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16 14:5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肺結核的防治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肺結核病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簡稱結核桿菌或結核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各器官結核病總數的80%~90%,其中痰中排菌者稱為傳染性肺結核病[1,2]。這是一個非常古老而迄今仍然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和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筆者對本院社區服務站2013年10月~2015年11月管理的63例肺結核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9人(61.9%),女24例(38.1%),年齡10~79歲,病程14d~20年。

臨床表現:發熱50例(79.4%),咳嗽咳痰47例(74.6%),咯血19例(30.2%),胸悶氣短12例(19.0%),消瘦28例(44.4%),乏力25例(39.7%),盜汗31例(49.2%),胸痛12例(19.0%),惡心嘔吐16例(25.4%),口唇紫紺9例(14.2%)等。

1.2肺結核的傳播途徑 肺結核患者咳嗽、咳痰、打噴嚏、大聲說話時,會把帶有結核菌的飛沫播散到空氣中,被周圍人群吸入而產生感染,有咳嗽癥狀的排菌患者是最主要的結核病傳染源。

1.3肺結核診斷判定

1.3.1凡遇下列情況者應高度警惕結核病的可能性:①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的咳嗽咳痰,或呼吸道感染經抗生素治療3~4周仍無改善;②痰中帶血或咯血;③長期低熱或所謂"發熱待查";④體檢肩胛間區有濕音或局限性哮鳴音;⑤有結核病誘因或好發因素,尤其是糖尿病、免疫抑制性疾病和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⑥關節疼痛和皮膚結節性紅斑、濾泡性結膜角膜炎等過敏反應性表現;⑦有滲出性胸膜炎、肛瘺、長期淋巴結腫大既往史以及嬰幼兒和兒童有家庭開放性肺結核密切接觸史者。

1.3.2具有相應的臨床和X線表現,痰涂片和(或)培養檢查,結核菌素試驗,必要時纖維支氣管鏡等有助于診斷。

1.4防治措施

1.4.1加強社會宣傳及政府支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傳播肺結核知識,使肺結核防治知識人人知曉,做到"結核防治,人人有責"。

1.4.2本院社區門診采用肺結核防治知識培訓的方式主要有一下幾種:①集中講座健康教育:由全科醫師或(和)全科護士對肺結核病防治知識進行詳細講解,1次/月,1~2h/次,深入淺出地講解有關肺結核知識;②個體化家庭教育:對家庭的支持和教育,可以引導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和預防保健,給患者一個良好的治病養病環境。

1.4.3凡有咳嗽咳痰2w以上,咯血和血痰、胸痛2w以上,發熱2w以上等癥狀中的任何一項,就應懷疑是否得了肺結核,填寫"雙向轉診單",到正規結核病防治機構(本院開設專門結核病門診)進行檢查,1w內進行電話隨訪。

1.4.4肺結核病的治療原則 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用藥。一般情況下,初治肺結核患者的治療療程為6個月,復治肺結核患者為8個月,耐多藥肺結核患者24個月。

1.4.5初治肺結核患者尤其是初治排菌肺結核患者,因其在未治療時,對其家屬和周圍健康人群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是造成結核病流行的傳染源,故應積極配合防癆醫生、堅持有效、合理、全程化療。

1.4.6復治肺結核患者的病情大多比較復雜,往往具有病情重,體質差的特點,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結核藥物組成的化療方案,同時加強基礎治療,營養支持等,并堅持完成治療。

1.4.7肺結核患者應給予高蛋白和高熱能的食物,同時可補充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1.5開展肺結核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務

1.5.1社區服務站接到上級專業機構管理肺結核患者的通知單后,要在72h內訪視患者,做到第一次入戶隨訪。

1.5.2醫務人員或(家庭成員)對患者進行直接面視下督導服藥,醫務人員要做好隨訪評估,進行分類干預,當患者停止抗結核治療后,要對其進行結案評估。

1.6防治結果

1.6.1通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及對群眾進行宣傳指導,社區患肺結核傳染病的人數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獲取隨訪63例(100.0%),其中以臨床痊愈者44例(69.8%),18例(28.6%)仍在鞏固治療中,死亡1例(1.6%)。

1.6.2經過回顧性分析,發現提高全民結核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進一步加強結核病防治宣傳教育工作,廣泛、深入、科學地宣傳國家結核病防治政策、策略和結核病的防治知識,可有效遏止結核病的流行。

2 討論

2.1肺結核病是一種常見的由結核桿菌引起的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菌最容易通過呼吸道經空氣傳播,是國家重點預防和控制的傳染病。

2.2隨著結核病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漸成為結核病綜合防治的最佳平臺[3,4]。在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居民健康建檔與管理成了社區結核病工作的核心與主要內容。

2.3我們應該做好肺結核患者的篩查工作,對確診肺結核患者要到結防機構接受規范治療,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并講解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患者對各項治療措施的依從性,改善療效,減少并發癥、耐藥性,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明顯控制肺結核病的發生,有效地降低肺結核病的患病人數,還能夠幫助我們維護自己身體的健康。

參考文獻:

[1]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 內科學(上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100-111.

