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學英語設計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2: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教學英語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教學英語設計

篇1

【關鍵詞】英語;教學;導學;設計

一、單元課時導學案的設計

1.透徹理解新課標的要求是編英語導學案的前提

在單元備課中,語言技能目標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們的學案必須設計每日聽讀,完形閱讀,天天閱讀,書面表達等題型,同時結合初三的特點,增加走進中考,讓學生跟中考真題有個零距離的接觸,因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我們設計的閱讀題目要難易適當,選擇的語言材料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對學生有用,生動有趣,富有幽默,最好涉及到某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習俗、生活方式等文化,能夠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傳說”,這些網(wǎng)絡新語言都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材料中,這樣的設計的目的同時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新課標教學中抓住教學重點

語言知識目標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話題五個方面的知識。詞匯相關的知識通常放在課前自主研習的部分。針對課堂的重點和難點我們設計課堂合作研究部分,通過單項選擇的形式來鞏固語言點,在課堂導練的設計中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此外還有根據(jù)詞的正確形式填空或句子的部分翻譯等,通過這些題型來鞏固落實語言點,以達到應考的能力。

綜合以上,單元課時的導學案,一般分為四個課時,section A(1),section A (2),section B 和self-check, 每個課時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①課時目標導航; ②課前自主研習; ③ 課堂合作研究; ④課后激情拓展;⑤中考真題探究; ⑥課標新題型。

二、語法課的設計

新課標的每單元Grammar focus 中都會出現(xiàn)相關的語法專題,為了更好地延伸課堂,讓學生更好的學習以及了解該語法的運用。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學習目標。如:九年級被動語態(tài)專練學習目標:掌握各種時態(tài)的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能夠正確的把主動語態(tài)變?yōu)楸粍诱Z態(tài)、掌握被動語態(tài)的各種特殊用法;

(2)語法概述,構成以及用法,注意問題。

(3)課內探究案,實例如下:

課內探究案

思考一:各種時態(tài)的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

練習鞏固:用所給動詞的適當形式填空

1. Our TV set _______________ (repair) yesterday.

2. A new building __________________ (build) in our school next year.

3. Many books on science _________________ (buy) since I went to college.

4. Now he _________ (be) asked if the meeting ____________ (hold) next Friday.

思考二:怎樣把一個句子由主動語態(tài)變?yōu)楸粍诱Z態(tài)?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many countries.

English is spoken in many countries.

1. They often plant trees in spring every year.

2. We will hold the sports meeting next time

3. Did your father write the book?

4. Where do they make the machine?.

思考三:含有雙賓語的句子怎樣變被動語態(tài)?

例如: Jim gave her a book.

She was given a book by Jim.

A book was given to her by Jim.

1. The teacher showed the children a beautiful picture.

2. My father bought me a new bike.

思考四:動詞不定式做賓語補足語的句子怎樣變被動?

askto do sth――____________________

tellto do sth――____________________

makedo sth――____________________

seedo sth――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習鞏固:用所給動詞的適當形式填空

1. The baby _______ (make)___________ (cry) by his sister.

2. Jim _________often______ (hear) _________ (sing) in the room.

3. Jack _________(ask) ____________(answer) the question in French.

思考五:有關被動語態(tài)的幾種句型

1. need/want/require + doing = need/want/require + to be done

2. It is said that… 據(jù)說

It is reported that …據(jù)報道

3. 復合句變被動,主從句都要變

If a computer is bought for me , the work will be finished more quickly

思考六: 不用被動語態(tài)的動詞:

1. 不及物動詞(vi.) 如: happen, take place, appear, disappear …

A traffic accident ________ (happen) just now.

2. 連系動詞(Link.v.) 如:be, look, seem, feel, sound, smell, taste, get, turn, become…

Peking Opera ________ (sound) beautiful

3. 當此動詞表示事物的自然屬性的時候:

The pen _________ (write) very fast.

This kind of sweater _______ (sell) well.

三、總結

復習導學案主要以講練結合,達到重難點對比歸納,綜合運用的目的。語法學習目標的設立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要求,明確學習意向,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期盼,增加一份責任,又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提供一個明確而有效的自我評價,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語法難點。適合學生的學案才是最優(yōu)質的學案,也是設計時心里要思考如何確保學生學得更好為出發(fā)點,要全面了解學情,才是重要保障。由于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不一樣,英語導學案的使用更多地作為課堂、課后的筆頭訓練題使用,因此我認為設計好導學案是高效課堂鞏固的保證。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提問;英語閱讀;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306-01

一、提問要合乎學生實際情況

如果我們所在班的學生學習情況為上等水平,學生成績普遍良好,那么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忌直貴曲”。這樣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智力,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如在教學《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Page17 in Junior BOOKⅢ)一課時我們作了如下一組問題設計:

①Why did Ben Lambert take vacation in Canana this time?

②Who was Ben Lambert ?

③What are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

④Do you think Ben Lambert had a good time this time ? Why ?

⑤How long did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take ?

因為問題設計時考慮到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課堂上許多學生躍躍欲試,競相發(fā)言,動口動腦,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如果我們所在班的學生學習情況處于下等水平,學生成績普遍不好,那么我們在設計問題時應該簡單直接。學生不需作過多的思考就能解決問題。這樣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也能提升學習的興趣。對此本課可作如下問題設計:

① Is Ben Lambert a famous French singer ?

② Has Ben Lambert been to Europe ?

③ What are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

④ Can Ben Lambert speak French ?

