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投資理財報告范文
時間:2023-08-07 17:4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投資理財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村;理財
一、調查內容
調查時間:2012年2月——2012年9月
調查地點:泉州市洛江區
調查對象:泉州市洛江區農村家庭
調查內容:家庭基本情況、家庭經濟情況、對理財方面的認識程度、當地投資理財環境
二、調查過程
此次調查以泉州市洛江區的農村居民為對象,以了解農村居民的理財狀況。調查共發放281份問卷,經審核有效問卷為260份,無效問卷為21份。
三、數據統計和分析
(一)農村家庭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中,男性占46.92%;女性占53.8%,男女比例適中。下面是此次調研數據的分析。
(圖一)
從文化程度分布上看,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含初中)的人數占70.39%,高中及大專以上文化水平各占15%左右。(見圖一)。可見農村地區的村民文化程度整體偏低。
表一 家庭支出范圍所占比例
家庭支出范圍 個數 占比
子女教育 116 39.7%
醫療費用 9 3.1%
購買大額商品 15 5.1%
生產資料 4 1.4%
生活必須品 109 37.3%
蓋房結婚 19 6.5%
其他 20 6.8%
子女受教育占家庭收入總支出的39.7%,說明對子女受教育比較重視,其次是生活必須品,占37.3%(見表一),說明農村家庭支出還是以教育和基礎生活物品為主。
(二)農村家庭理財現狀
對農村家庭理財現狀的調查顯示,農村地區的村民對理財概念的認知相當陌生。數據顯示,文化水平在小學及其以下的村民對理財最陌生,不了解的占比約為55%。對理財目的和接受理財知識滿意度的調查中也反映出很多問題,具體數據如下。
表二 理財投資首要目標
理財投資首要目標 個數 占比
掙錢 41 13.5%
醫療 24 7.9%
保障家人教育 68 22.4%
養老 23 7.6%
合理安排資金 65 21.4%
提高生活質量 83 27.3%
在調查對象中,認為理財首要目標是保障家人教育、合理安排資金、提高生活質量的相對較多。分別占54.12%、33.73%、12.16%(見表二)。由此表明,在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的農村地區,人們的理財目的還是偏向于基礎教育和提高生活水平。
(圖二)
數據顯示,約有49%的村民對理財知識持“不滿意或者持漠不關心”的態度,對理財知識“基本滿意”的才50.78%(見圖二)。表明農村地區村民理財意識薄弱。
(三)農村地區投資理財環境
調查發現,在農村地區理財環境建設不足,村民接受理財教育和了解理財的渠道讓人擔憂。從下面的數據可了解當前農村地區理財環境的建設情況。
表三 所在鄉鎮理財機構比例
所在鄉鎮理財機構 個數 占比
農村信用社 108 33.9%
銀行 171 53.6%
保險公司 34 10.7%
證劵公司 6 1.9%
所在的鄉鎮理財機構中,大部分是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所以對于理財而言,村民以存款為主,很少用來買保險和證券投資。
表四 了解理財的渠道
理財渠道 個數 占比
電視廣播新聞媒體 144 49.3%
報紙雜志等 48 16.4%
專業的人員介紹 27 9.2%
參加過培訓 6 2.1%
網上了解過 38 13.0%
政府文件 29 9.9%
從村民了解理財的渠道來看,村民主要集中于通過電視廣播新聞媒體,占49.3%。而通過專業人員介紹及參加培訓的渠道僅有11.3%(見表四)。可見村民接受理財知識的渠道還需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地區理財現狀與結論
(一)農村地區理財現狀
統攬整個調查的來的數據分析,不難看出當前農村地區的理財投資現狀令人堪憂。絕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低,村民們對投資理財缺乏基本理解。加之沒有完善的理財市場等條件限制,制約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數據顯示,由于農村居民整體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緩慢。村民的大部分收入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住房、教育以及醫療等開支。