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植物學特征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葉的植物學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葉的植物學特征

篇1

關鍵詞:鳳凰單樅茶(Camellia sinensis);葉;解剖結構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1-0086-03

Anatomical Studies on Leaves of Phoenix Dancong Tea

CHEN Dan-sheng,MA Rui-jun,ZHUANG Zhe-huang,HONG Sheng-xiao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y free-hand section, leaf anatomical stuctures of Phoenix Dancong tea was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of Phoenix Dancong tea.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s could't be used as the the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but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basic studies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Phoenix Dancong tea leaves.

Key words: Phoenix Dancong tea;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

收稿日期:2013-03-29

基金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1B020304012);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重點項目(CXZD1131);教育部、財政部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

專業建設項目(TS12367);廣東省省部產學研項目(2011B090400061)

作者簡介:陳丹生(1969-),女,廣東潮安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電話)13828322863(電子信箱)。

鳳凰單樅茶(Camellia sinensis)是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 L.)植物,產于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鳳凰單樅茶各個單株在形態和品味上各具特點,并自成品(株)系,從這些單株上單獨采收、單獨制作的茶稱為單樅茶,如黃枝香、玉蘭香、芝蘭香、桂花香等[1]。目前,國內外對鳳凰單樅茶樹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質資源遺傳特性、品質化學特性、質量安全等方面[1,2],但對茶樹的內部結構,特別是以潮州鳳凰單樅品種在同一水平上進行解剖結構的比較研究尚未見報道。為此,從解剖學角度對鳳凰單樅茶葉片的內部結構進行觀察,探討其結構特點與其生理生態的相互聯系,以期為鳳凰單樅葉片的基礎理論研究積累資料,并為其合理開發提供解剖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鳳凰單樅15個品種的茶葉為試驗材料,采集材料時挑選長勢較好的葉片,洗凈拭干備用。

1.2 方法

選取葉尖以下1 cm的中脈進行徒手切片,番紅染色,壓片,顯微鏡觀察并拍照。數碼照片經Adobe Photoshop CS圖像處理系統制版。

2 鳳凰單樅茶葉觀察結果

鳳凰單樅茶葉片由表皮、葉肉、葉脈三部分組成,為典型的異面葉。葉對生,倒卵圓狀,革質,無托葉,邊緣疏生鋸齒或細圓鋸齒。長3.0~8.0 cm,寬2.5~3.5 cm,網狀脈,成熟葉上、下面均為深綠色(圖1)。根據試驗結果重點介紹其中兩個品種。

2.1 芝蘭香

2.1.1 表皮 表皮橫切面觀,表皮細胞排列緊密,上表皮一層、細胞較大,多為近方形,具有較厚的角質層,下表皮一層、細胞較小,多為圓形和卵圓形,氣孔平置或微凹(圖2)。

2.1.2 葉肉 葉肉組織發達,柵欄組織由2~3層排列整齊的柱狀細胞構成,含豐富的葉綠體;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也含豐富的葉綠體(圖3)。在葉肉部分發現少量不規則形狀的晶體1~2個,在主、側脈維管束中存在大量的纖維組織(圖4、圖5)。

2.1.3 葉脈 主脈發達,上表皮隆突,下表皮凸現,整體近橢圓形。中心維管束為外韌維管束排列為橢圓形。木質部發達,有發達的木纖維,導管鏈狀排列,10列以上。韌皮部有少量的韌皮纖維(圖4)。上、下表皮均由一層排列緊密的細胞組成,在表皮與中脈維管束之間填充薄壁細胞,其間一些薄壁細胞含簇晶,數量較少,1~2個(圖4、圖5)。在上表皮與主脈的薄壁細胞含葉綠體豐富,而在中脈維管束與下表皮之間存在著大量的石細胞,呈H型、星型、一字型,以及很多不規則的形狀(圖4、圖5)。

2.2 宋種

2.2.1 表皮 表皮細胞排列緊密,上表皮細胞較大,多為近方形,一層,具有較厚的角質層,下表皮細胞較小,多為圓形和卵圓形,大小不同,對著主脈中間下表皮的細胞較大,向兩邊漸小,一層(圖6)。

2.2.2 葉肉 葉肉組織發達,含豐富的葉綠體,柵欄組織由2~3層排列整齊的柱狀細胞構成,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圖7)。葉肉部分發現有不規則形狀的石細胞6~10個,在主、側脈維管束中存在大量的纖維組織(圖7、圖8)。

2.2.3 葉脈 主脈非常發達,上表皮隆突,下表皮凸現,整體近圓球形。中心維管束為外韌維管束排列為橢圓形。木質部發達,有發達的木纖維,導管鏈狀排列,22~25列。韌皮部有少量的韌皮纖維(圖9)。上、下表皮均由一層排列緊密的細胞組成,在表皮與中脈維管束之間填充薄壁細胞(圖7、圖8、圖9)。在上表皮與主脈的薄壁細胞含葉綠體豐富,而在中脈維管束與下表皮之間存在著大量的石細胞,呈星型或不規則的形狀(圖7、圖8)。

3 小結與討論

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體營養器官中對環境最為敏感的器官,其形態結構特征被認為是最能體現環境因子的影響或對環境的適應。環境不僅能影響到葉的外部形態,同時也能影響到葉的內部結構[3]。鳳凰單樅產于鳳凰山,該區瀕臨東海,氣候溫暖,雨水充足,茶樹均生長于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區,終年云霧彌漫,空氣濕潤,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在20 ℃左右,年降水量1 800 mm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利于茶樹的發育與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質[4]。

鳳凰單樅葉為典型的背腹型葉,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壁加厚并角質化,可有效防止水分的過度蒸騰[5],角質層的厚壁是作物優良品種選育的根據之一[3]。也可以與維管束鞘共同起到防止高溫下葉內水分過度散失的作用,以維持葉的正常生理需要;另一方面,還可防止熱帶亞熱帶地區強烈的日光照射對葉片內部細胞的灼傷,以保證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這與鳳凰單樅喜高溫又耐旱的習性是相適應的[6-9]。

葉肉組織發達,分化為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都含豐富的葉綠體,光合作用的效率高,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形成了貯氣組織,對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起到有利的影響。葉肉細胞中有少量不規則形狀的晶體,一般認為是新陳代謝的廢物,形成晶體后便避免了對細胞的毒害[10];有學者認為可以改變細胞的滲透勢,使葉片的滲透勢減小,從而提高植物對土壤水分的利用,提高吸水和保水的能力[11],同時也是減少有害物質濃度的積極適應方式[5]。

鳳凰單樅葉片中脈維管束中具發達的木纖維和少量的韌皮纖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支持葉片的作用,另外,成束排列的纖維包圍著木質部,具有防止輸導組織中水分蒸發和遮光的作用[12]。這與鳳凰單樅喜高溫喜光耐干旱的生活習性一致。通過對鳳凰單樅葉的解剖學觀察,鳳凰單樅的結構基本與喜光喜高溫耐旱的生活習性相符,并表現出中生特征,充分說明了結構與功能、結構與環境的一致性和適應性[13,14]。

在以鳳凰單樅不同品種的茶葉為試驗材料的解剖結構特征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后可以看出,不同的茶葉之間沒有明顯區別,所以很難從其外形和葉的解剖結構特征來鑒別鳳凰單樅中不同的品種(這里只是列舉了其中的兩種),這與它們親緣關系的遠近有著密切的關系,親緣關系最為接近的植物在形態解剖結構上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這與在植物分類學上按照分類學特征將植物劃分為同一種植物相一致;所以,植物解剖結構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親緣關系的遠近,也為確定植物的分類學地位提供了一定的依據[15-18]。

參考文獻:

[1] 戴素賢,謝赤軍,李啟念,等.鳳凰單樅5個名樅烏龍茶香氣組分分析[J].茶葉科學,1998,18(1):39-46.

[2] 蘇新國,蔣躍明,汪曉紅,等.鳳凰單樅烏龍茶抗氧化特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6,27(3):55-59.

[3] 周興文.銀杏(Ginkgo biloba)葉的形態發育與演化[J]. 沈陽大學學報,2006,18(4):83-86.

[4] 李張偉.粵東鳳凰茶區茶葉和土壤氟含量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J].土壤通報,2010,45(5):1222-1225.

[5] 周智彬,李培軍.我國旱生植物的形態解剖學研究[J].干旱區研究,2002,19(1):36-38.

[6] 唐為萍,陳樹思.沉香葉解剖結構的研究[J].廣西植物,2005, 25(3):229-232.

[7] 馬瑞君,黃愛侖,孫 坤,等.當歸莖、葉發育解剖學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1):73-75.

[8] 鄒冬生,王鳳翱.龍須草葉片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的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0,20(3):484-488.

[9] 李芳蘭,包維楷.植物葉片形態解剖結構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J].植物學通報,2005,22(增刊):118-127.

[10] 陸時萬,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學[M].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 李正理.植物制片技術[M].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12] 魏學智,畢潤成.旱生植物酸棗的葉結構[J].山西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1(3):44-47.

[13] 蔡 霞,胡正海.中國木蘭科植物的葉結構及其油細胞的比較解剖學研究[J].植物分類學報,2000,38(3):218-230.

[14] 李愛民,陳澤濂,孫谷疇,等.墨蘭組織培養植株的葉結構和生理特性[J].生命科學研究,2002,6(1):68-73.

[15] 吳麗芝,劉果厚,馬秀珍.蒺藜科四種旱生植物葉結構的比較解剖及其系統學意義[J].內蒙古林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 20(4):20-25.

[16] 辛 華,張秀芬,初慶剛.山東濱海鹽生植物葉結構的比較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1998,18(4):584-589.

篇2

關鍵詞:茶樹;品種;適應性;漳州市

中圖分類號:S571.1+1(573ZZ)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2-311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28

Abstract: Using 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 as control, the adaptability of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 cv. Zijuan,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kang 10,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kang 14,C.sinensis cv. Foxiang No.3,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cha No.1,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Jinggu Dabaicha,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Xueya 100 from Yunnan province in Zhangzhou of Fujian tea distric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tea cultivars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kang 14,C.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cha No.1,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Xueya 100 was normal. While the cultivars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Zijuan,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kang 10,C. sinensis cv. Foxiang No.3,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Jinggu Dabaicha grew well in Zhangzhou tea area; and their bud leaf traits,resistance and chemical quality were better or the same to that of the control,thus are suitable for cultivating in Zhangzhou tea area.

