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范文
時間:2023-06-20 17:20: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批評
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是英國哲學家J.L.Austin在他的《論言有所為》(1962)中首次提出語言并不僅僅是用來“陳述”、“描寫”或“說明”,而通常是用來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的。[1]這一理論提出后,在語言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成為語言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門。隨著美國語言學家Searle對這一理論的發展,人們已經成功地將該理論應用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批評等領域的研究中。
國外許多學者對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論性的研究,MarryLouisePratt曾充分地論證了“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并無二樣,用來研究“普通語言”的理論當然可以用于文學批評中:
there is novalid reason to assume that language stops being itself when it enters a literary work... it is both possible and neccessary to develop a unified theory of discourse which allows us to talk about literature in the same terms we use to talk about all the other things people do with language.[2](vii)
荷蘭的vanDijk建議“將文學當作具有自己的恰當條件(appropriatenessconditions)的一種具體言語行為”[3]。他還區分了文學作品中的宏觀言語行為和微觀言語行為(macro speechactsandmicro speechacts),前者決定整個語篇,后者則由語篇中的單個句子來執行。在筆者看來,宏觀言語行為實際上是指一部文學作品的作者通過他的作品與讀者進行交流時所執行的宏觀上的言語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作品的主旨;而微觀言語行為則是指作品中人物在人物之間的交流中所執行的言語行為。
在實際的文本分析中,文學語用學主要運用于戲劇研究中,也有的學者對詩歌進行過言語行為研究,但幾乎沒有人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分析研究過某一具體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既然我們主張文學作為語言的一種運用不是和語言的其他運用對立的,那么我們也就可以像分析其他言語活動中的言語行為一樣分析小說中的言語行為。
2.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
Austin認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為”,即通過語言成功地實施某一行為,有三個條件必須滿足,即三個“恰當條件”:1.說話人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個人對著一艘船扔香檳酒瓶說“InamethisshipElizabeth.”時這船便命上了名;2.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如在對某人說出了“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后便不能不給;3.說話人必須對自己說出的要去實施的行為抱有誠意,如果口中說“Ipromise…”,內心卻毫無履行承諾的誠意,許諾就成了空話,說話人只不過是濫用了施為句的句式而已。誠意條件是實施任何言語行為時所固有的必須條件。
Haverkate強調指出:“對誠意條件的反諷性的操作是實施任何反諷性的言語行為時所固有的。”[4](p.100)正因為說話人真實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題內容的反說或否定,所以故意流露出無誠意而產生反諷。其間接含意往往是其命題內容的對立、否定或矛盾,它可以是正話反說(通過責備來贊揚)或反語正說(通過贊揚來責備),所以反諷句是一種間接施為句,實施的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其以言行事是借助另一種以言行事的表達方式間接地實現的。當其所“言”是“贊揚”時,所“為”卻是“責備”或“批評”,反之亦然。間接施為句一般都可以插入施為動詞,但反諷卻不行。
“Verbal irony is incompatible with metareferential expressions, which may be empirically inferred from the fact that there does not exist a performative verb 'to ironize'”。[4](p.97)鑒于反諷字面意義上遵循著禮貌原則而言外之意卻威脅對方或第三方的積極面子。反諷可以說是一種“戴了面紗的”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vei1edFTAs),它能讓說話人委婉、間接地攻擊對方而又不引起沖突,從而也就保住了雙方的面子。
3.《傲》中反諷言語行為研究
依據上述vanDijk的理論,本文將從小說中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對范本《傲慢與偏見》(以下簡稱為《傲》)中最具特色的反諷進行言語行為研究。
