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病因及治療范文
時間:2023-05-15 15:4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頸椎病病因及治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29-02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jīng)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jīng)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xiàn)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xiàn)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fā)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jié)失穩(wěn)、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fā)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jīng)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jīng)等組織,并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頸椎病共有5種分型,分別是神經(jīng)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jīng)型,椎動脈型和頸型,若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而脊髓型頸椎病是以頸椎小關節(jié)及椎間盤退變?yōu)榛静±砘A,繼發(fā)形成椎體緣骨贅,并以此壓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導致的頸脊髓受壓或(和)脊髓血供障礙并引起與之相關的脊髓功能障礙的脊髓病。1952年Brain報道的大樣本脊椎病并將其區(qū)分為脊髓型頸椎病和神經(jīng)根型脊椎病[1]。由于脊髓受損易于致癱而更受到人們的重視,本病多發(fā)于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見的頸椎疾患之一。本病發(fā)病隱匿,不易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晚期則發(fā)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可逆損傷,而致肢體功能障礙。
1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一般發(fā)病緩慢,高發(fā)年齡段多在40-60歲,典型表現(xiàn)為:
1.1 眩暈、頸痛、頭痛、頸部疲勞進而出現(xiàn)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沉重感,隨后逐漸出現(xiàn)行走困難,下肢各組肌肉發(fā)緊,抬步慢,不能快走,繼而出現(xiàn)上樓梯時需借助扶手,患者雙腳有踩棉花感。繼之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手無力、不靈活,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墜落。亦有癥狀先出現(xiàn)于上肢,后出現(xiàn)于下肢者。
1.2 軀干部感覺障礙,常在腹部或胸部有如皮帶樣捆綁感即“束帶”感。
1.3 部分患者有括約肌功能改變,如排尿躊躇或尿潴留等排尿困難;大便秘結,減退。病情進一步發(fā)展,需借助他人攙扶才能行走,可發(fā)展至下肢痙攣,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1.4 體格檢查。頸部肌肉僵硬,頸椎生理弧度變直甚至呈反弓,項韌帶變性,有結節(jié)感,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在同一直線上。四肢肌力減低,肌張力增高,上、下肢呈痙攣性癱瘓,且上肢在病損節(jié)段水平可出現(xiàn)遲緩性麻痹。淺反射減弱或消失,深反射活躍或亢進,可有髕陣攣和踝陣攣陽性。病理反射如:Hoffmann征、Babinski征陽性等。頸后伸位Hoffmann征可提高檢查的陽性率。
1.5 影像。X線片示:鉤椎關節(jié)增生,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椎間隙狹窄,椎體后緣增生較嚴重并突入椎管。CT、MRI檢查示:椎管變窄,黃韌帶增厚,椎體后緣增生物或椎間盤膨出壓迫脊髓。
1.6 脊髓型頸椎病與其他型頸椎病的鑒別診斷。頸椎病各型間的鑒別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xiàn)及影象檢查,以下是頸椎病其他各型的臨床診斷要點:
1.6.1 頸型。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jié)不穩(wěn)等表現(xiàn);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jīng)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1.6.2 神經(jīng)根型。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jīng)所支配的區(qū)域相一致;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象學所見與臨床表現(xiàn)相符合;④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⑤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wǎng)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1.6.3 椎動脈型:①曾有猝倒發(fā)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或樞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癥狀;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shù)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1.6.4 交感神經(jīng)型。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qū)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jīng)癥狀X線片有失穩(wěn)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但在條件許可時,借用一些其他輔助方法,可對確定病變的性質、部位及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奎根氏試驗、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選擇性脊髓動脈造影、頸椎靜脈造影等。
奎根氏試驗即通過腰4~5穿刺達椎管內珠網(wǎng)膜下腔而測定腦脊液的壓力來斷定有無梗阻。也可以從腦脊液生化檢查中根據(jù)其蛋白量的升高來推斷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壓情況,從而有助于頸椎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內注入碘制劑或空氣來進行脊髓造影。它有助于對椎管及椎管內各種疾患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還可以明確脊髓受壓部位與范圍。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劑可出現(xiàn)各種反應,具有一定危險性,臨床要從嚴掌握。
篇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646-01
頸椎相關疾病以頭面、五官癥狀、頸背及上肢癥狀為主,兼有呼吸、消化、泌尿、循環(huán)、運動等系統(tǒng)病癥。近年伴隨人類文明進程的加速,尤其是相當多的行業(yè),涉及頸椎的高強度工作,如辦公文案電腦使用的高頻度,長時間。以及駕駛,美容,美發(fā)等職業(yè)特點進一步加重人類頸椎的負擔,甚至超過正常頸椎的生理承受,從而產(chǎn)生相關的病理癥狀。在頸椎的相關疾病中,與眼部癥狀相關的病癥也由此增多。傳統(tǒng)治療往往療程長。癥狀容易反復,并且手法治療和治頸椎牽引是分開進行的,而在倒懸牽引的狀態(tài)下可以很好的將頸椎牽引與手法整頸相結合。從而縮短療程。提高臨床療效。數(shù)年末筆者采用倒懸牽引下配合手法溫脊治療頸椎相關疾病中與眼部癥狀相關的病例63例,均取得令人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男性27例,女性39例,職業(yè)分別為電腦辦公,IT教師科研工作及美容美發(fā)等,均為長時間頸椎處于高強度,姿勢單一等狀態(tài)而積累,從而引發(fā)眼部出現(xiàn)視覺障礙的眼病癥狀。如視物模糊不清,或復視、眼痛、結膜充血等臨床癥狀。
