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與學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1: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多元智能教與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多元智能 商務英語 教學
一、商務英語教學現狀
商務英語,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后,是一種以英語作為語言媒介,以商務知識為核心的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ESP),屬于語言學的范疇。它的形成是世界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語言學的革命。
我國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先后有300多所高校開設了商務英語課程,并有不少高校開辦了商務英語專業。95年我國的碩士研究生專業目錄中,已把商務英語方向列入“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學科中,這表明商務英語已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性學科進入了研究生層次的語言研究。
在人類跨入21世紀,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社會對英語+x(專門技術)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培養出高素質的,既精通英語又對商務有一定程度系統化的把握的復合型高級外語人才是新形勢賦予我們的新使命。
但是由于外語界受傳統語言學觀念的影響,對ESP的教學研究不夠重視,使得教學方式未臻完善。這是與社會發展形勢相違背的,也正是我們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去實踐的領域。
二、多元智能理論概述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于1983提出了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多種不同的智能。根據他的觀點,人的智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普遍性: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發達程度和智能組合的情況不同而已,且智能經過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個方面表現得很突出;2.發展觀:人的智能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得到開發和逐步加強;3.差異性:智能既有個體間差異,也有個體內部的差異;4.組合觀:智能之間并非彼此絕對獨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組合的形式發揮作用。
多元智能觀的內涵比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更加豐富,適應商務英語教學的需求。所以發展商務英語學生的多元智能已經成為21世紀商務英語教學的一種趨勢,本文將以商務英語教學為切入點,探討多元智能理論與商務英語課程
教學整合的途徑和方法,為該理論拓展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三、多元智能理論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整合
由于每個人的智力不同,某一相同的教學活動不可能適應于每一個學生。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智力傾向在不同的課程學習中給學生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培養和發展不同智力的機會。
1. 在傾聽中學習,提高語言智能
明尼蘇達大學斯狄爾博士曾提出人們80%的時間是在進行人際溝通,其中45%用于傾聽,而大多數人屬于無效聽眾。語言智能其實是要通過有效運用聽說讀寫進行交流、討論、解釋、說明、創造知識、建構意義以及對語言本身進行反思的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商務英語聽力》可以訓練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重點,通過盡可能少的筆記,了解內容豐富、專業面廣、程度適宜、饒有趣味的商務知識。同時開設國際商業文化課程鼓勵學生涉獵更多的資源,拓寬視野,獲取新知識。
2. 計算的心靈,開啟數理邏輯智能
邏輯數理能力主要是對邏輯結構關系的理解、推理、思維表達能力,主要表現為個人對事物間各種關系如類比、因果和邏輯等關系的敏感以及通過數理進行運算和邏輯推理等。很多同學認為外語屬于文科,似乎與邏輯數理沒有聯系。其實不然,外語學科同樣擁有某些數學概念,如排列、組合、編碼、對稱等,掌握這些概念可以促進外語學習。閱讀是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在閱讀中,有意識地按回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分類,仔細斟酌提問的層次,逐一提出問題,能激發學生高層次的思維。因此在《商務英語閱讀》,《商務英語泛讀》課上,教師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時間,實現思考―配對―分享的過程,讓學生推敲作者的態度,深層理解文章傳達的信息。
3. 人人都是藝術家,培養視覺―空間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指指的是人對色彩、形狀、空間位置等要素的準確感受和表達能力,體現了個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系的敏感程度以及準確的把握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電影、電視、投影片、多媒體、掛圖、圖解、圖表等形象化工具輔助教學,有助于激活視覺─空間智能。這種方式可應用在《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中,利用三維立體空間關系,把教學內容視覺化,達到空間表征。
4. 在動中學,表現肢體―運動智能
肢體──運動智能指個體控制自身的肢體、運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思想感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演示類或戲劇游戲屬于動覺游戲,能夠同時訓練學生的肢體語言、口語和書面語,促進語言與肢體的配合、動作與表情的協調?!渡虅沼⒄Z口語》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將運動和表情融入交流解決問題的機會,開展商務場景模擬將演示和表演融入學習中。
5. 了解他人,塑造人際交往智能
人際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它主要指與人交往合作,覺察、體驗和解讀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并能據此做出適當的反應的能力。這種方法是引導學生在個人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中運用所學語言,使語言的形式和意義相結合,使語言學習更有交際意義,符合語言學習和運用的規律。目前商務英語類課程中,最需該特點的就是《商務英語談判》。全班同學被分成多個小組,訓練陳述、對話以及模擬實際商務英語談判。教師可以對小組指導或提供幫助,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這也有利于形成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
結束語
每一個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都擁有多種智力和自己獨特的發展潛能,只是某些智力的發達程度和智能組合的情況不同使其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即使有些學生在任何一項智力上都沒有特殊的天賦,但經過智力的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個方面表現得很突出。
因此將多元智能教學理念結合商務英語教學開啟多維智力的新概念,能更好更全面地體現學校商務英語教育的宗旨。多元智能理論與商務英語課堂教學整合的途徑和方法,為該商務英語教學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成全譯.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許民忠.英語科多元智慧教學研究.2001.
[4]Dudley-Evans,T & St John,M. J.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篇2
一、言語――語言智能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言語――語言智能是指用語言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表現為個體能順利有效地利用語言描述數學概念、定理問題、解題過程等,并將自己對數學問題的觀察分析與推理表達出來與他人交流。數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數學術語、數學命題等都是發展學生語言智能的基本素材。數學學科中的語言智能開發目標體現在:①明確這些術語的涵義;②熟練掌握;③準確恰當地應用為其智能的發展做準備。發展語言智能,教師仍然可以從聽、說、讀、寫入手。聽,教師可以將一些著名數學家的生平和一些定理創立的奇聞趣事編成小故事,學生在聽故事中發展語言能力;說,對當代科技的成就,可以組織學生學習體會,也可組織演講、討論會等,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訓練學生用連貫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讀,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閱讀材料、數學讀物等;寫,組織學生辦小報、黑板報,組織學生寫數學小論文等。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語言智能時,不應該拘泥于聽說讀寫的形式,而應該將聽說讀寫有機地滲透進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
二、邏輯――數理智能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邏輯――數理智能是有效的運算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它表現為個體對事物各種關系,如類比、對比、因果、邏輯等的敏感,以通過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進行思維的能力。數理能力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核心是對學生進行方法論的培養和運用數理進行運算與邏輯推理,從而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視覺――空間智能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視覺――空間智能包括對圖像的區分、認識、設計、大腦想象、空間推理、使用圖像等各種技能的總和,是對視覺性和空間性的信息的感覺能力。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可以開發的適合于學生視覺--空間智能的內容,一是教室、實驗室的布置,如在室內墻壁張貼數學家畫像及名言警句;二是數學課本中大量圖表、圖解和色彩化的插圖,本身就給學生一種外在美的視覺享受;三是數學中的幾何圖形、一些函數的圖像也為視覺--空間智能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實踐證明,幾何知識的獲得離開了視覺――空間智能就無從實現。
四、身體――運動智能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身體――運動智能是指人的身體協調、平衡能力和運動的力量、速度、靈活性等,表現為用身體表達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動手的能力,即把身體和心智聯合起來實現完善的身體活動能力。開展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或與人合作,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運動智能的發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身體運動、動作觸摸等方式將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內化處理,使左右大腦協同地進行工作,并能長久地保持信息。身體運動智能在數學中集中表現為動
五、人際――交往智能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人際――交往智能使我們能夠理解他人并與他人交流,并注意到人們在情緒、氣質、動機和技能方面存在的差異。數學教學中培養人際--交往智能最好的方法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下面探索數學規律的教學例子:用火柴棒按如圖的方式搭三角形。
①填寫下表
②照這樣下去,搭n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引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展開討論,最后各小組派代表作交流發言,教師根據各小組的發言得出結果。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之間彼此進行充分交流,而且還能分享對問題思考過程的情感體驗。
