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歷史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樓夢的歷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紅樓夢的歷史

篇1

摘要:《紅樓夢》作為名著小說以書本為載體得到了廣大受眾的認可,這是因為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悠久文字歷史,文字這種形式發展成熟同時包含著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內涵。然而自1895年開始依賴于視聽特性的影視作品走進了人們生活。《紅樓夢》作為一部廣為人知的名著,憑借它巨大的影視改編潛能,自然被提上了影視改編的歷程。

關鍵詞:紅樓夢;影視改編;歷史

《紅樓夢》是我國長篇小說奉獻給世界文學的一朵奇葩,但由于不同語言造成的交流障礙,它尚不能普及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對于世界人民來說,影視的聲畫造型語言,比文字語言有著個更便捷的普及性。所以及時地對《紅樓夢》的影視改編進行規律性總結,找出經驗與不足,以進行更加高質量的改編,對于《紅樓夢》更大范圍的傳播是十分有利的。所以《紅樓夢》的影視改編是履待人們去研究的一個領域。

一、解放前

《紅樓夢》問世不久后,就由文字走向了舞臺。據史載:清朝嘉慶年間(1796),孔紹文創作了昆曲《葬花》,演出了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此時距離曹雪芹逝世僅有三十多年。《紅樓夢》最早走上銀幕是1926年,當時梅蘭芳演出的《黛玉葬花》曾被拍成電影。

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繁榮時期,電影公司的紛紛成立使得影片的數量激增。《紅樓夢》為這些公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僅1926年和1927年兩年間,就有根據《紅樓夢》改編的影片存在。包括:任彭年、俞伯巖導演的《紅樓夢》(復旦影片公司),程樹仁導演的《紅樓夢》(孔雀影片公司)。

無聲電影時期,盡管文學改編電影的實踐已經司空見慣,但是由于當時簡陋的拍攝技術,那些根據文學原著改編的影片還是顯得簡單、粗糙,只是抽取原著中的某個片段敷衍成片,因而影片的故事卻反前后關聯,線索不夠清楚,人物性格也難以得到充分展示。它們大多數采用圖解性鏡頭、幼稚的造型特征、冗長的細節和純外部的劇情發展手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原著的思想內涵。

二、解放后至80年代

解放開始,《紅樓夢》再次走上了銀幕,同時也是在名著中首先被改編的。

楊小仲導演拍攝的《紅樓二尤》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最好的影片之一。影片以原著的配角尤氏姐妹作為主人公,以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通過藝術的對比手法,成功塑造了意志薄弱、溫柔善良的尤二姐和性情高尚的尤三姐這對性格迥異的姐妹。

1950年至1978年可以說是《紅樓夢》電影創作的多產期和繁榮期,不但改編攝制的數量多,而且出了一些精品名作,尤其是1962年攝制的越劇電影《紅樓夢》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

這一時期的《紅樓夢》電影經歷了從黑白片到彩色片的發展過程,影片改編的方式則更是多樣化,不但有時裝片,而且還有現代改編版。戲曲電影在這一階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香港成為《紅樓夢》電影生產的中心,這個時期的19部電影中有15部是香港的電影公司攝制的上海攝制了三部,其中兩部著名的戲曲藝術片越劇《紅樓夢》和京劇《尤三姐》是和香港合拍的,這也開了大陸與香港合拍電影的先河。

在這一時期的后幾年,隨著電視制作、播放技術的發展,《紅樓夢》電視劇也開始出現在熒屏上,香港和臺灣都改編攝制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其中香港的兩部電視劇影響較大。而內地則由于經濟、技術等原因而暫時落后,未有《紅樓夢》電視劇面世。

1975一1978年在香港與內地先后掀起的“紅樓”影視熱潮讓人感慨懷念。當時香港竟一下子推出七部“紅樓”影視,有無線電視臺的5集電視劇《紅樓夢》、麗的電視的粵劇電視戲曲片《紅樓寶黛》、佳藝電視臺的100集電視劇《紅樓夢》、“邵氏”的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和《紅樓》、“思遠”的電影《紅樓春上春》和“今日”的電影《新紅樓夢》,再加上1962年上海與香港合拍的越劇電影《紅樓夢》也在香港上映,一時間,“紅”流滾滾而來,匯成蔚為壯觀的景象。而越劇電影《紅樓夢》于1978年在內地重新放映,僅此一部影片即讓全國人民如癡如醉,當時電影24小時輪轉放映,人們通宵達旦排隊購票,很多觀眾連續多次重復觀看此片,真是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值得一提的是《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制片廠攝制《金玉良緣紅樓夢》,這部黃梅調電影模仿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改編攝制,劇情與之相似,在編劇方面缺少創新。因此,雖然導演手法細膩,布景服飾豪華,演員也極為賣力,卻未能制造出感人的力量。但相對于那一年攝制的其他幾部《紅樓夢》電影來說,此片還算是較為成功的一部,主演賈寶玉的林青霞以及影片營造的“古典中國”幻象還是給觀眾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三、20世紀80年代至今

