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邊際范文

時間:2023-08-14 17:4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的邊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學的邊際

篇1

今天講座的題目是網絡經濟對經濟學的挑戰。現在對網絡經濟興起以后經濟學應該怎樣的回應主要有兩個不同的可能性: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Varian,他現在應該是在加州大學商學院還是信息系,反正是當dean的。他有一個網站,他和Shapiro 他們幾個人也是在搞網絡經濟學和電子商務經濟學,他們的觀點是認為經濟學沒有變,網絡經濟雖然興起了,但經濟學沒有變,所以原來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完全可以用來分析網絡經濟學。他們也出了一些書寫一些東西,他們的分析方法基本上是原來主流經濟學的邊際分析,他們特別強調信息問題、不確定性、對策論等。他們的基本立場是經濟學不需要做什么大的改動,只是說把原來的一些分析方法,主要是邊際分析方法用到這個網絡經濟的分析,甚至可以把原來的一些模型作一些新的解釋,原來說是賣一般產品,現在說是賣信息產品,同樣的有信息不對稱問題啦,有這個道德風險啦,有逆向選擇啦,有這些問題。 

但是,我的看法跟這個不一樣。我們也搞了一個網站,我們的看法是,網絡經濟學的興起對經濟學形成了一個很嚴重的挑戰。當然我們也同意他說的觀點,即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應該是一致的,能分析沒有網絡經濟時的經濟現象也一定能分析網絡經濟。但是我們覺得經濟學原來的邊際分析方法對于分析沒有網絡經濟時的經濟現象本來就有問題,本來就不夠,網絡經濟起來以后就更加突顯了這個問題。網絡經濟的興起使傳統經濟學,特別是邊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更加明顯。所以今天的題目也說網絡經濟對這個經濟學的一個挑戰。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要應戰不是說用傳統的邊際分析方法就能應戰的,而是說經濟學本身要改革,要升級,才能夠分析現在的所謂的新經濟。這里有兩點要說明的,一個是新經濟有時候并不像現在國內炒的那么新,也就是說它跟舊經濟有連續性,有些東西你本來理解舊經濟沒理解透,然后這個新經濟起來了,你總要趕趕時髦,想要制造一個賣點,把有些不那么新的東西故意說的很新,這是一種偏向。從這個角度來說,Varian他講的那個也有一定道理,他是強調新經濟沒有一般人說的那么新。另一方面呢就是從我們這個角度來說,不管新經濟舊經濟,它的邊際分析方法都不夠用,所以在你強調新經濟和舊經濟的共同點的時候我們也要強調一點,就是網絡經濟的興起使傳統經濟學的這個局限性更加清楚,因此在這點上說新經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今天呢,我主要是想來討論這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邊際分析處理網絡經濟不夠。邊際分析在經濟學和數學上來說就是一種分析所謂內點解的一種分析方法,就是最優。現在一般搞經濟學和搞數學的人,或者一般搞工程的人都同意我們要用數學優化問題來描述自利決策,就是用一個數學規劃問題把一個目標函數在服從一定的約束時最大化,用這種問題的解來代表自利行為。有個目標函數,有個約束優化過程,就是有一個自利決策的過程。 

但是優化有很多很多種方法,基本上可以分兩大類。一類叫做古典數學規劃,另一類是非古典數學規劃。古典數學規劃的基本假定就是假定最優決策是一個內點解。內點解,如果要用非數學的語言來說呢,基本上就是中國孔子說的中庸之道,也就是它基本上都是決策中間都有兩難的沖突,有好處有壞處。我們說機會成本就是說你要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不可能有免費的午餐,你要吃午餐就一定要付錢。午餐吃到了就是這個好處,要付費也就是你要放棄一些東西,這就是壞處,這種好壞處之間就有兩難的沖突,你要折衷選擇一個最優解,比如說午餐吃的太多得不償失,成本超過你的好處,午餐完全不吃肚子餓,增加的成本比增加的效用要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吃。完全不吃是不對的,吃很多也是不對的,這個中庸之道就是找最優的,這一頓飯吃多少花多少錢,這個東西使效用在服從預算約束下最大化,這是中庸之道。那中庸之道就是說最優決策既不是把你的錢全部花在吃這個午餐上,也不是一分錢不花在這個午餐上,它既不是零也不是所有的錢都花在這里,所以它是叫做內點解。內點解就是一個中間的解,既不是它的最大值,也不是它的最小值,是它中間通過這個最優折衷兩難沖突找出來的解。所以古典數學規劃的特點就是叫做內點解。內點解的一階條件就叫做邊際條件。你們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邊際效用等于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這都是內點解的一階條件。 

另一種數學規劃叫做非古典數學規劃。它是說最優解不一定是內點解,允許所謂角點解。什么叫角點解呢?角點解就是說允許最優決策值是零。比如說有一千種食品,有饅頭啦、包子啦、小米粥啦,這個那個,一千種東西。你只要吃其中的三種、四種、五種甚至十種,其余的九百九十種你都不吃,也就是那個消費量是零,這個就是角點解。古典數學規劃是不允許角點解的,等于說你所有可吃的東西每一樣都要吃一點點,這個是很不現實的。而非古典數學規劃就比較像我們真正的現實決策,它只是吃其中的一部分,有一些就是零,零就是有角點解。所以這是角點解的問題。角點解是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我剛才說的這個吃飯的例子,哪些東西吃,哪些東西不吃,就是說你在一千種東西要選十種,有多少種可能的選擇呢?有幾億種可能的選擇,就是一千種東西里面只選十種,但是哪十種就有不同的選擇,這個選擇有上億,比如說,一千種里面只吃三種,那就更多,是一個天文數字,這個決策是很難做的。但是你會說,我就是昨天吃什么,今天吃什么,其實蠻容易做這個決策。那我們再舉個例子,同學們上大學的時候要選專業,這個選專業就是一個角點解,比方說你選經濟學專業你就上微觀、宏觀、計量課,那最優值,所謂花在這三個課程上的最優值就是正值;你不去化學課,不去物理課,那它們那里幾十種課程都是零值。所以這個選專業就是選一個角點,也是一個很難選的。你想想你報考大學的時候可能花了很多腦筋到底要選什么專業。這個選專業很重要,你比如說是文科理科,文科好還是理科好,商學院好還是經濟學院好,這個決策做的對還是不對對你將來的命運影響是很大的。你與你高中同學比一比,由于現在進大學后選了不同專業,十年后命運是很不一樣的。所以這個選專業是個很難很難的問題,比邊際決策要難的多。邊際決策就是你選了專業以后,在選的專業之中哪些課你已經決定上了,決定已經要上的課,我有限的時間在這些課之間怎么分配,這就是一個邊際決策,這個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也就是說,邊際決策就是已經選定專業以后把有限的時間在要上的課之間怎分配,而超邊際決策,或者是有角點解的決策,就是選專業。所以中國人""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這個就是超邊際決策的錯和對,它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選擇。

這個跟我們網絡有什么關系呢?超邊際決策是yes/no決策,就是說你對哪個專業說"是",你就是要去選那個專業,對哪個專業說"不",你就不上它的課。這個女孩子對這個男孩子說"Yes",對那個男孩子就一定要說"No",是吧?這個說yes/no決策就是超邊際決策。這個網絡就是一個超邊際決策,你跟誰連還是不連,就是Yes/No的決策。這個是超邊際的,它不是邊際性的決策,邊際決策是how much,就是說你花多少資源在這個活動中,這是邊際決策。而連還是不連,我跟他有關系還是沒有關系,女孩子對這個男孩子說Yes對那個男孩子說No,這個就是超邊際決策。網絡決策肯定是個超邊際決策,對不對?因為它是一個連和不連的決策,是一個說Yes or No的決策,不是一個說所有的東西我都連,只是說有限的時間在不同的東西上花多少時間。網絡的特點就是幾乎世界上的人跟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都可以連,那么為什么我們要搜索引擎,就是因為可以說yes的東西太多了,不可能對每個說yes,因此只能對其中很少一部分說yes,所以它就是一個超邊際決策。

這種超邊際決策的特點就是最優值在不同的網絡模式之間是非連續的,它是從零到一個正值之間的這樣一個非連續的跳躍,邊際決策中我們都知道假定這個函數是連續的才可以微分,才寫得出一階條件。而超邊際決策就沒法微分,它的最優值是非連續的,跳來跳去的,用數學的話來說就是超邊際決策是要搞組合數學,就是它要把所有網絡模式所有的組合都要考慮,這個當然比邊際決策難多了。所以如果你了解邊際決策與超邊際決策的差別,你就會了解用傳統的經濟分析方法真的沒有辦法分析網絡決策。因此我們說的嚴重一點,網絡經濟的興起已經提出了一個命題--經濟學要重寫,就是原來的這個邊際問題要重寫。中國不是翻譯了很多曼昆、斯第格里茨的書嗎?在那些書里面頭一句話就是告訴你經濟分析就是邊際分析。現在這個網絡經濟的興起已經對這個命題形成一個挑戰。也就是下一代以網絡經濟為基礎的這種分析方法再不能說經濟學就是邊際分析,經濟學現在是要超邊際分析。這個不但對現在的網絡是對的,而且對過去的,就是當沒有電子網絡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市場其實也是網絡,市場的本質就是一個網絡。你在決定買什么不買什么,這就是一個超邊際決策,所以這個超邊際決策也不是光適用于網絡經濟,它適用于原來的沒有電子網絡時代的任何市場網絡的分析。但是只是說以前因為數學上的局限人們不重視這個超邊際決策,只是重視這個假定什么東西都買的問題,這個決策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 

但是網絡決策除了超邊際決策的特點之外,還有一個特點,特別是電子商務。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叫做非人格的網絡決策。什么叫做非人格的網絡決策呢?也就是說像搜索引擎,像E-mail的服務,提供這種服務的公司有幾千家,有兩三千家,也就是說這些人他沒有辦法控制價格,所以這是非人格網絡決策的一個特點,也就是說當你去連接的時候,你是用Hotmail,用America on line,還是用什么東西,你并不是很在意,你只是在意它這個服務。我有時候找一個搜索引擎,我不是說非要那一個搜索引擎,也就是說它是非人格的。你只是關心它給你提供的這種服務的種類,至于這個提供服務的人姓字名誰呀,你不關心,這就是非人格。

這兩個,一個是非人格的網絡決策,一個是用超邊際來做網絡決策,這兩個特點是傳統的舊經濟里都有的,只是經濟學家一直不注意它。那么最近我們,就是從七十年代末到現在,Garibic,Sherimonson 還有我們自己,發展了一個文獻,這個文獻是說非人格的網絡的超邊際分析,有時候也叫做所謂內生專業化,內生的分工網絡的超邊際分析。超邊際分析這個詞是1962年Buchanan,也是得諾貝爾獎的一個經濟學家提出來的,這個詞是他先提出來的,它的一些技術實質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很多經濟學家發展起來的,其中一些重要的經濟實質是華裔經濟學家解決的,比如說非人格的網絡經濟超邊際分析這種模型中的均衡存在性定理是幾個華人,包括周林,姚順天,還有一位原來北大的學生叫孫廣正,我們一起還有別的一些人把一些純理論問題都解決了,也就是說超邊際純理論的水平已經達到了邊際的Aulun Debreu的水平,就是純理論的研究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過去A Debreu研究這種不重視超邊際分析的這種模型,他解決了一些理論問題,存在性問題啦,它的福利意義啦,就是所謂第一福利定理,第二福利定理,這些問題現在我們在超邊際分析里面都解決了,最近兩年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一些是超邊際分析能操作的一些關鍵性定理,比如說,上過我們課的同學都知道沒文定理,那個角點解的個數是一個天文數字,沒有辦法分析,然后要有一些定理使得這個東西用組合數學的方法可以分析。這些理論新的問題都慢慢的解決了,當然這個因為很新,有很多東西還有待解決。

這個東西發展起來以后就特別適合分析網絡經濟,網絡決策,因為網絡決策是超邊際決策,連和不連的決策,所以用這些東西來分析。以前用邊際分析的時候很多經濟學家包括Varian和有一個搞網絡外部性做了很多的叫做Machoal Kess Shapiro這些人,他們都有一個結論,就是說當有網絡外部性的時候市場一般是失敗的。但是我們有了超邊際分析方法以后就發現市場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網絡效果,在給定網絡的情況下分配資源是市場的一個比較次要的功能,市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網絡效果,而且是價格制度最重要的功能。以前說價格制度就是分配資源,這種東西要生產多少,那種東西要生產多少,網絡它沒有辦法解決。現在超邊際分析的這些理論工作建立的一個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價格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網絡效果。