3.1《傲》中宏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眾所周知,英國著名女作家Jane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說的范圍而躋身于世界巨著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貫穿全書的反諷基調。作者以一種嘲諷的口吻講敘了一些年輕姑娘們找丈夫的故事,抨擊了當時社會中怪誕的價值觀念。這就是作者通過反諷所執行的主要的言語行為。而這種言語行為則表現在小說的敘述、故事的展開及結局中。
3.1.1反諷性的敘述
小說一開篇便打著“舉世公認的真理”的口號:“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5](p.1)。當讀者看到這句話時他對交流情景的了解很可能還僅限于這部小說的名稱和作者。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小說”這個標簽告訴讀者擺在面前的是一個敘述性的語篇,既然這一開篇句緊隨小說的“摘要”與標題而來,那么我們“推斷這句話一定是作為故事簡單總結的‘摘要’的繼續,或者是對即將敘述的事件的評價”[2](p.166)。句中所執行的主要言語行為闡述真理(assertingatruth),但要讀者認定這一“真理”是“舉世公認的”(universallyacknowledged)是不可能的,于是讀者假定作者是在暗示故事的敘述者在譏諷某些人。我們于是可以這樣來理解敘述者:即便沒有人作出過或會作出此類聲明,但小說中人物,如一心只想將女兒嫁入豪門的Mrs.Bennet和以嫁人作為生活目標的Lucas家的女兒們,就是認定了這一“真理”并以此為處世準則的。說這話的人似乎是站在“有錢的單身漢”的立場上而作出的假設性的聲明,但這一聲明單身漢們未必認可,讀者們也會質疑,因此故事的敘述者(在我們這里也就是作者本人)故意違反了Grice的合作原則中的第一條,即“質的準則”(Maximsofquality)。根據Grice的“會話含意”理論(當說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時,產生會話含義),我們認定敘述者在說反語,即就英國19世紀早期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傳統而言,很可能是未婚的婦女須要有錢的單身漢;并且就故事本身而言,不是有錢的單身男子如Dar cy,Bingley等想討老婆,而是Bennet家和Lucas家的女兒們急著找丈夫。
于是這一開篇句為小說的下文定下了基調。當我們看到文中的Mrs.Bennet急著將女兒嫁給所見到的任何一個有錢男子時,我們就知道作者所嘲諷的是什么了。小說中所陳述的觀點和作者以及讀者所持的觀點形成了一種對比反差,反諷由此產生。
上述詮釋可在小說的第二段中得到驗證: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s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 their daughters.[5](p.1)
這一段揭示了那“真理”的主觀來源(“fixedinthemindsofthesurroundingfamilies”),這一來,“真理”的真實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其氣勢也大大減弱。而句中被動語態(heiscon sidered)的運用貶低了單身男子的地位,將其置身于被動狀態,幾乎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作者又將那些單身男子比作獵婿者眼中的“合法財產”(therightfulproperty),從而加強了其譏諷的口吻。
作者在介紹Bingley姐妹時的語調也是典型的譏諷:
They were rather handsome, hand been educated in one of the first private seminaries in town, had a fortune of twenty thousand pounds, were in the habits of spending more than they ought, and of associationg with people of rank; and were therefore in every respect entitled to think well of themselves, and meaning of others.[5](p.12).
“perhaps”的運用打斷了敘述的流暢,并對說話人的誠意產生懷疑,從而準確無誤地領悟到說話人字面含義中暗指的會話含義。于是,當讀者發覺Bingley姐妹正如上文所暗示的一樣虛偽、自私、冷酷和勢利時,就會見怪不怪了。在整個介紹中,作者所執行的主要言語行為是譏諷。事實上,作者這種口吻貫穿全文,她沒露面也未作任何直接的評價和正面的攻擊,她的反諷大多都是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cts)。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舉例。
3.1.2作品情節安排上的反諷
作者宏觀上的反諷還體現在故事的展開、發展和結尾上。Austen對其作品情節的安排似乎是對18世紀傳統羅曼史的一種諷刺。傳統愛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完美無缺,男女主人公一見鐘情。而在《傲》中的前幾章中,讀者幾乎無法預料到男女主人公會互生愛意,也不曾設想到作者會在這兩個人物中搭紅線。作者甚至設置了不少的障礙來阻止他倆的發展。在故事的前半部中,男主人公Darcy是令人生厭的,而女主人公E1izabeth對他也毫無好感,還不時批評指責他。Darcy初次在舞會上見到E1izabeth她們那群人時,曾聲稱:“your(Bindley’s)sistersareengaged,andthereisnotanotherwomanintheroom,whomitwouldnotbeapunishmenttometostandupwith”[5](p.8)。