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蟲害防治技術范文

時間:2023-05-29 15:0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作物蟲害防治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作物蟲害防治技術

篇1

關鍵詞:農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

農業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必須要加強對農作物生產技術的研究,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能力,進而帶動我國經濟整體的發展。

1農作物種植及病蟲害防治存在的不足之處

1.1缺乏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認識

農戶在栽培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由于其本身專業素質比較差,所以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所了解和掌握的專業知識并不豐富。另外,農戶在種植農作物的同時還抱有一定的僥幸心態,對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嚴重缺乏重視,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問題出現以后,才會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解決。除此之外,農戶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所采取的防治方式和手段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缺乏對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要的治理手段。

1.2不合理的使用農藥

從事農業種植和生產的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受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原因,因此也很難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和防治手段,通常情況下是根據長期的種植經驗來進行判斷,對于農藥的使用也較為隨意。農戶認為農作物只要出現了不正常的發育,就是由病蟲害導致的,所以進行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農藥施放,不但不能對癥下藥,還會對農作物本身帶來嚴重的傷害。

2農作物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的相關對策

2.1加強對種植人員技術培訓,提高整體的素質能力

為了進一步實現農作物的科學種植,首先需要從種植人員入手,加強對種植人員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在對種植人員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將部分種植人員分配在一個團隊當中,使他們能有機會一起學習、交流和研究,這樣也能大大地節省培訓資源。另外,還可以聘請相關的種植專家,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解決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農作物種植技術,為農作物增產做出貢獻。

2.2加強對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手段的運用

針對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所能采用的防治手段多種多樣,其中生物防治手段是一種較為安全的一個防治方式。加強病蟲害生物防治手段的運用,要求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一是利用天敵昆蟲的保護作用,二是施放生物農藥,三是轉基因技術抗蟲抗病等。病蟲害生物防治屬于一種新的技術手段,由于其發展的時間晚,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影響,但其所能發揮的效果比較好,時間比較長,還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不會給農作物的產品質量帶來不利影響。

3結語

篇2

關鍵詞:RNA干擾,農作物,害蟲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2)12-0016-04

Application of RNAi Technique in Pest Management for Crop

Guo Qiang, Fan ZhongXue*, Chu Dong, Li XiaoQing

(High-Tech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Ecology and Physiolog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RNA interference (RNAi) technique as a tool for gene silenc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sect pests. Accurately selecting target genes, transferring dsRNA or siRNA into insects and amplifying and spreading the siRNA within the insects are the bas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NAi on pest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RNAi technique could effectively protect crops from insect pests, and it has better prospect in accurat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ests.

Key words RNAi; Crop; Pest management

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與靶基因序列同源的雙鏈RNA(dsRNA)介導的特異性基因表達沉默現象,是生物的一種古老并且進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表達調節機制。它在真核生物中參與抵抗病毒入侵、抑制轉座子活動、調控基因的表達[1],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RNAi技術作為基因沉默的工具,已被廣泛應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療和病毒防治等方面,也為農作物害蟲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已成為生物技術領域的一個熱點。1 RNAi技術應用于農作物害蟲防治的基礎

11 選擇靶基因

利用RNAi技術保護農作物抵抗害蟲的可行性已被證實,2007年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中的兩篇文章表明利用RNAi技術可以防治害蟲[2,3]。這種方法成功的關鍵是:選擇一個合適的靶基因,并在農作物中表達足夠量的能被害蟲攝取的dsRNA/siRNA。盡管針對的農作物和害蟲都不同,但仔細選擇靶基因是共同的。

12 害蟲RNAi的導入方法

RNAi常用的導入方法有注射、飼喂、浸泡、組織培養、病毒感染、轉基因等,但在昆蟲中主要用注射、飼喂和浸泡法進行RNAi研究。

在絕大多數昆蟲RNAi研究中,首選的輸入方法是將體外合成的微量的dsRNA/siRNA顯微注射到昆蟲體腔內。目前已在鱗翅目的煙草天蛾(Manduca sexta)[4,5]、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6]和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7]等昆蟲建立了通過注射dsRNA/siRNA誘導RNAi的體系。但是注射法具有以下缺點:注射壓力和傷口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昆蟲,如損傷表皮激發了免疫反應;顯微注射是一項較難掌握的技術。個體較大的昆蟲在注射后,傷口易愈合,成活率較高,而個體很小的昆蟲,在注射難度加大的同時,成活率也相對較低。由于顯微注射的局限性,此法較難用于大規模分析。

通過喂食誘導RNAi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是最誘人的方法,這是因為操作簡單方便,容易實現,對昆蟲造成的危害性小,不影響其他基因的表達。通過飼喂表達dsRNA/siRNA的作物、人工飼料或菌株,使昆蟲連續攝入dsRNA/siRNA,可有效抑制靶基因的表達。

將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胚胎浸泡于dsRNA溶液中,可以抑制基因表達,其效果與注射法相當,只是需要更高的dsRNA濃度[8]。將果蠅S2細胞浸泡于細胞循環基因CycE和ago的dsRNA溶液中可以有效抑制基因的表達,從而提高蛋白的合成[9]。浸泡法適用于那些容易從溶液中吸收dsRNA/siRNA的特殊昆蟲細胞組織和昆蟲特定發育階段,所以應用得較少。

13 siRNA的擴增

在果蠅中RNAi介導的基因敲除局限于給予dsRNA/siRNA的部位,并且沉默效應有時間限制。實際上與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相比,在果蠅中還未發現系統性的長時間的RNAi效應。在C elegans中系統性的RNAi效應是一個擴增和擴散沉默信號的多步驟進程。如果一個相似的系統存在于昆蟲中,它將會使我們能夠靶向所有從昆蟲中選擇的目標(不止腸特異性目標),而且不再需要持續給予高水平dsRNA/siRNA,并因此能夠避免許多與dsRNA/siRNA在昆蟲腸道不穩定的相關問題。

14 RNAi的擴散

昆蟲的系統性RNAi首先在鞘翅類昆蟲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粉甲蟲,flour beetle)中被證實。在T castaneum中鑒定了一個果蠅感覺剛毛形成基因Tc-achaete-scute(Tc-ASH)的同源基因,在一個單獨的位點注射Tc-ASH dsRNA至幼蟲導致成熟昆蟲的表皮剛毛缺失[10]。同時在親代昆蟲T castaneum注射特異性的dsRNA靶向Distalless(腿發育基因)、maxillopedia(同源異型基因)和proboscipedia(一個編碼形成唇和上頜觸須時必需的同源異型蛋白的基因),卵孵化后發育的后代胚胎中產生RNAi效應[11]。這些研究證明了昆蟲的系統性RNAi并且RNAi可以由親代遺傳到子代。

2 RNAi技術在農作物害蟲防治中的應用

RNAi被廣泛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基因敲除、治療腫瘤和病毒感染等疾病,也被用于昆蟲中研究RNAi的機制和功能、基因的表達和調節,例如果蠅(D melanogaster)[12]、赤擬谷盜(T castaneum)[10]、家蠶(Bombyx mori)[13]等昆蟲。Chen等(2008)[14]注射合成的dsRNA/siRNA到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的四齡幼蟲誘導幾丁質合成酶(chitin synthase gene A,CHSA)沉默,結果發現大多異常的幼蟲不能蛻皮,或進入下一期的幼蟲明顯小于正常大小,并且氣管上壁不能統一擴張,明顯提高了異常發生率,表明可以利用RNAi來控制害蟲。這些研究大多是通過注射的方法將dsRNA/siRNA導入昆蟲體內,然而,注射法不適宜用于田間的害蟲防治。