網絡效果現在的研究有幾個方向,一個叫做策略性網絡決策,這個有一個文獻,這文獻雖然不大也有蠻多文章,就是基本上是用對策論的方法,有的是用合作對策,有的是非合作對策的方法研究這個網絡是怎么形成。但這個文獻有一個缺點,就是在他們的這個網絡決策里面沒有價格而且沒有數量,它就是有點走極端。以前你們研究網絡決策只研究價格、數量,它就不研究價格,也不研究數量,只研究連和不連的這種決策。這是一個文獻,這個文獻得出結論是這種網絡決策是沒有效率的,就是說市場上利用網絡的效果不行。那我剛才說的超邊際分析的文獻發展起來以后,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傳統的數量價格理論,資源分配理論跟這個網絡決策合在一起了。因為你想一想,市場的價格肯定是跟給定網絡的情況下每一個人買多少有關,而且如果說所有的人都不買一種東西,也就是一個角點解。都選擇一個零購買量,那這個東西價格就會很低,對不對?實際上這個買和不買就是一個超邊際決策,從零跳到一個正值,所以當你決定什么都不買的時候就根本沒有網絡,什么東西都沒有價格。當有一些人決定就買一樣東西的時候,網絡決策它就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你決定要專業生產的時候,你就會要買那些你不生產的東西。所以就會影響到別人產品的市場,使得別人可以專業化。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專業化,他們都不買,那么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專業化。也就是說它這個是一個反饋圈。網絡,分工網絡也好什么也好,它的生產力和參加網絡的人數有關,但是反過來呢,人們是不是參加網絡,也就是參加網絡的人數是跟網絡的效果有關的,就是跟網絡的生產力有關。你的生產力越高,大家越愿意參加,愿意參加,那么參加網絡的人數越多,生產力越高。我們以電話為例,如果所有人都不買電話,那你買一個電話有什么用?你買電話的這個決策就是無效的。由于無效你就不買電話,不買電話這個網絡就小,那別人也是看到沒有人買電話,那嘛要買電話。電話網絡的生產力是跟安電話的人數有關。而每個人決定要不要安電話的決策又反過來決定安電話的人數。這兩個東西互為因果,所以叫做反饋圈,或者叫做因果循環鏈,就是雞生蛋,蛋生雞。像這種網絡決策的時候,很多人都說網絡決策的時候市場不工作。但是我們最近的研究說明你這個買不買不是會影響價格嘛?需求量和供給量和連不連的決策有關,所以網絡決策會影響價格,然后人們看價格來決定參不參加,參不參加又會決定生產力,生產力又會影響價格,所以價格制度正好就是協調大家參不參加的一個最有力的工具。所以價格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協調網絡決策。

如果我們把價格制度跟網絡決策的關系搞清楚了,那以前說的很多問題現在就要重新考慮。這個重新考慮意思就是說,以前你說的市場不能利用網絡效果,因為你假定人笨,他只能做邊際決策,不會做超邊際決策。兩夫妻在家里,那個丈夫把太太打的要命,她不會離婚,她只會搞好夫妻關系。這個搞好夫妻關系就是邊際決策,離婚就是超邊際決策,以前就假定人笨到不會進行超邊際決策,所以就出了很多問題,就是什么這個市場失敗,那個市場失敗。現在說人沒有那么笨,人會做超邊際決策,而且不用動很多腦筋。我剛才講的那個例子,你說人會傻到那樣關在家里被打死了都不離婚嗎?她不需要很多數學就會做這個決策啊。所以人如果會做超邊際決策的話,那個價格制度的功能比任何人可以理解的都要復雜,就是有點像哈耶克說的那樣"你根本不可能理解價格制度是怎樣協調網絡決策的過程的",你不懂它。太復雜了,復雜到像螞蟻不可能懂得它那個窩符合什么力學原理一樣,搞不懂的。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要說你看得出它這個市場失敗,它出現了你還不知道它怎么出現的。所以對以前的市場失敗論,很多就說這個價格制度沒有辦法利用網絡效果,現在就有很多批評。

價格制度如何利用網絡效果,那我們再講一個例子,一個汽車的例子。如果我們不考慮網絡效果,那么我們看到汽車出現了,我們會怎么分析它的供求呢?我們用邊際分析,我們說它可以代替走路,原來買東西我們走路去,現在使用汽車,然后用效用最大化決策,我要消費汽車就用這樣的決策,算出來這個需求不會很大。但是你如果考慮網絡效果會怎么樣呢?網絡效果就是說汽車的出現會改進交易效率。網絡決策中最重要的兩難沖突就是網絡大了,也就是商業化程度高了有一個好處,就是生產力的提高,但是它有交易費用,當交易效率很低的時候,交易費用可能會超過網絡大的好處,所以人就會不買也不賣,也就是不專業化,所以這個網絡就很小。當交易效率改進的話,網絡大的好處就超過交易費用,所以這個網絡擴大。很多原來虧本的專業現在可以賺錢。它看起來好象跟汽車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它有這樣一個效果。有這樣一個效果的話,那我就可以預計汽車市場很大,汽車市場很大呢,那生產汽車的規模就大,那生產成本低,我現在可以預見價格很低還可以賺錢。但是從現在的邊際分析來說,比如說我現在生產,現在市場上只有一百輛汽車需求,一輛汽車賣一萬塊錢還不一定賺錢。但是我如果考慮這個網絡效果的時候,我就看到了這個網絡效果,比如說超級市場沒有汽車的時候是虧本的沒有辦法跟百貨公司競爭,現在有汽車以后超級市場是賺錢的。這樣很多專業出現,它反過來會對汽車產生需求,所以汽車現在的需求可能是一百萬,那這個汽車賣一千塊錢。福特1904年他就是這樣分析的,他當時決定搞一個T-Model,T-Model就是一千塊錢,當時的汽車一般都是一萬甚至上萬塊錢的,而他賣一千塊錢,賣一千塊錢真的就是賺了很多錢。所以他這個就是超邊際決策。當時那個一萬美元的汽車,你把那個價格稍微提高一點或降低一點就是邊際決策,而當時如果把價格稍微提高一點降低一點都會虧本,因為當時已經達到一種均衡了,所以你一定要用超邊際決策,他要把那價格從一萬降到一千,按當時的標準,這樣一個決策一定是虧得一塌糊涂的,它反而賺錢,這個就是考慮到網絡效果的一個超邊際決策的一個案例。現在我們來說電子網絡也是這樣。在沒有電子網絡之前,比如說,現在的報紙都是綜合性報紙,你想搞一個非常專業化的雜志或者報紙很難生存,因為你對消費者只提供一種服務,每一個消費者要跟不同的專業媒體打交道,他的交易費用很高 。所以當電子通信效率提高以后,在美國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即出現了一些非常專業化的電子雜志。以前全美國有一兩個怎么做木匠的雜志,現在這個怎么做木匠的雜志變成有十幾個了,其中有一兩個是專門教你怎么在家里某一樣家具。這個媒體就變的很專業化了,那些大的綜合性媒體就慢慢的競爭不過這種專業化媒體,它使得這個網絡擴大,使得網絡效應可以利用。以前不能賺錢的一些東西,你現在想沒有電子媒體的時候,你辦一個專門教人在家里怎么做床或者做床頭柜的家具的雜志你可以賺錢嗎?虧得一塌糊涂對不對?而你有了電子網絡的話,這個東西可能就賺錢。 

篇2

關鍵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理論

西方經濟學是被運用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流行于西歐、北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西方經濟學于15世紀產生,是解釋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和國家對其宏觀調控的方法和政策等因素進行綜合研究分析而形成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廣泛了解,特別是在1929年西方產生經濟危機之后,西方經濟學被學者信奉為“社會科學的皇后”。在它悠久的歷史中,三次重大的變革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三次革命分別是古典革命、邊際革命和凱恩斯革命。

一、古典革命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17世紀下半期開始,英國、法國等國家逐步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的干涉主義的思想,著重要求從生產領域中研究財富的增長,以自由放任態度為主,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說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變革――“古典革命”。

17世紀,英國打敗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逐漸成為世界霸主,開辦了東印度公司,進行全球貿易,掠奪資本,使產業資本瘋狂聚集。17世紀下半期,英國出現反對重商主義。1776年,“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是古典經濟學戰勝重商主義的里程碑,西方經濟學由此過渡到了古典經濟學時期。但亞當?斯密并不是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古典經濟學早在英國威廉?配第的學說中就已出現,亞當?斯密將其宣傳于世,李嘉圖發展壯大直至結束;在法國是從布阿吉爾貝兒的學說中初現,魁奈完善,西思蒙第結束。

古典經濟學學者反對政府干預政策,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批判重商主義的“對外貿易才是財富來源”的荒謬理論,克服了重農主義者認為的“只有農業勞動才是創造財富”的局限性理論,綜合二者提出了勞動價值論。西方經濟學理論多以學說形式出現,但古典經濟學學者的理論使西方經濟學理論建立了系統體系,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60年代,古典經濟學學說快速發展。

古典經濟學產生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穩定時期,同資本主義制度共同發展,不可避免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有著明顯的初期資本主義色彩。古典經濟學學者多把關于經濟的政治制度和社會階級關系的研究同相同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和各種經濟變量之間作用的機制結合分析,使制度和經濟發展結合,到后來學者逐漸歪曲前學者的理論概念,有意掩蓋和歪曲資本主義的階級剝削的實質,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既定制度下的經濟資源配置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引起了少部分學者的不滿,經濟學家兼實證主義哲學家的約翰?穆勒既想討論物質生產的不同方面,又不愿意把社會內容和資源配置的內容包括在同一范疇之內,他企圖把經濟學劃分為“因其自然天性而產生”和“受國家制度影響”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盡管約翰?穆勒沒用完成系統轉變,但十分有效的推動了經濟學理論關于這兩個部分的獨立研究。

直至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的出現,西方經濟學徹底拋棄對經濟制度本質的分析,開始轉向對社會制度下的資源配置的理論分析,才全面完成了這一過程的轉變。

二、邊際革命

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處于過渡時期,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同時由于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西方經濟學逐漸融入了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如數量分析、邊際增量分析、統計方法等各類研究方法,因此資產階級的經濟學說又產生了一次巨大的變革――“邊際革命”。

19世紀70年代初,奧地利、英國和法國的學者――門格爾、杰文斯和瓦爾拉幾乎在同一時間分別發現了邊際效用的遞減原理。后又經過經過維賽爾、帕累托、馬歇爾等邊際主義者的發揚,最終明確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微觀經濟理論體系。邊際革命是以消費者行為為出發點研究價值的問題,價值決定被看成是消費者個人的心理變化。邊際主義者堅定的認為競爭是調節經濟的有效途徑,是競爭在生存和消費之間建立了均衡勢力,邊際主義者的微觀經濟理論被譽為新古典經濟理論。

由于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者間的矛盾愈加深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推動人們改變視角,開始從宏觀上探尋和研究經濟危機的產生,因此隨之出現了很多宏觀經濟理論。瑞典經濟學家維克賽爾運用總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形成了信的宏觀經濟理論――動態均衡論;熊彼特根據均衡理論,運用生產要素的新因素解釋經濟周期的波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馬歇爾提出了貨幣流通數量論;美國學者密契爾運用宏觀視角對國民收入進行研究。這些宏觀理論對后來的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有著重要意義,是宏觀經濟學建立的基礎和前提。

邊際革命是由新古典經濟學學者的理論所推動,新古典經濟學是古典經濟學的延續和發展,邊際革命是研究方法論上的革命,以資源配置為經濟研究的中心,使經濟學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使經濟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三、凱恩斯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在1929年―1933年期間爆發了第一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也宣布了“薩伊定律”的失敗,也說明了西方經濟學前期理論的錯誤,于是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出現了第三次革命,也是最著名的一次革命――“凱恩斯革命”。

處于世界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文中,闡述了需求原理,否定了薩伊定律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供給是自行創造需求的,所以不會發生大型的經濟危機”這一說法,他認為供給是需求的函數,由于消費傾向規律、資本邊際收益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這三大心理規律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業和蕭條,投資者對未來收益缺乏信心導致危機爆發。他堅持提升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干預權,運用財政與金融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群眾消費,推動投資等方法,刺激需求,以實現經濟的均衡狀態,嚴厲抨擊薩伊定律,摒棄市場機制自動調節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的傳統理論。

