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護理評估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診護理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急診護理評估

篇1

關鍵詞:急診護理;風險評估;防范措施;

突發性意外事故隨著社會和生活節奏加快,其發生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對急診醫療的需求也隨之上升。隨著護理風險因素增加,急診護理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觀察和研究2012年9月~2013年6月間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急診患者通過護理風險評估、防范措施教育,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匯報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急診患者160例,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42.34±6.53)歲;對照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42.13±6.15)歲;病種類型:急性藥物或食物中毒、顱腦外傷、開放性骨折、心腦血管病急性發作、胸部外傷、腹部外傷、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及休克等;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試驗組護士進行護理風險因素評估和防范措施教育。風險因素評估主要包括護理技術及制度、護士、藥品及設備等。其目的是降低護理風險因素,提高護理質量,避免護患之間的醫療糾紛。

1.2.1 風險因素:①護士責任心不強.未按照“三查七對”執行等;②護士專業知識欠缺。由于經驗不足未能及時觀察和預測病情,未告知特殊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對新藥配伍和使用情況不熟悉及核查醫囑不認真等;③技術不熟練。搶救休克病人未能成功穿刺血管,使用除顫儀、心電監測儀不熟練,搶救步驟錯誤等;④職業道德低下。未把患者當做自己親人對待,無憐憫、同情之心,不能做到一視同仁等;⑤患者行為所致風險。患者不配合、不合作行為和態度,患者有輕生的想法等;⑥醫囑記錄不及時。搶救時往往是口頭醫囑,未能詳細記錄,病重通知書及藥物使用同意書未經患者家屬簽字,文件有涂改情況等;

1.2.2 防范對策:①加強職業道德和責任心教育。心懷憐憫、同情之心,嚴于律己,一絲不茍;②嚴格按操作流程進行工作及加強專業技術培訓。準確執行書面和口頭醫囑,熟悉搶救各流程等;③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遵守醫療法律、法規,避免醫療糾紛[1];④加強護患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高主動服務意識,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及時給與心理疏導。把病人當做自己的親人關心、愛護,理解和安慰病人的疾苦;⑤健全護理管理規范和制度。通過績效管理和合理排班制度來提高護士積極性;避免護理人員不滿情緒影響臨床工作[2].

1. 3 觀察項

1.3.1 風險事故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風險事故(安全風險、差錯風險及護理投訴)發生情況;

1.3.2 護理滿意度 記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2.0軟件處理觀察項數據,計數資料用χ2 檢驗表示。P

2 結果

3 討論

急診護理與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更關系到醫院和護理人員的生存發展。除本身護理工作性質存在高風險性,隨著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觀念的提高 ,一旦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或違反操作流程,就會引起患者的不滿和投訴,甚至可能產生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急診護理人員在醫療活動中與病人接觸最多,出錯概率也高,因此要高度重視急診工作的風險性[3].通過護理風險評估并采取相應防范措施,才能減少護理風險事故。可以組織急診護理人員學習急診安全相關知識,使其從思想上重視安全急診的意義。

本研究分別對患者采用護理風險評估、防范措施教育和常規護理管理來進行護理觀察和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風險事故(安全風險、差錯風險及護理投訴)發生率3.8%遠遠小于對照組21.3%,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綜上所述,急診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和重視護理工作的風險因素,通過健全管理制度、加強業務技術學習及增進護患溝通交流來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減少護理醫療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崔雯,黃秀琴.精神科急診護理的風險與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0,(16):268-269.

篇2

【摘要】 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出診管理方案,提高急救護理質量,降低護士出診風險。方法 全面分析總結院前急救護士出診過程中的步驟及易產生風險的環節,制訂管理細則。結果 對護士出診風險做評估分析,制訂、修正、完善管理條例,使護士出診風險發生率降低。結論 院前急救護士出診風險較高,護理管理者應通過風險評估、環節控制,降低出診風險,保障醫療安全。

【關鍵詞】 院前急救 出診風險 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醫院之外的環境對急、危、重癥患者的救護,包括現場急救和轉運途中救護,是急診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首要環節和基礎。近幾年來,院前急救醫療糾紛的案例多有報道,因此醫務人員必須加強出診風險和細節管理,才能防范和減少護理糾紛。本文就常見院前急救護士出診風險進行探討,提出護理管理對策和防范措施,預防糾紛的發生。

1 院前急救護士出診風險發生的原因

1.1 出診前風險

1.1.1 呼救信息接收不準確。呼救者常因事發突然而情緒緊張,不能準確描述地點,病情等重要信息。

1.1.2 到達現場時間長 醫護人員及司機的急救意識不強,出診速度慢;或接診途中出現意外,如遇到堵車等突況沒有及時調派其他車輛出診,也沒有和患者聯系說明情況,延誤搶救時間。

1.1.3 急救藥品、器械不足

1.1.3.1 出診護士經驗不夠,不能對現場情況做出全面評估,導致急救藥品、物品準備不足。

1.1.3.2 責任心不強,接班時沒有對出診物品進行交接和清點。

2.1 現場救護風險

2.1.1 現場環境條件限制

急救現場多為家里或路邊等公共場所,環境復雜,干擾因素多,家屬或路人目睹搶救全過程,家屬通常會情緒過激,影響醫務人員工作展開。特別是在夜間出診,光線差,急救操作會受到影響。

2.1.2 護理操作不熟練

護士通常因患者病情緊急而精神緊張,如果急救技術操作不過硬或動作過慢,加之出診護士通常只有一位,需要建立靜脈通道、推藥、配合插管、測血壓等,常常手忙腳亂,引起糾紛[1]。

2.1.3 醫囑執行錯誤 現場急救中執行的是口頭醫囑,會出現復述錯誤等情況,導致處置不當影響急救。

2.1.4 忽略了家屬的知情同意

現場急救爭分奪秒,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權,特別是緊急搶救技術如氣管插管等時,未取得家屬的同意,一旦患者搶救不成功,容易引起醫療糾紛。

2.1.5 傳染病感染風險

護士未戴手套或在搶救過程中手套破損等,一旦被刺傷就加大了被感染的風險;呼吸道傳染病在轉運途中也有感染護士的風險。

2.1.6 暴力傷害風險

與患方溝通不足或信息傳達不準確,在患方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容易對護士造成暴力傷害。

3.1 轉運途中的風險

3.1.1 未向患者或家屬交代途中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和風險,沒有與患方簽署轉運同意書。一旦病人病情急驟變化,從而產生糾紛。

3.1.2 轉運途中護士護理不細致,造成管道脫落或病情觀察不及時,易產生糾紛。

3.1.3 不正確的搬運方式和護送過程(如墜床、車輛故障等),特別是居住條件擁擠的地方,容易讓患者再次受傷。

4.1 其他風險

護理記錄不準確或不齊全,急救現場資料丟失(特別是死亡心電圖遺失),急救車車速快等都是安全隱患。

2 院前急救護理中的風險防范

2.1 加強急診管理,重視急診科硬件及軟件建設

2.1.1 做好急救車的保養,定期檢查車輛故障、性能,每天進行消毒,排除不安全隱患,確保行車安全。

2.1.2 加強交接班制度,嚴格器材物品交接。堅持每班認真檢查做好登記,使急救器械、藥品應處于完好備用狀態,確保急救物品100%符合要求。

2.1.3 制定完善的出診規章制度,加強規范化流程體系的建立。

2.1.3.1 規范120接診流程:應配備錄音電話,詳細記錄出診地點、路線以及聯系方式,如地點不容易尋找,應讓家屬到醒目地段等待,縮短時間。另外用簡短易懂的語言指導患者或家屬自救自護。

