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風險評估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防洪風險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懸索橋;技術方案;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C35 文獻標識碼: A

一、風險指數矩陣法

風險指數矩陣法也稱為定級法。

其中:――施工風險;

――發生概率;

――事故危害程度;

風險指數矩陣分析法常用于進行定性的風險估算。此分析法是將決定危險事件的風險的兩種因素,即危險事件的嚴重性和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按其特點相對劃分為等級,形成一種風險評價矩陣。本法操作簡單方便,能初步估算出危險事件的風險指數,進行風險分級。風險指數矩陣分析法編制步驟為:

①由系統、分系統或設備的故障、環境條件、設計缺陷、操作規程不當、人為差錯引起事故的有害后果,將這些后果的嚴重程度相對地定性為若干級,稱為危險事件的嚴重分級。通常嚴重性等級分為四級,見表1-1。

危險事件的嚴重性分級 表1-1

②把上述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根據其出現的頻繁程度相對地定性為若干級,稱為危險事件的可能性等級。通常可能性等級分為五級,見表1-2。

危險事件的可能性等級 表1-2

③將上述危險源嚴重性和可能性等級制成矩陣并分別給以定性的加權指數,形成風險評價指數矩陣,見表1-3。

風險評價指數 表1-3

矩陣中的加權指數稱為風險評估指數,指數從1到20是根據危險事件可能性和嚴重性水平綜合而定的,通常將最高風險指數定為1,相對于危險事件是頻繁發生的,并是有災難性的后果的。最低風險指數20,對應于危險事件是幾乎不可能發生而且后果是輕微的。數字等級的劃分具有隨意性,為了便于區別各種風險的檔次,需要根據具體評價對象確定風險評價指數。

④根據矩陣中的指數確定不同類型的決策結果,去確定風險等級,見表1-4。

⑤根據風險等級確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一般來說1級為不可接受的風險;2級為不希望有的風險;3級為需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接受的風險;4級為可接受的風險,需要引起注意。評價人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風險等級。

例如:采用鋼套箱圍堰施工方案,在“拼裝”工序的風險評估中,事故頻率按“有時”,事件嚴重性按“嚴重”。查表得風險指數為6,風險等級為2。

二、核對表法

兩種方案風險評估和比較 表1-5

以主塔基礎圍堰設計方案的比選和風險評估為例

南、北主塔均位于柳江岸坡上。北塔后側緊靠防洪堤,柳江水深7m~28m,塔基處水深5m~10m左右。圍堰設計提出鋼套箱圍堰和密排樁圍堰兩種方案,施工單位內部爭論較大。采用核對表法對兩個方案進行風險評估和比較,見表1-5。

通過分析上表:Ⅰ鋼套箱圍堰的平均風險值為;查表得風險等級為3級;

Ⅱ密排樁圍堰的平均風險值為;查表得風險等級為4級。

同時,還經過經濟比較,最后確定采用鎖口鋼管樁密排樁的施工方案。在鎖口鋼管樁圍堰設計時,還參照風險管理評估的結果,對圍堰采取如下加強措施:

①南岸邊坡陡峭,采用卸載,形成7m寬的平臺。既有利于穩定,也便于施工。

②主塔位置回填土方筑島(所用土方為錨碇挖出土),填筑寬度為塔基輪廓線外5m~10m。

③打入鎖口鋼管樁深度除按圍堰本身穩定性計算外,還要計算邊坡(和防洪堤)的穩定。

④采用剛度大的圓形鎖口鋼管樁代替鋼板樁,對穩定性有利。

三、 數值模擬法

數值模擬法利用數學分析和工程力學的理論,能夠綜合考慮許多復雜的因素(如時間、空間、地下水、動荷載、接觸、振動等力學問題)甚至還能高度仿真。常用于巖土和結構的安全穩定評估,預測施工安全,優化施工方案等。

在評估上節所述的主塔基礎施工圍堰的風險和比選時,利用數值模擬分析法評估圍堰對防洪堤穩定性的影響。建立兩種圍堰和防洪堤關系的計算模式,見圖1-1。利用巖土力學和工程力學理論分析防洪堤的穩定性。

a) 鋼套箱與堤壩的關系 b) 鎖口鋼管樁與堤壩的關系

圖1-1 圍堰與堤壩位置關系

數值模擬法的主要步驟是:

①構造所要分析的問題的幾何模型;

②在幾何模型基礎上,構造所要分析問題的數學模型,即事故數值模型;

③對劃分網格的幾何模型,施加初邊值條件,并給材料和接觸邊界賦予本構關系;

④計算分析,或對計算基礎參數進行分析后再計算分析,利用表格、圖形、動畫表示結果形式、評判安全穩定性;

⑤優化施工方案,作出評價結論,提出措施建議;

四、 專家調查表(或稱德爾菲法)

鋼箱梁的安裝,提出的三種施工方法:

1 橋面吊機安裝方案

施工流程:

①主纜安裝完成后,邊跨采用支架法安裝完成;

②在主塔搭設臨時焊接平臺,在平臺上安裝近塔的三塊鋼箱主梁,并安裝斜吊桿。

③在橋面上拼裝橋面吊機;

④利用橋面吊機繼續對稱安裝鋼箱梁,見圖1-2。

a) 縱斷面圖 b) 橫斷面圖

1-2 橋面吊機安裝設計圖

2 施工棧橋安裝;見圖1-3。

①邊跨鋼箱梁采用支架法安裝;

②在兩主塔之間搭設連通的施工棧橋,在河中央設3跨通航孔。

③在棧橋上拼裝大型龍門吊;

④利用龍門吊吊裝鋼箱梁到設計位置,對位后焊接。鋼箱梁在南岸制作,拼裝順序由北向南;

⑤鋼箱梁全部就位后再對稱安裝吊桿。

a)縱斷面圖 b)縱斷面圖

圖1-3 棧橋設計方案

3 單滑道多支點連續頂推架設方案

對以上三種方法,施工單位匯同設計、業主三次組織多方專家評估、論證,最后確定采用第三種方案。

五、 結語

利用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手段進行懸索橋施工技術方案的比選和評估,以選取適應性和操作性強、安全度高的技術方案。為提高評估的技術水平,一般須聘請專家組進行。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排澇應急能力

前言:近年來,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化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防洪排水體系,如果缺乏對該系統建設的關注,在遇到突況時,勢必會給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麻煩,嚴重情況下,還會造成人身傷亡,提高城市排澇應急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加強對城市防洪排水體系建設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現階段,我國城市防洪排澇現狀分析

現階段,我國城市防洪排澇體系主要是由防洪及排水兩套系統組成,城市堤壩一般將抵御洪水作為核心目標,而室內排水管網系統則主要承擔地面徑流任務。我國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及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地面徑流引導不當、排水設施老化及管網規劃不合理等方面,上述種種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機會,究其根本,主要是受到防洪體系建設不到位、排水管網及防洪排水體系缺乏合理性等因素造成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體系建設不到位,直接給城市生產、生活帶來了消極影響。

二、城市防洪 排澇體系建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權責劃分不夠明確

部分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管理職能是由市政、水利、城管等多個部門共同負責,其中水利部門主要承擔防洪,而市政及城管則負責排澇,由于權責劃分不夠明確,不僅會造成部門權力較差,還會導致互相推卸責任現象的出現,對工作銜接質量產生消極影響,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造成防洪與排澇管理之間相脫節。同時,城市部分區域在規劃建設之初,便沒有對管理范圍及職責進行有效劃分,留下了隱患,難以為體系建設提供支持。

(二)監測預警體系不健全

誠然,我國城市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步構建較為完善的水雨監測體系,氣象預報準確性及精度有了較大提升,在防洪防澇等方面意義重大,但是,就現階段情況來看,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及實踐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區域監測點布局密度較低等,難以形成高效、網絡化布局體系,城市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有待加強,另外,在監測體系建設過程中,雖然,信息技術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在信息整合與共享方面效果并不好,由于水雨監測信息主要來源于氣象部門、水文部門等,部門之間并沒有建立合作關系,直接影響信息共享價值。

(三)預案體系較為落后

目前,我國僅有部分發達城市建立了專門的城市防洪排澇專項預案,并將該項工作提高到戰略高度,但是,在具體預案建設中,缺少對城市地下空間、低洼區域等部分的研究,缺少后續配套應急預案,且該體系建設在向基層延伸方面工作落實效果并不明顯,使得洪水風險圖、信息更新不及時等情況普遍存在,影響城市防洪排澇工作發揮積極作用。

(四)缺少風險評估機制

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很多重點項目并沒有進行針對性的防洪排澇風險評估工作,除了部分涉及河道等方面的項目,水利與市政部門參與立項,其他諸多工程項目并沒有進行專門性風險評估,且很多與城市運行發展息息相關的供電、供水等工程缺乏專門性建設評估,使得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存在破壞原有防洪排澇系統、改變排水管網等問題,導致城市防洪排澇能力較弱。

三、加強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提高城市排澇應急能力的有效途徑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對城市排澇應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針對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結合實際情況,建立高效洪澇管理機制

要想有效提高城市排澇應急能力,單純依靠一個部門難以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市政、水利及城管等多個部門共同協作,確保防洪排澇管理信息實時共享,明確不同部門權責,并適當加強聯合演習,以提高組織保障與應急管理能力。不但如此,還需要充分結合城市防洪排澇管理等實際情況,逐漸完善預警監測體系,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強化信息共享性和服務性,并立足于整體,將分布在各個部門的系統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實現多部門信息高效、同步共享,同時,還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加強體系建設,強化城市災情預警監測能力,例如:為了提高氣象部門對短時間對流天氣的檢測能力,可以建立專門的協同合作平臺,將市政部門、水利機構等納入平臺之中,及時預警信息,為各部門做好防洪排澇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

另外,城市暴雨作為考驗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的主要因素 ,應加強對城市內暴雨洪水布設點的監督和管理,廣泛收集有效信息,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城市居民人身、財產安全。洪水無情,為了能夠為城市居民創造一個安全、良好的生活環境,要結合城市水文地質情況,及時更新信息,適當增加人力、物力及財力,加強防波堤壩、調洪水庫等方面的建設,進行災情模擬,構建完善的應急預案,以此來提升應急處理能力。此外,政府部門要加大對防洪排澇工作的宣傳力度,引導全民樹立保護意識,能夠在遇到災情時,妥善處理各方面事宜,保障人身、財產安全,下圖為沈陽市整合各類防洪排水體系方案。

圖1 沈陽市整合各類防洪排水體系

(二)立足于城市長遠發展,優化市政排水管網設計

現階段,我國部分城市現有市政排水管網作為城市防洪排澇的關鍵,其設計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城市排澇應急能力。因而,應加強對城市排水管網的調整和優化,綜合考慮管徑和水利參數,對已經確定的給排水管網進行合理分配,提升管網排水能力,且在具體規劃中,可以利用優化算法對管道管徑進行有效計算,實現以最少投入創造最大價值,不僅如此,也可以使用遺傳算法、非線性規劃法及動態規劃法等進行二次優化設計,提高預測準確度。另外,還需要加強對城市周邊水域流量進行分析和研究,為市政管網設計提供支持和幫助,最大限度消除洪澇災害,進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下圖為某城市市政排水管網設計方案。

圖2 某市政排水管網設計方案

(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強化防洪排澇風險能力

城市化進程日漸深化,人們對城市建設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滿足智慧城市建設發展需求,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城市周邊實際情況的調查和研究,綜合各方面信息,并借鑒以往洪澇災害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信息、GPS等現代技術,構建完善的風險分析圖,為城市建設提供指導。另外,針對城市建設中較為重要的項目,應對項目進行防洪排澇進行安全性分析,并交由水利、市政等相關部門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才能夠進行運作,消除城市建設對防洪排澇體系產生的消極影響,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應急能力。目前,我國城市在防洪排澇體系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城市建設中,可以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強化自身實踐能力。

結論:根據上文所述,我國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有待提升,在城市建設中,要立足于城市未來發展需求,并了解和掌握城市防洪排澇工作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建立預案、監測體系,完善市政管網設計,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從而為智慧城市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慧敏,陳蓉,佟金萍.“科層-合作”制下的洪災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探討――以淮河流域為例[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8(03):259-261.

