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原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09:4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沁園春長沙原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出自《沁園春·長沙》,原文選段: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7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3、譯文: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上百條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后。

篇2

關鍵詞:多媒體 教學立體化 實施的現狀 變革

當今“注入式”、“填鴨式”的傳統教學依然在語文教學中占據統治地位。我們時常發現教師在講臺上大講特講,一大批學生在教室里昏昏欲睡,師生在課堂上均處于被動的相對靜止狀態,思維難以活躍,彼此交流有限,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克服這些弊端,語文界的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課堂語文教學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膽的改革和有益的探討。

隨著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技術應運而生。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多媒體技術,它將會改變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重視這場革命,不能不及早研究它對目前教育的巨大沖擊。中國語文教育界應盡快利用多媒體改進教學,帶來語文教學的又一個新春天。

一、多媒體實施的意義――使語文教學立體化

1.有助于形成“四環節語文立體教學藝術模式”。

所謂“四環節語文立體教學藝術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開頭、過渡、和結尾四環節上,要系統設計,藝術處理,優化整合,啟思開智。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隨時調整教學順序和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CAI課件或網絡優勢,共享文字、圖片、圖像、畫面、音樂及語言等多媒體資源,全面實現視聽教學,引導學生盡早進入對文本的學習。例如在教《長江三峽》一文時,許多學生沒有親眼見過長江,無法領會劉白羽筆下三峽那雄偉又瑰麗的特點,我就在播放《長江之歌》的同時,讓學生看當年劉白羽乘“江津號”在長江上暢游的錄像。瞿塘峽的雄奇、巫峽的秀美、西陵峽的險惡,讓學生仿佛置身其境,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2.創立了文本――教師――學生動態立體教學模式。

從空間看,語文課堂教學系統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三要素)。這三個要素立體交叉形成復雜的多邊關系。多媒體參與教學,教師可以將教材選擇性、創造性地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呈現出來,從而縮短學生消化教材的時間并激發學生對教材更大的興趣。同時,教師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可以有機地將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就師生互動而言,以往的“注入式”教學,它的信息傳遞是單向的,僅僅是教師學生,教師不能及時、全面地獲得反饋信息,因而“教”得不到及時調節;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是被動的,活動是靜止的,因而“學”的積極性被抑制。即使是“問答式”教學,雖開辟了教師學生之間信息傳遞的雙向軌道,但獲得的反饋信息是有限的,僅來自于少數或部分學生;由于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應答的地位,因而“學”的積極性仍然得不到充分調動。與上兩者相比,多媒體教學帶來師生間的立體交流,不僅有教師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而且有學生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它有助于教學雙方充分的信息反饋,能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信息狀態轉變為富于強烈的參與意識的主動靈活地接受和及時處理信息的積極狀態,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3.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呈連動性、多向性、跨越性。

衡量教學最優化有兩個標準,一是教學效果,二是時間消耗,即在規定時間內,取得一般教師所不能取得的效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教學提供了傳遞信息量大、速度快,質量高、交互性強、教學內容豐富、應用范圍廣的教學信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多感官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在教的詞《沁園春?長沙》時,我在(3)班和(8)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3班按照傳統的方法,主要靠講解和板書;而8班除去講解分析外,還播放了《沁園春?長沙》的歌曲,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并能在很短的時間學會唱這首歌。課后同樣要求背誦這首詞。兩周后用書面默寫形式進行抽查(無準備情況下),結果8班比3班成績好很多,表明運用音樂配合,教學效果更好,學生以唱帶背印象深刻,記得牢。8班有幾個學生說,當我默不下去時,《沁園春?長沙》的曲調回旋在我的腦際,曲調哼出來,歌詞也就忘不了。

同時多媒體教學可以重復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重溫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具有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和作業,即在教學內容、時間、方式、方法和輔導形式等方面進行控制和調整,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平面的教學方式轉化為多媒體的動態形式和立體型的教學模式。

4.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延伸到課外。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往往是學生嫌課堂時間太少,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不可能完全在課上解決,這就必須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查資料,拓寬知識面。例如在上《胡同文化》時,我簡單介紹了茶文化、酒文化等,學生意猶未盡,很多學生課后自發去了解各種文化,第二天他們能向我說出更多的宗教文化、臉譜文化等。

