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大花園中,無數智慧的奇葩競相開放,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遺產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不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還在東亞文化圈里成為中流砥柱。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是其中一朵艷麗的鮮花。何謂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階級、 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 ,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國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也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 ,以其學說宗旨來教化人聽命于“天子”或“天意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早已先于這個學科而誕生了。
我國古代雖然還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概念 ,但有不少思想家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內容的論述最為豐富,其影響也是最為深遠的。雖然其中大多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在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蘊藏著豐富的思想精華,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鑒意義。
一、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謂碩果累累,內容豐富。
1.奴隸社會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雛形。夏商周時代,就已有了倫理與軍事方面的教育。整個夏朝,道德教育也主要局限在家庭教育和社會生產的行為規范教育。殷商時期 ,雖然仍迷信自然 ,但開始意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周朝時期強調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 “明人倫”,把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元素 ,確立上下尊卑的等級差別 ,教導人們安于本分 ,切勿犯上作亂 ,以維護社會秩序并鞏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當時國學的德、行、藝、儀四教 ,就是以明人倫為主要目的的??梢?,這時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道德教育思想。
2.封建社會時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及沒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占據意識形態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就儒家而言 ,孔子的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是最為豐富的 ,其影響也是最大的。根據孔子的論述 ,“仁”和“禮”的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
孔子之后的歷代儒家 ,雖然結合其各自所處的時代、社會的特殊要求 ,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不同的強調、補充和發展 ,但大多未離開孔子規定的基本思想。例如 ,漢儒董仲舒注重 “三綱五?!?的倫理教育。實際上 “三綱五?!?是孔子所謂 “忠恕”、“孝悌” 等規范的精致化;后來 ,宋明理學進一步發展了儒家的綱常禮教思想 ,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天賦王權”,“君權神授”等理論 ,系統論證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絕對性。
自明代中葉以后 ,中國封建社會進入衰落時期 ,這一時期 ,階級斗爭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面對這種局面 ,再也拿不出像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來了 ,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它的沒落。
二、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沿革形成了較為系統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舉出來,只選取一些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鑒意義的主要方法列舉如下:
1.灌輸式教育。統治者為了傳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經典《詩》、《書》、《春秋》、《論語》《孟子》等得以普及。歷代統治者采取了編寫和普及蒙書的手段來灌輸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經》、《女兒經》、《千字文》、《神童詩》、《增廣賢文》等等。這些讀物均為當時學童的啟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只要求其奉讀銘記,無條件接受。當然,統治者編寫的這些讀物容易背誦,以通俗易懂的故事來傳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間大量推廣流傳,從而達到普及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目的。
2.化民成俗。統治者實現化民成俗 一方面是教育灌輸的結果,同時也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自發養成的,實現這一目的的方法多種多樣,如秦漢時期地方設“三老”專職教化,他們的任務是發現本地區的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經發現,就會奏報朝廷,以門庭懸掛榮譽匾額大事宣揚以示表彰,樹立典范加官晉爵,樹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譜家規等。通過這些方式營造出統治者所需要的社會氛圍。隨著生產和生活實踐的積累,形成了深受儒家倫理道德影響的社會民俗。
3.言傳身教。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別重視教育者要以身作則,他們認為“言教為后,身教為先”??鬃诱J為,一個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應該是倫常的完美體現者,是學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負責的精神,謙恭態度和博學多知來教育學生,感化學生,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為學生樹立好典范,以此實現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點
在對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點的研究中,其角度是多元的,涉及原則、內容、途徑、方法等等。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原則上強調以育人為中心和德育至上;在教育內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針對性;在教育途徑上重視教書育人和訓教合一;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傳承性和內在性的統一。強調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運用 ,是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強調把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目標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強調對人仁愛,對父母孝道;突出了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培養人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基本要求是知行結合。
表面上看,中國傳統道德注重人的價值和現實利益,實際上道德已淪為統治的工具,道德被做作知識,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道德中的人飽受封建道德的壓抑與束縛。但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們都十分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 ,從德育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史上,這個思想卻是應該加以研究的。
四、結語
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方法在其幾千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有其積極、進步的一面,有其參考借鑒的價值。 立足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大膽借鑒利用其精華部分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繼承歷史優良傳統,開拓創新,不斷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人民出
版社,1985年.
