
3 討論
3.1 視力不良 視力不良給生活和學習帶來諸多不便,使青少年無法正常發揮自己的體能和運動潛力[1]。2008年廈門市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高于有關文獻報道[2],且男、女生視力不良率均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女生高于男生。這種現象除與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缺乏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而玩游戲機、上網、看電視時間相對較長密切相關外,也與教室及家庭學習環境和照明條件、學生不良讀寫姿勢和用眼習慣有關;女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高于男生,可能與女生學習更為刻苦、不喜歡參加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有關。
3.2 沙眼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的形成以及多形式綜合防治措施的開展,學生沙眼患病率顯著下降。目前廈門市小學生沙眼檢出率已處于較低水平。
3.3 齲齒 調查結果顯示,齲齒是廈門市小學生患病率最高的常見病,遠高于國內其他地區的報道[3]。7~9歲年齡組學生齲患率較高而充填率較低,此年齡段剛好處于換牙期,說明乳牙的患齲率直接影響著該年齡段學生總齲患率的高低[4];齲患率隨年齡增加而下降,主要與乳齲齒脫落、恒牙萌出、學生口腔保健知識增加有關[5]。
3.4 營養狀況 營養不良和肥胖是威脅學生健康常見的營養問題[6]。廈門市小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肥胖檢出率男生高于女生,與有關報道[7]一致。可能與女生多挑食、偏食、喜吃零食,導致正餐食欲較差,飲食不規律,以及為追求苗條身材而刻意控制飲食等因素有關[8]。
3.5 貧血 廈門市小學生貧血檢出率與2000年相比明顯下降[9],低于有關文獻報道[10]。說明貧血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目前,廈門市小學生視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防齲工作與發達國家間仍有較大差距,兒童青少年肥胖與營養不良并存。筆者認為,學生常見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強,衛生、教育部門應密切配合,促進社會各屆共同參與,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做到防治結合,宣傳教育與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4 參考文獻
[1] UCAKHAN OO, SOKOL J, BRODIE SE,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yopic patient population applying for refractive surgery. Clao J, 2000,26(2):102-105.
[2] 高仙,馬宏彬.北京市西城區2006年中小學生常見病現況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8,29(9):858-859.
[3] 郭占景,顏瑞香,陳鳳格,等.石家莊2007年城市小學生常見病患病狀況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8,29(9):859-860.
[4] 陳麗萍,林章恩,蘇玲,等.福建省學生常見病的調查.海峽預防醫學雜志,1998,4(1):20-21.
[5] 賈偉華.漯河市部分中小學生常見病調查分析.職業與健康,2005,21(3):421-422.
[6] FERNANDO SD, PARANAVITANE SR, RAJAKARUNA J, et al. The heal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school children in two rural communities in Sri Lanka. Trop Med Int Health, 2000,5(6):450-452.
[7] 付志勇.長沙市中小學生2002-2005年營養狀況分析. 醫學臨床研究,2006,23(4):546-548.
[8] 曹俐.徐州市區中小學生營養狀況. 中國學校衛生,2003,24(6):603.
[9] 余建梅,劉毅丹,張聯合,等.廈門市中小學生常見病分布動態.職業與健康,2003,19(1):98-99.