1.2 治療方法 ①頸椎臥式牽引。②倒懸30°-90°度手法頸部整脊整合。③筆位頸部定位手法整脊。
2 討 論
2.1 視覺障礙 頸椎病變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導致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理性損傷,發(fā)生視覺障礙。輕者視物模糊不清,或有復視癥狀,還會發(fā)生視力減退,眼前閃光,暗點,視野缺損或失明,幻視等,還可能出現(xiàn)反射性視網(wǎng)膜動脈痙攣,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張力變化,眼底靜脈擴張和動脈變細,血管痙攣性視網(wǎng)膜炎等。某些患者還可能伴有眼瞳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減退,甚至形成潰痛,淚腺分泌障礙,球后視神經(jīng)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椎動脈一般發(fā)自鎖骨下動脈的第一段,是該動脈的第一分支。有時發(fā)自無明動脈動或主動脈弓。椎動脈一般從第6個頸椎的橫突孔穿入,跨越于上位第6頸椎的橫突孔,但也有見于從第7、第5、第4或第3頸椎橫突孔穿入。椎動脈從寰椎橫突孔穿出后,跨過寰椎側塊后方的椎動脈溝,轉向上方位枕骨大孔進入顱骨。左右椎動脈有時不對稱,多為左側大,右側相對小。根據(jù)椎動脈循行的們置,可分為4段。即頸段,椎骨段,枕骨段和顱內段。頸椎動脈為第1段,自鎖骨下動脈動發(fā)出,至穿經(jīng)頸椎橫突孔以前的部分,在頸長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內上行,當前斜角肌痙攣也可發(fā)生椎動脈受壓迫。其后方與第7頸椎橫突,C7和C8神經(jīng)前支,頸交感神經(jīng)干和星狀神經(jīng)節(jié)即頸下交感神經(jīng)節(jié)相鄰。此神經(jīng)節(jié)發(fā)出交感神經(jīng)纖維,與椎動脈伴行,形成椎動脈神經(jīng)叢。故臨床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易于合并發(fā)生。椎骨段為椎動脈的第2段,穿頸椎橫突的部分。頸椎椎體兩側的鉤椎關節(jié);位于椎動脈的前內方,當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或外翻,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動扭曲,造成椎動脈痙攣,管腔變窄,重者甚至可產(chǎn)生梗塞。枕段為椎動脈第3段。從寰椎橫突孔穿出,向后繞過寰椎的側塊,到椎后方上面外側的椎動脈鉤內,然后轉向前方,穿過寰枕后膜向外上行,經(jīng)椎骨大孔進入顱腔。此頸椎動脈在寰椎上關節(jié)突的外側和后側,紆曲較大,可因為寰椎椎動脈溝環(huán),寰椎后弓骨折寰樞椎關節(jié)錯位或轉頭運動,受牽拉或擠壓而引起枕項痛,眩暈,眼、鼻不適,耳鳴、耳聾,失眼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癥狀。顱內段為椎動脈第4段。從枕骨大孔進入顱腔達腦橋下緣,并與對側同名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椎動脈的顱內動脈主要分支有:脊髓前動脈,小腦后下動脈,脊髓后動脈,內聽動脈。其中內聽動脈有時出于小腦下動脈,當頸椎移位使椎動脈受壓,可引起耳鳴,聽力減退等癥狀。
3 中醫(yī)對于手法定位的認識
3.1 平衡陰陽,調理臟腑 《內經(jīng)?生氣通天論》:“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2 宣通氣血,溫通經(jīng)絡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不通則痛。經(jīng)手法推拿復位,使氣血流通,經(jīng)絡通暢,病痛則迎刃而解。
3.3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因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凝滯,為腫,為病,宜用按摩法,按其經(jīng)絡,以通閉滯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用手法按摩定位,使之行氣活血,經(jīng)絡暢通,瘀腫自消。
3.4 滑利關節(jié),松筋復錯 脊柱相關疾病是因為椎間關節(jié)錯位。小關節(jié)錯位在脊椎的表現(xiàn)為關節(jié)屈伸旋轉不利,而小關節(jié)錯位的原因是慢性勞損,寒濕侵襲等引起的肌肉痙攣,或大關節(jié)退行性變,椎間盤變性,內分泌失調所引起的關節(jié)內外平衡失調。通過手法推拿點穴等可以促進機體機能恢復。
4 現(xiàn)代醫(yī)學對手法作用的看法
4.1 糾正脊椎的解剖位置的失常 脊椎的相關疾病多與脊椎關節(jié)位置失常密切相關。所以根據(jù)錯位的類型選擇相應的手法使錯位的解剖位置得以恢復正常,則相應的功能也得到恢復。糾正錯位是對神經(jīng),血管刺激而引起的關節(jié),器官功能失調。這就是手法整脊復位的主要作用。
4.2 解除痙攣,松解粘連,恢復脊椎內外平衡 椎體移位,小關節(jié)錯位是肌肉痙攣的根源,而長時間的肌肉痙攣如果不能及時解除則可加劇椎體小關節(jié)錯位的程度。故二者互為因果。
4.3 緩解地和消除疼痛 手法推拿能夠消腫,減輕腫脹對局部的刺激。可以調節(jié)自主神經(jīng)的功能活動,改善疼痛部位的微循環(huán)。通過體內產(chǎn)生內源性物質,從而起到鎮(zhèn)痛消腫的作用。
篇3
[關鍵詞] 交感型頸椎病; 推拿; 小針刀; 骶管沖擊; 牽引; 神經(jīng)阻滯; 頸椎不穩(wěn)
[中圖分類號] R6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1-17-02
交感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疑難病,且癥狀多、體征少、病因復雜、容易反復發(fā)作。觀察近期國內外發(fā)表的雜志,對交感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診斷、治療給予歸納、分析、總結,希望為醫(yī)生提高療效,為患者帶來福音。
1 發(fā)病機制
早在1926年,Barre曾推測,由于頸椎關節(jié)刺激頸部交感神經(jīng)可引起眩暈、頭痛、頸痛等癥狀群;1928年,Barre的學生劉永純對頸交感神經(jīng)受刺激引起的癥狀作了詳細的敘述,故今仍有人把交感型頸椎病稱為巴-劉(Barre-Lieon)氏癥狀群。Chen XQ[1]認為頸椎間盤退變、外傷、炎癥、肌張力失衡所導致的頸椎不穩(wěn)定,可引起局部異常的機械性刺激和椎間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的炎癥刺激,引發(fā)交感神經(jīng)癥狀。吳華榮[2]認為頸椎不穩(wěn)不是唯一因素,還與頸椎管大小、骨贅形成、椎間盤突出及脊髓對缺血的耐力有關。鄭思競[3]等認為頸交感神經(jīng)的低級中樞在胸髓(T1-6)節(jié)段的灰質側角的中間帶外側核,發(fā)出節(jié)前纖維,在交感干內上升至頸部,在頸部椎旁神經(jīng)節(jié)換元,節(jié)后纖維分布到脊神經(jīng)、動脈及所支配的臟器。因此杜建明[4]認為只要在頸交感干走向通路中的任何刺激或受累都可以產(chǎn)生相關癥狀;即頸或上胸椎的肌痙攣或炎癥、關節(jié)增生、椎體不穩(wěn)、關節(jié)紊亂、脊柱側凸、先天畸形、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等等均可成為交感型頸椎病病因,并劃分為椎管內和椎管外兩大病因。
2 臨床表現(xiàn)
交感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xiàn)為交感神經(jīng)興奮和抑制兩大類,且以交感神經(jīng)興奮癥狀比較多見,主要包括以下6點。①頸背部癥狀:頸、肩、背部酸脹或疼痛、頸枕部脹痛。②頭部:頭痛、偏頭痛、頭脹、頭暈、頭昏。③五官科癥狀:耳聾、耳鳴、耳脹、耳痛、聽力下降、鼻腔疼痛或異樣感、口干、舌麻、咽燥、咽部異物感、視物模糊、眼脹、眼痛、眼眶脹痛。④神經(jīng)內科癥狀:記憶力減退、近事遺忘、共濟失調、嘔吐或干嘔、惡心、睡眠差、四肢發(fā)麻、行走不穩(wěn)。⑤心血管科癥狀:局部或上半身汗多、高血壓、低血壓、血壓不穩(wěn)、心慌、胸悶、四肢發(fā)涼、發(fā)木、一側面部感覺異常(熱、脹、麻)。⑥其他:呃逆、月經(jīng)異常、怕冷、怕熱、胃腸功能紊亂、二便異常(無規(guī)律)。
3 診斷
1992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5]診斷交感型頸椎病標準:以交感神經(jīng)功能紊亂癥狀為主,排除其他系統(tǒng)臟器病理改變(5分);多有頸椎退變,包括頸椎不穩(wěn),伴有神經(jīng)根癥狀;頸交感神經(jīng)封閉或高位硬膜外封閉能使癥狀減輕或消失(1分);壓頭試驗癥狀加重,牽引癥狀減輕(2分)。總分6分以上即可診斷。杜建明[6]則診斷定義為:頸交感神經(jīng)刺激或受累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并且與頸或上胸椎體征或病因相關者稱之為交感型頸椎病。
4 治療
