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疾病健康教育宣教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婦科疾病健康教育宣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醫養生學 健康干預 綜述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 研究人類生命規律, 尋找增強生命活力, 預防疾病的方法, 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益壽延年的原則與理論的一門學科。其學說科學實用, 是中國醫藥文化之精粹。張湖德在《傳統養生學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論述傳統養生學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進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在強調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醫傳統養生的知識,把其作為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銳利武器,顯然很有必要。
傳統的養生理論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從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并根據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陳斌在《中醫養生學中的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中提出的中醫養生學辯證觀里強調,養生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時令、地域、人的身體狀況發生了變化,養生的方法也要隨之發生變化。人必須根據自然運動變化的規律和人體內陰陽運動變化的狀況來保養,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健康教育。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其意思就是讓人把握住四季氣候運動變化的規律、法則,來達到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不僅自然界是運動變化的,人體同樣是運動變化的。在具體方法上,中醫養生學根據四時的變化,分別提出了不同的養生方法。元代道士邱處機根據四時的不同,提出了具體的養生要求。而邢玉瑞在《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中提出順時養生,即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綜合調養的養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對于個體的體質差異,中醫養生學也是相當重視的。體質不同,其養生方法也是不同的。《黃帝內經》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變化矣”。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就是這種高下升降的變化,這種變化過程就是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出現問題,人體就會患病。因此,中醫養生學常根據個體差異,進行區分對癥施治,對人體進行調養。王前飛等通過積極改善特殊體質,從高危人群中篩選出病理體質之人進行病因預防,使傳統中醫學從“養生避邪”的個體預防階段進入群體預防階段。以王琦為首的北京中醫藥大學體質研究課題組在長達30 年的研究中,以“體質可分”、“體病相關”、“體質可調”、“體質可變”作為關鍵科學問題,運用多學科交叉方法進行體質分類研究,編制了《中醫9 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并將其應用于社區和體檢中心,對社區人群和體檢人群進行個體化的健康管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預防,對降低個人的健康風險和國家的醫療費用,全面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學指導。匡調元等以實驗大鼠腳掌面溫度的自然差異劃分寒體、熱體調整后的生化、形態學、機能、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等各個方面指標,結果表明,實驗大鼠自然群體中存在著體質差異,寒性食物、熱性食物可以影響體質之形成,也可以達到調整體質的效果。
前人對體質有許多論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進行養生健康教育。 93. 現代健康干預過程中,以中醫學的整體觀為核心,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以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動態地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運用四診八綱的方法,在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全面分析、評估、辨別證候的基礎上,確立健康干預的原則,再根據患者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地域、民族、健康信念、生活習慣的差異及體質差異,制定不同的健康干預計劃,使健康指導計劃充分體現中醫學“同病異護”、“異病同護”、“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辨證施護特色,將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始終貫穿在全程健康教育中。同時,在實施健康干預過程中,動態式地觀察病情的變化,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及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況,修訂健康干預計劃,有效地幫助受教育者達到學習目的。岳煒、吳靜歡在《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婦科疾病健康教育》中運用中醫學的整體觀、治未病的預防觀、情志對婦科疾病的影響、食療和藥膳的作用和中醫婦科傳統的治療方法等闡述中醫婦科健康教育的特色。通過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形式,編寫中醫健康教育科普資料和提高護理人員素養等方面落實中醫婦科健康教育的措施。對經、帶、胎、產、乳婦科疾病及其不同階段、不同證型的治療與護理等相關知識的宣教,使患者能正確認識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療護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覺地在精神護理、生活起居、飲食均衡、疾病防治等方面予以配合,對疾病愈合、防止復發、保持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對于運用中醫體質學與中醫養生學相結合以此指導人們進行個性化預防養生保健的研究較少,對人群進行體質辨識、生活質量評估,并針對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等進行個體化的中醫預防、養生調攝的健康教育研究目前尚未有。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開創性的提出了開展中醫“治未病”的工作要求,探索構建具有中醫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積極研究開發中醫資源及中醫學樸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人類的健康發揮積極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既符合目前國家治未病的醫學理念,更是對中醫“因人、因時、因地”三因制宜的最好詮釋。
參 考 文 獻
[1]閆潤芹,王娜.淺談中醫養生保健.科技健康導報,2008,NO.30.
[2]張湖德.傳統養生學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健康教育,1999年第6期第15卷,專家論壇.
[3]陳斌.論中醫養生學的辯證觀.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8卷 第4期.
[4]王前飛,王前奔.中醫體質學說對疾病預防的指導作用[J].遼寧中醫雜志,1993,(3):8.
[5]任小娟,王琦.應用《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進行個體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年第9期(總第231期).
[6]匡調元.人體體質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7]全國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人體測定》編寫組.人體測定[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年4月:56-59.
[8]中國解剖學會編.中國人體質調查[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