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會治理知識范文

時間:2023-08-01 17:40: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市域社會治理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市域社會治理知識

篇1

一、項目背景及起因

(一)城市管理與社會服務水平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

人民生活正由小康向比較富足的現代生活邁進,對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需求顯著增強。主要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矛盾:一是城市規模擴張與城市管理精細化發展的矛盾;二是公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感知與政府主動服務的矛盾;三是信息采集、傳遞的變革與信息網絡互聯互通的矛盾。團結湖街道是朝陽區地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老年人比例最高的街道,因此在城市管理與社會服務方面的矛盾更為突出。

(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是當代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帶來了人們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這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新的科技手段。團結湖街道一直在積極探索新的模式,把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手段,努力嘗試促進信息化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的有機結合,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創造出有區域和時代特色的智慧型社會治理新模式。

(三)響應中央號召符合時展趨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新觀點新要求新部署。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對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項目做法及經過

(一)開發七大智慧終端,打牢服務基礎

1、團結湖街道智慧信息機

在原有“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的基礎上,整合完善社區便民服務網、社區服務熱線和知識庫構建了“搜尋方式簡便、服務功能集成、響應速度快捷”的社會服務管理平臺,開發研制智慧信息機。將距離較遠的政府辦事機構,以圖、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展現到了廣大居民面前,通過多方視頻互動交流,拉近了居民與社區、與街道的距離,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目前,智慧信息機已覆蓋到街道所有社區、大型商場超市、郵局、寫字樓等人員流動比較大的場所。信息機自投放以來總點擊量已達500萬余次,日均點擊量8000余次。

2、“智慧團結湖”手機平臺

覆蓋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公益服務、便利服務、特色服務等內容。進一步拓寬覆蓋面、提升使用率、培養忠誠度、增強凝聚力。著重掌上平臺在中青年人群中的普及,完善智慧網格功能,積極培育線上線下活動,形成良好互動,建設熟人社區,推進誠信鄰里文化。借助街道短信宣傳平臺向轄區內2460名中青年群體推送“智慧團結湖”掌上平臺下載地址,目前累計下載量約1萬人次,活躍用戶2000余名,對促進居民社區自治,積極探索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動新模式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3、“微信、微博、微群”三微一體服務平臺

一是在全市率先實現以微博方式回復網格案件,將街道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引入了新渠道。二是實現便捷的與轄區居民、社會單位進行文字、圖片、語音、視頻交流,目前,三微平臺與居民互動交流15300余次,得到了轄區居民的高度認可。三是大大吸引了年輕群體投入社會服務管理的熱情。街道利用三微平臺定時更新轄區內各項活動信息、便民信息,開辟了一條為民服務、與民互動的新通道。

4、智慧網格與交通綜合管理系統

在轄區易擁堵路段和區域投入電子感應監測設備,極大地提高了轄區交通出行的效率。系統由綜合應用子系統、信息服務中心和指揮控制中心三部分構成。綜合應用子系統分為智慧網格采集系統、網格與交通監測系統、事件報警系統、人口特征比對系統、交通誘導系統、信息系統。

5、智慧安防系統

可隨時監控監測轄區安防情況,并與公安、應急等部門做到信息聯動。一旦居民家中發生破門破窗事件,系統將自動向設定人發送警報。極大地增強了轄區居民的安全感,使地區治安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6、“一號定位”系統

將轄區內1769個線桿、電桿標號,與視頻監控系統連接,居民可根據標號位置信息報警或者獲取基于精確位置的服務。自安裝使用以來,監控系統發現并處理環境衛生問題270余件;因火災、車輛丟失、盜竊、民事糾紛等問題案件,派出所調取指揮中心監控錄像120余次。

7、“3D團結湖智慧家園”系統

建設了全面覆蓋居民吃、住、行、游、購、娛、健七大需求,采集街道1000余點位,拍攝盡萬幅照片,具有全景導航功能的3D團結湖智慧家園服務平臺;建設了以公共文化服務和市民文化展示交流為主的3D團結湖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包含人口文化、黨建、社區文體活動、個人作品展示、視聽、服務大廳等7大場館,展出街道及社區活動照片3000余張,14位書畫愛好者個人作品160幅;建設了以市民、文體隊伍文化交流、轄區人口文化展覽、街道整體風貌展示為主的3D團結湖公園文化漫游平臺。自3D團結湖智慧家園平臺上線以來,累計訪問量已達11000次,很好的豐富了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大家一致好評。

(二)構建四大智慧平臺,社會治理智慧化

1、搭建街道黨政群工商共治大數據科學決策智慧平臺

對轄區人、地、事、物、組織基礎數據,社區居干工作記錄,老年人、殘疾人、年輕群體等不同層面居民訴求數據進行深入地挖掘分析,科學制定為民服務措施,真正做到數據為人服務、數據為工作服務。通過深入地數據分析,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持,讓街道的社會治理工作更有針對性,2013年街道推出的20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廣受居民好評,真正解決了轄區民眾所需所想。

2、搭建各方和街道、社區的互動智慧平臺

利用轄區內的智能服務終端:智慧信息機、掌上團結湖、3D團結湖、微博、微信、智慧居家養老等信息化便民終端,充分搭建起轄區居民、社會單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平臺,讓街道和社區可以及時掌握和了解各方的動態和問題。2013年共有2萬余人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與街道、社區互動,其中掌上團結湖志愿服務團全年累計開展各類服務1500余人次。通過各方互動及時有效地為轄區居民、社會單位和社會組織解決需求和所關心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街道和社區層面的社會治理效率。

3、搭建居民和黨員、人大代表互動智慧平臺

利用智慧黨建、智慧人大等信息平臺更加充分地發揮轄區黨員與地區人大代表的作用,更加有效地為地區建設和社會治理出謀劃策,并解決了一部分超出街道職能層面的問題,累計為地區居民解決各類難題600余件。通過帶動黨員和人大代表的積極參與,對地區社會治理工作起到了有力地推動作用。

4、搭建智慧養老助殘服務智慧平臺

街道建立了智慧養老助殘中心,并在轄區范圍內大力推廣智能設備的普及和使用。通過打造公建民營、社會組織運作的智慧養老助殘居家服務平臺,全天候全方位提供四個方面服務:一是安全報警,依托部署在家庭內的固定、移動設施,借助物聯網等智能技術,如家庭視頻監控(子女可遠程察看老人在家活動情況)、紅外線防入侵、煙感防火裝置、自動斷天然氣閥門等設備,讓居民享受安全、智能的居家養老服務;二是緊急救助,如使用者出現緊急事件而家里又沒有人的情況下,使用者可一鍵緊急聯系服務中心或相關工作人員;三是健康監護,利用健康監控系統的相關設備,使用者可每天自行檢測身體數據,如心電圖、脈搏、血氧、血壓、血糖等,檢測完畢數據自動傳輸到監測平臺,醫生及家人通過數據平臺可遠程察看其日常體態數據,一旦數據異常,做到及時干預;四是生活服務,例如家里水管破裂、下水道堵塞等簡單生活需求服務時,只要按下設備上的按鍵就能獲得相應服務,從而大大減輕老人的負擔。

三、項目成效及反響

街道通過“智慧建設”促進了地區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了社會治理方式的變革,對地區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