2.1.3.2 疾病處理流程體系建立:如建立心肌梗塞的處理流程、呼吸心跳驟停的處理流程,有助于護士以規范的方式、最短的時間搶救患者。加強口頭醫囑雙人查對復述制度。

2.2 加強急救人員綜合素質培養,提高急救護理質量

2.2.1 培養職業道德情操

急救護士必須熱愛護理事業,具有救死扶傷的敬業奉獻精神。樹立“時間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急救理念。

2.2.2 加強急救知識技能培訓

通過定期講座、教學示范、護理查房、技術考核、急救演練等方式與醫生進行配合練習并定期考核,使護士搶救有條不紊。

2.2.3 加強法律知識和風險意識的培訓

護士必須進行有關法律知識的學習,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還應加強醫療文書規范書寫,落實院前急救記錄,到院時要與科室做好交接工作[2]。對拒絕來院、途中有危險或到現場后患者已死亡的情況,需要填寫院前急救知情同意書并讓家屬或患者簽字認可。對于搶救效果不理想的情況,應及時將病情轉歸、治療過程主動告知家屬,杜絕糾紛的發生。對于沒有家屬的患者,應清點隨身物品(最好有旁觀群眾或警察做證),妥善保管并簽字,避免財物方面的糾紛。

2.2.4 加強溝通技巧培訓

重視人性化服務,加強醫患溝通。如患者可能救治無效時,要在第一時間告訴家屬,使其先有思想準備。如患者已死亡,醫務人員不可立即離開,一切搶救用物需征得家屬同意后撤去,以防家屬感情上不能接受而發生糾紛[3]。

2.2.5 加強職業防護教育

定期進行職業暴露防護講座和職業暴露防護培訓,每個急救護士均要接受職業安全防護技能訓練。嚴格執行醫療廢物處理程序,避免被針頭等利器刺傷。

2.3 加強護士長風險干預管理

2.3.1 加強護理質量管理

對護士出診時可能產生的護理風險進行評估,側重風險預防,重點環節把好關。重點是急救物品是否完好和備齊,急救組人員的應急反應速度,現場急救配合能力等,并在護士會上進行分析和總結,提出防范措施。

2.3.2 加強護理人員管理

護士長實行排班優化組合,合理安排護士輪班,使護士休息與工作勞逸結合,保持對工作的積極投入。

總結

院前急救是急診醫學中的前沿陣地,為病人到醫院進一步治療奠定基礎。因此,急診科護士只有扎實工作,積累經驗,對各個環節的風險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急救護理事業,降低出診護士風險,提高急診醫療質量。

參考文獻

[1] 黃雪梅,院前急救護理工作中常見的糾紛及防范措施,中國醫學創新,2009,2(4)75-76

篇3

關鍵詞:再評估 兒科急診 預檢分診

急診預檢分診是指在患者急診過程中快速予以分類的過程。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兒科急診患者逐年增加,兒科急診擁擠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實際上這些患者中只有20%為真正的急診患者,80%為非急診患者[1]。急診候診患兒(即80%非急診患者)病情的輕重程度不一且兒科疾病發病隱匿、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候診患兒極易轉變為急、危、重患兒[2]。因此為了保障真正的急診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規范再評估在兒科急診預檢分診中的應用尤為重要。本研究綜述再評估的概念及應用,以為兒科急診預檢分診中的再評估提供參考。

1 再評估的概念及發展

現代分診強調再次評估(re-triage)[3]的概念。患者的臨床狀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旦有變化,會影響病情的分級,或者在獲得更多信息后提示患者病情具有緊急性,此時就必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再評估。

國外的主流急診分診標準,如澳大利亞分診標準(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預檢分診標準(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英國曼徹斯特分診標準(Manchester triage scale,MTS)、美國急診嚴重度指數(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都強調再評估及再評估的時間。ATS[4]規定在患者候診過程中,分診護士要定時對患者病情重新評估,避免患者在候診期間病情惡化。CTAS規定[5]在分診后要定時觀察患者病情,以防患者候診期間出現意外情況,再次評估、分級,確保了患者在候診期間的安全。

香港醫院管理局急診分診指南時規劃了不同級別對應的就診區域及安全候診時間等多方面內容,明確規定[6]分診護士在分診過程中,可以采取適宜的干預措施,如:吸氧、測血糖、查驗尿常規和尿妊娠、口服退燒藥、傷口止血包扎、骨折初步固定、心電圖、心肺復蘇術等。臺灣制定了5級檢傷及急迫度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TTAS),該量表包含了具體分診級別的定義、常見表現及再評估時間。

國內2000年的報道中,就有關于“二次分診”的描述,當時護理人員意識到檢驗初次分診正確的重要性,但關注點局限于傳染患者及危重患者的漏放[7]。2007年孫紅等[8]的報道關注點由“分科診治”到“病情分診”,提到了分診護士需要嚴密觀察候診人群,保證等候期間患者出現高危情況得到及時救治,其具備了“再評估”的雛形。2012年9月,國家衛生計生委了《醫院急診科規范化流程》,規定了三區四級的急診預檢分診流程,但未對再評估量化指標。2018年急診預檢分診專家共識[9]中首次對各級患者再評估進行了量化。

2 再評估的應用

李潔明[10]的研究認為急危重患者可能在繁瑣的就醫環節中錯失了最佳治療時間,肯定了再評估在急診預檢分診中的重要性;Kleber等[11]、顧玲等[12]、徐超等[13]的研究表明通過預檢分診再評估能提高潛在生命威脅的發現率,降低漏診率,提高搶救成功率;劉芯如等[14]研究發現,再評估的實行,不僅改善了就診流程,還普遍提高了護理人員的主動服務意識,有效地減少了護患糾紛;王新剛等[15]的研究也肯定了對傷員病情進一步再評估的急救流程;位蘭玲等[16]的報道中通過雙重檢傷這一再評估流程降低了群發傷患者漏診率,提高了患者滿意度;馮曉昉[17]和陳暉等[18]在初步分診后結合ECG檢查再評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優化流程、利于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治,減少了非典型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預后;胡佳辰[19]將再評估運用于危險性消化道出血病情不穩定的患者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韓惠芳等[20]則認為門診分診再評估可以檢查初次分診是否正確,是否將急重患者漏診,并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鄭若菲等[21]系統地對標準化二次分診模式進行了研究,其研究中選取2015年7月—9月于某三級甲等醫院急診科就診的急診候診患者(年齡>15歲)4 543例為觀察組,從設置分診再評估崗、應用風險預警評估量化工具及再造二次分診流程3個方面,通過二次分診再評估早期識別了急診候診患者潛在的危險信號。但再評估在兒科急診分診中應用的研究報道較少見。

3 小結

患者初次分診完成后,在一定時間內或患者及家屬自覺出現癥狀改變后要重新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分級,以減少在候診等候過程中因病情變化或誤分診而引起的致殘或死亡[22]。再評估設定的意義在于及時發現急診候診患者的病情變化[23]。對急診候診患者再評估能避免分診不足(指為患者分診的級別低于患者實際的病情危重程度,可能存在患者病情惡化未識別的風險,影響患者安全)和分診過度(指為患者分診的級別高于患者實際的病情危重程度,會造成急診醫療資源的浪費),準確反映患者病情變化或傷勢的急危程度,即發現急診患者中具有緊急性(urgency)的患者,實現急診患者危重程度的準確識別與合理分流。

現有的研究中,通過心電圖及影像技術等手段對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急危重癥患者進行再評估均有了較為成熟的運行流程。急診預檢分診專家共識中首次明確了各級急診患者的響應時限與再評估機制,但是如何針對國情,在以非急診患者為主的急診中做到“充分評估、準確定級”仍需進一步探索。此外,再評估在兒科急診預檢分診中的應用報道比較少,較少有系統論述報道,且如何保證亞急診和非急診患者在候診時間超過響應時限時獲得及時準確的再評估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 譚貴林.兒科急診預檢分診系統實施效果的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4):1980-1982.