交感型頸椎病病因復雜,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頸或上胸椎的肌痙攣或炎癥、關節(jié)增生、關節(jié)紊亂、脊柱旋轉側彎、先天畸形等病因多采用保守治療,目前臨床報道手術治療多為頸椎不穩(wěn)或伴有頸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治療方法回顧總結如下。
4.1 手術治療
李淳德[7]、吳廣森[8]等采用手術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通常采用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重建頸椎的穩(wěn)定,解除頸椎不穩(wěn)病因,從而解除或減輕交感型頸椎病的癥狀,其主要針對頸椎不穩(wěn)或伴有頸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筆者認為對頸椎不穩(wěn)或伴有椎間盤突出者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者建議手術治療。
4.2 推拿治療
劉培太[9]認為解除頸周肌肉的痙攣有助于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按摩能消除肌肉疲勞和痙攣,恢復其正常的張力、彈性和耐力,進而重建頸椎的穩(wěn)定;杜建明[10]認為手法調整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較好的療效,可能與調整或平衡交感神經(jīng)的作用有關。姜淑云[11]認為推拿手法可以改善頸椎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減少頸椎節(jié)段的異常活動,進一步遏制頸椎的退變,從而改善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
4.3 小針刀治療
姚新苗[12]、杜建明[4]等認為小針刀治療可使椎管外肌肉、筋膜、關節(jié)囊、韌帶達到松解,局部病變組織得到減張,促進無菌性炎癥的消退,最終可恢復正常組織功能,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
4.4 骶管沖擊治療
杜建明[4.6]等用骶管沖擊治療交感型頸椎病。骶管沖擊治療可使藥液充盈于整個椎管及相應的椎間孔中,使其中的頸交感神經(jīng)得到充分的浸潤,從而使頸胸椎管內病因所產(chǎn)生的癥狀得到恢復或改善。骶管沖擊治療的目的一是使藥液在加壓狀態(tài)下能夠充分抵達病灶處,特別是卡壓的病灶處,發(fā)揮其藥效作用;另一目的是多數(shù)患者在骶管沖擊治療過程中即出現(xiàn)交感神經(jīng)癥狀,起到即時驗證療效的作用,同時也為診斷起到印證的作用。骶管沖擊治療較硬膜外封閉更為安全、便于醫(yī)生操作,且藥液作用部位廣泛,符合交感神經(jīng)分布廣泛的特點。
4.5 牽引治療
牽引以恢復頸椎生理弧度和患者舒適相結合為原則。坐位或仰臥位枕頜套牽引均可,有條件的情況下,以仰臥位枕頜套牽引為佳;其次牽引角度以恢復頸椎生理弧度為目的,但是對于頸椎不穩(wěn)者,應以改善頸椎內外平衡為前提,并且根據(jù)病情需要調整枕頭的高度,讓患者處于舒適角度為原則,否則會加重臨床癥狀;第三,牽引重量以4~6kg為宜,牽引時間每次20~30min,每日1~2次;第四,牽引若有連續(xù)數(shù)次不適反應則應暫停或停止牽引。劉琳[13]、杜建明[10]等報道頸椎牽引可有效改善頸項肌的痙攣,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從而改變椎間盤、小關節(jié)、韌帶的異常應力環(huán)境,促進組織炎癥的吸收,減輕神經(jīng)的刺激癥狀,有利于病情的康復。
4.6 神經(jīng)阻滯
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頸交感神經(jīng)封閉、高位硬膜外封閉或藥物灌注治療交感型頸椎病,臨床已有諸多報道,療效得到肯定,甚至被絕大多數(shù)臨床醫(yī)生認為是即刻診斷交感型頸椎病的可靠方法。
4.7 其他
趙建強[14]認為針灸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王慶來[15]用中藥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療效滿意;司馬蕾[16]以受體拮抗劑酚妥拉明治療交感型頸椎病;另外,還有電腦中頻、毫米波等方法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報道。
5 討論
交感型頸椎病表現(xiàn)為癥狀多、體征少、診斷困難,故不少患者輾轉于五官科、心血管科、神經(jīng)內科等科室治療,都得不到良好的療效,而造成醫(yī)生頭痛、患者苦惱的尷尬局面,張穎[17]的臨床報道可窺其一斑。故杜建明[6]根據(jù)癥狀分類,結合體征、器械檢查確定診斷后給予對癥治療;并且根據(jù)癥狀恢復情況,結合復查結果來驗證診斷,這樣既可以避免漏診,又可以防止誤診。該病病因復雜,因而治療比較困難,多采用綜合治療,以期提高療效;吳毅文[18]報道即使療效雖良好,但容易反復發(fā)作,故醫(yī)患者之間需耐心配合,才能更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為減少病情復發(fā),一方面需要功能鍛煉,以增強頸項部的肌力,促進頸椎動態(tài)平衡的恢復;另一方面還需注意以下6點:①頸肩背部保暖,②頸圍固定(臥位不需固定),③睡姿:一般采取低枕仰臥位,后枕部高約3~4cm,項部7~10cm,肩背部2~3cm,以稗草籽或蕎麥做枕芯、軟硬適中為宜。④平時姿勢:一般以保持中立位為佳(不宜長時間伏案工作,不宜臥位閱讀、看電視)。⑤因情緒可刺激交感神經(jīng)而產(chǎn)生或加重相關癥狀,故患者因保持良好的心情。⑥本病易反復發(fā)作,需耐心治療,一療程約需3周左右。
綜上所述,交感型頸椎病的研究任重道遠,交感型頸椎病不僅有跨學科的癥狀,還存在著跨學科的病因,診斷和治療是復雜的;深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將會有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Chen XQ,Sun BO,Zhong SZ. Nerves accompany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J]. Spine,1988,12:1360-1364.
[2] 吳華榮,申勇,吳占勇,等. 頸椎病發(fā)病學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1):12-15.
[3] 鄭思競. 系統(tǒng)解剖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334- 342.
[4] 杜建明,田小武,丁曉方,等. 小針刀結合骶管沖擊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頸腰痛雜志,2009,30(2):181-182.
[5] 中華外科雜志編委會.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5.
[6] 杜建明,田小武,丁曉方,等. 骶管沖擊治療交感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09,30(5):656-657.
[7] 李淳德,劉憲義,馬忠泰,等. 頸椎節(jié)段不穩(wěn)在交感型頸椎病中的作用[J]. 中華外科雜志,2002,40(10):730-732.
[8] 吳廣森,馬遠征,陳興. 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交感型頸椎病[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8,18(4):261-265.
[9] 劉培太. 交感型頸椎病20例非手術治療療效觀察[J]. 頸腰痛雜志,2003,24(4):236-238.
[10] 杜建明,田小武,沈國權. 手法調整治療交感型頸椎病[J]. 按摩與導引.2007,23(9):9-10.
[11] 姜淑云,嚴雋陶,房敏,等. 頸椎治療過程中骨與椎體的生物力學變化[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11):2029-2032.
[12] 姚新苗,陳于東,萬全慶. 針刀合并手法治療頸源性頭痛臨床研究[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7(2):84-85.
[13] 劉琳. 頸椎牽引結合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臨床醫(yī)學工程,2009,16(4):110.
[14] 趙建強,陳穎,李軍,等. 廉玉麟“五型三線”治療頸椎病經(jīng)驗[J]. 中醫(yī)雜志,2009,50(1):24-25.
[15] 王慶來. 從郁證論治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45例[J]. 浙江中醫(yī)雜志,2009,44(5):344-345.
[16] 司馬蕾,高軍大,樊碧發(fā). 交感神經(jīng)維持性疼痛及其治療進展[J]. 中國疼痛學雜志,2005,2:104-106.
[17] 張穎. 交感型頸椎病誤診37例[J].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5):557-558.