[2]馬春紅,孫茉(蘋),車智軼,等 . 社區人群肺結核病防治知識調查分析[J].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03(22).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37

結核病是長期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是我國重點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也是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按照全球基金結核病控制項目要求,103團積極開展全球基金結核病控制項目健康促進宣傳活動。最大限度地控制傳染源,而傳染源成功的治療管理離不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

健康活動的實施

健康促進的目標人群:①首先是團場相關部門的負責領導;②轄區醫療單位的醫務人員及基層衛生人員;③團場、社區及連隊的廣大職工群眾;④結核病病人及其家屬。

健康促進的具體措施:2006~2008年我場共投入2萬多元的配套資用于結核病防治工作。3年間我團發現可疑結核病34人,并為23例結核病患者提供免費檢查,通過全團相關部門、各醫療機構和廣大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團的結核病防治健康促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①相關部門領導層的政策開發;②各級醫療機構人員的培訓。③多渠道開展大眾宣傳活動。④結核病病人及家屬的健康宣教。

健康促進活動的成效

結核病控制項目的開展有了保障:健康促進活動提高了團場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結核病控制的意識,衛生行政部門及教育、宣傳、民政等相關部門在結核病控制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積極履行職責,促進了轄區結核病病人的發現,完善了病人的歸口管理機制,落實了項目工作措施,保證了項目工作的順利開展。

提高結核病治愈率:團場醫療機構及外院報告轉診病人成為結核病病人發現的主要渠道,歸口管理工作得到加強。通過綜合醫療機構及外院報告對可疑癥狀患者的推薦轉診,逐步建立了以基層為依托的結核病病人的發現途徑,同時健康促進活動推動了結核病歸口管理機制的完善,從而提高了治愈率。

討 論

健康促進活動的意義:結核病的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活動和教育活動,達到促使人們了解結核病防治知識,增強自我保健的能力,促使人們自覺采納適合于結核病控制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增強個人和全社會參與結核病控制,提高全民整體健康水平的目的。控制結核病最直接的措施就是發現病人,治愈病人。在廣泛宣傳免費檢查、免費治療肺結核的同時,我們主要以因癥就診、連隊衛生員推薦、醫院轉診等多種形式發現病人,對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觸者進行X線胸透、拍片、痰檢等檢測手段積極查找涂陽病人,醫院配合做好肺結核病患者的發現、登記、報告、轉診及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

健康促進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核病的控制工作在今后還將經歷一段較長的時期,所以要達到我們的控制目標,需要長年不間斷地開展健康促進活動,注重對目標人群的反復宣教。我們在結核病控制項目的健康促進活動中,我們通過有線電視、廣播、上街宣傳的方式開展宣傳活動,具有直接、高效、群眾參與度高的優點。我們還認真落實各項防治措施:①工作措施:在醫院建立痰檢室,做好每個年度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健全結核病防治的基礎材料登統工作。②預防措施:堅持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及時接種卡介苗,接種率>99%,有效保護兒童群體的身體健康。③治療措施:積極查找涂陽病人,提高結核病的發現率,貫徹“查必治、治必徹底”的原則治療肺結核病人。④做好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 畢愛笑,丁元生,等.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3.

2 高曙華,劉文志,等.強化政府行為落實防治措施促進結核病防治工作健康發展.黑龍江醫學,2008,32(4):317-317.

篇3

分析肺結核患者社區契約式管理的可行性,探索適合的肺結核病防控模式,為肺結核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對2008~2009年第1次來就診的肺結核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對確診的肺結核患者開展社區規范化管理,定期隨訪觀察其治療結果。參與規范化管理組肺結核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和服用抗結核藥物的化療效果均好于未參與管理組的患者。肺結核患者的社區規范化管理是提高肺結核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和治愈率的一條新途徑,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規模化予以推廣。

資料與方法

2008~2009年對收治的肺結核病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診治情況、服藥情況以及依從性相關的問題。對確診的肺結核患者386例開展了社區規范化的契約式管理意愿調查,對愿意參加管理的患者開展面視下服藥,具體措施通過培訓社區/鄉村醫生以及患者家人;對不愿意參與管理者,自動納入對照組。

結 果

所有患者中,愿意接受社區規范化管理,即接受面視下督導化療276例,男105例,女171例,平均年齡53.5±12.8歲;不愿意接受管理110例,男8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6.7±14.3歲。

接受管理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顯著好于未管理組(83.7%VS14.6%),漏服藥率和中斷治療率也顯著低于未管理組;管理組的平均治愈時間顯著低于未管理組,分別為272.1±13.8天和318.3±14.5天,見表1。

討 論

直接面視下短程督導化療(DOTS)是控制肺結核病的核心內容,其關鍵是保證肺結核患者堅持治療、規律服藥,從而縮短治愈時間,減少耐藥性的發生,最終獲得痊愈。許多研究表明,直接面試下督導化療可以顯著的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是防控肺結核病的一項重要干預措施[2,3]。本次研究結果也表明,社區規范化、契約式督導化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降低漏服藥率和中斷治療率,顯著的縮短治愈時間,這幾樣就可以顯著的減少耐藥性肺結核的發生率。

肺結核病的社區契約式規范化管理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顯著降低縣級結核病防治機構的壓力,提高管理水平與績效。但同時也不容忽視這其中的幾點問題:①契約式管理督導人員的培訓質量關系著患者的治療質量,應加大培訓力度,包括對當地的鄉村醫生或者社區醫生以及患者家屬的全方位培訓;②肺結核患者接受契約式管理過程中隨訪表格的填寫,決定著評價的結果,工作量較大,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與財力,應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經費支持;③契約式管理過程中難免有中途退出的患者,應加大宣傳力度,爭取患者的配合。總而言之,處理好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前提下,肺結核患者的契約式規范化社區管理模式是我縣控制肺結核病的一個新途徑、新突破口。

參考文獻

1 張廣莉,陶曙,張鳳玲,等.提高耐藥肺結核病患者依從性的探討.廣州醫藥,2006,37:60-62.