其中教育類支出占家庭收入總支出的39.7%;其次是生活必須品,占37.3%,經過數據的對比分析,農村地區的人們對理財的觀念模糊,不了解理財的含義的村民比例都超過調查對象人數的80%。此外數據顯示:一是不同收入階層的家庭都有著對理財的需求。但在理財目的的調查中顯示“保障家人教育”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相對較多,分別占54.12%、12.16%。表明在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的農村地區,人們的理財目的還是偏向于基礎教育和提高生活水平。二是約有36%的村民因為文化水平低和找不到合適的途徑而不理財。這也說明當前農村理財市場發展緩慢的兩個原因,一是人們文化素養低,不懂理財。二是想理財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途徑。這種情況下,很多村民被迫無奈選擇儲蓄。數據顯示43.7%的人認為“存錢”是最理想的理財方式,這也從側面表現農村理財市場可選擇的理財機構或理財產品之少。
對于農村理財環境的調查中發現,農村地區理財環境建設不足,人們迫切希望能有專門的理財場所。調查顯示約有56%的村民希望能有專門的理財場所。理財機構偏少,農村的理財機構以信用社和銀行為主,共占比88%。人們對理財知識的了解渠道單一,大部分還是以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為主。此外村民對相關的政府政策和理財產品多樣化也有著較強的需求。調查顯示,42%的調查對象希望有更好的政府政策,27%的村民希望有更多適合他們的理財產品。
(二)結論
當前農村地區的理財投資現狀不容樂觀。受到教育水平限制,絕大部分村民并不了解投資理財的真正含義,理財意識意識薄弱。加之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村民的大部分收入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住房、教育以及醫療等開支,其手中的閑置資金并不多,加之缺少必要的理財知識的學習,使得人們難以應對和防范金融投資產品因市場波動而產生的風險。
此外,還有農村地區的理財的基礎建設不足,缺少專業的理財機構或者相關的點,已有的理財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少,政府和金融機構對農村理財市場的重視不足,致使人們學習理財知識的渠道單一。村民即使想要學習或者購買理財產品也找不到合適途徑。
因此,村民的金融理財行為普遍具有盲目性和從眾性的特征,這就是當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的現狀。
五、對策和建議
1.提高農村居民理財意識
針對農村地區教育相對落后的現狀,為提高農村居民的理財意識,建議相關金融機構應積極創造條件,為村民提供專業化、多樣化的理財服務,將通俗易懂、具體實用的金融知識融入村民意識,從而大幅度提高村民的參與理財投資的積極性。
2.政策鼓勵
政府能出臺針對農村地區理財市場利好政策,讓相應的金融機構看到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使其自發的積極的開拓農村理財市場,一方面讓農村地區的人們從理財行為中獲益,另一方面加快我國金融業的發展。
3.加強對農村理財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
要開拓農村金融市場首先應改善農村金融理財環境,加強硬件、軟件設施建設是必要之舉。一方面要多增加保險、證券等理財投資機構的營業點,另一方面應該向農民普及電腦網絡知識,各級政府部門采取優惠措施鼓勵農民購置使用電腦設備和寬帶網絡,使廣大農民能夠利用現代科技獲取致富信息,完善農村金融理財環境。
4.設計符合農村居民需求的理財工具
考慮到農村居民的經濟水平、生活和金融知識水平等實際狀況,應該加大金融創新改革,設計迎合農村居民心理、風險低、收益穩定的理財工具。開發村民理財市場,讓村民輕松理財,提高收入。同時應大力發展農民養老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適合村民的健康險種,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保障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彤. 王積田.望奎縣農村居民投資理財狀況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8).
[2]郭洪生.欠發達地區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J].黑龍江金融,2009(2).
