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篇1

【關鍵詞】情景教學;高一;地理課堂

對于當下所存在的眾多教學理論而言,發源于我國且對教學領域具有關鍵影響作用的理論――情景教學理論,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對其的探究可謂是方興未艾。對于國外而言,對其探究是構建在學習建構主義理論以及情境認識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流傳到我國,最初被運用于小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中,因為其具備廣泛性以及可操作性,所以,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其教學過程會具備廣泛性以及借鑒意義,所以眾多學科持續采用此理論對自己的學科教學進行指導,在這當中就包含地理學科。因此,以下筆者將首先針對地理教學的案例進行相關分析。

一、高一地理課堂情境教學案例

教學情境的是否良好,關系著學生是否可以主動高效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讓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盡量達到最佳狀態,促進整個教學的總體效果能夠起到積極的能動作用,筆者在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之上,綜合類型探究結合辦法,試著去進行高一地理課堂情境教學實例的綜合開發,以下是我對于案例開發的總體設計流程。

二、案例設計流程

對于教師創造性的發揮而言,要求所創設的方式十分開放。可最為本質的目的還是要為課堂教學進行相關的服務。但是,本文作者通過對高一地理課堂情境教學實例的行動進行總的探究,歸納總結了相關的情境教學總流程,具體是:掌握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目標教學中情境的實際運用小結。

(1)掌握課程標準,前提是對于課程標準進行相應的解讀。是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2003 年)為主要發展參照,主要是對于標準摘錄和活動相關建議進行全面而仔細的解讀,使學生學習的方法、內容以及所需掌握的層次和達到的效果具備全面性和整體性的總體意義。

(2)確定明確的教學總體目標,首先進行分析闡述的對象是三維目標,除此之外的教學目標是對于課程總體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分類,從對教材的整體解析到對整個課程標準的全面解讀,再從過程以及方法、挖掘知識以及技能、情感價值觀以及情感態度作為出發點非常重要。

(3)教學中情境的實際運用,這是對于之前掌握課程標準以及確立教學目標的總體說明,以此為基礎的教學情境設計主要分為三個不同流程:營造情境明確問題學習活動。營造情境,綜合全面的學情分析,創設一個適合學習者學習綜合需要的學習情境。比如營造問題情境,主要指的是通過內部問題以及外部問題知識經驗在契合構成中所產生的矛盾,借此來引起學習主導者的強烈思考目的以及最積極向上的思維傾向從而達到的一類心理狀態。明確問題所在,對于課堂教學來說,主要是指教師在營造學生需要經過一定努力或者協作的基礎之上才可以達到的學習任務。通過一定的情境,選取出和目前學習息息相關的事件或者問題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解決。在情境創設之下,學習活動主要指的是可以引發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探討以及溝通。能夠選擇的學習方式有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比如,通過圖片營造一個獨具吸引力的情境使學生可以全情投入,進行觀看。要對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即使是簡單問題的提出。讓每個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探尋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倘若提出較難的問題,應該激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溝通來嘗試解決問題,教師可進行答疑解惑,指導學生合作交流,進而確保活動內容的進一步完成。(4)歸納總結,主要指的是在情境教學之后,對某一案例的總體歸納總結,具體包含學生的反應、達到的效果還有對相關問題進行的思考。

三、具體案例分析

通過綜合情景教學的案例設計總體過程,以我校使用的地理教材的部分能容為例,列出以下案例:

(1)活動情境教學為主的案例

案例?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地域聯系

課程標準

解析工業區位的相關元素,通過具體實例總結說明工業區域的構成條件以及發展特色。不管從部門上來說,還是從布局來說,工業生產都非常復雜。可因為工業的“非天然性”十分突出,教學中更適合使用“模擬”、“游戲”、“角色扮演”的方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制約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個主要因素。

2.過程和方法

在對角色進行探究的基礎之上,更深層次探究對工業區位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使用辯證的、整體的、聯系和進步的觀點看問題,逐步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

活動情境:把握問題:淮河流域關閉了數量龐大、污染嚴重的造紙廠,部分人認為淮河的水質得到了改善,部分人卻認為這樣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你認為哪種觀點更加準確?比較淮河流域前后的各種變化狀況,對淮河流域智力的可行性舉措以及策略進行相關的探究。

角色分配:政府官員,列出未來經濟發展的總體計劃,探尋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協調進步的相關舉措;分析環保專家,調研造紙廠對于環境的污染的相關數據。