篇4
【關鍵詞】頸椎病;物理治療;頸部功能;分析
頸椎病是頸椎或其附近軟組織出現(xiàn)急性或慢性損傷,壓迫神經(jīng)根、頸段脊髓或椎動脈引起的綜合癥,重者出現(xiàn)雙下肢痙攣以及行走困難,甚至四肢癱瘓,又叫頸椎骨關節(jié)炎,頸椎炎綜合癥;多見于中老年人群[1]。大多數(shù)患者因長期不適當?shù)氖褂妙i部或者長期處于不利于頸椎的姿勢導致頸部肌肉或關節(jié)勞損,傷及頸神經(jīng)根脊髓椎動脈和交感神經(jīng)而致病。本研究主要探討物理療法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的符合要求的48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4例,其中男性17例(70.83%),女性7例(29.17%),年齡41-78歲,平均(58.3±5.9)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27±1.87)年;對照組24例,其中男性16例(66.67%),女性8例(33.33%),年齡43-79歲,平均(59.1±5.9)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07±1.87)年。組間一般資料如發(fā)病時間、患者年齡、性別、就診時間等因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兩組患者入院的病情嚴重程度的差異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入院后立即對患者完善相關檢查,主要進行影像學檢查,查明患者病因,根據(jù)需要給予臥床休息及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給予基礎治療,如應用藥物消炎止痛消腫,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循環(huán)[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物理治療,如改善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減輕神經(jīng)根的刺激,緩改肌肉緊張與痙攣,以減輕疼痛,改善癥狀。20天一療程,治療結束后分別用疼痛量表、頸部殘障指數(shù)量表以及SF-36生活量表對患者的疼痛、頸部功能和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1.3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減輕,肌力恢復正常,能參與全部勞動或相當部分的勞動,尤其是輕體力勞動;有效:自覺癥狀大部分減輕,頸肩背三大部位疼痛癥狀有所減輕,肢體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體征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治療前后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為顯效與有效之和。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分析,先建立數(shù)據(jù)庫,計數(shù)相關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采取X2檢驗進行驗證,如果計算出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2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詳見表1。
3討論
隨著人們社會的發(fā)展,頸椎病的發(fā)病率也有身高趨勢,并已經(jīng)成為困擾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患病者多會出現(xiàn)頸椎疼痛或不適,工作時頸部易勞累,使患者無法繼續(xù)工作,重者出現(xiàn)雙下肢痙攣和行走困難,并有可能導致四肢癱瘓。引起頸椎病的病因有很多,但大多數(shù)患者引發(fā)頸椎病的病因都是因為頸部長期受到損傷或過度勞累導致頸部肌肉或關節(jié)收到損傷,累及椎體和椎間盤,引起椎間盤、椎體等部位發(fā)生退行性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無法恢復的。發(fā)病后嚴重地影響著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大多數(shù)患者受到疼痛的困擾[3]。因此,我們只能緩解或消除患者的癥狀及體征,延緩或消除病情的發(fā)展,減輕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的恢復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為探究物理治療對頸椎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我院根據(jù)頸椎病患者的年齡、病情輕重、損傷部位的差異,制定了綜合治療的方法,在常規(guī)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還對患者進行了物理治療,結果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物理治療可以消炎鎮(zhèn)痛、活血化瘀、消除水腫,減少了患者頸椎病的復發(fā),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4]。
本次研究主要探究物理治療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導醫(yī)療工作者在臨床上是否可以采用物理療法治療頸椎病患者,因此采用了對照原則,觀察組給予基礎治療和物理治療,對照組只給予基礎治療,經(jīng)過一個療程,即20天的康復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79.17%;對照組總有效率54.17%。兩組患者總有效率的差異比較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即X2=14.8207,*P
綜上所述:對頸椎病患者進行物理治療有利于患者頸椎病的康復,適合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曉巖,楊學穎,付恒娟.應用綜合康復方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J].中國康復,2007,3(02):56-58.
[2]邱建維.常規(guī)推拿配合振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5(04):143-146.
篇5
【關鍵詞】頸椎病:護理干預;療效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241-02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多因急性外傷或長期伏案慢性勞損引起,臨床表現(xiàn)為頸、肩胛、肩臂、上背及胸前區(qū)疼痛,患者手臂麻木、頭暈、頭痛、耳鳴、惡心、嘔吐、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正確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疾病的康復至關重要。現(xiàn)將對該類患者的護理工作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的頸椎病患者89例,男47例,女42例;年齡22-65歲,平均41.7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X線攝片、MRI掃描或CT掃描,確診為頸椎病。
2 護理干預
2.1 疼痛護理:頸部疼痛為頸椎病的主要癥狀,雖然沒有生命威脅,但其導致的頸部肌肉僵硬,疼痛不適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會喪失工作能力。所以頸部疼痛癥狀必須予以重視[1]。首先要讓患者了解引起疼痛的病因、機理、治療方案及預期效果,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并教給患者一些放松的方法以減輕疼痛壓力。其次風寒潮濕刺激會導致疼痛程度加劇,因此要注意患者的頸部保暖。最后可以輔助患者用一些鎮(zhèn)靜劑以幫助入睡,防止聲光刺激同時并保持室內安靜。防止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使疼痛癥狀加重。如患者疼痛較重時可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以緩解疼痛。
2.2 頸椎牽引的護理:頸椎牽引是緩解頸椎疼痛的主要手段,目前臨床應用廣泛適用于各種類型的頸椎病,且簡單易行。牽引治療對局部型和神經(jīng)根型效果均較好,可是對于老年椎動脈型患者及和脊髓型病程長者患者效果在臨床上沒有確切的療效,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癥狀,因此護理工作在牽引時十分重要,特別是考慮牽引的方式。目前主要有持續(xù)牽引與間歇牽引兩種。牽引的姿勢有攜帶式、坐式和臥式。牽引角度大多采用垂直位或前屈位,不做后伸位牽引,以頸部從軀干縱軸前屈10-30度為宜.牽引帶支架要夠寬,不壓迫顳淺動脈以避免引起頭暈。牽引力調整至頜面、耳、顳部以及頸部無疼痛不適為宜,其重量以患者體重的1/10 作為參考,以后逐漸增加,牽引時間每次10-30分鐘,每日一次。注意保持牽引效能,經(jīng)常檢查牽引力是否正常且不受影響。牽引治療時需要患者的配合,同時也要結合患者的個例,患者對自覺癥狀的評述有利于牽引的順利進行。
2.3 患者健康教育護理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雖然較高,但是患者對于此病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康復理療知識一知半解,尤其是此病需要養(yǎng)護結合,因此患者健康教育的工作是十分重要。介于多數(shù)患者對于頸椎病的不清楚藥物和理療的作用。這就需要護士在進行護理工作時,同時進行頸椎病相關知識教育。針對于頸椎治療方法、發(fā)病原因、類型、病程的長短以及臨床常用藥物的療效等,對患者進行告知,考慮患者沒有醫(yī)學知識,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患者。有文獻報道,對患者進行集體講解,并發(fā)放書面材料同時以編寫短文、黑板報、宣傳欄等形式進行宣傳。臨床療效顯著,P<0.05[2]。①患者應避免頸部揮鞭性和運動性損傷,以保持頸椎的穩(wěn)定性;②睡眠時要采取正確臥姿,避免俯臥位等不良姿勢,以免損傷頸部;其次在睡眠時應避開電風扇、空調直吹頸部;免得風寒刺激及臥于潮濕床鋪和地面引起疾病嚴重。③枕頭的高度一般以8~15 cm為宜,不能用高枕也不能用低枕、保持頸椎的舒適態(tài)度。④ 要堅持做頸部保健操,以鞏固療效避免復發(fā)。
2.4 心理護理椎病由于病因復雜,臨床分型多。且頸椎病的發(fā)病與治療均為緩慢的過程,且愈后易復發(fā)。疾病的反反復復,易造成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問題[3]。因此臨床護理時不能僅僅注重消除頸椎病患者的軀體癥狀,同時也要注重頸椎病伴發(fā)的心理問題。對于因頸椎病久治不愈及反復發(fā)作的患者,要主動對患者進行解釋和安慰工作,消除患者治療時過度緊張急躁情緒。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主動熱情地關心患者,同時要求患者家屬進行配合。從生活及治療環(huán)境雙方面緩解患者焦慮,消除或減少因恐慌抑郁等不良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最后癥狀緩解。應讓患者了解病變并未完全消除,要堅持鍛煉,保持正確坐姿,避免復發(fā),鞏固療效。
3結果
本組89例患者,痊愈患者84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到98.9%。
4 討論
