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墅區景觀設計方案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別墅區景觀設計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別墅區景觀設計方案

篇1

關鍵詞:山地別墅區;水景設計;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TU98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4009302

1 引言

我國屬于山地較多的國家,不僅要在地勢平坦的城市中心區優化城市建設,也要著眼于山地的開發及利用,由于山地整體生態環境優于城市中心,山地型社區定位往往偏向中高檔群體,同時較之城市中心具備了更為貼近自然的山水背景,山地別墅地形復雜而且對景觀的要求嚴格,所以研究山地住宅區景觀規劃,尤其是其中水景的規劃對于中高檔居住區的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1]。

2 山地別墅區園林水景作用

2.1 水景景觀作用

在中國園林景觀藝術文化中,偏愛自然山水,講究“由人作,若天開”的藝術特色。山、水是構成山地別墅區景觀的重要因素,在設計優秀的水景中,水面在整個區域如一平面,可作為岸畔或水中景物的基底,產生倒影,擴展和豐富空間觀。當群山秀嶺間零散的別墅區都以水面為構圖元素的時候,水面就會起到統一的作用,水面將不同的空間、景點連接起來從而形成連帶的整體感。典雅的山地別墅區水景景觀中,水面常常由泉水匯流而成,在泉源之處布置清渠溝壑,水流跌蕩起伏,山間旗木茂盛,讓人回味無窮,增加了居住環境清新優雅的感覺。現代山水城市理論闡述了水景與人居環境的緊密關系。依山傍水,使山地別墅區成為理想家園的模式,從人的生理、心理角度來分析,居住在美好的山水間,的確是人類最原始而又最高境界。由此可見,在園林景觀中運用水景設計,可以產生巨大的景觀效應[2]。

2.2 生態環境作用

水景以它獨特的觀賞特性和美學表達方式,在園林規劃設計中尤其是山地別墅這一具有巨大環境資源優勢的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水能起到降溫、增濕、減塵、隔噪等作用,水環境產生的負氧離子能改善人體健康狀況,水系可調節居住區的環境,增強居住區的舒適感和美感。研究還表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元素,增加水體中的氧氣含量,抑制有害藻類大量繁殖,遏制底泥營養鹽向水中再釋放,以利于水體的生態平衡。依靠科學的種植配置,在山地別墅區內建立合理的良性生態循環水景環境,可以產生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用。

3 山地別墅區水景規劃設計原則

山地別墅水景更能給人幽靜、溫馨的生活環境,是美化居住區環境、提升居住品位的重要方式,水景設計可以結合別墅區地理地貌,模擬自然界中湖、塘、溪、噴泉、飛瀑,從水的存在狀態分靜止和流動等類型。以靜止水為主的水景在居住區中形成片狀匯集的水面景觀,多以規則式水池和自然式的水塘等形式出現;以流水為主的水景則使流水作為一種動態因素,具有一定的運動性和方向性,如溪流和水臺階,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間氛圍,由于重力作用而產生流動;以落水為主的水景在居住區環境中利用人工水聚集一處,使水流從高處跌落而形成的水帶,通常以人工模仿自然瀑布的形式出現,從人工水池到自然水道,瀑布、疊水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以噴水為主的水景則是克服地心吸引力的自然規律,借助機械外力射向空中的水體景觀[3]。

水景從功能元素和園藝元素的角度,有自然水景、泳池水景、景觀用水和庭院水景、裝飾水景等內容。水景環境設計包含水中景觀和岸邊景觀,居住區水景設計雖因其不同地域環境、不同規模與類型等各有異同,但是存在很多的共性,現綜合提出以下設計原則。

3.1 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行性

山地別墅區的水景設計應當適時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科學的使水景景觀與山地環境結合,使水景設計盡可能的做到自然隨意而又高雅,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貌條件,以達到與環境更好的融合,相得益彰。除了使其順應地形地貌外,更應該注重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使其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尊重自然地形的特征,盡量避免對于地形構造和地表機理的破壞,繼承和保護地區傳統民居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人居建筑的理想空間模式。景觀設計中充分利用山地高差和空間功能轉換,以大尺度和大氣度來規劃景觀山水。我們在設計中從全方位著眼考慮設計空間與自然空間的融合,不僅僅關注于平面的構圖及功能分區,更注重于全方位的立體層次分布。平面構成線條流暢,從容大度;空間分布依山勢錯落有致,整體景觀變化豐富,再加上滿山遍谷的植物隨季節變換形成的景觀變遷,使整個水景景觀設計真正成為一個多維空間作品,在不同季節以及不同的視覺角度,都能產生心曠神怡的立體視覺效果。景觀設計以“生態立市,天人和諧”的方針原則為指導,運用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現代景觀設計思想,尊重人造環境與原生態環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著力打造一個“生態和諧的山水人居社區”。

