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的護理培訓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嬰幼兒的護理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嬰幼兒的護理培訓

篇1

2007年,平均利潤率超過300%的孕嬰服務市場迅速成為投資者和消費者關注的熱點領域。孕嬰服務市場是將孕婦在孕期、產后各階段的需求以及嬰幼兒的呵護需求整合成一條完整的服務鏈,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服務。主要服務項目包括,月嫂外派服務、月子餐配送、嬰幼兒游泳館(嬰幼兒水療)、嬰幼兒托管、嬰幼兒攝影、嬰幼兒理發等。

一、市場現狀以及商機體現

1、市場需求大服務量短缺

目前,我國0-3歲的嬰幼兒大約6900萬人,平均每年大約有1700萬個嬰兒誕生,平均每年將有500億元的潛在大市場,而且據有關專家預測,在2007年出生的“豬寶寶”將比2006年多增500萬,市場空間將更大。嬰幼兒服務市場還是一個新興行業,目前所能提供的服務連市場需求的10%都無法滿足。在未來的5一10年時間,該行業將穩步上升,發展迅速。

2、服務質量有待提高要求更專業、更權威

現代新型家庭觀念的轉變,由吃好睡暖的“原始追求”轉向健康環保的“高級需要”,人們現在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家庭式看護,專業的、高質量、全方位的孕嬰服務成為新的市場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月嫂服務、嬰兒托管、嬰幼兒攝影等傳統的服務項目面臨著挑戰,因為此類項目在逐漸正規化,具備各種資格證的專業營業者將搶占70%以上的嬰幼兒服務市場:另外,根據人們的需求以及對國外新型服務的借鑒,月子餐配送、嬰兒游泳、嬰幼兒理發等新型服務項目應運而生,這類項目也將隨著保健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在3―5年內成為消費的熱點。

3、目標人群特點突出消費能力強

目前,孕嬰服務市場消費人群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消費能力較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計劃生育政策使“6+1”型結構的家庭模式成為普遍,寶寶自然成為家庭消費的重心。為了寶寶將來有更強的體力和更高的智力,多數家長愿意為自己孩子高額投入:二、國內消費者有一種傳統的觀念“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雖然一些家長在經濟上并不富裕,但是為了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好,寧愿傾其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

4、入行資金門檻低利潤率高

進入孕嬰服務市場,各項服務的平均投資額大約在3―5萬元。有的項目只需要提供人員、場地以及一些簡單設施,對投資者來說,設定的門檻較低。各服務項目的平均利潤率大約在200%,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按照前期投資5―20萬元的投資規模,孕嬰服務的各個單項服務的年投資回報大約在10―50萬元左右。

二、服務項目

1、月嫂、育兒嫂外派服務

簡介:專業的月嫂具有《月嫂崗位資格職業證書》,可提供的服務內容主要有,母乳喂養指導、護理,產褥期護理、營養:新生兒護理:新生兒智能提高訓練:人工喂養:新生兒常見疾病預防:嬰幼兒輔食添加,嬰幼兒生長發育智能開發訓練等。

經營方式:成立月嫂外派服務中心,招聘具有專業技能的月嫂;或者加盟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具有培訓月嫂資格的公司。

投資門檻:5萬元

利潤:根據月嫂級別不同以及各地情況不同,月嫂工資在1000―5000之間。一家有50位月嫂的小型外派中心年收益大約10―20萬元。

投資建議:月嫂持證上崗是月嫂服務的必然趨勢,所以投資者招聘的月嫂最好持有《月嫂崗位資格職業證書》,該證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頒發。另外母嬰護理需要醫學理論,所以投資者應該與當地各大醫院的婦科、兒科保持合作。

2、嬰幼兒水療(游泳館)

簡介:在水溫度適宜的小型游泳池中加入特殊溶質后,寶寶的肚臍眼上貼了一塊“防水貼”,脖子上套一個充氣的彩色游泳圈,然后放入水中。在輕柔的音樂聲中,寶寶“四腳朝天”,隨著手腳不停劃動,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經營方式:開家小型嬰幼兒游泳館。

投資門檻:5萬元

利潤:寶寶水療費用為每次20―60元,年收益大約10萬元。利潤率為200%。

投資建議,選擇游泳館地址時,應該以各地婦幼保健站、以及各大醫院附近為首選。據業內人士分析,嬰幼兒水療設備的生產以及銷售業務利潤率也較高。一般一套水療設備都是五六百元,有些名牌產品的價格甚至達到上千元。產品的利潤一般都能達到100%。

另外,選擇合作機構和進入時機是很重要的。比如當地有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開展這一服務,即可全面進入。在醫療示范效應下,社會的認可度會迅速提升,甚至可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來推廣這一服務。

3、嬰兒早教

經營方式:加盟知名早教服務企業成立早教培訓機構

投資門檻:15―20萬元

篇2

【關鍵詞】嬰幼兒;輸液;隱患;措施

1 門診患兒輸液的隱患因素

1.1 藥物因素(醫囑問題 藥品因素 )

市場上針對嬰幼兒的藥品種類繁多,新品層出不窮,醫生很難控制新藥品針對嬰幼兒的藥劑量以及配伍用藥會導致藥劑量與嬰幼兒的年齡與病情不符。藥物名稱和外包裝極度相似,醫生在書寫病歷開藥單時書寫藥物名稱字跡欠清晰會都會導致護士配錯藥物。

1.2 環境因素(穿刺問題 藥液外滲 社會環境因素)

在我國特定的國情下,目前獨生子女占多數,往往一個患兒就醫有多名家長陪護,門診輸液室患者及家屬人員多,環境噪雜,護士工作量大且被動,在護理過程中,家長反復詢問,并且對一針成功的期望較高,在多次思維干擾的過程中,護士壓力增大,影響操作的準確度,在未能如愿的情況下,家長對護士會產生意見,容易發生矛盾和糾紛。

患兒對注射的心理反應強烈,自我約束力差,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再加上家長缺乏醫學知識或擔心孩子哭鬧,會順從孩子做一些不允許的情況,增加了輸液過程中藥物外滲導致嬰幼兒局部腫脹的現象,以及藥物污染或其他意外。

2 門診患兒輸液隱患相應的措施

2.1 加強專業培訓規范操作流程

加強兒科門診輸液護士的專業培訓,要求掌握基本操作水平的同事要不斷的提高業務素質,加強與患兒以及陪同人員的溝通與交流,并能及時對緊急事件進行應急處理的能力[2]。護士在接到門診輸液單后,首先要核對藥物以及劑量是否相宜,并要注意藥物的特殊性針對患兒進行皮試。并核對患兒的姓名以及其他信息,以免出現錯誤注射。在注射過程中要與患兒的家屬以及陪同人員進行溝通,緩解患兒的焦躁情緒并告知家屬以及陪同人員輸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藥物反應[1]。醫院也可根據情況對輸液區進行特色服務,可以配備電視機、有各種兒童讀物,墻上還貼了很多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這樣可吸引患兒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懼感,使患兒在氣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環境中完成整個輸液過程。緩解患兒的恐懼,增加了護士與患兒的親和力[4]。

