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行業現狀和前景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動汽車行業現狀和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電動汽車屬于新能源汽車,其發展有助于緩解現今社會發展所出現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在國家政策助推下,海南作為新能源示范島,其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過對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實際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對該行業進行相關分析,最后,對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的發展做出相應的預測。

關鍵詞:海南;電動汽車;行業分析

隨著汽車擁有量逐年增加,汽車廢氣排放及對石油資源的過度消耗所引發的環境、能源問題日益嚴重。控制汽車廢氣污染及尋找相應的替代能源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當前以“節能減排”為主導的新能源電動汽車發展,在國內外形勢的助推下,已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國際旅游島省份,海南積極推廣新能源電動汽車在諸多領域的應用,海南電動汽車行業在此種社會背景下有了一定的發展。

一、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現狀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及國家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戰略產業規劃背景下。經過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和努力,海南省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電動汽車的推廣需多方面的配合協作,相關部門通過新增投資、建設電動汽車產業園區等政策發展新能源電動汽車業。據資料顯示,在電動汽車總量上,海南截止2012年底共投放運行1052輛電動汽車,在具體類型車的數量上,公交和出租乘用車領域投放的電動汽車數量較多,分別為597和430輛,而在公務通勤車、景區專用車和純電動專用車方面,目前海南投放的電動汽車較少,甚至為零;電動汽車種類分布方面,混合動力公交車的推廣較為成功,幾乎占了所有新能源電動汽車的一半,純電動乘用車(出租車)的推廣力度也較好,達到27%,至于景區專用車、通勤車等數量較少,只占到總數的9%左右,這可能和不同種類車型的需求量大小有關。

二、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PEST分析行業能否順利發展與其所處的軟硬環境是分不開的,作為獨一無二的生態旅游島,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的發展有有其特定的發展環境,海南具備特有的政治、經濟、自然、技術條件為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賦予相應的優勢。

(一)政治環境分析。海南電動汽車的推廣走的是由政府導向往市場導向發展的方向,政策的引導對于海南電動汽車的推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國家政策方面,國務院出臺了相關舉措來促進海南朝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祥和的綠色和諧島嶼方向發展,同時倡導加強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工作,實施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在省級政策方面,為了支持海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海南對高新技術企業給予企業稅收優惠,在保稅區內的企業,其財政、稅收、金融、海關等方面實行更為優惠的政策。國家和省級的政策指引與優惠是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發展的助推劑。

(二)經濟環境分析。電動汽車在海南能否良好發展,經濟環境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電動汽車的生產運營需要完善的產業配套,海南已經形成的產業發展規模以及日益完善的電動汽車配套技術和資金的持續投入,使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擁有一定的產業優勢。汽車產業作為海南的重要產業之一,擁有良好的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和體系相對健全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因此,在經濟環境方面,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的發展具備一定的以產業優勢為依托的經濟優勢

(三)自然環境分析。海南特殊的地理環境是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發展的有利因素。目前。電動汽車的營運主要受制于充電續航里程不長、配套設施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海南島陸地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海南環島高速公路總長約有600多公里,東西,南北距離分別約為200和250公里,這與新電動汽車的技術發展適航水平相吻合。恰到好處的自然環境特點有利于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的發展。

(四)技術環境分析。電動汽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相關汽車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在國家科技部及海南省科技廳的指導下,海口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在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下,海南在國際旅游島和生態省建設中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提出更高要求,加大對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力度,推動電動汽車的示范運營,進而形成新能源汽車技術優勢。同時,海南獨一無二的熱帶氣候,其濕熱環境為新能源汽車定型試驗和性能評價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提升產品可靠性、優化產品技術和提高產品性能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術環境。海南豐富的太陽能與風能資源,為充電領域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技術的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相應的技術環境支撐為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預測

我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自2008年以來,與之相應的技術逐漸成熟,產品的開發日益多元,配套設施日益完善。與此同時,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由于其自身具備的特性,在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整體行業在曲折中前進。結合國內外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海南目前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對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做出相關的預測。從短期來看,雖然電動汽車在海南的發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該行業在海南發展尚屬于起步階段,依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在企業投資方面,盡管海南省制定了相關的產業規劃以及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但全國整體對該行業的投資已從幾年前的亢奮走向低谷階段;其次,在技術方面,目前電動汽車目前尚不具備普及推廣的條件,電池技術、安全問題、配套設施等是制約電動汽車推廣普及的關鍵要素;再次,在消費者接受度方面,由于電動汽車的銷售價較傳統汽車高,除了政府補貼運營的公共領域之外的普通領域較難進行推廣銷售,消費者的接受度是影響海南電動汽車行業消費市場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從產品的生命周期角度考慮,處于導入期的電動汽車在市場上的需求是有待提升的。因此,短期內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主要在于克服行業發展存在的發展問題,整個地區行業的市場有待觀望。從長期來看,首先,在大環境方面,據EIA 的國際能源展望,世界能源市場消耗量 2005 年到 2030 年預計增加 50%。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已居全球第二,減排的壓力將越來越大。在能源和環境壓力下,新能源電動汽車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其次,在具體行業環境方面,隨著行業配套設施完善,新能源汽車產量增加后又會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推動技術改進,產業將獲得全面發展;再次,海南新能源示范島建設的目標指引對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將有大的推動作用;最后,從產品的生命周期角度,長期電動汽車的發展應處于成長期乃至成熟期,海南的電動汽車行業發展也順應相應的整體行業發展規律,電動汽車的供給和需求具有大的增長潛力。因此,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在長期是值得期待的。

四、總結

電動汽車行業是在日益嚴峻的環境、能源問題下發展起來的,海南省作為全國的生態島,電動汽車行業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有了一定的發展。本文通過對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的發展現狀進行概述,同時對電動汽車在發展的政治、經濟、技術、自然環境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預測短期內電動汽車行業在海南的發展主要在于克服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行業的市場有待觀望;長期內,海南電動汽車行業的供給和需求具有大的增長潛力,其長期發展較為樂觀。

參考文獻

[1]夏德建. 電動汽車研究綜述[J]. 能源技術經濟, 2010(07)

篇2

關鍵詞: 新能源; 汽車; 經濟; 環境

中圖分類號: U47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4-0082-01

1 電動汽車發展現狀

1.1國外。由于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重,電動汽車以其良好的環境保護效果得到了歐美各國以及日韓的重點研發,各著名的汽車制造商都已經出臺各類研制電動汽車的項目,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和突破,如美國電動汽車的開發計劃PNGV(The 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FreedomCAR;日本的低公害車開發普及行動計劃、JHFC師范工程;歐盟FP5、FP6計劃等。從當前世界范圍內的形勢來看,由于地域狹小、能源短缺,和出于環境保護以及占領未來汽車市場的考慮,日本無疑是電動汽車技術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特別是在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方面。目前,只有日本的豐田和本田兩家汽車公司能夠批量產銷混合動力汽車。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僅僅在純電動汽車方面可以小批量,而在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方面還未能實現產業化,因此日本的混和動力電動汽車在美國市場上占據了大部分份額。

1.2 國內。1999年4月,國家科技部和國家環??偩值?3個部委局聯合啟動了全國“清潔汽車”行動,雖以控制排放和治理為主,但也為電動汽車的發展創造了環境及條件,推進了電動汽車的開發研制,取得了很多技術上的進步和突破?!笆濉逼陂g,863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啟動,制定的總體研局為“三橫三縱”,該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科技部投入8.8億元,“三橫”為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驅動電機、動力蓄電池,“三縱”分別為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打造了一個全面系統的電動汽車的技術平臺。

