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月亮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月亮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玉兔搗藥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
兔仙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篇2
關于童年的星星和月亮
曾經在漆黑的夜晚面對星月生出好奇和感嘆。記得那個時候是在農村,夏日的夜晚,天,藍藍的,星光閃爍,明月高懸,夜空清澈無比,沒有一點污染。我常常以為這夜空只屬于我這一方天空,別人那里的天空不會是這個樣子。可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當我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抬頭再看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它們依然閃爍在我的頭頂之上。我不知道那是星月在追隨著我們還是我們在追隨著星月。長大了,讀書了,慢慢的才知道,人類是在同一個星空之下,人類的上空只有一輪明月,它每個月都會輪番地照耀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我還知道星空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覺得是不可企及的遙遠,我們無論在大地上走多遠,我們也無法改變星月就在我們頭頂這個事實。
那個時候我只覺得,人類有一片晴朗而美麗的夜空有星光在閃爍,在每個夜晚讓我們眺望,遐想,多美好!人們說,那是繁星點點,星月高照。長輩們曾經告訴我們,天上的星星就如同地上的人一樣多,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屬于自己的星星。那個時候,曾經在無數個夜晚遙望天邊的星星,猜想哪一顆該是屬于我的那顆星呢?我曾經希望我是最亮的那一顆;也曾經幻想自己是離地球最近的那一顆;還曾經想象自己是在群星中被埋沒的那一顆。慢慢的,關于我該屬于哪顆星的事也成了遙遠的事。不再去想,不再去看了。
再后來,我又聽說蘇聯的宇航員曾經駕駛飛船登上過月球。那時候,我曾經想,月亮、星星離我們其實也并不遙遠。慢慢的,我不再對這些好奇了,隨著我慢慢的長大,在高樓林立的城市,我的夜空從童年的湛藍變成了現在的灰蒙蒙的夜空;我心中那美麗而明亮的星月也不是每天都是隨時可見,要想看,得走下樓,使勁的尋找著才能看見,而且,即使是看見了,似乎也不那么純凈,不那么美麗了,不再那么給人憧憬和幻想。因為我在城里缺少了方向感,那熟悉的星星似乎是好多年都沒有看見了,盡管偶爾的看見月亮圓圓的掛在夜空,我常常是根據月亮的方向辨別哪是東邊,那是西邊,那記憶里的藍藍的天空似乎是我現在的遙遠的夢境,我會想,那樣美麗湛藍的夜空還會回來嗎?