不得不說,凱恩斯革命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但他從心理學規律的角度出發,研究經濟危機的爆發,掩蓋了資本主義制度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系,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凱恩斯的理論強調短期、靜態的分析方法,忽視動態分析方法;強調宏觀經濟方面因素,忽視微觀經濟基礎;強調需求因素,忽視供給因素。凱恩斯的理論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但也不能否認的是他的思想政策的確帶來了西方經濟危機之后的經濟復蘇。

凱恩斯革命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西方經濟學時代,推動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豐富了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為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在極其關鍵的時期開辟了一個新方向,也為當時資本主義擺脫危機和困境提供了現實可行的道路,凱恩斯不僅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也是真正意義上,現代西方經濟學說的奠基人之一。(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 蔣自強.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 尹伯成.西方經濟學說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丙毅.當代西方經濟學的變革與新古典范式的命運[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4] 劉庸.西方經濟學概念的革新和理論的發展[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

篇3

一、西方經濟學流派發展進程

(一)古典學派

古典學派誕生于1776年英國的工業革命,當時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提升,生產技術和經驗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并且在世界范圍內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市場需求也不斷增長,從而促使古典經濟學學派的誕生與發展。該學派遵從經濟規律,認為經濟規律會主導價格和要素報酬,認定價格體系可以很好地配置生產資源,十分信賴市場自身的調節能力,不需要政府給予任何干預,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嘉圖和亞當斯密。古典學派有兩個比較著名的理論,一個是亞當斯密的國際貿易絕對優勢理論,一個是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

(二)新古典學派

新古典學派又稱劍橋學派,起源于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學派創始人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新古典學派產生的重要經濟學理論,包括分配論和價格均衡理論,主張將供求論、邊際效用論、生產力論以及生產費用論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全競爭的前提。新古典學派的核心理論是均衡價格論,認為不同需求量和產品價格的構成是由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決定的,并以均衡價格論替代了價值論。并在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發展出分配論,對國民收入中各種生產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進行了分析,認為其比例大小由各自的供求關系主導的均衡價格決定,并認為經濟總量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共同組成的。

(三)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誕生于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時期,失業率高漲、產出能力嚴重下降,社會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甚至出現了經濟倒退。凱恩斯主義可以解釋為總需求管理,對經濟蕭條作出了科學解釋:“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所以需要政府發揮經濟主導作用,通過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去拉動需求增長,促進經濟消費和投資,進而帶動經濟復蘇,恢復正常運轉。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內容是IS-LM曲線,是由凱恩斯主義者希克斯總結并寫出來的,是對凱恩斯主義最好的闡釋。但是卻受到了新古典學派的質疑與批評,認為凱恩斯主義將經濟學又重新拉回了古典經濟學領域中。

(四)新古典綜合學派

新古典綜合學派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凱恩斯的眾多追隨者在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對凱恩斯主義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了重新研究,并試圖找到問題的答案,例如繁榮和通脹的分析等。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薩繆爾森、托賓以及索洛等,學派理論觀念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薩繆爾森所著的《經濟學》,強調了使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去調節社會經濟總需求,促進就業、消除經濟危機。并且提出了混合經濟論,以此應對經濟制度方面的問題。

(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誕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漲,失業率很高,并且通脹問題嚴重。由此引出了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分析模式,并由此演化出經濟發展體系。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相信并十分依賴個體利益最大化、市場出清、理性預期以及自然律假說四個假設,認為私人經濟能夠保持自身的穩定,貨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是中性的,貨幣在短期發展的過程中也是中性的。并對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作出了批判,認為其主張的積極干預經濟的政策手段,對于經濟發展是有害的。

(六)新凱恩斯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是在凱恩斯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經濟學流派,其汲取了凱恩斯主義中經濟學理論上的不足,并在新古典宏觀主義的理論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發展出新凱恩斯主義,誕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建立了微觀經濟基礎,對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的辨析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問題

(一)代表個體分析模式問題

經濟學經典的分析模式是代表個體分析,可以將微觀分析和總轉化當作宏觀總量,為宏觀經濟分析提供必要工具。代表個體分析模式的問題主要有三點,第一是社會經濟個體數量多,并且個體差異大,代表性個體分析的工作量太大,無法準確把握每一個個體的行為和信息,容易出現誤差和失誤。第二是該模式的分析前提是假定個體本身存在缺陷,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代表個體的占比是一小部分,使其代表性遭受巨大的質疑。第三,在代表個體分析模式下,總量如果假定合理,其在分析時也會受到經濟市場中各種因素的干擾,使得加總行為出現問題,得到的結果并不是統一的和固定的。

(二)理性預期分析模式問題

在理性預期分析模式下,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新古典學派認為宏觀經濟的理性預期分析需要建立在個體行為最優化的基礎上,認為經濟主體的發展就是宏觀經濟理論覆蓋下的最優經濟行為。但是,在理性預期分析模式下,完全理性的經濟活動和行為是不存在的,個體的經濟行為受到宏觀經濟形勢以及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會不斷發生變化,如果采取理性預期分析的方式去預測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經濟風險,無法做到完全準確的預測和分析。

(三)計量驗證分析模式問題

計量驗證分析模式在經濟學中使用比較多,并且相對常規的分析方法,首先要提出問題,并引入函數模型,然后提出假設,最后根據實證數據分析的形式去開展計量驗證分析。經濟學流派會根據自己對宏觀經濟微觀基礎問題的理解和研究成果,建立與之相對應的函數模型,進而對經濟系統開始假設,并使用數據工具去推理、演繹,得到經濟規律的數學表達。在計量驗證分析過程中,分析的結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利用提出的問題脫離實際,函數模型使用不當等。分析模式的問題容易導致過于理想化的缺陷出現,并且分析過程中有很多關鍵性的因素是無法被準確量化的,使得分析結果存在較大誤差。

三、西方經濟學流派對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的辨析

西方經濟學流派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與演化,經歷過迷茫,也獲得過成功,其對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的辨析還是比較到位的。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具體劃分,應該從凱恩斯主義說起,但是其革命的根本目標是顛覆,并不是分立。當然,凱恩斯的顛覆思想也受到了很多質疑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宏觀經濟變量間的關系會受到經濟政策的影響,使得其相關的問題分析出現錯誤。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沒有微觀基礎,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是無法正常開展的,無法獲得正確的分析。另外,正是因為存在質疑,才會一直推動西方經濟學流派的發展與演變,引導經濟學者不斷探索著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致力于找到兩者的協調發展途徑,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對經濟做出最準確的解讀和辨析。

篇4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人力資源;人力資本

一、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基本概念

人力資源是指一定時期內組織中的人所擁有的能夠被企業所用,且對價值創造起貢獻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經驗、體力等的總稱。人力資源注重的是人的使用價值,將人自身所包含的體力、智力等要素主要看作一個靜態的存量,將人視作一種特殊的資源,更多地強調投入與產出。

人力資本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使得經濟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人力資本主要指通過教育、培訓、保健、勞動力遷移、就業信息等獲得的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技能、學識、健康狀況和水平的總和,表現為蘊含于人身上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生產技能以及健康狀況的流量與存量總和。人力資本將人看做一種特殊的資本,而資本的本性就是“滾雪球”效應,即不斷地通過投資獲取收益,人力資本從整個管理過程來看是一個動態的流量,在不同的時期存量各有變化。

二、由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的一般經濟學解釋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下,企業將人力資源更多地視作一種外部性的資源,它考慮到的只是在購買勞動力時付出的顯性成本——工資,而不會太在意員工在企業中從事各項工作中同時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成本。因此,在基本工薪相對確定的情況下,只要員工的邊際貢獻大于零,即滿足企業的基本需求。這從理論上來說即使員工在企業利益目標最大化中出現“過勞死”的情況,也是符合經濟學規則的。這樣不僅是對人性的藐視,同時也會給社會資源造成兩重性的浪費:首先,只考慮顯性的工資成本,不計員工的隱形成本,即員工的額外消耗,不然會對“人力”造成巨大的浪費;其次,員工的額外付出主要轉移到社會福利的賬戶中,必然會使得社會福利作為一種公共支出的效率低下。更值得關注的是,在人力資源管理的視角下,企業更多地將員工看作“經濟人”,不會去考慮員工的人性需求,員工只是生產流水線上的一道道工具或者機器,沒有社會性的承載。

然而,由人力資源轉到人力資本的層面,境況就大不一樣了。將人力看作資本,就要關注投資與收益,要想不斷地進行投資與收益循環,企業就不能緊緊計算員工的顯性成本,還要更多地關注其他的隱性成本,同時不斷地對員工進行教育投資,增加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以獲取更大的收益。這樣在企業的員工管理計劃中,就不能只關注員工的經濟需求,還要把勞動者看做“社會人”以及“復雜人”,即在同時注重勞動者經濟需求與社會交往需求的前提下,更要因地制宜的根據每個員工的特殊性和每一個個體不同時期的特殊性來培養員工,發展員工。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人力資源到人力資本的發展似乎向著人性的方向邁出了巨大的一步,體現了對人的權利和尊嚴的尊重。

在人力資本的理論中,不斷地強調關于人的發展,尊重人的各種權利,使得人和勞動得以結合,而不是像大工業時期那樣使得勞動者成為一種生物機器,被勞動所奴役。在一般經濟學的解釋中,似乎在向我們展示著這樣一種合理性,這種合理性并不在一般經濟學的范疇內,而在政治經濟學之中: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指出人之所以成為勞動的奴隸是因為勞動和人相分離進而使人成為勞動的工具和奴隸,那么人力資本中對于人性的關注是否能從根本上轉變“人服從于勞動”至“勞動服從于人”?從而實現人的“自由王國”?

三、人力資本理論的經濟學剖析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勞動異化的理論,以此來說明私有制基礎下勞動者同其勞動產品以及勞動本身的關系。勞動本身是人的本質,但是在私有制經濟下發生了異化。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表現:第一,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產品成了不依賴于生產者工人的異己力量。第二,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不在是人的自覺活動,而是處于被迫與強制之下,“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活動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遭到摧殘”。第三,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的生產勞動成為了動物性的維持基本生存的活動,失去了人類生活的特征,“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的能力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第四,人同人相異化。主要表現為普通勞動者同控制勞動產品與勞動活動的資本家之間的對立關系。

從人力資本的理論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勞動者在相當程度上贏得了人性與權力的尊重,但是勞動產品依然不會被勞動者所占有,勞動產品與勞動者依然是負相關的關系,其次,勞動的強制與被迫依然無法避免,所有勞動的發言權依然不被勞動者所掌握;再者,企業為勞動者發展所做的努力主要是針對企業發展需要而進行的教育等投資,與在“自由王國”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大相徑;最后,不言而喻,資本家與勞動者的關系雖然有所緩和,但是永遠無法成為一家人,本質上依然是對抗關系。

篇5

摘 要:

將新制度經濟學中交易費用理論引入公共產品供給分析,給出了供給公共產品的主體確定的理論模型,并在威廉姆森范式擴展的基礎上得出了各個主體的邊界,認為最優公共產品供給方式的選擇和主體邊界的確定,取決于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測算了中國公私部門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存在的交易費用,發現就我國公共產品的供給而言,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公共產品供給由政府部門交給私人部門與第三部門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關鍵詞:交易費用;公共產品;公共部門;私人部門

中圖分類號:F81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7)04-0064-08

一、引 言

公共產品供給是指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選擇以何種方式籌資并加以使用,向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其實質是資源配置,屬于分配范疇。從世界各國公共產品供給的實踐出發進行抽象,公共產品供給方式不外乎三種:政府供給,市場供給及自愿供給。

公共產品的市場供給是指營利組織根據市場需求,以營利為目的,運用收費方式補償支出的公共產品供給方式。公共產品的政府供給是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基礎上,政府以公平為目的、以稅收和公共收費為主要籌資手段,利用公共資源供給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公共產品自愿供給是指公民個人、單位,以自愿為基礎,以社會捐贈或公益彩票等形式無償或部門無償地籌集資金,直接或間接地用于公共產品的提供,并接受公眾監督的公共產品供給方式[3]。這些方式是以不同的主體,遵循不同的原則,以不同方式和渠道籌集公共產品供給資金,決定使用去向并予以監督的機制。

