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重要價值范文
時間:2023-06-05 17:5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文化的重要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茶文化;高校教育;思想教育;應用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如何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提出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人才以及“四個服務”要求的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積極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應當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必須認真研究的重大問題。茶文化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以及能夠與現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體系,茶文化中的“理敬清融”理念,能夠與高校學生思想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進而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以及價值觀塑造。盡管當前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重視思想教育與茶文化的結合,但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仍然沒有對其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運用的也不夠到位,還存在一些誤區,因而必須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這將有利于促進高校思想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1茶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運用價值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其意為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學、茶藝等。茶文化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并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它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中國茶文化發展形成過程中不難發現其蘊藏了大量豐富的教育素材,深入發掘其教育功能效果顯著。從古至今諸多文人雅士將品茶作為體悟人生和勵志的手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黨的十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茶文化,由于其具有很多思想性,因而能夠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發揮作用,特別是在當前高校學生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下,將茶文化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更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能夠提升學生思想境界。茶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茶文化已經形成了灑脫、寬容、仁愛等一系列文化體系和文化內涵,因而其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引導價值。從這一點來看,茶文化可以與大學生思想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能夠使茶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涵用來開展思想教育,比如“茶藝、茶德”可以用來教育學生提升自身的修養以及培養自身的能力,特別是“理敬清融”文化,能夠對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因而一定要重視茶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價值,通過有效的結合,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二是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當前很多大學生身心健康問題已經是一個普遍性問題,特別是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比較薄弱,這與“德才兼備”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學生心靈十分脆弱,因而一定要加強對他們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將茶文化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能夠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特別是茶文化“和敬融禮”的精神,使大學生能夠對此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樣能夠解決大學生的一系列困擾和困惑。茶文化還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使大學生通過茶文化讓自己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對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進而能夠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得到升華、世界觀得到改進,這必然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三是能夠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當代大學生,是對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這就需要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別是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在這方面下更大功夫。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茶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還屬于“集大成”的文化,可以說屬于中華民族的財富,對于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使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比如“茶道、茶禮、茶德”蘊含是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文化素質,而且也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修養,更能夠使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為人處事上,都會使學生變得成熟,同時也會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不再是“玻璃娃娃”。
2茶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運用存在的問題
盡管當前一些高校在開展思想教育方面,已經對茶文化進行了一些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說明茶文化在促進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但從總體上來看,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引起重視。一是重視不足。高校在開展思想教育的過程中,盡管一些學校已經開始運用茶文化,而且也有目的的開展了一些課程,但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重視程度仍然不夠,還沒有將運用茶文化作為重中之重,只是開展了一些滲透的工作,因而效果并不理想。還有個別高校在開展思想教育方面,雖然認為茶文化具有很強的作用,但在教育教學方面,卻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甚至不要的問題,這樣的思路根本不可以將茶文化更有效的應用于思想教育當中,而只能是一種形式主義,效果也不可能理想。二是缺乏融合。從當前一些高校的運用情況看,盡管已經將茶文化納入到思想教育當中,但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融合度相對較低,同樣會制約運用的效果。比如從茶文化來看,不僅包括簡單的茶事活動,而且還有很多的延伸以及文化活動,比如茶戲劇、茶故事、茶詩等等,這些都能夠運用到思想教育當中,但當前很多高校還沒有對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同時也沒有與思想教育進行深度融合,特別是很多教師本身對茶文化的理解就不夠深入、也不夠到位,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時也根本不可能起到很好的融合效果,這一點一定要引起重視,教師一定首先要深入了解、體會和理解茶文化,進而進行融合教學。三是實踐較少。當前一些高校在運用茶文化的過程中,實踐內容相對較少,更多的是一些“理論說教”,但與茶文化相關的一些實踐活動少之又少,這就無法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茶文化的內涵,而只能是了解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行合一”的目標根本無法體現。眾所周知,對于茶文化來說,既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應當多開發一些與茶文化有關的實踐項目,并且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教育、引導以及服務的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茶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有效運用的對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按照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人才的要求來看,在開展高校學生思想教育方面,應當將茶文化作為重要的內容和模式,堅持問題導向,著眼解決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教育運用茶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提高重視程度。對于高校來說,要想使其文化的作用得到發揮,首先必須高度重視茶文化的運用,要鼓勵、支持、引導,這樣才能起到作用。這就需要高校在開展學生思想教育方面,一定要將茶文化納入到思想教育體系當中,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茶文化“集大成”的重要優勢,積極探索運用茶文化開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模式。高校應當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建立“茶文化學堂”,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加直接、更加具體、更加深入的接觸茶文化。而是要真真切切的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入手,積極引導教師學習茶文化、運用茶文化。二是強化相互融合。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方面,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運用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融合”這篇文章,否則根本不可能起到效果。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融合于思想教育當中,一定要對茶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找出茶文化當中能夠與思想教育相融合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發揮。比如教師在運用茶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對茶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運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找出茶文化當中的“現代氣息”,并與之有效結合,進而融入到思想教育當中,這需要廣大教師進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自己就要成為“茶道、茶藝、茶德”的“高手”,在此基礎上,才能開展思想教育,才能讓學生信服。三是加大實踐教育。“知行合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重要的教學方法,在運用茶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實踐教育。在這方面,高校一定要為教師開展茶文化實踐教學開辟渠道,應當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多與茶藝館進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對茶藝館進行宣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茶藝館開展一些實踐教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茶文化的生活氣息,而不只是簡單的說教。要高度重視學生實踐內容的拓展,高校以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成立“茶文化社團”,既有利于宣傳茶文化,同時也有利于讓學生在“茶文化社團”中進行實踐鍛煉,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茶文化論壇、茶文化相關方面的比賽活動,更應當開展一些慶典,這樣能夠使學生參與其中,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通過對高校思想教育如何更好的運用茶文化進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茶文化屬于傳統文化,而且還具有“集大成”的特點和優勢,因而能夠更好的應用于思想教育,特別是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等都具有重要價值。必須下力氣解決,特別是要在提高重視程度、強化相互融合、加大實踐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發揮,使其成為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模式,推動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福建茶葉,2015(5):58-60.
[2]李瑞.中國禮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J].教育導刊,2013(1):33-35.
篇2
關鍵詞:茶元素服裝;人物形象設計;表現狀況;應用思路
人物形象在進行具體設計中,外在服裝和內在精神都對整個人物形象有著重要影響和推動力。而茶元素服裝作為一種融入了具體茶文化理念和生態綠色茶元素的服裝,其中所蘊含的精神理念和價值思維能夠被我們成熟、系統化融入到當前所開展的形象設計過程中。
1茶文化的發展歷程認知分析
茶文化元素在具體發展的過程中,其之所以,能夠實現全面傳承和深度融入,其關鍵在于其中包含全面而系統化的文化要素,同時在于該文化藝術元素在發展應用過程中,其最大價值在于融入了時代化的特點和價值內涵,因此更有應用必要性。在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如果能夠將茶元素服裝的價值內涵與該設計體系全面結合,從而實現整個人物形象從內到外的全面提升。同時更關鍵的是,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情感理念和價值內涵,也讓我們了解整個茶文化體系,形成了具體支撐,茶文化理念內涵對人們的影響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其能夠對理解和認知該文化體系的人予以行為上的全面支撐。尤其是隨著該文化體系的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其中所蘊含的茶元素內容值得被我們應用,當然茶元素與服裝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結合度也實現了具體而全面化的提升。
2茶元素服裝的具體建設機制認知
茶元素服裝作為融入完善茶文化元素基礎上的服裝設計活動,其在當前整個時代背景下,有著重要應用價值。而圍繞茶元素所形成的一系列復合型元素內容,其不僅有著濃厚的文化內涵特征,同時,實際上也展現和詮釋具體的理念內涵。茶元素服裝就是整個茶文化體系成熟發展的重要表現,通過對茶元素服裝的設計思路及制作工序和價值內涵進行具體剖析,可以看到在這一元素中,其中不僅是對茶文化理念的傳遞和表達,同時更重要的是茶元素服裝的制作工藝和具體方法,實際上,也成為我們了解茶文化體系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當然,該服裝元素在融合過程中,其不僅內涵上的關聯和影響價值,同時也是具體情感的詮釋和表達。事實上,結合當前人物形象設計活動開展的具體要求看,想要實現其最佳設計效果,就必須選擇合適的元素予以支撐,尤其是通過融入必要、合適的設計理念內涵,特別是精妙人物形象設計方案的整體融入,從而滿足人物形象設計的具體化訴求。在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其形成的特征,以及其中所孕育的內涵,都表達了一種成熟的認知觀念和文化思維,極具現實意義。茶元素服裝在應用過程中,其從表面上看是具體元素的應用,但是從本質上看,實際上是茶文化與服裝設計活動具體結合的中要求詮釋。
3人物形象設計的影響思路認知
實際上,人物形象是什么?是具體的人物風格,還是其語言方式,乃至行為特點等等。客觀而言,人物形象的整體內涵是復雜的,可以說,我們無法用某一種具體、客觀的理念或者觀點來對其形成全面、精準的概括。但是在整個人物形象進行外在展現和詮釋表達時,其使用的服裝特點,尤其是服裝造型、服裝的色彩搭配等等,都能對人們理解這一人物特點形成全面、直觀的認知印象。在認知任何一個人時,其前提就是對其客觀外在進行精準和直接認知。從服裝的出現及應用狀況看,服裝實際上是人們生活理念成熟發展的重要表現,而且在社會生活日益發展背景下,尤其是隨著社會大眾生活品質感不斷提升,服裝生產、設計水平也實現了全面而具體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裝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元素,其在人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而全面的應用。當然,雖然從表面上看,服裝只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元素,但服裝從出現到如今的成熟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具體而完善的文化體系。從服裝設計到元素篩選,乃至客觀、具體的搭配,實際上都是一種文化詮釋和表達。在對人物形象進行具體認知和理解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將外在服裝打扮與具體的人物形象形成全面而具體的關聯。可以說,在社會大眾的審美理念和傳承思維中,其往往會將衣著服裝狀況,與人物形象之間形成直接關聯。當然,對于人物形象設計活動開展來說,其影響因素是多樣化的,但是很多因素無法直接具體的予以變革,但是相對而言,只有做好服裝設計活動,并且將其與人物形象搭配之間形成具體關聯,從而才能實現整個人物形象設計活動的最佳效果。