為了有效地控制害蟲,害蟲應該能夠自然地通過飼喂和消化獲得dsRNA/siRNA[15]。通過飼喂轉基因植物誘導RNAi防治害蟲已在鱗翅目和鞘翅目昆蟲中試驗成功[16,17]。Mao等(2007)[3]研究發現表達P450基因(CYP6AE14)和谷胱甘肽基因GST1 dsRNA的棉花對取食的棉鈴蟲(H armigera)幼蟲誘導了RNAi,阻礙了幼蟲的發育,這一技術為防治農作物害蟲提供了新的策略。Baum等(2007)[2]鑒定了玉米根螢葉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Leconte)290個生長發育相關基因,利用RNAi飼喂該蟲幼蟲的方法篩選出14個在低dsRNA濃度對昆蟲具有致害效應的基因。例如,表達V型ATP酶A基因dsRNA的轉基因玉米受到玉米根螢葉甲的損害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在攝食24 h內快速下調內源性mRNA,誘導特異性RNAi反應;編碼V型ATP酶亞單位和β-微管蛋白的dsRNA能夠使昆蟲產生系統性基因沉默。這些研究表明,RNAi在農作物遺傳改良進行精準抗蟲方面具有重大的應用前景。在這些研究中至少有14種昆蟲通過飼喂誘導RNAi,表明dsRNA/siRNA作為食物成分能有效地沉默靶基因[15]。還有一種比直接喂食dsRNA/siRNA更好的喂食方法,就是將產生dsRNA/siRNA的轉基因植株作為昆蟲的食物[2,3]。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能夠給予持續和穩定的dsRNA/siRNA。

RNAi應用于農作物抗害蟲具有以下優點:(1)抗害蟲的高效性;(2)抗害蟲兼顧特異性與廣譜性,轉基因植物表達害蟲重要基因的dsRNA/siRNA,基于dsRNA/siRNA的特異性程度,可獲得對一種或幾種害蟲的抗性,而不影響其它昆蟲;(3)因為轉基因植物表達的是dsRNA和siRNA而不是蛋白質,所以易于在農作物中推廣。由于插入到植物基因組DNA上的外源基因的干擾序列部分的mRNA 轉錄后形成發夾結構并被植物體內的核酸內切酶(Dicer)識別降解,不會被進一步翻譯成蛋白質,所以避免了外源蛋白質在植株內的積累,具有較高的生物安全性。作為植物調節生長發育和保持遺傳穩定性的重要機制,植物內源的dsRNA和siRNA大量存在,因此表達了與植物自身無同源序列的dsRNA,不會對寄主植物產生不良的影響,也更容易被接受。

3 影響RNAi技術防治害蟲的主要因素

31 dsRN段的長度

片段的長度決定了dsRNA的攝取和RNAi的效率[18]。在這些飼喂試驗中大多數dsRN段的長度為300~520 bp。Saleh等(2006)[18]認為對S2細胞的dsRNA的長度最少為211 bp。

32 靶基因序列

dsRNA/siRNA的序列特異性可以通過細致的生物信息學途徑做到最優,目標基因的序列將決定昆蟲中可能的脫靶效應。

33 dsRNA/siRNA濃度

對于每一個靶基因和生物體來說,誘導沉默的理想濃度需要確定。但是,超過理想濃度并不能誘導更強的沉默效果[19,20]。

34 目標昆蟲的生活周期

雖然晚期能更易處理,但早期的沉默效果常會更好。例如,在R prolixus中,nitropin 2 dsRNA對4齡幼蟲沒有沉默效果,而對2齡幼蟲有42%的沉默效果[21];同樣在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中,5齡幼蟲比成蟲誘導了更強的沉默效果[22]。

35 RNAi的持續時間

在A pisum中對水通道蛋白的沉默效應持續了5天,然后降低[20];Turner等(2006)[23]認為在蘋果淺褐卷葉蛾(Epiphyas postvittana)中信息素結合蛋白dsRNA的瞬時效應可能與目標蛋白的周轉率有關[23]。

4 前景展望

針對害蟲的不同時期選擇合適的dsRNA/siRNA長度、序列、濃度,應用RNAi技術防治害蟲。目前只對少數幾種昆蟲進行了研究,實驗室內的成功能否轉為有效的田間害蟲控制,以及這種方法的長期影響等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觀察。利用RNAi技術控制農作物害蟲無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還僅僅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相信這方面的研究突破一定會為未來的農作物害蟲控制提供新的途徑。參 考 文 獻:

[1] Baulcombe D RNA silencing in plants[J] Nature, 2004, 431:356-363

[2] Baum J A, Bogaert T, Clinton W, et al Control of coleopteran insect pests through RNA interference[J] Nat Biotechnol, 2007,25:1322-1326

[3] Mao Y B, Cai W J, Wang J W, et al Silencing a cotton bollworm P450 monooxygenase gene by plant-mediated RNAi impairs larval tolerance of gossypol[J] Nat Biotechnol, 2007, 25: 1307-1313

[4] Levin D M, Breuer L N, Zhuang S, et al A hemocyte-specific integrin required for hemocytic encapsulation in the tobacco hornworm, Manduca sexta[J] Insect Biochem Mol Biol, 2005,35:369-380

[5] Soberón M, Pardo-López L, López I, et al Engineering modified Bt toxins to counter insect resistance[J] Science, 2007,318: 1640-1642

[6] Rajagopal R, Sivakumar S, Agrawal N, et al Silencing of midgut aminopeptidase N of spodoptera litura by double-stranded RNA establishes its role as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receptor[J] J Biol Chem, 2002,277:46849-46851

[7] Swaminathan S, Rajagopal R, Venkatesh G R, et al Knockdown of aminopeptidase-N from helicoverpa armigera larvae and in transfected Sf21 cells by RNA interference reveals its functional interaction with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nsecticidal protein[J] J Biol Chem, 2007,282(10):7312-7319

[8] Eaton B A, Fetter R D, Davis G W Dynactin is necessary for synapse stabilization[J] Neuron., 2002,34:729-741

[9] March J C, Bentley W E RNAi-based tuning of cell cycling in Drosophila S2 cells-effects on recombinant protein yield[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7, 73:1128-1135

(上接第18頁)

[10] Tomoyasu Y, Denell R E Larval RNAi in Tribolium (Coleoptera) for analyzingdevelopment[J] Dev Genes Evol, 2004, 214: 575-578

[11] Bucher G, Scholten J, Klingler M Parental RNAi in Tribolium(Coleoptera) [J] Curr Biol, 2002,12:85-86

[12] Miller S C, Brown S J, Tomoyasu Y Larval RNAi in drosophila[J] Dev Genes Evol, 2008,218:505-510

[13] Ohnishi A, Hull J J, Matsumoto S Targeted disruption of genes in the Bombyx mori sex pheromone biosynthetic pathway[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103 (12): 4398-4403

[14] Chen X, Tian H, Zou L, et al Disruption of Spodoptera exigua larval development by silencing chitin synthase gene A with RNA interference[J] Bull. Entomol Res,2008, 98 : 613-619

[15] Huvenne H , Smagghe G Mechanisms of dsRNA uptake in insects and potential of RNAi for pest control: A review[J] J Insect Physiol, 2010, 56: 227-235

[16] Gordon K H, Waterhouse P M RNAi for insect-proof plants[J] Nat Biotechnol, 2007,25:1231-1232

[17] Price D R,Gatehouse J A RNAi-mediated crop protection against insects[J] Trends Biotechnol, 2008,26: 393-40

