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識分析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物理知識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物理知識分析

篇1

一、在初中物理浮力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明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在初中物理浮力知識教學中,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體”,而學生只是負責聽,在這樣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將知識一五一十地教授給學生,學生太過于依賴教師,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和思考能力是不利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教學的需要,只有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才能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2.存在形式化的實驗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很多相關浮力知識的實驗,而且在新課程背景下實驗教學已經在物理課堂中得到普及.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是將重點都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對實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現象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此一來,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時并不深刻,而且與最初的實驗目的并不相符,就造成了形式化的實驗教學普遍存在于初中物理浮力知識教學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養都是不利的.

二、初中物理浮力知識教學策略

物理是學生步入初中階段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對物理概念還不是很清晰,理解物理知識的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困?y.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1.教學情境的創設.在浮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情境,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對浮力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并在其中融入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浮力知識.初中生對物理是新接觸的,所以不適合較難的情境創設.例如,在講“浮力的性質和概念”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三個小球,一個木球、兩個鐵球,其中一個鐵球和木球的體積相同,而另一個鐵球則是和木球的質量相同.然后準備一盆水,將三個小球放進去.根據出現的現象向學生提問,學生的答案自然是各不相同的,這個時候再將浮力的性質和概念解釋給學生,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探究方案的設計.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對浮力知識產生學習興趣以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方案,引導學生根據方案的提示進行探究,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周邊與浮力有關的現象設計一個探究方案,根據所看見的現象探究其本質.比如,在學習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都有哪些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將相應的實驗器材發放下去,引導學生思考都有哪些因素影響浮力的大小,然后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判斷自己最初的猜想正確與否.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篇2

關鍵詞:墻體裂縫地基不均勻沉降溫度裂縫 防治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ossible causes of cracks in the wal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rom the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1: expansion cracks caused by excessive 2: the uneven settlement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racks caused by temperature change 3: poor quality of deformation cracks of masonry;

中圖分類號:TV5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在磚混結構中,墻體出現裂縫的原因有多種多樣,這些裂縫的存在無疑會影響視覺觀賞和正常的使用功能,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建筑物的整體性和耐久性,而嚴重的裂縫更會影響到墻體的承載力和穩定性,甚至有可能引起倒塌事故。為此,我們必須首先判斷引起墻體開裂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可能產生的危害性,并且采取科學的態度進行認真地處理。

目前,在磚混結構的建筑物中,發生裂縫的主要原因有:

1:溫度變化過大而引起的伸縮裂縫

2:地基不均勻沉降而引起的裂縫

3:砌體質量差而導致變形裂縫

一、溫度變化過大而引起的伸縮裂縫

在磚混結構中,當溫度變化幅度過大時,鋼筋混凝土屋和樓蓋伸縮不一,由其互相牽制而產生附加應力,超過建筑承載時,屋頂層縱橫墻就有可能出現裂縫。據有關資料統計,幾乎80%以上的裂縫是由于溫度應力造形超過砌體的正常使用極限時,砌體產生裂縫。

這類裂縫的形式主要有‘八’字型和水平裂縫,集中出現在門窗洞口的角部,房屋頂部等位置。這種溫度裂縫會影響到建筑物的耐久性和觀瞻,但對建筑物是安全不構成威脅。

此類裂縫的處理方法主要是沿裂縫鑿槽壓漿、鑲釘鋼絲網或采用鋼筋網面層加固補強。

防治措施:根據圖紙設計和規范要求設置變形縫和在屋蓋頂加設保溫隔熱層。

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實踐,筆者認為由于溫差引起的墻體裂縫在工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可采用“抗、保、分”等相關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可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1:“抗”是指采用技術措施,改進施工工藝與施工技術,加強頂層兩端墻體的整體剛度,組砌按規范接槎,砌筑砂漿必須飽滿,從而增強其抗水平力及變形能力。如在門窗大洞口兩側增設構造柱,墻體中間設置鋼筋砼配筋帶,提高頂層墻體材料的強度等級不低于M5.

2“保”是指改善屋面保溫層或隔熱層的性能,從而降低結構層的絕對溫度。如用導熱系數較小的保溫材料或增加保溫層的厚度等都可以達到要求。如果有條件時,可在在平面上加設斜屋面,這樣既豐富了建筑立面形象,又能利用閣樓空間作為保溫層,其效果很好。

3“分”是指將現澆鋼筋砼屋面劃為若干塊設變形縫。劃塊愈小效果愈好。建筑物溫度伸縮縫的間距除應滿足《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3—2001第6.3.1條的規定外,宜在建筑物頂層墻體的適當部

位設置控制縫,控制縫的間距宜控制在l0~15m.

地基不均勻沉降而引起的裂縫

當房屋建在軟土地基上時,由于土的本身強度低、壓縮性較大,房屋的絕對以及相對沉降量都較大。如果是建筑本身體型復雜,結構布置不合理,且長高比大于3.0時,極易出現裂縫。如果地基土質不均勻,土石基礎剛度不足或建筑物荷載差異較大時,也會引起墻體伸縮裂縫。

這些裂縫是由沉降較小的一邊向沉降較大的一邊逐漸向上發展,且多發生在底層窗臺和窗間墻以及外墻轉角處。

此類裂縫的通常處理方法:首先應觀測沉降是否穩定。

如果沉降尚未趨于穩定,則應加強沉降部位的監測力度,探明土質具體情況,確定實際加固處理地基方案,如采用灌漿固結地基(又稱壓密注漿)的方法或采用補樁設梁托墻等方法,但任何一種處理方法都必須在技術上可行,經濟合理的可行性研究,盡量考慮到施工的方便。至于墻體的裂縫,一般可以采用灰縫嵌入鋼筋方式或者預制擔梁等方法,也可用墻面鋼筋網加固處理。如果確認沉降已達到穩定狀態,則可以根據裂縫寬度和長度按照溫度縫處理的方法來處理。