4茶元素服裝在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的具體表現
在服裝設計與應用過程中,茶元素也有著合適完善的應用表現,無論是茶服加工制作,還是茶服元素的融入,都是傳統茶文化應用優勢的集中表現。尤其是隨著當前茶葉產業科學水平不斷提升背景下,茶葉產業元素內容認知不斷成熟,特別是很多服裝在制作過程中,其將茶染技術和材料應用到整個服裝設計過程中。正是茶元素內涵與服裝設計活動的具體結合,從而實現了整個茶元素服裝設計活動的價值呈現。實際上,認知人物形象是從精神層面來具體認知該活動的具體過程,而想要展現良好的精神形象,離不開具體情感內涵的詮釋和表達。當然,想要實現整個服裝元素價值應用的最佳效果,就必須注重在選擇合適的元素基礎上,注重恰當情感的詮釋和表達,通過多樣化思維的集中融入,結合與人物形象具體展現之間的有效結合,從而實現整個人物形象設計活動開展的最佳效果。在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不同的服飾色彩,乃至服飾的具體款式,甚至是服裝的特點和內涵都對整個形象設計有著重要影響,結合茶元素服裝的具體內涵和價值理念看,系統化、全面化的服裝設計思路,能夠在展現獨有文化理念的基礎上,提升社會大眾的具體全面認知。客觀而言,人物形象設計是一種基于具體理念和價值定位基礎上的活動,完善的設計理念不僅能夠讓我們品味到其中所具有的積極影響力,同時更重要的是在茶元素服裝設計活動中,所融入的生態理念和價值內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讓人們準確認知整個設計背后所具有的獨特內涵。
5茶元素服裝在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的具體應用機制
隨著當前社會發展不斷成熟,文化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服裝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和價值元素,其中所應用的色彩搭配理論和價值內涵,甚至是服裝設計方法等等,都有著系統化的價值內涵。當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服裝對人物形象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就當前時展狀況看,形象要求,尤其是良好的形象要求日益重要。可以說,做好形象設計,其不僅是服飾搭配的要求,同時也是從外在形象美與內涵精神美的全面融合。在現行社會中,人物形象是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而想要做好人物形象設計的妥善開展,外在服裝的應用與提升有著重要價值。在人物形象設計活動中,服裝元素有著重要影響力,服裝中所表現的藝術張力和具體情感內涵,都發展成為人物形象表現過程中的載體,而在服裝元素價值應用發揮過程中,其需要在注重設計定位的確定前提下,合理選擇設計元素,特別是通過將具體的人物形象設計要求與整個服裝色彩及內涵完善融入,從而傳達出整個形象設計過程中所融入的情感內涵和價值特征。可以說,服裝也是一種具有語言說服力和情感內涵的載體,而對于人物形象設計活動開展來說,應用好服裝元素,也能幫助我們塑造更為豐富、立體化人物形象,進而實現價值元素之間的全面融合。
6結語
在茶元素服裝應用到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我們對服裝的要求和價值認知,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外在服裝,更重要的是服裝中所具有的品質和內涵,更是具體設計情感的詮釋和表達。因此,在當前人物形象設計過程中,想要更好應用服裝元素,就必須確保整個服裝的品質內涵與具體的人物形象特點之間形成合理匹配和全面結合,只有氣質與特性相匹配,才能確保茶元素服裝應用與人物形象設計活動開展的全面結合。
參考文獻
[1]王佳慧.茶服設計及其網絡營銷策略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2):127-129.
[2]郝爾啟.古代服飾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秦兵馬俑鎧甲元素在現代服裝中的設計運用[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152-154.
篇3
關鍵詞:茶思維;初中語文;教學創新
茶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形成豐富的內涵,使其在當代仍然散發活力,與其他文化構成我國傳統文化體系。茶文化以物質文化為支撐,代表著民族的信仰和觀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維的強大生命力。這種特色文化與語文文學知識有著密切的關聯,面對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內在乏力,外在創新度不足的情況,引入我國特色茶文化,促進語文教學內容的創新變革,可提升學生好的人文底蘊,并實現自我意識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與語文知識,推動語文教學的全面優化,是新時期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1茶文化思維方式與內涵
我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在長久的發展中形成具有物質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體系,而茶思維作為文化之上對個體有著價值引導力的內容,極具藝術和文化價值。中國茶文化的傳播,不但需要對文化精髓進行傳播,還需要借助茶思維來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發揮茶文化體系更為深刻的作用。從育人的角度來看,茶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茶思維蘊含積極進取的精神,茶文化有著物質層面的內涵,因為茶葉生產與農業勞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在不斷的發展中,汲取各類文化內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態。早在兩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當時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儒家思想,為茶文化賦予新的內涵。其中影響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這一理念,要求飲茶者在文化氛圍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發揮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二是茶思維蘊含中庸的價值追求,茶文化內涵中的“和”強調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共處,應如同茶葉生長一般,學會尊重規律并順從規律。強調人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規范自身的思想和行為,通過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變人,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并保持人際關系和社會氛圍的穩定。
2茶思維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創新的價值所在
2.1豐富語文人文底蘊,增強學生知識貯備量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為通過文學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并形成認知觀念,為學生奠定認知世界的基礎。針對這一目標實施的教學內容,大多以古文學和現代文學為主,其中古文學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表明茶文化與語文這類人文學科有著密切關聯。以此為突破口,立足茶思維將更多茶相關的理念和文學理論,融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可增加語文人文底蘊,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思考、增加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長久的發展中,與藝術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藝、茶經、茶詩、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詩詞歌賦,可成為特色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全方位認知。而貼近學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夠降低傳統文化的理解難度,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借助書籍等載體開展閱讀活動,可使學生了解茶文化的內涵,以及發展的歷程。使學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形成對文化的認同感,并逐漸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國本土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得到傳承和傳播,還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進茶文化以及茶思維的推廣與發展。
2.2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優化學生的道德素養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語文強調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育,改變以往教學模式過于關注學生成績的問題,使教學重心落實到思想引導和道德素質擴展上,凸顯現代教育的重要價值。學科素養要求學生具備文化知識,并能夠利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茶文化經過幾年的積淀和傳承,形成特色的文化體系,有著豐富的文學載體,蘊含著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發展中完成品質的傳承。從茶文化發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與飲茶的行為和習慣有著密切的關聯。而各民族群眾在飲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學體系。在人們飲茶和感受茶文化營造氛圍時,能夠展示出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葉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濃厚的文化氣息,更是對飲茶者進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養性的意識,促進思想品質和素養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關的閱讀材料,挖掘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以此為案例為學生講解相關的內容,使學生會從不同角度了解哲學含義,激發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優化中學生的素養和道德品質。使學生在日益復雜的社會中,能夠有著崇高的理想,有著對文學等較高的審美觀念和情趣,自覺抵制負面和不良的文化,實現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2.3促進傳統文化傳播與傳承,擴大傳統文化影響力
初中階段的學習作為學生確立學業目標,形成較強文學基礎的關鍵期,只有學生有著對學習正確的態度,并形成對我國文化的認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國青年學生的素質水平,為國家發展和社會的建設提供后備力量。然而,由于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使成長在網絡時代的中學生,受著多元文化的影響,表現出思想觀念的多元取向。而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學生對我國文化的不認可,不但阻礙傳統文化的傳播,還降低語文教學的成效。為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引領,并借助創新的方法和內容,減少學生學習的抵觸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導學生樹立茶思維,了解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修身養性的必要性。在無形的滲透中,改變著學生對傳統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學生在思想發展的關鍵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潤,激發內心的強大能力,并受到其影響,表現在語文學習中,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對于文化的傳承,也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體,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也實現自我的價值和理想。
3淺談茶思維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創新路徑探索
3.1深入挖掘優秀茶思維教學素材,豐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體系
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創新中,深入挖掘優秀茶思維教學素材,不僅有利于豐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體系,實現語文教育教學整體創新,還可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營造濃厚茶思維教育氛圍,為培養學生良好茶思維能力,激發起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語文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多途徑深挖茶思維教學素材,圍繞教學目標,重構語文教學內容體系,以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創新。由于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在編寫初中語文教材題型時,缺乏對茶思維內容的融入,而導致整個語文教學計劃中缺少相關內容的體現。所以,就需要圍繞茶思維,重新修訂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內容。有助于促進茶思維與語文教育教學相融合,對于培養學生良好思維能力,具有一定幫助。首先,在編寫初中語文教材內容時,可以單獨將有關茶思維的歷史名篇定為一章節,在其中編寫一些關于茶的發展歷史、詩歌、文章及發展歷程。也可將茶思維相關內容打散編寫進教材內的各個章節中,實現對茶思維的完全滲透,以保證對茶思維的培養更加持續,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語文專業教師還可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在互聯網平臺中廣泛搜索有關茶思維的教學素材,整合語文教材內容,構建線上語文教育資源庫,作為語文教材內容的拓展。以此來為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做支撐。此外,如果教材內容編寫周期較長,那么語文教師也可通過自定義一些茶思維相關教材,在與內容相適配的語文課堂中,為學生普及一些關于茶思維的知識與內容,對于促使學生形成更為立體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文化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3.2基于茶思維滲透創新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成效
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學中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有效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引導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識學習當中,有效集中課堂注意力,實現高質量學習與教學課堂。因此,茶思維下的初中語文專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模式,應以滲透茶思維為主,根據目前初中階段學生個性特點、個體差異情況、發展需求等。秉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學生課堂話語權與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成效。首先,為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課堂趣味性與文化性,語文專業教師應積極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包括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在線課堂、情景創設、案例導入等先進教學模式。圍繞茶思維滲透目標,對語文課堂教進行創新。對于營造濃厚茶思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茶思維的學習與掌握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教學相關內容時,語文專業教師可事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制作語文教學內容、茶思維內容融為一體的多媒體教學視頻,時長為5~10分鐘左右。之后在課堂教學環節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播放,引導學生在一邊直觀地觀看教學視頻,學習相關知識,一邊受茶思維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維。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為學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讓學生直觀地觀看功夫茶全過程,并邀請學生上臺學習表演與品茶。在這種直觀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便會更好的集中,對茶方面的知識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與掌握,從而能夠更加積極地和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并學習茶思維。