[18] Saleh M C, van Rij R P, Hekele A, et al The endocytic pathway mediates cell entry of dsRNA to induce RNAi silencing[J] Nat Cell Biol, 2006, 8: 793-802

[19] Meyering-Vos M,Muller A RNA interference suggests sulfakinins as satiety effectors in the cricket gryllus bimaculatus[J] J Insect Physiol, 2007, 53:840-848

[20] Shakesby A J, Wallace I S, Pritchard H V,et al A water-specific aquaporin involved in aphid osmoregulation[J] Insect Biochem Mol Biol, 2009, 39: 1-10

[21] Araujoa R N, Santosa A, Pintoa F S, et al RNA interference of the salivary gland nitrophorin 2 in the triatomine bug Rhodnius prolixus (Hemiptera: Reduviidae) by dsRNA ingestion or injection[J] Insect Biochem Mol Biol, 2006, 36: 683-693

篇3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作物病蟲害;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16

1 當前氣候變化的基本概況

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全球的氣候整體呈現異常態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氣溫持續上升,暴雨洪澇災害嚴重,對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影響。

氣溫方面。根據《2016年中國氣候公報》資料,2016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往年偏高0.81℃,其呈現高低溫異化,極端氣溫事件出現頻率增加。

降水方面。全國平均降雨量達730mm,較2015年偏多13%,且降雨多為暴雨等極端降水,對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

除了氣溫、降水的變化以外,2016年國內的臺風、強對流等氣象災害也呈現多發態勢,導致農作物大面積受災,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2 氣候變化與農作物病蟲害的關聯影響

氣溫升高、降水異常和極端天氣增多等氣候變化導致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形成了適宜農作物病蟲害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導致病蟲害的種群數量、種類和發病時間發生較大的變化,整體呈現爆發態勢。

氣候變暖導致病蟲害的存活時間延長。近些年,氣候的持續變暖導致暖冬現象極為明顯,給予病蟲害適宜的生存空間,延長了病蟲害的存活時間,加重了病蟲害對越冬農作物的侵染。部分病蟲害甚至能夠安然渡過寒冷的冬季,在低溫環境下保持種群的生存和繁衍,導致其地理上的危害范圍不斷拓展,危害程度不斷加劇。

降水異常導致病蟲害的危害性增強。一般來說,降水稀少是有利于大部分害蟲的繁衍的,如玉米粘蟲等,在干旱高溫的環境下能夠快速繁殖,形成極為龐大的種群數量,對玉米的生長造成極大的影響;然而,降水增加同樣對農作物產生不利影響,連日降雨也會導致農作物病害呈現高發態勢,危害性加劇。

氣候變化導致病蟲害發生變異。在自然環境中,生物種群以生物鏈的形式存在,當氣候發生較大的改變時將促使生物種群發生變異,形成新的病蟲害類型,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其危害性和危害機理發生相應的變化,導致常規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效果降低或失效,造成病蟲害的迅速蔓延態勢。

3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農作物病蟲害的具體預防措施分析

建立高效的農作物病蟲害預警機制。農作物病蟲害并非突兀發生,其發生和蔓延具有極強的規律性,如溫暖干燥的氣象環境將導致青椒白粉虱的發病概率大幅增加。所以,應該加強對區域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控,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和環境特征,重點監測農田中可能發生的農作病蟲害情況,一旦發現病蟲害的爆發征兆,及時采取措施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將病蟲害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護區域內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針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危害機理,應該從如下方面進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注重農作物品種的選擇,積極培育并選擇具有較高病蟲害抵抗能力的農作物品種進行種植,從而降低病蟲害的危害性;深耕滅茬,改變病蟲幼蟲的生存環境,提高農作物害蟲的死亡率;科學施肥,適當增加氮肥的施肥比例,增強農作物的抗病能力;加強藥劑的合理應用,選擇合適的藥品種類和施藥時間,取得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效果;構建生態農業體系,借助生物鏈理論進行病蟲的防治,降低病蟲的數量。

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支持力度。整體來看,國內農作物病蟲害呈現高發、頻發態勢,危害性不斷加劇,相關部門和人員應該引起重視,加強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技術研發力度,形成科學合理的防治體系。加強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的聯系,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收集農作物病蟲害的第一手資料,宣傳和推廣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切實發揮技術的先進性,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效率。

4 結束語

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氣候惡化將進一步加劇,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病幾率和危害性將不斷加強,這對農業生產是極為不利的。農技科研人員應該加強氣候變化與農作物病蟲害之間的關系分析,掌握農作物病蟲害的變化規律,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的可防可控,將因病蟲害發生導致的農業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馮金蓉.氣候變化背景下農作物病蟲害的變化及區域動態預警研究[J].農家致富顧問,2016(04):91-92.

[2]趙敏琦.氣候變化對中國農作物蟲害發生的影響分析[J].文摘版:自然科學,2015(02):108.

篇4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1 北方薯類作物常見病蟲害

薯類是北方農作物中最常見的品種,其種植面積廣,產量大,也是北方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之一。薯類農作物一般有馬鈴薯、甘薯和木薯,不同薯類存在不同的病蟲害發病機制,研究原因,主要分為3種:(1)由于細菌的入侵感染,導致薯類作物內部結構損壞,導致其新陳代謝紊亂,出現病害;(2)農作物本身缺乏有機物或營養對,生長環境惡劣,導致其枝葉枯萎、停止發育、發育不良、以及出現早死早疫的癥狀;(3)薯類農作物本身存在基因缺陷,在生長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病害狀況。

2 農作物病蟲害常見防治技術

2.1 藥物防治

為了預防和治理病蟲害,我們通常會使用傳統的化學藥物治療,使用農藥噴灑,可以有效殺死病害原體和各種害蟲,從而阻止農作物病蟲害問題的蔓延:(1)對于蛾類病蟲害的治理。這種害蟲是薯類農作物中,數量最大,危害最大的種類之一,蛾類害蟲會在薯類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攻擊,導致作物不同程度的損害,而消滅蛾類害蟲,一般會在幼蟲三齡期之前進行,而且噴灑農藥最好的時間段是黃昏,因為此時蛾類飛蟲會飛出來,施藥效果好。我們可以使用20%的殺滅型聚酯油和20%的滅幼脲制劑配制200-500倍稀釋液,或者50%的馬拉磷硫和40%魚藤精配制2000倍稀釋液。(2)甲蟲類病蟲害。甲蟲對薯類作為的危險也很大,同時它的生命力強,我們最好在甲蟲孵化期和二齡期之前進行治理,在甲蟲生病里并不旺盛的期間施藥能取得較好的效果;(3)不過是不是以上的兩種害蟲類型,那也應該盡量在成蟲盛期或者孵化盛期施藥,通常采用18%-21%的雙水劑制成2000倍稀釋液,或者70%-78%的敵敵畏配制1000-1500倍稀釋液進行殺滅。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雖然化學藥物有很好的殺蟲效果,開始也容易對植物本身、周圍環境帶來污染和危害,這些化學藥物中的有害成為會跟隨植物進入到人體,給人的健康帶來威脅。同時由于各類病蟲害抗藥性、耐藥性的增強,化學藥物的殺蟲效果會逐漸減退,所以我們應該合理用藥,并對實施過殺蟲處理的農作物進行人為添加富含各類元素的營養液,補充作物缺失的養分,提高植物的營養成分和安全性。

2.2 物理防治

采取物理防治,是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和毒副作用的有效手段。在實踐中,我們通過人力、機械和其他外部設備,破壞害蟲的孵化、生長,以此在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損害。也有采用維護一條合理穩定的食物鏈的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控制,這樣能更環保對害蟲數量進行控制,結合這樣的方法在大型的生態農場里應用,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等等級有一定的提高,還能降低病蟲治理的費用,除了技術上的支持,農作人員也要及時清理田間,減少蟲源,定期翻土,清除可見蟲害。物理治療效果顯著,且符合自然規律,值得我們推廣和應用。

