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工程專業的感想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環境工程專業的感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環境工程;大學生;社會實踐;企業需求;SWOT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028-04
在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后,面臨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處于升級與轉型中的環境產業也面臨新的發展形勢,社會對環境工程本科教育的要求已經和正在發生重大變化[1]。針對目前環境工程本科教育中實踐教育弱化趨勢明顯、工程性缺失和創新性不足的問題,不少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加強環境工程教育與產業的結合,促使學生能真真切切地參與工程實踐,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2-4]。但是,這些實踐活動由于培養規劃相對單一,多以教學科研為導向,導致學生的興趣減弱,重視程度降低。同時,當下高校、企業、政府在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過程中的認識與實踐之弊,存在企業參與內在動力不足、相關政策與管理機制不健全、針對性系統實踐平臺缺乏、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并積極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發展,成為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專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環境工程學科對于工程實踐能力有特殊要求,實踐教學環節不僅是學生培養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與學生的就業密切聯系在一起[5,6]。然而,從就業來看,全社會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并不旺,媒體對本專業就業的悲觀言論較多;按“復合型”人才衡量,不少環境工程本科生知識面不夠寬,對國內外環保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了解較少,環保法律法規、政策知識比較膚淺,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仍是本科生就業的主流傾向,在專業方向選擇上更注重監測和設計類方向[7];從課程設置來看,隨著環保設施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小型化和一體化設備增多,以傳統水處理、固廢處理和煙氣處理為主的專業學習在缺乏自動化控制等專業背景下較難適應市場需求,這些可能都會導致就業渠道窄就業難的問題。同時環境工程專業的實際教學活動中,應有更為具體的與學生就業需求相適應的教學目標和任務[8,9]。為此,筆者根據近幾年的帶隊實習體驗,結合一次學生參與某企業畜禽養殖廢水工程前期調研的社會實踐為例,提出了應用于實踐教學體系的基于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采樣SWOT分析方法對這種實踐模式進行了分析,以期為環境工程學科發展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一、面向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
1.社會實踐實例概述。社會實踐中,大學、企業和學生三者的主體地位如何規定對保障社會實踐環境發揮作用極其關鍵。在基于企業需求的社會實踐模式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大學和企業為輔助,其中最關鍵的內容是找準企業需求與大學生能力和興趣的結合點,不能讓大學生實踐成為企業的負擔而流于形式,而是找到適應于學生能力并能夠主動參與的項目環節,既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又能提高學生對實踐的興趣。以下結合學生參與企業畜禽養殖廢水工程項目為例具體介紹。
畜禽養殖污染在我國農業污染源中占的比重最大,是當前愈演愈烈的面源污染最大的貢獻者。太湖流域城市養殖業多分散在城郊和農村,盡管由村鎮主導的養殖場形成一定規模的片區,但獨家獨戶的經營導致各家排污及處理處置措施各不相同。由于管理的不規范和環保理念的差異化,先前建設的生活污水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設施不能滿足養殖業的需求而大量閑置,污水就近排放和下滲到地下水,嚴重影響村鎮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同時夏季嚴重的臭氣影響周遭居民生活,導致村民矛盾沖突不斷。因此,地方政府委托企業進行污水設施改造。在方案制定過程中,企業亟需對現有環境現狀、處理設施及管路進行清查。但實際中卻發現,在短期內完成方案制定,這種規模化養殖和分散化經驗的特點,需要耗費大量的專業人員進行現場調查,政府和企業均抽調不出大量的工作人員進行此類調研。這就形成了企業對具有專業背景調研人員的需求,與此同時,大量時間呆在校園里的大學生亟需了解當前的環境現狀和檢驗自身的專業知識,因此就形成了企業需求與大學生興趣的結合點。
從該實踐模式的特點來看,基于企業需求的社會實踐模式應與現有的大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相結合,不僅能夠提高企業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達到促進本科生就業的目的。
2.實踐模式的基本路徑。根據本專業組織的類似以上養殖廢水調研的幾次實踐案例,總結得出了基于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基本路徑如圖1所示。良好的組織實施是實踐成功的重要環節。在探索和實踐這種模式的過程中,以下有幾點基本的經驗提出分享。
首先,實踐意向提出后,學校和學院高度重視,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既從專業背景的學生中挑選有興趣的學生,又組織老師對學生進行了畜禽養殖水處理知識的培訓,為實踐的開展提供了極大保障。
其次,為解決學生參與實際項目時的不自信心理,學院為實習配置了2位有經驗的指導老師。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對當地畜禽養殖現狀及生態環境進行了大量的資料調研,從專業的角度做足了準備。
第三,企業和學校共同組織學生參與了調查問卷內容的設置,針對調查方式進行了多方位的討論,例如如何將專業的詞匯轉化成農民易懂的問話、農民對排水量不知的情況下可通過記錄用水量或水費等信息間接得到等。這次討論基本解決了由于調查方式不同而導致村民不配合等問題。
第四,實踐應以學生為主體,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現場調研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詢問調研,分兩階段讓學生逐步進入角色。初始階段分大組調研,遇到尷尬老師及時化解;第二階段當學生逐步適應進入角色,多分幾組加快調研進度。實際中學生亦主動要求多分組而積極參與調研。學生的積極主動多源自興趣和責任心的培養,實際上,這次實踐學生的認真和敬業超出預期,獲得了企業和民眾的一致稱贊。