六、音樂――節奏智能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音樂――節奏智能在數學教學中主要體現為藝術與美的教育。表面看,藝術似乎與數學教學掛不上鉤,然而這正反映了我們數學教學中對美育的忽視。數學教學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美育內容,如數學符號蘊涵著簡潔美,幾何圖形展示現實空間的對稱美,一些數學問題的新奇、巧妙、獨具匠心的解法讓學生享受數學的奇異美,還有教師本人的行為美、語言美、板書美等對學生的熏陶,以及學生做作業時,從工整規范的書寫和精致美觀的作圖中所獲得的美的自我感受。這些都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七、自知自省智能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自知自省智能是指人們在建構準確的自我感知以及應用這種知識規劃和指導自己生活的能力。自知自省能力在認知學習中起著積極主動的作用。數學教學中有許多方法適合培養學生的自知自省智能。心理學研究表明,元認知意識能夠鼓勵學生做出成功的選擇,并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在數學學習中,自我指導學習方法是一種提高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有效策略,它以學生的選擇和主動性為基礎,教師只起顧問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自知自省智能的訓練。
多元智能理論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我們不僅要從理論上重新認識學生的智能性質,而且還要自覺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探討多元智能與數學教學整合的途徑與方法,既可以為理論的應用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又有利于促進數學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力教與學的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篇3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任務型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1-0194-02
引言
目前基于計算機的網絡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地位不斷凸顯,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任務型教學的現實意義就在于通過課堂面授和計算機網絡教學來實現學生課上、課下的自主學習,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一、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認為智能是在文化環境中解決問題并創造一定價值的能力,是一整套使人們能夠在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是人們在發現難題或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時不斷積累新知識的能力[1]。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都擁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視覺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等這八種智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習個體只是在八種智能方面所擁有的程度不盡相同。每個人都有他的智能優勢和劣勢,關鍵是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加以引導和開發,激發學生智能優勢,彌補學生智能劣勢。多元智能理論倡導教師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們的優勢和劣勢來設置教學內容,制訂教學計劃。這種將多元智能理論與任務型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能夠有機結合,在教學中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
二、任務型教法學產生的背景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TBLT)是以任務為核心,強調“在學習中激發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體驗、參與、互動、合作等方式,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2]。任務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注重語言形式的語言學習模式和教學方法。本文所提出的多元智能任務型教學方法提倡以學習者智能優勢為設計學習任務的原則,以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為主要學習形式,以真實的日常語言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實現“在學習中激發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知識”的教學目的。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多元智能任務型教學的具體步驟
(一)確定課程目標
開發多元智能任務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的智能優勢和學生學習經驗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它突破了原有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綜合的學習機會,其最終目標應是讓學生通過認識、體驗、發現、探究、操作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來開發自身的多元智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因此,任務型教學法必須把促進學生每一個多元智能的發展作為主要的課程目標。
(二)拓展課程內容,完善表現形式
大學英語多元智能任務型教學法要適應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活動類型,就必須實現課程內容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相同的課程內容在表達時以多種方式展現,以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們的智力潛能。所以,多元智能任務型教學內容必須以學生個體的智能優勢為設計教學的前提,以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大學英語教材為依托,以創新為目標、以問題為中心、以探究為基調進行選擇。另外,任務型教學內容要堅持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把學科知識和現實生活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注重根植于學生的本性、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從而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3]。總之,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手段。只有實現任務型教學內容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學生才能按自己獲取信息的方式有效地攝取知識、發展能力,促進自身智能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課程目標。
(三)關注課程實施,發揮主體價值
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任務型教學應以“任務”為中心來進行組織,以自主學習作為基本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主體積極地探索和主動地研究來進行任務的解決,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使其能夠自主開發多種智能[4]。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從任務解決方案的提出、設計與實施,到結論的得出與檢驗均應由學生自主完成。要強調學生“在學習中激發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能動性、參與性與自我意識的提升。同時,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也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除了要重視學生的智能優勢的激發以及學生的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以外,也不能忽視教師主體地位的體現,必須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和協助作用。
(四)依據多元智能傾向分組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教師應在教學的不同環節中有效融合多種智能活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不同智能優勢學生的興奮點,發揮其優勢智能,彌補劣勢智能,全方位激發學生的智能發展。多元智能理論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過程,注重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形式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智能,為了讓學生能夠按照自身的多元智能傾向來主導課堂,筆者采用學生資源組合分組的辦法,按照智能優劣分布,將本班的學生分成不同的智能組如:語言智能組、邏輯智能組、空間視覺智能組、自我認識智能組、人際關系智能組、自然觀察者智能組等。這種劃分有利于教師正確了解自己學生的智能優勢和劣勢,以便于分派不同的教學任務。
(五)課堂的整合
在多元智能與教學任務的整合過程中,筆者按照《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的教學設置內容和教學特點,從每冊書的八個單元中篩選出2~3個主題,根據每個主題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環境,為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任務。每單元利用半個課時的時間進行同學們完成任務成果的展示。下面筆者就以學生喜歡的第二冊Unit3中的Advertisement這一主題為例來具體闡述多元智能與大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的整合。鑒于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各異,筆者根據不同的智能組,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
1.布置邏輯智能組的同學充分利用因特網的共享資源,上網搜索國內外盡可能多的精彩廣告短片以及廣告語等,并以廣告的主題為線索將其羅列呈現。
2.布置語言智能組的同學準備陳述自己最喜歡的一則廣告。并且闡述一下自己喜歡這則廣告的理由。
3.布置空間視覺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模仿,繪制出簡單的廣告海報,鼓勵同學們將自己對某一產品的了解都以圖畫的形式進行展示。
4.布置自我認識組的同學創設一個特定的廣告短片的情境,編排一個簡短的英語廣告。
5.布置自然觀察及人際關系智能組的同學仔細評判各個小組的活動,與教師一起將各個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作出客觀的評價。最終,每個小組的同學都超水平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邏輯智能組的同學找到的精彩廣告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記得其中有一則公益廣告,是關于提醒人們開車時要系好安全帶,看后大家都非常震撼;還有一則是德國大眾Polo汽車的廣告也非常有趣。語言智能組的同學推選出一個代表用英語為大家模仿了一段IBM在CCTV12中做的英文廣告進行了陳述。自我認識組的同學們模仿了一個聯想ThinkPad的廣告,為大家表演了一段一個人拿著某品牌的筆記本電腦當砧板和烤盤使的全過程。先拿它當砧板來切菜拍骨頭,然后放在水龍頭下清洗,再然后把它放在烤爐里當烤盤去烤餅。然后用它當盤子,把餅放在上面端給別人吃,最后開機竟然沒事兒。整個表演的過程需要全部小組成員的參與,在他們準備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習能力還增進了彼此間的協作能力。當然教師在布置任務的同時,要充分顧及每個同學的優勢和劣勢智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不同智能傾向的學生提高智能,完成教學任務。我們也可以根據情境的需要,把不同智能優勢的同學有目的,有意識地穿插在一起,要求智能強勢的同學帶動智能弱勢的同學,共同努力,完成教學目標。
(六)教學效果
經過一個學年的不斷實踐,參與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同學在英語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顯著提高,能夠在課下更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這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詞匯量、加強了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開闊了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
四、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與多元智能相應的多元任務,培養學生們解決任務的能力,使教學活動朝著有利于發展學生們的綜合應用能力的方向進行。實施任務型教學法與多元智能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具體分析教材,設計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任務。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傳授方法與策略,幫助學生從多角度了解自己的智能優勢和劣勢,要尋找與多元智能相結合的任務切入點,分析學生的智能特點,以確保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Howard Gardner.Frames of Mind[M].New York:Basic Booksinc,1983:36-38.
