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預防策略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4: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病的預防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慢性病的預防策略

篇1

關鍵詞: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預防措施

肺結核作為一種慢性傳染病,嚴重危害到人們的健康和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肺結核疫情在我國的情況十分嚴重,我國肺結核患病人數據世界第二位。根據現代的醫療水平,若是肺結核疾病能夠及時發病并給予規律合理的理化治療,有望治療痊愈,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失敗病歷較多,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慢性傳染源的存在。因此,對慢性傳統源的特點進行分析并尋找相應的預防策略十分重要,下文將對這兩方面內容做出具體分析。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選取50名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肺結核患者,為對照組,其中27名男性,23名女性,年齡為8-82歲,平均年齡為(44.2±1.2)歲;選取2014年7月-2015年1月實施預防管理后的50例肺結核患者,稱為觀察組,其中25名男性,25名女性,年齡為6-80歲。兩組年齡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對比方法

采用回顧對比的分析方法,根據根據預先設計好的統計方法對兩組的結果進行比較,總結出傳染源的特點和傳染規律,找出預防治療對策。

1.3判斷標準

根據兩組康復率的統計,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的相關規定,進行科學化、合理化地判定2014年1月-2014年6月患者的預防治療對策的有效性。或者采用問卷調查表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處理方式為SPSS21.0,P

2、結果

2.1肺結核治愈率比較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顯著優勢,差異顯著(P

2.2肺結核患者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和對照組相比,顯著偏高,差異顯著(均P

3討論

3.1肺結核慢性傳染源的特點

(1)肺結核慢性傳染源的傳播率高。我國約有5.5億人口已經受到肺結核感染,其感染率為44.5%,其中受感染人群中老年人居多, 0 歲~14 歲兒童的受感染率僅為9%,之后隨年齡的增長其感染率也在增長。由于受到環境的影響城市人口的受感染率高于農村人口。

(2)耐藥性強并在這年上升。肺結核的慢性傳染源為結核菌,此菌體的耐藥率達到27.8%,該病菌的初始耐藥率為18.6%,而其繼發耐藥率則達到46.5%。并且此病菌趨向于耐多種藥物,針對肺結核的主要治療藥物的耐藥率更高。

3.2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的預防策略

(1)加強肺結核疾病防治的宣傳力度和健康知識教育。為了提高大眾對于肺結核疾病的認識,醫務人員以及相關的公益組織應承擔起肺結核疾病防治宣傳和健康知識教育的任務。國家政府部門應通過電視媒體、報紙、宣傳冊等途徑宣傳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和肺結核病產生的原因、傳播的途徑以及應采取怎樣的措施進行防治等預防知識,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肺結核并的重視,促使民眾增強自我保護意識[1]。

(2)接種免疫預防疫苗。目前,我國已有的卡介菌免疫疫苗針對新生兒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但是此免疫疫苗用于成年人其預防作用相對差些,因為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隨年齡的增長期傳染率也越高,成年人患結核病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需要相關的疾病預防部門不斷研發新的結合預防疫苗。

(3)加強醫防合作。各非機構機構診療醫務人員對于結核病的診療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對結核病的早期治療和肺結核慢性傳染源的控制有著直接影響[2]。因為非機構的診療醫務人員對于國家流行病學知識的了解和防治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在針對此類病癥患者可能會延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期或是誤診而導致其傳染源逐漸擴大,進而造成較大的損失。因此需要加強非機構義務人員工作質量的提升。

(4)采用化學藥物進行預防。化學藥物預防措施是肺結核疾病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藥物防治能夠有效控制肺結核疾病慢性傳染源的傳播。通過體檢對感染由結核桿菌且其試驗成陽性的群體根據具體情況,給其服用預防藥物。以遏制結核桿菌的進一步傳播和結核病的形成。

總之,對于肺結核疾病來講,首先需要對醫院慢性傳染源特點分析,針對性制定預防策略,確保肺結核患者治療安全,降低患者治療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63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為習慣的改變,同時,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相對較差,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的預防和控制已成為當前農村地區重點關注的問題[1]。本文主要針對現階段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控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原因,并針對現狀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縣海河鎮2010年――2012年篩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齡29-82歲,平均年齡(64.1±15.5)歲。主要慢性疾病種類有:高血壓、糖尿病、腦出血、腦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腫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術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顧性分析的辦法,對我縣海河鎮2010年――2012年篩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農村慢性病的流行特點以及慢性病預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過客觀分析,總結出應對措施。

2 結 果

2.1 農村慢性病的流行特點 ①近三年中,農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發病率雖然低于城市,但其發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與1993年的衛生服務總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城鎮居民在高血壓、糖尿病方面的發病率升高了32%、53%,而農村地區則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齡明顯提前。研究中顯示,農村地區居民病發腦卒中的年齡在35-54歲階段明顯多于過去10年,本組研究中,最小的腦卒中患者為36歲。③農村地區的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農村慢性病預防、控制現狀 因為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健康意識缺乏、經濟收入低、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因素,農村居民在知曉、預防、治療慢性疾病的水平較低。本組研究顯示,農村地區成年人對于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知曉率分別為22.8%、31.9%,治療率僅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討 論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的慢性病預防、控制形勢比較嚴峻,存在較多問題,如:存在健康意識缺乏、經濟收入低、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經費投入不足、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對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進的疾病監測體系和專業的防治人才,因此,農村地區關于慢性病的預防、控制水平明顯差于城市[3]。城市對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著較好的做法,通過開展社區綜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國已有部分經濟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參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經驗,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農村地區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廣東省中山市的古鎮村,對整個管轄地區進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線調查,并據調查資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規劃、干預方案、監測及評價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體系[4]。

本組研究中,針對我縣海河鎮農村地區慢性病的流行特點,客觀地體現了當前蘇北地區慢性病發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現狀,及防治現狀對此,可嘗試制定出筆者總結出以下三點防控對策:

3.1 除充分用好國家下撥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資金外,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財政扶持,以獲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時,努力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促進政府基本公共衛生職能的實施,以保障農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衛生服務機會。

3.2 建立以村為單位,以醫、護、防、村醫為組成人員的慢性病防治責任健康團隊,對轄區進行劃分,實施片區負責制,盡量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務,嚴格落實疾病的發現、隨訪等環節管理,增強責任意識,積極對居民和患者進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傳冊、座談、電視廣告等多種途徑,實現慢性病健康知識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醫學知識掌握程度及增強其保健意識[5]。

3.3 建立農村地區慢性疾病監測體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檔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網絡,進一步強化對村級醫生的計算機操作及綜合業務能力的培訓,實現縣、鎮、村三級網絡防治、管理與考核,對患者的資料實現網絡共享,同時,進一步規范做好居民健康檔案的隨訪與管理,以方便對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詢、監測等活動。

總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項對策是否能夠順利在農村實施,并獲得成效,需要在各級公共衛生及醫療機構中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斷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論體系建設,全方位做好農村地區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參考文獻

[1] 胡建平,饒克勤,錢軍程,等.中國疾病經濟負擔的宏觀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07,6(6):56-58.