Key words: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ultivars; adaptability; Zhangzhou city

福建省是中國的產茶大省,茶樹[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品種和加工茶品種數量均稱冠全國,目前生產的加工茶有烏龍茶、紅茶、綠茶、白茶及花茶等類型。閩南的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是中國烏龍茶的重要產銷區之一,近些年來加大了紅茶和其他茶類的生產。漳州科技職業學院在2008年從云南省引入了10余個茶樹優良品種,開展了品種適應性比較試驗及新產品開發研究。在引進的良種中,紫娟(C. sinensis var. assamica(Masters) Kitamura cv. Zijuan)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云南大葉群體種中選育出的特異茶樹品種,2005年獲得國家林業局授予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權,品種權號:20050031[1,2];紫娟茶樹幼嫩新梢的芽、葉以及嫩莖均為紫色,隨著生長發育進程,葉片顏色從幼嫩時的紫色逐漸轉變為成熟時的深綠色[3,4],加工出來的茶因黃酮類含量較高、并內含超常量的花青素而具有顯著的降壓和抗氧化特性,使得近年來有關紫娟的研究報告持續發表[5-11]。云抗10號(C.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kang 10)和云抗14號(C.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kang 14)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于1973~1985年從勐海縣南糯山群體中采用單株育種法育成的品種,1987年全國農作物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品種,編號分別為GS13050-1987、GS13051-1987,在云南省已有大面積栽培,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省(自治區)也有引種[12-14]。佛香3號(C.sinensis cv. Foxiang No.3)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于1980年以福鼎大白茶(C. sinensis cv. Fuding Dabaicha)為母本,與父本長葉白毫(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Changye Baihao)人工雜交后,從F1代中單株選育出的無性系新品種,2003年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云南省茶樹新品種[15]。云茶1號(C.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Yuncha No.1)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從云南省元江縣細葉糯茶中采用單株選育而成的新品種,2005年獲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保護權,品種權號:20050030[16]。雪芽100(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Xueya 100)是由云南省普洱市茶樹良種場于1985-2000年從引種的景東有性群體中,采用單株育種法培育出的云南大葉種優良品種。景谷大白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 cv. Jinggu Dabaicha)是原產于云南省景谷縣的地方良種,適于制普洱茶和滇綠茶,也適宜制紅茶。試驗對云南茶樹良種在閩南茶區的適應性進行了比較,以期為開發茶葉新產品和建設觀光茶園等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參試茶樹品種有紫娟、云抗10號、云抗14號、佛香3號、云茶1號、景谷大白茶、雪芽100,設福鼎大白茶為對照品種。定植時間都在2008年3月,地點在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樹品種園。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3次重復,每小區面積13.5 m2,小區長9 m,大行距1.5 m,小行距及叢距0.33 m,雙行每叢植茶1株。試驗地管理按照《國家茶樹品種區域試驗實施細則》及《品種區域試驗茶樹栽培管理與鑒定內容》的規定實施。

1.3 方法

1.3.1 茶樹品種的生物學性狀調查 ①成活率調查。分別對8個品種定植后的株成活率進行田間調查,株成活率=(成活苗株數/定植苗株數)×100%。②新梢物候期觀察。2012~2014年連續3 a觀察各品種春梢1芽2葉、1芽3葉初展情況,每隔2 d觀察1次。觀察期間如發生損傷或誤采,立即調換相同生長狀態的芽。③芽葉性狀調查。觀察參試品種的芽葉色澤、肥壯度、茸毛多少、1芽3葉的百芽重等。④發芽密度調查。定植后連續3 a在春季觀察各品種的發芽密度,在1芽2葉期,每個品種每個小區隨機取3個點,調查每點(33 cm×33 cm)10 cm葉幕層范圍內萌動芽以上的芽梢數,取平均值。⑤抗性調查。在2012~2014年,于自然狀態下觀察各品種茶樹凍害、旱害、蟲害等的發生情況。

1.3.2 茶鮮葉生化成分分析 各品種都采摘1芽2葉,采用蒸青固樣法制成茶葉樣品檢測鮮葉的生化成分,包括水浸出物[17]、茶多酚[18]、氨基酸[19]、咖啡堿[20];花青素的含量測定參照文獻[21]進行。

1.4 數據處理

試驗所得數據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軟件處理、制表、作圖,數據分析采用DPS V12.01統計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茶樹品種的生物學性狀

2.1.1 茶樹移栽成活率 在移栽成活后,對移栽成活率進行調查,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參試的7個引進品種成活率均低于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96.20%),其中紫娟的成活率最高,為93.63%,云茶1號的成活率最低,為85.27%。除紫娟外,其他6個品種的成活率與對照存在顯著性差異(P

2.1.2 新梢物候期觀察 以福鼎大白茶為對照,進行物候期觀察,結果參試品種在閩南茶區的春茶1芽2葉期、1芽3葉期的物候情況見表2。從表2分析可知,參試7個引進品種的1芽2葉期均在3月中下旬,1芽3葉期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均遲于對照。其中云抗10號、佛香3號、云茶1號的物候期比較接近,1芽2葉期在3月20日左右,1芽3葉期在3月26日左右;紫娟、云抗14號、景谷大白茶、雪芽100的物候期比較接近,1芽2葉期在3月25日左右,1芽3葉期在4月5日左右。

2.1.3 芽葉性狀 鮮葉原料的芽葉性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加工茶成品的外形,所以試驗對參試品種的芽葉性狀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3。從表3可見,不同品種在葉形、葉色、芽葉茸毛多少、芽葉肥壯度、1芽3葉百芽重等芽葉性狀上都存在差異。在葉形上,除紫娟外,其他品種的葉形以橢圓形和長橢圓形為主。葉色方面,紫娟的葉色呈紫紅帶綠,紫色減少,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綠,這與原產地生長的紫娟葉色紫黑或紫紅有所差異[1,2],可能是生長環境不同所致;其余品種以黃綠、綠、深綠為主。在芽葉茸毛方面,紫娟和云茶1號的茸毛多,其余品種的茸毛均特多。所有參試品種的芽葉均肥壯,并且肥壯度高于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而1芽3葉百芽重引進品種均大大超過對照(66.67 g),都與對照存在顯著差異(P

2.1.4 發芽密度 茶樹單位面積上的發芽密度決定了茶葉產量,單位面積內芽數愈多產量愈高。2012~2014年連續3年對參試的8個品種的發芽密度(芽/33 cm×33 cm)進行調查,結果見表4。從表4可知,參試品種的發芽密度均低于對照福鼎大白茶,差異顯著(P

2.1.5 抗性調查 茶樹抗性是指茶樹在自然環境里抵御寒冷、干旱、病害、蟲害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是茶樹品種對環境表現出的適應能力;一個優良的品種不僅要優質、高產,還要有較強的抗逆性,否則優質、高產也就沒有保障。參試茶樹品種采用自然鑒定法進行抗性調查結果顯示,自定植以來,在閩南茶區溫度、濕度適宜的氣候環境下,未表現出寒害或旱害。根據近3年來對參試品種的田間觀測調查結果,發現茶園蟲害主要以茶小綠葉蟬、茶尺蠖等為主,病害以茶餅病、茶炭疽病、茶芽枯病等為主。但均發生較輕,說明參試品種均表現出了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

2.2 茶鮮葉生化成分分析

2.2.1 常規生化成分比較 采用蒸青固樣法制成茶葉樣品,對8個品種1芽2葉固定樣的主要生化成分進行測定,結果見表5。從表5分析可見,參試的7個引進茶樹品種的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43.23%),其中紫娟的水浸出物含量最高,達到47.63%;其次是云抗10號(47.36%)、云抗14號(46.89%)、雪芽100(45.85%)、佛香3號(45.82%)、云茶1號(45.47%),景谷大白茶(44.31%),7個品種都與對照差異顯著(P

2.2.2 花青素含量比較 花青素是一類廣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具有一定的營養和藥理作用,在食品、化妝、醫藥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試驗比較了8個品種1芽2葉新梢中花青素的含量,結果見圖1。從圖1可見,1芽2葉新梢中花青素的含量以紫娟最高,達2.2%,其他參試品種的花青素均低于1%,其中以云抗10、云抗14和佛香3號的花青素含量較低,云茶1號、雪芽100、景谷大白茶和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的含量接近,不過試驗檢測出的紫娟花青素含量低于其他研究的測定值(2.7%~3.6%)[10],可能與紫娟種植在閩南茶區后環境改變有關。

3 小結與討論

3.1 適應性

試驗以福鼎大白茶為對照,連續3年對紫娟、云抗10號、云抗14號、佛香3號、云茶1號、景谷大白茶、雪芽100這7個從云南省引進的茶樹良種在閩南茶區的適應性進行了比較試驗,結果7個引進品種在成活率方面存在差異,其中紫娟、云抗10號、景谷大白茶、佛香3號在閩南茶區生長良好,而云茶1號、云抗14號和雪芽100的適應性一般,出現不同程度的斷行現象。在新梢物候期方面,1芽2葉期均在3月中下旬,1芽3葉期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遲于對照。在芽葉性狀方面,除紫娟為柳葉形外,其余品種的葉形以橢圓形和長橢圓形為主;紫娟的葉色呈紫紅帶綠,紫色減少,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綠色,這與原產地生長的紫娟葉色紫黑或紫紅有一定的差異,可能是環境不同所致;其余品種以黃綠、綠、深綠為主。發芽密度方面,7個引進品種均低于對照,但相對而言,紫娟、云抗10號、云抗14號的發芽密度較高,景谷大白茶、佛香3號和雪芽100居中,云茶1號的發芽密度較低;品種間的發芽密度存在差異。總的來看,紫娟、云抗10號、佛香3號、景谷大白茶在閩南茶區生長情況良好,云抗14號、云茶1號、雪芽100生長情況一般;芽葉性狀、抗性等方面7個品種均超過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或與之相當,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

3.2 生化成分

參試的7個茶樹引進品種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均高于對照福鼎大白茶,其中紫娟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最高,分別達到47.63%、39.38%;氨基酸含量以云茶1號的含量最高,為3.14%;7個引進品種的咖啡堿含量均高于對照,其中云抗14號的咖啡堿含量高達3.95%,紫娟為3.94%;紫娟、云抗10號、云抗14號和佛香3號的酚氨比均超過了對照;花青素含量以紫娟最高,達2.2%,遠高于對照,其他參試品種的花青素均低于1%;品種間的生化成分含量存在差異。

近年來,區域間茶樹種植及加工的發展,由以生產為目的發展為生產結合觀光旅游的模式,所以觀光茶園的發展受到了重視,這是茶樹在園林中的有效應用,是茶文化與園林文化的有機結合;而特異資源紫娟賦予了茶樹更豐富的觀賞價值,為茶樹園林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與其他研究比較,試驗檢測到紫娟的花青素含量為2.2%,低于其他研究結果(2.7%~3.6%),可能是由于紫娟種植在閩南茶區后氣候的改變引起的,并且其外觀新梢芽葉色澤由原產地的紫紅色轉變為紫綠色,個中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所以在紫娟茶的引種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氣候環境對紫娟芽葉色澤表象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包云秀,夏麗飛,李友勇,等. 茶樹新品種“紫娟”[J]. 園藝學報,2008,35(6):934.

[2] 楊興榮,包云秀,黃 玫. 云南稀有茶樹品種“紫娟”的植物學特性和品質特征[J]. 茶葉,2009,35(1):17-18.

[3] 楊興榮,田易萍,黃 玫,等. 國家植物保護品種紫娟茶樹的選育與應用[J]. 湖南農業科學,2013(11):1-3.

[4] 陳林波,夏麗飛,孫云南,等. 特異茶樹品種“紫娟”葉色轉變的基因表達差異分析[J]. 茶葉科學,2012,32(1):59-65.

[5] 蔡 麗,梁名志,夏麗飛,等. “紫娟”茶外觀表象差異研究[J]. 西南農業學報,2010,23(3):700-703.

[6] 張艷梅,包云秀,楊興榮,等. 國家植物保護新品種“紫娟”茶樹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J]. 茶葉,2010,36(2):81-83.

[7] 張維成. 云南紫娟特種茶特征及栽培要點[J]. 中國茶葉,2013(1):25.

[8] 李光濤,粱名志,汪云剛,等. 云南特有茶樹品種――紫娟研究進展[J]. 中國茶葉,2013(9):10-12.

[9] 劉本英,孫雪梅,李友勇,等.特色茶樹品種紫娟的生化特點及遺傳關系分析[J].華北農學報,2011,26(S):43-47.

[10] 呂海鵬,楊 停,梁名志,等. “紫娟”茶中的EGCG3"Me成分研究[J]. 現代食品科技,2014,30(9):286-290.

[11] LV H P,DAI,W D,TAN J F,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thocyanins from the purple leaf coloured tea cultivar Zijuan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ies[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5(17):449-458.

[12] 田易萍,徐丕忠,朱興正. 國家級茶樹良種云抗10 號在云南省的應用及推廣[J]. 現代農業科技,2011(24):118-119.

