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術期護理管理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3: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圍術期護理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膽結石是肝膽外科常見病,其中膽管結石最為常見,比較容易引發膽囊慢性炎癥,對患者生活造成了影響。臨床治療膽結石多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但部分患者術后長期臥床、留置引流管容易出現一系列護理風險事件,不利于患者康復。因此,尋求更為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模式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探究集束化護理管理在膽結石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文對本院收治的82例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治療的膽結石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82例接受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治療的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盲選法隨機分為兩組,各組41例。試驗組男性19例,女性22例;年齡均在35~71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58.04±2.13)歲;病程為2~7年,平均病程為(2.04±0.25)年。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24例;年齡均在34~74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58.84±2.18)歲;病程為2~7年,平均病程為(2.11±0.32)年。本研究已經本院倫理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均經過影像學檢查確診。本研究排除既往肝膽外科手術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小(P>0.05),能夠進行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即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與病情;根據患者的舒適度與康復需要調整病房內溫度與濕度,給予患者常規心理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管理,主要措施如下:①建立集束化護理管理小組。由科室主管護師擔任組長,另選擇經驗豐富、工作認真負責的護士擔任組員。根據患者臨床治療,小組內經過討論與完善后確定護理計劃;②術后早期營養支持。根據患者的體質與恢復情況,針對性地為患者制定營養支持方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③術后早期離床與康復訓練。術后根據患者意識狀態與恢復情況,指導患者在床上翻身、高抬腿等活動,對于恢復情況良好的患者,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早期離床鍛煉,為患者制定科學的鍛煉計劃;④預防壓瘡。對于術后需長期臥床的患者,護理人員定期評估患者壓瘡發生概率,觀察患者皮膚受壓情況,必要時給敷貼減壓,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幫助患者清潔身體[1];⑤引流管護理。對于術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護理人員定時檢查引流管固定情況,觀察引流管內液體顏色,避免引流管脫落、扭曲與堵塞。
1.3觀察指標
生活質量評價主要從生理、軀體、情感、社會功能四個角度進行評價,各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2]。護理滿意度主要通過詢問方式獲得,分為三個界別,護理滿意度為較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x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2.44%;對照組術后出現壓瘡5例,化膿性膽囊炎2例,引流管脫落1例,并發癥發生了率為19.51%,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163,P<0.05)。
篇2
[關鍵詞] 心臟外科;圍術期;臨床護理路徑;醫院感染管理
[中圖分類號] R654.2;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07(a)-043-02
The efficacy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ZHANG Dehui, CHEN Zhaohui, HE Jia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Methods: 7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rdiovascular surger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while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routine method. Results: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showed a reduced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hospital infection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surgery; Perioperative period; Clinical nursing path;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背景下,醫院要用較低廉的費用提供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必須精密設計最適當的臨床服務計劃,即臨床路徑,以減少延遲康復和浪費資源,使患者獲得最佳服務。臨床路徑最早起始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一種符合成本-效益規律的“管理式照顧”新模式[1-4]。心臟手術患者的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是醫院手術室的重點工作,心臟外科的發展使得心臟手術的復雜程度和手術范圍的廣泛程度越高,因而對患者機體的損傷和免疫力的抑制也相應增加。因此,應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我院手術室2010年1~12月對心臟外科圍術期醫院感染控制工作實行臨床護理路徑管理,取得良好效果,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0年1~12月在我院行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72例,年齡3~73歲,其中,男28例,女4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醫院感染管理,對照組按常規工作模式進行醫院感染控制。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手術方式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制訂臨床護理路徑表 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由臨床護理路徑小組成員收集我院近3年來實施心臟外科手術患者的有關資料,包括住院天數,中心靜脈導管、動脈導管、氣管插管等管道的留置時間,呼吸機應用時間,抗菌藥物的使用,藥敏試驗,術后并發癥及醫療費用信息等,參照1997年美國東南外科協會制定的臨床路徑10項標準,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訂我院心臟手術圍術期醫院感染臨床護理路徑。按術前3 d、術日及術后制訂臨床護理路徑表。
1.2.2 組織實施 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小組,成員包括麻醉科主任、麻醉科醫生、心臟外科醫生,手術室護士長和責任護士、心臟外科護士長、心臟外科監護室責任護士和病房責任護士。進行調查量表的設計和篩選,心臟手術圍術期醫院感染管理臨床護理路徑的確立。將72例心臟手術患者隨機分組進行對照研究。向觀察組和對照組所有心臟手術患者進行醫院感染調查,由受過專門訓練的評定者發放調查量表并回收。
1.2.3 觀察項目及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住院天數、評估患者對心臟外科手術醫院感染臨床護理路徑的掌握情況,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觀察記錄醫院感染發生部位及感染率。患者對醫院感染臨床護理路徑的掌握情況評估表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均為自制問卷。臨床護理路徑醫院感染評估表包括20個問題,每個問題按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進行評分,分別賦值3、2、1分,滿分為60分,得分越高,表示實施臨床護理路徑進行醫院感染管理效果越好;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包括10個問題,每個問題按滿意、部分滿意、不滿意進行評分,分別賦值3、2、1分,滿分為3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越滿意。分別于實施前、出院當天由專業護士指導患者填寫。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住院天數明顯減少,對醫院感染臨床護理路徑的掌握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更高(P
3 討論
心臟手術圍術期的醫院感染管理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則有嚴格的時間框架為指導,能使醫務人員工作更加規范化,也使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有計劃性和預見性。本組觀察組未發生醫院感染,對照組發生1例胸骨后感染。由于本組樣本量小,未進行統計學處理,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心臟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控制方面,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管理模式能提高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國外對臨床路徑在心臟手術患者中的應用與研究已達到一定水平,國內研究較少[5]。臨床護理路徑在心臟外科圍術期患者醫院感染中應用,有利于評價感染管理效果;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醫院感染管理,可以選擇最佳控制醫院感染模式,優化醫院感染管理流程,加強醫護之間、護技之間、護管之間、護士之間的合作。
本研究表明,在心臟手術圍術期間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這與王顯平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住院天數縮短,從而降低了醫院費用,節約衛生資源,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心臟手術圍術期間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這與調查量表的設計和篩選,心臟手術圍術期醫院感染管理臨床護理路徑的確立,使患者及親人了解心臟外科手術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尤其是親人的關懷和鼓勵,使患者積極配合密切相關。可使患者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圍術期、術中及術后的感染控制流程。幫助患者在預先設計的時間段內達到預期目標,以減少康復的延遲。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科學合理地設置心臟外科圍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引入患者參與機制,從而減少無效服務項目和增強處置主動性而降低心臟外科手術患者住院天數。使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康復,達到減少浪費,降低醫療、護理成本,減少醫療費用的目的。能更有效利用衛生資源,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增加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真正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真正達到控制手術患者醫院感染甚至避免手術發生術后感染的目的。為促進臨床護理路徑在心臟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醫院感染控制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可用的依據,直至在骨外科、普通胸外科、腹腔鏡手術等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控制中按一定的臨床護理路徑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曙紅,黃倫芳,羅萬俊,等.臨床路徑在室間隔缺損修補圍術期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3,5(18):341-342.