[2] 李立明,呂筠.中國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實踐的歷史與現狀[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愛田,孟慶躍.農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醫選擇行為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0,29(2):32-34.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收集2007年張家港市各級醫療單位填報的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報告卡,冠心病、腦卒中發病以28d為期,超過28d再次發病者為新發病例。如該患者同時被診斷糖尿病、腦卒中則視為2例病例,余類同。

1.2 方法

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轄區內各級醫療單位填報的3種慢性病報告卡進行整理、審核,并錄入蘇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制的Epidata 3.0數據庫,導人Excel 2003軟件中,剔重后進行統計分析。2007年平均人口數由張家港市公安部門提供,用世界標準人口構成計算標化發病率。

1.3 質量控制

對每張卡片進行審核,發現漏項、錯項和邏輯錯誤后,及時與責任報告單位負責慢性病報病人員進行核對,補漏糾錯。定期對慢性病報病單位開展漏報調查,發現漏報及時補報,2007年慢性病漏報率為3.79%。

2 結果

2.1 3種慢性病發病的性別分布

張家港市2007年平均人口數為890 422人,其中男性440 888人,女性449 534人。2007年全市報告新發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病例共5 016例,3種慢性病總報告發病率為563.33/10萬,標化發病率為353.14/10萬,其中腦卒中的報告發病率最高。總體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X2=19.86,P<0.01),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病率的男女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X2=5.33,28.97,分別P<0.05、0.01)。而糖尿病的發病率則男女差別無統計學意義(X2==2.08,P>0.05),見表1。

2.2 3種慢性病發病的年齡分布

3種慢性病的發病率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總發病率從65歲開始升高明顯,85歲以上組最高,但每種慢性病發病率增高的年齡組卻有所不同。糖尿病最小發病年齡為10歲,且在各年齡組中均有發病,見表2。

2.3 冠心病、糖尿病和腦卒中發病情況

2.3.1 心病 冠心病以其他類型居多,占冠心病總數的62.58%,冠心病猝死最少,占0.52%,急性心肌梗死占9.96%,心絞痛占26.94%。間隔28d后發病2次及以上者占冠心病發病總數的6.81%。

2.3.2 糖尿病 在糖尿病發病中,以2型糖尿病多發,占發病總數的96.15%,1型糖尿病占3.04%,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占0.54%,妊娠期糖尿病僅占0.27%。

2.3.3 腦卒中 以腦梗死為主,占發病總數的81.43%.腦出血占16.37%,蛛網膜下隙出血占1.80%,未分類者占0.44%。間隔28d后發病2次及以上者占腦卒中發病總數的2.34%。

2.3.4 冠心病、糖尿病和腦卒中并況

腦卒中合并糖尿病者84人,分別占腦卒中和糖尿病發病總數的2.85%、7.52%;腦卒中合并冠心病者53人,分別占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總數的1.80%、5.5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22人,分別占冠心病和糖尿病發病總數的2.30%、1.97%。

3 討論

張家港市2007年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3種慢性病總發病率為563.33/10萬,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與國內相關報道一致。慢性病已成為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老年人特別是老年男性應是慢性病防治的重點人群。

在3種慢性病中,腦卒中的發病率最高,為330.74/10萬,標化率為203.27/10萬,低于深圳市2003―2006年腦卒中事件發病率(標化率為268.22/10萬)。腦卒中主要類型為腦梗死(81.43%),腦出血占16.37%,與歐美等國家相似。28d再發率為2.34%,而腦卒中的再發將增加腦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險。為此,當地政府和醫務人員應予以高度重視,針對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特別是高血壓,通過各級醫療單位執行35周歲首診測血壓制度、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和高血壓篩查等措施,盡早發現和及時治療高血壓病人,有效控制其血壓水平,以減少腦卒中的發病。同時要重視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以防復發,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

在1117例糖尿病病例中,96.15%為2型糖尿病,其發病率雖位于腦卒中之后,但也應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控制。

冠心病的初發年齡為25歲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其原因可能與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壓力大、體力活動減少及吸煙或飲酒人數增多等因素有關。

冠心病、糖尿病和腦卒中2種以上并發事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表明多種慢性病之間互為危險因素,可能與它們具有共同的危險因素有關。

篇4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類的疾病譜、死因譜正在發生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以及腦卒中等問題日益嚴峻,成為我國居民主要死因之一[1],同時也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全國僅用于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這4種慢性病的醫療費用占全國總衛生費用的12.5%[2]。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占死亡總數的60.0%,由其造成的死亡比例已達到傳染病的兩倍[3],經濟損失幾乎占了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半[4]。由此可見,慢性病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采取有效的預防及控制措施已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慢性病的干預模式主要包括社區干預模式[5],自我管理模式[6-7]、家庭干預模式[8]、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等[9]。大量研究表明,我國慢性病主要由高危行為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例如吸煙[10]、過度飲酒[11]、超重[12]等。針對不同的危險因素,各個干預模式在干預單位、干預方式、干預技術等方面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我國社區慢性病管理尚處于探索階段,完善的干預模式還不成熟。本文就常見的慢性病干預模式及各自的特點作簡要綜述,為我國慢性病干預研究提供參考。

慢性病干預是以慢性病患者作為干預對象,對其采取有效的慢性病預防及控制措施。干預對象單位的選擇對干預措施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施有重要意義。目前常見的干預單位主要包括以社區、家庭以及自我個體。

1.1 社區干預

社區衛生工作是慢性病防治的前沿,以社區為干預單位實施慢性病防治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積極而有效的方法。社區干預模式,對社區內慢性病病人實施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從而創造有利健康的環境、改變人們的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險因子水平,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13]。社區干預方法主要包括行為干預、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

1.2 家庭干預

家庭干預模式的特點是以家庭為最小干預單位,對患者家屬開展疾病知識的教育,或在此基礎上結合醫務人員定期家訪、實施訓練,以加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8]。家庭是社會支持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和前提[14]。同時由于慢性病存在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情況[15],將

干預對象擴大到家庭成員層面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發展及管理。家庭干預的內容主要包括認知干預、行為干預及心理干預。慢性病單純藥物的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高血壓病,它與心理和社會因素有密切聯系。因此,家庭干預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嘉興市某院66例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家庭干預的研究顯示,實施家庭干預后,患者家屬了解了健康飲食、按時服藥的重要性,患者的血壓控制及服藥依從性得到了改善[8]。

1.3 自我管理

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是指個人在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完成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衛生保健活動,強調患者以個體為干預單位,主動參與管理自身健康狀況。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具體實施在不同個體、社區之間存在差異。英國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實踐主要包括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的疾病狀況,制定個人的自我管理行為,開展自我管理技巧的培訓教育等,從而加強患者在認知、營養、心理及溝通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16]。黃麗勃[17]在社區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干預研究中強調社區醫師與個人的合作,在社區醫師的指導下主動發現自身癥狀、個人行為危險因素、心理情緒等方面面臨的問題,進而在判斷和分析問題后進行自我評估,與社區醫師共同商討治療方案,隨時反饋問題,提出解決辦法,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國外社區較早應用慢性病自我管理,且慢性病病種的覆蓋面也逐漸擴大。國外一項關于關節炎患者自我管理干預的研究顯示,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關節炎患者的活動,促進放松行為[18];英國1項為期5年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顯示,成功的自我管理可促進患者的健康行為,減少就醫時間,在自我管理的基礎上增進與專家的溝通,有助于強化個人知識及技巧以期達到有效的管理長期帶病狀態[16]。近年來,我國部分社區也嘗試在社區慢性病患者中推行自我管理模式。傅東波等[19]對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項目實施效果評價的研究結果顯示,采取自我管理項目的干預組在自我管理行為、自我效能及部分健康狀況方面得到改善,并減少了就醫次數。于普林等[20]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顯示,干預組在健康知識知曉率、膳食及健康狀況方面均有明顯改善。

2 干預方式

近年來,我國居民所處的生態環境、生活方式均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各種危險因素促使慢性病的發病率迅速上升,它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許多地區已嘗試推行慢性病的干預工作,實踐證明,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開展疾病防治和心理、行為的健康教育活動,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的綜合干預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行為干預