對于頸椎病患者的臨床康復,進行疼痛護理及牽引護理,有助于患者的正確治療及康復,同時對患者進行康復教育,使患者能夠配合治療,同時注意日常生活中頸部的保養(yǎng)及生活方式對頸部的影響,以減少疾病的復發(fā)。頸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反復發(fā)病,會引起患者心理上的異常和改變。對患者心理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加重軀體癥狀,而軀體上的疼痛等不適癥狀又使心理因素負作用加重,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了非良性循環(huán)[4]。因此在臨床治療的同時給予心理護理,以鼓勵患者樂觀的態(tài)度和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疾病,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這樣才有助于頸椎病患者軀體癥狀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梁朝革,賈連順.頸部疼痛的相關因素[J].頸腰痛雜志,2008,29(2):162
[2] 王素玉。上官紅.護理干預對頸椎病療效的影響[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0,21(8):714-715
[3] 白福玉.綜合治療伴抑郁癥的交感型頸椎病30例臨床報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9(16):47
篇6
[關鍵詞] 針刀;頸型頸椎病;針刺;二點三線
[中圖分類號] R27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1(c)-0169-04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ANG Yanwu1 YE Xinmiao2 WANG Chongmin1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uangx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7, China; 2.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ix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uangx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August 2015 to June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irty cases in the acupotomology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once a week, for 4 times. Thirty patients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five times a week, 4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required. The 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 (NPRS) scores and the effect were evalua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four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NPRS score in acupotomology group was (2.22±0.45) points, which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acupuncture group [(5.20±0.60) 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acupotomology group was 86.7%, which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6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better than acupuncture, and it is suitable for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potomology;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cupuncture;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頸椎病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jīng)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xiàn)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類型,表現(xiàn)為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fā)僵,嚴重時可表現(xiàn)為頸部屈曲和旋轉功能受限[1]。隨著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頸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2],且與年齡的增大呈正相關[3]。目前針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物理因子治療、針灸、推拿、牽引、運動療法等[4-6]。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按傳統(tǒng)治療方法治療頸型頸椎病,有效率高,治愈率低,療效難以持久,易復發(fā)。針刀醫(y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以調整人體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為基礎,療效確切,復發(fā)率低,在頸椎病的治療中正逐漸被認可。本研究采用針刀“二點三線”法治療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6月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yī)院針灸科門診60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針刀組和針灸組。針刀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0歲,平均(48.50±2.38)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4.97±0.58)年。針灸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43~69歲,平均(47.85±2.65)歲;病程8個月~11年,平均(4.50±0.7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且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依據(jù)《現(xiàn)代頸椎病學》[7]和《中國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8]中關于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確診為頸型頸椎病的患者;②能夠接受并堅持針刀、針灸治療的患者;③年齡不超過70歲。排除標準:①頸椎病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血液等系統(tǒng)疾病者;②頸椎結核、骨折、脫位、腫瘤、椎管內占位性病變者;③妊娠期婦女;④嚴重心臟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多臟器功能衰退者;⑤嚴重骨質疏松者。
1.3 方法
1.3.1 針刀組
1.3.1.1 俯臥低頭位,胸下墊薄枕。
1.3.1.2 體表定位 按照浙江中醫(yī)藥大學葉新苗教授“二點三線法”治療頸椎病經(jīng)驗所選的部位行針刀治療[9],著重解決頸椎棘突、橫突、關節(jié)突部位受累關節(jié)囊、韌帶等軟組織問題。二點,即雙側肩胛骨內上角;三線分別為:一線,即第2頸椎棘突至第7頸椎棘突連線,即項韌帶連線,一般選取1~2點治療;二線,在第2頸椎至第7頸椎關節(jié)突連線(距離后正中線1.5~2.0 cm),即頸椎上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囊部位,一般選取1~2點治療;三線,即第2頸椎橫突后結節(jié)至第7頸椎橫突后結節(jié)連線(距離后正中線2.5~3.0 cm,其中乳突斜下2 cm為寰椎橫突,然后每隔1.5 cm為下一頸椎橫突),一般選取1~2點治療。依據(jù)臨床癥狀和體征,選取恰當?shù)狞c和線。如伴有項韌帶慢性損傷、彈響的患者,則切開剝離中心線棘突頂端相應的點,一般選擇第4頸椎棘突頂點或第5頸椎棘突頂點,因為第4頸椎和第5頸椎是頸椎應力最集中的地方;關節(jié)突線和橫突線上定點時選擇觸診有明顯條索狀結節(jié)者,一般選擇第3頸椎到第6頸椎的關節(jié)突和橫突。將所選定的治療點用記號筆標明。
1.3.1.3 消毒 在施術部位局部行常規(guī)消毒,用活力碘消毒2遍,然后鋪無菌洞巾。
1.3.1.4 麻醉 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按照龐繼光《針刀醫(yī)學基礎與臨床》[10]中退出式局部浸潤麻醉法操作,在注射過程中要邊退針邊回吸,確認回吸無血液才能注入藥液,每個治療點注藥1 mL,過敏者禁用。
1.3.1.5 針刀操作 針刀操作手法按照中國針灸學會微創(chuàng)針刀專業(yè)委員會制訂的《針刀醫(yī)學診療與操作規(guī)范》[11]中頸椎病的針刀操作標準進行,嚴格按照針刀四步操作規(guī)程進針刀,針刀選用HZ系列Ⅰ型4號直形針刀(北京卓越華友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針刀操作時,必須緩慢進針刀,注意始終讓針刀不離開骨面,以免損傷神經(jīng)根及椎間動靜脈。特別是第三線橫突后結節(jié)部位操作時,如果針刀未觸及橫突而繼續(xù)刺入,則可能產(chǎn)生意外后果,故進針刀時應以棘突及椎板的骨面為依據(jù),嚴格控制針刀刺入的深度。二點,即肩胛內上角針刀操作方法:刀口線方向與脊柱縱軸平行,針刀體與頸部皮膚垂直,針刀經(jīng)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達肩胛骨內上角骨面,{整刀口線90°,向肩胛骨內上角邊緣鏟剝3刀,范圍0.5 cm。術畢,局部壓迫止血,創(chuàng)可貼覆蓋針眼。一線部棘突頂端針刀操作方法:刀口線方向與人體縱軸平行,針刀體與頸部皮膚垂直,針刀經(jīng)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達棘突頂點,縱疏橫剝3刀,范圍0.5 cm。術畢,局部壓迫止血,創(chuàng)可貼覆蓋針眼。二線部即頸椎上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囊針刀操作方法:刀口線方向與人體縱軸平行,針刀體先向頭側傾斜45°,與頸椎棘突呈60°角,針刀經(jīng)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達關節(jié)突骨面,在骨面上稍移位,找到落空感時,即為關節(jié)囊韌帶,提插切割3刀,范圍0.5 cm。術畢,局部壓迫止血,創(chuàng)可貼覆蓋針眼。三線部即橫突后結節(jié)線針刀操作方法:刀口線方向與脊柱縱軸平行,從橫突后結節(jié)處進針刀,針刀經(jīng)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達橫突后結節(jié)骨面,貼骨面向前、后鏟剝3刀,范圍0.5 cm。術畢,局部壓迫止血,創(chuàng)可貼覆蓋針眼。
1.3.1.6 注意事項 枕骨隆突與第一頸椎棘突間即風府穴、第一頸椎棘突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即啞門穴禁止進針刀,枕下三角處禁止進針刀。針刀治療每周治療1次,每次間隔7 d,共治療4次。其中每次治療基本上都選擇雙側肩胛骨內上角點,一線部、二線部、三線部位上治療點的選擇根據(jù)病情變化選擇合適的治療點并進行調整,多選擇觸診時有結節(jié)、硬結和條索部位。
1.3.2 針灸組
取風池、頸夾脊、天柱、肩井、外關、后溪、肩中俞、肩外俞。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針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4.1 頸部數(shù)字疼痛評分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接受頸部疼痛程度評分,運用數(shù)字疼痛評分表(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于治療前、后進行評估。NPRS是用數(shù)字計量評測疼痛的幅度或強度,數(shù)字范圍為0~10,0代表“無痛”,10代表“無法忍受的痛”[12]。疼痛評估時用直尺量出疼痛強度數(shù)值即為疼痛強度評分。