經過不懈的努力與探索,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三大關鍵技術上陸續取得進展,這三大產業相繼實現產業化。建立了電動汽車研發的國家技術標準平臺、測試檢驗平臺、政策法規平臺和示范應用平臺。截至目前,電動汽車整車產品已完成13項新標準,5項標準修訂,6項關鍵零部件產品測試規范。測試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燃料電池發動機等部件的6個公共檢測中心和試驗平臺已分別在北京、天津、上海、大連建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電動汽車技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2 發展面臨的問題

2.1電能來源是否節能減排。近十年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率為13%,而其中來源于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量為25%。據估計,到2050年,交通工具碳排放量將比目前增長30%到50%。而采取混合動力或電動力的車輛,碳排放量將下降很多。

車輛行駛中二氧化碳排放為零是電動汽車最大的優點,但是由于發電電能不同,整個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不同的。中國80%的發電依靠煤炭。在這個過程中,整個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從開發能源到汽車發電整個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較高,就可能使得低油耗的汽油車比電動汽車總排放還要低。

2.2電池技術能否取得突破。首先是續駛里程,從主機廠公布的資料看,一輛比亞迪電動車一次充電后的續駛里程是110公里,volt是60公里。其次是電池成本,目前電池系統(包括電池單體、電池包、電池管理系統三部分)的成本是每千瓦時1000美元,以比亞迪電動車的電池組20千時計算,需要2萬美元。即便是到2015年成本降至300-500美元每千瓦時的水平看,還是需要1萬美元。最后是充電時間,6小時的充電時間沒有人接受,如果半小時充電,電壓就要提高到2500伏,這還是指插電式混合動力,對純電動車充電,可能電壓要升到幾萬伏。電池技術能否取得突破是關系到電動車發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2.3基礎設施和政策是否做好準備。在基礎設施上,由于一些關鍵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不完備,電動汽車的價格和使用成本均比傳統汽車高。

需完善的設施之首即是充電站的設立。眾所周知,充電機包括主要分為車載式、非車載式、傳導式充電和感應式充電,車載式充電機優點是易于充電,其缺點則是受車上安裝空間和重量的限制,功率小,充電時間長;非車載式雖無類似缺點,但充電仍需一定時間及空間;傳導式充電結構雖簡單,但對操作人員來說過于危險,感應式充電則既受車身空間重量的限制,還需考慮復雜結構,且充電效率不高。因而在目前,最為普遍的應是前兩者,這就涉及到充電站在何處設置,其服務能力是否能滿足已有電動汽車的使用等問題。

3 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向以及前景

在電動汽車的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筆者認為其發展將分兩個階段來進行。

3.1初期發展階段。在此階段中,電動汽車的主要發展模式,將是以政府支持為主導,企業研發為主力的模式,當然,在此模式中,科研機構也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將承擔深入技術研究,溝通政府與企業的重任。

3.2中期發展階段。在此階段中,電動汽車的發展模式將改變為:政府部門以監督管理為主,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企業主導電動汽車的發展水平及進度;科研機構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

經歷這兩個階段不同模式的發展后,電動汽車產業將會出現良性循環,力爭使我國電動車行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4 建議

4.1加強景區電動汽車應用的推廣。景區旅游電動汽車是我國目前電動汽車使用率最高的環境,因此,景區電動汽車應用的推廣,將起到領頭作用,帶動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

4.2重視城市公共交通中電動汽車的使用。如前文所提,我國人民未來的出行將主要以公共交通為主,因此,若公共交通工具中大量使用電動汽車,將十分有利于節能減排,綠色出行。

4.3對混合動力汽車,應注重余熱回收。據統計,汽油機汽車引擎產生的能量大約有60%在生成的過程中丟失,由此可見,若減少丟失的能量,也將降低成本,減少能源浪費。

4.4電力來源改革。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電能均來源于煤炭燃燒,極少部分地區采用了風力、水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這與電動汽車的研制目的之一――清潔能源的使用相悖,也極不符合我國關于節能減排的國情。因此電力改革刻不容緩。

4.5參考國外先進電動汽車技術,及時與國外電動汽車研發進行交流。做到共同進步,推動全球電動汽車發展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權彬.電動汽車發展的背景及面臨的關鍵問題[J].電機技術,1995,4.

[2] 徐哲.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上海汽車,2006,5.

[3] http://.cn/news

[4] 王振坡,賈永軒.電動汽車藍圖[J].機械工業,2010,4.

[5] 錢博章.新能源汽車與新型蓄能電池及熱點轉換技術[M].科學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能源短缺;純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產業化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fuel car ownership is increasing, the corresponding energy shortages, s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become a top priority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ure electric vehicles as a kind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ts relative to fuel car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strain on energy resources, such as atmospheric pollution probl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re electric vehicles is faced with many key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in battery technology, motor control,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etc.Industrialization of pure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also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Energy shortage;Blade electric vehicles;Key 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

新能源汽車指采用非常規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綜合考慮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形式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先進、具備新技術、結構的汽車。新能源汽車有: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其他新能源汽車等[1]。電動汽車指的是全部或者部分的動力用電能來驅動電機運行轉動的汽車,根據汽車的驅動原理,也可以將電動汽車分為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以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當下日趨嚴峻的環境以及能源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傳統的燃油汽車造成的環境污染特別嚴重,并且消耗了大量的資源。電動汽車不僅有節能環保的優點,而且有效緩解了能源稀缺、環境污染。

1 電動汽車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1.1 國外電動汽車發展現狀

發達國家諸如歐美日已經將電動汽車發展作為其在汽車產業具備核心競爭的一枚重要棋子,電動汽車的發展不僅得到了政府的諸多鼓勵措施,而且受到了民眾的歡迎。純電動、混合動力以及燃料電池汽都已經在其能夠大放異彩的營運地點試用著,如日本東京電力的客服服務車、美國的街道垃圾清掃車等[2]。圖2為特斯拉純電動汽車。

影響著電動汽車發展的最核心關鍵的因素是動力電池。這其中,鋰離子電池已經逐步成為國外混合動力以及純電動汽車的御用動力電池。為了讓鋰離子電池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使用,各大車廠已經將動力電池的標準化作為全球推廣的關鍵一步。日本車企在此做出表率,豐田、日產在與松下電器的合作之中將合作制定了車用動力電池的標準,該電池標準包含測試、充電、安全[3]等主要方面。

1.2 國內電動汽車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研究有著相當不錯的成績,在車用動力電池等核心技術上的研究取得成果的前提下,研發并生產出了一批電動汽車的整車產品,并且在諸多城市開展了公共交通示范運作。如北京121純電動公交線路、上海Y1純電動公交線路等。純電動公交的投入使用成為電動汽車在中國更好發展的先驅者。圖3為奇瑞S18純電動汽車。

2005年以來,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探討研究和量產推廣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動力電池及電機總成、供充電基站、能源供給及回收模式、示范試用考核、政府支持政策等都在協同推進過程中得到發展。

1.3 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

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必將是電動汽車的使用,純電動、混合動力汽車現已是電動汽車發展的兩大類型。電動汽車的量產化及推廣使用一定會經歷漫長的過程和不同階段。電動汽車的發展階段可以大致分為起步、過渡和成熟這三個時期:起步期主要是電動汽車技術方面的探索和研究;過渡期是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研究;成熟期是以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最終發展目標。事實上傳統汽車行業受到金融危機的不小沖擊,其帶來的國際油價的不穩定,造成了節能減排的壓力增長、動力電池技術研發遲滯,使得部分主流車企在純電動汽車的投入研發資金增多,如豐田、大眾、日產、比亞迪等,相信在各國新能源產業政策的支持下,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會迎來新的市場熱潮。

