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飲食文化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09-21 17:3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飲食文化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飲食文化的理解

篇1

關鍵詞:英漢 時間 認知 隱喻 文化 

  

隱喻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將熟悉的、具體的、有形的語義域概念映現或投射于抽象的無形的概念。它不僅是一種語言中的修辭手段,它實際上表達了兩個不相似或不同領域的概念之間的相互影響,它存在于人的廣泛的認知系統里。lakoff和johnson(1980,1999)強調指出人們頭腦中的概念系統的大部分都是由隱喻性的關系構成的。時間概念隱喻是用隱喻的方法來表達時間的。由于時間具有著很強的抽象性,所以人們在認識、表述時間時就得用一些熟悉的、具體的、有形的概念來代替表達,即借助于另一個語義范疇里的某個相關概念、表述來表達時間,如“時間就是金錢”、“時光飛轉”等。當然如若文化不同,那么對于時間的概念隱喻也就不同了;即使時間概念隱喻相同,和這些概念隱喻相對應的語言表達也有差異。英漢文化中均有“時間是實體”、“時間是空間”的概念隱喻,但相對應的語言表達卻不全都相同。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隱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情或經驗理解和經歷另一種事情和經驗。”隱喻最基本的功能是表達不可表達的事物和思想。lakoff在《人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列舉的隱喻大致分為三類: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其結構的基本形式為“a是b”:a是被描寫的對象,即目標;b是用來描寫對象的項,即喻源。概念隱喻是將喻源域的結構框架投射到目標域上,投射實現的依據是意象圖式。  

  

一、英漢語中時間概念隱喻的相似性  

  

由于人類在概念形成上具有相似性,很多語言都有著類似的隱喻表達,英漢有很多時間隱喻同時為兩種文化都共有的,即反映出相同的認知方式。(汪少華,2006)時間概念隱喻有三大類:時間是金錢(time is money)、時間是實體(time is entity)、時間是空間(time is space)的隱喻概念。  

(一)時間是金錢——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  

結構隱喻是指用一種概念的結構構建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用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詞語來談論另一概念。通常是用喻源域中具體的或比較熟悉的概念去類比目標域中抽象的或比較陌生的概念。兩個概念表現的客觀事物不同,不過認知結構不變,各自的構成成分存在不變的對應關系。把時間比做金錢或有價的東西,也是一種常見的結構隱喻。勞動是人們創造價值的一種方式,把勞動的時間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時間也就變成了具有價值的東西,特別是商品經濟以后,時間和金錢的就有著更緊密關系了。例1:時間是金錢(time is money);例2: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例3:時間寶貴、節省時間、計劃好時間、浪費時間、花時間、用光時間。在英語中如例1以及漢語中如例2,時間都直接被比做金錢,另外兩種語言更是把金錢和時間看成一樣的,通過“金錢”這個喻源概念來構造“時間”這個目標概念。談論money的所有詞語都可以用于談論time,時間被當作金錢一樣寶貴的東西。時間和金錢一樣,也可以花、浪費、節省和計劃。  

英:how did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漢:他花了兩天才完成作業。  

兩種語言都把時間比成金錢,這就又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人類思維的共性。即英語和漢語中時間是金錢的相似的隱喻概念并不是偶然出現的。  

(二)時間是實體——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人們最初的生存是物質性的,人類對物體的經驗為我們將抽象的概念表達,理解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由此派生出另一類隱喻——實體隱喻(束定方,2000)。在這類隱喻概念中,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因而可以對其進行談論、量化,識別其特征及原因等。就如同人類空間方位

的基本經驗導致了方向喻一樣,有關物體為各種不同的本體隱喻提供了參考。時間也是這樣,如“時間給他開了個玩笑”,這句話將時間隱喻為人;“時間好像靜止了”,此句將時間看作一個運動的實體。這種隱喻在語言中很多,以至于我們都意識不到它們是隱喻。實體隱喻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隱喻(container metaphor)。人是獨立于周圍世界以外的實體,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容器,有身體分界面、里外等。人們將這種概念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他物體,如房子、叢林、田野、地區,甚至將一些無形的、抽象的事件、行為、活動、狀態也看作一個容器。盡管時間看不見、摸不著,無始無終,無邊無涯,人們卻都將時間設想成有邊界的實體,我們可以看到某一相對的時間有邊界,可以丈量。如半夜里、三小時之外、今天之外、一個星期內(中)、一年內。 

1、半夜里,寺院里鐘聲不斷。  

2、兩年時間里,學校一直在為新一輪的本科評估做準備。  

3、the world exists in space and time.  

4、he ran the mile in record time.  

(三)時間是空間——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隱喻是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隱喻概念。空間防衛來源于人們與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淺、中心-邊緣等。方位概念是人們較早產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人們將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投射于這些具體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詞語表達抽象的語言,用在時間的表達,如: 

1、昨天下午,在天安門廣場有一場公益演出。  

2、兩天后,我收到了廣西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3、time is up.  

4、michal jackson were a bit before my time.  

正如gluckberg ,keysar&mcglone所說:“人類語言的一個普遍特性,甚至說,人類思維的一個普遍特性,是系統地使用空間概念和詞匯來喻指時間概念。”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我們都找到了以上這樣的實例,在生活中還有更多這樣的表達。  

  

二、英漢語中時間概念隱喻的差異性  

  

時間隱喻是指將非時間概念結構投射到時間概念結構上的隱喻。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類也不具有能感知時間的器官,所以時間必須靠其他具體的概念來表述,要借事物、運動、方位等觀念以隱喻的方式來理解,這是時間隱喻形成的生理基礎。理解時間的來源不同,時間隱喻方式不同。英漢文化在這方面有相似性,就像上文提到的三種隱喻模式。同時,雖然隱喻模式相似,但由于文化環境、價值觀念以及經歷等方面的差異性,又導致許多不同的時間隱喻表達,如漢語里常把時間喻作“箭”,有“光陰似箭”之說,而英語則把時間比做“鳥”,有“how time flies”、“the bird of time”的說法。再如東方人根據對自然周期云狀的觀察,如晝夜更替、月份和季節的周期輪換,人的生老病死和農業生長周期、勞作更迭,歸納出時間自身復歸的觀念(時間是不停運動的圓),以及與其相適應的人的活動和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及交際行為(方略、方式、風格)。而西方的傳統文化則認為時間有起點,它或者在創造萬物的上帝那兒,或從創世紀開始,它也必有終端這樣,時間就是一條直線,單向地持續運動:時間在前進,流逝,飛行……“歲月飛快地消逝”;“我的生命行程”;“歲月剛剛結束它的進程”。這種時間觀念顯然與東方文化時間觀念相去甚遠,這種時間觀念自然塑造了與其相適應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和交際行為(賈玉新,1997)。  

  

三、結束語  

  

以上例證從一定程度上證明,隱喻是人類基本的認知現象,它是由于人類的語言、思維及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漢語和英語中有關于時間的相似表達說明隱喻作為人類基本的認知活動是有其普遍性的。區別是不同民族的認知活動是基于其文化和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對隱喻的理解又得借助于它自身的文化背景來理解。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學問[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莊恩平.東西方文化差異與對外交流[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5、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6、lakof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篇2

【論文摘要】:文章從鄉村旅游者的角度出發,分析游客對鄉村旅游地飲食產品感知質量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高游客對鄉村旅游地飲食產品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提供依據,增加鄉村旅游地的回頭客,并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地飲食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游客的飲食主要是由當地的特色風味和普通便餐組成,當地的民間小吃也是游客感知的重要內容。飲食產品由飲食品、服務、環境綜合體現。鄉村旅游地的飲食產品更多融入了鄉村飲食文化和體驗的因素。因此游客對鄉村旅游飲食產品的感知是一種體驗感知。

一、游客對鄉村飲食產品感知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鄉村飲食產品的技術質量、服務質量與文化內涵

鄉村飲食產品在提供給游客時從菜肴的質量、口味、生產、文化品位、服務等一系列程序中影響著游客在消費過程中對產品的感知效果。其中滲透著技術質量與服務質量。游客來品嘗鄉村飲食除了解決饑餓的需求外還有一部分是體驗以往知識積累中所了解到的目的地飲食產品及其文化內涵。

技術質量體現在原料、調味、口感等方面,對飲食產品色、香、味、形、器的感知影響著游客在消費飲食產品過程中的心理感知。另外,文化的熏陶影響著游客對飲食產品的文化性感知,產品中有關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土人情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鄉村文化現象。如果感知大于預期期望,游客就會獲得高的滿意度,反之,滿意度會降低。

產品的質量除了通過有形的技術質量來呈現外,還通過服務人員的服務方式呈現。服務人員的言行、對客態度等都可以組成產品的服務質量。服務中無形因素不僅可以影響游客感知質量,還可以使環境、設備、飲食產品、員工、旅游地形象等有形的東西產生膨脹,為鄉村旅游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游客的個體差異

游客的感知質量源于游客個體的評價,不同個體的游客在消費時存在個體的差異。對同一件飲食產品,游客的購買心理和需求可能不同。這是因為游客的職業、所處的地理位置、收入水平、年齡、性別、個性、教育程度對產品的認知度等因素的差異而對產品及服務有不同的要求,同一產品和服務在不同游客眼中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一些旅行的商人對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比較忠愛,小吃的味道、技法與品種、方便快捷性,產品價格成為影響他們感知質量的主要因素,滿足生理的需要占據第一位,對于就餐環境、服務質量等外部因素就不顯得那么重要了。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工薪階層人士一般具有比較高的文化水平,他們對飲食的需求不單單停留在吃上,飲食的安全衛生、綠色環保、質樸自然、原汁原味、舒適的就餐環境、熱情周到的服務、體味特色的鄉村飲食文化等因素將影響他們的感知質量。

(三)游客的預期期望

游客的預期期望是指包括游客從主要媒體、廣告、促銷人員和其他游客的口碑獲得旅游產品或服務的信息和經歷。預期質量受到諸如游客需求、他人口碑、成本價格及其企業形象、預期的風險等因素的影響。

這種期望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當消費時感知質量高于這種預期,飲食產品就會在游客心中留下較高的滿意度,當感知質量低于預期,產品對游客的滿意度就會降低,進而對游客的重復購買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產品的口碑宣傳。

(四)游客的滿意度

游客滿意度影響感知質量主要體現在消費后的感知質量上。首先是文化差距,服務員工可能沒有完全理解不同文化的游客對服務的要求,出現了交流問題,或者是不同文化的游客沒有正確的參與服務過程等等,造成服務感知質量下降。其次是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鄉村旅游地的發展的水平,不同的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服務提供能力也有所差異,使游客在日常生活中對服務產生了不同的預期,從而影響到最后的感知質量。