[13] 陳 保,姜東華,呂 生,等. 云抗10號大葉種茶不同芽葉的生化特性研究[J]. 茶葉通訊,2013,40(1):7-9.

[14] 楊亞軍,梁月榮. 中國無性系茶樹品種志[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40.

[15] 包云秀,楊興榮,陳繼偉,等. 茶樹新品種“佛香3號”[J]. 園藝學報,2009,36(4):622.

[16] 王 深. 云茶1號主要特點與栽培管理[J]. 農村實用技術,2013(2):19.

[17] GB/T 8305-2013,茶水浸出物測定[S].

[18] GB/T 8313-2008,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S].

[19] GB/T 8314-2013,茶游離氨基酸總量的測定[S].

篇3

兩個區域

廣義上來說,武夷山人把武夷茶生長的山場分為兩個區域:一、武夷山風景區;二、武夷山高山生態區。這種劃分方法是對武夷巖茶產區的地形、地貌、生態、氣候,以及各地的茶葉品質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在這兩個區域內,武夷山主要的峰巒、坑澗、田地和村落星羅棋布。

武夷山風景區茶區自古以來就是武夷巖茶的重要產地,區內面積70平方公里,其主要范圍東至崇陽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黃柏溪。

主要產地包括:三姑石――悟源澗――馬頭巖――三花峰――九龍窠――倒水坑――天心巖――杜轄寨――大坑口――牛欄坑――流香澗――慧苑坑――竹窠――章堂澗――鬼洞――丹霞嶂――燕子峰――北斗峰――曼陀巖――水簾洞――桂林――瑞泉巖――蓮花峰――三仰峰――雙乳峰――天游峰――桃源洞――北廊巖――大王峰――九曲溪――虎嘯巖――一線天――獅子峰――馬枕峰。

生態茶區位于武夷山景區西北邊的高山地區。

主要地點包括:山口――長灘――吳三地――程墩――嵐上――曹墩――黃村――星村鎮。這些產區形成一條非常綠色的茶葉生態壁壘,為人類提供著天然的生態飲品。

渾然天成

地形――鑄就天然溫室

武夷山脈的形成主要是在中生代白堊紀初,那時,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地殼運動,地質上稱為燕山構造運動,武夷山脈主要是通過這次地殼運動形成的。由于太平洋板塊從東南方向與亞歐板塊相碰撞,構造運動力來自東南方向,并遭到亞歐板塊抵抗,因而形成了武夷山脈東北――西南走向的格局。燕山構造運動結果,使武夷山脈上升,兩側產生不少斷陷盆地,今日的武夷山市區及風景名勝區當時就是個內陸湖盆,而且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湖泊。湖盆周圍山地各類巖石經過風化、侵蝕,大量的碎屑物質被水流帶到湖盆里一層一層地沉積,經過長期地質作用,形成堅硬的沉積巖。今天我們從武夷山市區到度假區一馬平川的情形就是那時地質構造的結果。

武夷山最有代表特色的山峰是那種向西傾斜的單斜山,是武夷山景區內最主要的山峰構造類型。究其地質原因,早在第三紀末武夷湖盆回訪上升時,巖層受到近東西向的擠壓力,導致巖層東側產生翹升,向西傾斜,因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單斜山或單斜斷塊山。今天,我們在武夷山天心寺的公路旁依然還可以看到許多的單斜斷塊山。在武夷山景區里,為了便于記錄,人們把比較有代表性的山石歸納為三十六峰、九十九巖。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巖大部分都是昂首向東,遠觀其景,仿如千軍萬馬向東奔流,異常雄偉壯觀。

從植物學上考究,這種地形特征對武夷山的茶樹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屏障。每年的冷空氣南下到達武夷山時,因受到山脈的阻擋不能直接南下東進。等冷空氣積蓄能量越過武夷山脈,或者經福建東北部繞道到達時,冷空氣已被暖化。武夷山因地形屏障而上升了熱量氣候帶級別,豐富的熱量帶,為茶樹鑄就天然的溫室。因此,武夷山的冬天比同緯度內陸的省份氣溫高了許多。

地貌――碧水丹山

對于武夷山的地貌,夢筆生花的江淹曾一言以蔽之“碧水丹山”。

所謂的“碧水”首先得益于武夷山每年高達2000毫米的降水量,加上原始森林能保持較多的水份,大量防止水土流失。還有中國最美的溪流――九曲溪,以及被譽為武夷山母親河的崇陽溪縈繞其間。因而崇山眉黛,碧水長流。

“丹山”主要形成于地質歷史上的白堊紀和第三紀。那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武夷一帶氣候相當干熱,沉積物質中的鐵,主要是赤鐵礦,在干熱氣候環境下,經氧化后變為紅色或紫紅色,這些碎屑巖人們通常稱為“紅層”。武夷山景區內的山就是由“紅層”構成的,因而稱為“丹山”。由于當時氣候干熱,有利于可溶性鹽類積聚,故紅層含有一定數量的氧化鈣,還有少量的石膏沉積。

在海拔分布上,武夷山景區境內的茶園山場海拔大多在200~450米,海拔最高的三仰峰也只達729.2米。武夷巖茶的著名產區常常提到“三坑兩澗”――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和悟源澗就在景區內,平均海拔大致350余米。這些山峰整體高度落差大,高低錯落,地形起伏,峰巒疊障,地貌上山地多平地少,加上這一帶溪流河畔的砂土地,很大程度上為茶樹提供了良好的家園。

光照――散淡而從容

萬物生長靠太陽,茶樹的生物產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形成,適當強度的光照非常必要。但是,因為茶樹特殊的生物品質,光照過強,其生長反而受到抑制。茶樹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喜光怕曬的特性,它們更適合在云霧多、漫射光多的茶園生長。武夷山每年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云霧天氣,從衛星云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經年云霧繚繞,這些云霧把強烈的陽光進行了有效的過濾,即降低光照的強度又增加了茶樹益生的漫射光,對茶葉良好品質的形成效果顯著。另外,在武夷山景區多溝谷坑澗,太陽每天東升西落,而在溝谷坑澗里的茶園每天的光照都比較少,狹窄的地方每日光照不足五六個小時,光照也剛好適度。

空氣――遠離塵囂

茶樹是天地至清之物,遠離喧囂,氣乃生命之本。由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充足的原始植被,武夷山儼然是一個天然的氧吧。據統計,這兒空氣里的負氧離子比城市地區高出幾十上百倍。另外,長年的云霧繚繞,使得武夷山既溫暖濕潤,又涼爽安靜,如果在炎熱的夏日暢游其中,立刻三伏全消。武夷山的茶樹涵養其中,逍遙自在,品質自然清高。

土壤――樂土

武夷山景區內土壤大約在8000萬年以前形成,當時發生火山噴發,再加上后來的地殼變動和地表侵蝕,使市區、武夷、星村一帶形成一個東北方向的短軸盆地,而盆地四周由火山巖組成,在其中間形成湖泊。火山巖風化成含有鐵質巖石的碎片,隨流水搬運沉積湖底。沉積物中的鐵質經過氧化作用變成紫紅色,逐漸形成紫紅色巖層,這就是景區土壤的基礎。這種紫紅色巖層含砂礫量較多,達24.83~29.47%,土層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氣性好,有利于排水,而質地較粗粘,適合茶樹的生長。另外,這種土壤物理風化強烈、化學風化微弱、石灰開始淋溶,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OM值僅為28g/Kg,但是含磷、鉀豐富。由于紫色土母巖松疏,易于崩解,礦質養分含量豐富,肥力較高,再加上這些地方巖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谷底滲水細流,周圍植被條件好,形成獨特的土層厚、富鉀、錳、酸度適中,多礫質的“茶土”。例如,竹窠茶園的磷鉀高而氮低,赤石茶園氮高而磷鉀低。另外,紅色硅鋁質土層分布在青獅巖、碧石巖、燕子窠等,主要是厚層巖紅土,土層較薄。

茶樹有喜酸怕堿的特性,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壤的PH在4.5~6.0之間。武夷山森林的土壤和茶樹分布較多地區的土壤都是酸性土,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間,因而,從這一點來看,武夷山也是茶樹生長的天然樂土。這些地方,除生長茶樹外,到處可發現都有馬尾松、杜鵑、蕨類植物等酸性土的指示植物生長,所以在規劃開辟新茶園時,可以觀察該地有否這些指示植物,這是一個很簡便有效的方法。

從地形上看,武夷山土壤中的有機物沉積會隨著海拔升高而逐漸增大。原因有多種:

其一,隨著海拔升高,山體主要植物由木本過渡為草本。這兩類植物凋零之后,主要成分大不相同,木本提供的主要是大量的枯枝落葉,集中于土壤的表層,下層很少,造成有機質由表層向下急劇減少;草本提供的則主要為死亡的根系,地表以灌木為主的枯枝落葉不多,故有機質積累深厚,減少不太明顯。

其二,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降低,濕度加大,土壤微生物活性減弱,有機質分解減慢,遂有更多的有機質得以累積。

其三,不同海拔處人類活動干擾程度的差異也是成因之一。海拔高,人類活動受限大,干擾較少,故能夠進入土壤的天然的有機質更多,土壤有機質含量更大。

綜上所述,武夷山各類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小關系為紅壤<黃紅壤<黃壤<山地草甸土。

武夷山高山茶區的典型代表是吳三地。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土壤有機物積累深厚,保留完好的原始植被,使得土壤中的腐質層深厚,乃是武夷巖茶茶樹的一片樂土。

水分――恣意充沛和暗流涌動

茶是喜濕植物。武夷山是典型的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另外,武夷山脈東北―西南走向,東南處為迎風坡,每年東南季風來臨時,冷暖流在此頻繁交匯,降水充沛。武夷山地區的年均降水量1600~2200毫米,年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一般在78%~84%之間。由于山區地勢高差懸殊,所以區內氣候的垂直變化頗為顯著,大致為: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降水遞增37.0~54.14毫米。在武夷山濕潤的條件下,茶樹細胞的原生質保持較高水分、芽葉嫩度高、品質好,同時,因為水分充沛,有利于茶葉中有機物積累,提高氨基酸、咖啡堿和蛋白質的含量。

喜濕怕澇是茶樹的一大特性,若低洼地長期積水,排水不暢,茶樹根系的發育受阻,也不利于茶樹生長。武夷山巖谷峽隙澗的茶園土壤均為風化巖石,土層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不會存在洪澇現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武夷山山巖的巖壁上長年濕潤,在其表層下有暗流涌動,溝谷坑澗里,溪流叮咚,這些都是茶園天然的排水工程,既寫意,又靈動。

“巖巖有茶”、“生態茶園”及其他

武夷山景區內巖石表面多,土壤與泥地相對偏少,茶園主要是以砌石而栽、依坡而種、就坑而植,造就了“巖巖有茶、非巖不茶”的茶園形態。例如,母樹大紅袍就是生長在九龍窠的巖壁上。在武夷山景區邊緣極其的茶地坡度較為平緩,為種植茶樹提供了更多的土壤和陽光。也只有在這些地方,我們才能有幸見到成片整齊的茶園,綠意黯然,暗香浮動。當然,武夷山生態茶區的茶園可謂是養在深閨中,在原始植被的保護下,零星錯落在叢林深處。這些茶園,是大自然懷抱里的寵兒。

由于先天環境的山場差異,在茶園管理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

景區內土壤礦物質豐富,基本上不需要施肥,除了新叢茶樹在育苗的時候略施點肥料,幫助其生根發芽,往后就不在需要施肥。在茶園的種植上,一般采取深耕法、深耕吊土法、代替施肥的客土法等,有利于滅草除蟲、土壤熟化,對巖茶品質的形成大有益處。

