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特征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環境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然環境特征

篇1

1、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有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為主、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溫帶季風氣候等。

2、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

3、北方地區耕地面積較大,且多為旱田.森林面積較大,全國大部分的針葉林都在此地,.氣候多樣,有干旱區、半干旱區、濕潤區、半濕潤區。

4、東北地區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高粱、春小麥等農作物,華北地區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東北地區主食為大米,出產優質的東北大米。華北地區主食為面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自然環境描寫的基本手法

進行自然環境描寫,要注意學會觀察景物。平時要注意多觀察,養成對事物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抓住事物特征,對事物有深人的體會,沒有觀察,離開觀察,景物就不能鮮活真實起來,文章就不能生動形象起來。進行自然環境描寫,要掌握一些寫景的方法,如點面結合法、動靜互襯法、對比表現法、特寫法、白描法等。

1.點面結合法

點面結合法是指在對景物進行全面描寫的時候,還要注意對景物的某一點進行較細致的描寫,即在進行全景描寫的同時也要注意特寫。全景描寫給讀者展現的是一種整體的美,特寫,或者說對點的描寫,給讀者展現的是一種細節美。由點到面的描寫,或者由面到點的描寫,能將景物展現得充分、全面、真實、自然。

比如,《紫藤蘿瀑布》一文,在寫到紫藤蘿花時,就注意到從整體到局部的描寫,也就是由面到點的描寫。“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這是從“面”的角度來寫的。“點”的角度,寫到了每一穗花和每一朵花的特征:“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這樣的描寫,展現在讀者面前,會使人身臨其境,如見其景。

2.動靜互襯法

動靜互襯法是指將景物的動態與靜態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的手法。如《安塞腰鼓》一文,開頭寫道:“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苯酉聛韺懙搅搜年牬蚱鹧暮竽欠N磅礴的氣勢。這里是以靜襯動,表現安塞腰鼓的壯闊和豪放氣勢。

3.白描法

白描法是指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加以簡單勾勒的描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在寫到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時,魯迅先生對他做了這樣簡單的相貌勾勒:“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高而瘦”,“須發都花白”,“戴著大眼鏡”,這種簡單的描繪,將人物的外貌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二、自然環境描寫常用修辭方法

借助恰當的修辭方法,能將景物描畫得生動形象,比喻和擬人是在寫景狀物作文中使用最多的兩種修辭方法。

比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這樣寫春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這里,通過比喻、排比的修辭方法,將春花盡放、姹紫嫣紅的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生動形象,讓人過目不忘。

擬人的修辭可以使山水有情,花草有意。在《春》的開頭,這樣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痹谥熳郧逑壬P下,春天儼然成了一位久別的老友,在日思夜念之后,當他款款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感到無比親切、高興。之所以有這樣的表達效果,正是擬人修辭的妙處使然。

又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等句子,通過擬人,或比喻、擬人兼用的修辭方法,使所寫之物,如人之行,若人之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三、自然環境描寫應體現的功用

1. 交代時令。對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描寫,能夠讓讀者知道故事發生的時令,從而了解人物活動的環境。

2.渲染氣氛,為下文作鋪墊。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當“我”拿著剛發下來的小學畢業文憑進了家門時,這樣寫道:“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這里的自然景物描寫,既渲染了一種冷清和毫無生機的氣氛,也為下文爸爸的離世埋下了伏筆。

3. 烘托人物的心情。如《羚羊木雕》一文,當“我”很不情愿地向好朋友萬芳要回羚羊木雕后,一個人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時,“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這里的環境描寫很好地烘托了“我”當時悲傷、難過的心情。

4. 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例如《丑小鴨》一文中這樣寫道:“一天晚上,當美麗的太陽正在落下去的時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鳥從灌木叢里飛出來?!贝颂幍沫h境描寫,由于美麗的白天鵝的出現,引發了丑小鴨的向往和追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篇3

關鍵詞:合唱風格題材體裁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產方式

一、問題的提出

人們已清楚地認識到,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背景、民族個性、語言結構等因素對不同的合唱風格形成有著不容置疑的影響。其實形成合唱風格的因素并非僅此,一些音樂題材、體裁,甚至看似與合唱風格不相關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也是影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們不妨通過分析研究,進而更加準確地認識和把握合唱的風格。

二、不同題材、體裁對合唱風格的影響

題材的內容與體裁的形式對合唱作品風格有著一定的影響。

1.題材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題材的不同直接決定著作品的風格。單一題材的風格也具有單一性,但許多作品卻存在著題材交錯的特殊性。比如:愛情題材的纏綿成分當然多于戰爭題材,但并非愛情中就沒有抗爭,戰爭中就沒有柔情。這種題材交錯的特殊性起初是一種文學創作手段,在合唱中的借用,使合唱風格具有了多重性特征。分析這一特殊手段,有利于把握其影響合唱風格的諸多因素。

在把握不同題材作品的風格方面,對只會指揮的綜合知識有著較高的要求。曾經擁有軍旅生活的指揮,自然對戰爭題材的作品認識相對深刻,風格把握相對準確;而在愛情上曾有波折甚至有著“梁山伯祝英臺”式的經歷者,自然對愛情或生命題材的把握上,可能相對略勝一籌。當然必須說明的是:風格把握與生活閱歷并非一定成正比,一個指揮如何在不同題材面前準確把握作品風格,是他感受各類題材所涉及到的生活體驗及遐想能力的體現,所以,指揮橫向知識的間接獲得和拓寬,是這種體驗和學習十分重要的。對生活不同側面的直接或間接的感受獲得、總結和深層感悟的能力,是指揮在把握不同題材和風格上的重要手段之一。

2.體裁的影響

體裁是音樂的形式表現,體裁的特征表現在它存在的形式中,這種形式存在的本身一旦融入合唱藝術時,就成為合唱風格上的表現之一。作曲家在創作中采取某種體裁時,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帶有該種體裁的特征,因此體裁對合唱風格的影響是肯定的。比如:以步伐節奏為創作基礎的進行曲體裁,其特征表現在強調重拍、結構整齊、節奏鮮明,偶數拍、三段體(中段較抒情)居多等。而這些固有的體裁特征,已成為進行曲的先期風格,作曲家在遵循這些風格的同時,再去表現后期的個性風格(民族風格、區域風格、創造風格)。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同一體裁也并非風格完全一致,就進行曲而言,按其性質、內容又可分為軍隊戰斗類和儀式典禮類(婚慶、檢閱、葬禮等)。因此,在把握進行曲體裁的風格的大前提下,還應注意同一體裁下內容和個性的區別。至于舞曲體裁的合唱作品,首先要具備可舞性的風格,無論是典雅穩重、文質彬彬的小步舞曲,還是歡快、華麗而活潑的“華爾茲”,舞感的把握是表現風格特征的關鍵;另外,根據民間秧歌、阿細跳月、東北二人轉和安塞腰鼓等素材而改編創作的舞曲體裁的合唱,熱情、奔放、粗獷的風格極富民間個性,在認識了解該地區舞曲風格特性的同時,還應注意正確區別作曲家的創造個性。體裁的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既是同為舒緩的小夜曲、船歌和搖籃曲體裁,也有小夜曲的委婉悠揚、船歌隨波悠閑搖擺和搖籃曲女性呵護般的細膩等風格上的不同。

體裁的特征有時就是風格的直接反映,每一位作曲家的創作首先應是尊重體裁特征,其次才是自身風格個性的展示。所以,指揮在合理地認識同一體裁的不同方面與情緒相近的不同體裁時,首先應把握體裁的個性特征在合唱中的反映。

