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廊坊市,鄉村旅游;問題;建議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業在一些地方悄然興起,成為農村發展第三產業的一條重要途徑。鄉村旅游為農村經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發展鄉村旅游業對促進農村經濟改革和現代化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地區為活動場所,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景觀、生產經營形態、民俗文化風情、農耕文化、農舍村落等資源,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健身、娛樂、購物、度假的一種新的旅游經營活動。鄉村旅游既包括鄉村觀光農業旅游,又包括鄉村民俗文化風情旅游,還包括鄉村休閑度假旅游和鄉村自然生態旅游,是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新型旅游業。
一 廊坊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廊坊市鄉村旅游的發展特點
(1)廊坊鄉村旅游正處在起步階段,旅游項目以農業旅游為主,農業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結合,體現了“農游合一”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特點。
(2)鄉村旅游以觀光、休閑功能為主,主要包括觀賞、品嘗、購物、勞作、娛樂、農技學習、鄉村文化欣賞、農民生活體驗等。旅游功能比較單一。
(3)鄉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特色農業區和風景名勝區。體現了鄉村旅游靠近發達地區和“靠天吃飯”的特點。
(4)鄉村旅游呈無序管理狀態。如觀光農業旅游、民俗風情游、娛樂休閑游等旅游集散地,其經營管理,既不歸農業部門管理,也不歸政府部門管理,成為無人監管的真空地帶。其生存狀態完全取決于經營者駕馭市場的能力。
2 目前廊坊市鄉村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正確認識。有些干部認為鄉村發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勝古跡的“專利”,鄉村風景,有啥“看頭”。因而對發展鄉村農業旅游不重視、不支持。旅游的投資建設都集中在風景名勝區和文物古跡方面,而對開拓鄉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認識和行動。也有些人對鄉村旅游的性質和特點認識不足。農業旅游是以農業經營為基礎,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而有的經營者忽視或脫離農業生產經營,單純搞旅游,靠賣門票來維持,結果越辦越差,最后關門停業。更有甚者,開辦農業旅游,大興土木建設,過多地搞人文景觀,把農業旅游區變成文化娛樂區,結果游客少,處于半停業狀態。
(2)缺乏整體規劃。近年來,一些地區的領導或經營者急于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沒有認真分析本地的資源優勢和客源市場,憑著一股熱情,一哄而上,盲目發展鄉村農業旅游,既沒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區內項目建設重復,功能雷同,互相競爭,效益低下。還有的農戶看到人家搞農業旅游富起來,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場調查和投資分析,也不做規劃設計,就利用現有農田、果園、牧場、養殖場搞起旅游來,結果因低層次開發,產品品位不高,配套設施和環境較差,逐漸衰落而停業。
(3)缺乏市場分析。鄉村旅游的客源主要來自城市,所以研究城市市場需求、規模及變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問題。然而,目前一些鄉村旅游經營者沒有全面調查和分析城市游客來源、客源類型、市場規模、客流規律、游客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等情況,也不了解周圍相鄰地區有無競爭的同類旅游項目,就盲目上項目,搞鄉村旅游,結果是相互競爭,游客稀少。
(4)旅游產品單一。目前,廊坊鄉村旅游尚未成熟,鄉村農業旅游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民俗文化沒能得到有效的挖掘,旅游活動主要停留在觀光、采摘、垂釣等項目上,以滿足游客的物質需求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圍。鄉村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適應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一些“農家樂”游客大多數只進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體驗、休閑項目,不能滿足多層次游客尤其少年兒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礎設施不完善。廊坊鄉村旅游地區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基礎設施適應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區道路、停車場、洗手間、電話亭等公共設施簡陋、設備不足,客房、餐廳、茶樓等主要住宿設施條件差,水電供應不正常,安全條件不好,衛生狀況和設施條件難以讓游客接受,難留住游客。
(6)經營不規范。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不規范。主要表現:一是旅游項目開辦審批不規范,很多項目沒有申辦報告,沒有經專家論證,沒有一定的審批手續,自發、盲目發展;二是旅游項目尚未納入旅游部門的正式管理范圍之內,其開業、停業都較隨意,有的村、戶根本不具備經營條件也開張經營;三是價格不合理,任意定價,甚至有懵客、宰客現象;四是管理和導游人員素質差,服務水平低,不能滿足游客的要求;五是對旅游項目沒有嚴格的考察和動態跟蹤管理,缺乏定期評估和淘汰制度;六是管理體制不健全,尚未納入政府行政職能,農業部門和旅游部門管理不協調,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資金投入不足。發展鄉村農業旅游,開辦觀光農業園區,雖是以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和農業生產為基礎,但園區建設和市場營銷等都需一定的資金。然而,農民沒有更多資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資更困難。所以,發展鄉村農業旅游,資金缺乏是一個重要障礙。
(8)缺少政策和法規保障。目前,農民群眾具有興辦旅游的積極性,但政府對發展鄉村旅游尚未制定優惠政策,也沒有制定鄉村旅游管理、觀光農業管理、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農家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沒有政策,沒有法規,就難于管理,也不能保證其健康、持續發展。
二 廊坊市發展鄉村旅游的建議
1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近年來,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多次指出:旅游業發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圍繞“五個統籌”抓發展,把發展旅游業與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積極開發農村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農業旅游。國家旅游局也強調:在推進城市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加快發展農村旅游業,擴大城鄉旅游交流,在解決“三農”問題中做出更大貢獻。我們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和發揮農業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視鄉村農業旅游的發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風景區旅游的同時,開辟鄉村農業旅游的新空間、新天地。廊坊要緊密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大力規范發展會展旅游、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科技旅游,創辦農業旅游專業村,發展農業旅游專業戶。通過發展鄉村農業旅游,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中心的鄉村第三產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擴大勞動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
2 因地制宜,搞好規劃
發展鄉村旅游要因地制宜,搞好整體規劃,突出特色。規劃的原則包括:(1)區位優勢原則。盡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區,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資源優勢原則。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開發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項目;(3)市場導向原則。根據城市游客的消費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項目和產品;(4)綜合效益原則。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規劃的內容有:①調查分析當地資源條件、農產品優勢和市場客源條件;②科學地確定鄉村旅游業的功能定位,選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或主導產品;③劃分旅游功能分區,搞好旅游項目和景觀布局;④搞好基礎設施規劃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⑤制定營銷策略,加強促銷措施,擴大旅游市場。通過規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合理開發農業資源、農業產品和農耕文化,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的變化規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強吸引力。
3 堅持科學發展觀
鄉村旅游業是立足于鄉村,服務于城市,最終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為目的的新型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業關系到農業生產經營、農村文化開發和農利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等多方面。所以,發展鄉村旅游業,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以提高農民收益為出發點,服務于城市游客,最終發展農村經濟。二要堅持以農業經營為主。鄉村農業旅游堅持以農業經營為基礎,在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基礎上發展旅游業,以農業養旅游,以旅游促農業。三要重視生態保護。鄉村農業旅游屬于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的范圍,發展農業旅游必須重視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提升鄉村環境質量,防止農業污染,杜絕“開發性”破壞。四要重視農村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我國農業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較高的文化品位,要實行農村文化資源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繼承和發展相結合。五要實施城鄉旅游開發一體化戰略。將鄉村旅游開發納入城市旅游大系統中統一規劃和建設,可以科學開發和合理布局區域鄉村旅游項目,避免近距離的雷同和重復建設,減少投資失誤,提高開發效果;可以使城鄉之間資源和產品優勢互補,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場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資金、技術等優勢條件,加大投入,推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
4 加強規范化管理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首先把鄉村旅游的管理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采取政府主導、各方支持,行政、經濟、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導和管理方法。成立鄉村旅游領導機構,負責鄉村旅游發展的管理、協調、監督、指導和服務工作。二要制定優惠政策。在資金、規劃、土地、稅收、道路、通訊、水電、門票收費等方面對鄉村旅游發展實行優惠扶持政策,以促進發展和壯大。三要多方集資。廣泛發動和吸引社會上各種投資者,實行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多元化。四是每個鄉村旅游項目必須實行經營者申請、專家論證、領導審批等手續方可經營,防止隨意、盲目發展。五是經營者申請開辦鄉村旅游項目必須四證齊全,包括經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安全許可證、旅游從業人員崗前培訓證。六是加強動態跟蹤管理。對鄉村旅游項目進行分類和評估。一般從基礎條件、資源優勢、基礎設施、安全標準、衛生標準、環境保護、綜合管理、接待設施、服務質量、價格標準、游客反映等多個方面對旅游項目進行綜合評估,不達標者停止營業。七是加強從事鄉村旅游工作人員專業培訓。八是制定相關法規,使鄉村旅游的運營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職能部門指導下,成立鄉村旅游協會,制定有關章程和法規,對鄉村旅游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
篇2
一、引言