1.4.2 療效
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012年制訂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3]進行評定。痊愈:原有各型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有效: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3 不良反應
記錄治療過程中有無暈針、滯針、斷針、血腫等損傷及其他不良反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NPR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N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治療后NPR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 < 0.05),且針刀組優(yōu)于針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頸椎病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60例患者均無剔除、脫落情況。針刀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針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2.3 不良反應
針刀組出現(xiàn)1例暈針情況,因其行針刀治療前未進食早餐,且對針刀治療存在恐懼心理,立即停止治療,囑其進食早餐,并耐心解釋,消除其恐懼心理,保持心情放松,繼續(xù)予以針刀治療,后未再出現(xiàn)暈針情況。
3 討論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早期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旋椎肌、多裂肌等頸椎穩(wěn)定肌勞損,進而出現(xiàn)代謝障礙,大多表現(xiàn)為局部疼痛、頸部僵硬不適及活動受限等。現(xiàn)代生物力學研究證實,各型頸椎病患者在頸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勞損、肌束攣縮甚至鈣化,總而言之,頸周軟組織病變才是關鍵[14]。肌筋膜觸發(fā)點是很多軟組織疾病的始動因素,頸型頸椎病與肌筋膜觸發(fā)點亦密切相關,消除肌筋膜觸發(fā)點,恢復頸椎的動態(tài)平衡,是對頸型頸椎病的根本原因的治療[15]。王擁軍等[16]認為頸部結構相互之間的應力變化可導致頸部軟組織相應改變,如肌腱及韌帶的鈣化、膠原成分改變等。頸部軟組織出現(xiàn)異常會導致頸椎節(jié)段不穩(wěn)及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引發(fā)頸椎病發(fā)生并使疾病進一步進展。
頸型頸椎病屬祖國醫(yī)學“痹癥”“項強”“項痹”等范疇。中醫(yī)對于頸椎病的病因病機亦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素問?長刺節(jié)論》:“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證治準繩》云:“頸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jīng)也,寒博而筋急,風博則筋弛。”綜合歷代各家論述,頸椎病的病因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是由于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致使經(jīng)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yǎng);二是由于人到中老年,肝I虧虛,氣血不足,筋脈失于濡養(yǎng),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氣血痹阻而發(fā)病。其病機特點是肝腎虧虛,經(jīng)脈痹阻,并以補益肝腎、疏通經(jīng)絡及活血化瘀為頸椎病的治療原則。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發(fā)病愈加年輕化。目前對頸椎病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診斷越來越準確,治療手段越來越豐富[17],治療手段包括各種非手術療法,如針刺[18]、推拿、熱敏灸[19]、穴位埋線[20]、物理療法[21]等,絕大部分能改善病情,但在治愈本病方面仍然是個棘手的難題。遠期療效有限,主要是因為忽視了頸椎軟組織損傷的矯正,也就是頸椎病發(fā)病的根本病因的治療。小針刀源自古代九針的針、~針、鋒針等,它是根據(jù)現(xiàn)代解剖學的閉合性松解術,能深入病變部位進行輕巧而快速的松解和剝離,在切割剝離時產(chǎn)生的損傷很小。現(xiàn)代醫(yī)學在治療頸椎病時往往忽略影像學檢查所看不到的病理變化,如肌肉、韌帶、關節(jié)囊的粘連、瘢痕、攣縮和堵塞,針刀恰恰可以直接深入到病變點進行局部松解,能從根本上解決肌肉等軟組織慢性損傷后的粘連攣縮。針刀治療通過對肌肉軟組織的松解減壓,解除軟組織的粘連、攣縮,恢復局部肌肉軟組織的動態(tài)平衡。有研究表明,針刀療法通過對軟組織小范圍的切開和鈍性分離,能解除病變軟組織對神經(jīng)、血管的卡壓達到治病的目的,同時還能起到針刺效應,對機體體內器官功能進行雙向調節(jié)[22]。
本研究以針刀“二點三線”法治療頸型頸椎病,治療后針刀組NPRS評分明顯低于針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針刀組總有效率為86.7%,針灸組總有效率為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機制在于針刀“二點三線”法是針對頸型頸椎病發(fā)病的病因進行治療,從根本上解決肌肉等軟組織慢性損傷后的粘連攣縮,恢復局部肌肉軟組織的動態(tài)平衡。通過切割頸椎棘突、關節(jié)突、橫突及肩胛骨內上角勞損筋膜,松解頸部軟組織損傷所產(chǎn)生的粘連、瘢痕,緩解肌肉緊張及韌帶的攣縮,減輕椎間盤壓力,改善局部循環(huán),消除致病物質。通過對頸周軟組織損傷的矯正,促使頸肩部生物力學恢復正常。
本研究表明,針刀“二點三線”法能更好地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疼痛,緩解癥狀,與針灸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Siu DC,Tse LA,Yu IT,et al. Computer products usage and prevalence of computer 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comfort among adolescents [J]. Work,2009,34(4):449-454.
[2] Latka D,Miekisiak G,Jarmuzek PT,et al.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radiculopath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endorsed by The Polish Society of Spinal Surgery [J]. Neurol Neurochir Pol,2016,50(2):109-113.
[3] Wang C,Tian F,Zhou Y,et al.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de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elderly,and in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young andpopulation:a hospital-based clinical analysis [J]. Clin Interv Aging,2016, 11(2):47-53.
[4] Zhang H,Guo M,Lu X. Pulse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J]. J Tradit Chin Med,2016,36(1):63-70.
[5] Hou Y,Nie L,Pan X,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obi-C for treatment of single-level cervical disc spondylosis:a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 with a minimum of five years of follow-up [J]. Bone Joint J,2016,98-B(6):829-833.
[6] 張麗雯,張小燕,伍琦.腹針結合運動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1):99-101.
[7] 趙定麟.現(xiàn)代頸椎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282-284.
[8] 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M].北京:中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8.
[9] 葉新苗.中醫(yī)微創(chuàng)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62.
[10] 龐繼光.針刀醫(yī)學基礎與臨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75.
[11] 中國針灸學會微創(chuàng)針刀專業(yè)委員會.針刀醫(yī)學診療與操作規(guī)范[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52-53.
[12] Cristiana K,Joshua A. Visual analogue scale,numeric pain rating scale and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an overview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J]. Physical Therapy Reviews,2005,12(10):123-128.
[1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06.
[14] 房敏,麗撂.頸部軟組織病變在頸椎發(fā)病中的作用[J].中國骨傷,2001,14(2):94-95.
[15] Lucas N,Macaskill P,Irwig L,et al. Reliability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lin J Pain,2009,25(1):80-89.
[16] 王擁軍,萬超,施杞.頸椎病病因病機再認識[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11(3):37-39.
[17] Plastaras CT,Schran S,Kim N,et 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neck pain:chiropractic,acupuncture,TENS,massage,yoga,Tai Chi,and Feldenkrais [J].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1,22(3):521-537.
[18] 陳維翠,侯小燕,陳俊,等.組穴針刺治療對頸型頸椎病患者疼痛矩陣局部一致性磁共振研究[J].中國針灸,2015, 35(10):1005-1009.
[19] 張海華,許能貴,李知行,等.熱敏灸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5):48-50.