[2] 李璧如,王瑩.規范兒科急診預檢與分診[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6,23(7):433-436.

[3] Gerdtz MF,Collins M,Chu M,et al.Optimizing triage consistency i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the Emergency Triage Education Kit[J].Emerg Med Australas,2008,20(3):250-259.

[4] 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eald[J].Emerg Med(Fremantle),2002,14(3):335-336.

[5] Yates MT,Ishikawa T,Schneeberg A,et al.Pediatric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PaedsCTAS) as a measure of injury severit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6,13(7):659.

[6] 郭艷楓,鄧秋迎,李煥梅.香港伊利沙伯醫院急診護理見聞[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2):93-94.

[7] 王秀文,梁秀蘭,高英華.提高兒科門診護理質量的設想與措施[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0,16(2):52.

[8] 孫紅,繩宇,周文華.急診分診標準探討[J].護理研究,2007,21(29):2709-2710.

[9] 急診預檢分診專家共識組.急診預檢分診專家共識[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8,27(6):599-604.

[10] 李潔明.建立規范有效的兒科門診分診制度[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5):132-134.

[11] Kleber C,Cwojdzinski D,Strehl M,et al.Results of in-hospital triage in 17 mass casualty trainings:underestimation of 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and need for re-triage[J].Am J Disaster Med,2013,8(1):5-11.

[12] 顧玲,趙蕓,胡筠.1例嬰兒痙攣癥并發低血糖危象患兒的急救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7,15(35):4463-4464.

[13] 徐超,彭定偉,涂悅,等.顱腦創傷合并嚴重多發傷一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2018,4(3):182-185.

[14] 劉芯如,左艷,潘薇,等.二次分診管理在婦產科門診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22(1):112-114.

[15] 王新剛,金榮華,柳豐萍,等.杭州燃爆事故現場救援及傷情分析[J].中華燒傷雜志,2017,33(10):629-633.

[16] 位蘭玲,王淑娟,肖雪瑩,等.雙重檢傷在群發傷患者病情評估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6,31(10):46-47.

[17] 馮曉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對急診胸痛患者預檢分診的價值[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19,44(8):983-986.

[18] 陳暉,張同,李倩.優化急診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療時間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5):177-180.

[19] 胡佳辰.危險性消化道出血的急診臨床診治與臨床思維 [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5):467-471.

[20] 韓惠芳,徐宇紅,岳靜燕.流程再造在門診管理中的應用[Z].北京:2013:339-340.

[21] 鄭若菲,金爽,鄭春娥,等.標準化二次分診模式在普通急診患者候診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8):1098-1101.

篇4

急診護理路徑的實施患者到達醫院后經過急診分診護士按照初評、早期檢查、評估的順序,在剛接診的30s內邊看、邊問、邊分診,對病情進行快速評估,立即進入急診護理路徑。先搶救、后登記掛號,同時開放綠色通道,分診護士接診后立即用平車送入搶救室,通知醫師搶救。作出病情評估以后,由護士長統一指揮、調度,定時、定人、定位、定則(護士組長、責任護士)的模式進行搶救,認真落實“危機值”報告制度。定時包括:(1~2min內給氧2~5L/min,3min內測血壓、血氧,5min內建立靜脈通道,行血壓、心電、血氧的檢測,10min內護士做心電圖、采集血液標本等,同時根據醫囑給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當患者的癥狀不能得到緩解時,給予硝酸甘油靜脈滴注,同時給予嗎啡鎮痛)在對患者進行搶救的過程中通知手術室做好準備,嚴密觀察心肌梗死的并發癥,一旦出現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及時協助醫師處理,之后送入手術室。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救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院內心肌梗死復發率。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結果

1兩組患者搶救效率比較

2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比較(表2)

討論

早期、有效的治療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過程中需要一套有別于其他的急救護理程序,以減少時間浪費,提高搶救效率。

急診護理路徑是在臨床護理路徑的基礎上,針對急診科及AMI患者的特點,以減少患者在醫療及相關服務各個環節的滯留時間,有效避免手術時間的延遲為目的,在標準時間內采取規范的急救護理措施,可使急診護理有預見、有標準、主動地按路徑內容進行操作。急診護理路徑有效地保證了護理質量,爭取寶貴的有效治療時機以最大程度拯救患者的生命。

篇5

[關鍵詞] 優化急診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搶救

[中圖分類號] R54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2(a)-0186-03

Comparison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and routine nursing in rescu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DENG Ying-mei LI Yu-we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Shunde District Longjiang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31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 mode in rescu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96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5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n=47) and optimization group (n=49) by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nursing mode.Patients in routine group were used routine nursing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patients in optimization group were used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Rescue effects and rescue ti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cue effects rat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optimization group was 48.9%,obvious higher than that was 17.0% in routin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1.0256,P

[Key words] Optimization emergency nursing;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cue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極高的一類急癥,我國患有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約有2.3億人,其中AMI患者約有200萬[1]。AMI患者的診斷與救治就顯得尤為重要,盡早接受治療是決定患者心肌能否再灌注、降低病死率的關鍵[2],AMI救治延遲分為院前延遲與院內延遲,作為急診救護人員,有效縮短院內延遲時間對縮短AMI患者治療“時間窗”有重要意義[3]。本研究通過建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提高了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6例,按照急診救治護理模式不同分為常規組(n=47)與優化組(n=49)。納入與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ST段抬高AMI(STAMI)的相關診斷[4];②存在心電圖與心肌損傷標志物動態改變;③排除陳舊性心肌梗死;④排除有慢性心力衰竭、擴心病、瓣膜病等心臟基礎疾病者;⑤排除合并腎、肝、肺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常規組47例,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齡(56.32±8.45)歲,發病自送入院平均時間(2.78±0.46)h,優化組49例,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齡(57.49±9.42)歲,發病自入院平均時間(2.65±0.37)h。兩組患者性別比、平均年齡、發病自入院時間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心肌梗死護理,患者由“120”救護車或自行入院治療者,護理人員迅速評估患者一般生命體征,要求時間在2 min內,依據醫囑進行相關搶救治療,指導患者臥床、辦理入院、吸氧、心電監護、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及完善相關檢查與檢驗,同時與上級醫院聯系,待安排PCI手術,迅速轉院。優化組患者接受優化急診護理模式。①優化接診順序: 急診科人員接到“120”中心報有疑似AMI患者后,迅速出車將患者接回醫院,在送院途中行相關緊急救治,包括絕對臥床休息、吸氧、建立靜脈通道連接心電監護,根據其生命體征及主訴作出初步診斷,同時與急診科醫務人員聯系,準備接診,并準備急救藥物及器械,從而縮短從來診到接診時間。②優化病情評估:患者如為自行送院的,具體可通過邊看、邊問、邊分診的流程進行評估,到診后開啟綠色通道,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2 min內迅速評估患者一般生命體征,迅速連接心電監護,同時做出患者心電圖,通知專科會診。③優化救護流程:待病情評估完畢后,按照美國心臟學會(AHA)中關于急救的程序實施“四定”,即定時、定人、定責、定位,要求患者5 min內完成吸氧、靜脈輸液、血液標本采集、心電圖等,指定專人進行AMI患者救護,并且責任具體到個人,對疼痛劇烈患者實施鎮痛處理,考慮到PCI手術操作特點,選擇患者左上肢靜脈輸液,必要時實施心臟按壓、氣管插管等緊急措施。④優化轉運流程:指定嚴格的AMI患者轉運流程制度,若患者病情需要行PCI,向患者及其家交代病情,告知其手術的重要性,迅速與上級醫院聯系,取得家屬同意后迅速轉院,若患者病情無需要行PCI,及時送行專科治療,轉運前護士應準確交接護理記錄單,并轉運前再次評估病情,轉運途中攜帶急救器械、藥品。⑤優化人員配置:采用責任制,科室定期實施AMI救護知識與技巧培訓,同時要求不同班次有專人負責AMI救治,對不同層次人員分層培訓,制定明確的救治指南、分診流程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急診救護后AMI搶救效果與急診救護時間,急診救護效果采用分級制[5]。①顯效:患者AMI癥狀或體征完全消失,心肌酶譜等檢查顯示正常,心電圖恢復正常;②好轉:患者AMI癥狀、體征消失,但實驗室檢查存在異常;③無效:患者AMI癥狀或體征無緩解,實驗室檢查提示病情加重,或患者出現死亡。急診救護時間包括病情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輸液時間及急救總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急診救護效果的比較

