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概念范文
時間:2023-06-08 17:3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建設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會計誠信;建設路徑
我們一直把真實性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在西方,“真實與公允”被當作現代會計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新修訂的《會計法》要求會計提供的信息必須“真實、完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制定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規定企業對外財務報表必須具備“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四個基本質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為四項質量要求的核心。在現實中,可靠性集中體現在“真實反映”??梢?,會計信息失去了真實性,那無異于會計的消亡,而不真實的會計信息,除了危害經濟與管理之外別無它用。正因為此,我們才對會計真實性予以了充分的關注,并向社會各界即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們,在會計真實性方面作出了基本承諾。而社會各界對會計的這種承諾給予了充分信賴,所以會計信息被人們廣泛地用于經濟決策和日常經營管理。
一、會計誠信的概念闡釋
什么是會計誠信?簡單地講,會計誠信表達了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現實經濟活動反映出來,忠實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罢\”對于會計從業人員來說就是忠誠于自己所承擔的會計事業,熱誠勤勉地做好會計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信”就是講究信用,樹立會計信譽,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屈從和迎合任何壓力與不合理要求,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不以職務之便謀取一己私利,提高會計的公信力。所以,從整體看,會計誠信的內涵包括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職業操守、精湛的會計技術和會計技能、完善的會計信息質量和優質的會計服務。會計誠信是會計與生俱來的品質。何謂“會必須按照財制的要求辦事,當收則收,既不可少收,也不可超過規定的標準多收;當用則用,既不可少用,也不能濫用。又《說文解字》里說“計,會也,算也,從言從十”。又釋“言”字“直言日言”,就是實話實說。又講“十”,“十乃數之具也”,就是真實記錄、真實核算。所以,就會計的歷史而言,其本質乃是對經濟行為的客觀真實反映,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正如我國現代會計學之父潘序倫先生所言:“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薄瓡嬚菓{借這個品質,才能伴隨著自產生以來的悠悠歲月不斷發展完善,并成為社會生產、人類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職業。
二、會計誠信的建設路徑
1.建立健全會計行業的法律法規
要加強我國法律體系的建設,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會計制度,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對違規違紀的單位、公司及其連帶負責人予以曝光,同時還要強化一些相關配套法律及相關法規的實施,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會計法規的內容上,應體現出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為了防止會計人員利用會計法規內容方面的不足而提供質量不高甚至虛假的會計信息,應重點減少對同類業務處理方法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使會計人員的主觀估計判斷因素盡量減少到最低限度;對于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要進行科學的超前分析和預測,盡量使會計法律制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并且依靠科技因素,加快經濟發展,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會計服務。要制止會計信息失真行為,同時必須要加大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及處罰力度。會計信息失真行為的成本主要包括:犯罪的直接成本,犯罪的機會成本以及犯罪的受懲成本。因此如果加大會計會計故意信息失真的成本及處罰力度,必然會有助于減少該種犯罪的發生。國外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法國成立了專門的會計法庭,西班牙成立了審計法院,加拿大實行全面審計制度,日本成立會計檢查院。可見,這些經濟發達國家對于會計信息失真是相當重視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考慮成立這種類似會計司法的機構來行使對會計信息失真的監督,加大威懾力度。
2. 加強會計行業職業道德建設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會計職業道德,就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在履行職責活動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它是調整會計人員與國家、會計人員與不同利益和會計人員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及社會道德規范的總和.是基本道德規范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會計職業道德既是會計工作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也是衡量一個會計工作者工作好壞的標準。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促進會計人員提職業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徑;是預防會計人員不道德行為的重措施;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F行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對加強我國會計人員職業道規范建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經過多年的實踐,我也應客觀的看到現行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局限性。在現職業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吸收會計實踐和理論研究的成果,進一步加以補充完善,使內容更詳盡一些。同時,建立相應的管理制、考核機制、獎懲機制,使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更好地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以推動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有效實施,充分發揮計職業道德規范的約束力。
3. 對違規違紀的會計加以嚴懲
會計信息失信屢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對其處罰力度不夠,與失信帶來的巨大利益相比處罰成本過低。因此,我們必須從立法、執法上對造假者追究其經濟責任、刑事責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大幅度提高會計造假成本,對單位領導授意、指使、強迫會計人員篡改會計數據的,必須追究法律責任,決不姑息遷就。對于會計人員對違法違紀活動知情不舉或者串通舞弊的,除追究法律責任外,要按規定取消其會計從業資格。另外,還要加強對敢于堅持秉公辦事,勇于揭發檢舉的會計人員的法律保護。
4.加強會計監督,確定職責
會計監督具有的權威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在以收入、支出、金融、會計為內容的財政監督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通過會計監督,可以實現《會計法》確立的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目標。
首先,要建立健全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機制。我國很多單位還未意識到內部監督的重要性,對內部監督還有很多誤解,因此監督能力弱化,會計信息不真時有發生。這就要求單位加強內部監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內部監督機制。
其次,加強外部監督即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的作用。在會計監督中單純強調內部監督是不夠的,也必須強化對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督,也就是加強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另外,政府可實行會計委派制。委派制的目的是將執行會計監督的會計人員與被監督單位分離,不存在人事及經濟利益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才能真正發揮會計的監督作用,以便其具有公正性。
5. 實施誠信工程
一是加強誠信教育。加強會計誠信教育是提高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推動力。二是加大誠信宣傳力度。通過宣傳,凈化社會從業環境,讓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會計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既要從正面教育會計從業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事業觀,形成整個社會“求真務實”的誠信環境,又要從反面加以宣傳報道會計誠信缺失的單位和個人,以示警示和教育。三是打造信用政府。政府誠信成為社會誠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夠增強社會公眾的社會信任感、歸屬感和責任感。政府失信會導致社會公眾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喪失,從而成為社會普遍失信的重要誘因。所以,社會的誠信首先是政府的誠信,誠信政府是誠信社會的方向盤。有了誠信政府,才有誠信企業、誠信個人和誠信社會。四是建立會計信用檔案。會計師事務所及其從業人員的信用狀況直接影響其公信證明的可信程度。只有建立一系列會計誠信檔案,使每個會計從業人員的一生從業狀況都有一套系列的可檢查的流程和信息,會計誠信制度才能逐漸建立。
參考文獻:
[1] 王玲, 朱亦赤, 張立. 會計誠信教育體系的構建. 現代企業教育 , 2011,(02):97-98.
[2] 諶琳.會計信息失真與質量監督體系的建立[J].經濟師,2006,(01).
[3] 汪國鈞.五方面入手確保會計誠信質量[N].財會信報,2006―07―31.