[2] 陳玉紅,劉萍,程敏,等.臨床路徑在心臟手術圍術期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5,5(20):411-412.
[3] 王玲.臨床護理路徑及其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4):41-42.
[4] 朱潔珍.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卒中院前急救中應用評論[J].內科,2010,5(2):207-209.
[5] 張偉英,葉文琴.臨床路徑在心臟術后ICU監護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03,20(4):45-46.
[6] 王顯平,胡茜,唐文風.臨床護理路徑在體外循環手術病人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9,34(12):1750-1752.
(收稿日期:2011-04-27)
[基金項目] 四川南充市重點科技計劃項目(編號:N2008-ZC017)。
篇3
關鍵詞:婦產科;圍術期;舒適護理
舒適護理主要是利用人性化管理,對患者進行生理照顧并且進行必要的心理指導,成功緩解患者完成手術后產生的疼痛感以及內心產生的焦慮感[1]。在住院的過程中,患者如果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對自身疾病的恢復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了研究舒適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主要針對我院收治的婦產科患者,對其完成舒適護理后,臨床獲得的效果肯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04月~2014年04月90例婦產科(剖宮產)患者。患者的年齡為23~43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5.6±1.2)歲。針對所有患者全部實施剖宮產,將患有高血壓、患有糖尿病以及患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進行排除。將所有婦產科患者通過隨機數表法分為A1組與A2組。對比兩組婦產科患者的一般資料,臨床表現出均衡性(P>0.05)。
1.2方法
1.2.1對患者進行舒適護理 ①為患者營造溫馨的住院環境,保證產房始終清潔干凈,并且在固定時間對患者進行通風,確保室內空氣清潔,在固定時間對室內溫度進行測量,保持室溫在22℃左右,保證患者的心情愉悅,確保室內光線柔和,避免對患者造成強烈刺激;②需要定期對患者的床上用品進行更換,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③引導患者進行輕度運動,防止出現褥瘡的情況。④在準備實施手術前,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指導,成功緩解患者內心的緊張感;⑤在對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血壓以及尿量等情況給予認真監測,保證患者的體溫正常,防止出現不適感對分娩造成影響。⑥患者臨床一經表現出呼吸困難以及血壓降低等癥狀后,立即同麻醉醫師對患者進行對癥處理[2,3]。
1.2.2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 患者在準備住院時,要求護理人員需要保持樂觀心態同患者進行密切溝通,要求語氣和藹,將患者作為護理工作的中心,保持態度誠懇同患者進行交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手術指導,成功緩解患者內心的焦慮感[4]。此外,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以及臨床預后情況等,使患者意識到保持樂觀的心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2.3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 ①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飲食指導:針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飲食護理,要求患者需要多進食富含高熱量以及高蛋白的食物,促進患者的切口愈合。②對患者完成手術后的血壓、體溫以及尿量等基本情況進行觀察,防止出現術后感染的情況。③完成手術后的6h,對患者使用產后康復帶,成功緩解患者的傷口張力,提高患者的臨床舒適度[5]。
1.3評價指標 對A1組與A2組婦產科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Ⅴ級:表示患者出現了難以忍受的疼痛感;Ⅳ級:患者出現了強烈的疼痛感;Ⅲ級:患者出現了重度疼痛感,很難進行忍受;Ⅱ級:患者臨床表現出中度疼痛感,不能輕易忍受;Ⅰ級:表示患者出現了輕度疼痛感;0級:患者于臨床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疼痛感。
1.4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實驗過程中,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完成數據庫建立,利用χ2檢驗表示計數資料,以P>0.05為存在均衡性,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A1組剖宮產患者中,疼痛程度超過Ⅱ級的患者例數少于A2組患者非常明顯(P
3討論
當今社會,伴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針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漸增高,針對產后護理的要求也逐漸嚴格。在這種背景下,要求護理人員應該不斷將自身的專業能力提高,將護理模式進行有效轉變,為患者提供最優的服務。
舒適護理屬于醫院婦產科圍術期較為有效的一種護理方法,能夠為患者營造最優的住院環境,促進患者的身心放松,加快疾病的好轉速度。在進行本次研究過程中,舒適護理的有效實施,在緩解患者臨床疼痛程度以及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等方面,表現了顯著的意義。
總而言之,針對婦產科患者,在圍術期對其實施舒適護理,在提高婦產科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表現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邸乃健.婦產科患者圍術期舒適護理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32:109-110.
[2]湯臘梅.舒適護理在頸椎手術患者圍術期的應用效果觀察[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2:725-726.
[3]玲,趙麗萍,陶英群.舒適護理理念在腦膜瘤手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J]. 中國醫藥導報,2013,20:120-122.
[4]張石紅,戴紅霞,毛曉萍,等.圍術期患者舒適護理的管理[J].護理學雜志,2005,08:53-55.
[5]吳夏青.舒適護理在腹腔鏡手術患者圍術期的應用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03:145-146.
[6]張靜.舒適護理在肝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02:83-84.
[7]許雨薇.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圍術期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4,13:2906-2907.