減少因地基不均勻而導致的沉降防治措施有:合理設置沉降縫;軟土地基上要嚴格控制長高比值,加強上部結構的整體剛度;做好基坑、基槽驗收工作,對局部松軟土層、坑、洞、井要進行相應的處理。

1:鑒于鉆探補孔的局限性,工程地質報告中只能從宏觀上反映地基地質基本情況。通過工程施工驗槽、針探能夠更詳細地了解地基地質情況,發現地質報告中可能隱藏發現的問題。如:古墓、枯井、洞穴等等,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以免將來造成重大損失,如果不驗槽,僅僅依據地質報告,可能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2:隨著舊城區改造的力度不斷加大,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住宅建設的數量會有一個很大提升,城市新住宅樓小區會逐步增加,其中磚混結構的建筑物仍占相當的比重。但磚混結構的材料對地基變形較為敏感,其整體剛度不大,因此,對建筑物基礎地基的處理時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設計上,要依據地基勘察資料結合施工現場場地地基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精心設計,使地基基礎的處理既經濟合理,又安全可靠,杜絕他因導致地基處理不當,而引起基礎不均勻沉降導致建筑物墻體裂縫,甚至出現建筑物傾斜、坍塌以及整體破環的現象。

3:保證施工質量是地基處理的一個重要關鍵問題,有了科學地處理方案,又能做到精心設計,但因施工的粗糙,達不到設計要求和預期效果,可能會導致墻體裂縫等現象。如一個工程在地基處理時需要超挖部分,在挖除軟弱土層時,換填三七灰土,而施工單位不按規定要求在地槽旁放坡,結果,當主體完成后,在深挖換土處的上部墻體可能出現斜裂縫。因此,保證施工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4:施工實踐證明,建筑物承重墻體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基礎形式選擇是否合理,基礎的斷面層夠不夠,或采取的相應構造措施適不適當,而是由于地基不進行認真處理,從而造成地基變形,引起基礎不均勻沉降,從而導致墻體裂縫。

砌體質量差而導致變形裂縫

當出現灰縫砂漿飽滿度嚴重不足、錯縫嚴重且砌體接槎位置不合格等情況,一旦砌體受到荷載作用過大或發生不均勻沉降發生時,極易引起墻體裂縫。

此類裂縫多呈垂直型或斜向型。

具體防治措施是:水平砂漿層不宜過厚,也不宜過薄,灰縫厚度按照規定,保持在8—12mm,砂漿層飽滿度要達到80%。

在通縫的皮厚愈多時,磚砌體受壓時愈容易形成縱向通縫、半磚小柱,其對磚砌體的強度、穩定性等的不利影響就越大,越容易形成裂縫。為此,錯縫的上下兩皮搭接長度應大于或等于25mm,砌筑前,應對砌塊尺寸進行檢查,而在砌筑時應先排磚擱底。

接槎是確保整體性的主要措施之一。必須嚴格按照施工規范要求精心施工,如留斜槎確有難度而做成直槎時,應加設拉結鋼筋,但一般在墻的轉角處不得留直槎。

總之,建筑物出現的裂縫的原因有很多,除上述因素之外,也與房屋結構形式、材料性能、設計布局等均有關系。但通過對建筑物常見裂縫的分析研究和實踐證實,磚混結構的墻體裂縫雖然不可避免,但只要設計合理,確保施工質量,選用材料得當,建筑物的裂縫是可以從根本上得到控制的。對于所出現的裂縫,應給予高度重視,認真觀察和分析,查明原因,并“對癥下藥”進行加固維修,確保房屋的使用安全。

參 考 文 獻

侯治國主編. 混凝土結構(第三版). 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年5月第3版

程建偉主編.土力學與地基基礎. 武漢: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年7月第2版

張建勛主編. 砌體結構(第二版). 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2版

謝咸頌主編.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豐定國王社良主編. 抗震結構設計(第二版). 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3年8月第2版

斯慶主編.建設工程監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篇3

Abstract: Plant drawing as a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 it is important to plant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the beginner. Photography as a convenient means of image recording,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echnology, but its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at it can not be the main method of orthodox botan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in pharmaceutical botany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feasibility of complementary use.

關鍵詞: 藥用植物學;植物繪圖;攝影技術;實踐教學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botany;plant drawing;photography;practice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5-0249-02

1 傳統實踐方法的利與弊

中國古代各中藥和醫學著作中的植物插圖是中國植物繪圖的雛形,它們來自不同繪畫人士之手,而這些人有些是專業的研究者有些則只是出于影像記錄目的的普通人。它們的繪畫工具皆是毛筆,手法以白描為核心。由于不同作者間對其所描繪植物的認知和繪畫手法的不同,最終產生的植物繪圖差別也很大,在諸多本草著作中也就出現了很多風格各異的插圖。這些插圖伴隨著中國數千年歷史的本草學著作,總結了中國古代各本草學家所積累的豐富經驗。而到了近代時期(引進西方植物學時期),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研究和植物科學繪畫的歷史均較短,隨著西方植物學知識的傳入,在19世紀初才開始起步。西方植物學知識的傳入,對中國的植物學研究和植物科學繪畫的形成和發展影響較大。

藥用植物學和植物學有著近乎相同的研究方法開端,那就是——觀察,對不同植物和植物不同時期整體和根莖葉花果等不同部分的觀察。而對觀察結果最好的記錄方法在當時就是植物繪圖!