篇8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1-0037-02
【關鍵詞】 營養調查;營養不良;肥胖癥;學生
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營養狀況對學生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況影響極大。營養不良可導致發育遲緩、貧血;肥胖可導致學生心理壓力增大、學習成績下降和性早熟,且肥胖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為了解銅川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及變化趨勢,以便為制定健康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筆者于2002-2005年對銅川市7所中小學校學生營養狀況進行了調查,報道如下。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02-2005年銅川市7所監測點校學生健康體檢資料,中學5所,小學2所。共調查學生37 616名,其中小學生6 719名,初中生17 543名,高中生13 354名;男生18 278名,女生19 338名。
1.2 方法 按照衛生部下發的《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的方法和要求測量身高、體重。采用“1995年全國學生7~2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1]評定營養狀況,體重在標準體重的90%~110%為正常,低于90%為營養不良,高于110%為超重,超過120%為肥胖。
2 結果
2.1 總體情況 4 a監測結果顯示:學生營養正常23 414人,占62.24%;營養不良10 049人,占26.71%,以輕度為主,其中輕、中、重度營養不良率分別為23.44%,3.21%和0.07% 。超重2 432人,占6.47%;肥胖1 721人,占4.58%。學生營養不良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各年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0.38,P<0.01);超重、肥胖各年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3.74,0.66,P值均>0.05)。見表1。
2.2 中小學生營養狀況變化趨勢 小學生2002-2005年營養不良檢出率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99,P<0.01);肥胖和超重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1.06,6.12,P值均>0.05),其中肥胖檢出率2002年與2005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9, P<0.05)。初中生2002-2005年營養不良、超重、肥胖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6.91,3.19,3.40,P值均>0.05);高中生2002-2005年營養不良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36.32,P<0.01),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6.36,1.93, P值均>0.05)。
2.3 不同學段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見表2。
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營養不良率分別為17.93%,26.06%和32.00%,隨學段的升高而升高,各學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8.87,P<0.01);超重檢出率分別為7.86%,7.37%和4.58%,隨學段的升高而降低,各學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4.20,P<0.01);肥胖檢出率分別為6.25%,5.62%和2.36%,隨學段的升高而降低,各學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37.37,P<0.01)。
2.4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狀況比較 男、女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分別為25.87%和27.51%,女生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88, P<0.01);男、女生超重檢出率分別為6.22%和6.7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68, P>0.05);男、女生肥胖檢出率分別為5.81%和3.41%,男生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4.23, P<0.01)。見表3。
3 討論
銅川市2002-2005年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營養不良和肥胖并存,均低于1995年全國中小學生的平均水平(32.6%,7.75%)[2]。但由于銅川市屬于西北地區較為貧困的小城市,學生營養不良率明顯高于沈陽(9.72%)[3]及上海浦東新區(19.09%)[4]等發達城市,肥胖率則明顯低于經濟發達城市[3-4],說明學生營養狀況可能與地區經濟條件及生活水平有關。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逐年下降,以小學和高中最為明顯。營養不良檢出率隨學段的升高而上升,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則隨學段的升高而下降,提示營養不良預防的重點人群是中學生,肥胖預防的重點人群是小學生。由于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高峰期,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機體對各種營養物質需求增高,飲食補充應及時、充分。小學生多喜歡吃高糖及高脂食物,飲食不節制,運動量小,從而導致肥胖。
不同性別學生營養不良和肥胖的檢出率不同,女生營養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可能與女生喜歡挑食、偏食、吃零食,導致正餐食欲較差,飲食不規律,以及為追求苗條身材而過分控制飲食等因素有關[5]。
針對銅川市中小學生目前的營養狀況,應以學校和社區為重點,結合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工作,大力加強營養與健康知識的普及,使家長和學生認識到營養不良及肥胖對生長發育和健康的影響。同時使人們普遍掌握平衡膳食和合理營養知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學校和家長應共同參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勞逸結合,給學生創造條件;教育學生重視戶外活動,堅持經常、持久、足夠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教育學生吃好早餐,少吃零食,糾正偏食、挑食、盲目節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家長應注意給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及時補充優質足量的蛋白質和能量。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措施,以達到預防和降低營養不良及肥胖的目的。
4 參考文獻
[1] 白呼群,主編.學校衛生情況年報表填報說明及技術規范.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2:30-32.
[2]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1995).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9.
[3] 連志勇.沈陽市中小學生1996-2003年營養狀況變化趨勢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5,26(4):301.
[4] 杜尉英,鄭晶泉,胡佳,等.上海市浦東新區中小學生2001-2004年營養狀況.中國學校衛生,2006,27(3):227.