一是創新了社區治理模式,群眾凝聚力不斷加強。智慧信息機拉近了政府辦事機構與居民的距離,直觀、便捷,提高了居民辦事效率。掌上團結湖手機平臺和微信、微博、微群“三微一體”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推進誠信鄰里文化,開辟了社會動員的新方式。2013年冬天的掃雪鏟冰活動,因其組織發起方式獨特,北京日報頭版進行報道,還有交通公益崗、每周的撿拾白色垃圾等志愿活動和社區文體活動,也通過手機平臺組織居民參加,有效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服務的熱情。

二是提高了社會管理效率,群眾安全感日益增強。引入物聯網垃圾分類系統,提高了環衛部門清運垃圾的時效,街道成為全市首批垃圾分類所有社區均達標的示范單位。智慧交通綜合管理平臺,動態保障轄區交通管理,及時引導車輛調整行進路線,避免擁堵,節省時間。社區安裝的智慧安防系統與公安部門聯動,有效提升了綜合安保能力。

三是探索了居家養老的新方法,特殊人群服務更加貼心。智慧社區建設充分考慮殘疾人、老年人和流動人口等特殊群體需求,讓他們也能共享智慧社區建設成果。一鍵通電話和動態健康監護儀,成為獨居老人的“家庭保姆”,有效保障獨居老人人身安全,使不在身邊的子女不再擔心老人發生意外時不知情。系統曾監測到有的老人突發心臟病,并協調120緊急救護,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得到了老人及子女的由衷感謝。一號定位系統,成為初到轄區人員的向導,提供了即時便利服務。

四是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居民群眾文化生活日漸豐富。3D團結湖智慧家園平臺,突破了轄區地理空間窄小制約的難題,不僅使居民能身臨其境感受地區文化及生活資源,也為轄區書畫手工愛好者作品展示和各類文體隊伍搭建了活動展示的舞臺,除了視聽盛宴,還能享受美食,遠在海外的同胞可隨時“回家”看看,滿足了各類群體的不同需求。

四、項目討論及評論

建設之初,各部門、居民對“智慧社區”建設認知程度較低,在項目的開展及運行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此外街道財力有限,需要工作人員以最少的經費投入建設居民最滿意的平臺。“智慧團結湖”建設項目因投入少、效果好,并通過整合可利用資源及各種合作模式,到目前總投入僅百萬元,被專家普遍認為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和推廣性。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宣傳與開展,“智慧團結湖”建設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了各部門及居民的大力配合。

篇2

信息與傳播技術為包括勞工在內的世界經濟提供了基礎,從而使得全球化成為可能。鑒于傳播和信息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學者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如何詮釋信息勞工及其得以產生的社會性質。本文將陳述該領域的學術史,并以考量百家爭鳴的信息社會理論來結束全文。

信息工作研究的歷史脈絡

對于信息傳播科技、工作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探討與論爭由來已久。如果要討論西方世界對這一課題漫長的學術研究史,我們必然會提到致力于思索18世紀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型的圣•西門(Saint-Simon,1952)的論著。當然還有馬克思(1973),他在論述資本主義發展進程時,曾提到“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ect)的形成[3]。在此,我還要述及19世紀發明“分離機”(difference engine)的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832)[4],這是針對計算機的第一個非凡設計。從圣•西門、馬克思再到查爾斯•巴貝奇,以及一系列科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都對我們思考工作、科技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于本文的意圖,最有效用之處莫過于它聚焦二戰之后不斷加劇的論爭,這期間學者開始注意到制造業之外的產業工作職位數量的顯著增長。戰后初期,提升測量方法去探測作為經濟力量的信息部門增長成為了學術強調的重心。在這一點上,吉恩•富拉斯蒂耶(Jean Fourastié,1954)提供了最早的關于農業、制造業和欣欣向榮的服務業部門分化的有效分析[5]。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是以圖表展現數據和信息經濟成分擴張的引領者之一[6]。由于他所涉獵的知識領域廣泛,描繪了人們所熟悉的知識以及形形掌握知識的智識者,所以他的研究成果備受青睞。對于前者而言,他對若干種不同的知識類型進行了區分,包括智力的或是源于科學、人文訓練的知識。他還鑒別了在工作、家庭或政治領域中,被要求委以重任完成特定工作的一種實踐知識的范疇。有趣的是,馬克盧普是反思第三類知識意義的先驅。他稱之為“閑談”(small-talk)或者“消遣”(pastime)的知識,也就是后來被稱之為緘默的知識(tacit knowledge)[7],我們理所當然地把它視為常識(common sense)。他說明了精神知識和 “不必要的知識”或者偶然習得的知識各司其職。他的知識地形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奠定了密切關注知識和信息在社會中的角色的基礎。但他的知識景觀圖遠不如他對知識與勞工之間關系的考察那么引人入勝。

被馬克盧普稱之為知識生產者的這一類人,已為我們認識知識貿易(交易)中各種類型的工作者提供了一條有益的途徑。因此我要對他的成果進行詳細描述,而且他的研究也證明在信息論短暫的理論史中,馬克盧普所作的貢獻也不是簡短的一個注釋就可以詮釋清楚的。在通往探究知識勞工的多條堅實路徑中,他的論述是一座挺立的豐碑。

馬克盧普對一系列的知識生產者作了如下的描述:

1、原創性的創作者:這些原創性的創作者吸納了許多豐富的資料,但同時也根據自己的創造增添大量內容,并且在從他人吸納進來的觀點和他們所傳達出去的觀點之間,只有微弱的間接關聯。原創性的創作者包括科學家、藝術家以及那些重新定義人們既有的對事物的認知方式和為其他知識工人建構范式的思想家。原創性的創作者正是有創造力的知識工人階級的核心群體。

2、分析家:除規定程序之外,他們在已經被人們接受的知識體系中加入自己的直覺和判斷。記者、大學教師、應用領域的科學家,比如計算機軟件工程師,今天都應該把他們歸入分析家的行列之中。

3、詮釋者或翻譯者:此類知識工人改變了原創信息的形式和內容,但這樣做的目的是給那些試圖獲得原創信息的人以平等的機會。不參與科研的教師、語言翻譯、新聞廣播員和攝像師都屬此種類型。

4、加工者:加工者主要指那些改變信息儲存的形式和內容,運用常規程序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專業操作的人,例如他們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或評估,從而得出一個獨立于加工者自身品味和價值判斷之外的確切結果。會計師、新聞通訊社編輯、圖書館中負責圖書流通和目錄編排的工作人員,以及一些基層的健康專家(比如那些進行例行體檢的人)都是加工者的典型代表。

5、改編者:改編者和其他群體一樣,對接受信息的形式進行了修改,但他們并沒有改變信息內容。馬克盧普以速記員為例,指出書寫年代速記員的作用要比今天更加顯著。電話中心的接線員是當代社會中變革者的縮影,因為他們會制定一份特殊的書面計劃,并希望據此銷售產品、提供服務。個別的接線員可能嘗試對信息任意處理,他們甚至偶爾會,但他們清楚地知道“忠于職守”是電話呼叫中心的行業核心準則,作為接線員必須恪盡職守。

6、傳送者:馬克盧普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知識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已經論述過這類知識工人,他們將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準確無誤地傳給他人。信使、郵局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將信息內容從一處傳到另一處的傳送者們共同構成這一群體。