3.3依據茶思維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有利于實現“知行合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茶思維,可通過將茶思維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首先,可通過將茶思維與初中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相結合,事先設定以“三個一”為核心的能力目標,即“一筆兼有文質的文章”“一口流暢的口語表達”“一種合乎情理的思維模式”。之后在積極組織開展以茶思維為主題的朗誦、辯論、演講、模擬情景小舞臺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嘗試采取一種合乎情理、開放謙虛的思考形式,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從而達到培育學生正確茶思維與三觀的目的。其次,應結合生活實際,強調實踐活動開展的連續性與層次性。在具體實踐中,可根據不同學生個體差異情況,合理分配相應實踐學習任務,來保證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針對性。比如,有的學生寫作能力良好,可鼓勵其撰寫能夠體現茶思維的小劇本、主辦報刊等,發揮學生寫作優勢,突出學生閃光點;比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辭,則可盡量鼓勵其多參與一些與茶思維有關的演講、朗誦及課本劇的語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整體素養得到顯著提升。同時,還可針對不同階段學生設計不同實踐學習活動,有利于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素質教育理念。比如,針對低年級的初中生,應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演講、朗誦、課本劇的活動,強調解除他們的心理束縛,增強學習自信心;針對高年級階段的初中生,鼓勵引導他們定期參與社會調研、熱點分析、基地實踐等活動,鼓勵他們走出校園,到社會上、茶企業中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有利于促使學生充分展現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定期在學校內組織飲茶文化內容演講為主題的競賽或茶文化知識問卷比賽等活動,圍繞學生日常所學理論知識設置相應學習問題與任務。有利于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茶思維的知行合一思想,從而在生活中自覺將自身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實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促進語文詩詞與茶思維深度融合,進一步豐富學生知識儲備
通過以茶思維為載體,加大對茶詩的學習,教授識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湯的魅力。對于促使學生進一步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斷熏陶,逐漸形成良好茶思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學坡《水調歌頭》:“已過幾番風雨,前夜一聲雷,旗槍征戰,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詞詳細記述了采茶、制茶、點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與體驗,并將之描述得極為生動傳神。因此,在學習此首詩詞時,需要教師先教導學生學會怎樣采茶、制茶、點茶等專業識茶知識。之后在詩人品茶感受的引導下,親自感受茶葉的滋味與口感,使學生形成一種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暢的感覺。其次,還可通過在校內建設茶藝室,帶領學生親自到茶藝室進行自主泡茶、品茶與點茶,細細品味茶的甘甜、有神,從而便能深刻體會孫東坡先生的真情實感,認識到孫東坡先生為何獨愛飲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過將詩詞與茶思維相結合,生成特色創新校本課程,實現流動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營造濃厚茶思維滲透氛圍。總而言之,初中語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認識到學科素養的重要性,還要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改變當前青年學生發展動力不足,學習被動的局面。然而,長期受到傳統應試教學體制的影響,教師往往會過于重視教材內容的講解,忽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以及豐富教學資源的應用,使學生接觸到人文知識過于片面,自身的素養和道德品質得不到發展。面對新的挑戰和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應主動轉變觀念,以茶文化為特色,將相關的文學知識帶入到課堂中,并在閱讀、寫作等教學環節中,滲透茶思維和茶文化,增加語文的人文底蘊,豐富語文教學的層次感,有效帶動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還激發學生文化傳承的意識,促進茶文化在當代的發展,也實現語文育人效果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馬心忠.核心素養下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課程教學與管理研究學術論壇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249-255.
[2]閆立兵.多媒體互動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創新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張永琪.茶文化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福建茶葉,2021(04):198-199.
[4]劉玉蘭.基于茶文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福建茶葉,2020(12):222-223.
[5]李冬梅.妙筆生花花常在,靈動寫作作不絕——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創新[A].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期)[C].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2.
篇4
關鍵詞:高校;茶藝社團;校園文化;意義
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中的傳承,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發揮著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而以社團形式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中的弘揚,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并促使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動學生成長。茶藝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與吸引力,在高校中開設茶藝社團,不僅能夠豐富高校校園文化內容,而且能夠引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向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
1利用茶藝社團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在當前高校工作中,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是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仍舊有許多問題制約著校園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其中傳統文化建設的弱化以及校園文化呈現的封閉性與功利性傾向,都決定了利用茶藝社團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1傳統文化建設的弱化
我國傳統文化在高校中傳播,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知識、活躍學生思維、升華學生的精神境界,從而促使學生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文化責任感,并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見,在高校校園文化中重視傳統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高校與大學生群體都體現出了更加重視時代文化精神建設與科學文化精神建設的傾向,特別是競爭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得到了重點強調。這種強調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在社會節奏與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的今天,高校必須通過培養學生的這些品質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但是在此基礎上忽略傳統文化建設卻是一種有失偏頗的做法,同時也難以讓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出中國特色。因此,在高校中開設茶藝社團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社團,是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中時代精神建設與傳統文化建設得以平衡的必要策略,同時也是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中國特色的必然要求。
1.2校園文化的封閉性與功利性
校園文化的發展要求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出開放性,即通過對社會優秀文化的汲取,來豐富校園文化并推動校園文化的創新。但是在高校文化建設實踐中,校園與社會之間的文化交流存在著一定的障礙,許多高校將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校園當中,與社會相關的文化活動并不多。雖然許多學生組織會自主開展社會文化活動,但是由于學生群體欠缺豐富的閱歷與成熟的思想,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難以實現對社會優秀文化的有效汲取,從而凸顯出了創新與發展動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功利性傾向也逐漸顯現,這種傾向體現為高校以及學生群體將功利性動機當做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園文化的發展空間甚至會導致校園文化向錯誤的方向發展。而茶藝社團的建設,能夠為高校及大學生群體提供一個與社會優秀文化開展交流與學習的組織載體,并且這種蘊含豐富傳統文化的學生組織也能夠向學生傳達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從而推動校園文化向著精致雅逸的方向發展。
2高校茶藝社團的開設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意義
通過分析利用茶藝社團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可以發現,高校茶藝社團的開設對于強化高校文化建設中的傳統文化社會工作以及解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封閉性與功利性問題具有著重要意義。除此之外,高校茶藝社團的開設,對于豐富校園文化內容、推動校園文化凈化也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2.1豐富校園文化內容
當前高校中的學生社團涉及到了多樣化的領域,這些社團具有靈活的活動方式,同時也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通過引導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并讓自身的課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茶藝社團在高校中的開設,同樣能夠發揮出豐富校園文化內容的作用,這種作用不僅體現在拓展學生茶藝知識、推動學生利用茶藝開展交際方面,而且也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方面,這對于實現高校、學生與差異文化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通過在高校中開設茶藝社團,能夠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一個學習茶藝知識的平臺。雖然當前大學生群體都對與茶和茶藝相關的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學生都是淺嘗輒止。缺乏學習茶藝知識的平臺,是造成大學生對茶藝以及茶文化缺乏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茶藝文化中包含著多樣化的知識內容,如對茶葉種類的認知、對茶葉與茶具的選擇、泡茶技藝以及融合各類藝術形式的茶藝表演等,通過對這些知識內容的了解學習,對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具有著重要意義。另外,茶藝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容,如茶道精神、待客禮儀、茶德、茶禪意味等,這些內容的推廣和普及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推動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其次,高校通過開設茶藝社團,能夠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一個交際的平臺。交際屬性是茶藝文化中重要的組成內容,通過在高校中開設茶藝社團,能夠引導學生自主組織各類茶事活動,使大學生群體擁有以茶會友的平臺,能夠將更多的課余時間用于交際而非熱衷于一些諸如網絡游戲等極具娛樂性又缺乏教育價值的活動。同時,通過參加茶藝社團開展交際活動,大學生群體的協作精神、團隊能力也能夠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并促使大學生群體在理解茶藝中的“和合”思想基礎上實現高校和諧文化的建設。最后,高校通過開設茶藝社團,能夠推動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茶藝的發展與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具有緊密的關聯,在這些傳統文化中,不乏一些極具教育價值的思想內容,通過開設茶藝社團、推廣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如茶藝與儒道釋思想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中入世思想、樂道精神與和合思想等,能夠對大學生個體的自我提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入世思想能夠引導大學生群體自強不息并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樂道思想則能夠引導大學生群體通過茶感悟人生并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和合思想則能夠引導大學生群體與他人、與自然構建一種和諧的關系等。由此可見,茶藝社團在拓展大學生知識、推動大學生交際以及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等方面都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通過在高校中開設茶藝社團,不僅能夠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同時也能夠推動校園文化內容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以及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都具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
2.2推動校園文化凈化
在大學生群體進入高校校園之后,雖然課程較少但是卻更加忙碌,由此可見,高校校園中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能夠填充滿大學生群體的課余時間。但是客觀而言,當前高校中的校園文化體現出了庸俗化的傾向,即具有娛樂性質的文化內容較多,而具有啟迪價值的文化內容卻十分欠缺,諸如走廊文化、廁所文化以及課桌文化等,與高校的社會角色定位以及高校校園的文化發展方向欠缺契合性,而這些低俗文化堂而皇之的存在,給高校校園文化的凈化與先進性的體現帶來了很大的障礙。而根植于我國農業文明的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并在千年的沉淀中體現出了穩定的特征。通過茶藝社團的開設,可以推動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弘揚,這對于凈化高校文化環境具有重要價值。首先,茶藝社團的開設,能夠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實現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的協同發展。茶藝與茶文化本身就實現了物質與精神的緊密結合。茶葉有豐富的種類,并且在香氣、色澤等方面都具有多樣化的特色,同時,茶藝融合了藝術、利益、道德等多個層面的文化因素,因此,茶藝社團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或者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等單一的方面,而且能夠推動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的結合。其次,茶藝社團的開設,能夠推動校園文化實現高雅文化建設與通俗文化建設的協同發展。茶藝具有著雅俗共賞的特征,在茶藝發展過程中,文人品茶、宮廷茶宴等展現出了茶藝高雅的一面,其中,與茶藝相關的茶詩、茶詞也在這些高雅文化的熏陶下具有了更高的藝術性。而對于民間而言,飲茶是一種重要的習俗,茶藝也具有通俗化與大眾化的特征,這種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的文化形式,推動著茶故事、茶傳說以及茶諺語等文化的發展。通過在高校中開設茶藝社團并對茶藝文化做出全面的傳播,可以讓大學生群體認識到茶藝所具有的兩面性,同時也可以推動校園高雅文化建設與通俗文化建設的協同發展。最后,茶藝社團的開設,能夠推動校園文化實現審美文化建設與娛樂文化建設的協同發展。茶藝具有豐富的審美性。在茶藝表演過程中,精致的茶具、優美的音樂以及精湛的茶技等,都能夠帶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在觀看茶藝表演的過程中,人們也能夠放松身心、體驗和諧之美。由此可見,茶藝本身具有審美性與娛樂性,因此在高校中開設茶藝社團,可以有效推動校園審美文化建設與娛樂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由上可知,茶藝社團的開設對于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高雅文化建設、通俗文化建設以及審美文化建設和娛樂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開設茶藝社團并組織茶藝活動,能夠有效抵制高校校園文化中庸俗文化的盛行和庸俗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消極影響,推動高校校園文化的凈化。
3結語
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建設工作的淡化以及校園文化發展方向的封閉性和功利性等問題,急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向高校校園傳播發展。在此過程中,具有著極高審美性與文化性的茶藝文化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發展能夠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國高校應當重視茶藝社團的作用,并通過強化對茶藝社團的扶持、推動茶藝社團建設制度的完善、提高茶藝社團指導教師素養等策略來為高校茶藝社團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確保茶藝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林育真.茶藝社團與中職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電子制作,2015,06:163-164.