3.2 山地別墅區水景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

水景作為居住區外部環境景觀塑造的主要元素,能夠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居住品質。然而近年來由于工業用水劇增以及水資源浪費嚴重,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節約型園林景觀已成為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因此,在水景觀設計中做到可持續發展將是未來景觀設計的趨勢[4]。①要注重水景設計中做到良性循環和自身的可持續性。采用新型節水舉措,可考慮使用中水回收以及雨水采集系統。中水以及雨水水質指標完全可以達到作為景觀用水和植物養護用水。②注重在山地別墅區內營造自然型水體景觀。園林水體景觀建成后期管理中突出的問題是由于水流緩慢、更新周期長、水體接納大量氮、磷和有機碳等植物營養素引起藻類等浮游生物急劇增長而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為此,可利用生物防治技術來凈化水體。首先,利用景觀水澆灌花草樹木,建立植物養護給水系統,從而使園林中的水體更新周期縮短,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其次,對水生植物進行合理搭配,發揮生態作用,因為水生植物不僅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最后,建立水體生物鏈。當水域生態形成后,對于一個生態的維護和持續,生產者、消費者、捕食者和分解者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住宅區水景景觀的可持續性不僅僅取決于水源和后期管理,在設計的時候必須充分分析基地現狀,嚴格遵循[5]。

3.3 水景景觀要整體規劃,合理布局

在水景設計中,空間的處理上要利用水景對視線進行引導,聯系空間層次,展開空間序列。尤其是山地別墅區水景景觀設計需要貫穿不同的層次,引導著景觀的主題。在地形變化豐富的山地別墅地區,可以充分利用水的流動性和引導性,發揮水體對地勢的美化作用,更能強化地形變化的特點。人工噴泉、瀑布、巖石跌水、卵石流水等各種表現形式的水景其流動性各有差別,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在聯系和引導居住區景觀空間層次中起著重要作用,用水體來引導景觀,能使各個空間層次和院落組團相互貫通,形成連續的景觀序列。同時要結合景觀中的節點處理,強化景觀空間的可識別性。水體是一種容易親和的景觀元素,加上人與生俱來的親水天性,所以可以利用水體來引導景觀,空間可以避免生硬、牽強的感覺。另外,利用水體系統將各個居住院落空間和不同的主題水景聯系起來,將各個層次的景觀空間相互貫通,構成有機的統一體,從而提高居住區景觀空間的整體效果和綜合功效。

3.4 以人為本兼具地域文化的設計思路

水景景觀設計的要點在于人與水感情的交互,使空間布局富有情感。作為中高端居住區的山地別墅區,水景的各要素必須需符合人們活動休閑要求。可以產生親和力和安全感,進而吸引人們產生自發性活動。同時要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地域和文化的差別是創造世界璀璨文化藝術的根源和動力。只有那些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特點、地方風格、有歷史文脈、有文化內涵的環境才能得到居民的認同、產生共鳴和歸屬感。在設計時,要注意地方文脈,在繼承傳統和借鑒外來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利用水的多樣性及水景構成手法,創造獨具匠心、富有地域文化個性的水景景觀。

4 結語

水景景觀設計是山地別墅區園林景觀設計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個科學合理的水景設計方案的實現需要充分考慮具體山地別墅區所處的自然條件、開發的經濟條件以及物業管理條件,在如今的高檔山地別墅小區開發過程中,我們應當重視因地制宜,遵循設計原則,在提高景觀環境質量的前提下營造水景景觀,在經濟可行、科學合理的條件下創造高水準的藝術環境,營造出利于人們身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住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邵 炎.當代別墅的設計探究[J].山西建筑,2008,34(16):47~48.

[2] 王 帥.結合風景的山地旅游度假別墅[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3] 劉 陽,張 泉.城市公共空間人工水景設計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2007(12):121.