武夷山生態茶區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保持有機茶的生態標準,是生態茶區的不懈追求。有機質的層層積累使得這里成為奢侈的茶樹樂園,除了新叢茶樹在育苗時略施綠肥或有機肥之外,往后盡量不施或少施肥料。另外,生態茶區海拔高,相對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再加上生態區生物鏈完整,昆蟲天敵諸多,也間接地減少了茶園的病蟲害。因此,在茶樹的生長期,這里的茶園不需用藥。早在清朝時期,主產于今日生態茶區的“吳記茶葉”便贏得在下梅、赤石碼頭“免檢上船”的美譽,可見其生態有機質的含量。

武夷茶歷來以質量安全聞名茶界。從2001年到2008年,在連續八年的國家質檢部門抽撿中,武夷茶的農殘、重金屬指標都幾乎為零。

基因王國

由于武夷山景區和生態茶區土壤中的PH值、鉀、鋅、鎂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異顯著,直接導致了茶葉品質差異。加上茶樹品種特征特性和茶農的喜好,以及市場的需求不同,也造成武夷山景區、生態茶區的主要茶樹品種存在一定的區別。

武夷山景區內種茶歷史悠久,主要茶樹品種以水仙(中小葉灌木形態)、肉桂、大紅袍以及茶樹中的傳統品種如矮腳烏龍、雀舌、北斗、鐵羅漢等為主。這里的茶樹樹齡雖然較高,但是產量穩定,茶青品質優異,每畝產精茶量可以達30-35公斤。

武夷山的當家品種水仙、肉桂在景區內分布甚廣,景區邊緣及的茶區也普遍種植。這里的茶園在每年的春茶后,除了一些老叢或高叢的水仙茶園保持不修剪外,像肉桂、黃旦等品種為了穩定產量,便于采摘,要進行一定的修剪。在坡地上的茶園,畝產精茶可達40-45公斤,平地上的茶園畝產值更高,可達50-55公斤。

生態茶區為了保持良好的原始環境,以水仙(小喬木大中葉種類)為主。外加一些早生種如白雞冠、金觀音、丹桂、黃觀音等。小喬木型的水仙一般不需要修剪,任其自然生長,成型的茶園上生態條件好,芽葉肥壯,在茶園畝產量上,由于種植密度低,比較穩定的畝產值可以保持在40-45公斤。那些老叢或高叢水仙的產量以棵計,小棵點的可采得茶青5公斤左右,茶樹年齡較大的,可采得茶青10公斤左右。

武夷巖茶的魅力在于它本身沁人心脾的香氣和百轉千回的滋味上,吸收陽光、空氣、土壤、水分,孕育出獨特的天地精華。武夷山景區是武夷巖茶最古老的產茶地,長年云霧繚繞,陽光漫射,極為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土壤中豐富的礦物質被茶葉所吸收,空氣中高密度的負氧離子也造就了獨特品質的茶,所出產的茶在香氣、滋味、耐泡度上都是無可挑剔的。溝壑縱橫的地形使得陽光在這個茶區里分布得很融洽。山岡上和陽坡里成了肉桂的領地。馬頭巖和牛欄坑的肉桂,顯得香氣特別好,滋味厚重,霸氣十足,令許多茶客嘖嘖稱贊。對水仙而言,以坑澗谷地生長者為上品,原因就在于水仙的葉片大于一般茶樹品種,這種寬大的葉片決定了它能吸納空氣中的水份,谷澗中的水份持有率往往是比較高的,水仙寬大的葉片使得它的光合作用效果比其他品種強,更有親水性和喜陰性。盡管深谷中陰翳蔽日,對水仙而言,這點陽光已經足夠了。另外比較有名的山場是竹窠,其出產的水仙滋味醇厚,有的老叢水仙青苔味特別濃厚,是眾多茶客所追求的茶品。

景區邊緣以及其周邊地帶不管是陽光還是水分排場都很大,武夷山脈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而河流呈西北―東南走向。不同走向的山川河流恰好交織在這一帶,河灘廣布,土壤深厚,土質以適宜茶樹生長的紅黃壤為主,非常適宜茶樹生長。這一帶里的馬枕峰就是肉桂的原產地,其中不乏一些茶樹良種。

生態茶區的茶葉品質和口味在武夷巖茶中獨樹一幟,更以其獨特的生態有機管理漸受茶客們的青睞。高山紫外線較強,有利于芳香物質形成。云霧天氣每年將近三分之一,多漫射光,這里的水仙茶種植歷史悠久,房前屋后,山澗溪邊,棵棵老茶樹根連根,枝連枝,葉簇葉,一幅和諧的茶村美景圖。吳三地老叢水仙帶有特別青苔味,湯水厚實潤稠,味醇溫和滑爽,高山地域的滋味特征明顯,尤其與竹林相鄰共生的水仙,更有一份如蘭似竹的清幽,正如武夷山的一對名聯所述“客至莫嫌茶當酒,山居偏隅竹為鄰”。一些高香品種在這里也得到深厚的滋養,如金觀音、黃觀音、奇蘭、丹桂……其成茶皆有一股特有的高山生態氣息,保健效果極佳。總結為:生態園,山場味;本木香,高山韻。

山場上的種種條件,也深刻影響茶葉化學成分,造成各種山場茶葉的營養成分不同。從茶葉的生化角度來看,茶葉的品質不但與各生化成分總量有關,也與各成分之間的比例有關。在茶樹生物化學含量方面,以當家品種水仙為例,水仙品質主要生化指標差異顯著,各個山場茶葉的茶多酚、咖啡堿、可溶性總糖、兒茶素總量差異不大,水浸出物差異顯著(茶湯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湯濃度、茶味的輕重)差異極顯著;在香氣方面,巖茶素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之說,茶青中的香氣成分以醇類物質為主,不同品種茶青主要香氣物質(品種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氣總量上,不同品種香氣總量相差較大,肉桂香氣總量是水仙的兩倍左右,種類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氣(工藝香)更加馥郁幽長;不同產地茶青中香氣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質,也有獨有的香氣物質,且同一香氣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土壤香。這也是判定武夷巖茶山場的重要依據之一。

除山場的因素外,武夷巖茶的發酵程度相對其他烏龍茶區會偏高,其咖啡堿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烏龍茶區,再加上其精湛的制作技術和獨特的焙火工藝,憑其豐富的內質,“七泡有余香,十泡有余味”自然不在話下,種種優勢造就武夷巖茶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開創了中國烏龍茶絢麗的篇章。

參考書目:

《武夷山水》雍萬里著,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名山靈芽――武夷巖茶》葉啟桐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

《武夷正山小種紅茶》鄒新球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

山場:慧苑坑

地理位置:玉柱峰北麓,慧苑寺所在處

海拔高度:262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鐵羅漢

提起慧苑坑出的好茶,我們不得不說一說“鐵羅漢”。相傳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慧苑寺,它座落在幽靜的慧苑坑里,寺院香火旺盛。慧苑寺里有一位僧人叫積慧,專長茶葉采制技藝,他所采制的茶葉清香撲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廟四鄰八方的人都喜歡喝他所制的茶葉。他長得黝黑健壯,身體彪大魁梧,像一尊羅漢,鄉親們都稱他“鐵羅漢”。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巖壁隙間,發現一棵茶樹,那樹冠高大挺拔,枝條粗壯呈灰黃色,芽葉毛絨絨又柔軟如綿,并散發出一股誘人的清香氣。他采下嫩葉帶回寺中制成巖茶,請四鄰鄉親一起品茶。大家問:“這茶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來,只好把經過講出來。大家聽了后認為,茶樹是他發現的,茶是他制的,此茶就叫“鐵羅漢”吧!從此,鐵羅漢的傳說便流傳開來。

鐵羅漢是武夷山最早的名樅,據清郭柏蒼《閩產錄異》(1886)載:“鐵羅漢為武夷樹名,葉長……老君眉,葉和味郁,然多偽為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又僅一株,年產少許。”其特征是樹叢較高,生長茂盛,葉長而大,葉色細嫩光亮。葉色鮮綠光,葉面平展,葉尖鈍彎曲略下垂,葉肉隆起略皺,脈粗顯露,鋸齒鈍略顯露。干茶色澤綠褐油潤帶寶色,條索粗壯緊結勻整,乍看似水仙;香氣濃郁幽長;湯色清澈艷麗,呈深橙黃色;滋味順滑、濃厚甘鮮并且持久,巖韻特強、具有鮮爽回甘的特性;葉底軟亮勻齊,紅邊帶朱砂色。鐵羅漢之上品,兼具花果香。

早期武夷巖茶中以鐵羅漢最為名貴。由于所用原料為武夷巖茶陳茶(即存放多年的茶葉),有治療熱病的功效。19世紀及20世紀初期,對當時在廣東惠安流行的瘟疫有顯著的抑制效果,成為沿海漁民居家外出必備之物,極受推崇。

慧苑坑位于玉柱峰北麓,是武夷山巖茶產區中核心地帶,是武夷山巖茶三坑兩澗之一。它的優良土質,良好的生態保護和天然的區域小氣候,造就了該區域的茶葉有著獨特的品質,是武夷巖茶的重要產區之一。

山場:牛欄坑

地理位置:天心寺東北邊,北斗峰與曼陀峰的南麓

海拔高度:238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肉桂、水金龜

從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北東方向有一條小徑,狹窄的山谷中一條溪澗常年不斷地流淌著,這條溪谷就是牛欄坑。牛欄坑名雖土,在武夷巖茶界卻是無人不知,所出產的肉桂被笑稱為“牛肉”。坑內多處崖壁下,皆有茶數叢,崖下有一叢名茶,當是“水金龜”。這里茶山條件非常優越茶山都在半山懸崖上,一層層用石頭壘成,不惜工夫,足見這些名叢之珍貴。如今崖壁、砌石之上早已布滿青苔、蘚草,巖石表面黝色蒼蒼,茶叢生長其間,此地所產之茶,香氣飽滿,齒頰生津。牛欄坑總體環境,幽谷森然,澗水常流,柔風常撫,大風不往,朝陽夕暉,烈日不至,是武夷巖茶的理想家園。

傳說故事:水金龜之名傳聞于明末清初,名聲初起于清末,民國初年因爭茶樹引訟,耗資千金而出名。其茶樹母株現植于牛欄坑杜葛寨峰下半崖上,為蘭谷巖所有。該樹原產在杜葛寨峰下半巖上,屬天心寺廟產,一日大雨傾盆,峰頂茶園邊岸崩塌,此茶樹沖至牛欄坑之半巖石凹處停住,后山流成溝,經樹側而下。當時蘭谷巖主遂于此樹外鑿石設階,砌筑石圍,壅土以蓄之,共三株叢生一處。因系水中來故以“水金龜”命名。1919―1920年間,蘭谷巖主與天心巖寺僧為此樹引訟,耗資數千,茶之名聲亦隨之而顯,施棱曾慨嘆并題字“不可思議”,石刻于山崖之側以記之。自此水金龜之名大著,被列為四大名叢之一。

山場:流香澗

地理位置:玉柱峰與飛來峰的西麓,毗鄰慧苑坑

海拔高度:280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水仙

武夷山風景區內的溪泉澗水,均由西往東流,奔向峽口,匯于崇陽溪。唯獨流香澗,自三仰峰北谷發源,流勢趨向西北,倒流回山,兩旁壁立蒼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叢生,而其間卻又夾雜著一叢叢山惠、石蒲、蘭花。“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聲與飛花相隨不舍,一縷縷淡淡的幽香,時時撲鼻而來。明朝詩人徐火通游歷此地,不忍離去,遂將澗改名為“流香澗”。隨著山澗往北一折,即為清涼峽。該峽兩旁危崖夾澗而立,抬頭仰望,犬牙交錯的崖石,岌岌欲墜,當中只留下一線空隙,到正午時才會透進一縷陽光。流掛在石壁上的一道道水痕,頃刻之間,又化成一滴滴巖溜,落入澗中,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十分悅耳動聽。茶樹生長在這里,不僅有“巖骨花香”,更有流香之韻,亦留香,令飲者過齒難忘。