行為干預旨在改變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鈉鹽的攝入,控制吸煙、飲酒,同時注重參加適宜的體力活動。家庭干預模式中的行為干預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為目標,通過向家屬講解合理的膳食模式、煙酒對疾病的危害等改善家庭的不良行為,并要求家屬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定期復診。在眾多行為干預理論中,行為轉變理論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上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1]。此外,國際上也開始探索行為階段改變模型在健康行為干預中的應用[22-2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旨在減輕患者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心理干預常用的方法有心理支持和放松療法,通過啟發、鼓勵、關懷、傾聽音樂、放松訓練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時要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保持一定的人際交往,從而提高生活質量。社區干預模式中常采用心理干預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劉向紅[24]對社區60例慢性病病人的干預顯示,支持性心理治療可幫助患者減少心理應激,改善健康狀況。家庭心理干預的重點則是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干預人員需給予家屬心理指導,改善家屬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同時要求家屬在患者情緒不良時給予安慰、理解,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

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指導患者掌握疾病防治知識,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護理的能力。社區作為在結構與功能上的一個共同體,是開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平臺。因此,健康教育干預方式是社區干預模式中較為常見并很受重視的一種干預方式。在社區舉辦慢性病學習班,組織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腫瘤等疾病的患者參加,利用圖片、影像、廣播等多種傳播方式宣傳,讓廣大居民更直觀的了解慢性病防治知識。根據患者的病種、文化層次不同,實施群體教育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保障健康知識的普及。一項關于健康教育對社區慢性病管理的研究顯示,經過健康教育,社區離退休人群吸煙、飲食偏好、少運動、心理不平衡等情況得到了很大改善[25]。開展家庭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家屬的健康意識為目標也很有實際意義。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他們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如疾病的危險因素、護理知識、識別疾病惡化的先兆等,提高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2.4 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是指盡最大可能讓人們的精神和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其宗旨是使人們了解健康知識,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且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選擇[26]。健康促進理論作為一套實用策略需要廣泛的社會聯盟作為支持,不僅要開展教育、組織管理等干預工作,還需有相應法規政策配合。因此健康促進干預方式主要應用于社區干預模式。社區健康促進的內容包括制訂指導和管理健康策略的政策,加強政策與環境的支持,開展社會動員,調動基層組織的積極參與,并對基層醫護人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教育培訓,對社區人群展開健康教育。社區健康促進是促進社區人群健康、改善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胡運紅等[27]對健康促進在社區慢性病管理的一項研究顯示,實施健康促進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知識知曉率、藥物治療依從性、身體健康狀況方面都有所改善,并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芬蘭冠心病發病率最高的北家里里地區運用健康促進模式使20年里35~64歲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42.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48.0%[28]。

3 干預技術

隨著慢性病干預工作在我國的開展與推進,人們已開始不斷探索新的干預技術以更好的實現慢性病的管理。

3.1 知己健康管理技術

慢性病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的核心技術即為知己健康管理技術,與其他干預模式相比,該技術的運用是知己健康管理模式最大的特點,也是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知己健康管理是針對慢性病患者實施的一種新的管理方法,它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一種從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的健康理念發展出來的量化管理技術。知己健康管理的特點是針對個體,通過個性化的信息收集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評估,旨在預防并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并在評估的基礎上促進對象參與制訂個體管理方案,在管理者指導下改變不良行為從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知己能量監測儀是量化行為的有效工具,它采用運動加速度傳感器原理來監測人體運動時消耗的能量,并直觀地以能量千卡值形式顯示出來[9]。此外,知己生活方式疾病綜合防治健康管理系統軟件作為一項新技術也被應用于知己健康管理中。該軟件通常與知己能量監測儀結合使用,將運動數據與飲食內容輸入軟件中進行自動化分析,便可準確得到各項指標,從而清晰的掌握患者的運動行為及飲食習慣,做出合理的干預[9]。這一技術有效地避免了服從的盲目性,有利于促使干預對象自覺按運動與飲食的指導方案去實施。王慧敏等[29]在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不良生活習慣的研究表明,知己健康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及對自我健康行為的重視,改善了他們的飲食習慣、吸煙量,并形成了規范服藥等良好習慣。

3.2 契約管理技術

契約管理是指患者按自愿的原則簽訂保健合同,以契約的形式將醫患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加以固定[30]。研究表明,契約制度有利于建立醫患之間穩定而又相互信任的關系,加強患者合理用藥等遵醫行為,提高患者對慢性病管理的認同[31]。由于契約管理技術可建立更加牢固的醫護關系,因此,當干預對象人數多、依從性差時可重點采用該技術進行管理。

3.3 載體干預技術

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干預,有研究人員提出載體干預技術,即以實物為載體,攜帶健康信息進行反復刺激,長期連續地對某一種或幾種危險行為實施良性誘導,從而有效地預防控制慢性病的發生及發展,干預一定時間后再進行效果評價[32]。載體干預技術的實施需在經濟發達、人們生活水平較好的地區進行,以便能夠承擔載體干預所必需的費用。另外,優越的政策環境、人們的衛生健康意識也是載體干預技術實施的有利因素。

對慢性病患者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可幫助慢性病患者掌握相關知識、促進健康行為、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慢性病在我國普遍流行,研究有效的干預模式對控制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外對常見干預模式在干預單位、干預方式及核心技術等方面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對于這幾種模式的可行性、管理成本以及眾多干預手段的交互作用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為選擇最優的干預模式提供科學依據。

4 參考文獻

[1]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預防控制適宜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0(6):651-653.

[2]孫愛國,鄒躍威,鐘志強.社區慢性病防治現狀與應對策略[J].中國醫藥導報,2006(25):137-138.

[3]Zhi-Yin Y, Zhen Y, Li-Fang Z, et al. Human behaviors determine health: Strategic thoughts on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Int.J.Behav.Med.,2011,18(4):295-301.

[4]Kelishadi R M S N. Short-Term results of a community-based program on promoting healthy lifestyl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etting isfahan healthy heart progra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1,23(4):518-533.

[5]王秀花,王景俊,馬慶云.社區慢性病干預的實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5(6):52.

[6]王媛媛,劉薇薇.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綜述[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1):50-51.

[7]Mendelson Ad M C C A. Integrating self-management and exercise for peopl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11,26(1).

[8]金鈺梅,朱勝春,邵翠穎,等.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實施家庭干預前后服藥依從性評價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6(1):6-7.

[9]孟春英,郭穎,曹爽,等.“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8,23(15):59-61.

[10]Gu D, Kelly TN, Wu X, et 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China[J].N Engl J Med.,2009,360(2):150-159.

[11]Bazzano LA, Gu D, Reynolds K,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J].Ann Neurol,2007,62(6):569-578.

[12]Bazzano LA, Gu D, Whelton MR,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 and women[J].Ann Neurol,2010,67(1):11-20.

[13]嚴迪英.社區干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1):46-47.

[14]章玉玲.家庭干預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08(28):2624-2625.

[15]翁根龍,沈宇.三級醫院-社區衛生一體化管理慢性病綜合干預模式探討[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

[16]Davies NJ. Improving self-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Nurs Stand,2010,24(25):49-56.

[17]黃麗勃.社區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08(3):287-288.

[18]Nour K ,Laforest S,Gauvin L,et al.Behavior change following a self-manegement intervention for housebound older adults with arthtitis: an experimental study[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06,30(3):12.

[19]傅東波,傅華,Mcgowan P,等.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項目實施效果的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2):223-225.

[20]楊依,蔣曉蓮.慢性病自我管理概述及其在社區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報,2011(20):8-11.