關于月亮的故事我聽說的要比星星的故事多得多。在不諳世事的年齡,看著夜空的明月并不懂得欣賞。有時候看著月亮掛在天空離我好近好近,曾經擔心如果月亮萬一掉下來是不是會砸到我;不懂月亮為什么會變化萬端;曾經在漆黑的夜里尋找過月亮的行蹤;曾經天真地問過爸爸:月亮的顏色為什么有時候是紅的,有時候是藍的,有時候還是白的……記不得爸爸是怎么回答的。只記得媽媽曾經告訴我,月亮里有小白兔,還有嫦娥,還有傳說中的桂花樹……。媽媽的故事總是講的一知半解,我曾經在很多個夜晚遙望著明月,去找嫦娥、小白兔、還有那桂花樹。也許是幻覺吧,有時候真的在晴朗的夜空,藍藍的月亮里有一棵…。。慢慢的,我的天空的明月似乎也不那么變化萬端了,總是灰灰的掛在城市的夜空。兩個女兒的童年里就真的沒有像我這樣的關于星星和月亮的童年的故事。只是我給她們講這些事情。
還有那關于童年的云。
喜歡晴朗的天空上輕輕飄浮的白云,一團一團的翻卷著,流動著,時快時慢,飄向遠方…。。那個時候,真的渴望自己也變成天上的白云,這樣,我也可以飄向遠方,去看那個我從沒有去過的地方。稍大一點的時候,我曾經幻想,天空那一朵一朵白白的云,在藍天的映襯下,是最美的景致,每到下雨或下雪的時候,我就會無端的想念起云的白,還有云的輕柔,覺得那厚厚的云層不夠美麗,不那么風輕云淡。于是我回去問爸爸:“下雨下雪的時候,云為什就不是白的呢?”現在想想,當初是多么幼稚!雨過天晴的時候,常常有一道彩虹掛在遙遠的天邊,七色的彩虹,看著甚是美麗。有時候我看著直發呆,心想:那遙遠的地方有彩虹,一定是很美的地方,還遺憾我們這一方天空為什么就沒有呢。記得我還不太懂事的時候,就讀過一位偉人的這樣一句詩:“誰持彩練當空舞?”,似懂非懂的就更讓我想,遙遠的天邊是誰在揮舞彩練呢?關于云、關于彩虹的故事,也慢慢的也成了我遙遠的童話,似乎也成了我的孩子的遙遠的童話。因為我的孩子從的童年就從來沒有像我這樣欣賞過云的白,云的輕柔,還有七色的彩虹給人的驚喜,即使是偶爾的看見,因為頭頂的天常常是灰色的,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看起來也不是那么美麗清晰。每到這個時候,我會想,現代社會的孩子的童年缺少色彩和美麗,很少有幻想,他們將來要是回憶自己的童年的時候該缺少多事內容?
關于童年的晚霞。
記憶力的晚霞也是美好的。曾經非常喜歡天邊的晚霞。
小的時候,夏天的傍晚非常愜意涼爽,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西邊常常會出現燦爛的晚霞,透過云層,紅彤彤的。我們會在這個時候,迎著天邊的晚霞呼喊,也常常遺憾:那么美的景色為什么會出現在那么遙遠的地方?我們這里怎么沒有?我會問爸爸:“我們可以去哪里嗎?”爸爸只是笑笑說:“別人也會看見我們這里有晚霞的,好多人看著我們這里也很好看的。”是啊,我們可以欣賞遙遠的景致,而我們也是別人心中的遙遠,別人眼中的致,慢慢的,我不會再問那些很幼稚的問題了。
篇3
風,多變而無常,讓人難以琢磨。
有了風,就有了無窮無盡的變化,它時而溫和時而冷酷時而怒吼。
春天里的風,暖暖的,柔柔的。好比熱戀中情人溫暖而柔軟的手輕輕撫摸著你的臉,給人一種溫暖而柔和的感覺。
夏季里的風,時而清涼時而恕吼,清涼時好比寂寞中的你,有人送你一束愛情的玫瑰,使人心日曠神怡,即使無關愛情,如果此刻有人送上嬌艷欲滴的玫瑰給你,也是一種溫暖。而恕吼時,如一個暴怒的魔王,張開著血盆大口吞噬著一切生靈,讓人毛骨悚然。
秋日里的風,有一絲涼意,有一絲溫柔,給人一種復雜的心緒,有如多變的情人,忽冷忽熱,讓人看不透,也最讓人憔悴了。( 散文網: )
冬天里的風,就只有用冷峻,剌骨寒風來形容了,不過,如果經得剌骨寒風的冷冽,自有芳香來,就如梅花香自苦寒來。
風,改變萬物之靈也!