2.2 加強嬰幼兒的健康知識教育與宣傳

兒科門診輸液的健康宣教應采用家長教育為主,患兒教育為輔的方法。注射前應告知家長用藥目的,注意事項,用藥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特別強調不要擅自調節輸液速度及其危害,以取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注射過程中,護士巡視時,要幫助家長將患兒抱在注射部位肢體的對側,以防家長身體觸及針頭;避免將衣物覆蓋患兒的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輸液,以免發生藥液污染、輸液反應或其它意外事件,而得不到及時救治等等。另外,采取經常性的安全教育和重點教育,使每位護士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認真執行醫囑,護士收取輸液治療單后,必須將門診病歷醫囑與醫囑單核對,包括患者姓名、年齡、藥名、劑量是否有誤,發現有疑問要及時與醫生聯系,待問題解決后方可執行。

綜上所述,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普及,患者的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護理安全措施不僅僅停留在對護理人員法制觀念的教育,以及各種規章制度的學習,重要的是落實在平時的工作中。根據我院門診輸液的特點,制定了改進輸液室的設置與合理的操作流程,加強輸液編號和姓名的雙核對制度;做好輸液患兒的巡視工作,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素質;恰當的運用護患溝通技巧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宣教活動[3]。取得家長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有效保證輸液的順利完成,提高護理質量及患兒和家長的滿意度,減少護理差錯事故及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凌云,陳朔暉,諸紀華,等.兒科門診輸液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7,42(4):328.

[2] 劉業惠,王元國.急診護士的心理健康分析與適應對策.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4):536 538.

篇3

【關鍵詞】美國;早期提前開端計劃;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教師資格標準;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3)06-0046-05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期經驗對嬰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1994年,根據《提前開始法》(Head Start Act)的重新授權,美國國會開始實施專門為低收入懷孕婦女和嬰兒、學步兒及其家庭服務的早期提前開端計劃(Early Head Start,簡稱EHS)。早期提前開端計劃通過為嬰幼兒及其家庭提供教育、健康、營養、社會及其他服務,改善孕婦的健康狀況,促進嬰幼兒身體、社會、情緒和認知的發展,提高父母照顧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幫助父母實現經濟獨立等目標。〔1〕

早期提前開端計劃從實施起就受到美國政府和民眾的極大關注。2009年《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為提前開端計劃和早期提前開端計劃撥款10億美元,用于擴展對3歲以下嬰幼兒及其家庭的早期教養服務,這極大地推動了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擴展。截至2011財政年度,該計劃已在美國50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波多黎各和維京群島設有1027個服務站點,為147000名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服務。〔2〕

早期提前開端計劃有三種主要的組織形式:一是以托幼中心為基礎的形式,以托幼中心為0~3歲嬰幼兒提供早期教養服務為主;二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形式,以家庭訪問員對嬰幼兒家庭進行家訪服務為主;三是混合形式,提供上述兩種形式的綜合服務。此外,還有少數根據本地特色形成的地方方案,如一些社區的家庭日托等。〔3〕其中,以托幼中心為基礎的形式與我國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的形式較為接近。因此,本文討論的美國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教師限定為以托幼中心為基礎的早期教養機構中的教師。早期提前開端計劃規定,早期教養機構的幼師比最高為4∶1,每個活動室最多8名嬰幼兒,配備2名具有合格資質的教師。教師沒有教師和保育員之分,均作為主要照顧者,為嬰幼兒提供連續的保教服務。〔4〕若是州、部落或者地方的相關規定更加嚴格,則參照當地規定執行。

教師是決定兒童發展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提前開始法》(2007)(Head Start Act of 2007)、《提前開端計劃執行標準》(Head Start Performance Standards)、《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第45號《公共福利法》(45 CFR,2008)等,均對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教師資格標準作了詳細規定。完善的教師資格標準是早期提前開端計劃取得成功并不斷擴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其相關規定值得借鑒。

一、早期提前開端計劃教師入職標準

1.身心健康要求

第45號《公共福利法》規定,所有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工作人員必須通過基礎健康檢查(包括肺結核篩查)才能錄用,就職期間還必須定期進行體檢復審,以確保沒有傳染病。此外,工作人員應心理健康狀況良好,早期教養機構必須留存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信息。〔5〕

2.犯罪記錄審查

《提前開始法》(2007)規定,全美所有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工作人員在就職前必須通過州、部落或者聯邦的犯罪記錄審查,還必須通過機構所在地行政管轄區法律所要求的州、部落或者聯邦的犯罪記錄審查或聯邦法律規定的其他犯罪記錄審查。〔6〕通過犯罪記錄審查的人員才有被錄用的可能性。

3.語言文化要求

第45號《公共福利法》規定,所有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工作人員在服務于非英語母語兒童及其家庭時,必須熟悉兒童的民族背景和傳統,必須能直接或者通過翻譯與兒童及其家庭成員進行有效溝通,盡可能為沒有英語基礎或英語水平較低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良好服務。〔7〕此外,當活動室中大多數嬰幼兒講同一種語言時,至少要有一名教師會用這種語言與嬰幼兒及其家庭進行有效溝通。〔8〕

4.經驗和培訓要求

第45號《公共福利法》規定,所有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教師必須經過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嬰幼兒發展、嬰幼兒安全護理、與嬰幼兒家長以及其他教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等。教師必須具有必要的經驗,以便與嬰幼兒建立連續的、牢固的、支持性的關系。教師還必須具有兒童成長與發展的理論和原則、嬰幼兒早期教育、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培訓經驗。〔9〕

5.資質認證要求

《提前開始法》(2007)對早期提前開端計劃教師的資質認證有明確要求。

(1)截至2010年9月30日,為嬰幼兒及其家庭提供直接服務的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教師至少要獲得兒童發展助理證書(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 Credential,簡稱CDA),并已接受過嬰幼兒早期發展培訓(或者其他等效培訓)。

(2)截至2012年9月30日,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所有教師均應接受過重點針對嬰兒和學步兒發展的兒童早期發展培訓(或者其他等效培訓)。〔10〕

隨著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不斷擴展,全美范圍內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急需大量教師。一些地區很難招聘到符合《提前開始法》(2007)要求的具有兒童發展助理證書的教師,師資缺口很大。針對這一情況,提前開端辦公室(Office of Head Start)在2011年了《提前開端計劃教師的法定學歷和資質要求》(Statutory Degree and Credentialing Requirements),對早期提前開端計劃替補教師的招聘作了明確規定:若早期提前開端項目已用盡各種方法仍無法招聘到符合資質的教師,則可以雇用符合下述條件之一的人員。一是具有相關領域的證書而且經過了嬰兒和學步兒教養的課程培訓。二是在過去的5年內,完成了至少120小時的兒童早期教育培訓,內容必須包括與0~3歲嬰幼兒發展相關的內容。三是在托幼機構的0~3歲年齡組工作,具有至少480小時的專業工作經驗。〔11〕