篇4
關鍵詞 喉氣管斷裂 手術 護理
臨床資料
1998年1月~2007年1月收治喉氣管斷裂傷患者7例,其中閂刎傷3例,車禍傷2例,器械傷2例。該7例患者全部為開放性喉氣管斷裂傷。其小6例患者于入院后行緊急氣管切開術,全部患者經輸血、補液等抗休克治療,手術清創縫合并行喉氣管整復成形術等處理。6例患者帶氣管套管能自我護理康復出院,l例車禍傷患者因腎破裂傷急性出血于搶救過程中死亡。
術前緊急護理措施
①該類患者病情緊急,我院急救中心(120)一般于患者救護途中與相應科室,主要是與耳鼻喉科病區進行聯系,初步告知患者病情,五官科護士要及時報告值班醫生,做好接診患者的準備工作,檢查搶救室供氧系統、吸痰器情況,備緊急氣管切開包等。②患者入院后,迅速妥善地安置病人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的判定。此時,對患者的處理要以“搶救生命,兼顧局部”為原則,要注意二者的主次關系,例如,患者雖然存在失血性休克,需要輸血、補液等抗休克緊急處理,但患者頸部如果有知名動脈破裂出血時,后者上升為主要矛盾,應迅速緊急止血,否則,前者的處理失去了意義。這類患者往往在“120”急救運輸途中就建立了靜脈通道,五官科護士要配合醫生首先處理止血、窒息、抗休克,糾正缺氧、失血、呼吸困難等[1]。③開放性喉氣管斷裂傷患者局部緊急情況主要是頸部大血管損傷和窒息。患者可因窒息而迅速死亡。導致患者窒息的原因有血凝塊誤吸、組織移位及咽部分泌物等。除迅速吸出血凝塊及分泌物、牽開移位組織外,可果斷地應用緊急氣管插管技術預防及解除窒息[2]。并且這種氣管插管為之后的安放氣管套管帶來方便。④做好術前必要的準備工作:如通知手術室做好手術準備,必要的抽血化驗檢查,交叉配血、術前患者及家屬心理護理等,最大限度地為患者下一步的手術及治療做好工作。
術中護理
患者經術前緊急搶救措施后,一般病情初步穩定,但并不等于患者就脫離了生命危險。巡回護士除了及時準備器械、材料、設備外,還應協助麻醉醫生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各項指標,對患者術前及術中的出血量再做一次合理的估計,尤其因為術者手術注意力的轉移而忽視的吸引器所吸出的血量,均要重視觀察。
術后護理
患者術后一般送ICU病房,術后主要加強患者的呼吸道的管理。固定患者頭部,保持頸胸前屈位。人工氣道初期,患者仍處于交感神經興奮狀態,痰液黏稠,因此要給予半臥位與側臥位交替,翻身扣背,協助排痰,必要時用吸引器吸痰。要注意氣道濕化,防止積痰形成。
由于喉氣管斷裂傷致頸前周圍組織水腫,出現吞咽困難,進食易致嗆咳、胃液返流,污染喉氣管傷口,或者刺激傷口出血。6例手術的患者均不能自主進食,均需留置胃管7~l0天。留置胃管后,可以增加營養及水分,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改善身體狀況,促進傷口愈合。胃管注入流質每次不宜超過200ml,推注不宜過快,以免引起嘔吐,反流嗆入氣管。
對煩躁及情緒激動的患者,可以采取制動措施。喉氣管斷裂傷的患者中,有相當部分是自刎傷,這種患者于術后情緒很不穩定,他們要么表現為情緒低落,拒絕說話及進食,要么表現為情緒過激。這兩種情況,均應引起護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嚴密觀察患者的心理傾向,必要時要對患者要采取制動措施,以免給治療和護理帶來更為被動的結果。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經皮旋轉氣管套管置入術;圍手術期;護理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05-0695-01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氣管套管置入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手段,術后可予呼吸機輔助呼吸或氣管套管內吸氧。便于更好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減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張的發生,以利于患者早日恢復。我科自2006年1月起,對30例危重病患者在床邊施行經皮旋轉擴張氣管套管置入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方法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6年1~12月我科共對30例患者在床邊施行經皮旋轉擴張氣管套管置入術,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32~68歲,平均55.6歲。顱腦外傷22例,復合傷6例,呼吸系統疾患2例,術前均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均在層流病房內施行床邊氣管套管置入術,術中密切監測血氧飽和度、血壓及心率的變化,在醫護密切配合下均成功施行了氣管套管置入術。
1.2手術方法及配合:手術采用7號或8號德國產Rusch旋切器。其中包括帶套管的穿刺針、J形導絲、旋轉擴張器、內徑7 mm或8 mm的氣管套管和與之相配套的插入擴張器。根據患者年齡、體質選擇合適的氣管套管。護士協助醫生為患者擺好,取仰臥位,肩部墊一10 cm厚的襯墊,使患者處于頭后仰位,保持下頜、喉及胸骨柄上切跡成一直線。取立影燈置于手術部位上方20 cm處,護士立于床頭,戴無菌手套連接一次性吸痰管清除口、鼻腔、咽部及氣管插管內的分泌物,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常規消毒、鋪巾,以2%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局麻后在第二、三環狀軟骨間隙作0.8 cm的水平切口,此時將氣囊放氣,氣管插管退至距門齒18 cm處,將帶套管的穿刺針經皮膚切口處刺入氣管內,回抽有大量氣體逸出,將塑料套管送入氣管內,退出針芯,將J形導絲通過塑料套管置入氣管內,然后退出塑料套管,將德國產Rusch旋切器按順時針方向向下并偏向足部,自導絲慢慢旋轉入氣管內,其間助手應保持導絲在套管內活動自如,以避免導絲被扭曲后難以退出,待確定擴張器進入氣管后按逆時針方向將之退出,將帶插入擴張器氣管套管自導絲置入氣管內,退出擴張器及導絲,用少量無菌棉絮放在氣管套管口,見棉絮被氣流吹動,證實氣管套管已進入氣管內,將氣囊充氣,更換無菌吸痰管充分清除氣道內分泌物,妥善固定氣管套管,退出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去除肩部襯墊,抬高床頭30度置患者于舒適臥位。
2結果
30例患者均順利置入氣管套管,手術時間為6~10分鐘,出血量為3~6 ml,術后均無切口感染。
3護理
3.1術前護理:護士對清醒患者詳細解釋手術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解除恐懼,必要時予靜脈推注異丙酚100mg以鎮靜。在ICU內施行手術時,將病床兩側的隔離簾或屏風與其他患者隔開,以避免使其他清醒患者產生恐懼心理。加強空氣消毒,如不是層流病房,可在手術時床邊放一臺循環紫外線消毒機以保證空氣盡量無菌,手術者及助手、護士均應穿手術衣。
3.2術后護理:(1) 病室環境:氣管切開后,空氣直接進入氣管,失去了鼻、咽等對空氣的加溫及濕化,所以應保持病室溫度在22~24 ℃,溫度在60%~70%,并開窗通風。(2) 呼吸道管理:人工氣道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盡量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所以應加強氣道濕化,每日可用0.45%氯化鈉注射液或滅菌注射用水氣道內滴入,保證痰液稀釋以利于吸出,密切觀察患者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可遵醫囑靜脈輸入抗生素及化痰藥物,翻身、拍背,必要時可使用排痰儀震動排痰,以減少肺部感染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1]。(3)氣管切開的護理:妥善固定氣管套管,固定帶的松緊程度以伸入2指為宜,氣管切開處每日換藥3次。如遇血液、痰液污染時應及時更換,以保證切口敷料清潔、干燥,預防切口感染的發生。
4討論
經皮旋轉氣管套管置入術是一種快速、安全解除呼吸道梗阻、建立人工氣道的有效方法[2],此方法安全、有效,較傳統氣管切開時間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并具有傷口美觀,拔管后愈合快等優點。但此方法強調操作熟練程度及術中密切配合。醫護不協調會延長操作時間,增加缺氧程度,并且使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降低搶救成功率[3]。因此,醫護配合至關重要。(1)爭取時間,提高效率,重癥ICU患者病情重,變化快,護士及時、敏銳的反應是患者生存機會的重要因素,如果再加上醫護配合默契則更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擺放盡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墊肩的厚度,個體差異大,需要結合具體患者,隨機應變,才能盡善盡美。(3)應保持操作的連貫性,應付特殊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莫建偉,韋伊爾,冼樂武,等.經皮穿刺擴張氣管造口術與傳統氣管切開術的對比研究[J].海南醫學,2006,17(6):33.