篇3

關鍵詞:防洪工程;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F407.9文獻標識碼:A

防洪工程管理是確保工程安全、充分發揮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在工程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規劃、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到或在施工階段能加以認真對待,為防洪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和技術保證,從而能夠減少或避免這些問題對防洪工程安全性的影響,真正發揮防洪工程的作用。

一、防洪工程的建設特點

防洪工程建設不同于其他水利工程,是在保證河流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對防洪工程進行加高加固,消除險點隱患。防洪工程建設普遍存在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防洪工程建設前,首先要進行科學規劃,精心設計,認真系統地做好規劃論證和工程設計等前期工作,為防洪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和技術保證,有利于選擇重點分期分階段實施,從而避免邊施工邊設計造成的工程考慮不周的情況,杜絕工程建設隨意變更和浪費資金現象的發生,確保工程建設科學、規范、有序。參建各方必須加強對工程項目的施工管理,嚴格按照基建程序施工,建立健全質量體系,提高工作效率,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二、防洪工程的項目管理

(一)加強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防洪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具有一次性和經受汛期檢驗的特點。如果發現質量存在問題,就必須采取補救措施或重新建設,同時也會推遲工程的竣工時間,影響投資效益的發揮,甚至會造成洪災損失。因此,如何確保工程的建設質量,就成為防洪項目管理是否成功的重點。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采取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建設單位檢查、質量監督部門監督、上級主管部門督查的質量保證體系,并層層落實、相互制約。控制好工序質量,就應做到對每道工序、每個工作面實施監督操作、檢驗把關、預防和檢測檢驗相結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二)保證工程項目按照計劃進行。防洪工程建設的時間緊、工期短,一般是在汛后枯水季節開工,來年汛期到來之前完成。在進度管理上,主要是制定進度計劃,確定施工項目中各個單位、各個工種在施工中的銜接與配合、勞動力安排,各種施工物資、材料的供應時間,確定各分部、分項工程的完工時間,并加強對施工進度計劃執行情況的反饋和檢查,從中找出項目實際執行情況與進度計劃的偏差,及時進行修正和調整。特別是要掌握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并采取適當的技術和組織措施做好協調工作,排除施工中出現的矛盾,實現動態控制,保證工程項目的施工嚴格按照計劃進行。

(三)有效控制項目成本。在項目成本的管理控制上,要堅持動態控制原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工程發生的費用支出進行檢查、復核和糾偏。要使成本控制工作得到有效的實施,保證工程項目最大限度地產生合理的經濟效益,還應對項目成本進行全員、全過程控制。

在施工準備階段,要設立成本目標,做出成本計劃,編制成本控制方案,為成本控制做好準備;在制定施工方案時要綜合考慮工程項目的規模、性質、難易程度、現場情況、設備情況和人員素質,分別制定幾個施工方案,在進行比較對照后,最終確定最優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應及時應用最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施工工藝,及時修正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盡可能地降低材料和人工消耗;要把成本計劃目標進行分解,落實到項目組的各個部門和各個施工班組,制定出相關的規章制度,對節約者給予獎勵,對造成浪費和直接經濟損失者給予處罰,保證管理者的切身經濟利益與項目成本掛鉤;嚴格控制間接費用和管理費用的支出。

(四)項目的風險預測和管理。項目風險預測和管理是決定項目成敗的又一重要環節,風險管理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可能出現的環境條件,對將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做出預測,并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和解決方案。風險評估采用概率論、決策樹等方法對項目的風險評估指標進行量化,并根據不同的風險狀況分別采用:風險認可、風險適應、風險避免和風險轉移的應對戰略。在風險管理中,要著重抓好風險預測和風險對策研究這兩個關鍵環節,提高風險預測和控制風險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的發生。

三、建立健全質量體系

施工單位是工程建設的主體,施工隊伍的確定直接影響工程建設質量。因此,必須通過招標選擇實力強、有類似工程施工經驗的隊伍承擔工程建設任務。施工單位必須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通過建立組織、制定制度、編制計劃、明確責任等程序和措施,開展全面質量管理;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確保質量保證體系的良好運行。認真落實施工質量“三檢制”,搞好工序質量控制,主動接受質量監督機構的監督和檢查,提高工程建設水平,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監理單位應建立健全質量控制體系,督促施工單位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和良好運行。嚴格按照規范和監理合同賦予的權力搞好工程監理,搞好工序質量控制。加強對隱蔽工程和工程關鍵部位的監理,積極參加隱蔽、單元、分部和單位工程驗收,把好質量關。不經驗收合格,不允許進入下道工序施工。

實行建設監理制后,監理單位對工程項目的質量控制是隨時的、連續的,但不能完全代替建設單位的質量檢查。建設單位應建立健全質量檢查體系,派駐質量檢查人員,對工程項目各階段特別是施工階段進行質量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責成有關單位進行整改。及時參與隱蔽工程、分部工程等的驗收,組織由參建各方參加的聯合檢查,協助監理和施工單位認真履行監理合同和施工合同,發揮質量管理的主導作用,控制工程建設質量。

四、提高工程質量的主要措施

(一)嚴格施工程序,增強施工人員的質量意識。工程施工前期,根據有關規定和工程項目的具體情況,施工單位應積極配合監理搞好工程項目劃分,并經質量監督機構認可,作為工程施工、質量檢查、評定和驗收的依據,施工單位據此進行工程項目管理。嚴格按照規范、基建程序和施工合同組織施工。監理單位嚴格按照規范和監理合同的要求實施監理,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結合的方法,搞好工程項目的監理工作。建立工程項目監理日志和監理工作檔案,強化基礎工作,保持質量管理和控制資料的齊全、完整。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為提高施工人員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結合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及時將有關的質量標準、質量管理辦法和質量缺陷處罰辦法等印發到全體質檢人員和各施工班組,認真進行學習,增強參建各方人員的質量意識。同時,對難度較大的項目,組織質檢人員和主要施工技術人員進行短期培訓,使其掌握施工要點、質量檢查標準、質量評定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保證工程質量檢查規范化和評定標準化。制定質量檢查制度、工作制度、檢查方式和獎懲措施,明確質檢任務,使質檢人員的工作目標、責任和權力明確,調動廣大質檢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質檢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嚴格控制工程建設質量。施工單位要嚴格按照批準的施工組織設計、施工圖紙和有關規范進行施工,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對隱蔽工程、關鍵部位和關鍵工序,要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嚴格質量檢查手續,及時報現場監理驗收。對工程質量不合格的部位,及時進行返工處理,不放過任何一處質量隱患。自覺接受監理單位的檢查、監督和管理,全過程接受建設單位和質量監督機構的監督與檢查,達到施工合同規定的質量要求。

建設單位及時對工程質量進行檢查,定期組織由參建各方參加的聯合檢查,發現質量問題,責成有關單位限期進行整改。加大工作交流力度,共同促進工程質量的不斷提高。質量監督機構代表政府行使質量監督職能,在監督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實施監督,及時對工程建設質量進行監督和檢查,參與工程驗收與質量評定,嚴格控制工程建設質量。

五、結語

防洪工程質量管理在防洪工程建設管理中是重點也是難點,質量控制措施得力與否,將直接影響工程建設質量。因此,必須加大質量控制措施,全面控制,加強管理,為防洪工程提供有利的管理保障。

(作者單位:山東省防汛抗旱機動總隊九支隊)

主要參考文獻:

[1]溫灶新.淺談防洪工程建設的施工管理[J].科技資訊,2009.16.

篇4

目前,在推進“五水共治”的過程中,有兩個問題比較突出,制約了長效管理機制的建構。具體而言:

(一)治水經驗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縱觀目前“五水共治”的管理機制建設,主要在“治污水”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果,有效推進了污水整治與水環境改善。這方面的典范是浙江省浦江縣在水環境整治上取得的經驗和成果。2013年以來,浦江縣打響了浦陽江水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重點整治水晶玻璃行業,采取一系列強力措施予以推進:在輿論引導方面,對水環境整治中利用網絡造謠中傷、試圖制造混亂的行為進行了打擊,查處了2名“網絡紅人”并追究了刑事責任;在組織基礎方面,嚴格落實“河長”負責制,明確“每個排污口就是一個槍口”,要求各“江段長”限期消除劣五類支流;在打擊力度方面,通過一年時間,關停、取締水晶加工戶14197家,拆除違章建筑347萬平方米,移送相關部門處理533人;在機制建設方面,注重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的運用,依法嚴厲打擊水污染犯罪行為,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擴寬行政執法監督渠道,同時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機制,包括主動介入工作機制、部門聯動工作機制、矛盾研判化解機制,等等。在肯定浦江縣污水治理方面的成果和經驗同時,也必須看到,之所以浦江縣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除了上述經驗之外,浦江縣的特殊情況也不可忽視。從產業結構上看,浦江縣產業結構較為單一,主要污水來源是水晶行業;從從業人員上看,從事水晶行業的人員大多數來自廣西、貴州等地,本地少較少;從水晶行業本身而言,由于存在大量無證無照、廣散小的家庭作坊,對財政收入影響較少;從社會反響上看,由于水晶行業長期排放污水,對當地老百姓造成影響,從事這一行業的本地人較少,社會輿論普遍支持政府進行嚴格執法,社會穩定風險不大。上述因素決定了浦江縣開展水環境整治在內外部環境上較為特殊,能夠集中精力圍繞“治污水”展開行動并快速取得效果。但是,其他地方和浦江縣的情況有較大差別,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不適宜也不可能照搬浦江縣的做法。從國際上水治理的經驗看,治理污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為快速取得效果而采取急功急利的做法,亟需處理好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在長效管理機制建設上取得進展。

