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法的應用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察法的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教育觀察法
一、教育觀察法的特點
教育觀察法之所以會受到廣泛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如下特點:
(一)目的明確。觀察是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為解決某個問題而主動進行的。目的在于獲得直接的經驗事實素材。
(二)真實自然。觀察是指觀察對象不加干預控制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從而使研究者能夠考究被觀察者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實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與行為表現。
(三)直接翔實。觀察者和對象共處一體,研究者能夠直接地、準確地了解到正在發生的教育現象及應采取某措施而發生的現象,獲得真實、生動而翔實的資料。
二、下面我們就教育觀察法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做一下分析
(一)通過教育觀察法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的情況,相比較小學生都比較頑皮,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他們需要在學習中成長,兩者是相互呼應交疊的,教師們就可以通過其進一步探尋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規律,進一步深入研究教育現象、教育規律,以便能夠改進教育工作。
(二)教育觀察法不僅是對學生,也可以進一步了解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幫助我們系統地觀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情況,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夠做到及時的調整和改進,最終目的是能夠通過教育觀察法探討與教師教學活動有關的規律。
(三)教育觀察法是雙向的,它的應用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與教師的關系,研究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四)了解學生與教師的群體氛圍,揭示各項教育因素的作用,使教育過程得到更好的調控,從而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教師需要通過觀察了解其他教育因素對學生影響的作用,我們經常熟知的有內外環境對學生的刺激影響、學校中教師們的教學手段、學校采用的教材這三個方面對學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響程度。
三、在運用教育觀察法的時候我們應注意的事項
(一)選擇最佳觀察位置,選擇合適的觀察位置,對于觀察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選擇位置時,要注意兩個因素:方位和距離。合適的方位是指觀察者要面對被觀察者,如果背對或側對,就難以觀察到被觀察者的行為和表情。在觀察的過程中,觀察者要適當調節自己的觀察位置,保持合適的觀察距離。總之,在觀察時,觀察者一方面要力爭處在觀察的最佳視野,另一方面要保證不影響被觀察者的常態。
(二)善于抓住觀察對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應,要全面正確地了解問題,偶然的或特殊的反應不是無足輕重的,它對于研究問題的動向更具啟示意義。因此,在觀察過程中,對于被觀察者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應,觀察者不要忽視,應該給予一定的重視。
(三)注意觀察與分析相結合,科學的觀察不僅僅是被動地搜集事實,更重要的是對事實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各種教育現象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在觀察過程中,一定要與分析研究相結合,通俗地說,即要求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在作記錄時,研究者可以把自己頭腦中閃現的意見、推論等記錄下來,但是要用一些特殊符號將它們同嚴格的觀察記錄區分開。因為這樣的意見對于以后分析資料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篇2
【關鍵詞】 普伐他汀;高脂血癥;應用;療效
高脂血癥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由于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使血漿中一種或幾種脂質高于正常稱為高脂血癥(hyperlipi-demia),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可促使人體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控制血脂水平,可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我們選擇普伐他汀治療90例高脂血癥取得了滿意療效,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住院的9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其中男62例,女28例;年齡58~85歲。
1.2 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按照1997年中國《血脂防治建議》標準;TC>5.72 mmol/,TG>1.7 mmol/,LDL-C>3.64 mmol/L。其中1項或3項均增高者入選。排除標準:排外家族性高脂血癥、內分泌代謝失調及慢性肝、腎疾病,半年內有嚴重創傷者、授乳及有妊娠可能者,對該藥物過敏者,正在或近2周采用其他降脂措施者,酗酒或有藥物濫用史、甲狀腺機能低下等患者不入選。
1.3 用藥方法 患者自愿入選完成全療程,采用直接觀察法,普伐他汀劑量為20 mg每晚服用1次,連用8周。維持平常生活和飲食習慣,維持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繼續服用不影響脂質代謝的藥物和相關原發病的藥物。合并高血壓病、冠心病的患者維持原治療,繼續服用某些不干擾血脂代謝的藥物。
1.4 觀察項目 于治療開始前及治療期間第4周、第8周隨訪2次,測定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1.5 療效標準 根據衛生部1988年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規定。顯效:達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20%或HDL-C上升≥0.26 mmol/L;有效:TC下降≥10%,且0.104 mmol/L。顯效加有效為總有效率。
1.6 統計學處理 本組病例采用患者的自身對照血脂水平變化用t檢驗,參數以均值±標準差(x±s) 表示。
2 結果
2.1 本組患者治療前后指標對照 見表1。
2.2 療效結果 本組90例,其中顯效70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90例中有4例患者出現谷丙轉氨酶輕度增高,未因嚴重不良反應而中斷治療的病例。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高脂血癥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血管內皮損傷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始動環節,因此,降血脂治療和保護血管內皮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中有重要的意義。普伐他汀為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競爭性抑制劑,其通過可逆性抑制HMG-CoA還原酶活性使細胞內膽固醇的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導致細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的增加,從而加強了由受體介導的LDL-C的分解代謝和血液中LDL-C的清除;還可以通過抑制LDL-C前體極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臟中的合成從而抑制LDL-C的生成。普伐他汀的藥理研究證明,有明顯降低實驗動物血清TC、TG水平,并可抑制家兔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脂質在肝臟沉積的作用。在普伐他汀作用下細胞內膽固醇的濃度降低,反饋刺激了細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使受體合成增加,加速LDL進入細胞內降解、清除,使循環中的LDL水平降低。普伐他汀為水溶性,在外周組織分布較少,而有選擇性的被肝細胞所攝取,因而在肝細胞內發揮最強的抑制HMGCoA還原酶的作用。本組90例治療后,其中顯效70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90例中有4例患者出現谷丙轉氨酶輕度增高,未因嚴重不良反應而中斷治療的病例。總之,普伐他汀治療高脂血癥臨床療效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臨床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血脂防治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169.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8.
[3] 薛鑄,鄭仕富.調脂片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江蘇中醫,2001,8:43.