幾乎在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公共品供給的三種方式都在發揮作用,但三者的作用范圍有所差別,而且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三種方式的作用領域也有不同。公共產品三種供給方式是在空間上并存、相互結合發生作用的,作用的具體模式是多樣化的。大中小規模政府和非政府的單位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在地方公共經濟中能實現秩序和比較高水平的績效(奧斯特羅姆、帕克斯和惠特克,2000)。

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選擇和作用邊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公共品自身性質、技術條件、政府職能理念、公平效率標準、政府政策傾向、需求狀況和私人資本規模的不同,可能導致不同的供給方式,而且會導致公共產品供給方式的不斷轉變[8]。

現代經濟學在20世紀最后30年有了很大的發展,最重要的發展就是引進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在過去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后凱恩斯主義等主流經濟學里,都只有生產成本的概念,沒有交易費用的概念。企業的生產成本可以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在制度經濟學產生以前,主流經濟學認為廠商通過生產成本的調整來決定所要達到的產量。實際上到了20世紀最后30年,因為引入了交易費用這個概念后,人們發現,在總成本里面有一部分耗費跟物理的、化學的產品制造的變化一點關系都沒有,它是為了交易而發生的,即制度經濟學中所論述的交易費用。將交易費用概念引入公共產品供給的研究將為研究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確定問題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本文側重于從交易費用的角度解釋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選擇和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邊界確定,并對中國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交易費用進行了測度,最后部分提供簡要的結論。

二、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

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是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需付出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威廉姆森認為,費用分為兩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費用,即為簽訂契約、規定交易雙方的權利和責任所花費的費用;二是簽訂契約后,為解決契約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從改變條款到退出契約所花費的費用。交易費用的存在取決于三個因素:受限制的理性思考、機會主義以及資產專用性。資產專用性指耐用人力資產或實物資產在何種程度上被鎖定而投入到一個特定貿易關系,因而也就是在何種程度上他們在可選擇的經濟活動中所具有的價值。阿羅使用的交易費用概念更具有一般性:“交易費用是經濟制度的運行費用,”它包括信息費用、排他性費用和設計公共政策并執行的費用。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交易是普遍存在的,康芒斯將“交易”的概念和正統經濟學中“生產”的概念相對應,將“交易”分為三種類型:買賣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間的交換關系;管理的交易,即上下之間的交換關系;限額的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對個人的關系。這三種關系類型覆蓋了所有人與人之間的經濟活動。

按照康芒斯對交易的分類,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同樣可以歸入到交易活動中:首先,政府供給公共產品是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納稅人支付公共產品的價格(稅金),政府利用稅收收入供給公共產品。其次,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是政府間的交易活動,下級政府是上級政府在供給公共產品上的人,為本地區供給公共產品,滿足地方公共需要。再次,同級政府之間在供給外溢性的地方公共產品上也存在著交換關系。因此,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也是一種交易,交易費用是客觀存在于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中的。市場供給公共產品是私人按照市場規則采用收費或政府補貼的方式進行的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種交易活動,產生交易費用。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的過程是一種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即捐助者捐助資金提供公共產品后獲得心理滿足或者稅收優惠等的一種交易,按照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的定義,在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過程(分散決策)中、籌資過程中、建立相關的激勵約束機制等都會產生交易費用。

根據交易費用理論,對公共產品的供給進行分析,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主要包括:(1)搜尋信息的費用。即供給者為了獲取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了解公共產品特性、所需成本等信息所花費的成本。(2)談判、簽訂契約、規定交易雙方權利和責任的費用。例如在民主機制下,公共產品的供給是由“以手投票”機制來決定公共產品供給的品種和數量的,由于公共產品的特性和選民的消費偏好、價值取向存在較大差異,要通過一致同意或多數同意的原則來決定公共產品的供給方案,必然帶來較高的契約達成費用。分級財政體制下在決定由哪一級政府供給哪種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成本(稅收)如何在政府間進行分擔上的政府間多重博弈,也必然帶來較高的契約達成費用。(3)履行契約,收回成本的費用。(4)排他費用,即阻止不付費者對公共產品消費所發生的費用。(5)監督供給者按所簽訂的契約供給公共產品所發生的費用。(6)避免消費者退出契約所發生的費用。

公共產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非排他性決定了不可能阻止不付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對公共產品的供給不付任何費用的人同支付費用的人一樣能夠享有公共產品帶來的益處;非競爭性決定了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從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即增加額外一個人消費該公共產品不會引起該產品成本的增加。由于公共產品的兩大特性,決定了沒有消費者愿意公布自己從公共產品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因此搜尋信息的費用是相當高的。公共產品的兩大特性決定了消費者都期望他人去購買而自己順便享用它帶來的利益,也就是“免費搭車”,由此帶來的交易費用是相當大的。由于公共產品兩大特性的存在和交易費用存在的普遍性,決定了無論采用何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都會產生交易費用。

三、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及其邊界確定:理論分析

(一)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確定標準:一個理論模型

公共產品的市場交易存在著較大的交易費用,在某些情況下,政府代替市場供給公共產品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政府取代市場,資源配置由價格分配方式轉為稅收分配方式(政府通過強制性的稅收征收公共產品的供給成本),消除了“價格發現成本”,政府可以通過利用征集來的公共資源,按公共需要,供給公共產品。但當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超過一定規模時,政府活動的邊際成本遞增,因為政府在供給公共產品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機會主義行為和資產專用性等原因,也會產生交易費用,此時如果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因為采用分散決策、個人選擇的方式無償或部分無償地供給公共產品,能夠節約機會主義行為和資產專用性帶來的交易費用,使某種或某些公共產品的供給產生較少的交易費用,那么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將取代公共產品的政府供給。從歷史和理論來看,同樣存在由于某一主體供給公共產品中所存在的交易成本超過其他兩個主體供給公共產品的交易成本,那么可能出現市場―政府或自愿,自愿―政府等可能的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變化路徑。

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三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作用的邊界在時間上因條件的變化而變動[3]。在理論上,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最優的供給方式的選擇,即公共產品供給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效用。在忽略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僅考慮公共產品供給的生產成本時,無論采用何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都可以降到最低(Ronald D.Ripple and Yun Hsing(Y.H.)Cheung,1999)。因此,假定公共產品供給的生產成本既定,公共產品供給最優方式的選擇,取決于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基于這一角度,本文通過一個理論模型來說明公共產品公共方式選擇采用的標準。

假設:(1)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tc可以衡量且是產量q的函數tc=tc(q)。

(2)不同的供給主體供給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pc=pc(q)=pq。

(3)供給者的收益函數tr=tr(q)。那么:maxπ=tr(q)-pc(q)-tc(q)

帕累托最優供給的條件為:mr(q)=mpc(q)-mtc(q)

因此,在交易費用為0時,帕累托最優的供給條件為:mr(q)=mpc(q)

假設:政府與非政府部門供給同一種公共產品,且價格相等;Pq為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Gq為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TT為公共產品的生產可能性曲線,U為社會消費公共產品的無差異曲線。按照帕累托最優的實現條件,公共產品生產的最優點在TT曲線與U曲線的相切點N,此時,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消費者選擇的數量對應的邊際替代率對應于生產者的產品轉換率,即RTSGq,Pq=RCSGq,Pq。

1.在不考慮公共產品供給中發生的交易費用的情況下:

RTSGq,Pq=mpcGqmpcPq,

RCSGq,Pq=pGqpPq

因此,要達到帕累托最優,必然mpcGqmpcPq=pGqpPq,因為不同的供給主體供給同種公共產品,價格相等,因此,mpcGq=mpcPq,mpcGqmpcPq=1,因為pGq=pPq,過N點切線的斜率為1。

2.在考慮公共產品供給中發生的交易費用的情況下,

RTSGq,Pq=mpcGq+mtcGqmpcPq+mtcPq

在供給的公共產品為同質的產品時,RCSGq,Pq=1,

那么,mpcGqmpcPq=1,由于mpcGq=mpcPq,

因此mtcGqmtcPq=1,即在N點非政府部門與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所發生的邊際交易費用相等,方可實現效率最優。

3.無法實現效率的情況下,公共產品供給在兩部門之間的調整。

如果初始配置處于TT的下半段(N點以下,不包括N點),如N1,此時曲線的斜率大于1,即RTSGq,Pq=mpcGq+mtcGqmpcPq+mtcPq>1,可得mtcGq>mtcPq,應該減少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增加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最終調整至mtcGq=mtcPq的N點。

如果初始配置處于TT的上半段(N點以上,不包括N點),如N2,此時曲線的斜率小于1,即RTSGq,Pq=mpcGq+mtcGqmpcPq+mtcPq

如果初始配置處于區域A內,類似于N2點的情況,非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過多,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過少;應該減少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增加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最終調整至mtcGq=mtcPq的N點。如果初始配置處于區域C內,類似于N1點的情況,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過多,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過少;應該減少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增加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最終調整至mtcGq=mtcPq的N點。如果初始配置處于區域B內,非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與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均過少;應該增加非政府部門和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數量,最終調整至mtcGq=mtcPq的N點。

(二)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邊界確定:威廉姆森范式的擴展

將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在供給公共產品中發生的成本分為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假設生產成本隨著公共產品供給數量不斷變化,與公共產品供給數量成正比例的關系,公共產品供給數量越大,發生的生產成本越多,反之,生產成本越小。但是交易費用的大小取決于受限制的理性思考、機會主義以及資產專用性三個因素的影響,與組織的規模大小沒有一個固定的比例關系,交易費用會隨著資產專用性的增強而呈現出類似于指數函數式的增長趨勢,隨著資產專用性的提高,組織偏離最佳供給規模的程度不斷增加,從而導致組織單位交易費用遞增,呈現出“先降后升”,呈“U”字形變化(如圖2)。因此,在生產成本與公共產品供給數量呈正比例關系的情況下,交易成本的變化對界定組織的邊界能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將生產成本與不同組織的交易費用相加得到的總成本與社會可以接受的交易費用相比較作為區分公共產品不同供給主體邊界的依據。

圖2是包含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三種等級制度在內的威廉姆森范式的拓展模型。圖2中,OCG、OCM、OCF分別為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生的生產成本,TCG、TCM、TCF分別為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CG、CM、CF分別為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生的總成本,分別為CG=OCG+TCG、CM=OCM+TCM、CF=OCF+TCF。

從圖2中可以看出,當交易費用允許值(社會承受交易費用的一般標準)為TC0時,E1、E2分別給出了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邊界:當公共產品的數量界于E1和E2之間時,宜采用市場供給的方式,可以供給公共產品的成本最小;當公共產品的數量小于E1時,宜采用自愿供給的方式,可以供給公共產品的成本最小;當公共產品的數量大于E2時,宜采用政府供給的方式,可以供給公共產品的成本最小。

從圖2中還可以發現,當社會進步、技術革新等因素的作用使社會經濟活動的交易費用普遍降低時(如信息技術的發展及交通運輸的便捷等使社會交易費用從TC0降至TC1),原有的組織形式將會出現一些“空洞”(如圖2中FM1、M2G1)而無法覆蓋這些領域,即在這些領域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都不再是實現外部效應內在化的最佳選擇,為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創新創造了需求空間。

上述威廉姆森范式拓展模型雖然只是從公共產品數量這個單一維度分析了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行為的界限,但對我們正確界定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可以產生多方面的啟示:

1.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上既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和自愿供給的失靈,如圖2中FM1、M2G2。由于公共產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使得購買公共產品的人無法阻止別人享用公共產品。既然“免費搭車”現象存在,那么,愿意花錢購買公共產品的人肯定不多,這樣就會造成公共產品的匱乏。可見,公共產品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提供,造成公共產品供給的市場失靈。由于公眾對公共產品需求差異的存在,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時往往傾向于滿足大多數處于中間狀態的受眾的選擇偏好。而一部分人對公共產品的超量需求和特殊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公共產品的政府失靈。由于公共產品自愿供給在第三部門和個人在籌集資金方面面臨的問題,慈善組織的業余性等固有缺陷的存在,使得自愿供給公共產品出現失靈,不能提供較大規模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2.政府、市場和以第三部門為主體的公共產品自愿供給部門之間可以相互彌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失靈問題。市場失靈雖然是政府干預的前提,但并非只要有市場失靈就需要政府干預,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也可以彌補市場失靈。同樣當政府供給公共產品存在失靈時,市場與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都可以起到彌補政府失靈的作用。

3.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是動態的、可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決定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有效性的因素眾多,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必然是相對的、動態的,不存在始終如一的合理區間。