[2]劉澤華,葛荃.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M].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篇2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德教
1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所謂傳統文化,也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起來并且滲透于民族整體意識和行為之中,世世代代傳遞、流動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經過千百年封建社會積淀起來的長期流傳的觀念形態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還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陵墓、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
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文化發展、積累和傳遞的方式和工具。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活的生命?!皞鹘y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2]” 。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維形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傳統文化一方面通過歷史繼續發展、積累和傳遞。同時,另一方面又用潛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繼承和發展。而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并且,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以及人們所達到的思想政治素質,成為該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發展,他們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把該社會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那么從長遠的歷史階段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標、內容和環境。任何文化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我們這里論述的中國傳統文化特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是經過中華民族長期實踐和思想家們概括提煉的,指導著中國人民的生活行為,并推動社會發展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它們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華。這些積極因素成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達到的結果,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這些積極因素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例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中都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也要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凡是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并對其發生影響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容。其中,文化環境是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起決定性影響的宏觀環境之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環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同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以及人們所達到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將把傳統文化的發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又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造條件,離開了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失去一定的載體即特定的支撐。
2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及其規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邏輯到方法論,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富有道德傳統的中華民族在其數千年的歷史實踐中,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超越局限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超越局限的關于如何推進道德理論教化的理論思維成果。如果說對前者的繼承,有益于我們增強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民族特色、認同感、豐厚感與感染力的話,那么,對后者的繼承,則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歷史經驗的自覺借鑒,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性。
2.1從教育對象的特性中求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正確認識教育對象是制定教育目標的依據、是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是增強教育效果的前提條件。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也注意從教育對象的特性中來探求德教的方法。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教化的施行應遵循相應的規則、運用相應方法,并且從不同的視角提出德教方法確立的基本的方法論,如效仿法、神啟論、比附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這些方法論的掩蓋下,更為實質的則是基于對教化對象的深刻分析和全面認識從而確立德教方法的方法論。如荀子強調教化“必由其道”,做到“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3];董仲舒強調教化對象“知其氣”、 “知其聲”、 “知其行”、 “知其物”,才能 “言雖約,說必布”、“事雖小,功必大”[4];張載強調“知其人”,才能“教人使人德[5]”等等,都明確地表露出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掌握教化對象的特性與德教方法的確立之間基本關系的深刻認識。
2.2從遞替相關的多個層次分設德教的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之一是教育要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之間保持適度張力,中國古代德教目標的設置體現了這一規律。在中國傳統德教理論中,作為最高的德教目標出現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但中國思想家們在強調“圣人”這一最高理想人士對于德教過程的目標意義的同時,始終沒有將其設置為整個德教過程中的唯一的目標,而是在“涂之人百姓”與“圣人”之間設置了種種相互關聯而又前后繼替的目標人格。如孟子將這一相互關聯前后繼替的目標人格設置為“善――信――美――大――圣――神”:“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澤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盵6]此外,中國傳統德教理論中大量的“士”、“君子”、“賢人”、“成人”、“大人”、“大丈夫”之論,其實也是對個體德化過程中不同階段所應實現的目標人格的不同表述。
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理想人格的不同表述,實質上是從多個層次為教化對象確立了一個前后繼替、緊密關聯的德化的目的鏈,前者為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推進。因此,中國傳統德教的目的理論,表現出理想性與現實性、終極性與階段性的高度統一,從而使得德教目的給個體接受教化的行為、個體進德的行為以巨大的牽引力和感召力。
2.3從整體系統的視角觀照德教的運作
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貫思想,就是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的整體主義思想。所謂整體,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主要指的是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受這種中國傳統整體性思維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較少從局部的、靜態的、孤立的層面看待德教的動態運作,而總是從整體的高度,從德教活動的實際推進方法、從德教內部各部分的相關互動、從德教與相關系統的互動之中來觀照整個德教活動。
中國古代思想家從歷時的過程性和共時的展開性兩個視角出發,對德教活動進行觀照,得到了很多成果。如從歷時的過程性出發,朱熹得出了對教化的階段性與連續性及各階段的不同特性的認識:“古之教者,有小學,有大學,其道則一而已。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學是發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講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人由小學而進于大學,其于灑掃、應對、進退之間,持守堅定,涵養純熟,固已久矣。大學之序,特因小學已成之功” [7]等等;從共時的展開性出發,在教化與環境方面,古代思想家強調環境習染對個體德性發展的影響,并由此主張“擇友”,“以友輔仁”,“擇處”,“擇不處仁,焉得知”。在觀照德教運作的過程中運用整體的、系統的方法,使得中國古代思想家在許多方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德教的社會性及其運行的社會條件,揭示了德教運作的內在機理。這種觀照德教運作的方法,使得中國傳統德教理論具有了濃厚的辯證色彩、系統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繼承和創新的過程。它除了要受到社會存在的影響以外,更有賴于對自身發展經驗和傳統的揚棄。因此,我們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吸納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以便拓展和豐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境界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矛盾的復雜體,積極和消極的內容并存。要正確認識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 必須對之進行全面而理性的考察、分析。本文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論的角度論述了中國傳統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境界。境界是一種狀態,境界不僅可指客觀外境的情狀,亦可指主觀內心的情狀,是主客觀統一的主體狀態。傳統思想的理想境界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對其作出闡述,以期對現時期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認識與現代轉型具有參照作用。