作為一門最古老的技能,雖然現在已經逐漸邊緣了,但植物繪圖即使是在如今發達的現代科技條件下也有其不可被回避的優點,比如:①植物繪圖可以精確的表達出植物本身各個部分的精細結構,而比如花的復雜細節構造是很難通過照片去表達的;②植物很難在一個時段呈現開花和結果以及其它一些結構特征,而繪畫可以把這些結合起來描述在一起;③照片因為拍攝角度和光照的問題,無法準確表達植物各部分之間的空間位置和實際質感,而繪畫則可以通過陰影等透視技法表現這些重要的細節甚至可以把植物的各部分解剖結構也描繪出來;④最后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植物繪畫本身就是一種深刻觀察并通過自己的筆觸去理解和認識的過程,對于藥用植物學了解植物本身構造和特異性的目的來說,這是其他所有方法都無法替代的,這比起生物理化指標去鑒定更具有實踐意義。

實際的實踐教學中,植物繪圖會在顯微鏡,放大鏡和目視觀察的條件下進行,但其基本規則和手法是相同的,作為剛剛接觸的初學者來說,植物繪圖還是和普通的繪畫有本質上的不同,需要在一開始將植物繪圖的基本要求和規則清楚說明:

常用繪圖方法有徒手繪圖法和顯微描繪法兩種,若按繪圖工具則常分鉛筆繪圖法和墨線繪圖法兩種。繪制顯微組織簡圖,要用通用的代表符號來表示,要求比例正確,形態逼真,結構清楚,還要求富有立體感,不能隨意夸張和任意涂影。要正確繪出實物的立體結構圖,必須有一定的透視知識,如前大、后小,近明、遠暗,透視方向一致等基礎知識。

①繪圖的一般原則:1)一切結構均用線條來表示。線條要求粗細均勻,圓滑,明暗一致。2)所有結構線條不能用尺或其他圓規或曲線板等工具代畫,必須徒手作圖,以表示生物的自然形態。3)顯示立體結構可用透視線條來表示。對球形、圓柱體或圓錐體的立體結構可以用圓點襯托明暗光線的方式,而不可用任何涂影來表示。點要小而圓,由密到稀逐步過渡。4)各部位應先畫出引線再注文字。引線用直尺畫實線來表示,要求細直、均勻、不交叉,以免誤指。圖內的結構名稱,可直接用文字寫明,也可用數碼代注,再在圖下集中注明。注字書寫要求清楚、端正。圖下需注明標本的名稱、部位和放大倍數。

②徒手繪圖法的步驟:1)選擇最典型的標本或結構。2)仔細觀察各部位的形狀和結構及其間的比例關系和較明顯的立體結構。3)用較淡的鉛筆(2H或4H),按照實物或顯微圖像的比例關系和立體投影畫出輪廓草圖,經反復對照修改后,再用較濃的鉛筆(HB或2H)繪出修改圖。4)畫引線,注字。

在明確了以上的要求和要領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去積累經驗和提高技能,同時植物繪圖的過程中也是對植物性狀和結構深入觀察和了解,對于藥用植物學理論的學習也是極有裨益的。

那么作為古典的植物學研究方法,植物繪圖除了如上所描述的優點之外,是否毫無缺點呢?

學習植物繪圖的初衷是了解和認識并最終記住植物,但由于經歷了從實物到大腦識別并抽取特征描繪到紙上這個過程,其中經歷了兩次視覺信息的轉換,必然會導致信息的遺漏和改變,最終的結果就是和初衷背道而馳的繪圖脫離了植物本身,這可以說是植物繪圖這種古典實踐教學方法的最大缺陷了!

2 現代技術的便利與片面

幾乎絕大多數學生都更樂于接受和喜歡通過用圖片來展示植物,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畢竟照片的視角更接近人眼觀察實物所得,這種不經圖像和思維轉換的獲得信息方式肯定更容易得到接納!但與此同時,在詢問學生是否能通過照片去理解植物的結構特征和精細性狀的時候,圖片就顯得乏力和片面。雖然便于理解和遠遠超越繪圖的便利性,但攝影技術不適合精確研究的特性在攝影技術發明以來依舊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3 互補使用藥用植物學研究技術的可行性

植物繪圖具有精確詳實描述植物細節結構和精細性狀的特征,但缺點則是初學者很難通過觀察植物繪圖迅速和實物聯系起來;

攝影圖片則是能夠讓初學者迅速記錄并通過簡單查看就能聯系實物形象的便利手段,同時缺點則是無論何種詳實和高明的拍攝手法,都會因為光影記錄本身的特征無法體現植物的細節結構和精細性狀。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兩種研究方法本身的特質決定它們可以互補優缺點。筆者也以這個結論為出發點,在實踐中要求學生一方面始終貫徹對每一個研究植物對象都進行繪圖來深入了解其細節構造和精密性狀,同時在輔以大量照片補充植物的視覺信息和要求學生自己對植物標本做攝影記錄描述研究結構特征,并讓學生在實驗報告和研究記錄中用兩種方法交叉說明。

經過一些時間的積累,教學結果和學生的反饋佐證了研究植物的古典方法和現代技術互補使用的可行性和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孫英寶等.中國植物科學畫小史[J].植物分類學報,2008,46(5).