篇2
關鍵詞:景觀設計;大學校園;不特定空間
1 校園空間環境景觀設計的行為學要素
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包含的內容復雜多樣,而本文所要討論的校園景觀設計的行為學要素主要是指環境的使用者――師生等要素。
2 “不特定空間”的環境行為學相關理論
日本建筑師楨文彥提出了“不特定的空間”概念。認為在信息時代,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的反饋加速,人與環境的關系也更加密切,因此設計的空間應去適應人們的各種活動和交往。“不特定的空間”的構想更多地考慮了人的行為因素,包括有意識和無意識、隨機的行為,而且通過空間和布局去誘發各種新的人的行為活動,使空間更加富有活力。
3 校園不同空間環境中的景觀設計
3.1 與建筑鄰接的不特定空間
校園內建筑的入口、前庭和后院、建筑中的內庭等都是這類空間。經??梢钥吹綄W生在這些區域交談、讀書的身影,也是最喜歡的地方。
這些戶內外公共開放空間,所屬關系較明確,使用人群也比較固定。主要是為開展學習活動、師生交往和課余休息服務的。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就是個特征的建筑,尤其是門廊的處理,外形為三角形的歌特式架空門廊,突出了建筑學院的特色。而在其前庭門廊,經常可以看見班級舉辦的建筑設計交流展示,師生們積極參與構成了生動的景觀意象。而這些意向的產生正是建筑師通過朔造建筑空間,構建了一個傳遞專業信息的空間環境,才使得這里成為師生樂于交流體現校園精神的場所。這種不特定空間的塑造也使原來的交通性空間一下子成長為一個師生交流的場所空間。這種不特定空間的創造需要設計者從行為人的角度出發,構建起一個人與人交往的環境空間。
3.2 公共開敞空間中的不特定空間
公共開敞空間是構成校園景觀意象的重要節點,也是校園場所精神的重要物質載體,往往成為師生心目中母校的形象代表。
中心草坪在校園內作為寶貴的開敞空間,是師生喜愛的休閑、讀書和交往場所。與校園內許多的學生活動相聯系,如同學聚會、班級討論等。在這里,建筑成為整個畫面的背景,而草坪和參與其中的使用者成為景觀的前景和主體。師生的活動構成了校園景觀意象,體現了校園場所精神。
3.3 交通性空間中的不特定性
交通空間是校園中的線性空間,是學校的公共活動頻發的地方,如朋友間見面打招呼,師生欣賞風景攀談等。為這些隨意性的交流提供場所。
道路兩旁自然景觀的設計,可以加強道路的線性空間,同時有特色的植栽將會加強空間的活力和文化特性,如西安交通大學騰飛廣場兩旁的櫻花道,每年3~4月,櫻花爭相怒放,潔白如雪,而青松翠柏點綴其中,如詩如畫。每年這個時候吸引無數市民前來參觀,無形中提升了學校的人文價值,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而期間人們的各種行為,如拍畢業照、紀念照、同學之間的合影留念等,都在無形中為空間的各種可能性創造出不同的畫面。
新時期大學校園“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應考慮校園使用者在行為上的多樣化,塑造層次豐富的道路空間。師生們常伴隨交談、休息、等候、觀望、閱讀等各種活動,設計師們更要挖掘其本質的需求,不應單純從功能性的角度出發,而應結合“不特定性”空間的理論,挖掘出更多的隨機性體驗式的空間場所。上海大學新校區步行干道的設計,就脫離了單純的步行交通的作用,與綠化相結合,拓展到水面,做成入水的疊落臺階,形成一個個凸空間,且在每塊空間上放置名人雕像和布置綠化,做到“寓教育于休閑”。
4 結語
大學校園是專門的育人場所,因而,人造景觀、自然景觀也表現為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景觀。學生置身于這種特定的景觀環境中,各種行為活動方式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特殊場所下的空間景觀設計,只有以師生的行為為導向,以自身校園文化形態為原則,才能使校園的景觀充滿活力,并富有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篇3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相對而言,分別代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或者說三個層面。這里,這個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概念,顯然是指作為觀念形態(即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這一文化概念與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概念是一致的,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的。這樣,它只是一個“中”文化概念,而非“大”文化概念或“小”文化概念?!按蟆蔽幕拍钜话惆ㄎ镔|(或器具)文化、制度文化(各種管理制度等)和觀念(或精神,包含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靶 蔽幕拍顒t指的是文化娛樂活動、文化設施建設等。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作如下概括: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小系統(或一個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相互貫通,只有它們之間的協調發展,才能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業。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搞得如何,直接關系著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具有戰略的地位和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政治建設,還是經濟建設或者文化建設,千萬不能忘記“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個前提,這個定語。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科學社會主義本質所要求的一切。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保護;低碳技術
當今世界,我們的環境正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比如氣候變暖,空氣和水資源污染,以及對自然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共識,這就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關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態需求。
一、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關系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國政府提交《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從氣候學的角度對當前經濟進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梢姡吞冀洕母拍罹褪怯捎趯Νh境問題的關注而產生的。
國際社會對于溫室氣體減排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催生了時下逐漸流行的低碳經濟概念。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發表以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低碳經濟逐步成為一些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我國低碳經濟建設中的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本國的低碳產業和相關技術。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在低碳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推進低碳經濟建設??傮w來說,我國的低碳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1.能源消耗持續增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穩定與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而能源的持續供應與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推動力。能源、鋼鐵、汽車、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高碳經濟狀態仍然比較突出和明顯。由于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將同時并進,這就必然導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長。而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傳統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據主體地位,對化工能源的持續消費,必然會帶來碳排放物的相應增加,這是與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要求沖突的。
2.我國的資源儲備決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為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我國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種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數量也相對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雖然我國已經開始研究并開發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種清潔能源,但在短期內依然難以完全替代傳統能源,我國以煤炭等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3.產業結構阻礙低碳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5:4,第二產業仍然是主體產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而我國目前又處于以高能耗為特征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世界大部分產業鏈低端產品都是在我國制造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我國需要消耗大量基礎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業生產技術的相對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高碳經濟特征??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產生了嚴重的阻滯效應。
4.低碳技術水平低下
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產業的目標,至少需要60種骨干技術支持,其中有42種是中國目前沒有掌握的核心技術。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在低碳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還存在嚴重的落后性。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其先進與否,直接決定著低碳經濟建設與發展能否成功。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措施
1.加快產業結構改革
我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所占比重過大在所難免,但是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業的發展規模,而忽視了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在建設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統籌規劃,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制定完善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造計劃。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煤炭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難以改變,那么要想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只能通過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
來實現。比如通過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引進先進高效生產設備;制定嚴格的能效標識制度和能效準入制度,鼓勵和規范家電、建筑等行業的能源高效利用;以價格為杠桿,逐步推行階梯能源定價,從消費者一方入手做到節約能源;加快低碳節能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并盡快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從而實現低碳生產。
3.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我國低碳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可以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引進提高能效的技術、先進的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等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另外,政府還應該鼓勵支持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發以及對引進的技術進行二次創新,使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擁有自己的技術特色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全球環境使然,也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面對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我們應該結合實際,合理改善產業結構以及提高低碳技術等逐步提高我國在低碳領域的競爭力,從而健康快速的發展低碳經濟。
參考文獻:
[1]洪大用.中國低碳社會建設初論[m].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02).
[2]夏光.動員國家力量發展低碳經濟[j].綠葉,2009(05).