優化組顯效24例,好轉16例,無效9例,顯效率為48.9%,明顯高于常規組顯效率的1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急診救護效果的比較[n(%)]

與常規組比較,*P

2.2 兩組患者急診救護時間的比較

兩組患者急診救護時間包括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及急救總時間,優化組急診救護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急診救護時間的比較(min,x±s)

3 討論

AMI是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導致心肌的壞死,快速打通閉塞的冠狀動脈對挽救瀕死的心肌有重要意義。資料顯示,及時溶栓或PCI可將AMI患者病死率由5%~6%降至1.2%[6-8],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的時間對于盡早行PCI手術影響較大,AHA指南提出,患者送至醫院至實施球囊擴張或PCI時間應控制在90 min內,同時每增加10 min,患者對PCI的獲益就減少0.94%~1.17%[9],故有效縮短患者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的時間對患者AMI的治療與預后贏得了時間,本研究通過優化急診護理模式,及時縮短了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及靜脈采血時間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實施優化急診護理模式,做到優化接診流程,有效避免了患者在辦理掛號、住院的時間,同時優化病情評估模式,對AMI患者病情發展、嚴重程度有大概的評估,及時縮短了急診急救護理的時間[10-11]。優化護理流程通過“四定”,通過責任具體到人,使救治程序明確,通過分工合作,醫生診治的同時開展急診救護護理,避免了救護程序的繁瑣,對救護時間實行量化,優化了救治流程,同時優化人員配置,保證了急診救護實施的規范化[12],本研究規定AMI救護組長為具有護師以上職稱的專業人員擔任,保證了救護過程中各項工作的開展,同時由于臨床經驗豐富,能較快速地判斷心電圖的異常,同時安排具有臨床氣管插管、電除顫技能的責任護士,也保證了救護過程中出現緊急狀況時可以有效應對,同時優化接診順序,嚴格交接護理記錄單,轉運過程中攜帶急救器械與藥品,保證了轉運過程中的安全性。

我國2011年的急診綠色通道管理中提出[13],AMI患者院內急救至手術時間在60 min內為優秀,本研究急救總時間為(38.97±5.64)min,達到了優秀水平,同時提高了PCI手術預后的效果。我國現有醫療體制條件下,要想進一步提高AMI救治效果,在加強醫療技術水平條件下,也應該加強社會整體的健康教育水平。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時間也是縮短AMI治療時間的關鍵部分,院內急救中開設綠色急救通道在于優化就診流程,如先進行急診手術搶救治療,后繳納費用或補辦入院程序等,優化急診護理縮短了患者院內急救時間,進一步增加了PCI手術的成功率,研究表明,急診PCI時間至發病不超過6 h,可以使患者死亡率降低5%~6%,若院前急救加院內急救時間不超過1 h,急診PCI搶救成功率會提高12%以上,可見優化院內急救時間對于AMI患者至關重要。建立一套優化急診AMI護理通道與模式,可以有效縮短院內救治中診斷、救護、轉運的時間,為受損心肌贏得充分的治療前時間[14-16]。

綜上所述,對疑似AMI患者實施優化急診護理可以有效縮短院內急救的時間,為保證患者PCI手術成功及搶救提供了保障,同時通過優化護理模式,提高了急診救護AMI患者的效率,規范了救治流程,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璇,許海燕,楊躍進.國內外急性心肌梗死注冊登記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4,35(3):286-290.

[2] 蘇懿,王磊,張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4):467-469.

[3] 李憲凱,徐亞偉.2013ACCF及AH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更新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 33(4):289-292,295.

[4] 高潤霖.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9-24.

[5] 韓雅玲.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2(簡本)[J].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5(3):169-180.

[6] 王曼,李蓉,辜麗梅,等.優化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8):9-11.

[7] 顧曉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應用洋地黃的近期療效和安全性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4.

[8] 梁峰,胡大一,沈珠軍.2013美國心臟病學院基金會/美國心臟協會對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療指南[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1):38-40.

[9] 朱秀芬.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6):13-15.

[10] 程寶珍,張小紅,牛娟.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2,27(5):9-11.

[11] 李然.優化急診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療時間影響的研究[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4.

[12] 唐勤熔.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診全程優化護理的應用探析[J].現代養生,2015,10(20):79.

[13] 劉紅美.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5):155-157.

[14] 蘇小妹,賀珊,吳志紅,等.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0):130-131.

[15] 劉紅麗.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236-237.

篇6

1月筆者所在醫院接診的嚴重創傷急診救治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全部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歸納與總結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救治的護理配合措施與臨床效果。結果:經過積極、有效、及時的救治與護理,60例嚴重創傷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脫險,2例因傷情嚴重、送治較晚等多方面原因,經積極搶救后無效死亡,搶救成功率高達96.7%。結論:對嚴重創傷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急診救治措施并實施針對性護理配合,有助于全面檢測患者病情,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 嚴重創傷患者; 急診救治; 護理方法;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8-007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42

嚴重創傷作為急診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病癥之一,其主要是指在無法抗拒或無法預料的外力作用下,給人的皮膚、血肉及骨骼、臟器等機體組織造成的致命傷害,通常表現為以骨折為主的臟器系統損傷,并伴有創傷性休克、多器官損害及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等嚴重并發癥,臨床救護的難度比較大,死亡率極高[1]。為了有效提升嚴重創傷患者的急救與護理水平,本文對筆者所在醫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診的60例嚴重創傷患者的急診急救護理措施展開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接診的嚴重創傷急診救治患者6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年齡16~58歲,平均(33.4±3.6)歲。致傷因素主要包括:高空墜落8例,車禍22例,擠壓傷24例,金屬刺傷

4例,重物砸傷2例;創傷部位主要有:顱腦損傷21例,胸部創傷12例,腹部創傷10例,四肢創傷15例,其他部位創傷2例;經入院診斷,其中單臟器創傷23例,復合創傷19例,多發性創傷18例。全部患者均在創傷后30 min~5 h到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進行手術救治。

