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價值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5-15 15:47: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評估價值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評估價值的方法

篇1

論文關鍵詞:資產評估,價值類型,評估方法,方法選擇

資產評估是指通過對資產某一時點價值的估算,從而確定其價值的經濟活動。資產評估方法有三種,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各種方法各有其特點,因此在資產評估中如何運用、選擇評估方法就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評估質量,而且還決定評估結果和風險。本文認為,價值類型是資產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體現資產價值屬性,不同價值類型因為屬性不同,表現在價值量上存在很大差異性,評估方法是實現資產價值屬性或者價值類型具體途徑和方式,因此價值屬性或者價值類型必然決定于評估方法選擇和使用,換言之,資產價值屬性或者價值類型存在相關性、一致性。

一、資產評估價值類型、作用

關于價值類型的種類,目前有二種觀點,一種國內傳統的價值類型包括:現行市價、重置成本、收益現值、清算價格;另一種是根據《國際評估準則》規定,將價值類型分為市場價值和市場價值以外價值類型,我國現行評估準則采用了國際評估準則的觀點。

(一)、市場價值是指自愿買方和自愿賣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強迫的情況下,評估對象在評估基準日進行正常公平交易的價值估計數額。(二)、市場價值以外的價值類型包括投資價值、在用價值、清算價值、殘余價值等。1、投資價值是指評估對象對于具有明確投資目標的特定投資者或者某一類投資者所具有的價值估計數額,亦稱特定投資者價值;2、在用價值是指將評估對象作為企業組成部分或者要素資產按其正在使用方式和程度及其對所屬企業的貢獻的價值估計數額;3、清算價值是指在評估對象處于被迫出售、快速變現等非正常市場條件下的價值估計數額;4、殘余價值是指機器設備、房屋建筑物或者其他有形資產等的拆零變現價值估計數額;5、課稅價值是指根據稅法規定的與征納稅收相關的價值定義所確定的價值;6、保險價值是指因可能的危險造成損失的實體項目的重建或者重置成本,保險價值是保險單條款中記載或者認可的某一項資產損失或者資產組的某一部分損失。由于價值類型是價值質的規定,因此在資產評估中起著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一)、價值類型是影響和決定資產評估價值的重要因素。資產評估價值是某項資產在特定條件下的價值表現,其價值屬性不同,評估結果也就不同。因此資產評估中的資產價值與其本身的內在價值或者特定價值存在差異,也就是說,同一資產在不同價值屬性情況下,由于屬性不同表現在價值量上存在很大差異性,理所當然地產生不同的評估結果。因此現行評估準則要求評估師在評估報告只能是一種評估結果是不科學,這主要是1.評估師不能替代報告使用者做出資產價值的最終價值判斷與決策。換言之,評估報告作用畢竟是一種評估咨詢報告,并不是價值決策報告,2.在委托方未明確價值類型的情況下,評估師之所以對資產采用多種方法評估資產,從資產不同價值屬性視角來估算資產價值,使報告使用者更清楚地了解資產在不同價值屬性下的價值,以便報告使用者投資、決策,如果委托方限定價值類型的話,那么評估師應就某項資產在某一價值屬性下的價值做出評估結論,3.評估報告采用多種方法估算資產在不同價值類型下的價值,必然得出多種評估結果,現行評估準則要求評估報告只能一種評估結果面臨的困惑:資產在不同價值類型或者價值屬性價值下,如果得出一種評估價結果的話,存在邏輯上矛盾;(二)、資產價值類型決定評估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價值類型實際上是資產評估價值的一個具體標準和取向,某種標準的評估價值取得,必然通過具體評估方法進行科學估算獲得。事實上,評估方法只是估算評估價值的一種思路,價值類型確定必然決定了評估方法選擇和使用,例如:評估師在評估資產的現行市場價值,只能采用市場比較方法估價,不能采用收益現值法或者重置成本法替代,當估算資產未來價值即在用價值時,應當使用收益現值法而不能用重置成本或者市場價值進行替代。毫無疑問,不同價值類型決定了評估方法選擇使用,不同評估方法應體現不同價值屬性,不同價值屬性、不同評估方法不具有替代性、可比性,這本應該是資產評估一個基本原則性的問題。然而,恰恰相反現行評估準則對這一基本原則問題尚未形成共識,認為各種評估方法存在替代性,各種評估方法運用都是對資產真實價值近似反映等錯誤認識,應盡快予以修正、完善;(三)、明確資產評估價值類型,可以避免報告使用者誤用評估報告。資產評估結果是在特定的假設條件為前提,不同的評估目的,市場條件下決定了價值屬性不同,因而評估價值存在很大差異性,資產評估師在評估報告當中明確評估資產價值類型,可以使委托方更清楚了解評估資產在不同價值屬性下的價值,從而不產生誤解,同時也規避了評估師的執業風險和責任。

二、影響資產價值類型的因素

價值類型是評估界的難點和爭議焦點,但在以下方面已達成共識。一、是資產價值類型是必需的;二、資產評估過程中必須確定價值類型,價值類型指導資產評估過程始終;三、每項價值類型必須有定義。實踐中,決定價值類型是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1、評估目的或者特定行為;2、市場條件;3、資產功能及其狀態。

以上因素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影響或者決定資產價值類型,其中最核心因素是特定的評估目的。這主要是由于資產特定評估目的直接影響市場條件,因而最終影響資產功能和狀態。例如:資產在出售情況下,直接決定了市場需求方的范圍,從而會影響資產功能和狀態。一般情況下,由于委托方資產評估特定目的不同,評估價值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是因為資產特定目的不同引起的資產價值屬性不同產生的。在具體評估實際當中,如果委托方明確了資產價值類型,評估師應當在評估報告對資產在某一價值類型下價值做出結論。如果委托方未明示委估資產的價值類型,評估師應當盡可能的在特定評估目的下對資產不同價值類型下價值進行評估,并將不同價值類型價值結果在評估報告予以揭示,或者評估師根據特定評估目的確定最恰當的價值類型,選擇最合理方法對委托評估的資產進行評估,并做出最終結論。筆者認為,1、既然資產有不同價值類型或者價值屬性,那么表現在價值量上應該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評估師義務應將資產在不同價值屬性或者價值類型下資產價值予以反映,而不是替代評估報告使用者對資產價值做出價值判斷或者決策;2、由于資產價值類型不同決定評估方法的不同,因此評估方法之間不存在替代性、可比性,換言之,不同資產評估方法體現資產不同價值類型或者價值屬性;3、不同評估方法體現資產不同價值類型或者價值屬性,體現在價值量必然存在很大差異性,因此不同評估方法使用,自然得出不同結果。顯然,現行評估準則要求評估師在評估報告得出一種評估結果是錯誤的。當然,在具體評估實踐中,評估師可以根據委托方要求選擇評估類型和評估方法。通常情況下,企業破產、資產拍賣,評估師一般選擇清算價格,如果委托方要求采用市場價格類型,那么評估師將對市場價值進行分析,選擇參照物進行類似比較,從而得出近似理想化的市場價值。可見,在同一特定目的下,由于資產價值類型不同,評估價值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評估師根據特定評估目的確定評估價值類型尤為關鍵,它不僅決定了評估方法使用,而且還最終決定了評估結果。

三、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

1、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必須與資產評估價值類型適應。資產價值類型是由資產的特定的評估目的決定。一般認為,在某一特定的評估目的必然有其相適應的價值類型或者價值屬性,資產價值類型決定評估方法選擇和使用,也就是說,不同評估方法其實體現了資產不同價值屬性或者價值類型。

2、資產評估方法必須與評估對象相適應。評估對象是單項資產還是整體資產,是有形資產還是無形資產,往往要求不同的評估方法與之適應。例如:在持續經營條件下,對于企業整體資產一般情況下要求采用收益現值法,非持續經營時,才考慮成本加和法,以此體現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原則,對于無形資產一般情況下交易案例較少,可比性較差,因此評估實踐中一般采用收益現值法,對于有形資產特別房地產、機器設備由于交易性案例較多,因此應首先考慮市場法,以真實反映其市場價格,只有在交易案例較少或者沒有可比性的情況下,評估師才使用重置成本法,反映其現行成本價值。

3、評估方法的選擇還要受可搜集數據和信息資料的制約。每種評估方法的運用所涉及到的經濟技術參數的選擇,都需要有充分的數據資料作為基礎和依據。在評估時點,以及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某種評估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的收集可能會遇到困難,當然也就會限制某種評估方法的選擇和運用。

4、在選擇和運用某一方法評估資產的價值時,應充分考慮該種方法在具體評估項目中的適用性、效率性和安全性,并注意滿足該種評估方法的條件要求和程序要求。

四、結語:

總之,在評估方法的選擇過程中,首先,必須確保評估方法與價值類型一致性;其次考慮與評估對象的適用性;最后應考慮各種假設和條件與評估所使用的各種參數數據,及其評估結果在性質和邏輯上的一致。由于不同評估方法體現資產不同價值類型,因此對同一資產在不同價值類型下,資產價值量必然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評估結果,這與現行評估理論有著本質不同,因此有助于我們對評估基礎理論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用書編寫組.資產評估[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2 資產評估準則.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 朱柯.資產評估[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篇2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asset valuation method into accounting fair value measurement has become a trend, the intrinsic link of asset valuation and accounting makes it possib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ing asset evaluation into accounting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introducing ways and existence difficulties.