2 純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技術

車身、底盤、動力電池組、電機、電機控制器和輔助設備是純電動汽車的主要構成部分。純電動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分類下的重要角色,國內外關于純電動汽車的研究更是有著良好的發展。要做好純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研發工作并不容易,需要車企及研究人員在諸多關鍵的技術上有突破性進展。這其中電動整車結構、電池組、電機及電控以及電能管理技術等將都是發展電動汽車的最關鍵的地方。

2.1 電池技術

純電動汽車的車用動力電池的發展經歷了三代,第一代是鉛酸電池,第二代是堿性電池,第三代是燃料電池。各種類型的電池性能比較如表1所示。但這些電池技術成熟但相對陳舊,新型的電池技術,諸如模塊化電池技術、無線快速充電技術等都有待研發,并有效提升電池性能。

2.2 電機及控制技術

驅動電機同樣是純電動汽車的關鍵組成。為了使純電動汽車的具備良好的行駛性能,驅動電機應該具有調速范圍寬、轉速高,扭矩大等基本特征。另外要質量輕、體積小、機械效率高、制動效能高和能量回收的性能。純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的性能表現如表2所示。

在機電一體化快速應用的時代,智能數字化的控制系統得到廣泛應用。自適應、變結構、遺傳算法模糊、神經網絡等非線性的智能控制技術也會被快速的應用與電機控制系統。合理使用這些技術將使得系統結構更加優化、響應更加靈敏、抗干擾能力更強,這大大提高整個系統的綜合性能。

2.3 整車技術

純電動汽車是多學科的高合成度的產品,在動力電池、電動機以及電動控制系統之外,整車總布置和車身結構也是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對于整車技術的研究多借鑒于傳統燃油汽車,并以此作為電動汽車的改進基礎。輕量化材料如鋁鎂合金、優質合成鋼材及諸如碳纖維等材料的采用,會使得車身質量大量減輕;高性能的子午線輪胎的使用會減少車輛行駛過程中的車輪滾動阻力;流線型車身造型,可使得汽車行駛的空氣阻力減少等等[4]。

這其中整車車身輕量化始終是純電動汽車的各項整車技術當中核心的研究內容。純電動汽車因為布置了動力蓄電池組,增加了整車重量,所以輕量化得問題更加突出,汽車輕量化的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使用輕型材料,例如鋁合金、碳纖維等。第二,通過結構優化,利用 CAD/CAE 結合技術對車身結構進行多工況強度分析以及模態分析研究,計算試驗相結合驗證,實現結構最優,達到質量減輕的效果。第三,采用先進的汽車制造工藝技術,例如激光拼焊等。

2.4 能量管理技術

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壽命長的蓄電池是電動汽車具備高續駛里程和良好動力特性的必要條件,但是一個優秀的電池能量管理系統不僅能夠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而且可以增加電動汽車的續駛里程。電動汽的ECU是能量管理系統。一方面,它能夠采集汽車各個子系統的實時運行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和修復診斷;另一方面,有著控制充放電模式、顯示電池剩余電量等功能。能量管理系統是電動汽車的安全保障,它需要執行的功能之多,負擔之重前所未有。它不僅可以在線對電池進行修復并且能夠實時保護電池,監測電池電壓、電流和溫度,建立安全保護機制,有效提升電池使用壽命[5]。

3 電動汽車產業化的前景展望

技術成熟程度、使用便利性及經濟性是影響電動汽車普及的主要因素,電動汽車必須在這三個方面具有與燃油汽車相比較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讓電動汽車大規模應用和量產。

在對純電動汽車產業的考察分析之后,可以看到推動其發展的因素主要技術、能源以及政府政策。純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必須要汽車技術、市場需求、政府支持及能源等因素協同作用下才能夠更快的實現產業化,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緩解漸趨嚴峻的能源及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章桐,賈永軒著.電動汽車最新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崔勝民.新能源汽車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2010年汽車行業分析報告[A].2010.

篇4

[關鍵詞]混合動力 排放 動力 過渡

中圖分類號:U469.7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9-0149-01

隨著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措施越來越嚴格,替代燃油發動機汽車的方案也越來越多,例如氫能源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但目前最有實用性價值并已有商業化運轉的模式,只有混合動力汽車。混合動力就是指汽車使用汽油驅動和電力驅動兩種驅動方式。優點在于車輛啟動停止時,只靠電機帶動,不達到一定速度,發動機就不工作,因此,便能使發動機一直保持在最佳工況狀態,動力性好,排放量很低。而且電能的來源都是發動機,只需加油即可?;旌蟿恿Ψ譃槌R幓旌蟿恿Γ℉ybrid Electric Vehicle 能源來源只有汽油,不可以充電,電力主要來源于行駛過程中產生)和插電混合動力(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既可以想純電動BEV一樣純電行駛,也可以像傳統混合動力汽車一樣電力來源于燃油,不消耗蓄電池的電量行駛,還可以同時消耗燃油和蓄電量行駛,可以看做BEV和常規混合動力的和成品)兩類。下面對常規混合動力發張狀況進行分析。

1.常規混合動力的現狀及優勢

1. 和純電動車相比,沒有續航問題,跟傳統內燃機車一樣,沒有油了就要去加。相反,因為更省油,同樣的郵箱大小可以比同類的行駛續航能力更長、距離更遠。

2. 和傳統內燃機相比,油耗低,而且維護費用低(剎車能量可以回收,剎車片的磨損很慢,普銳斯是10萬英里換一次剎車片,內燃機因為不一直用,而且多工作于最優工況下,磨損也是很小的),但同時因為常規混合動力車的電力主要來源于隨時發電或滑行、以及制動能量的回收,不需要大電池,而且只要淺充淺放,一般保持電池的電量在30%-80%之間,電池的成本降低了,而且質量輕,壽命也加長,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很低,隨之電池帶來的額外污染也小,更環保。

3. 相比傳統汽車,在汽車行駛效率最低,油耗最高、污染最嚴重而且危害最大的市區低速和擁堵的路段主要以電動機為主,安靜、平順,且大大減少了尾氣的排放。

4. 在汽車性能方面相比于傳統內燃機汽車,電動機成本較低,因此可以通過多增加一個電動機來實現四驅,成本比一般的四驅結構的車低。也可以通過電機和內燃機同時工作而帶來更大的動力(因為常規混合動力電池的蓄電量比較小,不能持續的輸出電力,所以在汽車提速時有利于加速)。

5. 技術跟傳統的內燃機汽車相比,與傳統內燃機的相容度最高,使用者基本不需要改變額外的使用習慣,也不需要建立額外的基礎設施,容易被大眾接受

2.混合動力汽車發展中的劣勢:

1. 豐田普銳斯的目標是每一代降低3mpg(每加侖汽油車行駛的英里數),但是知道MPG的計算原理,就能明白常規的混合動力汽車降低的油耗只能是越來越低,未來就會達到一個瓶。不能完全擺脫使用化石燃料,只能大大降低,不能完全解決。

2. 常規混合動力汽車在低俗時雖然也很平順、安靜,但畢竟內燃機還是會不時介入,平順安靜的程度還是無法跟純電動BEV相比。

3. 電池的容量有限,匹配的電機也有限(防止電量迅速耗光),在需要高強度的時候內燃機仍然需要介入,其響應速度和瞬時的扭矩無法達到純電動汽車一樣迅速;在性力方面,無法持續提供電力,性能上的可能性少于純電動混合動力汽車。