三、不同自然環境對風格的影響

1.合唱作品本身對自然環境的反映

自遠古到今天,自然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而且人類在領略了自然豐富多彩的風貌和無窮復雜的環境變化的同時,也在征服著自然,改造著環境。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總是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合唱藝術的風格當然也受到不同自然環境的影響。大到宇宙洪荒,小至微生物界,面對自然界千變萬化的奧妙和秘密、現象和本質、規律和變異、現在和將來,音樂家們在作品中描繪著不同的地表風格、高原海洋,不同的名城風光、氣象風云;合唱中反映自然環境風格的作品不乏其例,形形的湖、綿延起伏的山、各種各樣的海、源遠流長的河、星羅棋布的島以及縹緲離奇的自然奇觀、廣闊無垠的原野風光;小到顯微鏡下細菌精靈的舞蹈,大到宇宙空間的天體運行,近到歌唱眼前每時每刻的生活,遠到遠古廣袤的土地和無際的海洋、未來遐想的宇宙、天體的運行,可謂舉不勝舉。這種合唱作品對自然環境的本身反映是生活于其間的民眾或作曲家自覺的創作,作品中自然環境超出其自然屬性的同時,賦予它人為的升華意義,使人性本身所寄予的感情有所宣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合唱藝術形成和造就區域風格的根本之一。

2.自然環境對合唱風格的影響

從世界生態氣候區分圖上得知世界各地的日照量、降雨量的不同分布。以亞洲為例,除西伯利亞的次寒帶之外,大約可分為以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為主的溫帶區,以東南亞為主的熱帶、亞熱帶區和以中亞、西亞、印度等地為主的熱帶稀樹干草原、沙漠區,三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對各地的合唱風格產生影響,熱帶地區的合唱形式較少與不適宜過多群聚有關;另外,在音階上一般溫帶的東亞地區使用五聲音階,在熱帶、亞熱帶的東南亞地區,同時使用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印度和西亞等地主要使用七聲音階[1]。除特殊例外,這種普遍性說明生態氣候與音樂上的對應是肯定的,而運用不同音階進行合唱演繹,其風格的不同也就不言而喻。世界各地自然山川、地理環境氣象萬千,風土人情、世俗趣貌互不相同。各地各種文化形態的形成必然受到當地自然環境影響,常帶有某種濃郁的地域文化傾向和特征。就我國而言,廣闊無垠的草原、小橋流水的江南有著各自不同的合唱風格。廣闊無邊的大草原,造就了牧民歌手們深吸一口氣,向著遠方引吭高歌的歌唱方法。風格與方法在特有的自然環境中得到辯證統一,要想在合唱中準確地表現蒙古族長調悠長寬廣的氣質,僅僅靠技法上的輪流呼吸、循環呼吸還不夠,必須要有順乎這一風格的發聲方法才行,而這種方法的產生離不開大草原的地理環境。湖南高腔是農民在田間山野勞作的山歌,除獨唱、對唱外,合唱大多是領唱式合唱;自然環境使它擁有嘹亮、激越、豪爽的氣質,領唱的一呼激起合唱的百應,情緒高漲、意氣風發、野趣盎然,具有音區高、樂句長、節奏自由、音程跳動大、聲腔旋法多變、真假聲大幅度的轉換等鮮明的地方風格。再比如:一般南方的民歌合唱旋律委婉似水、音符密集與水鄉清秀、迂徐綿邈的地理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樣,北方的合唱旋律悠長、上下大跳音型多與地理的溝壑起伏、山巒疊嶂、遼闊高原有關。“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盵2]另外,即使同一民族,在賴以生存的不同自然環境區域也會有不同的合唱風格存在。甚至生態氣候、地理特征和飲食結構等方面的影響也會導致演唱風格的不同。這種不同風格又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合唱審美趣旨,這是人們不自覺地在一定社會與地理生活環境中熏陶產生的審美愛好和傾向所決定的。當然,自然環境予以音樂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僅表現在合唱領域,適宜竹子生長的濕潤環境竹制樂器就特別多,而干燥地區的樂器多以木片拼湊而成;畜牧業發達地區用牲畜腸子制琴弦、皮革作鼓面和琴面,而商品流通、工業發達地區則使用金屬或尼龍琴弦以及用金屬制作的樂器。

四、不同社會環境對風格的影響

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的文明程度、生產方式、生產力的先進程度有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這種關系自然體現和反映在合唱風格上。換一角度而言,合唱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對其風格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以往長期的文化生活中人們形成的心理氣質、情感特征,在民族的審美意識、欣賞習慣中被保存和延承下來[3],并直接反映于集體的合唱藝術中。于是不同的社會環境對合唱風格的影響表現在不同的生產方式形成的多種社會關聯上。

1.合唱風格的形成與不同的生產方式有關

一般情況下,依賴于集體協作性的勞動者在合唱的整體感應上優先于個體者,而以個體生產方式勞動過程中形成的音樂往往較自由、個性強。在愛斯基摩人中,以獵捕狼獾的集體性勞動者為主的音樂,節奏較規律、句法分明、適宜合唱;而以捕獵北美馴鹿的個體勞動為主的音樂,不具統一性、節奏較自由、即興成分多。可見生產方式對合唱音樂有著直接的影響。許多民族的集體勞動形式的不同使合唱的風格也產生相應的變化,集體狩獵的勞動節奏感強、音樂具有一定爆發力,集體采集、播種、收割、運輸的勞動與操作的動作有關,當然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區域特征。

2.合唱的風格依據與不同的社會環境有關

合唱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無一不是與社會環境的變革緊密相關,往往是反映新時代、新思想、新勢力經過與舊思想、舊習慣、舊勢力作斗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合唱發展的良好契機,專業創作、指揮和合唱工作者是以伴隨著商業經濟而發展的消費生活和音樂文化普及為社會環境的。這一個體在大眾音樂領域的出現必須適宜相應的社會環境,從某種意義而言,合唱作品客觀或主觀反映的社會現實促進社會發展。這種依據社會環境后反饋于社會的力量具有典型的時代感,也是合唱藝術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產生的固有風格特征。

3.合唱的風格變化與社會的進步有關

社會的進步為合唱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而合唱反饋于社會中的作用又是不容忽視的。

在社會功能上,不同的合唱風格具有著不同的感染力,而風格的多樣性使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生活的特定風貌整體互相聯系地反映出來。比如:西方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合唱風格、我國學堂樂歌與時期的合唱風格都有著鮮明的不同,而各自內在風格的區別又是在東、西方大風格不同的前提下建立的。這種不同風格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又有著特定的價值和作用。日本人在總結戰后經濟騰飛的五大因素時,其中的團隊精神建立,認為與當初遍及全國的合唱團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前蘇聯科學家積極參與合唱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工作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美國科學家發現航天技術一度落后于前蘇聯的原因與此有關時,對合唱頓時刮目相看。合唱中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達成共識、團結一心的凝聚力通力合作,這種積極向上的風格屢見不鮮;而合唱藝術中豐富的色彩、縱橫交織多變的手法賦予人多方位的想象,于是良好的意志品質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富的想象拓寬了高科技的創造視野。合唱風格塑造了合唱藝術的審美價值,使人們在參與或欣賞中展開了更多的想象,這種想象并非原始思維對具體形象圖畫般的表象思維活動,而是一種掙脫物質束縛通向自由的人類高級思維之一的活動。因此,社會的進步與合唱的發展之間有著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辯證關系。