二、嬰兒/學步兒兒童發展助理證書資質認證標準

如上所述,《提前開始法》(2007)規定截至2010年 9月30日,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教師至少要獲得兒童發展助理證書(CDA)。CDA由早期兒童專業認證委員會 (the Council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管理。CDA在美國的幼教領域受到普遍認同。目前CDA細分為學前(preschool)、嬰兒/學步兒(infant/toddler)、家庭育兒(family child care)、家庭訪問員(home visitor)四種類型。其中,嬰兒/學步兒CDA(Infant/Toddler 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 Credential)是特別針對早期提前開端計劃設定的,其資質認證標準如下。〔12〕

1.基本要求

申請者必須具有高中畢業文憑,或同等學歷,或就讀于學前教育職業學校的初中或高中,具有基本的語言、閱讀和書寫能力。

2.能力標準

這是對嬰兒/學步兒CDA申請者進行現場評估時采用的國家標準。標準包括六項內容:建立和維持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環境,提高嬰幼兒的身體和智力水平,支持嬰幼兒的社會性和情緒情感發展并為其提供積極的指導,與家庭建立積極有效的關系,制訂并實施一項適合于嬰幼兒需要的活動計劃,致力于持續化的專業發展。

3.學習培訓要求

申請者需要獲得正規培訓機構提供的5年內120個小時的兒童早期教育培訓證明。培訓必須包含8項內容,分別是:規劃一個安全和健康的學習環境,促進嬰幼兒的身體和智力發展,支持嬰幼兒的社會化和情感發展,和家庭建立良好關系,有效管理項目運行,持續推進專業發展,觀察和記錄嬰幼兒的行為,掌握嬰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原則。在120個小時的培訓時間里,這8項內容每項至少要占10個小時。

4.實踐經驗要求

申請者需要在過去5年內,在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中有480 小時直接面向嬰幼兒的工作經驗,且必須包括分別針對小嬰兒(出生~8個月)、爬行兒(9~17個月)、學步兒(18~36個月)的工作經驗。

5.現場評估要求

申請者需要在過去的6個月內,接受一名早期教育專業顧問的現場評估。在現場評估中,申請者需要與至少3名嬰幼兒進行互動,且小嬰兒、爬行兒、學步兒至少各占1名。早期教育專業顧問會根據能力標準的要求,利用《教師技能測查表》等工具,對申請者進行一次或者連續多次的觀察評估。

6.考試與面試

申請者達成上述要求后,可以正式提交資質申請。早期兒童專業認證委員會通常會指定一位代表處理這一申請,包括收集與資質申請相關的文件,安排申請者完成兩小時的有關早期教育研究文獻的多項選擇題考試,面試申請者有關早期嬰幼兒護理和教育的實踐能力等。順利通過考試與面試后,符合要求的申請者可以獲得由早期兒童專業認證委員會頒發的嬰兒/學步兒CDA。這一證書的有效期為3年,之后每5年更新一次。

三、對我國的啟示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主要是為3~6歲幼兒教育機構培養教師,對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的師資培養不夠重視。為了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視0至3歲嬰幼兒教育”的目標,我們可以參考美國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教師資格標準,抓緊制定我國的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的教師標準。

1.教師入職標準內容全面,以保護嬰幼兒的身心安全

美國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教師資格標準不僅對教師的教育資質、經驗及培訓經歷等有明確規定,而且要求教師必須身心健康,沒有犯罪記錄。這是因為0~3歲嬰幼兒的身體機能發育尚不完全,教師的身體狀況會直接影響嬰幼兒的健康,也是因為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的教師要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如果教師心理不適或修養不足,很可能產生職業倦怠,會直接危害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限制有犯罪記錄的人員進入嬰幼兒教師隊伍,也體現了學前教育的特殊性,體現了對嬰幼兒身心安全的保護。我國制定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的教師標準時,也有必要對教師的身體狀況作出詳細規定,還應引入教師職業測評機制,考察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職業興趣、職業人格和能力傾向等,以保證招收合格人員從事嬰幼兒教養工作。對教師進行入職前的犯罪記錄檢查,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嬰幼兒傷害事故的發生。

2.關注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體現保教合一的理念

早期提前開端計劃要求每個班級配備2名具有合格資質的教師,且2名教師沒有教師、保育員之分,均作為主要照顧者,為嬰幼兒提供保育和教育的綜合服務。此外,早期提前開端計劃要求教師在入職前必須接受過與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相關的培訓。這些規定都表明早期提前開端計劃對教師兼具0~3歲嬰幼兒保育和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視。

目前,我國的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大多采用與幼兒園類似的配置,有教師,有保育員。教師主要負責教育工作,保育員主要負責保育工作,保教各行其事。事實上,這種分工不太適用于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養工作,因為與3~6歲幼兒比,0~3歲嬰幼兒的身體、智力、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更為密切地交錯在一起,日常的生活照料正是促進嬰幼兒發展的好機會,而不是局限在一些所謂的教育活動上。因此,我國在制定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的教師標準時,可以借鑒美國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經驗,嘗試打破保育人員和教育人員的區分,強調教師要兼具保育與教育能力,以體現保教合一的理念,全方位促進嬰幼兒發展。

3.避免學歷門檻過高,看重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培訓經歷

美國早期提前開端計劃規定教師的資質下限為獲得兒童發展助理證書(CDA),而CDA對學歷的要求是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近年來更是放寬到就讀于學前教育職業學校的初中或高中生也可以申請。盡管對學歷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早期提前開端計劃的教師入職標準、替補人員招聘要求及CDA資質認證標準等均對教師的培訓經歷和實踐經驗提出了詳細規定,以保證教師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有研究者建議,在設定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教師的學歷要求時應充分考慮到早期教育的定位。若過分重視0~3歲嬰幼兒的早期機構教育,可能會對嬰幼兒早期的家庭教育形成沖擊。〔13〕此外,從事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工作的勞動強度大,但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卻不高。如果對教師的學歷要求過高,不利于吸引對這項工作有熱情的人員參與。我國還是一個并不富裕的人口大國,盲目提高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教師入職時的學歷標準并不現實。更可行的或許是制定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教師的資格認證標準,建立相應的培訓制度,以吸引更多有志者從事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工作。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范類畢業生可以直接獲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不過,由于專業設置的局限,當前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很少涉及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的內容。因此,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教養機構教師的資格認證標準應要求申請者必須通過與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相關的科目考試。此外,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工作的實踐性很強,因此,在資格認證標準中必須體現對申請者實踐經驗的要求。與此相對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應保證學生有到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實習的時間,以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在資格認證標準的考核中,除了常規考試和面試外,還應有現場評估環節,以考察申請者的實踐經驗和專業能力。

4.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國早期提前開端計劃十分強調教師要熟悉嬰幼兒的民族背景和文化傳統,具有相應的外語能力。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是有效開展早期教養服務的前提。我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語言、民俗和育兒習慣有很大不同。0~3歲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開辦的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若能適當任用雙語教師或少數民族教師,不僅有助于少數民族嬰幼兒學習本民族語言,傳承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還可以有效減輕家長在接受早期教養服務時的心理障礙。因此,在制定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的教師標準時,可適當放寬對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學歷要求,重點培養雙語教師,通過職前培訓和在職進修,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此外,可以依托高校的辦學優勢,通過委托培養、定向培養等形式,吸引更多符合條件的少數民族畢業生從事少數民族地區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工作。

5.建立教師資格更新制度,形成教師終身學習激勵機制

美國早期提前開端計劃適用的嬰兒/學步兒兒童發展助理證書的有效期為3年,此后每5年更新一次,以確保教師及時獲取最新的為嬰幼兒及其家庭服務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資格終身制確實不利于激勵教師終身學習,很難形成有競爭力的職業氛圍,會阻礙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教師資格終身制的另一弊端是因為缺乏后續認定程序,很難淘汰那些在實際工作中并不勝任的教師。在我國制定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機構的教師標準時,可以考慮實行教師試用期制度,在試用期前、后均考核合格者方可取得教師資格證書,還應該明確教師資格證的有效期,建立相應的再教育機制,規定教師在資格證期滿后必須完成規定的培訓后才能重新申領,也可以考慮將教師再教育機制與教師職稱評定機制相結合,建立促使教師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動力機制和約束機制,以調動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6〕 〔10〕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ACF.Head Start Act of 2007〔EB/OL〕.〔2011-12-15〕.http://eclkc.ohs.acf.hhs.gov.