(二)“河長制”與長效制度安排

在當前“五水共治”過程中,“河長制”是最為普遍推行的機制,即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治理的任務。應該看到,“河長制”能夠較快的提升水環境質量,在治理污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優點在于:第一,“河長制”明確了地方黨政領導對環境質量負總責的要求;第二,“河長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執行力,彌補了“多頭治水”的不足;第三,“河長制”提出了轄區內河道治理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措施,并在行政系統內形成競賽氛圍,促使相關部門提升水治理水平。但是,本質上而言,“河長制”是一種類似突發危機應對式的制度創新,是一個有效但非長效的制度安排,它的出現并不能完全實現水污染標本兼治的功能,反而還有可能阻礙和消解當下防治水污染正規制度化的努力。如下問題值得思考:1.“河長制”的產生本身體現了當前的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機制的弊端———管理職能過于分散,但“河長治污”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制度的非理———畢竟“河長”們不是環保局長或水利局長,這種制度創新其實混淆了原有的行政部門職能分工;2.“河長”不是目前行政體制中的正式職位,“河長”發揮作用主要依靠其所能支配的公共資源。顯然,不同級別、不同職位的行政官員在調動資源能力上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實際上影響到河流污染治理的不同效果,也難免成為受到眾多“河長”們個人權力、地位之爭的影響。3.由地方黨政主要負責人兼任“河長”容易造成權力自我決策、自我執行、自我監督的狀況。在各地規定的“河長問責制”中,很多規定是由當地的紀委、監察局及“河長”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來監督和考核“河長”的工作,由各職能部門組成的驗收小組來按照既定標準進行考評驗收,實際上是“下級監督上級”,其客觀性和可行性有待商榷。

二、以戰略思維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

顯然,目前“五水共治”在長效管理機制建設上存在不足,亟待加以完善。這凸顯了從戰略思維看待“五水共治”的必要性。必須看到,作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舉措,“五水共治”對各級政府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以戰略思維看待“五水共治”,將管理活動與外部需求緊密結合,通過全面、系統的戰略管理落實治水與轉型的總體性戰略目標。具體而言:

(一)戰略管理與水資源綜合治理

水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五水共治”的首要目標即在于統籌水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屬性,實現經濟效率、社會公平、生態安全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必須看到,污水、洪水、澇水、供水、節水作為五個“手指”,各自具有相對獨立的功能與屬性,但都是基于水資源綜合效益這個“手掌”上。同時,受多種自然與社會因素的影響,“五水”之間具有復雜的聯系,形成多個相互耦合的場域,較為常見的有“污水—供水”、“污水—洪水”、“洪水—澇水”、“供水—節水”等,這就需要從戰略的視角出發,在治理過程中予以統籌考慮、長遠規劃,絕不能人為忽視或者割裂治水各領域的相互聯系。

(二)戰略管理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近年來,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對生活質量要求不斷提高;水已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與環境要素,更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公共議題。從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看,“五水共治”的最終目的是以治水為突破口,促進轉型,推動升級。因此,不能狹隘的從“項目管理”角度理解“五水共治”,將其僅僅視為建設一批涉水工程,而應該從戰略的高度出發,通過治水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互促共贏、國家與社會的互構合作、政府與市場的互動協調,推進經濟、社會、政府的全面轉型。“五水共治”戰略管理的基本特征在于:多元主體,即在政府主導下,最大限度地實現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包括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公民個人等;多方聯動,即在各級政府之間、政府相關部門之間形成高度聯動;多種方式,即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包括強制性工具、激勵性工具、信息性工具、服務性工具等;多重責任,即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包括行政責任、財政責任、法律責任等。

(三)“五水共治”的戰略管理體系

“五水共治”重在行動、貴在落實、成在持久。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治水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性工程;在重點推進的同時,還必須形成“五水共治”長效機制,將“運動式治理”提升為“制度式治理”,從“非常態管理”轉變為“常態管理”。將戰略管理引入“五水共治”,就為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指導與基本框架。總體而言,“五水共治”的戰略管理基本框架由應急管理、危機管理、風險管理組成,三者之間通過“風險———應急———危機”的演化范式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共同構成“三位一體”的五水共治戰略管理體系。以這一戰略管理體系為基礎,充分借鑒吸收實踐中的先進經驗,深入總結暴露出的問題,建立系統性、主動性、持續性的“五水共治”長效機制,為子孫后代永享綠水青山提供制度保障。

三、“五水共治”戰略管理的基本框架

以上述“三位一體”的五水共治戰略管理體系為基礎,可以更加全面和綜合視角看待“五水共治”,推進相應長效管理機制的建設。具體而言:

(一)“五水共治”的應急管理之維

水是最為基本的環境要素,涉水領域發生的突發事件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具有影響力強、涉及面廣、持續性大的特征。近年來,浙江各地在“洪水”、“澇水”、“供水”領域的突發事件頻發,在2013年,就有由超強臺風和強降雨造成的大澇和大水、杭州市自來水異味事件等多起重大事件發生。從世界范圍看,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氣候災害風險不斷增強,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強度增大,有效管理極端氣候與災害風險是政府工作的當務之急。因此,通過應急管理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是“五水共治”戰略管理體系的首要任務。在國家層面上,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以“一案三制”(即應急預案、應急體制、應急機制、應急法制)為框架的應急管理體系,明確了突發事件分級分類的處置要求。根據《突發事件應對法》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突發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共四類。從性質上分析,“洪水”、“澇水”領域的突發事件應歸入“自然災害”類別,“供水”領域的突發事件應歸入“事故災難”類別。就浙江的應對措施而言,在《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指引下:

1.針對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

省政府了七個專項應急預案,其中與“洪水”、“澇水”相關的有:《浙江省防汛防旱應急預案》、《浙江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浙江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各地市、縣也逐級了相應預案;同時,易受氣候災害影響的沿海地方基本制定了城市防洪、防臺、排澇的應急預案,如《溫州市城市防臺防洪應急預案》、《寧波市防汛防臺應急預案》等。

2.針對事故災難類突發事件

省政府了十四個專項應急預案,其中與“供水”相關的有:《浙江省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浙江省城市供水、燃氣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各地市、縣也逐級了相應預案。總體而言,目前浙江的應急管理體系已建成,應急預案基本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能夠對“洪水”、“澇水”、“供水”領域的突發事件作出及時響應與有效應對。同時,省政府針對應急管理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修訂相應的應急預案,不斷完善應急管理體系,這些都為“五水共治”的戰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五水共治”的危機管理之維

危機是對社會結構及其核心價值造成的嚴重威脅。危機不能簡單等同于突發事件;以“控制事態”為中心的應急管理無法適應具有公共性的危機問題,在管理主體、管理手段、管理目的上均存在缺陷。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應急預案具有預測與控制功能,其作為應急管理的核心,本意在于消減不確定性。但研究表明,應急預案及其編制過程本身則帶有悖論性,反而可能加大應急管理制度風險,具體表現為預案“復制化”、“碎片化”、“空想化”等問題。實踐中,一些地方已經表現出“應急失靈”的現象。可見,單純應急管理并不足以有效應對復雜的公共危機;在應急管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發展以“改善公眾認知”為中心的危機管理。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水污染問題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公共議題,對政府的公共事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代表性的是浙江多地環保局長被“邀請”下河游泳事件,以及因臺風引發的“水淹余姚”事件,都暴露出行政管理、社會管理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因此,通過危機管理有力化解社會矛盾,變危機為轉機,是“五水共治”戰略管理體系的中心任務。危機管理是一種整合性的、持續的、動態的管理過程。形成“五水共治”的危機管理體系,需要重視并完善如下三類機制:

1.政府協同與危機決策機制。

政府是應對公共危機的核心主體,在危機管理中無疑應發揮主導作用。公共危機治理也對政府的決策能力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具體包括:決策環境評估能力、決策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決策資源動員整合能力、決策制定能力、決策評估與自我修正能力。由于水資源天然具有流動性與跨區域性,同時公共危機具有共振性和非常規性,這就要求政府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是多向度、交織性的,而不能是傳統科層制中自上而下的直線控制。因此,應打破行政區劃與部門劃分的限制,建立“五水共治”的上下級政府之間、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政府多部門之間的協同治理機制,將“五水共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協調政府及部門間關系的中心機構,避免治水中出現“地方主義”與“部門主義”傾向,確保決策的快捷有效。

2.多元合作與公眾參與機制。

現代公共事務管理的最大特征在于政府與社會主體之間的合作,包括基層社區組織、非營利組織、企業、新聞媒體、公民個人等。在危機管理中,政府并非治理公共事務的唯一主體,而是應最大限度的包含非政府組織、企業、家庭、公民個人在內的所有社會組織和行為者。在目標上,通過多元主體間的合作與參與,形成全主體、全要素、全過程應對公共危機的長期合作網絡和制度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說,多元社會主體在政府指導下的充分參與和積極互動并形成制度化的合作網絡,是“五水共治”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徑。因此,應強調社會組織、企業和公民的主體地位,建立多元主體之間平等交流、協商互動的合作機制,讓社會各類主體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涉水事務的管理全過程,真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五水共治”工作格局。

3.社會資本培育機制。

社會資本是以信任為核心的價值觀與規范集合。正如學者所言,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信任是其中至關重要的方面,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社會資本的有效運作,能避免國家權力單向度運作的缺陷,從深層次推動社會行動和解決矛盾。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說,社會資本的形成與集聚狀況是“五水共治”能否真正實現的關鍵所在。形成社會資本培育機制,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在制度層面,政府應重視自發并保障形成社會資本的社會條件,通過信息公開、關注弱勢群體、加強執法等方式加以促進;在價值層面,政府要給予多元主體平等的關心與尊重,培養并生成“普遍信任”,引導形成有利于“五水共治”的共同價值觀。