合唱風格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牽扯面廣,涉及學科多,有時不同區域、不同國度也有相近類似的風格特征,這與歷史上的戰爭、民族遷移、交通的改善等因素有關。而有些僅隔一座山、一條河的咫尺之遙卻因交通不便、生活習俗、地理環境以及語言影響使其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當今有些合唱風格的表現過于器樂化,如:某些難度較大的變化音、較快速度下的復雜節奏、半音階、全音階以及大跳音經等等。以人聲表現的合唱風格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合唱的非器樂化決定了它感情表現上的直接性和易使聽眾共鳴的特性?!昂铣怯捎诓淮嬖诩儥C械的完美性,而只存在那些人性化的和不可預卜的因素,才使表演更具鼓舞性和令人信服?!盵4]

在一定的范疇內筆者通過上述七個方面進行的粗淺拙論和探索不過是拋磚引玉罷了,影響合唱風格的因素當然還不止這些,恭與同行商榷。

參考文獻:

[1]王耀華編著.世界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3

[2]王驥德著.曲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58

篇4

關鍵詞:生態建筑、定義、原則、特征、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生態建筑的定義

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領域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生態建筑實際上是指這樣一種實踐,他既利用天然條件與人工手段創造良好的富于生氣的環境,而同時又要控制和減少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

生態建筑應著眼于兩個方面:第一,提供有益健康的建成環境,并為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生存活動的小環境;第二,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尊重自然。

二、生態建筑設計中應遵循的原則

1、尊重自然生態環境

自然環境的優劣關系到關系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尊重環境注重與自然環境的結合。人與建筑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動必須和自然建立起一種協調的關系,應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大自然協調發展。必須尊重自然,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盡量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2、以人為本設計原則

在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因素,建筑是為人所用,所以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人的舒適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都在室內,必須考慮人的生活質量和自然環境。以人為本的原則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生態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不同需求。

3、注重生態環境的地域特性

任何一個區域規劃、城市建設或者單體建筑項目,都必須建立在對特定地方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其中包括地域氣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與風俗、建筑機理特征、有利于環境持續性的各種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強度和持久性,以及當地的各種限制條件等等。在建筑設計中就必須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地方特征,考慮當地的建筑的整體風格和個體特點,考慮建筑環境的優勢和劣勢,在建筑設計中揚長避短,使建筑與當地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的和諧統一。

4、充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使生態和建筑完美結合

首先必須充分空間資源,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比如在地面上方建立巨構城市,充分利用地面空中資源;在地面上建立符合環境要求的親近自然的建筑,充分擁抱自然;向地下空間發展,研究地下空間的建筑利用問題。從而建立空中、地面、地下相互協調的有機建筑網絡。其次,在建筑設計中要充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做到節能減排,力求達到建筑和生態的相互平衡。

三、生態建筑的一些主要特征

1、節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節能的技術原理是通過蓄熱等措施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減少對于不叮再生資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的依賴。

2、材料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環利用材料和資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過程巾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減少建筑垃圾,在建筑的使用過程中,將水等資源循環利用。另外還提倡使用本地材料,減少運輸費用。

3、減少廢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環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過各種手段在排放之前進行降解或做無害化處理。

4、生態建筑還涉及環境和文化領域

包括建筑與環境共生,如何創造舒適、健康的建筑室內環境,如何結合社會生態的歷史地域主義進行設計,如何將建筑融人歷史與地域的人文環境之中等等。

四、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的幾種設計方法

1、鄉土主義設計方法

這是一種自然本源主義的生態建筑觀,它要求去除傳統的與自然相對立的、破壞自然的建筑觀,強調自然地重要性,建筑師和建筑領域都要回歸自然、擁抱自然。這種建筑方法,力求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當地的風俗習慣上相統一,在風格和結構上往往類似當地的民居,在構造上和形式上表達對當地的原生態建筑的尊重。

2、利用高科技解決各種生態問題的設計方法

這種設計方法強調用現在先進的技術手段去設計建筑,解決建筑設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主要集中在建筑的材料技術和物理技術上,將風能、太陽能、等應用到城市建筑中,將各種新型技術、數字技術與新型能源相結合,打造新型建筑模式。高科技的發展,使得建筑設計在整體的設計流程中能實現數字化、智能化,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對建筑的能源消耗和整體的生態效應進行評估和分析,很好的降低了能源消耗,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建筑設計的質量。

3、既結合本地的地域環境特征,又充分使用高科技的結合設計方法

這種設計方法,可以說是相對理想的建筑設計方法,既能充分照顧到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有效利用當地的自然文化資源,尊重原有的生態環境特征,又能很好的利用高科技的優勢。

4、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方法

這種設計方法,是新發展的設計方法,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當地自然條件、社會條件與文化條件的特點,靈活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現生態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時,注重生態建筑的外觀設計,完善生態建筑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審美功能,使生態建筑能夠完美的融入到周遭的環境當中,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方法中,生態建筑的設計還應當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將生態建筑的設計與城市發展的需要完美的結合起來,從而為實現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5

【關鍵詞】:景觀設計;風景旅游區景觀;地域性文化

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景觀設計而言,地域文化是設計創作的源泉,是其歷史文化背景,對于地域文化而言,景觀設計是表達地域文化的一種方式,是促進地域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當今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們對景觀設計的要求也不再只停留在美化生活環境,還要求景觀設計與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歷史精神等融入場所當眾。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景觀設計不僅要以美化人類生活環境為目的,還應注重融合科學技術、藝術、人文知識等。不同地區的景觀環境反映出區域的審美情趣、道德水平、生活習俗和意識形態,因此在進行不同區域的景觀環境設計時,應充分了解認識地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了解地域文化和場所之間長久以來發生的各種互動關系,才能通過景觀設計弘揚地域文化。

在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面對具有獨特地域文化的場所時,應注意保持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傳說以及民族特有風情等,以體現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在景觀設計中保護尊重地域原始的自然地理風貌和文化生態,使景觀設計展現淳樸的生態的一面,給觀賞者帶來獨特的質樸的視覺效果和精神的傳達。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國各地風景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如火如荼,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而這種大批量的投資建設由于急于看到成效,導致在旅游區景觀建設時忽略了對區域文化的應用研究,導致旅游景觀呈現出風格相同的設計。而綜合分析當前我國旅游風景區景觀的建設,追求景區的高質量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這要求景觀設計師應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時,應首先對場地的地域文化進行深入調研和綜合分析,通過對調研結果的消化吸收,在設計時充分結合地域文化展開,從而使風景旅游區景觀體現當地地理和文化精髓,弘揚地域文化。如在景觀設計中,將地域的歷史文化或民間藝術以現代科技發展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游客和觀賞者產生思考,并進行獨特的文化交流。當今社會,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它逐漸在國際中凸顯地位,成為各國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形象的競爭手段。旅游區景觀設計結合地域文化展開,彰顯地域文化,是提升一個地區形象的有效途徑。可以使游客對地區產生文化交流與情感共鳴,從而增加游客的內心歸屬感。

在進行風景旅游區景觀設計時,要想合理的體現地域文化,首先要表示出對場地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護的態度。其次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地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前人的思想,要思考將傳統地域文化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和諧的融入。針對地域文化在風景旅游區景觀中的具體表達途徑,可歸納為四點:

第一,突出地域自然環境特征。要想在風景區景點設計中表達地域性,首先應明確設計區域自然環境的整體特征。以自然環境特征作為設計創作構思的起點,在地域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依照設計要求把握整體規劃的大方向。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對地域自然環境所展現的獨特性進行視覺效果上的提升。自然景觀特征明顯的要素,是地域性特征中極其重要的一方面,常常關系著旅游區景觀整體形態和設計語言的靈感來源。