4.市場組織形式處于不斷創新和發展過程之中。作為與市場相對應的組織,政府和第三部門都不可能是惟一的,雖然政府、市場和公共產品的自愿供給主體在供給公共產品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費用,但其作用是有限度的,而一旦現有的市場組織不能達到效率最優,組織創新便會出現,如產生一些新型的“中間組織”、一體化組織等等。顯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供給公共產品的主體的創新將是持續的,我們可以大膽設想在條件成熟的將來,公共產品供給將會出現新的供給主體――“第四部門”。

四、中國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交易費用測度

交易費用是一個內涵廣泛的復雜范疇,完全意義上的交易費用的測算的確非常困難,在目前的統計數據和統計方法下是無法完成。但如果我們借鑒諾思等人的做法,將國民經濟部門區分為轉換部門(transforming sectors)和交易部門(transaction sectors),借助于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外在性的交易費用(針對轉換部門而言),即交易部門(專門為經濟主體提供交易服務的部門)所產生的交易費用是完全可以測算出來的。其數量應該等于全部交易部門所消耗的社會資源,即交易部門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價值表現形式就是交易部門的增加值[10]。基于這一認識,本文試圖對我國公共產品供給中產生的外在性的交易費用進行測算。

(一)絕對交易費用的測算

在目前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實踐中,將國民經濟分為16個行業:農、林、牧、漁業,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和水的生產供應業;建筑業、地質勘探業和水利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視業;科學技術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其他。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中的郵電通訊業部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中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部分、金融及保險業全部、房地產業全部、社會服務業中的信息咨詢服務業部分屬于以營利為目的的提供商業的交易部門(私人部門),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則屬于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提供公共產品的交易部門(公共部門)。因為統計年鑒中沒有第三部門(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的主體)的數據,也沒有市場供給公共產品的數據,從已有的數據中也很難分離出公共產品自愿供給和市場供給相關的數據,因此,我們假設測算出的公共部門發生的交易費用為政府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市場供給與自愿供給)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為測算出的私人部門發生的交易費用。由于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資料只提供了1991年之后的各部門增加值資料,所以,本文的樣本區間只能從1991年開始。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或其他公開出版物沒有公布全部細分行業的增加值數據,所以,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中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部分、社會服務業中的信息咨詢服務業部分的增加值的數據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1991―2003年間,批發零售貿易業從業人員占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平均約為93%,信息咨詢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平均約為5%,我們暫且用從業人員比重代替其增加值占所在大行業中的比重,于是有計算公式:公共部門的絕對交易費用=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增加值;非政府部門的絕對交易費用=郵電通訊業增加值+批發零售貿易業增加值+金融、保險業增加值+房地產業增加值+信息咨詢服務業增加值=(郵電通訊業增加值+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增加值)×9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房地產業增加值+社會服務業增加值)×5%。我們以國內生產總值代表私人部門每年生產的產品數量,以財政支出作為公共部門每年供給的公共產品數量,那么,私人部門單位產品(私人產品)交易費用=私人部門交易費用/國內生產總值,公共部門單位產品(公共產品)交易費用=公共部門交易費用/財政支出。

1991―2003年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相對交易費用與絕對交易費用如表1,1991―2003年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交易費用的絕對額是不斷上升的,私人部門的交易費用由1991年的3 767.6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20 580.22億元,上升了5.46倍;公共部門的交易費用由1991年的662.1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3 138.46億元,上升了4.74倍。私人部門單位產品交易費用相對穩定,在0.17億元―0.183億元之間,公共部門單位產品的交易費用則變化較大,1994―2003年間呈一個不斷下降的趨勢,由最高的0.220815億元下降為0.127321億元,從圖3可以看出,私人部門單位交易費用與公共部門單位交易費用在1998―1999年度相交,之前公共部門單位交易費用高于私人部門單位交易費用,之后公共部門單位交易費用低于私人部門單位交易費用。

(二)邊際交易費用的測算:實證檢驗

1.基本模型與變量的含義

Qg=c0+c1TCg(1)

Qp=c2+c3TCp(2)

其中,Qg為政府部門供給的公共產品數量,TCg為政府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費用,Qp為非政府部門供給的產品的數量,TCp為非政府部門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產生的交易費用,c0、c1、c2、c3為常數項。

對公式1兩邊分別對TCg求導,對公式2兩邊分別對TCp求導,可以得出:

dQgdTCg=c1 (3)

dQpdTCp=c3(4)

因此,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邊際成本為MCg=c1,非政府部門供給產品的邊際交易費用為MCp=c3。

2.數據與方法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選取1991―200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本部分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1997》、《中國統計年鑒2005》的有關數據統計、計算得出。

估計方法為普通最小二乘法,所用軟件為EVIEWS3.1。

3.計量結果

(1)公式1的回歸結果為:

Qg=-4 836.224(-4.366)+8.87915.56TCg

R2=0.957 R2=0.953 F=242.236

從上面的回歸結果看,R2為0.957,調整后的R2為0.953,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2)公式2的回歸結果為:

Qp=1 108.364(0.717)+5.5847.32TCp

R2=0.957 R2=0.9947 F=2 239.24

常數項c0的t檢驗值為0.717

Qp=5.66TCp(125.40)

R2=0.995 R2=0.995

從上面的回歸結果看,R2為0.995,調整后的R2為0.995,模型的擬合度較好。

(3)小結

從公式1和公式2的計量結果看c1=8.879,c3=5.58,因此MCg=c1=8.879,MCp=c3=5.58。可以看出公共部門供給公共產品所發生的邊際交易費用要高于私人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發生的交易費用。在我國,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公共產品的供給由政府部門交給私人部門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五、結 論

1.按照康芒斯對交易的分類,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公共產品的活動都可以歸入到交易活動中來。無論采用何種供給方式,在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都會發生交易費用,因此,公共產品的供給活動可以納入到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中來。

2.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三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作用的邊界在時間上因條件的變化而變動[10]。在不同公共主體生產同質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一樣的條件下,最優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的選擇,取決于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

3.通過對威廉姆森范式的擴展分析認為,政府、市場和以第三部門為主體的公共產品自愿供給部門之間可以相互彌補各自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失靈問題,各個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在供給公共產品時存在各自的合理邊界。政府、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的合理邊界是動態的、可變的,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合理邊界。

4.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空洞”且不能彌補的情況下,將會產生有別于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的新的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第四部門”。

5.通過對中國公私部門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存在的交易費用的測量發現:從絕對量指標上看,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交易費用的絕對額是不斷上升的;從平均交易費用指標來看,私人部門單位產品交易費用相對穩定,公共部門單位產品的交易費用則變化較大,私人部門單位交易費用與公共部門單位交易費用在1998―1999年度相交;從邊際交易費用指標來看,公共部門供給公共產品所發生的邊際交易費用要高于私人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發生的交易費用。因此,就我國公共產品的供給而言,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公共產品的供給由政府部門交給私人部門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De Alessi,L.Property Rights,Transaction Costs,and X-Efficiency:An Essay in Economic Theo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73):64-81.

[2] Leibenstein,H.Allocative Efficiency Vs.“X-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1966,392-415.

[3] 樊麗明.中國公共產品市場與自愿供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冰]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經濟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 陳郁.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7][美]科斯,諾思,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譯文集[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

[8] 王磊,劉希勤.交易費用、政府邊界與財政體制改革[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2).

[9] 樊麗明,石紹賓.公共品供給機制:作用邊界變遷及影響因素[J].當代經濟科學,2006,(1).

篇6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規律和經濟價值的科學,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理論研究的基礎性。作為經濟學重要分支的理論經濟學,其研究內容側重于基礎性經濟理論研究,它是為各個經濟學學科提供基礎理論的科學。理論經濟學肩負著比應用經濟學更為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價值理性的塑造和傳遞。

馬克斯韋伯最早提出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其本意是在考察人類本身行為的過程中,區分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所追求的理性目標。如果是作為人類對實踐活動中的價值追求和自覺意識的把握,那就是價值理性;如果是作為人類對實踐活動實現的工具或手段有用性的追求,則是工具理性。從書面意義可知,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作為人類活動的理性探討和追求,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然而,由于自然界的強大性和人類自身的不完美性,為了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人類必須開動腦筋、想方設法發明和制造各種實踐工具以便滿足自身存在的需要,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極為必要的,然而當人類運用自己創造的生產工具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后,工具的手段性逐漸被抬高為目的性,對先進科技的崇拜和渴求使得原本擺脫束縛的意識性被利用科技征服自然的潛意識所替代,這是技術理性擴張導致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分離的人本根源。另外,技術的應用性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以及科學主義的理論學說等也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分裂的重要原因。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經濟規律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變得越來越隱晦和深奧。對經濟問題的研究和經濟現象的解讀逐漸成為經濟學者所側重的研究對象。由于工具理性關心的是效率和效益,關注的是人類實踐手段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其逐步成為人類認識經濟現象、研究經濟問題的主要方式。作為追求更高層次價值規范的價值理性,卻由于本身追求目標的模糊和高尚,日漸不為人們所關注和研究。

理論經濟學的研究以創設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發掘經濟運行及發展的規律作為主要內容,其肩負的任務在于生產范疇批判范疇揚棄范疇,這種種要求恰恰是價值理性所探討的內容。它是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舉止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可以說,理論經濟學的存在,本質上是作為行為主體的人類對自身價值和存在意義的感知、體會、憧憬、建構和追逐的自我存在,它體現著人類本身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智慧和良知,是人類追求全面發展、從此岸到彼岸的過程。

因此,理論經濟學存在的本身就表征著價值理性的內在含義,理論經濟學教學的重要意義就是傳遞價值理性,為人類經濟實踐活動的價值意義提供一種新的詮釋。

二、理論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探討的失衡

人類社會從原始蒙昧狀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就是工具的產生及其合理運用。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后,人類社會對技術文明的運用逐漸強化,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可以利用數字和符號等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提高人類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由此,人類也從傳統的神學迷信中脫離出來,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術手段和工具方法上。

這種工具和技術的革命催生了各種技術創新和工具革新,也促使人類越來越重視工具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促進作用。工具理性把這種量化、細分和核算的理念升華成為一種拜物教,也就是在各種分析、判斷的層面,都要借助各種數量模型、邏輯模型予以推演。因此,理論經濟學將注意力匯集在基于直觀性、嚴密性、精確性特點的工具理性上成為當前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趨勢之一。而恰恰是這一點,使得當前的理論經濟學研究越來越顯得務實,反而失去了其本身所應有的內在價值。加之,當下應用經濟學更符合工具理性的發展要求,更貼合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人類進步的訴求,應用經濟學的存在也沖擊著理論經濟學本來就不甚堅固的地位。

(二)理論經濟學本身缺乏價值體系的創新

理論經濟學的教學,其價值理性的存在就是要體現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塑造。這不僅要求理論經濟學要涵蓋經濟發展規律和經濟學研究規律,更要求理論經濟學本身要映射學科理性認知基礎上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經濟學應當涵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的價值標準、價值素養以及由此形成的價值體系,這才能體現人類存在的類意義。可以說,理論經濟學教學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然而,從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學演變的歷史過程可以看出,價值體系的演變至今并未逃脫原有的模式和范式。無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所創立的勞動價值體系,還是馬克思創立的科學勞動價值理論,亦或是西方主流經濟學極力倡導的效用價值體系,都成為當代經濟學的基礎和根基;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經濟學,至今為止,未有任何經濟學學科和專業能夠脫離以上的價值體系。可以說,理論經濟學現在所研究的對象性內涵,早在500 年前就已經存在,后世的經濟學家只是在原有的價值體系范疇內不斷將其完善和豐富,并未創造新的價值體系。反饋在理論經濟學的范疇之內,理論經濟學給人類社會經濟價值、道德價值、理想價值和情感價值等主體尺度的發展帶來限制。那么,理論經濟學的教學也就難以創設出新的內容以提升其價值理性的發展水平。

(三)理論經濟學的教學體系改革滯后

在我國當前的理論經濟學體系中,作為與應用經濟學相提并論的一級學科,其包括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以及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6 個二級學科,它在經濟學整個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應當是基礎性研究。不過,與擁有10 個二級學科,甚至還有交叉學科的應用經濟學相較而言,理論經濟學的學科發展顯得越來越弱化。另一方面,理論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側重基礎性理論的傳授,枯燥無味的抽象內容也難以吸引繼承者。理論經濟學現有教學體系無論是沿自西方還是承自東方,都存在著教學體系的歷史痕跡,這也恰恰成為理論經濟學本身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限制。以政治經濟學為例,其資本主義部分的內容完全是《資本論》理論體系的簡化和承襲,從蘇聯引進后就沒有進行大的改變。社會主義部分則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所形成的理論體系,其教學內容雖然有所變化,但并未時時處處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理論經濟學本身的教學體系相較當下飛速變化的經濟現實而言,顯得格格不入,更無從吸引教學受眾。