篇3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觀察探究,觀察,小組合作學習
觀察探究是探究性學習的一種形式,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觀察圖片、實物、影像、實驗等直觀事物,解決問題或發現問題的一種探究學習方式。它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觀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觀察探究學習。
1、組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觀察探究的主要組織形式,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應用得最多的學習方式。在進行觀察探究學習前,教師要幫助學生組建人數合理( 5-6人)、優化組合(組內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工明確(組內有不同角色)的合作學習小組。
2、創設情景,激發探究欲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學生都有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在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探究活動時,充分利用這些心理特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興趣成為學生參與學習探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動力。創設情景的方式是多樣的,如圖片、新聞、事例、影象、實驗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加以選擇。例如在學習《節肢動物 ----昆蟲類》一節時,教師播放一段《昆蟲世界》的影片剪輯,展示形形的昆蟲,把學生帶入美妙的昆蟲世界,激發他們想進一步了解昆蟲的學習探究欲望。
3、呈現對象,明確探究問題
科學家波普說過:“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現知識,去實驗,去觀察。”所以可以說,探究始于問題,并以進一步的問題為轉折。問題為探究提供了不竭的原動力,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和為擺脫問題困擾的心理愿望,才使探究得以不斷地向前推進。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教師應及時、準確地向學生呈現觀察對象,明確要探究的問題。觀察的對象主要是圖片、實物(標本)、影像、實驗等直觀事物。例如在學習《節肢動物 ----昆蟲類》一節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組昆蟲標本:天牛、蝴蝶、螳螂、蝗蟲、蠅、螞蟻等,同時提出了要觀察探究的內容(如表)及思考的問題: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征?表中的項目清晰的表明了學生要觀察探究的內容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角色。
項目
昆蟲
觸角(對)
復眼(對)
翅(對)
足(對)
個體
有(無)
數量
有(無)
數量
有(無)
數量
有(無)
數量
大小
身體
分部
天牛
蝴蝶
螳螂
蝗蟲
蠅
螞蟻
4、指導觀察,引導協作探究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只有正確的指導,才能夠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培養出較強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指導學生觀察探究分兩步:①學生動手觀察前,教師要向學生傳授觀察的一般方法、步驟、工具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項。但具體的技能則必須在實踐中掌握。例如上面提到的觀察昆蟲,由于昆蟲標本有的是浸制的(如蝗蟲)、有的不衛生(如蠅),因此要提醒學生觀察時要用工具(鑷子)、不要直接用手拿昆蟲、觀察完成后應洗手等常識。②學生動手觀察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指導和糾正觀察探究中的差錯,使學生在觀察中有重點、有比較、有分析、有推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觀察能力,促進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輔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做好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觀察探究提倡的是合作學習,因此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各探究小組的成員相互協作:觀察、討論、記錄等,共同完成探究問題。
5、組織交流,激勵學生質疑
交流是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學生觀察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經過學生的認真觀察、積極探究,學生獲得觀察探究結果后,他們會有一種成功感和成就感,會有一種表現和展示的欲望。在交流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發現各組之間的差異和存在的不足;同時在討論交流中會誘發學生發現新的問題,為進一步探究提供了課題。例如《節肢動物 ----昆蟲類》一節中,通過觀察探究,學生發現這些昆蟲在觸角、復眼、足的數量和身體的分部上是相同的。而身體大小各不一樣;同時學生還發現蠅的翅只有一對,螞蟻沒有翅,而其他昆蟲都有兩對。這樣學生在探究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提供了課題。通過進一步觀察探究討論和老師的解釋,學生終于明白了蠅一對翅、螞蟻沒翅的原因。然后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就能比較準確的歸納出昆蟲類動物的主要特征。
6、合理評價,激勵探究學習
合理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一種肯定和贊賞,更是對學生的鼓勵。合理的評價可以激勵學生更積極的投入到探究性學習中去。對學生觀察探究學習的評價可以是學生評價,也可以是教師評價。但我認為應以教師評價為主,在學生心里,他們在乎同學的認同,更在乎教師的認可,因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權威。因此當學生通過努力得到結果后,教師應對學生的辛勤勞動給予一定的評價。教師要實事求是地對每一位或每一組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給一個參考性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從而激勵他們再次積極參與探究性學習。
[參考文獻]:
1、《探究性學習》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智力開發研究所/陸璟《惟存教育》2002-05-21
篇4
一、從式子進行觀察
【例1】 解方程:xx11=11.
解:顯然x>0.方程兩端各11次乘方,得(x11)x11=1111.
可見x11=11,即x=1111為原方程的解.
反之,若x>1111,則由冪函數和指數函數的單調性可知
x11>(1111)11=11,xx11>x11>=11;
若1
x11
若00,必有xx11≤1.
綜上所述,只要x≠1111,就有xx11≠11.故原方程之根為x=1111.
【例2】 證明恒等式(x-b)(x-c)/(a-b)(a-c)
+(x-c)(x-a)/(b-c)(b-a)
+(x-a)(x-b)/(c-a)(c-b)=1.
證:將等式看作x的二次方程,顯然,x=a、x=b、x=c為該方程之根,又原式有意義時,a、b、c互不相等,則關于x的二次方程有三個相異根,矛盾,故原等式必為恒等式.
二、借助于圖形觀察
【例3】 求使方程組
x2-y2=a2,
x2+y2-2x=0
恰有三組解的a之值.
解:若a≠0,則雙曲線x2-y2=a2與圓x2+y2-2x=0,即(x-1)2+y2=1最多只有兩個公共點,方程組不能有三組解.當a=0時,方程組恰有三組解.
x1=0,y1=0;
x2=1,y2=1;
x3=1,y3=-1.
故當且僅當a=0時,方程組恰有三組解.
三、取特殊值觀察
【例4】 設θ∈[0,π2],解方程sinθ(sinθ-1)=cosθ.
解:注意到θ∈(0,π2)時方程左邊為正,右邊為負,
方程在θ∈(0,π2)上無解.
故原方程在θ∈[0,π2]上只有解θ=π2.
利用觀察法,常可使一些問題的求解方法化難為易,求解過程去繁從簡.如上例4,若用公式sinθ=2t/(1+t2),cosθ=(1-t2)/(1+t2),
則原方程化為2t1+t2·(2t1+t2-1)=1-t21+t2.
其中t=tan12θ.化簡得t4-2t3+4t2-2t-1=0
.(*)
用綜合法知方程(*)有解t=1,即tan12θ=1.又12θ∈[0,12π],12θ=π4,可知θ=π2為原方程之解.再令f(t)=t3-t2+3t+1,
則f′(x)=3t2-2t+3.