自然環境中各要素相互組合、協調和影響著,構成了自然肌理。這種特有的質樸的自然肌理是大自然的生態發展規律,是自然環境長久發展形成了產物。旅游區景觀對地域自然環境進行視覺效果的提升時,應以遵循生態規律的原則進行規劃。提煉出符合場地自然生態發展的景觀要素,應用于整體規劃中。最終形成地域自然景觀

第二,營造文化內涵。優秀的風景旅游區景觀應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文化內涵的來源則是通過景觀規劃時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提取,最終運用景觀途徑營造的。傳統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區域的靈魂,在進行整體的景觀規劃設計時,可以通過借鑒傳統,保留歷史文脈和象征隱喻文化內涵的方式塑造景區的文化內涵。

第三,景^空間的組織構建。地域文化的表現可以通過特殊景觀空間的組織構建形來表達。在構建組織景觀空間時,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定義各個景點的起承轉合,或規劃場所為民間藝術活動提供特殊空間等。如傳統民間社火屬于地域民俗文化,而社火的順利進行需要有一定的空間場所,那么通過合理的規劃這些長多,讓場所成為一個個景點,讓民俗活動的舉行更具景觀性。不同的空間可以突出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讓地域文化在景觀中有組織的建設。

第四,文化符號的提取應用。通過對地域文化驚醒景觀元素的提取,將提取出的元素符號化,運用于景觀的整體設計中。通過雕塑小品、景觀鋪裝等細節的符號應用,營造整體傳統地域文化的氛圍。

篇6

關鍵詞:嶺南;地域特征;室內陳設;環境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0-0169-01

一、嶺南的地域特征

嶺南作為我國的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位于我國最南部,是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嶺以南的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紅河三角洲地區。嶺南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氣候濕熱,四季不明顯,山地丘陵眾多,海岸線長而曲折。嶺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地域特征和氣候環境,也影響了其建筑設計。我國地域遼闊,由此在建筑設計上也產生了明顯的地城性,嶺南建筑就是其中獨具代表性的一個建筑派別,發展至今,已經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嶺南派建筑風格。

二、嶺南的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

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是指室內設計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吸收當地民族的、民俗的風格以及本區域歷史所遺留的種種文化痕跡,從而使居所因地制宜。嶺南的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也就是在嶺南的民居設計中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和自然環境特征。嶺南派建筑風格即內涵了這一應用。由于各地的地理環境各不相同,因而嶺南的建筑因地制宜,從而獨具特點,形成一派。具體而言,嶺南的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嶺南民居建筑適應當地地理氣候而將植物引進屋

前面已介紹,由于嶺南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國的南部,處于熱帶、亞熱帶氣候區,因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適合很多植物的種植和生長。因此,在嶺南的民居中,我們會發現植物很多,進入民居的第一感覺即是一片綠色映入眼簾,感覺涼爽和愜意。一方面,利用嶺南的雨水多的氣候特點,在室內陳設中合理規劃綠色植物的生長范圍,可以合理的利用自然植物,美化室內環境,比起現在城市中專門養殖的盆栽,既經濟又生態,而且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效果更好;另一方面,考慮到嶺南位于低緯度的熱帶區,雨量多的同時,溫度也很高,氣候呈現濕熱的特點,植物可以通過樹蔭或者吸收一部分熱量的方式降低空氣中的溫度,從而使室溫不那么高,室內還是相對涼爽的,這樣可以在建筑房屋時有力的利用自然環境來改善居住環境,不至于因過熱而生活不適。因此,可以說,在嶺南民居內,環繞的植物不僅是為了美化房屋,更重要的是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一個重要體現。

(二)嶺南民居結合地理氣候特點來規劃建筑整體布局

建筑在整體規劃布局時,要考慮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采光、通風等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要素,這些都與建筑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無規矩不成方圓,結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來規劃布局建筑也是建筑領域的一條規律,嶺南建筑的規劃設計也是遵循這一規律的,其民居的室內陳設也可以體現這一規律。嶺南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以“梳式”(亦稱“耙齒式”)布局為主,這種布局表現為南北排列成行,分別留出“火巷”,成為聚落內的通道。這種布局是為了適應南方的氣候,使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風條件良好,顯然是不同于北方為了獲得更多的日照而形成松散的布局的?!笆崾健辈季值拇迓潆m然密度高、間距小、每家又有圍墻,獨立成戶,封閉性很強,但因戶內天井小院起著空間組織作用,故具有外封閉、內開敞的明顯特色。同時,這種布局通風良好,用地緊湊,很適應南方的地理氣候條件,成為我國南方的一種獨特的村落布局。

(三)竹筒屋的設計也是嶺南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之一

研究嶺南的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不得不介紹竹筒屋,它是嶺南民居的特色之一。廣府特色中有三大類型的建筑,非常具有典型性,其一是西關大屋,主要是過去豪門富商在廣州西關一帶營建的大型住宅,因位置在西關而得名。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其基本布局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廳,廳與廳之間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蓋,靠可拉合的高側窗或天窗通風采光。正間兩側有書房、偏廳、臥室和樓梯間等,末為廚房。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云巷,有通風、防火、排水、采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其二是騎樓,主要用于商業方面,是在樓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互相連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有避風雨、防日曬的作用,人行道以內的店鋪也可以得以蔭蔽,便于敞開門面,陳列商品以招攬顧客。最后一種即是廣泛適用民居的竹筒屋。竹筒屋為單開間民居,開間小、進深大,由前至后排列出用天井間隔的眾多房所,形似竹筒,因而取名“竹筒屋”。它一般分為前、中、后三個部分。前部是大門和門頭廳;中部大廳,內設神樓,單層,較高,廳后為房;后部是廚房和廁所。三部分以天井分隔,巷道聯系。如此建筑是怎樣適應當地濕熱的環境的呢?這就要說明一下天井和巷道的作用了。天井和巷道的設置不僅可以起到分隔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用來解決建筑內部的通風、采光和排水、交通等問題。竹筒屋是廣州近代傳統住宅形式之一,也是嶺南民居適應當地地域特征而在室內陳設中的典型應用。

(四)其他

嶺南的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幾乎體現在嶺南建筑的方方面面,除了上述介紹的,還有蠔殼窗等。蠔殼窗是在玻璃傳入嶺南之前,嶺南窗扇和橫披常用的一種透光材料。蠔殼片具有透光而不透明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南方的光熱,減少能源浪費,再加上外形美觀,裝飾效果獨特,這種因地制宜的做法顯示了嶺南地區的民間智慧和地方特色。利用蠔殼來設計窗戶,是充分利用了當地充足的光熱資源,也是嶺南地域特征在室內陳設中的應用。

三、結語

建筑是人類生活活動的物質載體,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沉淀的結果。建筑與人密切相關,也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不僅因地制宜,而且可以美化環境,讓人生活舒適,從更大的方面講更可以形成地方特色,一種建筑流派,嶺南派建筑風格即為這一典型之一。南北方建筑風格迥異,也是地理特征在其中起的作用。嶺南建筑較早研究了地域建筑的氣候適應性問題,把園林運用到建筑中,以改善室內氣候,同時通過整體布局,以及各種材質的選擇,提出了遮陽、隔熱、通風等樸實的建筑處理方法,將生態融于生活。在現代這種繁華快節奏的生活中,熱水器、空調等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用品,人們更多的借助科技來改善生活,這種最原生態的利用在建筑中漸漸減少了,有點可惜,這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流逝。希望在經濟日益發達、生活日益改善的同時,能更多的關注文化、關注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讓我們的生活更貼近自然,更健康。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巫儺文化山地民居環境觀