篇4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收集我區2001―2008年被確診的本地戶籍新登記肺結核病例中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和痰結核分枝桿菌涂片陰性而培養陽性的病例,列為本檢測的對象。

1.2 方法

全部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的菌株,送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結核科參比實驗室,做抗結核藥物敏感性測定,全部耐藥檢測報告由上海市疾控中心結防科參比實驗室提供。

按照《結核病診斷細菌學檢驗規程》標準,采用改良羅氏培養基,用絕對濃度法,對異煙肼(H)、利福平(R)、鏈霉素(S)、乙胺丁醇(E)等4種一線藥物進行藥敏試驗。

1.3 判定標準

1.3.1 初、復治的判定標準 將既往未用過抗結核藥物或用藥不超過1個月者列為初治病例,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時間大于1個月者列為復治病例。

1.3.2 耐藥的定義及分類 結核分枝桿菌通過實驗室檢測被證實在1種或多種抗結核藥物存在情況下在體外依然生長即可確診為耐藥結核病(DR-TB)。耐藥的肺結核患者有以下4種類型:① 單耐藥:對1種抗結核藥物

耐藥;② 多耐藥:對1種以上的抗結核藥物耐藥(同時耐異煙肼和利福平除外);③ 耐多藥結核病(MDR-TB):至少對異煙肼和利福平耐藥;④ 廣泛耐藥結核病(XDR-TB):指對任意1種氟喹諾酮類藥物及3種二線注射劑中的至少1種(丁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或卡那霉素)耐藥的MDR-TB。

2 結果

2001―2008年我區新發肺結核患者1 287例,其中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的536例,占41.6%。陽性菌株送市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533株,送檢率為99.4%,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出報告有藥敏結果的525例,報告率為98.5%,菌株污染率為1.1%。

525例有藥敏報告的患者中,出現1種或1種以上抗結核藥物耐藥的91例,占有藥敏報告病例數的17.3%。

91例耐藥患者中初治68例,復治23例,分別占新登記初治患者的5.9%(68/1157)和新登記復治患者的17.4%(23/130)。

單耐藥的患者42例,占培養陽性患者的8.0%;

耐2種以上抗結核藥者49例,占培養陽性患者的9.3%;耐多藥(至少含H、R 耐藥) 者28例,占培養陽性患者的5.3%;同時耐4種藥的7例,占培養陽性患者的1.3%(表1,表2)。

表1 耐藥患者的單耐藥情況

耐藥名稱初治復治合計

H 15924

R 12315

S 303

E 000

合計301242

表2 耐藥患者的多耐藥/耐多藥情況

耐藥名稱初治復治合計

H+R202

H+E101

S+E101

S+H11314

S+R011

S+H+R16319

S+H+E224

H+R+S+E527

合計381149

3 討論

對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患者的耐藥情況監測,不僅有利于對本地區耐藥情況的掌控,也將是對本地區患者治療管理措施落實情況的一種客觀評估。耐藥患者的產生絕大多數是因為治療不規則或是因抗癆藥物的不良反應而無法堅持治療,導致無法規律用藥所致。因此,當一個地區耐藥患者明顯增多時,應考慮到該地區的防治措施特別是患者治療管理落實狀況的好壞。所以隨著耐藥患者的增多,加強耐藥患者的監測意義重大。

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結核病患者的總耐藥率為27.8%,同時對H和R耐藥的耐多藥(MDR) 率為10.7%。本文中我區525例痰培養陽性肺結核病例的總耐藥率為17.3%,耐多藥率為5.3%,均低于全國水平。

在本文資料中,耐單藥的患者仍按原治療方案繼續治療,

不必加用其他二線藥物,也不宜停用單耐的異煙肼/利福平藥物,而對單耐鏈霉素或乙胺丁醇的可以相互替換使用,并均獲得了良好效果。

耐藥患者中耐鏈霉素病例最多,為49例,占全部耐藥病例的53.8%。因此,建議在無乙胺丁醇不適合用藥的指征時,應盡可能使用乙胺丁醇來代替鏈霉素。

對于耐異煙肼+利福平的患者,均采用個體化選擇敏感性的藥物,加用二線抗癆藥物及延長療程后,目前全區僅有6例療程結束時痰菌仍為陽性,未能治愈。

部分耐異煙肼/利福平的患者在我們收到藥敏報告時已經過了強化期,而患者病灶明顯吸收,痰涂片已轉為陰性,因而未改動原治療方案,6個月時臨床仍判定為治愈,尚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其復發的情況。

對無法治愈的耐多藥患者,應盡可能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給予足夠的關懷,減少其對公共衛生的危害。例如長期提供一次性口罩,勸說患者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必須去時請自覺帶上口罩,務必做好痰液的處理,對其周圍的密切接觸者告知免費胸部檢查和有癥狀時及時就診等相關政策。

4 參考文獻

[1]陳明亭,弭鳳鈴,陳誠,等.由兩起耐藥肺結核事件引發問題的探討\.中國防癆雜志,2008,30(2):77-79.

[2]中國防癆協會.結核病診斷細菌學檢驗規程\.中國防癆雜志,1996,18(2):80-85.