⑤ Did Ben Lambert enjoy taking vacations ?

很明顯,這幾個問題的設計,一般地說比較淺。學生答題時幾乎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回答,相比而言,這種提問設計有利于提高普通班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普通班學生好強的心理。

當然,如果我們所在班既有部分成績好的學生也有部分成績差的學生,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綜合在一起,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給出相應的問題,從而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二、提問設計要設階梯,層層遞進,逐級攀登,以完成教學任務

對于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我們盡量設 計一些鋪墊性的問題,依據(jù)學生水平,想方設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近及遠,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步解決大問 題,從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看,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如教學《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Page17 in Junior BOOKⅢ》一課的問題設計可以一個比一個難,一個接一個揭示文章的主題,使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容,掌握 所學知識,向問題本質靠攏,培養(yǎng)分析理解能力。在提問設計時,我們可以抓住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心理,逐層展開,步步深入。對此,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① Who was Ben Lambert ?

② What are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

③ Why did Ben Lambert take vacation in Canana this time?

④ How long did Ben Lambert’s vacation plans take ?

⑤ Do you think Ben Lambert had a good time this time ? Why ?

這五個問題的設計基本包括了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通過由淺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終使思維能力達到理想境界,迫使學生在定勢范圍內連續(xù)思維。這種提問設計的程序是非常合理的。

篇3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學模式;語言轉換手法

一、引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教育部,2001;以下簡稱《課標》)提出初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閱讀訓練掌握閱讀技巧,獲取信息及閱讀的樂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策略、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跨文化意識。但是,我在校教研的過程中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將閱讀教學定位于重點學習閱讀材料中的語法結構和詞匯,未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技巧訓練,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策略,享受閱讀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那么如何設計閱讀教學活動呢?本文以一節(jié)閱讀課為例,探討 PWP 閱讀教學模式。

PWP 閱讀教學模式將閱讀教學分為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讀前活動(Pre-reading)、讀中活動 (While-reading) 和讀后活動 (Post-reading)。讀前活動的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激活背景知識,進入主題,常見的活動有預測、創(chuàng)設情景、 快讀、找讀等。讀中活動的目的是獲取并加工處理信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為后期的產(chǎn)出活動做準備,常見的活動有語言轉換手法、提問、推測等。讀后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深化主題,運用語言并做產(chǎn)出活動,常見的活動有討論、 角色扮演、 填空、寫作等。

二、課例展示與設計說明

1.本節(jié)課是牛津英語8B Unit1 Reading (Times have changed)本課的主要目標是了解北京陽光鎮(zhèn)的變化情況、學會對比某地過去和現(xiàn)在的情況,并描述發(fā)生的變化。

2.教學步驟與設計說明

Step1 Lead-in

展示我們鄉(xiāng)鎮(zhèn)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一些圖片,鼓勵學生討論它們的變化(每個學生哪怕說一兩句話也行),通過對比前后的變化呈現(xiàn)出生詞 cinema,factory, waste 等。

〔設計說明〕課堂導入通過師生討論,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家鄉(xiāng)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在這個活動中,既激發(fā)了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即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同時引出本課的話題并把生詞呈現(xiàn)在一定的語境中,為本節(jié)課的閱讀教學做好準備。

Step2 Pre-reading

讓學生讀標題預測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并談談他們想知道什么。

〔設計說明〕閱讀不是單向語言輸入,而是學生主動探索語言的生本互動過程。因此讀前設計預測活動,是為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熱情理解文章大意。

Step3 While-reading

1.進一步閱讀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設計說明〕這個活動形式叫做語言轉換手法,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表格的填寫,旨在讓學生獲取細節(jié)信息,使學生提取關鍵詞并掌握信息框架。語言轉換手法主要是利用視覺輔助從而使文章中的信息形象化。有研究表明對文章信息的形象化有助于外語學習者在閱讀時理解文章的意思。

2.跟錄音大聲朗讀

〔設計說明〕模仿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比較容易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朗讀不僅有利于糾正學生的讀音,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好的語感。

Step4 Post-reading

1.利用上面表格,兩人小組練習相互介紹陽光鎮(zhèn)的變化。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上面的視覺信息讓學生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讓學生體會文章主要內容及篇章結構,為下一步的生成性練習做好準備。

2.四人小組練習,其中一人扮演記者采訪其他三人有關我們鄉(xiāng)鎮(zhèn)的變化及其影響。

〔設計說明〕設計閱讀后的產(chǎn)出活動為學生提供了運用所學語言的機會,此時學生的表演欲望也很強烈,很想在同學們的面前展示自己的風采,在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篇4

【關鍵詞】 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讀后活動設計

閱讀不僅是學習者需要掌握的重要語言技能之一,而且也是學習者獲得語言輸入, 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了解跨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閱讀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即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時刻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恰如其分地利用所擁有的閱讀資源及多種教學方式,巧妙地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以形成讀前引入自然、讀中層層遞進、讀后結合實踐的三點式來達成教學目標。縱觀目前的閱讀課,大多數(shù)老師都能精心設計閱讀前的活動,讓閱讀課有一個很好的開端。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處理也比較到位,并且能在閱讀過程中滲透一些閱讀策略,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對閱讀后的活動設計,發(fā)現(xiàn)有好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活動脫離教學目標,有的活動太流于形式而沒有內容,有的活動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僅僅是為活動而活動。這樣的讀后教學過程沒有多大的意義。筆者認為要使讀后教學過程真正有意義,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達到對所學材料的鞏固內化,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對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活動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活動過難,超出了學生實際水平,或者由于缺少某一方面的生活實踐,難以理解時,活動的設計就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活動過易,激不起學生興趣,也達不到對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在一次優(yōu)質課比武中執(zhí)教過一堂課外閱讀課Harry Potter。主要是講了作者羅琳在寫書前后的生活經(jīng)歷――之前她過著貧窮而艱難的生活,在Harry Potter一書出版以后,她成了一個著名作家同時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在文本分析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什么是影響她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學生找到了答案:It’s her dream―to be a writer.當然光有夢想還是不夠的。因此筆者在這里又設計了一個discussion― Besides “having a dream”, what else made her successful ?學生有從文中找到的答案,也有自己得出的結論……在本課最后的讀后拓展活動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張表格:

讓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然后把它記錄下來并且完成一個report。處于15,16歲青春時光的孩子們,個個都懷有理想,憧憬理想,而且這年齡階段的孩子樂于與同伴分享他們的經(jīng)歷。因此,對于這樣一個活動,學生是有興趣的,而且是有話可講的。再加上在讓他們做之前,我先給他們示范了我的example,因此,活動操作得很順利。學生既與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夢想,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又意識到任何夢想的背后都需要有努力的付出,這會令他們更加客觀地看待現(xiàn)實,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樣的活動主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學生有話講,愿意講,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可以說這個讀后活動為本課作了一個很好的結尾。

2. 活動要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

在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下,出現(xiàn)了不少這樣的現(xiàn)象:課堂活動形式多樣,整堂課熱鬧非凡,學生的參與度也很高,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之間缺乏應有的關聯(lián),學生只是在為討論而討論,為活動而活動。這樣的活動方向不明確,內容松散雜亂,從教學的有效性角度看,實在是不可取的。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意識到只有為教學內容和目標服務的活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活動。筆者聽過八年級下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 的兩堂課。兩位老師的讀后活動分別是這樣設計的:第一位老師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并列舉: What can’t we do in social situations in China?而第二位老師則是給了學生這樣一句話:I think etiqutte is _______ because _______.讓學生思考填寫。看似兩位老師的讀后活動設計都很簡單,只不過一個是以小組的形式,另一個則是個人的活動,顯得更加單薄。可是仔細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第一個活動對學生來說,不上這堂課他們也可以說出來。而第二個活動則考查的是基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后整合信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如果沒有上過這堂課,學生是很難完成這個任務的。聽專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一堂閱讀課的讀后活動對學生來說是可以脫離教學內容而完成的,那這堂課無疑是失敗的!想來確實有道理,讀后活動本身就是用來鞏固所學語言,深化主題內容的,如果脫離了所學內容,那活動又只是一個形式而已了。

3. 活動要以提高學生能力為目的

英語讀后活動是一個圍繞閱讀材料深化鞏固知識的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通過口頭、筆頭練習進行知識的內化、遷移,從而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開發(fā)思維能力、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語言講究的是聽、說、讀、寫。在讀后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材料的特點設計不同的活動:如課文復述,它不同于簡單、機械地背誦課文,而是需要把閱讀內容加以整理,有重點、有條理敘述出來,融理解、記憶、表達于一體。此類活動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避免死記硬背的弊端,使學生的基礎知識與能力得到同步發(fā)展;也可以是采訪問答,此類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既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對一些理論性比較強的課文可以采取辯論的活動形式,辯論是對邏輯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以及團隊配合的考量,不僅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口才,并讓學生明白事物都有兩面性,要用客觀的眼光和心態(tài)看待事物;而對一些有故事情節(jié)的課文,則可以采取續(xù)寫,仿寫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總之,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活動,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遵循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jù)《課程標準》,認真分析處理教材,精心設計讀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活動提高思維和語言運用的能力。

篇5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語境創(chuàng)設;重要性;對策;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

目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在不斷提高。英語教學新形勢下的要求中,做出了相應的改善。語境是英語學習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只有使學生掌握了語境,才可以對英語句式正確運用。在初中階段,是初中生學英語的啟蒙階段。只有在啟蒙階段對英語做好基礎,才能在以后的各個學習階段更好的運用英語,發(fā)揮學生自身應有的潛能。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要對教育模式不斷改善,通過自身培養(yǎng)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英語教學中,使學生正確認識語境,運用語境,培養(yǎng)初中生對英語語境進一步的認識,使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發(fā)揮最大限度的作用,這對培養(yǎng)初中生的英語語境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初中英語教學的特點

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中,要結合英語課堂教學的本質,對學生實施正確的教導方式,不斷完善英語教學模式,改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使課堂英語教學進一步優(yōu)化。在語境中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使英語教學質量得到有效地提升。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來完成教學模式,使英語教學模式實現(xiàn)多樣化,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進行相互交流,相互探究,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有效提升。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語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性

1、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方式,是為了實現(xiàn)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語言溝通,在這里,語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時學習英語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種情況:(1)在讀和聽的過程中,有些英語詞匯和句子感覺熟悉,卻不明白這些英語詞匯和句子的正確含義;(2)在說和寫的過程中,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說了或者寫出不符合英語用法的表達方式。例如,在學習英語中想要表達一個人的身高,學生常會用:He /She is long,用He/She likes…來回答What is he/she like?這就是問題所在,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1]。