一、“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歷來崇尚整體,和諧統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天人合一”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總法則。《周易大傳》中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應該按自然規律辦事;人是自然的中心,人的行為對自然有重要的影響,所以人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達到人與天的相互和諧統一。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都把“人”看作是天地自然并存共榮的重要實體。人作為“天地之心”的說法多見于著作和名言名句當中。《禮記?禮運》說:“人者,天地之心也”;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天人合一”成為二千年來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觀的一個重要觀點。
“天人合一”、“和諧”是中國先哲在對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極其重要的思想,也是整個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價值原則, 這一原則對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發展和繁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求實入世的實用境界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西方歐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在西方世界中,神靈的地位相當突出,“出世”思想比較明顯。古希臘荷馬史詩還有猶太基督教教義無一不都在向人們宣示著:神是萬物主宰,神的意志決定人類的命運。而中國傳統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則注重現實的人生,宗教色彩淡薄,有著濃厚的倫理道德觀念。倫理道德中的“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反映的就是中國社會上最習見的幾種人際關系。這些關系用忠、孝、悌、忍、善作為關系準則,這些關系和準則都是典型的“入世”思想。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人們懂得“幾分耕耘,幾分收獲”的道理,因此儒家思想強調立德、立功、立言,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從自我做起,從實際做起“重實際而黜玄想”。魏晉玄學,宋明心學因為比較“空洞”,空想的內容多一些,立即遭到了所謂“經世致用”者的批判。因此,歷史上中國始終沒有陷入到過西方歐美式的宗教瘋狂中去,但也沒有發展起自己成熟的出世的思想架構,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經驗理性,缺少對純科學的抽象思考的傳統。所以在中國社會,既存在有安貧樂道、勤儉節約、知足常樂的人生境界,又有“自掃門前雪”的實用主義生活態度。
三、血緣與宗法的依存境界
以血緣和宗法為紐帶,崇尚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特質之一,從而使中華民族形成了重血緣、重家族的家庭倫理價值觀。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幾代同堂的大家庭的成員居住在一起, 經濟由家長進行統一管理, 因而, 個人就不得不以家庭為本位,家庭的命運也就是個人的命運。家長管理制下有著種種倫理規定,單向度的強調一方對另一方的責任、義務,族權、父權、夫權在家庭中處于不可動搖的地位。后來這種以家族為根本的價值觀向上發展成為以君權為尊、國家為首,即:“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中國古代為維護現存的血緣、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總是倡導個人服從國家、服從整體的價值觀。儒家重視“人倫”,特別強調君臣、父子倫理關系,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的責任??鬃右浴叭省睘楹诵牡乃枷?視孝悌為仁義之本。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離婁上》)。強調個體對群體的義務,個人的利益最終以個體服從整體為歸宿,把維護血緣和宗法制度與維護封建君主統一起來。在中國古代特定的宗法制和君主制度的統治下,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的關系,既相通,又對立。個人沒有獨立自主的利益,更不允許把個人利益放在宗族和國家利益之上,它強調個人無條件的服從家庭、群體、社會的利益,對個人的欲望、個性持貶抑態度。這種片面強調個體對集體義務,卻忽視個體利益的思想, 與西方宣傳的人的個性、人的自由,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傳統的思想家們雖然在講人,但他們真正重視的卻人所在的群體,尤其是國家層面的利益。國家的利益是高高在上的,而個人是微不足道的。個體與總體的對立,總體對個體的壓制,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一大特征。
把群體、國家的利益置于個體利益之上,在實踐上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起了激發人的社會責任感、愛國心和集體凝聚力的作用。有些內容至今仍對中國人產生著積極影響。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道德理想和物質利益是密切聯系的,所以,忽視人的最基本權利和利益而討論道義和理想的說教,最終必將流于空泛。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觀點的提出,標志著封建宗法思想達到頂峰,把儒學推向反人道的方向。這種傳統封建思想方式壓抑了人的個性的發展,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行動自由,最終導致國人思想的保守、僵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其消極的影響。
四、“重義輕利”的價值境界
“義利關系”是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論的問題。義利,包含著道德與利益、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整體利益等多方面的內容。 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各個學派的義利價值境界是不同的,但“重義輕利”、“貴義賤利”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境界取向。
“利者,義之和也?!?《易?乾?文言》),墨子認為義和利是統一的,一定的道德行為會給人帶來利益。墨子說:“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墨子?天志上》)認為只有合義的行為才能給人帶來得益。但韓非子看重功利,“正直之道可以利義”(《韓非子?奸劫殺君》),他認為人與人首先是利害關系,有共同利益才能合作。“重義輕利”論則主要是以儒家為代表??鬃诱J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把義與利對立起來。孟子把義與利的嚴格區分開來, 認為道義的價值高于一切物質利益。后來,董仲舒提出“身之養莫重于義”的觀點,認為有道德是人貴于物的根本,道德的價值高于物質利益。宋朱熹認為:“仁義根于人心,利心生于物。”(《四書章句集注》)儒家思想的價值境界,可以稱為道德價值論,認為道德是第一位的?!墩撜Z》中,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即道德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儒家重視道德境界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對中國傳統價值境界觀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認為,生命固然重要,但人的道德上的操守和義節更重要。如若兩者發生矛盾,他們主張“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不同義利價值觀在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各自的影響。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盡管并非絕對的排斥利,但在根本價值境界上,有著明顯的“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特點。