篇5
【關鍵詞】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理論模型實踐模式
脆弱的生態環境、欠完善的經濟機制、粗放外延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壓力不斷增大的人口增長、整體文化素質低的人口特征等復合、累積型因素正阻礙著西部地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西部地區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按照自然界的生態循環原則,以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流動為基線,依據要素稟賦結構,發展符合西部地區比較優勢的產業,在產業結構不斷演化升級和信息高效利用的過程中促進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源的梯次利用。同時,要注意協調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良性互動,通過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和構建區域、園區、企業、家庭各個層面的循環經濟模式,建立“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循環體系,通過促進人類活動方式和行為模式的生態化轉型,使西部地區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更加協調,為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根基。
一循環經濟理論模型的探討
循環經濟作為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選擇,對其研究的興趣吸引了眾多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目前,研究循環經濟的各類學者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在各自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現階段對循環經濟理論模型的研究大致是從以下兩個角度展開的:一是自然科學視角,二是社會科學視角。
1.自然科學視角
從自然科學角度對循環經濟理論模型進行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循環經濟理論模型中3R原則及各實踐模式(企業層面、產業層面、社會層面)在技術上實現循環經濟模式等問題,即從自然科學技術方面來分析和研究資源(原材料)及能源的減量化,產品的重復利用化,廢棄物的資源化及無害化等具體技術能否實現和如何實現的問題,可理解為對能否和如何開發及實踐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綠色技術體系范疇的研究。具體來說,如“關于物質及能源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究”,“關于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的研究”等就屬于這個范疇。這個范疇的特點是將物質及能源循環從具體社會環境中抽出,重點從自然科學角度對循環經濟在技術方面的可行性和具體途徑進行研究,屬于實驗或實證分析范疇。例如,東北大學的陸鐘武院士就“大、中、小”三個層面的物質循環研究就屬于此范疇。
2.社會科學視角
從社會科學角度對循環經濟進行研究,則突出社會發展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與自然科學家不同,社會科學家們更關心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以及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構建等問題,在分析如何發展循環經濟時,社會科學家更注重探討制度環境、制度安排及制度變遷的形成機制和循環經濟增長模型等方面的內容。屬于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的綜合。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曹葵等研究者就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并且得出了“在推行循環經濟時,生產過程將逐漸減少對耗竭性資源的依賴,否則,總的資源存量將在有限的時間內被消耗完,經濟增長也將不可能持續下去。因此,推行循環經濟將有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的結論。
3.擴展
以上從自然科學角度和社會科學角度對循環經濟理論模型的研究雖然都是初步嘗試,但是應該肯定這些嘗試給出了我們研究循環經濟理論模型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筆者認為對循環經濟理論模型的研究還可以從另外一些方面作補充。如根據總書記提出的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在循環經濟理論模型研究中引入和諧社會的“和諧度”這個概念就發展循環經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整合。從外部效應理論出發,就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和諧度(CM)=
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度=
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還是自然活動(自然變化、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都可以劃分為正的外部影響(正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影響(負外部效應)兩大類。相互之間的正外部效應越大,負外部效應越小說明其和諧度高,反之相互之間的正外部效應越小,負外部效應越大則說明其和諧度低。當前就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關注人類活動給予自然的負外部效應這一方面,典型的研究是生態環境影響公式:
I=P×A×T
筆者認為還應該對以下三個方面內容進行研究:
1)人類活動給予自然的正外部效應。典型的研究就是生態環境建設,需要深入分析在有效配置資源的條件下,如何推行生態環境建設,使人類活動給予自然的正外部效應不斷增大,其結果是實現生態環境的持續穩定增長;
2)自然活動(自然變化、生態環境變化)給予人類的正外部效應。典型的研究有對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等研究,但更重要的是由生態環境建設的不斷提高升級而引起的生態服務和環境資源的增加如何提高人類福利水平的機制等方面的研究;
3)自然活動(自然變化、生態環境變化)給予人類的負外部效應。典型的研究有生態危機和環境污染對人類的損害方面的研究,如關于大氣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的研究。
結合和諧度概念,還必須就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和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深入探討。我們研究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模型也需要分別從這四個方面加以分析,為構建一個能夠使和諧度不斷提高的,兼具和諧、循環兩大特征的未來社會奠定堅實的理論平臺。
以上是從宏觀層面對發展循環經濟理論模型的初步探討。另外,對3R原則中的減量化原則,也可就減量化最適量的理論模型展開分析。目前研究循環經濟的文獻中提到的減量化原則一般表述為“減量化原則,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筆者認為,該表述是正確的,但是,還有必要從減量化的最適量方面對減量化的理論模型做進一步探討。這里需要度量要維持當前福利水平,甚至提高福利水平,應該投入多少自然資源為最適?在現在投入的基礎上減少多少為最適?過多的減量化與過少的減量化都不能維持當前福利水平,更不能提高福利水平。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討:減量化的“最適量模型”。
對“大中小循環”三個層面減量化的最適量,都需要引入計量模型來確定。例如,大循環層面(區域及社會),初步確定被解釋變量為減量化的最適量,并用最適環境影響量PI來替代,解釋變量有:人口變化量PV,環境意識水平EL,單位GDP的環境影響I;循環經濟制度CS(虛擬變量),循環經濟技術普及率CT…
PI=f(PV,EL,I,CS,CT…)+E
限制條件:福利水平≥當前福利水平
筆者認為,對減量化的“最適量模型”進行理論探討,對我們深入分析影響發展循環經濟的各類因素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它可促使我們分離出關鍵性的因素,并以減量化的最適量作為基本前提和假設,尋找到各個層面推進減量化的最優方法和途徑。由于對減量化的統計數據還在收集之中,上式僅是減量化最適量的概念模型。
二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模型
我國西部地區社會發展之所以長期落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山大川、惡劣氣候所強化的交通落后和信息封閉等導致的社會封閉性。這類因素長期阻礙了國家內外、民族內外和地區內外的溝通與交流,使各族人民的生產力和創造力的未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從歷史因素看,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起點一般較低,在建國初期不僅經濟發展十分落后,社會發展也極端落后,與沿海地區發展水平相差甚遠。發展起點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進程?!啊憬洕碚撜J為,仍處于前工業社會的國家或地區,很難像工業國家或地區一樣,實現總產值的高增長率和人口平均產值的高增長率。其主要原因是初期的人均產值水平太低及增長率過低而引起的起步過程的持續滯鈍?!蓖瑫r,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路徑依賴理論,一旦選擇了某種路徑,就意味著將長時期地鎖定在這一路徑上,即使在路徑以外存在其他更有效的路徑,因為存在轉換成本,要想改變路徑也絕非是容易的事。西部地區以社會經濟體制落后,人口素質低,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程緩慢,信息不暢,觀念落后等為特征形成了特有的低水平發展路徑,要成功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必須找到并推行一種經濟效益好,交易成本(轉換成本)低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個地區要獲得發展,或者要有自然資源優勢,或者要具有資本、人才、技術、品牌等后天獲得性資源,而且后者對前者具有點石成金的作用”。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西部地區沒有物資資本、人力資本等優勢,且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也正在使西部地區的先天自然資源優勢不斷下降,具體表現就是生態不斷脆弱化。顯然,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國家在西部地區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對于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遏制具有重要意義,但如果經濟仍然落后,傳統經濟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改變,生態環境即使暫時恢復也還會再一次遭到破壞。所以西部地區必須創新發展戰略,必須研究新的發展理論模型。根據前面從外部效應理論出發對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分析結論,我們認為生態環境建設可以理解為通過增加人類活動給予自然的正外部效應,實現生態環境的持續穩定增長,使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能夠恢復,進而提供充足的生態環境服務,使人類的福利水平不斷升級;而循環經濟建設則可以理解為通過減少人類活動給予自然的負外部效應,以維護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三贏”??梢?,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兩者都是通過改善人類活動模式來影響自然環境狀況,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度不斷提高升級。
和諧度(CM)=
和諧度提高的過程可以認為是由生態環境建設產生的促進自然環境增長的拉力和由循環經濟建設所產生的防止自然環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導的人與自然關系不斷協調的和諧演進升級過程。
基于這一觀點我們認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項復雜的、在特殊區域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區域層面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重建等各個領域。西部地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是促進該區域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在經濟活動中一定要切實貫徹十六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發展經濟和生態重建并重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體制改革和創新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出一條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經濟增長之路。構建西部地區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模型的總體思路如下:
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是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加強和完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綜合決策機制和管理機制,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建立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綜合決策和協調管理機制,切實推行生態環境建設,使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得到貫徹落實。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發展、經濟建設融為一體,必須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具體來說,就是要依據西部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的特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利用西部地區“巨大的生態資源優勢,依靠高科技和實用技術的有力支撐,加大其不可替代的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之形成特色產業。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產業來發展,不僅是為了恢復生態環境,它實質上是要把產業發展理論融入生態環境建設中。這既可以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也可以增加當地人民的收入,使當地經濟得到發展。”對于西部地區,在發展經濟中應該通過循環經濟建設來促進產業結構的生態化升級,同時通過生態環境建設產業化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產業結構的生態化轉型形成互動協調發展機制,穩步建立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的長效機制,
圖1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模式概念圖
根據上圖所示,我們看到傳統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在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的不斷深化進程中,發生了兩大顯著變化,一是形狀的改變,變得較平坦、光滑,可以理解為自然環境影響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彈性的減小,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很快,而該進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變化不大;二是曲線本身在改變形狀后又發生向下的位移,可以理解為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不同階段對應的自然環境影響的顯著減少。顯然,通過加大循環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二者互動式協調發展形成的推拉合力使傳統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轉變為循環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這也是大力推行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戰略的必然變化趨勢,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就是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的互動式發展戰略與實施機制的建立。我們認為,西部地區推行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戰略是依據西部地區的資源稟賦結構,實現產業結構、消費結構、人類活動模式生態化轉型的具體方略。
同時,要認識到西部地區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把發展放在首位。我們認為,對于西部地區而言,在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必須在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加大調整力度,并加大扶貧力度,加大對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體系的建設。大力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要抓好循環型工業體系、循環型農業體系、循環型服務業體系、區域循環型產業體系的整合幾個主要方面。
三總結
歷史經驗表明,只有生態效益沒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生態環境建設和只有長期利益,沒有短期利益的建設模式都很難推廣運用。同樣我們認為,只有生態效益沒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循環經濟建設和只有長期利益,沒有短期利益的循環經濟建設模式也很難持久推廣運用。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模式是一個大系統工程,同該地區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工業問題、“三農問題”、資源資本化等諸多問題從各個角度都直接或間接相關,應該認識到不可能僅靠單一項目、單一工程、單一方面、單一區域的建設和發展就能取得進展。而要有全面的、綜合的、系統的發展與建設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需要得到政府、社會、企業、個人等諸多方面的支持和協助。除了要在認識上統一思想、步驟上配合、行動上協調、措施上配套外,還要運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和措施,以循環經濟建設帶動生態環境建設,以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循環經濟建設,建立循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互動式發展的長效機制,使西部地區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真正意義上實現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斯密著,謝組鈞等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起因的研究.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3]諾思.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史培軍,劉學敏.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求是.2003.來源:
[4]馮之浚主編.循環經濟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6]張坤主編.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7]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8]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網站./cn/company/Tmxxb1432005.1.20.