5.多媒體的語文教學重視因材施教,集訓練、輔導、達標于一體。

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師生利用網絡環境,建立語文教學網頁或語文學習的專題網站,不僅可以通過網頁將課文的作者生平、歷史背景、寫作意圖、主旨內容、知識體系等進行多方位、多層面、立體式的展現,還可以將復習鞏固的練習題和測試題直接在網絡上完成,并能迅速得到信息反饋,大大減輕了教師批閱作業的工作量。減少了教室大量解釋、答疑性的工作和教學準備工作,教師的精力可以放在根據專家設計的教學預案中,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組織因材施教。師生也可利用網頁上的留言簿、教師信箱或設計聊天室進行教學問題討論,提高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學改革。在網頁方式的教學中,教師真正能夠從課堂講授中解脫出來,可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移,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獲取和消化知識”。因此,可以說正確運用多媒體會極大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這將引起語文教學的一場革命。

6.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優質的課堂教學應是嚴密的科學性與巧妙的藝術性高度結合的教學,它以科學性為基礎,為前提;以藝術性為先導,為手法。二者相輔相成,和諧一致。多媒體進入教學領域后,新型的現代化的教材體系出現了幻燈、投影、錄音、電影、電視、光盤、計算機軟件等新型音像教材,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以文字、圖形、動畫、影像和聲音等多媒體的方式顯示教學信息,豐富教材內容,使學生在學習中接受了一次藝術熏陶,這是教育領域內一場深刻的變革。

二、多媒體實施的現狀

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高職語文教育中運用得當,必然會推動語文教育的全面改革,使語文教育走出困境;如果運用不當,不但收不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會阻礙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在現實具體操作中還存在一些誤區,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使發展態勢良好的語文立體教學又趨于平面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為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而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可以通過聲音、色彩、圖象、動畫等各種手段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點是被多數人認可的。但是部分教師有為運用多媒體而運用多媒體的毛病。例如:將大段大段的課文原文搬到屏幕上,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討論,難道學生看教材原文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嗎?另外,一些教師認為一個多媒體軟件必須完整地包含多媒體各要素,才能達到全方位刺激學生感官的目的,所以就出現了不管內容是否需要,總要生搬硬湊些聲音、影象以體現多媒體的現象。一些讓學生自己閱讀的部分,硬是配以朗讀聲音;當一個選擇題做錯時,呈現一張哭喪的卡通臉并來上好大的一聲警告,嚇人一跳。

2.剝奪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的時間。

語文學習中要講究凝神諦聽,用心感悟,無論是新的教學大綱還是舊的教學大綱,都強調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悟的能力,而多媒體使得學生失去了領悟文章意蘊的時間。當一首首精美的唐詩宋詞被制成卡通畫面,語文的詩意不再;當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被定型為影視里的人物造型,語文的想象不再。這些不利于學生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也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3.學生成了“網網先生”,少了獨立思考的時間。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多媒體本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力保障。而過度運用多媒體,可能使學生過分依賴于網絡,有什么問題只要上網查找就行了,頭腦里空空如也,長此發展下去,學生懶于去記憶一些名句名篇。對于寫作需要的素材也只能在電腦上查找,甚至是寫作構思、謀篇布局也不去獨立思考,尋找網絡來幫忙……這樣的教育令人擔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4.師生情感的“冷漠化”。

由于傳統教育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是經常性的。教師的一言一行,一個細微的表情往往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師生情感交流較頻繁。而使用多媒體,在師生之間隔了一層現代教學媒體,使得師生情感互動趨于“冷漠化”。學生在多媒體環境下,很難體會到“如沐春風”的感覺,更無法感受到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教師也無法看到學生充滿求知欲望的眼神或充滿成功喜悅的目光。

5.作文語言趨于“網絡化”。

近兩年興起的寫作新類型――博客,雖具有傳統日記寫作的某些特征,但學生大量使用的網絡語言口語化、簡潔化、符號化,一定程度上沖淡了書面表達的嚴謹、規范和精致。從實用角度來說,一些新鮮的網絡術語無法得到高考作文閱卷老師的欣賞,從而大大降低作文的等級。

三、面對多媒體:高職語文教學的思考與變革

凡事都有其兩面性,我認為要使多媒體與中學語文教育有機結合,首先要充分認識多媒體的特點和中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另外,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課件要有鮮明的教學主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課件制作必須上升到知識、能力、智力相結合的三維高度,沒有主題的課堂教學談不上什么科學性,主題不鮮明的課堂也就是科學性不強的課堂。我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說過:“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無“帥”的課堂教學也就是“烏合”的教學。課件制作不能為運用而運用,并不一定每堂語文課都運用現代教育手段,運用不當,只會節外生枝,喧賓奪主,破壞語文教學。我們利用多媒體就應該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彌補教材的不足。多媒體的最大特點在于信息量大,在于突破時空束縛,在于學生可以有自主的學習空間,所以利用多媒體,應著重于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了解課文中無法了解的東西,將語文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空間。