〔2〕Early Head Start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Early Head Start Program facts fiscal year 2011〔EB/OL〕.〔2012-02-11〕.http://.

〔3〕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ACF.Early Head Star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EHSRE) study(1996-2010)〔EB/OL〕.〔2011-09-22〕.http://.

〔4〕 〔5〕 〔7〕 〔8〕 〔9〕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ACF.Head Start Program performance standards and other regulations 〔EB/OL〕.〔2012-03-03〕.http://eclkc.ohs.acf.hhs.gov.

〔11〕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ACF.Statutory degree and credentialing requirements〔EB/OL〕.〔2011-12-15〕.http://acf.hhs.gov.

〔12〕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 Credential (CDA)〔EB/OL〕. 〔2011-11-02〕 .http://.

〔13〕何敏.中外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的比較與思考 〔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388(12):28-33.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of EHS in USA

and Its Enlightenment

Dong Sufa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篇4

經過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市第一期計劃生育貧困家庭育嬰員培訓班順利結束了。首先,我代表市人口福利基金會向全體學員表示衷心的祝賀!祝賀你們經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勞動技能,取得了育嬰員職業資格,今后就可以運用自己的勞動本領來回報社會,同時改變自己的命運。其次,感謝*創航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為舉辦這期育嬰員培訓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使培訓班取得了預期的成績。第三,感謝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云、黃埔六區人口計生局,感謝你們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保證了這期育嬰員培訓班的順利進行。

一、培訓班基本情況

這期計劃生育貧困家庭育嬰員培訓班是市人口福利基金會出資,國家人口計生委早期教育基地*創航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承辦的。培訓班于11月5日開班,來自*市6個主要城區共33名低保、低收入、無業、失業計劃生育家庭的貧困母親參加了培訓。在為期10天的培訓學習中,*創航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本著教學相長的原則,著重訓練學員的動手實操能力,在《育嬰師國家職業資格教程》大綱的指示下,引導學員們分別從嬰幼兒營養搭配、嬰幼兒動作技能發展、嬰幼兒常見疾病預防及護理、嬰幼兒行為及人格培養、嬰幼兒心理發展、嬰幼兒早期課程等方面深入地學習了0-3歲嬰幼兒的科學教養方式。每一位學員都在實操老師的指導下親身實踐,對嬰幼兒主、被動操,親子游戲等教學方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使每一位學員通過培訓都具備了成為一名合格育嬰員的能力。培訓結束后,有29人順利通過了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獲得了由國家勞動部門頒發的《育嬰師(五級)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其中2人理論考核未能通過,獲得由*市就業訓練中心頒發的結業證書;另有2人缺考),考核通過率達到了93.5%。

參加培訓的學員對本次培訓學習感觸很深,認為通過本次培訓使自己掌握了系統、科學的育兒知識,填補了自己在嬰幼兒教養方面的知識空缺。通過考試取得的職業資格認證更為自己將來從事嬰幼兒養護、教育方面的工作擴寬了渠道,能夠更好地靠自己的能力創造再就業的機會,可以重新投身社會,服務社會。學員們對于承辦方--創航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的培訓組織工作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授課老師的課堂講授能力、專業水平良好,培訓反饋評分達到93分(滿分108分)。

這次培訓工作得到了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云、黃埔六區的大力支持,在年終考核各方面工作特別忙的情況下,這六個區人口計生局抽出時間開展對低保、低收入、無業、失業人員的宣傳發動、征集報名、資格審查、名單匯總上報等項工作,使我們最終順利完成了這件造福于計劃生育貧困家庭的好事,也幫助我們積累了可貴的經驗,為下一步全面開展計劃生育貧困家庭育嬰員培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擴大覆蓋面,使更多計劃生育貧困家庭受益

在第一期計劃生育貧困家庭育嬰員培訓班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明年市人口福利基金會準備將這件造福于貧困計劃生育家庭的好事、實事繼續做下去,擴大覆蓋面,使更多貧困計劃生育家庭受益。具體設想是:在各區、縣級市各舉辦一期計劃生育貧困家庭育嬰員培訓班,吸收低保、低收入、無業、失業計劃生育家庭的育齡對象參加培訓。只要各區、縣級市人口計生局組織人員,我們可以送教上門,把學習班辦到貧困計劃生育家庭的家門口。這樣,一來可以讓更多貧困母親參加學習,享受到社會的關愛;二來可以方便貧困母親就近參加學習,便于照顧家庭。只要是屬于低保、低收入、無業、失業的計劃生育家庭,又愿意學習育嬰員勞動技能的,費用都可由市人口福利基金會承擔。

(二)廣開籌資門路,爭取更多資金造福于民

篇5

關鍵詞:霧化吸入;嬰幼兒哮喘;急性發作;臨床療效;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176-01

哮喘作為一種呼吸道的慢性病,在目前國內中的發病率日漸增長。為許多患者帶來呼吸上的困難和心靈上的困擾,嚴重時甚至會由于呼吸不暢而導致死亡。哮喘的發病不僅局限于年老的人,在嬰幼兒群體中也普遍存在,嬰幼兒的急性哮喘發作更是會帶來很大的社會衛生問題,不容忽視,氧驅動霧化氣吸入的方法為治療嬰幼兒急性哮喘的發作頗具治療效果,并且安全性較高,應該在對控制嬰幼兒的哮喘中廣泛使用,減少患者和家長的痛苦。

1哮喘概況

哮喘疾病的發病率之高和涉及范圍之廣,已經使之成為了當前醫藥衛生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其在嬰幼兒領域的急性發作更是引起了社會和醫學界的關注。哮喘又稱之為支氣管哮喘,它是由多種炎性細胞參與其中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的變態炎癥性疾病。對于嬰幼兒來說,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最常見的呼吸道慢性病和氣道高反應性疾病,目前,發病率和死亡率只增不減,臨床主要表現為胸悶、呼吸障礙、雙肺嘯鳴等,嚴重的威脅著嬰幼兒的身體健康。

2患者材料與治療方法

哮喘病在兒童群體中的發病率也呈日漸上升的狀況,為了減少嬰幼兒的痛苦,醫學界一直在為其治療方法進行努力,本次研究的患者是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間我院的嬰幼兒哮喘急性發作患者96例,其基本情況如下。