二、如何增強游客感知質量,提高游客對飲食產品的忠誠度

(一)提高飲食產品銷售的過程質量

游客在消費產品中,更多經歷的是一種體驗,除了產品本身特性滿足其需求外,還體會到服務的細節,"細節決定成敗",一線服務人員除了充分了解產品的相關知識外還應具有良好的服務素質,滿足游客日益增加的個性化需求。每一個鄉村旅游經營商都是對客服務的員工,經營者應加強自己服務意識的培養,了解更多服務的技能,政府相關部門應請專家學者對鄉村旅游經營者進行培訓,提高經營者的整體素質,使其在服務過程中提高服務的過程質量,給游客帶來更加完美的體驗和經歷。

(二)通過管理游客期望提高游客的感知質量

游客過高的服務期望會抵消其體驗的感受而降低感知質量,游客對飲食產品的期望是旅游地宣傳、以往體驗、口碑溝通、游客需求與游客價值的函數,對飲食產品宣傳過度帶來的質量管理風險是營銷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游客"以往的體驗"和"口碑溝通"兩個變量都是建立在"曾經感受"上,游客希望即將體驗到的質量至少不能低于自己或別人"曾經感受"到的質量,這就要求產品提供者堅持不懈地保持和改善服務質量。根據飲食產品的市場定位,制定切合游客水平的期望標準,同時也應當看到游客的期望是動態變化的,今天的理想期望的服務水平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競爭的加劇,可能會轉化為游客最低可接受的適當期望。所以,經營者不僅應思考如何去超越游客期望,而且還應懂得如何去平衡游客的過高期望。

(三)進行完備的市場研究,探究游客個體心理因素,開發特色飲食產品

確認游客真正想要什么,將自己的產品特色和工作方式與特定游客群進行匹配,同時,保證服務概念和產品設計能代表當前的市場定位和發展趨勢。對于同一件餐飲產品,一個饑腸轆轆的游客,其核心產品是消除饑餓,最重要的質量維度是吃飽吃好,這屬于服務質量中的技術質量,此外,功能質量中的反應度也比較重要;如果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宴請他人,則游客追求的核心產品可能是展示其慷慨大方的個人形象,有形性就成為游客最關注的維度,他們通過餐館的裝演、檔次、服務人員的形象、飯菜的色、形等外在實體來形成對服務質量的初步判斷,并通過就餐過程中的同情心、反應度、保證性等維度來進一步修正或增強對服務質量的判斷,至于客人是否吃得飽,則退居次要目標,甚至根本不重要。

(四)客觀承諾產品質量

實際交付的服務質量達不到游客的期望,就會引起游客的不滿,從而影響旅游地的市場形象,甚至失去已有的市場份額。對于服務承諾要重視以下兩方面的管理:(1)經營者應通過市場調查弄清游客對飲食服務的各種服務質量屬性的看法,在促銷宣傳時強調游客最為關注的那些屬性,使游客能正確判斷和認識飲食服務質量標準與服務質量水平,使其游客期望值保持在合理水平。(2)做好有形證據與價格等隱含性承諾的管理。應當力求做到有形證據和價格水平與實際提供的服務水平相符,使之能準確地向游客暗示產品的質量水平。

(五)深入挖掘鄉村飲食文化資源

旅游餐飲深度開發要保持"自然本味"的特色,以本地飲食文化資源為核心,在強化經營特色和差異性之時,突出鄉村食品的天然、純樸、綠色,以及清新的鄉村環境氛圍,以鄉村文化的自然、閑情和野趣為特色,努力展現鄉村旅游的魅力。在對鄉村旅游飲食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時,食品制作加工工藝、食品包裝要有獨特鄉土氣息,以吸引游客有領略"異味"的沖動。如鄉村菜點的招牌菜,原料必須是地方特產,制作方法必須是地方傳統工藝,還要使用地方特色的"土"器皿。食品經營地要創造濃郁的田園環境,鄉村旅游的游客就是要這種體驗。

參考文獻

篇3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及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普遍,我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國家的關注。其中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國外朋友的青睞,但如何通過語言的形式向國外朋友傳遞飲食文化,成為翻譯界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以期促進我國飲食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

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文化內涵

如今國際流越來越頻繁,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交流中逐漸流向國際,受到很多外國朋友的青睞,但如何通過翻譯的形式,讓外國朋友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成為我國關注的重要問題。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分支,其以獨特的口味和豐富的種類受到廣泛的關注。要使對中國飲食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更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則需要在翻譯中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

一、中國飲食文化翻譯及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文化是一種可以體現和傳承某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風情、習俗、藝術、思維、價值觀念等,是一種可以進行交流的意識形態。寬泛而言,人類社會與文化關系非常緊密,幾乎所有的社會活動、人類行為等都與文化相關。其中飲食文化應當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傳,其存在深厚的內涵和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如今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被中國特色文化所吸引,其中中國飲食文化以期獨特性和豐富性,受到廣大外國朋友的關注,中國飲食也逐漸流傳到國外。如何讓外國友人在了解和品嘗中國美食時,并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成為翻譯界考慮的問題。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如果僅僅采用簡單的字面翻譯方法,則會讓外國友人無法了解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翻譯應當展現出飲食文化的內涵。由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生活習慣、習俗、思維及價值觀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別,導致中國飲食文化與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也較差較大的差異。很多翻譯者在進行飲食文化的翻譯時,由于各種因素導致中國飲食翻譯后,外國友人難以理解,甚至會誤解為另一種東西。如中國和西方國家存在飲食文化差異,中國人民認為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使為了填飽肚子,還是促進人與人交流的主要條件。但西方國家則認為飲食單純只起到營養品的作用,并沒有賦予飲食更加深厚的內涵。中國在請客時和宴會時,會非常注重飲食內容,而西方國家則比較隨意,其主要注重時間觀念。另外中國飲食的烹飪方式比較多樣化,其造型也比較精美。由于中國飲食文化及西方飲食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作為飲食文化符號和代表的菜名也體現出很大的不同。一般西方在進行菜名的命名時,主要是在菜名中體現材料及烹飪方式,比較簡單直觀,讓人更加容易理解。而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取菜名時會有諸多考究,有很多菜名具有較深厚的含義,讓人們無法直接根據菜名了解到菜肴的內容。很多菜肴的菜名具有浪漫主義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如其包含有菜肴的由來,菜肴的歷史文化背景等,采用這種命名方式不僅加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雖然該種命名方式會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彩色的內容,但卻可以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及飲食文化特征。

二、中國式菜名的文化內涵及翻譯原則

中國飲食文化傳承上千年,其內涵深厚且豐富,而如何讓外國友人直接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第一步就需要通過菜名體現出現。中國飲食文化主要是以直接和聯想的方式,對菜式進行命名。在采用直接命名法對菜肴進行命名時,主要是根據菜肴的成本和烹飪方式進行命名,如“清炒小白菜”、“青椒煎蛋”等。在采用聯想命名法對菜肴進行命名時,主要是借用其他因素,如地名、植物名、歷史典故等,從而展現該菜肴的文化內涵,如“北京烤鴨”、“芙蓉雞片”、“霸王別姬”等。這些名稱在中國人看來具有簡單直觀或具有美感,但如何讓外國友人在品嘗美食的同時,通過菜名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國民族文化,中國式菜名翻譯的重要考慮問題。對菜名進行良好的翻譯,可以直接對中國飲食文化起到傳播作用。中國飲食烹飪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炒、爆炒、蒸、煎、炸、燉等,如果對其用英語翻譯,一般為stirfry、saute、steam、panfry、deepfry、braise。中國在形容美食時,主要是從色、香、味、形等方面進行贊美,即color、scent、taste、shape。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時,首先要注重翻譯的準確性,只有準確的翻譯才能夠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不至于對中國飲食產生誤解。如人們常常采用“dumping”翻譯中國面食中的餃子、饅頭等,其存在一定的誤差,“dumping”主要是形容圓形,有餡的面食,另外在英語中“soup”是指湯,但主要是指濃湯,對于中國飲食中的清湯、或者其他滋補湯則不能用“soup”,如雞湯需要翻譯成“chickenstock”。在中國飲食中,有很多屬于聯想命名法的菜名,如“獅子頭”,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則會讓外國友人難以理解,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簡單解釋,如“lion’shead-porkmeatball”,另外還有水晶寶、怪味雞等菜肴,也需要通過簡單解釋的方式,讓外國友人理解。中國一些菜肴因為制作工藝復雜,涉及材料較多,因此在命名時包含較多的內容,如八寶粥,其涉及“八寶”,但如果將“八寶”全部翻譯出來,則會比較冗長,因此可以翻譯為“babaozhou-mixedcongeewitheightsweetseasonings”,另外菜肴“全家福”也包含多種食材,如豬肉、雞肉、牛肉等,不能將其全部翻譯出來,應當采用“HappyFamily-stewedassortedmeat”的翻譯。中國飲食文化翻譯要體現出中國飲食的特色,中國有很多菜肴都無法簡單翻譯,因此采用直譯加解釋的方式便于外國友人理解。另外還可以在翻譯中突出菜肴主要的特色,如虎皮蛋“deep-friedegg”,該種翻譯方式突出了烹飪方法。

三、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存在問題

(一)拼寫錯誤問題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拼寫錯誤,很多商家在對飲食進行翻譯時,沒有考慮過其他國家的語法問題,致使翻譯錯誤。外國友人看到翻譯錯誤的飲食,從字面就難以理解,也就無法體會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如會有”如很多餐館在翻譯桂花拉糕時,會將其翻譯成“SweetOsmanthnsCake”,很典型出現拼寫錯誤問題,應當改成“SweetOsmanthusCake”,很多商家都會在菜品上出現拼寫錯誤問題,如鹽焗豬肚“BakedSaltyPig’sStumach”、蝦仁燜豆腐“BraisedTofuwithSha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agar”等都出現拼寫錯誤問題,正確的應該是鹽焗豬肚“BakedSaltyPig’sStomach”、蝦仁燜豆腐“BraisedTofuwithShe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egar”。翻譯錯誤問題,會導致外國友人無法理解該道菜到底是什么,對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造成了影響。

(二)大小寫問題

很多國家都非常注重字母的大小寫問題,如國際流最普遍的英語,其很多詞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寫,然而在中國飲食翻譯中,翻譯者為了圖方便,而會采用全部小寫的方式。中國漢字由于不涉及到大小寫問題,因此人們在翻譯中,不會過于關注其他語言的大小寫問題。但對于外國友人來說,如果出現大小寫問題,則會對翻譯感到難以適應。如我國很多酒店會將黑椒牛仔骨、松鼠桂魚翻譯成“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其正確翻譯方式應當為“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這主要是由于翻譯不細心,沒有遵守英語語法和規則,導致出現翻譯問題,不利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