[21]熊建菁,盧偉.糖尿病患者非藥物干預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5):382-385.

[22]Petrocelli JV.Processes and stages of change:counseling with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1):22-29.

[23]Steptoe A,D Sc,D Phil,et al.The impact of behavioral counseling on stage of change in fat intake, physical activity,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adults at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1,91(2):265-269.

[24]劉向紅.支持性心理治療及行為干預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2(1).

[25]靳祥堂,高愛麗.健康教育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與效果[J].中國廠礦醫學,2008(5):636.

[26]朱榮,李士雪,滕芬.以社區為平臺在慢性病綜合防治中開展健康促進活動[J].實用全科醫學,2007(12):1035-1036.

[27]胡運紅,李奎生,謝艷華.健康促進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6):102-103.

[28]林中,林惠玲,曾念彬,等.社區健康促進在預防慢性病中的作用探討[J].實用預防醫學,2011(4):743-745.

[29]王慧敏,盧運紅,文宏. 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不良生活習慣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3):1158-1160.

[30]張學軍.高血壓患者社區契約式管理后知、信、行的改變[J].現代預防醫學,2007(4):803-806.

篇5

關鍵詞 社區居民 慢性病 分析 控制

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迅速提升,醫療衛生事業亦取得了長足發展,居民的疾病譜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開始攀升,已經成為全球各個國家重大的社會問題,甚至成為考驗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表現。據報道,我國因患慢性疾病死亡占總死亡率的70%[1]。目前不少國家都已提倡慢性病應以預防為主、以社區為主的早期防控模式開展,亦取得了較大成績。我國目前正面臨醫改的重要時刻,社區醫療被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筆者通過對近年開展的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建立過程中收集的資料分析當地居民的慢性病發病情況,以探討今后應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

對象為羅定市羅城社區35歲以上常住居民。

方法:根據羅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8年1月~2010年6月建立的常住居民健康檔案資料分析。

疾病判斷標準:高血壓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即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或近2周內服用降壓藥物為高血壓。血糖異常參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3],空腹靜脈血糖(FPG)≥7.0mmol/L或有糖尿病的癥狀,任何時間的靜脈血糖濃度(RPG)≥11.1mmol/L或正在接受降糖藥物治療者。根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最新體質指數(BMI)標準,BMI>18.5kg/m2>/sup>為正常水平,>24.0kg/m2>/sup>為超重,>28.0kg/m2>/sup>為肥胖;吸煙:每天吸煙≥1支且持續或累積≥3個月者。飲酒:每周至少飲1次者。體育鍛煉:每周≥1次、每次>20分鐘且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各種活動。不良飲食:有偏咸、偏甜、偏酸等飲食嗜好,或有喜燙食、快食、不定時進食等行為。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及Excel2003進行統計學分析,患病率及百分構成比用趨勢X2>/sup>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基本情況:經統計,羅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2008年1月~2010年6月建立了8067份35歲及以上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其中男5244人(65%),女2823人(35%),差異顯著;年齡35~92歲,平均57.4±6.8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929人(11.5%),小學2065人(25.6%),中學4251人(52.7%),大學及以上822人(10.2%)。

各種慢性病患病情況:從統計數據來看,羅城社區35歲以上居民主要的慢性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和惡性腫瘤,其患病率分別為36.80%、9.95%、7.40%、5.19%、1.05%。

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及順位,見表1。

表1 羅城社區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

不同年齡居民慢性病危險因素分布,見表2。

不同年齡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情況: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加而呈現上升趨勢,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討 論

本次統計結果顯示,羅城社區35歲及以上居民主要的慢性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和惡性腫瘤,除了腦卒中發病率較高外,其余四種主要慢性病患病率與余娜等[4]在武漢市社區研究報道的相當。本次研究還顯示本地區>65歲老年人>50%患有高血壓,明顯高于國內一些研究報道,可能與我院加強了對60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而導致部分有癥狀老人積極參與有關。但高血壓已被醫學界公認為冠心病、腦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今后應加強對社區高血壓患者的排查,按要求對>35歲居民實行首診測血壓,對發現的患者進行社區跟蹤隨訪,并教育其對該病要知、要信,更要行,以避免或延緩后期重要器官的損害[5]。

本次分析還顯示,肥胖、吸煙、飲酒、缺乏體育鍛煉、不良飲食、高齡是這幾種主要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所以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應加強社區管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對社區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指導,要用一些鮮活病例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許多患者在早期往往不重視,導致了溫水煮青蛙效應,到嚴重時已經出現多器官病變,難以治療,給國家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為此,筆者建議:①積極爭取政府重視;政府職能部門應充分掌握慢性病的發病情況,制訂長遠的宏觀防控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從新農合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經費中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免費為地區群眾制定一套可行的體檢方案,一個可以加快落實國家推行的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的實施,另一個又推動了群眾到社區建檔的積極性,自覺參與,所得的體檢數據可靠真實。②明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職責;控制和管理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社區衛生服務中亟需解決的問題[6]。所以衛生管理部門應合理制定社區慢性病管理考核標準及考核工作要點,使慢性病防治工作得到逐步規范化、系統化、常態化,落實對患者的隨訪工作,并加強督導。③加強社會健康知識教育;政府應從多層面積極推行相關疾病的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包括電視,播放一些簡短的防病公益廣告;報紙、網頁、短信、橫幅、標語,在社區建立宣傳長廊等,均可以收到良好效果。通過知識的傳播,引導群眾走上良好的防控道路上來。許多群眾其實是知道飲酒、吸煙等不良行為是對身體有害,但因為沒有急性危害,導致意識不高。所以,慢性病的防治應以公共衛生觀念為主,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的原則,全人群干預,高危人群重點干預,患者進行隨訪管理相結合,以健康促進為手段,才會獲得防治效果,達到促進人群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嚴俊.中國慢性病流行現狀與經濟負擔[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8,6(2):49-51.

2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

3 Roden M.Diabetes mellitus-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J].Acta Med Austriaca,2004,31:156-157.

4 余娜,袁林.武漢市社區慢性病患病情況調查.醫學與社會,2009,22(3):6-8.

5 劉曉春,章梅云,彭蓮梅.高血壓腦卒中患者既往史干預因素的作用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6,4(4):311-313.

6 孫愛國,鄒躍威,鐘志強.社區慢性病防治現狀與應對策略[J].健康教育,2006,3(25):137-138.

篇6

慢性病是塊絆腳石,對人均期望壽命影響最大

“人均期望壽命是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后平均可存活的年數。它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水平的國際公認指標,反映了一個社會人民生活質量的高低,是一項‘硬指標’。”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胡傳來教授說。

今年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未來5年“人均期望壽命增一歲”的目標。人均期望壽命的提高,第一次成為我國五年規劃綱要的預期性指標之一。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慢性病對人均期望壽命損失的“貢獻”最為巨大。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前4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腦卒中、癌癥、老慢支、心臟病,均為慢性病,占死亡總數的75%。根據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統計數據,目前,我國有八成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在過早死亡和壽命損失中,慢性病占據了“大頭”。其中,過早死亡的494萬人中,慢性病患者占75%;早死導致的減壽人年數達1億,慢性病占49%,為4900萬人年。

“慢性病是中國人均期望壽命提升中的最大難題。”胡傳來說。

防控慢性病是對人均期望壽命的直接提升

“人均期望壽命的目標一點也不抽象。”衛生部衛生政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說,慢性病防治目標,可以與提高人均期望壽命的預期目標完美結合起來,控制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就是對人均期望壽命的直接提升。