2.1患者資料:本次研究的96例患者均為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間,經醫院確診的嬰幼兒哮喘急性發病患者,全部符合全國兒科哮喘防治協作組制定的嬰幼兒哮喘診斷標準。其中男53例,女43例;年齡為5.5個月-4歲,平均年齡1歲。將96例嬰幼兒患者根據就診的先后順序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對照組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和性別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

2.2治療方法

治療組:治療組的用藥方法包括常規的治療方法,(即10毫克病毒唑靜脈滴注和5毫克沐舒坦靜脈滴注)和霧化吸入(即0.5毫升的普米克令舒加2.5毫升的博利康尼霧化液和5毫升的注射用水)。將霧化吸入采用眼驅動的霧化裝置和面罩給藥的方式,每日兩次,每次的吸入時間為10分鐘,樣的流量速度為每分鐘6毫升。

對照組:對照組的用藥方法是,每日兩次,每次0.2毫克的靜脈滴注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外加與治療組同樣的10毫克病毒唑靜脈滴注和5毫克沐舒坦靜脈滴注的常規方法。

對這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進行臨床觀察和療效評估,在治療后的30分鐘開始進行患兒的哮鳴強弱、肺部聽診的比較,在治療后的24小時再進行皮癢飽和度的對比、哮喘分度比較和安全性對比,治療5天后進行療效的對比。

3結果分析

經過兩組患兒不同方法治療后的觀察和比較發現,治療后30分鐘,患兒的肺部聽診效果差異顯著,24小時后的哮喘分度沒有明顯的差異性,5天后哮喘分布差異不明顯。此外,不同的霧化吸入療效存在較大的差異,治療組明顯佳于對照組,治療組在30分鐘內的顯效為95%,對照組為75%;治療組在治療24小時后只有1例出現哮喘加重的現象,對照組則有4例;5天后的顯效為,治療組97%,對照組91%。

4討論

哮喘的發病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其中,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在誘發嬰幼兒哮喘的因素中最為常見。嬰幼兒由于年齡的原因,支氣管腔狹窄,發育不完全,一旦哮喘的急性發作不能夠及時得到控制就會很容易使病情加重。在治療中采用靜脈滴注的方法滴注糖皮質素的治療成本偏大,然而氧霧化吸入的方式則更具優越性,應該作為兒童哮喘急性發作的首選控制方法。

5結語

嬰幼兒哮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當前國內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成為了醫學界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一直沒有間斷對其進行治療的研究和實踐。氧驅動霧化吸入的方法,是醫學界在不斷努力中發現的一種療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療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嬰幼兒患者的呼吸痛苦和死亡的威脅。但是,對于嬰幼兒患者的哮喘急性發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突發的因素影響著整體的治療,這要求院方和醫師再接再厲,盡一切可能,不放過一次治愈的希望。

參考文獻

[1]劉海華, 聶行江. 愛喘樂吸入輔助治療嬰幼兒哮喘療效觀察[J]. 實用臨床醫學, 2010,(09).

[2]肖俊. 霧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與異丙托溴銨治療兒童哮喘急性發作64例[A]. 《醫藥導報》第八屆編委會成立大會暨2009年度全國醫藥學術交流會和臨床藥學與藥學服務研究進展培訓班論文集[C], 2009

篇6

【關鍵詞】 嬰幼兒;喂養知識;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1年3~5月,對帶小孩到市婦幼保健所兒童門診進行入托體檢的3歲以下兒童家長隨機進行問卷調查。

12 方法 用自制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要求被調查者當場作答、即時交回答卷。內容主要包括被調查者一般情況、母乳喂養知識、輔食添加、食物營養等相關知識、調查表共10題,按每題10分計算,全部答對的得10分,未答完全者按每小題實際得分計算、總分100分,共發放調查表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5份,回收率為95%。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回答正確率分析,正確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問卷調查對象一般情況,本次調查兒童家長485人,其中男180人,女305人。文化程度:小學16人,占330%;初中101人,占2082%;高中(中專、技校)153人,占3154%;大專141人,占2907%;本科及以上74人,占1525%。職業主要以個體、工人、干部、教師、公司職員為主。

22 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調查結果表明,兒童家長獲得科學喂養知識的主要來源依次為親朋好友、醫護工作者、電視、廣播、網絡、書籍、報刊等。

23 家長對嬰幼兒科學喂養知識的知曉情況,按最高分100分,最低分5分,按60分及以上為知曉,知曉人數385人,知曉率為7938%,其中80分以上的182人,僅占3753%。調查結果表明,兒童家長對輔食添加知曉率較高,而對食物營養知曉率較低,見表1。

4 文化程度的不同影響調查對象對科學喂養知識知曉情況,不同文化程度,科學喂養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5 不同職業與科學喂養知識知曉情況,教師組知曉率最高,為9230%,知曉率最低者是無業及待業組,為4613%;不同職業科學喂養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表3

31 嬰幼兒科學喂養知識普及率 嬰幼兒科學喂養知識普及率是《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中主要目標內容之一,也是反映兒童營養水平的一項指標。對嬰幼兒家長定期宣傳科學喂養知識使他們掌握相關知識,對提高兒童營養水平,增強兒童體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嬰幼兒家長的科學知識知曉率平均為8783%,達到綱要要求達到85%普及率,表明本市對嬰幼兒家長科學喂養知識宣傳工作取得較好的效果。

本次調查發現,兒童家長對輔食添加時間,斷奶時間的知識知曉率高;4個月全母乳喂養率低;對鋅、鐵、鈣食物的知曉程度低。由于這些營養素的缺乏,將會導致兒童生長發育停滯,缺鐵性貧血,佝僂病等疾病。因而幫助兒童家長掌握哪些食物含對人體有益的豐富營養素,可降低小兒缺鐵性貧血,佝僂病等常見病的發病率。

嬰幼兒家長的母乳喂養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兒童家長尤其是母親是否掌握科學的喂養知識,是兒童健康的關鍵因素[2]。本次調查中兒童母親都普遍認識到母乳喂養的優點,但4個月全母乳喂養率僅在4515%低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提出“到2010年實現嬰幼兒母乳喂養率85%以上的目標”[3]。因此加強母乳喂養知識宣傳,提高母親自身素質,樹立堅持母乳喂養的觀念,才能提高母乳喂養率,使寶寶健康成長。

調查發現文化程度及職業的知曉程度有關。文化程度高的家長明顯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長知曉率高,在統計學上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因為文化程度高的家長重視優育優教,注意科學喂養更愿意了解和接受科學喂養知識。不同職業的知曉率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知曉率較高的是教師、干部、職員;最低的是無業及待業人群。提示我們應該著重提高文化程度較低家長的科學喂養知識水平。

32 加大宣傳科學喂養知識的力度,加強兒童保健工作。定期給幼兒園保教人員進行兒童喂養知識培訓;定期給兒童家長做衛生保健知識宣傳和指導,力求讓每位家長了解科學喂養知識,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提倡母乳喂養,掌握育兒方法及時添加輔食,適時斷奶。注意斷奶后的膳食營養,注意各種微量元素的攝入。保證小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普及科學喂養知識,關鍵在于醫護人員重視和兒童家長意識提高相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在主要通過醫生咨詢和健康教育講座傳播方式以外,還應采取多種形式如電視、廣播、網絡、書籍、報刊、宣傳板等方式進行宣傳,讓家長全面掌握嬰幼兒科科學喂養知識,改善兒童營養狀況,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國務院法制辦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第1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篇7