Δ=(-2)2-4×3×30,f(t)為增函數.
又θ∈[0,12π],
則t∈[0,1],故f(t)≥f(0)=1>0.
f(t)=0無實數解,因此原方程除θ=12π外別無他解.
顯然,這種解法較之前面的解法麻煩得多.由此可見,觀察法是一種可靠的科學方法.但是,由于我們在教學中對觀察法重視不夠,致使有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觀察法的要領,學生常常敘述得不夠完整而使解題過程顯得不合邏輯.還是上面所舉的例子,學生往往將原方程化為(*)以后,觀察出方程有根t=1而求得θ=π2,沒有證明f(t)=f3-t2+3t+1在[0,π2
]無實根,便說原方程的解是1=π2,這就缺乏說服力了.但這不是觀察法本身的問題,而是由于沒有掌握觀察法的要領而出現的問題.
篇5
關鍵詞:煤礦安全 “3+1”線路 全覆蓋 無盲點
1.“3+1”線路的目的意義
為提高礦井跟(帶、值)班的安全責任落實,加強跟(帶、值)班人員的安全職責履職效果,按照“走崗式、全覆蓋、無盲點”的檢查要求對跟(帶)班人員制定井下3條檢查行走路線,對地面值班人員制定1條巡檢路線。通過井下3條路線和地面1條路線的安全檢查,鎖定全礦全區域安全隱患及安全管理,及時對井下和地面的安全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為礦井安全生產及礦井長治久安提供保障。
2.“3+1”檢查線路制定和執行辦法
2.1依據每月調度室安排的礦領導及科室帶(值、跟)班表,安監科將井下所有應檢查區域劃分為三條行走檢查路線:A線、B線、C線,對地面值班檢查擬定一條地面巡檢路線,即D線。實行“3+1”四條線覆蓋全礦井檢查。四條線路確定隨礦井現場生產實際情況每月進行修定后隨調度室帶(值、跟)班表一并下發。
2.2檢查線路確定
2.2.1井下3條線的確定
A線:檢點為安全隱患和安全行為。具體行走路線:回風暗斜井21203回風順槽21203運輸順槽21203運輸順槽-81車場21112聯巷21112運輸順槽21112回風巷-150聯絡巷猴車巷井底車場副斜井地面。
B線:檢點為文明施工和質量標準化。具體行走路線:猴車道21104皮帶巷上倉皮帶頭-140回風石門-150聯絡巷猴車巷21112聯巷21112底抽巷猴車巷二號車場猴車巷井底車場副斜井地面。
C線:檢點為兩個規范(指職工操作規范和干部管理規范)。具體行走路線:二級絞車房-150車場-150泵房變電所猴車巷+13行人繞巷21110回風順槽21110綜采工作面21110運輸順槽-23泵房變電所-23永久避難硐室-23石門139平臺四西大巷960上山井底車場副斜井地面。
2.2.2地面1條巡檢線路的確定
D線:鍋爐房地面絞車房地面變電所南風井等
2.3井下3條線檢查的具體分工和實施辦法
在礦領導和科室管理人員帶(跟)班時,依據事先制定的帶(跟)班路線分配表,每一個單班由礦領導、科室副科級人員及科員分別負責一條線路進行檢查并匯總信息。三條線路實行三班(24小時值班制)輪換,對接循環,即每一天的安全檢查,礦級領導對全礦井檢查一遍,科室管理人員對全礦井檢查兩遍。
2.4地面1條線的巡檢辦法
由當天平地值班礦領導按照D線布置的地點不定時進行查崗,并在查崗記錄上簽字,對查到的問題和指導性建議進行現場整改,由調度室每月對礦領導查崗記錄進行落實總結。
3.其它相關要求
3.1各路線人員在進入回風暗斜井及輔助回風暗斜井前后與通風調度聯系,征得同意后方可進入。
3.2對于井下三條路線中需要從主、副暗斜井通過的,要利用主、副暗斜井交接班停運時間通過,行走前分別和主暗斜皮帶司機及副暗斜井平臺把鉤人員聯系,行走期間,嚴禁皮帶運行或軌道運輸。檢查人員安全通過后必須再次與主暗斜皮帶司機及副暗斜井平臺把鉤人員聯系,確認已通過后方可正常運行或運輸。
篇6
【關鍵詞】 管道護理;高舉平臺;固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本科室200例手術后胸腹部留置管道的患者,按床號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11~74歲,平均(44.25±12.18)歲;置管時間2~22 d,平均(525±4.11)d;管道類型:胸腔引流管9條,胃造瘺管5條、T管24條、腹腔、盆腔引流管85條。觀察組男49例,女51例,年齡16~71歲,平均(41.14±866)歲;置管時間2~31 d,平均(698±4.59)d;管道類型:胸腔引流管17條、胃造瘺管2條、空腸造瘺管2條,T管19條,腹腔、盆腔引流管96條。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置管時間、管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管道固定方法:除醫生用縫線固定于皮膚外[2],術后用寬約1~2 cm膠布將管道固定于胸腹壁。②觀察組采用高舉平臺法固定管道:根據管道的粗細選擇3 m公司的寬2.5~4 cm醫用無紡布膠布,剪出一長約8~9 cm膠布。在距離導管口3~5 cm處將導管置于膠布表面中央,將膠布對粘約05 cm后[3],并以此中點向周圍逐漸抹平固定于皮膚上。
1.3 評價指標 ①固定效果:記錄累計固定的次數,因引流液滲漏導致膠布滲濕除外。②管道脫出:由于計劃外的各種原因,如患者打噴嚏、咳嗽、翻身或下床活動等造成管道脫出。③管道壓瘡:按美國國家壓瘡協會的壓瘡評估準則[4]Ⅰ度:局部皮膚有紅斑但皮膚完整;Ⅱ度:損害涉及皮膚表皮或真皮層,可見皮膚損傷,可看到擦傷、水皰、淺的火山口狀傷口;Ⅲ度:傷口侵入皮下組織,可見較深創面,但尚未侵犯筋膜;Ⅳ度:損害涉及肌肉層、骨骼或結締組織。④舒適度評價[5]:采用VAS視覺模擬尺,根據患者自我感受分為舒適、中度舒適、不舒適,1~3 表示不舒適,4~7表示中度舒適,8~10表示舒適。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統計方法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管道固定效果、管道脫出率比較見表1、表2