2、培養(yǎng)學生準確地理解詞匯

在學習英語中,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對英語詞匯進行理解。不能讓學生對單詞或者語句死記硬背,這樣不但得不到學習的效果,反而容易使單詞與單詞之間,詞匯與此會之間的意思弄混,甚至忘記其意思的含義。對于相似的英語單詞,例如:protest(抗議)和protect(保護),commerce(商業(yè))和commence(開始),today(今天)和toady(諂媚者)等,要使學生靈活記憶這些相似的單詞,需要利用某個單詞聯(lián)想到相似的單詞并經(jīng)常查看其中的意思,這樣就不會使單詞與單詞之間的意思混淆。

3、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體,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愛好,并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與運用英語,例如跟朋友見面可以用英語打招呼:Hi,how are you?--I am fine,and you?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引入進來,提升學生學學習英語的動力,有效認識語境的用法,利用語境正確的運用英語詞匯,發(fā)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2]。

4、提升學生對英語語法的認識

語篇是由語句互相組合而構成的,按照不同的組成形式,整個語篇的內容就不同,另外,也可以以記述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雖然語篇中涵蓋了語境,但是在語境的引導下,才能夠形成語篇。語篇中的語境包含了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及環(huán)境,所以,通過對語境的了解,才可以準確的找到語篇中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及環(huán)境等相關內容,這樣才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對英語語法的認識。

5、深化學生認知英語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根據(jù)每個學生對學習英語時不同的心理,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自由學習的氛圍,在學生進行自由表述的過程中,對自身已有的知識能夠流暢的運用。通過這種自由教學的模式,可以在自由表述的語境中,將學生自身的學習潛力展現(xiàn)出來,從而深化學生認知英語的能力。所以說,語境創(chuàng)設對學生學習英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3]。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語境創(chuàng)設的對策

1、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進行語境創(chuàng)設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多媒體在教學應用中越來越廣泛,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在英語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英語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但是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難以實現(xiàn)創(chuàng)造真實語言氛圍的目的的。教師利用多媒體來進行組織課堂教學,合理的應用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例如,把有關英語的聲音、圖像和視頻帶到教學課堂中,使學生置身于學習英語的情境中,促進教學氛圍的活躍性,促使學生積極地加入到英語交流中來,從而可以使英語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4]。

2、將英語教學中語境創(chuàng)設應用到實踐中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教學的場所只能在教室,要合理結合實踐性教學模式,改造課堂英語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還是創(chuàng)造者和引導者。為了改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課文而進行合理的設計實踐活動。在學習英語的實踐中促進學生快速進入情境活動中去,例如,組織小組進行討論或者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3、結合英語中的文化背景進行語境創(chuàng)設

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一味向學生講解文章的表面意思,要不僅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了解文章中所涉及到的重點內容。另外,對有關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歷史事件和大眾的生活習慣等內容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能夠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的了解和領悟[5]。讓學生認識到,因為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人們對某些詞匯的理解不同,所以表現(xiàn)的方式也會不同,這往往會導致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講解課文時,介紹文章中相關的文化背景,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語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起來。并在實踐中使學生做到多讀英語,和多練英語語境。這樣才可以促進學生在以后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英語知識運用自如,并在實際生活中準確的運用英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對語境的運用,可以發(fā)揮學生對學習英語的潛力,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語句的理解和記憶,通過語境的正確引導,可以使學生深刻的領會到英語句子的意思,對大體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從而使學生有效提升對英語的學習能力。英語在初中階段來講,是一門重要的學科,為了使初中生在初中階段打好學習英語的基礎,需要重視語境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吳琴芳.淺談語境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J].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07).

[2]楊娟.構造英語運用語境,提高學生英文修養(yǎng)--淺析原聲電影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輔助應用[J].校園英語,2012(02).

[3]徐娟.淺談語境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2013,(02).

篇6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導入;主要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英語是現(xiàn)代社會使用最廣泛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門語言,這就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效率首先應做好導入工作。通過故事、問題以及逸聞趣事等方式導入要學習的英語知識,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對開展英語教學有很大幫助。

一、 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導入設計的基本要求

(一) 課堂導入設計要與課堂學習內容一致

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要根據(jù)教學對象以及教學內容來設計符合實際情況的導入方法。首先應從教學目標出發(fā),明確教學任務,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內容。其次,導入內容要簡潔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二) 課堂導入設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及啟發(fā)性

在素質教育形勢下,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課堂導入內容要能夠激勵學生與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其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使他們不斷體驗自我成就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教師在導入時可以選用一些搞笑視頻或趣味化的故事來引導學生不斷進入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活躍的氛圍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三) 設計課堂導入時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懸念

在設計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來設置一些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來探索問題并發(fā)散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方法時不但要抓住課堂學習內容,還要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導入的主導。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或問題的方式來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發(fā)散思維,積極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努力打造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環(huán)境,使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二、 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導入的有效方法

(一) 直觀導入法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主要是教師向學生教授一些單詞、句子和語法結構,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在學習時也感到比較枯燥乏味。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以及實物等來導入要學習的英語知識,把抽象的英語知識具體化,這樣學生就可以對要學的知識有一個比較清晰直觀的印象,從而不斷激發(fā)起學習興趣。

(二) 談話式導入法

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設定一個談論的話題,然后留給學生一些時間讓其進行自由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課前討論的內容可以是學生熟悉的事物、社會熱點等,但選擇的話題必須要和課堂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指導。在學生討論完成后教師可以挑選部分同學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從而逐漸引入要學習的英語知識,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中進入到了課堂學習中,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 歌曲導入法