三、理論經濟學教學價值理性缺失的原因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借助技術進步和工具創新所取得的成就呈現加速度增長的態勢。社會思潮的發展也隨之受到功利化影響,日漸體現出唯效率論唯生產論唯技術論的格調。受制于當前社會思潮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理論經濟學的教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沖擊。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領域內遇到的敵人,理論經濟學在價值理性方面的傳承和追求變得愈發弱化,實用主義的工具理性色彩充斥在理論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和教學方法中。

(一)唯效率論的價值觀念使育人理念窄化為學業成績

基礎理論學科的研究成果側重于抽象理論的形成,其傳承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理論教學的抽象化和晦澀性,并且其授課內容在生動性和吸引性方面有很大局限。理論經濟學受制于當前的教育體制,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和講授更多側重于理論填鴨,難以喚醒師生之間的心靈交流。其教學成果,很難從價值理性的角度評價,往往依托于成績分數。在教學內容講究邏輯化、系列化、體系化的今天,價值塑造和規律探尋的方式和方法已經完全讓位于計算、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教學受眾本身的價值訴求被程式化的教育和教學模式所替代,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教學過程貪圖效率急功近利,在短平快的流水化教育過程中生產了一批注重成績、忽視情感、效率優先、掌握皮毛的學生群體。而真正能夠了解理論知識的來源,能夠借助價值工具進行理性判斷的學生則少之又少。

(二)實用主義的課程設置使教學內容忽視人文素養

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成果總結,依據功能可以劃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理論知識側重于人文素養和基礎研究的梳理與總結,具有人文性和社會性的特征。在實踐活動中要體現人的自我意識,并要形成一定的社會因素和人文文化的背景和環境;實踐知識側重于操作技術和工藝手段的繼承和發展,體現著實用性和操作性的特征。在實踐中要形成一定的產物,并且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比如提高生產效率、最大化收益等。理論經濟學傳授的知識是理論性的,但對實踐活動又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如何把握理論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兼容,并且將知識順利傳授給學生,是課程設置的重要目標。然而,工具理性在理論經濟學中地位的增強,使得課程教學內容的講授更加側重于應用性和實用性,并未將理論經濟學所蘊含的人文素養、社會文化等內容進行充分的銜接,從而使理論經濟學的教學逐漸倒向了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層次。

(三)填鴨教學的方法使教學忽略思維開發

填鴨式教育模式從蘇聯引入當時教育并不發達的中國后,成為當時的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視學生的個性訴求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雖然在一定時期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隨著社會發展和創新創業的環境變化,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被理論界公認為是不符合育人理念的模式。然而,在理論經濟學的教學中,這種模式并未完全被舍棄,甚至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學模式。究其原因,理論經濟學所講授的基礎性、概念性、范疇性的內涵,還難以由接受了填鴨教育十幾年之后進入高校的學生來自學完成。或者說,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討的能力并未培養起來。由此,學生研習理論經濟學課程內容時,仍然會秉承中學以來所接受的學習模式。另一方面,理論經濟學側重于價值理性的啟發和運用,需要學生有深厚的邏輯能力和創新思維,這又與填鴨式教學模式背道而馳。總之,理論經濟學現有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思維的創新和創造。

(四)就業先導的培養理念使教學目標定位于應用型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在當今應用型技術大行其道的社會里,高校辦學目標的定位越來越傾向于培養并塑造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從而為學生順利進入社會就業提供基礎條件。從當前來看,在就業形勢愈加嚴峻的形勢下,以就業為導向推動學校發展是很多高校秉承的宗旨,由此決定的辦學方向和育人目標都向學生如何順利就業轉移。這樣,的確為許多高校的發展帶來了動力,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全部向職業技能、就業素養、操作能力和資格證書傾斜。而對于學生人格養成最為重要的價值規范、情感素養、思想情操、審美情趣等無形能力的培養則淪為次要內容,或者說是輔助教學的內容。從當前來看,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的確確對某些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但二八現象的存在,也證明了多數學生群體還難以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中尋找到突破自我、增進才干的機會,第一課堂仍然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重要陣地。現在,理論經濟學的教學目標受到就業先導觀念的影響,越來越體現出應用性、實用化的特征,授課教師對專業成績、課程結論、學生操作等方面的關注度極高,60 分萬歲也成為學生對待理論經濟學的態度之一。這種態度所引發結果就是對專業成績的重視大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創新,也阻礙了理論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價值判斷和理論創新。

四、理論經濟學教學中價值理性的回歸思辨

什么是思辨?黑格爾說: 概括講來,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 與一般思維不同,一般思維講求情感、直覺或表象等形式的運用,思辨的方式則在于把握對象的概念式的認識。思辨并不是專屬于哲學體系,它應當是統領一切人文社會學科的最高思維方法,也具有指導其他科學研究的一般性方法論意義。所以,思辨其實是一種不斷反思和反饋的過程,是在對過去行為或活動歷史總結基礎上的回顧和思考。從本質上講,思即是辨,辨即是思,兩者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統為一體,不可分割,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有效兩翼。之所以將思辨引入理論經濟學的教學,究其原因,在于理論經濟學當下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以及學科本身所應該承擔的任務。理論經濟學以價值理性的塑造與傳遞為己任,卻時時刻刻受到工具理性的僭越。在理論經濟學教學中要促成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融合與均衡,需要思辨這種統領式的思維方式來構筑橋梁。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經濟學中的工具理性已經使教學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數據、圖表、公式、模型上,程式化的教學很難使學生體驗邏輯思考的魅力,也就難以推動理論經濟學學科本身的創新與發展。雖然,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在不斷尋求概念和外延的創新,但真正能夠帶來學科發展的根基卻是價值理性的提升以及更高層次的價值探尋。因此,將思辨引入理論經濟學的教學中,使學生在反思與反饋中尋求高層次的價值內涵和創新思維,將更加有助于理論經濟學學科本身的發展,也有助于更多的受眾對理論經濟學深入探討。

(一)強化理論經濟學教學中的價值理性思維鍛煉

恩格斯認為:理論思維僅僅作為一種能力才具有天生就有的性質。充分發揮理性思維的能力,需要對這種能力進行長期的訓練和培養。而這種能力的形成是除了哲學之外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所難以企及的。因此,除了思辨,沒有別的合適方法能夠促進人的思維能力的提升。在理論經濟學中,教育主體和客體都是思維訓練體系中的客觀存在。但是,從主客體本身的性質來看,兩者都難以主動、自覺的形成系統的思維能力和判斷分析能力。原因很多,重要的一點是由于理論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抽象性導致難以從實際中的某個案例歸結出價值判斷的真實內涵。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價值理性在理論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馬克思是黑格爾的簇擁,他明確提出我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因此,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黑格爾,對思辨的運用都成為他們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思辨存在的意義,就是一種實踐理性的思維鍛煉,這是經典作家提供給我們的一項指導方法,也猶如黑暗前行的人們所看到的些許光明。因此,理論經濟學教學中增加思維鍛煉的環節,或者將思維鍛煉貫穿于理論經濟學教學的過程中,能夠促使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經濟學公式、模型中跳脫出來,抽象出其中的一般經濟規律。總之,運用思辨的方法推進理論經濟學的教學,不僅可以為經濟學尋求到一種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耦合的方法論,還可以為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尋求到一種有效的鍛煉方式。

(二)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學客體具有活躍的思維、開闊的知識、獨到的見解和一定的信息處理能力,教師應開發其發表見解和主張的獨立性和創新性的潛能,甚至于有的教學客體能通過對經濟學知識點的質疑促進自我思維的形成,從而反詰教學主體的思維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教學互動環境和氛圍,也改變了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打破了教學主體的權威,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一方面,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教學主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要逐步樹立以教學客體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教學客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利用各種環境、因素和實踐將價值理性的機理借助多種平臺和載體傳達出來,使得教學客體在學習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形成良好的參與機制。教學主體在教學中要敢于放,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將教學主體的求知欲和參與性調動起來,比如借助理論經濟學原理知識的討論,把問題教給學生探究,做到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并引進競爭機制,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另一方面,作為教學客體的學生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理論經濟學的原理、方法和知識。理論經濟學總是處于發展之中,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經濟理論和經濟現象中尋找一般規律性的理論,是經濟學價值理性的一般需要。教學客體應該堅信自我創造和發展能力,懂得用積極的眼光和辯證的態度,形成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人生亮點,并對自我進行積極的評價和預見。同時,要對教學主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給予回應,這樣才能夠為教學主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良好的價值基礎和工具條件。因此,只有建立了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課堂主客體關系,創設一種良性的課堂教學環境,才有助于教學客體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經濟學價值理性的回歸。

(三)引導學生學會設置問題

篇7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127-03

21世紀,隨著我國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國民對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做好各個方面的工作,包括高校學報工作。眾所周知,高校學報是高校當中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元素,要想使其在今后的發展中更具活力,就必須注重人的因素,即編輯的素質。本文主要根據筆者從事高校學報編輯的多年經驗,對現階段我國高校學報編輯應具有的素質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并對我國高校學報編輯素質的提升提出了優化的途徑,以期培養更多的優秀期刊編輯人才。

一、現階段我國高校學報編輯應具備的素質

(一)牢固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編輯技能

在高校學報的各個工作環節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編輯工作。高校學報的編輯工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思想性以及專業性,而且非常繁雜,沒有一定的編輯素質,很難勝任。因此要想把學報辦好,學報編輯就應具有扎實的編輯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還需要涉獵其他專業知識,其專業特點應當是精專而又龐雜。一直以來,編輯理論界就編輯是“專家”還是“雜家”問題爭論不休,其實這兩種觀點都存在偏頗,二者并不是根本對立的,編輯既是專家,也是雜家,是專到雜專家,雜到專雜家,達到了這樣的水平,就達到了編輯的最高境界。但是現階段,我國高校學報編輯隊伍整體素質普遍不佳,主要原因有:一是他們并非來自編輯專業,大多是半路出家,在從事編輯工作之前要么是教學的,要么是搞教輔,要么是搞行政的,專業基礎參差不齊;二是在上崗之前并沒有接受系統的專業培訓,上崗后也沒有跟進的培養措施;三是必要的學術交流少之又少,使編輯的眼界受到極大的局限,不能使編輯素質得到迅速提升。衡量編輯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他的下水文,如果編輯的文章都文不通字不順,又怎能指望他修改好別人的文章?編輯的專業素質是編輯的最基本素質,是編輯之本,是完成編輯工作的根本保障,必須花大力氣培養。

(二)較高的政治素質

社會主義出版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從事高校學報編輯有關工作的人員應該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高校學報在整個高校的學術研究活動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高校學報也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從事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的人員應該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政治認知能力、思想觀念以及政治立場是從事高校學報編輯工作人員必須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質。從事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的人員要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及鮮明的政治立場,要對論文的政治觀點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只有具備這些政治素質,才能甄別稿件的政治傾向,把那些違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違反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文章剔除出去,以保持學術期刊的政治純潔性與辦刊方向的正確性,把期刊辦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助推器,而不是絆腳石。需要指出的是,期刊的政治質量與學術質量并不矛盾,政治質量是學術質量的基礎和前提。

(三)學報編輯應該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

從事每個行業的工作人員都要具有與所從事行業相關的職業道德方面的素質,高校學報編輯也不例外。每個行業在自身行業當中對職業道德素質的要求都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差別,這是由不同工作的性質決定的。高校學報發展的好壞與從事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道德素質息息相關。高校學報編輯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與作者以及讀者之間的接觸是最多最頻繁的。要做到對待文章作者一視同仁,對待文章學術觀點更加嚴謹,那么高校學報編輯過硬的職業道德素質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對高校學報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人情稿、關系稿是期刊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它考驗著編輯的道德素質,編輯是抵御人情稿、關系稿的最后防線。另外,如何對待學術“持不同政見者”,也事關編輯的職業道德,公正對待學術“持不同政見者”是編輯最根本的職業道德,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學術繁榮的根本保障。

(四)高校學報編輯應該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計算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計算機已經融入各行各業的日常辦公當中,許多雜志社更是實現了無紙化辦公,高校學報工作也毫不例外地將其計算機技術運用到日常的工作當中。現階段,幾乎所有刊物都將計算機技術引入投稿、審稿、排版以及印刷及其他編務中。信息技術在信息采集、版面設計、組稿、版面策劃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學報要想在今后的發展過程當中能夠緊跟學術的發展趨勢,占領學術制高點,那么高校學報編輯就應具有較高的信息化方面的素質。雖然現階段從事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的人員已經對基本的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但是仍然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使工作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才能使高校學報踏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五)高校學報編輯應該具有較高的外語語言能力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各國間的學術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學術的國界越來越模糊,因此,高校學報編輯具備較高的外語語言能力就顯得十分必要。知名期刊必然是國際期刊,而要打造學術期刊旗艦,編輯的學術視野十分重要,掌握相關的外語知識,有助于拓展編輯的學術視野,提高期刊的學術品味。近些年來,高校學報所接受的文章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傳統的高校學報只是接收一些中文的文章,但是隨著學術交流越來越頻繁,現在高校學報除了主要接收中文文章外,還接收一些英文或其他文字的文章。這就對從事高校編輯工作的人員在外語方面具備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事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的人員只有具有較高的外語方面的素質,才能很好地對其他文字的文章進行編輯,從而避免對其外文文章審稿的盲目性。除此之外,具有較高的外語方面的素質,還有利于了解國內外學術走勢,把握學術主流,借鑒國外刊物的成功經驗。從事高校學報編輯的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外語素質,對高校學報的發展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學報三要素――編輯、作者、讀者中,編輯居于核心位置,編輯素質決定著期刊質量,決定著期刊學術地位,因此,各期刊社都把提高編輯素質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那么如何提高編輯素質,使期刊獲得充足的發展動力呢?