1.2 護理方法

60例患者急診急救的護理配合主要有:術前急診急救護理、急診室護理及手術護理。

1.2.1 入院前急診急救護理 鑒于嚴重創傷患者的病情比較急而且重,所以入院前要展開針對性的急診急救護理,護理的原則是先救命后治病。具體的護理措施有:(1)護理工作人員趕赴現場后,首先應全面檢查患者的身體及創傷情況,并且在盡量不移動患者的情況下,檢查或評估患者的身體機能受損狀況,急診急救護理過程中,若發現有危機患者生命安全的癥狀,應及時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比如開放氣道、止血或吸氧、人工呼吸、心胸復蘇等。(2)適當處理患者創口,根據患者病情病況針對性采取輸血、輸液等救助措施,防止失血過多、創口感染等問題的發生;通常嚴重創傷患者均伴有大量失血的癥狀,所以要針對性采取止血措施,并采取靜脈留置針建立起兩條及以上靜脈通道,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輸液、輸血救治,緩解患者的病情。急救結束后,應安全、快速地將傷者送往醫院進行后續治療,搬運患者時應保持好患者的,并對患者身體進行適當的固定,同時利用車上的設備、儀器等給予患者生命支持和監護,確保患者呼吸順暢[2]。

1.2.2 急診室護理 待患者進入急診室之后,護理工作人員應當做好搶救準備。(1)短時間內護理工作人員要對患者的創傷程度、身體機能特征、呼吸心跳狀況等進行全面檢查并詳細記錄,在搶救過程中護理工作人員應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與之進行交流,以觀測其神智狀況,同時還應當監測并記錄患者的心跳、脈搏、血壓等狀況[3]。(2)急診室護理人員在接診后,應當對患者的各方面情況進行評估,查看其休克與否,呼吸道暢通與否,呼吸或供氧是否能滿足其氣體交換需要,查看完之后應當采取相對應的救助措施。嚴重創傷患者病情重、死亡率極高,并且患者在1 h內的救治存活率更高,這點必須引起醫護工作人員的重視。與此同時,為了有效防止患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護理工作人員應當有預見性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最好在醫生醫囑下達之前,便使用套管針幫助患者迅速建立2~3條靜脈通道,并且留存患者血液標本,以便檢驗患者血型、配血等,為手術和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等工作奠定基礎。(3)監測并預見患者的病情,護理工作人員應當通過實時監測患者重要臟器功能的變化來預見患者病情的發展。通常情況下,嚴重創傷患者均為多個臟器遭受損傷,因此病情發展快、變化急,此時護理工作人員應當結合相對應的檢驗監測儀器實時觀察患者心率、血壓、體溫、血氧飽和度及呼吸等身體機能的變化情況,并科學預測評估患者病情發展變化,從而有助于及時采取有效的救治與護理措施[4]。(4)加強各科室間的協調作業能力,由于嚴重創傷患者的救治涉及到多個科室,因此需要科室之間進行及時的交流與溝通,并協同作業,這樣才能有效保證患者救治的連續性、高效性。因此,作為護理工作人員,為了確保搶救工作及時進行、不受阻力,應當在急診救治工作之前,有預見性的協調好與其他各科室間的轉診交接工作,確保急救工作暢通無阻,從而為嚴重創傷患者的救治提供積極、有效的保障。(5)強化心理護理工作,對于意識清醒的嚴重創傷患者來說,對自身的病情、救治情況、治療效果及預后等,都是無法預測和評估的,因此患者大多都會出現焦慮、恐懼、擔憂等負面情緒,甚至有部分患者和家屬迫于經濟壓力,出現放棄治療的念頭。針對這些情況,護理工作人員應當在救治過程中通過撫摸、眼神交流、手勢等肢體語言和從容、鎮靜的工作態度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與此同時,護理工作人員還應當運用熟練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護理技巧幫助患者及家屬解開疑惑,指導他們進行正確的用藥護理、日常護理等,為患者早日康復奠定堅實的基礎[5]。(6)在檢查評估完創傷患者的病情和身體機能后,針對患者的救治需要采取相對應急診急救方案,病情嚴重者,應當立即送入重癥監護室,并準備好所需的藥物及醫療器械設備等[6]。

1.2.3 術中護理配合 由于嚴重創傷患者大多數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為保證搶救時間,及時、連續的進行手術,護理工作人員應當提前準備好手術所需的材料,比如說皮試、留尿管、配血及備皮、胃管、引流管等。與此同時,還應做好各個相關科室間的協調與配合工作,確保急診急救工作的及時性、連續性和高效性。

2 結果

經過積極、有效、及時的救治與護理,60例嚴重創傷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脫離生命危險,但有2例因傷情嚴重、送治較晚等多方面原因,經積極搶救后無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搶救成功率高達96.7%,死亡率為3.3%。

3 討論

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發展與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模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嚴重創傷由于病情嚴重、發展快,因此在搶救過程中,及時有效的急診護理干預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急診護理能夠保證嚴重創傷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證,縮短患者搶救時間,同時護理人員能夠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對患者進行有效搶救,并根據自身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做到更及時、更科學的有效護理,這對于患者而言,不但提高自身的存活率,而且能夠降低患者后遺癥的發生率。因此對嚴重創傷患者實行急診急救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7]。

而在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救治過程中,針對患者病情實施全面、準確的評估,對于制定有效搶救、護理方案至關重要,因為在此基礎上能夠明確下一步的救治方案和護理措施,有效防止出現搶救不及時及護理遺漏等問題的發生。與此同時,嚴重創傷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難、休克昏迷等并發癥,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通暢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缺氧問題,減輕其機體消耗。而對于嘔吐患者,應當讓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堵塞呼吸道,引發窒息現象。對于失血過多的嚴重創傷患者應當及時進行輸血擴容,而閉合性創傷患者則應當迅速明確其活動性出血或者內臟出血狀況等,以盡早使患者脫離生命危險、減輕不良癥狀的發生,為后續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8]。此外,嚴重創傷患者救治與護理中,應當細致、全面、及時的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以便于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全天候確保患者的穩定康復。

在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救治與護理配合中,護理工作還應當注重一點,那就是必須具有較強的預見性,急診科護理工作人員應當針對患者的病情及搶救情況、生命體征變化等進行科學的評估和預測,同時加強與相關科室的交流和溝通,確保轉診流程順利,以免耽誤患者的治療時間。此外,患者護理記錄是以書面形式對護理工作狀況進行的呈現,其有助于各方面交接工作中加強對患者病情的了解,同時還能夠在醫患糾紛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救治與護理過程中,應當及時、全面、詳盡、準確的做好護理記錄并妥善保存、歸檔[9]。

由于嚴重創傷患者的病情多是由突發事件造成的,因此大部分患者對自身病情感到恐懼、擔憂和害怕,患者家屬也往往會對患者較重的病情感到擔憂和恐慌,因此護理工作人員還應當注重患者與家屬的心理護理,以專業的知識和治療成功的病例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建立起治愈病情的信心,提高患者依從性,加強他們在臨床治療中的積極性和配合度,從而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及預后[10]。

本次研究中,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接診的嚴重創傷急診救治患者60例的資料進行回顧分析,60例嚴重創傷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脫離生命危險,但有2例因傷情嚴重、送治較晚等多方面原因,經積極搶救后無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搶救成功率高達96.7%。說明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及時的搶救與治療并采用整體性、針對性的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率和效果,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施素華,殷婷婷,孔悅,等.創傷評分預警在多發骨折合并多器官損傷患者救護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11,28(4):54-55.

[2]成守珍,汪牡丹,陳利芬,等.ICU護理安全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270-274.

[3]郭利利,李漓.護士疼痛教育項目的實施及效果評價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1,8(4):180-183.

[4]史愛珍,嚴翎,王芝,等.創傷嚴重度護理綜合評分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884-887.

[5]裴輝,羅志毅,劉保池.四種院前創傷評分對急診創傷患者的評估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15):4394-4399.