(三)語義模糊問題

中國飲食中有很多菜肴的名稱具有文化氣息,然而很多翻譯者在翻譯時,沒有將菜肴背后的文化氣息展現出現,而是采用字面翻譯的方式,讓菜肴失去了美感,甚至還會讓外國友人無法理解該道菜。如在進行椒鹽排骨、腌篤鮮湯等方式,常常翻譯為“DeepFriedSaltyPorkRibs”、“FreshSaltedPork”,這兩道菜的翻譯都存在語義模糊的問題,讓外國友人無法理解這兩道菜,因此為了讓外國友人根據菜名就能夠加深對這兩道菜的了解程度,應當采用椒鹽排骨“SaltandPepperPorkRibs”、腌篤鮮湯“StewedPorkandHamwithBambooShoots”。

四、中國飲食文化翻譯技巧

(一)直譯法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最常用的翻譯方式是直譯法,其主要有讀音直譯法和材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其中讀音直譯法是直接將中國菜肴的讀音,通過音譯的方式,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特色。如中國特色食品“豆腐”,其是采用音譯的方式,很多外國友人都知道“Tofu”為豆腐,這樣不僅利于中國飲食文化是傳播,還能推動我國漢語文化的傳播,從而讓更多的外國友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材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采用此種翻譯方法常見的菜式有炒雞雜“FriedChickenGiblets”、燉豬蹄“Stewedpig’sTotters”、煨羊肉“SimmeredMutton”。材料、配料及烹飪方式直譯法,如排骨年糕“friedporkchopwithglutinousricebars”,肉沫豆腐“Stir-friedtofuwithmincedpork”,黑椒牛排“SizzlingSteakwithBlackPepper”。材料、形狀直譯法,糖醋金錢肉“seeet-and-sourporkslicesshapedlikecoins”,松鼠黃魚“yellowcroakershapedlikeasquirrel”,芙蓉雞片“slicedchickenwitheggwhiteshapedlikelotuses”。材料、器皿直譯法,砂鍋魚頭“FishHeadinCasserole”,荷葉包雞“ChickenWrappedinLotusLeaves”。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種類,即藥膳。藥膳屬于我國特殊的意識,其主要是將中草藥加入食品中,起到治病和養身的作用。然而其他國家的語言中,幾乎沒有關于草藥的單詞,因此對于藥膳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并將其藥用效果在后面標注。如“天麻燉雞”可以翻譯為“StewedChickenWithHerbs”。對于具有歷史典故、傳說、名人等中國飲食文化,也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如常見的名人菜色東坡肉“DongpoBraisedPork”。

(二)注釋法

在中國菜式翻譯中,由于很多菜肴沒有辦法通過簡單的直譯解釋該道菜肴的內容,因此需要在菜肴名稱的后邊進行簡單的解釋,這樣久而久之會讓外國友人看到該道菜肴時,就能夠明白該道菜的特色和內容。如火鍋是一種比較具有特色,且內容非常豐富的菜色,如果翻譯不好則無法讓外國友人理解火鍋的特色,因此可以采用“Chafingdish-instantboiledmutton,beef,andvegetableswithchillisauce”的方式,充分體現火鍋的特色。圖文法主要是利用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即利用圖片注釋,讓外國友人直觀感受到菜肴的特色。這種方式雖然比較直觀,且更加鮮明,但卻比較占據篇幅,且如果使用口語交流,則無法應用圖片。通過靈活應用幾種翻譯方式,掌握翻譯規律,可以使我國傳統意飲食文化沖出國門。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與國外交流越來越普遍,如何交流過程中將中國各類傳統文化推廣處國門,是我國重要考慮的問題。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在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時,常常會出現語義模糊、拼寫錯誤等問題,制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推廣。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可以采用直譯法和注釋法的方式進行翻譯,且在翻譯中要避免出現大小寫問題,拼寫錯誤問題。

作者:孫妍 韓雪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艷艷.中國飲食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8:55-57.

[2]賈立平,潘雪.文化翻譯觀視角下西安飲食文化的翻譯[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0:142-143.

[3]郭映雪.中國魚菜式翻譯技巧探討[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48-50.

[4]耿立娜.通過菜名翻譯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簡論———酒店專業英語教學實踐探索[J].職業時空,2012,08:155-156+159.

[5]周蘇菡.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中式菜名英譯探析[J].海外英語,2012,22:185-186.

[6]顧秀梅.淺談中式菜單翻譯的現狀及技巧[J].海外英語,2014,02:133-135.

[7]翟曉麗.《舌尖上的中國》字幕翻譯研究及其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啟示[J].海外英語,2014,07:148-149+153.

篇4

關鍵詞:紅樓夢 飲食生活 清朝貴族

一、引言

中國飲食之講究精細者莫過于歷朝歷代的宮廷與貴族們,烹飪技藝也在當權者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過程中得到長足的發展。清代是封建官僚體系之集大成者,它沿襲并發展了前代奢侈的貴族飲食生活,而紅樓夢正是描寫盛清時期當權者們的腐朽奢侈生活。

二、紅樓夢中的飲食描寫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總所周知,《紅樓夢》中主要描寫的金陵望族的賈府,里面的重要人物如賈母、寶玉、黛玉、寶釵和王熙鳳等人個個嬌貴無比,他們的飲食生活真可以說是窮極奢華。

寫吃,《紅樓夢》是最特殊的一部。這部書中寫吃喝,不僅用的筆墨多,而且精彩,全書中寫了多次筵宴,含意深刻而又意趣橫生,在寫吃喝的筆墨運用上,也是獨一無二。

第三十四回中,寶玉被打了個半死,躺在炕上不能動彈。襲人到王夫人屋里去稟報寶玉的傷情,王夫人叫帶回兩瓶香露去給寶玉吃。襲人看時,只見兩個玻璃小瓶,卻有三寸大小,上面螺絲銀蓋,鵝黃箋上寫著“木樨清露”,那一個寫著“玫瑰清露”。而這兩種飲料,均向皇帝進宮過,可見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高級飲料。王夫人問想吃什么,寶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葉兒小蓮花兒的湯還好些。”賈母聽到,便一疊聲地叫人做去。蓮葉羹,論用料,并非最貴重,費的工夫,也不算最絕。然而,用薛姨媽的話說“你們府上也都想絕了,吃碗湯還有這些樣子。”

再看第四十九回,作者用很多筆墨,寫那些侯門小姐圍在一起燒烤生鹿肉吃,津津有味,亦興致勃勃。這個情節寫得十分精彩。吃,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是為解饞,于這些人都已是不相干的了。他們此舉都不是口腹之需,而只是好玩,于吃中表現的,是一種情趣。第八回中寫到,薛姨媽進京寶玉去看望,姨媽留飯,除拿出糟鵝掌鴨信等南方風味的菜肴招待,還做了酸筍雞皮湯,寶玉大喝了兩碗。酸筍是西南地區各省人民喜歡吃的一種素菜,不但在京城是罕物,即使在江南也是不多見。由此可見,紅樓中貴族的奢華生活。

賈府的奢華可以從《紅樓夢》情節上體現出來。在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時,賈母命熙鳳用茄鲞喂她。姥姥吃了兩口,味道甚佳,便請教說:“告訴我是個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可謂賈府的飲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無獨有偶,有一天寶玉問晴雯:“今兒我在那府里吃早飯,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著你愛吃,和珍大奶奶說了,只說我留著晚上吃,叫人送過來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別提。一送了來,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飯,就放在那里”。后來李奶奶來了看見,說:“寶玉未必吃了,拿了給我孫子吃去罷。”她就叫人拿了家去了。一碟子豆腐皮包子何以會引起那么多人的興趣?原來這種包子不尋常,遠非肉包子可比。其高貴之處首先在于豆腐皮的制作特殊,首先將做豆腐的原汁豆漿煮沸,不加凝固劑,使之冷卻,漂浮在鍋面上的脂肪和蛋白質會結出一層皮來,然后把它挑起晾干,才能得到一張豆腐皮。

《紅樓夢》中,粥飯和菜肴種類繁多,如粥有碧粳粥、鴨子肉粥、棗熬粳米粥、燕窩粥、紅稻米粥、臘八粥和江米粥等。飯有白粳米飯、碧粳粥和綠畦香稻粳米飯等。《紅樓夢》中的菜肴,主要有腌胭脂鵝脯、酒釀蒸鴨子、糟鵝掌、火腿鮮筍湯、酸筍雞皮湯和蝦丸雞皮湯等等。湯羹種類繁多,營養價值豐富。而且從飲料方面看,紅樓夢中提到的也是數不勝數。在茶方面,提到的就有兩百多處。

《紅樓夢》對貴族家庭尤其是賈府的飲食生活作了傳神細致的描寫,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獨特的《紅樓夢》飲食譜。曹雪芹寫作《紅樓夢》時期,正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再“康乾盛世”出現了極大的繁榮,城市中北銷南運的小商攤販人來客往,酒店、茶樓鱗次櫛比,形成了風味殊異、各具特色的貴族們的飲食文化。

三、清朝貴族對飲食的要求

飲食,往往蘊涵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的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是社會意義。

清朝貴族們對飲食要求特別嚴格。從造型上出發,到原料加工上,從味道到意趣,都有著嚴格的要求。為了口味得到保證,烹飪菜肴除了注意嚴格的選材之外,在烹飪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精細加工,特別是火候和口味,都有嚴格的標準。而且每次烹飪的肴饌,經常要將使用的原料和調料記錄,菜肴要“色香味形”俱全。經分析,主要五個方面的講究。

一是講究奢侈。貴族們既有山珍海味,又有天底下的稀世珍品供品嘗,可以說是匯集了天下美食,奢華之極令人瞠目結舌。

二是講究精細。貴族們的飲食追求精致、精美,為了滿足生活上的享受,他們對飲食的外在要求也及其高。

三是講究味道。味道是飲食重要標準,貴族們的飲食講究口味的獨特性、多樣性、豐富性。

四是講究營養。營養是飲食的前提條件。貴族們的飲食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飲食營養,保證貴族們的健康體魄。

五是講究意趣。“意”用今天的話理解就是“意味”之意;“趣”,情趣也。“意趣”主要指心靈活動的內容。

貴族們不僅享用著精致、奢華的佳肴珍饌,而且特別注重在吃的過程中,受用無限意趣,以獲得更多的精神愉悅。

四、結語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此這般居上位者享盡富貴,居下位者吃盡苦頭。本文通過描述榮國府過的如何奢華、如何豪貴的生活,展示了清朝貴族們的奢華生活,分析了他們對飲食的奢侈要求。在這奢華豪貴背后,間接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2]俞平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8年版.

[3]徐悅.紅樓夢中的養生術.科學之友.2008(6).

[4]金蘭.近三十年紅樓夢飲食文化研究綜述.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8(4).