2.2 兩組患者管道壓瘡率比較 見表3
2.3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 見表4。
3 討論
3.1 高舉平臺固定法與傳統固定法固定效果比較分析 傳統固定管道方法是用膠布將管道直接粘貼皮膚,由于膠布與皮膚存在空隙,膠布不能緊貼皮膚,特別是一些粗硬的管道,膠布容易翹起松脫,當患者打噴嚏、咳嗽、翻身或下床活動管道容易脫出。傳統固定方法采用的膠布較窄,固定面積小,受患者皮膚出汗、皮脂腺分泌影響,膠布粘性降低時[6]常需頻繁增加或更換膠布維持固定效果。而高舉平臺法是將管道緊密固定在膠布上,未直接接觸皮膚,且固定在皮膚上的膠布面積大,平面黏貼,固定牢固,不易脫落。觀察組中有1例發生脫管,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患者躁動,奮力將固定的膠布扯斷,從而將管道拔出,而對照組7例脫管,2例人為因素,5例因為固定不牢導致脫管。表1、表2顯示,觀察組固定的次數,管道脫出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2 高舉平臺固定法與傳統固定法管道壓瘡比較分析 患者出現壓瘡主要是4種因素的作用,包括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濕,并與持續時間有關[7]。留置管道可對皮膚產生持久的壓力,特別是管道的接口、卡子等較硬部分對皮膚的摩擦壓迫,加上手術后局部皮膚營養狀況差,皮膚的感覺性差,易損性增加等因素增加了管道對局部皮膚的損傷,易發生管道所致壓瘡,雖然管道壓瘡發生Ⅱ度以上壓瘡的概率較小,但是Ⅰ度壓瘡出現后未引起重視就會發生嚴重的壓瘡,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產生醫患糾紛。本研究在管道的接口、卡子等較硬部分墊上海綿、紗塊后采用高舉平臺法固定管道,避免了管道直接壓迫皮膚,減少了管道與患者皮膚的摩擦,特別對長期留置管道的患者效果明顯,使壓瘡從11例下降到1例,有效減少了管道壓瘡的發生。
3.3 高舉平臺固定法與傳統固定法舒適度比較分析 傳統管道固定方法需粘貼較多膠布固定,當粘性降低時,反復更換膠布會給患者帶來不適甚至疼痛,特別對汗毛長的患者更為明顯。但高舉平臺法固定后,再次固定的次數明顯減少,且膠布黏貼美觀,不會出現黏貼多條膠布的現象。傳統固定方法管道未固定死,患者活動時容易牽拉管道,引起傷口疼痛,而高舉平臺法固定后,管道緊緊固定在膠布上,膠布緊緊固定在皮膚上,減少了患者因活動導致的導管移動對傷口的刺激,使患者更加舒適。對一些有接口、卡子的管道,在接口、卡子處的皮膚上先墊上紗塊,再按照高舉平臺法進行固定,可減輕皮膚的異物感和疼痛。表4顯示觀察組的舒適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
4 小結
高舉平臺法固定管道美觀、牢固,避免了管道牽拉,克服了管道直接壓迫皮膚的缺點,大大減少了管道脫出及管道壓瘡的發生率,保證了管道的固定通暢,而且增加了患者舒適度,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得到患者及其家屬、醫護人員的肯定和好評,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唐紅娟,唐笑青NICU管道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護士進修雜志,2110,25(2):181182.
[2] 丁彩兒引流管兩種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較.中華護理雜志,2008,5(43):413414.
[3] 葉向紅,彭南海,倪元紅,等介紹三種腸內營養管固定的方法.腸外與腸內營養,2009,3(16):127128.
[4] Arling G, Lewis T, Kane R L, et al Improving quality Assessment through Multilevel Modeling: the Case of Nursing Home Compare. Health Serv Res,2007,42(3):11771199.
[5] Watanabe S,Koyamx K 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 with the convenient digitizer. Anesthesiology,1989,71(3):481.
篇7
關鍵詞:序貫平差 秩虧自由網平差 GPS網
中圖分類號:P2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1)12-0113-02
Abstract:The model of the rank defect free network sequential adjustment i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two models of sequential adjustment and rank defect free network adjustment, and which is used in the GPS net adjustment, and the test demonstrates that this model not only get the same results as the rank defect free network adjustment but also decompose the large matrix in the error equations to a sequential small matrixes which is very effective to slove the error equations, and very suitable for large net adjustment.