中學生處在身體及心理生長發(fā)育的重要階段,接受各種新事物的能力較強,音樂是現(xiàn)代中學生普遍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設計英語課堂導入方法時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愛好,通過英文歌曲來導入要學習的英語內容。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英文歌曲,讓學生慢慢欣賞與體會,形成一種輕松的課堂氛圍。在歌曲播放完畢后教師可以對歌曲的內容及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對所欣賞的歌曲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激發(fā)出其學習的興趣。同時音樂導入法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的成長也有很大幫助。

(四) 懸念導入法

利用懸念導入法來開展英語教學就是在教學之前,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解答,教師提問的問題要能夠和課本內容聯(lián)系起來,同時還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實際。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及反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索,由于中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會就教師提出的問題迅速地進入討論中,進而不斷挖掘出課本知識的本質與內涵。

(五) 故事導入法

故事導入法是指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引入要學習的內容,由于學生對各類語言故事或者時事新聞有著較大的興趣,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與欲望。由于課文內容與故事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學生在聽完故事后為了獲得與故事相關的信息便會積極深入到課文中去,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效率。

結語: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英語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一項基本技能,要學好英語知識,必須要在初中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實際出有效的課堂導入方法,使初中英語教學更加趣味化、高效化與科學化,使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樂鑫.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1(07)

[2] 孟薇.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導入技巧[J].新課程(上),2011(01)

[3] 范鐘靈.探究式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04)

篇7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提問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31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fā)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xiàn)個性的過程。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設疑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高效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遇到的情況,而且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觀察與調整,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根據(jù)教學內容、目標和要求設計課堂提問進行教學問答,檢查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開闊學生思路,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及時調節(jié)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沿著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的、有效的課堂提問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又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課堂提問及其意義

(一)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指教學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的刺激以及指示學生做什么、如何做的行為。英語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目的、學情等設計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把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過程分解為一個個的教學階段,又把教學階段分解為一個個的教學步驟。課堂提問是實施教學步驟的基本手段。課堂提問適用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武器”。它是一種課堂教學的方法,更是一種教學的藝術。

(二)課堂提問的意義:

1、引發(fā)思考,利于實現(xiàn)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

2、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3、融洽感情,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交際能力

三、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

近年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倡導體驗、啟發(fā)、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教學,使課堂提問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受重視,是“有效教學的核心”。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一個好問題的設置,即恰當?shù)慕虒W提問,不僅是聯(lián)系師生及學生與學生間的思維的紐帶, 更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運用和相互英語交際的有效手段,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必須遵循有效性原則,依據(jù)教學內容,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xiàn)出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和條理性,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

例如,《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1 Reading: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 閱讀課教授時,我分幾個不同步驟,對課堂提問進行了如下設計:

第一步:讀前導向性提問的設計

依據(jù):課文標題、篇章結構、課文插圖、關鍵詞匯等

目的: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討論,激活相關知識網(wǎng)絡,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愿望。

設計導向性問題:

(1) What are we going to read about in this passage?

(2) What are the robots doing in the picture?

(3) Where are they from?

(4) What do they look like? Are they like human beings?

(5) Do you like robots?

……

第二步:讀中細節(jié)性提問的設計

依據(jù):在學生精讀課文的基礎上

目的:為了對課文的信息層次、人物關系、情節(jié)變化等作深層檢測,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所學內容。

設計細節(jié)性問題:

(1) Where can we often find robots help with the housework and do the most unpleasant jobs?

(2) How many different shapes of robot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3) When will people have these human-like robots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s?

(4) What do the scientists think of the robots in the future?

(5) Do they have different ideas or the same ideas?

(6) What things can robots do now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第三步:讀后評價性提問的設計

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社會知識和經(jīng)驗及對所學課文的價值判斷

目的:培養(yǎng)學生吸收信息、利用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閱讀交際化。

設計評價性問題:

(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

(2) Do you think robots are useful or not?

(3)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in the future?

(4) In what ways do you think a robot can help you in the future?

(5) What are you going do in order to help develop the science on robots?

……

四、設計英語課堂提問的方法

由于教材課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根據(jù)所學課文的內容和寫作特點,注意運用不同的課堂提問法:

(一)比較提問法

(二)邏輯順序提問法

(三)時間順序提問法

(四)聯(lián)系實際、誘發(fā)想象提問法

(五)直觀形象提問法

五、設計英語課堂教學提問應注意的問題

(一)設計提問要目標明確,靈活多樣,富于趣味性。

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的為指南。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要研究問題設計的目標。備課時既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本課教學目標,又要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有的放矢地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熱點,設計形式新穎別致、靈活多樣、富有新意的提問系列,如新課導入的問題、承上啟下的過渡性問題、學習指導性的問題、知識理解的啟發(fā)性問題、觸類旁通的發(fā)散性問題、歸納總結的聚斂性問題、溫故知新的復習性問題等,使學生喜聞樂答,興趣盎然,提高積極性,課堂就會活躍起來。相反,同樣一個問題如果“老調重彈”,會使學生感到厭倦、乏味。

(二)設計問題應層次清晰,因人施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根據(jù)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還應考慮學生的心理和年齡、學生的實際(包括文化素質、智力水平),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因材施教,因人施問,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機會發(fā)言,享受到獲取新知識的歡愉和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三)及時反饋課堂提問,避免誤區(qū),確保有效性。