五、居間中庸的折中境界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人的行為和品質上的“中庸”的性質。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大力提倡“中庸之道”??鬃诱J為道德是第一位的,同時將中庸視為道德的最高層面,倡導以仁義為先,講孝道,循忠義,同時注重修身養性與人際關系和諧??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以后的儒家繼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專門編寫了《中庸》一書?!吨杏埂分姓f:“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边@就是說,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適中點,在這個適中限度內就能達到和諧的境地;一個社會也是一樣的,若要想達到和諧、安定,就必須把人的欲望、行為都保持在適當限度內。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積極宣傳中庸之道,對于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很大。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庸,既是一種方法論,又是一種思想境界。它主要是要通過折衷調和方法,達到一種平衡,以期實現最合理的狀態。中庸的觀點在認識論上,反映了一定的辯證法思想。但是,同時也存在著回避矛盾,否認斗爭的形而上學傾向,遇事就講“君子中庸”,不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庸性質,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心理定勢、價值取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觀的上述五個方面的特點,表明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博大精深的,但同時又是精華與糟粕共存的,要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華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要批判地繼承,要進行創造性的轉換。特別是在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轉型,更應該多汲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華,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尋找資源,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轉型。
參考文獻
[1]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趙康太,李英華.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單連春.人生境界論[D].長春:東北師大國際關系學院,2006.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篇4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當代價值;回顧與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升國民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同國家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同時必須符合當前我國社會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才能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顧
(一)學科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我國古代的教育中,思想教育就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的學科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時期,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正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立為本科學科,開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發展歷程,但是由于當時政治環境過于復雜,使得學科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少進步人士捍衛,堅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路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學、人文學、自然學共同構成了科學體系,并由此產生了諸多著名的學術論著,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意識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作為思想觀念與行為規范重要的教育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在國民素質的提升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此,國家不僅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設立了專門的單位,同時還建立了國家重點學科保護機制,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由于國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論,同時將理論作為一級學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使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步入了輝煌時期[1]。
(二)教育內容的發展過程
我國在建立思想政治學科之初,就構建了教育教學結構,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教學的內容增添了時代的特性,豐富了教學框架。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論部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從未停止,并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予以補充,盡管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是基本都將教育內容同與國家政策要求結合在一起;另一部分是教學框架研究,目前,學術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體現功能價值,要引導學生的思想發展,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
(一)理論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理論,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始終貫徹和發展理論,并發揮理論的指導意義,為構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適合我國發展的思想政治學科提供了基本的發展方向。在信息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當下,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對當代社會群眾的思想政治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只有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助于理論體系的建設,才能滿足于當下社會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理性工具,不斷指導社會的發展[2]。
(二)實踐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開展形式上必須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區別于其他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過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從一開始就伴隨著文化運動的發展而發展,且由于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不斷探索特色社會的構建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助于實現改革,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將實踐與理論的發展同步進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促進我國德育教育的改革,促進我國社會精神文化的變革,助力于構建和諧社會。
3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展望
(一)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心理素質及文化素質,因此,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方面,只有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才能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引導學生的思想覺悟以及個性發展方向,才能滿足于當代社會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還需要從人才隊伍的建設方面入手,必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素質要求,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在實踐中不斷補充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國民的素質,促進國家意識形態的建設[3]。
(二)重視自主發展與創新發展
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重視自主發展與創新發展。自主發展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擴充實踐的內容,要注重加強與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的聯系,不僅要將教學放在課堂,同時也要加快社會教育的進程,讓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室,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主要表現在對理論與實現的相互轉化上,只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才能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實踐內容以及開展形式上要勇于創新,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結語: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從改革開放時期就開始發展,近30年的發展歷程,使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僅提升了國民的素質,同時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因此,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必須要以構建教育教學體系為主,重視自主發展與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河,鄒慧,劉蔓萍.回顧與展望: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分析――基于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轉載文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06):12-18.