4. 常規混合動力汽車需要增加電池組,一是增加了制造成本,二是少了增加重量,增加了汽車的負載,三占用了汽車的體積,相應的減少了空間。

5. 技術上復雜程度,高于傳統內燃機,也高于純電動車。

6. 汽車保養維修方面,結構組成比一般傳統的內燃機復雜,因此維修費用和人才的培養的 方面要更專業。

3.未來可能有利的變數

1.化石燃料在其他領域如發電、化工方面可能因為核電、新材料的發展而大大減少,從而大大減輕化石燃料的壓力,使得混合動力對燃油經濟性和排放的改善就足以將化石燃料的可使用時間延長到不在是人類社會優先解決的問題地步。

2.在全球農業土地利用上出現突破(比如大量非洲土地得到開發,或者部分低產量可以自持的畜牧用草地改為種植業用地),盛值燃料產量增加,內燃機的燃料來源問題得以解決。

3.其他新能源汽車技術受挫折,混合動力因為已經獲得成功,成為唯一存留的新能源汽車技術。

4.政府政策偏下發展新能源汽車,大力推廣混合動力汽車。

4.發展前景展望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提高燃料經濟性和減少排放的目的,因而極具發展前景。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汽車的排放法規日趨嚴格,同時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會進一步促進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發展。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充分吸取了電力/熱力系統中最大的優勢:在遠途時使傳統內燃機,在城市和過渡階段時使用電動機。如果調配合理的話,電力和內燃機的配合使用,將很大程度地降低汽車的耗油量和污染物的排放,并同時提高駕駛樂趣,改善車輛行為。與傳統型汽車相比,HEV 可以確保具有同等的性能和優勢,而在節能和排放上勝出一籌。HEV 的電壓和功率等級與電動車類似,但蓄電池容量大大減小,因而其造價成本低于電動汽車。就目前來說,HEV 的價格比傳統汽車高出20%左右。降低成本是提高混合動力系統競爭能力的努力方向。相信隨著HEV的推廣和普及,生產批量上去后,其價格將逐步接近傳統汽車。當前HEV所面臨的主要技術問題還很多,但隨著國內外各大汽車公司和研究機構的努力,這些問題會很快得到解決。盡管從長遠來看只是一種過渡車型,但HEV 在近20~30 年內會很有發展前景,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歐、美、日的汽車生產商已采用不同的布置形式、控制策略,在較短的開發周期內將HEV 產品化,并具市場規模。汽車行業專家預言,不久的將來,新生產的汽車中HEV 將占40%以上。

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研究與開發,一些單位的起步研究工作正在展開,國家科技部已將其作為“十五”863 重大專項的內容。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已經有補助政策,如上海市場一律可獲‘免費滬牌’”,也許這也為上海新能源汽車市場“加速跑”提供了可能。相信在以后的一段時間混合動力汽車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萬沛霖“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12

[2] 孫逢春“電動汽車”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6

[3] 李檳、陳全世“混合動力電動汽車中電池的研究”汽車技術1999.10

[4] 陳全世“電動汽車用鉛酸電池的放電特性研究”汽車技術1996.8

[5] 宋慧“電動汽車的現狀與發展”汽車電器2000-1

[6] 李檳、陳全世“開展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研究刻不容緩”汽車技術1999.5

[7] 宋慧“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驅動模式和控制策略”世界汽車2000.7

[8] 于秀敏、宋占偉“混合動力車的應用與發展前景”汽車雜志1999.4

篇5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重要性;趨勢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有: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儲能器、二甲醚)汽車等。

1 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意義

當前世界面臨三大問題,一是能源緊缺,二是二氧化碳過度排放,三是空氣污染。而上述三個問題的產生與石油的燃燒有著直接的關系,全球40%的石油被汽車消耗,我國30%以上的石油被汽車消耗,這些數字還會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的快速增長而上升。面對石油資源日漸減少和油價的快速上漲,以及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社會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全球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能源和環境的巨大挑戰。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近年來都加大了新能源的研發力度,以提高自身產業的競爭力。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與發展對環境保護、能源戰略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對整個汽車行業,乃至對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意義重大。

1.1 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以新能源汽車中的純電動汽車為例。首先,純電動汽車省去了油箱、發動機、變速器、冷卻系統和排氣系統,相比傳統汽車的內燃汽油發動機動力系統,電動機和控制器的成本更低,且純電動車能量轉換效率更高。因為電動車的能量來源--電,來自大型發電機組,其效率是小型汽油發動機甚至混合動力發動機所無法比擬的。

1.2 有利于建設生態環保城市

目前全國各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都較大,機動車尾氣排放成為各城市大氣污染負荷的主要來源之一。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有利于節能減排,建設城市宜居環境。

1.3 有利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可以節省燃油,有利于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實現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

綜上所述,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具有提高經濟效益、節約能源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量等優點,使新能源汽車的研究和應用成為汽車工業的一個“熱點”。

2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

2.1 提倡低碳經濟

作為低碳經濟最重要行業之一,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受到中國車企的熱捧。低碳經濟將經歷一個很大的產業變革,它必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但這個動力大小取決于這個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大小。相應的,低碳經濟發展的力度與規模又取決于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

2.2 補貼優惠政策

政府有新能源汽車的購車補貼優惠,且補助程度與國外相比較高。

3 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然而在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到新能源汽車發展還面臨很多問題。據許多業內人士坦言:其中最重要的障礙來自于基礎配套設施不健全,充電不便等現實的問題,使新能源汽車的這些優點可望而不可及。

3.1 問題所在

目前專業汽車充電站稀缺,而家庭用戶又普遍沒有安置電源的私人車庫,小區里的私人停車位上也無家用電源。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維修費用也較高,且配件銷售點較少。

根據國家出臺的新能源汽車規劃要求,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車的1/2,約為6500萬輛。如此巨量的新能源汽車要正常運行,就必須具備完善的售后服務和配套設施,特別是動力能量的補充。

如果政府和消費者發現電動汽車盡管價格有優勢,但缺乏配套的充電設施,用起來很不方便,他們會退避三舍。這反過來會影響汽車企業研發、生產純電動汽車的積極性,導致惡性循環。充電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一直困擾著電動車開發和生產企業,也影響著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的信心。沒有充電網絡,電動車的大規模應用甚至普及就是空談。

3.2 解決方法

篇6

關鍵詞: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能源;發展現狀;趨勢

引言

汽車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20項工程技術成就之一,為人類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也在近幾十年來經歷了汽車產品和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但是,我們無法回避的是,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背后是嚴峻的交通問題,環境污染和能源緊張等一系列負面效應,對此我們必須要尋求積極的應對辦法,所以電動汽車成為了各個國家爭相發展的研究項目。由于電池的能量密度和轉化效率依然很低,遠未達到人們所要求的數值,因此現在混合動力電動汽車HEV(Hybrid-Electric Vehicle)作為純電動汽車的替代產品,其發展在汽車行業深受矚目。

1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

電動汽車的誕生還要從1834年蘇格蘭人托馬斯?德文博特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輛不可充電的干電池汽車說起,此后電動汽車受到內燃機汽車的沖擊被逐漸冷落,從市場上消失。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由于大量汽車對城市造成的環境和能源問題開始重新重視電動汽車的發展,導致了新一輪的電動汽車研發熱潮。