(三)“五水共治”的風險管理之維

突發事件與危機是一種已經發生的事實,其根源于事前存在的風險,即可以引發大規模損失的不確定性。必須看到,“風險社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候頻繁發生等外在因素也正在不斷提高風險的復雜性。2013年,我省在夏天遭遇歷史罕見高溫干旱,秋天又遭遇百年不遇強降雨,已經暴露出認識不到位、缺乏預防措施的問題,凸顯應對災害的社會脆弱性問題。此時,就有必要破除“天災/人禍”的二元對立思維,從更基礎的層面對自然與社會風險進行綜合預防,實現危機管理的“關口前移”,減少突發事件與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與損失,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持續發展。因此,通過風險管理有序推進經濟、社會與政府的全面轉型,是“五水共治”戰略管理體系的最終目標。一般而言,綜合性的風險管理包括四個主要環節:1.風險識別,即在事件發生前,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識別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包括危險源、發生區域、種類、主要危險因子等;2.風險分析,即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進行分析,以確定該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其損失程度;3.風險評估,即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對各種風險進行比較,確立風險優先順序,決定風險的可接受性;4.風險決策,即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制定風險應對方案,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性預防措施,減輕風險產生的影響及造成的不利后果。因此,在污水、洪水、澇水、供水、節水五大領域,都應當建立涵蓋“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風險決策”全過程的風險管理體系。從目前情況看,一些領域已經初步建立起風險管理框架,為“五水共治”風險管理體系提供了基礎,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1.在環境保護領域,針對化學物質的應用、工程項目的興建和運轉、各種開發行為引發的環境風險,環保部門已經全面開展了環境風險評價(ERA)工作,制定了《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等行業標準,為調整產業結構、保護水源地提供了決策依據,構成了“污水”、“供水”領域風險管理的基礎工作,目前需要強化規章制度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協調不同政府部門之間在環境風險治理上的府際關系,將風險管理措施落到實處;2.在防災減災領域,各地氣象部門已經開展了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工作,利用多種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和評估模型,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并制定風險區劃。浙江省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已在2009年3月向社會公布,為“洪水”、“澇水”領域的風險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目前需要細化風險區劃的范圍并加強后續的風險決策工作,真正實現風險評估與政策過程的“對接”;3.在社會管理領域,由于社會性風險不同于技術性風險,是決策主體與利益相關方之間的訴求沖突所產生的,需要建立專門的風險評估與管理制度框架,即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從實踐情況看,針對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等,浙江省在全國范圍內較早實施了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制定了《浙江省縣級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辦法》等政策文件,對重大事項開展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雙評估”,切實預防減少實施中的社會穩定風險。這為“五水共治”中重要政策、重點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也必須看到,目前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尚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評估主體、內容、方法上進一步完善,真正實現從“被動保穩定”向“主動創穩定”的轉變。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 : 水利工程造價風險管理模糊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水利工程的建設具有投資規模大、施工復雜、工期長、不可預見因素復雜繁多等特點,因而在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風險因素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而且可能導致造價投資的大幅增加,甚至造成巨額經濟損失。因此,研究影響水利工程造價的風險因素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以研究影響水利工程項目造價的風險因素為基礎,分析各種風險因素對水利工程的影響程度,建立水利工程造價風險評估指標,并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構建水利工程造價風險評估模型,隨之依據該模型計算出評價結果[4],最后結合現實情況使相關方作出合理化決策與管理,在工程實施前或實施中,及時并有效地采取措施,進而有利于達到水利工程造價管理的目標

一、 影響水利工程造價的風險識別

影響水利工程造價風險的因素多,涉及范圍廣,通過風險調查、信息分析、專家咨詢等方法[1],找出影響水利工程造價的風險因素,分析關鍵風險要素。本文結合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設情況,將自然條件風險、政策風險、市場風險、業主風險、競爭對手風險、自身風險、技術及資源等風險因素作為對水利工程造價評價的關鍵指標。

二、 風險管理及風險分析

風險管理是指經濟單位對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預測、識別、評估、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處置風險,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目前對風險控制的措施主要有風險回避、風險降低、風險抵消、風險分離、風險分散、風險轉移、風險自留等措施。

三、 構建水利工程造價風險評價模型

3、1建立水利工程造價風險因素指標體系

表1水利工程造價風險因素指標體系表

水利工程項目造價風險因素U

自然條件風險U1 政策風險U2 市場風險U3 業主風險U4 競爭對手風險U5 自身風險U6 技術及資源風險U7

地質條件 氣候條件 政策穩定性 法制健全性 物價穩定性 匯率穩定性 稅收穩定性 資金來源 業主信譽 業主管理能力 相互關系 施工經驗 技術水平 墊資能力 目標利潤率 目標利潤 管理水平 資金實力 市場份額 施工能力 技術人員 材料設備 施工難度 圖紙設計 生產效率

3、2劃分水利工程造價風險等級

評語集,根據評價的精度確定m的取值,一般m取5~9。研究中取,即,分別表示工程風險的大小程度為低風險、較低風險、中等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

3、3建立模糊層次分析模型

(1)風險等級的劃分并取值。可用V來表示:

(1)

為風險等級或不同的取值范圍。

(2)因素集的建立。本文建立三級因素集可用U來表示:

(2)

是各級評價指標,n為評價指標的個數。

(3)構造由到的模糊關系矩陣,將每一位專家對每個指標進行評價打分:

(3)

為第個指標相應的權重;為把第個指標同歸于第等級風險的專家人數;為專家的總數。

進而得出模糊關系矩陣:

(4)

(4)權重集的確定。確定權重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權法、三角模糊數法和變異系數法等,本文擬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其權重集定義如下:

(5)

其中,分別為相對應的評價因素

(5)結合層次分析法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6)

其中,為目標層評價指標對于評語集的隸屬向量

(7)

(6)確定綜合評價結果

(8)

由上式計算得出具體代數值,進而判斷出該項目所處的風險等級。

四、 水利工程項目造價風險評估實例分析

本文以安徽省某水庫為例,該水庫為安徽省重點中型水庫,以灌溉、防洪功能為主,兼有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流域面積44.4,灌溉效益6.17萬畝,水庫養殖水面約3053畝。由于水利工程的復雜性,因此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確定其造價所處的綜合風險等級顯得尤為重要[2]。

4、1確定風險等級

,指標等級介于兩級之間時取值分別為2,4,6,8。

4、2確定模糊關系矩陣

以自然條件為例,來計算模糊關系矩陣(參考資料見表2)

表2模糊關系矩陣原始資料

子因素層 低風險 較低風險 中等風險 較高風險 高風險

地質條件 2 4 3 1 0

氣候條件 1 3 3 2 1

注:數字表示歸為每一類風險的專家人數,共10名專家

由(3)式計算得出子因素評價矩陣

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贅述,同理可分別求出。

4、3確定各指標權重

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因素層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其具體計算方法可參考文獻[1],為所求的特征向量,其中分別為的相對權重,經計算可得:

, ,

經驗證均通過了一致性檢驗,符合要求[3]。

4、4模糊層次綜合評價

根據所建立的模糊層次分析模型,由(6)式計算綜合評價的結果:

由上述所建立的綜合評價模型及所計算的基礎數據,計算出目標層對評語集V的隸屬矩陣為:

4、5綜合評價結果

由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得出目標層評價指標U對于評語集V的隸屬向量C,根據(8)式計算可得:

根據分析計算結果,可知該水利工程項目造價處于較低風險,但已接近中等風險,對于該風險可采取風險自留或預防風險等措施應對。由上述計算可知,市場因素和競爭對手因素為影響水利工程造價的兩個主要因素。

五、結語

本文應用模糊綜合評價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水利工程造價進行了整體的風險評價,并得出了相應結論。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進而減少主觀因素。在本文計算中得出該項目的造價風險處于較低風險范圍內但并不能說明水林工程造價風險處于絕對的低風險范圍內,因為隨機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在此情況下,各利益相關方從實際出發,應用科學的預測方法并適時根據所處的風險等級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保證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謝季堅,劉承平.模糊數學方法及其應用[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2] 沈繼紅,施久玉.數學建模[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篇6

1.1前置性文件

根據目前項目立項、決策階段需開展的工作和標準化工作流程[2],需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初測、鐵路建設方案研究論證、可研報告(送審稿)編制、補充初測等過程中完成的前置性文件。這些前置性文件由建設單位委托具有資質的設計、咨詢和評估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的設計單位進行可研階段工作期間,同步開展外業調查、資料收集、意見征求和方案評價等工作,按照相應文件編制辦法編制專題報告,經建設單位報送各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審批,并將審批意見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的單位執行、修改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單位在對修改可行性研究報告預審后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上報正式可行性研究報告。關于前置性文件對鐵路建設方案不可回避的強制性作用,文獻[3-4]均作為強制性條文要求予以強調。例如文獻[4]第1.0.9條“高速鐵路設計應執行國家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材料、節省土地、保護環境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了環保選線、生態保護和節約能源等內容的重要設計原則。需要說明的是,環境影響、水土保持、節約能源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同時也納入到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文件組成部分中,2012年以來社會穩定風險分析也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重要內容設獨立篇章[2]。而前置性文件的編制應以可研報告中的有關內容,如線路走向、運輸組織、主要技術標準、主要工程措施、站點布置、工程數量、工程投資等為評估依據,進行專題論證,對可研的建設方案提出修正意見,也為項目的初步設計工作提出指導性原則。

1.2前置性文件的主要內容

1.2.1環境影響報告

環境影響報告主要根據文獻[5]進行編制。該報告書通過對建設項目和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環境質量現狀的分析,以及與沿線城市規劃相容性的分析,從生態環境影響、聲環境影響、振動環境影響、電磁環境影響、水環境影響、大氣環境影響、固體廢物環境影響、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全面論述,提出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環境保護措施、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計劃,根據現場公眾參與調查結果統計分析提出落實建議,并對環境風險進行評價和提出應急預案。

1.2.2水土保持方案報告

文獻[6]作為水土保持方案報告的主要依據,在報告編制過程中側重于對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評估。通過對項目建設方案的基本分析,對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進行劃分,明確防治責任范圍,對項目水土流失進行預測,根據預測結果提出水土保持措施及總體布局、水土保持監測內容和方法、水土保持方案實施的保證措施,進行水土保持生態效益分析,并對水土保持設施后續管理提出建議。

1.2.3土地利用實施影響評估報告

該報告依據土地法和文獻[7]進行編制。主要內容為對建設方案在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占用耕地指標、補充耕地目標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對建設方案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進行評估,以及對城鎮規劃和布局的影響、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評估,對項目的可操作性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1.2.4防洪影響評價報告