中圖分類號:S3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湘西位于中國西南湘、鄂、渝、黔四省交匯之處,包括現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張家界等湖南西北部地區。武陵山脈綿延湘西全境,由西南至東北貫穿于湘西的古丈、瀘溪、保靖、永順、張家界等地,形成了千峰聳立、地勢崎嶇的湘西山地特征。酉水、澧水、武水、沅水以及沱江等成千上百條河流似一張網穿梭在湘西山地之間。高山與大川,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在歷史上阻隔了湘西與外界的交流,但是,正因如此使湘西遠離中原,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文化空間,為創造奇特的山地民居文化奠定了可靠基礎。

1 巫儺文化的內涵

所謂巫儺文化,就是通過特定的程序(各種法事)使現實的人獲得神的能力(人神相通),達到人的自然能力無限度擴大化,再借助這種能力逐瘟驅疫、祈福消災的一種原始文化。在土家族稱為“梯瑪文化”,苗族稱為“巴岱文化”,其宗旨表現為“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巫儺文化影響了湘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湘西山地民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湘西自古以“神秘”二字冠之,其神秘不僅表現在湘西人民生存環境的優美和生活方式的獨特,同時還表現在湘西山地多元文化的神秘。湘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多元化地區,生活著漢、土家、苗、侗、瑤等近三十個民族。隨著改革開放以及世紀初的西部大開發,湘西的神秘面紗開始慢慢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但是其獨特的文化依然有待更多的學者去發現。

2自然崇拜與聚落布局

湘西人民自古處蠻夷之地,深受原始巫楚文化影響,面對惡劣生存環境以及地下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使得湘西人民向來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認為自然皆神,萬物有靈,猶如漢文化的“天人感應”,追求“天人合一”,祈求人居環境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維持生態平衡?!皦瀸ι郊猓輰辍钡闹V語是湘西民間長期流傳著帶有樸素民間哲理的風水說。在湘西人民的認識中,居所、環境、時氣、人事都是密不可分的,是“風水”將其和諧統一的結果。這種樸素的風水說的核心在于人與自然環境的感應,強調人與自然、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一般基址選擇原則:背山面水,負陰抱陽。不管聚落還是居所的選址最講究的是“山”與“水”,與漢家“山管人丁水管才”的風水說想統一。

湘西山地民居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產物,是湘西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湘西山地民居建設的宗旨是在不妨礙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下解決人民居所的問題。在湘西山區耕地便是人民最主要的生存資本,平地都開墾為水田,甚至緩坡都開墾成了梯田,因此坡地和溪河兩岸變成了民居的建設之地。它們依山就勢、取材自然,或背山而筑,或依水而立,適應環境能力很強。在空間布局上,湘西山區各處民居的差異性很大。大體而言,耕地和水源決定了湘西民居在環境中的布局。首先,耕地決定型布局有坡嶺片狀聚落群、山間地頭星點聚落和山間盆地環狀聚落。湘西山地耕地極少,很大一部分人群便是逐耕地而居。其次,水源決定型布局有河谷帶狀聚落、池塘和水井環狀聚落以及高山盆地片狀聚落。湘西河流眾多,但是水源分布極度不平衡,尤其是引用水源,如此形成了圍繞水源而建的聚落群體。此外,還有防御型布局,高山孤寨聚落。

3祖先崇拜與民居格局

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原始的巫儺文化孕育了湘西的神秘,而民居建筑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又是神秘湘西的重要體現。巫儺文化是傳統楚文化的遺存,隨著幾千年的繼承和發展,湘西人民由原是信仰逐步演變成現在以祭祀祖先、驅鬼逐疫、祈福攘災的巫儺文化,這種思想成為湘西民居文化意識的主要特征:崇拜祖先,重視族譜,講宗親、重家族。同時,在這種獨特的巫儺文化的影響下,湘西人民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獨具特色的山地民居,在中國建筑史上書寫了重要的一筆。

湘西山地民間的形制根據所住居民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概分為“一”字形、“L”形、“凹”字形以及“四合院”(比較少見)。正房一般為三開間或五開間以及七開間,其中正中間一間為堂屋?!巴炭凇笔翘梦菡嫦蚝笫湛s四尺左右與左右兩間房形成“凹”形產生的空間,有的地方又稱為“子堂”。堂屋兩側房間在“吞口”處開門,使得進入兩側房間可以不經過堂屋?!巴炭凇笔莻鹘y祭祀活動形成的形制,在舉行祭祀祖先活動或者其他法事的時候,外姓人只能從側門進入。堂屋是湘西民居平面布局的核心,是整個建筑空間的軸心,是民族信仰和宗親崇拜的深刻體現?!疤梦轂橛H,火塘為族”可以深刻體現出堂屋的重要作用。堂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具有復合多用的實際功能,是供奉祖宗牌位之處,體現了祖先崇拜、維系氏族的意識。堂屋是人與神共居的建筑空間,既是家庭婚喪嫁娶、筵宴賓客的場所,又是祖宗對話的空間媒介。火塘是湘西民間中的又一個核心空間,火塘既是家庭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間,又是大家族親人之間交流、取暖、會議和決策的重要場所。同時,火塘又是人們將物質情感升華了的神圣空間,火塘不可以踏,圍繞火塘尊卑有序。

4樸素的環境觀

湘西山地民居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它盡可能的適應環境而不是破壞環境,其樸素的環境觀念集中體現在:依山就勢,就地取材,極大限度的保護了自然環境,蘊涵著湘西人特殊的民居環境觀,也深刻體現出了巫儺文化“自然崇拜”的內涵。湘西民居利用簡單的自然材料實現了維系生存生活的多種功能的完美結合,不但與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共生共存,且擁有豐富的形態樣式,是中國建筑的瑰寶。

湘西山地民居的建設不是通過刻意的平整土地、砍伐植被等破壞自然環境的方式使得開拓出一定的空間來建筑一個居所,而是千方百計的設計出適應于特定空間的建筑樣式來融入到自然環境當中。最具特色的湘西山地民居主要有:吊腳樓、巖板屋、木架板壁屋以及木架土墻屋等,每一種建筑樣式都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吊腳樓是干欄式建筑的杰作,吊腳樓是對自然環境適應性最強的建筑形式,實現了防止潮濕、防御蛇鼠、人畜分離、生活起居等多元功能一體化。巖板屋是湘西人民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見證。建筑就地取材,墻體用石頭、薄石片蓋頂、石板鋪地、易于排水排污,還可以循環使用,節約材料。巖板屋經濟方便、防火耐用,是一種具有生態價值的建筑形式。

5結語

湘西山地民居形式不拘一格、自由活潑、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是實用性與民間風俗相結合的產物。湘西山地民居材料易得、技術簡單、經濟環保,我們在認識其獨特性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其環境觀念、建筑理念以及審美意識的研究,與現代的建筑技術、藝術審美、理念意識相結合、取長補短,為現在建筑的創新和發展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魏挹澧.湘西風土建筑[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易華.谷巖.淺析湘西民居建筑美學特征[J].山西建筑2010(34)

篇8

《還鄉》當中充滿了對生態環境的直接描寫,其中最經常出現并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就是荒野地區?;囊暗貐^的景物不僅僅作為哈代的重要描寫對象,也是在《還鄉》一書當中哈代借以展現自己生態意識的有力工具。