如天空里的云彩,時而如絲,時而層層疊疊,時而片片如魚鱗,時而如駿馬奔騰,時而如仙女飄飛,飄浮不定,變化萬千,這都是風的杰作了。
如海面上的朵朵浪花,時而溫和時而呼嘯時而怒吼。
如河岸上的楊柳,有了陣陣風兒的吹撫,會由枯萎到慢慢萌芽,再由萌芽到蔭綠。如荒蕪的草地,有了風兒的吹撫,會由枯黃到淺綠,再淺綠到濃綠。如山坡上的花朵,有了風兒的吹撫,會由含苞到欲放,由欲放再到鮮花燦爛,這都是來自風兒的杰作。
月,浪漫而凄美,悲涼而多變。
月兒由圓到彎,由月芽變成半月,由半月變成滿月,就在這變化中有了太多關于月亮的故事。
千古傳說中,最感動,最凄美,最浪漫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關于嫦娥與月亮的故事就有很多版本。(在此暫且不說)
總之月亮給人有太多的想像和寄托,什么《月亮代表我的心》,什么《月亮惹的禍》什么《月亮之上》……什么月圓人更圓,什么花好月圓,花前月下等等。
篇4
今年的中秋節非常的湊巧,剛好是在國慶黃金周,這得以讓我們回家鄉過節啦!10月6日晚上,我們一家人全部都聚集在家附近的小河邊燒烤,四周都是空曠的田野,涼風習習,遠出燈火點點,安靜的只有鳴蟲兒的叫聲,很合適賞月。
我們在靜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整理燒烤的工具和食物、起碳爐、準備祭月的東西……月亮慢慢地升起來了,月亮是既圓又美,也是九年來最大的中秋月。我遙望著深藍天空中的那輪圓月,隱隱約約似乎可以看到一個美麗的身影和一只可愛的兔子。這時,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我問正在忙乎的奶奶:“奶奶,你有沒有看到月亮上面有人和兔子啊?”奶奶聽了我的話,放下手中的東西,親切的笑著說:“呵呵!那是嫦娥和兔子的身影哦!”我又問道:“奶奶,那你給我講講關于月亮的故事和拜祭月亮的一些習俗吧!”奶奶說:“我的孫女長大啦!好啊,你可要聽好了,我來給你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我們幾姐妹屈膝而坐,開始聽奶奶講故事:“從前有個叫后羿的人,他的射箭技術很好。在那個時代里,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都爭著出來,把地球的人曬死了、水曬干涸了、地曬裂了。后來百姓找到后羿決定要他把十個太陽射剩下一個,當太陽落到了地平線時,后羿就把九個太陽射死了,人們都非常感激他。而后,后羿有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叫嫦娥。那個村里的人都很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過了幾個月,后羿在村里教人學射箭,連蓬蒙也混了進來。有一天,后羿遇見了王母娘娘,求得了不死藥,吃了就能成仙。后羿不舍得拋棄妻兒,就讓嫦娥把藥收藏起來。后來被蓬蒙看見了,等后羿出去的時候,他就去跟嫦娥搶,還威脅嫦娥,嫦娥情急之下腦子一動,把藥全部吃了,嫦娥變成了仙子,飛到了月宮,和一只兔子在一起過日子。后羿回來了,聽了村民們的說話,他跑出去追嫦娥,可無論怎么追怎么跑都無法接近月亮……這樣嫦娥就永遠的生活在月宮。她一邊思念著后羿和兒子一邊織布守著月宮。”我說:“孩子沒有了媽媽,這個故事太凄慘啦!”奶奶望了一下月亮繼續說:“從以前古時候延續到現在,我們家鄉還有各地都有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拜祭月亮的習俗。在一張四方桌擺上蠟燭,還有十種應季節的水果、月餅、茶料,點上香就可以拜了。更有的還擺了胭脂水粉,傳說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變美……”