我國目前有黃河、長江、遼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七大水系,各大水系均由水利部直屬的相應水利委員會(管理局)進行管理,而分布于各省區的分支水系則由水利廳及下屬單位進行管理。因此根據文獻[8]編制的防洪影響評價報告的審批也視所評價的河流,由歸屬管理單位組織評審。根據文獻[8]要求,該報告主要對項目涉及的跨河工程(包括建設規模、結構形式、防洪標準等)及建設項目所在河段的河道基本情況(含河道概況、水文、泥沙、氣象特征、河道地質情況、現有防洪標準、洪峰水位等)進行論述,并對河道演變情況和趨勢進行分析,通過水文分析計算、雍水分析計算、沖刷與淤積分析計算、河勢影響分析計算、排澇影響分析計算進行防洪綜合評價,提出防治與補救措施。

1.2.5沿線壓覆礦產資源評估報告

該報告的主要編制依據為文獻[9]。該報告通過對建設方案的工程概況、用地范圍的分析,以及對用地范圍內地質概況(地層、構造等)闡述,分析礦產資源分布情況(種類、儲量、質量等)、開采情況和礦權設置情況,對無法避免壓覆礦產的理由和依據進行詳細說明,以及對壓覆的礦產資源進行必要的經濟分析,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1.2.6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文獻[10]用于指導地災評估報告的編制。該報告通過對評估范圍和級別的界定,經過對地質環境條件(氣象、水文、地質構造、地層巖性等)的評估,闡述地質災害的類別和特征,對現狀地質災害進行分析,預測項目可能引發、加劇、遭受的地質災害,提出綜合防治措施和危險性分區等建議。

1.2.7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估報告

該報告主要針對建設方案的控制工程和特殊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估。根據文獻[11]規定,該報告主要對項目的地震活動性、地震地質背景、地震烈度及地震動衰減關系進行分析,對場地地震危險性和發生概率進行評價,確定場地地震動參數,就地震環境、工程地質條件、地震安全性、地震災害等方面提出建議。

1.2.8建設項目選址報告

根據文獻[12]的要求,建設項目選址報告主要包含建設項目的擬選位置、擬用地范圍、擬建設規模等內容。報告編制需從項目選址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及要求,交通運輸條件及要求,主要選址方案,符合城市規劃的論證,與市政、防災、能源、交通、通訊規劃的銜接和協調,與城市公共設施和生活設施配套的銜接和協調、與規劃的協調等方面展開論述,并對沿線規劃、城建部門提出的意見進行答復。

1.2.9節約能源報告

根據文獻[13]及鐵路總公司關于建設項目節能評估工作管理暫行辦法,節約能源評估報告編制的主要內容為評估范圍和內容,建設項目用能情況(含用能系統及設備選擇,能源消耗種類、數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況),能源供應情況分析(含能源供應條件及消費情況,能源消費對區域能源消費的影響),項目建設方案節能評估,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評估,節能的技術、管理、效果、經濟性評估等,并對存在問題提出建議。

1.2.10跨越航道通航論證報告

由文獻[14]可知,該報告著重于對跨越通航河流的工程在安全影響方面的評價。主要內容有涉水工程的合理性、可行性分析,通航環境分析(含氣象、水文、地質地貌分析),涉水工程對通航安全的影響分析,涉水工程對交通組織的影響分析,涉水活動水域通航風險分析,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和安全保障措施。

1.2.11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

根據近年來建設環境變化情況,國家發改委要求編制社會穩定風險分析報告,以實現科學、民主、依法決策,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目的。該報告編制的主要內容為項目在規劃選址方面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問題,項目在實施前涉及土地征用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問題,項目在實施前涉及拆遷安置、環境污染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問題,項目在建設中涉及勞資糾紛、文明施工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突出問題,項目其他涉及群眾利益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突出問題。通過以上問題分析,確定社會穩定風險等級,提出防范措施和化解方案的建議。

1.3前置性文件的影響程度

影響程度的評價是從國家政策、社會影響、行業要求、技術難度、投資控制等方面綜合論證后得出的。本文將環境影響、水土保持方案、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影響程度很大”來考慮,主要觀點為這3個前置性文件無論從國家各項政策規定還是在對社會生產生活方面,無論對技術的要求還是投資額度的影響,均起到一票否決的作用,直接影響到項目立項和決策。將土地利用、防洪影響、壓覆礦產、地質災害等4個前置性文件作為“影響程度大”來考慮,主要是其對社會、行業的影響較大,其次考慮的是技術難度和投資。將地震安全、項目選址、節約能源、航道通航等4個前置性文件作為“影響程度一般”來考慮,主要是因其相對上述前置性文件的影響程度,更多的傾向于利用技術手段、通過投資調整更易于實現,而不是其對建設方案的重要程度降低。上述前置性文件在實際工作中應予以同樣重視,本文論及的影響程度是從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文件編制過程中對建設方案的研究和確定方面出發,就實際工作中的難易程度和對策進行分析后得出的結論。這些前置性文件除單獨編制外,與項目設計階段的可研、初步設計文件編制也互相配套或互為因果關系,如節能、環評、水保、社會穩定風險分析等均是可研、初步設計文件的組成部分,其余則直接影響到建設方案的線路走向和工程措施。

2提高鐵路建設方案可實施性的對策和方法

2.1目前鐵路建設方案存在的不確定因素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鐵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與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與鐵路建設方案研究息息相關的環保選線、規劃選線的設計理念愈加重要。但正如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和停滯不前的一樣,鐵路建設方案在研究確定的過程中,受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鐵路建設項目的立項、研究、決策、審批過程較為漫長;可研報告及各前置性文件在編制過程中,地方環保、水利、國土、建設、規劃、交通等有關部門的人員更迭、政策和技術要求的調整,使得原來已協商、溝通的意見有變化的可能,甚至推倒重來,不但對項目的推進有嚴重的干擾,也對鐵路建設方案的穩定有不可避免的影響。有關影響因素因與項目所在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有很大關聯,側重點各有差異,本文僅就普遍性問題作一個簡單歸納,。具體項目的特殊問題應在解決過程中根據有關政策和技術要求靈活處理。前置性文件批復時間:批復時間對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修改影響很大,因此定義其影響程度和范圍均為“大”,一旦批復,其批復意見調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定義變化可能“小”。前置性文件批復意見執行:因批復意見一般具有必須執行的強制性作用,因此只要批復意見不存在語意偏差,都應該是堅決執行的。從這方面講,定義影響程度、影響范圍、變化可能“小”是合理的。前置性文件批復意見理解分歧:主要指相關各方對前置性文件批復意見的理解和執行。特別當批復意見的某些條文帶有“原則同意”、“基本同意”等等概括性詞語時,項目可研報告編制單位多認為該前置性文件的批復意見認可可研報告提出的建設方案和工程措施,可以不再調整、修改可研報告的相關內容,而前置性文件的編制單位或該行業的行政部門認為應嚴格執行前置性文件的批復意見,由此導致方案及工程實施、驗收中,因各方對批復意見理解的分歧可能導致相關工作無法繼續進行,所以定義其影響程度和范圍均為“大”,因批復意見調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定義變化可能“小”。自然條件中的“地形地質”:主要指地貌、地物發生變化和不良地質范圍變化,與地災、防洪和地震安全評估有很大的關系;一般地,除非發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否則對建設方案的影響屬可控范圍。自然條件中的“環境”:這里指各類保護區、水源區、文物、河流、各類礦產資源、土地類別等,牽涉到水土保持、土地、防洪、地災、壓礦、項目選址、通航論證等方面的評估,因此其影響程度和范圍均為“大”,因其在項目前期調整可能小,其變化可能定義為“小”。自然條件中的“重要構筑物”:主要指軍事設施、水利設施、交通設施、廠礦企業等,與環境影響評估有關,受國家政策、部門管理等人為干擾因素多,因此其影響程度和范圍以及變化可能均為“大”,是最不穩定的因素。社會因素中的“人員調整”:由于行業部門的管理人員調整,可能會對已溝通、協商過的意見重新評估,屬社會風險評估范圍,但對方案的確定影響較小。社會因素中的“政策技術變化”:該條主要說明由于行業部門的政策性變化和技術規范的修訂,或不同行業對同一問題的規定不同,導致建設方案的修改風險。例如鐵路與石油液體儲罐的防火距離要求,石油天然氣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和鐵路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存在差異,執行過程中如不能協調一致,達成共識,則對建設方案的影響程度、范圍都很大,因此變化的可能性也很大。社會因素中的“規劃要求”:城鎮、交通、建筑規劃等對建設方案的走向、站點設置的影響和關聯非常密切。一般情況下,如規劃部門提供的規劃資料為經過批準的正式材料且較為詳細,其變化的可能性較小,如未提供正式規劃資料或不詳細,則對建設方案的影響很大,為建設方案的實施埋下了不穩定因素。

2.2提高可實施性的對策和方法

2.2.1改進外部影響因素的對策和方法

(1)建設單位提前介入,組織可研報告編制單位與地方環保、水利、國土、規劃、交通、建設等部門進行有效溝通,形成權威性且內容詳盡的協議文件,一則有利于可研報告編制單位對相關費用的準確估算并納入可研報告中,二則有利于項目實施階段協議各方遵照執行,不會節外生枝而有礙于項目順利推進。

(2)可研報告編制單位應參照合同法等有關法規文件,對需要與各部門簽訂的各類協議文件格式進行細化,對各方責任、義務和權利,應遵循的規定應有較為詳盡的闡述。由于可行性研究階段鐵路建設方案未完全落地,存在局部優化調整的可能,因此在協議文件中應對此有客觀負責的說明,并可提出免責條件和費用調整辦法(變更或清概),以便在項目實施時執行。

(3)可研報告編制單位應在建設單位管理下,與各前置性文件編制單位密切配合,在保證本單位商業機密和國家秘密不被泄露的前提下,以及知識產權不被侵犯的條件下,提供前置性文件編制單位所需資料。同樣,各前置性文件編制單位不能僅依據可研報告編制單位提供的資料開展工作,也需要進行現場調查落實,并將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可研報告編制單位,必要時或對某一問題存在爭議時,可由建設單位組織共同進行現場會診。

2.2.2提高建設方案研究深度的對策和方法

(1)可研報告編制單位在進駐現場開展工作時,除與地方政府結合時進行一般性工作匯報,提交資料收集清單外,在不違反保密政策和鐵路總公司相關規定的情況下,盡量就研究的建設方案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并認真聽取地方及各部門的意見。遇到對建設方案有重大影響的意見時,需專門到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并形成書面溝通結果,供建設方案確定和決策時采用。

(2)必要時可研報告編制單位在補充勘測階段采用局部現場放線的方法,特別地段再加強勘察手段,以落實各前置性文件提出的強制性要求,避免建設方案在下階段發生大的變化而延誤項目批復。雖然看起來可研報告編制單位在這個階段的投入加大,但因對建設方案的確定和決策提供了詳實的依據,加上前置性文件專題研究可靠的結論支持,實際上不但降低了建設方案大規模變化的風險,也提高了建設方案在沿線各部門的可信度,從而提升地方各部門對建設方案的支持力度,易于建設方案審查的順利通過,也就降低了可研報告編制單位的總投入。