從1979年至2008年,似可稱為《紅樓夢》電影改編攝制的沉滯期與復興期,因為自1977一1978年重拍《紅樓夢》的熱潮過后,從1979年開始至1987年,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影壇對《紅樓夢》題材似乎不再青睞,近10年來沒有一部電影問世,這一階段是《紅樓夢》電影的沉寂期。

與電影不是很景氣的境況相比,這一時期《紅樓夢》電視劇(片)的改編攝制則處在一個發展和繁榮階段,尤其是內地《紅樓夢》電視劇制作發展迅猛,其中電視戲曲熱鬧非凡,“你方唱罷我登臺”,不編“紅樓”誓不休。從1980年開始至今,隨著電視的發展、普及,以及戲曲和電視合作的加強,《紅樓夢》電視戲曲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個不同劇種的戲曲競相改編

1987年,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攝制36集《紅樓夢》該電視劇第1至29集根據脂本改編,而第30至36集則沒有根據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程高本)的后四十回改編,編劇周嶺主要根據小說前八十回的伏線、脂評提供的信息以及紅學探佚派的觀點,重新編寫了《紅樓夢》八十回后的故事情節,以賈府最終一敗涂地、眾女子流散亡逝、寶玉淪落最終在茫茫雪地中走向遠方告終。該劇是內地第一次全本改編的《紅樓夢》電視連續劇,1987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來在海內外不斷重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盡管評論界對這部電視劇褒貶紛紜,毀譽不一,但在《紅樓夢》的影視改編史上,它還是比較成功的,并被不少人奉為“經典”。

2010版李少紅版《紅樓夢》,再次全本改編,選秀選出演員。此版電視劇較原來的改編有諸多的不同,進行了全本改編。因為有了全本改編大容量的保證,本來它可以對故事更多地擷取,更加從容細致地表現人物,從而較全面、更接近地傳達原著的內容與精神。而選秀也是為了起用本色演員和年齡與原著人物歲數相仿的小演員,更真切地表現了大觀園的單純美好。

改編《紅樓夢》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能褻瀆經典也不能得不到觀眾的忍痛,甚至招來罵名。然而經典作品的誘惑和《紅樓夢》本身所具有的改編潛能使大量的影視工作者投入其中,進行改編創作。中國的電影事業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那時就有了對《紅樓夢》的電影改編,無論成功與否,人們一直都沒有放棄過努力。《紅樓夢》影視改編的歷史,不僅是改編方法的演變也是文學和影視互動的進步,在一定意義上是文化變遷的歷史。

參考文獻:

[1]黃書泉《論小說的影視改編》[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2]許波《從語言藝術到視聽藝術》,《電影藝術》,2004,2.

[3]李立《視覺文化語境中名著改編的審美得失》,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陳艷濤《王扶林:尊重原著,謹慎發揮》,《新世紀周刊》, 2008,20,113―115.

[5]謝鐵驪《尊重原著是改編之本》,《中國藝術報》,2002, 8,3.

[6]蔡義江《走向了兩個極端――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觀后》,《團結報》,1987.

[7]趙鳳翔.房莉《名著的影視改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篇2

寶玉玩了一會兒,內廚房的婆子來問:“晚飯有了,可送不送。”說話之間,便有小丫頭子捧了盒子進來站住,睛雯麝月揭開看時,有四樣小菜,還有一碗“火腿鮮筍湯”。寶玉喝了半碗,吃了幾片筍,又吃了半碗粥就罷了(《紅樓夢》第五十八回:杏子陰假鳳泣虛凰,茜紗窗真情揆癡理)。賈府中每日錦衣玉食,吃些竹筍,有開胃消食作用。

【歷史溯源】

火腿鮮筍湯在清代中葉,是高檔食品。《調鼎集》記載:“上席……冬筍火腿湯。”明清時食火腿鮮筍湯是江南食俗。火腿與春筍合烹,其滋味特佳,揚州人稱“一啜鮮”,故寶玉急急地端起來就喝,被熱湯燙了嘴。

竹筍,又名毛筍、竹芽、竹萌,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普遍栽培,冬季生長采挖者名冬筍,春季生長采挖者名春筍,嫩小者加工為玉竺片。冬筍比春筍更味美誘人,有“筍中皇后”之稱,唐代大文學家杜甫曾有詩贊云:“遠傳冬筍味,更覺彩衣濃。”竹筍食法頗多,燒、炒、煮、燉、煨均可,也可與肉、禽、蛋等混合烹調,各具特色,如湖南的火方冬筍、上海的冬筍塌菜、揚州的蝦子冬筍、湖北的炒香冬筍、四川的干煸冬筍、廣東的蒸釀冬筍等,均是鮮翠嫩香,風格各異的特色菜肴。

【制作方法】

取火腿、鮮筍及調料各適量。先將火腿剁塊,洗凈,切塊,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火腿爛熟后,調入鮮筍、花椒、蔥、姜、鹽、味精、料酒各適量,煮沸后,去浮油即成。