關鍵詞: 資產評估;會計;公允價值

Key words: asset evaluation;accounting;fair value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9-0154-02

1 資產評估方法運用于會計公允價值的可能性

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定義中強調了交易性質是“公平交易”,所謂公平交易是指假設在計量日前的一段期間內,市場中該項資產或負債的市場活動是常規性的、經常發生的;而不是被迫的交易。同時,企業會計準則明確提出: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經營為前提,這些都說明清算等非持續經營的交易不適用于公允價值計量。

資產評估的基本目標是資產的公允價值。姜楠教授指出“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是指一種相對合理的評估價值,它是一種相對于當事人各方的地位、資產的狀況及資產面臨的市場條件的合理的評估價值。”可以看出,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是與一定的資產的狀況、市場條件相匹配的價值,是公開市場假設、持續使用假設和清算假設等條件下的公允價值,而不單單是持續經營或持續使用假設條件下的公允價值。由此可以看出,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要比會計中的公允價值的內涵豐富得多,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僅是資產評估中的一種情況。

資產評估學中根據評估時所依據的市場條件、被評估資產的使用狀態、以及評估結論的適用范圍,將資產評估結果的價值類型劃分為市場價值和市場價值以外的價值。《國際評估準則》中將市場價值定義為:自愿買方和自愿賣方在評估基準日進行正常的市場營銷之后,所達成的公平交易中某項資產應當進行交易的價值的估計數額,當事人雙方應當各自精明、謹慎行事,不受任何強迫壓制。這個定義與會計學中公允價值的定義極為相似,都體現了交易的性質是“公平交易”,交易的主體是“熟悉情況”、“自愿”、“不受任何強迫”的。

通過對以上三個概念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與會計中的公允價值有一定區別,但是資產評估中的市場價值卻與會計中的公允價值極為相似。而“資產評估的基本目標是公允價值,市場價值是公允價值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此,我們可以將資產評估運用于會計中公允價值的計量,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準確性提供支撐。

2 資產評估方法在會計公允價值中的運用

新企業會計準則按照市場活躍程度將公允價值的運用劃分為三個級次:第一級次是資產或負債存在活躍市場的,應以市場中的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第二級次是資產本身不存在活躍市場,但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應以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第三級次是對于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可比市場交易的資產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

在這三個級次里,前兩個級次可以采用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會計人員容易操作,但由于我國市場不發達,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因此交易價格很難取得;第三個級次要采用估值來確定公允價值,這就要對資產狀況以及市場條件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會計人員不具備應有的專業知識,或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較多,而不太現實。因此應當利用更為專業的評估人員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公允價值計價的問題。

資產評估中的市場法是根據替代原理,采用比較或類比的思想來判斷資產的價值。市場法分為直接比較法和間接比較法。

直接比較法:評估對象價值=參照物成交價格*修正系數

間接比較法:評估對象價值=參照物成交價值*(評估對象分值/參照物分值)

這兩種方法正好對應公允價值計量中的第一個級次和第二個級次。

資產評估本身就是運用專業的方法對特定資產進行估值的,當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可比市場交易的資產時,可運用資產評估中的成本法和收益法進行評估。

成本法:資產評估價值=資產的重置成本-資產實體性貶值-資產功能性貶值-資產經濟性貶值。

收益法:P=■■。

其中:P為評估值;i為年序號;Ri為未來第i年的預期收益;r為折現率;n為收益年限。

這正好對應公允價值計量中的第三個級次。

可以看出資產評估的方法確實可以運用到會計公允價值計量中。會計與資產評估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相互利用的,會計報表、財務數據為資產評估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資產評估的結果又可以運用于會計公允價值計量中。

3 資產評估方法應用于會計公允價值計量的難點

3.1 資產評估公允價值與會計公允價值易混淆 資產評估與會計畢竟屬于不同的學科,在很多方面的理解都不一致。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的內涵要比會計中的公允價值的內涵豐富得多,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是廣義上的公允價值,是泛指公平、公正地反映資產的價值,而會計上的公允價值是一個狹義的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場買賣雙方自愿發生的經濟行為的金額計量。

會計人員和評估人員如果沒有對市場、資產等因素進行分析,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把不適當的評估結果運用到公允價值計量中來。

3.2 會計人員專業水平達不到要求 新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會計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公允價值計量中估值必須運用到資產評估,但會計人員很少接受過專業的資產評估培訓,對資產評估不太了解,不能很好地運用。如果企業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咨詢中介公司,費用會相當昂貴。

3.3 資產評估方法本身具有局限性 理論上來說,資產評估的三種方法確定的評估值應該趨于相同,不同的只是:成本法是用資產過去的數據來確定現在的價值,市場法是用資產現在市場的數據來確定現在的價值,收益法是用資產未來估計的數據來確定資產現在的價值。但往往這三種方法得出的結果卻相差甚遠,究其原因,主要是三種方法的思路各不相同,導致其前提條件和數據來源也各有不同。運用成本法要確定資產的重置成本、資產實體性貶值、資產功能性貶值和資產經濟性貶值,因素較多,不易操作,而且對人的主觀判斷要求較高;市場法要求活躍的市場,但由于我國市場不健全,很多數據沒有辦法獲取,因此給評估帶來很多困難;收益法要確定預期收益、折現率和收益年限,而這具有很大的主觀性,不易把握。因此,評估方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姜楠.對資產評估基本目標的再認識――兼論公允價值與市場價值[J].中國資產評估,2002(2).

篇3

關鍵詞:果樹;受損事故;價值;評估;方法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的西部,現有柑桔面積3.81萬hm2,正常年景柑桔產量80萬t左右。近十幾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由于環境污染和民間糾紛造成的果樹損失事故有較快上升趨勢,也有化肥農藥等農資等造成的果樹受損事故,而且果農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需要農業部門對果樹損失價值及時進行科學的評估。筆者現將果樹損失價值評估的實踐及評估方法進行探討。

1 果樹受損事故的種類

1.1 環境污染類 由于受污染的環境,造成果樹落葉枯枝甚至死樹的事故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工業粉塵、工業煤煙所致,這類損害一般面積較大;二是工業廢水、工業廢氣所致,這類損害損失較重;三是養殖場排泄物無序排放對鄰近果園果樹造成損害。

1.2 化肥農藥類 一是流入市場的假劣化肥農藥因含有害雜質或有害物質超標對果樹造成損害;二是肥料農藥使用濃度過高所致;三是農民使用方法不當造成果樹損害,如施肥后長期高溫干旱,造成桔樹落葉枯枝,施肥時間越遲,桔樹受害越重;施肥量越大,桔樹受害越重;桔樹受害程度也與土壤類型有關,其中砂土受害最重,壤土受害最輕。

1.3 民事糾紛類 因民事糾紛導致一方損害另一方的果樹。

1.4 征地類 對被征用土地上的果樹進行價值評估。

1.5 苗木質量類 因果樹苗木混雜造成果樹經濟損失。

2 果樹受損事故的評估方法

2.1 評估程序 投訴人向農業行政部門提出申請評估,或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委托農業行政部門評估,由農業行政部門派出2~3名中級以上職稱的果樹技術人員到現場察看測量,并聽取事故利益雙方和附近人員情況介紹,需要檢測受害果園葉片或土壤的經評估人取樣后送有資質檢測機構檢測,討論會商后形成書面評估報告,經組織單位核實蓋章后交付投訴人(單位)或委托單位。

2.2 評估方法 果樹損失價值的評估依據“資產重置”方法,即先計算果樹受損前的原價值,而損失價值就是恢復原價值所需的投入成本。被損害樹的原價值主要根據其被損前的樹冠樹形樹勢,推測同品種同類樹的平均產量,以此為基數根據損害程度進行分級計算出果樹受損價值;苗木或沒有投產的幼年樹則按照培育成本計算損失價值。在評估中一般不考慮間接損失或潛在損失。

3 果樹損失價值評估注意事項

3.1 注重細節 評估人員在聽了投訴人的投訴后,不宜急于表態,而要按程序先去現場仔細勘測,詳細了解真實情況。在問詢現場不清楚的情況時,最好聽取事故利益雙方的陳述,還要向周邊群眾打聽。在沒有作出書面報告前,評估人不宜說結論性的話語。