[6]黃雪麗,郭愛敏.國外常用急診分診標準的使用現況及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5):597-601.

[7]付逸超,黃萍.五種院前創傷評分方法在急危重癥創傷患者識別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雜志,2015,32(22):57-59.

[8]余志華,何滿紅,黎小群,等.優化急救接診程序在嚴重多發傷患者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95-296.

[9]譚雯,黃嚴.嚴重創傷患者107例的院前急救護理[J].護理雜志,2012,29(14):34-36.

篇7

關鍵詞:危重患者院內轉運 ;急診護理安全管理

急診門診是危重患者的入口,入科時,由于病因、病情有許多未知因素且病情變化快,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使患者得到進一步救治需進行檢查、轉科、手術等需要在院內轉運。但危重患者院內轉運易導致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科自2012年創三甲醫院評審開始對院內危重患者轉運中存在的護理不安全因素制訂了相應的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本科2012年8月~2013年9月院內轉運的危重患者118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46例,平均年齡(47±1歲);為急診常見患者,包括腦血管意外,心肺復蘇術后,口服中毒重癥患者,多臟器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瘤,宮外孕,休克等。

2 方法

2.1轉運前評估

2.1.1正確評估病情 循環系統方面應評估血壓、心率、心、尿量及有無出血情況。呼吸系統方面應評估患者的呼吸深淺度、節律、血氧飽和度,對已建立人工氣道者,應檢查氣道是否通暢,神經系統方面應評估意識、瞳孔、肢體活動情況,昏迷患者應用格拉斯哥評分。其它應評估患者皮膚、各種管道、疼痛、溝通交流情況等,要有預見性,通過評估,對途中患者可能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

2.1.2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由于轉運中存在風險,對清醒的患者是一個應激事件,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應進行評估,做好心理護理,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2.1.3評估轉運過程中的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病情正確評估轉運需要的人員數量,確定負責轉運的醫護人員。實施轉運的人員需要熟悉患者病情,處理搬運途中可能出現的風險[1]醫生負責觀察病情和實施急救措施,護士負責途中治療,如患者病情加重,電梯停電等應沉著應對,安撫家屬及患者。

2.1.4評估轉運中攜帶的設備 如果危重患者在轉運中急救設備發生故障或藥品配備不足,則會貽誤搶救時機,所以轉運前應評估氧氣袋能否持續供氧,呼吸氣囊有無漏氣,監護儀屏幕顯示的清晰度,蓄電池情況,除顫儀功能是否正常,轉運擔架車的安全性及舒適性等。

2.2轉運前的準備

2.2.1在最短時間內,簡明扼要的告知患者及家屬轉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和潛在的意外,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2.2.2醫生護士共同評估轉運最佳時機,電話通知轉入科室當班護士,①按規范明確告訴病房護士需要準備的物品,目前所在用藥,管道情況及大概到達時間,讓接診護士有充分的準備時間。②轉運患者一律使用留置針開通靜脈通道,對休克患者先擴容,加快補液,顱內出血或顱內高壓的患者先使用甘露醇脫水劑,煩躁患者適當使用鎮靜劑,妥善約束固定好肢體,高血壓患者先使用降壓藥,氣促患者先平喘吸氧等。

2.3轉運途中的安全護理

2.3.1轉運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面色呼吸,胸廓起伏等情況,當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時,應立即利用附近醫療資源對患者實施搶救。

2.3.2轉運途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轉運途中上下坡時應保證患者頭高位,護士必須看護在患者身邊,站在頭部一側,以便觀察病情變化,昏迷患者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通暢。轉運平車要有防護欄,躁動患者使用約束帶。搬動患者時,指導家屬動作輕柔,密切配合,防止搬動時二次損傷。危重患者在轉運途中尤其要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及深度,同時要結合簡單易行的體格檢查綜合分析,以大致了解患者循環功能及外周臟器灌注情況[2]當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時,應立即實施救護。

2.4轉運后的交接措施

2.4.1轉運至相關科室后做好床頭交班,協助病房護士做好安置處理,交班內容包括姓名,診斷,病情,護理措施,異常檢查結果,特殊治療,心理狀態,皮膚,管道及用藥情況。

2.4.2患者安置妥當并且病情平穩后,向患者及家屬告知完成情況,接收護士在交班本上簽名及接收時間,轉運人員方可離開。

3 討論

院內轉運具有緊張性,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等特點,在轉運過程中稍有疏忽,還可能發生意外事件,甚至死亡,導致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除了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外,實施者還要具有愛心、責任心和綜合專業素質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受到各醫院設備和人員限制,轉運條件也不一致[3],因此,轉運的風險還需要進一步科學的評估和有效管理。加強護送人員的管理和培訓,完善規章制度,重視轉運的每個細節,制定險情預案,才能減少和杜絕不安全因素的發生,將不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4]。

參考文獻:

[1]韓瑾琪,何晴.危重患者轉運的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J].基礎醫學論壇,2007,11(7):660-661

[2]方方.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8,5(23):22-23

篇8

【關鍵詞】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護理工作體會

圍繞2009年衛生部提出的三級醫院急診科建設與指南的工作要求,以及我院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醫院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把病人的安全目標落到實處,達到護理工作連續性、全程陪護、無縫隙的工作目標。在結合以往急診病人與手術室、病房及重癥監護室交接時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自2010年3月1日始,完善制定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登記本,到2010年10月31日止,與各部門間交接病人2438人次,無一例因交接病人而發生的投訴及糾紛。現將工作方法報告如下。

1 傳統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方法

1.1 交接方式以口頭交接為主,書面交接內容單一。口頭交接存在交接病史不完整,交接無規范;書面交接僅涉及患者姓名、年齡、診斷及現用藥物,無送出護士及接受護士簽名,無送出及到達科室時間。

1.2 護士對患者的連續性觀察不到位,責任不明確,責任意識淡薄。

1.3 由勤務人員或見習護士護送3級以下病人,未落實護士全程陪護,交接病情不完善。

據統計,2009年1-12月,我科與其他部門間交接病人4118人,發生皮膚交接不清4例,門診檢查及相關陽性結果交接不清6例,用藥交接不清12例,目前特殊狀況及特殊注意點交接不清11例,各種導管型號及留置時間交接不清22例。

2 改進后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方法

針對上述問題,我科自2010年3月起,建立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登記本,從患者目前狀態、背景、評估、建議、時間和責任人5個方面進行交接,完善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流程。護送患者入院時詳細填寫,與他科交接清楚,由對方責任護士簽字確認。登記本存留急診科。急診護士與部門護士按以下5個方面來交接。

2.1 狀態

詳細填寫患者姓名、住院號、接收科室、診斷

2.2 背景

詳細填寫主訴、過敏史、過去史、主要異常檢查結果、靜脈已用、現用及未用藥物、特殊口服藥物、各種導管插入時間、插入長度、型號、引流的液量及色。皮膚完好情況。檢查報告、檢驗結果單據數量。

2.3 評估

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體溫、 脈搏 、 呼吸 、血壓 、格拉斯哥評分、 瞳孔 、目前的特殊狀況:

2.4 建議

特殊注意點:

2.5 時間及責任人

登記本上要求注明患者送出科室時間及送達科室時間 ,并由護送護士及接收護士雙簽名確認。

通過建立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登記本,自2010年3月-10月,按國際5級預檢分診要求分診[1],我科共接診1-3級病人2496人,與其他部門間交接病人2438人。其中與手術室交接128人,與重癥監護室交接66人,與相應專科病區交接2244人。無一例投訴及糾紛,科室之間病人轉運工作更加協調,確保了患者的安全。