目前,擺在知識工人面前的一個挑戰是他們是否能行之有效地在傳送者的經歷及其在知識等級的高端搭建具體的連接點。例如,高級知識勞工如作家和程序設計員,能否從1997年客車司機工會抗議聯合貨物運輸公司的罷工中總結經驗教訓(Kumar 2007a,2007b.)?這些不同團體是否目標一致,從而確保他們在相同的貿易工會或者工人協會領導下并肩作戰?這并非多慮,計算機專家的聯盟――華盛頓科技工人聯盟會(WashTech),其在美國一個較大的貿易工會――美國通訊工人聯合會(The Communication Workers of America)的幫助下,便成功地將美國最大移動運營商Cingular(即AT&T Wireless)無線廣播公司的工人們組織起來。

馬克盧普對知識和知識勞工的認識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但他坦言他不能完成計算知識工人的工作。他說:“我在試圖將知識生產活動按照不同的層級(傳送者、改編者、加工者、詮釋者、信息分析者、原創性的創作者)進行數理統計的時候,我的研究失敗了”。而這種“敗局”一直到馬克•U•波拉特(Marc Uri Porat)的出現才宣告結束[8]。

波拉特(1977)證實了經濟發展歷經從占主體地位的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二產業(制造業),轉變為以服務和信息占主導地位的第三產業和第四產業。波拉特不僅通過分析美國人口普查局和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報告中的400個職業類型建立了一套統計模型,他還試圖克服馬克盧普研究中的不足。馬克盧普沒有充分證實包含那些難以計算的非知識部門的主要產品的公司內部環境的信息活動。因此,波拉特除了認識到包括大眾傳媒產業、教育產業和計算機制造產業這類主要的信息產業部門容易為人所知的信息價值,他還意識到制造業中由非信息產業公司的信息部門所生產的信息價值,例如制藥公司中負責研發的部門所產生的信息價值。波拉特總結上述研究得出結論:信息活動所包含的價值占據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46%。

盡管波拉特對馬克盧普的研究有所修正,但他自己的研究仍然招致兩個方面的批評。首先,為了盡可能充分地努力闡釋經濟發展中的信息內容,波拉特的統計數據的問題在于無所不包、面面俱到,太寬泛。在把他的研究擴展到主要信息產業以外的公司的知識密集型部門時,他的研究結果也問題重重。我們不禁要問:每份工作都包含信息的成分嗎?甚至汽車組裝工人都必須掌握一定的信息才能為體力勞動做決策嗎?一個有線電視維修技術員面對一個錯誤的信號會怎樣處理呢?其次,需要考慮的則是權力的問題。把首席信息官員和在同一知識工人群體中的研發部門工作的檔案管理員同等看待是否切實可行?毫無疑問,這里涉及更多的問題是他們處于一個團體中完全相反的兩個等級,社會地位根本有別,而不是他們都為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信息價值作出貢獻。

這些批評論點并不意味著波拉特的研究毫無意義,而是證明波拉特過分強調了自己的觀點,即過分強調信息活動在GDP中的作用。也就是說,這個領域的研究任重而道遠。與其爭論職業結構中究竟能提煉多少信息勞工的成分以便更好地理解GDP的構成,還不如去認識信息勞工的性質和由于發展所導致的融合和沖突。在此,波拉特通過提供一個信息工作的類型圖而做出了一個類似于馬克盧普的貢獻。他認識到對知識工人做出分類盡管是必要的,但這也是“冒險之舉”(1997,5)。他展示了三部分的基模,開始將生產和銷售信息的工作者作為第一大類,這個群體包括科學家、發明家、教師、作家、記者和圖書管理員。第二類知識工人的分類涵蓋那些采集和主要生產者所和銷售的信息的人員,包括經理、秘書、職員、律師和股票經紀人。最后一類是信息技術操作者,包括從事系統安裝和維護工作的計算機操作員、有線電視安裝員和電視機維修工等。

馬克盧普和波拉特貢獻卓越,尤其是對人們理解知識勞工的擴增及其結構的擴展受益匪淺。但是,他們兩位都沒有提及這種轉變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內涵,而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 1973)的研究則更勝一籌,頗具理論復雜性[9]。當然,貝爾并不是孤掌難鳴,都蘭(Touraine 1969/1971) 和高爾德納(Gouldner 1979)的研究就足以證明貝爾理論的深刻性。正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貝爾在他的時代做出了更徹底的分析,而且他的研究猶如催化劑般閃電式地引來了外界的批判,并為這一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保駕護航。

貝爾認為,數據和信息工作的增長以及它所引起的美國職業結構的變化都是關鍵性的發展。在吸收和借鑒了富特(Foote)與哈特(Hatte 1953)的成果之后,貝爾繪制出第一張信息社會的經濟地圖,他描述了信息社會“至關重要的五個特征或是智識部門” 的關鍵作用(1973,35)。但貝爾認為一些遠比職業結構的簡單變化更加重要的事情正在發生,而且,這完全可以說是一種資本主義社會性質的轉型。貝爾從分析五大特征入手去評估這種邁向后工業社會的轉變,并用它們來理解資本主義所發生的變化。首先,最為基礎的是服務業經濟的產生,大部分的工人不再從事農業和制造業,而是從事包括貿易、金融、運輸、保健、娛樂、研發、教育以及政府等行業在內的服務業。在這些產業當中,貝爾認為涉及保健、教育、研發和政府的職業增長至關重要,因為“這些產業代表了新智識階層的崛起” (1973, 15)。貝爾認為第二個關鍵的發展在于一些精英演變成新的專業化的科技階級所導致的職業分工變化(1973,17-18)。貝爾主張職業是社會階級分化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而他所觀察到的更“令人吃驚的”變化是受過高等教育者數量的增長,主要有以下幾類:

1.科學和工程類: 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工程師

2.技術類

3.醫療保健類: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護士、牙醫、藥劑師、心理學家

4.教育類:大學、中學、小學的教師

5.省略 個人網頁: (accessed September 13, 2005).

[24]Leier, M. 1989. Where the Fraser River flows: The 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 in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New Star Books.

[25]Leonhardt, D. 2007a. Economic scene: Lessons Thomas could learn.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4.

[26]Leonhardt, D. 2007b. He's happier, she's less so.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6.

[27]Levi, M., D.J. Olson, and E. Steinman. 2003. Living-wage campaigns and laws. WorkingUSA 6 (3): 111132.

[28]Liker, J. 2004. The Toyota way. New York: McGraw-Hill.

[29]Lin, J. 2006.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rends from 1999 to 2005. Education Matters 3(4). Ottawa: Statistics Canada.

[30]Lipset, S.M., M.A. Trow, and J.S Coleman. 1956. Union democracy: The internal poli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al Union. Glencoe, IL: Free Press.

[31]Liu, A. 2004. The laws of cool: Knowledge work and the culture of in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2]Livingstone, D.W., and P.H. Sawchuk. 2004. Hidden knowledge: Organized labour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urora, ON: Garamond Press.

[33]Lohr, S. 2004. A dissenter on outsourcing states his cas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September 7.

[34]Lohr, S. 2007a. IBM showing that giants can be nimble. New York Times, July 18.

[35]Lohr, S. 2007b. Hello, India? I Need Help With My Math. New York Times, October 31.

[36]Lomas, N. 2007. Survey finds increasing uncertainty over offshoring.省略, August 22. 省略/ (accessed September 10, 2007).

[37]London Free Press.1966. Communications in the community. Limited souvenir edition to commemorate opening of a new building. London: London Free Press.