[2]程善蘭.發揮茶藝社團在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J].中國西部科技,2010,25:90-91.
[3]周玲,侯艷,居倪萍,邵宛芳,呂才有,周紅杰.以茶藝團建設為龍頭培養高素質特色人才[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7:184-186.
篇5
我國的標志設計有著久遠的歷史,其與人有著密切關系。遠古時期,人們為了方便記錄、記憶,常用畫圖、文字等作記號,用以增強事物的識別性。人們最初只是用簡單的文字圖形表達某種意義,經歷長時間的演變和完善后,形成以象征圖形為主的具有多種復合寓意的視覺傳達形式,即標志。例如,太極八卦圖、個人印章、商鋪標識等。北京同仁堂標志,模仿漢朝瓦當造型,圓形里面中間是“同仁堂”仨字,左右是兩條對稱的“龍”的樣子。同仁堂標志外形是圓形,是中藥劑型藥—“丸”的象征,兩條龍為草葉形,創意來自中藥里下藥的蛤蠣形象,意味“中藥和龍都是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有著重要價值。“同仁堂”字體上面有一個圓形,代表著珠子,寓意同仁堂是中國醫藥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從整體上看,象征“二龍戲珠”,是“吉祥安泰”、“祝頌平安與長壽”之禪意。這樣的圖形標志賦予了同仁堂豐富的文化內涵,寓意深廣,成了中國老字號商標之一。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禪宗文化圖形應用于標志設計領域,早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禪宗文化圖形不斷被應用與創新,形成了特有的表現特色,即注重“形”的提取、“意”的沿用、“神”的延伸,講究的是“形意神”合一。
1、“形”的提取
現代圖形標志設計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禪宗文化圖形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既能表現深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又能形成具有新穎創意和全新寓意的圖形標志。很多標志將禪宗文化圖形和現代設計元素結合起來,提取了禪宗文化圖形表現形式中最精華的部分并加以整理運用,搭配現代設計元素,形成了具有全新寓意和創意新穎的圖形標志。例如《禪意東方》雜志,其內容主要是描述各種高端設計的居住空間風格,收錄了很多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居住空間設計,與更多人分享東方文化的精粹。其標志設計創意來自古典的“印章”+“祥云”,印章是中國常見的標志,祥云是禪宗文化圖形的一種形式,它波濤洶涌,喻意興旺發達。“禪”字更是禪宗文化圖形的直接表現,代表著東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印章、祥云、“禪”字,勾勒出了一個極具喻意、博大豁度的圖形標志,為雜志塑造了一個文化深厚且豐富的形象。加之,主色調為古典紅,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了熱情、奔放、激情,具有易識別、醒目的特點,極具中國風特色。再如,陳幼堅設計公司(AlanChanDesignCompany)標識,運用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四喜娃”圖形。四喜娃圖案是一對胖墩墩的小男孩,穿著肚兜、光著屁股,活潑可愛。但仔細看的話,實則是四個娃娃巧妙的連在一起,兩個彎曲身子,側臥在床,兩個直立身子,狀似行走,喻意吉祥如意,表達人生美好的愿望。這是中國人比較喜愛的常見的禪宗文化圖形。設計公司借用“四喜娃”圖形,搭配漸變的黃色,用黑色做底色,既保持了原圖形,又增強了現代感,借用其寓意表達祝公司發展順利、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景。
2、“意”的沿用
在現代圖形標志設計中,更注重“意”的沿用,也就是傳統圖形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文化的傳播。例如,上文提到的《禪意東方》雜志標志、設計公司標志,都是既提取了禪宗文化圖形中精粹,又沿用了圖形的寓意,希望借其寓意為自身樹立一個嶄新且符合戰略目標的形象。除了寓意沿用外,更為重要的是傳播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深圳水上樂園標志,借用了“太極圖”圖形,但又不完全是“太極圖”,好似翻騰的水文圖案,配上“彩虹色”,十分符合水上樂園玩樂的主題。同時兩個不同顏色、有差異的水文圖案蘊含著變化統一的哲學理念,傳遞著禪宗文化中的“動靜觀”、“生生不息”的傳統思想。再如,曼妮芬•龍鳳系列的標志,引用了“龍”字的型,鳳凰的外觀,彰顯了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氣質。而這一系列產品采用了龍鳳刺繡、中國紅,將中華民族優秀的錦繡圖騰及民族文化特色展現地淋漓盡致。
3、“神”的延伸
受中國傳統審美取向的影響,我國現代圖形標志設計不注重寫實,側重于傳達企業或產品理念。所以,禪宗文化圖形在圖形標志設計中的應用更強調“神”的延伸,使產品與標志形神合一。例如,陳幼堅先生設計的“MrChan”陳茶館機構形象標志中“佛手輕拈一片茶葉”,與禪宗起源的“拈花微笑”典故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喝茶也蘊藏著許多禪機,故有“禪茶文化”。設計師用此標志,將企業理念及品牌內涵形神兼備的表達出來,對“茶”產品的闡釋準確到位,這異曲同工、以心傳心的方式便是禪宗文化的宗旨。
二、結語
篇6
[關鍵詞] 艾爾肯?阿熱孜先生;語文研究;維吾爾語文
一、語文的研究在維吾爾學者中的歷史地位
語文的研究在維吾爾學者比歐洲學者早于一千多年。早在11世紀《突厥語大詞典》編著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研究中古突厥語的語音、語法、詞匯、文學和文化諸多方面的豐富而生動的材料、而且保存了當時有關突厥各部落的社會與歷史的大量的語文材料,因而是一部重要的文獻。主要是進行比較和從歷史角度來研究語文學。研究的興趣是在突厥語族諸語文之間的關系。以及重新來勾畫在歷史上這些語文之間的關系。這個研究只有在了解古代各突厥語文之間的聯系的基礎之上才能進行。
二、艾爾肯?阿熱孜在在語文研究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艾爾肯?阿熱孜先生從事維吾爾語文研究,其學術思想明顯受到中國學術傳統的影響,根源主要在于中國學術界歷來對中國語文有精深的研究。維吾爾語由于存在著漢語借詞而不同于其他突厥語。這是由于維族漢族人民之間有長久的歷史聯系所造成的。但是在大量維吾爾語論著中,對這個問題競很少專門的研究。在中央民族大學進行了長期實際工作,精通語的艾爾肯?阿熱孜先生第一次進行了語相互作用問題的深刻的科學研究工作,闡述了翻譯理論,翻譯技巧和翻譯實踐等問題。在維吾爾語教學工作中也有實用價值。艾爾肯?阿熱孜學術著作的意義還在于他開辟了翻譯學中相當重要的一項研究活動。
1、艾爾肯?阿熱孜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學接受了這種學術之風。他在《裕固族與〈格薩爾傳說〉》論文中指出:“《格薩爾傳說》的文化學術風格,以及由此表現出的文化變異特征,這部繁博宏富的著作多元文化風格的重視。對裕固民族自身文化卻缺乏系統地闡釋,忽略了裕固族自身文化對《格薩爾傳說》的產生所起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影響作用。《格薩爾傳說》不是裕固文化史上突如其來的文化舶來品,而是裕固民族文化發展積淀的必然結果。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植根于其民族文化的土壤,任何民族文化的成果都是其民族文化意識映射。因此,描述孕育《格薩爾傳說》的裕固文化學術思想背景,體味《格薩爾傳說》凸現的裕固人的文化憂思,對于理解《格薩爾傳說》具有重要的價值。《格薩爾傳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文化現象,它是裕固文化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必然結果。集中而具體地體現了裕固文化學術思想,因而確立了它在裕固文化史上不可憾動的地位。
艾爾肯?阿熱孜先生探討《我國摩尼教與它的淵源研究》論文中關于產生摩尼教的文化背景,摩尼教雖然將置于世界佛教文化和中國佛教文化的總進程之中,但卻無意間淡漠了它所流溢著的強烈的維吾爾摩尼教文化意識,忽略了它的維吾爾摩尼教文化流變積淀的過程,使人感覺維吾爾摩尼教仿佛橫空出世,仿佛無根之樹。所以,只有把摩尼教放在維吾爾佛教文化歷史進程中去考察,才可以充分展示其在維吾爾佛教文化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價值。
2、艾爾肯?阿熱孜先生維吾爾文字史的問題框架,并不僅僅只是提供了一條重構“中國維吾爾文字史”的新線索,他對維吾爾的歷史和現狀,具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和認識,對于摩尼教、佛教,特別是伊斯蘭教對維吾爾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有獨到的見解。這不僅開闊了他的研究視野,豐富了他的研究內容,也提高了他的研究水平。他已經發表的《歷代維吾爾文字史研究》《維吾爾族茶文化》《我國摩尼教與它的淵源研究》《世界裕固族研究總論》《鄂爾渾石碑的現代維吾爾翻譯與我國的研究狀況》等10多篇論文,很好地體現了他對維吾爾文化和文學的認識水平和研究能力。他的論文,材料豐富翔實,立論新穎獨到,論證嚴謹科學,文筆清新流暢,受到中國突厥學研究學者的關注,是一位很有發展前途的年輕學者。目前,他正在撰寫《〈西部裕固語〉研究》專著,這是他多年來系統研究裕固族淵源文化的結晶。
三、總結艾爾肯?阿熱孜先生對語文研究的意義影響
總起來看,艾爾肯?阿熱孜先生語文研究相關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是清晰可辨,特點明顯的,并呈現如下的規律:首先,他在繼承了中國民族語文學的基礎上,受中國學術界傳統的影響,進入中國民族語文領域從事語文研究。其次,他從研究維吾爾語文關系入手,進而強調土耳其,突厥諸族維吾爾語文的內部之間的語文交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維吾爾語文的特點。