(一)永恒的自然生態

在哈代的筆下,自然景物和生態環境明顯展現出遠遠比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更加強大的存續能力和生命力。在《還鄉》一書當中,哈代引用了英國歷史上叱咤風云的威廉一世所編著的英國國民經濟調查材料,他談到書中的荒野地區在那樣一個遙遠的時代就存在著,并且沒有絲毫縮減的趨勢。相對于大自然當中的事物,人類的文明和人類歷史當中涌現出來的杰出人物都是無比渺小的。無論人類如何看待身邊的自然環境,自然的力量都會永恒的存在;無論我們如何丈量和計算,自然景物都不會為我們的意志所改變,依舊展現著自己的獨特力量。

(二)原生態的景物延緩著時間的腳步

哈代頗費筆墨地描寫了荒野地區當中生存著的人們,他們在大荒野當中依舊使用著非常原始的工具,遵守著古老的禮俗,仿佛身邊的歲月匆匆和人事代謝絲毫不能改變他們固有的生存方式。對于他們來說,外面世界的風起云涌和不斷更替,不僅不能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任何影響,甚至同樣作為人類而存在的他們,覺得這與他們的生活并無關聯。

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前進在原生態的環境當中仿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中世紀之前就已經存在的種種風俗十分頑強地存在于這樣的荒野之中。哈代通過自己的描摹勾勒出了這樣一種由于自然雄奇力量而停止了人們生活的改變速度,促使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當中的人們使用一種千百年不變的方式存在下去,而不必去擔心落后于外界。

(三)人類只是生態環境的一個渺小的組成部分

在哈代的《還鄉》當中,人類文明始終都只是附著于自然和生態環境中,只是其中渺小的存在。人類所擁有的一切引以為豪的文明成果同浩瀚無邊的大自然相比,乃是不值一提的事。千百年來人類生活的印跡能夠被大自然不費吹灰之力地抹平,人類的主體地位并不像人類所想象的那樣牢固。即使那些王侯將相能夠將自己的豐功偉績鐫刻在高大的紀念碑上,但是那些紀念碑最終都抵擋不過歲月的侵蝕。無數的統治者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牢牢地控制住自己領土之上的一切事物,但最終他們的核算和管理都不能給自然帶來任何實際的影響。

二、 生態之美高于文明之美

哈代的《還鄉》當中十分強調生態之美,作者哈代認為人類的文明并不能夠同大自然之美相提并論,這種自然中心主義的審美觀點在《還鄉》當中始終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代是一個深受達爾文的進化論影響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大多通過文學的手法展現出達爾文進化論當中強調的自然觀和倫理觀。達爾文認為人類不過是從簡單的單細胞生命進化而成的生命體,因此,人類在自然界當中并不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自然之美應當是人類的終極追求之一。在西方傳統的基督教文明當中,人類在自然界當中始終都占有特殊的地位,人應當作為整個自然界的核心而存在。達爾文的進化論推出之后,哈代等知識分子開始對基督教精神產生懷疑。

哈代在接觸到進化論之后,開始認為人類并不應當謀求在自然界當中的特殊位置,而應當始終堅持通過自身的作品體現自己的精神追求,自然的美感在《還鄉》當中始終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哈代的筆下,人類的文明成果不過是自然景物的一點點綴,人類千百年來的文明成果最終都會隨著荒原當中的大風消失殆盡。只有那些最能夠適應自然的演變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的文明成果,才能夠長久地存續下來。近乎原始人的利益和社會組織方式在《還鄉》當中十分常見,《還鄉》當中將大自然的壯美風景描繪得無比雄渾,這種十足的野性之美使人類文明的成果顯得蒼白無力。

三、 生態環境具有獨立的意志

在《還鄉》當中,自然環境的代表是埃格敦荒原,埃格敦荒原在作者的筆下已經成為了具有獨立意志的生命體。哈代認為荒原就和我們身邊的一切自然環境一樣,遠遠超出了主人公的活動環境這一陪襯地位。哈代通過自己的描寫希望能夠展現出大自然和整個生態環境具有的持久而頑強的張力,生態環境擁有同人類十分相似的意志和生命,展現出特有的存在感。“荒原”仿佛是一名鶴發童顏的歷史記錄者,這位歷史記錄者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著悠久的自然歷史,在她看來人類社會的匆匆過往,也不過是漫漫歷史長河當中的滄海一粟,這位歷史記錄者是在用景物的更迭宣示生態環境和自然事物的壯闊。

哈代希望通過自己的筆喚醒人們,使人們能夠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態環境,他所歌頌的是自然之美,他希望整個社會能夠產生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因為同生態環境相比,我們的文明成果簡直不值得一提。哈代在《還鄉》當中,希望勾勒出自然環境的某些類似于生命體的特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甚至將大自然進行了人格化。哈代用他那別具特色的觀察角度看待生態環境當中的存在物,他甚至認為這些自然景物不僅擁有獨立的物理存在,同時也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

在《還鄉》當中,大荒野如同其他自然景物一樣擁有獨立的意志和思想。在全書的開篇,哈代頗費筆墨地描寫了大荒野的存在同人類歷史的演進更替之間存在著一種完全的獨立性。即使英雄人物的存在也不能給大自然帶來哪怕一點點具有實質意義的改變。

作者甚至試圖構建起自然環境的外在聯系,將和荒原緊密相伴的暴雨和狂風理解成為荒原的親友。哈代認為同大荒原有關的一切自然事物,已經同大荒原之間建立起了某種社會聯系。社會化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哈代通過將自然景物和人類進行比擬,通過大膽的聯想向我們揭示出人和自然之間的那種相似性,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就在于人類同生態環境一樣,都具有獨立而自由的思想意志。

四、生態環境對人類命運的決定作用

在構建起了還原的獨立意志之后,哈代還認為荒原和其他自然環境才是人類命運的主宰者。任何反抗荒原的力量,妄圖離開荒原的人都沒有獲得荒原的愛護,紛紛走向死亡。而那些對荒原充滿敬畏,在荒原之上努力尋找自己的幸福生活的人們,卻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生活。作者希望體現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念,不是人們通過自己的能力馴服自然,而是將自然視作自己的朋友,尊重自然,同自然界和諧共生。

哈代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將自然環境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開始認為自然環境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改變、駕馭和奴役的事物,而是同人們一樣具有獨立的意志的主體,甚至開始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文明和人類命運的決定作用。在工業文明大行其道,人類無限制地開采自然資源的時代,哈代的思想觀念無疑是十分超前的。他已經認識到西方文明當中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并不能真正適應時展的需要,人類最終不能站在自然的反面,人類應當同自然和諧相處。因為真正決定我們個人命運和整個社會命運的并不是我們自己,也不是歷史上的王侯將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這看似毫無生命跡象的大自然。

哈代的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式進行了反思,人類社會本身并不是一個高于自然界當中一切事物的存在。人類不應當謀求對自然界的某種統治地位,而應順從自然的發展脈絡,同自然和諧相處應當成為整個人類文明最終的發展方向。

五、 人應當回歸自然生態環境之中

在全書的結尾,哈代通過對主人公的命運的揭示,體現出了人類應當對自然環境報以友好的態度,否則將會喪失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的觀點。

在《還鄉》當中,向自然回歸始終都是作者旗幟鮮明的主張和觀點。作者認為人類已經開始背叛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這種背叛就產生于外界那種大工業城市的興起和擴張。哈代始終認為,那種大工業文明不過是人類漫漫歷史長河當中展現出來的一種對于消極的欲望。人們對這種奢靡生活的追求,實際上不過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行為,這種自我毀滅的行為最終將不會給人們帶來任何好處,反而還會給原本和諧統一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帶來極大的傷害。

哈代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點的首創者和倡導者,十分希望當時的西方社會能夠在過度工業化的道路上逐漸停下自己的腳步,他不忍心看到大荒原這樣的自然景物被人類的貪婪和欲望所毀滅。而事實上,全書當中也已經提到,由于人們的開采和砍伐,森林和草原已經受到了損害。人類的本性也受到了工業文明的污染,貪婪和狡詐已經成為了《還鄉》當中的眾多反叛者所擁有的共同特征。他們并不滿足于在荒原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荒原并不能給他們提供像城市里那么豐富的物質享受,他們被繁華和奢侈的生活蒙蔽了雙眼,最終走向了自我毀滅,而這實際上也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一種警告。

六、結 語

《還鄉》當中的生態意識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方式所進行的深刻反思。時至今日,人類文明依舊存在著種種問題,當初困擾哈代的人性迷失和貪欲膨脹所導致的環境破壞,在今天依舊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的可能。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正是作者通過《還鄉》一書展現出的對生態意識的反思、呼告和追尋。

[參考文獻]

[1] 胡敏.《還鄉》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06).