山場:大坑口

地理位置:天心寺的東南邊

海拔高度:243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水仙、肉桂、名叢

大坑口為通往天心巖的一條深長峽谷,橫貫東西,連接天心巖和崇陽溪的水系,坑澗兩邊茶園廣布,又為東西朝向,光照充足,地勢較低區較宜種植水仙,半山腰或山岡上適合種植肉桂。兩側的茶地,靜臥在樹林山嶂掩映處,吸納天地精華。大坑口為九龍窠、倒水坑、天心巖一帶的溪水干流,水量豐富,溪流也帶來上游的肥沃土壤,土壤深厚,養料充足,所種植茶樹無需施以肥料,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陽光、空氣、水分、土壤,茶品極佳。

山場:竹窠

地理位置:流香澗西側

海拔高度:351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水仙

竹窠是一個天然的山間谷地。比起三坑兩澗那些狹長的山澗,竹窠的地勢更加低洼,被笑稱為三坑兩澗的“盲腸”。低洼的地勢,凝聚了許多的自然肥料和水分,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又避風排水,青苔滋生。水仙品種寬大的葉片決定了它光合作用能力比其他品種強,在竹窠里,每日短暫的光照對它來說是足夠了。

山場:馬枕峰

地理位置:獅子峰的西南邊

海拔高度:361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肉桂

馬枕峰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位于攬石峰南,其形絕似駿馬,周遭20余里,穿云矗漢,與三仰峰遙相對峙。此峰在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最南緣。從宏觀上,全峰好似一扇碩大的屏風逶迤地遮擋在全山的南端,也好似武夷山風景區的一個駿馬形的巨枕,故稱為馬枕峰,也即堪輿家所謂的“案山”。武夷山當家品種主要是水仙、肉桂。水仙為舶來品種,而肉桂確是武夷山的土著品種,它的原產地就在馬枕峰一帶。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由于其品質特殊,逐漸為人們認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現已發展到武夷山的水簾洞、三仰峰、馬頭巖、桂林巖、天游峰、仙掌巖、響聲巖、百花巖、竹窠、碧石、九龍窠等地,并大力繁育推廣,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屢獲國家級名茶殊榮,現已成為武夷巖茶中的當家品種。馬枕峰作為肉桂的發源地,環境適宜肉桂生長,周圍山峰很多,茶樹多生長在半山腰,光照時間充足,做出來的茶香氣奇特高銳,此“馬肉”一點都不遜色于馬頭巖的“馬肉”。

山場:鬼洞

地理位置:天心寺與慧苑寺之間

海拔高度:284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水仙、鐵羅漢、水金龜

鬼洞并非洞也,實為一條細窄的峽谷,比武夷山“一線天”略見些青天。兩邊巖壁聳立,遍布青苔和蕨類植物,潮濕、陰翳,人跡罕至,土質肥沃。這里小地域氣候豐富,因此孕育了許多武夷山的名叢,遍地皆是茶樹,為武夷山名叢的另一個重要的發源地。

山場:吳三地

地理位置:武夷山景區的西北邊高山地區

海拔高度:807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水仙、奇蘭、丹桂

吳三地是武夷山市洋莊鄉漿溪村的一個自然村,在武夷山的西北部,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最高海拔有1300多米,茶葉高山氣息特濃。原始植被保持完好,山頂上植被豐富,山腳下溪流多,水網密集,山腰上植被眾多,竹林茂密。很符合武夷山當地人對茶態茶園“上有戴,下有帶,中間有腰帶。”的要求。終年云霧繚繞,武夷山地區的年平均濕度為80%,但在吳三地的年平均濕度可達85%。云霧繚繞,多茶葉生長時需要的漫射光,從衛星云圖上看,時常披著層薄紗。茶葉養在深閨,品質自然優異,另外,吳三地當地盛產毛竹,茶葉的花香加上吸收的竹子的清香,使得茶葉中有明顯的粽葉香,在武夷水仙中獨樹一幟,頗受老茶客們的青睞。而像奇蘭、丹桂這些高香品種,在高山生態環境下,芽葉肥厚,香氣馥郁,滋味醇厚,頗受武夷巖茶新茶客們的喜愛。

山場名稱:悟源澗

地理位置:武夷山風景區內馬頭巖南麓

海拔高度:342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水仙

馬頭巖南麓,有一座窄小幽謐的峽谷靜靜坐落。峽谷內,一條清澈、筆直的澗水汩汩流過。澗水淙淙,幽蘭芬香。三仰峰諸多山頭流出的小溪流,匯集到馬頭巖,形成了澗的源頭。澗水一路流淌,注入到山腳蘭湯村的池塘溝渠,最后匯入了九曲溪。

澗旁的石徑,靜謐安祥,一條條橫石鋪就的石階蜿蜒向前方,禁不住令人悟“道”思“源”。峽谷的左側山壁上,“悟源澗”三個石刻字古樸而醒目,這正是清乾隆年間江西茶商捐資修建石徑的題刻。手撫此題刻,任指間在朱紅的筆畫上游走,仿佛如此便可頓悟天道,尋找到武夷巖茶的本源。

石徑兩旁,峭峰林立,深壑陡崖,使得谷內迷霧沛雨,夏日陰涼而冬少寒風。獨特的丹霞地貌,風化的沙礫巖,巖中豐富的礦物質,還有那汪清澈甘甜的山泉,養育了聞名天下的名茶。

山谷中,涼風習習,叢叢老茶在谷旁的巖縫中蓬勃著,淡淡的山野香氣從茶樹間徐徐飄起,直灌入每一個到訪者的領口、衣袖,使他們聽著山澗叮咚的水聲,感受風拂過茶葉輕輕地嘩嘩聲,在幽靜的沉酣中洗去喧囂的鉛華,感受著寧靜與恬淡。

與悟源澗的相遇,或許是每一個愛茶之人在人生旅途中祈求之事。

山場:九龍窠

地理位置:大紅袍景區內

海拔高度:326m

植被情況:

茶樹品種代表:大紅袍

九龍窠為茶葉名叢“大紅袍”原生地,通往天心巖的一條深長峽谷,峽谷兩側峭壁連綿,逶迤起伏,形如九條龍。人們遂把峽谷喻之為游龍的窠穴,故名。九龍之間呈現一座頂部略呈圓形的小峰巒,稱為龍珠,故又稱九龍戲珠。

沿著幽谷鋪設了一條石徑。兩側澗水長流,茶園碧綠,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峽平曠之處的巖壁上鑿滿包括“晚甘侯”以及歷代名人題詠武夷巖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詠茶名詩以及唐代茶圣陸羽的后裔、清代崇安縣令陸廷燦的詩作。

篇4

1.1送鑒資料審查結果(1)原告與村委會簽署的土地承包合同書,約定承包面積為4.667hm2,承包期限為30年。(2)原告在承包土地中僅有部分面積種植了茶樹,實際種植面積原被告雙方認識不一。(3)2009年7月原告與村委會簽訂土地承包變更合同,面積減少了0.447hm2。(4)縣氣象局證明2010年“7月2日降水量為83.5mm”。原告所在鄉鎮水利管理站出具證明,“7月1~2日當地降雨量為129mm,7月3日降雨量為0.3mm”。(5)原告拍攝暴雨使茶園受淹及有關人員到現場查看受淹情況的照片67張(圖1~圖2)。(6)縣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附錄工作記錄中記載:“茶園1~5號田塊均種植茶樹”;“茶樹地塊與G204西側排水溝寬度不均勻,溝面寬度大部在1m多~2m多之間”;“茶樹地塊靠排水溝的地邊壟起,承包地遠低于國道高度”;“2號地塊茶樹枯死現狀明顯,為成片的整株枯死,或發出枝芽的枝葉較其他地塊明顯矮小,枝芽稀疏,枯枝較多”;“除2號田塊外的其他茶樹地塊里,無明顯成片大面積整株枯死情況,有零星的整株枯死的植株存在”;“大量成活茶樹有枯枝”(圖3~圖4)。(7)鑒定組對縣公證處2010年11月1日公證書中附錄的錄像光盤進行了讀片分析,對錄像進行了截屏(圖5~圖6)和分析,認為:2011年11月1日原告茶園中茶樹葉片綠色,已被修剪過的2號田塊中茶樹新長的枝條上葉片為綠色;田間的雜草已經枯黃;茶樹地塊靠G204排水溝的近田側仍有壟起狀土方堆積。

1.2現場勘驗與實驗室檢測結果鑒定組現場可見:(1)原告承包的茶園地勢平整,園內溝渠配套,排灌分開,周圍無高大建筑物、工廠和人口密集生活區影響。(2)茶園外部有林帶保護。茶園內部采用帶狀種植,大小行種植,平均種植密度7400株/667m2左右。(3)茶園主要排水溝渠與G204相鄰,勘驗日仍可見水系破壞和阻塞。(4)茶園中茶樹已全部死亡。(5)經檢測,原告承包土地與公路的交界溝渠長度為455m,茶園與公路界的毗鄰長度為383.6m(不含林帶、苗圃等)。茶樹種植面積為2.245hm2。(6)被施工土方堆壓死亡茶樹所占的土地面積為0.0967hm2。經實驗室對茶樹植物學檢查檢測,田間種植茶樹為灌木型品種,平均株高0.75m。樹姿半開張,生長勢中等,枝條無“之”字型,葉片著生姿態向外,葉片形態窄橢圓形,葉片橫切面內折,葉緣波折中,葉基形狀楔型。茶樹已死亡,根系尚未腐爛。

1.3司法鑒定調查聽證會調查結果(1)原被告對工程施工損壞茶園排水水系,并有部分土方覆蓋到茶樹上的事實無異議。(2)原被告雙方對實際損失數量認識不一。

2分析與說明工程施工造成相鄰農田水利設施

損毀是常見的工程事故,這類工程事故引發的經濟糾紛是常見的民事案件。這類糾紛往往涉案人數多,影響范圍大,延續時間長,“一因多效”、“多因一效”的情況突出,處理不好容易引發群發性事件。無論是行政機關調解還是司法機關審理這類案件,都要求準確鑒定農民的經濟損失與工程事故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和評估經濟損失的大小。農業司法鑒定機構接受委托開展司法鑒定,其鑒定意見就成為解決問題的技術關鍵。本案是人為因素、氣象因素、茶樹品種的抗性因素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典型案件。

2.1茶園排水水系受損是造成原告茶園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茶樹是亞熱帶多年生常綠植物,原產于我國西南部叢林中。性喜溫暖濕潤,耐陰性強,不耐寒。秋季氣溫低到10~13℃,茶樹就停止生長,進入休眠狀態。翌年春季,氣溫回升到10℃時,才重新萌發。越冬期間,若遇-15~-5℃低溫時,一些茶樹品種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根據研究[1],我國以年極端低溫多年平均值-10℃作為茶樹經濟栽培的北限。因此,茶樹主要分布在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地區的熱帶和亞熱帶季風區。在我國暖溫帶季風區中連云港市、山東省日照市近沿海5縣等地,也有零星種植,但常遭凍害。茶樹是喜酸性土壤作物,凡是在土壤pH4.0~6.5之間均適宜茶樹生長,其中又以pH4.0~5.5最好。茶樹對水分的要求較高,要求土壤濕潤、表土保水力強,排水好,地下水位低,最好在1m以下。若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過多處在飽和狀態,則茶根容易遭受根腐病危害或生長受到抑制。在洪澇災害情況下有可能發生更嚴重的后果。涉案茶園地處蘇魯交界地區,土壤屬偏堿性土壤,地下水位較高,栽植茶樹的適宜性較差。2010年7月2日原告所在地降水量129mm,達大暴雨標準,茶園較長時間積水不可避免地對茶樹造成了嚴重損害,造成經濟損失。其中茶園2號田因茶樹更新植株新發枝條高度偏低,耐澇性較差,其損失大于其他田塊。被告工程施工損毀原告茶園水系導致田間較長時間積水與茶樹經濟損失間有因果關系。