篇5

【關鍵詞】 流行; 現狀; 控制; 結核病

中圖分類號 R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6-0102-02

doi:10.14033/ki.cfmr.2016.6.056

本文旨在探討結核病流行狀況以及相關的控制措施,為疾病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地區新化縣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該縣的所有居民均為本次的研究人群。

1.2 方法

根據新化縣的結核病報表資料、防治細則、策略資料等對結核病登記率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分析新化縣2008-2012年涂陽結核病的登記率、新發結核的登記率、結核患者的性別分布情況等,探究發生結核病的影響因素,并進行規范化管理。

1.4 統計學處理

將所有數據結果錄入到SPSS 18.0軟件中,錄入過程中確保真實客觀,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新化縣基本情況分析

2008-2012年新化縣的人口數分別為106.35、108.16、112.28、120.32、130.02萬人;人口密度分別為698.00、732.00、756.00、778.00、792.00人/km2;農業人口數分別為52.16、53.29、54.02、54.56、56.23萬人;每千人擁有醫生數分別為2.35、2.69、3.08、3.12、3.35人。

2.2 分析涂陽結核病的登記情況、新發結核病的登記情況與結核患者的性別分布情況

2008-2012年的涂陽結核病登記率和新發結核登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結核患者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女性結核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次研究顯示,男性涂陽結核患者約為女性患者的2~3倍[1],且對比不同國家的性別比后統計得出男女比例約為1.5~2.1∶1[2]。主要原因可能是男性更易感,或者是女性結核病的診斷可及性較差,目前尚無明確的定論,大致可歸納為社會因素與生物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臨床研究表明,女性患者的疾病進展速度更快,病死率與死亡率均高于男性[3];還有一些研究報道表示,其性別差異主要是由于感染危險程度、暴露程度等所致。

根據上述情況,應做好結核病的防治工作,控制感染源,減少結核疾病的傳播與死亡,根除疾病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防治,(1)領導重視:注重結核病的日常防治工作,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日程,同時增加疾病防治經費,加強專業機構建設,保證結核病防治人員的日常工作得以正常運轉,提高人員整體素質[4-5]。積極落實國家防控策略,提高防控工作質量,鼓勵人們積極參加健康體檢,對于一些人口密度大、僻遠、就診不方便地區應設立痰涂片篩查檢驗室,以便及早發現高危人群。(2)加強結核病防治宣傳力度:定期對村寨進行視察,加大力度宣傳結核病防治知識,同居民詳細講解結核病的發病機制、就診與治療程序、防治措施等,使居民對結核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將相關的醫療健康知識編制成冊,分別發放至每位居民的手中,利于隨時進行查閱、學習等,可以有效提高全民防治意識,做好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6]。(3)落實歸口管理:在醫療執法部門的幫助下,定期對非結核病防治機構、私人診所等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截留肺結核患者的機構進行罰款,同時獎勵及時轉診患者,鼓勵群眾舉報,對肺結核不規范治療的現狀進行相應的管理,擴大DOTS覆蓋率,并提高治愈率,控制耐藥菌株的產生[7-8]。(4)根據縣疾控中心的現狀,可以培養家庭督導員,以改善醫務人員缺乏、交通不便等導致疾病無法及時發現、診治等情況,選取患者家庭中一位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人作為家庭督導員,并對其進行系統培訓,利于對結核患者進行隔離、用藥、復查等方面的督導,并保證治療的徹底性,減少家庭成員之間疾病的傳播概率[9]。(5)加強綜合性醫院與結核病防治機構間的聯系與合作:發揮綜合性醫院對結核疾病的防治作用,全面推行DOTS控制方案,做到規范化治療。結核病化療是消除傳染源的重要手段,應將治愈患者作為疾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才能夠有效控制結核病的流行,防止出現慢性排菌病例、復治病例、耐藥結核病例等。因此,需要達到疾病治愈的目的,應加強化療管理[10]。根據上述情況,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DOTS的化療管理模式,該項管理模式的最終目的是控制結核病的傳播,并要求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可以采用。其主要的優勢在于成本低、收益高,患者在醫務人員的直接面視下服藥,可以有效保護患者的醫療安全。且實施了該類措施后,各種類型的結合疾病的治愈率明顯上升,耐藥患者的比例明顯下降,并控制了傳染源的傳播。當傳染源得到抑制后,患者將終生受益。DOTS化療管理模式覆蓋我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縣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控制傳染源:要想有效控制結核病傳染源,應及早發現傳染源,因此應將發現傳染源作為結核病控制工作的一項有力措施。對于伴有低熱、乏力、消瘦、盜汗等癥狀的患者應引起注意,若其咳嗽或咳痰時間為3周以上,且出現痰血癥狀,有肺結核密切接觸史者,應將其作為重點的監測與篩選人群,并給予PPD試驗或X線片檢查[11-12]。(7)切斷傳播途徑:主要對咳嗽飛沫與塵埃傳染進行預防,醫務人員應戴口罩;病房內應保持空氣的流通,經常通風換氣;對室內進行消毒,將傳染性的微粒濃度降至最低;結核患者不得面對健康人群2米以內的距離打噴嚏、咳嗽、喊叫;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公共場所應戴口罩等。

參考文獻

[1]李永文,李新旭,耿紅,等.山東省結核分枝桿菌的耐藥流行狀況[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9):667-670.

[2]李衛彬,馬振亞,張輝,等.開封市耐藥結核病流行狀況調查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4,25(2):100-103,117.

[3]傅劍羽,陸景標,韋海艷,等.2003-2010年天峨縣結核病流行狀況調查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3):1969-1971.

[4]要玉霞,趙富山.河南省部分市縣兒童結核病結核菌素反應及卡介苗接種情況的回顧性調查[J].臨床薈萃,2013,28(4):423-424.

[5]楊云斌,陸林,許琳,等.云南省2013年學生肺結核流行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5,36(6):663-664.

[6]戴冰,蔣暉,夏小娟,等.鎮江市結核病耐藥疫情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0(17):3224-3226.

[7]張晴雯.嘉峪關市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9):117-118.

[8]黃寶楊,張明,韋桂芳,等.2008-2011年柳州市結核病專報系統患者登記情況[J].職業與健康,2013,29(10):1273-1275.