[9]遼寧省清潔生產中心網站
[10]內藤正明編著.環境調和型都市.東京:世界文化社,1993.
[11]中岡哲郎.自然と人間のための経済學.東京:朝日新聞社,1977.
[12]玉野井芳郎.エコノミーとエコロジー.東京:みすず書房,1985.
[13]日本環境庁.循環型社會白書.東京:日本産業,2001.
[14]KaspersonRE,KaspersonJX,TurnerⅡBL.Riskandcriticality:Trajectoriesofregionalenvironmental
[15]GoseJR.Ecotonehierarchies.EcologicalApplications.1993.
[16]KolasaJ,ZalewskiM.Notesonecotone:attributesandfunctions.Hydrobiologia,1995.
篇6
關鍵詞:財政支出結構;經濟建設性支出;公共服務性支出;經濟效應
中圖分類號:F810.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73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12-167-03
一、引言
自第一次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爆發后,凱恩斯的政府調控理論為人們迅速擺脫經濟衰退提供了一條很好的出路。隨著一國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們越來越能密切感受到政府財政政策的重要作用。制定合理的財政政策被認為能夠有效促進一國經濟發展,而作為財政政策重要構成部分的財政支出結構對一國國民經濟有著什么樣的影響,影響程度是多少這一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關于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已有大量研究成果。Barro(1990)提出,經濟增長率與政府生產型支出之間存在非線性倒U關系,而與非生產型支出是反向關系。Muthi Samudnam(2009)、Mahendhiran Nair(2009)、Santha Vaithrlingam(2009)以1970-2004年的馬來西亞的數據為例,用ARDL模型和BOUND檢驗結果表明,在1998年結構突變下,在行政管理和健康方面的支出與GNP在長期呈現出互為因果關系,其他支出項與GNP的長期因果關系是遵循瓦格納法則的。此后,YaLiu Pan(2013)通過自回歸模型對政府收支結構和GDP增長的關系分析得出政府財政支出對私人資本形成有積極作用,而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證明對長期經濟增長有顯著影響。
同樣,近幾年國內學者在此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對此問題的結論也不盡一致。孫長清、趙桂芝等人(2004)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SPSS回歸分析表明基本建設支出與經濟增長為負相關關系,生產財政性支出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齊福全(2007)以北京的數據為例,利用VAR模型和IRF檢驗得出生產性財政支出沖擊的加大會在一段較長時間內抑制經濟的增長,而非生產性財政支出盡管在短期內能推動經濟增長,但在長期內還會導致經濟增長水平的降低。而王春元(2009)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研究表明,在生產性支出中,只有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其他項目如醫療衛生支出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此外,仲君燕(2011)采用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分析認為,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最明顯的是經濟建設支出和其他補貼支出,而其他支出,如財政總支出、財政核心支出、社會文教支出等對經濟增長的Granger 影響不明顯。
綜上所述,縱使現有文獻對財政支出結構的經濟效應問題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各文獻結論差異很大,一是在研究角度上大都存在相同的不足之處,如將政府財政支出劃分為生產性支出與非生產性支出。而隨著經濟建設型政府不斷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此種分類方法不足以全面的體現政府的職能。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結論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三是由于選取年份的不一致導致最終的結論不一致。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另外一種角度,即將財政支出劃分經濟建設支出和公共服務支出,選取2011年全國31個省份的截面數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及相關性分析的方法來對財政支出結構的經濟效應進行分析。
二、概念和假設
(一)財政支出的量度。對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的測度量表的設計需要從它的內涵入手。財政支出結構是各類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
從社會資源的配置角度來說,財政支出結構直接關系到政府動員社會資源的程度,從而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影響可能比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更大。不僅如此,一國財政支出結構的現狀及其變化,表明了該國政府正在履行的重點職能以及變化趨勢?;趯ω斦С鼋Y構概念的上述理解以及財政支出結構與政府職能的密切相關性,我們在此主要選取經濟建設性支出與公共服務性支出的比重及關系作為測度量表。當然,按此分類還包括軍事和國防支出等其他支出,但由于這些支出是一國的基本支出,比較穩定,因此,我們在此抓住與我們民生息息相關的以及占比重較大的公共服務性支出和經濟建設性支出來分析。
其中,經濟建設性支出一般指政府用生產性投資和基本建設方面的開支包括環境保護支出、交通運輸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支出、商業服務業支出、金融監管支出、災后重建支出、國債付息支出及糧油物資儲備管理支出等;公共服務類支出包括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城鄉社區服務等支出。
(二)基本假設,根據已有研究,結合現實實踐,我們假設:
1.經濟建設支出對經濟的增長有更明顯的促進作用。
2.公共服務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顯著,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
3.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很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顯著。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收集和整理。我們主要收集了GDP、經濟建設性支出、公共服務性支出以及包括在公共服務性支出中的教育、科技、文化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及城鄉社區事務等9個待分析對象。
(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變量的確定與檢驗。首先通過對經濟建設性支出和公共服務性支出與GDP的關系進行逐步回歸分析,根據每個變量的t檢驗值和其方差膨脹因子VIF,發現經濟建設性支出沒有通過檢驗標準(具體數據參見表2)。因此,最終確定的回歸分析變量只有X2:公共服務性支出。所以回歸模型就確定為單變量回歸模型:
Y=?茁0+?茁2X+?滋(1)
然后用得到的單變量數據對回歸模型進行測度和檢驗。
顯著性檢驗:由檢驗可以觀察出公共性支出服務t值的顯著性水平小于0.05,說明該變量對Y有顯著影響。
多重共線性檢驗:VIF(X2)=8.409,該變量的膨脹因子不大于10,所以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自相關檢驗:在檢驗結果中,DW=2.261,在Durbin-Watson給定的區間內,因此不存在自相關性。
基于上述模型(1)式以及相關檢驗,可以最終確定回歸方程為:
Y=-6834.320+1.120X2(2)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觀察出,從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影響GDP的因素到建立起經濟模型到最終通過檢驗得到的經濟模型間存在較大差異,影響GDP的支出結構中本應包括經濟建設性支出和公共服務性支出兩大類,但從最終確定的回歸方程(2)來看,經濟建設性支出對GDP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公共服務性支出對GDP的貢獻比較大,說明我國應該將財政支出重心繼續放在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務性支出中,同時也順應了服務型政府的職能。
(三)公共服務性支出與GDP的相關性分析。通過對公共服務性支出的各項構成因素與GDP的相關分析可以觀察出,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城鄉社區事務與GDP均為正相關關系,即增加這幾方面的支出會拉動GDP的增長。其中,教育支出與GDP相關系數為0.957,其次是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科技、城鄉社區事務和社會保障及就業。雖然現階段政府的公共服務性支出對GDP的增長起了很大作用,但我國整體發展水平還是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因此,若想要拉動GDP增速,要從這幾方面入手,加大科教文衛的投入力度,從根本上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四)財政支出結構與GDP的相關性分析。通過分析看到,Spearman的相關系數為-0.713,說明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經濟建設性支出/公共服務性支出)與GDP是負相關關系,恰好驗證了我們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中得到的結論,即經濟建設性支出在現階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可能會抑制經濟的增長;而公共服務性支出對經濟的增長起到推動作用。造成這一結論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在政府投資的項目建設領域中,各地基建部門過高估計預算或超出預算,造成了資金和資源的浪費,而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更為嚴重;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過猶不及,投入與產出不能成正比,規模效益差,從而造成財政資金的浪費。
四、結論與對策
通過上述研究表明,經濟建設性支出并沒有如我們平常設想的那樣會對經濟的增長有推動作用,反而與經濟增長有不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而公共服務性支出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與經濟發展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這一結論恰好應證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即人力資本在積累過程中,會發揮正的外部效應,使平均人力資本水平遞增,并通過學習效應從單個人擴散到社會,最終對所有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產生正的影響,進而對經濟發展產生正效應。
因此,政府應更加注重對公共服務性支出,包括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城鄉社區事務好社會保障的支出,繼續貫徹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大力推進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加大對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切實保障公民的基本健康。雖然這些方面的支出對經濟的增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從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它們對經濟的增長還是有正面效應的。
同時,政府應該協調好經濟建設性支出與公共服務性支出的比重關系,提高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把有效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杜絕資金浪費,適當增加對公共服務類的支出,這樣才能切實的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我國經濟從本質上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 Barro,R. J. 1990.“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 5) : S103-S125.
