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羚羊木雕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羚羊木雕讀后感

篇1

上學期,著名作家張之路來我校演講,還進行了簽名售書,很多同學們買了《烏龜也上網》、《非法智慧》、《足球大俠》,我則買了《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這本小說集的名字也是書中第一個故事的名字。這本書中的每個故事都很精彩,引人入勝。我最喜歡《啊,那片紅旗》這個故事。它講述了三個高中生因為成績不好被迫退學,但是他們很愛國,有上進心,渴望學習。他們為了看中國冰球隊的比賽,自制了五星紅旗賣錢買票。在看到中國隊處于劣勢時帶頭組織觀眾吶喊助威,“體育館里,無數的五星紅旗連成一片,觀眾席上變成了紅旗的海洋..”我被他們火熱的愛國之情深深地感動了。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書里的每個故事雖然中心不一樣,但都表達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像《羚羊木雕》告訴了我們純潔的友誼是不需要禮物的;《靜靜的石竹花》說明,不能以貌取人,即使是殘疾人也有自己的尊嚴,不能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理查三世》讓我覺得,不能歧視犯過錯誤的同學,只要你真誠的付出,就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贊賞,虛偽的人只會受到大家的鄙視…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回味無窮。

篇2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7-0293-01

在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心得:

1 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1.1 進行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學會協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目前在校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為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會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養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利于目標分享,信任與責任感等方面的社會學習,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們班的劉玉航,別看他個子矮,但組織能力強、學習能力強。在他的帶動下,我們班成立了“預習小組”,小組中成員每天在他的帶領下自行預習,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遇到爭議問題自己找相關證據駁倒對方,很少出現蠻不講理的現象。長此以往,這些孩子既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又鍛煉了語言的表達能力;既學會了與人合作,又學會了關心、鼓勵他人,為他們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1.2 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以激發較高的水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學會說“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難”,并創造機會,適當降低難度,使他們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有一次學習小組在匯報成果時,小組中其中一名學生成績較差,平時很少發言,在其他成員都作了精彩發言,輪到他發言時,由于緊張也由于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說錯了,同學們會笑他,不敢說。這時,教師發動小組其他成員對他說鼓勵的話,“別害怕,你一定行”,“別緊張,你再想一想”,“我們支持你”。可這個學生還是一言不發,教師又讓全體學生鼓掌鼓勵他,“我們全體同學相信你一定行”。教師又適時降低要求,讓他先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在他讀了后,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教師又鼓勵他說說為什么最喜歡這個句子,他在教師和同學的信任和鼓勵的目光中,慢慢地講起來。在他講完后,教師又帶領同學們再次熱烈鼓掌。這樣既使他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學生在分享成功喜悅的同時受到感化。

2 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潛在心理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就會發現語文課本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

2.1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自強不息,向命運挑戰的精神,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羚羊木雕》一課,表現了朋友的珍貴,友誼的重要。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課文人物中去學習,以他們為榜樣,培養自己的為他人著想,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好習慣。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中《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盧溝橋的獅子,趙州橋的設計令人嘆為觀止,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讓學生為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而驕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審美感是一種與人的審美需要相聯系的一種高級社會情感。中學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的課文舉不勝舉。有的課文表現自然環境的美,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三峽》,描寫了祖國的奇山異水,贊美了大自然的綺麗美好;還有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旅鼠之謎》,通過寫旅鼠的奧秘來影射人類社會,也引發學生對社會人口問題的反思。九年級上冊《敬業與樂業》一文作者向我們闡述了一個人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才會有所為,使同學們深受教育和啟迪。

篇3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展開和深入,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但現在仍然有不少教師迫于學校、社會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壓力,簡單枯燥地印制了大量的閱讀資料,機械地操練各種應試技巧,結果弄得學生怨聲載道,把原本生動活潑的閱讀活動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戲,使得學生一提閱讀頭就大,甚至上語文課就打瞌睡。據調查,現在很多畢業班的語文課都變成學生偷偷完成其他作業的課了。可想而知,這種現象對于學生而言是可怕的,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是可悲的。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目的,筆者想和大家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 激發閱讀興趣

不管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還是“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說的都是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興趣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而且學生對閱讀具有濃厚興趣,本身就是閱讀實踐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顯得尤為迫切。以下幾種方法值得嘗試:

(一) 配樂朗讀法

閱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朗讀,而傳統的朗讀往往是枯燥無味的聽讀,這很容易讓學生造成聽覺疲勞,更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催眠曲。這樣的聽讀,往往是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力,卻收效甚微,甚至會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厭惡感。但是,如果我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朗讀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適當地配以或悠揚或悅耳或傷感或激越的音樂,學生就能在特定的音樂氛圍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又能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高爾基的《海燕》時,教師可以播放配樂營造一種大革命即將來臨的氣氛,讓學生在感受到大革命緊張氣氛的同時,漸入意境,并用多層次的語調進行吟誦,使學生深入到這首散文詩的藝術境界并陶醉其中。

