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文學專業課程范文

時間:2023-09-05 17:27: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漢語文學專業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漢語文學專業課程

篇1

以下為求學網為您編輯的:“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敬請關注!!

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古代文學論文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篇2

【關鍵詞】文化課;課程評價;分模塊;等級

一、中專生高就業率和低就業質量矛盾狀況分析

大家應該注意了現代社會企業用人方面的一個現象:一方面高校大學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很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中專生、中技生卻異軍突起,在就業大軍中一路向前,就業形勢相對樂觀。有報道說,溫州職業介紹市場出現了十萬元年薪求一高級模具技師的招聘信息,其年薪高過一般碩士畢業生。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專或技校畢業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因為企業的普工是技術比較單一和相對簡單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培訓一般人都能勝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藝設備必然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向著自動化、高精尖發展。比如:原來企業使用的機械手動車床,而現在全是自動化數控車床。企業需要的不再是原來由師傅傳幫帶徒弟的培訓出來的工人,而是一批有素質、懂科學的技工類人才。

教育部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這就要求,中職學校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還要求學生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這就為中等職業學校加強文化課的教育敲響了警鐘。否則,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素養,根本不可能有多少創新精神,培養出來的中職學生和農村手藝師傅教出來的徒弟沒有多大的區別,這樣與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目前,許多學校為了加大學生的就業率,只注重專業技能課,而淺化甚至弱化了文化課、理論課。文化課課時壓縮、課程減少、不受重視的現象比較突出。造成了教師教著困難,學生聽著無趣的現象。所以要貼近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人才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適應性,把目光放長遠,走出一條長短結合的路子。

二、改進中職院校文化課課程評價重要性

就個人觀點,重視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教育,進行文化課教育改革首先要有完善的教育評價制度。但是,目前的職業教學由于其特殊性和差異性,并沒有一套完整而又可操作的文化課考核評價體系。教育評價一直起著指揮棒的作用,教育評價的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瓶頸。許多老師不知道學生的文化課,特別是數學課、英語課該如何教,甚至在一些學校出現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核的內容與形式因人而定等情況。這些情況已經嚴重的影響了中職學校文化課的教學,進而影響中職學校的專業課程的學習。

大多學校對文化課考核評價采用傳統的評價方法――筆答試卷、記背應試,只注重結果,對學習過程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有些職業學校認為學校的流生率和學生的考試成績相關。因此,為了讓大多數學生取得合格的成績,考前教師進行有范圍、有重點的輔導,甚至把試卷中的內容變著法的暗示學生。閱卷時還要用彈性評分“處理”試卷。如此做來,大部分學生是“過關”了,但卻造成考試與社會需要相脫離、考試與學習相脫節、考試內容和方法與培養目標相脫節。

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課的教育教學如果不明確教學目標,不完善考核方法,最終將制約中職學校的文化課老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的問題,讓文化課的教育教學在中職學校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因此,必須盡快通過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科學的中等職業教育的考核評價體系,使得職業學校文化課滿足學生的專業和將來的發展的需要。

三、提倡分模塊、分層級教學,以等級代替分數制,將能力測試量化、亮化

為了順應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發展的要求,實現以就業為導向,遵循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這一原則,必須改變傳統課程評價方式。要實現中職培養目標,單純用試卷考試是不能完成的。必須通過文化課的教育教學使中職學生掌握明確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考思維能力。在筆試內容方面,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關注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淡化記憶性內容為主的筆試,筆試命題應依據課程標準,杜絕設計偏題、怪題的現象。近年來,我國的職教專家在充分研究國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市場經濟實際,創新地推出了一個中國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分模塊、分層次教學,以等級代替分數制,將能力測試量化、亮化。所謂“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就是從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發,根據正規全日制職業教育的培養要求,通過模塊課程間靈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養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進而培養其合格的專門職業能力。“寬基礎”是對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方面的要求,強調人才培養的知識基礎的全面性。為了堅持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的原則,符合職業院校對技能的要求,很多專業語文的課程設置的觀念屢被提出,結果造成語文學科文化素養的斷層甚至喪失。

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在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功能,激發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各主體自身的價值。不同的文化課科目該怎樣進行“寬基礎、活模塊”教學,以語文課為例: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大綱”提出的知識、能力方面的要求,細分為“口語表達能力”、“漢字書寫能力”、“閱讀水平”、“寫作能力”、“古漢語知識”五個模塊。將這五個模塊中的知識、能力從易(易到小學畢業以上的水平)到難(難到高中畢業以下的水平)量化為若干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