篇5

關鍵詞:翻轉課堂;世界飲食文化;傳統飲食

《世界飲食文化》是一門講述中西方國家在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因其內容多,知識涉及面廣而碎,信息量大而散,興趣性強等特點,需要教師具備強大的國內外飲食文化背景[1],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和較多的師生互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思考,擴展學生思維。目前,國內多所高校食品專業相繼開出《世界飲食文化》這門課,比如江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安徽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暨南大學等,很多老師在增強學生興趣和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飲食的自信心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方法和措施。例如:魏彬提出廣泛搜集資料,將總歷史串引到飲食活動,加強學生認識對飲食特點隨著經濟和政治變化而遷移的特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胡春秋提出多種考核方式對《中國飲食文化》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創造性思維活動[3];賈平提出將一些成語,典故,以及詩詞等和飲食有關的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中,通過師生互問,老師答疑等形式趣聞橫生地傳入飲食文化現象,提升學生創新意思和創新能力[4];周朋以茶文化為例,提出教學知識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對茶傳播,茶歷史和茶藝茶飲的文化活動認識[5];蔡華探討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造成的飲食內容,飲食方式,以及飲食健康和美味追求的差異,揭示了各國飲食文化迥異的深層內涵淵源[6]。然而,這些結果都只是從某些方面提到改進,且方法較單一,創新性不明顯,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且沒有結合教師本人的經歷來引導學生學習[7-9]。本人在教授《世界飲食文化》課程中,深切感受到這門課程強大的知識背景,包括地理氣候,植被物產,歷史人文等,需要將這些歷史人文知識和食品科學技術相融合,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以空間和時間的角度,激發學生思維和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為其他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起到很好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一教學內容改革

(一)從地理氣候,植被物產和人文思維方式角度有目的地講解南美,非洲,北歐,地中海國家,赤道附近國家和亞洲其他國家在飲食方式、飲食內容、飲食思維、飲食習俗和禮儀等方面的差異,結合作者本人拍攝的不同國家的飲食照片和視頻,引領學生進入不同國家飲食走廊,帶給學生親切感和知識切入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掌握各國飲食文化形成的基本條件。以“墨西哥飲食”為例,墨西哥地處熱帶,物產豐富,且有悠久的農業歷史,是世界玉米和辣椒的原產地,印第安人在這里培育了古老的農業技藝和烹飪技術,囊括從種植、豐收到制作、享用的過程,整個鏈條彰顯了傳統飲食的全民共享性。這種以辣味漸長,玉米,豆類,仙人掌和龍舌蘭等已有9000年歷史的飲食內容是現在墨西哥飲食的民族基礎,也引領著現代墨西哥飲食的發展方向。自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墨西哥后,西班牙餐飲,就像西班牙語言一樣,演變成墨西哥飲食主流。隨著全球化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墨西哥飲食是以傳統飲食為基礎,結合西班牙等西餐飲食方式,同時還融入了一些中國等國家的飲食元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進而通過提出假設國家,要求學生結合已學到的知識,以地理氣候,自然物產,人文歷史和思維方式角度,推導出假設國家飲食文化可能存在的形式和內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植被物產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緯度貫穿整個課程人類飲食的豐富離不開人口遷移、科技發展和植被物產的傳播,比如茶葉原產地是中國云南貴州四川交界地段,通過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茶被傳到西歐,東歐,和亞洲其它國家,以及非洲和美洲。咖啡原產地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亞,通過戰爭和奴隸販賣,咖啡進入也門等阿拉伯國家,隨著人工培育咖啡在也門的首次種植,以及歐洲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宗教戰爭,以及殖民地活動,咖啡被帶到了歐洲,印度,南美和非洲其它國家。葡萄原產地在里海和黑海的外高加速地區,3000多年前開始在意大利和法國等國家種植,漢武帝時代傳到我國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年間傳到我國中原,然后南非和南美洲國家(阿根廷,智利和巴西)種植葡萄僅僅400多年的歷史,北美的美國僅僅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卻擁有了世界頂級葡萄品種和葡萄酒。歐洲學者相信,世界上的植物食品,有50%以上都出自印第安人之雙手,包括馬鈴薯、甘薯,木薯,山藥,歐洲的蠶豆,綠豆、豌豆、豇豆,云豆、赤豆、菜豆、架豆、扁豆、豆角、茶豆等的食用豆類(除了中國大豆),以及花生、西紅柿、黃瓜、南瓜、西葫蘆、辣椒、菠蘿、鱷梨、草莓、可可等[10]。盡管這些食品原料現在在全球很多國家種植和引用,然而它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對氣候,土壤,陽光和雨水的需求,比如,茶分布在北緯49°到南緯33°之間;咖啡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葡萄分布在南緯30-50°和北緯30-50°的溫帶區域。通過這些常見的植被的傳播時間和空間圖的講解,培養學生空間立體思維方式,進而加強學生對各國飲食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和相互影響的理解和掌握,傳輸給學生采用繪制時間空間圖形,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理解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豐富各國飲食,從而打開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興趣。(三)比較中西方飲食方式的不同通過對比中西方飲食思維,飲食內容和飲食方式的不同,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例如,西方的“烤”面包和中國的“蒸”饅頭,從西方面包和中國饅頭的各自起源及其發展歷史,講解中西方文化起源的不同;西方的烤牛排和中國的燉牛肉的烹飪方式的歷史起源、變遷原因和發展過程;中方聚餐制和西方分餐制的歷史起源、變遷原因和發展過程;中方筷子,西方刀叉和阿拉伯國家手抓飯的歷史選擇和傳承;通過對比中西方飲食方式和飲食內容的差異,讓學生體會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及我國烹飪技術的科學性和營養性。結合世界各國食品加工方式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我國傳統食品加工方式,食品科學營養,食品多樣性等方面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發展趨勢,激發學生思考我國傳統食品存在巨大的創新空間。結合作者本人積累的十幾年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科學知識,提出科學知識可以帶給人民更豐富,更營養和更美味的食品,并通過問題讓學生對中國獨有的傳統烹飪方式——蒸的優缺點,目前的應用及其改進方法,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我國先人智慧和中華文化精髓。

二教學方式改革

(一)采用演小品的形式。講解藥食同源的日常應用,讓學生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五味調和”“天人合一”“五行陰陽學說”,在我國飲食文化上的體現,掌握中國先人在追求飲食營養和健康的探索,提升學生對我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了解,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通過翻轉課堂的運用[11-12],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飲食特色,演繹日常飲食中的“五行陰陽學說”在“藥食同源”上應用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二)世界飲食文化不僅僅帶給學生全面的視覺認識,同時也要配以動手實踐和味覺品嘗,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設計日本壽司的制作和品嘗,通過評定壽司的色、形和味來考察學生對世界其它國家特色飲食的特點掌握;或者,創新一種“奇思妙想飲料”,以飲料營養健康和感官評定考察學生對食品常規鑒定方式的掌握。通過這些實踐課帶給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國家飲食特色帶來的切身感受和創新實踐的快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和熱愛。

三結語

篇6

【關鍵詞】文化跨文化飲食文化傳播文化翻譯

一、中華飲食文化與翻譯

飲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是文化的傳通。對于翻譯,傳統觀念認為,就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而忽視了翻譯的文化問題。事實上,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語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譯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間交流的產物,是跨文化傳通。20世紀下半葉,翻譯的研究出現文化轉向,目前,在翻譯研究界,人們把對翻譯的意義和作用推向了另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與傳播。人們把目光投向了翻譯承載的使命,把翻譯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因此,飲食文化的翻譯研究也應置于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大背景下進行。

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人民的光榮與自豪。目前,文化與翻譯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宏觀,而專門討論文化某一領域翻譯比較少。據悉,北京為了迎接2008奧運,針對菜單翻譯問題,向社會各界征集對《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意見,,收錄了2700多條菜單及酒水的英文,另外,還專門組織了專家研究討論有關菜名的翻譯,旨在讓國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菜名實際上是一國文化的體現,老外對中華飲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從中國菜中體現出來的,如果外國人能明白我們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這些菜名弄明白,實在是在學習一門藝術,他們定會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歡中國。

二、飲食翻譯中的文化身份問題

基于文化研究的廣闊視野來探討華夏飲食文化的翻譯,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問題。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時也是某一具體的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系列特征(蔣紅紅,2007)。無論對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還是某一特殊領域里的文化,在翻譯中識別文化身份可以強化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飲食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文化個性或民族特性,構成著獨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華飲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貴的部分,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傳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文化飲食翻譯中,要求譯者必須對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歡的方式去翻譯中國的文化內容。筆者認為,漢英翻譯的目的之一在于讓世界了解中國,促進中華走向世界。但不斷交流與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類共性的認識逐漸擴大,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間的差異不斷在縮少,而中華自身的文化身份卻變得模糊。正如A.L克魯伯所說“每一種文化都會接納新的東西,不論是外來的,還是產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將這些新的東西加以重新塑造。”當我們自豪地看到偉大的中華文化被廣泛傳到世界各地時,我們要注意中國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出和影響。筆者認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趨同過程中保持中華飲食文化固有的個性和特征,保證中華飲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要保持中華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傳播,首要的是保護文化的核心價值不受到損壞(李慶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為尊重,互為補充,以達到人類心靈的溝通,應該是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一種理想追求。美國著名漢學家約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種語言都從文化中獲得生命和營養,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如何將一種語言的內容譯成另一種語言,還必須力求表達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與表達情感方面的習慣。”那么,翻譯作為跨文化傳通,如何才能發揮其本質價值,讓世界人民都認識中華飲食文化,是值得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中華飲食文化翻譯中的“痛處”——可譯性與不譯性

在翻譯研究中出現了可譯與不可譯的爭論。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譯這一問題,是指文化中的意義,即這種文化意義對本文化群體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對不同文化群體的成員來說,則是陌生的。我們知道,由于世界各國人民所生長環境的地理、氣候及風俗習慣等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相互而言有許多新鮮事物。如中國有許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雞”“雙皮奶”等這些有名的民間食品,要把它們翻譯出來介紹給外國朋友認識確實不容易。因為這些傳統的食品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不能從英語語言的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詞來表示,而且它們當中還隱含了不少歷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兩語道清楚。

關于如何更好地解決飲食文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金惠康教授認為,對于這種存在的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從翻譯技巧的角度看,譯者若緊扣原語的含義,不死摳字眼,至少能對作者的意思進行詮譯或引申,這樣可實現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譯性”。筆者認為,根據翻譯中的對等原則,這種對等是沒有絕對的對等,在文化翻譯這方面尤為明顯。因此,翻譯時只能通過尋找相通點而不是相同點,使原語者和目的語者能達到一個共識,這是從實踐中已經證明可行的,因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為譯者就要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

我國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譯研究中,有學者也提到,翻譯是個的行為過程。由于文化翻譯具有跨文化性,翻譯必須做到尊重原文化與目的語文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譯文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達到宣傳和發揚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問題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從北京各大涉外飯店搜集了3大箱菜譜,共30000多個菜名的翻譯。有關翻譯小組人員研究后,發現其英語翻譯五花八門,有的讓外國客人不知所云。筆者認為,以上所舉雖是小事,造成的卻是國家間的誤解。可見,翻譯的跨文化性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筆者從網絡以及相關一些書籍上收集了幾百個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譯,并對此進行研究,發現存在著三大翻譯上的問題:

1.翻譯得不知所云

“水煮鱔片”翻譯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來翻譯成的英文實在令人啼笑皆非。還有把“麻婆豆腐”翻譯成“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紅燒獅子頭”翻譯成“燒紅了的獅子頭”,“四喜丸子”翻譯成“四個高興的肉團”,看了會叫人跑掉。因此,對于菜名的翻譯,譯者切忌沒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義而直接用字對字的方法來譯。這些翻譯或是有明顯的語法錯誤,或是嚴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國人讀后感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不能達到通過翻譯進行交流的目的。

2.表達不一,讓人糊涂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往往會看到一些用詞不一致的現象。由于不同的英語單詞,它所指代的事物,表達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別的。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對點心類的翻譯上。如:

把“饅頭”譯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湯圓”譯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譯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個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幾樣不同的東西來,確實讓人費解。因此,翻譯此類食品時,譯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種食品的性質特點,找準相關的詞來翻譯,不能張冠李戴,更不能順手牽羊,東拉西扯一個詞來湊合,此做法是對文化極大的不尊重。對此,盡管譯者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翻譯,因為翻譯方法是靈活的,但應盡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如“宮保雞丁”這道菜有常見的3種譯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夠準確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飲食翻譯上,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中國特有的東西是不能在英語字典里找到相關的詞來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們可以用英語表達出其基本意思——一個籠統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細節。如:中國菜當中,有很多是以“肉丸”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個“丸”字,都用‘meatball’來譯的話,筆者認為十分不準確。難道外國人天生來就會知道中國制作‘meatball’里頭究竟是豬肉,牛肉,雞肉還是魚肉?在此,譯者要注意一點,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類肉的,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因此,筆者認為翻譯的準確性不僅是翻譯的一個行為標準,也是一個道德標準,是尊重各國人民文化的表現。而且,這種籠統的翻譯,往往會失掉地方飲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國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還喜歡吃糕點,糕的品種可謂不勝其數。廣東人喜歡吃的早點有“蘿卜糕”和“芋頭糕”,有人翻譯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筆者查閱了《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兩大權威詞典,比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詞意,認為在翻譯兩種食品時,根據它們的選料(蘿卜,芋頭,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點(軟塊狀),最佳的選詞是‘pudding’。

五、飲食文化翻譯的方法

為了能更好地翻譯出中式菜名,筆者認為,了解中國菜名的命名方式尤為重要。根據王秉欽教授在《文化翻譯學》一書中所提,可歸納出六種方式:以寫實物法命名,以寫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數字以及顏色命名。從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寫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顯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調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發源地和發明者來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個歷史典故。有了這些信息,譯者就可根據菜肴的特點來確定翻譯的方法。

另外,從翻譯的內容和本質來看,筆者認為與文藝性的翻譯相比,飲食文化的翻譯更多的屬于科學翻譯,因為它是以傳達實用信息為主的翻譯活動,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維活動和語際活動(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2004)。而且,飲食文化翻譯有很明顯的“準確性,有效性,程式化”(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2004)等科學翻譯的特征。至于怎樣譯,就“要由譯者面對文本,綜合各種因素做出最后決定”,是“討價還價”的結果。(賀微,2006)基于此特征與目的,筆者對飲食文化翻譯的方法歸納如下:

1.直譯法

對于中外兩國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現有相應的詞或表達來翻譯。如各種蔬菜、水果、肉類等名稱可從字典中找到相應的詞來翻譯。如果是一些外國有而本國沒有的食物,我們也可以找出相應的英語單詞來翻譯。可是對于一些本國有而外國沒有的食物,如果外國人有現成的說法,翻譯時就可直接采用,如廣東有一種瓜,當地人稱作“絲瓜”,外國朋友稱為‘Chinesecucumber’;如果沒有相應的詞來翻譯的話,就得改用別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該發生的笑話。

2.音譯法——創中國特色

音譯法可以用來翻譯一些本國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實上,國內許多食品的名稱如“香檳”(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漢堡包”(hamburger)等都是從地道的英語所翻譯過來的,久而久之中國人都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了。那么,我們也可以直接用我們的讀音來翻譯本國特有的食品,讓外國人都熟悉中國的說法及認識它們,據了解,在美國和歐洲的中餐館中,中文菜單翻譯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譯”,這種方法簡潔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來翻譯,美國人點菜時已經會正解地說“TOFU”,還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這才真正做到了傳播本國飲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諸如此類的,又如“驢打滾”(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來據此讀音定為:Gobelive);再如“饅頭”,“餃子”,“湯圓”不如直接音譯為:Mantou,Jiaozi,Tangyuan,這樣一來,外國朋友也就知道這是地道的中國風味小吃了。

3.混合法

雖然音譯法直接而且很能體現中國的特色,但是,對于一些初次接觸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朋友來說,確實有點為難了他們。為了更好地解決跨文化理解上的問題,譯者還最好在音譯之后稍加注解或補充說明。如,對“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釋;在翻譯“河粉”時,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準確。

另外,對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來命名的菜名,翻譯時可采用音譯與直譯混合的方法來處理。如“宮保雞丁”可翻譯為:‘GongBaoDicedChicken’(筆者譯),“麻婆豆腐”譯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筆者譯),“東坡肉”譯為‘DongPoStewedPork’。

4.意譯法

以寫實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體現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較多地采用意譯,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譯出來,或者再加用‘with+輔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紅燒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brs時菜雞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魚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魚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蔥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錦甜食

5.圖文聲并用

用意譯法來翻譯菜名,使翻譯有更高的準確性和更強的有效性,但有時候會顯得過長,不簡潔。為此,筆者認為可以用簡潔的翻譯加附上相應的圖片,這樣的效果會更佳。而對于一些含有歷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過服務人員現場解說,或者讓外國朋友翻譯出有關背景資料供閱讀。

六、結論

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斷全球化。事實上,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對外的交流。如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等,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國有機會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同時也把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發揚并傳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環境中,各國人民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途徑,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探索文化翻譯的另一新意義——文化的傳播。為此筆者想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探討目前中國飲食翻譯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歸納出一些相應的翻譯策略用以處理翻譯中的問題,使翻譯真正實現交流,傳承,溝通,創造與發展的本質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呂俊.跨越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王秉欽.文化翻譯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4]許鈞.尊重、交流與溝通——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翻譯.中國翻譯研究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龔光明.翻譯思維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7]單波,石義彬.跨文化傳播新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8]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

[9]賀微.譯學研究的視角與選擇[J].中國外語,2006,(5).

篇7

關鍵詞:駢雅 服飾 飲食 文化內涵 詞語

一、引言

《駢雅》是中國古代訓詁學著作,由明代朱謀?撰寫,成書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該書共七卷,仿照《爾雅》的體例和分類方式,分《釋詁》《釋訓》《釋名稱》《釋宮》《釋服食》《釋器》《釋天》《釋地》《釋草》《釋木》《釋蟲魚》《釋鳥》《釋獸》13篇,以解釋古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為主。該書是第一部以雙音節詞為研究對象的訓詁專著;從辭書編纂的角度而言,它又是第一部雙音節詞詞典;因其特別側重雙音節詞中聯綿詞的探討與釋義,故它又是聯綿詞研究的奠基之作。綜上,《駢雅》在訓詁學、辭書史、聯綿詞的專題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與實用意義。

二、《駢雅?釋服食》中的服飾、飲食類詞語在現代漢語里的存留情況

據統計,《駢雅?釋服食》中的被釋詞在現代漢語中仍使用的有“”“襤褸”“郁金”“餛飩”“醍醐”“肯綮”等。

《駢雅?釋服食》:“,兒幞也。”現寫作“襁褓”,泛指背負、包裹嬰兒所用的東西,也借指嬰幼兒時期。“襁”指背負嬰兒用的寬帶。《說文解字?衣部》:“襁,負兒衣。”段玉裁注:“古襁字,從糸,不從衣淺人不得其解,而增襁篆于此。”也用作喲剩指用背負嬰兒的寬帶背負。《大戴禮記?保傅》:“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褓”指裹覆嬰兒的小被。《呂氏春秋?明理》:“民多疾癘,道多褓H,盲禿傴擔萬怪皆生。”高誘注:“褓,小兒被也。H,褸格繩也。言民襁負其子走道,跛而散去。”陳奇猷校釋:“褓H即指嬰兒。道多褓H即道多棄嬰也。”《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

《駢雅?釋服食》:“襤褸……,敝壞也。”形容衣服破爛,后泛指破爛的衣服。《方言》:“以布而無緣,敝而之,謂之襤褸。”“襤褸”一詞,古今意義相同。

《駢雅?釋服食》:“春草,雞翹,蒸栗,郁金……,Z色也。”“郁金”在這里指用郁金染出的黃色。《慧琳音義》卷三十九注引《考聲》:“郁金,香草名也。”馮集梧注引《妝樓記》:“郁金,芳草也,染婦人衣最鮮明。”而“郁金”現在多指供觀賞的花色艷麗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郁金香”。

《駢雅?釋服食》:“餛飩……,@食也。”“餛飩”亦作“a飩”,是一種用薄面片包餡做成的面食。《廣雅?釋器》:“餛飩,餅也。”《廣雅疏證》引北齊顏之推云:“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見,當時的餛飩形狀和今天的餃子類似。又:“餛飩,《集韻》《類篇》引作?肫,《北戶錄》引作渾屯,《字苑》引作a飩。”李匡V《資暇集》卷下:“餛飩以其象混沌之形,不能直書混沌而食,避之從食可矣。”徐時儀認為:“餛飩最初似為有餡的餅,亦以合和為貌,無孔無竅,故與渾沌、混沌語義相近。”現在,“餛飩”指以面皮包裹餡心后,放在湯水中煮熟和湯同時食用的面食。

《駢雅?釋服食》:“醍醐,美酥也。”這里指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經?圣行品》:“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也用以比喻佛教中的最高佛法。《大般涅經?圣行品》:“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教中比喻最高的佛法。現在多用于成語“醍醐灌頂”中。

綜上,《駢雅?釋服食》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個別詞語仍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絕大部分詞語已經隨時間演變成為單個字或者消亡,體現了詞語的發展演變具有時代性。

三、《駢雅?釋服食》詞語所反映的古代服飾文化、古代飲食文化

(一)《駢雅?釋服食》詞語所反映的古代服飾文化

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服飾被逐步納入“禮”的范疇,到了周代,中國古代服飾正式形成一種制度。歷代王朝以“律例”“典章”“輿服志”等各式條文制度來管理和統治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1.服飾類詞語反映的古代禮教和等級制度