3 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

3.1 選用抗病品種

從源頭上控制病蟲害,強化農作物本身的抗病蟲害能力,因此,選擇抗病、抗蟲性的農作物品種是防治病蟲害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我們也要積極推廣抗病品種的農作物,合理規劃,在不同的地區種植多抗源的品種,因地制宜,優化生產。

3.2 建立耕作制度

我們應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傳統的粗放型生產不僅成本高,也無法實現產品質量的高速發展。首先,合理輪作換茬,這樣可以保證農作物的茁壯成長,還能提高抗病蟲能力,對于一些寄生性強、寄主植物單一遺跡能力較小的病蟲,還能惡化其食物條件,讓它們因為找不到寄主而自身自滅。

3.3 配方施肥

合理施肥不僅可以提高產量,保證農作物質量,還能有效預防病蟲害。我們要做到配方施肥,改善營養條件,讓農作物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增加農作物的面積,減少損失;改善土壤的應養成分,抑制害蟲的滋生;好的施肥配方還能直接殺死害蟲。

3.4 清潔田園,減少傳染源

當我們收獲農作物后,要將其殘留物清理干凈,保持田間的清潔,這樣可以讓病蟲沒有越冬環境,減少病蟲數量。農作物一旦發病后,要及時消除病果、病葉和病枝,集中燒毀,以便減少細菌的傳播和感染,減輕病害的發生。

3.5 生物防治

為保證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我們在治理病蟲害過程中,應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的使用。生物防治要求在治理病蟲害的過程中,對病蟲的天敵進行研究,釋放,發揮天敵的控制作用,用生態學的方式去治理病蟲害,達到綜合利用的目的,同時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控制環境污染,減少應化學藥物帶來的隱形經濟損失,確保農作物生產能取得最佳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國家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上積極實現改革,雖然近幾年大量推廣有機氯農藥的連續使用,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害蟲問題并未得到解決,有的害蟲出現了抗體,反而迅速增長起來,因為越防范越多,越多越加藥量,可越加藥量,病蟲害的抗藥性就越強,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可以看到,農藥的副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而生物防治法就是為了減少這種副作用,以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控制病蟲害,緩解環境負擔,這樣一來,病蟲害也不容易產生抗性,生物防治還有持續、穩定的優點,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是病蟲害綜合防治最重要的一環。

3.6 科學使用農藥

計劃用藥,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制定完善的用藥標準,同時修改偏嚴的防治指標,實現用藥規范,用藥達標。選擇農藥時,要注意減少對害蟲天敵的影響,提倡有效低劑量,抓好挑治、兼治,農藥使用的面積和次數都應減少。使用綜合治理技術,減少對天敵的危害,提高天敵的作用,協調地發揮農業防治壓基數,把病蟲危害損失降低到經濟允許水平以下,讓病蟲害的發生限制在空調控范圍之類。

結語

總之,我們要認識到綜合治理農作物病蟲害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加強研究和創新,提高農業技術,實現農作物的高效生產。我相信,只有我們不懈地努力,不久的將來綜合防治問題才能真正廣泛地實施于農業植保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余發根.無公害蔬菜生產中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的防治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07(9).

篇5

    1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1.1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方案制定

    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方案的制定關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確責任,召開實施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的鄉(鎮)分管領導、農業中心主任等參加工作會議,層層落實責任制,明確各自的職責。農業主管部門成立防治病蟲工作領導小組,分區分片進行督察防治,小組領導應定期到各個鄉(鎮)檢查病蟲是否施藥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饋,解決防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植保站負責病蟲測報、技術培訓、藥劑配方、機器操作使用與維修、防治效果調查等;鄉(鎮)負責組織、發動、宣傳,落實直補配套藥劑到村、社;村、社負責登記、造冊、公示、收機防費和把藥劑直補到農戶手中。

    1.2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測報

    植保站負責病蟲測報,合理藥劑配方,指導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工作。植保站從種子處理開始,根據田間病蟲發生量,結合氣象預報,編發有關病蟲害防治手冊,對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稻赤斑黑沫蟬、螟蟲、薊馬、赤枯病、稻縱卷葉螟、黏蟲等10多種農作物主要病、蟲、草做出預報,并根據病蟲發生種類、發生期、發生量,通過科學合理藥劑配方,及時施藥防治,全面控制農作物病蟲危害。

    1.3宣傳培訓

    關于直補方面的政策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在技術上和方法上都要制定詳細的策略。關于宣傳的方式可以充分的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根據農村的現有狀態進行全面的宣傳覆蓋工作。可以利用宣傳車和小喇叭進行造勢宣傳,也可以利用村部的黑板報宣傳。在進行宣傳工作的同時還要定期的組織培訓工作,加強技術上的指導工作。首先要對鄉鎮負責農業的領導干部進行培訓,使其在專業業務知識和思維意識上有深刻的認識,能夠在實際的工作方面有效的管理。然后是對農民的培訓工作,可以在農村進行劃片宣傳,向農民講授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并且印發技術資料,使農民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防治技術。此外,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宣傳工作,通過建立農業專業網站,將這種防治技術進行廣泛的宣傳,擴大宣傳力度,可以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1.4備足農藥、藥械等防治工具

    對農民實行的防治直補工作不是以現金發放的形式來執行的,而是根據直補的金額通過農藥和藥械的發放來進行補貼。農藥和藥械是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最為基礎的保障,所以一定要將這些準備充足。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將病害的防治工作落實到位,防治直補資金的流失,有效的保證防治資金的合理使用。

    1.5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工作的具體實施方式

    對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直補工作,一定要按照規定的流程嚴格執行,確保直補資金全部應用到農作物病害防治上,防治資金的流失。首先基層單位要對農戶的實際稻田面積進行測量,然后進行數據匯總后上報給鄉鎮,鄉鎮根據匯報的數據到正規的農藥部門進行購置,再根據報表的數據配送到基層村、社,在農民確認簽字后配發農藥。在農藥的施用上,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施藥策略。對于藥量的補發是按照實際的土地面積來分配的,對于不足的部分要由農民自己承擔。

    2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必須注意的問題

    2.1病蟲防治直補工作,離不開農業行政部門的行政管理和技術指導。病蟲防治直補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工作,要認真實施好,農業部門是聯系財政部門和農民之間的橋梁。只有農業部門從病蟲發生種類、面積和防治技術要求等方面綜合考慮財政資金的管理分配和防治技術指導,才能正確地做好病蟲防治直補工作。

    2.2農民自行防治使用的藥品、藥械不規范,導致少部分防治效果較差。因此,需要加強農資市場的執法檢查,保證農藥、藥械的質量,同時加強對農民防治作物病蟲知識和施藥方式的技術培訓。

    2.3直補防治實施過程工作很繁瑣,涉及到千家萬戶,操作起來很困難,受市場經濟的制約,農戶各自的想法不一致,組織實施的部門工作量大。今后操作實施要簡單化,可由各區、縣申報應補貼的病蟲防治面積、農藥品種及數量,上級部門及財政部門核準后統一采購發放給各鄉(鎮),各鄉(鎮)在認可的代銷門市供應給農民,農民憑票購買。針對出現病蟲發生種類多、而直補經費少的現象,必須提高農藥和藥械使用效率。