[3]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于2012年11月20日在2012新浪金麒麟論壇致辭
篇2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股市大步走牛,到2007年底,滬深兩市投資者開戶數過億,基金投資賬戶數超過9000萬。特別令人振奮的是,黨的十七大提出,讓“中等收入者占多數”,強調“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并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以此為標志,中國真正進入大眾投資時代,服務于大眾經濟生活的經濟廣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選準突圍方向:讓經濟廣播回歸“經濟”
說起來,經濟廣播從一誕生就先天不足。廣播是內容產業,“內容為王,形式是金”,但經濟廣播最初的風光主要不是因為“經濟”這個內容,而是因為形式。1986年12月16日,廣東珠江經濟臺誕生,大板塊、主持人直播、熱線電話參與的“珠江模式”引起轟動,引發全國范圍的廣播改革。這種形式的意義在于,一根電話線,把廣播與百姓連在了一起,撥通電話,老百姓的聲音可以傳遍四面八方,廣播那層神秘甚至是神圣的面紗被撩開了,深入走向大眾的廣播借此走出了低谷。但從內容上說,這時的經濟廣播,還是綜合廣播,沒有多少“經濟”的內容,因為當初珠江經濟臺之所以叫“經濟臺”,并不是要經營“經濟”,而是要學習香港的辦臺模式,自負盈虧,進行商業化運作,搞商業臺。因為當時的主管部門不允許叫“商業臺”。于是,折衷一下,就叫“經濟臺”了。直到今天,珠江經濟臺從定位上講依然不是專業的經濟廣播,而是粵語的綜合廣播。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沒有多少“經濟”內涵的經濟廣播運行模式逐漸被文藝、音樂、交通、生活等專業廣播效仿,大板塊、全直播的形式運用到這些專業頻道之后,其內容更專業,聽眾市場更細分。于是,帶有“百貨店”性質的經濟廣播被一個個“專賣店”所取代,聽眾分流,其品牌優勢漸漸發生了逆轉。到90年代后期,以北京交通臺為代表的交通廣播迅速崛起,新聞廣播、音樂廣播持續走強,經濟廣播的優勢幾乎喪失殆盡,深陷重圍。
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廣播,其生存和發展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目前,中國經濟無論是市場化的程度、經濟總量,還是經濟國際化的程度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數以億計的股民、基民(基金投資者)的出現,中國進入了大眾投資時代。連當年大學經濟學教授都感覺新鮮的股票,如今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普通百姓比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關注經濟及相關信息,比如國有股減持、利息稅變化、利率調整、奧運會召開等等。也比任何一個時期關注國際風云變幻,比如國際油價變化,期貨、匯市行情等等。因為在大眾投資時代,任何國內、國際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發股市的波動,關乎個人錢包的漲鼓。
作為大眾投資者,面對高風險、高回報、瞬息萬變的市場,本能地會對投資理財的相關信息產生強烈愿望,2008春節晚會上的相聲《瘋狂股迷》就是對某些人夸張而又形象的寫照。作為專業經濟廣播,可以為大眾投資者提供及時、快捷、權威的信息服務,并輔之以必要的信息解讀,這樣,即便是“小眾”廣播,但依然可以“一招鮮,吃遍天”,擁有最忠誠的廣播聽眾。比如,中央電臺經濟之聲改版后,增加了證券信息的密度和數量,2007年1~4月,北京的聽眾規模比上年同期增長超過五成。據央視索福瑞公司調查,2007年,山東廣播經濟頻道進行大幅度改版后,早間的《財富早班車》,中午的《財富黃金檔》、《理財博士》,晚間的《金錢樹》,均以理財為主打內容,在30~55歲、月收入2000元以上人群中,收聽率高居第一。
所以,作為大眾傳媒的經濟廣播,順應形勢變化,滿足聽眾需求,回歸“經濟”軌道,借機突出重圍,正當其時!