一、工作目標

通過實施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服務,提高嬰幼兒健康保障水平,使體弱兒及時得到干預,減少健康危險因素,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具體目標是年度轄區。

1、新生兒訪視≥90%;

2、兒童健康管理率≥90%;

3、兒童系統管理率≥90%。

二、范圍和對象

范圍:轄區2鎮,9個辦事處。

對象:轄區內0-36個月所有居住兒童。

三、服務內容

1、新生兒家庭訪視:新生兒出院后1周內,醫務人員在新生兒家中進行,同時進行產后訪視。了解出生時情況、預防接種情況、在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的地區了解新生兒疾病篩查情況等。觀察家居環境,重點詢問和觀察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臍部情況等。對新生兒測量體溫,記錄其出生時身長、體重,進行體格檢查,同時建立《嬰幼兒保健手冊》。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家長進行母乳喂養、護理和常見疾病預防指導。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種卡介苗和第1劑乙肝疫苗,提醒家長盡快補種。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受新生兒疾病篩查,告知家長到具備篩查條件的醫療保健機構補篩。

2、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新生兒滿28天后,結合接種乙肝疫苗第2針,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隨訪。重點詢問和觀察新生兒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情況等。對其進行身長、體重測量和發育評估。

3、嬰幼兒健康管理:滿月后的隨訪服務均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時間分別在3、6、8、12、18、24、30、36個月齡時,共8次。有條件的地區,建議結合兒童預防接種時間增加隨訪次數,特別是2、4、5、15月齡時。隨訪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這次之間的兒童喂養、患病等情況,為兒童進行體格檢查、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心理行為發育、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傷害預防、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在兒童6-8、18、30個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對發現有輕度貧血兒童的家長進行健康指導。

4、根據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雙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兒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根據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狀況和健康狀況增加隨訪次數。對低體重、消瘦、發育遲緩、中、重度貧血等發育異常兒童分析原因,及時轉診。

5、兒童健康管理在時間上應與預防接種相結合。每次預防接種前,均要對兒童進行預防接種禁忌癥的評估。同時為滿足生長發育監測的需要,除上述規定的訪視和隨訪時間外,在兒童每次接受免疫規劃范圍內的預防接種時,應對其進行體重、身長測量,并將結果記錄在生長發育圖上。

四、服務要求

1、掌握信息,訪視建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或村衛生室要及時掌握本轄區的兒童出生情況,獲取嬰兒出生信息,在嬰兒出院后7天內進行第一次家庭訪視,建立《嬰幼兒保健手冊》,填寫《新生兒家庭訪視記錄表》,并收回第一次服務卡。

2、按時隨訪,定期指導。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按時開展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和滿月后嬰幼兒的8次隨訪服務。每次服務后填寫相應隨訪服務記錄表,并收回相應服務卡。對發現的高危新生兒及體弱兒要實施專案管理,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并及時轉診,定期隨訪。

五、組織實施

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工作是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醫療衛生單位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精心組織,將其納入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統籌安排,全面做好兒童保健工作。

(一)明確職責

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要通過孕產婦保健、預防接種、門診等途徑掌握轄區中的適齡兒童數。按《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要求,為0-36個月嬰幼兒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并做好轄區內兒童系統保健管理和體弱兒的初篩、轉診和隨訪服務,按時統計上報有關信息。

2、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

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指導下,協助承擔轄區內兒童保健服務任務。

3、婦幼保健機構

區婦幼保健院是轄區內婦幼保健工作的技術指導中心,要根據轄區實際,細化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結合兒童保健常規工作,對本轄區開展的0-36年月兒童健康檢查服務工作實行專項技術指導和業務管理,定期開展檢查、考核與評價。

(二)設計、印制嬰幼兒保健手冊

《嬰幼兒保健手冊》和保健服務卡是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服務的主要記錄載體,是反映兒童健康管理業務開展程度重要憑據。區婦幼保健院要按照國家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服務規范要求,統一設計、統一編號,登記發放,嚴格管理。

(三)保障服務能力

1、開展兒童健康管理的機構應當具備所需的基本設備和條件,從事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員應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并接受過兒童保健專業技術培訓。

2、設兒童保健室、診斷室。

3、有診斷桌椅、檢查床、資料柜、兒科檢查設備等。

篇8

1.1一般資料。急診觀察室、呼吸科、神經科護理人員為調查對象,共計120人,其中年齡20~45歲。學歷本科為75人,大專37人,中專8人;職稱:中級31人,初級及以下89人;工作年限:1~5年40人,6~10年45人,10年以上35人。工作科室:輸液室50人、急診觀察室18人、呼吸科29人、神經科23人。當日住院留察輸液患者共計578例,當日實際使用精密過濾輸液器患者495例。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本研究采用現場查看加自制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四個科室一次性精密過濾輸液器使用情況進行查看,以本院藥學管理辦公OA公布要求“需使用精密過濾輸液器的藥物”為標準進行評定;同時對當班護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采用自制的影響精密過濾輸液器使用相關因素調查表,初步擬定12項因素,以多選作答,如護理人員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補充。記錄被調查者的科室、年齡、性別、學歷、工作年限、職稱等資料。

1.2.2統計學方法。數據錄入SPSS11.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一次性精密過濾輸液器的使用率。當天應該使用一次性精密過濾輸液器的患者518例,實際使用495例,其精密過濾輸液器實際使用率為95.55%。

2.2影響一次性精密過濾輸液器使用的相關因素。

3討論

本研究顯示,我院一次性精密過濾輸液器的使用率為95.55%,使用情況良好。說明大部分的護理人員有良好的閱讀藥物說明書的習慣,能夠嚴格按照用藥管理的要求,對科室中常用精密過濾輸液器藥物能正確掌握其正確的輸注方法并自覺地執行。但對當班人員的隨機調查也顯示,在影響一次性精密過濾輸液器使用的相關因素中,影響最多的前3個因素分別是:不知道那些藥物需要精密過濾,未及時了解新藥的準確輸注方法,不知道需要精密過濾的藥物未使用產生的后果;有此觀念的護理人員占到29.16%~35.00%。說明臨床護理人員的主觀因素仍然是影響精密過濾輸液器使用的主要因素。由于臨床中輸液用具的選擇通常是護理人員決定的,與護理人員的業務知識及責任心有關。因而提示還有接近1/3的護理人員平時不注重對業務知識的學習與更新,不能及時準確的掌握藥物的輸注方法,其結果必然會影響藥物的使用療效甚至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導致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因此醫院用藥管理部門和護理管理者應加強對臨床護理人員的藥物準確輸注相關知識的培訓,除了常規定期在辦公OA網上新藥推廣說明,說明藥物的作用、正確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應的防護外,對于病房新開始使用的藥物,也應及時給臨床科室以書面或口頭的指導,護士長及時組織學習,督導,反饋。對不按照要求使用,即使沒有引發嚴重后果者,也要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每日或每周的晨間提問,可集中學習提問,養成護理人員新藥使用前有閱讀說明書的習慣,同時關注用藥管理信息內網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收集科室常用藥物,特殊藥物,新增藥物的說明書裝訂成冊,供實習生、新職工和規范化輪轉的護理人員查閱。