篇5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的理論依據
在我國古代,許多著名思想家論述了環境與教育的關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這一關系問題最先提出“性相近,習相遠也。”認為人只有好學求教,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將道德品質的形成同社會環境聯系了起來。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教育環境論,肯定了環境的作用,提倡“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奔粗鲝埥⒛类徲押玫沫h境,發揚德行,相互幫助。荀子非常重視主觀思想與客觀環境的關系,他改變了僅從客觀環境的單一角度認識環境與教育的關系,開始注意到人主觀認識的作用。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偕黑?!闭J為環境是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是人們自主選擇的結果。著名理學家王夫之認為環境能決定人們意志的堅定性,意志則支配人們的行為。主張對環境進行有效控制,促使人們形成堅定意志。
在西方國家,許多思想家也論述了環境對人的思想品行的影響。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提出天賦的美德需要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把它引導出來的思想。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強調與好的環境接觸。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教育要為兒童提供優良的環境,使兒童的潛能能夠充分實現。實用主義思想家杜威,認為人的“理智”的形成有如有機體進化一樣,每一階段都要與環境接觸,特別是要學習控制客體環境,指出 “我們的結論不是要離開環境進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種環境,使兒童的天賦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
古今中外賢哲們的環境教育思想影響著今天的教育,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提供了理論借鑒。但這些思想也存在著一些偏頗之處,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人的社會實踐作用。而環境觀克服了這種局限,對兩者的關系作了全面的說明。環境論認為,環境創造人,人創造環境,二者相互創造,并統一于社會實踐。在人與環境的相互創造中,兩者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環境變得更有利于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更有利于環境建設。環境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理論根本的理論依據。
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概念的界定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概念,理論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20世紀90年代初,陸慶壬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中首次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并首先對其進行了專題研究,界定了其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就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边@基本確定了思想政治環境研究的基本范疇。其后,張耀燦在《思想政治教育學概論》(1995 年版)中以“環體”的形式把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四要素”之一,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逐步從一個孤立的概念確立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2002年,沈國權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中提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從廣義上說,指的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各種外在條件和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施所處的社會大環境和教育對象所處的社會小環境?!彪m然不同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概念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數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類型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學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類型的研究,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二分法,從一般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可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微觀環境是指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工作環境。這是最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二分法。三分法,一些學者在二分法的基礎上,即在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的基礎上,增加了 “中觀環境”內容。多分法,除了二分法和三分法,有些研究者還從更廣泛、更細致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進行剖析,如陳秉公在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分為社會環境、單位環境、家庭環境和社交環境四種類型。時空維度分類法。在上述幾種劃分方法的基礎上,岳金霞提出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新的劃分方法,即時空維度分類法。從時間維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分為歷史環境、現實環境、未來環境。
篇6
一、孔孟思想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對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具有導向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作用?,F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我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這其中就包括孔孟思想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創新,但是這種創新并不是無限盡的創造,所以,傳統文化其必然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1.樹立個體正確價值觀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在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他們要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念,要認真學習思想政治的教學內容,多閱讀思想政治課外材料,并閱讀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材料,尤其是孔孟思想,吸取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弘揚孔孟思想的民族精神。把孔孟思想與現代思想進行整合,培養個人優秀的思想政治觀念。
在孔孟思想中,有一部分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借鑒意義,那就是孔孟思想中的個人道德修養??酌纤枷胫?,把“仁義”看成是個人修養的重要指標,并把此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終目標,并把這種目標看成是很容易實現的目標。此外,成為“仁義”之人還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要學習、要修身養性。孔子在這方面克服自己的惰性,以禮讓成為仁義之人,而孟子則講究從內心進行修養,他還說商紂這樣的人是因為放棄了修心的緣故而造成的。
2.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
孔子和孟子在對待自然資源方面強調合理開發,尊重自然??鬃釉唬骸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世界萬物是有規律地生長和客觀存在的。孔子對待天是非常尊重的,他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鬃舆€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边@充分說明孔子尊重客觀規律的事實。而對待客觀規律上,孟子也提出了非常經典的語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笨梢娒献訉τ诳陀^規律的尊重。
科學發展觀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要遵從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規律,在吸收孔孟思想精華和內涵的基礎上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時候要吸收孔孟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還要發展現代思想教育中優秀的材料,構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協助學習者形成尊重自然規律的理念,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孔孟思想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結構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大框架,指明每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思想政治作用的發揮。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結構大致可分為三種:基本結構、目標結構和內容結構。本文著重探討孔孟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結構的啟示。
1.個體生存目標層次,樹立正確的義利觀
孔子和孟子都有重義輕利的思想??鬃影丫颖茸魇橇x的化身,把小人說成利。孟子也說:“身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義者也”??酌纤枷攵及蚜x放在第一位,同時也不否認利在個體生存中的巨大作用。從孔孟的義利觀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說的義利之間的對立是大義公義和小利、私利之間的對立。在利的獲得手段上,孔孟有“取之有道”的觀點,贊同和支持用正當的方法取得利益。換句話說,孔孟對于義利的闡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當與不當、可與不可的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教人用什么樣的手段生存,而且還教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什么樣的義利觀是符合個體生存的義利觀,如何在生存的基礎上把握當、可的尺度。
2.個體發展目標層次,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孔孟的成人成才之道不僅僅局限在個體長大成人的意義上,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的個性和專長得到某種程度的發展和發揮,而是說個體人性的全面發展,有全面的、完善的人格??酌现袑Α叭省钡谋硎鲶w現了孔孟思想對個體全面發展的目標,孔子主要闡述個體“仁”的實現方面,孟子主要表明個體“仁”的內在修養和獲得方面?,F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鑒了孔孟思想中“仁”的個體發展目標,樹立了把人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文有化、有知識”的“四有”新人,樹立了個體發展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目標的確立,使人們懂得怎樣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終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
3.個體享用目標層次,促進個體享用功能的獲得