孔子主張一切言行包括衣著裝束都必須“約之以禮”。“子曰: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可見,古人服飾的蔽體遮羞、御寒保暖和美化裝飾功能是次要的,用服飾來表現德行修養則是主要的。《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了孔子的弟子子路為維護“禮”而死的事:衛國內亂,子路系冠的綴被人砍斷,他說“君子死,冠不免”,放下武器而“結綴”結果被殺,傳達了服飾甚至比生命還重要的理念,體現了服飾背后的禮教色彩。又如班固《白虎通義》:“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為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統治者對服飾形制、色彩、紋飾等以制度的形式進行規范,其目的就是為了“表德勸善,別尊卑”,達到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目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服飾區別于其他國家古代服飾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古代服飾體現著嚴格的等級區分,古代從天子到諸侯,從皇后到妃嬪,從官員到平民,都有專門的服制、顏色、紋飾等,層次鮮明,以表示等級尊卑的不同,而且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不允許隨意僭越。如“十二章”,作為服飾等級的符號,在歷朝歷代的演變中愈加嚴格,“十二章”的圖案紋飾幾乎成為了皇族的象征。從一些服飾詞語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等級觀念,如“袞冕”“冕”“玄冕”“揄翟”“鞠衣”“展衣”等,是天子、王后的專用禮服,令貧民百姓望而卻步。

服飾作為一種符號,體現著著裝者的身份和修養。在禮制的作用下,服飾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服飾雖然受到禮制的制約,但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封建桎梏。人類從茹毛飲血發展到衣冠禮儀,服飾的禮制化實際上也是社會的規范化,是人類進步的一種體現。

2.服飾類詞語反映的古代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崇拜心理

古代服飾的審美心態具有時代色彩,在不同的時代人們的服飾審美心理也截然不同。隋唐時熱烈、外向、開放的文化類型體現著民族自信,反映在服飾上,就表現為雍容大方、華貴艷麗。這一時期對女性著裝開放和女子肥胖持贊同以至贊美態度。如從全身遮蔽的]?發展到漸為淺露的帷帽,這是婦女服飾的進步。而到了宋代,因程朱理學的影響,反映在服飾上就表現為封閉內斂、不尚奢華。這一時期對開放著裝的態度是否定和壓制的。

古代對于服飾的審美具有觀賞性心態,在達官貴族、百官公卿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帝王、后妃、王公F族的服飾尤其特殊,如天子的“六冕”和王后的“六衣”。中國古代帝王服飾以其華貴的服飾、莊重的威儀、鮮明的色彩、繁復的結構著稱。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結晶,是古代服飾文化的藝術精品,從冕服系列、冠服系列和弁服系列中可見一斑。在文化內涵上,它更是最高權力的象征。

古代服飾詞語體現了人們對天地、對圖騰的崇拜。《周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其中“乾”指天,“坤”指地,上衣下裳的形制就是因對天地的崇拜而產生的,也反映了古人的天地觀。服飾上的紋飾,也反映出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袞”是帝王穿的繪有卷龍紋飾的禮服,俗稱“龍袍”。龍紋帶有濃厚的圖騰崇拜色彩,這一點,從中華民族歷來被稱作“龍的傳人”上也可以看出。“衣”“揄翟”“闕翟”等是王后的祭服,這幾種服飾上都有翟形紋飾,反映出古人對鳥圖騰的崇拜,后來稱女性為“鳳”大抵也是由此。

(二)《駢雅?釋服食》詞語所反映的古代飲食文化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漢書》:“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論衡》:“人民所重,莫食最急。”《孟子?告子》:“食色,性也。”焦循《孟子正義》:“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文化是文化史的基石,它深刻影響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發展。毫不夸張地說,人類文明源于飲食。任何一個時代、地域的人們的飲食生活,均關系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會風俗、禮儀、祭祀、節慶、婚喪嫁娶等等。

當人類的飲食跨越最初的果腹階段,飲食文化便開始萌芽。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飲食文化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先哲曰:“民以食為天。”人不飲食不能生存,飲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詞匯作為一種動態的語言形式,記錄著我國的歷史與文化,彰顯出獨特的社會文化內涵。飲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在《論語》一書中,“食”出現了41次,“政”也出現了41次,雖然這是一種巧合,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在孔子心目中飲食所體現的“禮”與政治的地位同等重要。

1.飲食類詞語反映的古代人們的飲食觀與飲食習俗

中華傳統文化得以穩定和發展的基礎是我國以農業生產為主,這使得人們居住穩定,形成了安土重遷的心理和厚重內斂的性格。因物質條件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在哲學觀念上崇尚中庸,主張調和,反映在飲食上即中國古人重視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中國哲學的辯證思維豐富而深刻,突出體現在“和”字上。“和”在飲食文化中指的是適中和調和。“勺藥”“W腩”等詞反應了古代人們注重調和的飲食觀念。飲食方面的調味品眾多,如“M醢”“y鹺”“干?”“大苦”等。五味調和的飲食時代,可能發端于原始農耕文化,因我國古代以食用谷物為主,食用時需要調味品佐餐,滋味的多變能使進食過程變得更加順利和愉悅。

在古代,我國漢族的飲食十分重視味道。如在先秦時期,人們普遍喜愛腌制品,口味較重。以我國春秋時的齊魯飲食為主要代表,文獻典籍中記載的人們食用的調味品和腌制品有“M、醢、醬、昌b”等等。《論語?鄉黨篇》:“不得其醬,不食”,可見生活在魯國的孔子,也經常食用用鹽腌制加工的食物。古人對于味道的調和,還講求不同季節的飲食偏重不同的味道。《周禮?天官?家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

古代飲食習俗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別,這是由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和文化程度等多種因素決定的。中國古代的漢族,因經濟狀況和文化程度都較少數民族要好,因而漢族的飲食習俗表現得更為成熟和精細,飲食種類也更為豐富。如《駢雅?釋服食》第二章提到的粥類、餅類等詞語,分類細致,種類豐富,體現了漢族以谷類食物為主,這也與漢族所居住地區農業較為發達有關。而西北游牧民族則以食用肉和乳酪為主,如上文提到的“醍醐”等。飲食習俗的截然不同體現了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的飲食文化圈不同。直到今天,這樣的飲食習俗差異依然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而民族融合和對外文化交流使得飲食習俗有了新的變化。如唐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對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外來飲食自然也多。自西域傳入的食品,漢代人稱為“胡食”,如“{、胡餅、X”等。

王仁湘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飲食思想與觀念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核心,它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儒家所追求的平和的社會秩序,也毫不含糊地體現在飲食生活中,這也就是他們所倡導的禮樂的重要內涵所在。”可見,儒家的飲食觀念對飲食文化有著重大影響。

2.飲食與禮俗、祭祀文化

“禮”作為中華文化的高度概括,作為中國社會維系君臣、父子、夫妻、師生等一切社會關系的最高準則,貫穿于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人的服飾、飲食、居舍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最早的“禮”,可以認為是以飲食為發端的。《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g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由此可以認為,“禮”最初產生于人們的飲食活動之中。中國古代社會的飲食具體而細微地反映出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高度。同時,研究飲食對于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飲食禮俗嬗變的一些規律也大有裨益。飲食與祭祀的關系也尤為密切。古時先民生活中遇到吉兇大事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以祭告他們所信奉之神和祖先,祭告并不是空手進行的,不論是祖先崇拜還是神靈崇拜,都要通過獻祭,即供奉食物進行,所以,祭祀就與食物產生了密切的聯系。直到現在,人們祭祀祖先時,依然要供奉食物,這是對古代習俗的沿襲。

四、結語

今天,我們能夠了解到的古代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官僚制度等,都是通過典籍中所記錄的詞語得來的。可以說,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相較于語音、語法,詞匯更為直接、及時地與文化發生聯系。透過某一時期的詞匯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該時期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綜觀《駢雅?釋服食》詞語,可以說,它們承載了中國古代服飾、飲食文化的諸多內容,是中國古代服飾、飲食文化的一面鏡子。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服飾和飲食更是傳播中華文化最好的載體。

參考文獻:

[1]竇秀艷.中國雅學史[M].濟南:齊魯書社,2004.

[2]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4]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5]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華梅.中國服裝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7]清魏茂林.駢雅訓纂《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

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宗福邦.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

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2]孫晨陽,張珂.中國古代服飾辭典[Z].北京:中華書局,2015.

[1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九卷本(第2版)[Z].

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

[14]黃今許.《駢雅》《駢雅訓纂》及其作者[J].龍巖師專學報,

1991,(2).

[15]肖惠蘭.《駢雅》探綜[J].文獻,1998,(3).

[16]徐r儀.餅、、餛飩、扁食、{等考探[J].南陽師范學院

學報,2003,(7).

[17]劉海云.《駢雅》駢字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2015.

[18]潘虹.《釋名?釋飲食》詞語綜合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

篇8

粵菜中的名典精粹多選用山珍海味做原料,而順德菜恰恰相反,粗料細做才是其精髓所在。順德飲食起源于秦漢,孕育于唐宋,成型于明代,興盛于清朝中期,鼎盛于民國初年,融合了南海、番禺、中山等地之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順德飲食兼收并蓄,漸行漸豐,在中國乃至世界飲食文化上有了越來越響亮的名字。

遍地美食,名廚輩出

作為粵菜的重要發源地,“中國嶺南美食文化節”自2007年開始,已經在順德舉辦了九屆。順德的飲食文化久負盛名,不但名廚輩出,即使一些特色小吃也都能追述出上百年的歷史。

最負盛名的當屬發源于順德倫教鎮的倫教糕,有竹枝詞單詠此物:“玉潔冰清品自高,甜酸爽韌領。仙泉淘得瓊漿白,蒸出嶺南第一糕。” 自清代咸豐年間開創至今的倫教糕已有160多年歷史。早在清末民初,倫教糕已成為廣州“小蓬萊”的鎮店名點,魯迅先生更是把它寫進雜文《弄堂生意古今談》中。1997年,倫教糕獲首批“中華名小吃”稱號,傳至上海、臺灣、港澳和東南亞,“金牌倫教糕”成了澳門海港大酒店的“主打”美點。經歷了數百年的演變過程,倫教糕始創老店所在的華豐大石橋早已不復存在,梁姓糕點房成了商業街――新豐路,只有公園里的古木棉樹仍在見證著倫教糕的滄桑。

順德大良風味獨特的蹦砂,相傳創制于乾隆五十三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據說“蹦砂”由大良東門成記首創,是一種油炸面食,有四片小翼,形似赤橙色蝴蝶(本地人稱小蝴蝶為“蹦砂”)而得名。

大良附近多土阜山丘,水草茂盛,所養的本地水牛產奶雖少,但水分少,油脂大,特別香濃。故大良水牛奶極受歡迎,水牛養殖業一直十分繁榮。奶制品也成了順德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帶有“東方芝士”之稱的牛乳餅,著名的雙皮奶也正是產自大良。