篇2

關鍵詞: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 TU-098.4 文獻標識碼:A

一.工程實例

該項工程有天然的池塘,改造規劃以天然生態園林景觀為主。用最少的設計方案將區內的山改造為山野公園。將池塘改造為湖泊,湖與山完美組合,以湖為圓中心的放射視覺景觀系統。因此,采用“一帶、一環、三區、多院落”式布局,將湖和山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延伸到每一個角落,創造了適宜的生態住宅小區。

二.規劃設計

2.1景觀豎向設計

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適應場所自然過程是對此原理的深刻理解。豎向設計是較能體現此原理的。本小區在豎向設計上,從高至低依次設計為: 制高點的山野公園區、大型人工塑石區、中心區和低洼處的人工湖及溪澗區。人工園林規劃與設計湖是利用原有天然大水面池塘開挖而成,溪澗則是利用原有山谷開挖而成,這些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不但做到了少動土方,減少資金投入,降低維護成本,而且樸實無華,真切自然。這種對原有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說是對土地“文脈”的一種延續。

2.2道路系統規劃

生態居住區與外部的交通聯系依靠居住區道路系統實現。該小區設置了別墅區主入口、別墅區次入口及洋房區入口三個入口,很好地實現與周邊公路、高速的交通聯系。各入口處均設置單獨人行道,實現人車分流,避免車輛與行人的沖突。該小區一期道路系統采用一帶、一環將用地劃分為山頂別墅區、中心別墅區及小高層洋房區,各區又各自利用地勢形成多院落的布局。各區之間也可通過一帶、一環的道路交通系統而構成一個相互協調、有機聯系的整體。同時道路還與給排水、電力電訊、煤氣等輸送線路結合起來,形成“聯合走廊”。“聯合走廊”是特殊的開敞空間,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極大提高居住區風景的價值。

2.3鋪地材料設計

生態環境材料的使用是本小區的創造適宜生態住區的又一特色。該小區各入口人行道地面全部采用透水磚鋪設,透水磚下層并不硬化,直接鋪設在中砂上,可使雨水快速滲入到地下,補充地下水,回升地下水位。此設計不但可以減小地表徑流,緩解城市管道排水壓力,同時對于地下水涵養,調節水質有重要作用。地面停車場全部采用植草磚鋪設。磚上預留的種植孔中植入草皮,提高綠色覆蓋,充分利用空間,增加綠化面積。部分廣場鋪地的廢料作為山野公園中適宜位置的汀步,既遵循了節約的原則,又能物盡其用。

2.4植物種植設計

植物是園林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能構成空間、引導空間、美化空間,而且作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園林要素,能使園林空間體現生命的活力,富于四季的變化。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也體現了其它園林要素難以媲美的優勢: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減少噪音等。

2.1.1鄉土樹種該小區充分遵循景觀生態設計的地方性原理,所種植的大樹主要以鄉土樹種和亞熱帶地區植物樹種為主,如榕樹、芒果、大王椰等。采用小葉榕、盆架子作為行道樹的基調; 在入口廣場及會所后小廣場采用了大王椰、加拿利海棗來體現建筑環境的大氣。而在湖及會所露天泳池邊則選用了獨特的具有彎曲樹干的海南椰子來展示亞熱帶風情。

2.1.2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景觀生態設計讓自然做功原理的重要體現,在園林綠化工程中,植物的多樣性是對這一原理的最好表達。該小區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設計種植了200 多種植物,采用孤植、叢植、群植、帶植等多種配置方式,運用對比、色彩、明暗等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并結合各種植物不同的生長習性、觀賞特征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例如:觀花植物: 茶花、玉蘭、木棉、含笑、桂花、月季等。觀葉植物: 龜背竹、八角金盤、彩葉草、鳳梨類、腎蕨等。觀樹形植物: 大王椰、加拿利海棗、海南椰子、細葉欖仁等。

2.1.3多層次植物群落一般可以劃分為喬木層、灌木層、地被層和草本層四個基本結構層次。植物群落的層次愈多,層次結構也愈復雜,相應才生態效應也越明顯。本小區各綠化組團及行道樹均配置有多層次植物。例如: 行道樹喬木層采用榕樹和盆架子,灌木層采用亮葉朱蕉和灰莉球、地被層采用龍船花,做到喬木、灌木、花草的合理搭配,創造“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