    2.4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工作,是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新舉措,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大宣傳力度。結合進行宣傳,相互促進,增添農業科技宣傳的活力。植保專業隊需要發展、完善,以保證大面積使用。只有利用植保專業隊在病蟲防治中的骨干作用,帶動農戶自行防治,采用植保專業隊機防與群防相結合的統防統治辦法,才能保證大面積的實施完成。

篇6

關鍵詞:農藝技術;現實社會;重要應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人們對農作物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就必須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農作物產量的最大化,以保證國計民生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在繼承前人生產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新農業生產方法,促進了農藝技術水平的提升,從而改變了農業生產環境和技能。

1 農以技術的發展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農業經濟占全國經濟的主要位置,基于此種情況,只有推動農業進步,發展新型農藝技術,才能實現農作物推動經濟的發展。當農藝技術發展到今天,各種新型技術書充斥著我國農業建設中,科學種植農作物,運用新的農業管理辦法,是農業的新要求,通過各類農業實驗,了解各種農作物的生長因素,用在實現農作物最大化的生產上,滿足農作物生產。除一些內在因素外,還要對土、肥、光、溫、水、等各種不同外在因素加以處理,實現新型農藝技術,從而滿足植物的生長。

2 農藝技術對農作物的影響

2.1 適當種植間隙促進了農作物生長

促進農作物生長還要考慮到作物栽培期間間隙的合理規劃,這樣才不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從而實現作物間隙合理化,間隙的寬與密會出現以下問題:(1)影響作物生長;(2)產量降低;(3)阻礙農作物的光合作用;(4)野草瘋長現象;(5)農作物間授粉困難。對此,農藝師要提前做好規劃,充分考慮農作物采光和空氣流通問題,以保證植物適當的空隙并促進生長。

2.2 改善外部環境增加了作物產量

提高農作物產量要多種因素,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外部環境因素,促進農作物生長。改變生長過程中,主要有外部環境和延長光照作用。因此,為了實現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目的,我們有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照、溫度、濕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環境因素。比如溫室大棚技術,它改變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對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照時長、溫濕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機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實施控制,使外部環境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另外,通過適當的延長光照作用,能促進農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產量。

2.3 科學施肥提高了農作物產量

科學合理的施肥能夠改善農作物營養不良,起到提高農作物產量的作用。對農作物施肥時要根據農作物不同生長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來施肥。人們應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資源浪費,另外,要實現有機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國傳統的農民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過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結,土壤缺乏有機質極微量元素。因此,農藝技術人員根據農作物的具體生長情況采用合理科學的施肥方法,實現了農作物的豐收。

2.4 對病蟲害的防治保證了農作物的質量

植物出現病蟲害會造成減產和死亡,對作物的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影響了人們對綠色食品質量的選擇。所以,農藝技術人員要積極采取適當方法治理病蟲害。人們常用的防治手段是利用化學藥品除蟲害,雖然有一定的效果,卻會留下后患,農作物上殘留化學藥劑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目前,農藝技術人員聯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學防治三種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顯,不僅保證了農作物的質量還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

3 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的關系

農業機械的實施給農業發展和農藝技術的提高帶來了便利,也提供了有力保障,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農業機械水平的進步能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率,但要建立農藝技術與農機之間的密切聯系,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1)農以技術人員根據實際操作和需要,精心培育出適合機械操作的新型農作物品種,使農業機械便于操作,解決了由于資金受限,技術缺乏等因素的困擾,從而滿足農業機械的可操作性。(2)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種植環境、地形地貌是影響農業機械開發的重要因素,緊密聯系農藝與農機的關系,發揮農機應用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國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異,南方主要為丘陵地帶,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帶,如果把北方的農機應用到南方農作物種植中,顯然失去了它的應用價值。

4 我國農藝技術水平提高策略

(1)促進農機和農藝的高效結合。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生產率提升,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校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農業機械培育和改良新的農作物品種,使農機和農藝緊密結合,互相促進,達到我國農業技術的整體提高。

(2)農以技術人員是農藝技術的直接實施者,農藝技術的推廣主要還是依靠農藝技術人員,而且,他們是直接參與者,技術的高低水平決定了農藝技術的發展,改進了技術發展水平,在這里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以下幾點:a.對于在農藝方面有所貢獻的技術人員,政府要給予嘉獎鼓勵,高素質農業技術人才才能深入基層開展研究工作;b.吸收農藝技術專業人員回鄉就業,運用各種方法留住農藝技術人才,提高農村農藝技術。c.設立農藝技術培訓體系,吸引愿意扎根于農村潛心研究農藝技術的高素質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提高農藝技術水平,實現農藝技術各方面工作的最優化。

(3)農藝技術涉及的內容包括農作物的選種、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機應用等方面。因此,在選苗的時候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來選擇合適的品種,在施肥的過程中要根據農作物不同生長周期所需要的營養,采用有機肥與化肥聯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還要根據農作物的特性來規劃它的種植間隙。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應聯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機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5 結束語

我國農藝技術不斷增長,人口數量逐年遞增,我國土地種植面積卻在不斷減少,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量卻大大增加,這樣,提高農作物產量已經迫在眉睫,基于此種原因,只有通過培養農藝技術人才,促進農藝技術水平提高,才能真正使農作物的質量大幅度提升,達到維持國計民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春連.農藝技術在現實社會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3(16).

[2]段躍剛.農藝節水保肥技術在花生種植中的應用[J].北京農業,2013(12).

篇7

關鍵詞: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注意事項

前言

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嚴重,在風沙和干旱侵蝕下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這就導致土地含水量不斷減少,土地沙化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不斷降低,而且農民的收成也在不斷銳減,越來越威脅到國家糧食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快對土地和環境的改善,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條件,確保土地生產能力的提升,從而進一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1 農作物高產的途徑

1.1 改善環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環境因素對其影響較大。提高農作物的光照時間,從而確保光合作用延長。利用間種、套種及立體種植等來提高復種的指數,確保農作物收獲面積的增加。可以對農作物的生育期進行延長,對其進行補充人工光照。利用合理密植及改變株型等來增加農作物的光合面積,利用通風透光及增施各種肥料等來增強農作物的光合效率。

1.2 改良遺傳因素

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其是否高產與種子的好壞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需要確保農作物種子的優越性,選用具有較好抗逆性、穩產及具有較強抗病蟲害的種子品種,通過育種來對株型進行改良,確保農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使其具有較為適宜的成熟期,這對于農作物增加復種及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育種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多種育種方式進行有效配合,綜合運用各種育種方法,確保育種水平的提升。

1.3 提高栽培技術

通過土壤耕作、施肥及病蟲害防治來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利用土壤耕作技術可以有效的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良好的耕層結構結構,確保土壤具有較為適宜的孔隙比例,能夠對土壤中的水分分布進行有效的調節,協調土壤中的肥力問題,并做好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雜草清除及表土的疏松工作,確保土壤的高產性。在對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農作物進行施肥時,需要根據氣候、土壤、生產條件及產量等多方面的因素選擇適宜的肥料,做好肥料用量配合比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使肥效能夠得到有效地發揮,從而實現農作物的高產和優質。

1.4 其他措施

目前在農作物生長發展過程中可以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其可以適當的延長農作物的成熟期,使其完成養分的累積和轉移。通過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有效地延長農作物的灌漿期,有利于農作物的增產目標的實現。

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通過松土、壟作、地膜覆蓋、灌溉等會直接對土溫和氣溫帶來一定的影響,有利于種子的發芽及幼苗的生長。利用地膜覆蓋,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溫,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水分,不僅能夠對土壤物理性能進行改善,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對降低土壤鹽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對農作物進行灌溉,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土壤的溫度,而且還會對溫度的變化起到較好的緩和作用。