2.正確處理好多媒體與傳統語文教育的關系。

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教育史,傳統媒體發揮了它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魅力不減”,我們現在的很多教師都在繼續使用著這些方式,并且這些方式將永遠使用下去,永遠也不可能“過時”。科學技術的進步,必定帶來教育的變革與進步,現代教育的新手段、新方式已悄然走近我們,也使我們無法拒絕、不敢拒絕;現代教育的高速發展迫使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走近它。因此,我們一方面不能拋棄傳統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也不能拒絕現代教育手段;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統一起來,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為教育、教學服務。例如傳統語文教學中對名篇、名句的背誦,對學生文字書寫能力的培養,我們仍然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

3.要盡量排除網絡的負面影響。

網絡環境魚龍混雜,其無序化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的分散,也容易使學生造成思想混亂。例如:網絡上一些不健康的圖片,影視資料等往往使學生擋不住誘惑。因此,對于學生上網查資料要給以嚴格把關,盡可能地發揮網絡積極的作用。

4.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

電腦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真正萬能的是教師和學生的頭腦;電腦多媒體教學僅僅是手段而已,而不是目的。我們不能依賴這些手段,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電腦多媒體教學能使教師輕松起來,但不是完全地放棄“教”,讓學生完全自由地“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切不可把過多精力放在課件制作上,一味的追求課件的花里胡哨,追求視聽效果,而忽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迷信多媒體,要重視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綜上所述,對教學而言,多媒體可以虛擬各種情景,引起學生興趣;注重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解放教師重復機械的一些教學活動。然而正如所有新興事物一樣,發展到一定程度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將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杜絕其弊端將是語文教學界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與學[J].2004年第六、七、八期.

[2]語文學習[J].2004年第四、五期.

[3]何克抗.論多媒體與教育深化改革――關于ME命題的論證[J].北京師范大學多媒體研究所.

[4]溫振祥.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之結合[J].

[5]孫春成.語文課堂立體教學模式[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6]周立夏.使用多媒體授課優化課堂教學探討[J].多媒體,2004.1.

篇3

關鍵詞:聯想 想象力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所謂聯想,是人們在觀察的基礎上,由當前的某一事物回憶或聯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思維活動,它側重于信息的橫的聯系,是思維大廈的基礎,是想象的初級形態。聯想很像串連的燈,電通燈亮,一亮一串,形成一條鏈。所謂想象,就是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過去經驗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的心理過程,它側重于一個信息或多個信息縱的深入,是聯想的升華。達爾文說:“想象是人類最高稟賦之一。人類因此得以把積累下來的形象和思想綜合起來,并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出奇妙的成果。”可見,想象是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的充分體現。語文教師如果能正確、巧妙地運用聯想和想象,語文教學就一定能快步和素質教育接軌。

那么,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對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進行培養呢?以下是筆者在具體教學中的體會,供大家借鑒。

一、讓聯想和想象走進課堂

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是,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卻是無止境的。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啟發學生積極地、有意識地去思索、去捕捉與課文有關的事物、現象或詩詞名句。

在詩歌教學中,如只讓學生了解字面上的意思和一些寫作特點,教學就流于死板,了無生趣。而如果能抓住詩句中的意象展開聯想,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還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奠定了基礎。如,在講的詞《沁園春?長沙》時,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就可以有各種聯想。首先對“寒秋”二字,學生就從眾多近義詞中想到了與之意義最接近的“深秋”一詞,之后,又聯想到“茫茫天地間,寒風凜冽,萬物蕭颯”的景象,再進一步,就聯想到了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深秋,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深秋,對比之下,的深秋就顯得果橙葉黃,秋意融融,秋景中的“獨立”之人,胸襟博大,卓爾不群。