須及時地反饋課堂提問,課堂提問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更不能頻繁煩瑣。設計問題時要避免一些常見誤區(qū),如課堂隨心所欲的問題、流于形式的問題、只問優(yōu)生的問題、只讓集體回答的問題、過于簡單的問題(如“Yes” or “No”, “Right” or “Wrong”)等。課堂提問設計是預設的,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的過程。教師提問時應體現(xiàn)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的原則,應該根據(jù)學生課堂反應,對學生答案進行適當提煉,及時調整課堂提問策略,適當有效地加以追問,將語言學習從單純的形式學習向通過形式展現(xiàn)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發(fā)展,實現(xiàn)“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這樣極大地擴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確保提問的有效性。

六、結束語

西方學者德加默提出:“提問得好即教得好”。英語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教師課堂提問的設計必須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來研究課堂問題設計的藝術,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激發(fā)興趣、啟發(fā)思維、難易適度為原則,精心設計提問,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它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按照教學規(guī)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中提問的策略,把握其要點,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有效地發(fā)展學生思維,指導訓練學生的學習策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在課堂提問的藝術上不斷實踐與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fā)揮有效提問的教學功能,從而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1版)

2. 王俊《當前課堂教學需要處理好的幾種矛盾關系》 (中學外語教與學,2012年第5期)

篇8

【關鍵詞】初中英語 教學設計 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85

英語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在當今社會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習科目,更是一種社會對外交流要求。英語學得好用得好,無論是對學生現(xiàn)階段的學習還是今后長遠的發(fā)展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但就當下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來看,初中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關鍵分水嶺,在這一階段,有的學生英語學習如魚得水,而有的學生卻是不得其法;有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非常高,有的學生卻對英語學習有一種抵觸心理。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不是特別的強,他們自身的價值觀也尚處在形成階段,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生可塑性非常強,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與感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初中生的這一特征因勢利導,在教學上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程內容,鉆研教學設計,使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及設計的英語課堂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方式,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領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自覺主動的去學習。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教學情景是指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能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某種教學效果,根據(jù)教材來引入、制造或是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富有情感色彩的場景或氛圍。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迅速正確地去理解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從而提高學習主動性,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教學情景的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情景要有生活性,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出發(fā)來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也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l(fā) have a sister ”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生活情景,在這一情景中的人物都有一定的親屬關系,且這些親屬關系是用英語單詞來代替的,學生可以根據(jù)這一情景以及自己的已有知識來猜測人物關系,從而加深對新學習單詞的印象,并且當學生在接觸到這樣的情景時自然而然也會想到自己的親人,從而提高了對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的興趣。學習內容來源于生活,同時又能在生活中學到知識,運用知識是教學情景設置生活性原則的要求。

第二,教學情景的設置注重趣味性。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談到興趣的作用時曾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時他們都思維會更加活躍,吸收和理解知識能力也會增強,就會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中去,這樣課堂氣氛也會更加輕松愉快,師生在一種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中進行互動更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第三,英語教學的情景創(chuàng)設還要注重學科性。情景創(chuàng)設不僅要緊密聯(lián)系生活給學生熟悉感,同時還要注意緊扣教學內容,體現(xiàn)學科特色,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景時應在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以英語語言環(huán)境或是英文為主,以讓學生在接觸英語環(huán)境的熏陶,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在英語思想上,教學情景的設置要以真實的英美國家的生活情景為原型,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

第四,如何將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展現(xiàn)出來呢?這就需要教師運用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來運用各種教學媒介,使教學情景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是目前教學媒介中較為先進也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方式之一。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強、共享性強、韃タ斕扔攀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讓大量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提高課堂的信息容量,縮短教學時間,并且多媒體能夠將教學情景展示的生動形象、妙趣橫生,從而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tǒ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運用多媒體來展示教學情景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活動,或是通過肢體語言、提問和實物展示等方法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二、課堂導入與課堂實踐

課堂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設計的是否精彩有效對整節(jié)課的進行都有非常大的影響,課堂導入的設計能夠大大的體現(xiàn)出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學思想,通過有趣的內容來導入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功的課堂導入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堂導入要做到簡短有效,同時,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課堂導入要緊密聯(lián)系當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導入要能自然地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另外,課堂導入要新穎有趣,不生硬,且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通過導入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形成初步認知。與創(chuàng)設情景相同,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也要注意學科性特點,教師的語言要以英語為主,體現(xiàn)英語的學科特點。

篇9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目標;問題;優(yōu)化策略

教學論認為,教學活動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三大內容,而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是處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jù),也是衡量課堂教學成敗的最主要標準之一。克拉克認為,教學目標是“努力爭取的、向前的,將要產(chǎn)生的事物。”由此不難看出,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以后預期產(chǎn)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表現(xiàn)為對學生學習結果及終結行為的具體描述。它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具有導向性與可測量性的功能。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

初中英語新課程倡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新課程標準下課堂英語教學目標應從根本上體現(xiàn)的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英語知識與技能的獲得,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與方法的運用、以及英語學習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等。然而,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和思考,許多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筆者根據(jù)自身的觀察和教學實踐,對初中英語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達到優(yōu)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策略。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筆者根據(jù)觀察和思考,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總結,并結合教學案例和自身的學習、實踐進行了理性的思考。

1.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混淆

案例1:

課題:“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5 I'm watching TV. Period 4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本單元所學的詞語及其搭配;

(2)在情境中運用現(xiàn)在進行時;