(3)加強現場的調查工作和走訪工作。可研報告編制單位應充分利用1∶1萬地形圖,在開展調查工作時,對圖中與建設方案影響大的河流、文物、水利(含樞紐、水庫)、道路(含互通樞紐)、醫院、學校、部隊、電視(廣播)臺、氣象部門、各類通訊發射塔、油(氣)庫及管線、加油站、地震臺、高壓電力線、變電所、畜牧場、養殖場、鐵路及車站等敏感點的圖例認真解讀,查找各敏感點適應的法規文件確定的安全距離和控制距離,并落實沿線各類保護區、風景區、水源區、基本農田、礦產資源、不良地質分布的位置和范圍,通過走訪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現場知情人員,進一步確定上述敏感點的性質、級別、所適用的法規文件,用以確定建設方案采用繞避或拆遷的何種方式通過,并與產權單位達成協議,必要時可通過建設單位與產權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形成共識。這里需強調的是,為減少項目后期實施過程中水土保持方案的爭議,應將隧道棄砟場、橋梁棄土場、站場和路基取棄土場的選址、調查、勘察和協議簽訂工作納入到可研報告中專題說明。

(4)可研報告編制單位應積極參與各前置性文件的審查、修改工作。除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支持外,對審查過程進行的現場調研、審查答疑也應積極參與,這樣不僅有利于各前置性文件審查單位對項目建設方案的理解,也有利于審查意見的針對性和合理性,減少因審查意見太原則和泛泛引發的執行難度和分歧。

(5)可研報告編制單位在收到各前置性文件的批復意見時,應認真研究對建設方案的影響,對批復意見分解到各個相關專業,規定在補充初測和定測期間就外業調查、協議協商、資料更新、措施調整等方面開展針對性工作,在初步設計階段就批復意見執行情況與建設單位進行溝通。

3結論

篇7

關鍵詞:潰壩洪水;洪水演進;淹沒范圍;風險評估;數值模擬;生命損失

中圖分類號:TV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1683(2014)06-0189-03

水庫是防洪體系與水利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洪、灌溉、供水、發電和改善生態與環境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水庫也存在著潰壩風險;而隨著社會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洪水災害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洪水災害風險研究已成為災害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模擬潰壩洪水,準確預測堤壩的潰決過程及其壩下游洪水演進,對于處置潰壩突發性洪水災害,提升應對突發安全事件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江西省油羅口水庫作為章江流域的控制性工程,擔負著下游大余縣城、南康市10余萬人口、2 533.33 hm2農田生命財產安全及京九鐵路、贛韶高速、323國道等重要設施的安全重任。本文在已有潰壩洪水數學模型的基礎上,對油羅口水庫潰壩洪水進行模擬與分析,旨在為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大壩防洪減災工作規劃及水庫大壩管理應急預案提供依據。

1 潰壩洪水數值模型

1.1 潰壩壩址處洪水模型

本文采用美國國家氣象局基于預報土壩洪水過程線而開發的Breach數學模型[1-2]。該模型建立在水力學、泥沙輸移、土力學、大壩幾何尺寸與數學特征、水庫庫容特征、溢洪道特征及入庫流量隨時間變化的基礎上,可以模擬均質壩或不同特性材料組成的壩殼和心墻壩,因管涌引起的潰壩。

發生管涌潰壩模式,潰口流量計算公式如下[3]:

式中:Qb為流量;A為管涌橫斷面積;g為重力加速度;H為上游庫水位;HP為管涌初始平均高程;f為摩擦系數;L為管涌長度;D為管涌直徑(寬度)。

式中:NR為雷洛數,其余符號含義同式(1)。

1.2 水庫下游洪水演進數值模型

本文研究潰壩洪水流量對下游的影響,采用基于圣維南方程守恒形式的二維平均水深有限單元數值模型進行模擬[4]。控制方程如下:

式中:H為水深;qx、qy分別為x、y方向與流速相關的流量強度;U、V分別為x、y方向平均流速;g為重力加速度;ρ為水的密度;Sox、Soy分別為x、y方向河床坡度;Sfx、Sfy分別為x、y方向阻力坡度;τxx、τxy、τyx、τyy為水平方向紊動應力張量。

2 油羅口水庫大壩潰壩洪水對下游的淹沒計算2.1 工程概況

油羅口水庫大壩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城以西章江上游10 km處,1971年建成,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供水、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的大(2)型水庫。主壩為碾壓式黏土心墻壩,最大壩高36.0 m,壩頂長177.0 m。副壩為碾壓式黏土斜墻壩,位于主壩左岸天然埡口處,最大壩高31.0 m,壩頂長93.0 m。溢洪道為河岸開敞式,設在副壩左岸,設4扇10 m×6.8 m鋼質弧形閘門。發電引水隧洞位于副壩與溢洪道之間,由引水明渠、隧洞及壓力鋼管組成。發電廠房為壩后式地面廠房,設2臺3 000 kW的水輪發電機組。

2.2 壩址處潰壩流量計算

根據已有資料對油羅口水庫大壩破壞模式識別、破壞路徑及潰壩概率的分析,確定大壩潰決形式為漸潰,最大失事可能為5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下副壩212.0 m高程處發生管涌破壞導致潰壩[5]。按照Breach模型軟件文本輸入格式,輸入相關計算參數(表1、表2),選擇模擬時間為7 h,計算出的壩址潰口流量與時間關系過程線見圖1。

2.3 水庫下游潰壩洪水演進計算

2.3.1 有限單元數值模型的構建

本文研究范圍為油羅口水庫大壩壩址至下游贛州鈷冶煉廠處,全長約12.7 km。研究范圍內所有支流等內邊界條件資料欠缺,且潰壩情況下影響不大,因此不予考慮,僅考慮

地勢較高的山包。采用ArcGIS軟件平臺[6-8],根據江西省測繪局測量的1∶1萬地形圖,提取相關邊界和空間信息數據生成計算域,應用River2D二維計算軟件[9-11],采用三角形單元劃分網格生成有限單元數值模型,見圖2。

2.3.2 計算參數

入口邊界條件:以圖1潰口流量過程線來表示。

出口邊界條件:以出口斷面水位流量關系來表示。

河道糙率系數:考慮淹沒區域無實測糙率資料,參照有關工程經驗,河道糙率取為0.034,陸地糙率取為0.04,城市建筑群糙率取為0.3。

2.3.3 潰壩洪水淹沒影響分析

計算模擬時間步長取為10 s,水庫大壩壩址至下游贛州鈷冶煉廠處洪水淹沒水深風險圖,見圖3。

根據潰壩洪水淹沒水深圖,5000年一遇校核洪水副壩管涌導致潰壩情況下,潰壩洪水影響涉及2個行政村(鎮)、15個自然村(區),總受災人口達70 462人。

2.3.4 潰壩生命損失及社會風險值估算

根據研究范圍內潰壩下泄洪水的淹沒區域,考慮潰壩發生在白天和夜晚兩種不同情況(假定白天從上午7時到下午5時,夜晚從下午5時到早上7時),采用影響因子法[12](白天取0.7,夜晚取0.85),計算出淹沒區域的風險人口數,然后依據潰壩洪水嚴重性與DV值之間的關系[13],對淹沒區域內的潰壩洪水嚴重性進行定性劃分,并假定油羅口水庫大壩管理單位對所有淹沒區域的警報時間都是一樣的基礎上,采用李雷-周克發[14]建議的我國風險人口死亡率建議表,按照Graham法[15-16],計算出在不同的警報時間WT情況下,淹沒區白天和晚上的生命損失值(LOL)及生命社會風險值(fN),見表3。

對于大型水庫來說,如果潰壩人數超過100人,則小于1.0×10-6/(a?人)的生命社會風險是可接受的,超過1.0×10-5/(a?人)的生命社會風險是不可容忍的[12]。從表3可知,當警報時間小于或等于5 h,研究范圍內由潰壩造成的生

命社會風險是不可容忍的。因此,當油羅口水庫遭遇5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發生副壩潰壩時,即使是發生在白天,水庫運行管理單位對研究范圍內發出的警報時間須保證大于5 h以上,否則其所造成的生命社會風險是不可容忍的。

3 結語

本文應用二維有限單元數值模型的方法,模擬了油羅口水庫潰壩下游洪水演進過程,繪制了研究區間淹沒水深分布圖,分析了潰壩后造成的生命社會風險。該研究結果可在油羅口水庫大壩運行管理單位制定大壩安全管理應急預案時,為其確定潰壩洪水淹沒范圍及程度的劃定、人員轉移(避險)路線及區域的設置等方面提供參考,從而有利于提高預案的可操作性,增強運行管理單位抵御潰壩洪水災害的能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康國亮,郭超,孫露.潰壩計算問題綜述[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12):262-263.(KANG Guo-liang,GUO Chao,SUN putational problems summary of the dam failure [J].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Conservancy,2012,40(12):262-263.(in Chinese))

[2] 李雷,王仁鐘,盛金保,等.大壩風險評價及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LI Lei,WANG Ren-zhong,SHENG Jin-bao.Dam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06.(in Chinese))

[3] D L Fread,Breach.An erosion model of earthen dam failure[R].J.Revision 1,1991.

[4] Steffler P,Blackburn J.Introduction to depth averaged modeling and user's manual[M].University of Alberta,2002,9.

[5] 姜世俊.土石壩潰壩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D].南昌:南昌大學,2012.(JIANG Shi-jun.Key technologies of dam-break risk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earth-rock dam[D].Nanchang:Nanchang University,2012.(in Chinese))

[6] 葛小平,許有鵬.GIS支持下的洪水淹沒范圍模擬[J].水科學進展,2007,7,13(4):456-460.(GE Xiao-ping,XU You-peng.A method for flood submerged area simulation based on GI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7,7,13(4):456-460.(in Chinese))

[7] 劉仁義,劉南.基于GIS的復雜地形洪水淹沒區計算方法[J].地理學報,2001,56(1):1-6.(LIU Ren-yi,LIU Nan.A GIS based model for calculating of flood are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1,56(1):1-6.(in Chinese))

[8] J G Zhou.A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s[J].Comput Merhods Appl Mech Engrg,2002,191:3527-3539.

[9] 崔玲,陳余道,將亞萍.2D模型及其在漓江桂林市區段的初步應用[J].廣西水利水電,2007(3):6-9.(CUI Ling,CHEN Yu-dao,JIANG Ya-ping.River2D modeling and its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n the Lijiang river section in Guilin?s downtown area.2007(3):6-9.(in Chinese))

[10] Steffler P,Blackburn J.Introduction to depth averaged modeling and user s manual[M].University of Alberta,2002,9.