篇4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 學習興趣 培養方法

1.引言

濃厚的興趣能夠激勵人們不斷探索,從而產生探究知識的不竭動力。學生只有對物理產生濃厚興趣,才會想學習物理知識,并努力學好物理知識,從而更好地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初中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是初中生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

2.初中物理教學現狀

2.1忽視了從整體和本質上認識物理現象的客觀規律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從整體和本質方面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只是讓學生識記物理中的相關原理及計算公式。初中生學習物理的方式主要有四種:(1)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然后得出結論;(2)借助數學處理方式和一定的實驗數據處理物理現象,從而得出結論;(3)學生通過操作各種物理實驗,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相關物理結論;(4)教師通過分析前人的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相關物理結論。

2.2重識記輕理解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部分物理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單一的教學方式的影響下,一些物理教師運用“滿堂灌”的方式授課,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而只是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獲取知識,從而獲取教學成就[1]。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一些物理教師對學生實行題海戰術,他們認為只要多練習就能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學生成為做題機器,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進而影響物理學習興趣。

2.3重課本輕實踐

當前,我國部分初中物理教師過于注重對課本知識的講解與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需求。當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資源成為世界各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世界,很多學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性。初中物理涉及多種學科的知識,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聯系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教學。物理學科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采用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了解除物理課之外的各種信息知識。

3.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1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應做好物理課的課前準備工作,其切實關系到學生對初中物理的學習興趣。因此,要強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物理教師應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首先,為了防止物理備課不足導致物理教學失敗,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曾經有位教師在講解《研究電磁鐵》這章節內容時,想通過電磁鐵吸大頭針這個實驗證明電磁鐵吸引力與電流的關系,然而,在實驗過程中,無論電流多大,電磁鐵都能將桌上的大頭針吸上來,這使學生對電磁鐵的吸引力更加疑惑。雖然初中物理是物理學的入門課程,初中物理實驗較為簡單,但是,教師不能因此而輕視物理實驗,而應該課前試做實驗,以防課中實驗失敗。如果在物理課堂中,出現實驗失敗或者授課不到位的現象,將嚴重影響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3.2優化教學方式

為了激發學生對初中物理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優化教學方式,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授課。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運用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要支撐的學科,物理理論都是建立在物理實驗的基礎上的,物理實驗在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例如,在講解物體浮沉條件時,教師應在上課前為學生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即,將一個雞蛋放入裝有自來水的杯子中,學生會發現雞蛋很快沉入水底,然后,教師向杯中注入一些食鹽,并均勻攪拌,這時學生發現雞蛋會慢慢浮上來,這種生活化的實驗使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諸如此類的物理實驗在初中物理課中隨處可見。

3.3物理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堅持讓學生從生活現象走向物理課,并從物理課走向生活實踐的教學理念,將物理理論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寓教于樂,從而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3]。其實,物理現象及物理原理與人們生活實踐是密切聯系的關系,物理現象時刻出現在人們的的生活實踐中,例如,貨物勻速、水力發電、節能減排等,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從而有針對性地教學,促使學生將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如在講解升華、液化及凝固等物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如,一杯熱水會冒“白氣”,冬天人們口中會呼出“白氣”,然而夏天卻看不到這些現象,等等。通過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會對物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3.4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目前,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具有動畫及聲像效果的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這不僅能培養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力。例如,在講解《磁感應線》時,教師應運用投影儀將條形磁鐵的磁場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小鐵屑被吸引并有規律地排列著,這會使學生感到很好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對物理知識的記憶能力。

4.結語

初中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其廣泛存在于社會實踐活動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物理產生濃厚興趣,才會想學習物理知識,并努力學好物理知識,從而更好地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鄧新岳.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J].科教文匯,2013,(5):158.

篇5

關鍵詞: 物理教學 銜接 學法建議

一、現象

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一些學生對初中物理學習突出,中考物理接近滿分,學習物理也很有興趣,而進入高中后,學習出現極大反差,物理一直走下坡路,成績直線下滑,很短時間內就從初中的物理尖子變成了高中物理學習的“困難戶”。

二、形成原因

一些學生初中物理非常拔尖,但進入高一后由于不適應新的物理學習,致使物理成績不斷退步,嚴重打擊了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最后甚至放棄了物理學習。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知識容量差別。高中的知識容量較初中的知識容量大大增加了,要學的物理概念與物理規律很多,規律聯系繁雜。而在學習過程中又不能像初中時的簡單記憶性學習,高中更強調理解和綜合能力的運用。

2.數學應用能力要求差別。數學能力在物理上的運用,初高中差別懸殊較大,初中學習物理對數學應用能力的要求較低,在學習中甚至可以使用計算器;而高中物理學習對數學應用能力的要求較高,高中物理大綱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處理問題的能力。物理學是一門定量的科學,表達和處理問題都離不開數學。數學是一種語言,可以簡明確切地表達問題;數學是一種工具,可以進行推導和運算。不會運用數學,物理很難學好。物理知識不是公式的堆積,不作物理分析,亂套公式,這不是數學本身的過錯,而是不會運用數學。因此,高中物理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運用數學的能力,引導和培養學生善于把數學知識運用于物理中。

3.分析與推理能力要求差別。初中是物理學的入門階段,是物理的普及階段,知識內容淺顯易懂,對學生的分析與推理能力要求不高;但是高中物理是物理知識的深化學習,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能力,特別是新課程物理學習強調學生要有分析與推理能力,是一種較高要求,學生的思維方式要從感性向抽象的理性思維轉變,這也是初高中物理學習落差大的成因之一。