根據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等數據進行測算,2005年我國慢性病造成的人均期望壽命損失驚人。其中,腦卒中就將我國人均期望壽命拉低了2.4歲,心臟病為1.56歲,肺癌為0.5歲,肝癌為0.53歲,糖尿病為0.16歲,老慢支為1.3歲。根據測算,如果扣除慢性病原因,可增加人均期望壽命13.2歲。

饒克勤指出,慢性病控制與期望壽命增量的關系密切,對重點人群進行干預,并設定控制目標,可將慢性病的防治和提升人均期望壽命的預期目標進行量化分解。比如高血壓干預,重點干預人群設定在50歲以上,通過將高血壓達標控制在70%以上,就可以降低一半的腦卒中發生率,從而提高人均期望壽命1.2歲;同時還可以降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壽命0.51歲。

惡性腫瘤也是一樣,對50歲以上重點人群進行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早期干預,也能取得類似效果。比如,通過早期篩查發現30%的食管癌和胃癌,則能提高人均預期壽命0.2歲。

“防治慢性病是提升人均期望壽命的必要途徑。”饒克勤說。

慢性病各地有差異,防治策略應因地制宜

我國各地人均期望壽命變化曲線存在著差別。胡傳來說,這種差異說明我國各地社會經濟發展、醫療衛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也反應了各地生活方式的不同。慢性病發生、發展的特點各異,提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時不能“一刀切”。

衛生統計數據反映了各地慢性病特點的差異。比如腦卒中造成的死亡,1990年城市高于農村,而到了2005年則發展為農村高于城市。在惡性腫瘤中,城市發病率和死亡率要高于農村,但食管癌、胃癌和肝癌這3種腫瘤,卻是農村高于城市,值得關注的是,這3種腫瘤都與早診早治有關。惡性腫瘤、糖尿病造成的壽命損失,東部要高于西部。這樣的差別,首先影響的是慢性病防治策略,在各地制訂不同的“人均增1歲”目標中,應該體現這種差異。

篇7

衡量5至14歲兒童的超重和肥胖情況頗具挑戰性,因為沒有世界范圍內運用的兒童期肥胖標準定義。

食品工業應減少加工食品的脂肪、糖和鹽含量,縮小每份的大小,推動引進創新,給人們提供健康和富于營養的食品選擇。

關于肥胖預防和控制策略將會把重心集中在加強國家政策、促進健康專業人士和公眾的普遍關注,對公眾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的產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干預。

肥胖癥全球紅色預警

3.88億人將在今后10年死于慢性病

在世界所有地區、所有年齡組、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這些危險因素是導致絕大多數慢性病死亡的原因。它們包括:不健康飲食; 不鍛煉身體; 使用煙草。

每年至少:490萬人死于吸煙; 260萬人死于超重或肥胖; 440萬人死于高膽固醇; 710萬人死于高血壓。 這就是說,據預測在2015年因各種病因而死亡的6400萬人中,4100萬人將死于慢性病――除非我們采取緊急行動。慢性病阻礙經濟增長,而且會降低國家發展的潛力,對中國、印度等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來說尤其如此。然而,即使在坦桑尼亞等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衛生與發展工作范圍內進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也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些國家,慢性病的危害和死亡已經在大幅上升。

全球應對力度不夠

雖然在慢性病方面有一些全球性成就,例如《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但是總的來說,在國際衛生和發展領域中慢性病方面的工作是被忽視的。慢性病在世界各地區都是成年人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慢性病的防治仍然沒有被納入全球千年發展目標的指標。包括慢性病預防在內的衛生工作有助于減少貧困,從而有助于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

慢性病開始危害中年人和兒童

人們一般認為慢性病主要危害老年人。我們現在知道,幾乎半數慢性病死亡過早地發生在70歲以下人群。慢性病死亡總數的四分之一發生在60歲以下人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年人特別容易患慢性病。

兒童超重和肥胖是日益顯著的全球問題。大約2200萬五歲以下兒童超重。在英國,2~10歲兒童超重率從1995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28%。在中國的城市地區,2-~歲兒童超重和肥胖現象在1989年到1997年期間有顯著增長。兒童和青少年二型糖尿病過去聞所未聞,而現在這類病例已經開始在全世界出現。

個案觀察

Malri Twalib:我們的下一代

Malri Twalib是一個五歲的男孩,生活在坦桑尼亞乞立馬扎羅區一個貧困的鄉村。附近一個醫療中心的衛生人員去年在一次常規社區巡回活動中發現了他的體重問題。診斷是明確的:兒童肥胖癥。 一年過去了, Malri的健康狀況沒有改善,他也沒有改變過多消費麥片和動物脂肪的情況。Malri的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仍然嚴重不足,“在旱季實在太難找到價格合理的東西,所以我無法把握他的飲食,”他母親Fadhila埋怨說。最近社區衛生工作者對Malri家進行了一次隨訪。他們也注意到,Malri和從前一樣抱著那個癟了的足球,上面所印的“健康”字樣還清晰可見。Malri家所在的街區到處亂放著銳利而生銹的建筑廢料,而家里的庭院又太小,所以Malri無法玩球――實際上他很少外出玩耍。“實在是太危險了,他會受傷的,”他母親說。

Fadhila自己也患有肥胖癥。她認為兒子的肥胖沒有危險,他的體重將來會自然而然下降的。“這個家庭有很多人都很胖,又沒有慢性病的家族史,干嗎對此大驚小怪?”她面帶微笑地辯解道。事實上,Malri和Fadhila面臨因為肥胖而患慢性病的危險。

肥胖:WHO基本檔案

什么是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界定為異常或過量脂肪積累,可損害健康。

體重指數(BMI)是體重/身高的簡便指數,通常用于在成年人群和個人中進行超重和肥胖分類。其定義為按公斤計算的體重除以按米計算的身高的平方(kg/)。世界衛生組織把“超重”界定為體重指數等于或大于25,“肥胖”界定為體重指數等于或大于30。這些取舍點提供了個體評估的基準,但有證據表明人群的慢性病風險從體重指數21開始漸趨上升。

2006年4月的新的世衛組織兒童生長標準包含嬰兒和5歲以下幼兒的體重指數表。但是,衡量5至14歲兒童的超重和肥胖情況頗具挑戰性,因為沒有世界范圍內運用的兒童期肥胖標準定義。世衛組織目前正在制定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國際生長參照基準。

超重和肥胖的全球數據

2005年全球約16億成人(年齡15+) 為超重; 至少4億成人為肥胖。

據世衛組織的進一步預測,到2015年將有約23億成人為超重,7億多成人為肥胖。

2005年,全球至少有2000萬5歲以下兒童為超重。

超重和肥胖曾經被視為僅在高收入國家存在的問題,但在中低收入國家,尤其是在城市環境中,現在呈急劇上升的趨勢。

肥胖和超重的原因與后果

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因是攝入的熱量大于消耗的熱量。全球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包括:攝入過多高脂高糖但缺少微量營養素的高能量食品;常坐的工作性質、變化的交通方式和身體活動減少的趨勢。

超重和肥胖可導致嚴重的健康后果。體重指數上升是以下慢性病的重要高危因素之一:

心血管病(主要為心臟病和中風)――這已經是世界上的頭號死亡殺手,每年造成1700萬人死亡。

糖尿病――已迅速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病。據世衛組織預測,糖尿病死亡人數在今后10年內將在世界范圍內上升50%以上。

肌肉骨骼疾患――尤其是骨關節炎。

某些癌癥,如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和大腸癌。

如何減輕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及其相關的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防的。健康和節制的飲食,適當的體力運動可達到并維護能量平衡和健康的體重。