[38]Longstaff, P. 2002. The communications toolki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9]Louie, M.C.Y. 2001. Sweatshop warriors: Immigrant women workers take on the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MA: South End Press.

[40]Lovell, V., H. Hartmann, and J. Koski. 2006. Making the right call: Jobs and diversity in the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sector.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Women’s Policy Research.

[41]Machlup, F. 1962.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2]Marx, K. 1973. Grundrisse.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43]Porat, M.U. 1977.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fi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Special Publication 77-12, May.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44]Powell, W.W., and K. Snellman. 2004.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0: 199220.

[45]Saint-Simon, H., Comte de. 1952. Selected writings. Ed. and trans. F.M.H. Markha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46]Schiller, D. 1999. Digital capitalis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47]Schiller, H.I. 1973. The mind managers. Boston: Beacon Press.

[48]Terranova, T. 2000. Free labour: Produc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Social Text 18 (2): 3358.

[49]Terranova, T. 2004. Network culture: Polit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Pluto Press.

[50]Touraine. A. 1969/1971.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Tomorrow's social history: Classes, conflicts and culture in the programmed society. Trans. L.F.X. Mayhew. New York: Random House.

篇3

>> 虛擬社會管理視閾下的執網平臺優化路徑探析 社會管理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探析 后發展視閾下的社會管理 老子的社會管理思想探析 社會管理創新視閾下地方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對策探析 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律師社會責任探析 甘肅社會管理問題的研究 法團視閾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路徑 虛擬社會管理視閾下的社會心態失衡及治理 社會管理問題初探 消防社會管理創新難點問題探析 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問題探析 政府在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職能轉變探析 城鄉建設中的社會管理問題探析 創新社會管理視閾下高校輿情工作的研究 浦東視閾下的區域化黨建和社會管理模式創新 現代共同體視閾中的創新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 社會管理視閾下對臺灣地區職務犯罪的思考 論社會管理創新視閾下的和諧城市構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_t=1447376462998,

2015-11-03.

〔2〕張海東.社會質量研究及其新進展〔J〕.社會學研究,2012,(3):223-240.

〔3〕〔美〕阿蘭?G?格魯奇.比較經濟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806.

〔4〕遲玉華.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思考〔J〕.職業技術,2007,(6):104-105.

篇4

一、創榜樣激勵,促言教與身教有機結合

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我們知道,在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與發展施予影響的諸因素中,教師的作用是最關鍵的。“沒有差的學生,只有差的老師”。榜樣激勵,首先要求教師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的學識才能、誨人不倦的精神,會感染和激勵學業對知識、事業的渴望和要求;教師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治和凈化學生的心靈。因此,作為教師,僅僅“傳道”而不“行道”是遠遠不夠的。實踐證明,教師不愿做或不會做的事,很難讓學生學會做;教師不具備的品格,也往往難以在學生身上培養出來。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言不行,教師就難以起到表率作用,其說教只能是空洞枯燥的嘴上功夫。

二、創情感激勵,促師生關系融洽民主

情感激勵靠的是感情的力量,它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良好人際關系;它從思想方面入手,以情理的疏導,達到尊重和信任,從而實現在思想上的融通和對問題的共識。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從精神上激發和激勵學生去努力克服學習中碰到的曲折和困難,從而激起他們自覺學習的熱情,我們應該關懷和尊重每個學生和承認學生每一點成績,使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和價值得到承認。同時要善于運用課堂氛圍和各種激勵手段,以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并通過教師的情緒、眼神、手勢等手段來誘導學生的情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創群體激勵,促課堂氛圍輕松愉悅

群體激勵是個人在群體活動中受群體關系的影響所形成的激勵。在一個人人進取向上和充滿溫馨之情的群體中,個人受到群體力量的激勵鼓舞而不甘落后,從眾一致,積極追干,使課堂創造“愛”的氣氛,“美”的環境,真正把課堂變成“樂園”。為此,我們可以利用音樂、討論、環境等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消除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勞、緊張和恐懼等,讓學生放松自己、主動求證、大膽展示;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他們的熱情,讓其在自我思考、自我決斷和自我展示中樹立自信,并在自信中獲得成功的幸福、欣慰和喜悅。這樣就可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促其形成學習的積極心態,人人爭先的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掘其潛力。

四、創目標激勵,促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的目的無非就是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歷史與社會的實際問題。為此,我在教學中盡量利用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結合當地實際講解,使學生覺得所學知識處處能用得上。如在教學歷史與社會“資源環境問題”時,我針對學生都生活在海島,熟悉海島生活環境的實際情況,在課前交給學生幾個問題(告訴學生可以去問父母或長輩):二十多年以前的每年三月、四月期間是鯧魚、鰳魚、墨魚旺發的季節,而現在怎么沒有呢?那時用小舢舨不需要搖多少時間就可以捕到許多魚,現在為什么大漁輪卻要駛幾十個小時才可以捕到魚?有些為什么還要駛往大西洋、南太平洋去從事遠洋捕撈?現在又為什么實行禁漁期?如果不實行禁漁期會出現什么現象?通過諸多問題的設計,學生大多感到很有興趣,回答問題也很積極、靈活、多樣。然后通過小結,使學生深深知道保護環境的緊迫性和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契機,要求學生多設疑、多質疑,“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從而很好掌握課本內容,以達到教學的目標。

篇5

關鍵詞:社會認知方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2)12-0066-02

任何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都有其認知根源,不健康的心理常常來源于不健康的認知。近年來,引起全社會關注與議論的馬加爵、李啟銘、藥家鑫等在校大學生的惡性犯罪案件,進一步昭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認知教育,特別是社會認知教育的缺位和低效。社會認知是人類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社會行為的基礎,包含對個人的認知、權威、友誼、沖突、合作等雙邊關系的認知以及社會結構和社會角色的認知。它作為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心理過程,往往是各種社會行為的動機源。筆者認為,從根本上預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方式進行重裝和升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在于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方式。

一、社會認知方式的形成與發展

所謂社會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對與自我有關的各種社會信息的加工方法與形式,是一個人思想觀點、思維方式、是非標準和基本信念等在處理各種社會問題過程中的集中體現。這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即外顯信息加工和內隱信息加工。外顯信息加工是指個體在有意識狀態下進行的加工,它能被人覺察,容易獲得反思與自省;內隱信息加工是指個體隱性的、自動化的加工,它雖是個體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卻是人們社會信息加工最主要的形式。