聽了一夜的傳說故事,月亮已經升到正空中,又圓又大、晶瑩亮透。望著‘她’,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坡的一句詩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篇5
摘月亮
仲夏夜,靜悄悄,
一彎月牙掛樹梢。
小花貓,尾巴搖,
飛身上樹爬得高,
想到樹上摘月亮,
伸出手來夠不著,
愁白了頭啊累彎了腰,
月亮在云中輕輕笑。
賞析:小朋友,你們有沒有想把月亮摘下來一起游戲的想法呢?你看,不光是我們,小花貓也是這樣想的。詩歌開頭寫了一彎月牙,接著小花貓出現了,畫面由靜到動,動靜結合。在詩歌中“愁白了頭”、“累彎了腰”,形象地寫出了小花貓摘月亮過程中的辛苦和無奈。
品品這本書:
《爸爸,我要月亮》
[美]艾瑞·卡爾文/圖林良/譯明天出版社
小茉莉很想和月亮一起玩,但她不論把胳膊伸得多長,都抓不到月亮,便拜托爸爸把月亮摘下來。于是爸爸找來一架好長好長的梯子,架在一座好高好高的山上。他努力地向上爬呀爬,但是月亮太大摘不下來。月亮告訴小茉莉爸爸,它每天都在變小,等合適了再帶回家。爸爸只好等到月亮變成下弦月,才把月亮帶回家給小茉莉玩。小茉莉拿著月亮跳起舞蹈,摟著月亮扔向空中。可是月亮越來越小,有一天就整個兒不見了。然而幾天后又出現了一小片月亮,后來變得越來越大,最后一輪圓月掛在空中。
悟悟這份情:
這是一本關于愛與夢想的圖畫書。當爸爸聽到小茉莉想要月亮的時候,竟然二話沒說就架著梯子不停地往上爬、往上爬,一直爬到了月亮上。小朋友,回想一下我們的爸爸媽媽,是不是和文中的爸爸很像?只要是子女的愿望,爸爸媽媽都希望達成。即使夢想遙不可及,也要付出自己的所有。再回頭看看爸爸為什么能把月亮帶到小茉莉的身邊?是因為他對夢想的勇于追求,在通往月亮的梯子上不知道跨過了多少級,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因為他相信一定能把月亮帶回去。
學學這種方法:
寓科學常識于童話之中
我們一定讀過很多童話,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都讓我們百讀不厭。不過同樣是童話,有的作者還喜歡在書里摻入一些科學知識、道理與寓意。這本書的作者艾瑞·卡爾,他自寫自畫的圖畫書,通常會有一點知識性,但又富有趣味,比如他還有一本圖畫書《好餓的毛毛蟲》,里面講了一條毛毛蟲從卵里孵化出來后,每天吃東西,一連吃了七天。最后成了美麗的蝴蝶。他把羽化成蝶的演變過程放在了故事的敘述中,精彩有趣。同樣在這本書里,作者又把月缺月圓的自然規律放在了爸爸摘月亮的過程中,放在了小萊莉和月亮的游戲過程中。這種把科學常識放在童話之中的表現方式能讓枯燥的文字轉化為有趣的情節,讓大家喜聞樂見。
同時,這本圖畫書的設計帶有很強的游戲意味,書的整體感覺更像玩具。上下打開的多種折頁變化,讓我們能夠驚奇地感受空間延伸的巧妙創意。我們可以從故事情節中,了解長短、高矮、大小等概念與形容詞,還能從中觀察到月亮陰晴圓缺的自然現象。
寫寫這篇文章:
月亮,請你告訴栽 方向
我躺在床上想睡覺,
看見月亮對我笑。
我問她:
月亮,月亮,
請你告訴我,
還有誰沒睡覺?