健康的飲食――限制脂肪的能量攝入并從食用飽和脂肪改變為食用不飽和脂肪;增加水果和蔬菜以及豆類、全谷谷類和堅果的食用量;限制糖攝入。

增加身體活動――多數日子至少進行30分鐘有規律的中等強度的活動。

依照2002年的世界健康報告,日常飲食中過少攝入水果和蔬菜會有31% 的可能引起缺血性心臟病,全世界有11%的高血脂和 19%癌亦是來源于此。目前已知270萬個死亡事件歸因于低的水果和蔬菜的攝取。身體的長期靜止、不運動引起10~16% 乳癌、直腸癌和糖尿病、22% 缺血性心臟病。目前已知190萬個死亡歸因于身體的靜止狀態。在全世界減少死亡和疾病負擔,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4 年5月已經采用“在飲食、身體的活動和健康方面的全球的策略”。

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控制全球肥胖流行病

相對于營養不良而言,在營養失調的另一端,肥胖已經在今天成為了最顯而易見且最易受疏忽的公共衛生問題。

在很多地區肥胖與營養不良共存,超重和肥胖的全球流行病正在蔓延到世界的許多地方。和傳統的觀念相反,肥胖流行病沒被限制在工業化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估計超過一億一千五百萬人受苦于肥胖癥。

政府、國際伙伴、民間社會以及非政府組織和私立部門在形成健康的環境和使人們能夠承擔得起并方便地利用更健康的飲食選擇方面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這對窮人和兒童等社會上最脆弱的人群尤為重要,他們在食物及生活環境方面的選擇很有限。

食品工業應減少加工食品的脂肪、糖和鹽含量,縮小每份的大小,推動引進創新,給人們提供健康和富于營養的食品選擇。

早在19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開始發出警報, 很多專家在學術上帶頭參與了普及健康的教育。很多公眾也敏感的察覺到了相關的衛生政策制定者、藥品研究單位、醫學的專業人士和民眾之間互動的重要性。

肥胖患者過多將是一種“社會環境中的惡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正在制定和推行改善該流行疾病相關的策略。如與悉尼 (澳洲) 、奧克蘭 (新西蘭)的大學合作,世界衛生組織正在計算超重和肥胖對全世界經濟的沖擊。

肥胖癥在歐洲

肥胖是21世紀最強有力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目前肥胖癥的傳播和流行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在歐洲許多國家調查數量的3倍,而且數字繼續在瘋狂飆升,特別在孩子之中。 肥胖已經吞噬了歐洲區域2~8%健康費用和10~13%生命。

社會和政府需要行動抑制此種流行病。國家的政策應該鼓勵并且提供機會給人們有效的身體活動,而且必須與健康的飲食相結合。為了促進最大范圍內的抑制肥胖的行動,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分部)于2006年11月15~17日在伊斯坦丁堡,土耳其特別針對此類問題組織了一個部長級會議。會議中,美國了一個歐洲各國采用的用特別手段治療肥胖的特許狀。

肥胖癥在西太平洋

超重的傳播和肥胖正在以驚人的比率在全世界內增加,而發展中國家亦被嚴重影響。 在低收入國家中,肥胖在中年女人、較高社會狀態和都市社區人群更常見。在較發達的國家中,肥胖通常不只出現在中年人中,也正出現在年輕人和孩子之中,并且日益普遍。此外,它容易與比較低的社會精神狀態有關,尤其在女人中。城鄉差別較大的城鄉結合地區更為明顯。

篇8

關鍵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經濟負擔;統計分析

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由于病程長、病情易反復、并發癥多,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疾病經濟負擔。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每年45.9%的全球疾病負擔是由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引起的,其中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最為常見〔1〕。有專家利用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的數據和衛生年鑒推算了2003年4類慢性病(腦血管病、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直接醫療費用為916.19億元。其中住院醫療費用344.67億元,門診醫療費用為571.52元;4類慢性病的直接醫療費用占國家醫療總費用的15.95%〔2〕。世界衛生組織預測中國今后10年由于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導致過早死亡而損失的國民收入數額估計值約5580億美元〔3〕。疾病經濟負擔是指由于疾病、失能和早亡等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經濟損失以及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衛生資源〔4〕。為掌握江山市高血壓、糖尿病疾病經濟負擔情況,進而為政府部門制訂防治政策提供依據,本研究從經濟型、復合型、生態型等三種經濟形態中各抽取二個鄉鎮,從抽取鄉鎮中又隨機抽取了3100名慢性病患者進行問卷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常住人口中2013年及以前確診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二)方法。根據鄉鎮產業布局、功能定位、區域特色的不同,將江山市各鄉鎮分為經濟型(Ⅰ類)、復合型(Ⅱ類)和生態型(Ⅲ類)等3類,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從3類鄉鎮中各隨機抽取2個鄉鎮,在所抽取的鄉鎮中,根據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登記的慢性病患者隨機抽取高血壓患者總數2350人、糖尿病患者總數500人、同時患有兩種疾病者250人共3100人進行調查。現場調查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采用入戶面對面訪談的方式填寫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教育、職業、家族遺傳史等)、家庭經濟情況、生活方式和主要慢性病史、疾病治療行為(包括兩個月就診次數,每次門診醫藥費、門診交通費、年住院次數、住院醫藥費、住院時交通費,去藥店購藥費等)、醫療保險利用情況和治療費用可承受程度等,不包括相關的間接經濟負擔和無形經濟負擔調查。

(三)統計分析。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利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軟件對原始資料進行匯總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為描述性分析和x2檢驗。

二、結果

(一)一般情況。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3100份,收回有效問卷3038份,應答率為98.00%,其中:居民戶口501人(占16.49%),農民戶口者2537人(占83.51%);高血壓患者2341人,糖尿病患者458,同時患有兩種疾病的患者239人;男性1209人(占39.8%),女性1829人(占60.2%);40歲以下29人(占0.95%),40~50歲154人(占5.07%),50~60歲428人(占14.09%),60歲以上2697人(占88.78%);文盲(半文盲)1473人(占48.5%),小學學歷1088人(占35.8%),初中學歷383人(占12.6%),高中(中專)學歷79人(占2.6%),大專及以上學歷15人(占0.5%);從事農業勞動者1788人(占58.9%),從事家務者785人(占25.8%),其它職業占15.3%;有高血壓、糖尿病家族遺傳史的718人,占23.6%。

(二)診治情況。70%(2126/3038)的患者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就診,11.3%(342/3038)的患者選擇到村衛生室就診,其余18.7%的患者選擇到縣級及以上醫院或私人醫院、診所等其他醫療機構;在治療方式上,有81.47%(2475/3038)的患者需要藥物治療,18.53%(563/3038)的患者使用非藥物(飲食+運動)治療。

(三)經濟負擔情況。(1)總體負擔情況 3038名調查對象中,用于治療相應慢性病及其并發癥的醫療費用共4143307.50元,其中門診醫療費用為1891998.00元(占45.68%),住院醫療費用為1681609.00元(占40.58%),藥店自行購藥費用為569700.50元(占13.75%)。調查對象人均醫療費用為1363.83元,有88.2%的患者年均費用在2000元以下,高血壓、糖尿病及同時患兩病者人均醫療費用分別為1103.37元,1677.94元和3313.07元。(2)不同病種患者自感經濟負擔情況有50.36%的調查對象自感經濟負擔“完全可以承受”,分別有36.18%和

13.46%的調查對象認為經濟負擔“勉強可以承受”和“難以承受”。高血壓患者中“完全可以承受”情況比例最高(52.71%),三種患者該比例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29.04,P=0.00),相應地,“勉強可以承受”和“難以承受”情況在高血壓患者中的比例要低于其他兩類患者(表1)。