[2]Nunan David.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35-36.
篇4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 多元智能 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B-0033-02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觀點和意義
(一) 多元智能理論的主要觀點
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是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加德納(H.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某種產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論是一種全新的多樣的人類智能理論,除傳統教育所關注的言語/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這兩種基本智能外,還包括視覺/空間關系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力等。這九種智能代表每個人都具有九種不同的智能并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之間以相對獨立的方式存在。
多元智能理論的實驗研究在哈佛大學“零項目”的推進下,已建立了一套從理論到教學實踐的操作模式,目前許多國家與地區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喜歡采用這一模式開展實驗,力圖突破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
(二)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
素質教育是中國乃至世界都在實施的一項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它提倡學生的全面與個性發展,而這兩“發展”都須顧及且缺一不可。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教師整合其他學科知識進行教學,讓學生既掌握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又增加對其他學科知識的了解,甚至掌握在其他學科課堂中沒有掌握的知識。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能情況進行分層次教學,以期待不同層次學生的各項智能得到優帶劣的更好發展。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模式在設計理念上參照肯普模式,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的情境性”,因此它比肯普模式多了信息化教學環境這一要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信息技術教學,學生的行為應有怎樣的變化 (進行學習者分析并確定教學目標);為達到預期的目標應如何開展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活動和選擇教學資源);檢查和評定預期的教學效果(進行多元評價);最后,根據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如何更新發展教學方式、方法,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教學模式構建
本文借鑒肯普模式的優點并依據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對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進行構建(如圖1)。
圖1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二) 教學模式特點
1.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中包含八個要素,要素之間安排沒有起點和終點之分,表明設計的非線性和彈性。學習者周圍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即教學內容活動)、教學資源和教學情境四個要素以弧線連接起來,表明在具體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它們之間的設計與安排是緊密相關的。
2.學習者分析位于該模式的核心位置,表明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了學生的重要性,教學中的每一個步驟都不能脫離學生行為而進行。它與其他幾個要素之間用雙向箭頭連接,表明它們是相互關聯的。由于每個學生的智能組合方式不同,其智能優勢與劣勢的分布也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具體信息技術教學時要注意用學生的優勢智能來帶動開發其劣勢智能,在智能的強弱項之間搭橋。
3.多元評價方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并且通過評價,模式中的各個要素應該有更新發展,以便找到更合適的教學方式,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诙嘣悄艿慕虒W評價要求評價要側重于學生智能的表現,在教學中去發展學生的智能,堅持積極的學生觀,多給學生以自信和正向的評判,因此采用多元的評價方法。
4.信息化教學環境處在模式的最,強調信息化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環境是用虛線框起,表明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環境。
(三)教學模式要素
1. 學習者分析。教師通過對學習者年齡、心理、學習起點、學習風格、知識基礎和技能等進行分析,了解每名學生獨特的智能特點及其智能發展程度,尤其是了解其多元智能結構中的優勢智能以及不同智能領域中的相對長處和短處,然后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進行以優勢智能帶動劣勢智能發展的教學方法。并且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強求學生必須學會某種技能,但希望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優勢智能帶動劣勢智能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2. 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是整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它對整個教學過程具有調控和指導作用。它是教學模式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將多元智能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實施多元智能的教學,只有首先擬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即根據學生的智能優劣,分別制定合適的目標,才能夠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主題和設計教學內容活動。同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運用分層次教學,這樣有助于目標的達成。
3. 教學情境創設。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的情境性”。處在信息化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的創設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模式中,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活動、資源處于同一維度,說明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其他幾個要素同等重要。就目前而言,由于信息技術學科并非中高考科目,不像語數英等其他學科頂著升學壓力,那么信息技術課堂可以少幾分嚴肅,多一些活躍,讓學生在輕松舒適的氛圍下多做自主探究實踐,教師此時應多加以引導和輔助學生,讓學生不僅發展智能優勢,而且劣勢智能也得到一定提高,實現素質的全面發展。
4.教學活動設計?;诙嘣悄艿慕虒W內容活動設計,是一種為了使學生掌握某一種特殊智能相關的能力的方法。要求教師設計出包含多種智能的教學內容,每個活動專題應包括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教學活動的設計既可以幾個活動同時關注一項智能,也可以一項活動著眼于多種智能。在進行多元智能教學活動設計時,要有意識地針對各項智能提出問題設計活動,使信息技術課堂里盡可能地包含體現多種智能、促進多種智能發展的活動。例如對于邏輯/數理智能可以考慮如何在教學中引進有關數字、計算、邏輯、分類或批判性思維的活動。
5.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是指有利于學習者進行有效學習的所有要素,包括硬件資源 (如教材、教學設施等)和軟件資源 (如信息、人員、技術等)。教師根據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情境及教學內容活動等的需要對教學資源的軟、硬件進行合理的安排與設計,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6.多元評價方法及更新發展。多元智能理論倡導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去評價和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的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將評價與學習、結果與過程融為一體,運用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三者進行綜合評價,讓教師充分認識和了解學生優劣勢智能的發展情況,并為學生智能的提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也能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劣智能,努力實現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最終實現優帶劣智能的發展。
更新發展是對教學過程進行多元評價中和評價后所做的一系列更加符合教學實際需求的調整,即根據評價結果對該模式中欠缺的部分及需要完善的部分進行修改更新。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本文擬定以下幾個教學策略:
一是從教學內容著手,調動其智能優帶劣進行訓練。教師在具體信息技術教學時應注意嘗試從兩個方面思考教學活動的設計,既要以學科為取向設計能夠發展各項智能的活動,同時也要注意以智能為取向整合其他學科知識來幫助教學,并且教學活動設計要求豐富化、情境化、多元化。
在教學目標確定的情況下,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與設計時應考慮學生的智能結構情況,并輔以多媒體等教學條件,應用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具有不同優勢智能的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學習,同時又有機會讓學生調動其優勢智能帶動劣勢智能進行訓練,這樣既實現素質教育目標中的學生全面發展,又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張揚。
二是創設輕松活躍的多元化教學情境,以達到優化學生智能結構的效果。有研究表明人的各項智能都有發展的基礎。信息技術課堂只要能夠為學生創設輕松活躍并利于智能發展的多元化情境,那么學生的智能發展應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師應以每名學生的智能情況為基準,創設豐富的、多元化的情境,同時,盡量為學生搭建適合的軟硬件平臺,以開發他們的各項智能,達到優化學生智能結構的效果。
三是開展探究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各項智能協調發展。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信息環境下開展探究實踐活動,促進其各項智能的協調發展。探究實踐活動往往可以跨越學科而進行,這就要求學生在探究實踐活動中不僅僅調動某一方面的智能,還要根據探究實踐活動的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劣勢智能,從而激發各項智能協調發展。
總之,要熟練地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信息技術教學,首先,教師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善于學習、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其次,教師應具備較強的教學意識與技能,能創設鼓勵學生發展運用多元智能的信息化環境,從而真正促使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達到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3]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篇5
關鍵詞:初中英語;多元智能理論;實踐探索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睋耍P者結合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實踐,圍繞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促進學生多元整體發展這一課題進行了探索。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于1983年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除了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兩種基本智能以外,還有其他七種智能,即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要求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的施教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每位學生都是可塑之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各種智能基礎,為他們創造多種展現才能的教學情境,使其揚長避短,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教師應利用多元評價方式,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學生,既能看到學生當下的水平,又能發現其內在的發展潛力。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結合的可行性
在課堂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提倡教學要點要多元切入,激活學生多視角思考問題的意識;強調智能的社會性,知識教學的情境化,使課堂活起來;注重教學主體的多元互動,使學生真正領悟知識并轉化為能力;除了用激情、激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外,還要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有效學習者,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這些都為課堂教學生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多元智能理論為英語新課程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據此,英語教學目標不應是孤立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智能,而應如新課標提出的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整體發展,即要充分挖掘、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三、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原則