而最終與他密切相關甚至結為親友的恰恰就是這一群人:“inwhomtherewaslittlebeautyandnofashion,forwhomhehadfeltthesmallestinterest,andfromnonereceivedeitherattentionorpleasure”[5](p.13)。他第一次見到E1izbbeth時,冷冷地評價她說“sheisto1erate;butnothandsomeenoughtotemptme,”(1970:9);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女士讓他陷入情網而不能自拔,不顧社會地位與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向她求婚。E1izabeth曾認定就算世上只剩Darcy一名男子也不嫁他,甚至在他第一次求婚時不但斷然拒絕并且對他不留情面地進行批評指責。Darcy轉變后,Elizabeth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傲慢,于是倆人冰釋前嫌,終成眷屬。
3.2《傲》中微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我們前面提到微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是指小說中人物所執行的言語行為,也就是人物之間的交流中的詞語反諷。Haverkate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框架,對詞語反諷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在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和宣告類這五種基本言語行為中,反諷性的言語行為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反諷主要見于闡述類。因為宣告類是通過施為公式行事的,通常就無所謂有無誠意,也就產生不了反諷。然而,對Haverkate的分析只集中在“普通”語言中或所謂的“嚴肅的”反諷言語行為上。既然我們主張文學作為語言的一種運用不是和語言的其他運用對立的,那么Haverkate的理論也同樣可以用來分析文學作品中的詞語反諷。我們將精選《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實例,對四類反諷言語行為加以分析。
3.2.1闡述性反諷(assertiveirony)
闡述類言外行為的根本條件是“說話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諾”[6]。說話人的意圖是使聽話人接受話語命題內容,相信其真實性。
而運用反諷的說話人是通過贊揚而進行批評或通過批評予以贊揚來作出某種評價的。反諷性闡述的交際目的在于使聽話者接受所暗含的命題內容,相信其真實性。反諷以闡述性反諷為多,這部作品中主要也是反諷性的闡述。前面所討論的反諷性的敘述和評議實際上也就是作者宏觀上的闡述性反諷。下面,我們來看看人物對話中執行的這類反諷言語行為。以小說中Bennet先生和他的太太之間的對話為例:
"My dear Mr.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e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r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Bennet replied he has not. "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Mr.Bennet mad no answer."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cried is wife impatiently."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This is invitation enough.[5](p.1)
“Youwanttotellme,andlhavenoobjectiontohearingit”就是一例闡述性的反諷言語行為。Bennet先生說這話時違反了合作原則中方式準則(MaximsofManner)第三條:說話要簡潔(Bebrief)。根據Searle所列舉的“詢問”的基本條件中的誠意條件—“說話人想要得到相關信息”,Bennet先生應該對他太太的發問作出簡潔熱情的回答。但正是他的上述答復充分揭示了Bennet太太的詢問行為中根本沒有誠意,因為她早已迫不急待地想告訴Bennet先生這一好消息并鼓動他盡早去結識她的“獵物”即“一位有錢的單身漢”。另外,這一反諷性的闡述也提醒讀者去注意Bennet先生對他太太所采取的那種嘲弄挖苦的態度,和Bennet太太一心只想著串門、說閑話以及最主要的如何將五個女兒嫁出去。
3.2.2指令性反諷(directiveirony)
指令類言外行為的言外之力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事。說話人運用指令性反諷來表達與他所說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它與闡述性反諷的區別在于適從性(directionoffit)不同,前者是要使客觀世界去適從話語而后者正好相反。
在《傲》前兩卷中女主人公E1izabeth一直對傲慢、不討人喜歡的男主人公Darcy懷有很深的偏見,所以在他們之間的對話中,E1izabeth總是話里有話、話中帶刺,挖苦、攻擊Darcy。如,他倆在一次舞會上跳舞時:
After a pause of some minutes she [Elizabeth] addressed of him [Darcy] a second time with "It is your turn to say something now, Mr.Darcy.--I talked about the dance, and you ought to make some kind of remark on the size of the room, or the number of the couples."[5](p.81)