Key words:sequential adjustment rank defect free network adjustment GPS Net
1、引言
近年來,GPS定位技術迅速普及,已成為現代大地測量的主要技術手段,許多國家應用GPS技術建立了全國性的GPS大地控制網,如我國先后建立了GPS一、二級網,GPS A、B級網等。這些高精度大范圍GPS網的數據處理一般分兩步進行[1]:首先求解高精度的基線向量,然后對基線向量網進行平差處理,前者可通過GAMIT等基線解算軟件進行,而后者則需要自己編寫軟件。本文使用抗差秩虧自由網平差模型,有效地解決了基線解算中出現的粗差問題和無起始點問題,并將此模型融入新編寫的GPS基線向量網平差軟件中。
2、GPS網平差模型
在GPS定位中,在任意兩個觀測站上用GPS衛星的同步觀測成果,可得到兩點之間的基線向量觀測值,它是在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空間坐標系下的三維坐標差。為了提高定位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通常需將不同時段觀測的基線向量聯結成網,進行整體平差。用基線向量構成的網稱為GPS網[2~5]。
設GPS網中各待定點的空間直角坐標平差值為參數,參數純量形式記為:
若GPS基線向量觀測值為(ΔXij,ΔYij,ΔZij),則三維坐標差,即基線向量觀測值的平差值為:
基線向量的誤差方程為:
當網中由m個待定點,n條基線向量時,則GPS網的誤差方程為:
3、抗差秩虧自由網平差
3.1 序貫平差
將觀測值L分為兩組,記為Lk-1和Lk,它們的權陣分別記為Pk-1和Pk,設這兩組觀測值不相關,即有
而n=nk-1+nk,nk-1>t,t為必要觀測數。
當參數之間布存在約束條件是,其誤差方程為
由序貫平差原理可得遞推公式,即
3.2 秩虧自由網平差
設個坐標參數的平差值為,觀測向量為,函數模型為
按最小二乘原理,在下,由(10)式可組成法方程為
由于,布存在,方程(11)不具有唯一解,這是因為參數必須在一定的坐標基準下才能唯一確定。坐標基準個數即為秩虧數。設有個坐標基準條件,其形式為
其中,m為GPS網中點的個數。
3.3 秩虧自由網平差的序貫解法
秩虧自由網平差的序貫解法中,最關鍵的為第一步中如何解算Qx,由自由網的誤差方程V1=B1x-L1(權陣為P1),按秩虧自由網偽觀測值法平差,可得
4、實例分析
本文采用某CORS網聯測的數據,在此GPS網中,共觀測了12個點,其中6個控制點觀測兩個時段,每個時段3小時,另外6個點觀測一個時段,形成72條基線,見圖1所示。在如果直接使用秩虧自由網平差,則需要列立的誤差方程B矩陣為72×3=216行,12×3=36列的系數矩陣,而權矩陣則為216行×216列的方陣。對于大型矩陣的運算,需要非常大的運算量,所以效率非常低,當對更大的GPS網進行平差時,可能造成系統的崩潰。本文使用的序貫秩虧自由網平差首先選擇GPS網中的必要觀測基線(獨立基線)N-1條,其中N為觀測點的個數,作為序貫平差的第一步的觀測數據,在此網中,選擇能將12點連接在一起的11條基線作為起算數據,則B1為11×3=33行,12×3=36列的矩陣,P1為33行,33列的方陣,此后,每次做序貫平差計算,選擇一條基線,則B2為1×3=3行,12×3=36列的矩陣,而P2則為3行,3列的方陣,由此可以看出,整體結算中的大矩陣運算化簡為一系列小矩陣的計算,由此可以提高計算的速度,即使在個人電腦上也能實現大型GPS網的平差計算。
5、結語
本文在研究秩虧自由網平差、序貫平差的基礎上提出的序貫秩虧自由網平差,該方法能集合自由網平差無控制點約束的特點,和序貫平差處理大數據量的高效率特點,對于大型GPS網平差特別有效,并且該方法還可以適用于水準網等經典測量的數據處理。
參考文獻
[1]趙慶海,田慶新.高精度GPS基線向量網平差[J].測繪學院學報,2002,(3):168~173.
[2]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量平差學科組,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3]徐紹銓,張華海,楊志強等.GPS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劉大杰,施一民,過靜.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原理與數據處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6.
[5]余學祥,徐紹銓,呂偉才.GPS變形監測數據處理自動化-似單差法的理論與方法[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6]陶本藻.自由網平差與變性分析[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7]張書畢,單世坤,王堅.秩虧自由網逐次平差及應用[J].測繪通報,2001.(8):26~28.
篇8
關鍵詞:損傷控制技術;腹部損傷;多發傷;療效
隨著建筑業、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發達以及多元化,各種突發事故特別是交通事故所致的多發創傷快速增長,尤其是以腹部損傷為主的多發傷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選擇有效方法提高生存率、加快創傷康復是臨床的研究重點。損傷控制技術強調在治療期間減少炎癥反應和生理紊亂這一塊效果非常好 [1]。本文主要探討采用損傷控制外科技術治療腹部損傷多發傷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5月12日~2015年6月20日,我科診治腹部損傷合并多發傷者66例,男性45例、女性21例,兩者的比例為2.14:1。患者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為(33.81±13.76)。致傷原因:高空跌落22例,交通事故29例,刀刺傷9例,其他6例。損傷的部位:腹內損傷主要為肝臟(挫傷或破裂)15例次,脾臟28例次,膈肌5例次,小腸12例次,胃8例次,胰腺12例次,腹膜后血腫15例次,結直腸破裂23例次,腸系膜血管18例次,膀胱損傷8例次,腎臟損傷10例次;腹外損傷有顱腦損傷22例次,胸部44例次,骨盆骨折16例次,脊柱損傷8例次。按照患者臨床治療方法的不同,對患者進行了分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的患者在性別、年齡、損傷情況等臨床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于兩組中因腦外傷、胸部外傷等腹外損傷按各自病情決定是否行急診手術治療。針對于腹部損傷,兩組均已行剖腹探查術,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手術方式,①進行全面的手術,抗休克和手術同時進行,手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糾正低體溫,凝血障礙,酸中毒,抗感染治療。觀察組采用損傷控制手術。DCS的原則是首先簡化手術,急救處理,采取簡短剖腹探查手術,主要控制出血和感染,控制腹部出血最有效的措施是實施腹腔填塞,建議腹腔填塞按“右上象限-左上象限-左下象限-右下象限[2],用溫鹽水大紗條填塞止血效果明顯。對合并內臟損傷患者止血、清創、縫合,以減少外出血,與此同時建立靜脈通道復蘇。對不能縫扎止血采用間接止血方法(填塞止血、血管介入栓塞等)。對小腸或大腸破裂患者行造瘺術。用最簡單、有效且快速的手術式控制損傷;②在ICU進行損傷控制技術理念指導下的損傷控制復蘇,加強監護,重點糾正低體溫、凝血障礙等,對呼吸不暢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解除通氣障礙并進行呼吸支持;③ICU復蘇,待患者的生命體征和體溫穩定、凝血障礙改善后進行確定性手術,手術時將初次手術時腹腔填塞的紗條取出,進行創面的繼續治療,恢復胃腸道生理結構,根據創傷選擇正確的手術方法,最后永久關閉腹腔。觀察對照組和觀察組手術后48h的APACHEⅡ評分、pH值、凝血酶原時間(PT)、體溫(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以及手術后并發癥和死亡率,并對比分析。