最后,艾爾肯?阿熱孜先生在語文交流的實踐研究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認識到語文交流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艾爾肯?阿熱孜先生深入研究維吾爾語文的同時又指出與土耳其語文學,古希臘文化思想之間所形成的同與異,由此推斷21世紀是維吾爾語文重新發揚光大的重要時期。
篇7
一、爨陣八法
“爨陣八法”的烹飪之道,主要是“天灶,地灶,紅案,白案,生案,水案,涼菜案,配菜案”八法技術,且每一種技術都有相對應的廚行術語。廚房講究布局要合理,才能使工作協調方便,水案、配菜案靠近天灶,水案張發干貨及過油,換熱水方便。配菜師傅將配好的菜遞給天灶師傅烹調,速度快,效率高。紅案、白案要上蒸籠,靠近地灶最方便。古詩“天地分南北,生冷各西東。水配一天灶,紅白靠地鍋。”就是這個意思。爨陣八法對于初學者來說,即形象又生動,言簡意賅,易學好記。
(一)天灶
天灶布局一般以兩排相對,成井字形,這樣工作順手方便,速度快。天灶是廚房的龍頭,天灶一動,其他各部門都跟著忙起來,因此天灶的位置極其重要。烹飪中術語云:“井字布局宜四方,南出北應八面忙。龍頭一動作作起,虎尾一掃處處清。”天灶廚師要求動作靈活、敏捷,要對天灶每個火眼的作用、功能、火力的大小運用自如。古時在外支鍋造飯,用三塊大石頭對稱放置,上放容器,下面燒火,用來煮熟容器里的食物。這種原始火灶,經不斷改進,形成高爐灶。這種高爐灶是用土坯磊成的,后來也有用磚磊制,爐子呈圓形,肚大口小,下有爐條。過去遇到紅白事,廚師外出干活就不用備爐子,直接用一些磚,和一些泥,隨砌隨用,干完活一腳蹬倒,因此又叫“一腳蹬”。現在農村有時還用這種方法。
(二)地灶
地灶又稱地鍋、蒸鍋,分生蒸、熟蒸、清蒸、老蒸、嫩蒸、拍粉蒸、扒蒸、紅蒸等,對掌管地灶的蒸工要求極高,既要掌握地灶的習性、火候合理,運用時間適度,還要對其它各作了如指掌。地灶主要是為水案蒸發、生案蒸熟、紅案熘透、白案蒸制、天灶加熱、涼菜案制熟。在出菜的過程中,既要及時又要蒸熟餾透,是八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菜肴裝進籠屜,籠屜一層一層扣好,火焰旺,氣勢足。術語說得好:“地鍋功夫在蒸工,有酥講嫩定時間;但得肉酥魚鮮嫩,技法搶時應爭先;生蒸熟熘要準時,紅白兩案配合穩;原料以汽分大小,適度時宜出籠準。”
(三)涼菜案
涼菜案是制作冷菜的工種,把各種動植物性原料經過加工成形烹制成熟或腌制入味晾涼后裝盤。冷菜是筵席的開始,是開路先鋒,其主要方法有腌制、拌、熗及醬、鹵、熏、煮等熱制冷吃。冷菜“用料要全面,葷素宜相兼。量勻色有異,調味法善變”,要百菜百味,刀工細膩,拼擺整齊,色彩搭配協調,葷素搭配合理,形態飽滿,構思巧妙,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誘人食欲。正如術語所說“鸞刀穿梭快如飛,絲條塊片切一勻。擺盡人間大地物,巧奪天工繪彩云。”
(四)配菜案
配菜案是八作中的重要工種,配菜人要知識豐富,通曉各種動植物原料的品質、性能,分檔取料,做到物盡其用。配菜師傅要知識豐富,通嘵古今宴席的規格,合理配膳、科學配伍,常被尊為廚房的“主管師傅”。“五湖珍品握在手,四季時鮮運掌中。洞察天時知性能,運籌得當配有功。”這說明配菜師傅的重要性。配菜師傅要“配菜取料量材用,陪襯有色宜重形。切片有法齊而整,多樣菜品均不同。”配菜時要注意色彩、形狀的合理搭配,要“配形不宜亂,順色應改變”,如果“賓主不分清,配成也無功。”
(五)紅案
紅案又叫熟案,其主要工作是熟料扣碗,因其扣菜中紅菜居多,所以叫紅案。術語說:“紅案技術在扣擺,雞鴨魚肉熟出骨。原料面子要整齊,調味技法各有術。”“反扣鴨子正扣雞,魚塊仰扣肉順皮;野味剁條黿宜整,甜菜擺面果裝心”。是說鴨子從鴨背開刀剔凈骨,用胸脯作面子整扣碗中,加湯下調味蒸酥爛,因為用胸部作面子,謂之“反扣”;扣雞用雞的背部作面子,謂之“正扣”,然后放入調料,加雞湯、鹽上蒸籠,蒸至雞酥爛;瓦塊魚、虎頭魚等魚類都是皮朝下扣入碗中,此為“仰扣”;紅燒肘子、虎皮肉、米粉肉等都是皮朝下順擺,上桌時反扣過來,形態美觀;甲魚,因整只形狀美觀,所以扣碗應整扣,成菜美觀大方;扣八寶甜飯,要在碗底先擺上各種果脯,成美麗圖案,也可擺上吉祥圖案或文字,再放調過味的熟糯米上籠蒸透,翻扣盤中,上籠蒸熟。
(六)白案
白案,指的是面點廚師運用各種原料制作干、稀主食或花樣點心,以供筵席之用。“能掌古菽粉,善制四面珍;味適八方主,十指技藝深”。技藝高超的面點師能用各種五谷雜糧等原料制作不同形狀、不同風味的主食和點心。這些點心,葷素兼備,甜咸適口。“推扒折疊與包搟,蒸烤爐炸技藝全;甜咸葷素品味多,只在手法千萬變”。制作點心技法很多,和面要用推、扒、揉、搓等技法,才能使面團柔、軟、彈性好。包餡、搟皮,樣樣精通;蒸、烤、炸、煎烹調方法多樣,甜咸葷素品種眾多,這些方面關鍵在于手法的變化和技術的全面。白案師傅與配菜師傅要相互協作,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做好適合不同檔次、不同規格筵席要求的點心,增添筵席特色。
(七)生案
生案,即運用各種刀法,將原料加工成形以便于配菜,或直接交給天灶、地灶,由掌勺師傅上火烹制。生案加工生料,所以廚師首先要學會使用各種刀法。刀法是指行刀的各種技法。“降龍伏虎仙人路,懷中抱月除邪奸。”是說批刀的持刀方法和運用批刀批原料的過程。持刀的右手食指伸直,緊貼刀背,形如仙人指路,大拇指在刀上,中指在刀下捏住刀,無名指、小指握住刀把,左手四指稍微分開按住原料,右手從外向懷里一推一拉使刀運行,將原料批成片,兩只胳膊松肩曲肘,成圓形,好象懷中抱著圓月亮。“切前剁后片中間,劈砍靈活剔用尖。托刀削皮砸用背,八法用刀各不一。”是說一刀多用的方法。除刀工外,生案還要負責上漿、整雞及整魚出骨、烤鴨上叉等。總之,生案要會運用刀工處理原料,還要會其他技術,以便互相協作,提高工作效率。
(八)水案
水案是發制干貨原料的工種。由于很多原料特別是高檔原料,其季節性和區域性都比較強,產地和消費地相距甚遠,為了使山珍海味易于儲存和運輸,人們往往把這些原料制成干品,便于長久保存,使非產地的人們也能吃上山珍海味。干貨原料漲發方法多樣,有水發、油發、堿發、蒸發等,盡可能使干貨原料漲發到接近鮮品時的狀態,去除異味增加香味,便于烹調和食用。
二、徐州飲食文化的形成
(一)歷代名人雅士的詩文軼事,推動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形成
徐州號稱龍飛之地、將相之鄉,文人墨客、藝術大家,數不勝數。歷代名人雅士在徐州留下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飲食文化史料,這些為徐州飲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戰國時期,“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流落于徐州,求教彭祖的烹飪之道,其創制的“易牙五味雞”及用于齊桓公會諸侯的“八盤五簋”筵流傳至今。后人為紀念這位大師,歷代都有以易牙命名的飯莊。楚漢相爭,項羽稱霸都彭城,開國大典的“龍鳳宴”一時傳為佳話,后有人題詩云:“一餐龍鳳宴,嘗盡天下鮮;珍饈佳寰宇,疑是上九天”。劉邦討伐英布,回故里集名師、匯珍饈大宴百官百姓,擊筑作《大風歌》,名揚天下,后有人贊云:“集四海瓊漿高祖金樽于故土,會九州肴饌鏗膳秘以彭城。”可見筵席盛況;其“沛公狗肉”更是譽名全國。蘇軾不僅是位才華超群的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兼烹飪大師,他善于調味,精于食道,寫有《老饕賦》、《燉肉歌》等,自號老饕。在徐州任知府時,有“回贈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亦稱“東坡四珍”,寫有大量的飲食詩文。后有人題詩贊“東坡四珍”:“學士風流贊老饕,烹調有術自堪豪。四珍千載傳佳話,君子無由夸遠庖。”唐代名歌妓關盼盼,不僅能歌善舞,還擅長烹調,曾為大詩人白居易做過兩次令人贊嘆不已的佳肴,一道是“油淋魚鱗雞”,一道是“蔥燒孤雁”。徐州古跡“燕子樓”現在猶存,清末名人錢食芝曾題詩云:“千年故事已成古,名樓佳肴傳世人。”唐宋時期,韓愈好飲食,曾親自創制了不少名菜,如“愈炙魚”,在徐州廣為流傳。隨父來徐州的白居易,愛吃一種鴨子,因其字“樂天”故稱“樂天鴨子”。明朝劉伯溫三次來徐,對徐州名菜“炒苔菜莢”贊不絕口,相傳還曾親自指導廚師做了“南煎丸子”、“釀苦瓜”、“里脊苦瓜”、“蓮子苦瓜”、“野味三套”五個菜。從其著有的《多能鄙事》卷一至卷三的飲食部分,可見其對飲食極有研究。清光緒年間,徐州名人文蘭若,篤鐘于飲食文化,對烹飪頗有研究,有“文老饕”之稱,家傳有《大彭烹事錄》及《東坡食譜》(后毀于十年期間)。清末民初,徐州名人秀才錢食芝,不但常以詩書畫自娛,還對烹飪既有擅長又有研究,曾寫有“紅黍是好友,白魚我仇人;鮮莪長交往,狗肉冤更深”等詩文。徐州名菜“三軍占鰲頭”,就是抗日名將李宗仁在徐州指揮抗日時,徐州名廚胡德榮老前輩特意做的一道菜,寓意深刻,深受李宗仁的喜歡。名人在徐州,很多都與徐州菜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劉邦皇后呂雉的“牝雞抱蛋”;梁王朱溫的“獨占鰲頭”。這些名人雅士與徐州烹飪的不解之緣,無形中推動了徐州飲食文化的發展。
(二)獨特的地理環境,擴大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影響