2.2原告茶園中茶樹于2011年春全部死亡與2010年夏茶園田間積水無因果關系鑒定組2011年4月26日現場見到茶園中的茶樹已全部死亡,茶樹葉片枯黃,基本不脫落,莖干韌皮部無綠色,根系枯黃色,符合急性干枯死亡的特征(圖7~圖8)。原告現場要求我所對全部死亡茶樹的經濟損失進行鑒定。鑒定組審查全部鑒定資料和現場勘驗后認為,原告茶園中茶樹的全部死亡與2010年11月1日縣公證處公證書附錄的原告茶樹植株為綠色的錄像記錄明顯不符(圖5~圖6),在半年之間相差如此之大,必有它因。鑒定組查閱當地氣象和農業生產管理技術資料得知,2010年秋冬至2011年春天,當地降水量持續偏少,小麥基本能正常生長。茶樹根系深于小麥,雖干旱少雨有抑制其正常生長的可能,但不會發生茶樹旱死的情況。據江蘇省氣象局《2010~2011年冬季氣候影響評價》報道,“2010~2011年冬季(2010年12月~2011年2月)全省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偏低,為1986年以來同期最低值,尤其是2011年1月全省平均氣溫異常偏低,創近30年來最低記錄”。《江蘇省2011年1月農業氣象月報》記載,“2011年1月10日贛榆縣出現極端低溫-10.5℃”。農業氣象資料觀測規范中“極端低溫是離地面1.5m高度的百葉箱中測得的流動空氣的最低溫度”。原告茶園與G204相鄰,國道的“通道效應”使空氣流動速度比氣象臺站百葉箱中的空氣流動速度更快,地面實際溫度低于氣象臺(站)報告的極端低溫觀測值。《中國農業氣象學》“茶樹與氣象”中記載,“灌木型茶樹在-10~-13℃的低溫下,將被凍傷。在-15℃以下時,將嚴重受凍減產,甚至地上部分全部凍枯”。植物凍害常是細胞間結冰和細胞內結冰,如遇干冷大風更加劇了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造成干枯死亡。鑒定組認為原告茶園中茶樹全部死亡是2010~2011年冬季干旱、凍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與被告工程施工毀壞水系之間無直接因果關系。

3原告茶園經濟損失的估算本案對因土方堆壓

造成茶樹死亡的損失和2號田枯死茶樹的經濟損失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法進行。除2號田以外的茶園經濟損失估算采用生產統計法和專家評估法進行。

3.1被土方覆蓋死亡茶樹經濟損失(L1)的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法計算被土方覆蓋死亡茶樹的經濟損失。茶園幼齡期(當地一般5年左右)沒有收益,主要培育茶樹的樹體。5年以后的茶園進入成園期可以正常采收茶葉。本案采用重置期限5年。據調查測算,5年重置成本費用(含人工、種苗、生產資料、土地租金等)19.35萬元/hm2左右。被土方覆蓋茶園(圖2)面積0.0967hm2的重置成本為18711元。被土方覆蓋的茶園當年無產量產出,也無農本投入,應補償一個生長季的可得利益(純收益)。據調查,純收益一般在3.75萬元/hm2左右,0.0967hm2的可得利益為3626元。則被土方覆蓋的茶樹經濟損失為:L1=18711+3626=22347(元)。

3.2茶園2號田茶樹經濟損失(L2)的估算2010年11月1日縣公證處錄像資料清晰地反映茶園2號田塊(面積0.13hm2)為當年新修剪田塊,從茶樹根基部抽出約20cm左右的新枝條葉片為綠色。鑒定組對公證處錄像截屏圖片用比例分析法估算出田間枯死植株面積占種植總面積的50%左右;對原告提供的2010年春茶園生產情況的錄像進行截屏圖片分析,估算出其中約有10%為往年死亡植株,因此,鑒定組認為原告2010年夏茶園淹水死亡的茶樹種植面積為0.13×(50%-10%)=0.052hm2。按照重置成本法估算,其經濟損失為10062元。因原告茶園2號田春剪后無夏秋茶可采,故無夏秋茶經濟損失。L2=10062元。

3.3原告茶園(除2號田外)受災經濟損失(L3)的估算據測算,茶園(除2號田)受損面積為2.115hm2。根據《江蘇省農村統計年鑒》公布的全省各縣(區)2007~2009年茶園面積與總產量的數據,原告所在縣前3年茶葉單產平均為295.05kg/hm2。據調查,當地春茶、夏秋茶產量的比例約為2∶3,原告春茶不受淹水影響,夏秋茶葉因淹水造成的損失量為295.05kg/hm2×(3/5)×2.115hm2=374.42kg。據調查,江蘇省的綠毛茶2010年下半年夏秋茶(新茶)市場均價約為220元/kg,受損茶園的經濟損失總產值=374.42kg×220元/kg=82372.4元。原告無夏秋茶采茶用工成本投入(其他減少投入的生產農本與田間排水等增加的農本基本持平),據調查測算,原告茶園后期未投入采茶用工成本11530元。原告茶園受淹導致夏秋茶經濟損失為:L3=82372.4-11530=70842.4(元)。

3.4原告總的經濟損失(L)估算總的經濟損失(L)等于被土方覆蓋死亡茶樹經濟損失(L1)、茶園2號田茶樹經濟損失(L2)、原告茶園(除2號田)茶樹受災經濟損失(L3)之和。L=L1+L2+L3=103251.4(元)。

4司法鑒定意見質證采信情況

法院收到司法鑒定意見書后,依法向當事人送達(庭前開示)、組織庭審質證,原被告雙方對鑒定結論未提出任何實質性意見。法院采信鑒定意見組織原被告雙方調解,最終達成和解協議,被告履行協議后順利結案。

5討論

5.1司法鑒定人必須查明導致茶園經濟損失的真實原因

農業生產的綜合性、季節性、連續性、區域性的特點決定了農業司法鑒定有著自身的特點[3-4]。一是鑒定內容的綜合性。“多因一效”、“一因多效”的情況突出。農業生產是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受到土壤、氣候、作物、種植人員(農民)技術能力和社會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從繁雜的因素中鑒定出引起損失的原因和準確估算出實際損失,這是農業司法鑒定的技術難點和關鍵。二是農業司法鑒定的時效性突出。過了季節事故現場就不復存在。三是案件當事人無案件的系統資料。司法鑒定人必須到田頭、灘涂、養殖場、林場、茶園等現場調查,尋找物證,取得樣品,進行必要的實驗室理化分析。四是農業事故的突發性、群發性特點突出。這些特點要求農業司法鑒定人必須以中立者的身份,用近代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分清各種因素對經濟損失的因果關系和影響程度的大小,作出客觀、公正、科學的鑒定結論。本案例鑒定內容至少包含了以下3個方面:一是致害因素(工程施工破壞了農田水利設施)對茶樹被淹損害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二是致害因素對茶樹受水淹損害(死亡、黃化落葉等)程度和農產品損失量(如農產品茶葉產量、品質的降低)的認定;三是對茶樹受損量經濟價值的估算。經濟損失是鑒定對象(茶樹)損害程度貨幣化的衡量指標。只有致害因素與鑒定對象受損害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進行損害程度和經濟損失的鑒定才有實際意義。司法鑒定人必須根據茶樹的生長發育規律、自然生態環境、茶樹栽培管理、農田水利設施損毀程度、暴雨與田間積水程度和極端低溫凍害與茶樹對凍害耐受程度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查明茶樹死亡、受損的真實原因、程度及對經濟損失的影響效應。

5.2司法鑒定人必須采用合適的方法估算其經濟損

篇5

普洱茶各自相異的香氣不僅能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更能為生活增加趣味。對于普洱茶的香氣評價沒有科學精確的儀器,全靠人的鼻子,就算有警犬一樣靈敏的鼻子,對于香氣的描述也不免帶有人主觀的意識在里面。大滇就多年喝茶、制茶的實踐經驗和廣大茶友分享一下我對于普洱茶各類香型的心得,不一定全對,僅供交流學習。

樟香 關于樟香,很早之前,大家看過的“傳說”是:云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樹林,這些樟樹多數高達一二十丈,在大樟樹底下的空間,最適合普洱茶的種植生長,大樟樹可以提供茶樹適當的遮陰機會,在樟樹環境下可以減少茶樹的病蟲害發生。如在樟樹枝葉上生有許多小蜘蛛,會垂絲下來,吃掉茶樹上的小綠葉蟬等病蟲。更可貴的是普洱茶樹的根,與樟樹根在地底下交錯生長,茶葉有了樟樹香氣,貯存于葉片中。

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樟樹+茶樹=樟香?那么同樣,這棵樟樹也會帶有茶香?如果種棗樹就帶棗香,種蘭花就帶蘭香,那么,種橡膠,就帶橡膠味?茶葉有了樟樹香氣,貯存于葉片中。怎么可能?請注意關鍵點:科學研究發現有些普洱茶里面確實含有一種叫芳樟醇的物質。這種物質,必須是經過發酵才會激發出來,也就是說,樟香如果出現,那么意味著這個茶要么是熟茶,要么是較長年份的生茶,以及經過入倉(受潮)的生茶。總之,跟濕度有關系。而事實上,多年來行走茶區超過10萬公里,深入到各個村寨,我迄今為止沒有看見樟樹與茶樹伴生的情況,我印象里,某一年,好像是云南省植物學研究所的教授也寫過文章說,茶樹與樟樹是天敵,不能伴生。

荷香 即普洱茶散發出類似荷葉的香氣。我特意買了云南著名的澄江藕粉來對比普洱茶荷香的代表:白針金蓮。

關于這個香型的描述,必須嚴格與茶的等級掛鉤,多見于對宮廷級、一、二、三級茶的描述。熟茶,喝宮廷級別的茶,夠純正的話,能體會什么是荷香,而荷香的濃厚程度,可以判別茶青的等級高低。對應散裝的宮廷級熟茶散茶,荷香,甚至成了唯一鑒賞的指標。

蘭香 即普洱茶沖泡后有蘭花的香氣。我個人一直反對用蘭香、樟香、荷香等等這些來描述普洱茶的香氣,但沒有辦法,當這個行業都在這樣描述的情況下,總得弄明白。

蘭香據說被稱為普洱生茶最高貴的香氣,也是古樹茶才具備的香氣。關于這一點,我既無法承認,也無法否認。以實踐經驗來看,偶爾有幾個地方的茶會有這樣的特點,但不能推而廣之。用這個來衡量普洱茶的品質,我一直認為是欠妥的。蘭香作為新茶時期的一個特征,給人一種愉快的感覺,這個沒有錯。但我并不覺得這個香氣會一直保留到十年,老茶時期。如果這個香氣不能保留到十年,那么,就只有現喝的意義。何以衡量出10年后茶的品質?因此,關于蘭香,我建議,說明是在新茶時期,而且會持續衰減。

陳香 關于陳香,必須分開來說,熟茶的陳香以及生茶的陳香。這是明顯不同的。許多老茶,現在喝已經談不上滋味的濃厚了,讓人愉快的部分,僅僅只有陳香。這也是歲月給普洱茶留下的影子。我直白地把陳香描述為:陳化(或者發酵)味 。你可以在3-5年的生茶里感覺到程度較輕的陳香,以及5-10年的生茶里感受到中等的陳香,時間越久,陳香味越重。對于熟茶,陳香又依據原料等級不同,以及發酵程度來衡量,而簡單以年份來衡量,是不合適的。一個9級茶,1-2年就會有很重的陳味,5年非常陳,而對于宮廷級別的熟茶,10年的陳味尚達不到9級茶3年的陳味。

