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員工拓展訓練方案范文

時間:2023-03-16 13:5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員工拓展訓練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員工拓展訓練方案

篇1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 高職學生 職業忠誠

[作者簡介]皇甫靜(1978-),女,浙江桐廬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安全與就業教育:王慧(1980-),男,浙江淳安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與網絡經濟。(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6-0094-02

一、職業忠誠的內涵與界定

忠誠是一個古老而又具有代表意義的話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概念被廣泛引入經濟生產領域。在經濟生產領域,忠誠具體表現為對職業的忠誠。對于職業忠誠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職業忠誠是一種對事業的獻身精神和忠誠意識。第二,職業忠誠是一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職業職責是人們在一定職業活動中所承擔的特定的責任,它包含了人們應該做的工作以及應該承擔的義務等。第三,職業忠誠是一種良善的勞動態度和工作作風。忠誠的人深感職業和崗位只是分工的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別。第四,職業忠誠是一種精益求精的職業品質和刻苦鉆研的精神。職業忠誠不是一般的道德宣教,它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職業活動中,落實到對所從事的職業和技術的鉆研和精通中。

二、當前信息技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1 專業對口率低,“有業不就”的現象突出。部分應屆畢業生不選擇本專業,或者根本不把所學專業作為就業的首選,而是在校期間就直接把目光轉向見效快、待遇優的企業就業。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2008―2010年信息技術類專業中的軟件技術專業、網絡技術專業為例,該軟件技術專業畢業生中行業內就業的比例最高只達到38%,網絡技術專業也只在40%左右。

2 跳槽頻繁,行業流失率高。大學畢業生即使在畢業之初選擇了IT及相關行業,但從業后也頻繁跳槽,并且改行比例相當之高。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10屆80名畢業生調查顯示,現僅有18名學生在行業內就業;網絡技術專業152名畢業生,現僅有32人行業內就業。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半年便離職,用人單位不高興,招來的新員工,剛上手就離開;社會不滿意,現在的大學生怎么沒有一點職業忠誠度,想跳就跳;人力資源專家也建議,初次就業,不要急于跳槽,應該多積累職場經驗,有利于未來職業發展。

三、影響大學生職業忠誠意識形成的因素

1 社會環境因素。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經常脫離現實的自身定位,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舊觀念,以及社會、家庭的影響,使得大學畢業生對職業的期望值過高,存在著嚴重的挑就業地區、就業單位、工作崗位的現象。另外還存在行業認識的誤區,就IT行業而言,無論是軟件開發、網絡管理、系統集成都屬于現代服務行業,都需要大學生能從基層做起,有可能在短期內只能做一般的開發、維護工作,而不是像人們所說的高級白領。因此,許多畢業生的家長并不贊同子女在IT行業內就業。

2 工作性質因素。信息化人才必須隨時發現信息化領域的最新知識和信息。但是相當比例的信息化人才不能夠堅持學習,來維持住其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而轉入其他競爭較弱,行業入門檻較低的行業,相對于其他行業的人才來說,信息化人才要求更加能夠吃苦耐勞、更能夠不斷地學習充電。而且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可能需要經常性的加班加點,常常為了保持一定的思緒或者軟件開發項目按時完成而打亂日常生活規律,這也是降低職業忠誠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3 專業認識度因素。現在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絕大部分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來自現實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往往忽視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筆者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五個新生班級249名學生做過一次專業方面的問卷調查,當被問及為何選擇信息技術類專業以及選擇該專業之前是否對它有所了解時,242名學生中只有約25%的人表示事先了解過,而75%的學生不知自己為何選擇此專業,更談不上什么興趣和愛好,其專業選擇主要是由父母安排或親戚朋友、學校老師建議的。

4 現有就業政策因素。由于現實的就業壓力的增加,培養大學生的大學由于對就業率的要求,在畢業生就業時就建議“先就業,再擇業”,這也導致了很多大學生畢業工作沒多長時間就“擇”到自己愿意去的工作。這也造成了對大學生很不利的影響,其一,用人單位會因擔憂大學生跳槽,而不愿意投入培訓成本,于是要求應聘人員一工作就能上手,甚至將招聘瞄準有經驗的職場人士。其二,“先就業,再擇業”,提高了大學的初期就業率,但卻讓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有了一個并不理想的開端。而從職業發展角度分析,職場的第一份工作,對一個人習得職場經驗十分重要。那些首份工作就一邊工作一邊找工作者,在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印象的同時,也可能使自己今后動不動就跳槽、習慣性跳槽。