[2] Muthi Samudram, Mahendhiran Nair, Santha Vaithilingam . “Keynes and Wagner on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a developing economy”Empirical Economics , June 2009, Volume 36, Issue 3, pp 697-712.
[3] YaLiu Pan , “Study on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GDP growth” , 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VI ,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Volume 209, 2013, pp 303-311.
[4] 孫長清、趙桂芝、陳菁泉、于文濤.長期經濟增長與中國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4,(12).
[5] 齊福全.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7,(03).
篇7
關鍵詞: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軍民融合,軍民一體化
中途分類號:N04;E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3)06-0029-04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mbination,
Combining Military Efforts with Civilian Support, Military and
Civilian Fusion,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HE Yongbo
Abstract:Military and civilian combination, combining military efforts with civilian support, military and civilian fusio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r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policy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four terms is to maximize the sharing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oth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four terms com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is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ge and implementation ways from junior to senior
Keywords: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mbination, combining military efforts with civilian support, military and civilian fusio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讀者經常會在報紙和期刊上看到“軍民結合”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mbination)、“寓軍于民”(combining military efforts with civilian support)、“軍民融合” (military and civilian fusion)、“軍民一體化”(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等術語,這些術語詞義相近,很容易混淆,給研究工作帶來諸多不便。筆者參考了相關文獻,對每個術語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分析,旨在明晰這四個術語的區別與聯系。
一 對“軍”和“民”的理解 《辭源》中對“軍”與“民”的含義有確切解釋。軍,本義指軍隊,后引申為軍隊的編制單位、指揮軍隊、駐扎等[1]。民,本指人,《漢書·食貨志》上:“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此指士工商,別于農之稱[2],“民”與軍相對,指人民、非軍人,非軍事的。
按照《國防經濟大辭典》中相關解釋并從更為全面的角度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軍民融合、軍民一體化”中的“軍”有更廣義的內涵,是指與軍隊有關的事物,主要包括軍品、軍工、軍事,有時也指國防建設;而“民”是指與百姓有關的事物,主要是指民品、民用科技工業、民口企事業單位,有時也指國民經濟[3]。
二 四個術語的內涵 1“軍民結合”和“寓軍于民”
關于“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國防經濟大辭典》具體有如下解釋:
“軍民結合”是指國防經濟的基本功能(軍事功能)與派生功能(經濟功能)的有機結合,使之有助于增強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成為增強國家的國防力量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柱?!霸④娪诿瘛笔顷P于將國防實力寓于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之中的理論和戰略方針[4]。
上述兩個術語在文章和文獻中經常以“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形式出現。
現代武器裝備技術復雜,成本高昂,長期過高的國防建設投入,國家難以承受,但為了維護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安全,又必須進行國防建設。面對有限的財力和資源,只有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才能降低軍備成本,并在加強國防建設的同時,發揮國防建設的“溢出效應”,促進乃至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宏觀層面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是最高層次,主要是指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資源共享,核心是“大炮”與“黃油”之間的資源配置問題;中觀層面或稱部門層面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包括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以及軍隊與地方的結合等,其中,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主要是指國防科技工業要堅持軍民品“兩條腿”走路方針、能軍能民,以及充分利用民品資源和民口力量,避免自我封閉、自成體系;微觀層面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主要指企業等微觀主體層面,對軍工單位而言,是指除少數單位外,大部分軍工單位能同時開發生產軍品、民品,并堅持面向全社會開展軍品科研生產大協作,避免“大而全、小而全”。
2“軍民融合”和“軍民一體化”
(1) 軍民融合
“軍民融合”在國內外都有不同的解釋:國外有的解釋把國防科技工業的民用部分和軍用部分結合起來,以便能在一個共同的設施上開展民用和軍用科研生產工作;也有的觀點稱“軍民融合”是指將國防采辦擴大到利用民用科技工業基礎的做法。國內一些學者提出“軍民融合”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推動軍民兩大科技創新基礎互通、互補、互動,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既為國防建設服務,也為經濟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是指拉動民營資本在國家可控的條件下參與國防建設。
實現“軍民融合”,主要目的在于改變過去為軍事目的而開發的高新技術完全禁錮在軍事領域的做法,在軍用技術開發之初就同時考慮它的民用前景,以便使之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商品,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國防科技開發部門也沒有必要什么都從頭做起,另起爐灶,而應注重采購市場上可買到的高新技術及其“貨架產品”,用于發展新式軍事裝備系統。
(2)軍民一體化
關于“軍民一體化”比較權威和規范的定義,最早見于1994年9月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的《軍民一體化的潛力評估》研究報告,其定義為:“軍民一體化是把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業基礎結合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的過程?!币簿褪菍崿F國防工業基礎和民用工業基礎逐步兼容,采用共同的技術、工藝、勞力、設備、材料和設施,滿足國防和民用兩種需要。具體來說,它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軍事技術的商業化或民用化,也就是軍事技術向民用領域“溢出”(spinoff);二是民用技術的軍事化,也就是民用技術向軍事領域的溢入(spinin);三是實現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5]。
三 四個術語的主要聯系與區別 1聯系
(1)強調并追求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資源共享。
(2)都是作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工作方針和政策取向,決定著各國國防科技工業的走向和管理模式。
(3)是隨著經濟水平提高,軍民兩種資源共享程度不斷提高的遞進發展的動態過程。
(4)對于這四個術語所表達的具體模式的選擇上,雖然受國家經濟技術水平、基本經濟制度、管理體制現狀以及法規制度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但在發展趨勢上都是追求軍民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
2區別
(1)所站的角度不同
“軍民結合”主要是站在基本不改變軍民分割的運行體系的角度,強調軍用與民用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可以實現結合。這種認識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處于一定的歷史階段,經濟技術水平不高以及資金技術資源稀缺,軍用與民用技術相對獨立發展的狀況。
在產業部門和軍工單位層次上,強調重點發展軍工民用產業,在國家全局的角度上,具有軍事效用和經濟價值的各有關方面進行軍民的結合。
“寓軍于民”主要是站在建設強大的經濟和國防兩大戰略任務的角度,為實現兩頭兼顧、協調發展,強調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能力、技術、人員等要寓于國民經濟和民用產業之中。但由于部分武器裝備(如核潛艇、戰略導彈)和武器裝備的不同層次(如總裝測試)具有資產專用性較高的特點,并不是所有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都能寓軍于民[6]。
“軍民融合”主要是站在科技資源以及高新技術上軍民兩用性較強的認識角度,強調軍用與民用之間相同點是主要的,軍事需求和用途的特殊性是有限的,特別是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更加中性和普適,在發展規律上也更加一致,因此軍用與民用應在技術發展上更加融合,實現科技資源共享。
“軍民一體化”主要是站在徹底改變軍民分割的運行模式的角度,從經濟以及產業發展上強調國家要建立統一的工業基礎,要求工業建設中在技術、工藝、勞力、設備、材料和設施能夠滿足國防和民用兩種需要,兼顧軍需和民用兩個市場。
(2)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
“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軍民融合”和“軍民一體化”的推進進程與國家經濟技術水平、基本經濟制度、管理體制現狀、法規制度完善程度密切相關,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在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綜合、由局部到全局的發展形式和實現途徑。
在經濟技術水平較低以及資源和體制存在瓶頸制約的條件下,民用工業與軍事工業發展更多地采用“軍民結合”的方式,既相互補充和支撐,又相對獨立,在一定意義上還是一種簡單和粗獷的發展模式。
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家將更加重視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能夠協調發展,通過“寓軍于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實現部分資源共享,使相關資源平時能發揮最大經濟效益,戰時也能夠迅速轉化為國防能力。
當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科學技術水平躍升時,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界限更加模糊,軍用和民用科技資源的共享和統一科技基礎的建立有了堅實的經濟和技術保障,才有條件推行“軍民融合”。隨著經濟技術基礎的強大特別是工業基礎的壯大,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基礎更加兼容和融合,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具備了實現互動、互通、互補的協調發展,則進入了“軍民一體化”階段。
四 結 語 作為國家戰略層面的政策取向和工作方針,“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軍民融合”和“軍民一體化”的相同點都是追求軍民資源最大程度的共享,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但是這三組概念的不同點是所站的角度不同,需在一定的條件下推行,是一個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及在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綜合、由局部到全局的發展形式和實現途徑。