木香 即陳年木頭自然散發的味道,“傳說”中,木香是茶放到很多年后自然產生的香氣。我個人的體會是在20年陳香那個熟茶里,明顯的木香。或許,很多年了,我都會一直認為,木香只有老茶,才會產生。但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新發酵的熟茶里喝出了明顯的木香,嚴格來說,是一個發酵失敗的茶里,所以,關于木香,對我的思想,要重新定義了。

花香 關于花香可能不同的做茶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只能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我經歷過有花香的茶:景邁茶區的茶,哀牢山的茶,以及南糯山某些地方的茶。這種花香,是淡淡的,并非很濃郁的香氣,但我僅僅只是在新茶階段,毛茶階段,感覺到這樣的香氣。而一個負面的信息則是:我對這個香氣能留存下來,非常不樂觀。

在我制茶的經歷中,因為茶的生態環境是我所理想的,森林覆蓋率高,茶樹周圍,雜草叢生,所以試制了一些茶,但我確實在毛茶階段沒有喝出花香。在成餅后,才發現,這個茶具有花香這樣的特性。這個說法也許會令人失望,仿佛做茶人在做之前就應該知道這個茶會怎樣。事實是,做茶,有時是要靠運氣的,這才是客觀的態度。

蜜香 即蜂蜜的香氣,當然對于普洱茶來說,這個滋味會比真正的蜂蜜香淡很多,但香型的確接近。關于蜜香,我個人看法如下:第一,大多數緊壓生茶在1-5年陳期茶都會呈現出這一點;第二,保存良好的散茶在1-3年陳期會出現這一香味;第三,在鮮葉加工過程中,通過增加攤晾時間(達到前發酵效果)或者殺青后堆放,可使得新鮮毛茶產生蜜香。這一結論,限于筆者資源,僅在老班章和景邁古樹茶鮮葉加工過程中實踐過。總體而言,除了極個別現象,蜜香的產生都跟發酵過程有關系,是普洱茶自然陳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香氣。

原野香 或者稱為野香,就這個名字而言,你可以想見,野生茶具備的濃郁香味,用原野香來描述,是恰當的。這種茶香太過明白,最簡單的方法是試試野生茶, 野生茶在普洱鎮沅、臨滄大雪山等地都有廣泛分布,這種典型的香氣為野生茶所獨有,在某些過渡型樹種里,也能感受到這種原野香。而栽培型的茶樹,無論用何種工藝加工,都無法得到此種香型。

參香 即人參的香氣。喝普洱茶真不容易啊,又得去買點人參來對比。這個香味讓我迷惑了很久,而且特意去找這樣的茶,來捕捉這樣的感覺。花了較多一筆錢,根據前輩老茶人的推薦,買了一片老茶學習參香。這個茶,是一片80年代初的熟磚,在香港存放,喝過,確實明白了老茶人說的參香是怎么回事。據解說,4-6級生茶港倉狀態放15-30年,有強烈樟香,而熟茶,尤其是低等級茶,放20年以上,港倉,有參香,這個是別人的解說,大家可以參考。需要說明,這個是充分條件,并不是重要條件。反過來的結論是不成立的,即:不能反推出“凡是出樟香的4-6級生餅一定都是港倉存放的……”等若干結論,不可逆。

藥香 關于藥香,自然是煎中藥時散發的味道了。在我的理解里,非常老的年份茶里,會出現這樣的味道。而這個,我在干倉的老熟茶里有過體驗。一次是一個是20多年的老熟茶,另外一次是偶然的機會,把十年左右的老熟磚用110cc的蓋碗,投茶量15克,燜泡出味道,出現了所謂的藥香。注意:熟茶,干倉,多年陳期,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味道。確實跟熬中藥的藥湯外形和口感都接近。

篇6

【關鍵詞】:中藥材 色譜法

【中圖分類號】R45;R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8)4-0044-04

我國中藥材品種繁多、資源豐富藥用動植物達1萬余種,在當今世界“回歸自然”思潮影響下,尋找天然藥物的呼聲日漸高漲,因而對于我國這樣的中藥材大國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鑒別方法和質量保障體系。很多中藥材形態相似,加工處理后形態結構易發生改變,目前采用的經典植物鑒定,性狀鑒定和顯微鑒定等研究方法由于鑒定標識建立在個體形態和客觀觀測水平上,因而存在主觀性強、重現性和穩定性差等不足[1]。而分子標記技術又存在方法不夠完善,資料不豐富,成本偏高無法推廣到生產第一線的缺點[2]。相比之下,色普法已成為中藥材鑒定中不可缺少的常規而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對成分復雜的中藥材有分離分析鑒定的雙重優勢。隨著化學分析色譜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20世紀70年代,人們將中藥中的化學成分展開于由各種不同載體制成的薄層板、紙片、膠片等物體上,不同的生藥成分顯現出不形狀,顏色的斑點或條紋等,人們可根據斑點或條紋的位置(Rf值)、顏色、數目等特征來鑒別生藥真偽和質量,從而創立了色譜法。目前常用的色譜法有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紙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毛細管電泳和凝膠電泳等。

1 薄層色譜法(TLC)

薄層色譜(TLC)由于操作簡單、直觀、經濟、適用范圍廣闊,在中藥鑒別中應用頻率最高。目前,常用的薄層色譜法有高效薄層層析法、薄層掃描法和反相薄層色譜法等[3]。

1.高效薄層層析法(HPTLC):HPTLC的薄板采用更加細致均勻的吸附劑用噴霧法制成,提高了分離效果,增強了重現性。張虹將榧屬植物葉的提取物經TLC法初步分離,再用HPTLC法測定紫杉酸的含量,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可用于定量檢測[4];米莉莉等用高效薄層色譜掃描法對天然蟲草與人工蟲草菌絲體中核苷類有效成分進行含量測定,同時建立了不同蟲草樣品的熒光淬滅薄層色譜圖譜[5];伍慶等用HPTLC法建立了快速測定知母藥材中菝琪皂苷元的方法[6];曾長青等用高效硅膠薄層板對動物藥不同蛇膽膽汁酸的14種組分進行測定,發現有相似組成[7]。

1.薄層掃描法(TLCS):應用薄層掃描儀將薄層板轉換成薄層圖譜的方法叫做薄層掃描法(TLCS)[8]。TLCS所得到的圖譜比目測的層析圖譜更為客觀準確。張尊聽等以高效薄層色譜掃描法測定野葛根中游離葛根素和總葛根素含量[9];蘇淑分等使用薄層掃描法測定不同品種和產地化甘草并建立了指紋圖譜,可以快速的對藥材品質作出評判[10];顏玉貞等完成了黃連的指紋圖譜研究[11];蘇微微等完成了黃參的薄層掃描指紋圖譜[12]。

1.3 反相薄層色譜(RPTLC):當薄層色譜中流動相的極性大于固定相極性時,就形成了反相薄層色譜(RPTLC),RPTLC主要用于極性成分復雜的藥材樣品。張子忠等對不同產地不同時間采收的蔓荊2種》荊素和對羥基苯甲酸進行了RPTLC定量分析比較考察了多種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同時優化了實驗條件,用于蔓荊子中上述兩種成分分析前者回收率93.9%,后者回收率91.2%[13]。

2 氣相色譜法(GC)

氣相色譜法(GC)以氣體為流動相,適合于揮發性成分或通過衍生化后能汽化的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有靈敏度高、操作簡便、樣品無須化學前處理、提供信息量大等優點。目前使用頻率較高的有裂解氣相色譜(適用于不揮發成分)和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等。

2.裂解氣相色譜:該發將樣品放入裂解器內,在一定條件下加熱樣品使其瞬間裂解,生成可揮發的小分子,立即被載氣帶入氣相色譜系統分析拄上,分離后得到裂解氣相色譜圖。袁敏等用此法比較了不同產地連翅的氣相色譜圖,13種樣品的色譜圖近似,重疊率達89%以上[14]。

2.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將氣相色譜與質譜聯合使用的一項技術即為GC-MS。徐勤等GC-MS對前胡中的白花前胡丙素,丁素和紫花前胡苷的含量進行研究,發現前胡兩種標準藥材的圖譜差異顯著,證實了藥典前胡的2個品種化學成分不同的說法[15];魏剛等采用GC-MS法對不同產地廣藿香、組織培養廣藿香、超臨界提取廣藿香、廣藿香對照品共21品種進行了組分分析,發現石牌藿香與高要海南藿香相比,11個成分相對含量均有顯著差異,而高要與海南藿香無明顯差異[16];徐春艷等用此法測定出黃連與肉桂配伍后桂皮醛含量下降,下降程度與黃連比例有關[17];梁永樞等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的揮發油中,用GC-MS對其成分進行分析,分離出20個組分,鑒定出其中的6種組分,并首次從沉香揮發油中分析得到Guaiol和α-Copaen-11-ol[18]。

3 紙色譜

紙色譜(紙上層析)屬于分配色譜的一種。主要用于多功能團或高極性化合物如糖、氨基酸等水溶性成分的分析分離。目前在中藥材中應用較少。

4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HPLC和其他分離方法相比有柱效高、靈敏度高、分離迅速性和重復性好等特點,若配以不同的檢測器,可對多種藥物成分進行分析,一般用于含量測定,也可根據特征色譜峰進行定性分析[19~20]。曾憲儀等用HPLC法測定枳殼、枳實中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的含量,結果發現枳實中辛弗林和N-甲基酪胺的含量高于枳殼[21];曹愛民等用HPLC法測定出了決明子中大黃酚含量,含量測定結果線性關系良好,平均回收率99%[22];楊國紅采用HPLC法對中成藥兩個制劑中桂皮醛進行測量,樣品量在0~0.15范圍內呈線性關系,表明本法適用于對含桂皮醛成分的中成藥進行質量控制[23];另有文獻建立連翹、紅花、刺五加等的HPLC指紋圖譜,以鑒別區分不同來源、不同產地中藥材[24~25]。HPLC與現代檢測器相結合又產生了一些新技術:液相色譜-蒸發光散射檢測(HPLC-ELSD),Park等用HPLC-ELSD法同時分離和測定了人參皂甙Rb、Rc、Rd、Re、Rf、Rg和Rh等[26];液相色譜-質譜(LC-MS),Van Breemen等首次將LC-MS技術用于人參粗提取物中的人參皂甙[27];反相高效液相色譜,張麗艷等用此法測定喜樹堿含量隨生長月份增加而遞增規律,為藥材采收時間的確定提供了依據[28]。

5 高效毛細管電泳(HPCE)

HPCE是20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一種高效快速分離技術,是經典電泳技術和現代微柱分離相結合的產物[29],有分離模式多、分離效率高、速度快和分析范圍廣闊的特點。王演以HPCE法對不同屬群大青葉藥材的理化特征進行分析,發現異地栽培的不同屬群大青葉藥材的化學成分和含量差異顯著[30];沈陽等測定不同種類甘草藥材中甘草酸的含量程良好線性關系,本法適用于甘草酸含量的測定[31];張朝暉等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出大海馬、線紋海馬、刁海馬、刺海馬、小海馬、貢氏柄頜海龍、三斑海馬、粗吻海龍、海魚、擬海龍、尖海龍和寶珈海龍12種海馬海龍類藥材的電泳圖譜,為海馬海龍類藥材鑒定提供了依據[32]。等提取菟絲子種子植物蛋白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生藥鑒定,結果表明,同屬不同種菟絲子的堿溶性和酸溶性蛋白在成分和含量上均有顯著差異,根據其種子植物蛋白的電泳圖譜可有效鑒別菟絲子的來源[33];孫國祥等用HPCE法對射干的水提取液進行指紋圖譜研究,計算出不同產地射干的CEFP的相思度(S)大于0.92,證明不同產地的射干在化學成分的分布上是十分相似的[34];王實強等采用HPCE,用外標峰面積法測定嬰栗殼中可待因嗎啡和嬰栗堿的含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35];丁原菊等采用高校毛細管電泳法對紫柴胡中柴胡皂甙a與d對映體進行分離和測定取得良好的結果,柴胡皂甙a與d的回收率達97.1%[36]。