篇9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9-0858-02
【關鍵詞】 營養不良;肥胖癥;沙眼;貧血;學生
《北京市學校衛生防病規劃(2006-2010)》對北京市學生常見病防治工作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防治方案。為了解2006年北京市西城區中小學生常見病的發病情況,探討其影響因素,為今后相關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現將西城區2006年學生常見病檢出情況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2006年北京市西城區9所監測學校所有在校學生共8 215名為調查對象。實際監測學生7 861名,健康檢查率為95.7%。其中男生3 933名,占50.03%;女生3 928名,占49.97%。小學生2 575名(男生1 313名,女生1 262名),初中生1 347名(男生747名,女生600名),高中生3 939名(男生1 873名,女生2 066名)。
1.2 方法 所有檢查、診斷、判定、質量控制以及標準均按照《北京市學校衛生防病工作技術規范》要求執行。參加調查者全部為專業技術人員,并經過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所統一培訓。
1.3 統計方法 采用EXCEL,SPSS 11.5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對學生常見病的檢出率進行統計。百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營養狀況
2.1.1 營養不良 從表1可以看出,各個學習階段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均為女生高于男生(χ2值分別為12.65,16.82,67.14,P值均<0.01),且學生的營養不良檢出率隨著學習階段的提高而增加(χ2趨=55.79,P<0.05)。
2.1.2 超重與肥胖 從表1可知,學生超重檢出率為12.11%,肥胖檢出率為20.05%。高中學生超重檢出率男生高于女生(χ2=6.79,P<0.01)。各小學、初中、高中學生肥胖檢出率均為男生高于女生(χ2值分別為24.52,42.87,142.56,P值均<0.01)。
2.2 視力不良 2006年西城區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70.45%,小學為45.86%,初中為77.06%,高中為84.26%。隨著學習階段的提高,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快速提高(χ2=1 136.78,P<0.05)。
2.3 沙眼 由表1可知,2006年西城區小學生沙眼檢出率最高(χ2=26.11,P<0.01),小學、初中、高中男女生沙眼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10,1.12,1.79,P值均>0.05)。
2.4 貧血 由表1可知,2006年西城區學生貧血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χ2=47.21,P<0.05),且隨年級的增加,貧血檢出率也逐漸提高(χ2趨=13.40,P<0.05)。
2.5 齲齒 學生齲齒檢出率為37.23%,小學生為28.62%,初中生為29.32%,高中生為45.57%,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齲齒檢出率逐漸升高(χ2趨=107.88,P<0.05)。
3 討論
3.1 營養不良和貧血 2006年北京市西城區學生營養不良和貧血檢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原因可能為:(1)女生追求體態苗條,經常節食,或者常有偏食、挑食的習慣, 造成營養素攝入不足;(2)女生青春期月經失血,營養素部分丟失。營養不良檢出率和貧血檢出率高年級學生高于低年級,其原因可能是:(1)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需要的營養和能量增加,如果飲食習慣不良,容易造成膳食不平衡;(2)低年級學生的飲食由家長監督較多,隨著年齡增大,家長對學生飲食的注意力減少,而學生缺乏營養知識,導致營養不良率隨年級而升高[1];(3)高年級學生學習負擔加重,消耗較大;(4)高年級學生體育鍛煉及活動時間少, 安排的體育活動落實不夠。
3.2 超重和肥胖 肥胖不但影響學生的正常生長發育和學業,而且是一些成年期疾病的重要隱患[2]。現在許多學生飲食習慣不好,經常攝入油炸、膨化等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造成營養不均衡;目前學生課業負擔很重,且大量電子產品不斷涌入家庭,許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和虛擬空間,減少了參加戶外體育鍛煉的機會與時間,造成靜坐時間較長,缺乏運動,多余能量蓄積在體內,致使超重和肥胖。許多證據表明,兒童少年的超重與肥胖的疾病危險和健康后果以及對心理和精神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兒童時期的肥胖延續到成年之后可能導致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因此必須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3.3 視力不良 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與2004年和2005年西城區學生健康體檢資料比較,不同學習階段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隨年級的增加,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也隨之上升,與文獻報道一致[3]。說明學生視力不良的情況不容樂觀,應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高度重視。
3.4 沙眼 西城區男、女生沙眼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黃文群[4]的報道一致。小學生沙眼檢出率最高,這與小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應該重點加強對小學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對用眼衛生的重視程度,促進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報道顯示,空氣污染嚴重也可使沙眼的患病率增高[5]。
3.5 齲齒 2006年西城區學生齲齒檢出率高于有關文獻報道[6]。調查結果還顯示,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齲齒檢出率逐漸升高,與有關報道[7]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1)西城區從2005年開始,為小學一至三年級兒童免費實施窩溝封閉預防齲齒,增強了牙齒抗齲能力,同時使早期齲損停止發展;(2)齲齒發病的內因主要與體內缺鈣、氟、維生素等營養素以及全身疾病有關[8]。高年級學生生長發育較快,對鈣、氟等需求量增大,如果營養不平衡,易導致缺鈣、氟等。對小學生進行齲病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降低齲患率[9],所以小學生仍要作為重點防治人群。
4 參考文獻
[1] 唐國成,諸筆科,朱志良,等.1998-2005年深圳市松崗街道學生常見病動態分析.實用預防醫學,2006,13(6):1 513-1 515.