三、學法建議

針對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落差較大問題,對高一新生學習物理,我們建議在學習高中物理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習物理的素養。

1.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高中的物理學習不能光看概念與規律的結論,更要重視概念與規律的形成過程,深刻理解每個概念與規律的聯系和構成,才是真正的學習。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明確地將“過程與方法”列為三個課程具體目標之一。因此,學生在學習高中物理的過程中,要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應對科學探索進行再探索,對科學發現進行再發現,讓自己沿著物理學家的足跡,領會他們獨具匠心的創新意圖,從而培養自己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習物理的能力。

2.注重課前的預習工作。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由于知識與規律較初中難,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能及時發現自己在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補上欠缺的知識;學生對聽課內容選擇性強,明確哪些知識應該放上主要精力,加強理解和消化,哪里應該重點記筆記,做到心中有數;有利于弄清重點、難點所在,便于帶著問題聽課、質疑,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難點上;可以提高自己的記筆記水平,由于課前預習過,上課時學生可以不記或少記書上已有的內容,重點記書上沒有的內容或自己不太清楚的內容,以及老師反復提醒的重點、關鍵問題,從而把更多時間用在思考理解問題上,這樣就可大大提高自己的聽課效益。

3.學會構建物理情景。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都是在分析物理現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在進行物理概念、規律學習時,首先,應通過具體事例弄清物理現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清晰而正確的物理情景。也就是說,應該讓自己有足夠的感性基礎,有知識建構之源,然后才可對問題進行正確分析、比較、抽象、概括,才可順利構思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在概念、規律學習中忽視現象、忽視物理情景的建立,而是片面強調物理量的含義、單位、方向,物理規律的表述、結果,自己學到的概念、規律就會如同空中樓閣一般,時間一長,要么忘了,要么弄錯。例如:在簡諧振動的概念學習中,如果不認真觀察彈簧振子的振動產生過程,建立振動的物理情景,而是用大量時間做練習,結果,時間一長,自己就會忘記,所以,學會構建物理情景,養成良好的構建物理情景的習慣,將大大提高學習物理的能力。

4.重視物理實驗。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對實驗的考查是高中物理考查的重要內容之一。實驗是研究物理重要手段,許多物理規律都是從模擬自然現象的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多做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概念,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學做物理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弄清每個實驗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儀器的性能與使用,明確實驗的步驟。做實驗時,要遵守操作規程,依據步驟,認真操作,仔細記錄,通過正確的處理和分析,總結實驗結論。其次,可以根據所學知識,聯系實際,自己設計實驗,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例如,學習了“重心”,可采用“懸掛法”測驗物體重心所在;學習了“摩擦力”這課后,可用橡皮筋系在木塊上,通過改變放在木塊上物體的質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與重力間的定性關系。這些實驗對我們掌握物理規律十分有益。再次,復習物理實驗時,可以按照力、熱、電、光這幾部分分類進行專項訓練。對每一部分的特點進行總結,形成規律。最后,做實驗題,要注意認真分析題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確研究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的作用和選擇、實驗操作步驟,并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和對實驗結果進行歸納評估。

5.善于總結,提煉方法。在學習中,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一類知識或某一種方法呢?可拿出以前做過的物理習題,嘗試判斷題目的類型,考點(知識背景),常用解法及特殊解法,解法的具體步驟、關鍵步、易錯處,以及此題常見變化的物理情景及其解決辦法,以上設問如果能在短時內作出正確的回答,則說明真正掌握了此類知識。所以,在結束每個小階段的學習后,要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而形成優良的學習物理的素養。

參考文獻:

[1]黃天平.新會陳經綸中學.淺析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的銜接.

篇6

一、物理單元考試錯題管理的作用

(一)培養初中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初中生大多正處于青春階段,其心理與生理發展都還不夠成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依賴教育者。借助錯題管理能夠有效調動初中生的主觀動能,能夠以他們的錯誤促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物理學習過程中。同時通過對錯題的分析,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以及嚴謹的學習態度是有著一定幫助的。

(二)培養初中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物理學科是唯物主義的衍伸,以科學性探究為核心,因此在進行物理教學時必須要注重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借助對單元測試錯題的分析總結,能夠讓學生在對自己的錯誤進行糾正的同時,結合自身需求進行自主探索,并且累積大量的分析錯題的經驗。

(三)培養初中生的物理思維

以單元考試錯題管理的模式進行物理教學的流程如下:錯題分析、找出問題、改正錯誤、正確解答以及延伸拓展。這一流程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考模式,而學生在接受全新物理知識時也可以借助于該思維模式,并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延伸拓展。同時,還能夠讓學生的思維邏輯更為嚴密,繼而在面對類似問題或是相關問題時能夠通過邏輯思考進行作答。

二、物理單元測試錯題管理現狀

單元考試是對學生章節知識掌握程度的階段性測試,能夠有效地檢測出學生知識結構的薄弱點。而單元錯題作為初中生章節性物理知識漏洞的案例體現,能夠為學生提供加強學習的方向,可以有效的加強對學生物理知識體系的鞏固。但現今大多數物理學科老師雖然已經對錯題管理的重要作用有了充分的認知,但是由于受到了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所以在教學是仍舊選擇“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過于重視學生物理知識的累積數量。另外,部分教師對于錯題管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對粗心、知識點掌握不牢固以及單元知識混淆所導致的錯誤一概而論,浪費了較多的教學時間。