個體享用是孔孟思想中不可避免、客觀存在的,它貫穿在孔孟“仁者愛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始終,是其思想的必然體現。個體在經過并完成上兩個層次后,成為身心全面發展的個體,這時,他在為別人排憂解難的同時也使自己更加快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助人為樂”,是“自我實現”需求的體現。這是一種移情的體驗,身心處于超越自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們能獲得滿足、幸福的體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在培養個體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基礎上,讓個體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以達到個體享用的目標層次。
三、孔孟思想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
君子、大丈夫是孔孟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衡量的標準,也就是說仁義是孔孟思想評價的直接指標。所以,下面就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方法和實施方法兩個方面來分析其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篇7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對策
0.引言
高校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不僅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教育,還要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因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素質的高低,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是適應時代的需要,是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保證。
1.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意義
黃彥華學者曾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就是在政治教育中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對受教育者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也可以簡單理解為高校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實際與實踐意義。
1.1思想政治教育是常論不老的話題
高校政治教育對社會有重大意義,這一點好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揭示,一致的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個人的立身之本,在某種程度上它是衡量一個人成就大小的重要尺度。古代有教育者提出“性非教化不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于民也”等等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的言論,今天我們仍然孜孜不倦的探討著這個話題,所以它是一個常談常新、永談不老的話題。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是現實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富有實踐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體現時代的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當做智育來進行教育,不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來衡量大學生素質的高低,而應該讓學生通過對思想政治的學習來學會了解、分析、解決現實問題,不再出現諸如大學生犯罪這樣的教育的尷尬局面,向社會輸送符合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2.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存在的問題
2.1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落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體現時代的需求。但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卻存在者一些落后的觀念。例如:一些學校過度重視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的教育,忽視學生思想教育的部分。還有一些學校認為學生來讀大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創造經濟效益,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無。還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思想政治課程,但是對高校的現實情況研究不足,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從實際出發,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性的開展。
2.2學生主體意識缺乏
高校學生主體意識缺乏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心理方面。高校學生還處于從幼稚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階段,心理機制不夠健全,面對一些復雜問題容易產生極端的心理反應,常常做出一些不可想象的事情。第二,思想方面。高校學生的思想活動充滿了差異性和多變形,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但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這兩方面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不健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是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激勵機制不健全,所以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積極性不高。其次,運行機制不健全,運行機制不規范,很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難以開展,一些部門的職能不能發揮,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難以實現。
3.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3.1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優化思想政治的第一步應該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不能只重視專業教育,而應該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同時,還要優化教育方法,實現教學方法從單向性向多向性轉變、從單一層次向多層次的轉變,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工作的指導,調動大學生自覺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積極性,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3.2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地位
強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應該提高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提高其實踐能力、參與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高校學生政治教育應著眼于提高其內在的動力和積極性,讓其自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促進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因為只有大學生自身意識的提高才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原因。
3.3健全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機制
健全思想政治素質的教育素質應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機制,高校想要提高其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充分調動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工作的主動性,健全激勵機制,對工作表現優秀者應該加以經濟和精神的獎勵。第二,進一步完善運行機制。完善運行機制應完善領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強化政治教育意識,制定定期的會議制度,制定合理的發展目標。
3.4鼓勵教與學方式的創新
再好的教師都不可能教會學生所有的知識,再好的教育者也不能讓學生學到無窮無盡的知識、直面所有的問題。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的就是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與技巧,交給學生這些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益,學生才會在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真正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給其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的機會,讓其充分發揮表達自己的意愿,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討論中,允許其參與到多元的觀點甚至是對立的觀點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其思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自信心,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5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校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向。為了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是必需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過于單一、片面。 首先, 分數可以作為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手段,但絕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其次,對學生的評價必須由注重知識的掌握轉向注重應用知識的能力,由主要依靠考試轉向依賴多種考查方式, 由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再次,全方位評價學生。從多個方面綜合地評價學生,其中包括思想品德、科技文化、心理等,只有評價機制發生改變,才有能力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3.6建立穩定的實踐性教學基地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達到教育與實踐的統一,就應該建立穩定的實踐性教學基地。實踐基地包括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內基地就是教師安排不同的實習項目,校外基地就是讓學生接近實際,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4.結語
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高校不能只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必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應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地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鼓勵教與學方式的創新、調整評價機制,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科]
【參考文獻】
[1]程剛,金一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途徑的探索[J].高校理論戰線,2009(1).