[11] Steffler P,Blackburn J.Bed topography file editor user s manual[M].University of Alberta,2002,9.

[12] 彭雪輝.風險分析在我國大壩安全上的應用[D].南京: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2003.(PENG Xue-hui.Application of risk analysis in China dam safety[D].Nanjing: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2003.(in Chinese))

[13] 周克發,李雷,盛金保.我國潰壩生命損失評價模型初步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7(3):146-149.(ZHOU Ke-fa,LI Lei, SHENG Jin-bao.Evaluation model of loss life due to dam breach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onment,2007(3):146-149.(in Chinese))

[14] 李雷,周克發.大壩潰壩導致的生命損失估算方法研究現狀[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6,26(2):76-80.(LI Lei,ZHOU Ke-fa.Methods for evaluation of life loss induced by dam failure[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2006,26(2):76-80.(in Chinese))

篇8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系統;風險評估;方法

水利水電工程系統主要是將水利水電工程認為是一種整體的系統,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分析水利水電工程工作中的各種工作過程,從而能夠更好地將水利水電工程中各項風險進行體現,也就能夠提前做好相應的措施,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因此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就十分有必要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從整體上進行風險評估研究,保證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正常的進行。

一、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概念以及意義

(一)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定義

系統工程的概念就是指能夠應用到所有領域的科學技術的方法,對應不同的領域使用不同的系統工程概念的應用。對于水利水電工程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較為復雜,因此如果以普通的方式來對水利水電工程進行研究顯然無法達到較好的效果,因此就需要使用系統工程來對水利水電工程來進行研究。而水利水電工程的系統工程的定義為,水利水電工程從規劃,設計,勘測,施工最后到運行的整個過程。水利水電工程的系統工程也包括了水利水電工程的主體結構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相互作用。

(二)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特點

水利水電工程系統往往具有以下四種特點。第一種特點,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個性十分突出,每一個水利水電工程都有其自身獨特的水文,地質,地形等自然條件,因此設計的系統就需要與已有的系統功能要求即使能夠達到完全相同的情況,也不能夠進行套用,只能夠借鑒出已有的系統功能來進行系統構建方案的選擇。在第二點上,水利水電工程往往比較大,因此在建設的過程中的風險會隨之增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不允許采用在原模型上做實驗的方法來進行結構進行選擇。在第三點上,水利水電工程系統往往會比較重視規程規范的指導作用,由于系統的設計無法擺脫外界的影響經驗的這種模式,因此在設計工作中,往往十分重視歷史上的國內國外的各種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通過這些種類的總結工作能夠較好地將各種條文進行規范,減少在實際的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損失。在第四點上,水利水電工程系統在施工的過程中,不能夠以避讓的方式來擺脫外界的各種影響,因此在水利水電工程在沒有開工之前就應該讓已經建成的部分結構來承擔一些外部作用。

(三)水利水電工程的功能以及結構

系統的結構往往指的是在系統中的各個單元之間的聯系以及制約,并且通過相互的作用形成的關系以及形式。在水利水電工程的系統當中,水和其他不同用途的水工建筑物是系統的物質元素,水利樞紐的設計方案,水利水電工程的招標投標,建筑物的施工管理以及水利水電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的目標就是在水利水電工程完成后能夠起到灌溉,防洪,工業用水,城市用水以及發電的作用,這些功能的實現往往取決于水利水電工程的大壩主體是否能夠滿足盈利方面的各種要求,同時也與整個水利水電工程的組織管理技術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二、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風險

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風險指的就是水利水電工程系統在每一個建設階段存在的可能結果與預期目標之間存在的各種差異,或指使水利水電工程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發生的實際結果偏離預期的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這些情況都是對水利水電工程的正常建設有著較大影響的。同時也是工程建設的決策管理者不愿意看到的。水利水電工程的系統風險往往具有以下的幾種特點。在第一點上,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風險是實際存在的,在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是無法通過人為的方法進行完全的避免的。第二點,水利水電工程的系統風險發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在第三點上,水利水電工程的系統風險的后果也往往會具有不確定性。在第四點上,水利水電工程系統風險具有可預測性,能夠進行相應的預測。在第五點上,水利水電工程的系統風險與水利水電工程帶來的效益是矛盾統一體。在第六點上,水利水電工程系統風險具有相當大的危害性,一旦在水利水電工程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產生了風險,那么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三、水利水電工程系統風險的評估方法

(一)水利水電工程系統主觀評分法

這種方法又被叫做專家主觀評分法,一般的流程就是首先編制水利水電工程系統風險的預測表格,其中也包括了風險影響的要素以及相應的權重值,然后再聘請水利水電行業的專家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對每一項風險來給出相應的分值,水利水電工程系統風險管理人員通過計算調查表中的權重值并且通過綜合專家的評分結果來給出總體風險的評定,在最后就能夠考察系統能夠接受最大的風險的范圍。

(二)水利水電工程的概率統計方法

概率統計風險的分析法是一種知道未來系統可能會出現的多種狀態,并且能夠估算出每種狀態發生的概率。但是在這種方法下,是無法對風險的多種狀態進行較好的分析,同時也不能夠確定出哪種狀態是能夠實現的。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系統自身具有以下的集點,首先需要讓整個系統存在兩個或是兩個以上不以人為意志轉移的自然狀態,然后整個系統應該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能夠確實可行的設計方案。在最后系統未來發生的狀態的概率進行考慮,這樣也就能夠指導系統未來發生的可能狀態。

(三)水利水電工程系統的德爾菲法

這種評估風險的方法主要是在專家評分的基礎上進行一種改進后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首先先匿名的征求專輯的意見,然后在獲得還價意見后將這些意見進行相應的整理以及統計歸納,在統計歸納后就能夠將專家的意見進行評估,通過這樣的方法就能夠較好地將水利水電系統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較好的評估。

篇9

我市是受氣象災害影響嚴重的地區,臺風、暴雨、大風、雷電、干旱、冰雹、大霧、高溫、寒潮等氣象災害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為切實提高我市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2007〕49號)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2007〕99號)精神,現就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執行《**市氣象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組織有關部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的統籌規劃,加快氣象災害應急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達、自動氣象站等天氣觀測網和雷電、船舶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能見度站、酸雨、大氣成份、土壤墑情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建成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氣監測能力和氣候變化監測水平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漁農村、沿海(海上)、地質災害易發地區和災害多發區域的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加強氣象數據計算能力和移動氣象應急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建立網格化、分災種的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系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增強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警能力。各地在建設災害防御設施、水利設施、大橋、標準化漁港、大型工程等基礎設施時,要統籌考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建設。

(二)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系統建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工作,規范氣象信息的與傳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建立覆蓋面廣、響應及時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體系。完善緊急異常氣象短信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的作用,及時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和簡明的防災避災方法。要加快**氣象影視中心建設和**海洋氣象廣播電臺的升級改造,準確、快速、全面地向公眾和海上作業船只各類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各地、各部門要加強氣象預警信號燈塔、氣象警報系統、氣象電子顯示屏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設施建設。要擴大公眾手機氣象災害預警短信傳播范圍,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委會和敏感行業(單位)氣象預警信息接收機制,確保手機、聲訊電話、網絡、廣播電視等傳播通道的暢通。機場、車站、碼頭、學校、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應設立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及時向公眾提示災害性天氣警報信息。

二、進一步增強氣象災害應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級政府要制訂和完善臺風、暴雨、雷電、高溫熱浪、干旱、大風、大霧等氣象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政府統一組織、部門聯動協作、社會共同響應”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開展預案演練,提高預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順完善部門聯動和應急處置的程序及辦法,提高處置突發氣象災害事件的能力。各有關部門特別是氣象災害敏感行業要積極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作用,加強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

(二)加強氣象災害普查和防御規劃工作。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重點區域、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災害隱患排查,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并建立氣象災害信息管理系統。開展各類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和重大建設項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要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和實施以臺風、暴雨、大風為重點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氣象災害防范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三)積極推進氣候可行性論證。各級政府要針對臺風、風暴潮、雷電、地質災害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實際情況,提升防風、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各級氣象主管部門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城建部門要聯合氣象部門,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機制。在編制城鄉規劃、有關專項規劃和審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時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并將氣象主管部門審核批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報告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以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切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各級政府要建立完善防雷減災管理工作體系,加強防雷設施建設,嚴格落實防雷裝置定期檢測、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制度。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安裝建(構)筑物的雷電防御設施。氣象部門要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加強檢測,加強對重點工程、危化物品生產儲存場所及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等建設項目的雷擊風險評估。強化漁農村防雷減災工作,建立和完善漁農村建筑的防雷技術規范。

(五)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人工影響天氣火箭作業體系,落實相應的經費、編制。要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和隊伍建設,完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要充分發揮人工增雨在防災減災、干旱、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的保障體系

(一)建立健全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防雷、人工增雨、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綜合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各鄉鎮要明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領導,設立鄉鎮(街道)、村(社區)氣象協理員,有條件的鄉鎮政府和街道要設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站,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和幫助群眾轉移等防災避災工作。要積極推進氣象災害防御志愿者隊伍建設。

(二)增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氣象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引進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中小尺度預報模式,推進氣象開放實驗室、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建設。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和氣候變化應對的科研工作,不斷加大氣象災害防御技術研究的投入。加強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圍繞臺風、旱澇、暴雨等氣象災害防御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組織科技公關,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科技對氣象災害防御的支撐能力。

(三)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防御法制化、標準化建設。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管理規章、辦法,健全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加強重要氣象設施的統籌規劃。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強**區域內氣象探測活動的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將各類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全市氣象觀測網絡總體布局,要嚴格按照氣象技術標準及規章程序從事氣象業務活動,并按規定向氣象部門匯交所獲得的氣象探測資料。

(四)加大氣象災害防御資金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建立持續增長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投入機制,并把所需資金列入年度預算。(下轉第20頁)(上接第50頁)要落實氣象重點工程建設和運行經費,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的投入力度。

四、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責任制。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同時,要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篇10

可靠性與風險是兩個互補概念,前者的研究始于本世紀30~40年代,用概率論研究機器設備的維修問題;后者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最早是由軍工生產部門提出。到80年代初,可靠性和風險分析理論逐步形成一門內容豐富、方法多樣、理論體系較完整的邊緣科學。