三、單元錯題管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運用問題教學法,聯系實踐內容

初中階段的物理知識大多比較淺顯,與實際生活存在著極強的聯系,如在處理串并聯問題時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實際的電路,讓學生尋找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且與自身單元測試中所犯下的錯誤進行對比,以此加強學生對電路知識的理解記憶。另外,還可以針對學生所出現的問題,設計實踐類問題,引導學生自主的對所犯下的錯誤進行糾正,同時還應該對設計的問題進行合理開發,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

(二)運用研討探索教學法

對于初中生經常犯下錯誤的問題,教育者必須在對其進行合理整合的基礎之上,拿出專門的課堂時間與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點,進而給以學生適宜的指導。同時,還可以將學生加以分組,以組別的形式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在組內以及組別之間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自主的彌補自身的物理知識漏洞。教育者還應該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單元知識的總結性復習,以此加強對學生物理知識體系的鞏固。

(三)針對學生的單元錯題制定變式練習試卷

教育者在對學生單元測試所犯錯誤進行講解之后,則應該根據學生錯題情況進行變式練習試卷的開發。所設計的練習試卷題目應該在應用對應錯題物理知識的基礎之上加以題型的轉變,避免學生能夠按照固有思維進行作答,一方面,鞏固學生原本犯下錯誤的題目;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于物理知識靈活應用的能力。另外,在設置錯題變式練習題目時,還應該合理融入全新的解答思維,讓學生能夠以多種角度進行物理思維的切入,以此來提升初中生對物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教育者必須對單元錯題管理的重要現實作用加以充分認知,進而將其合理運用于物理教學過程中,以此來促進初中生物理素養的全面提升。

作者:趙新 單位:山東省新泰市宮里鎮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王會軍.研究數學錯題,用好差錯資源[J].新教育,2015,(14).

[2]湯杰.巧用錯題的潛在功能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品質[J].才智,2013,(27).

篇7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物理;實踐性教學;應用分析

前言:

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對于教師來說并不陌生,其能夠通過形象的展示,將各個知識點的結構結合在一起,達到融會貫通的教學目的。思維導圖與傳統的記憶教學模式有所不同,其能夠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能夠提升學生的記憶效果。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顯著,可以讓枯燥的理論知識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尤其在物理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的應用更加可以顯現出其他教學效果所不具有的重要優勢和特點。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思維導圖的應用方式,其當地運用思維導圖加速學生的知識內化,讓學生的物理學習更加具有效率和質量。

1初中物理實踐性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各中學對物理實踐性教學大多注重的是對課文的理解,并要求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式的學習。物理學科講述的都是源自于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每一條定律、每一個推論都是源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反復推敲,因此,教師在對物理進行教學時,不應將課本知識“堆”到學生腦子里,而是應該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注重引導學生的物理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理解的能力。目前初中物理實踐課程中的現狀大多呈現出實踐課程少、實驗設備不完善、對實踐課不重視的現象,一味的注重課本知識的灌輸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物理教學效率較低。這樣的物理教學使學生們脫離了實踐和思考,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教師應該要意識到這種教學模式下的缺點,分析物理教學中的重點,重視物理教學中對學生思維的鍛煉與培養,讓學生形成物理學習意識與思維。

2思維導圖在初中物理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2.1課前應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在初中物理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恰當的應用思維導圖的思維方式將所學知識點進行立體化,突出學習重點,降低知識理解的難度。思維導圖可以更加直觀形象的展示課本中知識結構間的相互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科學的運用思維導圖方式對課本進行課前預習,這樣學生就可以領先學習,對不是太理解的問題在課上重點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比如,筆者在進行《運動的描述》教學時候,便讓學生在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課前預習。這讓學生們的“腦洞大開”,有的同學將“運動”繪制成為層層高樓,在第一分支上寫出機械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等相關概念,在第二層就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判斷出機械運動、變速運動的分類,從而達到對運動的準確判斷。第三層則針對運動的應用特性進行分析,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分析,讓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進行思考。通過這樣層層深入的方式,學生們掌握了重要的知識點,對于學生主動性的提升大有裨益。

2.2立足生活,降低學生記憶難度:

初中物理知識意在培養學生們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應用能力,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因此立足生活的講解更有利于降低學生的記憶難度,促進對知識點的理解。初中物理中包含較多基礎的公式、定律、推論等,一味的死記硬背式學習法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實踐課中,通過簡單的實際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分析物理現象從而認知物理規律,并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知識點與物理現象建立橋梁而相互關聯,加強對概念的理解,達到學生對知識點先理解再記住,這樣知識概念在學生的腦海中就很容易記牢。比如,筆者在進行聲現象教學的時候,便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入到社會或者生活中,感受不同聲音的魅力。學生們既可以使用耳朵進行聽力辨別,也可以使用專業的儀器進行探測分析,而后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對多種聲音進行不同的辨別和分類,從而對噪聲的危害和控制予以深刻認識。

2.3實驗載體,理清知識脈絡架構:

人們對各種物理現象的發現和研究就是通過一次次的實驗和反復觀察而建立起來的,物理學是注重實驗的學科,加強理解和學習物理知識更是離不開實驗的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利用思維導圖方式利用全局化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理清知識點和核心知識間的相互關系,以實驗為載體,理清知識脈絡架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均得到提高,從而達到加強學習的目的。比如,筆者在進行質量和密度教學的時候,便讓學生們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繪制一張思維導圖,并對其進行深入探討,之后,通過思維導圖的引導進行實驗操作,最后對相關知識點予以驗證,最后再對思維導圖進行修正。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不僅能夠了解重要知識點,而且可以在討論和思維導圖繪制中構建知識結構,理清知識脈絡。

結語:

目前初中物理實踐性教學方式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學校應對實驗教學加強重視程度,培養教師引導學生思維導圖的學習思維方式,結合實際情況對物理現象和知識點進行分析和講解,將思維導圖模式靈活應用到初中物理實踐性教學中,在增強學習對知識點鞏固學習的前提下,使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激發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于學.抓拍思維靈感之美———簡析思維導圖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6:127.