E1izabeth的最后那句話就是典型的指令性反諷。Leech曾說過“禮貌不僅僅體現在談話的內容上,還表現在交談雙方的談話方式上。如,在該開口時保持沉默或該沉默時卻又開口都是不禮貌的”[7]。根據當時社會的禮節,跳舞時雙方應有所交談。Elizabeth于是采用了這一指令性反諷言語行為來指責對方不合時宜的緘默(也正是這種不禮貌的緘默使Darcy給人留下了極為不利的印象)。之前,Elizabeth本打算在沉默中與他跳完這一曲,但轉念一想“itwouldbegreatpunishmenttoherpartnertoobligehimtotalk”,于是才有了上述譏諷性的建議。它的會話含意是:如果你默不作聲,我偏要你作些乏味而無意義的談話來捉弄你、懲罰你。
3.2.3承諾性反諷(commissiveirony)
承諾類言外行為是說話人對一個將來的行為作出許諾。它與指令類的根本區別在于說話人是所許諾行為的執行者,而在指令中是聽話人去執行某個將來的行為。承諾類的先決條件是說話人對所承諾的行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當交談雙方都清楚說話人并沒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實施那一行為時,承諾便賦予了反諷的含意。
又以Bennet夫婦之間的一段對話為例。Bennet太太試著說服丈夫去拜訪Bingley先生:
“...Indeed you must go, for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 him, if you do not." Mr.Bennet:"You are over scrupulous surely. I dare say Mr.Bingley will be very glad to see you; and I will send a few lines by you to assure him of my hearty consent to his marrying which ever he chuses of the girls...”[5](p.2)
Bennet先生的“sendafewlines”是一種承諾性反諷言語行為。因為按當時的社會習俗,Bennet太太是不可能去拜會那位新鄰居的,Bennet先生所許諾的“捎幾句話去”的行為也就無從談起了。通過毫無誠意的空口許諾,Bennet先生又在譏諷他太太:一門心思只想著拜會有錢的單身漢,“single man of a large fortune...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what an establishment it would be for one of them.”。
3.2.4表達性反諷(expressiveirony)
表達類言外行為的根本條件是說話人對某種客觀事態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這類言語行為主要有“感謝”、“祝賀”、“歡迎”、“道歉”等,它們在交際雙方間建立某種社會心理關系。說話人的反諷含意可以從語境中來推斷,表達性反諷的主要意圖是對聽話人的行為作出一個貶抑的陳述。
《傲》第三卷中,E1izabeth最小的妹妹Lydia與不負責任的Wickham私奔了,使E1izabeth全家蒙羞。多虧Darcy的秘密安排才替他們補辦了結婚儀式。當倆口子以新婚夫婦的身份到Bennet家時,竟然自我感覺良好,沒有絲毫不安或羞愧感,尤其是Lydia:
"…You [Mrs.Bennet] and papa, and my sisters, must come down and see us. We shall be at Newcastle all the winter, and I dare say there will be some balls, and I will take care to get partners for them all. And then when you go away, you may leave one or two of my sisters behind you; and I dare say I shall get husbands for them before the winter is over.""I thank you for my share of the favor," said Elizabeth; "But I do not particularly like your way of gettring husbands."[5](p.280).
這里,E1izabeth施行的是一個典型的表達性反諷言語行為,批評Lydia的不道德行徑。難怪E1izabeth忍不住地要來譏諷她了—“Ithankyouformyshareoffavor”,。讀者不難想象她在表達“謝意”時的挖苦口吻和寫滿輕視的表情。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框架,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嘗試性地分析探討了《傲》中最基本的特色———反諷,力圖證明作者及小說人物的各種形式的反諷均可在言語行為理論框架中得到詮釋,也進一步驗證了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欣賞在理論上是站得住腳的,在實際中也是可行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對范本的言語行為研究僅限于其反諷,其余的,如主要人物的其他言語行為,筆者將另文論述,使我們對這一新的研究方法有更充分的認識。
參考文獻
[1]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M].O
xford:Ox fordUniversityPress,1962
[2]Pratt,M.L.,TowardaSpeechActTheoryofLi
teraryDiscourse[M].Bloomington,IN:India
nnaUniversityPress,1977
[3]Haverkate,H.,ASpeechActAnalysisofIron
y[J].inJournalofPragmatics,1990,(14):77-109,Nor
thHolland:ElsevierSci encePublishers.