1.3統計學處理 研究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測。
2結果
兩組手術后48h,觀察組患者的APACHEⅡ評分、體溫(T)、凝血酶原時間(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低于對照組患者,ph值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率和死亡率分別為6.8%、4.5%,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率15.9%和死亡率8.3%,見表1,2。
3討論
創傷已成為當今人類死亡主要原因之一[2],僅居心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在人口死因構成中列第4位,而在36歲以下人群中死因中居第1位。早期全面治療對以腹部損傷為主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救治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由于患者在入院時的病情都比較嚴重,通常都處于生理功能衰竭,表現出凝血機制紊亂、低體溫及代謝性酸中毒的狀態,因此有些患者即使手術成功也沒有逃脫死亡的厄運。研究表明,在嚴重多發傷患者,生理潛能往往已瀕臨耗盡,若再施行創傷性大的復雜手術,即使技術上能夠完成,傷員也終會因生理潛能完全耗盡而死亡。因此而產生了DCS理念,DCS理念的形成和發展來源于1983年Stone等[3]及1993年Rotondo 等[4]提出了損傷控制概念,即①初始階段盡快手術控制出血和污染源,快速關閉腹腔;②轉入ICU進行復蘇,包括糾正凝血障礙、酸中毒及低體溫;③當患者生理條件允許時再手術,對受傷臟器進行確定性手術。損傷控制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救治方法,對促進患者的恢復及拯救危重患者有重要作用[5]。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3.1適應癥的選擇很重要,對于以腹部損傷為主的多發傷,以下幾點應作為重要的評測:①體溫不升,中心體溫(T)60s),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19s),出血時間(BT)延長,凝血因子V、Ⅷ減少,纖維蛋白原裂解產物增加;③代謝性酸中毒pH
3.2止血是DCS的第一任務。
3.3控制污染,防止腹腔污染,對十二指腸損傷進行引流;胃和小腸破裂單層進行修補。暫時關閉腹腔進行全層減張縫合。
3.4ICU治療階段的重要目標是積極處理“致死三聯”。糾正由多發傷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紊亂,糾正凝血病,保護胃黏膜功能,使患者的生理學狀態恢復至正常。
綜上所述,損傷控制技術在能夠改善腹部損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的治療結果,顯著改善預后,療效顯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在臨床上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輝,沈偉峰,馬岳峰,等.創傷嚴重程度評分對不同等級醫院創傷患者死亡率的預測價值[J].中華創傷雜志,2012,11(5):102-103.
[2]劉中民.普及損傷控制外科技術-提重創傷救治水平[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4(13):221-222.
[3]Stone HH,Strom PR,Mullins RJ.Management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 [J].Ann Surg,1983,197(5):532.
篇9
方法:對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肛腸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在對62例患者進行治療后,其中37例肛瘺患者均痊愈,1次手術32例患者痊愈,2次手術5例患者痊愈,術后隨訪均無任何復發現象,且無失禁與移位等癥狀;25例直腸周圍膿腫患者均痊愈,1次手術24例痊愈,因假性愈合進行2次手術治愈患者為1例,術后隨訪均無復發或肛瘺現象。
結論:針對肛腸疾病治療而言,掛線療法療效確切,同時操作便捷、療程短,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與心理負擔,后遺癥發生幾率小,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肛腸疾病 掛線療法 應用 效果觀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62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116-02
掛線療法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多應用于多種肛腸疾病的治療,借助結扎線機械作用,于緊縛所形成的壓力下將管道勒開,幫助其斷端生長,同時與周圍的組織產生炎癥粘連作用,一定程度上預防了肛管直腸環斷裂現象的產生,避免了失禁等狀況的發生。在臨床上,掛線療法具有操作簡單、創面小、后遺癥少等優勢,同時對周圍組織功能的影響相對較小[1]。本文主要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7例肛腸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直腸周圍膿腫患者與肛瘺患者行掛線療法,相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選擇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肛腸疾病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37例肛瘺,均符合肛瘺診斷標準,男性占有27例,女性有10例,年齡(14-32)歲,平均年齡在(27.2±2.1)歲之間,12例中低位肛瘺,18例高位單純性肛瘺,7例高位復雜性肛瘺;25例直腸周圍膿腫,經病理切片證實,男性占有16例,女性有9例,年齡(16-71)歲,平均年齡在(42.1±2.3)歲之間,8例坐骨直腸間隙膿腫,12例直腸后間隙膿腫,1例骨盆直腸間隙膿腫,4例馬蹄形膿腫。
1.2 一般方法。
1.2.1 治療方法。
1.2.1.1 肛瘺治療。取患者截石位或者側臥位,予以患者局部浸潤麻醉或者腰俞麻醉,結束后遵循自外向內原則,將探針插入其中,同時利用手指協助,將手指置入直腸或者肛管內,沿著瘺管的走向,自內口處穿出,將探針前端彎曲并牽拉到外面,將1根10號絲線束縛在內口探針上,并用1根橡皮筋連接,通過瘺管拉出橡皮筋,切開內、外口皮膚后開始扎緊并掛線。
1.2.1.2 直腸周圍膿腫治療。予以患者腰俞麻醉,取其截石位,在膿腫波動較為顯著部位作切口,形狀為放射狀或者弧形,在排膿充分后,間隔并沖洗膿腔,沖洗藥物為過氧化氫溶液,自膿腔切口將球頭探針探入,并探查內口,將食指置入內探通內口,拉出球頭探針,予以球頭部結扎,拉出切口,收攏并結扎橡皮筋兩端。
1.2.2 術后處理方法。術后所有患者均運用抗生素,行靜脈滴注,致使大便通暢,清潔,患者便后采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坐浴。于術后8d左右橡皮筋將自行脫落,創面修復淺平,換藥后可逐漸愈合。
1.3 觀察指標。觀察所有患者的是否存在失禁或者移位等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
2 結果
在62例肛腸疾病患者中,37例肛瘺患者均痊愈,1次手術32例患者痊愈,2次手術5例患者痊愈,住院時間為(10-50)d,術后隨訪(0.5-1)年均無任何復發現象,且無失禁與移位等癥狀;25例直腸周圍膿腫患者均痊愈,1次手術痊愈24例,因假性愈合進行2次手術治愈患者為1例,住院時間(10-34)d,術后隨訪(0.5-1)年均無復發或肛瘺現象。
3 結論