[2]高艷秋,李云華,吳桂芬.氣管切開術后護理[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6,20(2):77.
篇6
【關鍵詞】食管平滑肌瘤;微創小切口;圍術期護理
微創小切口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術,具有微創、出血少、痛苦輕、恢復快、并發癥少、對病人心肺功能影響小等優點,已成為胸外科領域較成熟的治療手段。1998年―2007年我院共施行微創小切口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術32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圍術期護理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32例,男2例,女10例;年齡21-61(平均4.5)歲,病程3個月至巧年。26例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其中吞咽梗喧16例,胸骨后隱痛不適6例,上腹及劍突下不適或隱痛4例。6例無癥狀為體檢發現。均行鋇餐、纖維食管鏡及胸部CT檢查確診,26例表現為食管腔內局限性隆起,呈半球形或橢圓形,有5例呈不規則形,粘膜表面均光滑。腫瘤生長于食管胸上段8例,胸中段16例,胸下段8例。瘤體最小0.5cmx0.5cmx0.8cm,最大為2.Icmx2.6cm xl.6cm。
1.2 手術方法。采用胸后外側改良小切口,長10-15 cm(胸上段食管平滑肌瘤采用經右胸第五肋間人路手術18例,瘤于胸中下段者采用左第六或七肋間人路手術14例)。皮膚切開后,用電刀切開皮下脂肪組織,沿肌纖維分開胸壁肌層,不切斷肌肉和肋骨,緊貼下位肋骨上緣切斷肋間肌并適當向前、后延長切開肋間肌的長度,即肋間切口略大于皮膚切口。開胸采用小開胸器,調整手術床及燈光使病變部位處在最佳視野和容易操作位置。手術以胸腔內放人單手加長器械操作為主。進胸后行單肺通氣或調整麻醉機潮氣量至350-400ml,術中既能進行有效的供氧,又能使肺萎陷,充分暴露手術野。用壓腸板將肺推向前上方,縱行切開縱隔胸膜,從腫瘤表面肌層最薄部位分離,直至腫瘤剝出。
2.結果
全組無術后并發癥或死亡,均在術后8一l1d出院,平均術后住院時間10d。
3.圍術期護理
3.1 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在術前全面了解、正確引導及時糾正病人異常的心理狀態,并與患者、家屬充分交流,讓患者了解手術方式、優點,如切口小,創傷輕,恢復快,手術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術后如何促進功能恢復等,消除患者的顧慮及疾病帶來的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使其在良好的心態下積極配合手術。
3.2 術中配合。
3.2.1 巡回護士配合:一是主動熱情迎接患者,嚴格查對,入室后患者上身衣服全脫,套管針上肢建立靜脈通路。二是患者全麻插雙腔支氣管插管,保證單肺通氣。三是側臥位,胸部墊高或將手術床搖成“折刀位”使患側胸部抬高、肋間隙增寬,固定好患者,注意患者身體各部位勿與金屬接觸,以防電灼傷。將術側上肢懸吊于頭架上,使肩胛骨充分展開。四是正確連接各導線及操作部件,使之處于工作狀態,調節電凝功率。五是術中及時調整手術床及手術燈,確保照明效果。手術前與關胸前、后三次與器械護士清點器材、縫針、紗布等。六是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
3.2.2 器械護士配合:一是提前10--15分鐘洗手,整理、檢查和清點器械。協助術者消毒、鋪巾。將特制口袋固定在胸單大孔切口下方,依次將高頻電刀、沖洗管、特殊器械等放入口袋,便于術中管理。二是配合術者及時傳遞各種器械;及時取回切口周圍的器械、敷料,防止掉地或遺留腹腔。三是手術結束放置胸管,清點物品,縫合切口,處理器械。
3.3 術后蘇醒期護理:由于術中采用雙腔氣管全身麻醉,持續單側肺通氣,容易導致術后低氧血癥[1]。因此,術后給予吸氧,同時定時測動脈血氣分析,及時發現低氧血癥的現象,嚴密心電監測、觀察病人生命體征及尿量的變化。病人麻醉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后回病房, 6h后遵醫囑取半臥位,有利于呼吸和胸腔引流,減輕傷口疼痛。
4.討論
4.1 傳統標準的后外側切口因其暴露好,適應性廣,幾十年來大多數國內外胸外科醫師一直沿用,但缺點是要切斷大部分胸壁肌肉,損傷至少2-3層胸壁肌肉,切口大(25cm-30cm),創傷大,出血多,同時所屬神經損傷,關胸繁瑣,術后上肢活動障礙,早期疼痛明顯,肺功能也受影響,手術切口瘢痕長,不美觀,康復較慢,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有些患者尚需輸血[2]。而我院采用保護胸肌的改良后外側小切口,長度10cm-15cm,較標準后外側切口相比明顯縮短,進胸失血量明顯減少,術后病人住院時間縮短,疼痛不明顯,肺功能及上肢活動影響不大。避免了胸壁肌肉的橫斷損傷,不切除肋骨,術中牽開胸腔時不用牽拉肩胛骨,術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短,故該技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疼痛輕、術后肩關節及上肢活動受影響小、術后肺功能恢復快、并發癥低等優點,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復及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后外側改良小切口所顯露的術野幾乎可以完成各種普胸外科手術操作,對于嚴重胸膜粘連的病例,以及術中出現大出血等特殊情況時,也很容易將其切口改為標準的后外側切口[3]。
4.2 國內外學者普遍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但其需要特殊器械,費用昂貴,一些學者希望采用小切口的方法解決上述問題。何健行等經改良胸部后外側切口行胸腔內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而本組病例平均切口長度為10-15cm,手術中不需要一次性耗材、不需輸血,在直視下操作,無須特殊培訓及特殊手術器械,價格低廉,易于掌握和推廣。但是,小切口開胸術畢竟術野小,操作難度大,故不能取代常規開胸手術。本組病例術中采用長手柄器械,以便于深部操作,也可采用部分電視胸腔鏡專用手術器械, 采用深部照明燈,必要時可借助胸腔鏡照明。
4.3 要求護理人員不斷提高自素質,同時還要更新知識,提高各種術前及康復宣教的指導水平。器械護士要求有熟悉的解剖知識和熟練的手術配合技巧,注意力高度集中,密切配合醫生進行操作,觀察手術進程,準確無誤地傳遞手術器械,動作迅速、敏捷。作好術中充分藥品及器材的搶救準備工作。
4.4 對術后疼痛耐受力較差患者,術后當日給予留置自控式微量止痛泵進行早期止痛,效果滿意,提高了患者的有效咳痰能力。
4.5 術中冰凍病理檢查的必要性[5],由于食管平滑肌瘤具有潛在的肉瘤樣變可能,而且,某些平滑肌瘤內可能已含有微小的食管平滑肌肉瘤病灶,因此,標本應當術中常規送快速冰凍病理檢查。
參考文獻
[1] 陳鴻義,王俊.現代胸腔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1-81.