篇9

【摘要】 目的 調查陜西關中農村嬰幼兒智力運動發育水平狀況及影響因素。方法 按照整群抽樣原則隨機抽取陜西關中地區10個縣區,共計430名健康嬰幼兒。采用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BSID)測評智力發展指數(MDI)和運動發展指數(PDI)。結果 家庭經濟收入與MDI隨著月齡的增加相關性逐漸增強,呈中等程度正相關(r=0.044~0.502);上臂圍與MDI隨著月齡的增加相關性增強,呈弱正相關(r=0.078~0.383)。家庭經濟收入與PDI隨月齡的增加相關性逐漸增強(r=0.040~0.499);上臂圍與PDI在11月前呈正相關(r=0.028~0.239),而在11月后隨月齡的增加漸呈中等強度的負相關(r=-0.023~-0.379)。母親文化程度不同的嬰幼兒間MD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智力;運動;陜西農村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ants mental and motor development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countryside of Shaanxi Provinc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 sampling,we sampled 430 healthy infants totally from 10 districts in the area of Guanzhong in Shaanxi Province. We applied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 to measure the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PDI). Results Along with the increment of month ol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income and MDI gradually reinforced and manifested moderate one (r=0.044~0.50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DI and upper arm circumference increased and showed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inferior (r=0.078~0.38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income and PDI gradually reinforced (r=0.040~0.499). The value of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between upper arm circumference and PDI was 0.028~0.239 in the infants before 11 months, while it was -0.023~-0.379 in the infants after 11 months representing moderate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infants whose mothers had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differed in MDI and there were obvious discrepancies (P

KEY WORDS: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 mental; motor; countryside of Shaanxi Province

嬰兒期是人生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階段。此階段如能識別發展的風險因素,并在障礙出現以前進行早期干預,對以后的兒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的智力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均具有重大的影響[1]。有研究資料表明,母親生育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胎次及出生時Apgar評分與嬰兒智力及精神運動發展相關[23]。為了解陜西關中農村嬰兒智力及精神運動發展狀況,我們對430名嬰幼兒采用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進行評估,并探討影響嬰兒智力及精神運動發展的因素,以期為提高我國西部人口素質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整群抽取陜西省關中地區10個縣區農村長期居住的2~30個月的430名健康嬰幼兒。入選標準:足月,出生體重2500~4000g,非雙胎,無產時窒息,無明顯畸形,家族無遺傳病史者。其中男215名,女215名。

1.2 方法

1.2.1 填寫調查問卷表 自行設計人口社會學資料調查問卷表,由測評者詢問家長后如實填寫,包括父母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性格、家庭人口數、家庭氣氛、經濟水平、母孕期情況等。

1.2.2 智力發展指數(MDI)和運動發展指數(PDI)的評價 采用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BSID)進行MDI和PDI的評價。此量表包括智力量表163項,用來評估兒童的認知和語言功能;精神運動量表81項,用來評估兒童軀體運動和手的精細運動能力。BSID的項目按難度排列,每項目按通過和不通過二級評分。智力量表的執行結果用標準得分MDI表示;運動量表的執行結果用標準得分PDI表示。這兩種標準分均為平均數100,標準差為16。由經過專業培訓的醫務人員對430名嬰幼兒進行智力、精神運動發育評估。

1.3 結果判定 根據等級進行判定:130以上為非常優秀,120~129為優秀,110~119為中上,90~109為中等,80~89中下,70~79為臨界狀態,69以下為發育遲滯。

1.4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 13.0軟件包做統計學處理。不同月齡嬰幼兒的MDI、PDI與家庭經濟收入采用線性相關分析;嬰幼兒性別、母親文化程度、家庭類型與嬰幼兒MDI、PDI的分析采用F檢驗。以P

2 結

2.1 不同月齡嬰幼兒的智力和運動發展狀況 430名嬰幼兒智力和運動發展指數的得分優秀者分別占10.8%、12.0%,中等以上分別占89.7%、93.3%(表1)。表1 430名嬰幼兒的MDI和PDI的分布情況

2.2 家庭經濟收入與MDI的關系 家庭經濟收入與MDI隨著月齡的增加相關性逐漸增強,并呈中等程度的正相關(r=0.044~0.502);上臂圍與MDI隨著月齡的增加相關性增強,呈弱正相關(r=0.078~0.383,表2)。表2 MDI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

2.3 家庭經濟收入與PDI的關系 家庭經濟收入與PDI隨月齡的增加相關性逐漸增強,呈正相關(r=0.040~0.499);上臂圍與PDI在11月前呈正相關(r=0.028~0.239),而在11月后隨月齡的增加漸呈中等強度的負相關(r=-0.023~-0.379,表3)。

2.4 嬰幼兒性別之間MDI及PDI的比較 性別之間MD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5 母親不同文化程度之間MDI及PDI的比較 嬰幼兒MDI高低與母親文化程度有關,表現為母親文化程度高的MDI均值明顯高于母親文化水平低的嬰幼兒(P

2.6 不同家庭類型之間MDI及PDI的比較 顯示聯合家庭的MDI均值高于其他類型的家庭(P

3 討

先天的遺傳因素只提供了兒童生長發育的可能性,嬰幼兒智能發育不僅受遺傳因素的控制,還受后天的養育環境和生活環境等綜合因素的制約,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嬰幼兒的早期發展。

國內外的研究認為,兒童智力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狀態(SES)有關,較高的社會經濟狀態有利于兒童的智力發展。家庭經濟收入是家庭社會經濟狀況的一個方面,其與兒童智力發展之間的相關研究結果雖然不盡相同,但一般認為相關系數為低到中度水平,家庭社會經濟狀況好的家庭,其兒童智力發展水平高。表3 PDI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表4 嬰幼兒性別、母親文化程度、家庭類型與MDI、PDI的相關分析

但在不同年齡階段并不一致,在18個月之前相關性很小,18~24個月之間開始出現相關,24個月以后相關明顯[3]。本研究中,430名嬰兒12月齡前家庭經濟收入與MDI呈低度正相關,12月齡后測得呈中度正相關。我們認為這可能與嬰兒的營養狀況、生長過程中的良好經濟及物質環境等有關。而上臂圍也代表營養狀況,與MDI呈正相關;但與PDI在11月齡后呈負相關,因為它與體重成正比,隨著體重的增加活動靈活性亦減弱。