[9]陳建蘭,葛木村.咸寧市城區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熱帶醫學,2013,13(1):74-75,85.

[10]戴冰,蔣暉,夏小娟,等.鎮江市結核病患者耐藥情況抽樣調查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1):1368-1369.

[11] Ren J,Ma L,Li Z,et al.Simultaneous and early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resistance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s using an indirect series piezoelectric system[J].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3,43(2):115-119.

篇6

【關鍵詞】結核病 防治 現狀

一、全球結核患病現狀

據估計,2012年世界范圍內有860萬人患結核病,全球結核發病比例為122人/10萬人口,130萬人因病死亡。不同國家發病率差異很大,發病率高者如非洲南部(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韋550人/10萬人口、南非國家平均1000人/10萬人口),發病率低者如美國、加拿大、西歐多數國家等(10人/10萬人口)。多重耐藥結核菌發病率雖然估計占全球新診斷病例的3.6%、之前治療病例的20.2%,但在俄羅斯聯邦及其他一些前蘇聯國家中,這兩個數據卻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20%-35%和50%-69%。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HIV感染促進了結核的流行蔓延:HIV既可以使潛伏期結核感染再激活者增加,又可因HIV引起的免疫缺陷使患者暴露結核分枝桿菌后不久,快速進展發病的風險提高。目前我國結核病的現狀:

(一)肺結核患病人數居高不下,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對中國的結核病患者進行評估,大約有110萬年結核病患者,發病率82/10萬,是僅次于印度的國家之一,發患者數一直居于甲乙類傳染病的前列。

(二)肺結核的死亡率與患病率逐漸下降2001年,我國開展全面的結核病控制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13年為止,15歲以上人群中活動性結核病患者480萬,2013年國內的涂陽肺結核患病率降至68/10萬,由于地區患病率不均勻,農村高于城鎮、西部地區高于中東部地區。

(三)耐藥結核病嚴峻,目前我國結核病控制工作中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耐藥結核的防治,平均每年新發耐多藥結核病患者9萬例,2001與2013年我國的耐藥基線調查顯示,結核桿菌耐多藥率達到9.34%。

二、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進展與困難

(一)工作進展

時代在發展,我國的醫療領域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對于結核病工作的防治,經過全國各級政府與醫務人員的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我國在1981年相繼制定與落實了兩個全國結核病防治十年規劃。”衛生部加強與促進結核病控制項目”與”世界銀行貸款中國結核病控制項目”的開展,使得1992年~1999年取得了不錯成績,130萬患者免費診斷病治療肺結核,結核病治愈率大幅度提高,達到90%以上。2001年制定了《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01~2010年)》,各項措施也得以實施。截止到2010年10月,活動性肺結核患者中828萬得到了很好的醫治,達到預期目標,也大大降低了結核病死亡率。

(二)疫情防治的困難

1.政府承諾不足、資源投入少。當前結核防治工作模式是:綜合醫療機構轉診肺結核患者,結核病防治需要專業機構追蹤、治療,各鄉鎮及村對肺結核患者加以督導。各級肺結核防治人員的經驗、數量都很少,待遇也較低,進行耐藥結核病治療的專家少,省級、中央防治機構中應該增加經驗豐富人員便于基層工作的指導。

2.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蓋較低:DOTS的五要素是政府的承諾、痰菌檢查、直接短程化療、定期持續供藥系統、數據分析評估。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預防與控制結核病最為有效的辦法,以上的五要素是相互配合的缺一不可,到2001年中國的DOTS策略覆蓋率僅在60%左右,覆蓋的速度也較為的緩慢,給我過的結核病疫情防治工作造成很多的困難,尤其是疫情嚴重地區,特別需要覆蓋DOTS宣傳,使更多人重視并參與防治。

3.結核病防治宣傳力度不夠,由于結核病是一項長久工作,各級防治機構人員對當前的結核病疫情的現狀分析不足,盡管各級機構也進行了多種健康宣傳工作,但是沒有形成系統專業的工作模式,宣傳力度不夠,民眾對于結核病的認知度低,因此并不是很重視。

三、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采取相應對策

(一)增強政府承諾,有效控制結核病發展各級政府對結核病防治工作更為重視,并將其納入本地區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也對政府目標管理考核項目之一。2011年國務院下發了《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11-2015)》,各級政府加強法制管理,對各行各業的疫情報告進行監測、也讓結核病有法可依實施。并且在資金投入上采取”政府投入為主、分級負責、多渠道籌資”的原則,不斷健全結核病的防治工作。各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宣傳(新聞、廣播、網絡等)多渠道向民眾介紹結核病知識,動員社會全體參與其中,預防結核病。

(二)加強科學研究,完善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 我國已經把結核病科研項目納入國家重點攻關計劃與優先項目。主要是對結核病流行病學、耐藥結核病的監測與治療、結核菌與艾滋病病毒雙重感染及對結核病防治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并給與資金支持。在科研基礎上,省、市(地)、縣三級建立結核病防治網絡體系,明確各自職責、目標,組建結核病防治專業隊伍,進行防治人員培訓不斷提高防治技能及服務水平。實行專業教育與在職培訓結合,醫學專業學生可進行學校教育、繼續教育、崗位培訓等,開展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DOTS)的新方法、新技術的培訓等,使更多人了解并增加覆蓋面。

(三)及時發現結核病患者,抗結核藥物加強監管結核病的傳染性強,發現的晚不但延誤病情,還會危害他人,因此及早發現并采取措施加以治療極為關鍵。通常采用痰涂片顯微鏡檢查為主,偏遠地區可直接化驗痰,及時作出診斷,防治疫情蔓延。對于確診的傳染性、重癥涂陰患者進行統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需要直接觀察監督下服藥(DOT),一旦發現立即救治,同時定期、持續的向結核病患者提供合格的抗結核藥物大大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全國結核病防治現狀及目標[J].中國鄉村醫藥,2012,19(3):3.