表1 江山市不同疾病患者自感經濟負擔承受程度情況

(3)分類型鄉鎮患者慢性病醫療費用情況按2000元分檔,經濟型(Ⅰ類)調查對象慢性病醫療費用在2000元以上的占20.18%(207/1026),復合型(Ⅱ類)相應比例為8.9%(89/1000),生態型(Ⅲ類)比例為6.32%(64/1012),不同鄉鎮慢性病人群醫療費用檔次分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105.99,P=0.00)。從平均醫療費用看,I類鄉鎮、Ⅱ類鄉鎮、Ⅲ類鄉鎮三種類型鄉鎮慢性病患者年平均醫療費用分別為2037.82元、1179.37元和862.78元。無論Ⅰ類、Ⅱ類還是Ⅲ類鄉鎮,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的慢性病平均醫療費用均明顯低于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上者的平均醫療費用(表2)。

表2 江山市不同收入家庭慢性病患者年平均醫療費用

(4)居民與農民患者的治療方式、費用及費用接受度 居民患者采取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的比例分別為88.02%和

11.98%,農民患者則分別為80.17%和19.83%;居民患者的慢性病治療總費用和人均費用分別為1156602.5元和2308.59元,農民患者則分別為3127467元和1232.74元,居民患者人均費用為農民患者的1.87倍。從對治療費用的接受程度看,按“完全可以接受”、“勉強可以接受”、“難以承受”分類,3種接受程度在居民和農民兩類患者中的構成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39.65,

P=0.00),其中居民患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的占59.68%,明顯高于農民患者的52.9%(表3)。

表3 城鎮、農村治療費用接受程度情況

(四)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及報銷情況。有2899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占95.1%),129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占4.25%),分別有2人、6人參加商業保險、公費醫療,另有2人未參保。從醫療費用報銷情況看,慢性病醫治費用實際能報銷不到三分之一(表4)。

表4 江山市慢性病患者醫療報銷情況

三、討論

在當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趨勢下,除了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外,如果不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減少發病或并發癥發生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負擔對于居民和社會都將變得難以承受。今后重點一方面要通過提高實際報銷比例等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按照三級預防原則切實減少慢性病發病人數和并發癥發生人數,減輕群眾的慢性病經濟負擔。調查還顯示:同時患高血壓、糖尿病兩種疾病的患者經濟負擔要大大高于患單一疾病的患者,因此也應加大對這部分負擔最重患者的醫療救助、經濟扶持等措施。

參考文獻:

[1] 流麗生,龔蘭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試行本)[J].中國醫藥導刊,2000,(2):3-25.

[2] 劉克軍,王梅.我國慢性病直接經濟負擔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5,10(24):77-80.

[3] 張開金,姜麗,邱曉艷,等.南京市中老年慢性病病人直接經濟負擔研究[J].江蘇預防醫學,2009,20(2):4-7.

篇9

衛生部“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課題組的一位專家說:“如果不采取積極的措施,慢性病的經濟負擔將吞噬掉經濟發展的成果。”

家庭賬本:慢性病就像吞錢的

總費用:過萬元/月。

直接成本:2430元/月。包括藥費1600元,其中母親1200元、父親400元(這部分醫保承擔);營養費330元;保姆費500元。

間接成本:女兒辭去工作,每月收入減少近萬元。

――安徽省某個家庭的慢性病治療賬本

35歲的孫紅英,對“有什么別有病”有著深刻的體會。她來自安徽省一座靠近長江邊的縣城,獨生女,1997年大學畢業,2001年遠嫁溫州,曾是浙江省溫州市一所學校的計算機老師,月收入近萬元。

孫紅英的父母親是普通職工,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父母親工資加在一起約4000元,當地生活費用不算貴,每月花在吃飯上不超過900元,再加上水、電、通訊費用,一個月1000元左右基本夠了。看病的費用,醫保也可以報銷一部分。

然而,這一切在2002年改變了。54歲的父親一只眼睛視力突然下降,看東西逐漸模糊,偶爾頭痛,在縣醫院沒有查出病因,在省城的醫院被診斷為腦部腫瘤。為確診是良性還是惡性,一家人又輾轉到了上海,最后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確診為腦膜瘤,良性。

“治療的直接花費前后用了不到5萬元,回來后報銷了3.9萬元,相當于自己花了1萬多元。”孫紅英說,“但是間接經濟成本很大,父親在上海住院期間,我們母女二人住在賓館里兩個月,吃、住、交通費用,加上其他各種花費,最后花了約10萬元。”

手術很成功,但孫紅英的父親因腦膜瘤留下了后遺癥,主要是不定期發作的癲癇和記憶力減退。之后,其又出現了老年癡呆癥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從上海回到安徽后,孫紅英的父親辦理了提前退休手續,工資一下少了600多元。為照顧父親,孫紅英的母親也辦理了退休手續。

2005年,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母親突然暈倒,被診斷為腦卒中。孫紅英從溫州趕回安徽,將母親帶到合肥治療,還將需要照顧的父親帶在身邊。當時,孫紅英住在醫院附近的旅館里,住宿費158元一天。孫紅英還請了兩個護工,分別照顧兩位老人,一個月光請護工就花了4800元。這場病后,母親的語言和記憶能力都出現了問題,說話不太利索,常常記不住事情。

這一年,孫紅英作出辭職的決定。“我算了一筆賬,在溫州請懂點家庭護理的保姆,一個月最低要2800元,如果給父母租住一居室的房子,一個月需要1500元~2000元。溫州消費較高,帶父母到溫州養老,每個月花費超過6000元,而在安徽老家,這筆費用可以省掉。”孫紅英說。

此外,老人在安徽可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特殊慢病報銷政策,如果一年看病費用超過800元,由醫保承擔70%,自己只需付30%。但轉到溫州看病,將不能享受這一政策。

在父母生病之后,孫紅英的生活軌跡發生了變化,首先是無限期推遲了要孩子的計劃,其次要在溫州和安徽之間往返,每年都要在安徽老家待兩個月以上,照顧和陪伴患病的父母。

國家賬本:慢性病經濟負擔增速賽過GDP

2010年疾病總負擔:48000億元。

直接負擔:20000億元(資料來自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

間接費用:28000億元(根據業內專家推算,推算主要依據是因疾病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以及護理費用等)。

“測算國家的慢性病經濟負擔,數據是觸目驚心的。”衛生部衛生政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指出,我國居民前4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腦卒中、癌癥、老慢支、心臟病,均為慢性病,占死亡總數的75%。

饒克勤披露最新衛生統計學數據(來自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等),介紹慢性病導致的沉重負擔:

2005年,全國居民病傷持續的時間為1.1億人年,與1993年相比增加了16.7%。慢性病的增長異常引人矚目:惡性腫瘤增加了111.5%,糖尿病增加了482.9%,高血壓病增加了387.2%,腦血管病增加了251.3%,心臟病增加了82.4%。

2005年,全國居民因病傷臥床的總天數為67.3億天,比1993年的37.9億天增加了77.4%。其中增加最明顯的依然是慢性病,因糖尿病臥床天數比因病傷臥床高5.4倍、比高血壓病高4.4倍、比腦血管病高3.4倍、比心臟病高2.1倍、比惡性腫瘤高1.1倍。

由此帶來的醫療花費也很驚人。饒克勤領銜的第四次中國衛生服務調查覆蓋全國20萬人群,測算出更細的2005年慢性病“國家賬本”:

腦卒中:具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在所有疾病類別中死亡率、致殘率均處于第一位,發病呈上升趨勢。因腦卒中造成的疾病經濟損失高達1853億元,占疾病總負擔的7.7%。