5 學生個體因素。目前,由于現實社會環境的影響,許多大學畢業生在追求事業的成功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更加注重自我意識和個人的感受,選擇職業容易追求見效快、利益高的職業。而且當下大學生的擇業范圍相當廣泛,干擾因素多,在高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呈現一定的盲目性。現實的生活壓力與相互攀比的心理使得他們總不安于現狀,不斷尋找機會變動,最終導致了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忠誠度大大降低。

四、大學生職業忠誠意識的培養策略

1 全方位多角度強化學生理想信念意識,對學生進行誠信渲染。從某種程度上講,高校畢業生職業忠誠度不高是理想信念意識缺失的一種表現,與誠信也有一定聯系。理想信念意識和誠信無法通過書本傳授,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是在生活中、學習中自然形成的。學校要為學生培養理想信念,學生在校期間要進行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的深層教育,把理想信念深入貫穿于各個教育環節。對于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有必要拋開其狹隘的追求就業率的思想,切實與企業聯手,同時學校要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作翔實的記錄,而企業應公正、公平地將學生每一次工作表現加以記錄,這種約束機制必然會使高校畢業生擇業時更理性,跳槽時更慎重。

2 分段分流、分類指導,提高學生工作對人才培養的貢獻率。以通識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紿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課題,一方面相對應的職業技能素質要求呈現不同的差異;另一方面根據優勢理論,學生的職業優勢傾向也存在不同差異,這就為個性化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現階段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主要還是集中在指導畢業生面試技巧、制作簡歷、從校門到職場適應等問題,更多體現的是“產品包

裝”的功能,但顯然提升職業能力不等于“產品包裝”,當前實施的就業指導賦予學生的只是“就業能力”,而不是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

因而解決的思路是首先要培養促進學生提高職業意識,開展行業人才素質分類標準調查,幫助學生認識自身與職業匹配要求相適應的個性特質和職業興趣愛好,確立職業發展重點方向,根據重點方向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標準有步驟、有計劃、系統地明晰學業訓練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思政工作者可以按照同一路徑團隊建設和分段分流、分類指導要求,專業化、精細化、系統化地指導、設計并組織實施體驗式。互動式、案例式職業素質拓展訓練方案,打造有助于學生完善知識能力結構的路徑平臺,促進大學生把職涯規劃與學業目標相結合并為之努力,且以此創新模式作為學風建設新的切入點,達到激發成才動力,實現準職業人培養訓練目標。

3 把教育與就業結合,提早做好職業規劃。除了專業的選擇外,高校在指導大學生明確大學目標和職業方向,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方面也要負起一定的責任,這也是解決大學生對本專業忠誠度降低的有效途徑。

大一階段需要指導大學生專業目標、職業方向由模糊到清晰。大二階段指導大學生培養和提升準職業人必備的職業素質,包括人際交往、高效時間管理、目標管理等。大三階段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體驗,進一步積累職業人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可以到將來希望從事的行業,進行職業感受和職業體驗,通過短期的職業體驗和職業感受,了解這個職位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要求。通過有規劃、有目的的實習,大學生逐漸要完成由校同到社會的過渡,學會與企業發展同步,學會融入企業發展之中,由社會人過渡到企業人。

4 加強校企合作,構建以通識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在以偏重通識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影響下,當前學校應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切實加強校企合作,把企業文化。企業職場規劃課程帶入學生融入課程體系。在構建通識教育與職業能力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中要實現以下四個轉變:一是課程設置向“實用性”轉變,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二是教學內容向“實用性”轉變,采用模塊式教學,在打好學生專業基礎的同時,突出培養方向的知識結構完善與融會賈通能力培養,實現培養學生特色方向的就業能力差異化優勢;三是課程體系要以工作崗位為導向、以工作過程為線索、以實踐項目為載體,遵循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規律,實現漸進式規范訓練,努力做到“教、學、做、賽、練、創”合一;四是教學目標向“就業教育”轉變,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通識與技能型人才相結合為目的,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模式改革,努力把企業文化。企業職場規劃等課程納入人才培養計劃,盡可能地實現專業課程與社會最新需求對接,實現企業環境與課堂的“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