2 農作物高產常見栽培技術

如農作物實行標準化栽培、精量播種與育苗移栽技術;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科學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溝灌、間歇水流灌溉、膜側灌溉、微灌節水灌溉技術;修筑梯田、深層耙壓、節水播種、合理輪作、應用化學抗旱制劑等旱地農作技術;農用塑料覆蓋栽培和玻璃溫室栽培等保護地栽培技術;農作物規范化和模擬技術;輕簡栽培技術;間套復種制度的改進與發展;中低產地區綜合增產技術體系等。每一技術都與農作物的產量息息相關。把握栽培過程中的每一關鍵細節,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需水需肥規律,合理使用每一項技術,確保利用栽培技術達到增產的目的。

3 農作物高產的注意事項

3.1 明確影響農作物高產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應補救對策

近年來我國化學肥料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這也導致當前許多農戶對于土雜肥及綠肥缺乏重視,為了片面的追求高產,往往加大化學肥料的用量,從而導致土壤不斷惡化。不僅土壤板結較為嚴重,而且土壤酸化、毒化較為嚴重,對農作物正常的生長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改善這種狀況,則需要對土雜肥的施加給予充分的重視。同時,還要利用深翻改土來實現對土壤團粒結構的改善,確保土壤肥力的增強。另外,還要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實現對病害的發生和蔓延的有效控制,利用輪作倒茬、清除病殘體、秋耕冬灌、選擇抗病能力強品種及利用化學控制病害等多種防治措施來對病蟲害起到有效地預防作用。在實際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往往是多種措施結合一起應用,這樣才能確保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 轉變農作物栽培觀念,“四輕四重”須轉變

在當前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需要加快栽培觀念的轉變,通過科學栽培來加強管理,確保實現農作物高產的目標。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需要以增施有機物作為基礎,對施肥過程中采取科學的配方進行施加,確保土壤肥力的提高,實現高交、穩產的目的。在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做好預防工作,采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通過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的有效結合,從而增強農業生產管理水平,通之深耕、細耙及精細整地、除草等來強化對農作物栽培期間的管理工作,確保實現農作物的高產高效。

3.3 注重經驗總結,提高農作物優質高產

在以往的農作物栽培工作中,通過不斷的對栽培經驗進行總結發現了許多可以實現農作物增產、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利用高錳酸鉀對馬鈴薯進行施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在紅薯塊根膨大期,分別用50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進行葉面背部噴灑2次,可使產量大大提高。經驗證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鉀、生物鉀、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殺蟲劑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蟲害及各類病害,并減少化肥用量,實現增產的目標。

3.4 其他注意事項

注重種植基地適宜的選擇;合理輪作,制定合理的種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選用高抗品種,認真做好選種、浸種和消毒工作;確定作物的播種期,適時播種;根據作物的種類、品種、株型、最適葉面積系數、種植季節、水肥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種植密度和種植規格,建立一個從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體結構,使田間通風透光及田間濕度總處于最佳狀況,創造一個有利于作物生長的環境。加強田間管理,及早進行間苗、補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適時中耕、松土、除草,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事項。

4 結束語

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農作物高產的目標,則在加強農作物科研工作的同時,還要選擇優良的農作物品種,進一步對栽培環境進行改善,努力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加快農作物栽培理念的轉變,利用現代化的栽培技術,實現農作物科學栽培,嚴格管理,從而確保農作物能夠達到高產、穩產的目標,為農民收入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風弼.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云南農業,2010,5.

篇8

[關鍵詞] 病蟲害 測報工作 現狀 問題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D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063-01

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是植保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搞好病蟲害防治的重要環節,是綜合防控、安全用藥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確保農業豐收增效的重要措施[1]。汝州市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155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常年在30萬噸左右,是重要的經濟支柱。長期以來,病蟲害測報為汝州市農業的抗病減災做出了重要貢獻,確保了汝州市農業的豐收。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作物栽培技術變化及氣候的異常變化,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在不斷變化,汝州市農作物病蟲測報工作出現了許多的新情況、新問題。為進一步推進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的發展,在此淺議汝州市測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工作現狀

汝州市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是由汝州市植保站完成的,測報隊伍的主力軍是植保站的工作人員。汝州市植保站是省級、國家級區域站,辦公設施完善,有系統觀測場,擁有蟲情測報燈、孢子捕捉儀、小氣候儀、殺蟲燈等儀器設備,并配有專門的監測調查用車。

汝州市現有農作物病蟲害測報人員9名,專職測報員3名,專業技術人才中有高級農藝師1名、中級農藝師1名、助理農藝師1名。每年負責對汝州市農業生產上的29種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進行監測預報,年平均中短期預報10期,病蟲信息12期,病蟲預報準確率達95%以上,為指導汝州市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存在問題

1.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基礎差。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專業性、公益性較強,需要測報人員具有多年從事該方面工作的經驗。但是,目前在汝州市測報隊伍中,大專以上植保專業學歷的僅2名,農學專業的2名,其它學歷僅為中專。另外,有2名從事測報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骨干在5年之內將退休,其它兩名從事測報工作還不到1年,缺乏實踐經驗,3名臨時人員也隨時有可能脫崗,測報人員結構不合理,影響測報工作的有效開展。

2.測報經費不足,缺乏保障機制。病蟲測報工作任務繁重,勞動強度大,尤其是在病蟲害發生高峰期,測報人員經常需要在高溫天氣進行田間調查,勞動強度甚高,但卻沒有專項津貼補助,缺乏保障機制[2]。汝州市沒有專門的測報經費,測報經費主要從中央、省財政下撥的病蟲害專項防治經費中用少部分有限解決。

3.測報人員專業培訓少,知識陳舊。目前,針對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的專業培訓很少,測報人員不能通過專業培訓系統全面的掌握測報知識,僅能通過本單位經驗豐富的測報人員傳授知識。而且,也不能與時俱進的更新知識,掌握新的病蟲害測報技術,知識老化突出。

4.測報體系不健全,覆蓋面小。汝州市僅有1個測報場,鄉村測報體系不健全。測報人員在田間調查時受交通工具和經費等問題的影響,一般都選擇部分交通條件比較好的鄉鎮,對邊遠山區調查次數相對較少[3]。僅靠1個測報場、幾個鄉鎮的情況是不能全面掌握全市病蟲害總體發生動態的。

5.調查方法落后,技術不規范。汝州市病蟲害監測預報仍以人工觀測調查結合經驗預測為主,測報調查和預報數據的采集水平低。而且,靠測報人員深入田間進行目測調查和人工手查的調查數據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代表性不強、數據不規范、準確性不高,時效性差[3]。

6.預報信息面窄,服務范圍小。汝州市病蟲害監測預報結果的信息主要通過印發病蟲情報和利用廣播電視預報等途徑,不能將信息直接傳遞給農民,造成信息面窄、缺乏規范性渠道、信息服務面不廣的局面。

三、發展對策

1.壯大測報隊伍。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是對測報技術人員要求較高的一項工作,要引進植保專業的技術人才,增加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高素質的測報專業技術人員,將測報人員工作專一化,穩定測報隊伍。

2.加大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經費投入力度 。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應對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高度重視,加大對農業經費投入。設立合理專項資金用于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工作,對測報人員實行專項津貼補助,調動測報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使農作物病蟲測報工作能夠有效的開展起來。

3.加強測報人員的培訓工作。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要與時俱進,測報人員要通過不斷學習、培訓,提高業務素質。通過對測報人員定期進行業務培訓,拓展其專業知識面,提高技術水平,做到及時、準確地預報各種病蟲害情況,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大作用[4]。

4.強化鄉、村級測報網絡建設。加強病蟲害測報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有效的病蟲害測報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鄉、村級測報網絡體系建設,拓寬全市農作物系統監測范圍,擴大測報覆蓋面和服務范圍,強化其防災減災的社會功能。

5.規范測報技術。要加強測報技術研究,不斷改進傳統的測報方法和方式。只有技術規范,標準統一,監測調查數據才有利用價值,才能提高測報準確率。

6.提升信息水平。病蟲信息不僅是各級政府組織開展病蟲防治的依據,更是農民進行病蟲防治的主要信息來源。目前,靠常規病蟲情報信息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要在常規病蟲情報的基礎上,加快推動病蟲預報可視化進程,充分發揮電視預報、手機短信、電話語言提示、網絡等現代科技的作用,提升信息水平,提高病蟲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和廣泛性[5]。

參考文獻

[1]馮小燕,朱訓永,應長法,唐慶偉. 加強基層農作物病蟲測報工作的對策思考[J]. 湖北植保,2012,01:45-48.