在我國,由于傳統習慣一般由母親撫育嬰幼兒,因此我們主要測查了母親的文化程度對嬰幼兒MDI與PDI的影響。國內研究顯示,嬰幼兒的早期智力發展與家庭刺激質量、嬰幼兒的氣質特點及家庭環境有關[1]。國外研究認為,父母文化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具有影響,特別是與母親的文化程度相關性最高,而且這種影響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明顯[4]。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文化程度與幼兒期的MDI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但與幼兒期的PDI相關性不大。本研究發現在幼兒期女孩的MDI的均值明顯高于男孩,差異具有顯著性。這與江雯等[5]的研究一致。低教育程度的母親對兒童的需求和反應可能不如高教育程度的母親敏感,在應該提供給兒童什么樣的環境刺激上可能知道的較少,繼而提供給兒童的家庭刺激質量相對較差,他們的兒童智力發展相對較差[6]。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家庭各個成員的言談舉止、處事態度等日常行為使兒童受到影響。在家庭環境中,家庭結構、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家庭成員的社會關系、生活態度、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及期望水平等,都從不同側面影響兒童個體心理的形成和發展,雖然是簡單模糊的形成,但都為以后的身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7]。在本次調查中發現,不同家庭類型對嬰幼兒有不同的影響,其中以聯合家庭嬰兒的智力及精神運動發展指數最高。

有研究顯示,早期綜合發展指導對幼兒的智力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能夠提高幼兒期MDI的數值[5,8]。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嬰幼兒早期的營養狀況。對于父母低文化程度的嬰兒,應當給予特殊的幫助,指導他們的父母以適當的方式與兒童進行交流,提供給兒童各種有益的刺激,促進兒童智力的正常發展,為嬰幼兒盡早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還應注意的是,兒童早期運動能力的發展對促進兒童運動技能和智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黃春香,李雪榮,蘇林雁,等. 早期干預對幼兒發展影響的研究 [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0, 14(1):4850.

[2]冉霓,付芄,衣明紀. 母親生育年齡對嬰幼兒智力發育的影響 [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2, 38(3):222223.

[3]萬國斌. 家庭環境對嬰幼兒智力發展的影響 [J]. 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 1998, 25(1):2023.

[4]SCHULER ME, NAIR P, HARRINGTON D. 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drugexposed children through 30 months: a comparison of Bayley and BayleyⅡ [J]. Psychol Assess, 2003, 15:435438.

[5]江雯,萬國斌,何慧靜,等. 影響幼兒期智能發育的部分因素研究 [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8, 16(1):5152.

[6]SLATER A. Inpidual differences in infancy and later IQ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5, 36(1):69112.

篇10

【關鍵詞】鄉級;兒童保健管理;質量

隨著人們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兒童保健工作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特別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的開展,要求對滿月后的嬰幼兒進行隨訪服務,(指出生后1、3、6、8、12、18、24、30、36月兒童進行服務規范)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嬰幼兒喂養、患病等情況,進行體格檢查 ,作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預防等健康指導,在嬰幼兒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在6、12、24、36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聽力篩查,在每次進行預防接種前均要檢查有無禁忌癥,若無,體檢結束后接受疫苗接種[1]。

本文對2012年本市11縣(區)上報的205312名接受兒童保健管理的兒童隨機抽取956人及提供兒童保健服務的32名村醫進行訪談,結果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2012年本市11縣(區)上報的0~2歲的205312名接受兒童保健管理中隨機抽取956人及提供兒童保健服務的32名村醫進行訪談。

1.2 方法

向接受兒童保健管理的956名0~2歲兒童家長詢問其接受兒童保健服務內容。向提供兒童保健管理服務的村醫了解其提供服務的內容及其相關設備。

2 結果

因鄉級無兒童保健門診,由村醫對其進行入戶體檢的有212人,占22.18%,而村醫所謂的兒童保健管理僅指對0~2歲兒童進行簡單的身高、體重測量,且占 12.3%的村衛生室連兒童體重秤、兒童臥式身高量床等簡單設備都沒有,兒童體重是由成人抱小孩在成人體重秤稱后減成人體重即為兒童體重,身長為用軟皮尺測量一下即為兒童身長。且大部分村醫都未接受過正規的兒童保健管理培訓,

3 探討

從對村醫的訪談中了解到提供兒童保健管理服務的大部分村醫未接受過正規的兒童保健管理培訓,按國家基本公共衛生規范管理要求村醫所提供的兒童保健管理服務遠遠達不到國家規范管理要求,因此為滿足國家基本公共衛生管理要求 ,對兒童進行規范的保健管理,從而提高兒童保健管理質量,建議在每個鄉鎮設立1~2個兒童保健門診,規范的保健門診應包括以下幾點:

3.1 人員要求

兒童保健規范門診設專職兒童保健醫生1~2名、護士1名,這些人員根據需要可按服務人群增加相應的專業從事兒童保健的人員應取得相應的醫生執業資格或護理職業資格,并接受兒童保健專業技術培訓,考核合格;同時在崗人員需定期接受兒童保健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2]。

3.2 業務用房設置

兒童保健門診應相對分區(最好與預防接種門診相鄰、與疾病門診分隔),流程與布局合理,測量室和診療室應有取暖設施,環境溫馨,符合兒童特點,應設體檢測量室、健康體檢室、聽力篩查室等。

3.3 服務內容

包括建立兒童保健冊(表、卡)或兒童健康檔案,記錄及時、完整、準確和規范;其具體內容:

3.3.1 新生兒家庭訪視:新生兒出院后1周內,醫務人員到新生兒家中進行產后訪視。了解出生時情況、疾病篩查情況等。觀察家居環境,重點詢問和觀察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臍部情況等。為新生兒測量體溫、記錄其出生時體重、身長,進行體格檢查,同時建立《嬰幼兒保健手冊》。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母乳喂養、護理和常見疾病預防指導。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種卡介苗和第1劑乙肝疫苗,提醒家長盡快補種。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受新生兒疾病篩查,告知家長到具備篩查條件的醫療保健機構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和技術規范、開展新生兒苯丙酮尿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及新生兒聽力篩查[3]。

3.3.2 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新生兒滿28天后,結合接種乙肝疫苗第二針,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隨訪。重點詢問和觀察新生兒的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等情況,對其進行體重、身長測量和發育評估。

3.3.3 嬰幼兒健康管理:滿月后的隨訪服務時間分別在3、6、8、12、18、24、30、36月齡時,共8次。建議結合兒童預防接種時間增加體檢次數,特別是2、4、5、15月齡時。體檢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體檢到本次之間的兒童喂養、患病等情況,為兒童進行體格檢查、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心理行為發育、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傷害預防、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在兒童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對發現有輕度貧血兒童的家長進行健康指導。

3.3.4 根據低出生體重、早產、雙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兒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根據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狀況和健康狀況增加隨訪次數。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輕度窒息、營養不良、單純性肥胖、缺鐵性貧血、活動性佝僂等高危兒進行跟蹤管理,對運動發育滯后、發育異常、病理性黃疸、極低或超低出生體重兒(

3.3.5 每次預防接種前,均要對兒童進行預防接種禁忌癥的評估。同時為滿足生長發育監測的需要,除上述規定的訪視和體檢時間外,在兒童每次接受免疫規劃范圍內的預防接種時,應對其進行體重、身長測量,并將結果記錄在生長發育監測圖上。[4]

3.3.6 根據不同年齡兒童心理發育特點,提供心理行為發育指導,對疑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疾病、智能發育落后的兒童及時轉診。

參考文獻

[1]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

[2]全國兒童保健工作規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