月亮姐姐笑瞇瞇,
醫生護士不睡覺,
他們忙著把病瞧;
火車司機不睡覺,
穿越高山和大橋;
警察叔叔不睡覺,
他 們巡邏和放哨,
為了我們唾得好;
還有,你們的老師也沒睡覺,
批改作業真操勞。
夜里不睡覺的,還有貓頭鷹……
聽著,聽著,我就睡著了……
老師點評:讀完
小詩,才發現當夜幕
降臨的時候,原來還
有這么多人都在辛苦
地工作著。這首詩極
富韻律美,中間每一
篇6
為什么會有中秋節呢?說到底跟中華民族的歷法有關系。
古代的人,天黑了睡覺,天亮了起床,每天這么過,時間長了會很平淡、很單調,也記不清到底過了幾天。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個計算時間的方法,那就是歷法。
怎么來制定歷法呢?主要根據兩個東西,一個是太陽,一個是月亮。雖然我們都知道,地球圍繞著太陽轉,但古人一直是以為是太陽繞著地球轉的。太陽一年四季的位置不一樣,雖然每天從東面升起,從西面落下,但它在天上的位置是不一樣的。
古人理解為,太陽繞著地球轉一圈,時間是三百六十五天左右,正好是春夏秋冬,冷天也過了,熱天也過了。這樣一個來回就叫做一年。至于月亮,我們會發現月亮一會圓了,一會缺了,甚至于到最后是沒有了,也就是民間說的月黑天。從月圓到月黑,一般說來是一個月時間。根據月亮跟太陽的運動規律,我們的祖先制定了很多歷法來規定時間,叫做陰陽合歷。按太陽規律制定的就叫太陽歷,按月亮規律制定的就是太陰歷。現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用過的歷法,有專家統計大概六十多種,其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叫夏歷,又叫做陰歷,就是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決定每個月的。但它跟太陽也有關系,月亮圓缺時間長了以后,跟太陽合不起來了,那么就多了個閏月,所以有時候就有十三個月。
正因為這樣,我們的祖先非常關心月亮的圓缺,久而久之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八月十五這一天的月亮最圓、最亮,于是就把這一天定做叫中秋節。
祭拜月亮是祈求平平安安過日子
大概在周朝時,那時的天子就要在每年中秋這一天祭拜月亮,叫做迎寒。意思就是過了這一天,寒冷要來了。關于祭祀,《周禮》、《禮記》有記載。祭太陽,是在一個高臺上面來祭的,因為太陽在上面。祭月亮恰恰相反,要挖一個坑來祭。按理說月亮也在天上,但先人認為,月亮是陰,所以要在地上挖一個坑。當然到了唐、宋、元、明、清,特別到了近代,人們祭月亮不再是在地下挖一個坑祭了,也是在桌子上祭的。
到春秋戰國時,有本書叫《吳越春秋》,寫的是吳越的事情,那個時候祭月亮就變成了祭西王母。人們用西王母來代表月亮,用東皇公來代表太陽。也就是說在越國以前,在周代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祭太陽,只是祭一個沒有生命的物質的東西,但是到了春秋時,我們就已經祭人了。
歷代帝王都要祭太陽、祭月亮。北京有一個月壇公園,就是當年皇帝祭月亮的地方。但明清以前的古籍里,沒有老百姓祭月亮的記載。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祭月亮是帝王的專利,輪不到老百姓祭。也有一種觀點,帝王的事情有人記下來,老百姓的事情沒人記。古書上不寫不等于古代的時候老百姓就不祭拜月亮。
文字記載,清代民間祭祀月亮的風氣開始盛行了,擺放有一種叫做月光紙的東西。月光紙一般都叫做碼張、神 ,上面繪有月光菩薩(有的地方叫做太陰星君)像。家里擺一張桌子,祭拜月亮的神,祭拜以后把這個神 燒掉。在北方的山東、北京、河北一帶,還放一種叫兔兒爺的東西。就是一個泥塑或用布做起來的兔子,意思是月亮里邊的兔子。
在杭州,《杭俗遺風》記載,祭祀還要用到一種叫做中秋斗香的東西,書上這樣寫:斗香,系花神店所造,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紗絹糊之。上綴月宮,樓臺殿閣,走馬燈景,四角挑燈。大者四圍,各寬二尺許。清朝末年的時候,杭州城里還比較盛行一種風俗習慣,就是在自己家里的天井里擺一個供桌,供桌上面有一個斗香,當然還要點香燭,然后祭拜月亮,希望月亮能夠賜福于我們,能夠保佑我們。
在我們祖先的觀念里,太陽也好,月亮也好,都跟我們是有關系的,都會保佑地上面的老百姓平平安安過日子。
大家把中秋節當成了一個團圓節
月餅在宋代就已經有了,到了明代已經有豪華型,明代萬歷年間的《杭州府志》就有記載。而到了唐代,賞月的習慣已經非常流行了。
賞月跟祭月不一樣,賞月就是欣賞月亮,天上這個月亮蠻好看,大家看看。白居易有一首詩: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三五就指的是十五,十五這一天晚上的月亮是非常新的,看到這個月亮以后,就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人和朋友。這也就是當時很流行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坡也有一首詞叫《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所以中秋節的時候往往是思念家人的時候。看上去天上一個很漂亮的月亮,心里想的不是月亮漂亮不漂亮,而是自己的朋友家人好不好。