篇7

一、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實省政府民生工程目標。積極推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建設達標工作。爭取到市財政安排95萬元資金支持,目前該實驗室建筑面積已達到國家要求的1100平方米,檢驗檢測設備已到位22件,缺額8件,檢驗檢測項目達39項,缺額11項,現正在加大建設力度,確保年底該實驗室達到國家要求的疾病檢測能力。

二、繼續實施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深入推進。一是抓好結核病防治工作。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強化了肺結核病人的查痰、報告、轉診、追蹤、治療和管理工作,提高了肺結核病人的發現率和治療率,截止8月底,全市新發現涂陽肺結核病人346例,完成省廳下達全年任務的82.6%,登記涂陽病人治愈率達92.6%,肺結核病人追蹤到位率達87.6%,肺結核病人轉診率和系統管理率均達到95%以上。二是認真貫徹落實《艾滋病防治條例》積極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強了重點環節和重點人群的艾滋病監測篩查,全市共監測性病門診就診者508人,暗人群694人次,公安監管場所在押人員480人,其他人群11650人次,長卡司機監測哨點工作正在進行之中,監測篩查工作中檢測HIV抗體陽性者2人;積極做好艾滋病免費自愿咨詢檢測和娛樂場所干預工作,自愿咨詢檢測人數達699人次,完成省廳下達任務數的72.1%,娛樂場所干預覆蓋69家,完成任務數100%;進一步加強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管理及治療,管理率和治療率均達到100%;同時加大了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了公眾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和自我防范能力。三是認真落實霍亂防治措施,加強了疫情監測,強化了腸道門診管理,開展了江河水系和水產品霍亂孤菌的外環境檢索工作。

三、開展了預防接種單位認定和預防接種人員培訓工作;二是組織開展了脊髓灰質炎二輪強化免疫活動,免疫規劃工作進一步加強。一是推進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全市強化接種兒童第一輪52272名,第二輪52110名,接種率達90%以上;三是開展了麻疹疫苗、白破疫苗補充活動,制定了工作方案,全市對50055名兒童進行了麻疹疫苗復種,接種率達96.8%,為10816名兒童進行了白破疫苗加強接種,接種率達97.6%;四是積極做好月湖區以鄉(街道)為單位兒童計劃免疫達90%的目標工作,加強了工作協調和督查,開展了培訓,有望年底前向省衛生廳申報組織驗收。

篇8

【中圖分類號】 R 52 G 478.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6-0546-01

【關鍵詞】 結核菌素試驗;普查;患病率;學生

當前肺結核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全球處于結核病緊急狀態。我國的肺結核防治形式也相當嚴峻。2005年12月-2006年3月,鄭州大學相繼在畢業班中發現了3例肺結核涂片陽性患者。為了解該校畢業學生的結核病患病情況,以便及早采取防治措施,鄭州大學校醫院對該年級進行了結核病專項普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為鄭州大學2006屆全體本科畢業生5 783人,其中男生3 513名,女生2 270名。

1.2 方法

1.2.1 PPD試驗 由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專業技術人員操作,在被檢者左前臂掌側中部常規皮膚消毒后,皮內注射PPD試劑0.1 mL(5 μg)。注射72 h后觀察注射部位皮膚硬結平均直徑的大小,直徑≥20 mm或有水泡、壞死、淋巴管炎的為強陽性。

1.2.2 胸透 由鄭州大學校醫院放射科中級以上技術人員承擔。胸透異常者,轉送至鄭州市六院進一步檢查、確診。所有疑似病人經進一步拍胸片、作痰涂片等檢查而最后確診。

2 結果

2.1 PPD試驗強陽性及肺結核檢出情況 見表1。在5 783名被檢者中,PPD強陽性254人,男、女生強陽性率分別為4.84%和3.70%;確診肺結核26人,肺結核患病率0.45%。26例肺結核患者中,男生22例,女生4例,發病率分別為0.63%和0.18%。男、女生強陽性率、發病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26,6.21,P值均<0.05)。

2.2 涂陽患者密切接觸者PPD試驗強陽性及肺結核檢出情況在3例涂陽患者的299名密切接觸者(同專業同學)中,PPD強陽性82例,強陽性率為27.42%,確診肺結核6例,發病率為2.01%,均遠高于同年級其他同學強陽性率及發病率。見表2。

3 討論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病人,尤其是涂陽未經治療者。結核菌素強陽性表示體內受到感染,機體處于超敏狀態,發病機會較多[1]。與菌陽患者密切接觸可使感染率增高4~5倍[1]。本組畢業生肺結核患病率為4.5‰,高于2000年第4次全國結核病流調同年齡段人群患病率(2.33‰)[2];與2000年第4次全國結核病流調同年齡段、同性別人群患病率相比,男生明顯較高,而女生稍低[2]。與同年級其他學生相比,密切接觸者的強陽性率、患病率顯著較高。由于此次調查密切接觸者的范圍是以同專業、同宿舍來劃定的,如果剔除性別因素的影響,此比例可能會更高。因此,對居住、生活高度密集的大學生群體,開展結核病篩查是非常必要的,是預防控制結核病疫情的重要方法。

大學生正處于體格發育、內分泌系統變化較大的青春后期,其年齡正處于結核病發病的上升階段[3],居住集中且流動性大;與低年級學生相比,畢業班學生與社會的交往更加密切,加之學生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較差,又同時面臨著畢業、考研、就業等多重壓力,從而導致自身抵抗力下降,為結核病的發病提供了可能條件。因此,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定期體檢和經常性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 參考文獻

[1] 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中國防癆雜志,2002,24(2):73-75.