3.2 分清責任 果樹損失評估最重要的是掌握真實情況,分清果樹損失造成的所有原因,劃清各種原因對損失所負的責任。如衢州市郊區某農場桔樹在受到鄰近磚廠煤煙粉塵影響減產后,桔樹完全不管理,樹勢更加衰弱,再加上凍害影響,桔園基本是損毀殆盡。在受邀評估時,我們參照鄰近桔園長勢,對煤煙粉塵污染、凍害、不進行管理等造成果樹損失的3個原因進行責任劃分,使農場承包人、工廠負責人和周邊桔農信服。

3.3 對事不對人的原則 在處理果樹損失事故時,要本著實事求是和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做出準確的勘測和陳述,評估人對當事人的過激言行要冷靜對待,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化解矛盾,不宜在某個言語上過分對應與糾纏,更不能偏袒某一方。與當事雙方有親屬關系或利益關系的應主動回避。

4 提高果樹受損事故評估效率與準確度探討

4.1 高度重視,加強協調 果樹受損事故的增多是最近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涉及到果農、工業企業、農資經銷商等多方的利益,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應認真科學地處理這方面的損失評估。否則處理不當,容易激化矛盾,引起,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農業部門應高度重視,積極及時地安排評估工作,不得推諉扯皮,還需注意加強農業事故評人員的業務培訓,評估人員除了掌握果樹生產技術知識外,還須知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也要求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

4.2 合理安排評估人員 評估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事故能否得到圓滿解決,評估人員是關鍵。在選派評估人員時應安排認真負責、知識全面、水果生產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參加,最好是3人,其中至少1人有高級職稱。在評估人員上合理搭配,除了果樹技術人員外,最好有農業執法人員參加。

篇4

[關鍵詞]破產重整;重整價值;價值評估

一、引言

我國于2006年8月27日修訂頒布、2007年6月1日起實施的《企業破產法》。較1986年頒布、1988年實施的《企業破產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增加了企業破產重整程序。從新《企業破產法》的實施,可以看出,原來以保護債權人為主的思路發生了變化,現在國家更注重拯救企業、考慮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努力提高償債比例。破產重整的關鍵是法院對破產企業重整申請的實質審查。即判斷破產企業是否具備重整的條件,具有經營價值和再生的希望。對于破產企業是否被批準進入重整,法院往往小心翼翼。另外,進入重整程序后。在債務人擬定重整計劃、債權人審核重整計劃、法院判斷是否應當重整等階段,都需要對破產企業重整價值進行估價。

二、現行的價值評估方法在破產重整企業價值評估運用中的問題分析

企業價值評估理論,起源于20世紀初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艾爾文?費雪(Irving―Fisher)的資本價值理論,經弗蘭克?莫迪格利尼(Franco-Modigliani)、莫頓?米勒(Mertor-Miller)以及威廉?F?夏普(Willian?F?Sharpe)等人的完善和發展,逐漸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理論體系。20世紀50年代末,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進入了實際應用階段,70年代布萊克(Fisher-Black)和斯科爾斯(Myron-Sc-holes)又提出了期權定價理論,為企業價值評估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80年代末,以期權定價理論為指導的實物期權評估方法研究進入鼎盛時期。至此,形成了成本法、現金流量折現法、相對估價法、實物期權法等主要評估方法。

(一)成本法 成本法,它是利用企業當前財務報表記錄的會計數據對企業單項資產進行分項評估,然后將其評估數加總的一種靜態估價方法,主要包括凈資產賬面價值法和重置成本法兩種。 成本法既不考慮資產的市價,也不考慮資產的收益,取值方便、計算簡單、容易理解。它對價值判斷的準確程度取決于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市場價值的一致性。 運用成本法是假設企業進行價值評估時,資產負債表中單項資產的市場價值能夠公允客觀地反映所評估資產的價值,其表外項目的價值,對企業整體價值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偏離不大的單項資產的評估以及非盈利組織的價值評估。但企業實施重整需要將資產整合成具有獲利能力的整體性資產的價值,企業的整體價值來源于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只有整體內各部分之間建立有機聯系時,才能使企業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是企業形成整體的關鍵。一堆建筑材料不能稱之為廠房,廠房、設備和人簡單地加在一起也不能稱之為企業,關鍵是按一定的要求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相同的建筑材料,可以組成差別巨大的建筑物。因此。企業資源的重組即改變各要素之間的結合方式,可以改變企業的功能和效率。因此成本法不適用破產重整企業的價值評估。

(二)現金流折現法

現金流折現法是將資產在未來所能產生的現金流量根據合理的折現率折現,得到資產在當前的價值。

選擇現金流折現估價模型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時,要求目標企業的未來收益和風險能合理的予以量化;被評估企業應具有持續的經營能力。但是破產重整企業價值評估往往并不僅僅是以持續經營為前提,而是按貢獻原則和變現原則相結合產生的企業價值,表現在評估方法上的綜合性和發散性,因此筆者認為現金流折現估價模型在運用時,對于破產企業而言。其歷史現金流可能已經不具有信息含量。因此不應根據企業過去現金流量的預期產生方式及金額對未來現金流進行預測,而應該按照企業進行重組、改進管理和經營戰略后可以為投資人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進行預測。

(三)相對估價法 相對估價法,它是通過利用相似企業的市場定價來確定目標企業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其基本做法是:首先尋找一個影響企業價值的關鍵變量(如盈利);其次確定一組可以比較的相似企業。計算可比企業的市價/關鍵變量的平均值;最后用目標企業的關鍵變量值乘以可比企業的市價,關鍵變量,計算目標企業的評估價值。相對估價法以市場為導向,便于操作,容易接受和理解。

對于破產企業而言,相對估價法的適用性不強,原因在于:無法找到與面臨破產的企業相似的企業,即使有這樣的企業,它也只是與破產企業未破產之前相似。市場中與破產企業相似要重整的企業幾乎沒有,即使有計劃重整的企業,但是它的資產規模、負債規模、資產結構,債務結構等與擬評估的計劃重整企業的也會不一樣。

(四)實物期權法

在應用折現現金流量法評估項目價值時,通常假設公司會按既定的方案執行,不會在執行過程中進行重要的修改。實際上管理者會隨時關注各種變化,如果事態表明未來前景比當初設想得更好,他會加大投資力度,反之則會設法減少損失。只要未來是不確定的,管理者就會利用擁有的實物期權增加價值,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既定方案。投資于實物資產,經常可以增加投資人的選擇權,這種未來可以采取某種行動的權利而非義務是有價值的,它們被稱為實物期權。

對于面臨破產重整企業而言。其賬面價值雖已資不抵債,但其股權資本具有一定的價值,它雖然暫時出現資不抵債的現象,但以后可能具有潛在的獲利機會。因此從理論上講實物期權方法對破產企業重整價值進行評估有一定的適用性。

三、企業破產重整價值的確定

由于對破產重整企業進行價值評估的主要目的是判斷企業是否有重整的價值,因此通過重整收益與清算收益的比較來確定重整價值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做法,同時為了剔除不同企業資產、負債規模的差異,利用相對數的重整收益率、清算收益率指標為基礎確定重整價值。因此,企業破產重整價值評估涉及的主要問題有三個:重整價值、重整收益率、清算收益率。

(一)重整價值

重整價值是債務人以后能否持續經營的重要標志,也是債務人資本結構、法人治理結構、生產經營戰略、財務戰略、資源配置效率、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創新等方面的

綜合反映。鑒于上述,重整價值可定義為:

重整價值=重整收益率一清算收益率

重整價值>0,企業應該選擇重整;重整價值

(二)重整收益率 本文將重整收益率界定為破產重整的償債比率,即:

重整收益率=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破產重整企業債務

其中,破產重整企業債務=破產企業全部債務×清償率

之所以乘以清償率,原因在于為了使破產企業盡快實現重整,擺脫危機,企業進行破產重整通常會被免除一定比例的債務,因此這里的破產重整企業債務并不是其全部債務。

由于債務人的負債相對較好確定,所以,確定企業破產重整收益率的關鍵就在于破產重整與破產清算所能夠帶來的凈現金流量的估價。 在確定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時,通常需要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破產企業通過重整被其它企業收購,那么其收購的母公司就承擔該企業的所有債務,破產重整企業的債務危機自然解除;另一種是破產企業并沒有被收購。而是通過吸收外部優質資產恢復其持續經營能力。

1 針對被收購的破產企業

破產重整企業被收購分為兩種,一種是承債式收購,另一種是非承債式收購。如果是承債式收購,被收購破產企業債務全部由收購企業所負擔。因此它的債務能夠全部償還,意味著償債率為100%,而破產清算的償債比率不會超過100%。如果將重整收益率定義為破產重整的償債比率,那么重整收益率為100%。從投資人和債權人的角度來看,企業的重整收益必然大于其進行清算得到的清算收益。如果是非承債式收購,重整收益的估算與未被收購的破產重整企業的估價方法類似。