1.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創造性
由于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智力結構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所以應根據學生不同時段的身心狀態和心智特點,智慧地變換教學方法,使教與學優化配合,和諧協調,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面對千變萬化的課堂生成,為滿足不同智力結構學生的需要,只有創新教學方法,才能適應不同潛力學生的智力開發,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2.課堂互動的廣泛性和開放性
英語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過程,提問、討論、表演、辯論、分角色朗讀等都能不斷呈現異彩紛呈的語言點,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獨立思維空間。這就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欲望,體現人文關懷和智力開發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智力?;拥拈_放性能促使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也可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3.學業評價的多元性和科學性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英語課程評價應多元化,即評價內容應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整體發展,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包括教師、學生、小組、家長等。因此,教師設計評價活動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把語言智能和其他智能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使活動生動有趣,使評價客觀真實。
四、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多元智能理論和初中英語教學實踐的結合應是多方面的,多元情境化教學策略的運用就是其中之一,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多種智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克服英語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對此,筆者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1.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生態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和諧輕松的課堂環境,一個能鼓勵學生各種智能發展的學習生態。在多元學習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機會均等,學習內容、自由度及學習時間相對靈活,課堂文化氛圍開放,師生、生生互動,評價多元。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情緒,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教與學生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誠懇待人,以情感人,以心育人,以理服人,以引發學生心靈的共鳴。教師要精力充沛,情緒飽滿。面帶微笑,目光親切,表情輕松愉快,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要激勵和信任每一位同學,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經常表揚先進,鼓勵進步,多使用激勵性的語言,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精心設計導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教學的導入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利用視頻、課件等教學媒體導入,可給學生展現生動的畫面和豐富的情境,不僅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而且可觸發人的情感因素,利用學生的視覺智能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另外還可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導入,從大家關注的環境問題導入,從生動活潑的動畫片導入,從動人的音樂導入,采用多元情境化教學策略,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智能,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這樣的課堂導入,能激趣引思,使學生在愉悅情趣之中學習英語。
例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語7AUnit3 Let’s celebrate的Comic Strip時,我們利用電腦制作的Eddie和Hobo的動畫片同時配以萬圣節的樂曲進行導入。同學們邊聽邊看,邊展開想象:“What is Eddie doing?”“What is Hobo doing?”“what is a ghost?”“How do they celebrate?”“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pumpkin lanterns?”學生的思考自然而然地與本課要學的內容聯系起來,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這樣的課堂導入,使學生的視覺智能、語言智能、聽覺智能和音樂智能都得到很好的開發。
又如:在學生閱讀前,出示一些和文章有關的圖片、介紹人物和一些關鍵詞,在介紹中故意留一些懸念讓學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查找結果,學生在任務和興趣的雙重驅使下進行閱讀,必然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學習蘇教版《牛津初中英語》八年級上第六單元Reading“The Taiwan earthquake”時,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幾張有關地震的圖片,同時引入文章中的關鍵詞匯,接著介紹該文作者Timmy,告訴學生:He was a survivor in Taiwan earthquake.學生們都對他如何在這場大地震中幸免很感興趣,這時讓學生們打開課文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3.采用開放式提問,活躍學生思維
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而學生的發展具體體現在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和培養上。開放式問題因無固定答案可循,容易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發揮各自的想象力,發散思維、創造性地回答問題。因此,教師要多采用開放式提問,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促進語言輸出,使課堂師生活動更具有交際性。例如:在7B Reading A ghost in the zoo的讀后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What will you do if you meet something unusual?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社會知識和經驗做出積極反應。學生經過小組討論給出了許多好的方法:call 110 for help; run away as quickly as I can; shout loudly for help; don’t be afraid and search carefully; try to find the truth。再如在8A Unit 2 Reading School lives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Which is your ideal school life? 在學生描寫的ideal school life中有這樣的句子:We have a round classroom. We twenty students all sit around our teacher。
4.組織合作學習,實現課堂多元互動
新課標要求“把學習時間和學習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和合作中獲得知識?!惫P者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嘗試組織多元互動的合作學習策略。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在由異智的學生所組成的小組中,按照一定的學習目標,通過共同的學習活動,使小組的每個成員都達成學習目標。合作學習中既能發揮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也能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合作共享的智能。
例如:在組織7B uin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的Reading教學時,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師生共同完成了這篇課文的學習。作為課前準備,教師除了布置學生查找有關陽光鎮的信息外,還指導學生組成不同合作小組,為介紹陽光鎮做準備,小組討論角色分工,導游和游客協商表演方法,動作編排,個人分頭熟悉劇情等,學生在這一階段就對課文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上,在教師組織學生用相互問答的方式討論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戲劇的編排,最后,各小組向全體同學展示。有的學生在觀看其他同學的表演后,悄悄調整自己的表演,臨時改動臺詞,為的是使自己的表現更完美。表演結束后,師生對各小組的表演共同進行評價。課后,學生還為本次旅游編寫了結局。這一節課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極大地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多元互動,開發了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這樣的多元化合作學習,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綜上所述,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英語課程改革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為重要目標,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天賦,通過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來促進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篇6
高職院校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獨特的智能結構,并且充分利用學生的多元智能結構特點進行教育教學,同時,也要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智能組合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
二、學生多元智能結構特點
通過對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情況的觀察了解及自編的“高職院校學生多元智能分布”的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們的多元智能傾向:無論是理科專業還是文科專業,人際關系智能和運動智能是學生們的優勢智能,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學生用這兩種優勢智能,多采用合作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多運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兼顧文理學生的不同的弱勢智能,和理科學生的自然觀察者智能和文科學生的數理邏輯智能。
三、利用學生多元智能結構特點進行教育教學
(一)營造適合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結構特點的教育教學環境
1.教師要挖掘并充分利用每個學生的優勢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智能都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相互組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多元智能測試結果及對學生日常表現的觀察,了解學生的優勢智能,并創設條件展示學生的優勢智能,做到揚長避短,揚長補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尋找“多元切入點”,關注每個學生的優勢智能,為所有的學生提供發展的多元途徑。同樣一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回答:可以是語言的描述;可以是數字的理解;甚至可以是動作的表達……同時,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智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通過“揚長”,讓學生樹立自信,并使這種自信遷移到其他方面,讓學生“補短”。
2.教育教學中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不僅僅是傳遞現成知識、和盤托出學習結果并考察這些結果的人,而應該是教學與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和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禁用完全否定的諸如“上課不認真聽講”等語言作出判斷和批評,更不能為學生的回答與教師已有的答案不符而簡單地判斷其答案錯誤,這樣勢必形成沉悶的課堂氣氛,從而壓抑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條件充分展示學生們的優勢智能,只要發現閃光點,就要發自內心的贊美,特別是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更要多用贊美的語言,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喚醒他們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二)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獨立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組合。因此,教師應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模式,積極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智能。
1.個性化教學模式