[4]Dijk,A.T.,PragmaticsofLanguageandLite
rature[M].Ams terdam;Oxford:North Hollan
d;NewYork:AmericanElsevier,North Hollan
dPublishingCompany,1976
[5]Austen,J.,PrideandPrejudice[M].Oxford:O
xfordUniversityPress,1983(1970版)
[6]Searle,J.R.,SpeechActs[M].Cambridge:Cam
bridgeUniversi tyPress,1969.
篇2
關鍵詞: 言外行為 《穆斯林的葬禮》 闡述類 表達類 指令類解讀
一、引言
文學語用學(literary pragmatics)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內含眾多理論、方法及研究課題,受到語言學家和文學家越來越密切的關注。文學語用學將語用理論與文學理論相結合,研究文學語言系統與文學語言使用的社會意義和文本產出與理解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以及文學語言結構與社會結構的共性條件(涂靖,2004:52)。文學作品作為語言的一種應用,并非和其他語言運用對立,我們可以像分析其他言語活動一樣分析它。
言語行為理論從動態的角度看語言,其分析的核心在于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努力開掘回族生存意識和文化心理的有悲劇色彩的史詩。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如白蕊(2002)、徐其超(2002)、趙慧(2000)、董秀芳(1996)和李躍紅(1995)等從文化、民族和藝術角度對這部作品進行了分析,但從言語行為理論角度進行分析的還沒有。多數學者從語用角度分析文學作品主要研究反諷或幽默等語言風格,對于像《穆斯林的葬禮》這樣正面描寫人物性格、直抒胸臆的愛情小說的分析還不多見。其實直陳對話式的真情表露更能有效、清晰地反映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和體現作品主題。筆者按塞爾對言外行為的分類,分別對不同人物在不同環境下的言外行為進行分析。
二、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言語行為理論是奧斯丁(Austin)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在批判Austin對言外行為分類的基礎上,美國哲學家塞爾(J.Searle)提出了自己的分類。他找出了不同言語行為相互區別的12個側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方面:(1)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2)適從向(direction of fit),(3)所表達的心理狀態(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何兆熊,2000:103)。言外之的指一類言外行為所具有的共同目的。適從向指言外之的帶來的后果,指言語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有的言外行為使說話人所說的話和客觀現實相符,有的言外行為相反,使客觀現實與說話人所說的話相符。說話人在實施一個言外行為時總會對話語中所包含的命題內容表示出自己的態度和心理狀態(Searle,1979:2-4)。以以上三方面為主要依據,塞爾把言外行為分成五個大類:(1)闡述類,(2)指令類,(3)承諾類,(4)表達類,(5)宣告類。
我國語言學界也有對言外行為進行重新分類的嘗試,然而,塞爾在幾十年前提出的言外行為的分類迄今為止仍然是比較合理的,是本文討論的理論基礎。
三、《穆斯林的葬禮》中的言語行為分析
文學語用學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和說明文學語言在輸出與輸入過程中,語言現象與社會文化因素,與作者、讀者心理因素發生的交互作用。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浪漫主義的愛情小說,能有效地展示主人公的真情、刻畫人物性格和體現作品主題。《穆斯林的葬禮》描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曲的愛情悲劇。這部五十余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感情、深刻的內涵,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又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本文以《穆斯林的葬禮》為例,說明言語行為理論對以愛情為主題的浪漫主義小說的解釋力。
筆者按塞爾對言外行為的分類對第12章進行分析發現,在479句話語里(個人統計),闡述類有158句;表達類104句;指令類99句;承諾類31句;宣告類5句;表示感嘆等的句子歸入其他類。其中闡述類占總數的33%,表達類占22%,指令類占21%。這三類話語在此章中對表達主旨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手法更直接體現了楚月戀的圣潔和偉大。第12章“月戀”是小說最唯美和最感人的一章,楚和新月的愛情在此定格,出于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崇高事業的熱愛,他們與生命和厄運不斷地較量,通過重重阻礙和艱辛走到了一起。讀者無不為二人真摯、純潔的愛深深打動。毫不掩飾的闡述類語言,表達了楚的真情和對愛情的信念,而表達類語言表明了親人和朋友對新月的關懷,指令類語言則體現了二人彼此相互支持、相濡以沫的感人情景。