聯想和想象是詩歌的翅膀,是讀者與文章發生共鳴的媒介。我們每當讀到一些詩句,就會為其中所描繪的意境所觸動,眼前仿佛展現出一幅幅神采流動的畫卷,這就是聯想和想象的魅力。調動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就能感受詩人的激情,打破時空的局限,真正置身其中去領悟作品,這樣一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在小說教學中,同樣也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賦予聯想和想象新的內容和含義,它不僅僅是把文章詞句變為鮮活生動的畫面,而且還能對畫面進行新穎深刻的理解與認識,進行大膽的假設和推斷。如,在講《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時,可進行“假如祥林嫂來到你的面前,向你提出靈魂的有無這一問題時,你將怎樣回答她”的想象,講《荷花淀》“夫妻話別”場景時,設想你是水生嫂,聽到水生說“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隊去了”,你將作何反應?講《項鏈》結尾時,設想你是瑪蒂爾德,聽到佛萊思節夫人說“那掛項鏈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后,你會怎么做?……如此根據不同人物、不同情節和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合情合理、豐富多彩的想象,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特長,張揚學生個性,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力,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步入文學殿堂。

二、讓聯想和想象走進寫作

聯想是思考的基礎,想象是創新的基礎。想象力豐富與否關系著創新能力的強弱,因此,作文教學中也要加強聯想和想象的訓練,訓練時注意兩者的結合,不必硬去分開。具體要求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表述中,動用生活的積累,遷移已有的知識,把頭腦中具有的多種現象、圖景、經驗和意念全部調動出來,根據題目要求創造出新形象。為此,可進行如下設計:

1.擴展性想象:給學生提供一段簡潔的記敘性文字,對人和事、景和物有一基本交代,或提供一首古詩,由學生通過基本的想象,借助各種描段,去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豐滿,景物鮮明生動。

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內涵豐富,意境開闊,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要求學生根據它所展示的畫面,借助想象,應用生動的語言,加以具體描繪。

2.延伸性想象:要求學生根據原文的敘述、情節的發展,展開創造想象,合理推測故事的發展趨勢,編寫未發生的故事,設計人物將來的命運。

如:《勾踐滅吳》中由一個情節寫到: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要求以“太宰嚭受賄”為題,作續寫練習。設想太宰嚭是怎么想的,如何做的,寫出其神情、心理以及受賄的全過程。

3.虛擬性想象:假設一定的條件,點燃學生想象的火花,激發學生想象的情緒,讓自己成為假設事件中的一個人物,然后按要求進行寫作。

篇4

關鍵詞: 中職語文詩歌教學 朗讀先行 《再別康橋》案例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所以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應“朗讀先行”。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下面我以《再別康橋》為例,談談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再別康橋》位于中職《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年、青春、理想、愛情等。通過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學生感受到了詞的魅力,對現代抒情詩的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過本詩的學習,獲得語文能力的發展,如誦讀與理解、鑒賞與感悟、拓展與應用等;本詩的學習還要擔當起學生學會閱讀現代白話詩的向導重任。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徐志摩推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承載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課前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這首詩,作為蘇教版教材中的必讀課文,學生在七年級已學過這首詩,對詩歌意象的特點三美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朗讀水平普遍不高,對詩人情感的理解也不夠透徹。鑒于此,本課的教學重點落在朗讀上。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另外,還要抓住詩歌中的好詞好句讓學生朗讀、品味,讓學生嘗試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分析、點評,從而感受徐志摩詩歌的獨特意境。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可先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引出對劍橋大學的介紹,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介紹作者生平。課前的查閱與課堂的展示相結合,有任務的驅動,有學生的講解,學習興趣和熱情大大提升。接下來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歌,分組交流喜不喜歡這首詩,為什么喜歡?用一句話概括。《新課標》提出:“要注重對文本的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通過一句話概述,可以實現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利過渡,為賞析詩歌做好鋪墊。

這個環節中,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讀的方式感知詩歌內容,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倡導創造性閱讀。

二、再讀詩歌,提出問題

學生概括的內容都體現了對這首詩的喜愛,但是還存在一些疑惑,于是讓學生再讀詩歌,小組交流討論提出問題。

有的小組提出:為什么是“再別”康橋,“彩虹似的夢”指的是什么,“尋夢”尋的是什么夢;有的小組提出:“放歌”與“沉默”矛不矛盾,詩人為什么“輕輕的來”“悄悄的走”……針對這些問題,可以讓其他同學幫助解答,學生解答不了的問題,教師再進行解答。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觀者,適時點撥、啟發學生繼續提出問題。

這個環節中,學生提出了朗讀過程中遇到的難以理解的問題,師生共同活動進行解答,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為下面的指導朗讀、感受詩美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精讀詩歌體會情感