致謝:感謝中科信工程咨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研究員李連宏先生對本文的悉心指導。
參 考 文 獻
[1]辭源(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辭源(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陳德第,李軸,庫桂生國防經濟大辭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4]曹景建,姜大立,鄒春榮 “軍民融合”及其相近概念淺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 (3):94-96
篇8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自覺;人類本質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209-02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任務,迫切需要對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展開研究和探討。文化建設是一個普通的、常見的概念,但對它的本質和特點是什么這樣的基本問題,我們卻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試就文化建設的本質和特點略述淺見。
一、文化建設的本質
人類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同一過程。但在文化建設產生以前,人類所謂的創造文化的活動并不是自覺的活動,而是有意識的自在活動。文化建設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和出現的實踐活動形式。它的產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生產力一定程度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物質財富,更需要精神意識條件――文化自覺。沒有文化自覺意識,就沒有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是人類在其發展一定階段上產生的,以文化自覺意識為前提而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
文化建設即是文化建設主體運用一定的文化建設手段作用于文化建設客體,并使文化客體發生沿著某一方向改變的過程。文化建設主體是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并從事文化建設活動的人。主體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和認識能力;第二,必須從事文化建設活動。文化建設的客體是文化建設活動指向的對象。它由物質客體、精神客體、人類客體、關系客體和組織客體等構成。文化建設的手段是文化建設主體作用于文化建設客體所運用的各種方法、工具的總稱。它包括宣傳、教育、研究、表演等。
文化建設是人類三大社會實踐活動領域之一。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三個領域。三者在活動的目的、內容、方式、結果和社會作用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又存在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相互服務的關系。經濟建設是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是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從經濟建設中分離出來的。沒有經濟建設這個前提和基礎,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就不可能出現。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理論指導,保證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政治建設為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營造政治氛圍和政治環境,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在階級社會,政治建設能夠確保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
文化建設是人類進行的一種創造價值的活動。它是人類追求和創造自由的活動方式,是實現人類自我復制、自我更新的活動方式,是最能體現和表達人類本質的活動方式。人類的活動都會產生一定的結果,但有些結果對人類有益、有價值,有些結果對人類是有害的,沒有價值。能夠使人類產生需要的活動,其本身既是有價值的,又是創造價值的活動。文化建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活動,是有價值的。不僅如此,文化建設還創造價值。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不同,文化建設所產生的需要是“自我意識”了的需要,即對是否產生需要、何時產生需要、產生什么樣的需要自身是有明確意識的。不僅如此,文化建設所產生的需要還是綜合性的需要和深層次的需要。文化建設不僅產生物質需要,而且還產生精神需要和政治需要;不僅產生低層次的物質需要,而且產生對“真”的認識需要、對“善”的道德需要和對“美”的審美需要。文化建設不斷地整合、重構人與“對象化”活動的價值關系、人的活動與活動對象的價值關系,不斷地審視、批判人與其需要的價值關系。文化建設不但為人們提供運動、消遣、娛樂的場所,為人們提供陶冶情操、增長智慧、提升境界的文化產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不停地努力創造一個意義世界。人類只有在文化建設所創造的意義世界之中,才能不斷地完善和創造全新的生存狀態以超越自我,才能認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正本質。
綜上所述,文化建設是人類進行的以經濟建設為基礎、以文化自覺意識為前提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最能表達和體現人類本質的活動方式,是人類三大社會活動領域之一。
二、文化建設的特點
文化建設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社會性。文化建設是人類以群體方式參與的實踐活動,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個體是無法進行文化建設的??茖W研究和文學創作盡管是個性化很強的活動,但是,科學家和作家也是以多種方式和社會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甚至當我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亦即當我從事那種只是在很少的情況下才能直接同別人共同進行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在從事社會的活動”。文化建設的主體和所需的材料、所憑借的手段也是社會的產物,是作為社會的產物而存在的。“無論是勞動的材料還是作為主體的人,都既是運動的結果,又是運動的出發點。因此,社會的性質是整個運動的普遍的性質”。文化建設的成果并不是由個人獨占,而是歸社會所有?!盎顒蛹捌涑晒南硎?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具有社會的性質”。在文化建設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
2.次生性。從文化建設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來看,文化建設不是人類進行的“原發性”的社會實踐活動,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基礎之上的“次生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人類最初進行的活動是生產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物質資料的活動。“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人類只有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文化建設活動和政治建設。
3.自覺性。文化建設是一種“雙重自覺”的人類活動。第一重“自覺”,是說文化建設即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活動者對文化建設的目的、意義有一定的自覺認識。在這一點上,文化建設和人類進行的其他活動沒有什么區別。凡人類進行的活動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第二重“自覺”,是指文化建設是以對文化的自覺認識為前提的。這種自覺性體現在人們對文化的意義、文化和經濟、政治的關系等方面。
4.系統性。文化建設是由文化建設主體、文化建設客體、文化建設對象三大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社會系統。每一大要素內部又由多個具體的要素構成,多個要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要素系統。文化建設具有層次性。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文明發展程度產生了對文化建設的不同需求,同時也為文化建設的進行準備了不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文化建設包含的要素也因為這些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正因為如此,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國家在文化建設的規模、發展速度、社會作用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呈現出高低不同的層次。
5.綜合性。文化建設中,物質生產過程和精神生產過程是相互交織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互結合共同起作用的。文化建設奉獻給人類的不僅有物質產品、物質財富,還有精神產品、精神財富。文化建設是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在文化建設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的思想、觀念包括人本身都得改造。文化建設也是認識活動。文化建設總結、概括人們在改造自然界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同時,也反映其本身改造社會的過程和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認識過程,并以精神產品的形式表現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文化建設是融合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并將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高級的社會實踐活動。
6.創造性。文化建設的創造性首先表現為文化建設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文化建設是人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活動,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來進行的活動。文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和結果在人們活動之初就以觀念的形態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文化建設的創造性更主要的是表現在它不斷地創造新的精神產品和不斷地生產新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形態上。精神生產是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精神生產是一種思維活動,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非重復性、探索性的特點。因此,以精神生產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建設就具有創造性。人類在其他領域的活動中所運用的思想、理論和智慧都是由文化建設來提供的。文化建設既提供超越現存狀態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又不斷地對思想、觀念和文化本身進行革新,從而推動人類向著更高、更遠、更強的方向前進。文化建設是激發和表現人類創造力的活動領域。
7.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建設是在各不相同的自然條件、物質生活條件和文化基礎上進行的,不同民族對于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怎樣建設文化的問題的認識有差異,因而對文化發展模式和文化發展戰略的選擇也就不同,實行的文化政策、文化制度等也不一樣。各民族在文化建設上都有選擇權,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化建設道路,有權決定文化建設的方針、路線和政策。文化建設的民族性體現在主體、內容和結果等方面。
篇9
關鍵詞:經濟倫理; 思想熱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中圖分類號: B8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0)03-0004-03
我國的經濟倫理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盡管起步比發達國家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到目前為止,已經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學雛形。其在體系建設中的各個方面,如:經濟倫理學的本質及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傳統道德的關系問題;個人利益與集體主義的關系;經濟倫理中的內在矛盾;經濟倫理的基本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的建設等對我國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學科建設、內容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不無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應注重與經濟建設的實踐相結合