【中醫觀點】

竹筍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有清熱化痰,解毒透疹,和中潤腸之功,適用于熱毒痰火內盛,胃熱嘈雜,口干便秘,咳嗽痰多,食積不化,疹發不暢,脘腹脹滿等。《名醫別錄》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本草綱目拾遺》言其“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本草求原》言其“甘而微寒,清熱除痰,同肉多煮,益陰血。痘疹血熱毒盛,不起發者,

筍尖煮湯及入藥,俱佳”。《隨息居飲食譜》言其“甘涼,舒郁,降濁升清,開膈消痰”。

篇3

探春寫了一封花箋給二哥寶玉。這封信寫得十分漂亮,帶些駢儷味,又顯然是出于閨閣之手的。箋云:“前夕新霽,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難逢,詎忍就臥,時漏已三轉,猶徘徊于桐檻之下。未防風露所欺,致獲采薪之患。昨蒙親勞撫囑,復又數遣侍兒問切,兼以鮮荔并真卿墨跡見賜,何惠愛之深耶。”這些鮮荔枝是怎樣送去的呢?同回中作者又用如花之筆巧做點染。他沒有正面寫,卻借襲人查點一件纏絲白瑪瑙碟子引起,由晴雯口中笑著說明了當時情況。“給三姑娘送荔枝去的,還沒送來呢……他(寶玉)說這個碟子,配上鮮荔枝才好看。我送去,三姑娘見了也說好看,叫連碟子放著,就沒帶來”(《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題)。第八十二回婆子們也提到“給姑娘送了一瓶兒蜜餞荔枝來”。

【歷史溯源】

荔枝,又名離支、丹荔,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成熟果實,產于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有“果中之王”之稱。白居易曾贊其:“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勝蓮生水,鮮逾橘得香。”宋朝文學家坡曾貶官廣東,心情抑郁,在吃了當地的荔枝后高興地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竟因此而不愿離開廣東了。唐朝楊玉環喜吃荔枝,無奈山高路長,便用快馬傳送。《過華清宮》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使荔枝身價倍增。賈府吃的荔枝自然也來之不易了,故寶玉送荔枝與探春時,探春喜之不盡:“何惠愛之深耶。”

【制作方法】

荔枝、蜂蜜各適量。將荔枝去皮核,洗凈,與蜂蜜同置于鍋中,文火煮沸后,再煮一、二十分鐘,候溫裝瓶,密封浸泡服食。服用時每次2~3枚,每日1~2次。可養心安神,治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中醫觀點】

自古以來,荔枝就被視為滋補佳品。中醫認為,荔枝性味甘、酸、溫,入心、脾、肝經,有補脾止瀉、養肝益血、理氣止痛、補心安神之功,適用于脾虛久瀉,婦女血虛崩漏,胃寒腹痛,氣滯呃逆不止及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癥。《本草綱目》言其“補腦健身,開胃益脾”。《食療本草》言其可“益智,健氣”。《玉楸藥解》言其“暖補脾精,溫滋肝血”。《本草從新》言其“解煩渴,止呃逆”。

盡管荔枝有如此美味及令人稱奇的滋補治療作用,但其臨床應用遠不及荔枝核普遍。荔枝核為散寒祛濕上品,肝經血分良藥,能行血中之氣、溫散經絡之寒、治療因風寒所致的疝疾、疼痛、墜脹、胃寒疼痛等。另外,荔枝殼還可治療婦女血崩及小兒痘瘡。

荔枝熱性很大,歷代醫家有“血熱宜桂圓,血寒宜荔枝”的說法,可見血寒的人可以吃,血熱的人不宜吃。若正在長青春痘、生瘡、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癥反應時,不適宜吃荔枝,以免加重病情。現實生活中常見有人吃荔枝后出現流鼻血的現象,就是因為荔枝性溫,易助火生熱的緣故。

【營養分析】

篇4

東邊寧府中花園內梅花盛開,賈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請賈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賞花(《紅樓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也有“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之句。《紅樓夢》數次提到梅花,如第40回“雕漆幾,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葉式的,也有葵花式的”。第七回寶釵的”冷香丸”中也有梅花。第五十回專門依“紅梅花”三字作詩。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里錯以錯勸哥哥”寶玉挨打后,專門要喝酸梅湯。這酸梅湯乃梅的果實烏梅制作的湯,有養陰生津作用,是夏日解暑佳飲。