[2] 謝春發,李章紅,江柏青,等.改良后外側開胸技術在胸部腫瘤手術中的應用[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5,25(4):437-438.
[3] 夏艷武,后外側胸肌切口保護技術應用問題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4): 407.
[4] 何建行,楊運友,韋兵,等.改良后外側切口在普胸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1997,35:292-293.
[5] 馬超,趙輝,張磊,等.食管平滑肌瘤的微創手術治療[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4,5(1):23-25.
篇7
【摘要】 目的:探討對經尿道行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的患者術前、術后護理方法,總結護理經驗,以提高護理質量。方法:對60例輸尿管結石患者行經尿道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進行術前、術后護理及健康隨訪制度,并進行回顧分析。結果:碎石成功率98.33%,通過卓有成效的護理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結論:良好的術前指導和準備,高效的術后護理是碎石病人手術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能及時發現問題,減輕病人的精神負擔,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 輸尿管結石圍碎石期護理
輸尿管結石因可致輸尿管壁瘢痕、狹窄,故結石易復發。結石堵塞嚴重可致腎積水,影響腎功能。既往的開放手術對病人造成的損傷大,心里危害重,尤其是反復手術者。鈥激光作為一種微創術,現已成為治療輸尿管結石的主要手段。其具有定位精確,碎石高效,對機體損傷小、并發癥少、安全等優點。我院自2006年始開展此項工作。通過采取完善的圍術期護理,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結石取凈率高,術后恢復快,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18-75歲,平均56歲。臨床表現為急性腎絞痛或伴血尿以及腰部脹痛或排尿不適等癥狀。所有病例均經B超、腹部平片或靜脈腎盂造影等檢查診斷為輸尿管中下段結石并上尿路擴張,其中伴腎積水42例。
1.2 手術方法手術采用單純腰麻或者硬腰聯合阻滯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直視下經尿道置入輸尿管鏡,經輸尿管鏡工作通道插入光纖,調節鈥激光功率。結石碎至直徑
2 結果
本組病例均順利完成碎石及放置雙J管,手術時間15-55分鐘,3例結石粉碎但未排出,4例輸尿管口水腫致狹小。1例輸尿管上段結石被打碎后,移行到腎盂內,術后行體外碎石。
3護理
基礎護理:術前護理人員全面評估患者對手術的耐受能力,臨床完善各項必要的準備,包括:患者心腦血管,呼吸、神經系統的檢查。完善血液檢查:血生化、血常規、凝血功能免疫組合檢查。完善泌尿系檢查:如尿常規、B超、尿動力學檢查等。了解結石部位、藥敏試驗、術前禁食水,術區備皮、灌腸。對于精神嚴重焦慮者予適度鎮靜,術前30分鐘肌注術前針并將各結石影像片隨車帶入手術室。 心理護理:術前護理人員與患者先交流。 對于結石病人,多經過較長、反復多次的病痛折磨,對手術取石既有期待,也有恐懼和擔憂,尤其對鈥激光這種微創方式取石持有一定的疑慮,針對此,我們護理人員要以親切溫和的語言向患者和家屬簡明扼要的介紹手術碎石的原理、過程,尤其是要重點講述該種術式的療效以及和傳統開放術式比較的優點,使患者在術前對手術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術后 監測:術后連續床旁監測ECG、BP、SPO2、P、R至平穩后8小時。: 告知患者和家屬應去枕臥位6h,鼓勵患者早期活動,6h以后協助患者翻身,病情許可下可以將床頭抬高約20-30°且可以在床上活動下肢,術后第一天或第二天無出血者可以下床活動。 舒適護理:加強基礎護理,尤其是臥床患者,護士協助患者完成各項生活護理,如每日口腔護理2次,協助患者洗臉刷牙。 囑患者6小時后飲少量水,如無胃腸不適及腹脹可以進食稀飯,逐步過渡至普食。囑其每天飲水超3000-4000ml,保證尿量在2000ml以上,以起到內沖洗的作用,利于結石排出和預防感染。
專科護理:1尿液和引流術后護理人員應即時觀察尿液的顏色、性狀和數量,并完整的記錄到護理記錄單。對于尿液顏色較重,出血較多、尿路刺激征狀明顯者,首先要鼓勵患者多飲水,并適度加大術后鎮痛量,減輕尿路系統痙攣。如果出現引流不暢或引流袋尿液減少,要及時查找原因,以保持尿管暢通。2疼痛及治療 本組術后每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側疼痛,原因多為操作時的損傷及雙J管置入所致的痙攣。經解釋部分患者能緩解,余下患者予解痙和止痛藥物后緩解。3 導尿管的管理 術后多常規放置三腔導尿管,返回病房后要立即接上引流袋并固定,位置要低于床平面,引流袋滿后要及時排空,以免影響引流。24h 內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并做好出、入量的記錄,定時擠捏尿管,謹防小血凝塊,如有引流不暢,或尿色變紅較顯著,應即報告值班醫生。要注意保持尿道外口以及尿管周圍的清潔消毒,每天更換引流袋,嚴格無菌操作,嚴防尿路感染。4雙J管的護理及觀察雙J管有助于防止碎石過程中對輸尿管黏膜造成損傷引起水腫、出血或撕裂所致輸尿管梗阻,有引流尿液和支撐輸尿管的作用,有助于小的結石排出。但雙J管可引起不良反應,較常見的有:尿路刺激癥、尿液反流。出現這些情況時一般多可通過引導患者調整減輕癥狀,嚴重者在明確病因后給予解痙止痛。必要時通過膀胱鏡調整雙J管的位置。由于雙J管的存在,輸尿管膀胱開口的抗反流抑制消失,在排尿狀態下,少量尿液通過雙J管返流至腎臟。若尿液引流不暢,可使置管一側腰部脹痛不適,嚴重者影響腎功能,因此,術后早期留置尿管要保留暢通,減少引起腹壓增高的因素[1]。
并發癥的觀察護理:輸尿管鏡下鈥激光碎石并發癥發生率1.9%-3.3%,最常見的是輸尿管損傷,包括輸尿管黏膜撕裂、黏膜下假道、穿孔、斷裂。為此術后護理一定要嚴密觀察。1輸尿管穿孔:表現為見到官腔外淡黃色脂肪和灰色網樣疏松組織[2]。穿孔由于放入導絲及輸尿管鏡時動作不恰當造成,術后會出現腰部疼痛、腹部隆起、發熱等局部和全身癥狀。 2出血 術后出血表現為肉眼血尿,這是由于置入輸尿管鏡損傷膀胱或輸尿管黏膜或雙J管刺激引起,經輸液及大量飲水,多能消失。如血尿持續3天仍未停止,則需延長開始下床的時間。3感染 :由于為逆行操作,故有導致損傷和感染的可能,本組高熱3例。考慮為術后導尿管和雙J管繼發逆行感染以及雙J管梗阻。術后嚴密觀察病人體溫及有無膀胱刺激征,尿道外口有無膿性分泌物,對判斷感染有重要意義。對出現者予抗感染、物理降溫、加強會護理,沖洗導尿管時嚴格無菌操作。其中觀察體溫變化尤為重要。
4 出院健康指導指導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起居、飲食,提高水分的攝入量,水可以稀釋尿液,有效防止鹽及礦物質的聚集。囑術后四周來院拔出雙J管。帶管期間少做彎腰動作,防止雙J管移位或脫出。指導患者對尿色、尿量變化的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復診[3]。