徐州位于江蘇省的西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之地,處于華北平原的南部,黃淮平原上。京滬隴海鐵路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流過,黃河故道橫穿市區。作為交通要道,齊魯文化圈和吳越文化圈相交之處,千百年來南北方的交流使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特有的豪爽、熱情,也有著南方人特有的細膩,這是由歷史已久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底蘊所造成,也鑄就了徐州獨特的飲食文化風格。徐州周圍有山有水,古語云:“三片平原三片山,故黃河斜貫一高灘”。僅山就有50余座,水有故黃河、奎河、京杭大運河、云龍湖、微山湖、駱馬湖。夏季暖熱濕潤,高溫多雨,冬季干燥寒冷,雨量較少,全年光照充足,積溫高,降水較為充沛,水分資源比較豐實。這些氣候和地理環境為徐州地方飲食文化的特征提供了物質條件。由于徐州與山東毗鄰,受孔孟禮教遺風的影響較深,在徐州地方飲食文化中,飲食禮儀文化尤顯突出,來人接待、座位安排、敬酒敬茶禮節等都有一定的講究,這些禮儀文化,大大豐富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如徐州人喜食鯉魚,因鯉魚的“鯉”與“禮”諧音,“魚”與“余”諧音,在古代,徐州就有“鯉魚跳龍門”之說,民間有“無鯉不成席”的俗語,且魚菜上桌,魚頭必須要對著主賓或年長者;因“雞”與“吉”諧音,含有吉利的意思,因此徐州酒席中必不可缺少雞。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徐州地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其飲食文化也輻射到周邊地區,徐州周邊地區的一些飲食習慣、飲食習俗等大多與徐州接近或相同,在幾千年的飲食文明中,徐州與周邊地區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飲食特色,擴大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影響。
(三)特色突出的飲食習俗和民間風俗,奠定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基礎
徐州鄉土菜,量大實惠,重油、重鹽、重色,善用蔥、姜、蒜、香菜、小茴香等辛辣食物調味,口味多辛辣,制作上多簡潔方便。徐州人愛吃蟬、蠶蛹、豆蟲、蝎子等奇特食物,甚至連水中的雜草、難聞的臭椿豆都當成一種美食。徐州人喜食辛辣,愛吃蔥、姜、蒜、香菜、芥菜、茴香菜、辣椒等刺激味重的植物性食物,且特別喜愛生食,家庭中常制作“拌五毒”(青椒、大蔥、生姜、蒜瓣、香菜切絲同拌)來下飯,這大概和徐州人的性格有關。徐州一帶和山東南部一些地方,并沿著隴海線均屬“辣椒帶”,在一些涼拌菜中大多喜歡放一些香菜、蔥、姜、蒜泥、芥末等。家庭燒炒菜,也愛放辣椒,好像不帶辣味不刺激,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奇異的食風,如喜食麻辣兔頭、鹵羊耳、羊蹄、狗蹄等,這些都造就了徐州鄉土菜奇特的風味,也無形中增加了徐州鄉土菜的魅力。俗話說“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這是徐州周圍地區的真實寫照。徐州市轄邳州、新沂、睢寧、豐縣、沛縣五個市縣,各個市縣的鄉土菜也有區別,由于風俗習慣不同,因此,各地的鄉土菜在原料的選用和風味上也有所不同。徐州的“伏羊節”全國僅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羊肉系列菜更是枚不勝舉。“夏吃伏羊”、“冬至母雞湯”是徐州地區特有的民俗,不同節日和節氣,也有不同的飲食風俗,這種食俗與古代祭祀、中醫學理論、陰陽五行、節氣變化、民俗習慣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歷代流傳下來的名菜、名點和名宴,提升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
徐州菜點經過歷代流傳和創造,形成了系列名菜、名點。徐州菜作為江蘇菜的四大風味之一,其特點是:華而實、麗而潔;濃而不濁、淡而不薄;以鮮為主、兼蓄五味;擅長炸、烹、溜、燉、蒸、扣等技法,取料廣泛,注重食療。如“羊方藏魚”、“易牙五味雞”、“龍鳳會”、“冬瓜四靈”、“雪花八卦雞”、“養心鴨子”、“東坡肉”、“糖醋四孔鯉魚”、“蜜三刀”、“蜂糕”等等。這些名菜點是徐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徐州飲食的歷史和創造,是徐州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源。筵席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筵席的規格和組成可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也能窺視其地方食俗的一般規律,徐州古今筵席較多,很多地方資料均有記載,從這些筵席的規格、形式可以窺見徐州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狀況和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徐州古典宴席“龍鳳宴”相傳是西楚霸王項羽定都彭城舉行“開國大典”時,由虞姬娘娘親自設置的,取料嚴格,僅限于鱗羽兩族動物,沒有蔬菜,高貴典雅。“鳳鳴宴”與鹿鳴宴、鶴鳴宴齊名,取料于地方名產,兼以精工烹調,充分發揮地方名廚擅長的烹飪技藝。“宴”取意于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生的大中小三個不同時期,故又稱“三八宴”。道家“太極宴”包含著道家文化的深邃含意,與之相應的道家風味宴席還有“太虛宴”。“洞房宴”、“大十樣”、“水十樣”“八盤五簋宴”等是徐州傳統婚喪嫁娶筵席,豐盛簡單、實惠大方,體現了地方的日常飲食習俗。徐州筵席除上述外,還有大三滴、中三滴、小三滴、五吉筵、十全筵、狗全宴、菩提宴、五福面席、四四藥膳雞宴、六六藥膳雞宴、彭祖養生宴、彭祖百壽宴、沛公宴、高祖宴、素八珍、三八托葷宴、三五宴、八仙宴、四四宴、海參席、三湯五割宴、五菜平頭宴等,近年來還開發出了一些新的筵席,如彭祖營衛宴、鴻門宴、東坡宴等。
(五)特色鮮明的物產、特產,充實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內容
徐州物產豐實,為地方菜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蔬菜品種繁多,常年不斷青,一年四季有別。其中比較有名的土特產如銅山的韭黃、苔菜;邳州的苔干、辣椒、攪瓜、白果;新沂的板栗,駱馬湖的銀魚,沛縣微山湖的水藕、菱角;豐縣的牛蒡;徐州當地的青蘿卜等。野生蔬菜眾多,食用普遍,如薺菜、掃帚菜、馬蘭頭、枸杞頭、南瓜稍、馬齒莧、榆錢、槐花、山芋梗葉等。家畜、家禽飼養歷史悠久,且久負盛名,有豬、馬、羊、驢、牛、雞、鴨、狗、鵝等,清代《調鼎集》中就有“徐州風豬天下聞名”的記載。徐州原料歌云“東豬西羊青山雞”,“東豬”指銅山一帶飼養的豬,“西羊”是指豐縣的山羊,“青山雞”指銅山青山泉鄉一帶養的優良雞。另外,還有沛縣的家狗,邳州的家兔等均聞名全國,這都充分反映了徐州當地的肉品豐富優良。徐州境內有微山湖、駱馬湖、大運河、云龍湖等水域,水產品一年四季不斷,“微山湖的四孔鯉魚”天下聞名,1956年視察徐州時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駱馬湖有銀魚、青螺、青蝦,且一年四季有鯉魚、鰱魚、草魚、扁魚、桂魚、甲魚、鱔魚、青蝦、田螺、河蚌等應市。由于有山有水,故徐州野味眾多。最早記載的“雉羹”就是利用野雞制作而成。除此之外還有野鴨、刺猬、鵪鶉、斑鳩、麻雀、野鴿、野兔、獾狗等應市,鄉土菜中常用這些原料制作菜肴,如燒野雞、燉野鴨、野兔燒寬粉等,“野味五套”還是徐州的傳統名菜。其它各種原料制品豐富多彩,豆腐、腐乳、抽油、蘿卜榨菜、山楂糕以及家庭腌制的各種醬菜等,舉不勝舉。其中邳州八義集臭豆腐、睢寧的綠豆餅、徐州萬通釀造廠的青方和山楂糕等均為馳名全國的地方名產。眾多的地方名特副食品,也為徐州菜增加了獨特的風味,如徐州萬通釀造廠的醬油、米醋;睢寧古邳的甜油、抽油;新沂沙溝的小磨香油;邳州的大蒜、尖椒等,徐州的蘿卜榨菜、八義集的腐乳等也常用于菜肴的調味。徐州人民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不僅掌握了各種原料的特性和食用,創造出了眾多精品菜肴,還發明了多種制作方法,如腌制、風制、干制等,說明了徐州地區不僅物產豐實,而且對其使用,還有一整套經驗。這些物產為徐州菜的制作提供了物質保障。
(六)風味獨特的地方特色小吃,豐富了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
風味小吃是指在口味上具有地方特殊風格的食物或食品的總稱。地方風味濃厚,往往選用地方特有原料、工藝及調味,既有地方的飲食習慣,又包含著地方的飲食風俗,具有明顯的地方飲食文化特征,能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的全貌,既可作為早點、宵夜的食物,又可作為筵席的菜點使用,特色分明,風味獨特,通過對地方風味小吃的品嘗,能了解當地的人情風貌。徐州是古代及現代的商賈云集之地,商業發展迅速,飲食業也是集百家之長,特別是風味小吃,具有濃厚的地方特征。如久負盛名的辣湯、饣它湯,由來已久,盛行于徐州一帶,他處均無;綠豆丸子湯(煮饃),是最大眾化的湯點;牛肉湯、羊肉湯常年應市,配以狀饃、燒餅,風味獨特;瑪糊、油茶鮮香味濃、營養豐富,具有食療作用;熱粥則粥味濃香,粘稠可口;豆腦更是鮮醇而嫩,辣而不烈,其它的還有“蛙魚”、“火燒”、“煎包”、“燴面”等等,風味獨特,別具一格。
(七)獨特的烹飪技法,增添了徐州飲食文化的亮點
徐州菜注重技法,善用蒸菜、地鍋、拔絲、熬、炒、煸等技法。蒸菜是徐州最常見的鄉土菜之一,一般選用新鮮的蔬菜,如芹菜葉、萵苣葉、掃帚菜、槐花、榆錢、春不老、蘿卜、胡蘿卜、茭白、牛蒡等,洗凈晾干后,拌以面粉,上籠蒸熟,食時拌以蒜泥、辣椒醬等,炒制也可。地鍋是過去農村省時省事的做法,現則流行于市肆,有些店鋪專賣地鍋,并且開店到南京、北京等地,極受歡迎。方法是把原料加工后放入鍋中與調料煸透,加水,鍋底燒木材,快出鍋時,鍋四周貼上面餅,又稱“老鱉溜河沿”,有飯有菜,過去農村忙時,為圖省事,多選用地鍋,原料可葷可素,實用大方。“拔絲”是徐州烹飪技法一大亮點,技術難度大、要求高,特別是喜宴中不可缺少的;“熬”法是徐州最常見的方法,相當于“燒”的技法,用于“熬”的菜肴很多;扣蒸也是徐州常用的技法之一,如“米粉肉”、“虎皮肉”、“肘子”、“三鮮”等。這些技法突出了徐州烹飪的技法特點,為徐州飲食文化增添了又一亮點。徐州飲食文化在4000多年的形成和發展中,除上述因素外,宗教飲食,特別是道家飲食也對徐州的飲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徐州的茶文化、酒文化等也對徐州飲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徐州飲食文化資源在其發展中不斷得到豐富壯大,形成了現在這種璀璨奪目的飲食文化狀態。
三、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特征