3 護理工作體會

3.1 及時傳遞患者相關信息,為患者提供連續醫療服務。

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一個窗口,是搶救危重病人的前沿戰地,是連接病房的一條紐帶。急診病人病情急重,來院時間短,病情發展變化快,在較短時間內為患者搭建生命平臺,掌握病情,完善相關檢查后,轉入相應專科治療。責任護士根據患者搶救、治療、檢查等情況,遵醫囑通知接收科室,科室做好接收新病人的準備,特殊情況口頭通知,如準備呼吸機、除顫監護儀及使用特殊床位等。填寫部門交接本,隨同病人一起送入相應病區。

3.2 強調痕跡管理,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流程更加合理。

使用部門間交接本交接病人,杜絕了以往口頭交接病情而發生的種種不安全情況。交接內容齊全,順序清楚、重點突出、痕跡管理、責任明確。接收科室責任護士確認明白后,簽字為證。

3.3 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工作得到具體落實,達到全程陪護、無縫隙的護理。急診護士實行自接診、分診、搶救、護送檢查及入院的全程護理,及時掌握患者病情動態,用藥及陽性檢查結果,提出預見性護理,確保病人安全。

3.4 明確科室責任,避免了護理投訴及糾紛。

責任護士護送患者入科前,按登記本要求,逐項登記,核實無誤,病人生命體征平穩,確保護送途中安全,方可護送到相應專科及手術室。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登記本的使用,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提高了護士對患者病情動態觀察的能力。護士長每月月底到各科室,聽取各科室的意見及反饋,并持續改進。

綜上所述,使用急診病人部門間交接登記本后,規范了急診護理工作流程,使護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加強了痕跡管理,責任明確,培養了護士對病人全程病情觀察的工作能力,強化護士責任意識;落實了護理工作連續性、全程陪護及無縫隙的護理目標。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雙人核對單;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6-00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ouble checklist on hospital transship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The double checklist was used in the hospital transshipment i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wa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ouble checklist;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Hospital transshipment; Safety management

急\科是救治危重患者的專業科室,危重患者為了檢查和特殊治療或住院,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院內轉運。危重患者院內的安全轉運,是保障醫療安全、提高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的重要環節[1]。2015年“患者轉運”已被列為美國醫療機構關注的十大患者安全問題之一。危重患者院內轉運涉及病情、設備、轉運人員等多個環節,轉運風險普遍存在[2-4],如何在轉運中維持危重患者的監測和治療水平,保證患者的醫療安全是目前危重病及急救醫學研究的熱點[5-6]。筆者制作的雙人核對單用于急診危重患者住院轉運前的核對,2013年10月份我院1開始使用,提高了轉運的安全性,明顯降低了轉運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了臨床科室對急診危重患者轉運的護理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12月由急診科轉運的危重患者362名,根據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序貫器官衰竭評分法,評分4分以上的危急重癥患者,含單個或多個器官損傷或功能障礙,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納入本組病例。將前3個月18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98例,女84例,年齡42~89歲,平均(68.1±5.6)歲。10月份執行雙人核對單后的18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93例,女87例,年齡43~90歲,平均(69.2±6.8)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著確保患者安全、直觀實用的設計理念,根據危重患者病情重、治療多、導管多、資料多等特點,將危重患者轉運前雙人核對單相關內容設計成表格,把患者生命體征及常用導管、物品、藥物、轉運使用設備等設計為固定欄目。并在導管、藥物等項目內留有空格,危重患者在轉運前根據核對單雙人同時核對并評估患者,各項內容無異議后才可以轉運。觀察組轉運患者前使用雙人核對單,對照組未使用雙人核對單。

1.3 觀察指標

1.3.1 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對362例急診危重患者轉運中的情況進行數據綜合,轉運結束后進行病情評估并記錄,分析兩組中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不良事件[7-9]分為兩類①與病情相關:包括心搏停止、呼吸異常或窒息;低氧血癥,脈搏血氧飽和度下降低于9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于85%);血壓異常包括收縮壓下降大于20%或收縮壓低于90 mmHg或收縮壓升高大于20%;需要立即處理的影響血流動力學的惡性心律失常;出血;空氣栓塞;意識障礙程度加重。②與轉運人員相關:包括人工氣道、動靜脈留置針、胃管、導尿管、胸腔引流管等管道的移位或滑脫;呼吸機管道脫開;靜脈輸液通路阻塞;檢查等候時間過長或護送人員不到位;轉運時藥物配備不足;儀器設備方面包括監護儀導聯松脫,氧氣不足,除顫儀、監護儀及微泵電量不足、便攜式吸引器無蓄電池或無吸引器等。

1.3.2 滿意度 轉運結束后1~2 d內對急診危重患者進行回訪,采用本科室自行設計的《急診科危重患者轉運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對362例住院患者的責任組長針對急診轉運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滿意率。內容包括7個項目,采用四級評分法,分別為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及“較滿意”納入滿意項目,“一般”和“不滿意”納入不滿意項目。問卷由專人發放,共362份,回收362份,回收率100%,然后進行對比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2.1 兩組危重患者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危重患者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臨床科室責任組長對兩組急診危重患者轉運工作滿意度比較

由表2可見,觀察組急診危重患者轉運工作滿意度從七個方面進行測評,其中在及時準確通知病區、通知所需物品準備、護送患者準備方面滿意度高于φ兆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國內外頒布的轉運指南[10-13]試圖規范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過程,降低轉運風險,提高轉運質量,然而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法[14],尚不能直接應用于臨床實踐。

危重患者運送前做好有預見性的準備工作,可以減少途中風險,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轉運患者的質量,同時使工作變得有條理性。危重患者轉運各環節的組織協調情況與不良事件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可以提高轉運效率,對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和預后有著積極的作用[15-16]。英艷[16]提到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評估表的設計和應用,使護士對轉運風險進行預先評估,認識轉運途中的風險,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同時做好解釋工作,預早讓患者或家屬明白轉運途中的風險并在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下轉運,把轉運風險降到最低[17]。鐘娟等[17]提到在轉運過程中,對患者、途中病情的觀察、維持生命體征平穩及保持管道的通暢、保證血管活性藥物及時進入體內,轉運時認真的觀察患者病情,均為有效安全轉運的護理措施[18]。

雙人核對單在急診危重患者轉運中的應用提高了急診護士對危重患者轉運的條理性。金靜芬等[19]也提到過制作小卡片,將容易遺忘的物品(CT、X片等)、藥品作為提醒內容列在卡片上,用于危重患者轉運,筆者制作轉運患者的雙人核對單,將其粘貼在每張急診搶救床尾桌板上,轉運前由兩位護士核對,起到查檢表的作用。雙人核對單的使用,規范了急診危重患者轉運的核對要求,提高了護理質量,防止因工作疏忽等因素而導致意外風險的增加,減少了隱患發生。表格式的卡片,文字清晰,內容明了,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效率。雙人核對單的使用,減少了急診危重患者轉運途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了臨床科室對急診危重患者轉運的護理工作滿意度,增進了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信任度,促進了護患關系的和諧。

雙人核對單的使用有利于強化查對制度,護理查對制度的執行力與差錯、事故發生率密切相關,因查對制度執行不力導致的醫療差錯事件時有發生。如何確保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降低轉運風險,改善患者預后,一直備受關注[20]。將臨床路徑的思維方式應用于危重患者轉運評估可以完善評估內容,規范評估方法和轉運交接流程,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內轉運的安全性[21]。雙人核對單的使用,也應用了臨床路徑的思維方式,注重了急診危重患者轉運前各項物品及資料的完好性檢查,并在危重患者轉運前由兩名護理人員核對雙人核對單,在轉運患者交接單上雙簽名,大大提高了護士的責任意識,有效保證了護理安全。雙人核對單作為轉運評估路徑及工作指引,避免了轉運工作的盲目性與個人經驗性,能幫助年輕護士規范轉運患者的評估行為,提高他們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意識,及時發現潛在的轉運風險。

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如何將轉運雙人核對單制定得更加的完善與可行,急診危重患者在轉運前使用雙人核對,在時間上是否存在浪費,這在急診科是否可行,會否機械化的執行,這些均是急診管理者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安全護理[J].全科護理,2010,8(8A):2032-2033.