5討論 輸尿管結石通常停留在輸尿管與腎盂交界處、跨髂血管處及壁內段等生理狹窄部位,由于結石刺激引起局部水腫、痙攣、梗阻而產生劇烈腎絞痛[4]。鈥激光是脈沖式激光器。鈥激光波長2120nm。鈥激光能夠在碎石的同時切割增生息肉和炎性狹窄,是腔內操作的理想設備[5]。由于工作時水吸收了大量的能量,從而減少了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雖然多數病人現已對微創手術有所認知,但術前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依然存在,因此營造安靜、溫暖的手術環境尤為重要,室溫及沖洗液都要達到適宜的溫度。鈥激光碎石輔以術后整體護理,可以取得預期的療效:能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費用。及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及其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提高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特別是術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以及術后觀察尿液和結石排出情況,注意有無感染等并發癥、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等護理手段,將對預防、減少結石的復發起到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新秀,袁志敏,歐紅桃,蘇小聰,鐘寧.吉林醫學,2010,31(17):2711-12。
[2]陳志勇,海波,陳映鶴,等.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的并發癥及預防.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5,20(10):628-9.
[3]鐘文紅.微創經皮腎鏡氣壓彈道碎石術的手術護理.當代醫學,2009,12(34):137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21
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應運而生。整體護理是一種護理行為的指導思想或稱護理觀念,是以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并且把護理程序系統化地運用到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中去的指導思想。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診斷為早中期食管癌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佳,術后發生吻合口瘺是手術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5%~10%[1],胸內吻合口瘺的死亡率可高達50%,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了提高食管癌的療效,許多醫學專家進行了多種治療模式的研究,護理新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整體護理建立了新型的醫護關系,醫護關系由從屬型逐漸被互補關系所替代[2]。采取醫護同組查房的方式,使醫生的診療過程和護士的護理過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醫護配合默契,避免溝通不及時或銜接不好導致工作的疏漏。
整體護理
參考國外護理教材設計了4個步驟程序:①評估階段:收集與操作關系密切的心身資料;②計劃階段:患者、環境和物品的準備;③實施階段:操作流程和健康教育;④回訪階段:操作目標實現的質量及患者的恢復情況及感受,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術前了解患者進食情況,盡量給患者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對進食困難者術前要給予輸液、靜脈高營養及輸血給予糾正。術前要注意口腔衛生,給患者口服1%鏈霉素10ml,3次/日,以減少口腔及上消化道內的細菌;對吸煙的患者,術前1周禁煙,以減少上呼吸道分泌物;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應控制感染后再行手術治療。
術前1天下午提前去病房探視患者。到病房后查閱有關的病歷資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化驗結果是否正常,并同其他主管醫護人員進行交談,了解患者手術方案。與患者交流關于手術方面的相關事項,讓患者對手術室工作和手術過程有初步的了解。
食管癌患者常因進食困難而身體虛弱,而手術打擊又大,對術后發生吻合口瘺的危險缺乏了解,易產生焦慮和恐懼。所以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安慰解釋工作,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的信心。
準備好術中用物后,核對并檢查準備情況,對患者的身心狀況進行正確評估,作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措施,以確保患者手術安全。麻醉成功后,協助患者擺好手術所需要的,輕柔做好靜脈穿刺,適當約束好患者。手術開始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在手術的過程中,護士應隨時注意病情。對清醒的患者,應指導患者克服因手術而引起的不適。其目的是減輕患者對手術的焦慮,使患者在身心俱佳的狀態下接受手術[3]。同時因為食管癌患者術中出血量多。手術結束后,妥善固定好刀口敷料、引流瓶導管,并親自護送患者回病房,交給值班護士。術后2~3天患者清醒,大多數患者擔心預后情況,護士應主動去病房回訪患者,詢問一下患者的恢復情況,并告知恢復期的注意事項及功能鍛煉。
討 論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需要有一個認識過程,整體護理也如此。整體護理的目標是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個人的最佳護理[4]。實踐已經證明,它給護理工作帶來了較大改觀,并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實施整體護理,對患者的病情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溝通了醫護患三方的關系,建立了新型的醫患關系,護理質量顯著改善。并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護理理論知識,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了護士的業務素質[5]。
總之,整體護理是我國護理工作一項改革,也是我國護理業務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顧沛.外科護理學(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22.
2 劉亞新,毛玉琴.整體護理中的醫護配合.護理學雜志,1998,(13)6:329-330.
3 Hae ok l EE.Post-operative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al needs for permanent stoma possessor[J].Final Programme and abstra2cts,2000:63.