在水資源工程中可靠性概念應用早于風險,例如在水庫調度中,人們早就用發電保證率、灌溉保證率等概念方法評價水庫運行策略的優劣。風險分析在70年代后期才滲透到水資源研究領域,并最早在美國水資源開發中得以應用。1984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了ASI高級研究所,專門從事水資源工程的可靠性與風險研究,并提出了水資源工程可靠性與風險的研究框架和系統理論、方法及評價指標。目前世界各國對水資源工程中的風險決策以及水資源系統運行的風險分析都高度重視,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2,3〕。但作為水資源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水庫調度,其風險概念和分析方法80年代才提出,研究剛剛起步。

近年來國內的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4〕。傅湘等用概率組合方法估算了水庫下游防洪區的洪災風險率,用系統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型水庫汛限水位風險分析模型;馮平等研究了汛限水位對防洪和發電的影響,通過風險效益比較定量給出了合理的汛限水位;謝崇寶等分析了水庫防洪風險計算中水文、水流及水位庫容關系的不確定性,研究了水庫防洪全面風險率模型應用問題;梁川以極差分析法進行防洪調度風險評估;王本德等〔5〕建立了水庫防洪實時風險調度模型,該模型考慮了水庫下游防洪效益與水庫風險兩個目標,又在論述水庫預蓄效益與風險分析的必要性和主要困難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一種風險率的計算方法,然后提出一種以經濟效益與風險率為目標的水庫預蓄水位模糊控制模型及求解方法;田峰巍等提出了依據典型聯合概率分布函數的風險決策方法。李國芳和覃愛基采用頻率分析方法,對水利工程經濟風險分析方面進行探討,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隨著矩分析方法和熵理論的日臻完善,可將信息熵、概率論和風險估計結合起來,建立最大熵風險估計模型。李繼清等〔6〕采用層次分析方法,將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系統劃分為防洪、發電、灌溉(供水)效益子系統,辯識出風險因子,通過兩種風險組合方式,建立最大熵模型,得到系統經濟效益的風險特性。

2風險分析的一般方法〔5~10〕<>

2.1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是通過對風險主體進行實際調查并掌握風險的有關信息。動態與靜態結合是指調查既要了解主體的現狀,又要了解過去,又要歸納總結,預測它的未來。就水資源系統而言采用調查法對有些問題并不適宜,如水庫調度風險問題。

2.2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系統方法

系統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從系統整體性出發,通過研究風險主體內部各方面的關系、風險環境諸要素之間的關系、風險主體同風險環境的關系等,確定風險系統的目標,建立系統整體數學模型,求解最優風險決策,建立風險利益機制,進行風險控制和風險處理。該方法適用廣泛,從理論上講是較科學、理想,但應用難度大。

2.3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2.3.1定性風險分析方法定性風險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風險可測度很小的風險主體。常用的方法有調查法、矩陣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是美國咨詢機構蘭德公司首先提出,主要是借助于有關專家的知識、經驗和判斷來對風險加以估計和分析。在水資源系統中有些不確定性因素難以分析、計算,因此該法在水庫調度風險決策中具有實用價值。

2.3.2定量風險分析方法定量風險分析方法是借助數學工具研究風險主體中的數量特征關系和變化,確定其風險率(或度)。

(1)基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風險分析方法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研究水庫調度中可靠性與風險率的最為有力的工具,如過去對水庫運行的發電保證率和灌溉保證率等的計算均是建立在該基礎上的。該基礎理論和方法也適宜于解決風險率的計算。

根據水庫調度中風險的特點,以下介紹4種方法:

①采用典型概率分布函數計算風險率

在水庫調度中,影響風險主體的不確定性風險變量(或隨機變量)大都服從一些典型的概率分布,如三角形分布、威布爾分布、正態分布、高斯分布、伽瑪分布、皮爾遜Ⅲ型分布等。因此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數的積分便可分析計算決策指標獲取的可靠率或風險率指標,該法計算簡單且精度也可基本滿足要求。

②依據貝葉斯原理計算風險率

設B1、B2、…、Bn是一組互斥的完備事件集,即Bi互不相容,則有∑Bi=Ω,又設P(Bi)>0,則對任一事件A,設P(A)>0,則有:

P

式中,P(Bi)為先驗概率(已知)或事前概率;P(A/Bi)是與先驗概率相關的條件概率(已知);P(Bi/A)是事件A發生的條件下,引起Bi發生的概率,為后驗概率(未知)。

在水庫調度中當Bi為水庫放水,A為影響水庫放水的入庫水量和庫水位,則P(Bi/A)為水庫在已知入庫水量和庫水位的條件下,水庫放水的概率。同理,可對水庫放水的風險率進行計算。

③風險度分析法

用概率分布的數學特征如標準差σ或σ-半標準差,可說明風險的大小。σ或σ-越大則風險越大,反之越小。因為概率分布越分散,實際結果遠離期望值的概率就越大。

σ=(DX)1/2=((Xi-MX)2/(n-1))1/2或σ-=(DX)1/2=((Xi-MX)2P(Xi))1/2

σ是僅統計Xi<MX或Xi>MX。用σ、σ-比較風險大小雖然簡單,概念明確,但σ-為某一物理量的絕對量,當兩個比較方案的期望值相差很大時可比性差,同時比較結果可能不準確。為了克服用σ-可比性差的不足,可用其相對量作為比較參數,該相對量定義為風險度FDi,即標準差與期望值的比值(方差系數):

FDi=σi/MX=σi/μi

風險度FDi越大,風險越大,反之亦然。風險度不同于風險率,前者的值可大于1,而后者只能小于等于1。

④離散狀態組合法

此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給出各風險變量的離散型估計值;然后按照概率組合原理由這些離散的估計值來推求結果出現的大小及其可能性。該法屬窮舉的范疇,當風險變量較多,且每個風險變量的離散狀態個數較多時,就存在“維數災”。但在風險變量個數較少,每個風險變量內有發生或不發生兩種狀態即三項分布的情況下,用這種方法分析風險十分有效。

(2)基于馬爾柯夫過程的風險分析法

水庫調度中的入庫徑流過程一般服從于馬爾柯夫過程(馬氏過程)。馬氏過程是一類變量之間和相互關聯影響的非平穩隨機過程,其基本特性是無后效性。因此可用馬氏過程狀態轉移概率來推求水庫調度中風險變量相互影響的風險率計算問題。用馬氏過程已成功地推求了水庫調度方案的發電可靠率(保證率)。

(3)蒙特卡洛模擬法(MC法)

此法是目前西方國家廣泛應用的投資風險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將影響工程經濟效果的風險變量依各自的分析分別進行隨機取樣,然后用各變量的隨機值來計算經濟評價指標值,這樣對每個變量隨機地取一次樣就可以計算出經濟評價指標的一個隨機值,要作出經濟效果評價指標與其實現的累積概率的關系曲線,需要多次的重復試驗,且隨隨機風險變量的增多,其重復模擬計算的次數也要增多,需借助計算機進行計算。另外,這種方法難以解決各個風險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且要求給出各個風險變量的概率分布曲線,在統計數據不足時難以實現。MC法可以考慮隨機變量各影響因素,但計算量大且結果未必一定精確。所以,在有其它簡單方法時,一般都避免使用MC法,或以此法作為一種對照。

(4)模糊數學風險分析法

水庫調度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如徑流、用水、庫水位變化等,常模糊不清,具有明顯的模糊現象和特征,因而用模糊數學進行風險分析是非常適宜的。

(5)一階二次矩法

此法的步驟是先選擇一理論分布族g(y)=g(y,θ)來逼近Z=f(X1,X2,…,Xn)的概率分布,然后用泰勒公式將Z在(X1,X2,…,Xn)的均值(μ1,μ2,…,μn)處展開,舍去二次以上的高階項,這樣近似求得的二階矩,進而估計參數。

一階二次矩法未考慮有關基本變量分布類型的信息,因此不能用概率指標合理反映結構的可靠度,實際上變量的分布類型對可靠度是有影響的。本法只適用于線性方程,當狀態方程為非線性時,在中心點處取線性近似,因此可靠度指標是近似的。由于狀態方程在描述一個問題時,因方程形式不同,其可靠度指標的近似值也不同,無法保持不變性是該方法的最大弱點。

(6)極限狀態法(JC法)

JC法是一階二次矩法的改進,該法適用于隨機變量為任意分布的情況。其基本原理是:先將隨機變量的非正態分布用正態分布代替,對于此正態分布函數要求在驗算點處的累計概率分布函數(CDF)值和概率密度函數(PDF)值與原來分布函數的CDF值和PDF值相同。然后根據這兩個條件求得等效正態分布的均值和標準差,最后用一階二次矩法求出風險值。

(7)最大熵法

最大熵法的基礎是信息熵,此熵定義為信息的均值,它是對整個范圍內隨機變量不確定性的量度。信息論中信息量的出發點是把獲得的信息作為消除不確定性的測度,而不確定性可用概率分布函數描述,這就將信息熵和廣泛應用的概率論方法相聯系;又因風險估計實質上就是求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將信息熵、風險估計和概率論方法有機地聯系起來,建立最大熵風險估計模型:先驗信息(已知數據)構成求極值問題的約束條件,最大熵準則得到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

應用最大熵準則構造先驗概率分布有如下優點:①最大熵的解是最超然的,即在數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求解,解必須和已知的數據相吻合,而又必須對未來的部分做最少的假定;②根據熵的集中原理,絕大部分可能狀態都集中在最大熵狀態附近,其預測是相當準確的;③用最大熵求得的解滿足一致性要求,不確定性的測度(熵)與試驗步驟無關。

最大熵法的計算量小于蒙特卡洛法,需要進行許多數學推導,計算較復雜,所以通常只應用在大型工程項目的風險分析中。

3結語

目前,風險分析的方法已有多種,它們在考慮因素、輸入信息、計算量以及適用對象上各有不同,進行汛期水庫調度風險分析時,應結合本領域本地區的具體情況、特點,比較和改進現有的方法。洪水調度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本身具有復雜性,因而還要積極拓展其他新理論新方法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潘敏貞,林翔岳.對水庫汛期調度進行風險分析〔J〕.河海水利1995,(2):35~37.

〔2〕王麗萍,傅湘.洪災風險及經濟分析〔M〕.武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

〔3〕(美)德克斯坦L.等編.吳媚玲等譯.水資源工程可靠性與風險〔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3.

〔4〕王棟,朱元生生.風險分析在水系統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及展望〔J〕.河海大學學報,2002,30(2):71~77.

〔5〕王本德,等.水庫預蓄效益與風險模型〔J〕.水文2000,20(1):14~18.

〔6〕李繼清,等.應用最大熵原理分析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的風險〔J〕.水科學進展.2002,14(5):626~630.

〔7〕王棟,朱元生生..防洪系統風險分析的研究評述〔J〕.水文2003,23(2):15~20.

〔8〕黃強,苗隆德,王增發.水庫調度中的風險分析及決策方法〔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1999,15(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