[2]張紅霞.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標準[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篇8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教育 素質教育 關系體現
引言
在教育制度改革中,國家將素質教育定為高校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重要的實現途徑。人文教育在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探討,以推動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修養的培養和提高。
一、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為了促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進行,我國對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把素質教育提到日程上來,而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學生的修養、道德的途徑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文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文知識、思想規范等。人文教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通過人文知識的傳播、人文環境的渲染,進而促進人們思想、道德、修養、氣質等多方面品格的養成。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素質教育中的結合,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思維,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1]。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高校素質教育以及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向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文修養,從內心深處讓大學生認識社會的本質,認識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入社會以后,用理性的思維看問題。
人文教育可以加強人文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強人的精神思想教育,兩者的結合讓大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通過進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塑造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素質教育中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思想規范,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觀念,讓大學生接觸到從思想教育中認識社會,促進大學生思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教育為基礎,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教育為基礎,人文精神教育將人文知識作為基礎,同時人文知識,讓大學生關注生命,尊重人的生存價值,清楚地認識社會和世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促進自我發展。
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組成部分,在進行人文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向大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說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是相互融合,互不分離的關系,均是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影響,屬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但是兩者的性質和體制存在著實質性的區別,人文教育是為大學生提供文學、藝術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等全方面、多視角的人文知識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大學生提供馬克思哲學、理論學等相關的理論知識,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為基礎構建的一門學科,具有明確的思想政治目的。雖然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實質性的區別,但是兩者是相互關聯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實現素質教育和品德教育[2]。
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結合
首先,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是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教育發展的要求。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是以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為主要教學目的,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品德教育,進而導致大學生進入社會或者在學校中出現一些不良的道德行為。隨著我國學校教育的發展,素質教育、個性發展、品德教育等受到了關注,國家進行的教育改革,將素質教育、學生的個性發展、品德教育等加入到教學目的中,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堅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促進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可以對當前大學生的知識教育現狀進行改善,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個性、品德、素質、修養等方面的培養和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其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點的產物。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意識方面的教育,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同時也適應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大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部分領域,所以語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結合,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思想意識,從教學育人的角度出發,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
最后,在大學生教育中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學發揮更好的時效性。對當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為人文教育增加色彩,為專業知識教育增加色彩,使其不再教條化和書面化,讓大學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學校的教育活動[3]。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文教育,在我國古代具有影響力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文思想的重要體現,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文教育的出發點,重點對人的品格、人性、道德、修養進行培養,當代的人文教育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將我國傳統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進行弘揚。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等思想精神的教育,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是當前大學生教育下的產物,促進高校教育時效性的發揮,推動大學生個性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有效進行,因此需要將語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
三、人文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體現
教學目標的統一性,教學內容的融合性,教學方法的互補性以及教學功能的相通性,是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雖然如此,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在教學內容側重點和價值取向強弱上還是有不同之處,但是人文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啟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有著相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功能,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側重點和價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人文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很多的啟示[4]。在當前高校大學生教育中人文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進行的主要體現有:
(一)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責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教育的基礎
人文教育可以促進責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的提高,這種促進作用主要是依靠人文教育長時間積累的人文知識、人文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在社會道德和情感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其責任感、使命感以及道德感。不管是學習何種專業的大學生,都要認真學習自己祖國的文化和歷史,通過學習了解和體會祖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博大精深,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將道德主義精神植入大學生的內心,使其將個人融入到祖國的發展中。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人格等的形成和鍛煉
人是世界上情感最復雜的動物,在其情感中有個性也有共性,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未來,是年輕一代,他們的情感非常充沛,有旺盛的精力,但是大學生的閱歷少,他們的情感過于稚嫩,對其進行人文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健康的情感,將大學生的情感調節能力進行提高,在人文知識人體系的前提下,形成一個健康的價值體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一樣,讓大學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5]。大學生是即將進入社會的一個群體,在其進入社會之前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世界觀等的教育,讓大學生在面對一件事情時,可以理性對待,避免進入社會出現一個極端的行為和情感。讓大學生學習國家發展的歷史,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語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為大學生的素質、道德、修養、個性等品格的培養做貢獻。人文教育需要在豐富的人文知識基礎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結合人文教育,兩者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人文教育的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進行創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加強人文教育,實現高校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個性發展。語
參考文獻
[1]王曉東,衛雪.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1):87-88.
[2]張春梅.高校語文人文教育借鑒下對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J].語文建設,2013(11):59-60.
[3]蔣平.人文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作用探析[J]. 湖北社會科學,2010(10):192-193.