在高職院校,有的教學班學生的構成不一樣,有的是普通高中文科畢業、有的是普通高中理科畢業、有的是“三校生”、有的是單獨招生的學生,他們的文化基礎知識、技能水平不等,如果用同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學習相同的教學內容,這勢必會扼殺學生的個性,達不到教學效果。而個性化教學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創設各種適宜的、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手段、策略和方法實施教學。運用個性化教學方法,教師不僅可以運用文理學生都共同擅長的人際交往智能和音樂智能,采用討論式教學、并適當注意教師的語言節奏外,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們的智能差異,激勵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要讓每個學生在不同領域得到發展,同時鼓勵和幫助學生將自己優勢智能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使弱勢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2.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多元測試結果顯示:在高職院校,無論是文科專業還是理科專業,人際關系智能是學生們的優勢智能,他們具有較強的合作意識,易與別人溝通,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的組織形式。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優勢智能傾向、性格特點及學習狀況進行劃分。每組6—8人,開始自由組合,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經行調整。一般組合類型可以包括二種:智能強項組合即相同智能強項組合在一起,使強者更強;另一種是智能強弱互補即不同智能強弱的組合,使組內學生最大限度的互補,使弱勢智能得以提高。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組合方式,保證組內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學習,并有充分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通過合作交流,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優勢智能:語言智能和人際交往智能;也可以使學生在優勢智能領域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多元智能測試結果及課堂教學對學生們的觀察發現:無論是文科專業還是理科專業,高職院校的學生們視覺空間智能和運動智能也占有相當的優勢。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電腦、多媒體的運用則為教師的教學搭建了技術平臺,通過電腦、多媒體的運用,可以以聲音、顏色、文字、圖像刺激學習者,滿足不同智能類型的學生的學習要求,特別是滿足所謂“差生”的學習要求,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求知欲。
(三)合理安排和設置教學內容
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教育教學,并不是說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元智能理論,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生的特點靈活設置和處理教學內容。比如高等數學是高職院校文科專業學生不太擅長的學科,而文科專業的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又占有優勢,因此在高等數學課教學中完全可以更多地運用討論等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學生的優勢智能,提高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高等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教學作為人類活動的一部分,不能單單進行數學知識的傳授,而應該補充一些如數學史料、數學概念產生的背景、數學家介紹、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等,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另外,高等數學內容的展現形式也應該是多樣的,可以用豐富的、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甚至可以用動作呈現數學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展示學生優勢智能的目的。
四、結語
篇7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高職英語教學
一、高職英語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占據中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雖然歷史不長,但是發展很快,很多學校是從過去的中職教育升格而成的,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借鑒各種成功的模式,目前工學結合、產學結合,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成為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高職院校生源復雜,有高中畢業、中專技校畢業、甚至有少數學生初中畢業經過3+2連讀直接升入高職,學生英語基礎不均衡,英語成績普遍較差。
高職英語教學目前存在很多誤區,定位錯誤與現實脫軌。由于外語教學沿用傳統的對本科學生的要求,高職英語教學出現目標錯位,英語教學應用性不強,應試傾向嚴重的狀況,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此,在英語課堂上如何優化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如何有效的實施高職英語教學,如何把知識傳授同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就是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積極探索的重點和難點。
二、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證明每一個人至少有7種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別是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這些智慧不斷受先天及后天的影響啟發或開閉,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識的傳授上,更是在發掘并引領這些智慧的發展。多元智慧理論對于規劃學生的教育,開發他們的智慧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上,通過嘗試變換講課的方法,從語言到視覺再到音樂等等,經常以創新的方式激活學生的不同的智慧,活躍課堂氣氛,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英文變得具體可感,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
三、多元智能理論框架下的高職英語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人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八種智能,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智力領域,在這個類型的智能活動中會表現更好。該理論在教育方面的最大貢獻在于提醒教師從多元渠道切入教學,提供不同的課程內容刺激學習,依據不同學習者之間智能組合上的差別,尋找他們優勢智能加以利用、劣勢智能加以彌補,為學習者提供最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筆者認為,英語教師完全可借助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智能,從多方面深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1.通過多樣化的課堂設計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和肢體運動智能
對于語言教師來說,教學設計我們并不陌生。什么是教學設計,簡單地說,我們每天備課、編寫教案就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通常指在教學實施前,教師或教學設計者通過對教學需求、目標、內容、對象的分析,從而做出對教學過程、方法、媒體、評價等事項的安排。
但是如何有效的設計課堂活動、步驟,如何聯系實際,發展學生的語言智慧還是需要特別注意。
鑒于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較差,英語水平不均衡,傳統英語課堂帶給他們的枯燥和挫敗感,不實用的感覺較深,我們需要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教學,優化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
一方面在培養學生開口能力上,讓英語學習生活化,即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和未來的工作環境中,提煉出對英語的認同、理解。語言來源于生活,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地為兒童創設一種語言環境,目前最受關注的教學手段就是情景教學和任務式教學,把英語課堂搬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和專業學習中。如,講述網絡購物一課,英語教師可將網絡購物的常見詞匯和句型告訴學生,讓學生模擬完成網絡購物的整個環節:查找貨物――買賣雙方的交談――下訂單――查收貨物。這個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化學生的語言智能,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生存技能,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
肢體運動智能指有效運用身體表達思想、感情、解決問題和創造事物的能力。上述整個任務完成的過程也是對肢體運動智能的有效訓練,合作學習的形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還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另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學生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英語課堂中,對學生分成的不用小組布置任務,讓學生講述自己在清明節假期的活動;或者請同學們敘述清明節的來歷;此外,在講授馬克吐溫作品《認錯人》一課中,讓學生改編結尾,我驚異于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語言表達力。作為學生,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結合英語語言教學設計組織教學環節,教學策略,能很好的促進學生語育智慧的發展和提高。
2.寓教于樂,培養音樂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
音樂智能指人對音調、旋律、節奏、音色的感悟和直覺能力以及用音樂來表達情感、思想的能力。筆者曾經嘗試在每節課上課前教學生唱一首經典的外國歌曲。學生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渴望學習與語言密切相關的文化。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往往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研究表明,聽歌會促進輸入、內化和習得目的語;唱歌既可以提高音樂的理解力、增強節奏感,也可以學習語音、語法和句法,增加詞匯量,還可以增強語感和語言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和動機。例如,筆者以《此情可待》為例,講授學生如何利用歌曲歌詞學習英語。一方面介紹作者,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背景,另一方面,針對歌詞中的語言點進行講解。把音樂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音樂外,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常用的視聽說的設備和材料,通過大量的圖片、聲音和視頻文件,吸引學生的關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同時也就發展了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這對學生以后審美觀的確立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3.促進學生邏輯數理智能的發展
邏輯數理智能指運用數字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在聽說讀寫譯五種語言技能交互使用的語言課堂中,學生的邏輯數理智能可幫助他們更嚴密、精確、系統地建構個體語言體系。以詞匯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根據英語單詞的構詞法,利用詞綴、詞根記憶單詞;利用發散性記憶法,如,讓學生歸納出穿著類、動物類詞匯;讓學生辨別區分同義詞、反義詞和形近詞,避免誤認、誤寫。在閱讀訓練中根據已知的信息推理情節的發展;根據細節的暗示及邏輯關系推敲作者的態度及文章的深層寓意等。
4.鼓勵學生構建內省智能和人際智能
內省智能指正確感知和認識自我的能力以及計劃和引導自己人生的能力。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提倡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老師評價,筆者所在學校就是通過對學生平時參與活動的情況,啟發學生對自身資源的認識,主動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反思自己的學習結果,調整自己自我學習能力,這正是高職院校學生進入大學階段自我學習提高的重要方面。
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是在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對塑造人際智能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實施任務過程中,學生們有效的同他人合作,并對他人的情感、意圖和成績有所肯定,降低相互之間的焦慮感,增強了信任感和寬容心。
同時應該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優缺點進行指導,讓學生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為、目的。這樣做既不會因為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從而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同時也讓學生對自己有更好的認識。
總之,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教師在授課、評判學生時,要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長。尤其是在目前的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呈現多元化,每個學生也有自己不同的價值取向,需要教師們換一種思維方式,用科學的、較為全面的標準體系去評價學生,讓學生發展長處,時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有信心的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鄭文.“多元智能”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5.