糖尿病:是45歲以上人群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半數以上糖尿病患者死于冠心病,還增加了心梗或腦卒中的死亡風險。我國糖尿病患者接近4000萬人,占世界患者總數的22%。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到2025年,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將達到5930萬。專家估計,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中約有40%(500萬人)堅持服藥治療,每人年均醫藥費1600元。

慢阻肺:2005年調查測算,我國有慢阻肺患者4400萬,城鎮年人均直接醫療費用約為每年1.17萬元。

此外,心臟病還將花費1974億元,高血壓病花費為1005億元,惡性腫瘤2883億元,其中肝癌672億元、肺癌497億元、胃癌386億元。

在“直接賬本”中,2005年全國門診住院醫療費用總額為7589億元,其中心腦血管疾病費用就占了總費用的23%。

對于“間接賬本”,饒克勤說:“有這樣一種簡單的算法,如果按照200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4053元來計算,一位患者如果喪失勞動能力,平均損失為每年14053元。”

在以喪失勞動能力為主要構成的間接成本中,20.7%是由心腦血管疾病造成(其中9%為腦血管疾病、7.9%為心臟病、3.1%為高血壓病),17.3%是由惡性腫瘤所造成(其中4.3%為肝癌、3%為肺癌),9%是由呼吸系病所造成(其中4.6%為老慢支)。

“最讓人擔憂的是,慢性病帶來的經濟負擔的增長,超過了GDP的增長。”饒克勤說,據測算,1993年到2003年10年間,GDP由3.5萬億元增加到13.6萬億元,增加了2.89倍,但是疾病經濟負擔增長4.04倍,由3208億元增加到16180億元。根據推算,從2003年到2010年,雖然GDP從13.6萬億元增加到39.8萬億元,增加1.93倍,但疾病經濟負擔卻增加了1.97倍。疾病負擔增長超過了GDP的增長。

饒克勤說:“慢性病已成為造成我國人口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病防控策略亟須調整

饒克勤指出,早在上世紀60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就已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主要死亡原因。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完成了疾病發病、死亡模式的轉變。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變化,我國健康模式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我國在短短幾十年間完成了西方國家一二百年才完成的疾病譜轉變。當前,我們既面臨發達國家的健康問題,也存在著發展中國家的疾病和健康問題,簡稱為“雙重疾病負擔”。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課題組醫療模式轉換與醫療體系完善研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益新指出,急性傳染病防控相對簡單,而慢性病防治是個長期的過程,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很大,會讓整個社會醫療資源需求趨于緊張,讓社會不堪重負,因此政府管理體系要作出相應調整。

饒克勤認為,在我國衛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然需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的衛生發展戰略,要建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公共政策激勵機制。

首先要適應疾病模式轉變,衛生工作重點要從治療為主轉向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要從醫療機構走向社區、走向家庭,把預防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建立鼓勵預防、減少疾病發生的公共投入激勵機制,加快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整合,實現衛生發展重點和方式的轉變。

在策略上,要制定把衛生發展重點從提供醫療服務轉移到改善健康上來的公共政策,強調臨床治療、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的系統整合,加強醫院之間,醫院與社區、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合作。

篇10

【關鍵詞】 慢性病;高血壓;社區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6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29-01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群的疾病譜和死因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公共衛生突出問題,采取行動減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趨勢已成為公共衛生的當務之急及政府的重點工作目標。研究表明,多數慢性病如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預防是取得公共衛生最大效益的關鍵。由于人們的生活植根于社區,而對慢性病的整個發生發展過程進行持續的監測、追蹤和管理又是社區衛生服務的最大特點和優勢之一,所以開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必須通過社區干預。

1 高血壓的分級管理

高血壓與遺傳,吸煙、高鹽飲食、過度營養、缺乏體力勞動、精神過度緊張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社區護理的主要實施者在于護理人員,我們需要要先從完整的健康檔案開始,可以通過隨訪將所管理的高血壓患者的家庭狀況、家庭結構、身體狀況、家庭依賴程度、生活習慣等錄入計算機,建立完善的個人和家庭的健康檔案,便于資料管理和病史記錄和醫院共享資料系統。同時落實責任制管理,為了做好社區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將轄區內現有高血壓患者按居住地分為若干片,社區科的護士根據管理對象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疾病情況進行管理。可分為一般管理-正常高值及低危患者(140/90-159/99mmHg),中度管理-中危患者和強化管理(160/100-179/109mmHg),強化管理-高危及很高危患者(≧180/110mmHg),已有早期并發癥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病人;血壓控制情況差的病人;其他特殊情況:如妊娠、圍手術期病人,治療上有積極要求的病人;相對年輕,病程短的病人。三者的非藥物治療可以立即開始,而前兩者的藥物治療可以在非藥物治療的同時觀察療效再加以使用。

2 高血壓的健康干預措施

2.1 認知干預 高血壓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為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培養健康行為,社區護士有針對性地進行行為糾正和生活方式指導。通過各種方式如電視、廣播、報刊、畫冊、黑板報、講座、咨詢、家訪、門診等形式,對社區居民進行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使之對高血壓病的概念、危險因素及高血壓病的危害性有充分的認識,以提高居民對高血壓病的知曉率,摒棄不良的行為方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了解非藥物治療與長期隨訪的重要性和堅持終身治療的必要性,使患者及家屬明確高血壓是可以控制和治療的。

2.2 心理干預 高血壓作為一種心身疾病,社會心理因素在高血壓的形成和治療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社區護士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問題,實行包干負責制,在提供幫助和支持時對患者講解心理情緒對高血壓的影響,同時對家屬進行心理指導,減少家屬的應激、焦慮情緒,為患者營造一個寬松的生活環境。在患者焦慮煩躁時給予關心支持,避免其情緒激動,從而改善治療護理效果。

2.3 行為干預 講解改變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對高血壓的影響。促使患者改變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包括:合理飲食,戒煙限酒,減少食鹽攝入,每日攝取不超過6g,少食刺激性食物。每日食用新鮮蔬菜和牛奶,補充鈣和鉀,并相對減少脂肪的攝入,控制在總熱量的25%以下。最新研究表明,低強度和中等強度的鍛煉具有足夠的健康效應,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min,可以分次完成,逐漸增加強度。同時控制體重,對體重超標者因人而異制訂減肥計劃,根據患者體重,估計每天所需的熱量,三餐提供熱量分配2/5、2/5、1/5。使體質指數

2.4 轉診干預 社區和各級醫院需要建立完善的轉診途徑,患者一但出現以下情況:按治療方案用藥2-3個月,血壓仍不能達標;血壓控制平穩的患者,再度出現血壓升高并難以控制者;血壓波動較大,臨床處理有困難者;隨訪過程中發現新的嚴重臨床情況或靶器官損害;患者服降壓藥后出現不能解釋或難以處理的不良反應或合并癥。一定要及時轉入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3 預高血壓的干預結果

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使得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意識得到提高,改變了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提高了家屬的認知能力,使得家庭護理和康復得以更深入的開展,使患者得到連續性的醫療服務。合理利用了衛生保健資源,使得預防與治療相結合,各醫療部門不各自獨立,雙向轉診更加完善,醫療體系成為一個整體。

社區干預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慢性病的發生、發展有其漫長的過程。慢性病的防治應以社區為基礎,三級預防相結合,運用健康促進策略,反復地開展健康教育,逐步培養居民的健康理念,結合多部門的綜合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持續有效地健康發展。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對降低慢性病的發生,對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生活質量、期望壽命以及降低醫療費用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