內容上突圍:以“專”取勝,打造經濟廣播核心競爭力
經濟廣播突出重圍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參與競爭的主體而言,核心競爭力是指在競爭的環境中,從根本上決定并制約自身生存發展及持久競爭優勢的能力。這樣的競爭力具有獨特性、獨占性和不可模仿性。所謂廣播的核心競爭力,是指廣播媒體提供獨特性、獨占性和不可仿效性信息的能力。
對經濟廣播而言,新聞、音樂、娛樂等廣播內容早已不具備獨特性、獨占性和不可仿效性的特點,幾乎被所有的廣播頻率廣泛使用,依托這類資源同其他專業頻率進行全方位競爭,不可能形成經濟廣播的核心競爭力。而專業的財經、證券等投資理財信息,加之精辟準確的信息解讀,則具有獨特性、獨占性和不可模仿性,是經濟廣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目前,大眾投資理財的主要品種有銀行存款、股票、基金、保險、彩票等。全國的經濟廣播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明晰頻道定位,對開辦特色頻道、特色欄目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廣東財經927專業做股票,發揮地緣優勢,與香港廣播聯合辦節目,還依托廣播節目辦專業報紙,收效良好。
打造經濟廣播的核心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媒體的公信力。沒有公信力的媒體根本無競爭力可言。經濟里面有政治,作為專業經濟廣播,既關乎聽眾的“錢袋子”,也關乎社會的安定團結。肩負著黨、政府和人民喉舌的重任。在為聽眾提供專業信息的同時,還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廣大投資者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提醒他們防范市場風險。2007年上半年,股市出現過熱跡象,一些對市場風險并不了解的投資者在賺錢發財的心理下盲目入市,有的借錢貸款炒股,一旦虧損,對家庭、社會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山東經濟廣播通過節目和公益廣告等方式連續進行風險提示,并邀請著名股票專家楊百萬作專場報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形式上突破:以“新”求變,增強經濟廣播吸引力
形式對于廣播來講十分重要,經濟廣播最初的崛起就源于形式。對經濟廣播而言,如何通過形式的創新,揚長避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移動、快捷是廣播的傳統優勢。結合經濟廣播的特點,浙江經濟廣播在全國率先推出“逢八播報”,在股市開盤期間的8分、18分、28分……播報股市行情。山東和很多省份的經濟廣播推出正點、半點股市播報,深受聽眾的青睞。
互動是廣播最突出的優勢。經濟廣播的發展離不開互動。山東經廣《金錢樹》節目推出“理財工作室”,連線理財專家和家庭主婦,結合家庭理財方案推廣科學理財理念。另一檔《股海沖浪》推出專家電話實時解股,把有資質的股評專家請到直播間,通過熱線解答股民疑問。半個小時時間,可接聽幾十個電話。
通俗化是經濟廣播的必修課。與其他專業廣播相比,經濟廣播要用大量的專業術語,晦澀難懂。如何讓內行人聽得不累,外行人聽得有趣,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山東經濟廣播《財富早班車》推出理財故事,《理財博士》把枯燥的理財內容,變成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深受聽眾喜愛。
在節目創新方面,福建經濟廣播的《一路向前》值得稱道。該節目借鑒交通廣播的模式,融股市、財經、路況、新聞、娛樂為一體,通過互動的方式,打造了一檔全新的財經節目,人氣頗旺;此外,天津經濟廣播的《理財百事通》、貴州臺經濟廣播推出《股市三人行》等,也各有高招,使經濟廣播的特色更加突出,對目標聽眾的吸引力顯著增強。
另外,作為經濟廣播,還可以通過體現專業特色的活動,擴大經濟頻道影響力。比如,山東經濟廣播通過市場運作的模式,依托《金錢樹》節目,2007年舉辦了7場大型理財報告會,把直播間搬到了會場,面對面與投資者交流,不僅擴大了頻道和節目影響,還增加了收入。
實踐證明,經濟廣播回歸“經濟”,既有人緣,也有“錢途”。山東經濟廣播從2007年4月起進行節目改版,大幅度削減音樂節目,撤銷小說評書類節目,推出正點、半點股市快報,新開辦《股海沖浪》節目,調整充實《金錢樹》節目,收聽率和市場份額大幅提升。由于目標聽眾以股民、基民、彩民為主,中高收入聽眾居多,實現了市場份額和廣告創收的大幅增長。央視索福瑞公司的調查數據表明,與改版前的1~3月相比,9月份的市場份額增加了191%,預計全年收入增幅在20%以上。其中,金融、汽車的廣告收入同比增長了兩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