人的社會認知方式是在其自我圖式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自我圖式是關于自我認知的類化,它來自過去的經驗,并能組織、引導與自我有關的信息加工過程。它既包括對自己經歷過的,與自我有關的具體事件和情境的表征,也包括自己和他人對自己行為的事后評價,以及重復出現的分類基礎上產生的更一般性的表征。個人的自我圖式一經建立,就會發揮對社會信息的作用。它將決定信息是否被注意,怎樣被建構,給予多大的重視和將引起什么樣的反應。因此,自我圖式本質上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和行為信息的載體,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社會認知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社會認知方式在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提議。在勒溫的“生活空間”理論中可以找到他的雛形[1]。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克(Beck)在對情感失常和異常的患者進行長期觀察的過程中發現,社會認知因素是造成這些病癥的關鍵所在[2]。心理治療專家埃理斯提出的ABC理論進一步證實社會認知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按照他的觀點,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許多非理性的想法,經常受這些想法困擾,容易形成自我挫敗的行為模式,而這些非理性想法其實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正確的社會信息加工方式[3]。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不正確的社會信息加工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可以歸納為如下四個方面:第一,它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信息的選擇。當代社會,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成長都面臨著海量的信息,正確地篩選與分析信息是社會信息加工的基礎,但現實生活中卻發現大學生的信息選擇存在如下特點,即符合主體意愿的信息會被其選擇甚至放大,而不符合主體意愿的信息則往往被其忽略甚至拒絕。第二,它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信息的評價。社會認知方式具有評價性,面對同樣的信息,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做出不同的解釋和評價。例如,同樣是交通肇事,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救人性命,但藥家鑫交通肇事后首先對被害人做出的評價是,農村人很麻煩,為杜絕后患不如故意致死省事。第三,它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信息的情感體驗。社會信息情感作為一種持久的、穩定的反映社會信息本質需求關系的內心體驗,一旦形成便產生極大的情感效能,這種效能不僅提高大學生對信息的敏感度、興趣度、鑒賞度和使用度,更讓社會認知方式具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4]。第四,它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發展。不同的社會認知方式,也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而行為方式的固定化和自動化,則會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有的人開朗、樂觀,凡事都愛往好處想;有的人悲觀、厭世,總感到別人和自己過不去;有的人自信、堅強,即使身處逆境也勇往直前;有的人消極、懦弱,總是瞻前顧后、杞人憂天。

三、社會認知方式的升華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

(一)從社會認知方式的角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裝

在人特別是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中,社會認知方式的水平和成熟度往往是制約心理健康發展的瓶頸。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為大學生的大腦不斷地重裝操作系統,使其了解社會認知方式的作用及其心理過程和運行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自覺地進行自我心理素質訓練。

對于前者,實際上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一種普惠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屬于知識層面,采用大規模的班級集體授課形式是有效的,重點調整原有的社會認知方式中外顯的信息加工過程。首先,在這類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信息加工習慣是前提。所謂的信息加工習慣,不僅包括有效滿足自身獲得信息的需要,也包含對信息加工的積極情感體驗。其次,要幫助大學生提高信息加工的自我調節能力。教師不僅要講授基本的處理社會信息的知識和技能,更要教會大學生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合理的情緒管理能力。第三,要培育大學生良好的信息加工品質,主要是指大學生信息加工要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具有健康的傾向性。

對于后者,實際上是針對各種有心理困擾即認知失真的大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養成教育,屬于實踐層面,目的在于改變嵌入在社會認知方式中那部分內隱信息加工的過程,采用個別或團體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是有效的。由于認知失真具有無意識性、自動性、功能性,所以克服認知失真首先要使無意識意識化。一般而言,要做到這一點,第一步要實現表面的頓悟。這種頓悟雖然不能導致人格的改變,但卻可以使之了解到自己的社會認知方式有問題,以及這種問題對他生活產生的困擾。在此基礎上,幫助大學生進行三個層次的洞察。即了解我們會在生活中選擇某些事件來困擾自己;了解我們最初獲得非理性信念的方式,以及如何選定并保持這些信念;了解要改變我們的社會認知方式,不需要神奇的方法,只需要樂于去行動、去練習。著名心理學家埃里斯發明了許多卓有成效的訓練方法,如“駁斥非理性信念”、“改變自我告知內容”和“幽默的使用”等。

(二)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對大學生社會認知方式升級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對大學生社會認知方式進行重構、優化和升級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能力。心理健康層面上的社會認知方式著重凸顯三個特點,即積極性、客觀性和靈活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會積極地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則往往恰恰相反。貝克在對憂郁癥的研究中發現,有憂郁傾向的人較容易使用自我責備和自我反對的圖式,雖然在生活的許多層面上,他們都能采取理性和邏輯的態度,可在評估自己和自己的未來時,卻傾向于做出悲觀的、不合邏輯的推論[2]。事實上,在生活中,常見一些學生一次失戀或者考試不理想就對自己全盤否定,這種 “舉證謬誤”――在未擁有充分證據之前就驟下結論或“選擇性萃取信息”――只注意到符合其自我失敗圖式的相關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方式來思考問題,這種方式實際上就是社會認知方式的消極表現。改變這種消極表現的關鍵在于讓大學生養成表達有正向自我概念的社會認知評價。

客觀地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在現實生活中,由認知的選擇性而帶來的心理過濾,往往使人很難做到客觀、全面。特別是對閱世不深、生活單一、受到的正面鼓勵多、遇到的挫折少的大學生來說,把想象當事實、好高騖遠、絕對化思維的情況更為普遍。在學校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同學,他(她)們總感到自己吃虧,總覺得別人在欺負自己,所以總是牢騷滿腹,對同學充滿敵意。事實上,這完全是認知失真導致的錯誤結論。然而就是這種錯誤結論引發的片面認識,使很多同學終日無心學習、郁郁寡歡,甚至最終走上自殺或殺人的道路。

健康的社會認知方式應該具有靈活性。由于知覺的恒常性,許多現象習以為常后,就會成為一種“成見”,一種“刻板印象”。這種“成見”和“刻板印象”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種獨斷專橫的內心指令,使本來只是一種愿望的事情,表現為“應該”、“必須”等不留余地的要求。在許多大學生的心目中,存在著大量這樣的“應該”和“必須”。例如:“我必須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我應該做好所有事情”,“他說他愛我,他就應該知道我在想什么”等。在這種專橫的“必須”要求下,許多大學生不知不覺地形成強迫性人格,從而喪失了自我發展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美]Jerry M.Burger;陳會昌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119-120.

[2]Beck A.T.Cognitive Therapy and Emotional Disor-

ders[M].New York:American Library.1979:200-203.

[3]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1:234.

篇6

一、公共管理形式的具體概念分析

(一)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內的具有廣泛性的公共特點的管理組織,而且在社會中不以經營利益為目的的事務組織活動都是公共管理模式范圍內的,例如,廣泛社會自治力量組織的活動、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它們都是由公共管理主體管理范疇內的,這些組織通過與政府一同進行合作,有效開展公共事務管理工作,并且以公共利益為直接管理目標進行相關公共管理工作。但是近幾年,在公共管理工作中,有效人認為可以將公共事務交給私人自主進行公共管理,進而出現了將公共事務管理內容包給私人組織管理工作的行為,但是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由于私人組織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與公共管理思想不符,所以不可以將公共事務交給私人組織,要嚴格按照相應要求進行公共事務管理工作,確保公共事務能夠正常實施。

(二)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服務于公共事務,主要是通過提高社會治理活動效率來體現的,它可以有效促進我國社會發展,也確保我國共享社會的成就發展。公共管理目標體系是具有多層次特點的,它最終的目標是提高我國社會發展速度和促進我國各個利益發展,所以在實施公共管理體制時定要注重社會公平,有效提高社會發展效率,并對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力給與不斷的支持,保障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為社會發展帶來幫助,良好提高整體服務質量。

(三)對于公共管理形式來說,其管理手段和管理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圍繞的范圍是政治、法律(政策)和管理幾個方面構成的公共管理形式。現今我國社會治理過程由于過分追求專業化要求,已經脫離了政治、法律(政策)和管理的手段,而在工作是只運用其中一種手段進行工作管理,但是隨著公共管理形式的崛起,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增長,所以的公共事務都需要將政治、法律和管理的手段進行結合,這樣才能有效對公共事務進行處理。因此,公共管理的手段是法治基礎之上,在通過公眾參與而提供的高質量公共服務形式,通過依法治理、民主行政、科學管理三個基本方面所形成的公共管理手段。