2 針對未被收購的破產企業

針對未被收購的破產企業,其重整后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與正常的企業有所不同,破產重整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具有不確定性,因此要考慮實物期權的影響。人們在進行重整項目評估時,通常選定一個重整項目的壽命周期,并假設項目會進行到壽命周期結束。這種假設不一定符合實際。如果重整項目執行一段時間后,實際產生的現金流量遠低于預期,企業就應考慮提前放棄該重整項目,而不會堅持到底。另外,經濟壽命周期也是很難預計的,重整項目開始時,往往不知道何時結束。有的重整項目。一開始就不順利,一兩年就被迫放棄了;有的重整計劃項目。越來越受市場歡迎,產品不斷升級換代。或者擴大成為一系列產品,幾十年長盛不衰。一個重整項目,只要繼續經營價值大于資產的清算價值,它就會繼續下去;反之,如果清算價值大于繼續經營價值,就應當終止。所以在評估重整項目時,就應當事先考慮中間放棄的可能性和它的價值,這樣可以獲得項目更全面的信息,減少決策錯誤。 此外,考慮到重整后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估價要受多方因素的影響。所以需要從定性方面,以重整計劃實現程度、外部環境配合程度(如政府的支持力度等)為定性指標,對計算出來的凈現值進行調整,最后得到預期綜合重整收益率。

(三)清算收益率 如果企業進行破產清算,那就意味著企業已經進入了終止經營狀態。從定量方面看,可以采取清算價值估價法。財產的變現價值減去清算費用就是破產企業當前的現金流,清算收益率等于破產清算的償債比率,即清算時所有財產的變現價值減去清算費用后的凈值與企業債務的比值。

清算收益率=(資產市價×變現系數一清算費用)/破產企業債務

清算財產的價值大小主要取決于財產的變現速度。除此之外,是否喪失資產處置權、清理費用的高低以及清算時間的長短等,也都影響著清算價格的最終確定。

從定性方面看,企業的清算價值可能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包括市場供求、清算資產有無使用價值以及使用價值的大小、使用狀態、債權人處置資產的方式、處置時間、地域因素、保管等費用、批量、買方壓價等。針對這些影響因素需要確定一個調整系數。該調整系數應該經過相關專家打分的結果最終確定。為此將清算收益作如下調整: 調整后清算收益=(資產市價×變現系數x調整系數-清算費用)/破產企業債務

四、結論

在企業破產重整價值評估的過程中,不僅要對破產企業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而且對相關的社會因素也要進行詳細分析,以求盡量準確判斷企業破產重整價值,達到盡量準確、客觀評估企業破產重整價值的目的。此外,破產重整價值要注意后續選擇權價值的存在,后續選擇權隱含在重整項目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將其識別出來。并不是所有重整項目都含有值得重視的期權,有的重整項目期權價值很小,有的重整項目期權價值很大。這要看重整項目不確定性的大小,不確定性越大則期權價值越大。

[參考文獻]

[1]程虹,袁國棟,論債權人的破產重整收益[J],科技信,總,2007(11):131

[2]王楠,破產重整經濟分析[J],北方經貿。2008(9)

篇5

Key words: enterprise server;moore's law;process capability;market approach;dynamic 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17-0013-03

0 引言(Introduction and objectives)

隨著企業信息化過程的加快,企業已大量地使用各種服務器來支持企業的各種信息管理活動。而對這些企業服務器使用后的硬件價值如何進行動態評估是企業設備管理部門面臨的問題,涉及到設備的折舊、換代及再利用策略等的管理。

目前,當需要評價機器設備的價值時有三個傳統的方法可以使用。成本法和現行市價法被應用于單個機器設備項目的價值評估。收益法在概念上被應用在一組財產的價值評估,包括機器設備和其他商業資產[1]。

文章結合易逝性產品的特點,從摩爾定律、工序能力和現行市價法的分析入手,建立和推導了易逝性產品動態價值評估方法和模型,具體對四川省電力公司使用的總數為107臺,原總價值為1124.6萬的服務器系列設備的動態價值進行了評估,取得了較好的設備價值評估管理效果。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Moore's law)[2]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集成電路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一倍以上。

摩爾定律雖然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但沒有指出翻倍的是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還是整個“計算機的性能”,還是“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性能”。

摩爾定律準確預測了集成電路過去30年的這種發展趨勢,預計未來10到15年這一定律應該依然適用。但現有文獻認為摩爾定律是一種統計觀測或推測,而不是一個物理或自然方法。

1.2 工序能力

服務器設備的價值評估應該還要充分考慮維護和維修次數的因素,這涉及到六西格瑪(6σ)質量管理理論的工序能力(Process capability)問題。

工序能力[3][4]指設備處于穩定狀態下的實際加工能力,即在操作者、設備、原材料、操作方法、測量方法和環境等標準條件下,工序呈穩定狀態時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常用標準偏差σ的6倍來表示工序能力的大小。對于工序能力大小的判定一般采用工序能力指數(Process Capability index,CP)來表示。對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數的測定主要用于產品質量的評估。

1.3 現行市價法

現行市價法(Market approach)[5-7]也稱為市場比較法,是以現實公平交易的市場上同類設備已達成交易的現行市場價格為基礎,再進行必要的修正,以確定被評估對象在評估基準日價格的一種方法。

現行市價法主要用于單項設備價格的評估,具有考慮因素相對較少,操作起來相對較容易,且以市場為依托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市場認同性大等特點。

但用該方法評估設備市場價值的合理性與公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選參照物的可比性,包括參照物與被評估設備之間在規格、型號、用途、性能、新舊程度等的可比性;參照物的交易情況(如交易條件、交易數量、交易時間、結算方式等)與被評估設備將要發生情況的可比性。所以,應盡可能選用合適的參照物,這樣可以減少調整項內容,使評估簡單而準確。否則,調整項越多,評估越困難,準確性也越差。

1.4 易逝器產品動態價值評估方法和模型推導

令:F――服務器t時刻的功能;F0――服務器出廠時的初始功能;α――服務器功能曲線F0F的水平斜角(圖1所示);V――服務器t時刻的價值(價格);V0――服務器出廠時的初始價值(價格);β――服務器功能系數。

則根據摩爾定律,集成電路芯片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如圖1所示,得出服務器t時刻的功能曲線F0F的方程為:

F=F0+αt,此時α=0.05555556

又假設服務器的價值(價格)與其功能成正比,則又令服務器功能系數:

β=F/F0=V/V0=(F0+αt)/F0

由于很難評估服務器出廠時的初始功能F0和t時刻的功能F,而感興趣的只是其比率,即服務器功能系數β,因此可設服務器出廠時的初始功能F0=1單位功能,則有:

β=F/F0=V/V0=1+αt

即V0=V/(1+αt)

又根據現行市價法,以目前市場上相同(相近)性能二手服務器的評估基準日(t時刻)市場價格為基礎,來評估服務器的價值(價格),即把服務器出廠時的初始價值(價格)V0,看成評估基準日(t時刻)市場價值(價格)V′,倒推經過t 時間,服務器應該具有的價值(價格)V′0,可得易逝器產品動態價值評估函數模型

V′0=V′/(1+αt)(1)

又根據六西格瑪(6σ)質量管理理論的工序能力指數Cp概念,工序能力與質量特性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由于企業服務器在理想運行情況下一般要求在其生命周期內不能出任何問題,即除去正常的維護保養外,其硬件不應該有維修記錄,設N――維修次數,文章定義企業服務器硬件維修一次損失的工序能力系數γ = 0.16666667,因此考慮維修情況的易逝器產品動態價值評估模型為:

V′0=(1-γN)V′/(1+αt)

即V′0=(1-0.16666667N)V′/(1+0.05555556t)(2)

2 結果(Results)

文章對四川省電力公司總數為107臺,原總價1124.6萬元,出廠日期分布是2006~2011年的騰退服務器運用文章的易逝器產品動態價值評估模型進行了價值評估。各品牌服務器數量、原總價及評估總價值如表2所示。

對易逝器產品的動態價值評估模型的誤差校驗用了一組原購買價格為11萬元的15臺騰退服務器,制造日期的2006年,與15臺(商家)現在市場相同(相近)性能二手服務器價格進行現值誤差校驗,其結果是價格誤差很小。分析過程如表3。

3 討論與結論(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服務器價值評估誤差分析。文章發現運用易逝器產品動態價值評估模型評估的騰退服務器價值一般要高于現在市場相同(相近)性能二手服務器的價格,這是因為理論上存在逆向選擇行為。這個行為的直接或者表面的結論是說:如果存在信息的不對稱,買者不了解賣者的信息――設備具有的質量,那么,買者只能按照平均質量出價。