[2] 彭衛生,王英年.新編結核病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38-139,516-517.

篇9

關鍵詞 肺結核 新涂陽 流行情況 分析

云縣于2002年啟動實施世界銀行貸款/英國贈款/日本援助結核病控制項目,實施了DOTS策略,即政府承諾、痰涂片檢查發現傳染性肺結核,在直接觀察督導下,給予患者免費、標準短程化療方案治療、定期不間斷地供應抗結核藥、建立和維持監測系統。結核病控制實行縣、鄉、村三級管理,縣級負責培訓鄉村防保醫生、健康促進、接診、治療、管理、督導鄉村防保醫生、化療督導員、患者,每例患者督導不少于2次,強化期、繼續期各1次;1~2個月督導各鄉鎮衛生院1次;縣醫院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行雙向轉診制度;鄉級負責督導村醫生、結核病患者及化療服藥督導員、追蹤中斷治療者、網絡報告患者追蹤、因癥推薦、對每例肺結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督導訪視3次(包括強化期2次、繼續期1次),同時督導所有化療服藥督導員;村級負責追蹤中斷治療者、因癥推薦、管理患者。經過努力,涂陽肺結核治愈率達到85%以上。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3年1月~2010年8月對云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患者登記本情況進行分析。

試劑來源:亞甲基藍由上海試劑3廠生產,石炭酸由成都化學試劑廠生產,鹽酸由成都市欣海興化工試劑廠生產。

診斷方法:根據《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1]光學顯微鏡檢查標準和結核病分型(1999年國家結核病分型)進行診斷。

結 果

2003年1月~2010年8月肺結核患者年齡、性別情況:結果見表1。

職業分布:918患者中,農民725例(78.98%),民工74例(8.06%),學生49例(5.03%),工人20例(2.18%),教師11例(1.2%),干部職員6例(0.65%),海員及長途駕駛員6例(0.65%),退人員5例(0.55%),醫務人員4例(0.44%),家政、家務及待業4例(0.44%),餐飲食品業4例(0.44%),保育員及保姆3例(0.33%),公共場所服務員3例(0.33%),商業服務2例(0.22%),不詳2例(0.22%)。

時間分布:2003年92例,2004年138例,2005年119例,2006年108例,2007年154例,2008年133例,2009年132例,2010年42例。

地域分布:結果見表2。

表2 肺結核區域分布

討 論

年齡分布:,從多到少前三位為25~34歲組286例(31.16%),15~24歲組242例(26.36%),35~44歲組190例(20.70%)。年齡構成比與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資料吻合[2],15~44年齡組活動范圍廣,接觸致病因素多,發病率高;兒童發病率低與卡介苗預防接種有關;老年人因病情隱匿、就診不便等因素,產生結核病發現率低的表象。

性別分布:918例患者中,男性644例(70.15%),女性274例(29.85%),男性比女性進行更多的社會活動接觸致病因素。我縣男性通常嗜好煙草有關,應控制吸煙。

職業分布:從多到少前三位依次為農民725例(78.98%),農民工74例(8.06%),學生49例(5.03%),異地務工農民工肺結核發病率增高,在接診工作中我們發現,農民工中一部分人,常年進行花崗石加工,導致矽肺,還有部分電焊工人長期吸入大量金屬煙霧,肺功能降低,在此基礎上感染結核菌,建議加強勞動衛生方面的健康促進,加強勞動防護,學生從偏僻封閉地區到人口密集的流動大的地區讀書,易感染結核桿菌,建議做好農民、農民工和學生健康檢查,做好農民工轉診、追蹤和跨區域管理工作;改善農民居住、耕作、生活環境,改善生活習慣,重視環境清潔甚為重要。

時間分布:數據表明,有的年份發現病例多,有的年份發現少,與公眾結核病知曉率和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有關,公眾知曉率高、工作抓緊,發現病例增多;公眾知曉率低,工作放松,發現病例減少。所以,結核病防治工作要政府重視,衛生部門常抓不懈。全社會參與,加強健康促進工作,才能增加病例發現。

區域分布:從多到少前三位依次為后箐70例(344/10萬),涌寶133例(297/10萬),忙懷56例(286/10萬)。這3個鄉鎮是我縣邊遠、高寒、貧困鄉鎮,生活水平、居住條件、衛生服務較差,政府應著力改善邊遠、高寒、貧困鄉鎮生活、居住條件、衛生服務。應關注老年人,做好老年人結核病查治工作。

健康促進

患者心理撫慰方面:管理有人本主義治療,又稱咨客中心治療,是以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人文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一類治療方法,重視人的自我實現理想、需要層次,重視人的情感體驗與潛能,提倡治療師應該具有高度的同理心,以平等、溫暖、關切、真誠和開放的態度對待患者[3]。醫務人員應敬業奉獻、為HIV患者康復而努力,給予患者多一些關愛和精神撫慰,給予患者正面信息反饋,不歧視患者,指導患者增強克服情緒障礙的信心,放松緊張的情緒,盡量消除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幫助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穩定患者情緒,維持積極心態,振作精神,認知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創造能力;熱愛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保持完好的精神支柱;使患者感覺社會的溫暖,鼓勵患者克服困難,確保治療依從性,成功治療HIV及TB/HIV。