[2] Blakeman TC,Branson RD.Inter-and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J].Respir Care,2013,58(6):1008-1023.

[3] Venkategowda PM,Rao SM,Mutkule DP,et a1.Unexpected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ICU patients[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4,18(6):354-357.

[4] Parmentier-Decrucq E,Poissy J,Favory R,et a1.Adverse e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J].Ann Intensive Care,2013,3(1):1-10.

[5] 楊建紅.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11-12.

[6] 劉謙民,崔示德,劉欣麗.移動ICU在重癥患者轉運中的應用[J].醫院管理論壇,2012,29(5):39-40.

[7] 萬林,施素華,孔悅殷,等.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8):975-978.

[8] 趙偉英,金靜芬,王志娟.移動ICU的構建和應用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 607-609.

[9] 孫琳,韓小琴,狄開榮.急診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管理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9):644-645.

[10] Warren J,Fromm RE,Orr RA,et a1.Guidelines for the interand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4,32(1):256-262.

[11] Indi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m Medicine.Guidelines for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ndianIntensive care units[EB/OL].[2007-05--29].http:///.

[12] Day D.Keeping patients safe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J].Crit Care Nurse,2010,30(4):18-32.

[13] 中A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重癥患者轉運指南[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0,22(6):328-330.

[14] Fanara B,Manzon C,Barbot O,et a1.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0,14(3):87-97.

[15] 汪松,肖雪,龍仙萍,等.院內急危重癥轉運途中意外死亡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12):1331-1332.

[16] 王斌,劉婷.急診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院內轉運中的無縫隙交接[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246-247.

[17] 英艷.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轉運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23-25.

[18] 鐘娟,梁金清,袁麗秀. EICU病人院內轉運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7):1616-1618.

[19] 金靜芬,陳水紅,邵林玲,等.品質管理圈活動在危重病人轉運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2,28(1):57-59.

[20] 辛鍵,金嵐,黃飛鷹. 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交接標準作業程序的建立及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1(33):4148-4152.

篇10

關鍵詞:外傷性昏迷;急診護理;搶救

外傷性昏迷是一種多發的急診疾病,發病較急、病情較嚴重。此病的主要癥狀為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意識喪失,患者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能力喪失,為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1]。相關研究顯示:急診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促使外傷性昏迷患者生存率的提高[2]。本研究選取68例外傷性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外傷性昏迷患者的急診護理方法與護理效果進行探究,具體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的68例急診治療的外傷性昏迷患者,均來自于本院2013年5月~2015年9月,并采用抽簽的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急診針對性護理。對照組34例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6.6±3.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3例,摔倒13例,打架斗毆8例。觀察組34例患者中,男22例,女11例,年齡20~54歲,平均年齡(36.4±3.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2例,摔倒15例,打架斗毆7例。兩組患者致傷原因等基本資料的對比(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服務態度和藹、開通綠色通道,確保患者可及時進行護理和治療等;觀察組實施針對性的急診護理,主要的護理方法有如下幾方面:

1.2.1對患者病情的評估 患者在進到搶救室后,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的病情有效檢查與評估。尤其是在專科醫師沒有到達以前,應該對患者在短時間內有沒有生命危險進行有效評估,有助于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搶救措施。在多名患者一同搶救的過程中,應該對各個患者的病情的嚴重程度充分明確,有助于對存在生命危險的患者進行及時搶救。在對患者病情評估的過程中,還應該將緊急救治需要的器械和藥物充分準備好,便于爭取搶救時間。

1.2.2急救的針對性處理 因為外傷性昏迷患者在就診的過程中病情較嚴重,所以,需要對患者的病情予以對癥處理。例如,顱內壓升高會出現雙瞳孔增大等癥狀,需要及時選擇20%的甘露醇進行靜脈滴注;對于伴隨腦疝患者來說,需要及時選擇20%的甘露醇125 ml予以靜脈滴注;存在活動性出血者來說,需要及時選擇加壓包扎進行止血處理。

1.2.3對患者的病情與體征情況認真觀察 在患者檢查的過程中,應對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認真觀察,對患者的血壓等體征嚴格監測,有助于對患者病情變化充分掌握,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救治方法。在急診中對患者的呼吸方式與變化認真觀察,存在靜脈留置的患者,需要建立靜脈通路。

1.2.4確保呼吸的順暢 因為外傷昏迷患者通常病情較為嚴重,所以,搶救生命是急救的基礎。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在急救的過程中,應保證患者的呼吸順暢。醫護人員應清除患者的口咽處的嘔吐物與血塊,可以在呼吸順暢的基礎上予以針對性處理。

1.2.5科室間的交接工作有效完成 搶救患者后,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變化認真觀察,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并發癥與有關問題,需要及時通知醫生予以處理。在患者的病情相對穩定以后,將患者病例準確填寫,并與有關科室聯系,充分做好交接工作,把患者交送至專門科室進行全方面的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搶救成功人數與出現醫療糾紛人數進行準確統計與有效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本組研究中全部數據都選擇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利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選擇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97.06%,明顯比對照組的82.35%高(P

3 討論

外傷性昏迷患者主要是因為腦部缺血與缺氧,引發腦功能受損與障礙,致使代謝異常所產生的昏迷癥狀。外傷性昏迷患者急診搶救的最佳時間為30 min內,患者被送到醫院急診部門時,接診護理人員需要立即對患者實施搶救處理,借助醫學知識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準確判斷,為急診醫生的搶救治療提供有利條件,使危重癥患者的病死率有效降低,促使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顯著提高[3]。護理人員在急診搶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搶救室的護理工作人員應具有如下職業素質:①急診o理人員應該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具備豐富的搶救知識,護理操作技術較高,病情的鑒別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較強;②對患者的病情與搶救流程、搶救措施較熟悉,具備操作呼吸機、心電監護儀與深靜脈管的能力。能夠熟練操作與使用相關機械,有助于患者檢查時間的充分縮短;③醫護人員應該加強溝通,在搶救的過程中保證配合默契;④急診室應該使有關儀器長時間處在備用的狀態,定期充電備用有關儀器,急救藥品確保充足[4]。

臨床在對外傷昏迷患者進行搶救處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的病情程度有效評估,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此外,應該對患者的病情與體征仔細觀察,保證患者呼吸道的順暢,嚴格控制病情后,立即移送至專門的科室予以系統治療,進而確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醫療糾紛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與常規護理相比,急診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促使外傷性昏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降低患者的醫療糾紛發生率,使患者的預后得到有效改善。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急診護理干預在外傷性昏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對患者進行及時、針對性的處理,促使患者生存率的顯著提高,使醫療糾紛發生率顯著降低。

參考文獻:

[1]魏雪瑩.外傷性昏迷患者的急診護理分析[J].引文版:醫藥衛生,2015,9(6):70.

[2]陳,魏梅.淺談外傷性昏迷患者的急救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2):207-208.