在此之后,混合動力汽車占據了發展的主流。1997年日本的豐田汽車(Toyota)率先將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豐田普銳斯(PRUIS)正式推入市場,從此開始了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全新時代。此后進入21世紀,世界其他汽車公司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混合動力汽車車型,希望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分一杯羹,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現代的Insight,Daimler克萊斯勒的ESx3,福特的Prodigy,尼桑的Tino,通用的Precept等。其中PRUIS和Insight以其優良的性能,成熟的技術已經正式進入市場,市場份額正在逐漸增大。

2 我國的混合動力汽車發展歷程

我國近些年來非常重視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科技部早在“十五”就將其列為863重大專項進行重點攻關,確立了“三縱三橫”的國家新能源汽車研局。“十一五”期間,投資11億元啟動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全力推動電動汽車從整車設計制造和相關零部件的產學研工作。經過十幾年的研究攻關,我國逐步形成了品種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產品技術鏈。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目前已經達到產業化生產的制造水平,開始進入銷售市場。一汽、上汽、長安、奇瑞、比亞迪等公司相繼都有產品投入市場。

3 混合動力汽車簡介

3.1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原理

所謂混合動力就是一輛汽車上將電動機與輔助動力單元組合起來,共同作為行駛的驅動力,而非傳統汽車單一的內燃機。輔助動力單元由小型內燃機或動力發電機組構成,因為目前單純依靠電動機無法實現高車速和陡峭的爬坡。這樣的組合能夠結合兩者的優勢來發揮最大的運行效率和環保能力,發動機運轉能力強,動力強大,電動機環保無污染氣體排放、低噪聲。

3.2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三種驅動方式

現在在市面上比較流行的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結構主要有串聯、并聯和混聯三種類型,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陷。串聯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驅動力只來源于電動機,其發動機與發電機組同時工作為汽車供給動力。并聯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則不同,發動機及電動機可以同時或單獨運轉為汽車提供前進的動力。混聯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則直接把串聯和并聯相結合,可以在串聯混合和并聯混合雙模式下互相切換工作。

3.3 混合動力系統工作特點

3.3.1 與同類發動機車型相比,具備電力/熱力系統的雙重優勢,電力和熱力調配合理,能實現油耗和污染排放的同時降低。

3.3.2 以電動機作為輔助動力的混合動力汽車,使發動機可以以一種更加良好的狀態工作,制動能量的回收,汽車燃料經濟性得到提升。

3.3.3 通過減小發動機負荷降低了噪聲。

3.3.4 成本降低,改造現有的加油站即可滿足需要,不必重新投資建設新的燃料供應站。

4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現狀分析

4.1 技術發展趨勢

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良好的動力性能、油耗經濟、清潔環保、實用性強是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在未來發展的優勢。但是由于車況不同,今后廠商們要更加關注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電池的充放電性能、電池壽命和電池的熱能管理及剩余電量管理,因為能量儲存裝置將決定汽車加速和爬坡的效果。預計今后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的市場份額會逐步擴大。另外,如何能讓現有的熱力發動機進一步降低油耗、提高轉化效率、滿足國家的排放標準也是研究的重點。對于混合動力汽車比較關鍵的一個技術問題還在于動力分配裝置和能量管理系統,對于如何實現內燃機和電動機最佳的功率分配工作情況始終是研究的焦點。

4.2 我國的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發展瓶頸

相比同類型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在成本上仍然面臨著比較大的競爭壓力。就目前來說,由于制造成本高,混合動力汽車的價格與市面上的內燃機汽車相比競爭力還明顯不足。要想打開市場必須要比傳統汽車有更好的性價比優勢。雖然這一點上政府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給予制造商一定量的補貼來降低價格,但是始終還是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政府應當著眼于未來的長遠利益,在推動電動汽車產業化的這條路上,政府應制定科學有效的政策,同時應致力于將其落到實處,加大支持力度。

電動汽車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布局不均衡,整體數量偏少?;A設施的落后使得電動汽車的潛在購買者對于消費電動汽車的購買力下降。相同的價位,傳統汽車能夠享受到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務,很多消費者將轉而購買傳統汽車。

大眾對于電動汽車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觀望心理。交通事故是社會上事故發生率最高的一類事故,所以人們在購買汽車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就是汽車的安全性能,然而在這一點上消費者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擔憂,擔心電動汽車無法滿足其安全需求。

產業鏈的協同效應和服務保障不夠充分。要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的全方位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和制造商雙方的力推,要同時整合社會各層面的積極因素,多管齊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電力供應商對于經濟高效的充換電網絡的設計和建設,保險公司的保險服務,汽車經銷商更大程度的激勵措施都是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健康發展的要素。

5 結束語

由于環保和節能等方面的要求,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達到了提高燃料經濟性和減少排放的雙重功能,從目前來看極具發展前景,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生力軍??萍嫉娜找孢M步是改善環境問題的動力,我們相信,未來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我國的電動汽車事業將迎來蓬勃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岳東鵬,郝志勇,張俊智.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研究開發及前景展望[J].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2009,4:65-66.

[2]何洪文,祝嘉光,李劍.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發展與現狀[J].車輛與動力技術,2009,2:62-63.

篇7

【關鍵詞】電動汽車;配電網;充電;電能質量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大氣污染、霧霾危害不斷加劇,“節能減排”工作勢在必行,發展電動汽車是解決燃油汽車尾氣排放的最佳途徑,其中純電動汽車被認為是汽車工業的未來。為滿足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各省都在大力推進充電站和充電樁的建設。大量電動汽車的接入對電網尤其是配電網將帶來很大的影響,文章從電動汽車的接入原則出發,分析研究了電動汽車接入對配電網的影響,并提出了配電網適應電動汽車接入方面的相關建議。

1 電動汽車發展概況

2001年我國啟動了“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將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汽車三類作為整車的研發重點,確立了以混合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以整車控制系統、電機驅動系統、動力蓄電池/燃料電池為“三橫”的研局。2006-2007年,我國自主研制的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整車產品相繼問世;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客車實現了規模示范;純電動汽車實現批量出口;燃料電池轎車、客車研發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預計2015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將超過50萬輛。電動汽車的應用日趨廣泛,對充換電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電動汽車接入技術要求

2.1 電動汽車充換電站系統接入原則

根據電動汽車接入電網負荷的大小,可分為以下三個等級對應相應的接入原則:

(1)用電設備負荷大于等于500kW的充換電站,特別是容量大、負荷重要的電力用戶,原則上宜采用10kV雙路電源供電。每回供電線路應能滿足100%負荷的供電能力,原則上采用專線接入。

(2)用電設備負荷大于等于100kW、小于500kW的充換電站,宜采用雙路電源供電,主供電源宜采用10 kV電源供電,備用電源根據具體情況可采用10kV或0.38kV。10kV接入方式可選用T接或專線接入。

(3)用電設備負荷小于100kW的充換電站宜采用0.38kV供電。交流充電樁應采用 380/220V 電壓等級供電。直流充電樁應采用0.38kV 電壓等級供電。

2.2 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對電能質量的要求

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在設計時應重視非線性用電設備對公用電網電能質量的影響,用戶的非線性用電設備接入電網所注入的諧波電流和引起公共連接點電壓正弦畸變率不應超過GB/T 14549《電能質量 公用電網諧波》的要求。

3 電動汽車接入對配電網的影響

3.1 對負荷特性的影響

電動汽車的充電負荷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若采取即插即充的無序式充電,在其充電負荷與電網用電高峰疊加時,可能導致電網高峰負荷的增加,從而增加電網的峰谷差和配電網的負載,影響電網的運行。遠景電動車發展規模較大,應盡可能推動智能化充電模式,通過電動汽車與電網的實時通信,實現電動汽車充電與電網負荷運行的協調控制,在夜間低谷時充電甚至在電網用電高峰或緊急情況下利用其儲能設備向電網送電,減小電網的峰谷差,改善電網的負荷特性,優化電網運行條件。