[20] 趙昭,趙喜新.穴位埋線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5,30(202):449-451.
[21] 李麗,,吳澤勇,等.運動療法結合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9):860-862.
[22] 張義,郭長青.針刀治療軟組織疾病的理論依據(jù)及其效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24):4520-4523.
篇7
關鍵詞 頸椎病 交感神經(jīng)型 高壓氧 牽引
頸椎病的發(fā)病率近年不斷上升,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占各型頸椎病的7.4%,且成逐漸上升的趨勢,因頸交感神經(jīng)有的與頸脊神經(jīng)相連,有的與腦神經(jīng)相連,支配范圍極為廣泛,致使臨床癥狀錯綜復雜,容易誤診誤治,給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的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筆者在2008年1月~2009年12月應用高壓氧加牽引治療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76例療效顯著,現(xiàn)將兩年的臨床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科住院治療的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1例,男15例,女26例;年齡29~63歲,平均42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7.3年,平均1.2年。對照組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齡27~65歲,平均43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6.2年,平均1.3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主要表現(xiàn)為;眼瞼無力,視力模糊,瞳孔擴大,眼窩脹痛,流淚,頭痛,偏頭痛,頭暈,枕項痛,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qū)痛,血壓增高,四肢涼或手指發(fā)紅發(fā)熱,一側肢體多汗或少汗等。x線片見鉤椎增生,椎間孔變狹窄,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或有不同程度錯位。
1.3 排除診斷 因本型頸椎病常常混合于其它類型頸椎病中,以上病歷均除外單純性的頸型、椎動脈型、神經(jīng)根型、脊髓性頸椎病患者;均經(jīng)相關檢查及相關科室會診,除外心腦血管系、眼耳源性等相關其它科疾病,經(jīng)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檢查,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及風濕病等。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采用德國呂內堡醫(yī)療公司的電腦控制脈沖牽引加微波透熱治療床治療。該治療床頸椎牽引為仰臥位,該組病人應用1號處方,在牽引過程中有50%的脈沖幅度,可顯示在屏上觀察到,透熱采用無熱度治療。首次牽引重量為3kg,以后根據(jù)患者的體質病情可增加致15kg不等,牽引時間每次20分鐘,每日治療1次。
2.2 觀察組 除以上治療外,每日同時給予多人空氣加壓高壓氧艙治療,為戴面罩吸純氧,選擇治療壓力0.2MPa,升壓20分鐘,穩(wěn)壓吸氧60分鐘,勻速減壓30分鐘,每天1次。20天后觀察療效。
2.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隨訪半年以上無復發(fā)者;有效:治療后癥狀減輕,但未完全消失;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變者。
3 結果
治療組治愈27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12%;對照組治愈15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為68.5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
4 討論
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的病因說法不一,Jung認為椎動脈受壓是主要原因,于澤生和李淳認為頸椎不穩(wěn)是交感型頸椎病的重要發(fā)病因素,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也比較傾向于此說法,發(fā)病機制是頸椎間盤退行改變或頸椎骨關節(jié)退變,引起旋轉移位或頸部軟組織慢性積累性勞累,炎癥刺激或壓迫頸部交感神經(jīng)纖維,引起椎一基底動脈的痙攣,進而引起一系列反射癥狀。
臨床報道中多應用牽引、手法按摩、小針刀、針灸、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等來治療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但應用高壓氧來治療該型頸椎病的報道較少。
篇8
本組頸椎病115例,男78例,女37例;年齡18~72歲,平均38歲,發(fā)病有年輕化趨勢。其中神經(jīng)根型64例(56%),脊髓型15例(13%),椎動脈掣18例(16%),交感型8例(7%),突出部位C3~44例(3.5%),C4~523例(20%),C5~672例(63%),C6~716例(14%),病因中以慢性勞損、間盤退變占大多數(shù)(76%),其他占24%,全部病例均在門診治療,隨訪時間平均2年。全部患者需經(jīng)頸椎正側斜位,有頸椎不穩(wěn)定時,加拍過屈過伸位x線照片檢查,必要時行CT式MRI檢查,以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結合影像學檢查確診。
治療方法先采用椎間孔注射法,配制藥液:0.5%利多卡兇15~20ml加意大利沙代馬藥廠生產(chǎn)的曲安奈德40mg,必要時酌情再加山莨菪堿8~10mg及維生素B12100μg。根據(jù)分型、部位、病情程度,經(jīng)頸椎選擇3~5個注射點,可采用背靠椅騎坐位或側臥位,施以椎間孔注射治療,觀察10~15min,無異常反應冉配合針刀,選擇合適的部位定點2~3個針對性的予以軟組織松解,針刀孔無菌包扎。最后采用徒手牽引、點揉穴位等手法,慎用扳法,結束治療。每周1次,4~5次為1個療程,如效果明顯,1個月后再重復1個療程。
結 果 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壓頭試驗(Spurling征)陰性,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陰性,功能完全恢復正常者為優(yōu),本組73例,古63%:良為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功能明顯改善,基本能達到一般性工作和生活要求,本組38例,占33%:差為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9例,占8%;優(yōu)良率96.5%。
篇9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2―0004―02
張耀主任醫(yī)師是四川省名中醫(yī),四川省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人指導老師,綿陽市首屆十大名中醫(yī)。從醫(yī)40余載,醫(yī)理精深,臨床經(jīng)驗豐富,筆者有幸列于門墻,受益匪淺,現(xiàn)將業(yè)師治療頸椎病經(jīng)驗介紹如下。
1 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氣滯血瘀為基本病機
頸椎病又稱“頸椎癥候群”指頸椎骨關節(jié)病變,并發(fā)頸叢、臂叢(神經(jīng)),椎動脈或頸髓及其相關聯(lián)的神經(jīng)組織病變而出現(xiàn)的癥候群。其常見病因認為退行病變?yōu)橹鞯墓顷P節(jié)病與體質衰老,外邪入侵,勞傷,疾病,運動,飲食,精神狀態(tài),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西醫(yī)主要病因為椎間盤退變,后關節(jié)與鉤椎關節(jié)退變;韌帶退變;頸椎移位;頸部急性損傷;脊髓、脊神經(jīng)充血、水腫、變性;椎動脈血供不足;炎癥反應;頸椎小關節(jié)功能紊亂,頸椎病病因分型不同表現(xiàn)為頸肩背強痛,上肢麻、痛,活動受限,頭暈,惡心,嘔吐,肢軟乏力,肢冷發(fā)白(或發(fā)熱潮紅),出冷(熱)汗,血壓升高(或降低)心率變緩(或加速)等一系列從頭到足均可涉及的不同臨床癥狀,業(yè)師認為祖國醫(yī)學雖然沒有頸椎病的提法,但相關癥狀可見于“痹證”,“痿證”、“項強”、“眩暈”等方面的論述。本病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由于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引起椎間盤退化,頸椎韌帶肥厚化,骨贅增生等病變,易發(fā)生頸部勞損,至椎間孔變窄,神經(jīng)根受壓,脊髓和主要血管受壓,逐漸出現(xiàn)頸椎病的各種癥狀。故張老認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氣滯血瘀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病機。