經濟倫理注重倫理為經濟建設服務,這就從指導思想上擺正了倫理與經濟的關系,我們研究倫理不是為了搞“經院哲學”,即為研究倫理而研究,那就必然造成“理論無用”的被動局面。誠然,元倫理研究很有必要,那是為了開拓理論空間,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主戰場。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教學也是如此,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以更高的素質、更加自覺地投入到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去,把我國的經濟搞上去,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
二、集體主義與個人利益關系的最新理解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啟示
除了現行教科書對“集體主義”達到的理解層次之外,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又有了新的理解,賦予了集體主義更多的內涵。這些倫理角度的理解,對于我們加深對集體主義的認識有較大的啟發,并且逐步把“集體主義”這一理論要求轉化為“實踐模型”。
首先,試圖把正義和公正納入集體主義的要求之中。一些學者認為,“社會公正是集體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1]他們所理解的正義和公正包含三條具體的原則,即平等原則,得所當得原則和補償原則。唐凱麟教授認為,就平等原則而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正所要求的平等,具體表現為在市場面前人人平等,在參與市場競爭中機會平等、平等競爭等等。這是市場經濟得以存在和健康發展的倫理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得所當得”,必須是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要分配原則的前提下,使勞動者的報酬和貢獻相稱。它具體表現為勞動者個人作為智力和勞力資源的擁有者參與市場和市場競爭。在人才、勞務市場建立和健全的情況下,勞動者有權進行自由選擇,有權在機會均等、平等競爭的前提下,根據所創造的效益或貢獻,獲得相應的報酬。這里,“按勞分配”具體表現為以勞動者的貢獻或效益這個統一的尺度來對勞動者進行利益分配,很顯然,它正是集體主義所指稱的正當的、合理的個人利益。“得所當得”不僅是集體主義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內涵,而且是以社會集體利益的優先性和首要性、社會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協調性和結合性為價值要求的,這就不僅能夠為“得所當得”的分配公正的實行創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而且能夠為促進其實行和發展提供必需的價值動因。補償原則,即“損有余而補不足”。社會公正所要求的“補償原則”,是同集體主義所指向的消滅剝削、避免兩極分化,通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人與人、個人與社會和諧一致的發展的價值目標完全一致的。在集體主義公正觀中“補償原則”是一種積極價值追求的具體措施,其目的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互助合作的實現,使人與人、個人與社會和諧一致地發展。
其次,試圖把集體主義建立在“個體與整體的價值同位與雙向還原”的哲學基礎之上。[2]龍靜云教授認為個體與集體的價值同位指的是,個人和集體在價值本源和本體論的意義上是共同的、統一的和平等的,在價值存在上不存在某種先后秩序或優劣之分。個體與集體的雙向還原指的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價值關系,總體上是一種相互統一、共生共長的關系。由于個人與集體在價值上是平等的,因此,集體與個人互為價值目標。個人對集體負有責任和義務,集體也對個人負有責任和義務。
再次,部分學者提出了“新集體主義”的概念。新集體主義以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自由平等、自由的個人主體組成的真正的新的集體為基礎,以維護個人利益為出發點。[3]新集體主義堅持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有機統一,主張通過維護集體成員的共同利益而達到實現個人利益的目的。新集體主義注重制度倫理的建設,它試圖建立這樣一種集體,在其中,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能夠相應地導致集體利益的增加,而他們增進集體利益的行為也能反過來促進其個人利益的實現。
三、道德倫理的層次性要求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的啟示
首先,現行教科書對“道德”的定義值得商榷。對于道德的定義人們普遍認為并延續至今的看法是:“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王海明先生在他的《新倫理學》一書中認為這個定義似是而非。[4]首先,它是片面的。因為它把道德僅僅歸結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善待他人,遺漏了道德的另一個方面:如何善待自己,如幸福、智慧、節制,等等。其次,它未能使道德與法區別開來。因為法對人際關系的調整也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它們豈不與肉體強制一樣可以使人守法嗎?只不過肉體強制只能使人被迫守法;而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則可以使人自愿守法罷了。最后,它試圖以“善惡評價”使道德與法區別開來,因而說“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評價方式……的行為規范。”但是,這哪里還是什么定義?這豈不如同說“人是張三一類的動物”?豈不是枚舉概念外延的舉例說明?王海明先生從道德與倫理、道德與應該和道德與法三個方面的相互關系得出了道德的概念:“道德是社會制定或認可的關于人們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應該而非必須如何的非權力規范;簡言之,也就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應該而非必須如何的規范,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應該如何的非權力規范?!盵5]盡管王海明先生對道德的看法不一定十分準確,但他至少把道德的內涵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對于我們理解道德的涵義不無啟發意義。
其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要求應區分其層次性。最為簡單的劃分方式應該分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和惡待自己、惡待他人。善待自己的德性內容主要包括智慧、明智、節制、自制、自尊、謹慎、貴生、善生、幸福、機敏、樂觀、豁達、簡樸等等。顯然,正是由于我們對善待自己不夠重視,所以,在大學生中間存在著屢禁不絕的自殺現象。善待他人的德性內容主要包括誠實、公正、平等、人道、慷慨、仁慈、謙虛、寬恕、同情、報恩、愛人、忠、孝、禮、義等等。惡待自己屬于負德性,如放縱、墮落、驕傲、虛榮、庸俗、貪婪、自卑、自殘、自殺等等。惡待他人也屬于負德性,如貪污、腐化、坑、蒙、拐、騙、偷、搶劫、殺人、縱火、投毒、爆炸、走私、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等。這些最簡單的道德和非道德行為的辨析,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而這一點正是經濟倫理學正義原則的基本精神。而且這些內容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實際和大學生的成長實際做到了緊密的結合,讓大學生明確了道德的層次性要求和道德修養的目標。
四、經濟倫理中的內在矛盾對高?!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啟示
經濟倫理學的內在矛盾,如“公正與效率”、“利與義”、“經濟行為和非經濟行為”的矛盾,正是大學生非常關注的現實問題。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面臨的“道德兩難”問題與這三組矛盾緊密相關。在解決這三組矛盾時,除了要列舉上述矛盾的現象以外,重點應該向學生說明其解決辦法。如“公平與效率”這一組矛盾的解決辦法是:公平與效率是正相關關系,公平的根本原則是:社會分配給每一個人的權利應該與他的貢獻成正比例,與分配給他的義務相等;[6]效率的基本原則是:提高效率制約因素的水平,如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改進人的活動工具、完善人的活動方式、調動人的活動積極性。公平主要通過作用于效率的動力因素,即調動人的勞動積極性而提高效率,反之,不公平與效率完全相斥而成負相關變化,不公平主要通過削弱效率的動力因素,即降低人的勞動積極性而降低效率,因此,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證。效率是衡量平等是否公平的標準:與效率沖突的平等,必是不符合平等原則的不公平的平等;與效率一致的平等,必是符合平等原則的公平的平等;當平等與效率發生沖突時,如果選擇平等,那就既失去了效率,又失去了公平的平等,而得到的只是不公平的平等;如果選擇效率,則既得到了效率又得到了公平的平等,而失去的只是不公平的平等。所以,效率對平等具有絕對的優先性。
大學生正處在成人的關鍵時期,他們非常重視社會的公正問題,非常關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矛盾,上述三組矛盾正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矛盾,其效果比單純的說教更好。
五、經濟倫理的“十二項”基本規范對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啟示
經濟倫理學研究的“十二項”基本規范(公正、服務、贏利、誠信、競爭、納稅、勤儉、敬業、環保、質量、創新、互惠)正是把現行教科書的理論落到實處的體現,也是國家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7]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大學生提出的各種思想政治和道德修養方面的要求,包括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等等,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學生具備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而且,現行教科書所提出的許多要求僅僅屬于理論模型,沒有轉化為實踐模型,而經濟倫理學所提出的“十二項”規范,正好把現行教科書所提出的理論要求轉化成了實踐模型,并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的建設方式對高?!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啟示
我們現在對大學生所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該屬于經濟倫理學中的“應用模式”,就是將“既成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原則應用到大學生身上去,即對思想政治和道德原則的絕對性和普遍性的運用。但這種方法的缺陷,在于容易出現思想政治和倫理的原則要求成為外加的和有悖于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思想政治和道德需要可能提出大學生無法滿足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出現大學生思想的混亂、迷?;蛘咝睦碚系K。
經濟倫理學的“協作模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無啟發意義。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我們應該從大學生自身的素質結構和內涵出發,直接推導出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學”。這一過程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廣泛的,黨和國家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養的“理性”要求在自發地服務于大學生本身,因此,它具有內在必然性。這種“協作模式”較之“應用模式”的優點在于:一是不必將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與大學生實際需要根本對立起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正當合理的要求只要不損害國家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這種行為就是符合黨和國家要求的行為。二是明確將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結構納入思想政治和道德修養教育學研究范圍之中,為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養的“理性”要求的付諸實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使得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同思想政治和道德修養教育學可以顯得更為一致,更加自然。
總之,借鑒經濟倫理學研究的內容和方式,既能轉變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滯后于經濟建設需要的落后局面,使高?!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教育教學服務于經濟建設,加快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培養出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的有用人才;又能提高大學生處理市場經濟建設中經濟與道德復雜矛盾的能力,解決“知行統一”難題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唐凱麟.集體主義和社會公正論綱[J].道德與文明,2004(4):4.