最后,實踐結束后應及時歸納總結,進行個人感想匯報和實踐成果展示,可以海報的形式向全院師生展示實習的成果和實習期間的逸聞趣事,既鍛煉了學生的宣傳和組織能力,又推動了實踐方式的宣傳。部分興趣濃厚的學生在實踐取得初步性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在實際中得到了學校和鍛煉。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是戰略管理中風險評估的常用方法之一,也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和路徑改革中得到了應用[10,11]。這種將各種主要優勢因素、劣勢因素、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通過一定的調查研究羅列出,并依次按矩陣形式排列,再經過系統分析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而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其中,S代表模式的優勢或長處(Strengths),W代表模式的劣勢或弱點(Weaknesses),O代表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Opportunities),T代表外部環境所構成的威脅(Threats)。為全面把握這種實踐模式的內部優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對這種實踐模式進行了四個維度的剖析,構建了面向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的SWOT模型(見上頁表1)。
根據SWOT分析,可以發現,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社會實踐存在較大的優勢,一方面迎合了企業需求,為企業解決了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契合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對實習的興趣。然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這種模式在我國的實施還存在不少問題,如項目來源、時間地域限制、學生和教師的實踐能力偏弱等。目前,隨著我國對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學校對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種模式也會得到更多的發展和應用機會。
三、實踐的意義和成效
盡管目前我們從事這種實踐教學的機會還較少,并且SWOT分析亦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從實踐本身來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社會實踐模式能夠解決當前多數實踐內容偏離實際和缺乏導向性的問題,提高了大學生對實踐的興趣和重視度。在我們的社會實踐安排中,學校和學院應幫助學生從企業需求和學生能力角度尋找實習的機會,讓實踐性特征明顯的環境工程本科教育的健康發展并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這也是本科教育發展的規律。盡管這種實踐模式可能還需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進一步探討,但從實踐主體學生的角度來看,可達到以下三方面的成效。
第一,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到實際的項目,在知識與社會實踐的互動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并將所學習的知識服務于社會正如學生在實踐體會中寫的那樣,“通過現場調查傾聽當地養殖戶的心聲,真真切切想用自己的知識為他們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使每個人能夠保證自身產業利潤的同時也能為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
第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護新常態。從“四個全面”的戰略思路來理解,環保也應該走向新常態。以往的學生實踐更多的關注城市環境污水和垃圾等處理技術,針對當前已拉響警報的農村環境污染認識較少,借此機會讓學生了解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現狀及需求,來適應當前環保的新常態。同時,環境工程是一個隨時代快速演變的專業[12],針對我國當前環境污染的重度復合態勢,環境工程教學實踐應更多的引導學生關注環境產業市場的新動向,培養多層次、復合型創新人才。
第三,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本次實踐讓許多城市學生初次意識到了農村環境保護的任務之艱,開始思考從主流傾向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向其他類型就業渠道的關注。實際上,我國的環保產業,尤其在許多民營企業為主的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資源綜合利用以及環境咨詢服務等方面,都將呈現出接受環境專業畢業生的強烈愿望[13]。因此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企業需求的社會實踐機會,鍛煉和提高自身能力,拓寬就業渠道。
四、結論
以學生參與某企業環保工程的一次社會實踐為例,介紹了基于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及其組織實施過程,并借助SWOT方法對這種模式進行了分析。隨著我國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發展,基于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存在較大的優勢和發展機會。根據實踐成效,認為在當前的實踐教學體系中應引入基于企業需求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能夠改變教學實踐中導向性缺失的現狀,不僅能提高企業對大學生實踐的支持力度,而且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對實踐的興趣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在環境保護新常態中確定正確的擇業方向,拓寬就業渠道,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就業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傅濤.新常態下環境產業發展趨勢分析[J].環境保護,2015,(1):32-33.
[2]李春杰,賈金平,王文華,等.環境專業實踐教學和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7,(2):18-19,22.
[3]孫紅文,戴樹桂,徐建,等.以重點學科為依托 培養本科創新人才――南開大學環境化學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7):11-13.
[4]牟蕾,李輝,劉西林.校企協同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5,(1):79-81,91.
[5]張文杰,游少鴻,王敦球.日本大學本科社會實踐教學環節淺析――以熊本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1):128-129.
[6]陸建剛,周宏倉,張慧,等.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8):206-210.
[7]張軍.環境工程專業課程調查與調整對策[J].大學教育,2013,(9):38-39.
[8]胡桃,沈莉.國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3,(2):90-94.
[9]王晟.面向市場經濟的環境工程經濟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9-174.
[10]郝文靜.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地方本科院校就業工作創新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1,(01):135-138.
[11]邱延峻,許軍華,蒲波.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SWOT分析與戰略路徑選擇[J].大學教育科學,2015,(149):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