篇9
關鍵詞:老年患者 腹部手術 圍術期 呼吸道管理
老年患者臟器功能退行性改變明顯,支氣管腺體增生,分泌物增多,黏膜纖毛清除功能降低,代償功能較差,常合并呼吸道疾病,腹部手術使患者創傷加大,疼痛使患者無力咳嗽,且臥床減少運動,極易發生肺部感染,尤其是墜積性肺炎,如未控制病情,會導致呼吸衰竭的發生。本科通過加強圍術期的呼吸道管理,改善肺功能,增強體質,使患者順利渡過圍術期,預期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科在2005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老年患者行腹部手術210例,其中,男150例,女60例,年齡65歲~88歲,其中基礎病多、瘦弱、體質差者21例,有吸煙史者108例。行胃空腸吻合術35例,膽囊摘除術53例,疝修補術95例,慢性闌尾切除術10例,右半結腸癌腸切除腸吻合術17例。
1.2術前
1.2.1心理護理: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及治療方案,介紹成功病例,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
1.2.2了解病史,協助做好各項輔助檢查,發現患者潛在的基礎病。增強體質,治療基礎病,預防感冒,保證睡眠,使患者的機體狀態能夠承受手術,減少并發癥發生。
1.2.3 行深呼吸及咳嗽、咳痰訓練目的是預防術后肺部感染、肺不張及墜積性肺炎。指導患者正確的咳嗽方法,咳嗽前應先緩慢深吸氣,吸氣后稍屏氣片刻,然后爆發性咳嗽。一次吸氣可連續咳嗽3次,重復多次可促使分泌物排出[1]。叩打震動方法指導并演示給患者及家屬看:手彎曲成叩杯狀,腕部彎曲,輕輕叩擊胸背部,使黏稠的痰液脫落,咳嗽時容易脫落。針對已有肺部疾病者,應用敏感抗生素,有吸煙史者應戒煙2周以上,做好各項充分準備,待病情控制后再行手術。
1.3術后
1.3.1病房環境溫度20~22℃,濕度50~60%。
1.3.2生命體征平穩后,抬高床頭30~45°,以利于患者咳嗽、咳痰。生命體征平穩后,鼓勵患者床上翻身,變換,24 h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先扶床沿緩走,逐步增加活動量,促進腸蠕動,增加患者咳嗽、咳痰的耐力,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1.3.3維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吸氧,注意觀察血氧飽和度,如低于90%應查找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改善血氧飽和度。做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咳痰,如痰液堵塞,無力咳出,應及時吸痰,以免發生窒息。
1.3.4疼痛的護理向患者解釋疼痛的原因,指導應用放松療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指導患者及家屬咳嗽時兩手放在腹部兩側,輕輕向切口擠,減少切口張力,減輕疼痛。必要時應用止痛劑,避免患者因疼痛而不敢咳嗽、咳痰,致使痰液積聚,引起呼吸道感染,術后及時有效的鎮痛是有效咳嗽的前提。
1.3.5生命體征的監測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經常巡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1.3.6霧化吸入是常用的濕化氣道、降低痰液黏稠度的干預方法[2]。應用霧化吸入使藥液濕化呼吸道,發揮消炎、鎮咳、祛痰、解除支氣管痙攣的作用。常規霧化吸入,一日2次,濕化液為0.45% NaCl溶液加80 000 U的慶大霉素和1支糜蛋白酶或0.45% NaCl溶液加異丙托溴銨1支。霧化后予翻身、叩背,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1.3.7腸蠕動恢復后,鼓勵患者適當飲水,最好的飲水方法是每次少量約30~50 ml,每小時飲水1次,以胃腸道感覺舒適為度,這樣對呼吸道濕化效果較好,防止分泌物干涸、結痂,促進痰液稀釋易排出[3]。
1.3.8叩背注意事項需注意觀察患者面色及呼吸變化,如出現氣喘、心跳加快、面色發紺等情形,必須馬上停止。
1.3.9有效控制感染術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暢,特別是上腹部手術要防止膈下積液和感染,以免影響呼吸運動和引起肺部感染。
2 結果
通過圍術期呼吸道管理,避免了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的發生,所有患者預期康復
篇10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圍手術;護理
髖關節是人體最重要的六大關節之一,人體能進行的很多種運動,例如行跑、跳、推等都與髖關節有關。各種原因造成髖關節疾病會給患者帶來痛苦,使生活質量下降。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造成損傷的常見原因。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重建手術中最為有效的手術[1]。我院2009年2月~2013年3月,共對78例不同病因所至髖關節疾病的患者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手術部位:左髖關節39例,右髖關節35例,雙髖關節4例。年齡46~85歲,平均65.8歲。采用病因:股骨頸骨折57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21例。選入該組患者無明顯手術禁忌癥及合并肺部感染、腦梗塞等病史。
2手術方法
麻醉滿意后消毒、鋪巾。于患側外側切口皮膚及皮下淺、深筋膜,切口髂脛束,切開臀中肌于股骨大粗隆上的附著點。切開關節囊,用髖臼撬板牽開軟組織顯露左髖關節。用擺鋸于患側股骨頸約于小粗隆上2cm處鋸開股骨頸(有效保留股骨矩),用取頭器取出股骨頭。用拉鉤及髖臼撬板牽開顯露左側髖臼。用電刀將髖臼邊緣的關節囊及增生的疤痕組織切除干凈。用髖臼打磨器進行打磨。直到髖臼表面軟骨磨除、表面微微滲血為度。用50mm髖臼杯模進行試模,合適后選用同樣大小的人工髖臼杯(50mm)沿外展45°前傾15°位裝入患側打磨過的髖臼內。于11點鐘及1點鐘位置分別用電鉆鉆孔并分別擰入螺釘內固定人工髖臼杯。將配套的人工髖臼杯內襯裝入人工髖臼杯內。屈膝、外旋患側下肢以充分顯露患側股骨上段,用開路器于髓腔中后部開路,然后用電鉆進行擴髓;選用相同大小的人工股骨柄沿原來擴髓方向打入患側股骨上段髓腔內。復位見合適后選用同樣大小的人工股骨柄球頭裝上股骨柄,進行復位,被動活動人工髖關節見各個方向均活動良好且位置合適。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切口,留置一條16號引流管作引流。縫合切開的關節囊、臀中肌、髂脛束,逐層縫合切口及加壓包扎切口。
3術前護理
3.1心理護理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很多因髖關節骨病的病程長,或因骨折突然發生,無應急心理準備,手術創傷較大又會使患者產生心理負性刺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心理。對此,我們根據患者的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有針對性耐心地與患者溝通,通過圖片資料讓患者了解成功病例,請有成功手術經歷的患者以親身經歷來安慰、鼓勵他,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手術和功能鍛煉。