現代旅游業在向傳統農業延伸的過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對鄉村寧靜的田園生活和美好鄉村景觀的向往,推動了生態文明為主題的鄉村生態產業發展。尤其是在推動多功能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塑造了鄉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觀,改變景觀生態的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空間基本格局,促使鄉村景觀開發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較大的發展潛力。作為我國鄉村經濟在新時期實現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鄉村旅游成為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目的,以服務為手段,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這種基于傳統農業的服務性產業,是一種多維度及多層面的旅游體驗活動,它除了包括基于農業的休閑度假旅游外,還包括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在鄉村間步行、登山和騎馬等活動,成為野外探險、打獵和釣魚,文化與傳統旅游等一些區域的鄉村民俗旅游活動。
二、洛川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分析
(一)洛川縣果業概況
洛川縣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內有洛河穿過而得名。洛川縣原轄5個鎮、14個鄉;2000年,調整為6個鎮、13個鄉。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秦開阡陌,漢主限田”,洛川是黃河流域農業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洛川現代果業建設成效顯著,蘋果精深加工、農資產品加工、飼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產業加快發展,旅游產業發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園及旅游環線建成投用,萬鳳塔祈福納祥景區開工建設,洛川會議紅色旅游項目申報立項。
全縣蘋果從1947年至今已有蘋果面積50.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1%。洛川人均占有蘋果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國榜首。果農人均年純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4%,是陜西省人均純收入的1.3倍。2011年,國家農業部與陜西省合作,在洛川縣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產地蘋果批發市場,共同打造引領中國蘋果產業的“航母”。 2013年,編制了《洛川蘋果標準》,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新建蘋果出口基地2萬畝,有機蘋果基地1萬畝,高標準果園1.46萬畝,挖除棄管殘敗園6570畝,建成現代蘋果標準園31個。全縣蘋果產量達76萬噸,產值40億元。
(二)洛川蘋果產業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國際市場現狀。
通過積極實施名優品牌戰略,洛川蘋果先后榮獲國家及部省名優獎170多項,獲得了英國、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國等7國及歐盟有機蘋果出口認證。品牌的創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蘋果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作為主導產業的“洛川蘋果”,品質好,口感佳,已經成為我國蘋果主產區陜西蘋果的代表符號和聚焦點,更是市值超過40億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稱洛川蘋果征服美國市場,美國農業部數據:美國人消費的蘋果汁有60%從中國進口。來自陜西洛川的蘋果征服了當地市場,而這為蘋果原產地的果農們卻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美國果農面對中國洛川蘋果的來襲失去了傳統競爭優勢。
洛川蘋果種植面積50萬畝,無工業污染,是世界最佳優生區,洛川蘋果已獲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指定蘋果冠名權20多個,同時,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氣爽,是休閑避暑的最佳去處。搭乘中國陜西(洛川)國際蘋果博覽會(已舉辦七屆)東風,推出“來洛川采世界最佳蘋果”賞果采摘月活動。
2、國內市場現狀。
洛川發展蘋果產業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是舉世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先后被確定為國家優勢農產品(蘋果)產業化建設示范縣、優質無公害蘋果標準化生產示范縣、食品安全(蘋果)示范縣和陜西省唯一的“一縣一業”示范縣。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國陜西(洛川)國際蘋果博覽會將在洛川隆重舉行。恰逢洛川蘋果成熟季節,廣袤洛川大塬呈現“紅果滿園”景色。為此,特決定舉辦“蘋果之都,休閑勝地”金秋賞果采摘月活動。
因此,洛川蘋果現有相當的產業基礎和規模,能夠為后續打造以蘋果資源為主導的農業旅游提供足夠的支持和保障。
(三)現狀分析(SWOT分析)
優勢:洛川蘋果種植面積廣,全面采用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產量大,品質優秀,色澤紅潤,口感極佳。并且洛川已舉辦多屆國際蘋果博覽會,在國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勢:產業發展模式單一,產品線寬度過分狹窄,產業結構不夠優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蘋果產業體系。鄉村旅游不發達,對外宣傳力度小。
機會:近幾年,我國政府對旅游業越來越重視,出臺政策大力支持旅游業的發展,這為洛川蘋果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由此開始擴張產品線,優化產業結構,整合各類資源,正是迎合、滿足了旅游者的這一需求。
威脅:同類型的鄉村旅游較多,競爭力較大。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蘋果產業在發展鄉村旅游中的問題
1、資源與環境約束加劇,果業發鄉村旅游發展方式有待轉變。
目前,洛川蘋果生產高度專業化,土地資源消耗嚴重,依靠規模擴張已無潛力,常規的生產和旅游經營方式難以持續,傳統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體驗感和滿足感,同時對于當地居民的增收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也存在巨大挑戰,迫切需要轉向提質增效的內涵式發展軌道。
2、自然災害頻發多發,果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更加突出。
受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影響,自然和生物災害更加嚴重,保證蘋果產量、質量基礎上發展果業相關產業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園基礎設施,提高果園裝備水平,強化科技支撐保障,使當地蘋果產業的鄉村旅游開發涵蓋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鄉村旅游市場消費升級,蘋果生產、產品、工藝等更受旅游者的關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種的優質和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洛川蘋果專業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藝化水平精高,這些都是現代都市居民熱心關注和積極體驗的重點。因此提升蘋果質量的任務越來越重,確保產品安全,滿足旅游者體驗感和消費力度的難度越來越大。
4、鄉村旅游富民強縣的目標,迫切需要拓展產業價值空間。
洛川縣重點打造蘋果加工物流,文化創意,關聯農資服務為核心的產業園區,挖掘縣內為資源,開發國內外市場,農業旅游已經勢不可擋。
三、洛川蘋果產業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及現狀分析
(一)洛川蘋果產業開發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蘋果一直都是以簡單、單一的模式在發展,根本沒有合理的利用這個優勢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嚴重的阻礙了洛川蘋果的發展。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旅游業,而中國也是個接待量很大的國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責任和義務來滿足來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產業與農業存在高關聯度,隨著產業的高度化,產業融合能使旅游業與農業進一步的發展、升級。
(二)洛川蘋果產業的鄉村旅游開發對策
洛川蘋果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 生產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蘋果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強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為陜西蘋果加強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因此,洛川蘋果有著優越的內部發展環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蘋果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又存在著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問題,以至于影響了自身優勢的發揮,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競爭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陜西蘋果的品牌形象, 優化產品品種結構,加快陜西蘋果的產業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為洛川蘋果發展的關鍵問題。本文認為,陜西蘋果農業旅游產業產業可以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推進發展思路
1、加強產品品質, 強化品牌戰略。品牌可以給產品帶來超越其功能的附加價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費者,創造消費者忠誠,可以給產品帶來價格優勢。對于農業旅游這一項產品也是如此,名牌產品可以贏得更多的市場,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銷售還是出口到國際市場,陜西蘋果要想快速發展,取得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必須采取有效手段,提高產品品質, 擴大宣傳力度,爭創名牌產品。
2、調整單一結構, 深化產業發展。合理的品種結構、蘋果產業化的發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開發市場,使蘋果這一季節性產品突破季節限制,平衡市場供求,延長產品創利時間, 增加創利范圍。使農業旅游突破季節性、單一化的特點。比如說, 加工用蘋果的價格就遠高于食用蘋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醬等產品就不受季節影響。我們可以將這項制作引入我們的農產品觀光之中,加深農業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識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才、知識、信息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應用于蘋果產業資源的的生產、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成為蘋果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也是提升蘋果產業發展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4、改善營銷管理,拓展發展思路。市場營銷和營銷管理對產品的推廣和銷售的作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隨著市場的變革,國內外農業旅游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往傳統的營銷方式已不再適應新的多變的市場形勢了,進行營銷管理的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和改善以蘋果為核心農業旅游的的營銷管理,拓展新的發展思路。
四、總結
篇3
關鍵詞:產業集群;鄉村旅游;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2-2948-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ZHAO Rui-jun,WANG Lan-hong
(School of Tour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 w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By apply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tourism plann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tourism; Hebei province
鄉村旅游是指以各種類型的鄉村為背景,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風貌以及人文遺跡、民俗風情等為旅游吸引物而進行的兼有觀光、度假和體驗等性質的旅游活動。河北省鄉村旅游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多年發展,在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鄉統一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上看,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河北省的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和質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諸多問題日益顯現,如重復建設、無序競爭、效益低下等。探索河北省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新方向已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研究課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經濟形態,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也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實踐領域將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對產業集群的研究起初主要集中于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隨著世界范圍內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發現旅游業同樣出現了產業集群現象,而且呈現出與制造業不同的特征與規律,因此利用較成熟的產業集群理論研究旅游業發展的理論成果也逐漸增多。旅游業發達地區出現了顯著的旅游產業集群現象,這說明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助于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產業集群化是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發展的必由之路,利用產業集群理論對河北省鄉村旅游產業進行分析研究,對于指導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產業集群和旅游產業集群