2.1.4季相植物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季節表現的外貌。植物作為有生命的園林要素,在一年四季的生長過程中,葉、花、果的形狀和色彩隨季節而變化。本小區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創造出觀花、觀葉、觀樹形等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此外,還充分考慮了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的搭配。

三.小區生態設計的景點分析

3.1生態綠化廊道

小區在用地紅線和小區圍墻之間鋪設了一條 25m 寬的生態綠化廊道。該生態綠化廊道植物種植均為多層次配置,喬木層為馬占相思和柳葉桉,灌木層為夾竹桃和紅絨球。草坪層為臺灣草。通過這條生態綠化廊道,有效地降低了外界噪音對小區的干擾,此外還有滯塵、吸收低濃度污染物、凈化小區空氣的作用。而多層次的植物配置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該生態綠化廊道的生態效益。同時小區圍墻采用開敞通透的不銹鋼欄桿設計,并配置攀援植物,如爬山虎、炮仗花等,使得路過小區的行人也能享受到絲絲綠意,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生態綠化廊道的景觀效果。

3.2湖及溪澗

該湖是依據原有大面積天然水塘擴挖而成的人工湖,而溪澗部位則是根據原有山谷開挖而成,這樣大面積的湖面有利于小區的雨水收集和循環利用。水體作為園林要素的作用不必多述,該湖同時也發揮著良好的生態效應,例如: 降溫增濕,調節小區小氣候。此外由于該湖與其后的山谷貫通,山水也是該湖的水源之一,這也保證了該湖里生物物種的相對多樣性,該湖本身也作為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維持著小區的生態平衡。

3.3生態湖岸

天然河流岸線基本都是蜿蜓,從水利學角度來講,筆直等寬的水道,水流勢必會等速; 從生態學角度來講,在等速的水道里水生動植物難以生長。而岸線的彎曲可以使得深潭與淺灘交錯,既美觀也為生物提供了棲息所。湖岸線設計師法自然,蜿蜒曲折,沿線由卵石分布或鑲嵌在岸邊,并配合種植適合濱水的植物。如: 鳶尾、菖蒲、龜背竹、腎嵌、荷花、蓮花等,通過這些設計,很好地保護了水體生態系統的健康。

3.4山野公園

本項目一個重要的生態設計是保護留了背后的自然山體——山以及在此山生長了數十年的荔枝林,并用最少的設計將其改造為一個山野公園,可供居民休閑游憩。這也是該樓盤最大的賣點。原生態的荔枝林不但能起到保持水土、增濕降溫、滯塵殺菌、凈化空氣、調節小區小氣候的重要作用,而且作為小區的“綠肺”,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其生態功能,保持了本小區的生態平衡。同時該山野公園能大面積收集雨水,通過地表徑流匯集至山谷,然后流入該湖,作為該湖水源的補充。

3.5其他分區及園林小品

本生態小區布置了洋房區休閑廣場、人工塑石攀巖區、兒童游樂區和健身區,配備了相應的園林小品。組合出豐富多彩的親地、親水、親綠區域,把休閑娛樂等人際活動巧妙地融合在景觀中,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交流更加暢通舒適。各個活動區設有林蔭及休息設施,如亭、花架、坐凳等,以便于居民活動后休息,也能保證夏季有足夠的遮陰、冬季有足夠的陽光。

篇3

【關鍵詞】山水型;城際道路;模塊化;設計導則

近年來,隨著汽車等交通工具以及互聯網信息化進程日趨普及,城市發展方式也面臨一場深刻的變革。以往那種“攤大餅”式的擴張方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對城市功能的要求。于是,以大帶小、共謀發展,構建“網絡化都市圈”,逐漸成為大城市發展的新模式。而要將大城市與周邊小城市聯系起來,除了無處不在的信息網絡之外,城際道路也負擔起重要的紐帶功能。

傳統概念中,城際道路給人的印象僅僅是承擔交通物流等基本功能,對于其設計要求只需“通、暢”而已,其外在景觀品質往往被忽視;而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在城市更新實踐進程中逐漸意識到,城際道路不僅要“通、暢”,而且要“優、美”。現代化的道路形象和功能不僅是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更成為提升周邊土地價值的重要手段,成為吸引企業進駐開發的有效渠道。此種類型的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的著眼點不再僅僅是道路本身,而應擴展到道路周邊總體環境品質的打造上。因此,設計理念需要有一次全方位的更新。