[2]余飛.因錯利導―關于教育犯錯學生的點迪思考[J].中國教師, 2010(5).
作者簡介:
篇8
一、提升學生聽英語的能力
語言的積累首先是通過聲音來實現傳遞的。按照新課標要求,在英語教學中應有效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開展合作和交流的技能,而合作和交流的前提就是要能夠理解和聽懂對方說話的意思。“多元智能”理論指點下的小學英語教學,提升聽的能力是首要的。
1.激發愿聽的興趣
我國小學生學習英語缺乏濃郁的語境刺激,接受英語的熏陶不夠強烈。所以,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多接觸英語,把課堂演變為“英語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很喜歡用“hello”來打招呼。于是,上課時就專門準備了課文中四個人物的頭飾,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并用“hello”來互相打招呼。在此基礎上,筆者還對說得出色的學生給予及時、恰當的表揚,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對英語課的期待。
2.指導會聽的方法
教師在指導學生聽英語的過程中,還應告之“聽得懂”的方法。例如,要求學生養成邊聽邊思考的習慣;對沒有聽過的單詞可以適當記錄一下;邊聽邊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等。在此基礎上,還要引導、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多記單詞、多記短語、多朗讀教材和課外英語讀物,從而掌握更多的詞匯,使聽更具效率。
二、提升學生說英語的能力
學習英語離不開多說多練,只有學生熟練掌握日常英語口語,切實理解中英文的語言差異,才能真正優化他們說英語的能力。
1.促使學生在興趣中說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語道破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提升學生說英語能力的過程中,只有不斷激發學生對口語表達的濃厚興趣,才能真正使教師的口語教學與口語訓練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在提升學生說英語能力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采取小組對話、短劇表演、學唱英文歌、講英語故事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還著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嘗試更新的英語刺激,還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對口語表達的濃厚興趣。
2.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說
在指導學生說英語的過程中,營造生活化、童話式的情境可以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說的興趣,讓學生更加樂于表達。因此,教師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必須要注重教學情境的設置。例如,筆者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3《 At a Music lesson》一課時,就專門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好幾首兒童歌曲,以此創設出一個音樂課的情境。在此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識記sing 和 song,并組織學生在情境中開展對話: Can you…?Yes,I (we)can./ No,I(we)can’t .
3.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說
在指導學生說英語的過程中,要重視課堂討論,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說英語,不斷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例如,筆者在小組討論時,要求每位學生都要用英語發一次言,要求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必須用英語提一個問題等,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中不斷提升學生說英語的能力。
三、提升學生讀英語的能力
讀英語可以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探究學習能力和多元化的閱讀思維,并且能幫助學生有效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從而全方位提升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1.激發讀的興趣
教師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時候,可以結合小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的特點,以課本為基礎,收集并編印出一些內容新穎的英語小報上刊載的一些小故事、小笑話,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2.傳授讀的技巧
教師在指導學生提升讀英語的能力時,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破除遇到陌生單詞的“恐懼感”,重點指導他們聯系上下文去猜測意思;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善于抓緊重點詞和關鍵詞,學會跳躍式閱讀,從而讓學生真正學會英語閱讀。
四、提升學生寫英語的能力
英語寫作訓練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對學生所學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英語寫作應該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理論的要求,一方面鼓勵學生多開展看圖寫作以及即興寫作;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寫故事或者使用只言片語記故事的活動。通過上述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寫英語的興趣,還可以為學生日后的英語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要想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教師一定要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訓練并正確引導。當然,作為小學英語教師,自己也必須提高英語寫作知識與能力,長期堅持、反復實踐,這樣就一定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作文能力。
篇9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高職英語教學 教學情境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內容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教授在大量的研究實踐基礎上在他的《智力的結構》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人類不是只有單一的智能而是擁有以多元形式存在的多種基本智能,且這些智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這一理論所提出的智能觀不僅在美國引起廣泛關注和認同而且還引發了全世界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推崇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浪潮。
加德納教授認為,人類的智能可以分成八個領域的智能:
1.言語/語言智能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指的是能夠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及文字語言能力。包括語意能力、語法能力,以及對聲音、節奏等的敏感性。
2.邏輯數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指的是有效地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并學會推理,能夠提出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能夠找到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能夠運用抽象分析的能力。
3.音樂/節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指的是能夠敏銳地感知、辨識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的能力。
4.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指的是能夠運用身體和運動來表達思想和情感,并能夠運用雙手進行靈活地生產和改造事物的能力。
5.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 指的是能夠有效地理解對方的感受、想法和信念的能力。及包括組織、協商、分析及合作的人際交往能力。
6.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能夠進行自我省視,能夠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意向、動機、欲望,能夠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7. 視覺/空間關系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對線條、形狀、色彩、空間形式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敏感程度和對視覺和空間信息的感知能力。以及如何通過平面和立體造型將其反應出來的能力。
8.自然觀察智能 (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 指的是對自然環境、動植物、社會事物等的辨識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論的主要特性
多元智能理論的價值在于能夠真正反映人類的實際能力。與傳統智能理論相比較,此理論具有如下特性:
1.智能結構具有多元性
加德納在綜合生物學、遺傳學、心理學、神經學、人類學等多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成功地建構了一個關于智力的新定義:即,智能作為一種心理潛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制造產品的能力”[1]。這個觀點充分強調了智能的多元性以及個體所處的社會和文化氛圍及教育對智能發展的重要作用。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存在的,不僅僅是傳統觀念提到的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人類的智能還包括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等。這些多元的智能不能單獨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智能,它們只有用在不同的場合和領域之分。但是它們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潛能和不同的能力。
2.智能具有發展性
加德納指出,人類的智能是具有發展性的,通過后天的習得和開發,智能也會發展。教師如若能夠不斷引導和開發學生的智能,那么那些沒有特殊天賦的學生也會發現自己獨特的智能和能力。因此,以發展為軸心的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以不同的教學活動來激活學生的各種智能。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不斷激發不同學生的智能潛力,改進教學觀念,鼓勵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多元智能角度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個性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智能具有獨立性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只是某一種或多種智能相對突出。如若某個人受到大腦或身體損傷而喪失了一種智能,那么他的其他智能卻依然完好無缺。每個人的智能發展都不一定是平衡的,一種智能的突出不一定代表其他智能也具有同樣水平。有的人語言智能或者數理邏輯智能很強,但很可能音樂智能或者觀察智能相對薄弱,或者某幾種智能的發展程度呈階梯狀。種種事實證明,各種智能的發展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的。