1.1 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的概念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首次提出,他把產業集群定義為:某一特定產業的中小企業和機構大量聚集于特定地區,形成的一個穩定、持續的競爭優勢集合體[1]。從此,大量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產業集群現象,如產業集群的特征、競爭優勢、形成因素、演進規律等。綜合國內外各種觀點可以看出,雖然不同學者對產業集群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學者認同,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獨特的產業組織形式,在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方面呈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
1.2 旅游產業集群
學術界對產業集群理論能否應用于旅游產業的研究有很多爭論,但很多地方的旅游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空間集聚明顯、產業聯系緊密的特點符合產業集群的部分特征,因此旅游產業集群逐漸成為產業集群理論研究者關注的熱點。Porter[2]指出:旅游產業的集群效應非常明顯,建議國家和地區應把旅游產業集群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他同時又把與旅游相關的集群――加利福利亞葡萄酒集群作為實際集群的案例引用。Jackson等[3]對澳大利亞區域旅游集群的研究表明,產業集群的理論非常適用于旅游業,尤其是區域旅游的發展。總體上看,國內外學者從旅游產業集群的定義、特征、競爭優勢、形成條件及集群內部企業競爭與合作機制、集群演進規律、政府在集群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旅游產業集群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明顯的競爭優勢。學術界對于旅游產業集群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本研究將旅游產業集群定義為:與旅游產業相關的企業和支撐機構在特定地理空間聚集,為了共同目標而分工合作,并由此形成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集聚體。
2 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鄉村旅游業大部分是由中小企業甚至個體戶來主導,其存在資本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信息渠道不暢、市場競爭力弱等比較劣勢,而形成產業集群則能帶來如下競爭優勢。
2.1 外部經濟優勢
形成旅游產業集群后,眾多鄉村旅游企業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共享當地的旅游基礎設施、勞動力供給和培訓所帶來的成本的節約,從而帶來外部規模經濟效應;集群在精細的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協調運作,成員企業越來越完善的精細組織結構使集群內企業的配套成本降低,而改善后的配套環境又吸引著更多的企業進入集群,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實現集群的外部范圍經濟效應[4]。
2.2 成本優勢
以產業集群模式發展鄉村旅游,能使諸多利益密切相關的企業集聚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各主體近距離接觸交流,減少信息搜尋成本;而彼此間長期合作競爭,共同的產業文化和價值觀則有利于建立以合作與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使企業間交易順暢,有利于降低包括企業談判成本及合同執行成本等交易成本。因此,產業集群化發展有利于鄉村旅游目的地獲得成本領先的優勢。
2.3 區位品牌優勢
鄉村旅游企業由于資本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等原因,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地位,無力打造自有品牌。以共生性企業構成的產業集群卻可以克服單個企業無力承擔巨額廣告費用的弊端,利用集群整體的力量集中廣告宣傳的力度,樹立區位品牌,從而使集群內每個企業都受益。
2.4 創新優勢
旅游產業集群中,一方面市場競爭壓力迫使企業必須創新。在較小地理空間內企業間的激烈競爭迫使它們必須不斷地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以滿足顧客在價格、質量和產品差異程度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集群具備較好的創新環境。企業地理上的集中使得人際間的接觸和交流密切而頻繁,從而利于各種新觀念、新技術、新知識的產生和傳播擴散,形成知識溢出效應,激發集群創新[5]。
3 從產業集群角度分析河北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管理體制不完善
很多鄉村旅游景區(點)由于“條塊分割”,形成了部門與地方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和分散經營的格局,景區(點)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各鄉村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關聯企業不能協調發展,使產業鏈上的各環節被局限于各自區域之內,無法協調運作,大大增加了各種成本,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產業的集群化發展進程。尤其是很多地方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這種人為限制競爭的手段嚴重制約了不同地域間旅游企業的交流與協作,不利于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3.2 缺乏統一規劃,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
作為一種集聚經濟現象,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與旅游地的資源條件、區位條件及交通條件等緊密相關。河北省的鄉村旅游資源在地理位置分布上相對分散,景點間相距較遠,加上有些地區經濟比較落后,交通不夠發達,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再缺乏整體規劃,必然導致各地鄉村旅游景點各自為戰,呈散點式發展,影響產業集群的生成,從而無法實現集聚效應。
3.3 企業之間無法形成專業化分工合作體系
產業集群內部的高度專業化分工協作可以提升整個集群的競爭力,從而使其成員企業獲益。但鄉村旅游企業進入門檻較低,低水平重復投資較多,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6]。另外河北省的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僅僅局限在觀光層面上,缺乏度假休閑類項目,影響了旅游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以上兩方面原因造成鄉村旅游企業間的聯系較弱,鄉村旅游產業集群中的專業化分工網絡無法建立。
3.4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
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是集群發展的動力,但鄉村旅游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較弱。企業進行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并承擔很大的風險,而模仿費用低、風險小,因此有些企業選擇快速模仿而不是以新產品取勝的發展之路。模仿這種“搭便車”現象使得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往往創新企業還來不及享受創新帶來的利潤,就會陷入模仿者激烈的惡性競爭中,挫傷了企業的創新意識。企業創新能力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素質旅游人才短缺;二是企業規模小,缺乏創新資金;三是與教育培訓和研發機構缺乏合作[7]。
3.5 缺乏產業集群中介機構
產業集群中介組織的主要功能是為交易雙方提供中介服務,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河北省各地鄉村旅游產業缺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效支撐,金融機構、民間風險投資機構不足,使企業融資比較困難;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短缺,影響到集群產業市場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場落后,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信息服務、創業咨詢服務等嚴重滯后,這些對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4 河北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
4.1 加快旅游業體制機制改革
旅游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區域旅游整合階段,要實現鄉村旅游業的壯大必須推進旅游資源與產業管理一體化,整合鄰近資源,塑造整體優勢。針對條塊分割、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等問題,需要加強政府之間的合作,建立統一的事務協調解決機制。如可以成立縣級旅游發展聯合會,對涉及不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組織協調,要求各鄉鎮旅游企業打破行政區域的束縛,建立旅游企業合作網絡,為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搭建平臺[8]。
4.2 實現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由于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和空間差異比較大,要充分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必須樹立“大旅游”觀念,對河北省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做出整體規劃,集中力量打造鄉村旅游業發展龍頭,建設一批旅游精品景區和精品線路,并以旅游精品與品牌為基礎,加強資源整合,引導同類產品區域聚集,以增強鄉村旅游產業的整體實力[9]。
4.3 建立鄉村旅游企業間專業化分工合作網絡
首先要調整現有的鄉村旅游產品結構,把傳統單一的觀光型產品逐步轉變為休閑度假型與體驗參與型的旅游產品,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的長度。其次應建立促進鄉村旅游企業之間交流與合作的有效機制。如為當地鄉村旅游企業提供交流的會議場所、定期安排座談等,使大家有機會聚集到一起,交流信息、洽談生意及合作項目[10]。
4.4 增強集群和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
如果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內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必然會導致旅游產品和服務創新不足,影響集群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集群組織一方面需要增強企業的創新理念,營造創新文化和創新氛圍;另一方面要為企業創新提供智力支撐,如幫助企業引進高素質旅游人才、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長期連續合作等。
4.5 加快鄉村旅游產業中介組織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為鄉村旅游企業提供各項專業服務的中介機構是促進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的一項有效途徑。集群內要建立和完善的中介組織主要包括以下3類:一是為企業提供信息溝通、技術交易、融資擔保等的咨詢公司、信息公司、風險投資機構等;二是提供各種溝通和協調服務,促進生產要素流通的經紀組織,如商標、稅務、人才交流中心等;三是各種評價審查機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
參考文獻:
[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8.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1.
[3] JACKSON J, MURPHY P. 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 1035.
[4] 沈中印.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政府與政策的視角[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3):20666-20667.
[5] 王輯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33-343.
[6] 張 雯,段大娟.河北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4):6672-6673,6750.
[7] 馮衛紅.旅游產業集群:理論解釋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193-205.
[8] 張媛媛.基于旅游產業集群的河北省旅游產業競爭力提升研究[D].河北秦皇島:燕山大學,2010.