工娛治療[3]:通過工作和娛樂促使疾病康復,防止精神衰退,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如音樂、舞蹈、游戲、閱讀和影視體育、簡單作業、工藝制作、職業勞動,可陶冶情操,提高機體應對外界環境的能力;可轉移對疾病的過分關注,減輕病態體驗,緩解焦慮、抑郁或恐怖等不良情緒;改善認知功能,增強集體觀念及競爭意識,鍛煉意志和毅力,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

森田療法:森田療法把注意點從自身引向外界,以轉移患者對自身感覺的過分關注,對消除癥狀有一定效果[3]。

健康促進:大力進行結核病控制知識的健康促進工作,使人們提高結核病控制知識知曉率。患者健康促進,能減輕心理壓力,提高治療依從性,緩解治療不良反應。

預 防

接種卡介苗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并具有非特異性免疫增強作用,能活化巨細胞,增強其吞噬殺菌能力[4];卡介苗在減少原發性結核、結核性腦膜炎、粟粒型肺結核等方面效果理想[5]。

治療和管理

加強結核病三環節管理:控制傳染源,傳染源主要來自繼發性肺結核患者,其傳染性取決于患者的排菌數量,痰涂片陽性肺結核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應做好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督導人員面視下治療、歸口管理;切斷傳播途徑,結核分枝桿菌主要通過涂陽肺結核患者飛沫傳播,患者不隨地吐痰,痰進行無害化處理,咳嗽、噴嚏不面對他人;做好肺結核家庭成員、同事、同學等易感人群防護,患者密切接觸者家屬、同事、同學及時檢查以早期發現肺結核。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編.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M],2002:13,22.

2 李立明.流行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536.

3 郝偉.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2,225,245.

4 龔非力.醫學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01.

篇10

福利院人員為社會弱勢群體,為了解我縣福利院人員結核病疫情現狀,為制定我縣福利院結核病防治措施提供決策依據,從而有效控制結核病在福利院的傳播與流行,2010年4月縣疾控中心對全縣15所福利院624人進行了結核病篩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我縣福利院人員共624人,其中男性420人,占67.3%,女性204人,占32.7%。年齡13歲至80歲,平均年齡53歲。

1.2 方法 先對所有篩查對象給予PPD(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皮膚試驗,48h—72h后觀測試驗結果,小于5mm為陰性,5mm-9mm為弱陽性,10mm-19mm為陽性反應,20mm以上或局部發生水皰與壞死者為強陽性。對PPD試驗強陽性反應者或咳嗽、咳痰3周及以上者進行胸部X線攝片、痰涂片抗酸桿菌檢查。

2 結果

2.1 PPD試驗結果 624人中,PPD試驗陽性180人,檢出率為28.85%。其中一般陽性54人,檢出率為8.65%,男性33人,檢出率7.86%;女性21人,檢出率10.29%。強陽性126人,檢出率20.19%,強陽性男性103人,檢出率為24.52%;女性23人,檢出率為11.27%。13歲至60歲人群中PPD陽性反應居多(見下表)。

沙洋縣15所福利院624人結核病篩查結果

年齡組  總人數

PPD試驗人數

肺結核篩查患者數(‰)

陽性

陰性

21人

36人

21-40歲 156人

64人

92人

38.5‰

41-60歲 106人

47人

59人

76.2‰

>60歲 305人

48人

257人

23.0‰

2.2結核病篩查結果 篩查發現活動性肺結核21例,患病率為33.7‰,41歲至60歲年齡段患病率較高為76.2%(見上表)。患者男性16例,女性5例;涂陽2例,涂陰19例。

2.2 處理對PPD試驗強陽性者進行1年追蹤隨訪;對涂陽病人密切接觸者且PPD試驗強陽性者給予3HR預防性治療;對活動性肺結核病人進行短程化學治療,初治病人方案為2H 3R3E3Z3/4H3R3,復治病人方案為2H3R3Z3S3/6H3R3E3。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導各福利院做好病人隔離治療,并對病人進行定期復查。

3 討論

控制結核病傳染源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護健康人群不受結核菌感染[1]。了解群體結核菌感染的特點是制定有效結核病控制措施的前提[2]。篩查發現,雖然我縣福利院人群對結核菌存在一定的免疫力,但陰性率依然高達71.15%,表明該群體對結核菌普遍易感;檢出活動性肺結核21例,患病率為33.65‰,遠高于全國平均患病率[3],可能與農村人員文化程度低致衛生常識缺乏、人員生活場所相對集中而通風不良、福利院生活營養差等因素有關。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累及全身多個臟器,但以肺結核最為常見[4]。發現和治愈肺結核病人是控制結核病疫情的首要措施。對人群密集的,一旦發現結核病患者,要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對涂陽病人密切接觸者進行結核病篩查,對PPD強陽性者進行預防性治療。此外,福利院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結核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到福利院人群的健康和安全,應充分認識其重要性,扎實做好工作。(2)建立福利院健康體檢制度,及時發現傳染源,特別應做好新來人員的體檢和在養人員年檢工作。(3)開展結核病防治知識宣傳工作,增強自我防護意識。(4)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努力改善在養人員生活環境,定期對食堂、寢室等場所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多開窗通風和換氣,減少結核病的傳播機會。(5)加強體育鍛煉,增加營養,增強體質。(6)一旦發生結核病爆發流行,要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參 考 文 獻

[1] 張立興,屠德華,何廣學,等.北京學齡前兒童結核菌自然感染的研究.中國防癆雜志,1998,20(2):51-57.

[2] 賀曉新,張立新,金水高,等.北京地區人群結核菌感染率年齡分布的推算與預測.中國防癆雜志,2002,24(6):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