[2] 于淼,金栩竹.情陷荒原別樣凄涼――哈代的《還鄉》和艾略特的《荒原》[J].文藝評論,2011(01).

[3] 劉曉露.試析哈代小說的多重隱喻結構――以《還鄉》和《德伯家的苔絲》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10(01).

[4] 徐江清.從倫理視角看哈代《還鄉》中的親情悲劇與婚姻悲劇[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5).

[5] 唐俊芳.解讀哈代小說中民俗的運用[J].飛天,2010(14).

篇9

【關鍵詞】自然風格;軟裝飾

科技越是發達,社會越是進步,我們的生活距離自然就越遠。于是,塵世中生活的人們貼近自然的欲望就越強烈。誰也不能否定的事實是,伴隨著科技迅速進步的步伐,另一種聲音也越來越響亮:貼近自然!原因很是簡單,人從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所創造的社會必須與自然和諧而存在,否則社會就必然為自然所否定。由此,就不難理解,社會越是進步,人們越是渴望貼近自然的本質原因。在家居軟裝設計中充分體現貼近自然的愿望,也是人們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通過對自然風格的設計的體現,將人與自然的距離拉近,從而使得兩者和諧共存。自然風格設計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喧囂都市里,讓生活空間更自然、純凈、簡潔、清新并且寧靜的態度,這正是現代都市人所追求的。樸實自然是一種品位,是一種大氣和直白的裝飾語。

一、現代軟裝飾設計中的自然風格及其藝術特征、文化內涵

1、概念

自然風格又稱“鄉土風格”、“田園風格”或“地方風格”,它提倡“回歸自然”。美學上推崇“自然美”。只有崇尚自然、結合自然,才能在當今高科技、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是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平衡。我們無法每天徜徉在自然之中,我們渴望把自然融入到我們的家居環境中。因此自然風格也就成為了現代家居軟裝飾設計的一個重要風格特征,無論是什么年齡和階層,自然風格總能最直接地引起人們的共鳴。它主張用木材、織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本身的紋理,力求表現舒暢、質樸的情調,營造自然、高雅的居室氛圍和舒適的自然生活情趣。本文所探討的現代軟裝飾中的自然風格是指運用一些自然材料,多采用純手工制作的具有自然、清新、淡雅的軟裝飾品。

2、現代軟裝飾設計中自然風格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

(1)、藝術特征

現代家居軟裝飾設計中自然風格以其清新、淡雅、質樸的藝術特征將現代人對自然環境的強烈的回歸意識,以及對鄉土的眷戀融入到家居軟裝飾當中,像是大自然在室內的一個縮影。在材料的選擇和運用上,大量使用木料,石材,藤材,竹器,陶瓷等自然材料,以及自然符號的應用,使自然物和自然情趣直接切入到人們的生活裝飾環境當中,體現了一種“原始化”“自然化”“返璞歸真”心態和氛圍。

(2)、文化內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觀念也在逐步改變,處于鋼筋水泥當中的人們開始崇尚自然,對陽光、空氣和水等自然環境有了強烈的回歸意識,“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人們的再次撿拾和重新詮釋。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體現在家居軟裝飾方面即是人們不再追求繁瑣華麗的居室裝飾,而傾心于推崇“自然美”的自然風格的家居軟裝飾。

現代家居軟裝飾設計中自然風格當然倡導“回歸自然”,只有結合自然,才能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獲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自然風格的軟裝飾力求表現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而這樣的自然情趣正好處于現今人們對于人類城市擴張迅速,城市環境惡化,人們日漸互相產生隔閡而擔心的時代。迎合了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關心、回歸和渴望之情。所以也就造就了自然風格設計在當今時代的復興和流行。

二、自然風格在現代軟裝飾設計中的運用

所謂軟裝飾,是指裝修完畢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換、易變動位置的飾物與家具,如窗簾、沙發套、靠墊、工藝臺布及裝飾工藝品、裝飾鐵藝等,對室內的二度陳設與布置。

自然的氣息是疲倦最好的補給,撇開世俗的煩惱,回歸原生態,把休閑當作一種生活的態度,以人為本,創造自己的需要。因此,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家居軟裝飾回歸自然,創造自然、簡樸、高雅的氛圍。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受。

自然風格在家居軟裝飾設計中按材料大致可以分為:

(1)布藝類:在布藝的材質上,多采用天然質感的棉、麻布質。圖案上多采用自然紋樣,濃重和強調了此氛圍自然,輕松之愜意。

(2)草、木、藤類:純天然材質的配飾如草、木、藤質的軟裝飾是自然最完美的體現。

三、自然風格在現代軟裝飾設計中的價值與意義

現代軟裝飾設計中自然風格的設計核心是:回歸自然,不精雕細刻。自然環境因素充分滲透在家居軟裝飾當中,自然風格的家居軟裝飾淡化了甚至消除了室內環境與大自然環境的隔膜,無論從表現形式還是實質內容上都加以貫徹融合,創造出具有主人個性化的自然環境的感情空間。富含自然元素的家居軟裝飾,可以喚起人們對美的共鳴和對自然的向往。從而體現了自然風格的家居軟裝飾設計的審美價值。

此外,自然風格的家居軟裝飾還具備一個重要價值,即:經濟適用。由于自然風格的家居軟裝飾,多采用天然材質,這些天然材質幾乎隨處可見,所以價格非常便宜,價格上的優勢無疑也是一些既崇尚個性又沒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年輕人的上上之選。

總之,現代家居軟裝飾設計中的自然風格能體貼到人們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所以現代軟裝飾設計會繼續受自然風格的影響是不容質疑的。

結 語

時下在“回歸自然”的熱潮中家居軟裝飾風格追求原始古樸,裝飾材料以天然無污染為上乘,是人類對自然環境依戀的一種本能所致?,F代家居軟裝飾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經濟消費、歸屬的生理需求,還應滿足人們追求舒適、審美、享受的心理需求。忙碌的現代人追尋著心靈的超然脫俗,喧嘩都市的人們早已看膩了富麗堂皇,繁華之后擁有自己一方自然純樸的小天地成為許多都市人的夢想。生活從來都是自己選擇的,魚與熊掌也可兼得。以自然風格為主的家居軟裝飾設計如同城市中的一陣微風拂過焦躁波動的心湖。它在現代家居軟裝飾設計中流露出的光澤猶如一條田間小路通向自由的家園。

【參考文獻】

[1]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35-36.

[2]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70.

[3]王鈺鋒.中國式的簡約設計[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4-18.