【制作方法】

烏梅100克,桂花30克,白砂糖500克。將烏梅洗凈,與桂花、白砂糖同放鍋中,加清水1500毫升煮沸后,文火再煮10~15分鐘,去渣取汁放涼即可飲用。

【中醫觀點】

酸梅湯酸甜適口,桂花香味濃郁。但酸梅湯有收澀之性,所以寶玉要喝酸梅湯時,襲人只好拿了有行氣活血作用的玫瑰鹵子給寶玉吃了小半碗。可見襲人是深知藥性的。

梅花,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梅的花蕾,每年1~2月間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攤開曬干,備用。梅花分白梅花與紅梅花兩種,白梅花產于江蘇、浙江等地,以花勻凈、完整、含苞未放、萼綠花白、氣味清香者為佳,所以,中醫開處方時,常寫“綠萼梅”。紅梅花主產于四川、湖北等地,但藥用以白梅花為主,紅梅花較少使用。中醫認為,梅花性平無毒,入肝經,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是中醫常用的舒肝和胃藥,常用于梅核氣(是指咽部有梗死感,但無任何陽性體征,屬于神經官能癥的一種),肝胃氣痛、胸悶不舒、食欲減退等,煮粥服食,舒肝健脾,對肝胃氣痛、郁悶不舒、飲食減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有較明顯的治療效果。《山家清供》言“掃落梅英,揀凈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英”即花的意思,梅英即梅花。楊誠齋有詩贊云:“才看臘后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采珍集》言“梅花粥,綠萼花瓣,雪水煮粥,解熱毒”。《百草鏡》言梅花“清香散郁,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飲食治療指南》言“煮食梅花粥,能振精神”。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各種心身疾病紛至沓來,人們常感心情焦慮,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常食梅花粥或飲梅花茶,可振奮精神、開胃消食、疏肝解郁,有益身心健康。

烏梅,又名青梅、梅實、梅肉,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樹的果實,經加工熏制而成。它是我國的特產,以浙江合溪、福建安溪所產的肉厚色烏黑者為佳。梅亦食亦藥,是我國傳統出口中藥材之一,深受外商歡迎。中醫認為,烏梅性味酸、澀、平,入肝、脾、肺、大腸經,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和胃安蛔之功,適用于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消渴、蛔蟲腹痛等。《本草綱目》言其“斂肺澀腸,止久嗽泄痢……蛔厥吐利”。《本經》言其“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名醫別錄》言其“止下痢,好唾口干”。

篇5

賈妃省親后賜出糖蒸酥酪,寶玉命留與襲人吃。后來寶玉的奶娘李嬤嬤見碗里是酥酪,拿匙就吃。一個丫頭道:“快別動,那是說了給襲人留著的。”李嬤嬤聽了又氣又愧,便說道:“我不信,他這樣壞了。且別說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這值錢的,也是應該的(《紅樓夢》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紅樓夢》第四十九回也有“牛乳蒸羊羔”。第六十回寫道茯苓霜用人乳或牛乳沖服,最補人的。雖說當時牛乳乃稀有之品,但在賈府“鐘鳴鼎食”之家,牛乳仍是常用食物。

【中醫觀點】

牛乳,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乳汁,為冬令進補佳飲。中醫認為,牛乳性味甘、平,入心、脾、肺、胃經。有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液,潤腸燥之功,適用于虛弱勞損,反胃噎嗝,消渴,便秘等證。《本草經疏》言其“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氣微寒無毒。甘寒能養血脈,滋潤五臟,故主補虛贏,止瀉”。《本草綱目》言其“治反胃熱噦,補益勞損,潤大腸,治氣痢,除疸黃,老人煮粥甚宜”。《日華子本草》言其可“潤皮膚,養心肺,解熱毒”。營養分析表明,牛乳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鉀,鈉,維生素A、B1、B2、C,尼克酸,泛酸等。

【營養分析】

保健作用

1.牛奶是化療病人的伴侶:營養學家觀察發現,當癌癥病人在進行化療時,由于體內的維生素A被大量消耗,往往會產生惡心、嘔吐及白細胞顯著降低等副作用,而牛奶中富含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等,食用后可避免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另外,牛奶中還含有一種被稱之為“阿納博爾酶”的生化物質,也能有效地減輕化療時所產生的副作用。

2.牛奶是心血管病人的益友:專家們通過臨床觀察研究發現,牛奶中的礦物質元素鉀、鈣、鋅和蛋白質、蛋氨酸等,具有穩定人體情緒和降低血壓等作用;同時,牛奶有的乳精酸成分,還具有降低血管中膽固醇含量以及通過提高蛋白質水平和降低心肌張力來保護心臟的功能,因此,牛奶適宜于老年人食用。

3.牛奶是電腦操作者的保護神: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電腦工作者在長期從事電腦操作的時候,很容易造成體內維生素A和維生素B的大量消耗,從而導致視力下降,同時還會受到礦物質鈣的吸收不足與X射線輻射的影響。而牛奶中則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B、礦物質、鈣及能夠抑制X射線的生物活性成分等,所以,長期從事電腦操作的人,應堅持每天喝1杯牛奶。

4.牛奶是增強食欲的助消劑:常喝牛奶,有益氣健胃的作用,可防治胃脘疼痛,腹脹,消化不良,噯氣,吐酸等癥狀。尤其是酸奶,它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強胃腸道的消化能力,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對于缺乏胃酸和乳糖酶的人,常喝酸奶更有助于提高食欲,幫助消化。