6 凝膠電泳

凝膠電泳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我國,石俊英教授等率先將現代生物技術與傳統的中藥學科相接合,經多年潛心研究和實踐,創建了“中藥電泳鑒別法”新技術,并在動植物類中藥材鑒別中廣泛應用。目前重要的電泳鑒別多集中在蛋白質的鑒別上,蛋白質又分為貯藏蛋白和同功酶兩種。

6.貯藏蛋白電泳(凝膠蛋白電泳):不同蛋白質因存在分子大小空間結構和電荷數目上的差異,可以通過電泳得到分離。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與其他分析手段相比具有分辨率高、性能穩定、凝膠孔徑可調等優點,是目前常用的蛋白質分離分析手段。金躍明等用緩沖葉提取樣品中蛋白質,在10%連續的SDS-PAGE凝膠上進行電泳,結果鹿鞭與其主要偽品牛鞭的電泳圖譜有明顯區別,不同品種鹿鞭電泳圖譜也有明顯區別[37];趙華英等應用蛋白質電泳得出青葙子、牛膝子、雞冠花子、皺果莧子、莧子和反枝莧子的6種種子電泳圖譜,準確的鑒別出了莧科6種種子類藥材[38];趙曉榮等用蛋白質電泳得出了馬鹿鞭、海狗鞭、黃狗鞭和海象鞭的清晰圖譜,準確的鑒別出了4種鞭類藥材,還觀測出黃狗鞭與馬鹿鞭樣品圖譜極為相似,從而提出用黃狗鞭代替馬鹿鞭的設想[39];李鋒等用SDS-PAGE法對羚羊角山羊角、黃羊角、綿羊角和藏羚羊角急性了電泳圖譜比較,發現各樣品有不同的蛋白質成分,成功的區分了這5種角類藥材[40]。

6.同功酶電泳研究:同功酶是指催化作用相同而分子結構不同的一組酶,它存在于同一種屬或同一個體的不同組織或同一細胞的不同亞細胞結構中。同功酶的結構差異來源于基因差異,能穩定的遺傳給后代。因此可以根據同功酶分子結構差異用電泳法來分離。常由于電泳法分離的同功酶有乳酸脫氫酶同功酶、過氧化物酶同功酶和酯酶同功酶等。

6.2.乳酸脫氫酶(LDH)同功酶:20世紀50年現乳酸脫氫酶以來[41],同功酶用于動植物的分析鑒別也緊隨而至。李大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對巨蜥的血清、腦、腎、肝、心肌、骨骼肌和小腸的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進行分離和測定.結果表明,LDH同工酶具有明顯的組織特異性[42];任文華等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技術,對刺猬(Erinaceusdealbatus)及游蛇科的黑眉錦蛇 (Elaphetaeniura)、紅點錦蛇(E.rufodorsata)和赤鏈蛇(Dinodonrufozonatum)等在冬眠期和活動期骨骼肌、心肌、肝等的乳酸脫氫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同工酶譜進行了分析,并用比色法測定了以上各種組織的LDH活性,結果表明:LDH同工酶的電泳圖譜只有紅點錦蛇的肝和骨骼肌中存在活動期和冬眠期的明顯差異,在其余動物兩個時期的組織中未表現出明顯變化,刺猬的肝臟LDH活性在冬眠期顯著地高于活動期,而其余的動物組織冬眠期LDH活性均顯著低于活動期,三種蛇類組織LDH4均未見表達[43]。

6.2.過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在高等動植物中,過氧化物酶廣泛而大量的存在著,并有較多的同工酶。李桂蘭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膠電泳對菘藍不同器官的POD同工酶進行分析測定,發現菘藍的POD同工酶酶譜具有一定的器官特異性和穩定性,并且同工酶變化與生物的生長發育之間具有特異性關系,可為生物生長發育的調控研究提供參考[44];于晶等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技術對不同種源黃芩過氧化物同工酶進行研究,再利用過氧化物同工酶譜帶聚類分析,可為不同種源黃芩的劃分提供參考[45];陳文強等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對天麻3種變型的過氧化物酶(POD)的同工酶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天麻3種變型的過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活性不同,酶譜條帶數在5~7條之間,且具有特征譜帶.其中烏天麻和紅天麻的酶譜條帶數相同,兩者的酶譜條帶數均多于綠天麻;綠天麻、烏天麻和紅天麻的酶譜條數依次分別為5條、7條和7條;其中基本酶帶有5條,Rf值分別為0.06、0.24、0.83,0.89、0.98;烏天麻與紅天麻的相似度指數為0.86,說明這兩個種親緣關系近;烏天麻與綠天麻的相似度指數為0.71,反映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相對較遠[46]。

6.2.3 酯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是一類水解酶,能催化分子中酯鍵,酯酶同工酶在動植物體內廣泛分布。張麗萍等用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快速簡便的鑒別了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種子,為蒙古黃芪種子真實性的檢驗提供理論依據[47]。

綜上所述,色譜法在中藥材分析和鑒別中的應用已達到一定水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們在逐步探索中去改進,從而達到更有效、更簡便的鑒別中藥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賈恩禮,黃尉初. 中藥鑒定中現代分析技術的國內應用概況[J].實用醫藥雜志,2006,23(8):989~990

[2]郭偉云等.DNA分子標記技術在中藥材品質鑒定中的應用進展[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6,23(6)

[3]顧英,馮怡.薄層色譜新技術在中藥藥物分析方面的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2):2589

[4]張虹.TLC-HPLC 法分析非屬植物葉中的紫杉酸[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3,25(5):402

[5]米莉莉,張文素.冬蟲夏草及人工蟲草核苷類成分的TLCS研究[J].中成藥,2003,25(5):402

[6]伍慶.知母中菝琪皂甙元測定方法探討[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20(4):72

[7]曾常青.14種蛇膽膽汁酸成分的高校薄層色譜分析[J].中藥材,1996,3:139

[8]于寶珠,陳立亞.薄層色譜在中藥指紋圖譜中的應用[J].中國藥事,2005,19(10):619~620

[9]張尊聽等.太白山野葛根中異黃酮和葛根素含量隨季節的變化[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2,13(6

[10]崔淑芬, 蔣鐵倫, 王小如薄層色譜指紋圖譜在甘草GAP生產與質控的應用[J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04 , 18(4) : 3

[11]顏玉貞, 林巧玲, 謝培山, 等黃連指紋圖譜研究[ J ].中國中藥雜志, 1993 , 18 (6) : 329

[12]蘇薇薇.聚類分析法在黃芩鑒別分類中的應用[J ] .中國中藥雜志, 199, 16 (10) : 579

[13]張子忠,袁久榮等.蔓荊子反相薄層色譜分析的研究[J]. 藥物分析雜志,1995,15(2):13

[14]袁敏,張銘光. 不同產地連翅的氣相色譜圖[J]. 中草藥,2003,34(1):70

[15]徐勤.測定白花前胡忠花前胡丁素的含量[J]. 中國藥學雜志,2001,36(2):122

[16]魏剛,符紅.GC-MS法對藿香的研究[J]. 中成藥,2002,24(6):407

[17]徐春艷.氣相色譜法測定黃連與肉桂配伍前后桂皮醛含量變化[J]. 藥物分析雜志,2001,36(2):11~14

[18]粱永樞,劉軍民.沉香藥材揮發油成分的氣象色譜-質樸聯用分析[J]. 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2):2518

[19]劉春麗,劉滿倉.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中藥及植物藥進展[J]. 分析化學,2000,28(5):631~643

[20]龍全江,江葳葳,熊健,等. 高效液相色譜在中藥研究應用中的新進展[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 , 1999,(04)

[21]曾憲儀, 陳小紅, 肖嗚,等. HPLC法測定枳殼、枳實中辛弗林和 N-甲基酪胺的含量[J]. 中國中藥雜志 , 1997,(06)

[22]曹愛民, 沙明, 孟淑智, 姜麗,等.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決明子中大黃酚的含量[J].中國中藥雜志 , 1997,(02)

[23]楊國紅.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兩種中成藥中桂皮醛的含量[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1994,(05)

[24]張文婷, 何翱, 陳浩. 連翹的HPLC指紋譜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 2002,(05)

[25]周曉英, 張立新, 張良,等.紅花的HPLC指紋圖譜分析方法研究[J]. 中成藥,2002,(05)

[26]Park MK,Park JH.Chromatogr.A,1996,736:7778

[27]Van Breenmen R B,Fong H.J Anal chem.1995,67:3985

[28]張麗艷, 楊玉琴. 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喜樹果實中喜樹堿的含量[J]. 中國中藥雜志 , 1997,(04)

[29]時淑華; 何茶葉.高效毛細管電泳法在中藥監測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科版),2006,3(7):36

[30]王寅.高效毛細管電泳法用于不同群居大青葉藥材的鑒別[J]. 中草藥,2003,31(2):547

[31]沈陽,莊峙廈,王小如. 高效毛細管電泳法分離測定不同種類甘草藥材中甘草酸的含量[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 2004,(S1)

[32]張朝暉,范國榮,徐國鈞,等.12種海馬、海龍類藥材高效毛細管電泳法鑒別[J]中國中藥雜志 , 1998,(05)

[33],羅國安,王如驥,等.中藥菟絲子的高效毛細管電泳法鑒別[J]藥學學報 , 1997,(07) .

[34]孫國祥, 萬月生, 孫毓慶. 射干的毛細管電泳指紋圖譜研究[J]. 色譜 , 2004,(03)

[35]王實強, 首弟武. 高效毛細管電泳法測定罌粟殼中生物堿的含量[J]. 色譜 , 1997,(05)

[36]丁原菊, 陸瑋潔, 主沉浮, 高建軍, 賈炯. 毛細管電泳法對柴胡中柴胡皂甙a與d對映體的分離和測定[J]. 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 , 2006,(05)

[37]金躍明, 李峰. 鹿鞭藥材及偽品的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鑒別研究[J]. 遼寧中醫學院學報 , 2005,(06)

[38]趙英華等. 莧科6 種種子類藥材的蛋白電泳鑒別[J]. 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52~53

[39]孫曉榮等.4種鞭類中藥蛋白電泳鑒別[J]. 中國中藥雜志,1997,32(5):271

[40]李鋒等 羚羊及偽品的凝膠電泳鑒別[J]. 中草藥,2001,22(5):454

[41]林巖香, 王建勤. 同功酶用于藥用植物分類鑒別的技術原理與應用探討[J]. 海峽藥學 , 1995,(02)

[42]李大筠. 巨蜥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的分離和測定[J]. 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 1996,(04)

[43]任文華; 楊光; 谷宇; 趙祥偉.刺猬和三種游蛇科動物冬眠期和活動期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的比較[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1.

[44]李桂蘭. 中藥菘藍過氧化物同工酶的測定[J].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 , 2006,(04)

[45]于晶; 陳君等.不同種源黃芩的過氧化物同工酶研究[J] . 中藥材, 2006,7(5)

[46]陳文強,鄧百萬,丁銳,吳三橋,李新生. 天麻3種變型過氧化物酶的同工酶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 , 20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