(二) 視頻朗讀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更加頻繁,這就使朗讀更加豐富多彩。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喜歡配樂朗讀,對于視頻朗讀更有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經常使用一些視頻朗讀作品,激發學生對閱讀、對學習的強烈興趣,從而收到一舉多得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學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白雪覆蓋的小山、白雪映著紅日,營造一個溫晴的冬天之景的氛圍,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體驗濟南冬天的多種自然景象:有靜臥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綠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紅黃藍白黑色彩斑駁,山水草天,多態多姿。運用多媒體播放視頻既形象生動,又能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

(三) 創新課本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死的課本、死的知識很是厭惡,而對豐富多彩的課堂卻意猶未盡。為此,我認為教師可以將不同的課文設計為朗讀型課文、學法指導型課文、文學欣賞型課文、自主閱讀型課文、思維訓練型課文、探究型課文等。當然,課型的設計要根據教學目標,著眼于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類似朱自清的《春》這種內容和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讀課型、文學欣賞課型;對論證嚴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類文章,可以采用思維訓練課型、探究課型,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小的辯論賽。另外,根據不同需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采用不同的幾種課型,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文時,教師可以將課型設計為短劇表演,讓學生自行組合,再進行表演。由于每個學生的表演風格不同,每個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過這樣的表演,讓學生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他們的閱讀感悟能力,也大大地激發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四) 及時肯定法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對學生有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與肯定,渴望同伴投來贊賞羨慕的目光。課堂內外,生活之中,教師應該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大大方方說出對學生的肯定和贊美。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了一個片段,或者無意地幫助了別人,說出了一個新聞,道出了其他同學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識,或者大膽地談了對某篇作品的感受心得,都應當極力地表揚他們,充分肯定他們,這自然而然就營造了一種讀書樂、讀書美的氛圍,對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重視閱讀指導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習慣。對于語文閱讀來說,也是如此。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興趣是根,科學有效的方法是閱讀之樹能夠長青的持續養分。在現實中,不少學生閱讀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是閱讀方法不當,因而在學生的閱讀中,教師的引領作用不可小覷。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作為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者、閱讀內容的選擇者、閱讀活動的組織者以及閱讀疑難的點撥者,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使學生樂讀書、善讀書。

(一)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古人崇尚“不動筆墨不讀書”,培根也說“做筆記使知識準確”。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做閱讀筆記是增長知識積累,儲備語言積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好各種讀書筆記,要求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名言警句、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段摘錄下來,也可以搜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學家、文學家的事跡,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閱,或者把自己閱讀中的深切感悟寫成讀書心得體會,盡量讓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樣,學生既積累了知識,又培養了寫作能力。如教學《孔乙己》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孔乙己離開酒店之后的續寫,丁舉人的毒招的擴寫等;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師可設計“菲利普巧遇百萬富翁于勒”“于勒上門之后”等練筆。

(二) 指導學生運用各種讀書方法

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用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精讀、略讀、瀏覽是讀書的三種最基本的方法。對于不同的體裁,目的不同,出發點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來閱讀,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如要求背誦的古詩詞、名人名言之類可用精讀,童話故事一類可用略讀,一些報紙、搜集的信息資料可作瀏覽。

三、 開展閱讀活動

開展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對于活躍氣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潛力,都是很有幫助的。為此,我認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經常開展如下活動。

(一) 比賽

定期舉辦各種比賽,如成語接龍、課外知識大比拼、讀書征文比賽、快速閱讀比賽等,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彰顯才華的舞臺,這既增加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樂趣,又讓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這樣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久而久之便會養成一種讀書的習慣。

(二)展覽

學生在讀書看報時,往往會發現有價值的材料,指導學生把它們剪下來,分門別類地積累好,然后比一比看看誰積累得最多最好,并給予適當的獎勵,從而激發學生愛讀書的情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獵取知識,在博覽群書中采集各種類型的信息材料,使學生逐漸把讀書作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中,開辟一個“好書我推薦,快樂眾分享”的讀書感悟展示欄,通過它展示學生的一些作品,如讀書筆記、讀后感、優秀習作、優秀周記等。定期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議,評出好的掛在“心語屋”內。這既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又能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只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并指導學生熟練運用一些常用的有效的閱讀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就能點燃學生的閱讀之火,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順利高效地開展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高瑋.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分析[J].吉林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