[2] 葉廣俊.兒童少年衛生學.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75-76,88-91.
[3] 胡小煒.杭州市西湖區2003年中小學生視力低下監測結果.中國學校衛生,2004,25(6):5.
[4] 黃文群. 2004年炎陵縣中小學生常見病患病狀況調查. 實用預防醫學,2005,12(3):616-617.
[5] 張厚蘭,李剛,周慶珍,等. 大氣污染與中小學生沙眼患病率的關系. 中國學校衛生,1995,16(1):39.
[6] 楊延清.寧夏回漢族兒童少年齲齒調查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8,19(6):47-49.
[7] 李金德,鄭文柱,崔愛環. 2004年濟寧市中小學生常見病與營養狀況調查.預防醫學論壇,2006,12(3):298-299.
[8] 朱剛,趙久霞,陳思玉. 640名兒童齲病調查分析.遵義醫學院學報,2003,26(2):191.
篇10
【關鍵詞】 營養科學;健康教育;干預性研究;學生;貧困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1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2-0122-03
目前,針對改善學齡兒童營養健康狀況而進行的營養調查和干預的對象偏重于城市中小學生,針對農村地區的營養研究則多見于學齡前兒童[1-6]。本研究旨在調查貧困農村學齡兒童的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狀況(KAP),通過參與性營養教育,探討提高貧困農村學齡兒童營養知識水平的營養教育干預模式,為改善其營養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選擇云南省祥云縣云南驛鎮馬街片區8所農村小學四~六年級32個班的學生為目標人群。每所小學選3~6個班的所有學生作為基線調查對象,共調查1 124人,其中男生571名(50.8%),女生553名(49.2%)。終期評估對象為上述8所干預小學四~六年級的學生,共調查1 076人。
1.2 方法
1.2.1 基線調查 調查人員經過專門培訓,調查問卷由課題組參考4省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營養教育推廣應用項目調查問卷自行設計,并進行預調查。
1.2.2 干預措施[7-11] 在目標人群中開展多種形式的參與性健康教育,時間1個月。參與性健康教育主要強調以小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和參與,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意識。包括培訓骨干(對教師和四~六年級高年級小學生進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基礎營養知識和食品衛生知識等內容培訓);制作營養科普宣傳手冊(制作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科普宣傳小畫冊,內容包括營養素及其作用、中國居民膳食寶塔、膳食指南、常見食物的營養價值、營養與疾病、早餐的重要性、食品衛生知識等);同伴教育(在對四~六年級高年級小學生進行營養健康教育基礎上,由高年級小學生與低年級小學生一一結對,高年級小學生向低年級小學生講解、宣傳所學的營養科普知識);小宣傳員作用(充分發揮小宣傳員的作用,在學校小學生自己設計黑板報內容,在家中由小學生向父母、朋友、親戚宣傳營養健康知識);多部門參與(縣教育局、婦幼保健院、衛生局、鄉政府等多部門參與該項目,把營養宣教納入到相關工作中)。
1.2.3 終期評估 在相同的目標人群中選擇代表性人群進行問卷調查,以獲得營養教育后的評估資料。所有問卷由學生匿名自填。
1.3 資料統計 調查表經復核后采用EpiData 3.1錄入,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營養與健康知識
2.1.1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相關知識 基線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1.2%的人聽說過或看見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以下簡稱《寶塔》),主要途徑是電視、廣播,少數學生通過教師、家長和報刊雜志。干預后有76.9%的調查對象聽說過或看見過《指南》和《寶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38.96,P<0.01)。對《指南》和《寶塔》食物分類的知識點,干預前僅有30.6%的人能夠正確回答,干預后回答正確率達8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3.25,P<0.01)。
2.1.2 對食物的認識 干預后調查對象對新鮮水果或蔬菜、黃豆、胡蘿卜營養價值知識點的回答正確率分別提高了6.3,6.5和24.1個百分點(P<0.01)。見表1。
2.1.3 對食物與營養素關系的認知 干預后調查對象對谷類食物、牛奶及奶制品主要提供的營養素的回答正確率分別提高了21.1和6.2個百分點(P<0.01),而對動物性食物主要提供營養素的知識點教育效果不明顯。見表1。