篇6

文/胡獻國

【原文賞析】

寶玉的伴童芳官扒著院門向廚房中柳家媳婦說道:“柳嬸子,寶二爺說晚飯的素菜,要一樣涼涼的酸酸的東西,只不要擱上香油弄膩了。”柳家的笑著說道:“知道了(《紅樓夢》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玫瑰露引來茯苓霜)。”據考證,這“涼涼的酸酸的東西”便是涼拌黃瓜。

【制作方法】

鮮黃瓜、食醋、生姜、大蒜、調味品各適量。將生姜、大蒜等擇洗干凈,切細。黃瓜洗凈,切塊,與生姜、大蒜等同放碗中,加食鹽、米醋、白糖、香油等調味品拌勻即可服食。

【中醫觀點】

黃瓜,又名胡瓜、王瓜、刺瓜,為葫蘆科植物黃瓜的果實,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黃瓜為張騫出使西域引種回來的,故名胡瓜。隋大業四年,為避諱而改名為黃瓜,沿用至今。

黃瓜性味甘、涼,入脾、胃、大腸經,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適用于熱病煩渴,咽喉腫痛,目赤紅腫,水火燙傷等證。《日用本草》言其“除胸中熱,解煩渴,利水道”。《陸川本草》言其“治熱病身熱,口渴,燙傷;瓜干陳久者,補脾氣,止腹瀉”。

【營養分析】

黃瓜富含糖類、胡蘿卜素、維生素、豐富的鉀鹽、鈣、磷、鐵等礦物質,葫蘆素A、B、C、D等。其中葫蘆素C在動物實驗中有抗腫瘤作用,毒性較低。日本學者研究發現,鮮黃瓜中含丙醇二酸,有抑制糖轉化為脂肪的作用,故多吃黃瓜可以減肥。黃瓜中含有細嫩的纖維素,能促進胃腸蠕動,加速體內腐敗物的排泄,故有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

飲食與成語——【掛羊頭賣狗肉】

文/徐大晨

驢肉和馬肉也可以食用。驢肉的肉質軟硬適中,又有獨特的醇香,民間有“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之譽。盡管驢是役用牲畜,長期的勞動使它們的肌肉變得硬而韌,烹煮后醇香卻絲毫不減,經過醬、燒、扒、燉的驢肉,是非常可口的食品。《南史·陳后主記》中說,陳后主最愛吃的東西就是驢肉。馬肉的纖維粗而松,結締組織多,而且含有較高的糖原,吃起來有酸味。除了桂林的“馬肉米粉”、呼和浩特的“車架刀片馬肉”,一般來說,馬肉遠不如驢肉受歡迎。古代的奸商,有時將馬肉冒充牛肉銷售,這就叫“掛牛頭賣馬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記載:春秋時代的齊靈公,喜歡看女子穿男裝,宮女們都穿著男人的衣服。這個風氣很快傳到了宮外,全國的女人都穿起了男裝。齊靈公覺得不像樣子。就下令禁止:發現民間有女子穿男裝,就“裂其衣,斷其帶”(撕破她的衣裳,扯斷她的衣帶)。盡管采取了這樣嚴厲的措施,卻沒有改變這種風氣。齊相晏嬰對齊靈公說:“君使服之于內,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也。”(您讓宮中的女子穿男裝,卻禁止外面的女子這樣做,好比屠戶在門口掛著牛頭,卻在里面賣馬肉。)于是,齊靈公同時也禁止宮女們穿男裝。不到一個月,外面果然就沒有穿男裝的女人了。

篇7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在新版電視劇《紅樓夢》吸引觀眾眼球的時候,蔣勛先生一部用心看的《紅樓夢》問世了。

蔣勛先生近年致力于進行美學和情感教育,可以說他開創了中國美學和情感教育的先河。《蔣勛說〈紅樓夢〉》,是他數百小時解讀名著的精華,里面有他全部的人生體驗。他從我們熟視無睹的經典里,發現了一個嶄新的青春世界。他試圖重構《紅樓夢》的文學價值。他的許多看似驚世駭俗的見解,可以提供給我們思考文學與人生的參考。有人說,“跟蔣勛老師讀一遍《紅樓夢》,其實就像是重新看了我們自己的人生一樣。”

我小時候讀《紅樓夢》,也就10歲光景,某個夏天,悄悄爬上神秘的閣樓,在里面發現了一本油印老書,我只認識前面兩個字,豎排繁體,讀起來讓人撓頭。真正開始讀,已經十三四歲了。我偷父親買的《紅樓夢》看。看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當寶玉的,內心里很希望潛入書中那個“女兒國”――專注于、沉溺于“情”――那些被認為大逆不道的東西,比如賈寶玉初試云雨情之類的章節。讀到蔣勛先生的《紅樓夢》,會覺得得到一種空前的肯定。我們少年讀《紅樓夢》所關注的那個東西,其實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所在。蔣勛斷言,《紅樓夢》就是寫給青少年的情感啟蒙書。