3.2 對電氣設備和經濟運行的影響

隨著電動汽車的推廣,逐步形成完善的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將對電網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臨時性快速充電對電網負荷的沖擊

由于未來電動汽車規?;瘧煤箅姵厝萘枯^大,達到數十千瓦時,如果采用100A以上快速充電為電動汽車進行臨時電能補充,快速充電功率將達到數百千瓦以上等級,類似的這種大量充電行為將對當地配電網產生極大的功率沖擊??紤]儲能技術的發展,可以由儲能充電站網絡通過低谷存儲的電能為電動汽車提供臨時性電能補充,既滿足電動汽車的需求,又避免了快速充電對電網的負荷沖擊。

(2)對電氣設備的影響

當線路負載率較低時,合理的電動汽車接入電網充電將會提高線路的運行效率,使線路經濟運行;但是當電動汽車滲透率較高時,由于流經線路和變壓器的電流增大,導致線路負載過重,線路的負載損耗增加,從而讓線路從經濟運行區域轉變到非經濟運行區域。

電動汽車充電站作為一個大功率的非線性負荷,充電時產生的沖擊電流、諧波以及無功功率,將影響電網的電能質量,增加電網諧波含量。如果不加治理,將導致電網損耗增加、設備過熱及壽命損失、對控制和通信電路的干擾等,同時會造成電壓畸變、功率因數下降,影響電網中其他用電設備的正常運行等。

(3)對電能質量的影響

高滲透率的電動汽車接入電網充電會影響線路的節點電壓,尤其是末端節點電壓會嚴重下降,影響用戶的正常用電。

電動汽車充電負荷是一種非線性負荷,其接入電網產生的諧波將對電網造成危害,引起線路或變壓器附加損耗增加和發熱,影響設備使用壽命。

(4)對配電自動化的影響

隨著電動汽車數量的增加以及電池技術的發展,電動汽車入網技術將隨之得到廣泛應用。電動汽車入網技術中閑置狀態的電動汽車將作為可移動的分布式儲能單元,為電網提供電力,實現在受控狀態下電動汽車的能量與電網之間的雙向互動和交換。這樣在滿足電動汽車用戶行駛需求的前提下,可將剩余可控電能回饋到電網。為了實現電網運行的可靠性和經濟性,這就對配電自動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對配電網規劃及調度的影響

在白天負荷高峰時段,電動汽車車載電池存儲的電能將作為分布式電源按電網需求向配電網供電,由于電動汽車數量巨大,且具有移動性、分散性等特點,因此將對配電網規劃中的配電容量設置、配電線路選型、繼電保護設置等產生影響。同時,電動汽車存儲電能向電網供電又受到汽車行駛特性的影響,具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對配電網調度及運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小結

發展電動汽車,是保障能源安全、加強環境保護的戰略決策,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和新能源戰略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電動汽車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量電動汽車的充電行為將給配電網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分析并解決電動汽車接入對配電網的影響,成為一個必須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更好的服務電動汽車的發展,應充分考慮電動汽車接入對配電網的影響,科學布局、合理布點、優化配置,提供智能、快速、便捷的供電服務,從而推動電動汽車的廣泛運用,促進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賜威,張亮.電動汽車充電對電網影響的綜述[J].電網技術,2011 (2).

[2]孫逢春.電動汽車發展現狀及趨勢[J].科學中國人,2006(8).

[3]周浚匯,查理,馬鈞.電動汽車V2G接入電網對電網負荷的影響分析[J].浙江電力,2014(8).

[4]陳玉進.電動汽車充電設備特點及對電網影響探討[J].湖北電力,2009(33).

[5]楊孝綸.電動汽車技術發展趨勢及前景[J].汽車科技,2007(6).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新源汽車 發展現狀 發展問題 傳統能源

中圖分類號:V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2(c)-00-01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能源消耗越來越大,能源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能源問題成為關系著一個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戰略問題,被整個國際社會所廣為關注,開發和利用新能源成為世界各國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在石油消耗中,汽車燃油消耗占據了石油消耗的重要比例,也是近年來石油消耗增長的主要因素,但石油資源并非是取之不盡的,其存儲量極為有限。據估計,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儲量僅能支撐到2050年左右,石油能源危機已經成為一個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與威脅,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節能減排成為全球各國能源政策的重要內容。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各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解決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下面,該文就傳統能源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參考。

1 傳統能源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

1.1 傳統能源汽車發展現狀

新能源汽車是解決能源問題與環境污染的重要手段,雖然發展新能源汽車,包括如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能源動力汽車、太陽能汽車等是世界各國的長期目標,但短期看來,傳統能源汽車依然將會占據主流,因此在各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傳統能源汽車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節能減排技術方面。在節能技術方面,近幾年傳統能源汽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汽油機、柴油機技術的研究,高效載重汽車及其發動機技術的研究,轎車和輕型車柴油化技術的研究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的節能技術也是我國當前傳統能源汽車節能研究的重點。目前,在均質壓燃發動機技術、非活塞式內燃機技術、高效傳動技術幾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有效的提高了傳統能源汽車節能減排水平,此外在用車節油方面也有所研究,如汽車維護保養、機油添加劑等,也對傳統能源汽車節能減排有一定促進作用。

1.2 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有了較長的歷史,早在“八五”期間就已經開始了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的研發,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國持續鼓勵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研發,尤其是“863”計劃中,更確定了新能源汽車研發的多個重大項目,有效的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進度和產業化進程。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氫發動機汽車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車五大類。我國在混合動力汽車方面的發展相對較為成熟,即傳統燃料與電能的混合能源汽車,這類汽車相較于傳統能源汽車來說節油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且不需要專門的配套基礎設施的支持,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有較大的商業化運營前景,如上汽開發的榮威750混合動力轎車、榮威550電式混合動力轎車,即已經順利上市,一汽雙電機重混合動力轎車和中度混合動力客車也開始投入運行。據統計,目前我國北京、上海、深圳等25個試點城市就有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2.74萬輛,2013年3月預計示范推廣規模達到3.97萬輛。而全球范圍來看,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已經達到了700萬臺,我國大力扶持的純電動車由于受技術和產業配套的影響,至今銷量一直較低,就目前發展趨勢來看,混合動力汽車將會成為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的主流。

2 傳統能源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傳統能源汽車發展存在的問題

傳統能源汽車在節能技術方面的研究,有效的降低了傳統能源汽車的能源消耗水平,提高了節能效率。不過從目前看來,我國內燃機技術方面的研究同國際發達水平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汽油機缸內直噴技術、柴油機多次噴射技術、廢氣渦輪增壓技術、高壓共軌道燃油噴射技術等方面。在高效載重汽車方面,我國目前應用于高效載重汽車的發動機技術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落后,尤其是大功率高效柴油機技術方面,高效載重汽車品種相對較少,缺乏系列化高效載重汽車的研發能力。此外,由于應用于轎車和輕型車的輕型高速柴油機技術研發方面的不足,以及柴油品質方面的問題,我國轎車和輕型車柴油化程度還遠遠不足。