篇4
【關鍵詞】 景德鎮;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隨著城鄉統籌發展進程的加快,旅游業的縱深發展,人們的旅游出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到知名風景名勝區去,隨著工作生活的壓力增大,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在周末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距離就可以放松心情,游樂體驗。因而回歸田園,體驗鄉村生活就成為時尚。也使得離城市不遠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簡介
休閑農業最早在法國、意大利等國興起,最初以小規模的觀光園區形式出現,后來發展到集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有組織的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目前休閑農業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邁進,如日本的市民農園、英國的市民在農家打工、美國的創意田地等。我國的休閑農業是在世界休閑農業成功發展的背景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增加以及農村道路交通條件的改善下,而逐步發展起來的。[1]
鄉村旅游是隨著人類社會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在19 世紀的歐洲發展起來的。在人類進入城市化和工業化以后,人類生存生活的空間也呈現出“鋼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謂“文明和進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安靜的田園生活和美好的鄉村環境越來越成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時鄉村旅游的出現恰逢其時。我國鄉村旅游的出現,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影響,起步較晚,20 世紀80 年代是大多學者比較認同的時間。[2]隨之,各地開始紛紛效仿,涌現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點。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很快,與農業結合產生了有特色的休閑農業旅游,形成了農家樂、采摘園、民俗文化村、生態農園、古村鎮等多種類型。鄉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觀光旅游為主, 其中一部分已具備休閑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城市郊區和旅游景點附近。[3]
二、景德鎮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優勢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景德鎮市以發揮農業資源優勢為基礎,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把農業建設、科研管理、產品加工、休閑度假等融為一體,開發了一批休閑農業產品,吸引了眾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國游客參與,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
1、發展優勢
(1)本身資源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景德鎮豐富的物種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其獨特優勢,也是景德鎮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資源和基礎。景德鎮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且光、熱、水配合良好。盛產稻谷、蔬菜、茶葉、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鎮市是江西省商品糧、林業、茶葉和蔬菜基地。浮梁縣是全國標準化的茶葉生產縣,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葉標準生產縣;樂平是全國的江南菜鄉,樂平梅巖種豬場是全國標準化養豬場;德宇生態園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五星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這些都為景德鎮市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創造了良好條件。
(2)政府加強了對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宏觀控制和指導。江西休閑農業是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國家戰略”這個背景下提出來的。農業、農村經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礎,2009年9月23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已經開始實施,該規劃明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區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村結構調整等,同時要求加強資源節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不同于以往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投資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現在景德鎮政府日益重視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用前瞻性的規劃理念來指導實際開發,取得了相應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態園、玉田湖風景區、翠平湖休閑度假區、楊灣風景區等都在科學的理念指導下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金得到整合。雖然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資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間資金,這樣的資金投入常常會導致有一點錢作一點事,很難去執行良好的規劃,造成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難以上規模,因而擴大對農業特別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層次地整合勢在必行,凡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資金,都應納入整合范圍,統籌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問題
(1)模式單一、雷同化,休閑農業基地相對分散,使鄉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現有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農家樂的形式上發展起來的,因而挖一個水塘,養殖一些雞鴨,種幾畝蔬菜就被當作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了,這種農家樂形式可以說形式上是比較單一的,而且可復制,造成了大多數經營模式的雷同,從對游客的吸引力來說,只是根據出行遠近與菜肴口味做一個綜合考慮罷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應該更加結合地域特色,發掘創意和體驗,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與內心的愉悅,從統籌規劃的角度也應該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根據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規劃與布置,從而達到空間上的合理安排。
(2)未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旅游產品,鄉村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每一個地域,在歷史進程中都會形成各自獨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標識,也是極具旅游價值的資源。[4]那些有著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農業文化,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核心,也是與其他旅游相區別的特征,那些傳統的農耕文化和農村傳統文化是游客們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體驗,同樣,地域特色鮮明的鄉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載體,來得到繼承與發揚。休閑農業是一種體驗經濟,要求經營者更新思路,推陳出新,迎合市場,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閑農業經營者顯然還沒有跟上市場的進程。
三、景德鎮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1、大力挖掘農村自然人文資源,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景德鎮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這些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夠,吸引力不足。應深度挖掘當地自然文化資源,豐富旅游文化內涵;整合文化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統開發各種文化資源,景德鎮可開發的資源很多,如頗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儺文化、道教文化、秦漢醫藥文化等傳統文化延續傳承至今,經久不衰。流傳于民間的婚喪嫁娶、修房上梁的傳統習俗,風味十足。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江南祭祀茶神儀式上的歌曲發展過來的浮梁茶歌,仍傳唱至今,此外還有滄溪、嚴臺古村落文化、樂平的古戲臺文化等, 這些資源目前很多都沒有被科學的利用或是與休閑農業結合起來運用,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搞好休閑農業的規劃工作
休閑農莊在建設中要強化規劃意識,整合資源,規范發展,突出特色。一是把開發與保護結合起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近期與遠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貫徹科學發展觀。二是要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打造景德鎮旅游品牌。當然這一切要建立在認真分析本地區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及周圍環境條件的基礎之上。
3、拓寬資金渠道,使社會資本與休閑農業資本完成對接
發展休閑農業的各種投資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資方式為多見。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區域性基礎設施為投資的重點,進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資力度,特別是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信貸支農中也應以此為重點。另一方面,要吸引企業或公司的資金開發休閑農業。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民間資本的吸納力度,鼓勵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投資休閑農業開發。
4、加強體驗經濟與休閑農業產品開發
休閑農業與一般旅游產品相比突出的特點是高度參與性,游客可在農莊或休閑農業區參與農業生產過程,親自烹飪食品、制作禮品、藝術品,租賃農場的地自己經營管理,實踐和探索各類項目。因此,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必須針對消費市場的新特點,增強互動參與性和創意產品。
5、引進高素質人才,加強經營主體和服務人員的培訓
景德鎮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普遍科技文化素質相對比較低,加之農業生產知識和經營管理經驗不足,極大地制約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壯大。所以,要使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只有農民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引進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充實到這個隊伍中來,景德鎮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才會因此而加快。
【參考文獻】
[1] 李雅芳,郭立新,陳阜.北京郊區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1)446-448.
[2] 謝莉,劉昭云.湘南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研究.熱帶地理,2003(4)385-388.
篇5