1 城際道路周邊環境要素分析及對策

與城市型道路周邊環境屬性不同的是,城際型道路周邊環境主要表現為以自然要素為主、人工要素為輔的特點。

自然要素主要有:山體,水體,農田,森林,等等。人工要素主要有:村莊,住宅區,工廠,學校,加油站,高壓線塔,文物古跡等等。

基于目前中國村鎮建設粗放式特點,一般說來,自然要素主要體現為積極性傾向,如:形態優美的山體輪廓線,碧綠蔥的農田景觀(比較例外的是,某些地區山體被破壞形成的巖石不良景觀);而人工要素多體現為消極性傾向,如:設計簡陋的村舍、工廠,外觀突兀的加油站、高壓線塔等。

對此,道路空間設計處理一般原則是:揚長避短。即突出自然性要素,而弱化人工性要素。當然,在局部空間的處理上,可適當凸顯形態較為完整的人工要素,如:經過精心設計的別墅區、住宅區,文物古跡等,以彰顯現代城市文明。

因此,以自然性要素為主體構架的“山水型城際空間”就成為道路景觀設計的重要考慮對象。特別是對于南方丘陵地區,這種類型的城際空間俯拾皆是,其設計研究亦成為重要課題。

2 山水型城際道路景觀基本特征

在城市環境中,人們認識城市是通過街道兩側連續的建筑,感受的是線性的人工環境;而在城際環境中,人們對所趨往的城市的認識往往是在運動狀態下通過周邊自然景觀的變化來獲得區位認知。特別是對于景觀基質為山水相依、環境優美的城際空間而言,如何對道路線型組織、視線處理、植被疏密、色彩變化甚至建筑進退關系的統籌安排,對于營造入城口形象、展示城市文化特征具有重要影響。在這里,人們感受更深的是城市自然人工融為一體的空間環境。

山水型城際道路由于地形的復雜多變而賦予景觀更多的魅力:道路空間的多層次產生景觀的多層次;道路視線的多變與視域的開合產生景觀的多變;道路周邊的山體、水面等變化,產生豐富多變的平面布局和斷面形式。[1]視景特征表現為全方位,多維性。這就對道路景觀設計手法提出更高要求。

3 傳統道路設計手法簡析

由于道路景觀空間為線狀空間,且觀賞視線兼顧慢行和快速交通兩種形態,因此,傳統道路景觀設計手法一般采取“節點+標準段“的手法進行組織。具體說來,就是在道路交叉口以及沿途重要功能區塊設計景觀節點,提供慢行觀賞環境;而對道路兩側以及中央綠化帶采取標準段的設計手法。標準段長度根據實際道路功能需求確定。這種手法簡捷易行,可操作性強,往往為大多數景觀設計師所熱衷。

但這種手法帶來的弊端也顯而易見。首先,這種平涂式的標準段設計手法忽略了道路兩側景觀要素的多樣性,其“以不變應萬變”的設計思路常常導致道路景觀和周邊環境的脫節;其次,不斷簡單重復的景觀元素容易導致道路交通參與者的視覺疲勞,空間感的迷失。特別是對于慢行交通參與者而言,這種感受尤為突出。

而對于山水型城際道路景觀而言,這種簡單的處理手法對于挖掘道路兩側山水基質的內涵、使之融入道路景觀空間殊為不利。同時,由于地理環境的更加復雜和不確定性,經常導致設計圖紙無法順利實施。

4 一種可能的解決途徑

如上所述,如果不采用道路標準段的方式解決問題,那么,對于動輒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道路景觀設計來說,做到全路段非標準化設計,不僅工作量巨大,從道路景觀對運動審美視角的要求來看,也容易導致意象混亂。

一種可能的解決途徑是:從空間一體化角度出發,采取折衷手段,既考慮到動態審美對道路景觀的韻律感和節奏感的要求,同時兼顧具體景觀環境基質對道路景觀視線的影響,因地制宜,采用類型模塊的處理手法,輔以設計導則,打造空間觀感豐富、且具備可操作性的山水型道路景觀。

具體說來,就是對道路用地周邊具代表性特征的景觀要素進行梳理,化整為零,形成類型化積木模塊,在遵循整體風格統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自由組合,兼顧道路具體形態的多樣性,最終達到全路段多樣化統一的設計目標。