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就把中秋節當成一個團圓節,有的地方甚至就把它叫成團圓節。
唐朝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傳說,叫唐明皇游月宮。說唐明皇在中秋節這天看到長安城里景色非常好,突然想到要到月宮里去玩玩。那時候有一個法師,居然就帶著唐明皇到月宮里面兜了個圈。唐明皇看到宮女在跳舞唱歌,還把音樂也記錄下來了,這個樂曲就是《霓裳羽衣曲》。這當然只是神話傳說。
到了宋代,中秋節已經很活躍了。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了宋代臨安怎么過中秋節的: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 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就是說南宋的時候,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有錢人在中秋節擺開場面喝酒、賞月,窮人也要過節,那一天,天街買賣直至五鼓。天街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南路,南宋御街那里。到了明代的時候,過中秋節則轉移到了西湖這邊。那時的蘇堤就已經非常熱鬧。
神話傳說給月亮增添了想象空間
中秋其實是一個月亮的運動規律。一會兒月亮圓了,一會兒月亮缺了。月亮為什么圓、為什么缺,今天我們大家都很明白其中的奧秘。但是如果僅僅是星球的運動的話,那就是沒有生命的、沒有情感的,也就沒有故事。而一旦變成神話傳說,就有血有肉,開始生動起來了。
我們的祖先交流感情,主要就是通過講故事。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關于月亮也有很多故事。
最早的月亮神話傳說是什么?大家都比較熟悉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跟羿射九日是連在一起的。嫦娥的丈夫叫后羿,是個英雄,非常厲害。古時候傳說天上曾有十個太陽,曬得地面上一片枯焦,老百姓叫苦連天。后羿就拿著弓箭去射太陽,射下了九個太陽,還剩下一個,所以地球上日子就好過一點了。后羿是英雄,但也有一個缺點——與妻子之間的關系不大好,因為他一天到晚忙在外面,除了射太陽,還要射一些危害老百姓的野獸,就把嫦娥給冷落了。嫦娥心里不開心,她知道后羿手里有一樣很好的東西,叫不死藥,是西王母也就是月亮神給的。嫦娥趁后羿不在家的時候偷吃了不死藥,結果她這個人就越來越輕,一飄就飄到月亮里邊去了。嫦娥在月亮里邊很后悔,因為月亮里也只有她一個人,還有一只自己帶去的兔子。所以說,月亮里邊有一只兔子。
篇7
從古至今,中秋節是少不了月亮的。相傳,月亮上有一座美麗的廣寒宮,廣寒宮里住著嫦娥仙子和一只漂亮的玉兔,遠處傳來一陣陣伐樹的聲音,這大概是吳剛又在伐樹吧!有許多形容月亮美麗的名字,什么玉兔啊,玉盤啊,玉輪啊,嬋娟啊……這些都是人們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這個中秋節,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一個中秋節。這天晚上。我獨自一人在樓頂賞月,爸爸閑得無聊,也跟著上來了。我凝視著月亮:“我們來比個賽怎么樣?比比看誰積累關于月亮的詩詞積累得多。”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爸爸的挑戰。“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我好不得意地說出了一句。爸爸也不愿甘拜下風,馬上對出了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終于,我和爸爸分出了勝負,爸爸以一局的優勢戰勝了我。我裝作不服氣的樣子,說:“你是大人,我是小孩,我哪有你知道的多啊!”爸爸狡辯道:“所以你要積累更多的知識來打敗我呀!”“你知道人類第一次上月球的故事嗎?不知道吧,我來給你講講。”爸爸的神情突然嚴肅了起來。“在1969年7月,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郎,科林斯,奧爾德林終于代表全人類拜訪了月球,他們可為人類探索太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土星一號”火箭推動“阿波羅號”飛船進入太空。7月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三個大型降落傘打開后,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這代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全世界人民都為之自豪。”“我將來也要當宇航員!”我開心的叫到。
篇8
中秋節到了,盼望已久的月亮終于圓了,可是天公不作美---今天偏偏要下雨。
我沮喪地望著夜空中的一點兒微光,月亮姐姐,你快出來吧!