事實上,無論是宴會上的饕餮大餐,還是茶樓里“一盅兩件”的精致點心,乃至街巷攤販的風味小吃,在順德要找到令人食指大動的美食實在不是難事,而且可謂“五里不同味,十里不同香”。均安、大良、勒流、倫教、容桂……每個鎮區都有當地的“招牌”美食而絕不重味。

昔日富饒美麗的水鄉,孕育著一大批頂級廚師。原上海錦江飯店總廚蕭良初就是順德人,他精通廣東風味菜肴的制作,善于博采其他地方風味之長,大膽革新,創制和改良菜肴達100余種。早年出外工作,他曾為總理參加的隨行廚師。宴請美國卓越藝術大師卓別林的佳肴,就出自蕭良初之手,卓別林品嘗后贊嘆不已,同時還請蕭大師加制一些同樣的菜肴,讓他帶回家與家人分享。蕭良初還因為烹技超群而榮獲朝鮮“千里馬”勛章。前廣州北國酒家特一級廚師黎和也是順德人。這位粵菜大師能烹制3000多款美味佳肴,20世紀50年代就被譽為廣州十大名廚之一。

此外,廣州愛群大廈、華僑大廈、廣東迎賓館等高級酒店、賓館都活躍著鳳城廚師的身影。如今,在順德各大酒店酒樓的有7名中國烹飪大師、14名中國烹飪名師,其中羅福南、歐陽葉偉、胡景泉、劉偉強、湯財教、陸垣昌、馮永波獲“中國烹飪大師”稱號。順德頂級名廚雖多,卻沒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代表人物。這不僅是因為絕大部分順德名廚只會講粵語,還由于嶺南人低調務實的個性,他們極少愿意在大眾媒體上拋頭露面,大多是參加幾個比賽獲得名次后,就回歸酒店廚房不再出鏡。

順德飲食文化起源于秦漢

順德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部,是由于珠江水流特別是西江水挾帶大量泥沙在這一帶不斷沉積而形成的沖積平原。經過滄海桑田的變化,使中山石岐以北與順德和番禺的陸地連成了一體,成為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順德的桑基魚塘生產模式,盛產淡水塘魚、禽畜和蔬果,蠶絲業、蔗糖業的發達使當地人民生活殷實富足。這些都成了順德美食文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據有關文獻記載:順德飲食文化起源于秦漢。

根據南越王墓遺址考古發現,墓中出土的殘存食品有螺、蛤、河蜆、大黃魚、魴、水魚、鯉魚、家雞、禾花雀、家豬、乳豬、山羊、黃牛。可知當時珠三角一帶人們河海兩鮮和飼養野生皆可入饌。唐代,順德人已過上“天天魚做菜,隔日魚煲湯”的滋潤生活,并練就烹魚吃蝦的精湛技藝,煮、炙、炸、蒸、炒、燒、煎、燉、拌等多種烹飪技法已大行其道,烹蟹、烹蠔等方法流傳至今。明代,順德成為珠江三角洲重要商品性農業區,大良、陳村等成為廣州附近充滿經濟實力的城鎮,講究飲食之風逐漸盛行。發達的經濟,大大促進了順德飲食文化的發展,催生了得心齋醞扎豬蹄、炒牛奶、九江煎堆等一大批傳統名點與菜式。

清末民初,順德人發展機器繅絲產業,外貿發達,經濟繁榮。商業的興盛造就了巨大的飲食市場。此時的順德,餐館林立。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間,順德飲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涌現出眾多的名樓名店,如得心齋、三品樓、英聚、天海等。有不少順德名廚還將酒樓開到了廣州和香港等地。其中較著名的有廣州的大同酒家、七妙齋、陶陶居,香港的敦煌酒樓等。同時,菜品也是精彩紛呈,“大良野雞卷”、“頂骨大鱔”、“大內田雞”、“燒筍尾”、“釀鯪魚”、“雙皮奶”等紛紛涌現,并傳至穗、港、澳等地,深受食客歡迎,并成為粵菜經典。“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順德大良別稱)”的說法,開始得到外界公認。

改革開放后,順德美食文化更迎來了黃金時代。順德人與時俱進,推出了“一品海參”、“秘制網鮑”、“肘子雞燉勾翅”、“水魚燉翅”、“牛奶炒龍蝦球”等精美高檔的菜肴,使順德菜逐漸登上粵菜頂峰。

順德,古稱鳳城。廚出鳳城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民間根基。在古代順德,鄉村廚師在民間清明祭祖宴、端午龍船飯、重陽敬老宴、聯壽之典等大型宴飲活動以及農村各種家宴、壽宴、婚宴中大顯身手,他們擅長用土產做出富有民間特色的農家菜,所以順德每個鄉鎮甚至每條村都有當地百姓極具原創特色的地方菜式,例如“大良污糟雞”“倫教霞石松皮雞”“羊額燒鵝”“容桂彭公鵝”“均安煎魚餅”“樂從魚腐”“陳村咕嚕肉”“龍江米沙肉”等等。順德食家把許多心思和智慧放到精制“捻手小菜”上,順德傳統名菜“掛爐鴨”和“燒筍尾”(紅燒大腸頭),創新名菜“市長鵝”就是出于食家之手。

鄉土氣息的家常菜才是精髓

長期以來,依傍水鄉生活的順德人對飲食色香味十分講究,熱衷于鉆研烹飪技術,凡是順德人幾乎都能炒上幾種拿手菜,煲上幾味可口的美味湯。這種對物料特征充分的理解和對火候的精確掌握,源于出自鄉間的人們,尤其是以母親為主體的家庭主婦對物料的珍惜和對成本的節約。直到現在,人們到順德還是最喜歡品嘗那些充滿鄉村氣息的家常菜,所以,這也是順德飲食文化的精髓。

順德菜在粵菜中獨樹一幟,以“清、鮮、爽、嫩、滑、真”為特色,“五滋”(香、松、脆、肥、濃)、“六味”(酸、甜、苦、咸、辣、鮮)俱佳,金牌菜、特色菜一百多道,名菜廣為流傳而新菜層出不窮。順德菜講究應時而食,重視口味的時令季節變化。

篇9

關鍵詞:傳統相聲 言語幽默 內容圖式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0-0366-02

引言

在相聲理解時,聽眾一點一點地接觸到相聲的內容。通過圖式理論,我們知道在處理外界的事情的時候,人們會按以前儲存在頭腦中的經驗和知識辦事。背景知識對于相聲理解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眾所周知,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說什么,不說什么,也是受文化規定和限制的,并非完全取決于個人愿意和實際需要。談話的內容、話題的選擇是受文化制約的。在一個文化群體里被認為是合適的話題和談話內容,可能在另一個文化群體里就是應當避免談及的。相聲,作為言語幽默的一種形式,它的主題應該同樣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理解相聲不完全依靠于聽眾的語言知識。聽眾對字、詞、句方面的知識不能確保他們一定能夠聽得懂整篇相聲,還需要有一定量的經驗和文化知識。這就是為何有些會說中國話的外國人仍然聽不懂相聲的原因。

內容圖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償聽眾在詞匯知識方面的不足之處,從而輔助聽眾理解相聲中傳達出的幽默信息。相聲本身并不包含幽默,它只是為聽眾提供方向,以便于聽眾能夠從以前所獲取的知識中構建新的意義,從而產生幽默的效果。

相聲中所包含的內容圖式是十分豐富的,涉及到的主題主要包括:禮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方言文化,政治文化,娛樂文化等。本文主要是以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禮俗,飲食,和歷史文化為切入點,對相聲中的內容圖式進行分析。

一、禮俗用語

中國是禮儀之邦,是講究禮俗的文明古國,并一向提倡“禮多人不怪”。長期以來中國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人事條理和道德規范,制約著禮俗用于的使用。相聲雖然是通俗易懂的口語形式,但其中不乏受文化制約的禮俗用語,主要表現在問候語,自謙語,祝福語,吉祥語,禁忌語和角色用語。這些常常在相聲中也常常成為制造包袱的笑料。

例一:

甲:老太太好啊?

乙:好!

甲:他今年高壽了?

乙:跟我爸爸同庚。

甲:一塊兒下夜去啦?

乙:好嘛!一個梆子一個鑼啊。同庚就是一般兒大。

甲:噢!雙棒兒啊!

乙:雙棒兒?你爸爸跟你媽是一母所生啊?

甲:這么一說老太太也六十歲了。

乙:對啦!

甲:她出門子了嗎?

乙:你這像話嗎?我爸爸成家跟我媽出門子那是一檔子事。

甲:擱到一塊兒辦為的是省錢?

乙:不省錢也得一塊兒辦。

甲:辦事了嗎?

乙:辦了!

當聽眾聽到“同庚”“雙棒兒”“出門子”的信息的時候,相應的禮俗文化圖式被激活。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同庚”的含義是年齡相同,是一種比較客氣禮貌的表達方式。“雙棒兒”是一種相對正規的表達方式,其含義為“雙胞胎、龍鳳胎”。“出門子”特別女子的出嫁。基于以上的禮俗文化,當甲詢問乙的母親高壽的時候,對方的回答激活了聽眾對“同庚”的一般理解,而隨著甲曲解了“同庚”含義的時候,聽眾的禮俗圖式被,引發了新的圖式,兩種圖式形成對立,引發了幽默。同時對“雙棒兒”“出門子”的誤用同樣打破了聽眾的原有圖式,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委婉語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已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為禮俗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現象和人民心理。相聲中對于委婉語的使用而引發的包袱不足為鮮。

例二:

甲:老爺子好?

乙:別提啦。

甲:怎么?

乙:他過去了?

甲:過去啦?

乙:對了。

甲:往哪邊去了?

乙:往那邊去了?

甲:您把他請回來,我還跟他有事呢。(向門外叫乙方的父親)**大爺

乙:別叫了?

甲:不過過去了嗎?

乙:不是走過去了,我爸爸下世啦。

甲:哦,賣菜去了?

乙:哦,上菜市場了?

甲:好呀,幫著您抓撓抓撓,省得您一人兒掙錢著急呀。

乙:什么呀?入土啦!

甲:哦,種起來了!

乙:我種我爸爸干嗎呀?入土都不懂?就是歸西啦。

甲:喂雞啦?

乙:你爸爸都喂兔子啦?他呀,沒啦。

甲:趕緊找呀!

“死”向來被人視為忌諱的話題,在表達這個含義的時候,不僅是漢語,其他許多語言同樣都有會有委婉的表達方式。在漢語中,死可以表達為:人過去了,歸西,入土,下世等。當聽眾接收以上的表述的時候,其內容圖式被激活,但當甲一個接著一個曲解“過去”“下世”“入土”“歸西”含義的時候,聽眾也由此了原有的圖式,相聲中的一個又一個的包袱被抖開,幽默隨之產生。

二、歷史文化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聲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印證和體現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于這一類幽默包袱的解讀,需要激活聽眾一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的背景知識。

例三:

甲:(學韓父,山東話)“你們唱的是么戲?”