一、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是鄉村旅游提檔升品、增強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如今,我國旅游業鵬興勃發,已進入全民旅游時代。可是,鄉村的旅游業較之城市旅游,其發展明顯不夠順暢,而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恰能為其注入活力。現代化的旅游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高層次需求,對旅游的品味也要求日益提高,高質量的旅游能夠有效吸引游客,在旅游市場保持較高的競爭力。目前,鄉村旅游的短板主要表現為缺乏文化的參與。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將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可以增加鄉村旅游景點的吸引力,迅速打造出鄉村文化旅游的品牌。無數實踐均表明,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是提檔升品、增強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一)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如今,各國旅游業迅猛發展,而鄉村旅游業也日益顯現出其生命力。由于現代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逃離城市的喧囂,渴望回歸鄉村那種寧靜的生活,人們的這種心理訴求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再加上,近幾年來,人們節假日時間明顯增多,這就更促進了人們出游的次數。我國地域遼闊,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其中許多自然景觀經過長期的發展,具有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因素。例如,一些古村古鎮、墓葬寺廟等,便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有一些自然文化景觀已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而我國鄉村地區優美的田園風光以及深厚的農耕文化,都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鄉村各具特色的風土民情以及諸多歷史遺跡,為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創造了優勢條件。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則使得旅游業的質量與品位得以提升,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賞、游玩兒,有力促進農民收益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國鄉村旅游業起步較晚,在鄉村的景點開發以及旅游設施的建設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城市旅游業的進步,雖然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但同時也給鄉村旅游構成競爭。鄉村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較低,大量優秀的鄉村文化還面臨傳承困難的危機。城市化的發展,將大量具有濃重鄉土氣息的鄉村商品變得日益商業化,使得鄉村產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魅力。鄉村的文化景觀,以其自身淳樸的民風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可是,游客在觀賞時,往往不注重對文化景觀的保護,使得鄉村的文化景觀面臨被破壞的威脅。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當今時代,鄉村文化極易被破壞,但是也不能因為怕遭受破壞而將其封閉起來,唯有開發性保護才能顯現出其價值,才能湊集起保護、傳承的資金。
(二)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對鄉村旅游的重要性
文化所包含的范圍極廣,而對于鄉村來說,文化則主要是指古代留下的一些文化遺存以及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風情民俗。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缺乏鄉村文化,鄉村旅游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要想使得鄉村旅游具有競爭力,就必須將鄉村文化與旅游相結合。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而鄉村文化深深植根于鄉村,所以,要通過對其進行挖掘,才能有效發揮自身的作用。
我國旅游資源豐富,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又有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景觀。而鄉村的歷史文化氣息又比較濃厚,借助優秀的歷史文化來發展旅游業,則會使得鄉村旅游業的前進道路較為順暢。鄉村文化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前進動力,鄉村的傳統文化村落較多,而將其納入旅游景點,必將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進而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此外,鄉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讓游客了解鄉村的發展歷史、體驗鄉村生活,以此來讓游客親身感受鄉村文化,彰顯鄉村文化的魅力。鄉村悠久的歷史留下了濃厚的鄉村文化,大力傳承和弘揚鄉村的民俗文化,可以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從而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鄉村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引領者旅游業的發展方向,毫無疑問,將文化與旅游結合是鄉村旅游提檔升品、增強吸引力的有效途徑。
二、以文化與旅游結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多數人已不僅僅滿足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是逐漸追求精神上的滿足。雖然目前的旅游業已能滿足一些人對旅游質量的要求,但存在于鄉間的傳統文化則更能夠更有效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強其吸引力。我國的鄉村文化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如若能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無疑會給鄉村旅游業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這一新型的旅游模式在鄉村的大規模開展過程中,尚且面臨著一些問題,嚴重制約著鄉村旅游的前進步伐。
(一)對鄉村文化的宣傳力度不足
鄉村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其在旅游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目前對其宣傳力度欠缺,使得鄉村文化難以融入旅游業之中。鄉村文化缺乏傳播渠道,使得更多人難以對其進行了解。例如,鄉村旅游中一些文化旅游景點,人們不注重對其進行宣傳,則使得游客對此不了解,也無法激起游客的興趣,進而導致文化景觀未能實現自身的價值。還有一些鄉村的獨特工藝品,他們只在當地進行流通,導致這些特有的工藝品缺乏市場。此外,對鄉村的民俗文化活動宣傳力度不足,使得游客沒有機會親身體驗當地的習俗,也就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政府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鄉村文化融入鄉村旅游是個宏大工程,必須借助政府才能有效推動。但目前,政府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使得鄉村文化在融入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受阻。鄉村的政府機構本身就不健全,很難對鄉村旅游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由此導致其文化在融入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變得十分盲目。此外,政府沒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傳承鄉村文化的制度,使得鄉村文化在開發過程中,容易遭到破壞。由此,不僅會導致鄉村旅游的品位降低,還使其經濟效益較為低下。
(三)鄉村文化與旅游產品的結合度較低
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使人心靈得到放松,而存在于鄉村的文化則更具魅力。鄉村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品多種多樣,但是鄉村文化與旅游產品的結合度較低,此現狀阻礙著將文化納入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鄉村的發展觀念較為落后,他們仍然停留在靠自然景觀來吸引游客,卻不知道利用當地的優秀文化來激發游客的興趣,沒有將鄉村的文化賦予觀光景點。此外,他們也不注重將當地的產品賦予當地文化內涵。例如,對于鄉村的旅游紀念品來說,各個地區與各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旅游紀念品,可是在發展過程中,卻不懂得將鄉村的風情民俗賦予其中,因此,使得旅游紀念品少了文化魅力,鄉村旅游缺少了足夠的吸引力。
(四)忽略了對鄉村文化的保護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極大地拉動了鄉村經濟效益的提高。由于近年來,人們對文化的重視,旅游部門也開始注重將文化納入到旅游業的發展中來以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傳統文化自身魅力突出,在旅游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可是,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只注重大規模開發鄉村文化,不注重對其進行保護,這就使得鄉村文化面臨被破壞的威脅。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流行文化開始興起,而鄉村人們不懂得對其進行保護,使得存在于鄉間的風情民俗受到巨大的沖擊。鄉村旅游業的興起,雖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觀賞,但是,鄉村旅游景點的地域空間有限,而工作人員卻不懂得限制人流量,造成了景點較為擁擠,這就使得鄉村的自然文化景觀極易被破壞。還有,某些游客的素質較低,對于鄉村的文化景觀不但不予以保護,還故意毀壞。
(五)從事鄉村旅游業的人才缺乏
當前,我國從事鄉村旅游業的人才較為缺乏。鄉村的農民素質普遍不高,他們對鄉村文化的概念缺乏了解,所以,大多數農民對將文化納入鄉村旅游業缺乏支持。例如,他們只看到在旅游景點上投入資金,可以得到回報,而不注重對一些潛在的因素予以支持,也就是說,他們往往對鄉村的文化不重視,使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步履維艱。再者,由于文化與旅游結合在鄉村旅游業的開發中尚且處于較低層次,旅游部門對人才仍未采取培訓,造成從事鄉村旅游業的人才較少。人才是鄉村旅游文化得以發展的保障,從事鄉村旅游的人才短缺使得鄉村文化難以進行傳播,給其融入鄉村旅游造成重大障礙,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三、以文化與旅游結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
我國鄉村文化多姿多彩,而將其融入旅游業可實現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使鄉村旅游業提檔升品,最大程度地激發游客的興趣,有力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還可彰顯鄉村文化的價值,拓寬鄉村文化的流通渠道,增強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從而實現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弘揚。可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存在著政府的指導作用不強、文化與產品的結合程度低以及對文化的保護不足等問題,從而嚴重妨礙鄉村旅游的發展,所以,當前急需采取措施來促進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的有機結合。
(一)大力宣傳鄉村傳統文化
文化在融入鄉村旅游受阻,原因雖然很多,但一個主要原因是對鄉村文化的宣傳不足,所以,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大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宣傳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發現文化。例如,鄉村的一些古村、古鎮以及鄉村的優秀民風民俗,若是沒有被發現,恐怕早已消失,更不要說對其進行宣傳了。我國的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如原生態文化景觀、紅色旅游勝地、歷史文化遺跡等等,面對如此眾多的優秀文化,必須要對其進行大力宣傳,才能為更多人所熟知。對于鄉村的原生態文化景觀以及紅色旅游勝地,旅游部門應借助電視、網絡等媒介對其進行宣傳。同時要大規模拓展旅游文化產品的流通渠道,使其順利銷售。還有,旅游地應定期舉辦一些文藝演出活動,使得游客親身體驗鄉村文化的魅力。
(二)政府加大對鄉村旅游的管理力度
鄉村旅游的發展是個復雜的宏大工程,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管理。政府若不對鄉村旅游進行支持,湊資、征地、修路、移民等難題根本無法解決,若不對文化市場進行合理規范,必然會導致文化市場的混亂。首先,政府要加大對鄉村文化的支持,積極完善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努力引導鄉村文化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即政府要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的經營秩序,對那些制造假冒偽劣文化旅游產品的人,給予嚴厲制裁。再次,鄉村文化貫穿于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政府要加大監管力度,對游客在旅游中所進行的吃、住、游、玩兒等各種活動進行有效監管,以此保證旅游的高品質。