彭祖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烹飪術,導引術及房中術,尤其以養生而被歷代人們所奉承。因為彭祖制羹獻堯帝,因而有了以人名而命名的城市———彭城,也因為制羹獻堯,而被奉為烹飪行業的祖師爺,由此,在彭城產生了由人名而命名的風味菜點———彭祖菜,證明彭祖對世人的影響是大的,貢獻是突出的。過去徐州北門有一彭祖廟,殿廟有一巨鼎,殿內有“提雉烹羹”的壁畫。彭祖的影響至大,連后來的孔子對他也是推崇備至,孔子、荀子、呂不韋等先秦思想家都有關于彭祖的言論,《史記》等史書也有關于他的記載,道家更是把他奉為先驅和奠基人之一,許多道家典籍都有其養生理論。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夜,乘火車來到徐州,在接見徐州市領導干部時說:“徐州應是養生學的發祥地。堯時有位叫籛鏗的,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養生學家。堯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區周圉這塊地方,建立了大彭國。”“彭祖為開發這塊土地付出了極大的辛勞。他帶頭挖井,發明了烹調術,建筑城墻。傳說他活了八百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長壽之人,遺留下養生著作《彭祖經》。”他還說:“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莊子、茍子、呂不韋等都曾論述過他。《史記》中對他有記載,屈原詩歌中也提到過他。大概因為他名氣太大了,到了西漢,劉向在《列仙傅》中競把彭祖列入仙界。”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是以彭祖飲食內容為載體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文化現象,是徐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精神文明賴以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它與徐州的歷史、區域、經濟、民俗、物產、烹飪技法等密切聯系,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標志。徐州飲食文化的內容豐富,包括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烹飪原料文化、小吃文化、主食文化、菜肴文化(名菜、小吃、小菜)、面點(糕點)文化、早點文化、烹調技藝文化、日常食俗和節日食俗文化、食品文化、飲食禮儀文化、飲食器具文化、飲食方言文化、宴席文化、飲食養生文化、飲食詩文文化、名人飲食文化、餐飲經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因此,開發和研究徐州傳統飲食文化資源,能夠有效地促進徐州旅游和經濟的發展。在烹飪方面,彭祖為徐州的后人們留下了許多經典菜品,包括其傳人所創作的一些精品,至今仍在流傳。徐州歷史悠久,歷代文人輩出,有著燦爛的飲食文化。有人認為徐州菜就是彭祖菜,彭祖菜就代表徐州菜,徐州飲食文化就是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成然,二者有相關或很大關系,但絕不是一個概念。什么是彭祖菜?它包含的含義及范圍又是什么?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有什么特征?因人名而命名城市,又以人名命名的菜品流派并冠以文化范疇,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因此,要對徐州傳統飲食文化進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必須弄清彭祖菜的內涵,所涉及的范圍、內容,牽強附會、摸棱兩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現今社會里,如何鑒定為彭祖菜?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有何特征?徐州的地方菜是不是就是彭祖菜?地方菜和彭祖菜有什么區別?是我們研究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廣義的彭祖文化是指與彭祖有關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為滿足這種生活方式進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以及基于這些方式形成的心理和行為。其具體內容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彭祖物態文化,指與彭祖有關的遺跡、遺存;二是彭祖制度行為文化,指由彭祖或其后學所創造的系列“養生之術”,以及各種紀念彭祖的風俗習慣、行為禮儀、諺語故事等;三是彭祖精神心理文化,指人們在長期的養生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心理性格等。狹義的彭祖文化則是指彭祖開創、經后人完善的、以養生長壽為目的的、以摂養、導引、烹飪、房中等系列養生術為手段的生命哲學,以及對中國民族精神所產生的影響。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生活中相關的飲食活動、飲食思想,在長期的飲食活動中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彭祖因“雉羹”而被譽為廚行的祖師爺,作為烹飪鼻祖、烹調的創始人,歷代廚師頂禮膜拜、代代相傳,開創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先河,也形成了獨特的徐州傳統飲食文化。
(一)歷史悠久,輻射范圍大
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帝堯時期的彭祖飲食思想,也就是徐州傳統飲食文化形成的初期階段。彭祖善治羹獻堯帝,開創了人類飲食文化的開端,也使受封地彭城成為人類生產和飲食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歷經歷代的發展并得到了發揚光大。戰國時期,宋棄睢陽而都彭城(錢穆《戰國宋都彭城考》),當時彭城是“商賈云集,酒樓食肆,星羅群布”,飲食業發展繁榮;楚漢相爭,項羽都彭城,虞姬娘娘制作“龍鳳宴”,以示顯貴;劉邦得天下,定都西安,為取父悅,“東食西遷”,把豐沛飲食影響擴大;東晉時期,徐州曾南遷至京口(今鎮江)。由此可見,徐州傳統飲食文化在全國的影響之大。如前所述,徐州名人墨客輩出,留下了大量飲食文化歷史資料,徐州傳統飲食文化也隨之傳播開來。因此說,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是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淵源,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發展和壯大了徐州傳統飲食文化。
(二)取料廣泛,工藝獨特
徐州地理獨特,有山有水,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這為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徐州的飲食生活中,不僅有日常飼養的家畜、種植的蔬果、湖塘中的水鮮、山間的野味,還有一些特殊野草、野菜、動物等,聰明的徐州人把這些原料加工成各式各樣輔助食品,并把優質的食物培育成當地的名優特產。在徐州的漢畫像石中就有烹飪原料雞、魚、兔、雁、鹿等;有庖人憑案宰牲、燒火作菜等場面。在烹調技法上,善于煮、燉、炒、熬、煸、拔絲等技法,發明創造了地鍋這種既飯又菜的特殊技法,現已流傳全國。
(三)四季有別,個性突出
徐州飲食,四季有別,不同的季節其飲食品種更迭交替,順其自然,取料有方,講究順時而食,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飲食之道。但也有個性突出的地方,徐州人食羊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按照中醫學觀點,夏季天氣炎熱,羊肉溫補性強,不宜夏季食用,適宜冬季進補,而徐州吃伏羊的歷史卻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彭祖時期,彭祖的“羊方藏魚”從傳說中可以看出創制于夏季,這在全國絕無僅有,突出了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個性所在。
(四)口味以鮮為主,兼蓄五味
魚羊為鮮,說明彭祖注重調和滋味,達到身心愉悅,由此說明,彭祖善調五味,徐州菜就是繼承了彭祖菜這一特點,這與徐州菜的“鮮咸適度,以鮮咸為主,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淡而不薄、濃而不濁,風格淳樸,注重實惠,別具一格。其菜無論取料于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善用蔥姜蒜等辛辣刺激食物調味,鄉土菜則偏重于重油、重鹽、重辣”的特點是一脈相承的。
(五)內容豐富,注重飲食養生
徐州飲食文化中的彭祖菜,最大的特點是養生作用,因彭祖相傳活了800歲,這與他的飲食養生的觀點是不能分開的。如“彭祖選用云母作為食養原料制作“云母羹”,可謂別具一格,說明彭祖對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經驗。《本草綱目》云,云母有“冶身皮死肌、中風寒熱、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久服輕身延年。下氣堅肌,續絕補中,永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痢,久服悅澤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并說“久服云母”,能“顏色日少,長生神仙”。可見云母對延年益壽有一定的作用。“水晶餅”、“烏雞燉薏”等食養菜品對養生延年的療效,同樣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視。彭祖的養生延年經驗,后被歷代名人重視,并沿襲其法。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認的最老的壽星,因此。后人的長壽著作廣為流傳。以上可見,彭祖開創了中國食養的先河。其相傳弟子們制作的菜品類似的也很多。相傳易牙三訪彭城拜師,得到了彭祖直系傳人的真傳,后來為齊桓公九會諸侯制作了“八盤五簋”筵席,最后落腳徐州,開有“易牙閣飯莊”。后人有詩:“雍巫膳饌祖鏗,三訪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任司庖,八盤五簋宴王卿。”其養生的藥膳在彭祖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彭祖的直系傳人,從史記上無以考證,但從過去廚師的“行譜”中,及當時名人的詩句中可找些一般線索。康有為有詩云:“元明庖膳無宋法,今人學古有清風;彭城李翟祖篯鏗,異軍突起吐彩虹”,詩人提及的的李崔系康熙年間名廚,雖無直據可考,但也可參考為彭祖傳人是一代代傳下來的。