2.2 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的問題

新能源汽車是應對全球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策略,在傳統汽車內燃機技術無法滿足石油消耗和碳排放需求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方向。經過數年的努力,全球各國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并從政策等各方面給于扶持,新能源汽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但當前新能源汽車依然身處推廣困難的困撞之中。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制造成本依然過高,在我國,既便是政府補貼后的售價同傳統汽車相比也依然沒有競爭上的優勢,同類型混合動力汽車售價往往高于傳統燃油車兩三倍,而同類型純電動車售價更高達傳統燃油車的三四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與零配件未能實現批量化生產,關鍵零部件需要進口等有關。另一方面,當前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如為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提供服務的充換電站等配套基礎設施,既便是在試點城市也存在布點不均的問題,根本無法形成有效服務范圍覆蓋能力,此外城市用地資源緊張,也影響了配套設施的建設問題,使得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此外,新能源汽車安全性問題還有待解決,如鋰離子動力電池安全性還存在技術上的缺陷、鋰離子電池回收體系還不完善等,另外保障新能源汽車穩定運行的一些關鍵技術也還未掌握。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都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影響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

3 結語

能源問題與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被全球各國提到了戰略高度。汽車作為重要的傳統能源消耗產品,降低汽車的傳統能源消耗,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節能與環保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當前,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加強傳統能源汽車節能技術方面的研究,提高傳統能源汽車的節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新能源汽車的研究,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與規模化,擴大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范圍,不斷取代傳統能源汽車所占比例。

參考文獻

[1] 張發龍,陳春菊,閆忠孝.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芻議[J].價值工程,2012(23).

[2] 姜凱.十二五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攻略[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1(4).

篇9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地方保護主義;供給側改革

一、引言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迅速,但限制因素仍較多,數據顯示,全國70%的地方市場外地新能源汽車無法進入,形成了“地方割據”的不良局面。當前,隨著新能源汽車推廣工作從早期城市試點向全國全面開展的進行,地方保護主義的破除已刻不容緩。

二、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狀況

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較早,早在“八五”期間,便開始攻關純電動汽車關鍵技術,除了晚于1965年開始研究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日本外,與美國(1991年)、法國(1995年)等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時間大致相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類似于傳統燃油汽車發展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局面的出現。

2007年,新能源汽車研發被列為“863計劃”之一,同年11月1日,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該規則被業界看作是國家真正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及市場化的開始,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史上最為關鍵的一步。

2009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戰略,支持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建設,并且開始早期城市試點工作。由于基礎建設及生產技術等的限制,2009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的新能源銷售并不樂觀。

直到2014,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7.5萬輛,同比增長3.2倍,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元年。2015年更是被稱為“爆發年”,當年銷量33.1萬輛,同比增長3.4倍,首次問鼎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第一。2016年銷售50.7萬輛,蟬聯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發展表現出強勁態勢。

三、新能源汽車地方保護主義現狀

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在各行業普遍存在。對于汽車行業,我國上世紀90年代在汽車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就出現過對傳統燃油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經過多年的發展,傳統燃油汽車的供給及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傳統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才逐漸消除,全國性的競爭市場得以建立。

目前的新能源汽車也處于這樣的需求缺乏情況下,對政策的依賴性較大?;仡櫺履茉雌嚨陌l展歷程,2009-2013年期間的新能源采購主要是由政府部門牽頭完成的,居民需求不足,當地政府為防止資金外流,大量采購本地區車企生產的汽車。2014年居民消費市場覺醒后,該行業被普遍認為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是優質的投資機會,地方政府為獲得更多收入,對消費市場又采取了購買限制,以保證本地車企的發展或引入投資。

我國政策扶持工作由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共同開展。在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發展參與管理后,出于維護當地的經濟或政治利益的考慮,常為當地的企業建立保護壁壘。地方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有如下。

一是設置產品、技術目錄。根據當地新能源車企的技術能力和技術選擇,政府部門編制入選推廣目錄的技術標準,或直接要求零部件組成中必須包含本地企業產品,從而將外地車企排除在外。

二是強制“以投資換市場”,要求外地企業必須在當地設立獨資的汽車銷售機構,或是在當地建廠,以達到增加當地就業和稅收收入的目的。

三是要求補貼對等交換。生產企業所在地A政府須對B地車企出臺新能源汽車補助政策,才可享受B地政策扶持。

四是補貼申領過程繁瑣,國家補貼實行自企業注冊地政府部門逐級上報的流程,時間周期較長,且手續繁雜。地方補貼則更加復雜,且各地的要求都可能不一樣。此外,地方補貼常出現拖欠貨款和朝令夕改的情況。

其實,早在2013年9月,財政部等四部委就已經對地方保護主義做出明確限制,規定新能源車示范城市“推廣應用的車輛中外地品牌數量不得低于30%。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障礙限制采購外地品牌車輛?!钡?,目前除了京滬基本消除地方保護外,其他地區仍廣泛存在。城市之間相互設置障礙、貿易壁壘高筑,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導致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環境的人為封閉。

四、技術為先,順應供給側改革大勢

破除地方保護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這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研究傳統汽車的發展過程,發現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根本在于轉變政府角色,激發創造能力,釋放市場的活力。

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出現地方保護主義的根源在于該產業對政策依賴性大。由于技術發展未達到要求,無法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化配給,出現了供需不平衡現象。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制造成本高昂,售價普遍高于傳統汽車,只有加入政府補貼后才會普遍對消費者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又有續航里程短,充電不方便等問題的存在。因此,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要從根本上提高技術能力,消除消費者購車的顧慮,解決需求過度依賴于補貼的現狀。

對政府而言,建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競爭市場是必然目標,同時也應兼顧各地的發展情況,激發各地內在生產力。首先,建立健全前瞻性的法律和配套制度體系,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范統一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支持;其次,轉變財稅扶持實施方式,逐漸取消地方補貼,改為中央統一發放,簡化流程,提高資金的運轉效率;第三,轉變扶持重心,將重心由消費端轉移到供給端,對企業研發活動給予支持,激發企業創造力;第四,實現稅收從生產側向使用側轉移,保障當地的經濟收入,讓地區享受發展紅利,并可適當對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地區給予財政支持。

五、結語

在當前供給側改革大勢下,新能源汽車是對傳統汽車行業的變革,而逐漸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激發供給能力又是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變革,相信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必將很快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最終形成市場化的商業模式。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汽車產業 發展模式 自主發展

中圖分類號:F416.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2-201-02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我國汽車工業步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20多年來,在“市場換技術”方針指引下,我國許多國有控股汽車企業紛紛與國外汽車品牌合資,這一舉措雖然在短時間內促進了汽車產銷量大幅度攀升,但同時也付出了90%以上市場出讓和合資公司自主品牌開創零記錄的慘痛代價。與此同時,發展模式完全不同于國有控股企業的民營汽車企業,如浙江省的吉利集團、中國青年汽車集團、萬向集團等卻在自主品牌創立道路愈行愈遠,并以自主品牌在市場上贏得了一席之地。所以,深入了解浙江民營汽車企業的成功經驗,不僅可為其他地區的民營汽車企業的發展提供借鑒的經驗與啟示,同時也可根據這項研究推測浙江民營汽車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浙江省汽車產業的基本現狀

汽車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無論對就業人口,或是拉動GDP以及稅收上,其帶來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據浙江省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浙江省全年實現汽車零售額1261.4億元,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4.6%,占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零售額的38.7%,拉動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9個百分點。雖然浙江汽車產業總體起步晚,但發展迅速。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目前浙江省汽車工業在企業數量、產值規模和就業人數方面已領先于上海市、江蘇省和廣東省,被列入了第一層次。據浙江省汽車行業協會的不完全統計,2009年在國內的各大小汽車零部件相關展會上,1/3乃至半數以上為浙江省企業。