篇9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等方面。這些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其發生作用往往是多種因素的合力。可是,從微觀方面看,單個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亦是存在的。我們試著從文化傳播與遷徙的角度,來探討文化遷徙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從而為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創造條件。應當指出的是,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文化遷徙的含義與途徑
文化遷徙,或文化變遷是指文化從一個地方和環境傳播或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和環境。在這當中,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傳播的推動者或實踐者。在人類文明史上,曾經的四大文明已經隨著漫長的歷史長河的不斷遷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種新的文化中,成為新的文化形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傳播可謂是經典之傳。正是因為的巨大生命力,特別是與中國文化的某種可相容性,使得不斷中國化,從而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科學理論,成功推動了中國化的理論進程,在實踐中豐富了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就是說,文化遷徙是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和實現理論創新的重要途徑。
文化遷徙需要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中進行。這就是文化遷徙的途徑問題。文化遷徙的途徑主要包括口頭傳播、書本傳播、潛移默化式地傳播和網絡傳播。
首先,口頭傳播。這是最原始的文化傳播方式。在人類社會初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不發達,人類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長者把本族群積累的知識,用口頭傳授的方法傳給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講故事的方式。當然,這種知識不能被稱之為知識,只能稱之為傳說。
其次,書本傳播方式。把文化用書寫的方式記錄下來,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甲骨文是人類較早的記錄文化的方式,雖不能同現在的文字相比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人類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和印刷術的改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從此以后,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們今天能見到和讀到的許多書籍,特別那些關于古代史書、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正是書寫方式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
篇10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制約因素;基本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3-0266-02
高校是人才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給社會輸送的人才素質的高低,所以我們要及時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處,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意見,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的意義
黃彥華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對受教育者實施有關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的教育所取得的實際效果。筆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是常論常需的話題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效用,歷代的思想家曾有過不同角度的生動揭示。眾多的華夏先哲將教化視為個體獲得社會性的必由之路,“性非教化不成”,同時又視教化為立政之本,“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民間也將個體德性的好壞看成是個體以后是否會有成就以及成就大小的重要尺度。以上種種觀念盡管由于過分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但是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人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不僅古代社會如此,現代社會也一樣,人們孜孜不倦的探討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與方法。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一個常談常新、常論常需的話題。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是現實需求的凸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富有成效的,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歷程并非沒有曲折與缺陷。現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延續了原來注重道德教化與理論學習的風格,把思想政治教育當做智育來進行,用單一的手段灌輸枯燥而遠離現實生活的“知識”,并用考試成績來衡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來說過于抽象,不能切實幫助學生了解、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因而不受學生的歡迎?,F代社會中大學生違法犯罪事件層出不窮,按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是擔負著育人作用的,面對如此尷尬的教育局面,面對如此緊迫的社會問題,講究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勢在必行。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是其自身研究現狀的呼喚
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首先,視角單一。研究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一個宏觀的層面上,對于特定的研究領域和群體研究較少,且不夠深刻,尤其是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不僅量少,且質量低下。其次,經驗描述性。大多數人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沒有深刻的思考與調查,只是單純的查看別人的論文與書籍,導致調查研究多是經驗性的描述。最后,實踐性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多數在尋找問題、陳述問題,但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可行性的研究較為粗略,甚至一筆帶過,沒有起到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作用。
二、制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以理論課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單純的課堂知識傳授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內容決定形式,特定的內容只有在特定的形式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由于教育形式的單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被削弱了。另外,教師的講授完全依照教材,就教材講教材,教學方法簡單套用知識教育的方法,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受限于教師所教的范圍,找不到發問的切入點,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深入學生的內心,更無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外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脫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脫節,缺乏針對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滯后性,二是超前性。就滯后性而言,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情況,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得不到及時的更新,無法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既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難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就超前性而言,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用抽象、概括在現階段還暫時無法實現的理論要求學生,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需要,學生不但難以接受,反而會引起反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只有符合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才能夠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學生才會認真去聽、去思考,才會引起共鳴并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也才能達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
3.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節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下,教學都是強調功利性和階段性的,工作在第一線的老師們更多地關注短期和階段性的任務和目標,而沒有從教育教學的系統性、連續性方面進行考慮和研究。中學老師更多地注重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學老師則在自己頭腦中對學生既定的思想政治水平上進行教育,從而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兩個階段銜接上的脫節。有些內容被遺漏了,有些內容則被反復的提出來,甚至沒有梯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教育內容不均衡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現代教學設備的盲目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被引入了課堂。例如多媒體,它本來應該被當做教學的輔助手段,幫助老師將抽象的理論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擴充課堂的信息量,豐富教學素材,緩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但是有些教師卻不是充分利用它使課堂更高效,而是過分依賴它。有些教師放棄了傳統的講授,過分依賴課件,忽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由于多媒體課件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點,過分依賴課件致使一些教師無法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課堂氛圍及時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路徑
1.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校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向。為了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是必需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過于單一、片面。首先,分數可以作為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手段,但絕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其次,對學生的評價必須由注重知識的掌握轉向注重應用知識的能力,由主要依靠考試轉向依賴多種考查方式,由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再次,全方位評價學生。從多個方面綜合地評價學生,諸如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心理素質等。只有評價機制發生改變,才能有力的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鼓勵教法和學法方式的創新
要想窮盡所有的知識、直面所有的問題是不可能的,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并將其傳授給學生,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學生才能從根本上分析、解決一些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提倡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的創新。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討論中,允許多元的觀點甚至是對立的觀點存在,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其思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素質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其在教學中主導作用的發揮?,F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如課堂教學教條化、現代技術設備使用呆板化等,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受到限制,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是分不開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勢在必行。只有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課堂的教學內容才會鮮活起來、科學起來,只有提高了教師技能,現代教學設備才能真正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心中。
4.注意高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節,使教學內容不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受到了影響,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此,我們必須注意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第一,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進行調查、研究,了解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這就為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二,科學設置層次化的教學目標,服務教學銜接,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實現高中與高校之間的有效過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其靈魂。領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的意義,找準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是制定科學對策的前提與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任重而道遠,吾輩必將盡己所能。
參考文獻:
[1]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翁愛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問題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
[3]胡洪彬.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綜述[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