這個啟蒙,是要讀者做一個情感發育完全的人,遵從生命本身的意愿度過一生。蔣勛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反復閱讀《紅樓夢》,他覺得自己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會和感悟,在耳順之年后,遂覺得《紅樓夢》是一本佛經,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藝人林青霞為了聽蔣勛先生的《紅樓夢》,每周從香港飛到臺灣高雄,并稱蔣勛是她惟一的偶像。在她心中,蔣勛先生講述的《紅樓夢》足以作為自己行走人生的指引。

在我看來,蔣勛先生講述的《紅樓夢》,還能起到終結荒唐紅學的作用。

中國“紅學”發達,各式大家及著述汗牛充棟,但人們的審美情趣卻并未有多大提升,因為真正關注《紅樓夢》小說本身的反倒不多。開創的考據紅學之火傳遞到劉心武手里,結出了一枚奇異果――秦學(秦可卿之學)。寫小說出身的劉氏固執地認為,《紅樓夢》寫的全是歷史,如果歷史跟《紅樓夢》不符,他一定會裁定“歷史錯了”。他的巨大“成功”完全基于中國政治文化的影射史學傳統。善于在小說上上下其手,從而達到整治人心目的的政治家,興起了一門微言大義學,摳字眼揣摩圣旨。劉心武的“秦學”可謂登峰造極之作,他揣摩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現實世界。《紅樓夢》在他手里淪為政治社會考據工具。可以說,劉心武及其“秦學”是紅學走入歧途一個典型。

影射政治施虐,四大名著面目全非。本應以情感波瀾作用于人的文字,蛻變為肩負重大意識形態使命的兵卒,刺人眼目,閱讀就變為索然無味的按圖索驥。那么多的紅學家,活生生把一部名著解構成缺乏靈魂的行尸走肉,新版《紅樓夢》的失敗,他們難逃其咎。

回到文本所構建的文學世界,把小說當小說,才能獲得閱讀的樂趣。在真正用心讀作品的蔣勛先生面前,那些荒唐的紅學家真的讓人厭惡。

對愿意讀《紅樓夢》的人來說,首先要把那些考據、附會的東西全部拿掉。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蔣勛說〈紅樓夢〉》

篇8

   《紅樓夢》讀后感最新2022

   《紅樓夢》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讀過《紅樓夢》的人無不贊嘆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賈府人物的命運!

   小說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為主線,寫出了一個封建社會貴族之家由勝而衰的命運。寶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來自天上的感情,象征著感情的高尚與純粹;寶玉與寶釵之間的“金玉良緣”,則是賈府的權勢與薛家財富的結合,把可怕的現實原則,帶到了感情之中。

   《紅樓夢》,刻畫了多少鮮明的人物:寶玉的天真、叛逆和軟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詩人氣質;寶釵的深沉,世故與冷靜。在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大觀園,青春的歡笑和煩惱都是那么動人心弦的;然而,花樣年華的“大觀園”,卻被殘酷的現實社會輕而易舉地摧毀。《紅樓夢》成為萬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說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謝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書中,有神話式的高遠奇特的想象,讓我們的心靈仰望無限的天空;又有童話般美麗純潔的感情,使我們的情感凈化,升華;更有詩歌一樣抒情的境界,大觀園的每一片風景,都象征著一種人生!

   讀《紅樓夢》我們被美驚醒!“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

   《紅樓夢》讀后感最新2022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名著中的一本書,使我獲得了很多知識。《紅樓夢》主要記述了賈、史、王、薛是的家族從富貴頂端的社會到滅亡的整個過程。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題,寫出了作者曹雪芹對當時的社會很不滿,為我們展開了一個嶄新的畫卷,讓我們了解了歷史,從歷史中悟出真正的道理。

   翻開書本,每一回的故事都使我刻苦銘心。從這本書中我也讀出了作者曹雪芹十年之間的創作和艱辛,當我讀到第十三回《劉姥姥進大觀園》時,我震驚了!我為作者的伏筆震驚,也為當時的富貴人家震驚。大觀不知有多少個館樓,連吃頓飯都如此講究,難道不令我們震驚嗎?當我懷著急迫的心情讀到大結局時,我為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感到悲慘,同時,我也為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而感慨,被逼無奈的林黛玉病絕身亡,賈寶玉因林黛玉之死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然而,因為社會轉變,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從此走向了滅亡之路。也生動形象的襯托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作者曹雪芹的心聲。

   紅樓夢在作者曹雪芹的筆下,一定會一直一直的千古流傳的!他能把里面的人物寫得那么栩栩如生,說明他的寫作能力是非常深厚的。同時,我也要向他學習寫作的方法,把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的。

   《紅樓夢》讀后感最新2022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經典的文學巨著,是曹雪芹耗盡全部心血創作的曠世杰作,對后人影響巨大的作品,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初名叫《石頭記》。