[2]陳紹明,陳相會. 對平昌縣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的思考[J]. 四川農業科技,2011,07:52-53.

[3]王冬梅,方勇,何登玲,王永壽. 對鹽源縣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的幾點思考[J]. 現代農業科技,2011,06:177-178.

[4]郭躍華. 加強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工作的思考[J]. 中國植保導刊,2011,03:45-48.

篇9

關鍵詞 農作物;病蟲害可視化預報;現狀;效果;對策;江蘇江都

中圖分類號 S4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2-0155-02

農作物病蟲害的可視化預報是推進病蟲害預測預報結果向基層、向農民快速傳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自2008年以來,江都市農作物病蟲害可視化預報工作,按照省、市植保部門的要求,開拓創新、有序推進。4年來,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共可視化預報20期、適時防治信息50期次、專題報道3期。江都市通過農作物病蟲害可視化預報工作的開展,提高了全市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時效性和覆蓋率,推動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

1 農作物病蟲害可視化預報的現狀

1.1 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催生病蟲害可視化預報

江都市位于長江下游,耕地面積6.87萬hm2。長期以來,農作物病蟲害預報都是會議、培訓和紙質情報為媒體,通過鄉鎮、村、組逐級傳遞到農戶手中,不僅時間冗長,而且傳遞過程有失真和阻隔現象。尤以農技服務體系不健全,村組干部責任不到位,甚至一些農藥經銷商誤導農民現象突出。農戶錯過防治最佳時期,不科學用藥防治的情況屢有發生。一旦遇到重大、突發性的病蟲害,多年來延續使用的病蟲傳遞模式信息傳遞滯后,已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的發展要求,不能滿足農民群眾對農作物病蟲害預防信息的需要。自2008年開始,江都市植保植檢站開展了農作物病蟲害可視化預報。

1.2 領導重視及部門協調為開展可視化預報做好鋪墊

農作物可視化預報作為公益,為了與改制后走向市場化運作的廣電部門進行銜接,在未被百姓接受成品牌前,政府進行了積極干預。江都市領導從新農村建設和發展“三農”、服務“三農”的角度出發,與廣電部門進行協商并使得欄目的正常播出得到認可,節目播出時段、播出時長均根據農時季節和防治需要制訂。農業部門主動和廣電部門溝通交流,達成共識,為開展可視化預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3 完善手段及準確測報為可視化預報奠定基礎

1.3.1 充實隊伍、完善體系、準確測報是可視化預報的根本。江都市植保植檢站作為全國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緊緊圍繞“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通過充實測報隊伍、完善調查方法、穩定基層站點等途徑開展系統病蟲害測報工作。目前,區域站擁有推廣研究員1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各1名,高級農藝師3名,農藝師3名;同時還在全市范圍內按不同區域下設了4個鄉級病蟲測報點。構建了一個體系完善、隊伍穩定、制度規范、數據庫完整的良好運行模式。多年來,該站的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技術已趨成熟,中長期測報準確率在90%以上,短期測報準確率達到100%,可視化預報成為可能。

1.3.2 落實經費、強化硬件是可視化預報的先導。江都市植保植檢站通過項目資源整合,建成了占地6670m2的病蟲草害觀測場,場內配有電腦、自動蟲情監測燈、孢子捕捉儀、田間小氣候自動測報儀等測報及信息處理設備:在區域站辦公大樓內的實驗室配備了光學顯微鏡、解剖鏡及成像設備、培養箱等檢驗檢測設備;在信息編輯制作室配備了非線性編輯系統、數碼相機、攝像機等編輯制作設備。同時,每年還落實測報專項經費20余萬元,以確保測報工作的正常開展。在農作物病蟲害預報的日常工作中不僅注重測報數據的歸檔、積累,同時還注重可視化預報中影像、圖片資料的收集。目前,通過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共計拍攝各類病蟲草圖片1000多張、影像逾30h,為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了大量詳實、生動的第一手資料。

1.3.3 富有特色、指導性強是可視化預報的特點。可視化預報做到了緊扣農時季節、緊扣病蟲發生特點、緊扣綜合防治要點,用耳熟能詳的語言、圖文并茂的方法、現身說法的形式,做到內容詳實、形象生動。全站有一批朝氣蓬勃、富有時代氣息的工作人員,他們技術熟練,是可視化預報的生力軍,但由于缺乏實踐經驗,與農民溝通有一定距離。因此,在工作中應堅持土洋結合、新老搭配的原則,將年輕同志活躍開放的思維和老同志豐富的經驗有機融合,加強可視化預報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提高收視率。

1.3.4 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是可視化預報發展的內生動力。4年來,從最初的“知識窗”到目前擁有獨立片頭的“江都市農作物重大病蟲預警預報”專欄,江都市植保植檢站和江都電視臺的品牌欄目――農民電視課堂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病蟲害高發時期,欄目每周留出黃金時段專門播放防治信息,每期節目滾動播出4次。目前,農技推廣知識占農民電視課堂欄目1/2以上的時間。農民到節目播出的時間總會打開電視收看農民電視課堂。了解農事和病蟲害預報,農民電視課堂已成為農民心目中的品牌欄目。農技推廣和電視媒體的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農技推廣部門利用媒體傳遞知識,而電視媒體則擁有了固定題材和穩定的收視群體,這成為發展可視化預報的內生動力。

2 農作物可視化預報的工作效果

2.1 培訓植保知識,普及防治技術

病蟲害的可視化預報第一時間把病蟲害的形態特征、危害癥狀、發生規律、防治適期、用藥技術以多媒體的形式傳遞給農民,并且可以通過運用計算機圖形處理、三維動畫等技術讓農民群眾能夠一看就懂,方便實用。目前,電視機已普及,收視人群得到拓展,依靠電視預報將一些新的植保技術進行推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快速傳遞信息。降低用藥成本

可視化預報充分發揮了測報工作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指導性作用,節約了防治成本,提高了防治效果。預報一般在防治工作前的3-5d播放,使農民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做好防治準備,從而減少了防治中的盲目性。經調查,通過可視化預報指導防治,成本可降低10%-15%,全市可節約防治成本約2000萬元,防治效果可以提高20%。

2.3 擴大覆蓋面,科學指導防治

鑒于目前部分農資經營單位以贏利為目的,擅自病蟲信息或修改植保部門的植保信息內容的事件時有發生,干擾了正常的防治工作,實行農作物病蟲害可視化預報,預報覆蓋率由以往的約40%翻了1番。通過及時、直觀地病蟲害防治信息,使農民對癥下藥,避免盲目施藥,降低用藥成本,減少用藥次數,從而有效提高農產品品質及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2.4 提升形象。塑造服務品牌