3.2 飲食指導本組患者因疾病本身造成疼痛或臥床不起,導致情緒低落,食欲下降,飲食難進。為此,我們和家屬溝通,飯堂藥膳人員盡量根據患者的習慣,配送患者喜歡吃的食物。鼓勵患者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如蛋、奶、骨頭湯等,增加鈣的攝入,預防骨質疏松。
3.3大小便護理我們每天指導患者或家屬對患者腹部行順時針按摩3回,每回30次,飲水量不少于2000ml/d,多吃香蕉、柚子、蘋果、燕麥、青菜等高纖維通便的食物[2]。每天早晚喝一杯蜂蜜水,以利于滋潤腸道。有8例患者經上述指導后,仍出現便秘,經予開塞露納肛腸道及每晚睡前口服果導2片后,均可順利排便。
3.4術前準備
3.4.1用藥及疼痛的護理本組患者術前疼痛均為輕中度,對關節輕度疼痛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松弛療法,使患肢處于舒適。對中度疼痛的患者,當疼痛影響睡眠時,進行藥物干預,給予患者睡前口服非阿片類中樞性鎮痛藥曲馬多膠囊。對患者加強巡視,傾聽主訴,觀察病情變化及用藥反應。
3.4.2皮膚準備術前1d備皮,剪短指甲,避免劃破皮膚,預防傷口感染。
3.4.3適應性鍛煉本組置換術后的患者,必須臥床一段時間,因此,我們均已指導并示范演練給患者借助牽引床上的輔助工具練習在床上排尿排便的方法。
3.4.4 肌力準備本組患者于術前多數使用了骨牽引,牽引時間為3~5d。因髖關節活動受限使患肢肌肉出現使用性萎縮,為使手術達到更好療效,于入院開始指導患者進行患肢關節功能鍛煉。根據本組患者損傷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度及肌肉萎縮情況,采取主動活動的方法來改善肌力和關節韌帶彈性。①踝泵練習,讓患者自己主動向上勾腳趾及腳背,停頓5s后在緩慢向下勾腳趾及腳背,再停頓5s后重復以上動作。②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初始鍛煉時,護士站在患者患肢一側以一手背平放在患肢窩下,讓患者盡量借助膝關節的力量觸碰到手臂,達到反復收縮大腿前肌群股四頭肌的目的,動作要緩慢,每次收縮練習均停頓5s。經示范后患者均已掌握以上動作要領,如此反復重復30下,3~4次/d。同時本組患者均輔以理療,中藥燙熨 ,中 藥物導入治療,紅外線照射等方法2次/d,以幫助消腫、止痛、松弛韌帶,改善肌力。
4術后護理
4.1一般觀察本組患者均在硬膜外麻下行關節置換術,術后生命體征平穩。患者取平臥位,以皮套牽引患肢,牽引量為2kg,患肢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在雙腿間放置梯形枕 ,防止髖關節脫位。觀察患肢腫脹情況及腳趾末梢血運,皮膚色澤、溫度、毛細血管反應等。觀察切口情況,因術中切口均留置引流管,術后注意觀察切口外敷料有無滲出,引流液的量、性質。術后遵醫囑予抗生素靜脈輸入,注意觀察輸液反應及藥物不良反應。患者術后訴切口疼痛難忍影響到睡眠,報告值班醫生后遵醫囑予曲馬多注射液100mg肌內注射,經上訴處理后患者疼痛癥狀均得到緩解。
4.2并發癥的觀察及預防
4.2.1深靜脈栓塞及肺栓塞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因此對此類并發癥的預防是不可忽視的。本組患者術后均采取預防性抗凝治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口服阿司匹林等),術后麻醉恢復后即指導患者主動用力地進行踝關節屈伸運動,股四頭肌收縮鍛煉。至少練習5min/h。本組患者均未發生深靜脈栓塞及肺栓塞。
4.2.2傷口感染術后嚴密觀察體溫變化,本組23例患者術后第2d體溫最高為37.9°~38.1°,第3d體溫均降至正常。患者出現切口敷料外滲的即通知值班醫生立即更換,以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切口無紅腫、滲液、無切口疼痛加重現象。
4.2.3人工髖關節脫位術后患肢要保持外展中立位,避免過早內收屈曲,做各種治療和操作時,要將整個關節托起,動作輕柔,不可單純牽拉抬動患肢。本組患者均未發生人工髖關節脫位。
4.2.4壓瘡本組患者術后臥床期間均使用氣墊床,平均使用時間為4~6d,氣墊床壓力為10~18Kpa,循環被動時間為6min,使用后均無壓瘡發生。
4.3康復護理
4.3.1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手術當天~術后2d)。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股四頭肌和繩肌肌力。本組患者手術當天麻醉醒后均能行踝泵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術后第1~2d練習直腿抬高,鍛煉時膝關節盡量伸直,抬高至足跟距離床面20cm處,堅持至力竭后休息5s后開始下一次練習。每組5~10次,1~2組/d[3]。
4.3.2術后中期功能鍛煉(術后3~7d)。①繼續加強以上練習。②本組12例患者,術后第3d拔除引流管后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雙手抱健側膝關節,使髖關節膝關節保持屈曲位,同時用力伸展向下壓床,使患者髖關節充分伸展防止關節囊的攣縮。③術后第7d臥位到坐位:雙手支撐坐起,屈健腿伸患腿,利用雙手和健腿支撐力將患腿自然垂于床邊2~3次/d。④坐位到站立位:患者先在床旁坐起,先移健肢再移患肢,雙手扶持床沿,逐漸下床,無頭暈,心悸等不適癥狀后即可在床邊扶雙拐站立10s,2~3次/d。⑤扶持床邊行走練習:扶雙拐進行不負重行走,先邁健腿,患腿跟進,拐杖隨后,醫護人員或家屬在旁邊保護,每次20s,2~3次/d。出院時本組患者均已能拄拐行走。
4.3.3術后中期功能鍛煉(術后8~14d)屈伸練習:后伸術側下肢,使前關節囊及屈髖肌群伸展;前屈術側下肢,使髖關節屈曲;外展練習:預防內收畸形,每組10~20次,2~3組/d。經以上方法堅持鍛煉后,本組患者出院時髖關節屈曲達70°~90°,外展達15°,外旋10°。
4.3.4出院指導①繼續功能鍛煉,并逐漸增加練習的時間和頻率,術后6w內"六不要":不要交叉雙腿,不要臥于患側,如臥患側,雙膝間應放一軟枕,不要坐沙發或短椅;坐位時不要前傾;不要彎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術后6~8w內避免性生活,行走穩定且無痛后方可棄拐,完全康復后可進行散步、跳舞、騎自行車等體育運動。②出院前2d開始行出院宣教。第1d針對患者情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強調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要求患者正確主動鍛煉。第2d患者能正確復述出院后生活中 關節置換后的禁忌動作。
5結論
對本組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收效滿意,能最大限度地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和緩解疼痛,切口愈合好,并能積極堅持康復鍛煉,方法正確。隨訪3個月~1年,無并發癥發生。通過實施護理,患者能以良好的身心狀態迎接手術,術后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功能鍛煉。
參考文獻:
[1]羅凱燕,喻嬌花.骨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