(3)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和寫等綜合能力。

分析:“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和寫的綜合能力” 屬于課程總體目標范疇,不能通過某節(jié)課或某個學期來實現(xiàn),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目標;“在情境中運用現(xiàn)在進行時”為階段性目標,無法通過一堂課來實現(xiàn);“復習鞏固本單元的詞語及其搭配”在表述上含糊不清。另外,是不是“會用”怎么判斷?,到底需要學生是理解或運用到何種程度,無法從目標中體現(xiàn)出來,這很顯然會使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三維目標隨意割裂

案例2

課題:“Go for it”八年級下,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ection A, Period 2

教學目標:

(1)語言技能

通過各種聽、說、讀、寫方面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2)語言知識

掌握本課的相關詞匯,掌握過去進行時的基本語法,討論有關“UFO”的話題。

(3)情感態(tài)度

根據(jù)學生特點,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精神。

(4)學習策略

通過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并通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

(5)文化知識

通過了解有關UFO的知識,讓學生了解自然現(xiàn)象在語言學習中具有的文化涵義。培養(yǎng)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用于探索的精神,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分析:教學的三維目標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英語教學中又細分: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無論是三維目標還是五項目標,反映在課堂上應該是整合的目標,而不是各自分離的目標。但是在案例二中,五項目標不但大而空,而且基本各自獨立。這是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的。

3. 教學目標虛設

案例3:

課題:“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10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 Period1部分的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

學習單詞:Section A---New York City, camp, summer camp, visit museums, Central Park, guide, study for exams, stay at home, go to the mountains, really.

掌握句型:Section A---Where did you/he/she/they go on vacation?

I/He/She/They went to New York City.

Oh, really? Did you/he/she/they go to Central Park?

Yes, I/he/she/they did.

/ No, I/he/she/they didn't.

(2)能力目標: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

……

分析:在對知識目標進行描述時,該案例中用了“學習、掌握”這類表述比較籠統(tǒng)的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目標的虛設。由于目標表述語的不明確,學生不知道他們具體要學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降低了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可觀測性,導致教學活動的低效。明確的目標表述語可增加教學目標的操作性,有效避免目標虛設的問題。教師要盡量準確運用“了解、理解、聽懂、會讀、會寫、掌握、運用”等行為動詞,以使教學目標可以量化。該案例中對能力目標的表述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其表述語為“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存在的問題為:1)這樣的表述語太籠統(tǒng),學生不清楚要運用什么語言項目去完成該活動;2)表述語不準確,不是談論所去的地方,而是談論以前節(jié)假日中去過或到過哪里,以及在那里做過什么,即past events/experiences。3)以何種形式談論,是Pair work還是Group work?沒有交代清楚。我們可以這樣來表述:能用本課所學的“Where did you/he/she/they go on vacation? I/He/She/They went to New York City. Oh, really? Did you/he/she/they go to Central Park? Yes, I/he/she/they did. / No, I/he/she/they didn't.”和你的同伴或小組成員間相互詢問以前節(jié)假日去過哪里和做了什么。這樣的目標表述就比較具體,既是對所學語言的運用,也具有實施的可能。因此,教學目標一定要落實到具體語言學習上,尤其要具體到某一語言項目的運用上。

4.相關教學目標錯位

案例4:

課題:“Go for it”九年級Unit 2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單元進行復習鞏固而設計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復習鞏固對人的外貌、性格、愛好的描述和曾經(jīng)害怕的動物或害怕做的事情的表達法,同時復習本單元的一些有用的固定表達方式,使學生能夠熟練表達運用。如:

have long/short/straight/curly hair

shy/serious/friendly/funny/outgoing/quiet/wild/calm

short/tall/medium build/medium heightheavy/fat/thin

Fly in an airplane used to do/be

be afraid of/to do sth be terrified of sth

You used to be short, didn't you? Yes, I did. / No, I didn't.

Did you use to play the piano?Yes, I did. / No, I didn't.

I used to wear glasses.People sure change.

……

分 析:該案例在知識目標中有這樣的描述語:“……能夠熟練表達運用。”很明顯,這是對學生運用所學做事情的能力要求,應屬能力目標的范疇。把對能力目標的描述語用在了對知識目標的描述中,造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混淆。鞏固復習課的目標之一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查缺補漏,幫助學生夯實已學知識。因此,明確、到位的知識目標是非常必要的。知識目標應是對所復習知識提出的具體的、細化的要求。我們可以這樣描述知識目標:1)掌握下列有關人的外貌、性格、愛好和曾經(jīng)害怕的動物或害怕做的事情的詞匯的音、形、性、意:(列出教科書上的黑體詞) 2)熟練說出并能正確寫出下列表達法: You used to be short, didn't you? Yes, I did. / No, I didn't. I used to wear glasses. People sure change....等。這樣,學生對所學詞、組、句的掌握程度就比較清楚了。

教學目標主體錯位

案例5

課題:新概念英語Reading“A change for the better”――revision for basic verb’s tenses

教學目標:

(1)To develop Ss’basic skills of listening, writing, speaking, reading by practicing using the present tense, past tense, future tense to describe changes in person’s life.

(2)To encourage Ss’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3)To get S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changes,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etting personal goals.

分析: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是現(xiàn)在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案例5中三個動詞的主語都是教師自己,似乎教學目標只要教師本人去完成,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學目標的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課程意識、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觀。如果教學目標是從教師出發(fā)的,教師必然是更加關注自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

6.教學目標設計缺乏標準和層次

案例6

課題:“Go for it” 九年級 Unit5 It must belong to Carla. Section B Reading Strange events in Bell Tower neighborhood

知識目標:

(1)學生學習新單詞:unhappy, extremely, interview, noise, wind, neighbor, footstep, mystery, monkey, escape, etc.