(三)在開發過程中注重對鄉村文化的保護
鄉村文化與旅游結合價值,顯而易見,可是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對鄉村文化的保護,使得鄉村文化面臨傳承困難的危局。對于鄉村文化的破壞現象,旅游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引導,讓旅游經營者在對鄉村文化的開發過程中,注重對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避免某些人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以犧牲文化為前提。保護鄉村文化,最有效的辦法是要制定規則,對故意破壞文化者,給予處罰,以此減少破壞文化的現象出現。再者,要盡力保護鄉村文化本來的面目和自己的特色,不要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魅力。其實保護鄉村文化并不意味著要將文化封閉起來,而是要與時俱進,在開發中進行保護。若是盲目地將其封閉,不但不會使得文化得到保護,反而會導致傳統文化的永久性消失。
(四)積極打造文化旅游產品
當今世界,旅游業迅速發展,而對鄉村旅游業來說,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雖然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可是離開傳播載體,文化傳播又將從何談起。
保護、弘揚鄉村文化必須要借助傳播載體,借此將鄉村產品賦予文化內涵,以此來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旅游產品,使其形成本地區的一大特色,進而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實現以文化來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除此之外,對存在于鄉間的民俗文化,要深入進行挖掘,而后將民俗文化與當地的傳統工藝品進行融合,使得游客在觀賞工藝品的時候,能夠體驗到工藝品背后的傳統文化。此方法不僅僅可以使得游客感受到鄉村的風情民俗,更能夠使得鄉村的特色文化得到完美展現。
篇6
關鍵詞:鄉村旅游業;品牌體系;路徑;模式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6
Analysis about the Path and Pattern of Brand System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Langfang
SHAN Fu-bin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Langfang,Hebei 0650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path and pattern, it was building the brand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of Langfang. The path was to cultivate the industry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and shaping the image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pattern included five types,there were relying on the agricultural high-tech,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the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special towns and villag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brand system; path; pattern
廊坊市作為環渤海區域內重要城市之一,優越的區位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基礎,多元農業、特色村鎮、農業文化、民俗風情、特色工藝品等 [1],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源。經過多年建設,廊坊市鄉村旅游業已漸成規模。但是,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重復建設、同質化嚴重、精品項目少、重游率低等問題[2]。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廊坊市鄉村旅游產業整體水平提升,阻礙了產業的持續發展。要提高廊坊市鄉村旅游業在京津冀地區的影響力,有力支撐廊坊市“休閑之都”的城市發展定位,必須走品牌化建設分道路,促進產業快速升級。
1 廊坊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1.1 培育了一批效益良好的龍頭項目
經過多年發展,廊坊市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旅游“龍頭項目”。例如,永清縣楊家營綠色采摘村、瓦屋辛莊文物古跡賞析村、三河市美麗鄉村生態旅游區、安次區金豐農業科技示范觀光園等。這些龍頭項目主題鮮明、文化品位較高,在獲得了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極大地帶動了區域產業的整體發展。
1.2 構建了以休閑為核心的功能體系
在廊坊市打造“京津第一休閑空間”總體概念的指導下,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園、農家樂、休閑漁業小區、民俗村等鄉村旅游項目不斷發展、壯大。這些項目主要為游客提供觀光采摘、參與體驗、康體娛樂、民俗感知、餐飲住宿等服務,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選擇空間。
1.3 能夠有效對接京津大城市游客的需求
廊坊市作為北京與天津兩大城市的“后花園”,與京津兩大城市緊密相連。隨著京津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與工作壓力的增大,他們渴望能有一個充分接近自然的空間來緩解壓力。廊坊市正充分利用了空間區位優勢,以豐富的旅游產品與優質服務,積極吸引京津城市游客。
1.4 與現代農業生產實現良好地協同互促
廊坊市作為北京、天津地區重要的農產品供應基地,為豐富兩大城市的“菜籃子”提供了良好保障。廊坊市區域內的瓜果、蔬菜、畜禽生產基地,在為京津市場提供優質農產品的同時,積極開展觀光體驗業務,有效地實現了農業生產與農業休閑有效融合、互促。
2 廊坊市鄉村旅游業品牌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
旅游品牌的實質是給游客帶來獨特精神享受的一種承諾,它是建立在旅游資源或旅游地域的獨特性之上的。狹義的旅游品牌是指某一種旅游產品的品牌;廣義的旅游品牌,則包含單項產品品牌、旅游企業品牌、公共性產品品牌、旅游地品牌等[3]。筆者在綜合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建設廊坊市鄉村旅游的品牌體系,應該包括旅游產品品牌、旅游地品牌、以及相匹配的農產品品牌等。
構建旅游產品品牌要充分注重整體觀念,從吃、住、行、游、購、娛等全方面展開。其中,文化植入與突顯特色是保證旅游產品品牌建設效果的關鍵。建設廊坊市鄉村旅游業的旅游地品牌需要立足產業基礎與資源優勢,對廊坊市鄉村旅游業發展的主題進行定位,樹立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鄉村旅游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品牌建設離不開相應的農產品。通過知名農產品帶動鄉村旅游發展,以鄉村旅游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效互動。
3 廊坊市鄉村旅游業品牌體系建設的定位與目標
3.1 品牌體系建設的定位
廊坊市鄉村旅游業的品牌體系建設,需要基于大城市居民的休閑需求,通過文化創意、農業科技與現代服務的有效融合,將其打造成環渤海地區內以現代都市休閑功能為主導的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特色區、現代農業資源要素有效集聚、科學利用的示范區,引領、帶動我國北方地區鄉村旅游業創新發展。
3.2 品牌體系建設的目標
廊坊市鄉村旅游業要基于產業的功能定位,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服務產品的品質,全面提升產業價值水平,構筑以農、林、牧、漁產業為基礎,集觀光采摘、操作體驗、度假租賃、康體娛樂、科普教育、示范推廣、會展培訓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
在品牌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本地傳統優勢農業和生態環境稟賦,融合區域社會歷史、產業傳統、民俗節慶和農業文化,借助主題創新、經營創新、景觀創新、產業融合創新、活動創新,培育產業優勢。同時,保護生態多樣性,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依托品牌化發展,使廊坊市鄉村旅游業成為集信息交流、文化傳承、就業創業的平臺,促進產業快速轉型、升級。
4 廊坊市鄉村旅游業品牌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
4.1 品牌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實現廊坊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目標,需要基于其獨特的空間區位、現有產業基礎與優勢,以打造廊坊市鄉村旅游業的品牌體系為核心[4],以京津地區城市居民的特色需求為出發點,強化特有農業資源要素、文化要素的集成利用,完善現代化的服務水平與能力的保障體系[5],促進鄉村旅游業的功能體系的優化,提升產業整體價值水平。
4.2 品牌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廊坊市鄉村旅游業品牌體系建設路徑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培育競爭力是對產業內在發展能力的提升,是產業品牌體系建設的內在支撐[6];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是產業外在形象的體現,是對游客的有效吸引。
提高產業競爭力,需要各級政府從宏觀層面進行系統規劃與開發,制定科學制度,引導與扶持相關主體參與產業的品牌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各類主體力量,為產業發展提供金融、信息、技術等配套服務。強化經營主體對資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利用能力。通過政府科學驅動、保障體系完善與資源的高效利用,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優勢。
特色旅游吸引物能夠有效吸引游客,保障經營主體獲得收益回報[7]。廊坊市鄉村旅游業特色旅游吸引物的打造,需要以旅游者需求為基礎,依托特有農業資源、生態環境、農業文化,進行科學、合理設計與開發。特色旅游吸引物要給旅游者帶來直觀的感受與深切的體驗,促進產業知名度與美譽度的提升。
5 廊坊市鄉村旅游業品牌體系建設的模式
5.1 以農業高新技術為依托的模式
廊坊市城區內、三河市內鄉村旅游主要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展開,提供觀光、體驗、科普等服務。這類鄉村旅游業的品牌體系建設,需要以農業園區、農產品生產基地為載體,以高新農業生產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服務體系為輔助,重點發展綠色農產品采摘、科技體驗、租地耕種、農業節慶、技術交流、農產品展銷、農莊餐飲等業務,吸引都市白領、青少年,滿足大城市的居民需求[8]。
5.2 與旅游景區相互配套的模式
廊坊市永清縣、霸州市、香河縣等地區內擁有眾多歷史遺跡、博物館、自然景觀等景區。這些地區的鄉村旅游業主要依托旅游景區發展。此類鄉村旅游業的品牌體系建設,重在強化農家樂、娛樂休閑、體育俱樂部、健康運動、農史展覽、民俗收藏、手工藝品展銷等業務,與旅游景區之間形成相互匹配。通過二者間的良性互促,凸顯鄉村旅游的生態優勢與優秀文化。
5.3 以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的模式
在廊坊市安次區、永清縣、三河市等村鎮內,擁有大量的葡萄、梨、桃、西瓜、蔬菜等生產基地,以生產基地為載體,也是打造鄉村旅游業品牌體系的模式之一。此類鄉村旅游業品牌體系的核心是構建農業產業鏈與旅游產業鏈的“雙產業鏈相互驅動”[9]。即以精品果蔬品牌,吸引游客觀光旅游;借助旅游品牌,擴大優質產品銷售。
5.4 以特色農業文化為支撐的模式
廊坊市擁有勝芳鎮花燈、固安屈家營音樂、文安武術,永清扎刻與剪紙、三河豆腐加工工藝等傳統農業文化。依托傳統農業文化,也是一種建設鄉村旅游品牌的模式[10]。開展吹奏音樂會表演、舞蹈花會表演、傳統手藝表演、民俗展演、創意產品制作等活動,配以文化產品銷售,讓游客對農業文化獲得深刻體會,提高游客的滿意度。
5.5 以特色村鎮為載體的模式
廊坊市勝芳鎮、高樓鎮、?t陽鎮、南營鎮、辛莊村、楊家營等村鎮,或是以民族文化為特色,或是以現代化新型農村為特點,或者擁有難得的田園風光。以這些特色村鎮為載體,也可以有效塑造產業的品牌。在保持村鎮原有特點的同時[11],輔之以風情民俗、田園風光,發展鄉村度假游、田園風光游、民俗體驗游等業務,為游客提供一個舒適的度假場所。
參考文獻:
[1] 李艷.京津冀區域特色旅游合作開發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1,27(4) :114-116.
[2] 李海桐.廊坊市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思考[J].職業時空,2009,5(6):5-6.
[3] 黃其新.區域旅游品牌化的驅動因素與戰略組織――兼談武漢市推進旅游品牌化發展思路[J].湖北社會科學,2005(3):57-58.
[4] 王婉飛,單文君.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研究――以德清縣鄉村旅游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5):101-104.