其實,只要假設其原購買價格為11萬元的騰退服務器曾有一次維修記錄,工序能力損失后的騰退服務器評估現值是3.624954萬元,非常接近于價格均值為3.746667萬元的二手服務器。

因此,二手服務器價格是買者愿意出的所有現在市場上相同(相近)性能二手服務器價格的平均值。而四川省電力公司機房的騰退服務器信息不存在不對稱問題,服務器的購買信息和使用情況信息――即騰退服務器質量均已知,騰退的這些服務器又是分配給本系統其它部門自用,故這些騰退服務器評估價值應該要高于現在市場相同(相近)性能二手服務器的價格。

文章已將易逝器產品動態價值評估模型用VBA程序編程嵌入EXEL模板,以便于四川省電力公司對其騰退服務器進行價值評估。

篇6

[關鍵詞] 金融不良資產價值評估

價值評估是不良資產處置中的核心環節,是實現各種處置技術有效運用的基本前提,在整個不良資產處置的過程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價值評估是制定具體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的重要依據,從實際操作看:當以現金資產清償債務或修改其他債務條件處置不良資產時,需要對企業整體資產評估定價,分析企業償債能力,科學合理地確定債權回收率;對非持續經營條件下的破產清算或并購、重組評估,也需要了解企業的整體價值,以便合理確定債權受償率;對于以實物資產等清償債務的情況,更需要對企業整體資產價值進行評估后確定抵貸物價值,明確是否物有所值。可以說,對不良資產進行合理定價已經成了有效處置不良資產的主要瓶頸之一。

另一方面,科學定價是評價不良資產處置有效性的基本評判標準。在金融不良資產中,已經或者必然會造成部分損失的資產占大部分,以回收價格與帳面價格相比來確定不良資產處置有效性并沒有實際意義。評價處置有效性的基本點就在于比較處置回收價值與不良資產本身價值的差距。這點對于具體處置部門的績效考評,對于防止處置機構和人員的道德風險,杜絕變相的國有資產流失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科學評估和定價也有利于將不良資產損失明確化,緩解處置人員承擔損失的壓力,加快處置速度。

我國現行不良資產的基本定價和評估技術包括以下六種。

第一,賬面價值法。賬面價值法是最簡單的定價方法,即依照原貸款的賬面價值以及預定的未來現金流收入作為定價,這也是不良貸款所能獲得的最高定價。賬面定價法的優點有三:第一,簡單易行,只要貸款逾期超過一定期限,被界定為不良貸款后,就可以按賬面原值進行剝離;第二,交易成本低,買賣雙方無需聘請中介機構進行評估,也不需要經歷漫長的談判過程,從而節約了大筆經紀費用和談判成本;第三,賬面價值法在我國有著特殊的作用,即在規避一些理論和避免引發人們關于國有資產的爭論方面,有著其他方法沒有的優勢。

賬面價值法的不足之處在于,第一,沒有考慮不良資產在有無抵押物、借款人的信用等級、借款企業的未來現金流等方面的不同,沒有體現區別對待;其次,不良資產本身就是無法收回或無法全額收回本息的貸款,按照這種定價方式剝離不良資產,使資產管理公司必然虧損,購買者的積極性被挫傷,從而使不良資產的處置陷入困境,難以進一步推行下去。

第二,會計估算法。即事先確定不良貸款出售的折扣率。具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抽樣調查取得不良貸款損失的經驗數據。例如某地抽樣的經驗數據表明,次級貸款損失概率在10%~30%;可疑類貸款損失概率在50%~75%;損失類貸款損失概率在80%以上。這種方法操作比較簡單,能夠節省大量的經紀費用和談判費用,同時也考慮到了不良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但它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畢竟是一種概率統計方法,對于具體的貸款項目而言,過于簡單,而且這種方法確定的底價準確性相當低,在不同地區、不同銀行間的變動幅度較大。

第三,協商定價法。協商定價法是指銀行與購買者共同協商的定價,這種方法避免了賬面價值法的一刀切的做法,給予買賣雙方較大的商量余地,利于交易的達成,尤其適用于購買者范圍較窄、價格對需求量的彈性作用較大的情況。另外,在雙方協商時,還可以就其他一些附加條件進行商量,比如資本結構設計等等,以在價格之外進行利益調整,這也加大了交易成功的可能性。

但這種方法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一是交易成本很高;二是處置效率低;三是難以監督交易雙方達成有損于第三方的交易,道德風險較高,容易引發其他矛盾。

第四,市場定價法。市場定價法是將不良資產在特定的市場上進行拍賣,由市場決定其價格高低。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一是它所要求的信息披露程度是最高的,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能得到一個相對公平的報價,因而對參與者來說也是最公平的;二是投資者通常在購買不良資產之前已經對該項資產進行了充分的評估,有利于保障買賣雙方的利益;三是可以節約交易時間,及高額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雙方的積極性。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由市場來決定價格,將會遇到一些政策上的難題,如市場定價與貸款賬面價值偏離太遠,可能引發人們關于國有資產流失的爭論。另外,拍賣時可能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問題,一旦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則要么影響價格,要么影響到整個拍賣過程,使拍賣失敗。此外,市場定價法要求有完善的資本市場,目前我國尚不具備這一條件。

第五,分級計算法。按照國際通行做法,貸款劃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后三種合稱為不良貸款。分級計算法則是分別給予每一級貸款一個折扣率,越往后,折扣率越低。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計算簡便、操作方面,適合于大規模資產轉移。缺點是評估的準確性較差,單純考慮貸款等級,忽視了不同地區、不同銀行、不同時間形成的不良貸款的差異。

第六,中介機構評估法。即由專門的資產評估機構對不良資產進行評估定價。中介評估機構對銀行不良資產進行評估定價所反映的資產價值比較真實合理,其優點是比較公正客觀,能夠較好地體現具體資產的價值。缺點是其成本較高,對資產評估業的要求也較高。對資產評估機構來說,不良資產評估定價仍是個全新的課題,如與企業資產評估如何結合,評估方法的選擇、評估指標的運用,債轉股部分如何處理等,都沒有經驗可循。目前在我國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的條件。以上六種評估方法及其優劣比較見下表。

金融不良資產價值評估方法比較表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見,由于不同不良資產的價值決定差別較大,對不良資產采取統一的評估和定價方法不僅不科學,而且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因此,總體上對金融不良資產的評估與定價思路應當視其具體情況采取分類分別定價的思路。

一是以資抵貸物的評估。對于少數質量相對較好、市場交易條件優越、或者處置方式特殊的以資抵貸物,可以考慮采取常規的收益現值法、市場比較法、重置成本法等方式進行定價。對于那些由于自身質量、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等原因難以處置,交易價格大幅度低于市場價值的以資抵貸物,應當考慮采用清算價格法。在實踐中需要采取這一方法進行評估不良資產有:本身不能持續經營的資產;急需變現的資產;所處市場環境較差的資產等。

篇7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高風險;不確定性;評估方法;傳統;實物期權

目前我國在企業價值評估方面普遍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場法三種傳統方法,但是針對目前市場的多樣化,有些企業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帶來的未來的不可預測和不可控性使得傳統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收益法評估面對很大的困難。而很多企業的成本又不能完全體現企業的價值,而且市場上相似企業相對較少使得成本法和市場法在評估的時候很難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我國推出的創業板市場里的成長型高新技術企業就具有很強的特征。這種企業的普遍特征就是他們的高風險與高成長性使得未來面臨風險和不確定性;企業的有形資產相對較少,無形資產占重要部分;市場上缺乏可比企業。針對這些問題,在企業價值評估中引進相對適應的方法來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實物期權的方法正可以對這類企業進行評估。本文在分析傳統方法的局限性的基礎上淺析實物期權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

1.傳統評估方法的局限性

我們所熟悉的三種評估方法是針對被評估企業的不同時態研究企業的價值。收益法是基于企業未來的收益來確定企業的價值量;成本法是針對企業過去的資產和負債來計算企業的價值;市場法是基于評估時點市場上相似企業的狀況來比較、修正目標企業的價值。但三種評估方法在評估類似創業板的高不確定性企業時存在種種問題。

1.1收益法

企業在持續經營假設的前提下,根據其未來預計收益及變現值的折現來計算企業價值。

根據此公式可以看出,在運用收益法推算企業價值的時候,評估年份的收益率及收益的折現率是關鍵因素。

(1)預期收益

在進行企業價值評估的時候,企業的預期收益是由企業相關人員以及評估人員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及未來發展推算出來的,國內的情況大部分是由企業財務人員預測,評估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調查核實。這就造成了在評估過程中很大的主管成分。針對成長型高新技術這類的企業,未來的成長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以及高風險性,其未來的收益可能會出現預測上的大幅變動,這就會使評估結果有很大的差異。