四、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和保護措施
(一)政府重視,明確目標,準確定位,挖掘和保護徐州傳統飲食文化
徐州飲食文化資源的開發,政府要占主導地位,要實施戰略工程,明確徐州飲食文化資源在徐州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促進其發展壯大,特別是在旅游窗口中發揮作用。近幾年,徐州政府在“彭祖文化節”、“伏羊節”等活動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但真正的對“彭祖飲食”、“伏羊節美食”等飲食文化的研究還沒達到一定的深度,在全國的影響還不大,這將需要政府重視,準確定位,相關配合,深入研究。如東坡飲食文化、楚漢飲食文化、金瓶梅飲食文化、道家飲食文化、地方名菜名點、風味小吃特產等要作為專項課題來研究,政府給予一定的研究經費,形成系統的、全面的飲食文化資源,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此外,還要有一定的部門來指導餐飲經營,把徐州的飲食文化引導到餐飲經營中,把徐州餐飲服務業與假日經濟、旅游經濟、食品加工等緊密結合,帶動徐州經濟的發展。
(二)挖掘和保護徐州傳統飲食文化,突出文化展示,彰顯徐州城市文化底蘊
展示和整合徐州飲食文化資源,是擴大群眾對徐州飲食文化資源了解的重要途徑,徐州有如此眾多的飲食文化資源,人們了解甚少。因此,政府應做好展示和整合徐州飲食文化資源方面的工作,如在彭祖園文化景區建立徐州飲食文化博物館、飲食文化長廊、刻篆飲食詩文碑林、開設彭祖飲食消費區;在漢文化景區開設兩漢飲食文化區;在珠山公園開設道家飲食文化區;在東坡廣場開設東坡及名人飲食文化區;在戶部山開設徐州古典飲食一條街、風味小吃一條街、名特產一條街等,把徐州的飲食文化融匯到旅游、休閑、娛樂等之中,把城市建設和美食街區相結合,展示徐州豐富的飲食文化,激起人們對徐州飲食文化的興趣,擴大群眾對徐州飲食文化資源的了解,提高飲食消費,把徐州的飲食文化資源轉變為生產力。
(三)挖掘和保護徐州傳統飲食文化,提升徐州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
人們對美食的追求,是人類正常生理機能的體現。當食物已不再是簡單的品嘗和滿足食欲時,就必須要提高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只有提高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才能加深人們對飲食文化更深層次的認識。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激起了人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興趣,也使人們對飲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欲提高徐州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提高人們對徐州飲食文化的認識,應將繼承和創新、過去與現在、傳統與改革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徐州的飲食文化融匯到不同的層次和品位中,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布局,既要有現代高檔的餐飲消費場所,也要有濃郁文化氛圍的餐飲消費環境,既有大眾化的社會餐飲,也要有經濟實惠的特色飲食,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品位人群的需要。
(四)注重特色及品牌開發,突出特色塑造,打造徐州城市名片
研究和開發徐州飲食市場資源,應注重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風味飲食和特色產品的開發和研究,打造特色鮮明的徐州飲食品牌;利用現代的新技術、新工藝以及現代的科技手段,挖掘老產品,推出新產品,對一些老字號、品牌老店、名菜名點等應給予恢復,把重視老字號餐飲企業的發展,作為提升徐州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機,如徐州過去的“宴春園”、“宴霖園”、“功德林”、“慈航園”、“易亞閣”等傳統名店,它們都是徐州地方精神文化的重要財產;應不斷豐富特色小吃,利用品牌優勢,不僅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員,還要讓他們把飲食產品帶出去;把“打造餐飲品牌,營造美食氛圍”作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場運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擴大宣傳,提高服務質量,促進徐州飲食和旅游的結合
應不斷加強宣傳,通過各種比賽、美食節、旅游等活動,宣傳徐州的飲食文化。飲食市場的活躍程度,反映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飲食文化蘊藏在各種飲食活動中,這些活動,服務質量是關鍵,要從產品設計制作、產品包裝銷售、服務過程跟蹤、誠信經營程度、服務意識強弱、人員素質高低以及質量標準建設來控制和完善飲食市場的質量服務體系,才能使飲食市場獲得有效的、持續的發展。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旅游資源豐富,高速鐵路傍城而過,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方便快捷,人口流動量大,飲食與旅游應緊密結合,通過不斷宣傳徐州的飲食文化,推動徐州旅游業的發展。應把徐州的飲食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旅游飲食,把旅游的飲食需要融入到地方的飲食文化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服務質量是關鍵。
(六)加強人才培養和對徐州飲食文化的研究,推動徐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徐州飲食文化資源豐富,在對徐州飲食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開發和研究中,人才是關鍵,要培養一支能挖掘和整理飲食文化資料的專業隊伍,把徐州飲食文化分門別類挖掘和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研究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研制和開發徐州飲食文化中的精品,把飲食文化應用到社會實際中去,把文化轉變為生產力。可以通過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專業人才,對職業教育學校給予政策和財力上的支持和扶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要提高餐飲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文化素質,培養適合現代經濟發展、既熟悉飲食文化又能熟練操作的技術人才,提高他們對徐州飲食文化的認識,提高徐州飲食文化的層次和品位,使徐州飲食文化資源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徐州飲食文化研究會,已組織部分專家學者,著手整理“徐州飲食文化叢書”,該叢書將對徐州傳統飲食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分類、編輯出版。
(七)加強交流,通過各種美食文化節活動,弘揚徐州傳統飲食文化
要不斷加強地域和人員之間的交流,把“走出去、請進來”作為城市溝通、擴大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紐帶。近年來,杭幫菜、粵菜、淮揚菜、川菜等開設了不少餐飲企業,對我市餐飲業也有一定沖擊,但要合理的加強交流,利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這也是對徐州飲食文化的不斷補充;要加強外出學習,參加各種大賽,學習新的具有現念的飲食文化和餐飲管理經驗,來提高徐州飲食文化的內容;要加強學者對行業的指導,加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使從事餐飲行業的人員對徐州飲食文化有更高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徐州飲食文化的內涵,更好地為地方發展服務。美食文化節是弘揚徐州飲食文化的重要途徑,徐州舉辦大型美食文化節活動較少,除了每年一度的“伏羊節”外,大型美食節幾乎沒有,一些餐飲企業為了宣傳和促銷,可以適時搞些小型美食節。作為中國烹飪的發祥地,烹飪鼻祖的誕生地,徐州有眾多的內容可以搞美食節活動,如“彭祖美食文化節”、“兩漢美食文化節”、各種節氣時令美食文化節等。我們要向盱眙龍蝦節那樣,把徐州的美食節做向全國,做向世界,要把徐州美食與文化有機結合,創意出既有美食享受、又有文化氛圍的各種活動,如廟會、廚師節等。這樣,才能吸引全國及世界各地人們的眼光,把徐州的飲食文化推向世界,提高徐州的聲譽,加快徐州的經濟發展。
(八)通過非遺申報,造就一批傳統飲食文化品牌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