[5] 邱玉華,吳宜進.城鎮化進程中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選擇[J].社會主義研究,2012(1):101-104.
[6] Charles R , Brent J R.旅游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65-175.
[7] 方世敏,周荃,蘇斌.休閑農業品牌體系建設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7(1):71-77.
[8] 周晉.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基于信陽胡店鄉村旅游調查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11(6):88-90.
[9] 肖曉.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整合發展模式探討[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82-85.
篇7
關鍵詞 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產業融合;模式;路徑;浙江麗水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80-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93號)指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因此,探討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對于促進農、旅戰略性產業融合,推進農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實現科學趕超、生態惠民具有重要意義。
1 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基礎
2011 年以來,麗水市陸續出臺了《麗水市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規劃》和《麗水市生態休閑養生農業發展規劃》等生態休閑產業發展規劃,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指明了發展方向。麗水市地處浙西南,位于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交界處,市域面積173萬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蓋率達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態系統。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已連續10年穩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2013 年麗水市榮膺“中國長壽之鄉”稱號。近年,麗水市在發展生態農業的狀態下以民宿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也快速興起。回歸鄉野、返璞歸真的休閑旅游消費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景區旅游,而以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耕體驗、生態蔬果采摘等個性化生態旅游漸成趨勢。目前,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已成為麗水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具有高關聯度、產業鏈長的特性。一方面,鄉村旅游是生態農業的傳播紐帶和營銷載體,可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是鄉村旅游業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靈魂,有助于夯實鄉村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金融基礎、人才基礎,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兩者存在耦合關系,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型產業。
2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特點
產業融合是伴隨技術變革與擴散過程而出現的一種新經濟現象[1]。在不同的產業內,產業融合會以不同的方式演進,最終將促成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并構建出融合型的新產業體系[2],主要分為3種方式: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產業融合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5類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還可以重疊交叉。
3 促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3.1 掌握市場動態,明確農、旅融合新業態發展導向
麗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綿延起伏、自然景觀優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麗水市政府關于生態休閑養生經濟的定位和新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為麗水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任何新業態都是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產生的。因此,必須展開生態農業與旅游市場的調查,摸清現狀,掌握需求及其變化趨勢;必須要以創新意識、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去研究產業融合問題,探索產業融合契機,尋找產業融合切入點;必須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場,挖掘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產業的共性,才能發掘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效路徑,才能在掌握“農”“旅”2個產業市場動態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的、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農、旅融合新業態產品。
3.2 整合資源,構建新型農、旅融合產業鏈
當前各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主要通過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和功能融合4條路徑[3]。通過對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的資源、技術、市場和功能的整合,滿足旅、農融合需要以及新型業態自身發展的需要。整合資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增強農業被動融合和主動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現代高新技術在旅游項目開發上的應用,為產業融合提供技術支持。近年來,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在麗水山區快速興起,但現在鄉村旅游中“樂”的功能欠缺,過分依賴餐飲,項目建設出現同質化傾向。利用鄉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態農業內容,對于提高旅游產品質量、豐富旅游產品內涵、拓展旅游產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很好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大大加快了生態農業的發展速度,而且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設軟環境,建立農、旅融合協調組織
鄉村旅游是阻止農業衰退、促進農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視鄉村軟環境建設,是實現農、旅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經過幾年建設,麗水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硬環境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服務環境等軟環境仍存在“短板”,需迎頭趕上。通過軟環境建設,確立農、旅融合的協調組織,發揮組織效應。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電商平臺,參與各種有利于營銷的商業活動和組織,如合作社、協會、公司/企業等,是推動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手段,搭建平臺,建立起基于政府、鄉村、社會間有利于信任、規范、學習、創新的鄉村社會組織,增強其推動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創新營銷傳播方式,完善有利于農、旅融合的市場經營制度
根據鄉村自然景觀和資源特點,以生態農業創意為特色,從生態、審美、康體療養等角度創新營銷傳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園風光、花卉苗圃果園,特色養殖園、生態休閑莊園等,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此外,完善市場經營制度,促進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并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政府應通過銀行貸款貼息的形式對農戶和鄉村旅游企業進行資金支持,或者通過大力發展區域性銀行、擔保、租賃等金融機構的形式形成生態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轉型資金需求的多層次支持體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約關系,從利益角度來鎖定主體關系,明確各自定位,制定聯盟之間的規則以及分工合作、運營的規章制度、各類商業活動的制度等,實現利益的鎖定。
4 參考文獻
[1] 張功讓,陳敏姝.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當代經濟,2009(22):146-147.
篇8
關鍵詞鄉村旅游業;現狀;問題;對策;安徽潛山
中圖分類號F3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2-0294-03
Studyon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inQianshanCounty
LV Ming
(Tianzhu Mountain State Forest in Qianshan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Qianshan Anhui 246300)
AbstractThe statu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Qianshan County was expounded,its problems were analyzed,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which contained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scientific planning,increasing investment,strengthening scenic spots construction,unity marketing,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o 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rural tourism;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Qianshan Anhui
潛山縣總面積1 686.03 km2,旅游資源豐富,境內除了擁有天柱山這座歷史名山外,還分布有三祖寺、金紫山森林公園、板倉自然保護區,以及縣城梅城鎮境內及其附近的“孔雀東南飛”、天寧寨、太平塔、喬公墓、胭脂井、“三湖”(雪湖、南湖、學湖)、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白云崖摩崖石刻等依然保存完好,并且開發一新。除此之外,還有新建的皖光苑、張恨水陳列館、烈士陵園、薛家崗文化遺址等,都是旅游觀光憑吊古人的好處所。經過多年的開發,旅游業已經發展成為潛山縣的支柱產業。
2012年,潛山縣緊緊抓住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機遇,全面實施“旅游興縣”發展戰略,以構建“大天柱山旅游經濟圈”為目標,以市場開拓、項目建設、企業培育和服務提升為重點,旅游經濟繼續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年共接待游客360萬人次,其中天柱山主景區接待游客70萬人次,全縣旅游總收入1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68%、18.03%、40.00%。
1潛山縣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
鄉村旅游是一項朝陽產業和富民工程,造血功能強,惠及百姓廣,扶貧效應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潛山縣以天柱山為中心,積極發揮水吼鎮緊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天柱山風景區的地域優勢,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先后打造出一批精品鄉村旅游項目,成為天柱山旅游的重要補充。
2000年,水吼鎮馬潭村利用該村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水資源,自籌資金創辦白馬潭漂流公司,開發了竹筏漂流和“農家樂”服務項目。2001年,位于天龍關景區的41位村民聯戶集資,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開發建設了天龍關大峽谷游覽區。2005年,白馬潭景區被評為“全國首批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全省農家樂旅游示范點”、“省級戶外運動基地”。2006年天龍關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加盟天龍關景區開發,投資興建了仿古山門,加固了河道壁壩,修建了進入道路,使景區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同年,央視電視劇制作中心在這里拍攝了《天仙配》和《孔雀東南飛》2部大型電視連續劇。隨著《天仙配》和《孔雀東南飛》在央視八套的熱播,天龍關景區也迎來了旅游熱浪。2006年,被批準為“國家3A級旅游區”,并相繼被認定為安徽省攀巖運動訓練基地、全國戶外運動拓展基地、中央電視臺影視外景拍攝基地。在安徽省體育局的指導支持下,天龍關還開發建成了安徽省內首家戶外攀巖運動訓練基地,成立了安徽省第一支農民攀巖隊。
2008年,水吼鎮通過招商,組建了安徽省天柱山水吼農業生態觀光園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成功開發了集跑馬場、熱氣球、水上樂園、皮劃艇、CS對抗賽等于一體的參與體驗型旅游項目。2009年底,水吼鎮政府引進客商,對境內河道沿線的漂流項目進行整合收購,組建了水吼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為進一步打響白馬潭漂流品牌打下了基礎。此外,水墨木潭度假村、旅游接待中心、陽裴嶺、排牙寨、駕霧鄉村旅游等項目也相繼動工建設。2009年,水吼鎮實現旅游收入4 200萬元,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145人。2010年,水吼鎮榮獲“安徽省最佳旅游鄉鎮”稱號[1-9]。
2存在的問題
潛山縣鄉村旅游業在全縣大旅游業帶動下,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也還存在一些發展的瓶頸。一是缺少統籌規劃,不能很好地融入全縣大旅游業,不能很好地與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對接;二是缺少資金,旅游項目難以做大做強;三是缺少統一管理,尤其是缺乏統一營銷,與大天柱山旅游結合的不充分。因此,筆者認為,要想進一步把潛山鄉村旅游業做大做強,成為大天柱山旅游業重要組成部分,亟需從以上3個問題著手,消除潛山縣鄉村旅游業發展瓶頸。
3發展對策
3.1政府要加強統籌管理
政府加強統籌管理,是潛山縣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根本保證。首先,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把鄉村旅游業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來扶持;其次,應以“政府主導、區域聯合、企業開發、社會參與、一體推進”的旅游發展思路,建立支持旅游業發展的規章制度,并做到“易人不易思路、一任接著一任干”,確保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連續性。
篇9
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
1.在鄉村發展旅游有利于老百姓加強保護鄉村經濟文化和歷史。在鄉村旅游開發前,鄉村的一些特有的經濟文化和歷史傳承典故鮮為人所知,處于尚待開發狀態中。在開發當地旅游時,經過包裝宣傳當地的歷史傳說和特有文化等一系列的促銷活動,將會大大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及美譽度,從內心增強村民的自豪感。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當地政府和旅游的開發經營者會看到發展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逐漸認識到鄉村經濟在旅游業中產生的重要作用而加以保護和合理利用,讓它成為鄉村旅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2.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強旅游區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一個良好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清爽宜人的生態景觀是鄉村旅游能夠發展下去的重要依托。而且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鄉村的原生態模式帶來的價值會逐漸彰顯,當地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會隨著經濟效益增強而逐步增強。