肛瘺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直腸疾病,其發病高峰年齡在30歲左右,且易發于男性,一般患病率相對較高。掛線療法作為治療肛瘺的一種傳統中醫方法,適用于低位肛瘺的治療(距離的距離必須在4cm以下,同時存在內外口),在治療高位肛瘺時效果更為顯著[2,3]。
根據本文研究顯示,37例肛瘺患者與25例直腸周圍膿腫患者予以掛線療法后均痊愈,由此可知,掛線療法效果顯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首先要處理內、外口,動作輕柔,避免出現人為假道現象而導致手術失敗,并使引流保持通暢;第二,在掛線前,要將瘺管底部以及瘺管管壁部位產生的纖維結締組織清除,便于肉芽的生長;第三,術后緊線堅持多次與少量原則,與組織生長同步,防止傷口表面發生粘連封口現象,避免假愈合的產生。于掛開管道后換藥,采用生肌玉紅膏紗條。針對較為復雜的肛瘺而言,堅持分段切開并施以多重掛線,不易損傷患者的周圍組織,手術創傷面小,患者肛管發生移位或者畸形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有助于幫助患者功能的恢復。
對于直腸周圍膿腫而言,掛線療法治療高位膿腫效果顯著,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坐骨直腸間隙膿腫;第二,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第三,直腸后間隙膿腫;第四,馬蹄形膿腫。據相關報道顯示,這種療法效果明顯,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慢性勒割,二是異物刺激,三是通暢引流。從本質上來講,基于上述作用下,患者機體內的底部肉芽組織能夠順利生長,粘連并固定了肌肉斷端,有助于降低括約肌損傷幾率。針對直腸周圍膿腫患者來講,廣泛采用掛線療法,能使引流保持通暢,維護括約肌功能。
綜上所述,對于肛瘺與直腸周圍膿腫而言,積極應用掛線療法,操作異常簡單、療程短,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痛苦,避免周圍組織發生損傷,同時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相對較少,便于組織功能的正常發揮,其治療療效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 郝秀艷,文麗娟,謝祥錕.肛漏古籍掛線療法探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01):56-57
篇10
一、中外古代刑法因果關系的審查判斷
中國古代在長期的刑事法律活動中,就逐漸積累了判斷刑法因果關系的經驗,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的保辜制度。所謂保辜制度,是指傷害罪在傷情未定時,由犯罪人保養被害人的傷情使之及早平復,以減免犯罪者罪責的制度。據史書記載,保辜制度始創于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841年間的西周成、康年代。《公羊·襄公七年》中述:“鄭伯髡原何以名?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東漢何休注云:“古者保辜,辜內當以軾君論者之,辜外當以傷君論之。”保辜制度經歷朝歷展逐步完備,并為后代刑律所沿襲。《唐律·斗訟》規定:“諸保辜者,手足毆傷人,限十日;以他物毆傷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湯火者,三十日;折、跌肢體及破首者,五十日。限內死者,各依殺人論。其在限外及雖在限內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毆傷法。”由上可見,保辜制度實際上就是解決刑事因果關系問題。
與中國古代保辜制度相似是英美等國普通法上的一年零一日規則,即在判斷殺人罪(謀殺和非預謀性殺人)時,對加害人是否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負責作了時間上的界定,亦即確定加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即規定如果被害人在遭受打擊之后繼續維持生命達一年零一日以上,則即使在此之后死亡,行為人也不因此而負謀殺罪責,相反,只要被害人在遭受打擊之后一年零一日之內死亡,除明顯由于其他外力所致之外,行為人都要因此負謀殺罪責。
數世紀以前,由于醫學的不發達,人們不能夠科學地斷定加害行為與死亡后果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才規定了以時間來判定因果關系,在限內發生結果的,判定存在因果關系;限外發生結果及限內因他故發生結果的,則不認為存在因果關系。在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判斷原則實質是一種樸素的刑法因果關系觀念的反映。
二、大陸法系關于刑法因果關系的代表學說
在當代刑法理論中,關于刑法因果關系的學說,就大陸法系而言,以“條件說”與“原因說”兩大分歧理論為代表。
“條件說”認為,凡是引起結果發生的一切條件,皆為刑法上的原因;凡是原因,對結果的發生均有同等的原因力。例如某甲故意傷害某乙,乙負傷入醫院后,當晚醫院起火,乙被燒死。按照條件說分析:甲的故意傷害行為、乙被送入醫院的行為、醫院起火等,皆為乙死亡的原因。甲的行為是原因,因為沒有甲的行為,乙不會負傷;乙不負傷,則不會被送入醫院;乙不入醫院,則不會被火燒死,故甲的行為同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同樣,乙被送醫院的行為、醫院起火,皆同乙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上述的各種原因,對于乙的死亡具有同等的原因力。因甲主觀上有傷害之故意,故應負故意傷害罪既遂之責。“條件說”這種不論乙的傷勢輕重,不論醫院起火之因,均令甲負故意傷害罪既遂之責,顯然失當。持此說者為彌補缺陷,則提出“因果關系中斷論”,其大意是說,前行之條件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之后有責任能力的故意行為之介入而中斷,后行之條件行為與結果繼而發生因果關系;但如前行為與結果之間介入的是自然力、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或過失行為時,則不中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原因說”則認為,刑法應當在引起結果發生的諸條件中,區分原因條件與單純條件,即在引起犯罪結果的多數條件行為中,擇其一、二為刑法中的原因,其他行為皆為單純條件,單純條件對結果無原因力。關于區分原因與條件的標準,又有各種不同見解,如“必生原因說”、“直接原因說”、“最重要原因說”、“最終原因說”、“相當因果關系說”等等。
此外,另有些學者則主張,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問題應當以行為人主觀上能否預見為標準,如果行為人對某種因果關系在主觀上不能預見,就不應認為他的行為同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綜上,“條件說”與“原因說”各持一端,前者否認了刑法因果關系的特殊性,把哲學因果關系與刑法的因果關系等同起來,混為一談;后者則夸大了刑法因果關系的特殊性,把哲學因果關系與刑法因果關系對立起來。因此,兩種理論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哲學因果關系與刑法因果關系是普遍與特殊或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哲學因果關系研究的是整個世界普遍存在的因果聯系現象的規律和特點,而刑法因果關系研究目的是為了追究實施社會行為的人的刑事責任確立客觀基礎,內容反映的是違反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行為同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關系,具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但不能依此脫離哲學因果關系而獨立存在。那種把哲學因果關系與刑法因果關系割裂開來對立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同時,也不能簡單地否認刑法因果關系的特殊性,把兩者等同起來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哲學因果關系雖包含了各門科學所研究的因果關系,但不能因此替代各門科學對各自領域中因果關系問題的研究。