節目中經常會有植保方面的專家講解病蟲害防治的知識。因而可視化預報的開展也擴大了植保部門的社會影響力。農忙季節,來電咨詢的農民有時會指名要求植保專家解答防治上遇到的問題。有的種田大戶還專門請植保人員進行實地診斷指導。2010年8月,農民電視課堂欄目制作了1

期反映測報人員田間工作的專題片,欄目記者和植保站工作人員一起冒著高溫走進田間地頭,通過鏡頭對田間調查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跟蹤報道。經過電視媒體的宣傳,展現了植保站的測報工作內容,也讓廣大的農民群眾真實了解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的嚴謹和艱辛,樹立了“江都植保”的品牌。

2.5 抓住疑難點。突出技術優勢

栽培技術的多樣化及生產中問題的多元化,給防治工作帶來許多新的課題。2009年,針對水稻紋枯病大發生的情況,在充分運用廣播電視新聞、專題報道、可視化預報等手段全方位地向農民群眾介紹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在可視化預報節目中詳細地講解了病害的發生特點、防治適期以及正確的藥劑配方,解決了一些農戶防治病害不得法、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發生、蔓延,減輕了損失。同時,還針對目前田間草害問題突出、矛盾大的特點,依托江都市植保植檢站在全省化除方面的技術優勢,結合可視化預報普及面廣的特點,制作了稻田雜草封閉藥劑的使用技術、水稻雜草莖葉處理技術、麥田化除技術要領等多期節目,對農民除草進行科學指導,以解決農民群眾防治草害中出現的突出問題,能凸顯植保部門在技術上的優勢。

3 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通過4年的努力,病蟲害可視化預報在廣大的農民群眾中已經有了固定的收視人群和公眾影響力,但與既定目標和工作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今后的工作應結合江都市高效農業發展的迅猛勢頭,進一步拓展服務對象。既要立足稻、麥、油的預測預報,同時也要抓好蔬菜病蟲的測報,力爭做出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節目來,讓老百姓想看、要看。

篇10

關鍵詞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成效;寧夏西吉;寧南山區

中圖分類號 S4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22-01

西吉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干旱丘陵區。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地帶,地勢南低,北、東、西漸次增高,平均海拔2 400 m,分黃土丘陵、河谷川道、土石山^3類地貌,項目區屬于黃土丘陵區。春季氣溫回升快,干旱多風,冷暖變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暫,氣溫適中;秋季雨量較多,降溫快,霜凍早;冬季長,嚴寒干燥。四季交替變化不明顯。年平均氣溫5.3 ℃,年平均降水量350~500 mm,無霜期僅有100~150 d。土壤類型為黃土和黑土,土層平均厚度40~50 cm,中性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合項目農作物種植。周圍沒有大型工礦企業,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空氣質量良好。在馬鈴薯、特色蔬菜等種植中,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利用項目扶持,在全縣選擇病蟲害防控示范點,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成效十分顯著。

1 目標任務

1.1 病蟲害監測

按照“三固定、四統一”原則,對各測報對象進行系統觀測和大田普查,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發展動態、范圍,達到“監測規范、預報準確、及時、指導科學、匯報全面”的要求,農作物病蟲長期預報準確率90%以上,短期預報準確率95%以上,以達到有效指導大面積防治工作的目標。

1.2 馬鈴薯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

以馬鈴薯重大病蟲害為主,完成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666.7 hm2。通過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實施區域的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5%~20%,平均減少用藥1~2次,節省農藥與人工成本300元/hm2以上;統防統治率達到90%,農作物病蟲害危害總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防治效果平均提高10%以上;同時,通過開展技術培訓,逐步提高西吉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水平。

2 科學選擇監測點

2.1 病蟲測報

在興隆鎮玉橋、震湖鄉、火石寨鄉設立系統監測點,開展小麥條銹病、白粉病、麥蚜、玉米蚜蟲、黃矮病、粘蟲、芹菜斑枯病、小麥吸漿蟲、小地老虎、黑絨金龜甲、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等12個全區監測對象和當地主要病蟲害的監測預警。

2.2 馬鈴薯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

在震湖鄉孟灣村馬鈴薯高產示范區建立馬鈴薯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示范區666.7 hm2。

3 防控內容

3.1 系統觀測

在3個不同生態區域和縣城基地根據作物布局設立4個系統監測點,在監測點內根據不同作物建立相應系統監測田,利用黃盤、誘蛾器、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佳多蟲情測報燈等觀測儀器[1]和田間定點調查。3月15日至9月30日,開展黑絨金龜甲、麥蚜、黃矮病、小麥吸漿蟲、小麥條銹病、粘蟲、小地老虎、小麥白粉病、玉米蚜蟲、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芹菜斑枯病等12個主要病蟲監測工作。

3.2 病蟲鼠害普查工作

每種病蟲害始見后立即進行1次普查,以后每隔10 d進行1次(鼠害春秋2季各普查1次),全面掌握病蟲害的發生及為害情況。普查方法:在3個生態類型區,各選擇有代表性的3個鄉,各鄉選3個代表村,各村選3個代表組,各組選5戶農戶或5塊田塊進行調查統計。每塊田采用五點取樣法,每點隨機調查20株,統計各種病蟲鼠害的發生、被害株率、危害程度、發生面積。10月上中旬,按照測報調查規范,科學選點,在全縣范圍進行銹病、白粉病、麥蚜、玉米螟、小麥吸漿蟲、黑絨金龜甲等主要病蟲害越冬基數的調查。

3.3 及時病蟲鼠害發生發展趨勢

根據病蟲害監測調查情況,利用歷史資料、氣象資料,結合病蟲發生動態綜合分析,及時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同時,通過農信通、電視預報、宣傳資料等形式向社會,并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2016年制作可視化預測預報7期[2],利用農信通短信平臺病蟲信息50次,各種宣傳資料5 000份。在做好病蟲害監測調查的同時,加強信息報送工作,充分利用“寧夏農作物有害生物信息報送系統”及時向總站上報病蟲害發生信息。

4 技術措施

4.1 專業化統防統治模式

通過統一供藥和統一防治的方式,在高產示范區開展防治,提高病蟲防控組織化程度,減少用藥1~2次[3]。

4.2 示范內容

試驗防治青薯9號脫毒種薯333.3 hm2,降低早晚疫病和病毒病的危害;推廣配方施肥技術666.7 hm2,增強馬鈴薯的抗病性;用農科院研制的薯興拌種劑拌種333.3 hm2;利用頻振式殺蟲燈,殺滅地老虎、草地螟、金龜子、蠐螬成蟲等66.7 hm2;田間懸掛黃藍板,誘殺蚜蟲、薊馬等害蟲13.3 hm2。

結合示范區馬鈴薯病蟲害防治,用75%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預防馬鈴薯早晚疫病;72%甲霜錳鋅、72%霜脲錳鋅(克露、賽露)可濕性粉劑、25%瑞凡懸浮劑等藥劑1 500 g/hm2或1 000億/g枯草芽孢桿菌300 g/hm2噴防早晚疫病。

4.3 技術培訓

在病蟲害發生期召開防治現場會,結合新型農民培訓、農民田間學校,大力宣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讓廣大農戶適期防治、科學防治[4]。舉辦技術培訓班5場次,培訓農戶300人次。

5 參考文獻

[1] 夏敬源.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創新與產業化推廣[J].中國植保導刊,2010(10):5-9.

[2] 路云亞,高秀珍,樊美中.發揮病蟲害可視預報優勢 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1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