4.智能的運用具有組合性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智能是以組合的形式發揮作用的,人類的日常生活工作不是靠單一的智能在起作用,而是通過組合的智能來發揮作用的。比如,一個人在與他人進行交流時,很可能借助肢體語言表達思想,同時他也在傾聽對方的表達、理解對方的意圖,而后再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反應或者調整思路。在這這個交流的過程中,這個人分別動用了言語/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和人際交往智能。有時還可能伴隨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因此,各種智能之間不是絕對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附、相輔相成的。此外,每個人的智能組合形式是千差萬別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智能組合形式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的智能組合形式都是特有的、不盡相同的。
從以上多元智能理論的主要特性中我們能夠得出結論,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智能組合,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同學生智力的構成結構和構成方式也不盡相同。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勢的智能和劣勢智能,智能的差異也會影響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的發展是有可塑性的,因而,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智能潛力和優勢智能,并把多元智能理論的新思想和新觀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這對學生的今后就業及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觀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內在建構性”的學習觀,強調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并不斷建構對社會事物的認知。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觀關注學生的智能差異。根據加德納的觀點:“智能既可以是教學的內容,又可以是教學內容溝通的手段或媒體,這個特點對于教學是很重要的”[2]。多元智能理論將教學過程界定為一種生成性過程,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要建立理解的課堂教學。加德納提出了理想中教育教學應包括 “社會場景化的學習和探索”,同時他反對僅僅依據標準化考試的教學評估模式,主張情景化評估,這種評估模式要與情景化教學一致。此外,多元智能理論主張教學目標全面性。加德納提出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幫助學生找到符合學生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3]。教學教學的目標并不是簡單地培養學生學習某些基本學科內容和技巧,而是要求學生能夠對某個主題或領域有深入的理解,能夠進一步地獨立思考,能夠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增進人類理解。因此,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觀是以多元智能作為教學“多元切入點”來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發展途徑,實現真正的理解,并使教學真正聯系實際,作為學生與今后就業、生活的媒介。
四、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也經歷了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從一元到多元的過程,教學目標也逐漸從應試教育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轉變。英語課程作為語言教學更應該重新解讀其教學意義,英語作為一種交際手段,它的運用是多種智能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語言智能、邏輯推力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視覺/空間關系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音樂美感智能等等都會體現在語言表達和人際交流中。因此,多元智能理論對職業院校英語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學情境的創建、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及教學評估方法的改革等都帶來諸多的啟示。教師應把教學智能活動的引入情境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優勢智能并帶動劣勢智能,全面啟迪學生的智慧。
1.創設多元教學情境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都有著區別于其他學生的智能組合形式,教師應根據學生智能的個體差異,創設多元教學情境,給學生創造智能發展的個人空間和發揮個人潛能的機會。在多維的環境和活動中,學生才能體現并發揮個體的潛在智能。因此,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也要給學生提供多元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材料,讓英語課程更接近學生就業和交際需要。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并讓學生在小組中根據課文內容編排故事、小品、會話等英語節目,學生不但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還能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更多地運用以前不熟練的詞匯,這樣做提高了詞匯量也開發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此外,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教學應該與生活相連、教學應該與實踐的關聯。以筆者所在財經類院校為例,英語教學同樣應該與金融、會計、國際貿易等經濟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模擬創設各種經濟生活場景,如模擬銀行、商務談判、對外貿易交流等等。這樣的教學情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此外,深入實踐的學習對學生將來工作和生活更有幫助,教師可以帶學生進行商務活動實地考察、訪談專家、就現有的經濟熱點發表評論等使教學與社會緊密相連。通過創設多元教學情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的同時也發展了多元智能,提高了學習效率。
2.運用多元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
運用多元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指的是除了用傳統的錄音機、錄像機、VCD等作為教具,高職英語教學還可以引入更加形象、直觀、新穎的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在文字、聲音、圖像和色彩等媒介的共同作用下,開展英文故事講述、猜詞比賽、單詞拼寫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英文歌曲傳唱等多元教學形式,激活學生潛在智能,進行卓有成效的個性化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智能。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成為具備多元智能的教師,教學設計要多元化、多樣性,兼顧不同個性的學生,課堂設計環節應兼顧對八種智能的激發,使教學材料充分發揮其發展智能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開展多元互動教學。教師可以設定話題或者給與學生多元選擇來與學生開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幫助學生發揚優勢智能帶動劣勢智能。教師可以將文字立體化、創造圖像、利用肢體語言并富有節奏啟發學生去觀察和思考。并不斷地變換教學形式和方法,通過不同的智能活動在教學中的不同作用使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設計創新化來不斷完善高職英語教學。
3.建立多元教學評估體系
教學評估體系是推動教學改革的強勁動力,它對課堂教學起著導向作用。教學評估系統有助于教學改革的深化。多元智力理論對構建新的教學評估體系提供了多元化的評估思路。傳統的教學評估,包括高考主要是以語言和邏輯智能來評估學生學習水平。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力的多元性,教師應通過多元的評估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評價,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努力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與本科院校學生比較,高職院校的學生語言和邏輯技能相對薄弱,因此,高職英語教學評價應采用多元評價模式使職業院校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智能,從內省、音樂、空間智能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估,讓學生在新的評估體系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智能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此外,除了傳統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模式外,還應該引入“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模式,從不同的視角對學生進行評估,從而實現評估結果的全面、客觀、公正。
五、結語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不斷努力,使自己成為符合時代需求,具備多元授課能力的教師,讓職業院校的學生的智能在學習中得到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注釋
[1]Howard Gardner(1993)﹒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New York, BosicBooks, 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70,xii.
[2]Howard Gardner(1993)﹒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New York, BosicBooks, 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70,xii.
[3]同上。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
篇10
一、理論基礎費爾德曼的非普遍性發展理論擴展了
以往發展心理學的認知發展觀,強調在研究兒童發展中的普遍性問題的同時,應特別重視研究兒童發展中的非普遍性問題。普遍性領域的發展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領域,就并非人人都能達到相同的發展,因為這需要個體特殊的條件和持續的外部支持(如教育)。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改變了傳統的智力觀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問題、生產和創造成果所需的能力?!彼J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組智力”,Il]共有七種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語言智能(un,istieIntelli羅nee)、邏輯一數理智能(腸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羅nee)、空間智能(SpatialIntelli羅nee)、身體一動覺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羅nee)、音樂智能(MusiealIntelli羅nee)、內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樂智能是一種獨特的智能。非普遍性發展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為音樂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第一,非普遍性發展理論“幫助教師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更多樣化地觀察、了解兒童的智能結構特征和強項,如對在音樂方面有特長的兒童提供個別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礎?!钡诙?,多元智能理論以一視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長期以來相對不受重視的音樂教育提到應有的位置,而不僅僅是以往所認為的那種以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種智力是相對獨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幾乎每一種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產品的產生都需要各種智能和技能的結合?!币虼耍魳方逃枰C合運用學生的各種智力,而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也離不開音樂智能的輔助。第四,加德納認為,創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發展離不開創造力的發展。在音樂活動中,創造力的培養同樣被擺在重要位置。因此,音樂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識、技能的訓練和灌輸的模式化教學,還應注重審美和創作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藝術的生活”。以非普遍性發展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的多彩光譜項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別從多元智能的各個領域出發,給學前和小學低年級兒童開發了一套新的課程和評價方法,并根據兒童的興趣和特點調整課程和活動設計。在多年的實踐中,多彩光譜項目被廣泛應用,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發生了重大變化。