(2)學生能夠復述課文中每個人物的觀點。

(3)學生能夠根據(jù)有關信息推測、續(xù)寫本文的結尾。

分析:此目標可從兩方面做一簡單剖析。從學習內容來說,詞匯學習的標準可以分為好幾個層面,如理解、認讀、說出、聽懂、拼寫等;從學習者來說,每個班都存在好、中、弱程度不等的學生,但此目標沒有對學習內容、學生程度和學習要達到的水平做出任何分層要求,勢必會造成教無所依,學無所從,學后無所測的混亂局面。

二.優(yōu)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策略

針對以上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我們應對教學目標進行優(yōu)化設計,讓教學目標真正起到導學、導教、導測量的作用:

(一)加強學習,教師要提高對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性的認識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所存在的問題關鍵還是一些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性及要求缺乏應有的認識,重視程度不夠。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在整個教學設計中起著統(tǒng)領作用。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材料才得以組織和調整,教學活動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開展,學習結果才得以預測和分析,學習評價才有科學的依據(jù)。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做到與時俱進。

(二)以新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為依據(jù),科學靈活準確地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成功開展英語教學的先決條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確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這無疑要求廣大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對教學對象、教學任務、教學原則、學習策略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在相關的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確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1.一個較為成功的教學目標設計范例及分析

案例7:

課題:“Go for it”八年級下冊Unit 5 Section B Reading : If I become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認讀和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匯:make a living, against, charity, chance, all the time, get injured, tonight, lawyer, play sports for a living, have a difficult time doing something, in fact. 60%左右的學生對非重點詞匯能基本理解,80%左右的學生能掌握文中的語言點,正確使用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掌握用will句型來表示將會發(fā)生的結果;

(2)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朗讀課文,并能簡單闡述文中的兩種職業(yè)觀點。

(3)在快速閱讀,抓取文章主要內容的前提下,通過完成辯論表格,學會scanning的閱讀策略的運用,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85%左右的學生能回答根據(jù)文章內容所提的問題,正確率應不低于80%;60%左右的學生能根據(jù)辯論表格和關鍵詞比較流利地復述文章的大意;

(4)了解西方人的各種職業(yè)觀點,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

分析:由于上述目標的表述,目標條理清晰,學習重點突出,學習主體明確,對學習內容、結果行為以及結果行為的條件和程度都作了具體的切合實際的界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觀測性,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很好地實施。

2.教學目標設計的原則

(1)準確定位目標的領域和層次

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個領域,每個領域又由低到高分為若干個層次。作為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的“學習結果”往往涉及三個領域中的某一個領域以及某個領域中的具體層次(如“知識”領域有“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個層次),每個領域和層次都有相應的行為動詞。教學目標設計時,應根據(jù)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學習風格、學習需要、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發(fā)展水平,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等級教學目標。針對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借鑒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下的行為目標理論來加以解決。行為目標強調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陳述標準。通過在目標中規(guī)定教學后學生的具體行為、行為產(chǎn)生的條件及符合要求的作業(yè)標準來克服目標陳述的含糊性。行為目標一般包含四個要素:寫明教學對象(audience);說明通過教學后學生能做什么(或說什么)(behavior);規(guī)定學生行為產(chǎn)生的條件(condition);規(guī)定符合要求的作業(yè)標準(degree)。

(2)準確定位行為主體和目標行為

上面說過,教學目標指的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時,心目中要時時有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發(fā)生時而學生、時而教師的行為主體混亂,更不應該僅僅是教師的教學行為。

(3)盡量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學目標設計是以學生分析和任務分析為前提的,但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單一的學習目標無法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打破單一通道,給予學生多種選擇的機會,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教學目標設計中最為基本的原則。針對學生個性差異的教學目標要具備多重選擇性。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教學目標設計時應注意利用教學的互動性與自主性,為學生提出多樣化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偏好進行選擇,從而使學習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4)關注教學目標的可測量性

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不能憑教師的主觀想象,要依靠課堂教學方法去落實,要通過學生的學習結果予以體現(xiàn)。因此,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中要密切關注教學目標的可測量性。如,我們可以根據(jù)我們設計的教學目標,進行必要的反思:如“目標設計中行為動詞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嗎?”“預期目標能否明確到相關領域、具體到合適的層次”“ 學生學習之后應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學生學習之后應該能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實現(xiàn)目標的同時應有什么樣的情感體驗?”“達成目標的條件是什么?”“達成目標的標準是什么?等,這樣的反思有助于我們教學目標的合理有效設計。”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我們一定要加強學習和研究,努力優(yōu)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實驗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陳芳:英語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小學外語教學2006,8

3.李寶榮: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確定 .中小學外語教學.2007

4.張昕:任奕奕.新課程教學設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4.

篇10

    一、依據(jù)教學內容設計故事情節(jié)

    根據(jù)所學語法知識點,來設置一個故事情節(jié),可以通過觀看圖片,實物,幻燈,錄像,課件等來展現(xiàn)這個故事情節(jié),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在真實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來提高教學質量。

    二、充分利用身邊的真實實物和條件來創(chuàng)設情境

    例如在教授,There is、There are .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東西來讓學生分清,單數(shù)用There is 復數(shù)用There are .例:There is a TV in our classroom. There are many desks in our classroom.還讓學生明白,某處存有某物,要用There be結構等。

    三、以游戲來創(chuàng)設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