以下就《穆斯林的葬禮》第12章來具體分析言外行為。
(一)闡述類
闡述類的言外之的是使說話人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許,也就是說他必須相信自己所說的話的真實性。這一類言外行為的適從向是從話語到客觀世界,所表達的心理狀態是相信,如陳述、斷言、結論等。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往往有大量表達人物信仰和感情的闡述類話語。作品中表達說話人信念的言語很多,請看下面的例子:
(1)“愛情,是一種信仰,”楚雁潮踏著亭邊的積雪,緩緩地說,“它貯存在人最珍貴、最真誠的地方——貯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和靈魂同在……”
(2)“…你問我愛是什么?我告訴你:愛就是火,火總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燒的是煤塊還是木材,是大樹還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閃耀著同樣的光輝!……”
(1)句是楚雁潮面對學生謝秋思對愛情的詢問時,表達自己對愛情的信念。謝秋思本以為通過自己的詢問,會達到使楚說出“我愛你”的語用目的,誰知卻被楚把握機會,表達了他對自己心中知己的愛慕和對愛情的信仰。楚這句話的心理狀態是相信,此真誠的話語表達了楚對真愛的追求和向往,刻畫了一個對愛情充滿希望的青年。(2)句是楚用激烈的言辭,以愛情激勵新月重新堅強地活下去的愛情告白。當新月無意中看到父親的《內科概論》,得知自己可能無法醫治后,決定和楚斷絕來往。楚用自己熾烈的感情和真誠的話語深深打動了新月,這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讓一個弱女子感到了實實在在的依靠。這感情的爆發,不但不讓新月覺得委屈,反而痛快淋漓地沖刷著她心中的悔恨。達到了楚的言外之的。
文中闡述類話語很多,非常生動地刻畫了楚雁潮——一個充滿熱情和信仰的正直青年。
(二)表達類
表達類的言外之的是對命題中所表明的某種事態表達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這一類沒有適從向,命題內容的真實性是它們的前提條件,如祝賀、道歉、歡迎等。由于作品中人物的悲劇命運,道歉、感謝及安慰等表達類在作品中占了很大比例。請看書中的例子:
(3)“哦,楚老師,謝謝您!”她輕輕地說。
(4)“謝謝你,淑彥”,楚雁潮強制著自己,把痛苦咽到心里,臉上做出笑容。
(3)句是新月在病房枯燥時,楚給她送來了留聲機。播放著《梁祝》那優美的旋律,她沉醉在那夢境詩情之中,醒來后感謝這位令人愛慕和細心的老師所說。對新月這樣一個愛好音樂的年輕人來說,這首令人如癡如醉的名曲,無疑給她寂寞的病房生活帶來生機、熱情和希望。(4)句是韓母要求楚不再和月繼續交往后,楚為了尊重家長和出于禮貌,也為了維護自己的正面形象,表現出一種平靜和對淑彥的感謝。韓母是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但她盲目遵守教規,視女兒的生命于不顧,是愚昧無知的表現。楚和韓母針鋒相對,表現出楚堅定、炙熱和始終不渝的愛情觀。感情的快速轉變,表示了他對合作原則的遵守。言語行為的分析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
(三)指令類
指令類的言外之的是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做某一件事,它的適從向是從客觀現實適從話語,如請求、乞求、命令等。作者正面描寫人物的話語,使主人公的性格特色躍然紙上。請看下面的例子:
(5)“新月,把那封信收回!”楚雁潮幾乎是在命令她……
(6)“……不要低估它,不要放棄它,要珍惜屬于我們只有一次的寶貴生命!”楚雁潮用寬大的手掌為她擦去眼淚,……
(5)句是楚看到新月寫的絕交信后,強烈地呼喚新月好好活下去,要求她收回自己那封絕望的信。其實這時新月心中的防線早被他沖垮了,楚的言外之的已經達到。楚用自己真誠和熾熱的情感激發新月對生命的渴望和對愛情的執著追求。(6)句是新月認為自己的心臟病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不愿楚為她殉葬而放棄兩人的感情,楚講了一個與命運做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來激勵她,充滿激情的講述又一次地感染了新月,成功實現了言后行為。
這一章中有很多楚對新月的請求,要求她堅強地活下去,一次次的鼓勵充分體現了楚對新月執著和真摯的愛。
(四)承諾類
承諾類的言外之的是使聽話人對某一未來的行為作出承諾,它的適從向是從客觀現實適從話語,如允諾、威脅、保證等。請看文中的例子:
(7)“韓伯母,您什么話都不必說了,我……答應您!”楚雁潮匆匆擦去眼淚。
(7)句是楚和韓太太關于是否與新月繼續交往的交談結束后,楚痛苦地忍受這沉重的壓力對韓母的承諾。由于楚漢族人的身份,直接被排除在回回韓家的大門外。在韓太太的價值天平里,維護宗教的道德規范,哪怕是害人的條條框框,都比人的生命重要(徐其超,2002:26)。當然,出于對她的尊重及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遵守,楚答應她,也實現了韓母的語用目的。
(五)宣告類
宣告類的言外之的是使客觀現實與所表達的命題內容一致,這種言外行為使客觀現實按照所說的話語發生的變化是即刻的、瞬息之間的。一般說來,這類行為的執行要求有相應的非語言性規約,要求發話人有執行行為的一定權力和地位。請看書中的例子:
(8)“新月,我們之間,用不著說這些話,”楚雁潮似乎不假思索地說,“愛情,就是奉獻,就是給予!”