3.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更利于農民健康的生活。由于經濟、傳統習慣的影響,村民的健康習慣并不是很好,但隨著游客對旅游地餐飲、住宿的衛生狀況、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態度等方面的關注,對以吃住為主的衛生與安全的要求更高。這必然就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促使農民搞好環境綠化呀、道路整治呀、農村改廁呀、生活垃圾處置等建設,在我們這里很多不是搞旅游的鄉鎮已經搞完了改廁,就是受了旅游地方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影響,這些影響促使農民形成健康、衛生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利于身心健康。
4.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于提高農民的文化修養。因為來鄉村旅游的客源大多是城市中有一定收入的群體,他們的知識層次比較高,在旅游時和農民們在接觸過程中,當地農民耳濡目染在無形中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游客高水準談話問題的影響。5.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觀念。眾所周知一個良好的治安環境和誠信放心的消費購物環境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石。比如在鳳凰古城,就是因為治安的混亂嚴重損毀了的旅游聲譽,給當地旅游業帶來重創。
鄉村旅游的大力發展對鄉村經濟的消極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盡管發展鄉村旅游對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一面,但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文化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小視。
1.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來旅游的都是城市中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當地村民羨慕趨同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會逐步放棄原本自己生活中獨有的,也就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東西,使得游客沒有新鮮感,因為他們到這兒來看到的就是和他們生活中一樣的,這樣當地的旅游業就會走向衰落。
2.同樣道理在發展鄉村旅游業過程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服務同樣弱化了當地的旅游特色,使得原生態的景點變成了現代化的購物城市,失去了特色,因為發展就必須會加強鄉村旅游管理,而在加強鄉村旅游管理中就會注重設施配置情況和服務質量,一些標準化建設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鄉村經濟文化特色,導致鄉村旅游地逐步城鎮化、商業化,弱化了鄉村原有特色。
3.利益的驅動使得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可能引發原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這些最具特色的資源的破壞和流失。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以及勞動強度不對稱的對比下,許多村民會完全放棄農業生產,專心從事旅游相關的經濟活動,尤其是年輕村民更是如此,傳統的農作物生產無人從事,鄉村性大大削弱。
增添措施,促進鄉村旅游和鄉村經濟文化大建設
1.提高認識,促進發展。在鄉村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大力宣傳鄉村特色經濟文化的價值,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鄉土文化的獨特價值,認識到了保護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義,認識到保護鄉村文化就是促進鄉村旅游,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前提和重要途徑,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來提高特色鄉土經濟文化的知名度成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10
一、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互動發展
(一)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關系
1、新農村建設為鄉村的生態旅游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和機會。
新農村的建設從2005年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開始提出這個概念,到2012年十對新農村建設的深化,說明新農村的建設一直深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我國對新農村的建設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地增大,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政府一直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對于新農村建設中的緊張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緩解作用。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鄉村的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幸存的生態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新農村建設的不斷地深入為鄉村的生態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學技術和制度上的保障,在鄉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鄉村生態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鄉村發展生態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生態旅游的發展直接受益的是當地農民,在發展生態旅游中農民可以通過推銷生態農產品,加盟生態旅游項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可有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水平。鄉村的生態旅游建設可以把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傳遞給農民,提高農民對生態旅游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素養。鄉村的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改變農民以土地為生的傳統理念,促使農民產業的變革,增加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也可以在農民中形成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
3、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
我國廣泛的群眾基礎條件為新農村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條件。鄉村的生態旅游的發展成為了我國未來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它為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經濟建設。農村的旅游資源將豐富,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支持,也有效地調整了農村的產業結構,有效地減緩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問題,為農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徑和發展的契機。
4、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旅游業的本質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的分支。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文化基礎的有力的支撐,農村文化的開發有利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建設方面的支撐,而且也有利于農村形成新的文明風尚。發展生態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民的經濟意識和服務意識,進而成為文明衛生的公民。鄉村的生態旅游的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生存環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變。旅游對于環境衛生的要求有利于改變鄉村的風貌,建設文明的新農村形象,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以及整個村莊的建設和發展。所以發展鄉村的生態旅游業、改變了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傳統面貌。
(二)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
1、系統理論。
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有著系統的指導理論,它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系統理論將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兩者的平衡與協調,注重兩者之間的整體發展。第二個方面是把握兩者而發展之間的切合點,強調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相互之間相互調節。第三個方面是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建都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因此必須注意兩者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和發展的條件進行因地制宜的改變。
2、城鄉一體化理論。
該理論要求從整體上看待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建設,并從整體上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發展的結果。在發展的過程總,逐漸的縮小城鄉之間的差異,努力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以及居住條件,加快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推進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體化進程方面發展的進度,實現農村的城市化進程。
3、乘數效應理論。
該理論在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出現了乘數效應。鄉村生態旅游的乘數效應的出現使得產業之間的結構合理化發展,并且能夠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增加新的產業的發展,這種帶動作用讓新農村建設中的產業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二、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分析
(一)構建理念
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都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理念。鄉村生態旅游建設將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融入其中,充分利用農村的生態環境,開發農村的生態資源的建設。開發生態的體驗和教育的功能,保證游客的各種生態需求。鄉村的生態旅游的發展推動了新農村的建設,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貫徹在新農村的建設當中,為新農村的鄉村的生態旅游的發展占到了一個有力的切合點。
(二)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方法
1、生態旅游建設要惠及所在社區的農民。
發展生態旅游和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惠及當地的農民,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使得農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這一過程中,要將農民作為建設的主體,作為服務的主體以及開發的主體,最后發展為利益的主體,享受發展的成果。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要兼顧農村的現實條件:農村的生產結構單一,剩余勞動力多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旅游業的發展讓廣大農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業的建設過程中,實現有效的就業。要保證農民參與旅游發展的報酬的保障,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讓農民充分參與到生態旅游的建設當中,讓農民可以利用生活資料來通過旅游經濟來轉化為生產資本,進而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在旅游業和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不斷地加強農民的思想的引導,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提升農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風俗文化為生態旅游和新農村的建設注入新的觀念和良好的風尚。
2、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鄉村的生態旅游可以滿足人們的文化活動和精神審美活動,提高農民的文化品位。我國農村的旅游資源豐富,規模宏大,而且品種多樣。因此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應當突出鄉村的自然風光的優勢和特點,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旅游業,從而滿足旅客的審美需求。以生態旅游為發展的中心,結合鄉村的生態旅游資源,達到兩者之間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業的發展引領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鄉村生態旅游中環境的重要作用,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建設鄉村的旅游品牌,發展品牌效應,從而提高生態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
在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出現鄉村的旅游資源單一,開發力度不夠導致地區相對貧困的狀態,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把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帶動企業的發展,讓村民參與其中,建立起新農村建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
三、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融合發展的保障
(一)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過程中,政府起著重要的決策作用。政府在發展的過程中為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相應的配套政策,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規范化的市場和規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協調好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兩者之間的關系,引導旅游業向精品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也要保障新農村的建設穩步前進。
(二)做好科學的規劃
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要遵循一定的環境規律,在開發農民村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當做好合理的規劃和設,處理好兩者發展之間的規劃,同時也要滿足農民的發展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發展規劃,發揮當地的特色,推動農村的建設在合理化的軌道上向前邁進。在對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尊重地區的差異以及發展的規律,對產業進行民缺德定位,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的同行,應當尊重當地的民風民俗,結合市場的需求以及市場的發展趨勢,增強開發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使得鄉村的生態旅游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做好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