不知不覺間,加班的媽媽回來了。她和爸爸各捧著一盒月餅,走到我身邊,“我們來開‘月餅故事會’,講講中秋節或關于月亮的故事吧!”我接著說:“講了就能吃月餅!”“一言為定!”
“我來講《嫦娥奔月》!”我搶著說,“后弈你們知道吧!就是那個射太陽的人。他和嫦娥是一對幸福的情侶。后弈射太陽立了功,得到了三顆吃了能成仙的仙丹。嫦娥偷吃了,就飛到月亮上去成了仙。”我喜滋滋地接過一個好吃的牛肉餡兒月餅。
“我們可不能學嫦娥,背叛好人哦!”爸爸像小孩子似的嬉皮笑臉。
“爸爸說話立了功,獎勵一個---月餅!”
“是不是吃了能成仙呢?”爸爸又想入非非了。
“那看你能不能吃完了!”我遞上一個皮球大的月餅。
“停!該我講了。”媽媽說,“我來推測一下中秋節的由來。嫦娥在月亮上后悔了,每年的這一天就特別想家,后來,人們也把這天作為‘思鄉日’,比喻為團團圓圓。”
“給!”
“不能吃,睡前東西會長胖!”
“哈! 哈!”在我們的一片歡笑聲中,中秋活動結束了。
中秋節真是一個合家歡樂的節日。
(東關小學6年級2班
胡騰月)
(指導老師
篇9
關于月亮的故事,也一個比―個迷人。
我就聽說過一個:太陽、月亮、星星是一家,太陽是爸爸,月亮是媽媽,星星是孩子。太陽爸爸挺殘忍,每天早晨都要吃掉幾個星星,星星的血染紅了云彩――這才有了紅色的朝霞。星星極怕爸爸,總要在太陽出現時躲得無影無蹤,他們只愿意和溫柔的媽媽在一起,所以只在夜里出現。他們害怕被爸爸吃掉,嚇得一個勁地眨眼,一想到不幸被吃的兄弟姐妹,還會傷心地哭。淚水灑在地上,變成了早晨晶瑩的露水。月亮媽媽怕星星被吃光了,所以每個月都要生一次星星,于是懷孕時胖乎乎的,生產后才瘦兮兮的。懷孕時叫滿月,挺輝煌挺燦爛,而一旦星星們出世,她也就再次變得苗條起來,彎彎得像眉毛,就連名字也變了,叫月牙兒!