(一)一賞“金柳”,體會離別。

賞析第二小節,體會“金柳”的含義。點撥為什么用“金”,指出柳和留諧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征。如《詩經·小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再讓學生體會“蕩漾”的感覺,指導學生朗讀“在我的心頭——蕩——漾——”。重讀“蕩漾”,音調拉長,讀出韻味。

(二)二品“甘心”,體會深情。

齊讀第三小節,品味“甘心”。什么叫甘心?王洛賓有首歌這樣唱:我愿做一只小羊,守在她身旁,我愿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面對自己心愛的姑娘,小伙子情愿變成一只小羊,這是源于對姑娘的愛。徐志摩甘心做一條水草是源于對康橋的愛。康橋是詩人精神的家園,他曾滿懷深情地回憶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指導學生朗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時,重讀“甘心”,要求學生讀到位。誦讀指導小步前進,適合中職學生的學情,讓學生在“跳一跳摘桃子”的過程中得到一點點的進步。

(三)三思“彩虹”,體會移情。

三思彩虹,體會移情的作用。小組交流討論“彩虹似的夢”指的是什么。詩人有濃厚的“康橋情結”,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康橋培育了詩人心中的夢。那榆蔭下的一潭是拜倫潭,拜倫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對他很崇拜,在這里他又遇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他們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卻沒有結局。關于愛情、關于詩歌創作的夢想,徐志摩是有很多遺憾的,所以說彩虹似的夢糅碎在浮藻間。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的寫法,也不是徐志摩的獨創,宋代坡的《水龍吟》:“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楊花柳絮,坡卻說是離人淚。這種寫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到他所描寫的客觀景物上。鼓勵學生寫作文時也運用這種寫法。

指導學生略帶惆悵地來讀這一節。

(四)四齊“放歌”,感受激情。

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體會到這一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是通過放歌這個詞表現出來的。問學生:人在什么情況下會放歌?(高興愉快激動的時候)那這一節應該怎么讀?(聲音大一點,感情充沛些)手可以怎么放(張開雙手)頭應該低下還是抬起?(抬起)指導學生齊讀,“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體會詩人率性瀟灑、浪漫豪放的情感。

葉圣陶先生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輔助動作,使學生在誦讀中加深了對詩的理解。

(五)五析“沉默”,無聲之美。

五析沉默,感受無聲勝有聲的唯美意境。問學生詩人放歌了嗎?(沒有)為什么呢?自由讀下一小節(生自由讀)。與上節相比,詩人的情感來了一個多大的轉折呀。一個人想要放歌,卻不能放歌,內心是很壓抑的,讀到這個地方,聲音要低下來。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笙簫是什么?笙簫是能夠發出美妙聲音的樂器,可“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現在笙簫也沉默了。夏天的蟲子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整個康橋今晚都一片沉默,為詩人而沉默。離別的惆悵,傾注了詩人情感的夏蟲、笙簫,這樣的意境不適合齊讀,應讓學生自由朗讀。

(六)六讀首尾,前呼后應。

六讀首尾,理解一七兩小節之間前后呼應的關系。最后一節以“悄悄的”與開頭“輕輕的”相對應,詩人瀟灑地來,瀟灑地走,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最好的描述。

(七)配樂齊讀,體會情感。

配樂齊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條帶箭頭的直線,小組交流討論詩人的情感是不是一條直線,如果不是,那么應該怎么畫。每個小組派代表板演,師生共同活動評價學生的板演,然后出示“起承轉合”的情感變化曲線圖。讓學生畫出曲線圖,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中,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教師的教就沒有土壤,學生也就不知道自己會什么,不會什么,學到了什么;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詩歌教學中,多種朗讀方法的運用,增加了語文課堂的情趣,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高。

四、四讀詩歌能力遷移

詩人因告別母校而有了這首詩,同學們告別初中校園時是怎樣的?初中三年的求學給你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給你留下了無盡美好的回憶,再來品讀這首詩,模仿這首詩的形式,嘗試寫一首《別母校》的小詩,課堂展示一下。老師先展示自己寫的小詩《別母校》,拋磚引玉。學生在感受詩美、理解詩美的基礎上,自主創作小詩,實現了能力遷移。

“詩無達詁”,對詩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豐富的,而能讓學生對詩歌有融入自我生命體驗的理解才是最好的理解。通過師生創作寫詩的活動,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人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