   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以及大觀園中的點點滴滴繁瑣的事情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紅樓夢》中的人物非常多,出場的人物就有400多個但是每一個人物中的性格特點有時非常的獨特鮮明的其中書中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人物形象。都非常有特點賈寶玉玩世不恭的子弟但是內心非常的善良出生在貴族的家庭當中,非常的厭惡封建社會非常的叛逆,他不喜歡讀書,也不愿意去考試他認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摒棄那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他想要掙脫封建社會的枷鎖束縛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但是他又是一個性格懦弱,行事軟弱的人。

篇9

關鍵詞:文學翻譯;定本;紅樓夢

1.引言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是一部驚世駭俗的作品。自其兩百年多前誕生于曹雪芹之筆下,業界對其的爭辯討論就從未停止過。從評書批注的脂硯齋和畸笏叟開始,《紅樓夢》從國內慢慢走向世界,先后被翻譯成近二十種外文、六十余種譯本。此外,各門類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詮釋《紅樓夢》,形成一種其他文學作品所無法比擬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可以這樣講,每一個研究《紅樓夢》的學者和對《紅樓夢》有一定理解的讀者也都有一本“自己”的《紅樓夢》,社會上對這部經典之作的理解呈現復雜的多元化的態勢。

如此一來,對于《紅樓夢》這部著作的翻譯就變得很棘手了。不同的譯者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對于《紅樓夢》的翻譯,它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勞動。作為原作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和擴展,其本身卻又不可能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不朽。任何一個譯者,由于受自身學識、文化素質修養等方面的制約,對《紅樓夢》的理解定會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從它的多元性對它進行分析。

2.《紅樓夢》的主流學派看文學翻譯定本

正如魯迅先生在《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絳洞花主>小引》上所作出的概述:“《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作為一科專門之學,“紅學”自然會有學術爭議,因此自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有了門戶,有了派系。諸如現當代的,周汝昌,劉心武,周嶺等人,紅樓夢的主流學派可謂層出不窮。

由此可見,不同學派對其原著本身的理解不同,學者和讀者相互之間也很難達成共識。歷史在不斷發展,不同時代的讀者接受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熏陶,呈現出不同的意識形態。即使是原著的理解都如此難以存在“定本”,那更何況是翻譯的“定本”呢?

3.從《紅樓夢》譯本來看文學翻譯定本

由于《紅樓夢》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作品。首先理解上就有諸多難點,這也是至今通行中西方的《紅樓夢》全譯本寥寥可數的原因。大體上來說,較為著名的當屬楊憲益與戴乃迭夫婦的譯本和霍克斯的譯本。不過兩位譯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并不相同。楊憲益先生雖然曾在英國留學,但畢竟還屬于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對傳統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情感。盡管有英國出生的妻子戴乃迭陪伴,共同翻譯,但楊憲益先生是主譯。霍克斯先生雖然對《紅樓夢》有著強烈的興趣,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大背景顯然不如楊憲益先生濃厚。土生土長的原因使霍克斯先生對英語的駕馭能力較強,同時也受到英國翻譯規范的影響,使其在語言運用上較為靈活。盡管霍克思是著名的漢學家,通曉中國文化,但極少有譯者將兩種語言和文化都運用到他對母語和母文化同樣熟練的程度,母語和母文化在譯者的心目中一直占主導地位,對其翻譯策略的選擇影響也最大。因此霍克斯更多地采取了歸化的翻譯,這種翻譯最大限度地迎合了西方讀者的文化口味和習慣。

因此,任何譯本都只是盡可能的接近原作,不可能一勞永逸,盡善盡美地再現原作全部價值。再者,由于時代的變化、文化的變化和語言的變化,不同時代的讀者的接受意識是有所不同的,任何文學譯作都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文學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和體現的風格特色,用另一種語言忠實、準確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

4.《紅樓夢》的多元性對文學翻譯定本的影響

正如王蒙在他的《紅樓啟示錄》里說的,“紅樓夢是一部我永遠也讀不完,永遠可以讀的書,從哪一頁開始都可以讀。”譯者,首先是原作的讀者,他的首要任務是理解、挖掘原作的潛在意義和審美價值,盡可能地接近原作。但是,每個譯者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紅樓夢》,挖掘《紅樓夢》的潛在意義。不同的譯者在閱讀相同版本的《紅樓夢》時,都有自己的審美習慣和價值取向。處于不同時代的譯者又由于各自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審美情趣也存在差異,所以他們理解和挖掘的對于原作的潛在意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如果要客觀地接近原作,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譯者不懈地去認識和發掘。如果《紅樓夢》的價值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紅樓夢》的潛在意義不可能被某一個譯者全部發掘,如果他所理解和挖掘的原作的意義不是唯一正確的,那么怎么可能存在“定本”呢?《紅樓夢》就是這樣以自身為例給我們完美的詮釋了什么叫做文學翻譯無定本。