平心而論,這故事編得挺有“道理”:星星的確在眨眼,也的確只愿意和月亮在一起;有太陽時的確看不到星星;朝霞也的確是紅的;早晨的確有露水,月光也的確是溫柔的――像媽媽。
月亮時圓時缺,既給人盼頭又給人遺憾,滿月時光華如水,殘月時彎彎如鉤,人們看到月亮時,也總會被引發許多既遙遠又神奇的聯想,有甜美無比的,也有感傷無限的。
請聽席慕容的小詩《今晚》:
那個時候/我是多么地年輕/就連月亮/也在悄悄地/愛慕著我的美麗/她常常不經邀請/撩開垂掛的窗帷/傾聽/你和我的秘密/然而/終于有一天/我們驚慌地發現/月亮已經疲倦/我和你/也漸漸地倦了
無疑,《今晚》一詩理應屬于感傷的一類,事實也正是如此,人一旦有了“倦意”,也就有了遺憾,有了困惑,甚至有了苦痛。把這種感受說通俗了,不就是怕“老”?就好像李白的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是的,誰都不希望老,誰都盼望著青春永駐。那么,如果有了“倦意”,怎么辦?挺簡單,把它扔掉。
“老”是一種必然,的確不能抗拒,但別讓心情“老化”,卻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讓通俗歌唱的那句“天天都是好日子”變成現實吧。
不過也需要一個前提:要有美的心情。
什么叫好日子?說白了,就是用美的心情留住美麗的那些日子。
篇10
活動名稱:快樂的中秋節
活動時間:20xx年9月23日9月30日
活動設計意圖: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它代表著團圓與吉祥。對大班的孩子來說,中秋節給他們最大的印象就是吃月餅,看月亮,而更深層的一些文化習俗.內涵了解比較少,并不了解中秋節的意義和傳統風俗習慣。而今年又是我園開展國際節與傳統節日文化園本課程開發,所以,我們以快樂為中心點,讓幼兒和家長一起親自調查中秋節前后一周的月亮變化,收集節日的習俗,幫助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的相關文化,感受花好月圓和合家團圓的美好氛圍。 活動主要內容:
1.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
2. 中秋節有許多美妙的傳說.故事.兒歌.詩詞。
3. 中秋節有賞月.吃月餅等習俗。
4. 月餅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積極參與月餅的創意制作。 活動目標
1. 通過調查、收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豐富關于中秋節的相關經驗;
2.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活動,大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和體驗;
3.在活動中進一步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與同伴分享合作與交往的快樂。
表一:月亮的變化(兩天記錄一次,十五和十六都要觀察)注:最圓最亮的那天請打
表二:你知道的中秋節習俗(可畫圖也可文字記錄)
班級: 姓名:
日常教育活動:
1. 社會活動:中秋節
目標
1.知道陰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
2.了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品嘗月餅.觀賞月亮.學習和欣賞歌曲.制作水果拼盤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3.在活動中體驗分享.團結祥和的歡樂。
準備
月餅;有關中秋的圖片:月亮.宮燈.嫦娥等;調查表快樂的中秋。
過程
1.展示中秋的圖片,請幼兒欣賞,再說一說。
2.告訴幼兒八月十五是中秋節,講述有關中秋節的傳說。讓幼兒知道中秋節是豐收節,團圓節。
3.團團圓圓過中秋。擺上月餅和水果,師生一起品嘗。
4.請幼兒講講自己在家調查的有關月亮變化的情況以及有關中秋節習俗的故事。
5.談話:我家怎樣過中秋。
把父母講的故事或詩歌告訴大家。還可開展想象性談話:神密的月亮等。
6.欣賞.品嘗各種月餅。
請幼兒拿出自己帶來的月餅,與同伴比一比外形,掰開觀察月餅的餡,讓幼兒了解月餅的多樣性。
2.談話活動:月亮的變化
我怎么過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
3.詩歌、歌曲欣賞:月亮對我笑、靜夜思、八月桂花遍地開、爺爺為我打月餅
有關習俗、傳說故事:
1.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很難生活下去。有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他爬上昆侖山頂,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多余的太陽,立下了大功,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愛戴。許多人都趕來向后羿拜師學藝,有一個名叫蓬蒙的奸詐小人也混了進來。
后羿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侖山求道訪友,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喚著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2.中秋節的來歷
北宋太宗年間(976997年),才正式確定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豐收節.八月節或團圓節。據說八月十五這天,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月色最美好。因此,中秋夜,家家戶戶在庭院.樓臺擺起月餅.瓜果等,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祭月.賞月.吃月餅.飲美酒,喜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圓如滿月的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節的必備食品。中秋節這一天,人們總要品嘗月餅,家中有親人在外沒有回家的,分月餅時也要為他留一份。中秋節,民間還有給小孩送兔兒爺的習俗。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很多,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故事。
3.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這便是傳說的吳剛在伐桂。吳剛砍桂的神話據說是在唐代演繹而成,在民間流傳中也有不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