浙江省不僅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區域,更是一個民營經濟極度活躍的省份。目前浙江省民營汽車企業數占了汽車企業總數已高達90%以上,已形成了整車以吉利為龍頭、零部件生產以萬向為主導,亞太機電和西湖汽車零部件等近400家企業組成的產業體系,擁有門類較全的汽車配套產品。吉利控股、萬向集團等多家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吉利控股更是中國汽車行業十強企業,連續七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連續五年進入中國汽車行業十強,被評為首批國家“創新型企業”和首批“國家汽車整車出口基地企業”,是“中國汽車工業50年發展速度最快、成長最好”的企業。民營汽車企業作為浙江省汽車工業的主力軍,在適應性、自主性和靈活性上均具有明顯優勢,在民族品牌的建立和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二、浙江省民營汽車企業的主要發展模式

浙江省汽車工業的主要發展模式和全國各地發展模式一樣,主要分為自主發展型和依附發展型兩大類。

自主發展型主要是自主開發、自主建設,擁有自己的汽車品牌、核心生產技術以及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重大問題都自主決定。我國汽車工業在“十一五”期間將提高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大力發展自主品牌、全面提升零部件產業競爭力、積極發展節能和新能源產品、加快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作為了主要規劃目標??梢娊ㄔO汽車自主品牌,走產業主導型發展模式已成為當前政府和企業界的共識。

依附型發展模式是指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技術比較落后,只能靠引進一些汽車大國的先進技術、設備、管理、品牌,允許跨國汽車公司直接投資等措施來發展本國的汽車企業。

由于缺少資金和政策支撐,所有制不同的汽車企業在改革開放以來就分別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目前,全國的國有控股汽車企業幾乎都以合資生產為主,合資企業的控制權普遍為跨國汽車公司所掌握,國外品牌已基本上壟斷了國內轎車市場,依附跨國公司已經成為我國大多數國有控股汽車生產企業的基本發展戰略,依附型發展模式成為此類企業的主要發展模式。

在許多國有控股汽車企業合資模式全面擴散之際,浙江省的以吉利、青年汽車為代表的新興汽車企業才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相繼出市。這些企業的規??傮w較小,由于國家起初不允許其進入汽車行業,更不允許建立合資企業,但他們又被汽車行業的高額利潤所吸引,所以從創建伊始,他們就被迫堅持自主創新、創建自主品牌。作為浙江省汽車工業生力軍的民營汽車企業雖然目前還堅守著自主創新,但由于其發展晚起點低,并由于受到政策擠壓,始終處于一種不完善狀態,總體自主研發能力還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態。所以,這些企業雖然現在進行獨立開發,擁有自主品牌,但他們也時刻準備與跨國公司合資,從長遠來看,如果這類企業的自主創新力和核心競爭力得不到顯著提升,那么企業就會遭遇發展瓶頸,迫于生存的需要就很有可能也走上依附型發展模式。

三、浙江省汽車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要發展壯大浙江省的汽車工業,企業層面,必須要堅持自主創新、自創品牌;政府層面,要加大政策扶持、統一市場準入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和產業優勢,才能逼迫企業在“優勝劣汰”的游戲規則中自立自強。

1.提高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大力發展自主品牌。品牌是商品或服務在參與市場競爭中的招牌,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旗幟和靈魂。而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將是企業持續發展和成長的必備條件。所以,在汽車零部件的生產中,特別是關鍵零配件技術和核心零件的開發生產方面,我們要強調自主研發。加強產品開發能力建設,發展提升整車性能的關鍵零部件,對關鍵技術進行大力投資或獎勵,要扎實掌握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這也是浙江汽車產業今后騰飛的根本所在。另外,政府要在技術開發、政府采購、融資渠道等方面制定相應政策,引導汽車生產企業將發展自主品牌作為企業戰略重點,加大自主創新的投入,支持汽車生產企業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國內外并購等多種方式發展自主品牌。

2.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節能和新能源產品。由于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還存在著生產成本過高、生產技術受限制、配套設備耗資大等瓶頸問題,所以目前浙江省的電動汽車除了眾泰已經規?;a、萬向具備了產業化條件外,其他還沒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家。然而,由于新動力汽車和汽車新能源是近期研究開發的技術,全世界還沒有大的突破,所以我國汽車行業現在開始研究,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浙江省能在汽車新能源、新動力領域里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浙江省汽車工業依賴外國的局面就會改變,完全可能后來居上,在未來5-10年電動車橫行的市場,現在大力投資發展節能和新能源產品將會有廣闊的前景。

3.加大政策扶持,統一市場準入標準。長期以來,政府對汽車工業的關愛更多地集中于大型國有企業上,各類資源都在向他們做傾斜。政策和融資方面的諸多壁壘始終使得民營汽車企業處于不公平競爭的地位。而浙江省經濟構成比較特殊,民營經濟空前活躍,所以政策是否公允對浙江省汽車工業的發展影響極大。此外,本地的汽車企業相對國外大公司和與國際公司攜手的合資企業(如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長安福特、一汽大眾等)還相對弱小,不管是在技術積累、研發水平和資金儲配方面都相差甚遠,所以更需要相關政策為本地正在孕育期和成長期的企業贏得發展空間和時間。所以,政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扶持:一是扶持本市汽車企業發展。市場準入上,本省汽車在同等條件下應享有優先權。二是公交車、出租車、政府用車盡量采購本地生產的汽車產品,以扶持本地企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企業對當地的認同感,并有充裕的資金進行研發創新。三是制定相關技術標準、消費和稅收政策提高國外汽車產品、合資公司汽車產品進入浙江汽車市場的門檻。四是根據本地汽車生產企業多以微型車等小排量汽車為主,在稅收方面,針對不同排氣量對汽車征收不同的重量稅、購置稅、交通稅,避開部分競爭,使本地汽車在稅收上具有優勢。

4.優化產業園區建設,加快人才培養。優化園區建設對浙江省的汽車產業發展將起到集聚和強力支撐作用。根據世界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分析,產業園區主要可以分為開創型、拓展型、升級型三種類型。目前,浙江省的汽車產業園區基本還屬于開創型的模式。我們可以利用目前整車產業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園區的綜合,完善產業鏈,增強集聚功能,形成創新網絡,建立園區內部的聯系機制、合作機制,促進區域學習和創新網絡升級,圍繞園區整車大企業培育核心能力,建立生態產業園,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建立國際競爭優勢。

此外,必須重視汽車產業的軟環境建設,進一步鞏固、加強汽車人才支撐力量,以加強汽車制造企業高級經營管理者、技術研發人員和中高級技工三支隊伍為基點,堅持以合作共建為主要形式實行校企聯合的“訂單式”培養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新專業,著力推進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規模,在擴大人才培養數量基礎上加快推進素質培養,形成人才梯隊。

參考文獻:

1.周煜,聶鳴,張輝.全球價值鏈下中國汽車發展模式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8)

2.羅良忠,陳亞娟.我國汽車企業“以技術換市場”的跨國經營新模式[J].國際經貿探索,2009(9)

3.李顯君,謝南香,徐可.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技術競爭力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5)

4.,劉偉.重慶汽車工業發展戰略研究[J].汽車研究與開發,2000(3)

5.王俊松,賀燦飛.集聚經濟、外資溢出效應與中國汽車企業效率[J].地理科學進展,2009(5)

6.王剛,解娜.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模式的創新與探索[J].江蘇商論,2009(9)

7.陳金波.當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模式問題分析[J].產業經濟,2007(8)

8.胡安生.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汽車工業研究,2006(3)

9.方茂東.民營汽車企業發展戰略研究[D].天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