(四)公共管理體系是通過多元社會治理主體所形成的,為社會治理主體的合作關系形成的紐帶,也是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項目為主要目標,傳統的社會治理活動多數有政府來管理,隨著時代的變遷,政治民主也逐漸的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機構,但公民權利也受政治途徑所局限,民主治理形勢完全沒有發揮其作用,依然是政府壟斷社會治理形勢。而公共管理形式屬于非政府組織和不同類型的自治力組織的管理范圍,這樣使得政府壟斷社會治理形式受到的不小的>中擊,所以政府現今已經融入到一個更大的治理體系中去了。這樣公共管理系統就會表現出良好的結構體系,有效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良好增強多元治理體系的互動形式。

二、公共行政形式到公共管理形式的變革過程

公共行政轉變為公共管理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公共部門管理的生存環境受到影響,這樣才導致公共行政形成公共管理形式。我國的公共行政在工作中一直承受著社會治理的負擔,并且在工作時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由二十世紀末,發達的市場體系與先進的私有部門管理意識的襯托中,我國社會主流的公共部門出現管理效率逐漸下降,活力也漸漸匱乏等問題,而且因此還引發了一系列的財政危機事件、管理危機事件和信用危機事件,由于這些因素迫使人們對公共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發展進行從新審視。

我國的公共管理形式是直接通過公共行政形式中轉變而形成的,公共管理還沒有出現時,政府一直以公共行政為基本社會治理形式,可以說公共行政形式通過改革形成的公共管理形式,而公共管理形式的出現就意味著,以工業社會治理模式為代表的公共行政形式的終結,但這并不代表公共行政問題的完全消失,公共管理形式一定要根據公共行政形式存在的問題,有效解決其存在的問題,提高我國社會發展速度。公共管理形式是具有多元治理主體合作而成的形式,這樣也使原有的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的分化和分離形式進行轉變,逐漸向融合統一的形式發展。而且相關公共部門在管理過程中要與私人管理部門的管理形式相同,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項目,有效確保我國公共管理形式的良好發展。

三、結束語

我國公共管理形式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管理形式,它是包括政府在內的具有廣泛性的公共特點的管理組織,公共管理形式的主要目標就是服務于我國公共事務,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確保公共管理制度能為社會發展帶來有利幫助,而且管理手段和管理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有效保障公共管理制度的正常實施,為我國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篇7

關鍵詞:國有企業;工會組織;加強創新社會管理;

中圖分類號:G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8-00-01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進社會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國有企業工會作為黨領導的重要群眾團體,應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組織職工、引導職工、服務職工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貫徹“組織起來、促進發展,依照法規、切實維權,協調關系、構建和諧”的工作主線,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為營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一、目前工會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工作中的現狀

(一)國有企業工會參與創新社會管理具有的優勢

一是職能優勢。工會組織在企業健康發展中始終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即按照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精準立位,維護員工權益科學占位,提升員工綜合素質主動進位,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擺位。二是協調優勢。在現階段,國有企業工會在促進企業與員工個人提升目標、企業管理體制與民主管理體制有效對接等方面,具有其它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組織優勢。一直以來,在國有企業中一大批具有豐富工會工作經驗的專職工會干部,廣泛聯系職工群眾,為工會組織參與創新社會管理建立了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目前國有企業工會在參與創新社會管理中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一是思想認識的不到位;二是工會干部隊伍的素質不適應創新社會管理的要求;三是工會工作缺乏有效性。

二、轉變觀念,提高工會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的認識

(一)工會參與社會管理是適應社會結構轉型、增強企業凝聚力的需要。工會組織應在企業與職工群眾之間架起溝通、協調的橋梁,建立起雙方平等對話的平臺和平等協商的機制,強化“聯系黨和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這一作用,增強企業凝聚力、向心力,以維護企業的和諧穩定,從而實現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工會參與社會管理是適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協調社會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工會應該把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作為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積極協調職工與企業的利益矛盾,協調職工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的利益矛盾,協調職工群體內部的利益矛盾,以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增強黨的階級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三)工會參與社會管理是適應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要。作為職工群眾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工會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有傳統優勢,通過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強職工文化、企業文化建設,在參與社會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國有企業工會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的本質要求。

三、強化職能,發揮工會組織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作用

(一)加強工會組織自身建設,夯實工會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基礎。一是要積極推動企業依法建立健全工會組織,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群眾組織到工會組織中來;二是要增強工會組織工作活力,深化開展“職工之家”、“職工書屋”等建設活動,增強工會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為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打下扎實的組織基礎。

(二)以協調勞動關系為重點,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切實推進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工作。濟南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工會自成立以來,堅持以協調勞動關系為重點,成立勞動關系協調和仲裁委員會,并代表職工與公司簽訂了《集體合同》及其三個附件,從源頭上參與維護職工權益和協調勞動關系;同時堅持扎實推進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職工訴求網絡機制,實行職工代表聯系制度,保障了職工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篇8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 《歷史與社會》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指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學生個人或團體(小組)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科學和人文等多方面知識及能力的學習方式。在我們目前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而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卻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顯而易見,在這些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不能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意志品質得不到實現,這樣的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初中階段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僅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而且能培養學生與人和諧共處、通力合作的意識與本領,從而達到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學習的目的,使學生的各項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發揮探究性學習的作用。

一、營造民主氛圍,誘發自主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民主、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才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師生平等的民主氣氛,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遇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將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為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創造一個氛圍,使他們敢于質疑,勇于爭論,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誘發他們探究的欲望。為了便于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平時我經常利用課余休息時間尤其是課前十分鐘,與學生交流談心,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智力差異,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究水平,為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同時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及時地掌握課堂反饋。在課堂上,我對學生和藹、熱情,對學生的正確看法及時地予以肯定,對他們的錯誤耐心地加以糾正,促使學生敢想、敢問、敢探究。實踐證明,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有效探究學習的前提條件。

二、巧妙提疑設問,引導活動探究

疑慮、困惑,往往會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資源和推動力。精心設疑,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其探究的興趣。愛因斯坦說:“一個問題的提出通常要比它的結論更為重要。”一個好的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可能就是開發學生潛力的金鑰匙。一串好的逐漸深入的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可能就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金鑰匙。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巧妙地做好“設疑”,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增強課堂探究的實效性,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如八年級下冊《規模空前的戰爭浩劫》一課,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首先讓學生理解標題“規模空前的戰爭浩劫”,然后說出對自己最有感官沖擊的是哪幾個字,再引導學生理解“浩劫”、“空前”兩詞在句中的深層含義。在本課設計中,我以寥寥數語,用“浩劫”、“空前”兩詞制造一種氣氛,一種懸念,在上課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的愿望。這樣,學生就會主動閱讀教材,尋求能說明戰爭“浩劫”的教材信息,并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實現小組合作探究。在此基礎上,我再深化問題:我為什么要在戰爭浩劫前加上“空前”一詞?這樣的設計留給學生極大的探究空間,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當然,問題情境不能天馬行空,必須基于學生的經驗世界和已有的認知水平,所設計的問題也要步步為營,層層深入,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課堂上機械的“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問答互動,并不是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不能起到探究的作用。