(8)句是楚向新月的第一次愛情表白,從此兩人真正地走到了一起。兩人的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終于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他們兩人從此成為互相的支柱,永遠不可分離。
(六)其他類
作品中也有一些其他無法納入以上五類言外行為的話語,如混合類,其實此類更能表達主人公復雜和深刻的情感,更好地表達主題。例如下面的闡述性表達類的句子:
(9)他為妻子的失言而深感不安,尷尬地對楚雁潮說:“楚老師,她這個人沒有文化,被新月的病弄得頭昏腦漲,愛女心切,急不擇言,冒犯之處,還請您不要介意!”
(9)句是韓子奇對妻子阻止新月和楚來往的無禮話語,向楚道歉。他明顯認為妻子的話沒有道理,對其予以否定。梁君璧由于世事的磨煉和顛簸,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情她都要主宰。這次又嚴厲干涉楚和新月的交往,置新月的生命于不顧,作者對梁君璧的愚昧無知而深感痛苦、惋惜和無奈。
四、結語
《穆斯林的葬禮》既是一部充滿悲劇色彩的浪漫主義愛情小說,又是一部努力開掘回族生存意識和文化心理的史詩。作品通過大量直抒胸臆的闡述類、表達類和指令類的話語表達了主人公的真摯情感和性格特點,使讀者更直接理解和把握作品人性化的主旨。直陳話語具有的直接性和感染力使文本的意義大幅增加,使不同視角下人物的矛盾心態、多重性格和社會現實的復雜性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的視域中,并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去參與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及作品寓意的建構。通過對《穆斯林的葬禮》中直陳對話的分析,我們能更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和行為動機。隨著對作品的情節一步步深入,讀者與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因此,言語行為理論及相關語用學知識應用于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分析,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語言的力量,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運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正面描寫人物的作品,更能說明其理論的解釋力。
參考文獻:
[1]Austin,J.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3–151.
[2]Searle,J.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2–27.
[3]白蕊.文化皈依中的藝術收獲——《穆斯林的葬禮》和《心靈史》之比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9).
[4]董秀芳.《穆斯林的葬禮》的意境探尋[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6,(4).
[5]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05-108.
[6]霍達.穆斯林的葬禮[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7]李躍紅.理想價值的極地之光——論《穆斯林的葬禮》及在當前文學中的意義[J].云南學術探索,1995,(5).
[8]涂靖.文學語用學: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J].外國語,2004,(3).