(一)通過在職學習提高編輯素質

高校學報編輯要注重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加強有關編輯工作方面的繼續學習。其中,最為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參加一些正規的輔導班進行在職學習。高校學報編輯進行的在職學習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學習一些與日常編輯工作有關的學科知識,這方面的學習應該從高校編輯工作的需要出發,要根據高校學報的發展戰略來決定。比如,學報的核心欄目是紅山文化、遼文化方面的,編輯就要努力研究紅山文化、遼文化方面的知識,不僅要掌握這方面的最新學術動態,還要對紅山文化、遼文化有一個整體把握。第二,學習與編輯工作有關的學科知識,比如,欄目策劃、組稿、版面編排等與編輯工作密不可分的知識,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這兩個方面的學習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的,編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根據學報的具體情況以及高校編輯工作的具體需要進行取舍,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快速提升自身素質。

(二)多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學術交流是編輯獲得學術信息的重要渠道,對編輯素質的提升作用很大。高校編輯要想真正使自己的專業素質得到提高,就要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如,校際之間的學術交流,由知名學術機構組織的專門學術交流活動。除此之外,高校學報編輯也可以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在學報工作部門內部開展一些與學報有關的科研活動。在開展學術研討會議的過程中可以邀請一些國內外知名專家參加,讓這些專家學者做一些與編輯工作有關的學術報告。另外,還可以通過微博、QQ等經常與其他兄弟高校進行學報的交流,及時獲取最新的學術信息,學習他們的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高校學報編輯多參加一些與編輯工作有關的學術交流活動對提高他們自身素質有莫大的幫助。

(三)注重平時的自學

高校學報編輯工作都很繁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才能很好地完成本職工作,他們很少能抽出時間從事專門的學習,因此注重平時的自學就顯得十分必要。高校學報編輯在自學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以便夯實自身的素質。高校學報編輯在自學的過程中有好多東西可以學習,比如可以學習有關新聞出版法的知識,出版的國際化、規范化方面的知識,版面編排知識,等等。高校學報編輯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加強自身的學習,是提高自身編輯方面素質的最為有效的一種途徑。

三、結束語

本文主要從編輯實務出發,對高校學報編輯的素質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現階段高校學報編輯應該具有的基本的素質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闡述,并指出提高編輯素質的基本途徑,寄希望通過行之有效措施,切實提高高校學報編輯的整體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嶸均.論網絡數字化時代高校學報編輯素質的提升[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2〕馬建平,李伏秀.新時期高校學報編輯素質淺談[J].甘肅科技縱橫,2010(1).

篇8

關鍵詞:期刊;數字出版;編輯;職能轉變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7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Gao Ronghui, Fan Hongy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 mode of thinking and action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under the environment which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to digital publishing. Editors should increase the identification of authenticity of the manuscript on the base of the traditional editing proofreading, converte from selecting the manuscript to meta information, from using media to control the media, from sitting on the brand to enhance the brand effect, from post offices to promote reading, from the unconscious copyright to the importance of copyright. And editors also nee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journal; digital publishing; editors;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傳播已滲透到信息情報傳播的各個角落,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iPad、iPhone為代表的智能移動終端出現等,開創了在線閱讀、超文本閱讀為特征的屏幕閱讀時代,科技人員也越來越普遍地通過網絡檢索、閱讀研究資料進行科技交流。醫學期刊也被快速推入數字化出版時代,數字出版給編輯的業務流程、編排體例、編排格式等帶來沖擊。從傳統的紙質變為虛擬的網絡,雖然出版模式改變了,但功能是否發生變化了呢?傳統出版方式下的編輯職能,轉為數字化出版后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在數字出版的大環境下,醫學期刊編輯應如何應對、如何利用傳統的出版方式促進醫學科技期刊的發展,是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1 在傳統編輯審校稿件基礎上增加了鑒別稿件真偽

到目前為止的醫學科技期刊,是將醫學研究的新理論、新療法、臨床體會、心得等通過論文的形式進行組織、撰寫后,投給編輯部,通過編輯修改、加工,形成符合編輯規范的文稿,并印刷成以紙為載體的出版物,公開發表、發行,讓更多的同行或相關人員了解、學習,起到將知識、信息廣泛傳播的作用。在稿件出版前的一系列過程中,作者的稿件雖具有原始價值,但不一定具有完整、科學、高質量的表現形式。編輯的任務之一就是對稿件進行取舍、對符合錄用條件的稿件提出審稿意見、督促其盡快修改,對修改后仍不滿意的稿件進行文字加工,使稿件質量、表現形式得以優化、提升,達到期刊的出版要求。

進入數字化出版時代,由于網絡的發達,人們獲取信息、數據極其便捷,稿件的不端行為日益凸顯,科研的誠信問題包括科研過程中造假、重復發表、論文抄襲等越來越受到關注。編輯又增加了鑒別稿件真偽的工作,即通常所說的把關[1]。期刊的編輯、包括編委會在內的相關人員要對刊載的稿件進行質量控制、把關,去偽存真,通過同行評議、定稿會等不同方式,篩選有價值、高質量的稿件,這也是全社會的科研活動能公正、客觀、有序進行的前提。

2 由選擇稿件轉為薈萃信息

醫學期刊出版的固有流程是讀者投稿,編輯通過初審、復審、外審、終審等一系列過程,根據稿件的社會價值、新聞價值大小,從中選出可用的稿件。根據期刊欄目的需求對決定采用的稿件進行加工、出版。選擇稿件的過程基本是被動接受的過程。

在數字化出版環境下,由于其載體具有海量存儲、開放性、交互性等特性,加上同類期刊之間的競爭日益明顯,優質稿源的去處較多。期刊編輯就必須改變以往“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習慣,從選題策劃開始,千方百計通過市場調研、跟蹤報道熱點問題等多種方式、途徑,聚焦學術前沿、突出期刊特色,以提高雜志的傳播效果。編輯需要從大量的來稿中選出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稿件,因每篇稿件都有其自身特點,要考慮各稿件之間的關聯性及其薈萃后可能產生的效果,通過專家評議,定稿會等討論的結果,組成有相同主題的稿件群,以使期刊達到更好的整體效果、傳播效果。這一過程中,雖然作者是原創,但在成稿之前的一系列活動中,編輯起著在科技需求基礎上再創造的作用。

3 由利用媒介轉為駕馭媒介

傳統的出版模式僅要求編輯能深諳Word、Adobe、Acrobat等基本的文稿編輯軟件,掌握圖表繪制軟件等,就能對文稿進行相關專業的處理,即可完成日常工作。

但數字化出版要求編輯不僅能利用、而且要有駕馭媒介的能力。最基本的技術支撐是多媒體數字技術、計算機聯網傳輸以及電信通道服務。編輯通過服務器處理、對所要出版的內容進行加工,直接傳輸到互聯網上;讀者通過個人電腦搜索、閱讀,也可以使用較便捷的手持閱讀器先從網上下載到閱讀器上,再在閱讀器上閱讀。網絡出版,直接從作者、出版者,到達讀者,中間沒有印刷加工過程,也沒有發行環節。可以理解為同時就是發行。因此,其最大特點是快捷、直接。盈利模式,已沒有物流、資金流的循環系統,只是以出版者、讀者點擊閱讀,實行網上即時支付。但網絡數字化出版,帶來的只是出版形式的變化,醫學期刊為學術交流而設置的初衷以及功能并未改變,所以,醫學編輯的角色更加重要。在對學術前沿信息的收集、整理、更新過程中,可以闡發自己有價值的判讀或取向;或客觀公正地表達對相關稿件的評價等,促進與作者的互動與促進[2]。駕馭媒介的能力包括:①遠程服務提高了稿件處理能力:在線稿件處理系統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作者投稿、讀者閱讀、編輯審稿、專家審稿等工作流程,在使用過程中,還要根據作者反饋、編輯自身的工作特點及流程要求不斷完善各項功能,使該系統盡可能操作簡便、直觀易用。②充分利用數字化媒體的力量,對傳統期刊進行開發、改革,延伸傳統科技期刊的價值鏈,發揮傳統期刊在醫學傳播領域的權威性、公信力等優勢,營造健康的學術環境。③充分利用網絡、博客、微信、微博等互動平臺,發揮虛擬空間的人際傳播功能,加強不同研究領域、支分、維度的聯系。聚集焦點問題,引發學術爭鳴,使學術氛圍更加活躍。讀者、作者、同行專家都可以直接、便捷地了解期刊動態,及時提出合理化的意見或建議,促進期刊的迅速壯大和發展。

4 由坐擁品牌轉為提升品牌效應

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的無形資產,可反映期刊的發展潛力和長期的競爭力。以前總認為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是“老牌精品”、有幾十年的辦刊基礎,出版業務能力、專業水平毋庸置疑,所以只要循規蹈矩地持續下去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但事實上,僅有業務能力,對市場經營活動一無所知、不認真打造品牌也不一定能適應數字化出版的需求。

科技期刊在數字化時代能生存下來并脫穎而出,特別需要品牌的影響力。期刊品牌作為出版專業的無形資產,能產生多重效應,這是傳統出版者在數字網絡化出版產業鏈中的立足之本。因此,醫學編輯要樹立品牌的經營意識,做好“把關人”,將期刊的質量視為第一生命,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手段如不端學術文獻檢測系統等審查來稿,保證出版質量。隨著出版業的發展,期刊品牌的強化、再塑成為出版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開發高質量稿源的途徑包括:①采用走出去、開門辦刊的方法,積極參加醫學各相關專業的學術會議、學術活動,掌握最前沿的學術動態和成果,爭取通過會議約到優質稿源;②深入高校或科技機構,追蹤重大項目的研究進展,組織參加項目研究的專家定向撰寫某領域的稿件;③深入聽取學術界、出版界相關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改進期刊的經營、出版、發行模式;④定期組織編委會、座談會等相關會議,聽取利用期刊發展的建議,開辟新欄目。找準期刊的定位,面向科技,從根本上提高辦刊質量和水平,以強化期刊的品牌特色[3]。

5 由郵局轉為推介導讀

科技期刊以往的發行完全依靠郵局,發行費的40%歸郵局所有,而且期刊丟刊、查無下落的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進入網絡時代,編輯部應積極開展與期刊營銷有關的多種宣傳活動,擴大營銷途徑。在郵局的基礎上,編輯部可通過郵購業務,直接聯系讀者、作者,將雜志直接寄送到他們手里;通過在網絡平臺上開放獲取,建立更多聯系;對專業群的讀者重點突破,建立雙向互動以增加發行。