三、創設課堂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皮亞杰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將外部刺激內化為主體感受的心理體驗過程。圖片、漫畫、歌曲、小品表演等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無疑也是一種教學刺激,它能讓學生產生好奇,激發興趣,積極主動迅速地投入到學習中。

因此,教師應十分重視通過多種形式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進入探究作鋪墊。

如在教學《秦王掃六合》一課時,我通過出示圖片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現在國家剛剛統一,你去咸陽探親,沿途會遇見什么麻煩?此題創設了當時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吸引了他們的興趣,學生得出了語言不通、文字不通、貨幣不能用、交通不方便、生命安全沒有保障等結論。然后我進一步提出問題: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將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此題更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熱情,使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升華到了更深層次。通過生活化情景再現,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激發,積極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在教師引導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究,有利于突破重難點問題。

再如講《萬類霜天競自由》時,可邊播放歌曲《真心英雄》邊播放校運動會及藝術節比賽本班參賽同學的照片引入;講《看不見的手》時,可通過錄像老王開花店的故事說明價值規律;講《水鄉孕育的鄉鎮》時,可用《太湖美》導入;講《母親河》,可通過播放《長江之歌》或展示有關長江的圖片引入等,這些方式都可以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產生求知的欲望。

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抽象問題直觀化,復雜問題簡單化,枯燥問題形象化,歷史問題現代化,促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要創設生動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學情境,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深刻地挖掘教材中的情與境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準確、鮮明、形象、生動、適時地創設出符合本課程內容與學生認知規律的情境,以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

四、構建互動課堂,開展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可以讓學生充分深入地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則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和學習,在共同探究中進一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組織和引導學生大膽、勇敢地進行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通過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如在講“傳媒的影響”時,我采取了辯論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針對上網的利弊進行辯論。我把全班分成兩組:一組為正方,主張上網利大于弊;另一組為反方,主張上網弊大于利,要求雙方在課前搜集資料,課上進行辯論。因上網是當今中學生普遍喜愛的學習和娛樂方式,而教師和家長對此又褒貶不一,一直是校園內外的爭論焦點,很多中學生上網都處在“地下”狀態,現在要把上網的利弊談放到桌面上,還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學生的興奮點一下就被激發出來,辯論雙方有理有據,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通過查閱資料、辯論,學生對書上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強化,對上網利弊關系有了更深、更直觀的理解。另外,在教學“叔叔把握機會的啟示”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設想將來的工作,為自己設計名片,同時為自己生產、營銷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設計廣告;在學習“秦嶺淮河分南北”內容時,可以把它改為“南方好還是北方好”的題目,讓全班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記錄單,讓他們全方位地了解南北方的差異。

當然,合作探究要注意不能整堂課運用,它只是教學手段的一種,不能喧賓奪主。太多的合作探究易使小組成員偷懶吃“大鍋飯”,不利于教師掌控課堂。按照R?T?約翰森的研究,課堂上的協作學習方法最好占用一堂課的7%―20%的時間。合理、適度的合作探究能夠刺激學生的神經,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注重實踐活動,鞏固探究成果

《歷史與社會》新教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實踐性,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進行開放式教學,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學會知識的轉換遷移和應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我是社會小主人》一課時,我要求學生課外分組調查自己家附近的河流近況,詢問家中長輩,了解十多年前河流情況,認真思考分析水污染原因,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同時課內用在學校附近三處水體所采集的三瓶受污染的水樣,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樹立保護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在講《媽媽的帳本》時,我要求學生親自到銀行辦理存取款、購買國債甚至基金,在實踐中自主探究,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使教學內容生活化、生動化,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同時要求學生對自己的零花錢進行合理的計劃。我還請學生家長配合,讓學生親自管理一個月的家庭消費,學會記帳,學會分析,開源節流。

《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實踐能力。那種培養“高分低能”的純粹的知識性教學應該退出現代教學舞臺。讓學生親身體驗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培養實踐能力,正是新課程教學所應該提倡并落實的。

六、布置探究作業,延伸探究課堂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我覺得《歷史與社會》的課外作業應該突出“綜合探究性”,應依據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究性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探究。同時課外作業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該形式多樣、富有色彩、充滿情趣、注重靈活性,具有鮮活生命力的作業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而富有個性地自主探究。如在“知識改變生活”的教學中,我布置了一項探究性作業:“隨著我們進入信息時代、太空時代,身邊的一切都會發生大變化,針對未來的生活,說說假如你生活在2050年的某一天,將會有什么新奇的事情發生或者你對未來有什么樣的希望與奇思妙想!”請學生用繪畫及文章的形式完成。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讓我大開眼界,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讓我驚嘆。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無一不是為了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較少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更少有探究作業的布置。但杭州市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把小論文納入《歷史與社會》的中考試卷中,這無疑給我們的平時作業布置提了個醒。

總之,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并把探究活動貫徹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使探究真正成為《歷史與社會》教學的至高理念,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9

關鍵詞:智慧城市;理論思考;戰略對策

1智慧型城市

智慧型城市主要就是指一個城市充分的應用智能技術的發展戰略,同時也將其稱為智能城市。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慧城市就是針對城市發展和各項運行的關鍵點與核心問題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以及通信手段來進行分析以及整合,從而對城市的安全監測、資源環境以及商業活動等需要進行及時的效應。智慧城市的實質就是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智慧式的城市管理運行,為市民提供更為便利的生活,從而優化城市的生活系統。

2智慧城市的理論思考與學術探究

2.1智慧城市是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轉換器

城市的新經濟在信息時代主要是以信息為前導、知識為基礎、高新技術為支柱以及網絡作為主要手段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其帶動了城市傳統產業的升級,培植了全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廣泛的覆蓋于城市經濟文化生活當中。當前,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了一種具有新內容、新要素以及新特征的城市發展模式與結構。智慧城市具備健康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特征,生活上也更加的舒適安全,而城市管理上也逐漸的實現了信息化以及科技智能化。智慧城市主要是強調以土地為載體、以信息為先導、資本為后盾以及以人為本作為主要的發展要素,其覆蓋了智慧移動性、智慧生活、智慧治理以及智慧經濟等內容。要素體系、發展體系以及內容體系是智慧城市邏輯建設框架的主要組成部分。智慧城市與數字化城市或者是智能化城市相比較,其更加的重視人力資本、社會關系以及環境相關的問題,不再局限于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而是從城市的整體效益以及綜合發展的角度來對待信息化技術手段,也就是說,智慧城市只是將智能化以及數字化技術作為其建設的手段,為期發展提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

2.2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深度融合

城市的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信息化是必然產生的,其是城鎮化以及工業化兩者協調發展的直接成果,其中城鎮化是其主要的依托與載體。相關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與研究發現,通過信息技術對城市的替代效應、衍生效應以及增強效益,信息化能夠直接作用于城鎮化,這種作用不僅能影響到城市結構以及演化和轉變的速度,同時還能夠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革新。也就是說,信息化能夠促進城市發展革命以及變革,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城市功能的智能化以及信息化。(2)城鎮集聚功能以及擴散功能的并存,相互交織。(3)城市當中的主導要素流成為了信息流。(4)在城市的基礎設施當中,信息基礎設施成為了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5)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成為了城市環境的主題。當前,智慧城市實際上是城市信息化深入發展以及功能不斷優化升級的結果。

