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基礎大全范文
時間:2023-08-15 17:3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歷史基礎大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遵循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2-167-02
教學目標是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學任務的具體反映,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評價課堂教學的基本標尺。而近些年的中學教學中,應試性的教育使教師的教學目標完全圍繞高考考綱進行,這與新課標背景下的歷史課程格格不入。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確定和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已成為新課改下,我們廣大歷史教師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在教育部制訂頒發的《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其中,“知識與能力”是課程學習的最基本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古今中外重大歷史事件,具備最基本的文化素質;“過程與方法”則強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過程以及如何得出相關結論,注重學生的自我參與和體驗,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理念,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在學生感知歷史、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其形成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生活、學習、做人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與以往的歷史教學目標(即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思想教育)相比,歷史三維課程目標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它特別重視學生在歷史學習、探究過程中的參與、體驗、感受和實踐,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掌握學習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德育滲透,力求通過“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的教學過程來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和道德品位,引導學生學習為人處世的能力。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目標的確定和實現過程中就必須要依托相關學科知識,創設多樣化、開放型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其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綜合能力。
我們都曾經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而漠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將“教學目標”視作來自官方的、傳統的教學安排,認為學生沒資格提出置疑和探求,他們所要做的就只是接受和記憶,課堂教學的唯一任務就是落實這個目標。特別是由于升學的壓力,一線教師往往圍繞考綱進行教學,“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是一種普遍現象,于是在教學中就容不得學生置疑和探求,他們只需要無條件地接受和記憶教師按照教參要求預設好的東西,課堂教學的任務就是完成來自官方的權威的“教學目標”。而新課程改革則承認并重視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那么,教學目標就應該面向和針對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由于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不同,所教班級具體情況不同,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也就不可能一樣,因此,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圍繞課程總目標,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構建的學習模式應該是發現—探索—運用—創造,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而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根據教材和教參確定教學目標,而不顧及學生的基礎和實際狀況,以新課程理念來看,這種設定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目標必須依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而且設定過程除了要考慮教科書提供的內容及其所能訓練的歷史能力體系,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況,將學生作為設計目標的主要依據之一。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充分了解學生,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和認知水平,尤其是要以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設定目標。課程目標是既定的,但教學的具體目標則是生成性的。所謂生成性就是說既定目標要在實際教學過程由師生相互交流而逐步形成,并不是模式化的和一成不變的。因為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倘若我們只是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壓制或抑制學生的積極思考性與自主探究能力,這種以犧牲學生的情思活動為代價的方法,即便學生在高考中取得不錯的成績,那也是削足適履。因此隨著課堂教學的進展情況對教學目標進行適當調整是完全必要的,其正確與否取決于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取決于有沒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熱情。就像下圍棋,棋手總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總是根據“盤面”的具體情形,隨時靈活地調整每個棋子的落子方位。比如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由于對手的干擾,不得不調整到“彼”布局,教學也是如此。“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一個人在學校里學習的知識,僅占一生中所學知識的10%,這就說明學生絕大部分知識的養成是來自自我的學習,那么學生就必須具備較高的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應該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使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具備獲取技能的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認為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的總原則是:依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當然設定的過程既要考慮課程提供的內容,但是最主要的是考慮學生的狀況,必須“以學生為本”,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和認知水平,緊緊圍繞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而設定目標。日本著名數學家米山國藏曾指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進入社會后,幾乎沒有什么機會應用……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鉆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著眼點等,都隨時隨地地發揮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這段話耐人尋味,值得我們深思。
從教數年,我自己在教學中也深深烙下了傳統教學的印子,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我也在思索,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應該怎樣確立和達成,就此,我依據教學實際粗淺地談談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中應遵循的原則:
1、學生主體性原則。學生不僅是教師的施教對象,更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為了他們的未來,如果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存在,學生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又怎么能夠實現?因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探究和合作,幫助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2、教學開放性原則。如果說創新是現代教育模式的靈魂,那么開放性就是其必然的表現形式。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塑造學生的完善人格。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但要目中有“史”,更要目中有 “人”。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發現和交流,多提供史實,少給或不給結論,提供方法和敲門磚,盡量不給學生設置思維圍墻。當然,教師的“導”也不應忽視,即使是放羊也應把羊引到水草豐茂處,而不是貧瘠的鹽堿地,更不是把他們圍在水泥場里。“導”就是啟發、點燃。
3、目標多樣性原則。雖說教學的終極目標一致,由于施
教內容不同,施教班級的具體差異,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自然也就不盡相同。其實,就是同一堂課教學目標也應是多樣的,同樣的班級在同一堂課中,不同的學生相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也不應相同,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設標,分類推進,才是科學教學之原則。
4、漸進性原則。教育部頒發的《歷史課程標推》無疑是歷史教學的“綱”,是歷史教學的總目標,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彈精竭慮。但是這樣一個目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課的目標不能定得太多、太高,否則是曲高和寡,白費功夫。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也有一個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分類實施的過程,“高大全”式的授課定會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