(2)折現率

在收益法評估企業價值的過程中,收益率是尤為重要的元素。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在計算折現率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現行的無風險報酬率、市場期望報酬率的歷史平均值、無風險報酬率以及被評估企業及其行業所存在的系統風險。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每一個值的確定都存在著諸多問題。

①無風險報酬率的確定

基本公式中提高的無風險報酬率指的是3~5年期的國債利率,而在我國,國債分為憑證式國債以及記賬式國債兩種,在選用國債利率的時候選用哪種國債形式的利率對于我們計算折現率也存在很大影響。2010年及2011年發行的第四期及第五期3年、5年憑證式國債的利率的平均值為5.15%。見下表:

而記賬式國債的利率則維持在3%~4%之間。兩者之間相差1%的差額,使得折現率的計算結果出現很大的不同。因此,從這方面講,不同的評估師在計算企業的折現率時具有較大的自主空間。

②市場預期報酬率的確定

市場的預期報酬率應該根據市場的走勢來計算,但是就我國市場目前的情況來看,2011年根據深市及滬市的大盤走勢來看,市場的平局報酬率為負,這就使得我們在評估中遇到了困難。在我國股票市場不夠完善的情況下,什么數值能真正代表市場的報酬率?針對這一問題,有些評估師選用國外統計的數值來計算,但這種情況未免不太能代表我國市場的情況。這也給我國的企業價值評估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③β值的確定

在計算折現率的過程中,企業及其所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系數是調整不同行業及企業風險指標的關鍵因素,也是不同企業相互區別的關鍵所在,因此,選用適當的β值是我們計算企業價值的關鍵。由于我國股票市場的不健全,根據公式計算β值所得出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代表企業的真實情況;然而,選用國外成熟的β數值所得到的結果有顯得不能代表我國企業在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真實水平。因此,β值的確定也成為使用收益法計算企業價值的一大難題。

1.2成本法

運用成本法計算企業價值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是把企業的資產及負債分別通過成本法來評估,最后,企業價值=企業資產-企業負債。如果使用這種方法評估無形資產投入大、人力資本占重要地位的創新科技企業,無疑不能充分的顯示出企業真實的價值。因此使用成本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的時候,要分清目標公司的特征是否適用成本法對其進行評估。

1.3市場法

市場法評估的特點是有完善的市場,且市場上存在相似的企業,通過企業間的對比、修正來計算目標企業的企業價值。但是對于高新企業來說,其本身的特點就是為了適應新經濟的需求和高新技術的發展需要而設立的新型企業。這就使得高新企業在市場上尋找對比企業的幾率變小,給市場法評估高新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另一方面,在運用市場法評估企業價值的時候,在計算目標企業和對比企業的修正系數時,大多數評估師的做法都是在主觀上對其打分,沒有充分的數理基礎來支撐整個結果,這也放大了在評估的過程中評估師的主觀能動性。

2.實物期權及其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評估高新企業的企業價值過程中,傳統的評估方法在運用上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企業,存在很多與期權相似的特性,因此可以運用是實物期權的原理來評估企業的價值。

實物期權是一種以期權概念定義的現實選擇權,指企業在進行長期資本投資決策時所擁有的、能根據決策時不確定性的因素來改變決策行為的權利。1977年Myers在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實物期權理論。他指出,當評估的項目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屬性時,評估出的價值趨于低估了項目的價值。企業投資雖然沒有像金融期權合約那樣的形式,但由于很多項目也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仍有一定類似金融期權的特性。因此可以運用期權定價相關技術來進行價值評估。

Dixit和Pindyck在Myers之后指出實物期權除了考慮了以現金流時間價值為基礎的項目價值外,還充分考慮了項目投資的時間價值、管理柔性價值和減少不確定性信息帶來的價值。不確定性是實物期權存在的客觀條件,而管理柔性則是管理者對這種不確定性的狀態所作出積極反應的主觀能力,因此管理柔性對于實物期權至關重要。因此,要尋找投資中所隱含的實物期權,應從與不確定性有對應關系的管理柔性著手。

高新企業大都屬于投資周期長、風險高的創業投資企業。與傳統企業相比,這類企業具有更大的成長空間,而且具備及時把握市場的能力以及充分運用的實力,管理者能夠辨明和使用事件中的柔性價值,增加不確定性能夠帶來更高的價值。所以,高新企業價值可由企業的現實資產價值和企業管理柔性價值兩部分組成。如果用表示企業價值,則有:

式中:Va為企業“現實資產價值”,這部分價值可由傳統的貼現現金流量法得到;Vb為企業“管理柔性價值”,可用期權定價方法來計算。

最常見的期權定價方法主要有Black、Scholes提出的連續時間的B-S期權定價模型,屬于歐式期權定價;Cox、Ross和Rubinstein提出的離散型的二叉樹期權定價模型,屬于美式期權定價。因為在現實情況下,投資者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隨時決定是否投資,是否應該放棄某個項目,而不是非要在某一特定時間才能進行決策屬于美式期權。

在運用二叉樹期權定價法評估企業價值時,前提假設是企業會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持續經營,但是高新企業的高風險性又使得企業生命周期不穩定,企業隨時都有破產清算的可能,如果企業的收益小于企業殘值,那么企業的管理者會選擇放棄項目的執行。因此,在評估企業價值時,要充分考慮到企業各時期相應的清算價值。綜合上述原因,應該應借用二叉樹期權定價法的原理構建適合評估高新企業價值的估值模型。

3.結論

高新企業多為具有高成長性的自主創新型企業,由于創新型技術的千差萬別,因此很難找到行業、技術、規模、環境及市場都相當類似的可比企業。而且,它們具備及時把握市場機遇并充分運用這種機遇的實力,管理者可以靈活選擇投資的時機。所以運用傳統的估值模型難以反映出創業板企業的真實價值。而就其特點,運用期權定價的方法能較好地定量分析企業經營管理的適應能力和企業戰略的靈活性等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估值方法對創業板企業估值的不足。因此在應用實物期權評估企業價值方面應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Myers,S.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imics,1977,5(2):147-175.

[2]Black,F.andM.Scholes,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3):637-659.

[3]LenosTrigeorgis著,林謙譯:實物期權――靈活機動的管理和資源配置戰略[M].30~40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Geske,R.,TheValuation of Compound Op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9,7(1):63-81.

[5]Boer,Peter F,Valuation of Technology Using RealOptions,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2000,7~8:26-30.

篇8

一、房地產顧客價值

自哈佛大學波特教授提出的競爭優勢思想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廣泛認可后,為了不斷尋求新的可持續競爭優勢,人們做出了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很多學者從顧客角度出發,開始并逐步深入研究顧客價值的含義、特點、構成以及評價。

格隆羅斯認為,在關系范疇中,提供物同時包含核心產品和各種類型的附加服務。考察顧客價值的方法是區分提供物的核心價值與關系中額外要素的附加價值。關系范疇中的顧客感知價值可以表述為下面兩個公式:

顧客感知價值(CPV)=(核心產品+附加服務)/(價格+關系成本)

顧客感知價值(CPV)=核心價值±附加價值

房地產作為一種商品,也有其自身的顧客價值。筆者認為,房地產的顧客價值是指業主開始接觸物業,了解物業,購買物業,使用物業,接受物業管理,直到重新購買物業的整個過程當中所感知的價值與所付出的代價之間的一種權衡。房地產顧客價值也具有主觀性和個體性、情景依賴性、層次性、動態性的特征。

二、矩陣法

根據格隆羅斯的顧客價值過程理論,顧客感知價值可表述為:

顧客價值(CV)=顧客感知價值(CPV)/顧客感知成本(CPC)

在實際計算過程當中,顧客感知價值可以用顧客愿意為其價值支付的價格作為參考,顧客感知成本可用開發商愿意為塑造價值所支付的成本利潤和作為參考。假設普通大眾認為第i個過程對第j個價值要素的影響程度或稱重要性系數為w (i=1,2,…,m;j=1,2,…,n),這個重要性系數可以是相關咨詢單位結合專家經驗作出來,則其重要性系數矩陣為:

W=w w …w w w …w ……w …w w …w

假設某位顧客對各個價值因素愿意支付的價格向量為v v …v ,則所選的樣本空間S的價格向量集合為:V=v v …v v v …v ……vjl…v v …v vjl(l=1,2,…,s)表示為第l個顧客對第j個價值要素愿意支付的成本。

則顧客的感知價值為:

(CPV)=W•V=w w …w w w …w ……w …w w …w ×v v …v v v …v ……v …v v …v

則w ×vjl表示第l個顧客對第i個過程中的第j個價值要素愿意支付的感知成本。 wij×vjl表示第l個顧客對第i個過程所有的價值要素愿意支付的總的感知成本。wij×vjl表示第l個顧客對整個房地產開發過程所有的價值要素愿意支付的總的感知成本。假設我們對顧客樣本空間S進行加權平均,權為kl,則可以計算出一個加權平均顧客感知成本:kl×wij×vjl。

結合項目自身的特點及定位,假設開發商認為本項目第i個過程對第j個價值要素的影響程度或稱重要性系數為uij(i=1,2,…,m,j=1,2,…,n),則其重要性系數矩陣為:

U=u u …u u u …u ……u …u u …u

房地產開發商對項目各個價值要素愿意支付的成本向量為Y=y y …y

顧客實際支付的感知成本:

(CPC)=U•Y=u u …u u u …u ……u …u u …u ×y y …y

則uij×yj表示開發商愿意為第i個過程中的第j個價值要素支付的總的感知成本。 uij×yj表示開發商愿意為第i個過程所有價值要素支付的總的感知成本。uij×yj表示開發商愿意為整個項目所有價值要素支付的總的感知成本。

假設某競爭項目的開發商愿意為各個價值要素支付的成本向量為X=x x …x ,則可以得出競爭項目的感知成本:

(CPC)=W•X=w w …w w w …w ……w …w w …w ×x x …x

則w ×x 表示競爭項目開發商愿意為第i個過程中的第j個價值要素支付的總的感知成本。 w ×x 表示競爭項目開發商愿意為第i個過程中所有價值要素支付的總的感知成本。w ×x 表示競爭項目開發商愿意為整個項目中所有價值要素支付的總的感知成本。

我們可以用CPV-CPC或CPV/CPC來衡量每個價值要素的顧客價值,以此來分析開發過程當中所需要改善的具體因素。或者用一個統計量來表現總體的顧客價值,來衡量整個項目是否會成功。具體來說可以從表1進行顧客價值的評價。(表1)

根據顧客價值衡量的公式,顧客價值的值有如下三類結果,進而產生三種后續行為:CV>0,可以理解為業主購買物業所獲得的價值超出了顧客的期望,物超所值,將會大力推薦給朋友,為公司品牌的塑造提供免費的廣告宣傳;CV=0,可以理解為業主購買的物業在自己的期望范圍之內,物有所值,對物業有一點抱怨,不會推薦給朋友,也不會提供反對意見;CV<0,可以理解為業主購買的物業所獲得的價值小于自己的期望,物不符值,將會對自己的朋友訴訟產品是如何如何差勁,對公司進一步發展起一定的輿論阻力。

三、結論

結合矩陣法,我們可以分析出各個開發階段中,以及在各個價值要素上,開發商與業主顧客價值的差距,以及本項目與競爭項目顧客價值的差距,并且可以發現項目自身的不足以及優勢,以此為依據,分析項目管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努力提高項目的競爭優勢,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從而取得贏利。在房地產的開發過程中,我們應當重視感知價值與感知成本不相符合的價值因素。對顧客價值較高的,應考慮如何降低成本,對于顧客價值較低的,應考慮采取何種途徑去提高,向感知價值和感知成本相當靠攏,為開發項目贏取更大利潤。

篇9

關鍵詞 客戶關系 價值 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客戶價值與客戶關系價值。

為客戶創造價值是現代企業獲取自身價值和價值優勢的重要基礎。客戶價值與客戶關系價值的研究中,方向界定是重要前提。客戶價值和客戶關系價值都是在企業客戶關系管理過程中產生的。

(二)國內外有關客戶價值的研究。

不同學者對于客戶價值的理解并不統一,在概念使用中也有所不同。歸納起來,對客戶價值概念的使用有兩種傾向,而其實質上又是對客戶價值的流向、方向性或所有者的認定的差異:一類觀點認為,客戶價值是企業為客戶所創造的價值;客戶價值的收益者和所有者是客戶;客戶價值是由企業創造出來并流向客戶的。比如Wooddruff(1997)認為客戶價值是由某種客戶關系給客戶所創造的價值。端木文娟(2011)提到,客戶價值是指在所處的管理情景下,企業感知到的來自客戶的凈現金流及其未來凈現金流的總體能力。另外一類觀點則截然相反,認為客戶價值是由客戶帶給企業的價值;客戶價值的收益者和所有者是企業;客戶價值是由客戶創造并流向企業的。如Cartwright R.(2001)提出“客戶終身價值”的概念,認為客戶的終身價值存在累加效應,Roland T. Rrust(2001)提出了客戶終身價值的計算方法,他們認為客戶價值就是所有客戶終身價值之合。

(三)從不同視角界定客戶關系價值。

為了對客戶價值和客戶關系價值的研究更加清晰,首先應該明確界定這些概念所使用的方向,即顧客視角和企業視角。在現代企業的管理實踐中,企業是客戶關系經營和價值創造與獲取的主體。鄭玉香、佟志偉(2006)認為客戶關系價值是企業在客戶關系經營與管理過程中所追求和獲得的回報,即其方向性是由客戶流向企業的,由客戶關系帶給企業并最終為企業所擁有的價值。陳靜宇(2002)這樣定義客戶關系價值:企業為獲得某一客戶的實際價值所付出的成本。因為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親疏不同而使得不同企業將潛在的客戶價值轉化為

現實價值并獲得的價值在數量上是不同的,且為之付出的成本也存在差異。趙愛琴、羅琳(2011)認為,客戶關系價值是為建立和保有這種關系的所投入資金( 現金流出) 及關系形成后產生的收入 ( 現金流入) 兩者的凈現金流量。這一現金流量的大小及價值取決于客戶的長期購買量和購買的次數。羅伯特·韋蘭和保羅·科爾(1998)提出客戶關系價值的概念和如何衡量企業目標客戶關系價值。客戶關系價值就是指企業擁有的客戶可能為企業帶來的現金流量。客戶關系價值取決于客戶對企業產品的購買頻度、每次購買量和購買的持續期。

二、客戶關系價值的影響因素

張麗、杜培林(2012)從資產評估對財務管理的意義角度總結出,影響客戶資產評估的財務因素主要有:客戶的開發成本、客戶的服務成本、營銷成本、客戶的年利潤、客戶的投資回收期、客戶信用風險、客戶投資收益率以及各期的貼現率等,影響客戶資產評估的非財務因素:客戶關系生命周期、客戶的滿意度、客戶的忠誠度和客戶的保持率。鄭玉香、佟志偉(2006)指出,只有在充分考慮客戶關系生命周期與現有關系贏利性的結合基礎上,考察客戶的終身價值,才能更全面反映客戶關系為企業創造的價值的能力的大小。

三、客戶關系價值模型

四、主要評估方法

無形資產評估(下)—曼徹斯特商學院企業研究中心報告(2006)中提到,客戶型無形資產-通常認為是“客戶關系”和“產品與客戶服務”,因為客戶資源價值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從未來交易中獲得收益,而且我們知道客戶型無形資產沒有活躍的市場,所以評估這種無形資產最好采用收益法。

收益法是評估客戶型無形資產的常用方法,其目標是計算客戶關系在剩余年限的預測收益的凈現值。評估中可以使用直接資本化率或報酬資本化率。當使用報酬資本化率時,需要預計未來時期可獲得的經濟收益(通常是凈現金流)。經濟收益期間可以是客戶關系的平均壽命,也可以使用總衰變曲線(代表每年客戶關系的遞減),然后將預計收益額用年度收益率折現。當使用直接資本化率時,選定的經濟收益用客戶關系平均剩余壽命折現。折現率(直接資本化率)可以在無限期間使用或根據剩余壽命計算。客戶關系價值應為期望年收益除以直接資本化率(如:所購資產的加權平均資本化率)。

報告還提到,收益法可以使用三種基于未來經濟收益期望的理論,分別是企業價值余差法、經濟超額收益資本化法和未來經濟行為折現法。

篇10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為品牌的競爭,而品牌價值管理則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因此,如何認識品牌價值,如何評估品牌價值就成為關鍵的問題。文章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價值構成理論的品牌價值評估體系。

關鍵詞:品牌會計 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評估

一、品牌會計的研究對象

目前,對于品牌價值是否歸于會計核算、如何估價的問題,專家學者們仍然存在很大爭議。各國將外購品牌納入會計核算并以無形資產列示,是因為該做法符合歷史成本原則,因而得到會計界的認可。而未進入市場的自創品牌,其價值是難以確定的。因為自創品牌的核心是為企業帶來未來收益,以無形資產積累下來的費用為依據顯然是歷史成本原則,對于核算自創品牌的價值并不適用。因此,如何核算品牌價值,在當今會計界仍是一個難題。但是,如果會計界長期無視管理決策對此信息的迫切需要,必將會削弱會計在經營決策中發揮的作用。顯然,會計界應積極地迎接這一挑戰。