2.3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針對智慧城市對城市治理的作用,眾多學者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都認為起能夠實現城市管理規劃的智能化,同時還能起到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實現了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資源的合理分配。美國學者AndreaCaragliu認為智慧城市的智力模式屬于一種美好參與式的治理,其主要是對城市交通、資本、通信等方面設施來進行科學的管理。而國內的相關學者也發表了與之相關的理論觀點。其中我國相關學者胡小明認為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屬于城市信息化發展方向的戰略決策問題,其著重強調了城市信息化的整體效益以及長遠效益。而王輝等則指出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個由新技術以及新工具支持的一個新的城市生態系統,其涵蓋了城市的市民、政府以及各個商業組織。

3加快發展智慧城市的戰略思考與對策

3.1處理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集成共享的關系

重硬件輕軟件、實用快上的問題長期存在于我國信息化建設當中,盡管當前大部分的城市都建設了地理信息化系統以及辦公自動化系統等,但是這些系統之前都未實現信息共享,出現了信息孤島現象。各個部門之間在運行和辦公當中由于信息傳遞的不通暢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智慧城市中,信息技術設施以及集成共享是其基礎前提。因此,在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當中要強化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從網絡、業務以及終端等層次來有序的推薦互聯網、電信網以及廣電網三者的統合,構建一個安全、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此外,城市還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打破傳統條塊分割、部門分支以及獨立建設的局面,對城市農村、水利、教育以及交通和市政等各個部門的數據資料進行整合,實現標準化,連點成面,建立一個面向各個行業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從而促進數據信息的共享,實現城市社會、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協調統一的發展。

3.2重視技術標準建設和完善法律規范

當前,國際國內都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設雛形,大部分都側重一方面的發展。實際上,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兼容性技術風險以及信息安全風險。只有處理好了技術標準以及法律法規關系之后才能夠全方位、高起點的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建設智慧城市當中,要堅持統一的標準以及完善的法規先行的原則,這樣才能夠確保智慧城市安全高效的運行。需要結合國情以及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并以信息化的實際應用為導向來推進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基礎、網絡基礎設施、信息安全、管理以及應用標準等應用標準規范體系的建設。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設當中,也需要與行業和其余積極配合,發揮其作用,加快相關規范以及標準的制定。企業也許就要加強與國際的合作,政府需積極的參與到國際標準的建設當中去,提升我國智慧城市相關技術領域標準制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此外,政府不僅需要加強智慧城市的規范與標準建設,同時還要加快信息化法制的建設,制定信息技術設施、電子政務、信息保護、知識產權以及電子商務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其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智慧城市的建設具有較大的難度,由于其復雜性,在建設中需要統一規劃,不斷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標準,同時需要培養大量的人才,加大資金投入,這樣才能夠促進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

作者:葉淑飛 單位:杭州綠城桂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范向峰.趙蘇英.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5(33).

篇10

關鍵詞:社會實踐;護生;心理素質

一、社會實踐與護生心理素質的關系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標的要求,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實際、深入社會、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主要依靠社會力量完成的一項貫徹教育方針,是全面推進素質培養的教育活動。對大學生而言,心理素質是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是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作為護理專業大學生,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才能勝任護理工作,進而更好地為病人服務。護士的職業心理素質是指護士從事護理工作時心理能力的綜合及穩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護士的認知能力、情緒素質、意志品質、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角色意識、協作能力等。在心理素質的培養過程中,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知行統一的重要途徑。人的心理是按照知、情、意的過程發展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往往是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端,而社會實踐則是把大學生對心理素質的認識轉化為相應的行為習慣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教育部在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今后本科生畢業之前,須累計參加至少4周社會實踐活動,以期實現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全面審視并科學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于促進護生心理發展,提高職業心理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社會實踐對于培養護生心理素質的作用

(一)社會實踐有助于提高護生的認知能力

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通過對病人各項生理指標、臨床癥狀及指征、行為反應等的觀察,了解病人的病情狀況及變化。這種能力的提高,必須在實踐中獲得。通過社會實踐,讓護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從專業角度和實際生活出發,觀察社會、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斷真與假、好與壞、正確地認識他人、分析社會的各種關系。從而能夠提高認知能力,進而將這種能力運用在工作中,去隨時觀察病人的表現、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洞悉病人的需求。

(二)社會實踐有利于健全護士的社會適應能力

護士始終處于護患關系的中心,是連接各種復雜人際關系的紐帶,職業屬性要求護士應具備較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成為護生接觸社會的橋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與不同個性、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社會人群的聯系,可以培養護士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使護生重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尋找與社會期望角色的差距,并進行調整。今后在工作中,可以與不同年齡、層次、個性的患者交往,采取因人而異的溝通技巧。護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到工作的艱難與成就,能夠喚起強烈的內心共鳴,促進自己適應將來的社會角色。

(三)社會實踐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

護理工作繁忙、多變、瑣碎,在護理工作中,要求護士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個體的意志由脆弱到堅強的轉化必須通過實踐活動的具體化過程,在磨煉中的得以實現。堅強的意志雖然與先天的氣質有關,但更多地依賴于后天的環境和鍛煉,社會實踐正好給護生提供了很好的磨煉機會。大學生都是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缺乏對社會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實踐鍛煉。社會實踐可以讓護生在同服務對象的接觸中,在工作的相互聯系中,在待人處事過程中,在克服困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醫科的發展,要求護生具備創新意識,這樣才能適應為了信息化時代護理工作的要求。創新教育是未來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時代要求,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核心。而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具體的實踐活動作為載體,實踐是創造的源泉。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為護生提供創造的對象,實踐中所產生問題,則可以使學生產生創造的動機;另一方面,護生通過親身實踐,能夠使創新思維的結果外化,學生在看到自己創新成果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創新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五)社會實踐有利于完善護生的角色意識

護生在就業前,社會角色比較單一,而一旦成為護士,就要面臨的角色的轉變,還要善于扮演多種角色,學會體恤各類患者的病痛。如面對兒童患者,要做一名愛護幼兒的長輩;面對老人,要做好敬老的晚輩;面對痛苦的患者,要做一名給予其勸導和寬慰的開導者。護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從社會的“旁觀者”“觀察者”變為“參與者”“主人翁”。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投入與不同的社會領域,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使他們從自我狹隘的天地里走向社會體系中,從而能夠認識自己在社會中自己所處的位置,適應多種角色的轉變。其次,護生正處于青年初期,這一階段是生理發展走向成熟而心理發展未完全成熟的階段,自我意識還不穩定。而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確立、情感的體驗,性格的養成需要以實踐活動作為載體。護生通過社會實踐,將法律制度、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等內化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個體內化的信息接收實踐的檢驗,逐步確立良好的角色意識,理性地確立自己的社會坐標點。

(六)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護生的協作精神

護理工作貫穿患者入院至康復出院的全過程,但是患者的康復,依靠任何單一學科不可能單獨完成。因此護士應具備良好的協作精神,圍繞“病人為中心”這一目標,和醫生、醫技科室人員、管理人員密切配合、團結協作。大學生在校內也存在著小范圍的協作關系,但與社會協作相比大學內的協作要簡單得多。社會實踐活動涉及的范圍比大學校園內要廣,接觸的人員也比校園內復雜,這就促使大學生必須加強協作精神,相互合作才能圓滿完成社會實踐的各項任務。從而學習如何與合作伙伴溝通、如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