篇8

關鍵詞:物理 教學 銜接 解決

長期以來,高中物理難教難學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除與初中與高中物理教學銜接中出現的臺階外,初高中物理教師之間相互不了解,廣大初中物理教師不清楚高中物理教學的實際,高中物理教師也不了解初中物理課程的設置與特點。同時剛剛步入高一的學生往往來自不同的學校,他們對物理知識與方法的掌握參差不齊,且他們面臨著學習環境、身心狀況、教材內容及學習方法的改變。這些問題對高一學生來說,是不適應的,要有一個過渡期。

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就成為高一物理老師的首要任務,也是廣大初中物理教師為高中輸送人才所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因此,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是我們廣大物理教師必須重視和要研究的問題。

一、形成原因

1、初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不同。

高一新生經過緊張的中考復習,考取了高中,有些學生會產生“松口氣”的想法,入學后無緊迫感,學生生理、心理變化,并且高中生對比較復雜的問題一般能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們還能自覺要求自己把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于實際,用理論去解釋具體現象和認識新事物,所以高中生的思維特性更具有抽象性和理論性。

2、學生對初中到高中思維習慣轉變的不適應。

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初中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高中學生正處于抽象思維形成的關鍵期。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需要學生掌握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方法,特別要具有科學想象能力。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適應過來,普遍出現一聽就會一做就錯的現象

3.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現象生動、具體、形象、概念、公式少,題型簡單,易于計算,課時充足,教師講得細,歸納得全,學生練得熟,考試時,常見題多,一般對號入座就能取得好成績。因此,學生習慣于圍著教師轉,不注重獨立思考和歸納總結。而到高中,由于概念、規律、現象、公式、敘述增多,方法靈活,題型花樣多,科目多,課堂容量大,進度快。只能選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題目,對重難點內容沒有更多的強調。而對一些形同質異、形異質同的問題,就要求學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總結,掌握解題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學生對初高中物理教材編寫要求的不適應。

初中教材選取的內容淺顯而直觀,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義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而不是十分嚴謹。初高中物理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要求學生了解、知道的內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識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題中隱含的條件少。

高中物理雖然其內容也是力、熱、光、電等,但對知識的要求更高;初中教材難度小,趣味性濃,一般都是由實驗或生產、生活實際引入課題,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歸納出簡單的物理規律,形象具體,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視理論上的分析推導,定量研究的多,數學工具的應用明顯地加強與提高。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

(一)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和更新

同化是把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整合到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之中,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但總的模式不發生根本的變化。更新是認知結構的更換或重建,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已不能為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所容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以舊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順利達到知識的遷移。高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在初中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并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問題與初中教材研究的問題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進行對比,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差異。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避免人為的“走彎路”,降低了高物理學習的臺階。

(二)加強直觀性教學、提高物理學習興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方法上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應盡量采用直觀演示,多注意啟發誘導,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思考、多活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設法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

(三)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水平

我們的教學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使學生了解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高、初中物理銜接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也是教學中比較困難的。

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開始于疑問與驚奇,問題啟動于思維”。

改進課堂教學,每一節課都設法創造思維情境,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斷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中,按照物理學中概念和規律建立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類比、等效等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質聯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質聯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質屬性和基本規律,建立科學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著重培養、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實驗歸納、理論分析等思維能力水平。

(四)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具體的物理問題,有時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篇9

關鍵詞: 初中物理 課堂討論法 高效運用

在素質教育的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合作與交流,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創設開放、合作、民主的物理學習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課堂,并在合作和討論交流中獲得物理潛能的挖掘,提升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初中物理要培養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運用啟發式和課堂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生成科學的精神和創新思維的意識,從而使學生感知初中物理知識和內容,并將物理知識實現內化和遷移,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學的高效性。

一、初中物理課堂上的討論式教學法的問題分析

1.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足。

由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存在一定的差異,課堂討論集中于一些反應快、性格開朗的學生,一些反應較慢、不太開口的學生則較少參與,這就使課堂討論的廣泛性不足,學生之間的互動積極性不夠高,影響合作討論學習的效果。

2.討論時間倉促,流于形式。

在課堂討論模式下,由于時間較倉促,在學生討論到一半的時候,教師不得不叫停,留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不多,無法顯示出合作討論學習的優勢,未免使課堂討論流于形式,得不出討論結果。

二、課堂討論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實施科學合理的分組。

課堂討論教學法在實踐中的運用前提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在綜合考慮各項因素的條件下,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達到課堂討論教學的效果。例如:在初中物理內容中,在應用控制變量研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分析中,教師可以根據影響電阻大小的相關內容進行分組,分別就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進行分析和討論,最后進行綜合闡述,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自主討論能力。

2.整合教學目標,確定討論的方式。

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合作討論式方式并不一定要貫穿課堂情境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選取正確的時機和內容,進行討論教學。這些課堂討論教學法可以在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引領下進行不同的討論方式選擇,主要有:

(1)整體式課堂討論教學法。這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中存在爭議、疑難知識點的討論方式,這樣可以集中不同小組的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集中的處理和分析討論,從而增進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深入理解。如在初中物理知識內容“物理機械效率”一課中,由于影響不同機械效率的因素不同,其計算公式也不同,對于這個知識點的把握就可以采用綜合性的課堂討論方式,對不同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2)分步式課堂討論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針對特定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并且使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學生在層層遞進的問題引領下逐漸形成對物理重要概念和知識的客觀、全面的理解和認知。

(3)隨意提問課堂討論法。這種課堂討論方法沒有局限性,可以在小組內部、組間提問,也可以點名提問,可以采用游戲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競爭的形式,從而增強課堂討論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例如:在初中物理“能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一課教學中,就可以運用這種課堂討論方法,預留開放性的空間讓學生進行互問、互答,使學生在開放性的、隨意化的課堂討論情境中意識到不同能源的優劣之處,并全面地對能源進行分類,經過這種“頭腦風暴式”的課堂討論交流方式,不僅節省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極大的鍛煉。

3.設計互動性物理實驗,創新學生物理思維。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實驗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它可以幫助學生明晰物理概念和原理,認識到初中物理的抽象本質和內涵,并利用物理實驗探討物理相關的規律及特征,在初中物理實驗設計和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和假設,在實驗情境下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究式的、創新性的學習。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物理教學內容“電磁感應現象”一課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實驗情境,提供相關的實驗內容,諸如:磁鐵、導線、滑動變阻器、線圈等材料,鼓勵學生運用這些材料,擬定實驗方案,探尋電流產生的條件,在分組討論之前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什么方法可以產生感應電流”、“如何產生感應電流”,學生可以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實驗,并分析這個物理現象的共性規律。

三、結語

初中物理教學要將討論式教學法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狀態,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和實踐,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注重與學生交流和互動的方式,為學生營造開放式的、民主的課堂情境和氛圍,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討論過程中,活躍初中物理課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需求,增強初中物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英.初中物理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踐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篇10

1進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引入的必要性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是物理教學的發展趨勢,也是學生和教師的實際需要,當教師在研究初中物理教學如何能夠更加深入地進入學生的學習思維中,這種深層次的研究其實是對物理教學方式的一種總結思考.從生活之中的實際案例出發,進行對于初中物理教學方式的總結研究,啟發學生物理學習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與此同時,在進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使用過程中,完備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可以作為將實際物理案例和抽象的物理知識結合的橋梁,這就要求相關的研究工作不僅僅要從理論層面進行優化設計分析,還要從實踐教學層面進行對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歸納設計,保證建立好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可以有始有終地進行對初中生的物理學習過程提供教學啟發,讓初中生始終秉持著高度的興趣度進行初中物理知識的學習.

2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應用過程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2.1如何連貫地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只有保證連貫地應用于整個教學過程,才能夠保證初中生可以在進行初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將生活中的物理知識案例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知識點相互融合,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到生活化教學方式中,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上提高效率.截至目前為止,通過相關的總結歸納,可以發現,對于初中物理的教學方式選擇過程中,并沒有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過程和整個初中物理教學相融合,在這種思維方式下,教師未能夠真正投入到物理教學生活化中,從而往往容易出現“曇花一現”的教學特點,進而導致學生只是在某一個知識點能夠發掘出其和真實案例的聯想,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的作用也就難以真實的發揮出來,進而導致學生物理知識學習過程又再次陷入傳統僵化的理論灌輸學習怪圈之中去,進而導致學生難以發揮出生活化教學中形神兼備的教學作用.面對以上問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在應用過程中還需要受到教師的關注,對生活化教學進行后續優化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的應用連貫性,并系統地將初中物理知識和生活化教學過程融合為有機的整合,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應用的初始階段到結束階段,都要尋找相關的實際生活案例和初中物理教學知識點結合在一起,保證所優化設計出來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可以滿足初中生思維結構形成的實際需要,發揮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應有的價值.

2.2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應用的全面性問題

根據對相關數據文獻資料的研究,現行初中物理教學體系在應用的過程中,對初中物理的理論考核作用仍然放置在了重心地位,對于生活化教學中強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理念置之不顧.這就導致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應有作用難以有效發揮出來.針對這樣的情況,就要充分重視到對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的應用全面性進行總結研究,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方法和初中物理教學過程的有機融合.通過對相關數據文獻資料的總結歸納,可以發現,從初中物理教學體系的整體歸納層面,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與此同時,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歸納設計過程中,對于初中物理課堂生活化教學體系應用“有效性”的考核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綜合起來看,在后續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應用過程中,不僅要從當前初中物理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入手,還要從應用案例的角度進行重點的分析解讀,并尋找相應的教學突破口,突出初中物理教學知識重點,發揮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應用價值.

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實踐應用策略探析

3.1豐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的實際內涵

在運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過程中,要從豐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所涉及到的內容為突破點,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的優勢,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此同時,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要根據初中生的實際物理學習特點來進行后續的優化設計,要求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的優化設計過程要滿足動態性設計發展的需求.例如,在進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可以在《浮力》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引進生活化教學方法.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自己疊紙船,也會吹氣球.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就可以將疊好的紙船放在水面上,在浮力的作用下,紙船可以漂浮.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向紙船上添加物品,不多久,紙船就會落入水中,這就產生了和水的“浮力大小數值”之間的探索.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進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的應用研究過程中,就可以適時地進行更新優化,促進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應用價值的有效提升.

3.2提升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應用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