篇3
關鍵詞: 《霧都孤兒》 狄更斯 幽默藝術
一、引言
作為智慧的體現,幽默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在小說中應用幽默藝術,不僅可以起到襯托主題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引人反省的作用。《霧都孤兒》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幽默藝術的應用。在這本小說中,作者應用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法,真實呈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殘酷,他還使用夸張對比的情節設計,使讀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這些寫作手法其實都集中反映了一種幽默,使讀者對這本小說欲罷不能、印象深刻。
二、幽默藝術在《霧都孤兒》中的體現
1.自然幽默的體現
通讀《霧都孤兒》,可以發現有一種自然主義元素的滲透,小說真實再現了19世紀英國社會的黑暗現實,書中的各種處于社會底層的人物角色,如、流氓、竊賊等,他們的行為處事都十分符合他們的身份,可見狄更斯在寫作時是經過深入觀察和分析的,他采用自然主義手法進行處理,從而使整個作品給人一種真實感和自然感,這正好反映了一種幽默。比如在濟貧院中,老太太絞盡腦汁地侵占原本屬于孤兒的錢財;棺材店的老板夫妻為了逼迫奧利弗多掙錢,不斷訓練他少吃飯。作者通過寥寥數筆就勾勒出社會底層市井小民為了金錢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嘴臉,他們的所作所為令人發笑,更能讓人體會到他們的冷漠無情,見識到當時社會的殘酷黑暗。
反觀主人公奧利弗的言行舉止,與那些流氓、竊賊形成了鮮明對比。不管面臨什么困難,奧利弗都顯得落落大方。雖然他從小生活在貧窮黑暗的地方,但是一直保持著善良與正直。當奧利弗剛進入盜竊集團,被迫學習偷竊技巧時,他始終不忘初心,不愿同流合污,這讓讀者感受到主人公純潔的心靈。試想,奧利弗從小就生活在濟貧院,沒有受過一丁點兒優等教育,為何會有如此高尚的思想道德呢?作者正是想通過這樣的自然幽默,將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寄予主人公身上,表達他對兒童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望。
2.夸張幽默的體現
《霧都孤兒》中的部分情節顯得十分夸張,這是作者有意而為之,主要是想通過一個巧合直接引出另外一個巧合,使故事情節顯得更加緊張刺激。比如奧利弗第一次被強迫偷竊,被偷的人非常巧合地就是奧利弗父親的好朋友布朗洛;奧利弗第二次被迫去別人家偷竊,被偷的那家人竟然正好是奧利弗的親姨媽露絲?美萊。在《霧都孤兒》中,這樣夸張的故事情節旨在襯托身處黑暗社會中的主人公性格的發展軌跡,各種夸張處理使讀者在冷笑后更深入地體會到主人公身處逆境卻始終善良正直的可貴之處。
作者的夸張處理還體現在人物形象方面,比如格林維格在說話時總喜歡說:“我吃掉我的腦袋”;班布爾做事時一直戴著三角帽,作者的這些描寫使得這些人物形象顯得滑稽可笑,使他們的丑態暴露無遺。
3.犀利幽默的體現
《霧都孤兒》也體現一種犀利幽默,主要是反映在對反面人物的描寫上。在小說尾聲,竊賊頭目費金接受審判時“從天花板看到地板,他聽著法庭對他的陳述報告,他將懇切的眼光投向律師,希望能得到輕判。他看到人群中有人吃東西,有人用手絹扇風。這時他聽到了自己將被處絞刑。他只是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大了”。這段描寫十分犀利,直接刻畫出費金的慌張心理,幽默的語句更是讓人真實感受到費金的凄涼與絕望,同時驗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真理。
三、結語
在《霧都孤兒》中,狄更斯用獨特的筆觸為我們再現了19世紀英國的黑暗現實,他使用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形形的人物形象,同時使用幽默藝術,讓人對情節會心一笑的同時陷入沉思,對主人公命運的思考,對現實社會的思考。這種幽默有一種沉痛的味道,這正是《霧都孤兒》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楊莎.猶太人形象在小說及電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現――以《霧都孤兒》為例[J].電影評介,2015(24).
[2]汪丹.從言語行為理論分析《霧都孤兒》反諷手法[J].語文建設,2016(03).
[3]張素娜.從《霧都孤兒》解讀狄更斯小說的現實色彩[J].語文建設,2016(03).
[4]趙嬋.從《霧都孤兒》中布朗洛先生的“仁”解析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不現實[J].長江叢刊,2016(02).
[5]王瑛.語言教學角度研讀《霧都孤兒》[J].語文建設,2013(35).
[6]楊年芬.從語法連貫的角度看張俊萍譯作《霧都孤兒》[J].文學教育(下),2013(08).
[7]何杰.兩個世界的爭奪――《霧都孤兒》兩種文本的解讀[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