2 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活血通絡,解痙止痛為治療大法
中醫(y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生髓”,張老云:腎“在體為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充在骨”(《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腎主骨”(《素問?宣明五氣篇》),“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氣血”。(《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故張老以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活血通絡,解痙止痛為大法,運用自擬頸椎病經(jīng)驗方加減治療,收效甚佳。
經(jīng)驗方:熟地30 g,鹿銜草30 g,葛根30g,狗脊15 g,骨碎補15 g,川芎15 g,山楂30 g,懷牛膝15 g,當歸15 g,白芍15 g,甘草5 g。每日3次,2日1劑。
方中: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補肝養(yǎng)血,狗脊、懷牛膝、骨碎補滋補肝腎,山楂活血通絡,鹿銜草補腎活血,除痹止痛,葛根升陽解肌、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滋補肝腎,活血化瘀,解痙止痛之效。根據(jù)臨床患者情況不同,隨癥加減。項強明顯,夾外感者加羌活祛風止痛;血行不暢,頭昏明顯者加姜黃、丹參;頭暈明顯者加天麻、鉤藤;痰滯經(jīng)脈者加白芥子、威靈仙以祛人絡之痰;氣虛明顯者加黨參、黃芪益氣養(yǎng)血。
3 提倡針、藥、頸椎牽引綜合治療頸椎病
張老認為頸椎牽引適用于大部份痹痛型及部分眩暈型患者,可作坐位或臥位牽引。牽引角度:通過頸屈角度體現(xiàn),角度愈小,最大作用力愈接近頸椎上段,角度越大,愈接近頸椎下段,通常C5~6頸屈角約15°,C6~7約20°,C7~T1約25°;牽引力:以不超過體重的1/8為宜,通常以4kg開始,根據(jù)患者體質及頸部肌肉情況逐漸加重;牽引時間及療程:每次20~30min,每日1~2次,15~20次為1個療程。頸椎牽引可放松頸部肌肉,解除頸肌痙攣,恢復頸椎椎間關節(jié)的正常列線,增大椎間孔,解除神經(jīng)根的刺激和壓迫,拉大椎間隙,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伸張被扭曲的椎動脈,拉開被嵌頓的小關節(jié)滑膜,使移位的椎間關節(jié)復位。適應癥:神經(jīng)根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jīng)型,一般對神經(jīng)根型有明顯療效。禁忌癥:脊髓壓迫嚴重、牽引后癥狀加重者、椎管內壓增高、炎癥水腫期者禁用頸椎牽引;硬膜受壓或脊髓輕度受壓的脊髓型慎用。對年老、骨質松患者應以輕負荷、短時間為宜。
手足三陽經(jīng)均經(jīng)過頸項部,內外因素導致頸項部經(jīng)絡阻滯不通或失養(yǎng)而致頸痹、眩暈。針灸治療取主穴:天柱、風池、曲池、外關、頸夾脊、阿是穴;配穴:外邪內侵者配風府、合谷、列缺,氣滯血瘀者配陰郗、膈俞、肝腎不足配肝俞、腎俞、三陰交,眩暈加百會,惡心嘔吐加內關。操作:毫針刺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天柱穴可疏通太陽經(jīng)氣,配以局部風池、頸夾脊、阿是穴使局部經(jīng)氣調暢,氣血通利,輔以遠部曲池、外關以疏通陽明、少陽經(jīng)氣共奏通經(jīng)止痛之功,百會用補法可提升氣血,充養(yǎng)腦髓而止暈,用瀉法可清利腦竅而定眩,內關和中止嘔,肝俞、腎俞三陰交滋補肝腎。
4 重視康復訓練,提倡預防為主
張老認為防治頸椎病需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tài),注意枕頭適度(枕頭的高度一般為自己拳頭的1.5倍),改變工作生活中的不良,如:工作臺的高度、視物的高度、定時改變頭部位置,避免床上屈頸看書、看電視;堅持醫(yī)療保健操,如:米字操等;戒煙酒,避免頸部外傷,避免風寒濕等不良因素。
篇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449-01
頸椎病有稱頸椎癥候群,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變,椎間關節(jié)囊松弛,小關節(jié)紊亂,頸椎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等原因致神經(jīng)根、椎動脈、交感神經(jīng)、脊髓等組織受到壓迫或刺激引起的頸肩、背痛、肢體麻木或頭暈頭痛、惡心、耳鳴耳聾甚至大小便失禁的一系列綜合征。本病多發(fā)生于中年、老年男性,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有所增加。近幾年門診的就診人數(shù)有所增加年齡有所下降,在2009-2013年期間我院內科門診對頸椎病就診的136例運用中藥治療進行分析。現(xiàn)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36例均來自我院內科門診,年齡在25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其中58例屬于頸型頸椎病,36例屬于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12例屬于椎動脈型,其余30例為混合型
12診斷標準根據(jù)1984年全國頸椎病座談會上的標準擬定。
2頸椎病的分型及癥狀
211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xiàn)。以頸部癥狀為主,故又稱局部型。由于癥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復發(fā)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復落枕的病人多屬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認此型.因而在文獻中提到的較少。頸型頸椎病,又稱韌帶關節(jié)囊型頸椎病,急性發(fā)作時常被俗稱"落枕"。該型頸椎病多因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或睡姿不當,頸椎轉動超過自身的可動限度,或由于頸椎較長時間彎曲,一部分椎間盤組織逐漸移向伸側,刺激神經(jīng)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頸椎因素。如頸部股肉受寒出現(xiàn)風濕性肌炎、項背肌勞損或頸部突然扭轉等,亦可導致"落枕"樣癥狀。此型頸椎病可運用針灸、推拿、中藥運用葛根桂枝湯加減治療口服或外敷治療均得到滿意的療效。
212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由于椎間孔受壓出現(xiàn)放射性健反射出現(xiàn)亢進或減退或出現(xiàn)踝痙攣出現(xiàn)上頸部肌肉僵硬,手麻木,無力,尤其握力減退的癥狀。頸椎病病人常有頸部發(fā)板的癥狀。頸神經(jīng)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頸、肩部肌肉張力增高或痙攣。在急性期,檢查多可現(xiàn)病人后頸部一側或雙側甩肉緊張,局部有壓痛。此型頸椎病運用中藥葛根桂枝湯加通經(jīng)活絡蜈蚣、烏梢蛇等藥物治療。
213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出現(xiàn)頭痛,頭暈尤其上抬旋轉較甚,嚴重發(fā)生暈厥,四肢麻木,全身無力,頭痛耳鳴惡心,嘔吐,壓迫椎動脈引起腦血管痙攣有些視物不清。中藥運用葛根桂枝湯加天麻、僵蠶、竹茹等藥物治療。療效滿意
214脊髓型頸椎病主要出現(xiàn)進行性的雙下肢麻木疼痛,無力發(fā)冷,行走不穩(wěn)如走棉花。少數(shù)患者皮膚麻木,胸部如裹狀步態(tài)不穩(wěn),有病理反射征。運用葛根桂枝湯加黃芪、桑寄生、杜仲、當歸等藥物治療效果滿意。
215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主要是頭部、上半部軀體麻木疼痛、眼瞼無力,血管運動障礙,無汗、汗多,流淚、心率加快,鼻塞、咽干肢體發(fā)冷。運用葛根桂枝湯加煅牡蠣、木瓜、丹參等藥物治療。
216混合型頸椎病:是幾種頸椎病混合出現(xiàn),不能明確哪一種。臨床上運用葛根桂枝湯加減。
22頸椎病的中醫(yī)病因病理
中醫(yī)學認為頸椎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外傷勞損、風寒濕熱等內侵致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痰淤阻絡,督脈及膀胱經(jīng)脈空虛。
3頸椎病中藥基礎方如下:
基礎治療方:葛根30g桂枝12白芍30 木瓜20
桑枝12蜈蚣1條,全蟲6 路路通20
絲瓜絡20竹茹12 伸筋草20
一日一劑 十天為一療程藥渣拌酒外敷頸部一日一次。
31療效觀察:1臨床痊愈:頸痛、頭暈手足麻木、頭暈、惡心癥狀消失,不影響活動及工作。隨訪半年未復發(fā)。2顯效:頸痛及相關壓迫癥狀基本消失,隨天氣變化或勞累有輕度的癥狀。3無效:頸痛、頭暈、手足麻木、惡心等癥狀治療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頸椎反弓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