[2]龍靜云.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和弘揚集體主義的思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21.
[3]宋慧昌.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深化[J].理論前沿,1998(11):8.
篇10
一、引言
當亞當•斯密撰寫《國富論》的時候,發達國家的統治階級就開始在研究如何使國家能夠長期繁榮、富裕和強大。經過幾個世紀的經濟學家們的探索與研究,各國都在努力尋找著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道路。從原始的工業發展到機械化大生產,從看不見的手到看得見的手,人類在經濟發展的探索中行走,逐漸發現了經濟繁榮的真諦,把握好市場與國家調控之間的協調關系,使市場在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的同時能夠在國家的有效干預行為之下保持長期的繁榮。公共財政在一國的國家財政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從公共財政入手,著重探討公共費用支出的問題。自1978年以來,國家以管理者身份將從市場上獲得的收入是如何分配的,分配到哪些領域,又分配多少?本文第二部分介紹公共財政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部分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政府支出結構情況,第四部分試比較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所在,第五部分為本文提出的幾點建議,第六部分為結束語。
二、公共財政及我國現狀
(一)公共財政與財政支出
1.公共財政從概念上講,公共財政指的是僅為市場經濟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分配行為,它是國家財政的一種具體存在形態,即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類型。這個概念的含義就是,好比在一個大家庭中有個管理者,他負責管理這個“家庭”中各成員的收入,并根據需要做出合理的支出,并保證這個“家庭”在未來的日子里能夠正常運轉。也就是說,管理者必須保證每筆支出是朝著有利于這個“大家庭”更好方向發展的。我們將這個家庭稱為國家或者叫做經濟社會,管理者稱為一個國家的政府部門,此項管理工作名稱為公共財政,家中的各項支出我們稱為公共費用支出。如何管理“家庭”的收入,將所獲收入都投放到了哪些領域?
2.財政支出財政支出是公共財政的一個主要活動,在當前我國財政收入的增長趨于穩步的同時,財政支出的效率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財政活動總的來說分為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方面,這兩個活動都能夠影響到經濟的運行。但是由于支出的過程本身也是財政發揮其真正職能作用的過程,只有通過財政支出才能真正的彌補市場失靈的狀況,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支出的效率就顯的更為重要,而這也正是現代公共財政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不僅如此,從實踐的角度講,財政收入的增長是有限度的,如果要從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效率,就必須從支出的角度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這樣對財政支出效率的管理也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二)我國發展歷程與現狀
我國的公共財政所包含的內容很多,比如,行政管理、國防、外交、治安、立法、司法、監察等國家安全事項和政權建設;教育、科技、農業、文化、體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救災救濟、扶貧等公共事業發展;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建設、環保、生態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運行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等。在中國統計年鑒中將財政按功能性質分類的支出分為:經濟建設費、社會文教費、國防費、行政管理費和其它支出這幾項。我們研究國家以社會和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從市場上取得收入后如何分配這些收入,分配給經濟建設多大比例,又分配給國防多少等等這樣的問題。
1.我國財政支出的發展歷程從上表可以得出,我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社會文教、國防、行政管理各項事業的支出在逐年增長。從中可計算出2005年各項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分別為:經濟建設費占27%,社會文教費占26%,國防費占7%,行政管理費占19%??梢娊洕ㄔO在我國的財政支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依據上表使用SPSS統計軟件得出國內生產總值與以上各支出之間的相關性為下表所示:從此表我們可以看出各項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都存在著很強的線性關系,其中與經濟建設費的關系最強,達到了99%。這也是我國從1978年以來各項事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財政支出上的具體體現。進而,還可以得到各年的各項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如下表。從表3我們首先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直線上升的;其次,經濟建設支出占GDP的比重從1978到1985年這幾年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幾,隨后較為平穩,基本維持在百分之五左右的比重;第三,社會文教支出占GDP的比重自1978年以來基本變化不大,但最近幾年呈現上升的趨勢;第四,國防支出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占GDP的比重較大,從九十年代直到現在基本維持在百分之一點幾的水平;第五,行政管理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較改革開放之初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三、世界發達國家的政府支出結構
目前,世界一般發達國家與我國的財政支出劃分項目不同,他們將政府支出項目劃分為:一般公共服務,國防,公共秩序和安全,教育,健康,社會保障和福利,住宅社區福利設施,娛樂、文化、宗教,經濟事務和服務,其它經濟事務和其他支出。發達國家的政府支出結構具有很明顯的特點:
1.中央政府支出占全國總支出中的比重比較高,中央政府在國家財政支出的財力配置中占有決定性的主導作用;
2.將較大的支出比重花費在健康、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上。健康、社會保障和福利支出占中央政府支出總額的比重加起來達到50%—60%,余下的50%左右的中央政府支出被投放到國防、經濟事務和服務、一般公共服務以及利息支付和教育支出上。
四、現狀分析
1.我國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中,基本建設支出、國防支出、政策性補貼支出比重最高;
2.文教科衛支出、行政管理費支出、科技三項費用、武裝警察部隊支出次之;
3.地方政府財政支出中,基本建設支出、文教科衛支出、行政管理費支出和城市維護建設支出比重最高;
4.除科技三項費用、地質勘探費和增撥企業流動資金這三項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中都不占重要比重的支出之外,我國地方政府幾乎在所有其它支出項目中承擔主要的支出責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建設支出、國防支出和政策性補貼支出比重要高于發達國家;而在文教科衛等項目上的支出要明顯少于發達國家的支出投入。分析其原因在于,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以及政府掌控財力的限制,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將基本經濟建設支出放在本級政府財政支出的突出重要位置,以期待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相應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撫恤和社會救濟、教科文衛、城市建設和維護以及支農等方面支出的力度就相對較弱。#p#分頁標題#e#
五、關于我國公共財政改革的幾點建議
1.加強公共財政在文教科衛上的支出力度。我國的教育改革從消除文盲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再到大學教育的擴招,我們看到了教育改革的不斷改善,但是目前的教育制度仍舊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應該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使公民在教育上的支出能夠相對地減少。其次,我國的醫療水平雖在不斷改善,但是公民沉重的醫療負擔確實值得思考。
2.減少各地方政府所謂的“面子工程”。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確實有必要,但是各地方政府的所謂面子工程的建設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浪費,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比如,某城市為了使城市達到一定的綠化水平,就人工鋪設一些草坪,只管鋪不管后期草坪的生長,第二年草坪枯萎,再重新鋪設,這就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3.加大對制造業的資金支持力度。特別是提高鐵路、地鐵、公共汽車、造船等與人民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4.提高對自主創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支出。鼓勵創新、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需要政策的引導,國家應該在這幾方面加大投入。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