三、刑法因果關系的基本特征
當深入考察各種刑法因果關系學說的觀點之后,弄清了刑法學中關于因果關系問題的爭論,進而要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還必須了解因果關系的基本特征。刑法因果關系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的之間的邏輯聯系,具有客觀性、時序性、多樣性的特征。
⒈客觀性。刑法因果關系的客觀性,首先表現在犯罪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均屬于客觀世界的范疇,一旦產生,就形成了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其次表現為一種動態的客觀存在,犯罪是社會生活中一部分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有密切聯系,也與行為人個人的情況有關;其三表現為一種條件性的客觀存在,以犯罪的實際存在為存在前提,如果不存在犯罪,也就不可能有刑法因果關系。
刑法因果關系的客觀性,是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決定在判斷有無因果關系時,不能從一般人或者行為人對因果關系有無預見出發。不論行為人是否預見,只要行為人的行為作用于并引起某種危害結果,二者就客觀地存在因果關系。因此,要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就應當遵循刑法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原理,遵循客觀的認識規律,從案件的真實情況出發,進行大量的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密切注意動態中事實與條件,把握各種現象之間聯系與區別,才能查明因果關系,而不能單憑主觀臆斷、粗枝大葉地亂下定論。
⒉時序性。刑法因果關系中原因與結果的時序性是不可逆轉的,作為原因的危害行為在前,作為結果的危害結果在后。刑法因果關系的時序性是一種邏輯上的時序關系,即邏輯上的先因后果,而非先果后因或因果同時。實踐中,行為與結果同時發生或間隔極小,如危險犯或預備犯,只要實施了足以危害社會的行為或預備行為,就構成了刑法規定的危害結果,盡管如此,也不能改變邏輯上先因后果的關系。
了解刑法因果關系的時序性,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當要了解危害結果情況時,就應從行為之后的事實現象中去尋找答案,而不是行為之前;反之,要了解危害行為情況,則應著眼于危害結果之前。
⒊多樣性。客觀普遍的刑法因果關系,在實踐中呈現復雜多樣的態勢,具體可歸納為三種情況:⑴由一個危害行為產生若干個危害結果,其中又可分同類與不同類危害結果,如造成數人死亡的某危險物品肇事案,屬一個危害行為造成數人死亡的同類危害結果情況;而如果同時還造成公私財產損失的,則屬一個危害行為造成不同類危害結果的情況。⑵由若干個危害行為產生一個危害結果,其中也在存在同類與不同類行為之分,如數人共同毆打一被害人致死,屬同類行為造成一個危害結果的情況;在數人分工盜竊財物案中,甲負責望風,乙入室行竊,丙負責銷贓,此屬不同類行為造成一個危害結果的情況。⑶由若干個危害行為產生若干個危害結果,依上又可劃分為三種情形,即同類危害行為產生同類危害結果、同類危害行為產生不同類危害結果、不同類危害行為產生不同類危害結果。
了解刑法因果關系的多樣性,對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在集團犯罪或共同犯罪中,不僅有助于確認共同犯罪的性質、各個共犯的作用與責任,還有助于正確地解決各共犯定罪量刑的具體問題。
四、刑法中必然因果聯系與偶然因果聯系的審查判斷
人們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過程,總是從一個個單獨存在的事物,到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再從因果聯系提升到更深刻更一般的形式,即由片面到整體,由現象到本質,由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不斷認識過程。因果關系只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階段或小環節,當把這“小階段”或“小環節”,放到客觀世界的普遍聯系和事物發展的總鏈條中考察時,就能發現現象間的因果聯系,表現為同事物發展的總趨勢相一致的,可稱為事物發展的“必然因果聯系”;表現為由事物內部存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事物對事物發展起次要的、補充的作用,促使事物發展過程發生某種搖擺或偏離的,稱為事物發展的“偶然因果聯系”。刑法因果關系亦是必然因果聯系與偶然因果聯系的統一。在司法實踐中,不能只承認刑法中存在必然因果聯系,而把偶然因果聯系排斥在外,將可能會因此而放縱利用偶然因果關系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或者減輕了犯罪分子所應負的刑事責任。
所謂刑法上“必然因果聯系”,是指危害社會行為同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因果聯系。這種因果聯系形式在刑法中通常表現為兩種情形:一是危害行為在通常情況下合規律、必然地引起某種危害結果,如用鐵棒猛擊人的頭顱必然引起人的死亡;二是客觀上已存在發生某種結果的危險的情況下,盡管危害行為在通常情況下不會發生某種結果,但在特殊情況下卻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該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某人本身是特異體質,只要身體某些部位受到對正常人不足以構成死亡的刺激或外傷,通過神經反射而致心跳停止,致被害人抑制死亡等。
所謂刑法上的“偶然因果聯系”,是指危害社會同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外在的、非本質的因果聯系。這種因果聯系也可分兩情形:一是兩行為所引起的兩個必然過程相互交叉或者銜接所形成的偶然因果聯系,如某甲欲某乙,乙在被甲追趕時,不幸被丙的汽車軋死案,此即為相互交叉型偶然因果聯系;甲在馬路上違章駕車撞傷乙后逃逸,因乙失去知覺,又被丙開的汽車過失軋死,此案即為相互銜接型的偶然因果聯系。二是危害行為造成一定危害結果后,但又與自然力或他人正當行為相競合,以致引起了另一危害結果,這時危害行為同另一危害結果間就存在偶然因果聯系,如甲重傷乙后,丙送乙入醫院,當晚因醫院失火將乙燒死,此案中,甲的行為同乙的死亡之間就存在偶然因果聯系。
五、刑法因果關系應用中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對刑法因果關系的應用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⒈不能把刑法因果關系同刑事責任等同起來,它們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密切相關的兩個問題,在研究和應用刑法因果關系時,應當特別注意。刑法因果關系的存在只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是構成犯罪的條件之一。在因果關系存在的前提下,是否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還要與行為的主觀方面的條件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聯系起來分析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