2.1.4 對營養與相關疾病的認知 干預前僅有37.6%,47.3%,24.8%的人能夠正確回答預防骨質疏松、貧血原因、預防缺鐵性貧血知識點,干預后回答正確率分別提高了10.7,0.6,33.4個百分點(P<0.01)。見表1。
2.1.5 對飲食與健康關系的認知 調查對象對飲食與健康的認知分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值均<0.01)。見表1。
2.2 營養態度 干預前有90.1%的調查對象平時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關心,89.2%的人想知道自己的飲食是否符合營養要求,88.6%的人愿意主動獲得更多的營養知識,83.5%的人愿意將所了解的營養知識用于日常飲食安排中。
2.3 飲食行為 愿意把學校學到的知識告訴家長的兒童比例由干預前的81.7%提高到 87.6%,提高了5.9個百分點(χ2=15.02,P<0.01)。希望獲得營養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電視、廣播、教師和家長。
干預前有22.4%的學生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的學生占10.4%,偶爾吃的占47.9%,經常吃(每周多于3次)的占19.3%。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是不餓或不想吃,其次是沒人準備。早餐的主要來源是家庭、街頭小販和學校。早餐的主要食物是面包、面食和米飯。干預后有32.4%的學生每天吃早餐,較干預前提高了10.0個百分點(χ2=209.85,P<0.01)。
零食的種類主要是水果、方便面、火腿腸、糕點、冰淇淋等。有49.2%的調查對象有偏食和挑食習慣。愛吃的食物前3位依次是蔬菜、水果和肉類,不愛吃的食物主要是奶類。
3 討論
3.1 貧困農村學齡兒童的營養KAP現狀 中國營養學會頒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已經10 a,而在本次基線調查中發現,88.8%的調查對象沒見過或沒聽說過,營養知識水平普遍偏低,對食物營養價值、營養素、營養與疾病關系等知識了解較少。調查對象對飲食與健康的認知情況較差,僅有31.0%的人認為米、面應當磨得粗些好;26.9%的人認為早餐不重要或不知道早餐的重要性。僅有22.0%的學生每天吃早餐,早餐主要來源是家庭自制、街頭小販、在學校吃。平常吃的零食種類主要是水果和方便面;有49.2%的調查對象有偏食和挑食習慣。提示,在農村特別是貧困農村開展營養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要加強食物營養價值、營養與疾病關系的宣傳教育,使營養教育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3.2 營養教育的有效途徑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影響人們的知、信、行,實現由知識到行為的轉變[12-14]。要實現這個轉變,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識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態度。本次調查的對象有良好的營養態度,調查對象愿意獲得營養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電視、廣播、教師和家長。
本次營養干預的主要方法是參與性營養教育。通過參與性營養教育干預,有76.9%的兒童了解《指南》的基本內容和有關的營養基礎知識;他們能自覺應用《指南》指導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營養健康教育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干預學校小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次營養健康教育為今后更大范圍地在云南省農村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營養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依據,提示參與性營養教育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4 參考文獻
[1] 趙春,徐芳,張雪輝,等.傈僳族學齡兒童營養健康教育前后知識態度行為調查.中國校醫,2006,20(1):56-58.
[2] 唐詠梅,關維俊,寧鴻珍,等.學齡兒童家長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2,3(4):275-277.
[3]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在京公布.營養學報,2004,26(6):417-419.
[4] 趙麗云,翟鳳英,李丹,等.中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在營養教育前后的變化.中國學校衛生,2002, 23(2):147-148.
[5] 葛可佑,翟鳳英,閻懷成,等.九十年代中國人群的膳食與營養狀況.營養學報,1995,17(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