二、多彩光譜項目中的音樂活動
多彩光譜項目按多元智能理論把智能分為八個領域,根據八個領域的不同特點設計了不同的學習和評價活動。在音樂領域中,多彩光譜同樣提出了詳細的設計方案?,F從目標、內容、手段、評價等方面對多彩光譜中的音樂活動作簡要闡述。
(一)明確的目標
多彩光譜項目認為,學校音樂活動的目標在于培養三種能力—演奏、音樂感知、作曲,這三種能力是決定成功的“關鍵能力”。
1.音樂感知:包括培養“對音樂變化的敏銳性”、“對速度和節奏類型的敏銳性”、“分辨音高”、“辨認音樂及音樂家的風格”、“辨認不同的樂器和聲音”。
2.音樂演奏、演唱:‘能保持準確的音高”、“能保持準確的速度和節奏”、“演唱和演奏樂器時富有表現力”、“能再認和再現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的音樂特性”。
3.音樂創作:“創造出有開端、、結尾的音樂作品”、“創造簡單的記譜體系”。l3]
(二)豐富的學習內容
根據以上目標,多彩光譜項目設計了相應的學習內容:音樂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對”、“‘畫’音樂”、“探究樂器的音樂”等;演奏音樂方面,有“梳子和紙雷”、“韻律詩”、“五音階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記譜、節奏型、為電影配樂等。還有一個特別的項目—“帶回家的活動”,有“我聽到火車開來的聲音”、“家庭音樂”等內容。I4J
(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途徑
為適應不同兒童的不同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多彩光譜項目探索出多種音樂教學手段:
1.個別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注重幼兒在音樂方面的個別差異,要求教師了解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評價,促進其音樂智能的提升。
2.“搭建橋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強項,而多元智力之問雖是相互獨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兒童智能強項與其他學科領域之問的聯系,以強項帶動弱項。這樣,我們首先要找出兒童的智能強項;然后,一方面進一步發展其智能強項,另一方面“搭建橋梁”,即“利用兒童在其強項領域的經驗,引導他進人其他廣泛的學習活動中”。例如,可以利用兒童對節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隨音樂的運動中鍛煉身體。而目_,這不是單方向的,如果一個兒童的強項在其他領域,就可以通過那個領域的成功體驗“搭建橋梁”,使其進人音樂領域的學習。
3.“帶回家的活動”。它強調兒童與家長共享有關兒童智能強項的信息和培養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動的建議。如“家庭音樂”這個活動,讓孩子對自己家里和別人家里的各類歌曲進行收集和比較,學習和感受各類音樂,可拓展孩子的知識和興趣。另外,在活動方式上,多彩光譜項目既有自由游戲,又有結構性活動;既有兒童為主的小組活動、大組活動,又有教師指導的小組活動、大組活動等。
(四)客觀準確的評價活動
1.兩個評佑方面—創作性剛量、感知測量
根據所要求的“關鍵能力”,多彩光譜項目進行相應的“關鍵能力鑒別”。創作性測量利用專門設計的活動深人考察,更全面地挖掘兒童音樂創作中所需的各種能力?;顒臃謨蓚€時段進行:第一時段,先獲得對兒童的總體印象,再對其表演逐樂句地評價,尋找其音樂智能的個別差異;第二時段,專門針對音樂智能強項的兒童進行,進一步發現其潛能。感知測量通過音樂感知活動進行,旨在評價兒童辨別音樂差異的能力,分為五個部分:“歌曲識別”、“錯誤識別”、“敲擊匹配”、“聽音匹配”、“自由敲擊”?!耙陨蠝y量都使用觀察表及錄音,以便評價更客觀準確。
2.多彩光譜文件夾
多彩光譜項目為每個兒童創制一個文件夾或檔案袋,里面可以裝有關于這個兒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對于音樂活動,我們可以收集關于這個兒童的錄音帶、錄像帶、音樂活動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師記錄等,幫助教師了解孩子的智能強項,有效地對孩子進行評價。多彩光譜項目在兒童學習及評價方面,都體現出與以往學習、評價不同的特點。正是由于這種獨到之處,它給美國教育帶來了活力,為音樂教育提供了不少啟示。它在美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廣泛應用于世界范圍幼兒園的教學與評價。
三、多彩光譜項目對我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啟示
(一)必須更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和學習內容
每一種教育成功與否取決于它所確定的目標是否適合兒童并最終得以實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園工作規程》的實施,幼教改革的進行,推動了我國幼教事業的發展。然而,在實際中存在一些問題:反復批判“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卻導致部分教師忽視兒童知識技能的學習,走向另一極端;一直呼吁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卻往往進行單純的模仿和訓練—“所謂創造,只能停留在說的層面上”。原因很多,但我們必須達成共識,即教育目標應當更加明確具體,學習內容必須適應教育目標。明確具體的目標才能使教師在音樂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誤解;相應的豐富的學習內容才能使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多彩光譜項目明確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創作方面的目標,并依此設計相應的培養感知、演奏(唱)、創作能力的教學內容,努力將目標落到實處。它不僅立足于當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長遠發展,進行切實有效的音樂教育。我們有必要為孩子今后學習、欣賞音樂創造必要條件,使音樂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因此,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和學習內容的更新尤為重要。
(二)習應豐富音樂教育手段和途徑
在教學手段方面,多彩光譜項目也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具體表現在“搭建橋梁”、“帶回家的活動”以及錄音機、錄音帶的使用等方面?!按罱蛄骸睂嶋H上就是建立兒童智能強項的學科與其他學科之問的關系,以至各學科之間可以互相促進,用強項帶動弱項。我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夠找出智能強項,但在用強項帶動弱項方面做得不夠。這也是“學科化”帶來的不良后果—“學科之問壁壘森嚴,缺乏有機聯系,把兒童心智結構分割成許多支離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遷移,不僅藝術、科學、社會幾大領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藝術學科門類之間(美術、音樂、文學等),藝術學科結構之問(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創作)也存在難以彌合的鴻溝?!?71現在,新大綱強調“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中國委員會與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今日之兒童藝術教育”國際研討會也大力呼吁“學科生態”,要使“不同學科之問互生互補、相互融合、平衡和諧”?!?J而如果要達到“相互滲透”,實現“學科生態”,我們可以“搭建橋梁”:一方面,看到“音樂教育對多元智能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過多學科的結合促進音樂智能的發展”。l9]在課程設計中,同樣可以把多種智力領域和不同學科教學相結合,設計發展學生多方面智力的綜合課程,以利于學生從智力強項出發,帶動弱項發展,使學生能夠較好地運用并發展自己的每一種智力?!皫Щ丶业幕顒印逼鋵嵤且环N家園聯系,但卻是多彩光譜項目的特色。家園聯系雖是我國幼兒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樂教學中利用家長的力量卻少之又少。多彩光譜項目的這種作法,使家庭、學校共同擔負起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和音樂熏陶的責任。音樂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音樂教育帶回家,會使學習更豐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唱從幼兒園帶回的歌,跳在幼兒園里學會的舞,有利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幼兒園多開展“帶回家的活動”,不僅對促進幼兒園教學、更對提高孩子的音樂修養大有裨益。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這種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樂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學習音樂的人自己去體會與感悟。而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學生想像力的發揮。選擇多種音樂風格的唱片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每種音樂的情境,大膽地想像,將促進孩子音樂能力的發展。“畫”音樂這個活動,就是極好的從欣賞到想像、讓孩子去體驗的例子。
(三)應探索更佳的評價
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評估面單一,以兒童在某一方面達到什么程度來衡量音樂教育質量的高低,單純重視表現或音樂活動技能或音樂活動結果。它忽視兒童綜合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評估,也不能體現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水平提高的要求,評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譜項目倡導從多方面評價兒童的學習,也注重音樂創造、感知方面的評價。它的評價理念是“盡量擴展兒童智能概念的范圍,提供一個在廣闊領域內評價智能的實用技術,改變那種不考慮人所處的環境和文化,總是孤立地與人所從事的實際社會活動相分離地進行評價的方法”,為我國學前音樂教育評價提供了有力的參照。一種評價手段如果合適,將大大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設置多彩光譜文件夾,注重對孩子的形成性評價,模糊了課程和評價的界限。評價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進行,評價的結果也更加真實客觀。錄音帶和錄音機的使用也提高了評價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動中將兒童唱的歌錄下,不僅減輕了評價過程中的負擔,還可以為活動之后進行評價提供依據。評價是為找到智能強項,為個別教育做準備,而非為評價而評價,更不是為了鑒別音樂天才或音樂低能兒。多彩光譜項目的評價做法理清了評價的觀念,為因材施教做準備,同樣值得借鑒。
(四)要擺正音樂教育在整個學前兒童教育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