總結:請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得到完整的結論。

歸納總結:角色扮演主要指的是教師依照教學內容模擬各種現實工作以及生活情境,通過學生或教師和學生一起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借此來對社會中的實際問題及其人際關系進行了解掌握,并探尋出詳細的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的基礎上,可以體驗社會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結語

筆者在前人已有的關于地理情境教學及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對教學一線的地理教師進行的地理情境教學問卷調查,然后得出了當前中學地理情境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筆者對地理情境教學的一些思考和看法,最后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來說明地理情境教學的實施。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 初中地理教學 案例分析

一、情境教學法的含義

所謂“情境教學法”指的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運用教材內所闡述的地理事物和現象來創設相應的地理情境,使得學生置身于該地理事件所發生的情境之中,感受地理現象從而獲得相關地理知識,通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解決實際中出現的地理問題。

地理來源于生活,與我們的社會經濟密不可分,這就為地理情境教學提供了內在的需求性和外在的可行性。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能夠在教材和以往的知識中探求發現新問題,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地理教學中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充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想象力,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情景教學采用的是寓教于樂的原理,其宗旨是通過對情境的創設來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并在快樂的教學環境中獲取知識。情景教學采用認知與情感相互作用的原理,通過直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來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吸收獲取的知識。

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類型

(一)多媒體情境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是地圖、模型等。隨著科技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實現現代化,在現代的地理教學中,多半采用電子地圖、實物投影儀、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能夠使得地理教學內容在學生眼前的呈現顯得生動形象和直觀,有利于復雜地理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多媒體的呈現方式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輕松活潑的環境,使得學生從視、聽、說等各個方面充分體驗感受地理事物,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面。

(二)學習活動情境

根據初中地理學科的要求,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創設相應的地理活動情境,其中,開設學習活動是一條有力途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地理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學生學習活動情境,例如開展地理知識演講比賽、增設野外觀測小組進行地理考查、參觀地理博物館、舉辦地理發明競賽等,力圖在創設的活動中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

(三)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指的是教師圍繞地理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些地理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探索和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問題的提出是學生思維展開的基礎,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等。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抓準時機,不斷為學生創設問題探究情境并引導學生思考。

(四)實體情境

根據初中地理教學的要求,校內應建設相應的地理模型景觀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例如建設天文館、氣象臺、水文站和地方區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實體情境指的是以地理事物的原型為基礎所創設的情境,直觀的感受實物展示,能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地理知識。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很多地理現象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時效性,例如極晝、極夜、海嘯等現象難以進行實地考察,只能通過模型、多媒體演示等方式進行地理情境的再現。

實體情境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實的地理實物,另一種是模擬替代實物。另外,情境教學強調以周圍世界為探究的源泉,讓學生通過對生活情境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地理知識。

三、以某省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情境教學為例

(一)教學目標

掌握某省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了解該地區特殊的地址位置和獨特的地理現象;掌握某省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的原因;了解該省省會城市;鍛煉讀圖和用圖的能力。

(二)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收集資料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集體合作能力。

(三)情境教學法的應用

1.多媒體情境。

(1)利用視頻放映該省的具體地理位置,對特殊的地理情況進行介紹。

(2)在介紹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的問題上,為學生展示相關農業的照片,強調農業的重要性。

(3)播放代表當地地方特征的歌曲,使得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拉進學習距離的同時由老師講解該地的地理特征。

(4)介紹省會城市時,多利用圖片作展示,教師還可以依據自己對該城市的了解加以補充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實體情境

(1)教師應使用“中國行政區劃圖”來指導學生讀圖,在圖上明確該省地理區域特征。

(2)在介紹該地區的氣候情況時,出示“中國平均氣溫”圖例,加以補充,提高學生的讀圖和用圖能力。

3.問題情境

(1)教師可以采用猜謎語的方式設置問題,讓學生猜測本次課程探究的主題。

(2)選擇兩個典型的地理位置來探究其各項環境組成要素。

(3)由一個省的問題引發到省會城市的問題,循序漸進。

(四)教學總結

在這一課程中,教師充分運用了多媒體、生活實例以及圖表等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通過呈現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各種有趣的實例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靈活性,擴充了教學容量,增加了整體教學課堂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能夠使得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身邊的地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實現對地理知識的的探尋。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教無定法,情境教學法對于初中地理的順利進行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尋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探究問題的精神,使學生在對地理的學習過程中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各方面素質提高的同時,教師也應該轉變觀念不斷探索,積極提升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順應時展要求,更好的落實教學大綱,與學生實現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志遠.淺談初中地理情境教學法之運用[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2(10)

[2]高玉寶.關于情境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