篇10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不僅全面反映出封建社會末期由盛轉衰的全過程,更細致入微地展示了我清朝政治、經濟及思想文化風貌。筆者在從事多年的歷史教學中,多次將《紅樓夢》中相關的故事情節應用到歷史教學中,達到將歷史知識生動化、具體化、直觀化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通過對賈政家庭關系及地位的分析,講述宗法分封制

宗法分封制是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繼承權力的制度。這種制度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于是,我將賈家血緣關系尤其是賈寶玉與賈環之間的關系向學生進行講述。賈政大兒子賈珠已死,賈寶玉為賈政與其正妻王夫人之子,所以為嫡子,且為事實上的嫡長子。賈寶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男主角。他是女媧補天剩下未用的一塊頑石和神瑛侍者轉世真身,榮國府賈政與王夫人所生的次子,賈府通稱寶二爺。因銜玉而誕,系賈府玉字輩嫡孫,故名賈寶玉。自幼深受祖母賈母疼愛,住賈母院,地位極高。而賈環是賈政與趙姨娘之子,是為庶子,所以賈寶玉與賈環在賈府中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賈環,《紅樓夢》中的人物,同賈寶玉為同父異母的弟弟,其母為賈政之妾趙姨娘。賈環舉止粗糙,詭計多端,頗有小人之風,在大家庭之中地位低下。同時,同為女兒嫡長女元春嫁入宮中,為貴妃,而同樣優秀的探春為庶女,則只能夠遠嫁他鄉了。在家庭財產繼承中,嫡為主,庶為次。通過這種直觀的講述,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宗法分封制。

二、通過對劉姥姥三進榮國府的描述,讓學生深刻認識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小農的地位

劉姥姥在《紅樓夢》里只出現過三次,也即是她的三進榮國府。第一次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下鍋米都沒有了,只好厚著臉皮到賈府尋求幫助。劉姥姥誠惶誠恐地以一個遠房親戚的身份來拜訪榮國府,本來是想見王夫人的,結果王夫人推脫不見,王熙鳳冷冷地用二十兩銀子給打發了。第二次,劉姥姥是帶著棗子、倭瓜和一些野菜來謝恩的,這一次情況與第一次大不相同。盡管劉姥姥被賈府上上下下像耍猴一樣地取笑,但對劉姥姥來說,可以說是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不僅見到了王夫人,而且見到了老太太、寶玉、黛玉等人。由于賈母高興,還與賈母等人一塊兒進餐、行酒令,并游覽了大觀園。第三次進榮國府,是在賈府被抄,眾人躲避不及的情況下去的,尤其可恨的是賈雨村,曾是黛玉的恩師,在賈府的舉薦下才得以在京城為官。他忘恩負義,在賈府被抄時扮演了一個落井下石的角色。但劉姥姥來了,親自到監獄來看望王熙鳳、寶玉等人。當她得知王熙鳳的巧姐兒被賣到妓院的時候,她老淚縱流,對王熙鳳說:“我找她去,豁出我這把老骨頭,也把她給找回來!”王熙鳳雙膝跪倒。之后劉姥姥輾轉并賣掉了所有家產把巧姐給贖了回來,并給她安排了一個很好的歸宿。

劉姥姥善良淳樸,聰明能干,重情重義,而且有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這個老婆婆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同時通過她也反映出我國小農經濟的特點和農民階級低下的社會地位。

三、通過對賈政和賈寶玉在思想上的碰撞,解讀封建社會末期新舊思想的交鋒

賈政是封建文化的代言人,熱衷于道德文章、仕途經濟,希望寶玉成才,光宗耀祖;寶玉是新的社會觀念的代表,熱衷于情場、知己,拒絕走父親為他設定的道路。寶玉的思想與賈政所代表的封建正統文化是格格不入的,這不僅因為賈政是父親,還因為賈政是正統,寶玉是異端,正是這樣一種世界觀的沖突,最后才演變為暴力沖突,形成雙方矛盾不可調和的局面。賈政認為現在的寶玉在外“流蕩優伶,表贈私物,在家荒疏學業,辱母婢”,那么將來“弒父弒君”也并非沒有可能,因此,他打寶玉的出發點是要把寶玉拉回到正統的道路上來。

作者通過家庭父子的矛盾來折射社會政治矛盾,深刻揭示出賈政、寶玉父子之間的親情是如何被雙方社會價值觀念的矛盾所取代的真實狀況。

四、通過對賈府收入來源的講述,讓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封建地主經濟的特點

《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個個官高權重,富貴鼎盛,生活豪華。對于這個大家庭的經濟來源在第五十三回中烏進孝的到來時體現出來的。烏進孝是寧國府所屬農莊的莊頭,莊頭是貴族大地主私有莊園的代表,代表寧國府管理著農村土地和收成,是統治當地農民的二地主,通過勞務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三種方式,實現大地主經濟收益。通過對烏進孝這個人物的解讀,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將“死”歷史變“活”。

以上是筆者多年來,在歷史教學中將《紅樓夢》與高中歷史教學有機結合的一些經驗,同時我也經常把其他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應用到歷史教學中,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講授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傳播了古典文學,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