期刊出版的終極目標是滿足讀者工作及自身發展的需求,因此,在辦刊過程中應時刻樹立盡最大努力讓讀者滿意的服務意識。編輯是站在引領學科發展的制高點判別稿件優劣的,編輯的專業知識、信息掌握能力不僅是判斷稿件的依據,也是編輯擁有的豐富而潛在的資源[4]。在期刊推介導讀方面,醫學期刊編輯應重點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導讀的推介作用:一個好的編輯可以通過對文稿的審修,將自己對作者文稿的創新判斷用文字以導讀的形式置于文稿之前,除突出展現期刊重點之處外,還可激發讀者進一步關注此文信息的興趣。編輯通過導讀,可使讀者獲得期刊的文本信息、及時了解專業動態資訊,提高期刊的傳播效率。②期刊專號的推介作用:集結出版期刊專號是最能體現辦刊宗旨及期刊編輯思路、學術敏感、文化積累和創新意識的。專號的選題策劃可使期刊的當期發行量大大增加、知名度提高,也是推介和導讀的最好方式。③對投稿作者進行論文寫作培訓:針對當今大學生科研能力、動手能力較差的問題,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定向培訓,為期刊培養一批有專業潛力、高寫作水平的忠實作者。

6 由無識版權轉為重視版權

長期以來,傳統的科技期刊出版以紙媒為主,版權意識薄弱,甚至認為期刊的版權理所當然的歸編輯部所有,對版權的保護問題處于無意識狀態。但數字化出版的產業鏈中,內容的版權、授權、運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由于缺乏相關技術法規的保護,普遍存在數字版權的利潤分配不平衡、侵權盜版等問題,特別是數字環境下,版權保護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5]。因此,作為科技期刊的編輯,要更新版權意識,認識到數字版權與紙質期刊版權的分離,注意數字版權的合法取得和保護。

7 結語

作為中國的醫學期刊編輯,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一份振興中國傳統醫學的責任。醫學期刊在傳播科技新知識、新技術的過程中,也為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做出了貢獻。作為醫學期刊的編輯,我們能做到不懷偏見、不因人廢言、不看人選稿,只根據稿件判斷其科學價值,使更多的科研人才能夠通過論文的發表而脫穎而出。對中醫中藥的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指導,促使中醫中藥的相關研究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作為醫學期刊的編輯,應與時俱進,客觀、公正、敏銳地從眾多論文中甄別出符合醫學發展要求的論文予以發表,在選題、組稿、審稿等過程中,發現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論,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汪繼祥.科學出版社作者編輯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2]李若溪.進化中的網絡學術期刊[J].編輯學報, 2013,25(4):312-314.

[3]倪集裘.科技期刊“品牌”說[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5,16(2):226-228.

[4]夏登武.新媒體語境下科技學術期刊應重視“編輯立言”[J].編輯學報,2012,24(1):40-42.

篇9

創新創業教育涉及全體高校,鑒于此,此次調研除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等同類院校外,還對燕山大學、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等本科院校也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總結各校經驗如下:

(一)領導重視。各高校領導十分重視大學生創業工作,在就業體系外成立相關機構,由主要領導掛帥、多部門協調對創業工作提出方向性指導和具體謀劃,在政策及相關措施上向創業工作傾斜。

(二)建立體系。各院校從學校層面上均建立起創業服務體系,從創業理念、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師資培養、創業實踐、創業項目運營以及創業資金運用上均有較完備的制度支撐和理論依據,將創業教育教學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內容下,做好創業項目孵化、運營和管理,同時將專業實踐很好的與創業結合,建立起一整套符合自己學院學生特點的創業指導服務體系。

(三)學院支持。各院校均利用校園內固定空間建立創業孵化園,比如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利用食堂三樓建立起“分段劃分、集中辦公”的孵化園空間;相關經費支持力度明顯,同時利用國家投資、省市投入、企業捐獻、創業園管理費等形式建立起“創業基金”;集中繳納賦稅,例如燕山大學創業孵化園稅收統一由燕大支付。

二、我院目前創業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創業被列為國家重點關注問題,也是國家鼓勵支持方向,在秦皇島市其他高校普遍重視的情況下,我院對創業問題認識不多、深度不夠、鼓勵支持力度不足;

(二)學院創業創新理念滯后,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未明確體現創業創新教育,未能有效利用實習(訓)室更好的完成創業創新教育活動,創業教育未納入到必修課(選修課)內容;

(三)學院尚未全面鋪開相關創業教育教學活動,創業項目開展及創業教育活動沒有準確的指引與規范,僅僅為了完成上級任務與表面落實創業行為而工作,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創業教育教學及實踐體系;

(四)學院硬件條件和經費有限,無法建立規模型創業孵化基地(園),在現有條件下為學生創業提供支持思考不足,對現有學生實訓(習)室利用和轉化有思想束縛,同時由于經費有限,尚未建立相關的融資、經費使用和管理辦法;

(五)學院就業指導機構及指導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卻一直無暇顧及創業指導服務工作,無法統一管理和協調創業工作。

三、我院的努力方向

(一)我院在借鑒其他院校創業工作的經驗與做法,結合我院目前實際,雖然有些客觀條件制約,但仍不應受現有硬件條件束縛,開展創業工作。

(二)充分重視創業工作,加強對創業工作的領導力度,加大對創業工作的扶持程度,要深入認識到創新創業重點在教育、重心在實踐,將創業教育融入到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凸顯創新創業對專業培養的推動作用;將《創業指導》課程列入到必修課程,調整《就業指導》課程的課時安排,將《創業指導》課程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后續,兩門課程總計為40學時;重視創業指導師資培養工作,選拔一批有創業教育意識、學生管理經驗、創業基礎學科背景的教師,參加國家、省組織的創業師資培訓,建立起創業師資隊伍;結合“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等文件,完善創新創業實訓教學體系,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擴大覆蓋面,促進項目落地轉化。

(三)建立創業指導服務工作體系,出臺學院層面的創業具體政策和措施,起草《大學生創業項目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業基金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活動管理辦法》等等一系列相關文件,從制度標準到實際操作運用上對大學生創業給予政策支持;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職業技能大賽,支持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支持學生成立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等社團,舉辦創新創業講座論壇,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篇10

《辭海》曰:工匠即手藝工人,“工匠精神”來源于法語“arti-san”和意大利語“artigiano”。工匠精神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有體現,它是指執著于產品的每個細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種價值觀。過去工匠精神多用于制造業,隨著“十”提出“工匠精神”以來,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業的提倡。工匠精神的核心應當落實于追求精品的產生。從出版行業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應當融入論文審讀校對、出版物編排和印刷以及相關媒體技術的應用與工作中,致力于追求更低的誤差與更高的出版質量,運用精雕細琢的方式確保精品的產生。在編輯身上,工匠精神具體表現為:職業精神和專業技能的結合,二者共同凝聚為出版物的質量。近幾年,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國家也提出應該堅持工匠精神,認為出版行業需要開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在各行各業中加強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學術期刊出版工作是社會工作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元素,在此發展過程中要想促進學術期刊出版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就應該在編輯培養工作中引入工匠精神,特別是將青年編輯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學術期刊編輯,在學術期刊青年編輯領域貢獻相應的力量。

學術出版工作對編輯人員的要求相對較高,一般希望編輯人員是學者型、專家型的編輯,更好地服務于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學術出版工作是出版行業中最重要的出版工作之一,肩負著傳播人類先進思想和創新科研成果的重要歷史使命,只有保證學術著作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才能夠維護學術研究事業的穩定發展。因此,需要保證學術編輯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敬業奉獻的工作態度,能夠秉持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參與到工作實踐中,實現對學術發展狀態的跟蹤,對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全面把關,并與時俱進的對自身工作進行調整,才能夠切實保證學術出版工作的知識量;其二,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相關工作會議上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對推動社會變革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并且對理論工作者的工作給予高度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學術出版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為了把握這一機遇,需要對學術編輯培養工作進行改革創新,培養有工匠精神的學術期刊青年編輯人才,打造學術出版工作精品,促進學術出版行業進入到新的發展狀態。由此能夠看出,在當前我國學術出版學者型和專家型編輯不足的情況下,引入工匠精神促進編輯培養工作的改革創新,真正將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編輯,能夠在具體的編輯工作中認真打磨、精益求精,確保學術出版工作不斷發展,在學術出版行業中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學術出版事業的繁榮發展。基于此,新時期在發展學術出版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編輯培養的重點工作,在這方面做出一定的嘗試和探索,加快學術出版現代化建設進程。

基于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工作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時期為了保證學術出版工作能夠與新社會形勢相適應,就需要青年編輯工作者教育和培訓工作中大力倡導工匠精神,讓精益求精的思想滲透于每一位編輯的思想認識中,強化編輯人員敬業奉獻、嚴謹求精的思想品質,并確保優秀的精神品質可以內化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促進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工作的全面優化。培育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的工匠精神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術期刊青年編輯樹立愛崗敬業的職業價值觀。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責任,并且在采用差異化方式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也在為社會建設貢獻相應的力量。而對于學術期刊青年編輯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價值,促進學術期刊工作的優化開展,就應該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對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形成正確的認識,明確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在推動社會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性,進而有勇氣、有責任,秉承敬業奉獻的精神投入到編輯工作實踐中,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也促進個人價值理想的實現。唯有樹立愛崗敬業的職業價值觀念,青年編輯才能夠在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前沿陣地上,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對編輯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學術期刊工作做出正確的引領,為我國學術期刊出版事業的發展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二)青年編輯要在工作中堅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青年學術編輯人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青年學術期刊編輯人員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實踐中,始終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約束自己和要求自己,在編輯工作中精雕細琢,追求學術期刊編輯的完美和極致,努力將編輯工作的品質從傳統的99%提升到99.99%,為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全面優化夯實基礎。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年輕的學術期刊編輯在處理學術稿件時要堅持精益求精。在取舍稿件的過程中要秉持對稿件負責的態度,借助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以及學術動態需求等對稿件進行認真細致的鑒別,并從稿件的學術水平、文字規范、邏輯結構、科學價值等角度對稿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對作者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另外,工匠精神不僅僅在于對工作品質的保障,還要求青年編輯能夠與時俱進地對工作進行適當的改革和創新,即創造性的開展學術編輯工作,刪繁就簡、去偽存真,對稿件進行適當的潤色和加工,并保證可以從業務的精準性、學術的嚴謹性以及政治的敏銳性角度把握和推敲稿件,錘煉語言,讓稿件在逐步完善中成為精品。這樣就能夠逐步將青年編輯培養成為有工匠精神的學術期刊編輯,為全面推進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優化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錘煉青年編輯“耐心、專注、堅持”的工作品質。要想將青年編輯人員培養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學術編輯工作者,編輯人員的工作品質錘煉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環節,只有在全面把握工匠精神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關注對青年學術編輯人員的“耐心、專注、堅持”工作品質的培養和錘煉,才能夠為青年學術編輯工匠精神的踐行創造良好的條件。所以在對青年學術編輯人員實施有效教育和指導的過程中,應該讓青年學術編輯工作者認識到學術出版編輯的重要性,以及要想保障學術出版編輯質量所應該付出的努力和所必須具備的工作品質和精神品質。“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寫半句空”,要想成為優秀的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人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青年工作者在堅守學術出版工作的道路上能夠耐得住寂寞,能夠靜下心來從事學術期刊研究工作,為學術期刊出版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是一種“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青年編輯人員要想更高的服務學術期刊行業,就要認識到默默奉獻的重要性,甘為人梯,為他人學術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輔助。唯有如此,在工作中對青年學術期刊編輯人員的“耐心、專注、堅持”的工作品質加以錘煉,才能使青年編輯人員在工作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質、豐富自己的涵養、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復雜的學術期刊環境中能始終堅守本心,在服務工作的同時也實現人生的夢想。

(四)教育青年編輯工作者堅守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態度對各項工作的開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人的工作態度決定工作品質,決定人一生的成就。新時期,基于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學術期刊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青年工作者工作態度不認真的情況,在培育優秀青年學術期刊編輯的過程中,要想促使青年編輯形成工匠精神,就應該教育青年學術期刊編輯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認真對待學術出版編輯工作中的每一項工作,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保證所出版的學術刊物能夠向讀者準確地傳達出相關學術信息。同時,教育青年學術期刊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才能促使編輯人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促進編輯人員以更好的狀態參與到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中,推動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創新,真正將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做到極致,打造精品編輯形象,爭取學術期刊編輯工作能夠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和肯定。只有這樣,將青年編輯工作者培養成為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學術期刊編輯人員,學術期刊行業發展過程中才能夠緊抓機遇,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