二、基于財務角度的品牌價值評估方法

(一)成本計量法。

1.原始成本法。原始成本法依據品牌資產購置或開發的全部原始價值,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原則,計算品牌的設計、廣告、促銷、研發、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等費用支出,以此作為該自創品牌的價值。

原始成本法的局限性表現在:首先,廣告費等可能由企業多個品牌共同承擔,很難把這些費用分開。其次,品牌成本核算范圍也很難準確把握,開發成本、品牌設計、技術研發、人員培訓等,這些投入對品牌價值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是否應作為品牌成本進行計量以及如何計量的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最后,原始成本法沒有考慮原始投資的作用和效果,品牌價值與投入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所以,用該方法評估的結果不能真實地反映自創品牌的價值。

2.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就是在現實條件下重新購置或建造一個全新狀態的評估對象,所需的全部成本減去評估對象的實體性陳舊貶值、功能性陳舊貶值和經濟性陳舊貶值后的差額,以其作為評估對象現實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根據重置成本法的原理,品牌價值=品牌重置成本成新率。其中,品牌重置成本是指其重新購置的價格,成新率通常采用剩余經濟壽命預測法或聘請專家鑒定。

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由于品牌在形成過程中受很多因素影響,在現實市場情況下找到十分類似的品牌是難以實現的。此外,用重置成本法評估整體資產,需要將整體資產化整為零,變成一個個單項資產,并逐項確定重置成本、實體性陳舊貶值及無形陳舊貶值。因此,很費工費時,有時會發生重復和遺漏。因此重置成本法在評估實務中的可行性受到很大限制。

(二)市場價格法。市場價格法是按照市場同類品牌公允價值進行評估,通過市場調查,選幾個與被評估品牌相似的品牌,分析其成交價格、交易條件,與被評估品牌進行對比估算品牌價值。通過定義可知,使用市場價格法須具備兩個條件:(1)有一個活躍的市場;(2)有一個近期、可比的市場參照物。

市場價格法的缺陷:市場價格法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內部轉移價格,如果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相互提供的中間產品與外部市場交易的產品存在顯著差異,則中間產品的市場價格就很難確定。因而,在市場價格不能合理確定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各責任中心之間的苦樂不均。此外,目前還沒有充分發育活躍的、公平的品牌交易市場,品牌的交易價格是擁有品牌的企業與買主之間的契約價,并不代表同類品牌的價值,因此使用市場價格法評估品牌價值是難以進行的。

(三)收益現值法。收益現值法是指通過估測企業未來的預期收益,采用合理的貼現率將未來收益折算成評估基準日的現值,得出品牌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這種方法認為品牌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其未來給企業帶來的收益。根據定義可知,收益現值法能夠較真實、較準確地反映企業本金化的價格;在投資決策時,應用收益現值法得出的資產價值較容易被買賣雙方所接受。

收益現值法的主要缺點:理論上行得通,但該方法只是從會計視角出發去評估企業的品牌價值,而品牌價值不同于其他資產,品牌價值的評估不可以忽略消費者對品牌的評價、品牌在整個行業中的競爭力等非財務因素。另外,預期收益額的預測難度較大,受較強的主觀判斷和未來收益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在評估中適用范圍較窄,一般適用于企業整體資產和可預測未來收益的單項資產評估。因此,該方法未能全面考慮品牌價值的影響因素,評估結果可能不能反映品牌的真實價值。

三、新品牌價值評估體系

為了彌補上述方法的缺陷,在評估品牌價值時除了要考慮品牌的經濟價值還要考慮品牌包含的社會價值。

(一)品牌經濟價值指標體系。包括三方面:

1.企業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收益能力,earning power)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也稱為企業的資金或資本增值能力,通常表現為一定時期內企業收益數額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盈利能力分析選用利潤貢獻率、資產回報率兩個指標來衡量。

2.企業競爭力。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指標可采用市場占有率、銷售增L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譽度。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反映了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認可,當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較高時,說明消費者對該品牌產品給予了肯定,有利于提高品牌忠誠度。市場占有率是指某一品牌或產品某一時段在某一細分領域所占的市場份額,即某一產品所占整個市場銷量的比例。市場占有率分析的內容包括:公司產品銷售市場的地域分布情況,可將公司的銷售市場劃分為地區型、全國型和世界范圍型;銷售市場地域的范圍能大致估計出一個公司的經營能力和實力。銷售增長率分析是以商品的銷售量增減的速度來判定、預測該商品處于壽命周期的哪個階段的方法。一般而言,從相對長期趨勢來觀察,產品市場銷售額呈直線上升時,屬于成長階段;銷售額穩定且增長幅度趨于疲軟時,屬于成熟階段;銷售額連續下降時,屬于衰退階段。

3.企業財務狀況。企業財務狀況是指一定時期內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比例關系,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通過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評價,可以很好地反映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關系。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時選用的指標是資產負債率、資產周轉率、市盈率。

(二)品牌社價值指標體系。品牌的社會價值表現在其對社會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企業對推動社會進步所做的貢獻三個方面。從品牌消費者占調查區域人口比重、品牌形象代言人的知曉度、企業理念的知曉度三個方面來衡量品牌對社會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情況。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情況的分析可以選擇員工薪酬總額占銷售收入比重、企業所繳稅金占銷售收入比重、工人各種福利占銷售收入比重、企業公益事業投入占銷售額比重四個指標。評價企業推動社會進步的狀況可以從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材料利用率、新產品成功率三個方面進行。

(三)品牌價值評估模型的構建。

1.品牌價值一級評價模型的構建。

品牌價值=EV×F1+SV×F2

其中,EV:品牌經濟價值;SV:品牌社會價值;F1、F2:一級指標權重。

2.品牌價值二級評價模型的構建。品牌價值等于品牌未來收益乘以品牌強度系數,品牌未來收益的確定可以選擇企業近5年銷售收入的平均值,品牌強度系數可以由新構建的品牌價值評價體系的指標計算出來。

品牌價值= S′×(F1×∑EVi×fi+F2×∑SVi×fi)(i=1,2,3)

其中:S′:銷售收入的平均值;F1、F2:一級指標權重;fi:二級指標權重;EVi:品牌經濟價值評估指標;SVi:品牌社會價值評估指標。

3.品牌價值三級評價模型的構建。品牌經濟價值評價指標三級指標分別用符號代替,即用EV11代表利潤貢獻率,EV12代表資產回報率,EV13代表權益收益率,EV21代表市場占有率,EV22代表銷售增長率,EV23代表品牌知名度,EV24代表品牌美譽度,EV31代表資產負債率,EV32代表資產周轉率,EV33代表市盈率,同時引入每個三級評價指標的權重fij,表達式為:

EV1=EV11×f11+EV12×f12+EV13×f13

EV2=EV21×f21+EV22×f22+EV23×f23+EV24×f24

EV3=EV31×f31+EV32×f32+EV33×f33

用一個式子來表達上面的數學恒等式,及企業的經濟價值:

EVi=∑EVij×fij(i=1,2,3;j=1,2,3,4)

品牌社會價值評價指標的三級指標分別用符號代替,即用SV11代表品牌消費者占調查區域人口比重,SV12代表品牌形象代言人知曉度,SV13代表廣告口號知曉度,SV21代表員工薪酬占銷售收入比重,SV22代表所繳稅金占銷售收入比重,SV23代表員工各種福利占銷售收入比例,SV24代表公益性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SV31代表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SV32代表材料利用率,SV33代表新產品研發成功率。同時,引入每個三級評價指標的權重fij,得到表達式:

SV1=SV11×f11+SV12×f12+SV13×f13

SV2=SV21×f21+SV22×f22+SV23×f23+SV24×f24

SV3=EV31×f31+SV32×f32+SV33×f33

用一個式子來表達上面的數學恒等式,及企業的社會價值:

SVi=∑SVij×fij(i=1,2,3;j=1,2,3,4)

綜上,我們可以得到基于價值構成理論的品牌價值評估模型:

V=S′×{F1×[fi×(∑EVij×fij)]+F2×[fi×(∑SVij×fij)]}(i=1,2,3;j=1,2,3,4)

其中,V:品牌總價值;S′:銷售收入平均值;F1、F2、F3:一級指標權重;fi:二級指標權重;fij:三級指標權重;EVij:品牌經濟價值評價指標;SVij:品牌社會價值評價指標。

這種品牌價值評估方法利用了價值構成理論,在評估時既考慮了品牌的經濟價值又考慮了品牌包含的社會價值,因此能夠較全面地反映品牌的內在價值。S

參考文獻:

[1]安蕊,尉京紅.以交易為導向的農產品品牌價值評估理論探討[J].商業會計,2012,(09).

[2]張倩.品牌價值評估方法研究[D].東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