針對此種設計手法容易導致各積木要素銜接處容易生硬、過渡不夠自然的缺點,可采取兩種策略:其一,銜接處采用景觀節點方式進行過渡;其二,在類型段平面布局形態上即考慮與其他路段景觀風格的自然過渡。

為保證設計構思、理念能夠在后期施工中能夠順利實現,在設計方案時同時,制定文字結合圖片形式的設計導則,以期在施工過程中能夠按圖索驥,使最終景觀效果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減少決策難度。

5 實例解析――杭州富陽320國道景觀規劃設計

5.1 設計概述

320國道富陽段位于杭州西南部,富陽市東北部。本次設計的更新改造段(金家嶺至原新橋立交段)全長約11.6公里,道路紅線50米,兩側綠化帶平均寬度20米,綠化用地46.4萬平方米。它是聯系杭州主城區和富陽市區的主要通道,是杭州網絡化大都市布局的一條重要紐帶。道路所在自然環境,即元代畫家黃公望所繪《富春山居圖》的藍本。雖旖旎千年,往昔的竹亭茅舍早已換成鋼筋混凝土的現代洋樓,但山還是那些山,水還似那片水。

在如此優美的、兼具山水特色和人文底蘊的自然環境中營造現代城際道路景觀,必須處處小心、善待大自然的恩賜。因此,設計一開始就提出總體規劃理念:山水畫卷,絢舞富春。即將名畫所描繪的意境物化,以山為背景,水為紐帶,使道路的延伸猶如徐徐展開的畫卷,讓景觀創作的過程伴隨著一場真山真水的大型演出。同時,以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植被景觀、流線形的植物群落組合以及精心設計的公共藝術品為載體,使景觀道路宛如炫動彩帶,配合群山起舞,諸水奔流,營造充滿時代動感和休閑意味的道路景觀,摩畫一幅新時代的《富春山居圖》。

5.2 設計手法

以打造名畫特色山水為訴求點,在總體統一的前提下,根據道路所處周邊具體環境的不同,分別創造相應路段的綠化景觀特色,統一中求變化,形成步移景異的綠色景觀走廊。

320國道富陽段現狀地形復雜。沿途總體背景為綿延不絕的山體,和路邊隨處可見的河塘水系。人文景觀方面,主要有工廠、企事業單位、學校、村宅、加油站、農田、文物古跡等類型要素。

在對以上周邊景觀控制元素運用類型學方法進行分析、提煉之后,形成兩個大類、十個小類的類型模塊,對每一模塊提出相應設計導則(表1),并對全路段進行積木式配置。

在設計導則的應用上,因為全路段山水型環境特征,以“背景型模塊”(A型)為基調,輔以特征型模塊(B型)。組合形式上強調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如A1+B3,代表“以山體為背景的工廠圍墻出入口型道路”,等等。這樣,從類型學角度出發,基本上覆蓋了所有斷面特征,使全路段設計成為可能。

5.3 節點設計

模塊化道路景觀設計的節點設置不僅是視覺節奏的需要,節點本身更成為模塊之間自然過渡的重要媒介。通過景觀節點的駐留轉化,景觀使用者可從一種模塊形成的視覺場心理感受向另一種視覺場自然過渡。

320國道富陽段改造建成后道路時速為100公里/小時。根據動態景觀視覺原理,將景觀節點間距控制在大約100米左右。

在節點設計原則上,遵循“以自然為藍本”的原則,盡量借自然背景以為創作元素,弱化設計感。

如在“富春山居”節點的設計上,根據現狀良好的山體及水體條件,因形就勢,適當點綴小體量亭廊建筑小品,彰顯富陽閑適淡雅的文化底蘊,并契合“名畫山水“的核心理念。本節點為地域性入城點,景觀設計不以體量夸張的城標取勝,而重在氤氳的氣質表達:入城如入畫,融于山水間。

6 結語

以設計導則為先導、結合模塊化組合手段的道路空間設計方法,實質是一種“非模塊化模塊”設計策略。這種手法不僅適用于山水型城際道路的景觀設計,更可拓展應用于其它類型的道路空間設計。在生態優先、注重品質打造的城市設計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這種設計策略將為尋求一種面向未來的道路景觀設計方法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

注釋:

[1]陳燦:《山地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手法簡析》.景觀設計.2009年第1期.P4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