乙:好嘛!聽半天還不知道是什么戲呢?

甲:“是關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學韓父)“關公是哪的人?”

乙:(學管事的)“山西蒲州人。”

甲:(學韓父)“山西人為么到我們山東來殺人?有我們的命令嗎?”

乙:啊?

甲:(學韓父)“這是我們的地盤。你知道關公是誰的人嗎?”

乙:不知道。

甲:(學韓父)“他是閻錫山的隊伍!”

乙:什么亂七八糟的!

甲:(學韓父)“為嘛不唱我們山東的英雄?我們山東有好漢秦瓊。“

乙:關公也是英雄好漢。

甲:(學韓父)“叫他們倆比比!”

乙:沒法兒比

甲:(學韓父)“來一出《關公戰秦瓊》。”

理解這段相聲的幽默,聽眾首先應激活相應的歷史圖式。關公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一名武將,被后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模范。秦瓊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大將,勇武名震一時,為大唐王朝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韓父提出唱一出關公戰秦瓊的要求時,兩個人雖然英雄事跡有所類同,但歸屬于不同的朝代。聽眾不禁大笑,一般圖式被,新的圖式產生:韓父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大財主,才會提出這樣無理的要求。幽默也隨之產生。

三、飲食文化

飲食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然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并不是只把飲食作為生存的必需品,而是不斷提高其社會價值。我國的飲食文化已經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傳統相聲對飲食文化的切入頗具特色,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民俗特色。

例四

甲:請問你是哪的人?

乙:北京人。

甲:北京那兒凈是說相聲的。

乙:凈是說相聲的誰聽啊?

甲:我們那兒凈是賣粽子的,誰知啊?

乙:他這兒等著我呢!

甲:就提我師父那名姓也不像個賣粽子的。

乙:你師父姓什么?

甲:姓姜(江),叫江米小棗兒。

乙:還是粽子。

甲:外號叫江米小棗兒。

乙:名字呢?

甲:叫姜天龍。教了我們哥兒倆:我跟我哥哥。

乙:你們哥倆兒叫什么?

甲:我哥哥叫白糖,我叫餡兒。

乙:好嘛,倆小粽子!

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是端午節的必備佳肴。理解此段相聲的幽默需要聽眾激活一定的飲食圖式。由粽子激發的相應的圖式會包括:江米、棗、白糖、餡兒。這些都是粽子不可或缺的成分。甲將這些粽子的名稱與師徒三人的名字聯系到了一起,激發了聽眾新的圖式,由此引發了幽默。

結語

相聲理解是個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聽眾的背景知識和表演者給聽眾輸入的聲音信號相互作用。已存在十聽眾大腦中的圖式會幫助他們做出假設,假設即將說出的話語的意義。要想更好的理解相聲中的言語幽默,應當擴展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減少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內容圖式缺乏,導致不能正確理解篇章。

參考文獻

[1]Carrell P. L. Interactive text processing: implications for ESL /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lassrooms. In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P. L. Carrell J. Devine, and D. E. Eskey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9- 259.

[2]Nash, W. The Language of Humor London: Longman. 1985.

[3]劉乃實《言語幽默的圖論模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4]周迎芳,王勇由圖式理論看幽默話語[J]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

篇10

自古以來,二十四節氣與飲食關系極為密切。節令食物不僅是我國大眾的重要飲食習俗,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是如此。二十四節氣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今天,日語表達二十四節氣的48個漢字和漢語完全相同。不僅如此,二十四節氣還被日本細化和創新為“七十二候”,即把每一個節氣再分為三段,每五天為一候,例如春分包括“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七十二候在日本沿用至今,是日本人對四季更替細致觀察后創立的日本式節氣風俗,更詳細、更準確地指導日本的生產生活。

和我國相比,日本飲食與二十四節氣的關系已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日本飲食文化蘊含了豐富的節氣元素。2013年,日本政府以“和食”之名為日本飲食申遺提交的報告強調:和食的食材具有鮮明的季節感;裝盤貼合自然風物,體現了日本四季分明、地理多樣的特性以及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也與傳統節慶密切相關。可見,和食文化的源泉即對二十四節氣的獨特理解和習俗傳承。同年,日本和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和食食材的季節感

傳統的日本飲食習俗,都與季節及風土有著密切的關系。食物的顏色和形狀,食器的材質和裝飾,甚至飲食的空間環境都要與季節時令完美配合。即使家庭飲食,也有突出的季節特點。在季節感方面,有代表性的飲食風俗包括初物、旬物、旬物日歷、冬至飲食和年節菜等。

初物是收獲季節的第一批捕撈或采摘的水產或水果蔬菜等,由于產量少而且價格高,所以很珍貴。日本人認為,初物生命力旺盛,猶如新的生命力融入身體,因此吃初物可以延年益壽。

旬物是大量上市的時令食材,但不是反季節食材。自古以來,日本就很重視“風物”,風物是當下季節生長的特有食材,這是“旬”這個飲食文化詞匯產生的背景。

旬物日歷是日本各縣出版的一種飲食指導日歷,不僅詳細列出每個月當地可以食用的時令食材,而且細分為蔬菜、水果和海產品等不同類別,標注最佳食用時間和食材產地。旬物日歷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準確地向大眾宣傳各地的時令食材。

日本和食的最大特點是季節性強,在不同季節必然有不同的菜點。在日本,四季猶如經度,節日則是緯度,兩者交匯,就形成了每個季節的特有菜品。魚類菜品更是講究季節,日本沿海有暖流也有寒流,因此在不同季節可以吃到不同種類的鮮魚。

冬至飲食是日本人非常重的一種飲食習俗。冬至這一天是全年日照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在冬至這一天要食用驅寒防病的食物,包括南瓜、蓮藕、胡蘿卜、銀杏、金桔、洋粉和餛飩。之所以選擇這七種特殊食材,除了豐富的營養成分外,還因為七種食材的日語讀音都有和“運氣”一詞相同的發音成分。

年節菜又稱“御節料理”,原是過年或者節氣到來的時候,日本皇室或貴族供奉神靈的食物。主要是用不同季節的食材供奉神靈,祈禱五谷豐登和平安健康。后來這種皇家和貴族的習俗在百姓中流行起來。此后,隨著時間推移,日本在新年時將非常正規的過年菜稱為“御節料理”。“御節料理”一般要裝在三層或五層的漆木食盒里,每層擺放不同的食物和菜肴,這些食物和菜肴都可以冷食,其中的寓意包含了希望主婦們在新年遠離廚房好好休息的感激之情。

和食食材的季節特性不僅符合營養和養生的需求,還提升了飲食本身的品位和文化意蘊。可以說,和食文化的智慧之源就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

四季融入菜名和菜單

和食的多數菜名都體現了鮮明的季節感。把四季情趣融入飲食是日本料理的基本要求。在和食中,點心、清酒、茶和魚料理各個飲食類別都可以看到無處不在的四季和節氣印痕。

日本的點心,即“和果子”,不僅是季節性食品的重要代表,也是和食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典范。和果子有很多與四季時令相關的名字,如春天的“春之遠山”展示出春花爛漫,夏天的“夏之山”使人感到一絲清涼,秋天的“山路之菊”使人聯想到滿山紅葉的美景,冬天的“寒紅梅”讓人仿佛看到白雪和新年。同時,和果子的輔料也是季節性的,以當季的自然風景、花草樹木和動物為原型做成各類造型,充分表達日本人對季節變化的細膩而敏銳的感受。

日本的傳統點心鋪每個月都會推出契合時令季節的糕點。例如,暖春有櫻花染成的粉櫻餅,酷夏有風鈴模樣的彩色羊羹,涼秋有葡萄餡的大福,寒冬則有小豬造型的亥子餅。隨著季節的變化,和果子變幻著不同的形貌和色彩。今天,日本最著名的和果子出自“一幸庵”,店主水上力是著名的和果子匠人。他對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不惜耗時耗力。更特別的是,他將七十二候也完全融入和果子。一幸庵成立于1977年。隨著西式糕點進入日本,和果子遇到挑戰,逐步喪失年輕人市場。水上力下決心做出最好的和果子。他獨具匠心地制作出精致的“七十二候”和果子,并對照中國原版二十四節氣做出二十四款和果子,從立春到大寒,全是不同食材與造型的和果子,一個都不少。如今40年過去了,水上力已經名揚海外,被稱為代表現代日本技術最高境界的匠人之一,被英國權威美食評鑒指南“WHERE CHEFS EAT”提名為世界最好的五名廚師之一。

日本清酒的飲用習俗也融入了濃厚的季節因素,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節日里,飲用的酒也不同,甚至喝酒時的酒溫都有區別。在春秋季節,酒的溫度是40度左右。夏季時,酒的溫度會適當降低。冬季時,日本人喜歡飲用50度以上的清酒。清酒的品牌也和自然季節有關,例如“松竹梅”“月桂冠”等清酒的季節感非常強。

日本的女兒節是3月3日,又稱桃花節,有女孩的家庭都要食用菱餅,一起喝加了桃花瓣的清酒。因為桃花象征春天,喝桃花酒寓意父母對女兒健康美麗的良好祝愿。陰歷8月15中秋節日本稱為“十五夜”,當天喝的酒用一種名為“芒”的植物裝飾,這種植物是秋天的象征。

日本茶的名字非常注重對季節的表現,例如新茶讓人想到春夏季,玄米茶讓人想到秋冬季。根據采摘時間不同,又分為“一番茶”“二番茶”“三番茶”“秋冬番茶”“冬春番茶”等。茶杯、茶托和茶刷的選擇也要體現明顯的季節因素,在不同季節選擇不同形狀、不同色彩的茶具。茶室的環境布局和裝飾也要隨著季節變化進行改變。同時,茶室提供的和果子同樣是季節性的。

日本人以食魚民族自居,他們吃魚非常講究季節。春季時吃鯛魚,初夏吃松魚,盛夏吃鰻魚,初秋吃鯖花魚,秋吃刀魚,深秋吃鮭魚,冬天吃金槍魚和鰣魚。

總的看來,日本和食文化對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不僅體現在食材的季節感以及在菜名菜單中融入節氣元素上,在餐具、習俗和語言等方面也有非常明顯的特征。例如,盛裝材料的器皿非常講究和季節完美的配合原則:夏季通常用質地輕薄、淺藍或淺綠色的餐具,冬季選用質地厚重、顏色為黑色或者深藍色的餐具。在語言方面,“美食”一詞的日語表達是“御馳走”,意思是主人在宴請賓客之前,要不辭辛勞地騎馬到處采集新鮮的應季食材,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美味的料理讓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