篇10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

本文認為生態建筑是一個十分廣泛的建筑學概念,在狹義上,生態建筑指的是具體的建筑,是指把生態學原理融入在設計、應用、建設的過程中,建立與人類、自然環境等和諧的發展關系的建筑;廣義上來說,生態建筑理論是抽象的,它從建筑學理論與生態學原理相結合產生的建筑實物層面,上升到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建筑產物應有可持續發展性。構建更加適合于人類居住的舒適健康的生存環境;與周圍的環境建立統一和諧的關系,實現環境、人、建筑的相互和諧;降低對資源的消耗,減少對人類、社會、環境等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都是實現建筑生態化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內容。 生態建筑運用生態建筑理論的方法與原理,科學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達到社會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諧發展的目標。

1 生態建筑的特點

生態建筑是在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上提出的,生態建筑在設計、建設以及使用的過程中詳細地考慮了人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理論,綜合運用科學技術、生態學、建筑學等理論,就建筑設計、建設及使用中的每個環節,進行合理科學規劃的整體設計,實現建筑環境的生態平衡、舒適健康;實現建筑的使用中高效、無污染、低耗。它是以自然為基礎,加以科學合理的人工創造,創建統一和諧的環境,實現人、建筑、自然的生態平衡。因地制宜在建設過程中使生態建筑的地域性很明顯。這種地域性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生態建筑與氣候、地理等實體要素的統一,二是生態建筑與人文、歷史等抽象要素的統一。生態建筑其本身即實體元素,實現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生態建筑與當地的地理、氣候等地域自然要素特征相適應,同時建筑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部分和參與部分,必然要求與地域歷史、人文要素特征要相適應。在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應用,要求設計要尊重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筑生態理論的最好實踐,這個過程也賦予了生態建筑的一定地域特性。

2 建筑設計過程中融入生態建筑理論要考慮的影響因素

2.1 自然環境

取材于自然,應用于自然,無廢無污染的最終重回于自然是生態建筑理論的核心內涵。生態建筑是一個具有可持續發展特性的有機體,這就要求自然環境與建筑之間要建立起良性循環;自然環境中的諸多種因素也影響制約生態建筑的實現。

2.2 技術環境

建筑設計與建設過程中生態建筑理論的運用,應有良好的技術環境做前提保證,為實現建筑生態化提供科學技術支持。從生態建筑的設計、施工,到生態化選材以及生態化材料加工處理,再到各種符合生態學原理的資源能源在生態建筑使用中的開發和利用,最后到生活廢棄物的廢棄處理和再生利用等,解決這些關乎到建筑生態化水平高低的問題,都需要相關科學技術環境作為理論與實際支持。

2.3 經濟環境

在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應用也會或多或少地受經濟環境水平的影響。在經濟水平發達程度較低、相對滯后的地域,即使生態建筑理論的引入,有了完善合理的建筑生態化設計,因缺少與之相應的經濟環境,建筑的生態化也無法得以實現。

2.4 人文環境

生態化建筑就是要為人們創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舒適健康的生存空間,在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運用顯然要合理、周到、細致的考慮到人文環境的影響。生態化建筑設計過程中把風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們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更好的融入進去,使建筑在生態化更好的反應出當地的風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2.5 社會環境

高污染、高耗能是建筑行業的特點,這使得人們對建筑合理科學設計的重視程度增加,建筑設計中生態理論的應用己成為社會環境下的必然趨勢。生態建筑理論的運用,使建筑成為了涉及生態學、建筑學、美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學科的復雜工程,只有生態學原理都貫徹于建筑所涉及每個領域之內,生態建筑的設計、建設和使用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3 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的運用方略

3.1 不同自然環境與建筑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異性使得建筑在實現生態化的過程中,不可單一遵循固定的設計模式,要與不同的自然環境相結合,設計方案要力求實現將自然環境與建筑完美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原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減少對原生態環境的破壞。設計中,實現不同自然環境與建筑融合主要有兩種方式:把建筑融入環境,建立人與自然良好和諧的關系;采用合適的技術和設計手段,把自然環境引入建筑群體。自然環境與建筑的完美融合,實現建筑生態化。

3.2 生態建筑與優勢能源

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作為一個生態建筑的設計師,在強調建筑使用過程中環保節能的同時,更應當在設計中把不同地域的種種優勢能源的利用體現出來。比如頻臨海面的建筑群,這種地域優勢極大地使它擁有巨大的風能、太陽能的利用潛在能力,設計人員可在建筑群樓頂增設多作座風車,在前方呈矩陣型排列多組太陽能電池板,與此同時,可配備智能電網,使電能有效合理儲存,采用交流配電柜與并網逆變器還可以實現風能和太陽能之間相互發電,使優勢能源在建筑群體中得到高效利用。

3.3 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實現建筑的生態化過程可采用生態建材,選用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群體節能節源的同時還減少了對環境污染;還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廣泛使用地方性建筑材,實現建筑的生態化和地域性的建設。在我國許多傳統建筑很好地體現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獨到好處居民利用當地的農作物棄料用建造屋體,達到了冬暖夏涼的效果,這就是建筑生態化地域性設計的典范。

3.4 氣候與建筑的生態融合

建筑是氣候的產物,近年來,建筑的氣候適應性成為研究與設計的熱點。Andreasi 和 Ryozo分別研究了巴西濕熱氣候與日本寒冷氣候條件下,建筑氣候適應性問題;同濟大學的呂愛明研究了大陸性氣候條件下應變建筑的設計策略。這些都表明了,繼“形式服從功能”、“形式喚起功能”之后,當今的設計觀已轉變為偏重生態的“形式遵循氣候”。一個方案在一個地區也許是經典之作,搬到另一個地區,由于氣候的不同,則很有可能會成為最蹩腳的抄襲。同一類型的建筑,基于氣候差異性的空間塑造會截然不同,設計創作應充分考慮氣候特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被動式采暖制冷等被動式低能耗生態技術,結合空間布局,將氣候與建筑進行最佳生態耦合。如在寒冷地區,冬季保溫是重點,設計時應著眼于被動式集熱技術如何與空間布局更好的融合;南方濕熱地區夏季防熱是重點,設計應著重考慮在合理的利用遮陽和自然通風的生態基礎上,完善功能布局和空間的形體塑造。印度建筑師查理斯•柯里亞在帕雷克住宅(圖1)設計中,為解決干熱氣候下的遮陽和通風問題,在設計中強化了當地民居的“管式住宅”設計理念,其內部庭院由此演繹出兩種剖面形式:“冬季剖面”和“夏季剖面”,通過冬季建筑空間的收縮和納陽措施,以及夏季建筑空間的開敞和通風,應對氣候變化。

夏季剖面為下大上小的 A 形,內部空間與外界的接觸面減少,有效降低了夏季陽光照射的強度,同時 A 形庭院豎向高度的增加強化了風壓通風,形成良好的空氣吹拔效果,很好的適應了對于當地夏季午后炎熱天氣;冬季剖面為下小上大的 V 形,室內空間面向室外開敞,大面積接受日光的照射,達到冬季保溫的目的。柯里亞發掘印度當地建筑適應氣候的特性元素,就地取材,建立了一系列建筑空間和形態,完美的詮釋了氣候和建筑的耦合生態共生。中國有創作氣候適應性建筑的基礎,建筑師應深入分析場地的地理地貌、氣候變化,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習俗,以獨特的建筑詞匯和語法 , 創造出具有氣候適應性的特色空間。

4 結語

我國建筑生態理論的發展和研究起步比較晚,在建筑設計運用生態建筑理論的實踐現在還處在初級階段,所以,建筑設計師們要對生態建筑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各地在資源、氣候、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性,實現自然資源的因地制宜、生態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化利用,在建筑設計中有效融入生態化建筑技術,實現在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杜美忠.淺談建筑生態設計[J].山西建筑,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